第一篇: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
在石景山区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1年北京市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中,为了解决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范围交叉、重叠、界限模糊等问题,石景山区组织力量试行开发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信息系统,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万米单元网格为依托,采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将环卫、园林绿化、水务、铁路、工地等责任区的四至范围划分清楚,完善和落实各相关单位在责任区内定岗、定责、定人、定点、定时的管理体系,力争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无缝隙对接。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11年4月,在充分研讨分析的基础上,石景山区制定了《石景山区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方案》,确立了建立健全市容环境责任区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经过洽商委托负责石景山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系统设计的三友测绘公司负责系统开发。为方便系统开发工作,由区监督指挥中心主抓,区市政市容委、区园林绿化局、区环卫中心、区水务局、各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指定1名联络员,会同测绘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小组,协调推进系统开发和本单位相关工作任务的落实。项目实施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制定技术方案,选定地图底图。二是实施数据采集,建立 数据库。实施步骤有八项,分别是地形图的修补测、责任区地图指认、赴现场采集调绘、按标准整理成果、赴街道核实数据、整理遗留的问题、面对面集中交流、对成果确权认定等。三是实施数据图层入库,属性表录入,初步形成电子地图。四是做好辅助软件开发,完善系统监督、考核、评比、分析功能,初步形成信息系统。五是导入平台数据,实现互联共通。
经过为期一年的多方努力,市容环境责任区信息系统初具雏形。完成了《石景山区市容环境责任区统计表》第三次修订,划分责任区块3875个。其中环卫中心740个、园林局1036个、街道147个、小区物业315个、社会单位686个,在施工地、沟渠等951个。根据现有地形数据,道路清扫责任区细化到主干路、步道、门前三包及绿地(首钢绿地)等。城市绿地细化到园林自管绿地、环卫中心保洁绿地和公园自管绿地三类。街巷胡同责任区初步划分完成。完成了全区9个街道辖区的数据图层入库工作,初步形成电子地图。属性表录入重点在老山街道进行了试点应用。
二、实践经验与思考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需要对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辨别和分析,工作量较大。有些台账统计数据笼统模糊,口径不一,不够真实、准确和完整,或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数字早已发生了变化,而台账并没有 实时更新。二是需要对责任区划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综合协调,工作难度较大。既要实地调研,又要多方论证,有些因历史原因或产权纠纷等确实难以落实责任人的则要发挥决策、决断的作用,指定一家单位负责。三是属性表的录入和信息系统的对接有一定难度。按照相关计划,我区把市容环境责任区信息系统作为石景山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建设,两者间即相对独立,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项目实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容环境责任体系更加完善。依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本市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责任人、责任范围、责任标准则是奠定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的基石。传统的责任区台账四至范围以表格文字描述,具体位置难以判定,容易造成盲区、扯皮和交织。采用电子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后,责任区划分更形象,更直观,信息存储量更丰富,有利于实现统计台账、电子地图与地理位置的有效统一,方便城市环境的管理与监督。
(二)环境卫生考评工作更加全面。依托《石景山区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区级环境卫生监督巡查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等各渠道反馈的有关环境卫生问题进行自动分类和跟踪督办,结合区级环境卫生检查队伍的监督巡查,从履行职责、落实重要任务及日常 检查三部分实施考核。考核结果自动生成,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统计分析功能更加强大,可按街道、按社区、按类型、统计分析市容环境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和事件,为落实环境卫生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三)成本核算工作更加明晰。电子地图生成后边,各单位承担的环境卫生作业面积均为实地勘测后的实际数据,可作为成本核算的依据,纳入环境卫生作业经费预算体系,有利于道路清扫、街巷保洁、绿地保洁等相关作业经费的精细化核算。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简化日常工作流程,解决部分责任区划不明晰的问题,达成各部门对自有作业范围的确认实施和对他人作业范围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信息沟通和交流。简单一句话说,信息系统是为日常管理工作服务的,应充分地反映日常管理要求,并随着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而调整完善。因此,在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 “服务日常管理”这一工作目标,明确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根据工作需要搭建科学、合理、简洁、易操作的系统框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复杂的系统设计,高、精、尖的技术性用,花哨而不实用的统计图表。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准、细、严为操作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主要针对的是粗放操作、执行力不高等管理难题,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经济化、实证化和精益化。对于传统的城市管理体系来说,信息系统的实施,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有利于系统的扁平化或基层化。即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递渠道,搭建了一个在基层实现信息的横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将原先多头管理的业务数据整合到一起,相互对接,相互链接,形成了一套清晰具体又环环相扣、互有监督的工作体系。二是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执行力。财、责、事的有机统一是提高系统执行力的重要方面。在电子地图的生成或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考虑和影响贯穿其中,责任人的确定、责任区域的划分、责任面积的核实分别对应、影响着事权划分、责任划分、作业经费核算这三个方面。三是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能。细密有效地反馈,严格的监控,是保证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位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一个责权明晰、分工明确、监督有力的考评体系。
2012年9月17日
引言: 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入贯彻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把“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结合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全面开展卫生整治行动,规范环境秩序,清理脏乱死角,健全管理机制,使城市环境面貌有一个新的改善和提升,以优美的市容、文明的环境向党的十八大召开献礼。
第二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讲话
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区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工程动员大会,其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工作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区上下解放思想,超越自我,创先争优,真抓实干,推动*区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实现*区在全省、全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今年,面对市委、市zf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对发展环境的新挑战,面对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区城市管理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全区上下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巩固、提高、延伸、辐射”的原则,着力在“精、细、深、实”上求突破,实现“干净、整洁、有序、靓丽”的工作目标。下面,我代表区委、区zf就如何进一步抓好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在综合整治上求突破,着力打造“整洁”*
城市是全体市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管好城市不是城管部门的事,而是全区各单位、各部门以及广大市民的共同职责。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人员,以整治城乡环境卫生“脏、乱、差”为重点,深入开展春季爱国卫生运动、“五从、五起、五延伸”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坚持经常抓、抓经常,反复抓、抓反复,重点抓、抓重点,确保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态化、机制化。
一是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
要以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整治街路广告牌为突破口,以出城口、镇域所在地、繁华路段及主要交通干道、重要节点、村屯出口为重点,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迅速打响整治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攻坚战。要对*及各镇域内的垃圾、残土和绿地杂物进行全方位的清理,全面清除沿路“四堆”(柴草堆、垃圾堆、杂物堆、污泥堆)、填埋“两坑”(污水坑、粪便坑),达到道路、街巷环境整洁,无污水外溢,无杂草丛生。二是重点整治建成区环境卫生。
要重点开展对主城区背街背巷的集中整治,加大小型机械设备的投入力度,强化背街背巷机械化作业,达到路面见本色、边石无浮尘的标准;区物业办要加强对物业小区环境卫生的监管,对物业企业不按要求整治环境卫生,一次检查不达标的要通报批评,二次检查不达标的要挂“黄牌”督办,三次检查不达标的要清出物业市场,决不手软。各街道办事处要发挥属地管理作用,坚持自管庭院和楼道的作业标准,清除卫生死角死面,下大力气,集中力量,攻克市容环境卫生顽疾,坚决打赢市容环境卫生整治攻坚战。三是重点整治农村环境卫生。
群力街道办事处和各镇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行动,以解决村屯环境卫生“脏、乱、差”和“埋汰富”问题为重点,用好区里每年投入的1000万元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资金,全面开展镇、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确保镇、村环境面貌有明显改观。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和垃圾收运处理体系,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监管运行机制,加快城乡环境建设一体化进程,努力打造“整洁”*。二、在清扫保洁上求突破,着力打造“干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委、市zf和广大市民对居住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和出行环境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提高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环境质量着眼,从街路、景区、庭院、楼道的日常保洁入手,按照全市“三净三无三完好”的要求,深入实施街路、庭院“净化”行动,重点加强背街背巷、无排水地区、城乡结合部、铁路沿线、居民庭院等区域的环境卫生管控工作,确保清扫保洁、巡s检查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
第一,在街路、景区清扫保洁上,达到“七净五无”标准。“七净”,即人行道净,车行道净,绿地净,路边石净,排水口净,树、电杆、墙根净,隔离带净;“五无”,即无浮土,无积水,无散放垃圾,无乱放杂物,无果皮、纸屑、塑料袋等污物。
第二,在庭院整治上,达到“六无”标准。“六无”,即无袋装垃圾、无建筑垃圾、无私建滥建、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无卫生死角。第三,在居民楼道清理上,达到“四清”标准。“四清”,即垃圾清、杂物清、墙壁清、门面清。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三个不间断”。
一是垃圾清运不间断。
一个城市的环境“脏”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尘土;第二个是烟尘;第三个是污水;第四个是垃圾。垃圾主要分为四大类,即生活垃圾、市场垃圾、工业垃圾和建筑垃圾。区城管局,各街、镇要从及时清运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市场垃圾和建筑垃圾入手,增加机械车辆,坚决做到日产日清。二是清扫保洁不间断。
要采取“白天、夜间”穿插补空的作业方式,增加车辆、人员的作业频次,结合季节特点,加大机械化作业密度,错时管制,对无积尘示范街区、重要景区的路面、两侧路边石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清扫水洗作业,达到路面干净、透彻。三是巡s检查不间断。
要深化市容环境卫生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常态化管理,做到“三定、三清、三到位”。“三定”,即定人、定时、定位;“三清”,即地点清、主体清、标准清;“三到位”,即扫到位、巡到位、改到位。区城管局、执法局、爱卫办、*管理处及各街、镇、社区(村屯)一定要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加大市容环境卫生的巡查力度,加强对清扫保洁作业的排查,努力打造“干净”*。三、在规范秩序上求突破,着力打造“有序”*
一是加大交通秩序治理力度。
要以整治交通“三乱”为重点,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从源头上解决“车乱停、人乱穿、路乱行”的“三乱”问题。*交警大队、顾乡交警大队要堵死交通乱象“入口”,保持治理“三乱”现象的高压态势,强化对拉运残土车辆、送子车辆、送工车辆的管理,对乱停车辆要加大处罚力度,对僵尸车辆由各街道办事处及时上报交警大队,由交警大队及时拖走。区城管局、区农林畜牧兽医局、*管理处等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疏通遵章守纪的“出口”。在道路改造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停车、交通与市民出行这个关键问题,提高街路的通行承载能力,满足市民交通出行的需求。区司法局、区教育局、*交警大队、顾乡大队以及各街道、镇要加大交通法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交通安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市民遵守交通规则,营造良好的交通出行环境。二是加大牌匾广告治理力度。
区城管局、区行政执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管理处要对各种户外广告和牌匾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加大重点地段的巡查力度,每天要组织人员对街区广告牌匾进行集中整顿清理,坚决拆除未经审批或设置不规范的户外广告和牌匾,限期整改污浊破损严重的广告牌匾,规范和清理城市空间各种“乱象”和“视觉污染”。要积极发挥牌匾设计室的作用,搞好整体规划和广告牌匾风格定位,突出视觉上的融入性、观赏性和艺术性,重点打造一批艺术品位高、文化特色突出的示范街路,树立城市景观的良好形象。三是加大市场经营治理力度。
要以打造精品示范街路为目标,重点强化对占道经营、流动商贩和市场摊区的管理,切实做到一、二类街道坚决无流动商贩和占道经营,三、四类街道发现一处清理一处,无违章占道设施和摊床,无违章占道大排档和流动商贩;临街单位、商家门前无乱堆乱放、乱摆乱设、乱扯乱挂;早、夜市按规定开市撤市,无摊区外溢乱摆现象;坚决取缔未经批准随意设置的各类占道市场。四是加大管线施工监管力度。
全区各相关审批部门要加强对占挖道工程的审批工作,对无审批的占挖道工程要及时依法取缔,对已审批的占挖道工程要加强监管,工程结束后要及时督促施工单位对道路按标准进行恢复,保证街路、庭院道路硬化水平。区城管局、区城乡规划分局要针对网线、动力线、照明线、电话线、电缆线、光缆线、广播电视传输线、煤气管道、供热管道、下排水管道等各类管线,加大统筹协调的力度,尽最大可能整合起来一起施工,减少开挖次数,避免对城市道路的破损,努力打造“有序”*。五是加大违法建筑监管力度。
区拆违办及各街、镇要按照各自职能充分发挥好综合协调和主体作用,保持拆违工作的高压态势,坚持依法依规,依法履行法定程序,认真抓好私搭乱建等违法建筑的整治工作。针对城区内手续不全、私搭乱建的,由办事处牵头,区行政执法局、*公安分局配合,坚决予以拆除。针对农村集体土地上未经审批私建乱建的房屋,由各镇zf牵头,区行政执法局、*公安分局密切配合,坚决予以拆除。要建立健全整顿私搭乱建等违法建筑的长效管理机制,对私搭乱建“露头就打”,有效遏制新的违章建筑。四、在生态宜居上求突破,着力打造“靓丽”*
一是实施硬化工程,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硬化工程不仅指道路、裸露地的硬化铺装,还包括庭院和广场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升级改造。今年,我们要扎实推进破损街路、人行道、居民庭院和社区广场维修改造任务,按照确定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推进,确保早出形象、见成果。要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管护维修工作,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产权明晰、监管有效、追责有力”的管理责任体系,组织人员加强对权属的公共设施定期清洗擦拭,及时维修破损设施,使之达到整洁完好、色彩美观、标识清晰的目标。二是实施亮化工程,打造美轮美奂城市夜景。
实施城市亮化工程,不仅可以创造一个良好的城市夜间景观,还可以让城市的人流、物流在夜间充分流动起来,带动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我们要遵循“功能优先、经济适用、节能减排”的原则,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设计,加快推进景观照明及氛围彩化工程,打造*区独具特色的迷人夜色。要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灯饰亮化景观的巡s检查及日常维修维护工作,及时修复和更换陈旧、破损灯箱灯具,保证亮灯率达到95%以上,不断提升亮化水平。要提档升级街区灯饰小品、楼体亮化,营造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典雅和谐的城市夜景。三是实施绿化工程,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强区。
*区是*市的上风上水,环境资源禀赋,这既是我们的区位优势,也是我们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动力所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一优势,进一步升华“水”的灵气,进一步彰显“绿”的生气,全面加强城市绿地建设,突出“绿化带、道路两侧、休闲广场、居民小区”四个重点,采取“街角辟绿、见缝插绿、拆违建绿、退硬还绿、节点补绿、拆墙透绿、垂直挂绿”等多种形式,抓紧实施好绿彩化项目,做好道路行道树补植工作,做到“能绿则绿、易绿必绿”。各镇、村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全力加强农村绿化建设,进一步组织动员农村居民在道路两旁和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形成“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田园风光。要坚持植绿、养绿、护绿相结合,加大对损绿、毁绿、盗绿和侵占绿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到“两手抓、两手硬”,维护好植绿造绿成果第三篇: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
摘要:
高效、快捷的物流配送系统对企业,尤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至关重要[1]。本文在对两者的融合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解决方案,以实现对物流配送过程的全程管理。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物流,电子商务引言
物流是指计划、执行与控制原材料或最终产品从产地到使用地点的实际流程,物流服务具体包括定单管理、运输、仓储、装卸、送递、报关、退货处理、信息服务及增殖业务。显然,货物运输路径的选择,仓库地址的选择等,都涉及到如何处理大量的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而缩短物流时间,降低成本的问题,而地理信息系统(以下简称GIS)不仅具有对空间和属性数据采集、输入、编辑、存储、管理、空间分析、查询、输出和显示功能,而且可为系统用户进行预测、监测、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见,将其应用于物流配送系统中,可大大加强对物流过程的全面控制和管理,实现高效、高质的物流配送服务,本文分以下几部分对GIS在物流配送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现代物流与GIS融合1)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地理信息系统是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新兴边缘科学,可作为应用于各领域的基础平台。这种集成是对信息的各种加工、处理过程的应用、融合和交叉渗透,并且实现各种信息的数字化的过程。
在GIS中,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分别描述地理实体的两面,以地理实体为主线组织起来。空间信息还包括了空间要素之间的几何关系,使GIS能够支持一般管理信息系统所不能支持的空间查询和空间分析,以便于制定规划和决策。现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兴起更使其被越来越多的商业领域用来作为一种信息查询和信息分析工具[3],GIS技术本身也融入了这些商业领域的通用模型(如ARC/INFO的网络分析模块),因而GIS技术在各个商业领域的应用在深度上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事实上,凡是涉及到地理分布的领域都可以应用GIS技术。
2)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也向着现代化方向迅速发展。物流现代化不仅指物流手段(物流设施、设备等)和物流技术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而且指物流管理(包括物流组织、物流计划的编制、物流运输方案的选择、经济指标的确定,等等)的科学化
[4]。
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被认为是企业在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外重要的第三利润源[5],它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整合企业价值链、延伸企业的控制能力,加快企业资金周转为企业创造新的利润。
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商必须全面、准确、动态地掌握散布在全国各个中转仓库、经销商、零售商以及各种运输环节之中的产品流动状况,并以此制定生产和销售计划,及时调整市场策略。因此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加推动了现代物流业迅速兴起。
那么,把GIS技术融入到物流配送的过程中,就能更容易地处理物流配送中货物的运输、仓储、装卸、送递等各个环节(如图1),并对其中涉及的问题如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仓库的容量设置、合理装卸策略、运输车辆的调度和投递路线的选择等进
行有效的管理和决策分析,这样才符合现代物流的要求,才有助于物流配送企业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降低消耗,提高效率。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物流和GIS本身的发展,GIS技术将成为全程物流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图1 物流配送过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设计
3.1 需求分析
如以某一城市中的物流配送过程为例,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客户提供的详细地址字符串,确定客户的地理位置和车辆路线;
2)、通过基于GIS的查询、地图表现的辅助决策,实现对车辆路线的合理编辑(如创建、删除、修改)和客户配送排序;
3)、用特定的地图符号在地图上表示客户的地理位置,不同类型的客户(如普通客户和会员客户,单位客户和个人客户等)采用不同的符号表示;
4)、通过GIS的查询功能或在地图上点击地图客户符号,显示此客户符号的属性信息,并可以编辑属性;
5)、在地图上查询客户的位置以及客户周围的环境以发现潜在客户;
6)、通过业务系统调用GIS,以图形的方式显示业务系统的各种相关操作结果的数值信息;
7)、基于综合评估模型和GIS的查询,实现对配送区域的拆分、合并;
3.2 系统总体结构
设计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空间数据模型和基于关系数据库的空间数据库来实现数据的无缝集成,空间数据索引采用基于改进R-Tree的空间数据索引结构,属性数据索引采用B+树数据结构;网络数据传输采用三层结构模型,并采用Java Applet进行开发,这样与平台无关又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使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分析和共享成为可能。系统网络结构图如下:
图2 系统网络结构图
3.3 系统模型设计
由上述分析,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应集成以下主要模型:设施定位模型、车辆路线模块、配送区域划分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客户配送排序模型。
1)设施定位模型。用于确定一个或多个设施的位置。在物流系统中,仓库和运输路线共同组成了物流网络,仓库处于网络的节点上,节点决定着线路,如何根据供求的实际需要并结合经济效益等原则,在既定区域内设立多少个仓库,每个仓库的位置,每个仓库的规模,以及仓库之间的物流关系等,运用此模型均能很容易地得到解决。
2)车辆路线模型。用于解决一个起始点、多个终点的货物运输中,如何降低物流作业费用,并保证服务质量的问题。
3)网络物流模型。用于解决寻求最有效的分配货物路径问题,也就是物流网点布局问题。如将货物从N个仓库运往到M个商店,每个商店都有固定的需求量,因此需要确定由哪个仓库提货送给那个商店,所耗的运输代价最小。还包括决定使用多少辆车,每辆车的路线等。
4)配送区域划分模型。根据各个要素的相似点把同一层上的所有或部分要素分为几个组,用以解决确定服务范围和销售市场范围等问题。如某一公司要设立X个分销点,要求这些分销点要覆盖某一地区,而且要使每个分销点的顾客数目大致相等。
5)空间查询模型。如可以查询以某一商业网点为圆心某半径内配送点的数目,以此判断哪一个配送中心距离最近,为安排配送做准备。系统功能实现
那么,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可实现如下主要功能:
1)车辆和货物跟踪:利用GPS和电子地图可以实时显示出车辆或货物的实际位置,并能查询出车辆和货物的状态,以便进行合理调度和管理。
2)提供运输路线规划和导航
规划出运输线路,使显示器能够在电子地图上显示设计线路,并同时显示汽车运行路径和运行方法。
3)信息查询
对配送范围内的主要建筑、运输车辆、客户等进行查询,查询资料可以文字、语言及图象的形式显示,并在电子地图上显示其位置。
4)模拟与决策
如可利用长期客户、车辆、订单和地理数据等建立模型来进行物流网络的布局模拟,并以此来建立决策支持系统,以提供更有效而直观的决策依据。
5结束语
当今,随着电子商务的再次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流业愈来愈成为热点[6]。利用GIS能高效地处理空间和属性数据的优势来建立基于GIS的物流配送系统虽处于初始阶段,但无疑是有益的尝试,它必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
参 考 文 献
1、张铎 《我国物流企业如何迎接电子商务》中国流通经济 2001.1 p12~13;
2、刘秉镰,姜国杰 我国现代物流发展中的若干问题》铁道物资科学管理 2001.1 p23、屈春燕等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在地震研究中的应用》地震学报 2002.1p914、叶杰刚《关于物流问题的理论探索》当代经济科学2001.1 p51~56;
5、陈罕琳 《信息技术让物流货畅路通》 计算机周刊 2001.37,p14;
6、兰洪杰,沈家洪 《电子商务下配送问题浅析》中国流通经济 2001.1 p10~11;
第四篇: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姓名:
班级:
学号:
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简称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决策支持系统,它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主要区别是其存储和处理的信息是经过地理编码的,地理位置及与位置有关的地物属性信息成为信息检索的重要部分。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定义可提出GIS的如下基本概念:
1、GIS的物理外壳是计算机化的技术系统,它又由若干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构成,如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数据处理和分析子系统、图像处理子系统、数据产品输出子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优劣、结构直接影响着GIS的硬件平台、功能、效率、数据处理的方式和产品输出类型。
2、GIS的操作对象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即点、线、面、体这类有三维要素的地理实体。空间数据的最根本特点是每一个数据都按统一的地理坐标进行编码,实现对其定位、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这是GIS区别于其它类型信息系统的根本标志,也是其技术难点之所在。
3、GIS的技术优势在于它的数据综合、模拟与分析评价能力,可以得到常规方法或普通信息系统难以得到的重要信息,实现地理空间过程演化的模拟和预测。
4、GIS与测绘学和地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地测量、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和遥感技术为GIS中的空间实体提供各种不同比例尺和精度的定位数;电子速测仪、GPS全球定位技术、解析或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遥感图像处理系统等现代测绘技术的使用,可直接、快速和自动地获取空间目标的数字信息产品,为GIS提供丰富和更为实时的信息源,并促使GIS向更高层次发展。地理学是GIS的理论依托。有的学者断言,“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地理学是地理科学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如果说GIS的兴起和发展是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把钥匙,那么,信息地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将是打开地理科学信息革命的一扇大门,必将为地理科学的发展和提高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GIS被誉为地学的第三代语言——用数字形式来描述空间实体。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土地资源管理
土地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发展的源头,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掌握土地利用的动态信息是新形势下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它是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会直接影响到一国的经济建设。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现状,各类土地的动态监测,是制定土地管理工作中长期利用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土地管理的特色是对土地空间特性的管理。土地空间特性,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相邻关系,图层的划分及与土地相关的各种空间属性和人文属性。土地的这种空间特性,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GIS最初的应用领域,就是建立与土地管理、土地规划相关(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数据库等有关系统的管理和规划等)的土地信息系统(LIS)。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样化,国土部门的管理工作全面展开并日趋细化:地籍变更日益频繁,信息来源多种多样,信息量更是巨大复杂。这种情况对土地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经愈来愈不能满足现代化土地管理的需要。伴随着数字化国土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土地管理部门纷纷加入了信息化、数字化的改革大潮。如何建立科学的土地管理体系,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实现土地管理信息的共享,提高土地管理的质量、效率和水平,更好地为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机构、各级土地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快捷、全面的土地信息查询服务和技术性支持,这就迫切需要采用先进的GIS及网络技术,建立一个适当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地籍信息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对地籍信息的管理体现在其信息直接反映每一块宗地的特征,它包括宗地的基本信息(位置、面积、利用类别、等级等),权属管理(所有权、使用权、他项权利等),附着物信息(地上、地下建筑及各种设施情况),文档信息(调查原始资料、法律、条例等)和图形信息(地籍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目标是完成土地调查、登记、统计、评价,为地籍管理提供依据,为土地法律咨询提供手段。在城乡地籍管理领域,并建立了地籍管理系统、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时域地籍信息系统、农村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日常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2土地评价与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起着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协调和监督的作用,使得土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达到最佳状态。从内容上说, 土地利用规划包括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评价和用地需求量的预测。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土地评价方面,可以进行土地资源清查、土地生产潜力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土地资源清查是针对土地的自然属性进行清查,地理信息系统建立这种自然属性的空间和统计数据库。信息来源有土壤图、气候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自然灾害图等。地理信息系统通过对这些图的叠加建立起土地资源清查数据库,存储大量的土地资源及其背景信息,为土地资源的自动化管理服务。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能力,特别是空间叠加分析模型,结合不同的数学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和质量评价,获取评价目标的等级指标。再者,在已知土地的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农作物和草场的潜在产量,可以计算出土地的生产潜力,再结合人的粮食需求,即可以预测出土地对人口的承载力。地理信息系统完成土地利用规划的信息源自土地评价结果和用地需求预测结果,系统需要进行大量的模型分析,即:相关分析、多方案要素分级、趋势分析、聚类分析、现象与过程的动态预测﹙回归分析﹚、因子分析、判别与调整扩充等等。分析方式可以采用单要素图层上各个多边形为基本分析单元,叠置分析结果图层上的新的单元为基本分析单元等等。分析结果最终成为土地利用规划图、文字报告和各类表格。
3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由于土地利用动态管理信息系统是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分析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因此需要一套完整和科学的实时更新机制,既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现势性,又能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在土地利用调查以及动态监测中,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的结合,获取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监测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的土地评价分析,利用专家们的知识与学问研究,建立土地利用决策模型,辅助土地利用决策。把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应用于执法监察工作中,不但减少土地执法人员在调查取证中进行土地现场勘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及时把握土地违法案件的发展与变化的动态信息,为执法监察管理和
决策提供高效和科学的信息服务。在土地动态巡查过程中,对于有效防范土地违法行为发生,有力发挥土地执法监察效能起了积极作用。
4土地政策的模拟 政策是支配为既定目标而操去行动的各重原则,是为解決在土地上所发生的有关法规、程序、体制、效率或权益等問題,提出有系統、有程序解决问题的方式或作法。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模拟土地政策在土地管理的预先应用原则和效果,为制作完善的土地管理政策提供依据和平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范围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今后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主要依据,其主要任务有具体落实土地利用总量平衡分解指标的数量与分布,土地生产潜力等级与土地质量等级的划分和图形的编制,土地开发、整治、复垦规划项目的落实与实施,土地用途管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反馈等等。
四、展望和建议
1、应用GIS技术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必须对管理的内容进行详尽的分析,总结其对象的关系。系统必须实现模块化,同时要以国家颁布的各项技术规范为指导,使系统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
2、采用关系数据库数据库管理GIS数据是GIS发展的趋势,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关系数据库管理数据的功能,是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并能够利用SQL语句快速的实现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双向检索。
3、宗地拓扑关系的构建和宗地变更的处理是建立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一定程度上决定所建系统的好坏。GIS具有反映地理空间关系及综合、统计各种空间和属性信息能力的特性,为地理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开发、建设、管理、规划及决策提供了先进技术手段。将GIS应用到土地管理必将提高土地管理水平,为土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第五篇: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 摘要
精细化管理模式立足以学生为本,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课程组织机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一整套的管理策略和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重视人才个性的发展以及企业素养的提升,灵活多变的多元化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效果评价更加关注人性、情感与价值。在课程体系上,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项目化教学,并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统一教学评价方法,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流程。
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对高职教育培养方式不断研究与实践的历程,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业、课程、培训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等方面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总体分析,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学校层面上,只是从一维的视角出发,关注的也只是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而对与培养模式有着紧密关系的政府和行业企业层面的研究却关注不多;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还是模糊的,对于真正能够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研究得还不够,尤其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途径[4]。这些都说明了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理论上真正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成果相对还比较缺乏,实践上教育改革措施的实行也缺乏力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目标
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对象,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手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流程进行科学地细化、量化和优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培养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社会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5]。其基本特征为精、准、细。精就是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准就是要求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控、可控;细表现在高职专业人才应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指向,也表现在分层次和个性化培养上,还表现在要有精细的教学流程管理和培养保障条件的配备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实质可描述为三方联动、四精五化。三方是指企业、教师与学生;四精是指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五化是指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个性化、培养环境企业化。
目标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基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通过借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对全校实行全面化的精细化模式。事实证明,高职的精细化模式可以达到深化课改,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实践,是理论性实践,而非盲目实践,研究精细化理论能给实践以方向感。不断地研究理论,就是不断地得出理论的精髓,不断地向实践目标发展。在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中,精细化培养模式不断扩展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高职院校规模膨胀,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引入精细化培养模式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向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研究情况
关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专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有的学者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罗孝高在《论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中认为,“所谓高职人才精细化的内涵,在于高职院校针对其学生,把高职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结合,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来操作,科学地细分、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工作流程等,再借助于现代管理工具,达到精确、高效与协同、持续的人才培养得以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更强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 II3]而有的学者分析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张国平、许婧祺在《探索新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认为,“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以学生为对象、按照产学结合的要求,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等手段和现代化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14]王丽静在《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髙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有效执行和严密控制的系统工程。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思想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注重细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的效率。” [15]王绍让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具有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指导思想是不断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益求精,实现的途径是对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制定标准和指标的量化,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同时进行全面`动态'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实现快速反馈和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人ii才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16]李彦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培养的探索》中认为,“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 [17]王卫红在《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认为,“分层分类精细化教育适应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18】综上所述,对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见解很多,大多是对于其特征和内涵的表述,对于实施方法,更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特别是职业技能的精细化,很少关注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精细化,这是本研究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至于对标准化手段的引用,成立平,程桂珍在《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思考》中提出所谓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就是将人才培养工作中大量重复性出现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将IS0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精细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学校,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有机结合,以人才培养中具体工作环节、构成要素、事物、状态等方面所明确提出的定量化和定性化的实施标准为手段,对学校的管理目标、标向、行为、教学质量、设施效用等进行引导和控制,达到与所限定的约束规范准则相统一,促进其向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转化,人才培养中开展标准化工作,也就是为了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最佳秩序,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备 发,从而最大限度的取得人才培养效益[23]。赵常学,周晓康在《基于IS09000构建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探索》中,为我们指出,高职院校引入IS09000国际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亦是组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24]。安立国,朱俊在《论高职院校精细管理》一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的精细化培养,就应当确立能力精通、流程精密、标准精致、态度精心和质量精品的目标,就应该在培养制度、培养内涵、培养环节、培养的岗位职责和成本上精细化。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顶岗实习精细化顶岗实习作为精细化的一种手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也应将精细化培养贯彻其中。李立斌在《高职学院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的研究》认为:所谓的顶岗实习是一种包含着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创新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的生产实习中,通过校企一体共同培养学生,其生产岗位要与学生专业尽量对口,同时有一定的轮岗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可以让学生受到企业师傅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指导,现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把学生的职业理想树立起来,把过硬的职业技能练好,以便为后面的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研究重点
从以上研究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探讨了精细化的内涵与意义、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宏观论述某一具体的专业比较多,但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其中,大多研究集中在职业人才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而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精细化。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又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培养的精细化,对于“职业人格”的精细化几乎没有人涉及,更没有对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这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主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人格培养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思想与目标上,既遵循科学性、工具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又遵循人文性、价值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人格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与方法上,既“围绕获得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培养质量和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的目标,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 [3°]又围绕人的职业道德、公民人格和社会责任等质量规格,使人才更具现代素养、合作精神与使命意识;既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及现代管理工具,使高职业院校组织管理各車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31];又充分尊重天赋个性与创造欲望,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在精细化环境中内化、修炼与涵养。
养与普通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混为一谈,把高职人才培养完全等同于岗前就业培训,完全以就业单位的“订单”为培养目标。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来对待,致使高职学生内在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培养过程上看,由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问题,培养的目标通常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具体的培养目标(究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定位不准确或者定位模糊,导致培养过程中目标的偏移。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上看,仍沿用普通高校教育的模式,片面强调基本素质教育,忽略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S她局面。只注重培养学生在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单方面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对岗位环境的适应性[32]。
从课程设置上看,首先,没有能够对于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即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依然是以学科中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原理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题,以应试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开设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其次,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由于本身专业比较复杂,与縷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在教材建设的各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由于缺少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经验,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不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分析,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出现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以及内容交叉和重复等问题;二是内容过时,不适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的教材的编写时间较长,一些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无法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及生产、管理、服务紧密联系的要求不符;三是实践教材严重缺乏。由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实践实训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很大,但现有的教材多侧重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于应用技能的介绍很少,专门用于实践学习的教材更是严重不足。最后,课程结构在设置上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实训类课程比例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种实习、实训,导致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被大大淡化,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
从培养途径上看,首先,实训教学过程未能真正完成。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未能同步进行,而是普遍釆用理论课与实训课分阶段、分课时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上安排的实训课程大多为计算机类实训和部分学科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将进行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等同子实验,或者直接用毕业实习替代,虽然也有些学校将一些专业的技能训练列入了教学进程,但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
其次,实训条件落后,不能满足办学要求。国内的高职院校很少能像国外一样将11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随着现代企业要求的提高、社会市场化的转变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高,如何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整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2.1粗放化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束缚
粗放型培养模式,这里用来比喻我国的传统培养模式。其思路主要来源于目标上只关注人的职业技能与人的职业经验,而忽视职业人格的培养;粗放型培养模式各个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标准、程序与环节,又缺乏人文性、价值性与文化熏陶的人才培养措施。这一模式,片面强调科学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人才培养的人文性与价值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从培养目标上看,粗放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只是关注将学生培养成某一专业或某一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忽视多样性和个性化。把高职教育人才培10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
实验室或者实训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实训仪器与设备严重缺乏,或者已经老化,实训场地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导致该 设的实训课程无法 展,按教学规定做的实验无法完成,即使 设了的实训课,因为机器缺乏,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也不多,使实训课或实验课变成了观摩课,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岗位培养目标的需求。第三,学校与校外的实训基地或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很多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后从事体力劳动的比较多,观摩的多,真正上手操作的少,完全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从培养方法上看,教学手段落后而且陈旧,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科本位型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校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现象十分严重,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学生也缺少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会。技能实训课程很少采用在实训场地的现场教学、岗位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可以让学生真正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少,教师本身头脑中的“驱动”缺乏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更新。同样,在评价体系上的缺陷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考试考核内容上,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多为考查学生记忆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形式也比较陈旧和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在考试方法上严重缺乏灵活性,手段呆板老套。评价的标准单一,让原本考试的判断、反馈和矫正的功能被削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这些情况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培养人才,但不可能培养出有竞争力、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所以,将高职院校这种“粗放式”人才培养向“精细化”人才培养转变势在必行。
后才能成为科学”。数据化是指将所属的各项工作通过完善的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体系进行明确计量、科学分析,用数据报表的形式来说明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数据化,实际上就是量化、具体化、可衡量,克服粗放型培养模式的“差不多”的弊端,从而使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标准更加精确。系统化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以求效果最大化。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细分,把工作流程细分为不可再分的“单元”,根据教学中每一个“元素”的作用,设置不同工作岗位,合理地建立”元素”与“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每一个“单元”上下工夫,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透[34]。另一方面,不论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从整个学校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摒弃“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既要看到精细化培养带来的当前效益,更需要重视精细化培养带来的可持续的效益。
过程标准化。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想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35]。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规范的教学环境和秩序,使各项工作有依据,以及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化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标准,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36]。手段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W的时代已经到来,并给整个社会带来全新视角。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实现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达到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的目的[37】。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节省办公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38]。方式流程化。流程化是将教学任务或工作事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序单元,将教学管理过程细分为工序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流程化管理的始终,借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建立起立体的交叉式管理系统,以“工作流”为载体,以流程化作为基本方式,将各环节紧密连接,在教学流程的启动、分配、作业、监控、评价等细节方面形成连续的“流水线”,以实现无缝培养[39]。环境情感化。环境情感化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13 精细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高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的是使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精细化的内涵,将人才培养工作做精做细,真正提高办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教学资源随意化逐步规范化,人才培养经验型逐步科学型、外延式到内涵式、机会型到战略型,归根结底是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注重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做细做实。如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目标,使其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和工作实际;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细分责任,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细化操作流程,确保严格的执行和严密的控制;细化规章制度,使制度可循,无漏洞。细化还体现在因材施教,人文关怀,周到的服务和把工作落到实处⑴。
2.3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本质的区别。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精确度越越好,可以实现标准统一的精细化管理;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其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因此,在将精细化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与高职院校实际特点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内涵特征,以满足人才培养精细化的内涵和要求。
2.3.1目标上兼顾职业技能标准化与人才个性多样化(公司需求)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应有以下内容:首先,从培养任务上看,应该以培养诸如机械、电子、电气、化工、冶金、建筑、轻纺等第二产业一线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等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将能力本位与人文本位进行有机整合,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的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满足第二产业的需求,在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囊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理论方面应该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具备技术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等特点。
2.3.2课程上兼顾内容系统化与职业技能适应性
贯彻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必须兼顾内容系统化与职业技能适应性。首先,打破“老三段”,以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内容,再根据理论内容15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jg软件专业为个案设置课程门数,整合和优化相关课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分析及与高校学生能力的关系匹配,可以将能力构成分解为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品质方面三个一级指标,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然后再细分为培养体系所要求达到的三级指标等,其次,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比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至少是6:4,最好是1:1,其内容按校企合作中企业岗位的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再次,建立精细化素质教育体系,其内容以课程序列形式进入教学计划,计入总学分。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细致而有机的整体。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该专业以行业或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与企业合作的优点,以实际的企业项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精品课程为目的,以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同企业共同 发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择上,采用与企业合作编纂的以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程的考核,在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上还需要接受企业方的评价,并与认证相结合;此外,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达到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还要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建立顶岗实习机制,联系顶岗实习岗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熟练掌握1?2种主流软件编程工具,熟知软件开发、测试和管理工作流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软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基本沟通能力等)之外,还应该具备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代码的阅读及编写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特色能力:包括新兴技术的学习能力、外语的听写能力、对于企业文化和工作风格的适应能力;方向能力:包括Java方向编程、MS.net方向编程、可视化程序设计方向编程,以及使用测试工具等进行测试、软件安装、调试、与客户沟通、收集客户需求和软件销售、售后服务、软件培训等工作能力。
“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发展能力,在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工学交替”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技能的学习。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每一个阶段,这种“工学交替”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工”和“学”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其中,“工”的主要内容包括:下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在企业对应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校内模拟真实的环境进行虚拟项目的开发、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企合作单位或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 发。
湖南机电职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件
专业培养目标。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应该是包括系统分析爆(项目经理)、程序设计师、程序员三类并以金字塔结构呈现的,而现在的结构tf况是橄榄形,这表明上述三类人员分布极不合理,需求量最大的底层软件测试、编码人员的缺:二口较大。所以,我们明确了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应用软件企业和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软件企业提供在一线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一类人才应该拥有比较熟练的外语、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与信息产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IT.P业技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特点,把软件技术又细分为NET、WEB、JAVA、嵌入式等发展方向。每个发展方向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把培养令用人单位满意的软件编码人才作为目标,依托软件企业,在校企及社会多方参与下将“5551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与完善。“5551”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递进与项目目标化相融合,它的项目内容是:首先确立程序员岗位所需的5个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确定5个项目任务;根据项目实施的时间,把教学时间划分成5个时间段,每个项目任务必须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最后通过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达到成为合格程序员的1个最终目标,以此为依据构建能力项目化、项目阶段化、阶段目标化的课程体系,并确定核心课程,制定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的项目经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施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上严格依据软件行业的职业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升教学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源于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经过系统的归纳、总结,再加以提由环境熟悉过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软件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的确定都要具备相应的目标要求,通过对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釆用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既定项目实训和自选项目实训相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的创新设计、小组协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程序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软件企业合作,模拟职业情境,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建设技术先进的、能够真实再现软件企业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供可靠保障。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立刻进入由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应该由行业或企业参与,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一起,围绕核心项目课程目标 发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可以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并适当保留“接口”,以便于以后的修改;编写的教材可以以手册、活页、讲义、工作页等形式出现,应个性化并具有普遍适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映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交互式“软件接术专业理论与实训”学习的平台,形成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将被E —Learning贯穿。
培养方法。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突出展现职业资格标准在其中的导向作用,采用”三位一体”评价考核形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重视专业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师资建设上采用全新的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受过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三维复合型”师资。他们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由数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经验的教师构成项目教学团队,根据软件专业技术特点的要求和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项目组或工作室。团队教师具有两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通过学生综合项目的实训完成情况、企业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升,最终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转化成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具体的来说,首先对软件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研究)进行分析,依据软件产品 发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4编码实现—测试维护4软件服务),可以明确岗位能力及要求,从而确定三大能力模块(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以训练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各种实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软件行业最新技术的培养,开阔行业垂直知识,实现能力项目化、项目阶段化、阶段目标化。并将参与企业市场调研、社区服务实践、公益劳动和义工活动等公益服务都纳入素质教育内容之中。图3.1表现的是软件开发典型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的对应关系。图3.1软件开发典型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对应关系图
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思路,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实现了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变。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软件项目的开发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散到实际项目中,体现基于软件产品 发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学习任务的飞跃。考虑软件专业在技术应用上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技术方向上有特长,通过开发工具和 发平台的应用、开发过程与项目设计的实践,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等模块。同时,在拓展能力的培养上考虑后续岗位发展所需的综合开发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
培养途径。注意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施由项目训练能力、由环境熟悉过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软件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的确定都要具备相应的目标要求,通过对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釆用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既定项目实训和自选项目实训相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的创新设计、小组协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程序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与软件企业合作,模拟职业情境,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建设技术先进的、能够真实再现软件企业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供可靠保障。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立刻进入由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应该由行业或企业参与,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一起,围绕核心项目课程目标 发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可以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并适当保留“接口”,以便于以后的修改;编写的教材可以以手册、活页、讲义、工作页等形式出现,应个性化并具有普遍适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映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交互式“软件接术专业理论与实训”学习的平台,形成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将被E —Learning贯穿。
培养方法。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突出展现职业资格标准在其中的导向作用,采用"三位一体”评价考核形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重视专业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师资建设上采用全新的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受过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三维复合型”师资。他们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由数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经验的教师构成项目教学团队,根据软件专业技术特点的要求和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项目组或工作室。团队教师具有两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通过学生综合项目的实训完成情况、企业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意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施由项目训练能力、市场+能力课程+ 概括起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为:将每年的专业调研制度化,明确具体要调研的范围、内容及责任人;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建立“刚柔并济”的人才培养标准,即以刚性的人才培养标准为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辅。在建立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化,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5 6]。在贯彻“精细化”、“德能并重”的培养理念基础上,制定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流程和人才培养分解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才”不重“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改变的观念,不论是技术还是能力的培养前提都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牢固的知识结构。反映在公共课程卜.,英语的学习应该贯彻始终,计算机的学习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层次教学,而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该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的首要课程,语文课应该以文学欣赏与人文积累为重点。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的,从培养目标上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5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将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时比重占到50%左右,因此,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应该让实践课的 设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工学结合。为了更好的对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指导与课程设置,以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力度,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湖南机电职院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专家来担任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并与其一起进行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深化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具体怎么做
第一阶段为行业、企业、专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步骤一为行业、企业、专业调研。因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出发点是行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理论逻辑需求,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行业调查和专业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做出本专业的长期、短期发展规划,为课程体系改造准备数据和信息。步骤二是进行行业企业的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列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行业、企业主要的工作过程和产品类型。行业的工作流程将成为新生入学后,第一个认知体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基础,也将成为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和结构的主要背景。步骤三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以毕业生一次就业岗位、二次晋升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组成的链条为主,列出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过程,列出该岗位详细的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表。这些岗位对能力与知识的要求,是主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就是主干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步骤四是列出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分析表。
第二阶段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阶段。步骤五是进行专业教学项目的设计。新课程体系设计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整体教学中的“课程项目”不同,这次是站在课程体系的高度来设计。一个专业项目可以带动若干门课,可以持续几个学期,课程项目可以是它的组成部分。步骤六是以各类项目(特别是“专业项目”)为骨干,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先不考虑原有的课程,而用上面设计出的若干大、中型项目支撑起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对整个专业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界定,然后进行分年级的目标描述。如第一学期重点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核心能力、并且在后面两年中不断巩固深化。第二、三、四学期重点训练行业通用能力、专业单项能力和部分岗位专用能力,反复训练专业应用能力。第五、六学期则进行毕业与就业教育,配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重点训练学生的就业岗位专用能力、创业能力、研发能力。步骤七应进行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检验、协调与验收。首先要求设计者自己对于这个设计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之后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的试运行,最后才是学院的验收。
第三阶段为课程建设阶段。其中步骤八为制定课程标准。从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骨干课、重点课程开始,逐步做到对每一门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文本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文本中应分别叙述“方向性”的指引和“操作性”的要求。步骤九为课程教学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无缝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对各个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在专业、教研室或课题组的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直至合格。步骤十为课程的实施及反馈。要考虑新旧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名称、项目名称等,企业、家长和社会是否理解认同。步骤十一就是进行新教材的开发。通常,新的课程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任课教师可以先选一本基本可用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然后自己编写讲义,累计素材,观察效果,积累经验。经过几个周期的实施,看到新课程的明显效果,就可以把讲义升格为教材了。
第四个阶段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阶段。包括实训条件的改造,教学方式的改革,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的督导等几个方面。
精细化评价指标设计与管理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措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的实际情况来分层施教,或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譬如,软件专业的《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课程在评价上就做出了 一定的改革,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每个考核的项目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详细标准如下表所示: 据完成作业、课堂实践
此外,还有课外项目的评分标准,由教师负责给每个课外小组打分,小组根据教师的打分给每个成员打分。小组的得分是小组成员得分的最高分。小组成绩为优秀的,小组成员成绩为优秀的比例最多为50%;小组成绩为良好的,小组成员成绩良好的比例最多为50%,及格的比例至少30%;小组成绩为及格的,小组成员成绩及格的比例最多为50%;小组成绩为不及格的,则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为不及格。详情见下表: 教学是高职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对教学进行评价则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进行系统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便进行改进的全过程。而“教”与“学”的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因此评教、评学就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中心[62]。
评价不仅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过程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提示、指导和反馈,使教与学得到提高。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一定方式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掌握的程度,从而给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它关注的是学习成效;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观察、活动记录、作业、反思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多元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两种评价的统一,才能使评价更有效填、更合理,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由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同的目标,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结性评价关注结果,两者相结合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关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表现是教师评价的重点。这就需要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证据,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正或调整。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如课堂、检查作业、测试等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自觉的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逐渐扩大评价的范围,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建立鼓励性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中找到学生的不足并建议学生如何扬长避短。判断学生在学习.上碰到的难点,找到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修改授课计划或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进行课外的辅导,或根据不同学生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这样才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习主体个性的发展。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对于评价中常用的手段——考试也应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同一考试,可采用分层方式,把试题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做题,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命题时充分考虑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可以发挥水平的机会,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二部分为选做题,额外计分,这部分题目有一定深度,主要面向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提升的空间,以便达到更高的目标。这种测试方式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向评价,它能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和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64]。新的评价机制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结
将“职业人格”的培养引入到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