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精细化管理在林西矿洗煤厂中的实践和应用
精细化管理在林西选煤厂的实践和应用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各位与会者,大家上午好!
我叫王永成,来自于唐山开滦集团林西矿业有限公司选煤厂,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关于洗煤管理工作进行交流和探讨。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的现实选择,精细化管理是煤矿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研究精细化管理、实践精细化管理、完善精细化管理,才能打造出卓越,迈向辉煌!下面,就精细化管理在林西选煤厂的实践和应用,谈谈我们的一点观点和做法。
首先来看一下关于林西矿选煤厂的简单介绍
林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始建于1939年,由英国西蒙卡公司设计,设计规模为1.80Mt/a,是我国最早建成的选煤厂。经多次技术改造,选煤厂采用跳汰-粗精煤重介-分级浮选工艺流程,粗精煤泥采用煤泥回收筛脱水回收,浮选精煤采用压滤机和圆盘过滤机脱水回收,煤泥水采用两段浓缩两段回收工艺。产品远销国内外。(由于经过对此改造,工艺和设备以及空间等的限制,现在林西矿选煤厂正在进行全重介的技术改造)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林西选煤厂为适应现代管理体制的需要,必须全面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促进选煤厂全面发展,为此,进行了以下措施的实践和应用。
2、精细化管理在关键环节的实践和应用(主要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认为:精细化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的完善和创新、员工行为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及现场监督和相互监督的经常化和具体化,因此,精细化管理在林西选煤厂的实践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经营工作、机电维修、技术革新等四个方面)
2.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方针,确保安全生产
(1)从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意识入手。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员工安全教育,特别是安全生产月活动期间,组织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法》、《煤矿工人安全生产知识》、事故案例等的学习,尤其是每周二的全员安全活动,在活动中,(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热烈讨论自身的操作方法,扬长补短,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使每个干部职工都能上安全岗,干安全活,为保证安全生产和设备正常连续运转提高有力的思想保证。(主要目的就是由思想教育入手,使职工安全意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提高,由观念化转变为自觉行为)
(2)坚持安全大检查制度。对隐患问题进行检查、排查、整改,确保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以来,各车间坚持每周一次安全自查,厂每月一次安全文明生产大检查,并对检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否则开具罚款单纳入车间考核,保证隐患问题的兑现整改,安全隐患问题比去年同期下降了50%。
(3)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选煤厂新出台了《选煤厂质量标准化检查标准》、《职工安全教育培训制度》、《车间安全管理办法》等,对各岗位质量标准、文明生产和设备保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制定了奖惩制度,对班中脱岗、喝酒、人为造成的生产事故
以及“三违”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做到奖罚分明,有效地调动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连续运转。(这两条就是从选煤厂的“软件”出发,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职工的行为,保证安全生产)
(4)加大安全防护、保护设施的投入。2009年,选煤厂重新更换了各个厂房的门窗和暖气,不仅保证给广大职工良好的工作环境,还保证了设备防寒防冻的难点问题,为选煤厂顺利过冬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同时更换了所有皮带的跑偏、过载、打滑等保护装置,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实现了安全生产。(从选煤厂的“硬件”出发,给职工提高一个安全生产的好的环境)
2.2、细化经营管理工作,有效控制洗煤成本。
为完成生产经营指标,该厂依据集团公司和矿上有关文件结合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了《选煤厂经营管理实施办法》:(下面讲一下《选煤厂经营管理实施办法》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1)主管厂长负责指导主管车间对材料费用进行使用(机电厂长负责机电车间费用、生产厂长负责洗煤车间费用、经营厂长负责手选、煤泥和厂直费)。经营厂长负责各车间材料费用使用情况监督及物资的计划、货源组织管理及库房管理;(各厂长各负其责,做好对所辖车间材料费用的使用和监督管理)
(2)厂对可区分使用车间的物资按费用发生进行统计考核,对不能确定使用车间的物资按支领统计考核。考核以单项奖罚的形式进行;
(3)各车间对材料消耗节超额的30%考核该车间,其他额度由全厂(含责任车间)共担,其节超额的10%考核车间班子;(对于材料消耗的节超额,做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不管是管技人员还是职工,对材料消耗)
(4)建立各种台帐和设备档案,制定材料的审批和领取制度并严格进行实施:计划物资与支领物资必须相一致,否则不得支领,如出现因计划物资与支领物资不一致而造成浪费的,对责任人处以同等价值的经济处罚,特别严重的,免职重新安排(工作)岗位(甚至于开除矿籍);常规工具支领必须保证以旧换新,材料组务必杜绝违规发放,否则对违规人员按工具原价进行经济处罚;若因检修工作需要从库房借用工具的,务必于借用工具当日归还,否则每天对借用人罚款10元/件(当然,对于工具的丢失,应按原价赔偿的);
通过以上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效果是明显的)该厂洗煤成本由28.66元/吨下降至25.95元/吨,降幅达11%,年节省成本:(28.66-25.95)×135=365.88(万元)。
2.3、强化机电检修工作,实现了以机保洗。
加强设备检修,提高检修质量,努力降低机电事故,实现以机保洗,以设备的正常运转确保全厂的效益。
(1)发动全体机电员工合理安排检修时间和检修项目,见缝插针搞检修,严格落实包机制,做到了日常巡视检查、设备维护、检修三到位,把事故消灭在了萌芽状态,确保了生产的正常持续进行。
(2)深入抓机电基础工作,整章建制。建立全设备档案,以便掌握检修更换周期,继续将机电设备包机制做实做细,逐步过渡到以厂、车间统筹协调安排,以班组为单位,班组长为核心,员工自觉查验设备的模式。搞好设备检修,提高检修质量。(充分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提高检修质量和效率,保证设备完好率,降低事故率,达到以机保洗的目的)
(3)加强润滑管理,据(不完全)统计,机电设备的故障,85%以上是由磨损产生的,50%以上是由于润滑不良引起的。润滑管理作为设备维修的前期的维护环节,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润滑管理中,要确定“五定”内容:
定点——指明每台设备的润滑部位和润滑点,并保持其清洁完整,实施定点
给油;
定质——按照润滑部位规定的油脂牌号用油,润滑材料应是检验合格的; 定量——确定各润滑部位的日常给油量、油箱的一次换油量和添油量; 定期——规定润滑部位和润滑点的加油间隔时间、添油和换油时间、油箱油
质的抽样化验时间;
定人一一明确操作工、维护工、润滑工对日常润滑工作的分工;
2009年下半年实施以来,选煤厂机电事故呈可控趋势,机电事故率有了大幅度减低: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通过强化机电检修和设备的维护保养,机电事故率有了明显下降,从09年下半年的15%以下,下降到6%左右,效果非常明显,节约了洗煤成本,提高了洗煤时间,也提高了洗煤效益)
2.4、加强洗煤生产中的技术指导和技术革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絮凝剂的合理使用。煤泥水系统是选煤厂工艺最复杂的环节,随着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絮凝剂的合理使用是选煤厂实现煤泥回收、洗煤闭路、保护生态环境的关键。为此,该厂组织技术人员采用同样体积的煤泥水,分别加入
由试验结果表明:每立方米煤泥水加入絮凝剂溶液2g时,煤泥水澄清效果最佳。通过絮凝剂的合理使用,该厂不仅降低了洗水浓度,改善了重介系统的脱介效果,还改善了浮选效果,提高了精煤回收率,达到提质增效的良好效果。
(2)加强管理,降低介耗。磁铁矿粉的质量严重影响着介质消耗,该厂制定了介质管理和使用制度,严把磁铁矿粉质量关,有效地保证了磁铁矿粉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在线监控,对重介系统的煤泥量、磁选机的使用和维护、弧形筛的磨损情况以及脱节筛喷水的使用效果进行跟踪检测,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减少各种跑、冒、滴、漏,有效地降低了介质消耗。2009年,该厂介耗由原来的2.56Kg/t降至
1.93Kg/t以下,不但节约成本,而且保证了产品质量。
(3)引进新的科学技术,对浮选系统进行技术改造。针对当前浮选系统入浮浓度大、粒度细、浮选精煤回收率低的现状,新增浮选柱系统,(对入浮煤泥水先通过小旋流器组进行浓缩,底流进入浮选机进行分选采用过滤机回收,溢流进入浮选柱进行分选采用压滤机回收,这样不仅保证了入浮浓度和粒度,还保证了浮选精煤的回收率)使浮选数量效率提高了10%左右,有效地增加了细煤泥的回收率,降低了煤泥水浓度。
(4)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厂组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外出考察,多方调研,探寻市场需求,制定了生产计划,调整产品结构,在保证精煤回收率的前提下,合理配煤,产出中煤和低质煤,提高商品煤的综合回收率。
3、结语
林西选煤厂把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于厂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做到了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明晰化,大大增强了可操作性,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执行了、凝聚力和创造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质量水平,促进企业发展。通过实践,该厂提高了洗煤生产效率,增加了洗煤产率,年可增加效益229.56万元,同时强化经营管理,节支降耗,减低了洗煤成本,全年可降低生产成本365.88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和基础工作,是将精细化管理的理论、方法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所有环节精细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上只是我们关于精细化管理的一些浅见和简单的做法,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仍大家的帮助和指导,谢谢大家)
第二篇:SSC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在林西矿洗煤厂的应用
SSC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在林西矿洗煤厂的应用
摘要:林西矿井下11煤层产原煤矸石含量大、硬度高。林西矿洗煤厂准备车间的原破碎机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滞后了洗煤生产。通过改造使用了先进的SSC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保证了洗煤生产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关键词:林西矿洗煤厂;破碎机;连续高效
概述
开滦集团林西矿业有限公司洗煤厂是一座设计年处理能力为180万吨的现代化洗煤厂。采用“不脱泥,不分级混合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旋流器选煤”主工艺,洗水闭路循环,环保节能。在矿井原煤入主洗车间加工前,需经过原煤准备车间的除铁、初次筛分、手选和破碎处理。我厂原设计采用的是SCB0710型分级破碎机。林西矿井下11煤层1013采面为薄煤层,采面煤层含量占50%,矸石占50%,矸石含量大,矸石硬度高。我厂原破碎机逐渐不能满足生产要求,破碎机磨损严重,破碎机堵塞频繁,大块矸石堵塞重介旋流器频发,处理时间较长,这些都大大阻碍了我厂的洗煤效率。应对此问题,经过考察调研,我厂更换原SCB0710型分级破碎机为天地科技公司生产的SSC70150型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经过实际应用,SSC70150型破碎机有效的解决了以上问题,保证了洗煤生产的连续性,提高了生产效率。
SSC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的应用
SSC系列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分级破碎机。它不同于传统的齿辊式破碎机靠撞击和挤压来破碎物料,而是使用剪切和拉伸的共同作用来实现物料的破碎。SSC70150与SCB0710破碎机技术参数对比见表1。
2.1 破碎机的工作原理
SSC大处理能力破碎机的主要部件为两个平行安装的破碎辊,每个破碎辊沿轴向布置一定数量的破碎齿,根据破碎物料性质及参数的不同而向内、外旋转,物料或是在相互垂直应力下被拉裂,或是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滑移,或是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破碎。它主要是通过对物料的剪切、刺破、劈裂等作用实现破碎的目的。
2.2 破碎机的结构特点
(1)采用固定齿辊中心距对物料进行强行破碎,准确控制产品粒度。根据物料不同的解离特性、入料粒度、出料粒度等参数对齿型及齿辊的结构尺寸进行特殊设计,优化产品通过的几何尺寸。
(2)采用新材料,破碎齿具有高强度、高耐磨性。破碎机采用新型结构以及高锰合金钢,其破碎强度可达160MPa(一般矸石硬度为20-100 MPa)。齿部抗磨能力强、寿命长,磨损后易修复,维修费用低。
(3)限矩型液力耦合器及测速传感器的双重过载保护,确保了系统的安全生产。采用可靠先进的智能测控系统,当破碎机齿辊堵转或失速时自动停车,有效的保护了设备。
改造效果对比
开滦集团林西矿业有限公司洗煤厂SSC70150型大处理能力分级破碎机于2012年1月7号投入使用,效果非常好。与老破碎机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3.1 破碎效果好,出料粒度小
SSC70150破碎机出料粒度≤50mm,矸石得到了有效的破碎。因大块矸石堵住主洗楼重介旋流器造成停车停洗的事故率大大降低,有效的提高了洗煤的生产效率。
3.2 降低了工作人员维护强度,节省工作时间
良好的破碎效果和低故障率,减轻了现场岗位司机和机电维护人员的劳动,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
SSC70150破碎机与SCB0710破碎机的效果比较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SSC70150破碎机的性能明显高于SCB0710破碎机。按平均处理矸石堵塞旋流器需要时间30分钟计算,每月可节省时间5小时。可降低因破碎机事故导致的洗煤设备空转,降低能耗,节约电费每月近万元。按入洗原煤量300t/h计算,每月可多洗原煤1500吨,每年就可以多洗原煤1.8万吨。按精煤回收率40%计算,每年可多洗精煤0.72万吨。精煤售价按800元/t计算,创效为576万元。可见效益十分明显。
结束语
生产实践表明,林西矿洗煤厂SSC70150大处理能力破碎机的应用,有效的解决了因井下原煤矸石含量大造成破碎机堵塞而停止生产的情况。破碎机的事故率大大降低,节省了维护人员的工时。保证了洗煤生产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洗煤生产效率,增加了洗煤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潘永泰,张新民.分级破碎机的研究及应用[J].矿山机械,2002(04).[2]刘守印,潘永泰,陈衍庆,曲占江,王保强,李朋.SSC800新齿型分级破碎机在兴隆庄煤矿选煤厂的应用[J].选煤技术,2008(04).[3] 张灏,潘永泰,亓愈.SSC800分级破碎机在国阳二矿大块煤(矸石)破碎中的应用[J].选煤技术,2007(04).作者简介:王春伟(1986-)男,山东潍坊人,毕业于河北工程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现任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洗煤厂机电副主任。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 摘要
精细化管理模式立足以学生为本,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课程组织机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一整套的管理策略和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重视人才个性的发展以及企业素养的提升,灵活多变的多元化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效果评价更加关注人性、情感与价值。在课程体系上,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项目化教学,并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统一教学评价方法,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流程。
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对高职教育培养方式不断研究与实践的历程,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业、课程、培训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等方面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总体分析,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学校层面上,只是从一维的视角出发,关注的也只是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而对与培养模式有着紧密关系的政府和行业企业层面的研究却关注不多;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还是模糊的,对于真正能够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研究得还不够,尤其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途径[4]。这些都说明了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理论上真正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成果相对还比较缺乏,实践上教育改革措施的实行也缺乏力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目标
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对象,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手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流程进行科学地细化、量化和优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培养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社会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5]。其基本特征为精、准、细。精就是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准就是要求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控、可控;细表现在高职专业人才应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指向,也表现在分层次和个性化培养上,还表现在要有精细的教学流程管理和培养保障条件的配备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实质可描述为三方联动、四精五化。三方是指企业、教师与学生;四精是指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五化是指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个性化、培养环境企业化。
目标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基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通过借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对全校实行全面化的精细化模式。事实证明,高职的精细化模式可以达到深化课改,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实践,是理论性实践,而非盲目实践,研究精细化理论能给实践以方向感。不断地研究理论,就是不断地得出理论的精髓,不断地向实践目标发展。在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中,精细化培养模式不断扩展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高职院校规模膨胀,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引入精细化培养模式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向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研究情况
关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专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有的学者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罗孝高在《论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中认为,“所谓高职人才精细化的内涵,在于高职院校针对其学生,把高职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结合,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来操作,科学地细分、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工作流程等,再借助于现代管理工具,达到精确、高效与协同、持续的人才培养得以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更强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 II3]而有的学者分析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张国平、许婧祺在《探索新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认为,“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以学生为对象、按照产学结合的要求,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等手段和现代化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14]王丽静在《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髙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有效执行和严密控制的系统工程。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思想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注重细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的效率。” [15]王绍让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具有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指导思想是不断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益求精,实现的途径是对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制定标准和指标的量化,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同时进行全面`动态'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实现快速反馈和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人ii才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16]李彦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培养的探索》中认为,“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 [17]王卫红在《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认为,“分层分类精细化教育适应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18】综上所述,对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见解很多,大多是对于其特征和内涵的表述,对于实施方法,更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特别是职业技能的精细化,很少关注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精细化,这是本研究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至于对标准化手段的引用,成立平,程桂珍在《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思考》中提出所谓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就是将人才培养工作中大量重复性出现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将IS0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精细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学校,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有机结合,以人才培养中具体工作环节、构成要素、事物、状态等方面所明确提出的定量化和定性化的实施标准为手段,对学校的管理目标、标向、行为、教学质量、设施效用等进行引导和控制,达到与所限定的约束规范准则相统一,促进其向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转化,人才培养中开展标准化工作,也就是为了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最佳秩序,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备 发,从而最大限度的取得人才培养效益[23]。赵常学,周晓康在《基于IS09000构建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探索》中,为我们指出,高职院校引入IS09000国际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亦是组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24]。安立国,朱俊在《论高职院校精细管理》一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的精细化培养,就应当确立能力精通、流程精密、标准精致、态度精心和质量精品的目标,就应该在培养制度、培养内涵、培养环节、培养的岗位职责和成本上精细化。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顶岗实习精细化顶岗实习作为精细化的一种手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也应将精细化培养贯彻其中。李立斌在《高职学院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的研究》认为:所谓的顶岗实习是一种包含着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创新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的生产实习中,通过校企一体共同培养学生,其生产岗位要与学生专业尽量对口,同时有一定的轮岗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可以让学生受到企业师傅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指导,现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把学生的职业理想树立起来,把过硬的职业技能练好,以便为后面的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研究重点
从以上研究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探讨了精细化的内涵与意义、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宏观论述某一具体的专业比较多,但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其中,大多研究集中在职业人才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而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精细化。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又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培养的精细化,对于“职业人格”的精细化几乎没有人涉及,更没有对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这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主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人格培养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思想与目标上,既遵循科学性、工具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又遵循人文性、价值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人格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与方法上,既“围绕获得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培养质量和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的目标,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 [3°]又围绕人的职业道德、公民人格和社会责任等质量规格,使人才更具现代素养、合作精神与使命意识;既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及现代管理工具,使高职业院校组织管理各車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31];又充分尊重天赋个性与创造欲望,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在精细化环境中内化、修炼与涵养。
养与普通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混为一谈,把高职人才培养完全等同于岗前就业培训,完全以就业单位的“订单”为培养目标。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来对待,致使高职学生内在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培养过程上看,由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问题,培养的目标通常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具体的培养目标(究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定位不准确或者定位模糊,导致培养过程中目标的偏移。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上看,仍沿用普通高校教育的模式,片面强调基本素质教育,忽略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S她局面。只注重培养学生在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单方面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对岗位环境的适应性[32]。
从课程设置上看,首先,没有能够对于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即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依然是以学科中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原理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题,以应试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开设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其次,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由于本身专业比较复杂,与縷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在教材建设的各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由于缺少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经验,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不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分析,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出现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以及内容交叉和重复等问题;二是内容过时,不适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的教材的编写时间较长,一些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无法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及生产、管理、服务紧密联系的要求不符;三是实践教材严重缺乏。由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实践实训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很大,但现有的教材多侧重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于应用技能的介绍很少,专门用于实践学习的教材更是严重不足。最后,课程结构在设置上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实训类课程比例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种实习、实训,导致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被大大淡化,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
从培养途径上看,首先,实训教学过程未能真正完成。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未能同步进行,而是普遍釆用理论课与实训课分阶段、分课时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上安排的实训课程大多为计算机类实训和部分学科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将进行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等同子实验,或者直接用毕业实习替代,虽然也有些学校将一些专业的技能训练列入了教学进程,但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
其次,实训条件落后,不能满足办学要求。国内的高职院校很少能像国外一样将11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随着现代企业要求的提高、社会市场化的转变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高,如何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整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2.1粗放化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束缚
粗放型培养模式,这里用来比喻我国的传统培养模式。其思路主要来源于目标上只关注人的职业技能与人的职业经验,而忽视职业人格的培养;粗放型培养模式各个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标准、程序与环节,又缺乏人文性、价值性与文化熏陶的人才培养措施。这一模式,片面强调科学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人才培养的人文性与价值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从培养目标上看,粗放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只是关注将学生培养成某一专业或某一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忽视多样性和个性化。把高职教育人才培10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
实验室或者实训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实训仪器与设备严重缺乏,或者已经老化,实训场地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导致该 设的实训课程无法 展,按教学规定做的实验无法完成,即使 设了的实训课,因为机器缺乏,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也不多,使实训课或实验课变成了观摩课,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岗位培养目标的需求。第三,学校与校外的实训基地或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很多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后从事体力劳动的比较多,观摩的多,真正上手操作的少,完全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从培养方法上看,教学手段落后而且陈旧,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科本位型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校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现象十分严重,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学生也缺少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会。技能实训课程很少采用在实训场地的现场教学、岗位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可以让学生真正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少,教师本身头脑中的“驱动”缺乏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更新。同样,在评价体系上的缺陷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考试考核内容上,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多为考查学生记忆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形式也比较陈旧和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在考试方法上严重缺乏灵活性,手段呆板老套。评价的标准单一,让原本考试的判断、反馈和矫正的功能被削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这些情况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培养人才,但不可能培养出有竞争力、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所以,将高职院校这种“粗放式”人才培养向“精细化”人才培养转变势在必行。
后才能成为科学”。数据化是指将所属的各项工作通过完善的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体系进行明确计量、科学分析,用数据报表的形式来说明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数据化,实际上就是量化、具体化、可衡量,克服粗放型培养模式的“差不多”的弊端,从而使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标准更加精确。系统化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以求效果最大化。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细分,把工作流程细分为不可再分的“单元”,根据教学中每一个“元素”的作用,设置不同工作岗位,合理地建立”元素”与“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每一个“单元”上下工夫,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透[34]。另一方面,不论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从整个学校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摒弃“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既要看到精细化培养带来的当前效益,更需要重视精细化培养带来的可持续的效益。
过程标准化。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想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35]。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规范的教学环境和秩序,使各项工作有依据,以及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化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标准,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36]。手段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W的时代已经到来,并给整个社会带来全新视角。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实现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达到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的目的[37】。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节省办公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38]。方式流程化。流程化是将教学任务或工作事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序单元,将教学管理过程细分为工序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流程化管理的始终,借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建立起立体的交叉式管理系统,以“工作流”为载体,以流程化作为基本方式,将各环节紧密连接,在教学流程的启动、分配、作业、监控、评价等细节方面形成连续的“流水线”,以实现无缝培养[39]。环境情感化。环境情感化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13 精细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高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的是使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精细化的内涵,将人才培养工作做精做细,真正提高办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教学资源随意化逐步规范化,人才培养经验型逐步科学型、外延式到内涵式、机会型到战略型,归根结底是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注重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做细做实。如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目标,使其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和工作实际;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细分责任,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细化操作流程,确保严格的执行和严密的控制;细化规章制度,使制度可循,无漏洞。细化还体现在因材施教,人文关怀,周到的服务和把工作落到实处⑴。
2.3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本质的区别。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精确度越越好,可以实现标准统一的精细化管理;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其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因此,在将精细化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与高职院校实际特点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内涵特征,以满足人才培养精细化的内涵和要求。
2.3.1目标上兼顾职业技能标准化与人才个性多样化(公司需求)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应有以下内容:首先,从培养任务上看,应该以培养诸如机械、电子、电气、化工、冶金、建筑、轻纺等第二产业一线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等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将能力本位与人文本位进行有机整合,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的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满足第二产业的需求,在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囊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理论方面应该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具备技术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等特点。
2.3.2课程上兼顾内容系统化与职业技能适应性
贯彻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必须兼顾内容系统化与职业技能适应性。首先,打破“老三段”,以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内容,再根据理论内容15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jg软件专业为个案设置课程门数,整合和优化相关课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分析及与高校学生能力的关系匹配,可以将能力构成分解为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品质方面三个一级指标,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然后再细分为培养体系所要求达到的三级指标等,其次,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比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至少是6:4,最好是1:1,其内容按校企合作中企业岗位的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再次,建立精细化素质教育体系,其内容以课程序列形式进入教学计划,计入总学分。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细致而有机的整体。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该专业以行业或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与企业合作的优点,以实际的企业项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精品课程为目的,以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同企业共同 发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择上,采用与企业合作编纂的以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程的考核,在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上还需要接受企业方的评价,并与认证相结合;此外,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达到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还要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建立顶岗实习机制,联系顶岗实习岗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熟练掌握1?2种主流软件编程工具,熟知软件开发、测试和管理工作流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软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基本沟通能力等)之外,还应该具备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代码的阅读及编写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特色能力:包括新兴技术的学习能力、外语的听写能力、对于企业文化和工作风格的适应能力;方向能力:包括Java方向编程、MS.net方向编程、可视化程序设计方向编程,以及使用测试工具等进行测试、软件安装、调试、与客户沟通、收集客户需求和软件销售、售后服务、软件培训等工作能力。
“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发展能力,在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工学交替”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技能的学习。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每一个阶段,这种“工学交替”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工”和“学”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其中,“工”的主要内容包括:下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在企业对应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校内模拟真实的环境进行虚拟项目的开发、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企合作单位或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 发。
湖南机电职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件
专业培养目标。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应该是包括系统分析爆(项目经理)、程序设计师、程序员三类并以金字塔结构呈现的,而现在的结构tf况是橄榄形,这表明上述三类人员分布极不合理,需求量最大的底层软件测试、编码人员的缺:二口较大。所以,我们明确了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应用软件企业和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软件企业提供在一线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一类人才应该拥有比较熟练的外语、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与信息产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IT.P业技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特点,把软件技术又细分为NET、WEB、JAVA、嵌入式等发展方向。每个发展方向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把培养令用人单位满意的软件编码人才作为目标,依托软件企业,在校企及社会多方参与下将“5551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与完善。“5551”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递进与项目目标化相融合,它的项目内容是:首先确立程序员岗位所需的5个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确定5个项目任务;根据项目实施的时间,把教学时间划分成5个时间段,每个项目任务必须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最后通过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达到成为合格程序员的1个最终目标,以此为依据构建能力项目化、项目阶段化、阶段目标化的课程体系,并确定核心课程,制定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的项目经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施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上严格依据软件行业的职业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升教学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源于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经过系统的归纳、总结,再加以提由环境熟悉过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软件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的确定都要具备相应的目标要求,通过对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釆用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既定项目实训和自选项目实训相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的创新设计、小组协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程序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软件企业合作,模拟职业情境,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建设技术先进的、能够真实再现软件企业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供可靠保障。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立刻进入由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应该由行业或企业参与,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一起,围绕核心项目课程目标 发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可以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并适当保留“接口”,以便于以后的修改;编写的教材可以以手册、活页、讲义、工作页等形式出现,应个性化并具有普遍适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映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交互式“软件接术专业理论与实训”学习的平台,形成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将被E —Learning贯穿。
培养方法。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突出展现职业资格标准在其中的导向作用,采用”三位一体”评价考核形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重视专业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师资建设上采用全新的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受过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三维复合型”师资。他们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由数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经验的教师构成项目教学团队,根据软件专业技术特点的要求和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项目组或工作室。团队教师具有两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通过学生综合项目的实训完成情况、企业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升,最终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转化成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具体的来说,首先对软件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研究)进行分析,依据软件产品 发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4编码实现—测试维护4软件服务),可以明确岗位能力及要求,从而确定三大能力模块(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以训练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各种实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软件行业最新技术的培养,开阔行业垂直知识,实现能力项目化、项目阶段化、阶段目标化。并将参与企业市场调研、社区服务实践、公益劳动和义工活动等公益服务都纳入素质教育内容之中。图3.1表现的是软件开发典型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的对应关系。图3.1软件开发典型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对应关系图
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思路,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实现了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变。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软件项目的开发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散到实际项目中,体现基于软件产品 发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学习任务的飞跃。考虑软件专业在技术应用上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技术方向上有特长,通过开发工具和 发平台的应用、开发过程与项目设计的实践,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等模块。同时,在拓展能力的培养上考虑后续岗位发展所需的综合开发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
培养途径。注意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施由项目训练能力、由环境熟悉过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软件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的确定都要具备相应的目标要求,通过对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釆用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既定项目实训和自选项目实训相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的创新设计、小组协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程序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与软件企业合作,模拟职业情境,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建设技术先进的、能够真实再现软件企业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供可靠保障。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立刻进入由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应该由行业或企业参与,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一起,围绕核心项目课程目标 发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可以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并适当保留“接口”,以便于以后的修改;编写的教材可以以手册、活页、讲义、工作页等形式出现,应个性化并具有普遍适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映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交互式“软件接术专业理论与实训”学习的平台,形成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将被E —Learning贯穿。
培养方法。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突出展现职业资格标准在其中的导向作用,采用"三位一体”评价考核形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重视专业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师资建设上采用全新的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受过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三维复合型”师资。他们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由数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经验的教师构成项目教学团队,根据软件专业技术特点的要求和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项目组或工作室。团队教师具有两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通过学生综合项目的实训完成情况、企业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意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施由项目训练能力、市场+能力课程+ 概括起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为:将每年的专业调研制度化,明确具体要调研的范围、内容及责任人;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建立“刚柔并济”的人才培养标准,即以刚性的人才培养标准为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辅。在建立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化,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5 6]。在贯彻“精细化”、“德能并重”的培养理念基础上,制定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流程和人才培养分解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才”不重“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改变的观念,不论是技术还是能力的培养前提都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牢固的知识结构。反映在公共课程卜.,英语的学习应该贯彻始终,计算机的学习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层次教学,而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该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的首要课程,语文课应该以文学欣赏与人文积累为重点。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的,从培养目标上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5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将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时比重占到50%左右,因此,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应该让实践课的 设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工学结合。为了更好的对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指导与课程设置,以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力度,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湖南机电职院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专家来担任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并与其一起进行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深化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具体怎么做
第一阶段为行业、企业、专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步骤一为行业、企业、专业调研。因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出发点是行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理论逻辑需求,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行业调查和专业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做出本专业的长期、短期发展规划,为课程体系改造准备数据和信息。步骤二是进行行业企业的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列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行业、企业主要的工作过程和产品类型。行业的工作流程将成为新生入学后,第一个认知体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基础,也将成为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和结构的主要背景。步骤三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以毕业生一次就业岗位、二次晋升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组成的链条为主,列出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过程,列出该岗位详细的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表。这些岗位对能力与知识的要求,是主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就是主干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步骤四是列出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分析表。
第二阶段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阶段。步骤五是进行专业教学项目的设计。新课程体系设计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整体教学中的“课程项目”不同,这次是站在课程体系的高度来设计。一个专业项目可以带动若干门课,可以持续几个学期,课程项目可以是它的组成部分。步骤六是以各类项目(特别是“专业项目”)为骨干,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先不考虑原有的课程,而用上面设计出的若干大、中型项目支撑起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对整个专业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界定,然后进行分年级的目标描述。如第一学期重点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核心能力、并且在后面两年中不断巩固深化。第二、三、四学期重点训练行业通用能力、专业单项能力和部分岗位专用能力,反复训练专业应用能力。第五、六学期则进行毕业与就业教育,配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重点训练学生的就业岗位专用能力、创业能力、研发能力。步骤七应进行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检验、协调与验收。首先要求设计者自己对于这个设计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之后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的试运行,最后才是学院的验收。
第三阶段为课程建设阶段。其中步骤八为制定课程标准。从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骨干课、重点课程开始,逐步做到对每一门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文本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文本中应分别叙述“方向性”的指引和“操作性”的要求。步骤九为课程教学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无缝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对各个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在专业、教研室或课题组的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直至合格。步骤十为课程的实施及反馈。要考虑新旧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名称、项目名称等,企业、家长和社会是否理解认同。步骤十一就是进行新教材的开发。通常,新的课程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任课教师可以先选一本基本可用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然后自己编写讲义,累计素材,观察效果,积累经验。经过几个周期的实施,看到新课程的明显效果,就可以把讲义升格为教材了。
第四个阶段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阶段。包括实训条件的改造,教学方式的改革,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的督导等几个方面。
精细化评价指标设计与管理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措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的实际情况来分层施教,或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譬如,软件专业的《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课程在评价上就做出了 一定的改革,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每个考核的项目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详细标准如下表所示: 据完成作业、课堂实践
此外,还有课外项目的评分标准,由教师负责给每个课外小组打分,小组根据教师的打分给每个成员打分。小组的得分是小组成员得分的最高分。小组成绩为优秀的,小组成员成绩为优秀的比例最多为50%;小组成绩为良好的,小组成员成绩良好的比例最多为50%,及格的比例至少30%;小组成绩为及格的,小组成员成绩及格的比例最多为50%;小组成绩为不及格的,则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为不及格。详情见下表: 教学是高职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对教学进行评价则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进行系统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便进行改进的全过程。而“教”与“学”的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因此评教、评学就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中心[62]。
评价不仅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过程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提示、指导和反馈,使教与学得到提高。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一定方式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掌握的程度,从而给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它关注的是学习成效;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观察、活动记录、作业、反思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多元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两种评价的统一,才能使评价更有效填、更合理,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由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同的目标,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结性评价关注结果,两者相结合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关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表现是教师评价的重点。这就需要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证据,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正或调整。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如课堂、检查作业、测试等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自觉的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逐渐扩大评价的范围,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建立鼓励性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中找到学生的不足并建议学生如何扬长避短。判断学生在学习.上碰到的难点,找到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修改授课计划或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进行课外的辅导,或根据不同学生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这样才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习主体个性的发展。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对于评价中常用的手段——考试也应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同一考试,可采用分层方式,把试题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做题,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命题时充分考虑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可以发挥水平的机会,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二部分为选做题,额外计分,这部分题目有一定深度,主要面向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提升的空间,以便达到更高的目标。这种测试方式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向评价,它能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和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64]。新的评价机制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结
将“职业人格”的培养引入到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策略。
第四篇:浅析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浅析地理信息系统
在石景山区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2011年北京市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中,为了解决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责任范围交叉、重叠、界限模糊等问题,石景山区组织力量试行开发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信息系统,以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万米单元网格为依托,采用地理信息技术(GIS),将环卫、园林绿化、水务、铁路、工地等责任区的四至范围划分清楚,完善和落实各相关单位在责任区内定岗、定责、定人、定点、定时的管理体系,力争实现横到边、纵到底、全方位、多层次的无缝隙对接。
一、项目实施情况
2011年4月,在充分研讨分析的基础上,石景山区制定了《石景山区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方案》,确立了建立健全市容环境责任区信息系统的基本思路,经过洽商委托负责石景山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系统设计的三友测绘公司负责系统开发。为方便系统开发工作,由区监督指挥中心主抓,区市政市容委、区园林绿化局、区环卫中心、区水务局、各街道办事处等相关单位指定1名联络员,会同测绘公司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小组,协调推进系统开发和本单位相关工作任务的落实。项目实施分为五个阶段。一是制定技术方案,选定地图底图。二是实施数据采集,建立 数据库。实施步骤有八项,分别是地形图的修补测、责任区地图指认、赴现场采集调绘、按标准整理成果、赴街道核实数据、整理遗留的问题、面对面集中交流、对成果确权认定等。三是实施数据图层入库,属性表录入,初步形成电子地图。四是做好辅助软件开发,完善系统监督、考核、评比、分析功能,初步形成信息系统。五是导入平台数据,实现互联共通。
经过为期一年的多方努力,市容环境责任区信息系统初具雏形。完成了《石景山区市容环境责任区统计表》第三次修订,划分责任区块3875个。其中环卫中心740个、园林局1036个、街道147个、小区物业315个、社会单位686个,在施工地、沟渠等951个。根据现有地形数据,道路清扫责任区细化到主干路、步道、门前三包及绿地(首钢绿地)等。城市绿地细化到园林自管绿地、环卫中心保洁绿地和公园自管绿地三类。街巷胡同责任区初步划分完成。完成了全区9个街道辖区的数据图层入库工作,初步形成电子地图。属性表录入重点在老山街道进行了试点应用。
二、实践经验与思考
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需要对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辨别和分析,工作量较大。有些台账统计数据笼统模糊,口径不一,不够真实、准确和完整,或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数字早已发生了变化,而台账并没有 实时更新。二是需要对责任区划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综合协调,工作难度较大。既要实地调研,又要多方论证,有些因历史原因或产权纠纷等确实难以落实责任人的则要发挥决策、决断的作用,指定一家单位负责。三是属性表的录入和信息系统的对接有一定难度。按照相关计划,我区把市容环境责任区信息系统作为石景山区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来建设,两者间即相对独立,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实施过程中有一定难度。
项目实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容环境责任体系更加完善。依据《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本市实行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责任人、责任范围、责任标准则是奠定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的基石。传统的责任区台账四至范围以表格文字描述,具体位置难以判定,容易造成盲区、扯皮和交织。采用电子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后,责任区划分更形象,更直观,信息存储量更丰富,有利于实现统计台账、电子地图与地理位置的有效统一,方便城市环境的管理与监督。
(二)环境卫生考评工作更加全面。依托《石景山区环境卫生考评工作实施方案》,构建区级环境卫生监督巡查和考核评价体系。对城市管理监督指挥平台等各渠道反馈的有关环境卫生问题进行自动分类和跟踪督办,结合区级环境卫生检查队伍的监督巡查,从履行职责、落实重要任务及日常 检查三部分实施考核。考核结果自动生成,减少人为操作因素。统计分析功能更加强大,可按街道、按社区、按类型、统计分析市容环境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和事件,为落实环境卫生考评工作提供依据。
(三)成本核算工作更加明晰。电子地图生成后边,各单位承担的环境卫生作业面积均为实地勘测后的实际数据,可作为成本核算的依据,纳入环境卫生作业经费预算体系,有利于道路清扫、街巷保洁、绿地保洁等相关作业经费的精细化核算。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提升综合管理水平,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简化日常工作流程,解决部分责任区划不明晰的问题,达成各部门对自有作业范围的确认实施和对他人作业范围的认识和了解,促进信息沟通和交流。简单一句话说,信息系统是为日常管理工作服务的,应充分地反映日常管理要求,并随着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而调整完善。因此,在推进和实施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 “服务日常管理”这一工作目标,明确实施步骤和工作流程,根据工作需要搭建科学、合理、简洁、易操作的系统框架,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复杂的系统设计,高、精、尖的技术性用,花哨而不实用的统计图表。
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于促进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准、细、严为操作特征的管理理念与方式,主要针对的是粗放操作、执行力不高等管理难题,具体实施方法包括细化、量化、流程化、标准化、协同化、经济化、实证化和精益化。对于传统的城市管理体系来说,信息系统的实施,具有以下几个作用。一是有利于系统的扁平化或基层化。即打破了原有的信息传递渠道,搭建了一个在基层实现信息的横向沟通和交流的平台。将原先多头管理的业务数据整合到一起,相互对接,相互链接,形成了一套清晰具体又环环相扣、互有监督的工作体系。二是有利于提高系统的执行力。财、责、事的有机统一是提高系统执行力的重要方面。在电子地图的生成或信息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考虑和影响贯穿其中,责任人的确定、责任区域的划分、责任面积的核实分别对应、影响着事权划分、责任划分、作业经费核算这三个方面。三是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工作效能。细密有效地反馈,严格的监控,是保证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到位的重要环节。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建立一个责权明晰、分工明确、监督有力的考评体系。
2012年9月17日
引言: 近年来,石景山区深入贯彻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把“精细管理,美化市容”工作作为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抓手,结合国家卫生区复审工作,全面开展卫生整治行动,规范环境秩序,清理脏乱死角,健全管理机制,使城市环境面貌有一个新的改善和提升,以优美的市容、文明的环境向党的十八大召开献礼。
第五篇: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实践
【摘要】精细化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意义重大。首先对精细化管理的产生背景进行了阐述,并从强化管理理念、完善规章制度、实施精细化服务、实现信息化管理、强化细节管理等五个方面对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说明,旨在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
【关键词】管理;精细化;医院;应用
精细化管理是汪中求提出的一种管理理念。其通过规则的系统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1产生背景
在医院刚组建时,管理方式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惯性管理”模式。在医院的管理中,科级管理主要是各科主任。他们既是技术上的权威,又是管理规则的制定者。这种“专家型”的管理淡化了管理规则,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带有较大的随意性,违背了现代化管理思想的科学本质,无法满足现代化医院跨部门合作的需要。而随着患者维权意识的逐步增强,医患纠纷逐渐增加。要解决这些问题,使医院健康发展、科学发展,就必须改变管理模式,从以“人治”为核心的粗放式管理向以“法治”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转变。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其实质是一种精细化思维模式。精细化管理可以概括为4个字,即精、准、细、严。精是精益求精,指将管理和服务要做到最好;准是准确的信息和决策,准确的数据和计算,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细是操作细化,管理和服务要细化,特别是执行要细化,要将所执行的工作细化到每个人,每件事和每一天;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精细化管理强调将工作做好做细,通过精细方式对错误和偏差进行改进,充分挖掘人力资源,调动员工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效率,保证质量,使更多患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服务。
2精细化管理的实践
2.1强化精细化管理的理念
2.1.1制定规划,有序推进医院实施精细化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管理层的培养、培训和教育。管理干部要具有将决策化为措施的能力,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责任心。强化管理层执行决策的能力,关键要靠制度管人,明确“责、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行其权、享其利,要
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人放到管理岗位上来,人尽其用。为了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到医院的管理层,医院决策层制定了整套的培训计划,通过送外培训、集中培训、参观调研等多种方式,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和能力,使其掌握精细化管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及重要意义,树立起“人人参与管理,管理在人人之中”的管理氛围。
2.1.2注重员工培训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精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通过培养他们精细化管理的意识、理念、方法,使得精细化管理成为一种工作习惯。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精细化,自觉精细工作。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并强力推行,使精细化逐步成为 “潜意识”的行为,彻底改变过去粗放式管理的行为习惯,形成一种追求精细、持续改进、力求完美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
2.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2.2.1注重流程化、标准化管理。(1)实施精细管理首先要重视流程化管理,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简化服务环节,提高服务满意度,缩短服务流程循环周期,减少病人等待时间。(2)完善服务标准体系,本着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的原则,对现有服务标准、服务经验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服务标准体系。(3)健全以工作流程、考评机制为主的执行体系,推进服务标准的落实。(4)完善服务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标准化服务的扎实推进,持续提升真情服务水平,改进服务质量,提升医院的综合效益。
2.2.2推进制度建设传统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转变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制度化管理旨在避免“强人”治理,主张通过制度实现对医院的管理。
2.3实施精细化服务
2.3.1营造精细化管理文化理念。强化服务观念,完善服务机制,改进服务手段,细化服务措施,实现“零缺陷”服务目标。首先,树立服务理念、提出服务要求。即在诊疗过程中,要求做到规范、细致,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其次,引导全院职工必须按规章制度、规则和流程工作。同时,让全院职工明白,医院始终将“机关、后勤为临床服务,领导为员工服务”作为医院文化理念。
2.3.2 强化品牌效益。狠抓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工作,加快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工作。发挥技术、环境、地域、服务优势,加强了与周边大医院交流,突出
了重点专科和优势专科建设,强化了名牌效应。让患者真正享受到安全、方便、有效、低廉的医疗服务,营造良好的就诊氛围。
2.3.3 打造和谐团队。全院职工必须做到“以病人为中心”,但管理人员必须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要求中级以上管理人员,树立为员工服务的理念,做员工的贴心人,在平时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在执行某一项工作流程时,应先观察此流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理、是否需要修改完善,然后再要求员工统一执行。在工作中,培养员工的“和谐”团队精神,员工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自主协作,使每位员工时时刻刻安全、舒心地工作,形成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氛围。
2.4逐步实现信息化管理。精细化管理强调数据管理,主张用数据说话。其意义在于体现数量化,为绩效考核提供数据和依据。
2.5强化细节管理建立内部综合考核管理制度。对医院工作中各个环节做到严格、细致的监督,并实行责任追究,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医院坚持执行月评比、月考核、月通报制度,促进标准化服务的扎实推进。完善服务考核评价机制,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上级考核与职工群众评议相结合,把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等作为考核评价内容,与科室及个人效益挂钩,保证了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3结语
精细化管理对改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工作氛围意义重大。医疗市场的竞争就是医疗质量的竞争。质量取胜的关键是在保证医疗效果和医疗安全的基础上,让患者在诊疗过程感受到每一细节所体现的医疗质量。医院只有注重细节的精细化管理,才能体现医院之间的品质差异,才能树立品牌,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进而产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