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总结办会经验 探索发展路子
总结办会经验 探索发展路子
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棉协会成立于2000年7月,是全市最早成立的 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2年来棉协会在上级党政和市科协的宏观引导下,理事会一班人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邓小平“三个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会员收入为目的,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为手段,坚持明主办会为原则,使棉协不断发展壮大。
一、棉协的基本情况
最初组建时,有会员23名,其中团体会员2名,时至今日有会员40多名,团体会员6名,会员遍布全镇28个行政村。多个农场方圆三十公里,以种植棉花为主.会员中还有农资.农药销售个人和集体,棉协加工厂和种子公司,种植面积4万多亩,种植多者万亩以上,少者100—200亩不等。
40多名会员中有40名购买了手机和安装了电话,有30名购买了小车,有25名会员在城里和内地购买了商品住宅楼,家住农村会员大多修建了或正在修建新房,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取代了低矮的土块房,一些会员还安装了卫星数字接收器,可以随时看到国内外最新消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小康生活正悄悄临近。
二、协会工作的重要经验
(一)认真抓好党建工作
棉协成立之初,经广大会员和分散的党员多次要求,并得到上级党支部的同意,于2004年9月成立了棉协党支部,这是二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协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协会党支部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党对棉协会的领导,为棉协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目前理事会班子和党支部实现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机制,党组织融入法人治理机构之中,参与协会重大问题决策和协会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着保证监督作用。棉协党支部成立之后,加强了对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学习制度.支部党员与“两会”班子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坚持每月学习一次(每月10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党章,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增长知识才干,使分散的多名党员重新找到了党组织,聆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并发展了致富能力强.无私,会员奉献的4名党员.会员申请加入党组织的氛围日益浓厚.同时党组织十分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协会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棉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协会的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解决了思想问题和发展方向,还必须有一批政治上强,作风上正,致富带富能力强,具有广才实学的能人进入理事会领导班子。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理事会成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乐于善于为会员做事,自觉遵守协会章程,团结广大会员。在当地民汉族中都具有一定威信,特别是和当地名族干部相处十分融洽,也是当前发家致富,生产技术比较拔尖的人物.这样的人是我们棉协的宝贵财富.将这样的人选拔进理事会领导班子,可以把所有的会员全部带动起来,完成棉协的各项任务,将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最后将理事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形成棉协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使棉协的工作干劲长盛不衰,也不愁棉协的工作无人干、无人问、无人管,这就是我们对理事会组建的设想的落实。有这样好的理事会领导班子,然后根据本人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分管棉协不同的工作,放手让他施展才华、干出成绩。定期奖励,干不出成绩,轮岗或进行适当的处罚,并尊重各分管负责人的工作建议,定期向理事会和会员大会汇报。理事会下设科技组.农资采购组、财务组、监事3名,会计、出纳每月二号定期在会员大会上提供财务报表,监事会认真核查每笔款项的来龙去脉,按会员大会集体通过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其中有一项规定:在棉协,开支500元以下由理事会审批签字,500元以上要经理事会全体成员通过方可有效。
会议制度方面:实行严格的旷会保证金制度,每年每人预交600元,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每人每年预交1200元,会员不到会每次罚款50元,领导不到会罚款100元/次。
棉协有6名会员享受镇政府津贴,任片区组长或场长,实行政府、棉协交叉任职。使承包户与党和政府充分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保一方平安,繁荣一方经济。
(三)坚持依靠技术进步,走科技兴棉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棉协始终站在棉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把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作为棉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抓好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会员的科技致富能力。棉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参观先进典型、观看电教片与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9年来先是邀请市内外专家30余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80余期,培训会员1000余人次。同时棉协还成立了有经验、懂技术的会员组成的科技小组,负责引进新技术,组织培训,开展技术交流,进行试验示范等。从而使棉协的生产技术方面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在全镇处于领先地位,能赶上周边农垦团场的种植水平。
2、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抗病高产优质良种,良种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增产措施。我们棉协这几年花大力气抓了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2003年经市种子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种子160吨,2004年供会员使用,质量优于市场上的种子而价格低廉,受到会员好评。2005年棉协大胆引进107新品种(即新海21号),平均单产皮棉120公斤以上,经理事会和科技组多次讨论,多次收集信息。把新海21号定为棉协的主栽品种。2006经农一师浓科所推荐,又引进了193良种(107的姊妹系)80吨,它的纯度高,使用代数少,棉花品质好,为我们棉花高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还引进了一些细绒棉新品种如:新陆中-36号、中棉-40号、杂交棉等新品种,为我们棉花高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方面,我们做到嘴里含着一个、手里拿到一个、眼里盯着一个、心里想着一个,不断有新品种、新技术问世,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3、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近年来化肥价格暴涨,而按传统的施肥方法,化肥利用率只有35%。有65%被白白浪费掉,而发达国家施肥像“吃盐”一样精细,化肥利用率达80%。这些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全国掀起了一场”肥料革命”大力展开测土配方工程,推动我国农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棉协会员对推广这项新技术认识到位,积极性很高,在农一师农科所指导下,于2005年11月有二十多名会员参加,测土面积8000亩,历时一个星期,共取土样61个,通过化验分析,0-25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1.424%(属中等水品)水解氮73.97PPM(属中等),有效磷22.21PPM(属高磷)、速效钾129PPM(属偏低),根据测量结果,为每位会员提供配方施肥建议,然后根据各自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特点,按平衡施肥技术要求,实施科学合理施肥,从而由高投入、高消费施肥变为平衡施肥,以达到节支增收的目地。由于这项技术比较复杂,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协会带头,会员出资,统一测土,分户实施,平衡施肥,增收节资”。据初测算,推广此项技术每亩提高增效在25元以上。棉协会是全市第一个大面积按技术程序要求推广这项新技术的单位,我们要认真进行总结,不断扩大面积,起好示范作用,让这项技术尽快进村入户。
4、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精量播种
棉花种植经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由人工点播发展到机械化播种;第二次技术革命由常规大田种植改为铺膜种植(称为白色革命);第三次革命由大水漫灌改为膜下滴灌、精量播种“灌水一滴滴数、棉种一粒粒下”。三届理事会班子大力宣传滴灌的好处,广泛发动会员。(1)节水显著。如棉花全生育期灌水6次,每亩灌水量平均为40M左右,每亩灌溉定额240—250M,常规滴灌定额491M,每亩可节水30—50%。一是苗齐苗壮。宜可干播湿出,可人为控制出苗时间,有利于出全苗,出苗率可达98%,为棉花丰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改良土壤。微管滴灌在45CM半径内形成一个低盐区,为棉花根部生长提供良好的小环境。由于滴灌水由上而下湿润,盐分向下运动,加之地膜覆盖,水蒸发甚微,避免地下水位上升,遏制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是生育期提前,微管灌能人为适时适量浇水,提高地温,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可实现棉花“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七月桃、八月摘棉花”经实测棉花生育期可以提前五天以上。改善棉花品质。四是增强抗灾能力。微管灌供水及时,均匀、土地透气性好、保湿性优、棉花生长发育好,抗灾能力强。五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微管灌不需要修渠梗,可种至地头,使有效种植面积提高5-7%;六是提高棉花产量。微管滴灌增产显著,高产田增产20%、中产田增产30—40%。低产田增产50—60%,平均增产30—50%.七是提高管理定额,增加农民收入,由以前的25亩∕人增加到80亩∕人,减少机耕作业、节省能力、降低劳动强度。八是肥力利用率高。由于微管滴灌使用的是可溶性滴灌肥随水施放,集中分布在植物根系范围,有利于棉花吸收利用,肥力利用率提高一倍,节约肥料30%以上。九是会员先思想上打消顾虑,然后带领会员到周边团产观摩,个别会员先试点,现已发展滴灌、精量播种三万多亩。
333精量播种比常规每亩节约种子2—3公斤,每亩节约用种开支20—30元,并且苗强、苗壮、减少工人工作量。发展精量播种、膜下滴灌,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三、坚持为会员谋利益,努力解决会员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棉协理事会一班人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教导,始终保持勤政为民,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把为会员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做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平时外出,为协会办事、耽误生产、出车耗油、通讯联络都是自己掏腰包,甚至有时招待客人也是自费,这种奉献精神使理事会一班人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使广大会员对协会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近年来农资价格飞速上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势必增加会员的增收难度。理事会一班人急会员所急,帮会员所需,把搞好农资供应做为为会员办事、办实事的首选目标,每年冬春都早做准备、提前安排、发挥棉协的集体优势,加大集团采购力度,及时与厂家和经营商恰谈,并以优惠价格签订供货合同,让会员得实惠。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购进地膜304吨,节省开支30余万元,购进棉种140吨,节省开支20余万元,自繁良种160吨,每公斤比市场价低两元卖给会员,让利30余万元采购化肥3000多吨,节省开支30多万元。以上几项合计开支110多万元,为棉花降本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棉花销售过程中,协会组织义务售棉小组为会员提供流通服务,组织会员以集体优势售棉,使会员每公斤售价比其他棉农多0.1—0.2元,并获得商家好评,使会员与商家实现了互利双赢,打开了协会棉花销售渠道。
2001年针对目前棉花流通领域的大力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棉花价格的不稳定,给我们的植棉户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我们棉协几位领导经过充分酝酿,想要赢得市场,建立自己的棉花加工厂,走产供销一条龙才是唯一出路。说干就干,协会成员在短短时间内自筹资金200万元,于2001年9月2号破土动工,仅仅两个月时间,加工厂就建成投产了。加工厂的建成,不但让协会会员2001棉花卖了好价钱,同时也带动了喀拉塔勒镇经济发展。2001年我们棉花通过了自己加工销售,每公斤籽棉增收0.3元钱。
四、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棉协会十分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它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求会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尊重民族同志的风俗习惯,积极学习民族语言,每年5月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我们都开展联谊活动,为民族同志办好事,帮助民族同志发展生产,在春播期间,很多汉族会员为周围一些贫困的民族同志犁地、播种,有的还无偿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形成民汉兄弟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新局面。
2006年4月棉协副理事长薛明成同志被市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曹明志、朱坤、任勇、陈国华、李国平、朱清宏等12人荣获“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11月,棉协得知镇派出所警员少,管辖范围大、警车破旧、影响办案,为保一方平安,营造一个农牧民安心生产致富奔小康的社会环境,采取自愿的原则捐赠6万元为镇派出所购买一辆新车。2004年和2005年协会先后为全镇平困党员捐款捐物1.85万元。2005年5月为镇汉校改善办学条件捐资5000元,11月又为镇派出所赞助1.5万元,12月为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协会主动为镇政府排忧解难,捐赠柴油达三万多元。2006年11月为民族同志抗震安居工程捐款二十多万元,期盼民族同志早日住上安居房。2008.5.12大地震,向延烈、徐朝林、龚刚、李国平、王浩与其他棉协会员共捐款五万多元。共捐资合计:40.27万元。棉协会党支部书记向延烈为镇派出所捐赠213越野车一辆,一届副理事长陈章淑为镇派出所捐赠摩托车一辆,2008年中秋节三届副理事长朱清宏为镇派出所捐现金三千元,理事长薛明成捐慰问品3000多元。棉协会员向本会会员捐款一万元。
通过以上公益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棉协会的社会地位,赢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高度赞誉,让会员体验到棉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了开展“扶贫帮困“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棉协成立9年来理事会在协会党支部、监事会指导、帮助和监督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理事会按照协会章程赋予的职责,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协会先后荣获地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阿克苏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阿克苏市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并于2002年5月9日因成绩突出参加了自治区科协举办的第六次代表大会。2004年加入了中国棉花协会。部分会员还荣获了“致富能手”的荣誉称号。
第二篇:总结发展经验 探索发展模式
第十六期
大同市建设社会主义 2006年8月10日
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
总结发展经验
探索发展模式
市委副书记马福山深入左云农村调研
8月9日,市委副书记马福山带领市新农村建设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市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左云县鹊儿山镇丁家村、店湾镇西沟村、水窑乡兴隆沟村,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专题调研。
马书记每到一村,都认真听取他们的汇报,详细了解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路、做法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这三个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有的已经搬迁,有的准备搬迁建新村的实际,马书记提出了三点意见:
一是要求像左云这样有工矿企业的村,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率先、全面、高标准的要求推进。率先就是加快发展,起示范带头作用;全面就是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从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民主管理等各个方面,全面协调地发展;高标准就是从高标准规划入手,用超前的思维,建设一流的新农村。
二是要求左云有煤炭企业的村,建设新农村要更多地考虑搬迁,向县城周围集中。要利用现有乡村两级经济实力较强的优势,整合资金在县城办几个大的企业,这样既解决了搬迁农民的就业问题,又解决了职工的住宿问题。搬迁后的旧村,除了可以充分挖掘地下的煤炭外,还可以通过治理,植树种草,发展畜牧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农民、扩大城镇,推进城镇化进程。左云县城现有2万多人,如果通过搬迁能达到7万人,全县城市化率就能达到50%。
三是经济发达的地方,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都改善了,就要下决心培育新农民。要从教育入手,培育出更多的大中专学生,实现劳动力转移;要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自觉抵制黄赌毒;学习科技知识,去除愚昧落后。从长远来看,这是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因此,在这个问题上,要舍得投资下本钱。
(郭万连)
报: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市人大、市政协,郭良孝书记、丰立祥市长、马福山副书记、郝月生副市长
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组成员单位
发:各县(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领导组办公室
———————————————————————————
第三篇:找准路子 谋求发展[范文模版]
找准路子
谋求发展
——永顺县泽家镇鑫发烟叶合作社
永顺县泽家镇鑫发烟叶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共有社员96户,种植烤烟891亩,交售烟叶2691担,收购均价为9.12元/斤。我社地处岩溶干旱地区,在今年这大旱之年,面对严重旱情,鑫发烟叶合作社却拥有一片“绿色”,迎来了经济作物——烤烟的大丰收。回顾过去,总有一些事情让我们难以忘怀,总有一些收获让我们感到欣慰,总有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去总结。
一、如何发展烤烟生产,把主动权交给农户。
永顺县属全国烤烟种植适宜区,且种烟历史悠久,有较好的烤烟发展基础,但多年来泽家镇烤烟种植反反复复,停停打打,没有形成规模,同时许多农户对于烤烟生产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见:认为种植烤烟工序繁多,程序复杂;卖烟讲人情关系等,还不如外出打工挣钱。针对这种现状,对于如何发展烤烟生产,我们把主动权交给农户,经农户讨论成立了泽家镇鑫发烟叶合作社,以此带动全镇、全县烤烟生产的发展。一是重宣传发动。合作社充分利用媒体、宣传横幅及专刊,广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提高农户的思想认识,结合周边老烟户的成功事例,有的放矢,逐寨逐组逐户宣传发动,为农户算清种玉米与种烤烟的经济账,让农户明白进入烟叶合作社的优势和种植烤烟的好处。通过广泛宣传和发动,形成了由要他种烟到主动要求种烟、外出务工者主动返村种烟的喜人局面。如泽家居委会谢古坪组的李自洪原自家购车一台,在外跑车,了解合作社的种烟政策后,弃车回家种烟30亩;泽家居委会谢古坪组的刘清泉也在了解相关政府后,放弃了经营多年的服装加工厂,回家种烟30多亩。二是重技术指导培训。和烟草站一起把技术服务跟踪到田间地头,每寨每户。同时邀请烟草公司的技术专家给合作社社员上培训课,全年共计上技术培训课40次,达到每周一次。
二、合作作事务怎么办,把决策权交给社员。
由于鑫发烟叶合作社刚成立,属于新生事物,工作方法需要逐步摸索与完善,为此,我们建立了合作社社员议事制度,对合作社工作计划、新上项目和技改资及经营等等大事均由社员代表会议讨论,按“少数服务多数”的原则作出决策,切实做到了“了解社员所想,急社员所急,办社员所需”。如:对于社员在大会上提出的谢古坪片区连体烤房漏水问题,当天提出,第二天就得到整改。另外,进入谢古坪片区的生产路,仅用了一周时间就全部竣工投入使用等。一是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肩上有担子。实现社长与副社长分工负责制。二是领导带头抓培管。社长与副社长协同烟叶技术员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作示范讲技术操作,从起垄、培土、打顶抹杈到防病治虫,各个环节不放松,才获得了今年的烟叶大丰收。
三、烟叶生产怎么管,把管理权交给技术员。
虽然许多农户过去种过烤烟,但由于种烟技术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就给管理带来困难。合作社成立后后,通过召开社会大会、举办烟叶现场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员意见,还管理权于社员和技术员后,烟农户自觉接受技术员意见,按合作社的各项种植要求去办,不仅实现了种植面积与规模的大突破,而且实现了技术含量的大突破。一是抓好裁培标,统一标准和模式,按3.5——3.6尺的大行,1.5——1.6尺的小行标准,完成了891亩的大田移裁。今年我镇遭遇大干旱,移裁时严重缺水,合作社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发扬了“人定胜天”和“办法总比困难多”的风格,用车拉水到田间地头分给广大烟农,确保移裁成活率。二是把烘烤与分级扎把关。技术人中逐地逐地定标准,对于烟叶何时采收、如何看成熟度等问题,现场实地指导,社员自发组织采收、上炕、当班,协同合作,实现共赢,并及时总结烘烤的经验教训,开创了鑫发烟叶合作社“不烂烟、出炕一个颜色”的好局面,广大烟农在非常满意。重点培训分级扎把,做到三个一致,即“部位一致,颜色一致、长短一致”。
四、合作社谁评说,把监督权交给社员。鑫发烟叶合作社虚心接受社员监督,功过由视员来说。一是实行实事公开,张榜公布,做到“给合作社社员一个明白,还合作社干部一个清白”。二是设立监督箱,接受广大社员的监督检查,收集社员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三是实现土地再利用。烟叶收获得后,今冬所用土地(600多亩)种上了蔬菜(白菜、萝卜、大蔸菜),收成有望达到10万元以上,实现烟农增收。四是来年如何发展,经过广大社员讨论,明年鑫发烟叶合作社将建立育苗基地,种植面积将达2000亩以上。
一年来,鑫发烟叶合作社经过广大社员的共同劳作,不懈努力,经过初步统计,全社96户社员中,户收入达10万元以上的2户,8万元以上的4户,5万元以上的30多户。总之,我社在服务烤烟生产过程中,始终把坚持广大社员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员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坚持以人为本,让广大烟农、社员满意。
永顺县泽家镇鑫发烟叶合作社
二O一一年十二月十日
第四篇:温州市旅游局探索旅游服务民生路子
温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专 报
(温州市旅游局)
温州市旅游局探索旅游服务民生路子
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民生方面的天然优势。这主要是旅游业包括经济功能在内,同时兼具六大综合功能,而很多功能就直接体现在民生产出方面。首先,经济功能。旅游业具有对宏观经济的直接产出、间接拉动、调节分配、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安全等多方面作用。产生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业在我国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水平情况下,参与富裕阶层和较低收入阶层间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功能。第二,社会功能。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业能够给社会带来更高福利、更多就业、全面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文化功能。旅游的文化功能至少有三:一是文化的国际间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交会融合。二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道德、艺术等)的继承。通过扬弃,去伪存真,发扬光大。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促成。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传统文化体系被打破,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而旅游业在融汇国际文 化、传扬传统文化方面,自有禀赋;在文化体验方式、文化普及渠道方面,尤显优势;在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持续创新方面,更具实力。这都使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业作为重要而便捷的渠道之一,成为逐步解决我国局部热点政治问题的先行领域(如赴台旅游、西沙旅游等)和重要途径(如海峡旅游联谊、中日旅游团互访等)。二是在国际政治复杂多变情况下,需要更多渠道的交流沟通,并进行国际关系的储备。旅游业在人的交流,尤其是民间互访互动、增建了解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我国旅游业本身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旅游业的交流规模、发展成就、国际地位,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形象、感受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贸易出口占GDP份额偏高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不但带来新资金、新技术、新理念、新动力,还作为平衡贸易关系、缓解贸易摩擦、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的重要筹码——这表面看是经济作用,但本身已经包含了更多的政治意义。第五,环境功能。旅游业具有突出的环境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形成旅游资源提升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优化的诉求,使旅游业与环保事业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发展趋同性。二是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亲近,使旅游成为人们感知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旅游成为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的主渠道。三是生态 旅游产品的确立,为其他行业的环保,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可以说旅游业是循环经济、低水平能耗生活方式的先行产业。第六,空间功能。旅游业具有优化空间的作用,因为空间的美感直接就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空间上的合理调配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空间规划带来的产品升级,可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旅游感受。如我国广西、贵州的梯田景观,也因农业生产造就的空间美感而形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这种对空间有机组合、科学利用的内在需求,及旅游业通过人流和经济流对区域间差距的平抑作用,对我国总体上空间的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未来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开发水平和理念提升,空间美感将不断增强,空间更加和谐,区域更加协调,这也将为我国总体发展环境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现实中一些产业在实现飞速增长的同时,却严重影响了民生,或成为了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源。如汽车产业,道路堵塞、尾气排放和高速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瓶颈。又如房地产业,高房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商业用地对耕地的威胁已经成为众所诟病的焦点。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却给民生带来诸多便利。然而长期以来,旅游部门对旅游的服务民生功能却长期处于失语境地,直到2008年两会后,各地旅游主管逐步开始探索如何发挥旅游的功能服务民生。温州市旅游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在去年旅游民生工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的基础上,近日,温州市旅游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提出的“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深化“和谐旅游在温州”活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设温州旅游民生工程的意见》。以下介绍该意见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阅。
一、创业惠民
1、深入开展旅游“创强”活动。进一步以创建旅游经济强县(市、区)为抓手,扶持一批上规模的旅游经济强镇,一批上档次的特色旅游村,一批乡村旅游经营户,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争取到2012年,旅游经济强县(市、区)达3个以上,旅游经济强镇(乡、街道)20个以上,特色旅游村50个以上。通过旅游“创强”活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2、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若干意见》,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政策,从政策上和资金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市级每年安排150万元以上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示范性的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对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及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意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 予以免费上岗培训。帮助欠发达地区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提供旅游发展指导与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等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接待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增加旅游就业机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改善和提高农户生活质量。
3、积极扶持旅游关联产业发展。树立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积极扶持旅游关联产业即八大特色旅游相关潜力行业发展,努力将我市的美食排档、酒吧茶楼、工艺美术、旅游商品、保健疗养、运动休闲、化妆美容、娱乐演艺等行业打造成旅游特色产品,强化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延伸与完善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出台《温州特色旅游潜力行业行动计划》,规范特色旅游潜力行业的发展。推荐一批旅游消费场所,形成一批旅游大卖场。加强相关潜力行业的旅游业务培训,对从业人员予以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争取到2012年,全市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10家,全市旅游相关特色潜力行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
二、旅游利民
4、促进旅游公益事业的发展。开辟一批全民共享的旅游项目,逐步创造条件,将一些旅游休憩区、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向公众免费开放。尝试推出温州旅游优惠卡(券)和惠民政策措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与优惠。
5、关心新温州人群体。关爱新温州人,积极为新温州人提供旅游就业机会。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深化“100万新温州人游温州”活动,推出系列针对“新温州人游温州”的旅游线路产品,在旅游景区门票方面予以优惠。发动外地在温商会、各类协会及各类企业以奖励旅游方式组织“新温州人游温州”,鼓励新温州人以各种形式游览温州景点,激发热爱第二故乡的热情,促进社会和谐。
6、关爱社会特殊人群的旅游需求。积极开展特困家庭等特殊人群免费游温州活动,让他们体验家乡的大好山水和旖旎风光、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温州景区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成果,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景区盲人道、肢残人员特殊通道的建设。开展温州旅游进学校活动,鼓励温州各大院校旅游专业及旅游院校在校学生参与温州旅游宣传促销,为学生到景区观光、实习、社会实践、写生和文学创作等活动提供方便。争取创造条件,为因特殊原因滞留温州的旅客组织短途旅游,展示温州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和旅游目的地的品质。
三、服务便民
7、构建广覆盖、立体化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加快重点区域旅游咨询中心和重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导游牌与景区指示牌等旅游标识系统,争取利用移动短讯信号平台将温州旅游信息传达给出入温州的外地客商及旅游者,最大限度地方便外地人游温 州与本地人出游。通过举办网络旅游节,进一步完善旅游网站建设,强化旅游网络营销,建立客源地旅行社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广大旅游企业开辟网络旅游商城,开展旅游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旅游宣传资料进饭店工作。建立旅游信息预报机制,更多地向市民、网民、游客提供温州旅游动态信息与咨询服务。
8、改善旅游交通通达条件。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或景区车辆换乘中心的改革和建设步伐,增加到景区的旅游公交班车或专线车。加快旅游口岸建设,促进国际航线和温州与旅游热线城市之间航线、航班的增加。大力扶持旅游包机包列业务的开展,争取开辟国际邮轮业务。完善通景公路建设,开工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和自驾游客栈。
9、增强机关服务便民意识。各级旅游部门都要强化文明单位建设,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体系,树立良好的旅游管理部门形象。完善首问责任制与闭环监管工作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风建设,积极主动地为基层旅游企业、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四、和谐为民
10、积极实施旅游生态行动。结合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活动,倡导健康旅游、绿色消费与文明出行,切实把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与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加大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绿色饭店创建和生态旅游区建设。
11、开展行业管理和服务提升年活动。以2009年“行业管理提升年”为载体,实施“三大提升”、完善“四项制度”,即星级饭店服务提升、旅行社行业管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年检年审制度、工作督查制度与首问责任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做好A级旅游景区评审、旅行社品质星级评定、饭店星级动态管理。实施“品牌兴旅”战略,积极开展旅游产品品牌、行业服务品牌创建等评选活动。加强旅游细节管理,追求精细化服务,在服务细节上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尽可能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个性化和亲情式服务,提高在温州旅游的舒适度。
12、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把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作为营造和谐旅游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用制度管事、按法规行事,建立健全诚信高效的旅游工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旅游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黑社”、“黑车”、“野导”。树立游客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处理机制、旅游投诉信息披露机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联动调处机制。严肃处理旅游企业违规行为及信用失范行为,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塑造温州和谐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进一步抓好旅游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发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健全旅游相关社团组织,提升全市旅游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改善旅游发展软环境。
第五篇: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
发展县域经济的路子
作者:周视正 来源:海南日报 转载自:
县域经济属区域经济范畴,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各个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发展主题和工农、城乡一体化为发展方向。加快县域经济,有助于繁荣农村经济,缓解县乡两级财政困难,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我省发展县域经济任重而道远。
首先,要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目前当做好关键的两件事,一是鼓励创业,一是鼓励创新。县级政府要营造一个让群众创业的环境,然后再把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市场前景、有条件发展的产业加以培育,使其壮大。鼓励创新是因为现在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太多,金融体制、财政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等。县级政府必须在体制改革上有所作为,迈出新的步伐,争取有所突破。同时将群众的创造,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此外,创新还包括科技创新,要进一步推动技术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实力。
其次,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宏观环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中观层面上,直接起主导作用的是每个县如何定位,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和思路。如搞特色农业、抓龙头企业、发展集约化农业,这三条是县域经济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在巩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重点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县都有自己的优势,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走特色经济道路是一条重要的道路,县域经济在一定意义讲就是特色经济。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
第三,以工业为主导,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工业是县域经济的“火车头”,仅仅靠农业,很难摆脱农业大县,农民穷县,财政弱县的困境。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
第四,实施民营化,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大胆地去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把发展的焦点放在民间,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民营经济摇风展旗,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
第五,加快城镇化,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坚持高起点规划,对城镇的产业方向、功能分区等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坚持高质量建设、招投标制和质量监理制,确保工程质量;坚持高标准管理、规范和完善城镇管理各项制度,不仅塑造整洁、优美、文明的城镇形象,而且为县域经济的发展聚集财力。
第六,坚持以开放为突破口,以开放促招商引资、促外引内联、促改革发展。县域经济也是开放经济,无外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通过扩大开放,外引内联,把当地土地、劳力、资源及配套加工等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城市建设、承接产业转移和民营经济的优势,不断创新方式,采取多种办法,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品牌,加快发展县域开放型经济。
第七,发展劳务经济。我们7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县域范围内,劳务队伍规模庞大。这笔资源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就是优势、是财富,开发不好可能就是负担、是包袱。无论是从关注民生的角度,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角度,都应当把发展劳务经济当作一项产业认真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健全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扶持劳务中介组织,抓好农民技能培训,采取劳务订单等多种方式扩大劳务输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自主创业。
第八,在谋划发展县域经济时,各县(市)要摒弃“小而全、大而全”的发展思路,把发展的重点放在自己可为,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事业上。一要做优结构,选择那些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资源和产业进行深入开发,逐步发展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二要做大产业,选准发展重点,下大气力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重视培育壮大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引导企业上水平、上台阶,农户经济也要实行企业化运作。三要做强优势,不断扩大已有的优势,特别是对一些优势产业或企业,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
作者单位: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
发布日期:200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