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

时间:2019-05-14 19:1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

第一篇: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

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

摘要:本文论述了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生产精细化管理的目的,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生产重要性及企业推行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精细化管理强调将管理工作做细、做精,以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是企业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企业追求卓越、实现完美的必然选择,也是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基业长青的重要指导思想和管理理论。

关键词:精细化生产管理推行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也随之迅猛发展,企业规模和单套装置能力越来越大,以往粗放式的管理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它需要更加科学化的管理,那就是精细化管理。我们化工企业,由于生产的连续性,具有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物质,一个细小的指标变化,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装置的停滞、设备的损坏、人员的伤害、周边环境的污染和产品成本的升高,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使企业由此而走衰退。因此,在化工企业中开展精细化管理更加彰显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是超越竞争者、超越自我的需要,是适应激烈竞争环境、应对经济危机的必然选择,只有不断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程度,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商战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精细化管理涉及企业的各项管理内容,如成本精细化管理,生产精细化管理,财务精细化管理,物流精细化管理,质量精细化管理等等。结合自己的工作,就企业推行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谈一点自己的浅见酌识。

一、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由日本的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是针对过去企业“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精细化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强

调数量化和精确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企业

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

发挥作用;通过细化企业管理单元,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确保

企业管理思想高效、准确、到位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五精四细”,其内涵是:

(一)五精:

1、精

华:企业需要有效运用、创造、输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精华(含企业精神)、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来指导、促进企业的发展。

2、精髓:企业管理科学

众所周知,企业管理理论也已成熟,但深谙和运用管理精髓的企业家或企

业管理者为数并不多,要想成为一个成功发展的企业,企业必须拥有那些

为数不多的、深谙和运用企业管理精髓的企业家和一批企业管理者,只有

这样,企业管理的精髓才能够在企业成功发展中得到充分运用忽然发展。

3、精品: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

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

品牌奠定基础。

4、精通:市场似江河与海洋,企业和客户的产品、原料等

物流是流出和流入江河与海洋的水流,企业需要精致打造畅通于市场的渠

道,精致建好畅通于客户的管道。

5、精密:企业内部凡有分工协作和前后

工序关系的部门与环节,其配合与协作需要精密;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环

境的适宜性需要精密,与企业相关联的机构、客户、消费者的关系需要精

密。

(二)、四细:

1、细分市场和客户,全面准确把握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企业发展战略和产品定位准。

2、细分企业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企业

管理体系健全,责权利明确、到位。

3、细化分解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使之落实到人。

4、细化企业管理制度的编制、实施、检查、激励等程序,做到制度到位,要求对于管理工作要作到制度化、格

式化、程式化,强调执行力。

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即指企业能够实现生产车间、生产工艺的精细

化。它既是企业生产管理的一种境界,同时又表明企业生产管理精细化的过程性和渐进性。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有效地提高生产装置的运行效率,降

低生产成本,促进生产过程精细化、生产流程智能化、生产工艺最优化。

做好了生产过程的精细化,能够确保企业员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也

能确保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二、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的,它是通过提高员工素

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

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企业推行生产精细化管理,有利于企

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益,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

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1、生产精细化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和保证。“安全第一,预防

为主”是企业生产的安全方针,没有安全保障,企业的生产就无从谈起。

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就是能够使管理细化到每个人、每件事,严格细化安

全标准,建立“纵到底、横到边,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的岗位标准

和操作标准,能够使各项精细化的安全管理渗透到每一个生产环节的“缝

隙”,使得不同岗位的员工按照各自标准操作,减少了工作盲目性和随意

性,避免了盲目和随意造成的诸多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隐患出于细微”,特别是生产装置,每一丝细微之处,都可能构成较大的安全威胁,而精细

化管理则是通过对每个细小环节的管理,及时查堵漏洞、及时解决问题,并根据标准要求,进行严格管理,从而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

生产装置稳定和职工的人身安全。由此可见,推进精细化管理是促进安全

生产工作的关键和最有效、最根本的途经。

2、生产精细化管理是生产装置稳定连续运行的关键。企业的生产是靠

装置设备完成的,装置的稳定运行是生产的根本保证。企业的每套生产装

置都制定了完善的工艺操作规程、检修技术规程、安全技术规程等等,但

在规范化、标准化方面不强,工艺操作管理不到位,加之操作人员所掌握的操作技能不同,个人手法不同,导致操作过程的差异,造成生产的波动。在日常生产管理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因一个指标调整的不及时,巡回检

查的不到位而发生的各种工艺和设备事故。生产过程中的精细化管理就是

强调管理中的精益求精,操作中的标准化、程序化,每一项工作做到细心、细致,从而达到企业装置的稳定运行。

三、推行生产精细化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推行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企业中唯一具有能动

性和创造性的主题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确立职工在管理中的主导

地位,并围绕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组织一切管理活动,最大

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动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全体职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企业,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使企业真正实现“人人都管事,事事

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局面。因此,推行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把以人为

本的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把识人、用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进而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达到管理精细化的目标。

2、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于制度。管理制度是职工在工作生产中共

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如果没有统一的规范性的管理制度,企业就不可能

正常运行。推行生产精细化管理必须从完善、细化规章制度入手,建立一

整套包括组织机构设计、职能分工、岗位职责说明、工作流程以及各个专

业的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职工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守。同时,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针对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完善、补充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力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使广大职工在一种动态管理中不断完善自我,使企业在动态管理中不断得以创新,进而实现管理中的人本内涵,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3、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领导。精细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它的发力点在于抓落实。领导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决策、组织、指挥、创新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需要领导者发挥组织职能,为企业的运行制订制度和规则,确保企业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发挥管理的作用。同时,领导者以他在企业所确定的权威,通过指挥协调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调动各个利益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进而实现企业制定的各项目标、计划和设想。因此,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领导,在于领导发挥核心的组织和指挥职能。

4、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成败在考核。精细化管理所有的运作程序和流程都是建立在严密完整考核平台上的,这个平台由若干个具体目标组成,一旦其中一个缺项,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对于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严密监督和控制,抓住考核这个核心,就会全盘皆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做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的标准化,定量的数据化,从而保证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5、推行精细化管理要重视领导和职工的培训。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管理者是决定因素,因此,在推进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认识到位。一要转变观念,要克服这些消极思想,就要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先进单位学习,亲身感受到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成效,开阔视野,认识不足,找出差距,消除自满情绪和畏难情绪,树立精细化管理的决心和信心。二要转变作风,单位领导和部门负责人要做到靠前指挥,要经常深入现场、深入基层,严密控制各个生产环节,了解生产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三要加强学习,企业要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学习培训,不断地提高领导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能力,不断提升职工的操作水平和装置驾驭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开展。

未来企业的竞争是细节的竞争,细微之处见功夫,细节的宝贵价值在于,它是创造性的,独一无二的,无法重复的。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在这个讲求精细的时代,细节往往能反映企业的专业水准,突出企业内在的素质,提高企业产品品质,提升企业自身形象。所谓“针尖上打擂台,拼的就是精细”。精细已经成为企业

竞争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精细化管理也已经成为决定未来企业竞争成败的关键。

第二篇:浅析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汉阳供水部营业所:张利军

浅析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论文摘要:本文从精细化管理从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入手,强调了精细化管理是以精细操作和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是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克服惰性、控制企业滴漏,强化链接,协作管理等方面的链条连接。从而提高业整体的管理方法。这是一个由粗放型的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首先对企业应该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及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后对企业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作以论述,而后对企业如果实施精细化管理所要求保障的条件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供水企业在营业方面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及实施精细化管理所需要克服的困难进行了解答。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实施条件 供水营销

正文:精细化管理是发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原国家足球队主教练米卢的帽子上有一行字,写的是“态度决定一切”。就如精细化管理来说它是一种理念、一种态度、一种文化。精细化管理是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

一、企业如何实施精细化管理及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1、实行精细化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是企业中唯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主题因素,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确立职工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并围绕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组织一切管理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能动性,全方位地去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全员职工都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企业,做好本职工作。从而使企业真正实现“人人都管事,事事有人管,事事能做好”的局面。因此,实行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把识人、用人放在管理工作的首位,进而形成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良好氛围,达到管理精细的目标。

2、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根本在制度。实行精细管理是一项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由浅人深,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基础管理进行长期的细化,使其根植于管理创新之中,渗透到日常管理之中,融会于生产经营之中,才能营造出一种无形的约束力。制度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在实践中针对新情况、新要求不断完善、补充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和工作标准.真正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强大动力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使广大职工在一种动态管理中不断完善自我,使企业在动态管理中不断得以创新,进而实现管理中的人本内涵,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3、实施精细化管理关键在领导。其实具体的来说“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但是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做到严以律己、尽职尽责。精细化管理是一把手工程,它的发力点在于抓落实。领导是企业运营的核心组织者和指挥者,具有决策、组织、指挥、创新和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企业实行精细化管理,需要领导者发挥组织职能,为企业的运行制订制度和规则,确保企业能够有序地运转,从而发挥“人”的作用。同时,领导者以他在企业所确定的权威,通过指挥协调各个部门的相互关系,调动各个利益群体的积极性与创造力,进而实现企业制定的各项目标、计划和设想。因此,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关键在领导。在于领导发挥核心的组织和指挥职能。

4、实行精细化管理的成败在考核。精细化管理所有的运作程序和流程都是建立在严密完整考核平台上的,这个平台由若干个具体目标组成,一旦其中一个缺项,就会产生多米诺效应。对于管理流程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做到严密监督和控制,抓住考核这个核心,就会全盘皆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做到软指标硬化,硬指标量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性的标准化,定量的数据化,从而保证精细化管理的目的性和有效性。严格考核更应体现在时时处处,决不可有一丝松懈,必须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企业竞争莫过于精细,成功更在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精细化管理是精在事前,细在过程,细节管理,精益求精。

二、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条件

1、文化保障。要建立精细化的企业文化。长期以来,使企业管理如何精与细的做法可能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过,但以往这样做,有些可能是自觉的以精细化管理理念为指导有意识地开展的,也不排除不少企业并非从精细化管理的角度,而是从加强管理或者使资源得到充分运用等角度出发,在这种出发点下针对经营管理的具体内容做到精查细找、精雕细刻、精打细算、精益求精的。

对于以往无意识的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开展工作的情况,现在就要求重新以精细化管理理念审视以往的工作,将一切工作自觉纳入精细化管理视野。

达到这一要求,需要建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基础,尤其要建立精细化的企业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将精细化的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各个工作环节的一种理念、一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精细化管理最根本的一点在于人们思维模式的转变。一个企业要推行精细化管理,首要的就是要向员工灌输精细化的意识,从思想源头培养员工追求精细化的文化氛围。通过企业文化建设,逐步改进员工的心智模式,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使精细化成为企业全体成员的自觉行为。

2、组织保障。精细化管理是一项庞大的、持续不断的工程。为了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各单位或部门需要成立专门的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推介机构,负责指导、推动、协调、督促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为了加强领导,各单位或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应成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3、机制保障。这里的机制保障主要是建立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开展精细化管理取得成效的做法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交流、表彰、奖励,及时加以推广;对各部门、各岗位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的建议或办法;对工作开展不力的部门、岗位实行相应的惩罚措施。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需要做出准确的把握,并对其实施问题做出系统的思考与安排,才能保证精细化管理活动的开展取得积极的效果。

三、供水企业在营销工作中如何更好的实施精细化管理

作为我国的国有企业,供水行业一直都像是处于一种很艰难的境地。当然,这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大部分城市的水资源的匮乏;其次,城市快速发展及管网老化所带来大多供水企业的运营成本的增高;其三,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供水企业特别是供水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制约。这就要求供水企业不断的要在管理上下功夫,在管理上求效益、在管理上求质量、在管理上求创新、在管理上求发展,狠抓文明服务的质量要求,不断推进供水营销工作向前发展。在供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上特别是在营销工作上更要注重如下几点的要求。

1、注重流程化管理,这是实现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条件。实施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首先要重视流程化管理,进一步优化营销工作中的抄表收费流程,提高抄见及收费率,减少水量及水费的回收周期;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质量,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不断推进和谐用水的服务理念。

2、不断推进制度建设,这是实现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传统型管理向制度化管理的转变是实施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用制度来管理,用制度来要求。当然,在供水营销工作中已经制定了很多的相关制度。但关键是要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进行整合,让制度能够更高效化、合理化、人性化、全面化、科学化。

3、创新及细化文明服务管理,这是推进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精细化管理中,服务精细化管理水平,直接制约或是影响到供水营销企业的整体形象和服务水平。供水企业本来就是一个服务行业,而供水营销工作更是直接面对着广大的用水主体进行服务的工作,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供水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广大用户对供水企业服务水平的评判,不光是影响和制约了供水企业的发展还会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负面影响,所以说创新及细化文明服务管理是供水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

4、狠抓内部考核,强化细节管理,降低运行成本,这是实现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有力保证。

有制度不抓落实,会使制度流于形式。必须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内部考核管理制度并对供水营销工作上的各个环节做到严格、细致,及时的监督,通过狠抓考核,实行责任追究,才能使各项制度和办法落到实处。

四、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精细化管理应注意及要克服的几点问题

1、坚决要去除少数职工及管理人员还存在以前的吃大锅饭的思想根源,特别是其带来的不良影响。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好像是在所有国有企业少部分人心中的共有的惰性思想,但是就是因为这种思想不但影响了其自身的工作,更产

生了很不好的消极影响。从小的方面来说是影响到了工作的效率,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必须坚决打压和制止这种风气的蔓延。

2、注重宣传、提高认识、制定规划、有序进行、循序前进、由浅入深,不断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有效、有序的执行。

推进供水企业营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并持之以恒的进行下去,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不但需要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上下齐心协力,也更需要讲究科学的方法,循序前进,有序进行。要使精细化管理在供水营销工作中取得好的成效,使供水营销工作上到有一个更好的台阶,并持续的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最重要的当然是应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可以长期执行的,并且不会因为领导的更换而放弃的有效计划。只有这样才能够让企业有着长远的目标和方向,才能使供水营销工作不断的向前推进和发展。

3、注重学习、加强交流,推进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发展。

知识可以让人变得强大,只有不断的学习,人们的思想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解放,在解放思想中不断创新。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它绝对不会在前进中茫然、会迷失方向,因为它首先有了发展的动力,有自己前进的方向。推进供水营销工作的精细化管理要注重学习,而且不光是要学习,还要会学习。学习别人先进的工作方法,学习别人好的经验,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这样才能推进供水营销工作在精细化管理之中科学的有序的发展。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

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素养; 摘要

精细化管理模式立足以学生为本,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课程组织机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以及保障机制等一整套的管理策略和方法。通过精细化管理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更加重视人才个性的发展以及企业素养的提升,灵活多变的多元化培养途径以及培养效果评价更加关注人性、情感与价值。在课程体系上,精细化管理主要体现在能力培养,项目化教学,并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统一教学评价方法,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流程。

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就是对高职教育培养方式不断研究与实践的历程,围绕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业、课程、培训计划、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等方面的研究,对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总体分析,一方面,以往的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学校层面上,只是从一维的视角出发,关注的也只是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而对与培养模式有着紧密关系的政府和行业企业层面的研究却关注不多;另一方面,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还是模糊的,对于真正能够影响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研究得还不够,尤其是起决定性因素的影响方式和途径[4]。这些都说明了对于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不够全面,理论上真正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创新性成果相对还比较缺乏,实践上教育改革措施的实行也缺乏力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制约。

目标

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指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作为对象,遵循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手段,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流程进行科学地细化、量化和优化,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培养质量,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社会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5]。其基本特征为精、准、细。精就是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准就是要求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使人才培养的过程在控、可控;细表现在高职专业人才应有明确的就业岗位群指向,也表现在分层次和个性化培养上,还表现在要有精细的教学流程管理和培养保障条件的配备上。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精神实质可描述为三方联动、四精五化。三方是指企业、教师与学生;四精是指目标精确、流程精细、监控精准、结果精品;五化是指专业设置市场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计划个性化、培养环境企业化。

目标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领导基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思考,通过借鉴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的经验,对全校实行全面化的精细化模式。事实证明,高职的精细化模式可以达到深化课改,办人民满意学校的目的。实践,是理论性实践,而非盲目实践,研究精细化理论能给实践以方向感。不断地研究理论,就是不断地得出理论的精髓,不断地向实践目标发展。在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事业中,精细化培养模式不断扩展高职院校培养模式的内涵和外延。高职院校规模膨胀,必然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引入精细化培养模式的理念,并在实践中进行有益的尝试,这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向深层次推进的重要标志,也是向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研究提出的新课题。

研究情况

关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专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有的学者对其内涵和特征进行了研究。罗孝高在《论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基本内涵与特征》中认为,“所谓高职人才精细化的内涵,在于高职院校针对其学生,把高职教育与人才成长规律有机结合,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性质的人才培养模式。把高职院校教师培养人才积极性和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来操作,科学地细分、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工作流程等,再借助于现代管理工具,达到精确、高效与协同、持续的人才培养得以运行,以获得更高效率、更高质量和更强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 II3]而有的学者分析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张国平、许婧祺在《探索新模式下的高职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中认为,“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以学生为对象、按照产学结合的要求,遵循高职教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执行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运用专业化、制度化等手段和现代化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的细化、量化和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流程,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14]王丽静在《高职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髙素质、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需要精心策划、组织实施、有效执行和严密控制的系统工程。运用精细化的管理思想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旨在注重细节、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完善制度、严格执行、有效监控、快速反馈、及时纠偏,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办学的效率。” [15]王绍让在《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精细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中认为“高校人才精细化培养体系具有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其指导思想是不断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益求精,实现的途径是对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细节精心制定标准和指标的量化,并明确相关的责任人,同时进行全面`动态'的质量管理和监控,实现快速反馈和及时改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形成人ii才培养质量的长效保障机制。” [16]李彦在《医药市场营销专业本科生精细化培养的探索》中认为,“课程体系是保证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设置要充分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培养模式。” [17]王卫红在《分层分类精细化、多元化、立体化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中认为,“分层分类精细化教育适应了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18】综上所述,对于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见解很多,大多是对于其特征和内涵的表述,对于实施方法,更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特别是职业技能的精细化,很少关注学生职业人格培养的精细化,这是本研究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至于对标准化手段的引用,成立平,程桂珍在《高职人才精细化培养的思考》中提出所谓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化,就是将人才培养工作中大量重复性出现的事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将IS09000质量标准管理体系和精细化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引入学校,并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自身特点有机结合,以人才培养中具体工作环节、构成要素、事物、状态等方面所明确提出的定量化和定性化的实施标准为手段,对学校的管理目标、标向、行为、教学质量、设施效用等进行引导和控制,达到与所限定的约束规范准则相统一,促进其向最佳的运行状态、工作效率和服务效益转化,人才培养中开展标准化工作,也就是为了建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最佳秩序,使各种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备 发,从而最大限度的取得人才培养效益[23]。赵常学,周晓康在《基于IS09000构建高职院校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探索》中,为我们指出,高职院校引入IS09000国际标准,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教育教学服务质量的有效方法,精细化的人才培养亦是组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法[24]。安立国,朱俊在《论高职院校精细管理》一文中认为高职院校的精细化培养,就应当确立能力精通、流程精密、标准精致、态度精心和质量精品的目标,就应该在培养制度、培养内涵、培养环节、培养的岗位职责和成本上精细化。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致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顶岗实习精细化顶岗实习作为精细化的一种手段。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就业实践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在这一环节中,也应将精细化培养贯彻其中。李立斌在《高职学院专业人才精细化培养的研究》认为:所谓的顶岗实习是一种包含着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创新的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组织学生参与到学校与企业合作安排的生产实习中,通过校企一体共同培养学生,其生产岗位要与学生专业尽量对口,同时有一定的轮岗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为一年,可以让学生受到企业师傅或工程技术人员的岗位指导,现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际问题有机结合,在实践中运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把学生的职业理想树立起来,把过硬的职业技能练好,以便为后面的就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研究重点

从以上研究来看,其主要集中在探讨了精细化的内涵与意义、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高职院校精细化培养模式,宏观论述某一具体的专业比较多,但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其中,大多研究集中在职业人才教育管理的精细化,而不是职业人才培养的精细化。而在人才培养模式中,又主要集中在“职业技能”培养的精细化,对于“职业人格”的精细化几乎没有人涉及,更没有对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这是本研究试图解决的主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人格培养相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在人才培养思想与目标上,既遵循科学性、工具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技能的目标,又遵循人文性、价值性教育思想,实现学生职业人格的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与方法上,既“围绕获得更高工作效率、更高培养质量和培养的人才更具竞争力的思想和方式的目标,把管理目标和工作流程进行科学的细分量化和优化。” [3°]又围绕人的职业道德、公民人格和社会责任等质量规格,使人才更具现代素养、合作精神与使命意识;既运用标准化、专业化、制度化、数据化的手段及现代管理工具,使高职业院校组织管理各車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31];又充分尊重天赋个性与创造欲望,发挥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人格在精细化环境中内化、修炼与涵养。

养与普通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混为一谈,把高职人才培养完全等同于岗前就业培训,完全以就业单位的“订单”为培养目标。把高职学生等同于普通高校学生来对待,致使高职学生内在的个性特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培养过程上看,由于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问题,培养的目标通常停留在口号和文件上,具体的培养目标(究竟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子)定位不准确或者定位模糊,导致培养过程中目标的偏移。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安排上看,仍沿用普通高校教育的模式,片面强调基本素质教育,忽略高职教育的基本要求和目标,而造成高职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S她局面。只注重培养学生在用人单位所需岗位单方面的操作技能,而忽视其他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和对岗位环境的适应性[32]。

从课程设置上看,首先,没有能够对于课程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即课程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以及素质目标定位不清晰,不明确。依然是以学科中的系统知识和理论原理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题,以应试为基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开设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其次,没有形成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建设体系。高职院校由于本身专业比较复杂,与縷社会的联系比较密切,在教材建设的各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一是教材的编写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由于缺少企业一线的实际生产经验,对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不够,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缺乏分析,编写出来的教材难免出现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以及内容交叉和重复等问题;二是内容过时,不适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传统的教材的编写时间较长,一些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无法在教材中反映出来,这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以《及生产、管理、服务紧密联系的要求不符;三是实践教材严重缺乏。由于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特点,实践实训类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很大,但现有的教材多侧重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对于应用技能的介绍很少,专门用于实践学习的教材更是严重不足。最后,课程结构在设置上不够合理。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只是简单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校的课程设置,忽略了二者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区别,实训类课程比例不足,学生很少有机会在学校参与各种实习、实训,导致技能操作能力的培养被大大淡化,与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相冲突。

从培养途径上看,首先,实训教学过程未能真正完成。实训教学的组织实施未能同步进行,而是普遍釆用理论课与实训课分阶段、分课时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进程上安排的实训课程大多为计算机类实训和部分学科少量的验证性实验,将进行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训课程等同子实验,或者直接用毕业实习替代,虽然也有些学校将一些专业的技能训练列入了教学进程,但并没有真正实施到位。

其次,实训条件落后,不能满足办学要求。国内的高职院校很少能像国外一样将11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随着现代企业要求的提高、社会市场化的转变以及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高,如何建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更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整个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2.2.1粗放化培养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束缚

粗放型培养模式,这里用来比喻我国的传统培养模式。其思路主要来源于目标上只关注人的职业技能与人的职业经验,而忽视职业人格的培养;粗放型培养模式各个培养环节缺乏有效的标准、程序与环节,又缺乏人文性、价值性与文化熏陶的人才培养措施。这一模式,片面强调科学性与工具性,而忽视人才培养的人文性与价值性。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从培养目标上看,粗放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只是关注将学生培养成某一专业或某一行业的技能型人才,忽视多样性和个性化。把高职教育人才培10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

实验室或者实训车间与教室合为一体。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实训仪器与设备严重缺乏,或者已经老化,实训场地和设备无法满足教学需要,导致该 设的实训课程无法 展,按教学规定做的实验无法完成,即使 设了的实训课,因为机器缺乏,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也不多,使实训课或实验课变成了观摩课,无法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也达不到岗位培养目标的需求。第三,学校与校外的实训基地或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很多专业的学生在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后从事体力劳动的比较多,观摩的多,真正上手操作的少,完全无法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训练。

从培养方法上看,教学手段落后而且陈旧,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科本位型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不少学校采用的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现象十分严重,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与沟通,学生也缺少自主思考和学习的机会。技能实训课程很少采用在实训场地的现场教学、岗位模拟教学、项目教学等可以让学生真正自己动手的教学模式,依然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很少,教师本身头脑中的“驱动”缺乏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更新。同样,在评价体系上的缺陷更加明显,主要体现在考试考核内容上,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而缺乏对于实践技能的评价,多为考查学生记忆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考试的形式也比较陈旧和落后,依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应试教育”的倾向明显。在考试方法上严重缺乏灵活性,手段呆板老套。评价的标准单一,让原本考试的判断、反馈和矫正的功能被削弱,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这些情况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发展。这种方式虽然也能培养人才,但不可能培养出有竞争力、高质量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所以,将高职院校这种“粗放式”人才培养向“精细化”人才培养转变势在必行。

后才能成为科学”。数据化是指将所属的各项工作通过完善的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体系进行明确计量、科学分析,用数据报表的形式来说明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数据化,实际上就是量化、具体化、可衡量,克服粗放型培养模式的“差不多”的弊端,从而使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标准更加精确。系统化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对构成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以求效果最大化。在学校人才培养工作中,一方面,要通过细分,把工作流程细分为不可再分的“单元”,根据教学中每一个“元素”的作用,设置不同工作岗位,合理地建立”元素”与“单元”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每一个“单元”上下工夫,将小事做细,将细事做透[34]。另一方面,不论是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要从整个学校的发展,甚至于整个区域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摒弃“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既要看到精细化培养带来的当前效益,更需要重视精细化培养带来的可持续的效益。

过程标准化。标准化是指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想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35]。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营造规范的教学环境和秩序,使各项工作有依据,以及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化要求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标准,从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常规管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要有所体现[36]。手段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源W的时代已经到来,并给整个社会带来全新视角。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促进信息的交流和知识共享,实现沟通与控制的实时化,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和水平。通过信息化建设,借助一些重要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达到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的目的[37】。通过建设信息平台,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既节省办公资源,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38]。方式流程化。流程化是将教学任务或工作事项,沿纵向细分为若干个前后相连的工序单元,将教学管理过程细分为工序流程,然后进行分析、简化、改进、整合、优化。教学的精细化管理必须贯穿流程化管理的始终,借助学校各职能部门建立起立体的交叉式管理系统,以“工作流”为载体,以流程化作为基本方式,将各环节紧密连接,在教学流程的启动、分配、作业、监控、评价等细节方面形成连续的“流水线”,以实现无缝培养[39]。环境情感化。环境情感化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本的人文关13 精细化的管理思想运用到高职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目的是使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体现精细化的内涵,将人才培养工作做精做细,真正提高办学的效率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做到教学资源随意化逐步规范化,人才培养经验型逐步科学型、外延式到内涵式、机会型到战略型,归根结底是粗放式到精细化的转变。注重每一个细节,把工作做细做实。如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目标,使其贴近就业岗位实际和工作实际;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细分责任,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细化操作流程,确保严格的执行和严密的控制;细化规章制度,使制度可循,无漏洞。细化还体现在因材施教,人文关怀,周到的服务和把工作落到实处⑴。

2.3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生产的产品有本质的区别。企业生产的产品是精确度越越好,可以实现标准统一的精细化管理;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是学生,其具有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因此,在将精细化引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与高职院校实际特点相结合,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多样化和个性化等内涵特征,以满足人才培养精细化的内涵和要求。

2.3.1目标上兼顾职业技能标准化与人才个性多样化(公司需求)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的培养目标应有以下内容:首先,从培养任务上看,应该以培养诸如机械、电子、电气、化工、冶金、建筑、轻纺等第二产业一线急需的生产、建设、管理等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注重将能力本位与人文本位进行有机整合,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应该具备“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上手快”的特点。

其次,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要能满足第二产业的需求,在设计学生的培养方案时,应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囊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在专业理论方面应该达到大学专科水平,具备技术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知识面宽等特点。

2.3.2课程上兼顾内容系统化与职业技能适应性

贯彻精细化人才模式培养必须兼顾内容系统化与职业技能适应性。首先,打破“老三段”,以职业岗位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确定理论内容,再根据理论内容15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jg软件专业为个案设置课程门数,整合和优化相关课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分析及与高校学生能力的关系匹配,可以将能力构成分解为知识方面、能力方面和品质方面三个一级指标,再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然后再细分为培养体系所要求达到的三级指标等,其次,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计划中应占较大比重,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至少是6:4,最好是1:1,其内容按校企合作中企业岗位的需要,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人才。再次,建立精细化素质教育体系,其内容以课程序列形式进入教学计划,计入总学分。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构成一个细致而有机的整体。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目标

该专业以行业或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与企业合作的优点,以实际的企业项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以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精品课程为目的,以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同企业共同 发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择上,采用与企业合作编纂的以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为主的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课程的考核,在项目开发的实践能力上还需要接受企业方的评价,并与认证相结合;此外,为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达到企业相应岗位的要求,还要大力发展实训基地,建立顶岗实习机制,联系顶岗实习岗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熟练掌握1?2种主流软件编程工具,熟知软件开发、测试和管理工作流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软件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基本沟通能力等)之外,还应该具备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代码的阅读及编写能力,数据库的应用能力;特色能力:包括新兴技术的学习能力、外语的听写能力、对于企业文化和工作风格的适应能力;方向能力:包括Java方向编程、MS.net方向编程、可视化程序设计方向编程,以及使用测试工具等进行测试、软件安装、调试、与客户沟通、收集客户需求和软件销售、售后服务、软件培训等工作能力。

“工学交替”的实践教学体系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与岗位的发展能力,在构建适合专业发展的“工学交替”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过程中,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岗位技能的学习。根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安排,每一个阶段,这种“工学交替”的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对于“工”和“学”都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其中,“工”的主要内容包括:下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的运行模式、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在企业对应岗位实习、顶岗实习与就业等。“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在校内模拟真实的环境进行虚拟项目的开发、在校内的实习基地边学边做,“做中学,学中做”、在校企合作单位或企业,参与真实项目的 发。

湖南机电职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件

专业培养目标。软件企业中的开发人员应该是包括系统分析爆(项目经理)、程序设计师、程序员三类并以金字塔结构呈现的,而现在的结构tf况是橄榄形,这表明上述三类人员分布极不合理,需求量最大的底层软件测试、编码人员的缺:二口较大。所以,我们明确了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应用软件企业和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的软件企业提供在一线从事应用软件开发工作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这一类人才应该拥有比较熟练的外语、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与信息产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IT.P业技能。: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学制特点,把软件技术又细分为NET、WEB、JAVA、嵌入式等发展方向。每个发展方向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把培养令用人单位满意的软件编码人才作为目标,依托软件企业,在校企及社会多方参与下将“5551 ”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与完善。“5551”人才培养模式将能力递进与项目目标化相融合,它的项目内容是:首先确立程序员岗位所需的5个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的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确定5个项目任务;根据项目实施的时间,把教学时间划分成5个时间段,每个项目任务必须达到相应的目标要求;最后通过递进式的能力培养,达到成为合格程序员的1个最终目标,以此为依据构建能力项目化、项目阶段化、阶段目标化的课程体系,并确定核心课程,制定出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体系,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的项目经理,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实施人才培养。在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的选择上严格依据软件行业的职业标准,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提升教学基本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源于对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经过系统的归纳、总结,再加以提由环境熟悉过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软件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的确定都要具备相应的目标要求,通过对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釆用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既定项目实训和自选项目实训相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的创新设计、小组协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程序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与软件企业合作,模拟职业情境,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建设技术先进的、能够真实再现软件企业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供可靠保障。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立刻进入由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应该由行业或企业参与,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一起,围绕核心项目课程目标 发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可以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并适当保留“接口”,以便于以后的修改;编写的教材可以以手册、活页、讲义、工作页等形式出现,应个性化并具有普遍适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映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交互式“软件接术专业理论与实训”学习的平台,形成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将被E —Learning贯穿。

培养方法。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突出展现职业资格标准在其中的导向作用,采用”三位一体”评价考核形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重视专业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师资建设上采用全新的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受过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三维复合型”师资。他们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由数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经验的教师构成项目教学团队,根据软件专业技术特点的要求和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项目组或工作室。团队教师具有两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通过学生综合项目的实训完成情况、企业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升,最终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转化成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具体的来说,首先对软件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资格研究)进行分析,依据软件产品 发的工作流程(需求分析—软件设计4编码实现—测试维护4软件服务),可以明确岗位能力及要求,从而确定三大能力模块(基础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以训练职业素质和提高职业技能为主线,将各种实训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突出软件行业最新技术的培养,开阔行业垂直知识,实现能力项目化、项目阶段化、阶段目标化。并将参与企业市场调研、社区服务实践、公益劳动和义工活动等公益服务都纳入素质教育内容之中。图3.1表现的是软件开发典型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的对应关系。图3.1软件开发典型工作流程及岗位能力对应关系图

教学内容的改革体现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培养思路,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现,设计合理的学习情境,实现了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变。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素质)和教育对象特点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软件项目的开发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散到实际项目中,体现基于软件产品 发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完成从工作任务到典型学习任务的飞跃。考虑软件专业在技术应用上的实际情况,为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技术方向上有特长,通过开发工具和 发平台的应用、开发过程与项目设计的实践,将实践教学划分为基本技能实训、项目技能实训和综合技能实训等模块。同时,在拓展能力的培养上考虑后续岗位发展所需的综合开发能力和系统设计能力(知识拓展能力),并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来。

培养途径。注意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施由项目训练能力、由环境熟悉过程的教学模式。根据软件企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过程来确定具体的项目任务,每一个项目的确定都要具备相应的目标要求,通过对专业能力递进式培养,完成课程的总体目标。釆用教师主导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分组与集中教学相结合、既定项目实训和自选项目实训相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熟悉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和开发能力。同时,通过自主的创新设计、小组协同、成果展示与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程序员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与软件企业合作,模拟职业情境,按照课程标准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建设技术先进的、能够真实再现软件企业环境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提供可靠保障。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来组织教学过程,按照企业员工的管理模式来管理学生,使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目标真正得以落实。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和教学,学生在学习完基础课程后,立刻进入由企业主导的实训基地,由企业技术人员带领完成真实的企业项目。应该由行业或企业参与,课程专家和任课教师一起,围绕核心项目课程目标 发完成与之配套的教材;教材的内容应该符合课程体系要求,可以适当引入本专业领域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内容,并适当保留“接口”,以便于以后的修改;编写的教材可以以手册、活页、讲义、工作页等形式出现,应个性化并具有普遍适应性,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也便于教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可以反映专业课程的特色。同时,将教学资源数字化,在网络上建设交互式“软件接术专业理论与实训”学习的平台,形成师生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学生的整个学习和实践过程将被E —Learning贯穿。

培养方法。制定对于软件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评价标准,突出展现职业资格标准在其中的导向作用,采用"三位一体”评价考核形式,即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企业评价等多方评价形式进行考核,同时重视专业技能与专业综合能力考核,体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紧密结合。在师资建设上采用全新的师资聘任管理办法,要求所有专业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综合素质好,专业水平高,实践能力突出,受过教学理论与方法方面的培训,具备较强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三维复合型”师资。他们和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兼职教师)共同带领学生完成真实企业项目的开发。由数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项目经验的教师构成项目教学团队,根据软件专业技术特点的要求和细分专业发展方向的实际情况,负责一个项目组或工作室。团队教师具有两重身份,在学校是教师,在企业是员工。通过学生综合项目的实训完成情况、企业评价等相关因素考核团队的业绩,并与工资、奖金挂钩。意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实施由项目训练能力、市场+能力课程+ 概括起来,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为:将每年的专业调研制度化,明确具体要调研的范围、内容及责任人;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使其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建立“刚柔并济”的人才培养标准,即以刚性的人才培养标准为主,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计划为辅。在建立标准化的同时,还要考虑个性化,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理念[5 6]。在贯彻“精细化”、“德能并重”的培养理念基础上,制定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流程和人才培养分解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才”不重“人”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改变的观念,不论是技术还是能力的培养前提都是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牢固的知识结构。反映在公共课程卜.,英语的学习应该贯彻始终,计算机的学习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分层次教学,而心理健康和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应该是学生进入学校后的首要课程,语文课应该以文学欣赏与人文积累为重点。树立能力本位的课程观。提高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是由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的,从培养目标上就决定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才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50%以上的老师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教学的实习、见习以及社会实践环节,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将实践课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课时比重占到50%左右,因此,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应该让实践课的 设成为人才培养的一大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工学结合。为了更好的对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指导与课程设置,以及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应该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力度,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加强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扩大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途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湖南机电职院可以邀请企业骨干、专家来担任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学工作,并与其一起进行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进一步深化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具体怎么做

第一阶段为行业、企业、专业、市场的调研分析。步骤一为行业、企业、专业调研。因为专业课程体系改造的出发点是行业企业需求、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不是学科体系结构的知识理论逻辑需求,因此首先要进行市场调查、行业调查和专业调查。调查的目的是做出本专业的长期、短期发展规划,为课程体系改造准备数据和信息。步骤二是进行行业企业的功能分析与结构分析。列出与本专业直接相关的行业、企业主要的工作过程和产品类型。行业的工作流程将成为新生入学后,第一个认知体验项目课程的设计基础,也将成为整个课程体系内容和结构的主要背景。步骤三为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以毕业生一次就业岗位、二次晋升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组成的链条为主,列出这些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典型工作过程,列出该岗位详细的能力需求和知识需求表。这些岗位对能力与知识的要求,是主干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基础,这些岗位的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就是主干课程内容设计的基础。步骤四是列出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知识需求分析表。

第二阶段为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阶段。步骤五是进行专业教学项目的设计。新课程体系设计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设计“专业教学目标”。与课程整体教学中的“课程项目”不同,这次是站在课程体系的高度来设计。一个专业项目可以带动若干门课,可以持续几个学期,课程项目可以是它的组成部分。步骤六是以各类项目(特别是“专业项目”)为骨干,形成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先不考虑原有的课程,而用上面设计出的若干大、中型项目支撑起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对整个专业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进行界定,然后进行分年级的目标描述。如第一学期重点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核心能力、并且在后面两年中不断巩固深化。第二、三、四学期重点训练行业通用能力、专业单项能力和部分岗位专用能力,反复训练专业应用能力。第五、六学期则进行毕业与就业教育,配合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重点训练学生的就业岗位专用能力、创业能力、研发能力。步骤七应进行新专业课程体系的检验、协调与验收。首先要求设计者自己对于这个设计结果进行严格的检验,检验之后进行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的试运行,最后才是学院的验收。

第三阶段为课程建设阶段。其中步骤八为制定课程标准。从新课程体系中的专业骨干课、重点课程开始,逐步做到对每一门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文本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文本中应分别叙述“方向性”的指引和“操作性”的要求。步骤九为课程教学的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课程的教学设计必须无缝衔接,形成一个整体。对各个课程的整体设计与单元设计在专业、教研室或课题组的范围内进行广泛讨论和反复修改,直至合格。步骤十为课程的实施及反馈。要考虑新旧课程体系的衔接问题。例如新的课程名称、项目名称等,企业、家长和社会是否理解认同。步骤十一就是进行新教材的开发。通常,新的课程都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任课教师可以先选一本基本可用的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然后自己编写讲义,累计素材,观察效果,积累经验。经过几个周期的实施,看到新课程的明显效果,就可以把讲义升格为教材了。

第四个阶段为新课程体系的实施阶段。包括实训条件的改造,教学方式的改革,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学院的督导等几个方面。

精细化评价指标设计与管理

高职院校精细化人才措养模式研究:以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为个案的实际情况来分层施教,或为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方法的建议。譬如,软件专业的《基于Java的Web应用开发》课程在评价上就做出了 一定的改革,学生的最终成绩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组成,其中每个考核的项目都有具体的评分标准,详细标准如下表所示: 据完成作业、课堂实践

此外,还有课外项目的评分标准,由教师负责给每个课外小组打分,小组根据教师的打分给每个成员打分。小组的得分是小组成员得分的最高分。小组成绩为优秀的,小组成员成绩为优秀的比例最多为50%;小组成绩为良好的,小组成员成绩良好的比例最多为50%,及格的比例至少30%;小组成绩为及格的,小组成员成绩及格的比例最多为50%;小组成绩为不及格的,则小组所有成员的成绩为不及格。详情见下表: 教学是高职学院一切工作的中心,对教学进行评价则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及教师的教进行系统调查并评定其价值和优缺点,以便进行改进的全过程。而“教”与“学”的主要的阵地就是课堂,因此评教、评学就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中心[62]。

评价不仅评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而且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过程师生共同参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提示、指导和反馈,使教与学得到提高。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质量的评价,通过一定方式的了解学生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所掌握的程度,从而给学生一个分数或等级,它关注的是学习成效;形成性评价是通过观察、活动记录、作业、反思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性、多元化的评价,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两种评价的统一,才能使评价更有效填、更合理,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与人格的全面发展。

由于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有不同的目标,形成性评价关注过程,结性评价关注结果,两者相结合既注重过程又注重结果,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关注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即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出的努力,努力的程度和进步的表现是教师评价的重点。这就需要湖南机电职院信息工程系软件技术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搜集证据,发现问题就及时修正或调整。在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上,如课堂、检查作业、测试等方面运用形成性评价,使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师生交流等方式不断发现学习中的问题,从而自觉的成为教学评价的积极参与者。逐渐扩大评价的范围,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建立鼓励性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此同时,专业教师可以从评价结果中找到学生的不足并建议学生如何扬长避短。判断学生在学习.上碰到的难点,找到导致教学失败的原因,以便及时调整、修改授课计划或对于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补充,或进行课外的辅导,或根据不同学生

重视学生在评价中的个性化反映。形成性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这样才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习主体个性的发展。湖南机电职院软件专业对于评价中常用的手段——考试也应进行个性化处理。对同一考试,可采用分层方式,把试题设计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必做题,包括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命题时充分考虑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他们提供可以发挥水平的机会,目的是让他们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信心。第二部分为选做题,额外计分,这部分题目有一定深度,主要面向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提升的空间,以便达到更高的目标。这种测试方式给各个层次学生都提供了成功的机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加强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性评价是教与学向评价,它能促使教师全面、深入和细致地总结课程、教材和教法等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从而找出改进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64]。新的评价机制是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本,实现评价指标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总结

将“职业人格”的培养引入到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之中。明确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分析了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实践策略。

第四篇:班组精细化管理在检修管理中的意义

强化精细化管理推进检修班组建设

精细化管理是指以提高效率、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为目的,建立目标细分、标准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决策、精确计划、精确控制、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检修班组作为企业的基础作业层,应该紧密围绕公司及厂中心工作和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精细化为取向,按照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大胆创新,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拓展管理思路,提高执行力,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精细化管理体系,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班组的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检修质量和企业的效益,是企业占领市场、拓展市场的坚实基础,同时也是企业推进精细化管理进程的关键所在。

一、强化精细化管理 确立班组全新理念

动力厂检修车间主要承担发生炉系统、热力系统、供水系统、供电系统等设备大中修、抢修、定修等重要任务。车间运用全新的管理机制,从精细化管理方面入手,从职工的思想行为方面着眼,树立服务主体的理念和全场一盘棋的思想,在确保安全检查为主的前提下力争做到设备精品检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合格班组,首先,班组所有成员切实转变观念。从思想认识上转变企业管理上的传统思维模式,要改变以往随意化、经验型、粗放式管理模式和观念,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现代化管理理念。要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责任心去做好每一项检修任务。每一位成员既是精细化管理的对象,载体和参与者,同时也是精细化管理的主体和实施者。精细化管理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只有每一个人都参与到精细化管理之中,精细化管理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出成效。

二、强化精细化管理深化班组检修机制

检修班组承担着设备检修及安装任务,不但要独立完成检修任务,而且在集中性检修中,要多个班组相互配合,分工合作从而有效的完成检修任务。班组还应该在设备检修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面了解设备的运行状况,掌握引起设备故障的原因,对提高设备检修效率和确保检修工期的顺行创造条件,在检修中制定出详细的施工方案和网络节点。严格按照检修标准,三个阶段、五个确保、五个到位工作方针作业,严格检修质量控制,建立完善检修台账及检修后设备运行的跟踪调查。了解设备检修后的运行状态,全面掌握设备运行模式。形成了检修人员“四贴近式”服务责任意识和对设备检修的主动性。

三、强化设备检修精细化管理推进精品检修

加强检修班组的组织管理,检修组织严格按照“三、五、五”的管理模式。检修班组管理按照“三阶段”进行控制,即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运行考核阶段;检修准备阶段按照“五个到位”来进行,即项目及检修方案落实到位,备品备件落实到位,材料燃料落实到位,安全方案落实到位,施工力量器具落实到位;检修目标按照“五个确保”来实施,即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确保工期,确保项目不漏,确保费用不

超,检修后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在检修组织工作中以确认制的形式确保检修准备,实施过程中有效落实,实施责任追溯制,加强检修过程控制,推进精品检修。

四、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班组成本管理

班组一定严格按照上级下达的成本目标和经济核算指标进行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人,并通过日核算、周检查、月总结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降低各项成本费用,严禁成本超支。充分树立一盘棋思想,主动承担检修任务,尽量降低外委费用支出。

五、强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岗位技能培训

首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安全意识强、反事故能力强的安全管理者和安全技术人员队伍,是岗位技能培训的重要内容。岗位培训在内容上,注重从实际出发,突出个性,因地制宜,加强各专业的业务知识培训学习、运行操作规程的学习及会画专业系统图等等,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训练,提高职工技术素质,使职工能够熟练掌握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熟练正确地传达、执行操作指令,使作业活动实现规范化,从而从源头上避免“三违”现象和误操作事故的发生。在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通过事故预想、安全活动、反事故演习、安全警示、业余自学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员工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

六、做好日常工作精细化

班组的精细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不断探索,持之以恒,扎实推进,才能获得实效,因此,班组日常工作必须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强化精细化管理意识,求真务实,从点滴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采取各种措施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班组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节能降耗方面的工作,在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优化设备检修方式,杜绝浪费,降低各项损失、争取把月度小指标做的更好,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精细化管理控制上做到细之又细、严之又严,经济指标没有完成,就要责任到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员的经济节能意识,才能群策群力,共同把节能降耗工作做到前列,才能把班组管理管好,才能保证的最大经济利益。

第五篇:企业生产管理思路

企业生产管理思路

生产管理思路

一、生产管理

1、抓生产管理的5项职能(组织职能、指挥职能、协调职能、监控职能、服务职能)的落实,坚持6项原则(效益原则、计划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预见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处理好6种关系(整体与局部、甲方与录井、录井与钻井、录井与测井、录井与测试、工农关系),确

保3个畅通(上下信息畅通、工作流程畅通、决策指挥畅通)的生产管理思路。

2、开好3个生产方面的会,包括生产会、探井动态分析会、完井资料预讨论会。3个生产会议组织分工是:袁吉鲁副总师和孙华贻副主任负责生产会议;王福海副总师和郭伟华站长负责探井动态分析会;孙兴海副总师和何明坤副主任负责完井预讨论会。

3、关于生产指挥的问题。强调生产指挥的严肃性,进一步完善原来制定的生产管理制度、管理程序、会议制度等生产管理制度,生产运行及生产指令要有统一性和一贯性,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有随意性,各项生产指令要有依据,一旦发出指令,要强调严格执行。各项生产指令的发出一是体现在各级生产会上;二是搞好日常生产问题的处理,强调指挥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根据生产情况随机应变,不断改进生产指挥技巧;三是生产指挥人员要靠前指挥,紧贴现场实际。目前,生产会制度坚持的不是很好,抓生产的同时,要抓生产会的开会纪律。

4、在管理问题上,与生产有关的科室、单位的管理人员,对生产要做到心中有数:生产办要对生产的运行情况,特别是井上的仪器总量、使用状况、人员状况、单井总的地质要求,车辆使用,信息通讯等,要做到心中有数。技术监督科要对现场质量、资料质量的总体情况,新仪器的使用情况,资料应用的总体情况,用户意见等,要做到心中有数;监督站要对现场的钻探情况,本井的下步预测情况,关键环节的技术措施等,做到心中有数;供应站要对分公司的用料、配件需求(短期预测)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分公司要对小队的生产状况,所管井的钻探状况等,做到心中有数。其他管理部门和单位要对公司目前的生产简况以及本单位盆和生产的工作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要做到上述几个心中有数,管理人员要前移工作重心,及时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及时解决问题,并且要体现在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工作思路中,深入抓下去。总之,生产是公司的管理中心,是经营的基础,是赢得甲方信誉的根本,各个单位必须高度重视,以创新的工作运行好生产这条线。

5、新仪器的问题,凡是上新仪器的,技术监督科要组织好新技术推广,制定推广计划,相关单位要拿出具体的试验方案,试验人员要及时填写试验记录,试验完成后写出试验报告,仪器投产前要制定资料录取标准和评价标准。

6、高度重视协调问题。与公司外部生产协调问题,全面协调与甲方、相关方的关系,理顺与甲方、协作方的生产关系,特别是与勘探部、监理部、采油厂、钻井公司的关系。措施应该是:生产办加强与管理局生产管理部、勘探部生产科以及钻井分公司的联系;技术监督科加强与勘探部生产科、项目科的联系;研究解释中心加强与采油厂地质所的联系。对甲方提出的生产中的问题及时落实、及时处理、及时反馈意见。

二、技术管理思路

按系统管理的思想和信息化的要求完善三大系统的管理,一是录井资料采集系统,二是录井资料传输系统,三是资料存储应用成果系统。

1、关于现场录井队:必须稳定录井小队,使其逐步形成独立完成单井资料录取、整理和上交的主体(外部市场使用强队)。要实现无监督生产(小队要学习监督技能,要学会独立完成一口井的能力,提高独立作战能力。目前主要缺乏对钻井的协调和控制能力)。

2、分公司要形成单井—多井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中心。分公司要强化生产技术管理职能,生产技术办的人员要做到独立管理一口井,完成一口井的资料录取整理上交工作。

3、监督站(技术管理中心)要形成从多井—区域的地质管理中心。加强整体领导、配备必须的设备和车辆、后面的技术人员管理要突出面上的分析。

4、研究解释中心要形成公司的技术支持中心。分析化验技术要满足现场技术管理的需要,及时拿出成果;研究、解释要在资料应用上下功夫,成果要有录井特色,要及时形成向上级汇报的成果资料;设计要准确,确保设计质量。、5、信息中心要形成公司的信息化录井资料中心,便于查询应用,现场软件要及时采取措施,拿出适合现场的解决方案。

6、技术监督科是录井质量宏观管理的主体和录井科技的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仪器的推广应用工作,确保推广效果。检验中心要研究完井资料整理标准的进一步完善的资料内容。

7、生产信息的传递要分层次逐级上报,日常录井信息由生产办负责。涉及技术决策的信息由监督站传递反馈,并请示甲方。

8、公司形成管理决策主体。要形成由原来的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

三、小队的培训方法

小队的培训采取公司培训和分公司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紧密结合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及现场实用技术为主,侧重于应用,侧重于掌握与提高。主要采取专家讲课和实际操作训练为主,重在实践中训练。

分公司要针对薄弱环节在实际工作中训练技术骨干。一是实行完井包干制度,小队的录井、完井资料整理由小队全权负责,然后建立资料最后答辩制度,资料答辩不能通过的要有处罚制度。二是骨干的实际培训以井为主,凡是针对一口井拿不下来的技术管理人员、小队骨干,分公司要采取措施。

四、关于创新工作

创新是生产管理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单位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体现,创新是“负责任,有能力”的灵魂,所以要求生产战线上的同志们,都要思考创新、勇于创新。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是我近期的体会和思考,在此简单讲给大家,希望引起各位的思考和注意。

1、关于设计。要大力推广应用“五项关键技术”。

2、关于施工中的管理。监督管理和技术管理要大力推行“现场地质预测与决策技术”。

3、关于信息化。录井信息化是录井行业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要从信息化的角度大力引进和推广录井新技术。录井信息的传输与监控要纳入生产运行的正常管理,建章立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把地质录井公司首先建成一个钻井过程中地下地质信息的采集公司。

4、关于录井。从勘探对象以及勘探开发的需求出发,建立和完善录井技术系列,特别要“建立现代录井技术体系”为契机,进一步理顺我们的管理,特别是发展问题。

5、关于现场的地质风险问题。生产技术管理人员要研究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技巧,高层次的管理人员要学会化解风险。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思维方式的科学;其次是运用智慧园原理化解风险;三是要逐步建章立制,运用风险管理的方法化解我们的风险。

6、关于人员素质的管理:生产管理很重要的一点是人员的管理,没有高素质的人员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生产。生产战线上的同志要进一步转变观念,从自己的思维方式改变上提高自己的能力,科学思维,经常训练自己的思维,变传统的逻辑思维为主,成为逻辑与形象思维结合的思维模式。然后是注意学习,学习管理方法、学习录井技术、学习别人的长处。提高自己驾驭生产的能力,提高不断改进工作方法的能力。

五、目标

建立和谐有序、心情舒畅、共同发展的工作环境。

下载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精细化管理在企业生产管理中应用的意义及主要思路.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项目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w

    项目管理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项目管理手段是优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建立以项目为对象,具有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能力的责任系统,是提高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一种科学......

    精细化管理在血液透析管理中的应用

    精细化管理在血液透析管理中的应用 ——德安县人民医院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服务对象的需求不断提高,现代化医院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粗放式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DOC)

    精细化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精细化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强调对细节和过程的控制达到优化管理的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精细化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

    小议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小议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近年来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进步,精益生产管理开始被提出并迅速受到关注。由于精益生产管理模式相比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能够解决很多新......

    精细化管理突破思路

    办公室精细化管理突破思路 摘 要:办公室是公司的“第一窗口”,是提高管理能力的基础,是决策和规章落实的根基所在,是一个单位的中枢神经,处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内外、沟通......

    关于精细化管理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后管理中的应用

    关于精细化管理在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贷后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金融的不断发展,我国银行信贷规模和种类也不断扩大,市场的激烈竞争与客户的多样化向银行信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

    数字校园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

    宁波市规划课题“数字校园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课题研究报告 “数字校园在学校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摘 要: 关键词:数字校园 精细化管理 一、研究背景......

    浅谈情感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浅谈情感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李欢欢 (渭南师范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10级1班) 摘 要:情感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只有理解、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