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县乡环保机构建设路子的探索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县、乡(镇)环保机构,从行政管理学的角度讲,属于执行机构。中央的环保决策要通过省、市级环保机构操作,最终由县、乡(镇)环保机构去执行去落实。在军队,军事首脑的战略意图要有基层作战单元去完成,才能获得战果,国家的意志,要靠健全的各级组织才能实现,环保系统要取得工作绩效,同样需要基层机构和人员去落实。但是,现实的问题是,县乡(镇)机构短板的现状令人堪忧。如何健全县、乡(镇)环保机构,成为摆在环保人面前的一道难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国农村又一次重大变革已经到来,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为破解县、乡(镇)环保机构建设难题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为破解县、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好机遇。笔者试从为什么要破解县、乡(镇)环保机构建设难题?怎样破解县、乡(镇)环保机构建设难题?阐述个人观点以求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为什么要破解县、乡(镇)环保机构建设难题?
首先,中央决策赋予了环保新的历史使命。《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党必须深刻认识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我国总体上己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趁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还提出:推广节能减排,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其次,农村环境形势的呼唤。《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分析我国农村环境形势时,列举了五大突出问题说明农村环境形势之严峻。一是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突出。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柴草乱跺,畜禽乱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成为一些农村环境的真实写照。二是城市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趋势加剧。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造成城镇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垃圾向农村地区转移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工业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超标排放已成为影响农村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乡镇工业企业布局分散、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污染点多面广,难以监管和治理。三是土壤污染己对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农膜以及污水灌溉,使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影响作物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四是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低。主要表现为:供水保证率低,水质不达标,水型地方病严重等。五是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面源污染问题突出。畜禽养殖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加之农民缺乏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知识,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
第三,县乡(镇)环保机构现状的无奈。现状之一,县级环保在政府编制序列中位子靠后,与职能不相称。据相关资料载明,县级环保局仍是事业性质的科局,或是政府直属部门,仍不能进入政府组成部门序列不在少数。现状之二,行政编制少,且在目前超编的情况下是官多兵少,内部无法明确分工。现状之三,政事不分的现行体制,弱化了县级环保机关的作用。因为历史的原因,确切地讲是现行公共财政体制的原因,县级环保机关同县监测站、监理站混合在一起的现象较普遍。有限的行政人员置身于征收排污费、环境执法等具体事务中,组织、综合、协调能力大为削弱。有人戏说,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不种别人的地,自家就闹饥荒。现状之四,县监测站、监理站自身能力弱。一是缺专业骨干;二是缺必需的仪器设备;没有资质的县监测站较为普遍,导致监管内容和范围大为缩水。同时,人浮于事的现象相当严重。现状之五,乡(镇)环保机构长期缺位。既无机构更无专职人员。
二、怎么破解县、乡(镇)环保机构建设难题?
(一)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把节能减排、新型工业化考核、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于人民,造福于子孙的事情办好。力戒表面文章、数字游戏,扎扎实实地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攀登,树立起环保的良好
第二篇:对加强乡镇安监机构建设的思考
根深方成参天树
——对加强乡镇安监机构建设的思考
海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廖基任
一、部分乡镇安监机构建设趋向弱化的情况应引起注意
有份材料表明,2006年7月,我省某县级市全市乡镇安监机构工作人员共49人经培训考核合格后领取了安全生产检查员证,其中专职人员31人占63.2%,兼职与挂靠人员18人占36.8%;事业编制27人占55.1%,行政编制5人占10.2%,合同工17人占34.7%;到2008年8月,上述人员转岗(含挂靠)数达20人占40.8%。2008年4月1日,全市共24人经培训考核合格后领取了安监执法证,其中事业编制20人占83.3%,行政编制4人占16.7%;到2008年8月底,上述人员转岗(含挂靠)数达10人占41.7%。这一乡镇安监机构工作人员严重流失现象,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果不能保证乡镇安监队伍的稳定,推行乡镇安全生产委托执法不过是一句海市蜃楼般的空话。
乡镇安监机构工作人员存在流失和不稳定的问题只是一个表象,实际上这是部分地区存在着乡镇安监机构建设总体上趋于弱化或边缘化的一个反映。根据我的了解和观察,这个趋向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点:
1、主管领导边缘化、上级监督弱化。由于安全生产监管风险大、专业性强,管安全的不“安全”,很多领导不愿意和安全生产沾边。近来,部分地区安全生产形势稍有所好转,主管工业副乡镇长便不再分管安全,轮到年纪轻、排位靠后、资历浅的副乡镇长主管安全。这和国家一再强调的安全生产“一岗双责”、“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规定不符。
乡镇政府执掌着机构的“人、财、物”大权,乡镇安监机构工作人员的任命与调离,日常工作的内容通常都由乡镇政府说了算。乡镇安监机构负责人岗位出现空缺也由本级政府自行安排。这样有时也导致一些人从实用主义的观点出发,片面认为乡镇政府比县级安监部门“说话”更为管用。
2、机构设置虚拟化。虽然乡镇安监机构大多已挂牌,但是名称五花八门,有安监所、安监站、安监办、安管办、安办等不同名称。除了极少数为单独设立 外,大多挂靠在企业服务中心、经济办、综治办、综合办等机构内,“挂安监部门牌子,干其他部门的活”,专职从事安全监管工作的甚少。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来形容乡镇安监机构相当形象。机构里就那么几个人,却承担着联系安监、质监、消防、劳动、统计、经贸、工会等十多个上级部门的职能,还要兼管环保、交通、拆迁等其他工作,无法做到专职专能,乡镇安监机构难符其名。前不久,一位拥有五个头衔(危险化学品安全专管员、消防“三合一”整治专管员、污染源普查专管员、劳动纠纷协管员、经贸协管员)的乡镇安监员告诉笔者,2008年污染源普查花去了他半年时间,“三合一”整治又花去了他几个月时间,而真正花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上的时间却令人惭愧。
3、乡镇安监员工作力不从心,工作不安心。乡镇安监员多为兼职,分管条线多,各个职能部门都在“抢”人,和“安全”沾边的事要管,和“安全”不沾边的事也要管,乡镇安监员疲于应付,根本无力对辖区内单位实施现场日常监管,基层安监工作重形式、轻落实现象比较突出。高层往下的文件精神和基层单位向上的反馈信息,往往都会在乡镇一级形成“肠梗阻”。另外,乡镇安监员无独立执法权,乡镇安监机构在监督、指导、协调辖区安全生产工作时常常力不从心,对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现在给人们的印象是,乡镇安监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加。但具体分析一下,他们中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调整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岗位的,本身素质参差不一。加之在实际工作中有责无权,还有如前所说存在“点多、面广、任务重”的工作压力,让一部分人一有机会就选择调离安监岗位,乡镇安监机构工作人员流失率远远超过其他部门。乡镇安监员的不断流失严重影响了乡镇安全监管工作的连续性。同时,管理体制上的“脱节”还造成县乡之间、乡镇之间安监员不能交流,乡镇安监机构工作人员知识、年龄、素质结构不尽合理,也影响了基层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落实。
二、对此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乡镇安监机构是我们安监行政执法的前沿阵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安全生产工作任务的日益繁重,这个阵地的建设只能不断加强而不能丝毫有所削弱。因此,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应予以充分重视,并积极研究采取相关对策措施。以我之见,我们应在以下方面努力去改进和加强工作。
1、提高认识,落实责任。首先,乡镇主要领导要提高认识,自觉地树立安 2 全发展理念与科学发展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发展、安全与稳定的关系,切实加强和改进乡镇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强化“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规定,让乡镇主管领导在做决策时,优先想到安全;在上新项目时,优先考虑安全;在考核政绩时,优先考核安全。其次,要克服麻痹思想和畏难情绪,落实责任、健全制度,保障乡镇安监机构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考核机制,对安全生产工作不重视的乡镇予以告诫甚至一票否决制,对领导不重视、责任不落实、推诿扯皮、监管不力酿成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依法追究责任。
2、加大投入,提高素质。要切实加强乡镇安监机构队伍建设,加大投入,优化工作环境,落实机构、人员、职能、责任、装备、经费,做到“有机构、有人员、硬件达标、软件合格”。适当提高安监人员的待遇,可参照其他部门,给予一线安监人员必要的岗位补贴。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安监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发挥好乡镇安监机构的作用,促使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更好的落实。
3、拓展思路,落实措施。近年来,部分地区尝试使用政府工作雇员制来加强安监队伍力量,借智专家参与事故查处、隐患排查,破解工作中碰到的新问题、新矛盾,拓展了基层安全监管思路,创新了基层监管手段,提高了安监队伍战斗力,值得借鉴。海宁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管委会在这方面颇有心得, 当地政府先后出资请两家不同的安全评价机构对辖区内高危企业集体“体检”,然后对症下药,开展安全检查与整治,2008年又聘请安评机构专家参与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工作,巧妙化解了自身专业知识、精力不足的难题,效果明显。
4、改革体制,稳定队伍。稳定的乡镇安监员队伍是实施基层安全监管的人力资源保障,这支队伍的不稳定直接影响到基层监管的效果。在不断加大安全投入的同时,还要有效改善县级安监部门对乡镇安监机构的业务监督现状。一是要加强各相关部门沟通,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考核机制,确保乡镇安监员专职专能。二是对关键岗位要有话语权。乡镇安监机构主要负责人与技术骨干岗位变动需事先应与县安监局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再作变动。三是允许市县与乡镇、乡镇之间安监人员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乡镇安监队伍的良性发展。
今年是“基层基础年”,如果说安全生产事业是棵“树”,那么乡镇安监机构就是“根”。“根深方成参天树”,为了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一定要把“根”呵护好!
第三篇:积极探索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建设的路子
创新思路 完善制度
积极探索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建设的路子
江门市蓬江区纪委、监察局(2006年3月)
根据中纪委和省有关改革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的精神,市纪委决定在我区进行县级纪检监察机构派驻试点。区委、区政府对此十分重视,把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作为强化监督机制、延伸监督领域的重要课题,组织力量积极进行探索。自2004年初组建区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以来,区直纪检监察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效地促进了区直机关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
一、基本情况
2003年,全省纪检监察干部座谈会在我市华苑宾馆举行。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市纪委明确要求在我区就这项工作进行试点。区纪委、监察局成立了调研组,对成立派驻纪检组的可行性进行专题调研,并派出人员到云浮等地取经。2004年2月,区纪委、监察局向区委、区政府报送了《区纪委、监察局关于设置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方案》。2004年7月11日,区委办转发了这个方案。决定向区教育工委(教育局)、建设工委(建设局)、经贸工委(经贸局)、外经贸工委(外经贸局)、财政局、民政局、计生局、环卫局、卫生局派驻纪检组(监察室)。并从当年11月份开始,陆续任命了8位纪检组长。之后,又在区委办(区府办)、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5个单位派驻了纪检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在编制管理上实行单列管理,共设14名行政编制,现有派驻纪检监察干部13人,从而使区直纪检监察机构形成以区纪委、监察局为中心,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为网点的组织体系,拓宽了纪检监察职能效应的覆盖面。
二、主要做法
1、党委政府的重视,是做好派驻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我们一方面针对本区的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对比了多种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并与组织人事、编制等部门作了一定程度的论证,拟出了一个比较适合我区实际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方案。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向区委、区政府的主要领导请示、汇报,详细介绍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务求得到党委政府的意见,多次召集有关部门研究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管理方式,并把酝酿好的方案提交党政班子会表决,由于沟通充分,工作到位,党委政府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统一。尽管区直机构改革编制紧缩的情况下,区委区政府专门划拨15个单列行政编制给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使用,从而使区直专职编制增加了100%(区纪委编制15个),同时,还明确了派驻驻检监察机构实行人事权垂直管理。各派驻纪检组建制为副科级,派驻纪检组长兼任驻在单位的党组成员;派驻纪检组副组长兼任派驻监察室主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组长人选,由区纪委商同级党委组织部提出,并征求驻在单位领导班子的意见,然后由纪委和组织部派员考察,最后报党委任命;这样既可以解决好派驻人员的职位,又可以使派驻人员消除思想顾虑,排除工作阻力,大胆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区纪委监察局《关于设置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方案》得出顺利出台,从而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领导体制、工作职责、工作范围、机构设置和干部管理等运作方式得到进一步确认,为探索区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2、优化配备,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注入优质的人力资源。区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是采取相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派驻的形式,这给派驻纪检监察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为使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成为加强区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中坚力量,我们在队伍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到目前,区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共有行政编制14名,现有纪检组长13人,派驻纪检监察干部平均年龄为38.7岁;大专以上学历达96.55%。派驻机构的干部队伍从年龄、学历、专业、性别、地籍、气质等结构上都得到优化。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专业匹配。区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是我区纪检监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它的效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除了体制外,关键还在于人,而重点在于负责人。因此,我们确定了“选准配强”的工作原则,从合理使用人才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挑选派驻组长人选原则上由年富力强、公正清廉、熟悉纪检监察工作,较了解派驻及授权单位的业务知识的人员担任。另一方面配备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成员时,我们着重根据驻在及授权单位的业务特点,选配一些品质优、懂业务、能写作、会电脑的人员,力求使派驻机构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优势互补、结构合理,以优质的人才资源转变成为强大的工作力量,以促进派驻机构发挥出最佳效能;二是严格考察,把好用人关。为确保派驻机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人员素质,我们采用了“两推两考”的方法选人用人。“两推”即为组织推荐和民意推荐相结合,只有官意与民意相一致时,才能选出既有群众基础,能树立良好形象,又有工作实绩,德才兼备的人员。而“两考”即为组织考察与跟踪考核相结合,在调任前虽然通过严格程序进行干部考察,但是由于考察时间较短,考察对象的综合表现也难以一时全部验证,只有通过调任后从工作思路、业务能力、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情况等方面进一步跟踪考核,以评估调任人员的使用是否恰当,需不需要进行调整,力求把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建设成为一支强有力的反腐倡廉别动队。三是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提高派驻纪检监察干部的业务能力和水平,是深入开展区直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关键环节和基础工作。为丰富派驻纪检监察干部的专业知识,积极开拓思路,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的方式和形式上,实行依托上级和自办培训相结合。近两年来驻机构的纪检监察干部有30人次参加了区纪委自办的培训班;通过对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各种法律法规、经济知识、科技知识以及监管部门的业务知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优化派驻机构的纪检监察干部的知识结构。
3、疏通供给渠道,为派驻机构创造畅顺的工作环境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为了便于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履行职责,14个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都要进驻相关的单位,参与驻在单位的一些具体工作。他们一方面可以在区纪委领到每月500元的办案补贴,而且还可以在所在单位领取同本单位其他干部同样的补贴。经过区纪委领导多方协调,驻在单位积极想办法为纪检组长(监察室)解决办公场所和交通工具,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消除了派驻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他们集中精力做好纪检监察工作。
4、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促进有效动作。工作机制与工作效能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好的机制必须产生高的效能。为规范派驻纪检组的管理,较好地发挥派驻纪检监察职能,区纪委、监察局制订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管理暂行办法》,从工作机制上着重抓了三项工作:第一,确立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我们按照“减少交叉、避免推诿、方便基层、提高效率”的原则,明确了派驻纪检监察机构3个层面的关系,规定了6个方面的工作职责。“3个层面的关系”即一是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是受区纪委、监察局和驻在部门党组的双重领导,纪检监察业务以区纪委、监察局领导为主;二是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与区直机关纪工委是协作配合关系;三是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对授权管理单位纪检监察工作是组织和指导关系。“6个方面的工作职责”主要是明确各派驻纪检监察机构代表区纪委、监察协助驻在单位及授权单位的党组织和行政领导对本单位纪检监察工作进行组织和指导,并向区纪委、监察局负责,同时,从检查指导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协调案件查处、受理信访举报、开展日常监督工作等6个方面,规定了具体工作职责。由于工作任务明确、职责清楚,使派驻机构能有序、协调地开展工作。第二,推行联系制度,加强业务指导,促进信息反馈。组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后,由于派驻纪检监察机构数量较多,而且各派驻机构所管辖的部门业务特点各有不同,为了有效地联系和指导派驻机构的工作,我们制定了区纪委常务副书记、监察局长主管、其他常委联系派驻机构的工作制度,明确了按常委所分管的工作性质来联系相应业务较多的派驻机构,如派驻派驻教育局纪检组都涉及纠风工作较多的,这类派驻机构就由分管纠风工作的常委负责联系。这一规定既可以实现层级负责制,加强了派驻机构与区纪委领导层的沟通、汇报;又利于分管常委指导,便于对专项工作的调查研究,改进工作。第三,探索激励机制,激发派人员的工作热情。如建立考核机制等;举办系统内的文体活动等。
三、初步成效
实行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后,监督机制、监督内容、监督方式和制约机制都比原来的体制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为加大力度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提供了良好条件。去年以来,13个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积极参与了所负责部门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以及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和重大投资项目决策以及招投标的监督工作,处理本单位的信访投诉,协助负责部门制定了源头治腐的相关制度,收到了明显效果。
1、壮大了纪检监察队伍,有利于调动更多人力参与纪委中心工作。一是组建14个派驻机构能够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机构网络体系,有利于纪委监察机关的职能辐射,工作起来更能体现互动的作用。如今年七月,区直开展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在区纪委牵头下,各派驻机构迅速行动起来,组织、指导、督促派驻单位及授权单位的工作开展,使该项工作具体做到“五有”:有组织领导、有工作计划、有思想动员、有宣传手段、有检查督促。确保了教育的效果。二是使区纪委从重压中得到解脱,从而可以集中力量抓重点工作,区纪委监察局一般的日常业务工作,作为区直机关这一块,可分解布置各派驻机构完成,如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督查督办工作,收集情况汇报,征订报刊杂志等,区纪委找14个纪检组即可,再由各纪检组具体抓落实,对平时的群众上访和投诉信件,也可先由派驻机构调处,若中心工作任务需要抽人,也可从派驻机构中抽调,这样,就大大地减轻了区纪委、监察局的工作压力,有利于区纪委、监察局集中主要精力抓大事、抓大案要案的查处,经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2、加大了纪检监察工作力度,不断深化反腐败三项工作。由于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管理体制有所改变,使派驻人员工作起来更超脱,对各种违法行为敢于碰硬,通过不断加大反腐败三项工作的力度,树立起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的权威。一是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任务得到落实。不断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和专项治理力度,增强驻在单位和授权单位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二是案件查处的力度明显加大。有纪检组的配合,区纪委在做信访举报工作时,能够处理及时,传递准确,为领导决策和查处大要案服务好。三是纠风专项治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在医药购销中、制止中小学乱收费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遏制了这些方面的不正之风,同时,深入开展行风评议,促进了行业作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
3、监督贴近、及时,教育防范效果增强,使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要求融入了驻在单位的具体业务,促进了驻在单位业务的规范化和纪检监察工作效率的提高。一年多来,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通过监督检查发现了驻在单位和授权单位及时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267项。经贸纪检组制订了多达6万字的有关政务公开、办事程序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促进了本单位的廉政建设,提高了办事人员的执法水平。这有利于把监督的关口前移,变被动的事后监督为积极的事前防范。善于抓苗头性问题,见微知著,及早防治,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目的。
4、纪委的组织协调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党风廉政责任的落实。派驻纪检监察机构对驻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反腐败任务牵头部门承担工作的进展、落实情况,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增强了纪委组织协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提高了党内监督和行政监察效率,有利于减员增效目标的实现。派驻纪检监察机构能更加主动地深入到行政管理活动中,不但较好地履行了党内监督的职能,同时,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的职能也得到较充分的发挥。
四、存在问题
由于派驻机构是纪检监察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在探索过程还有一些问题尚需不断完善及加强,如派驻机构人员交流轮岗工作细则的制订;以何种培训形式更有效地提高派驻机构的纪检监察干部对驻在和授权单位的业务知识的掌握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纪检组长投入到纪检监察工作上的精力不够,谋“主业”的意识还不太强。根据当初派驻方案的设想,纪检组长除了做好纪检监察工作外,还要参与驻在单位领导班子业务分工,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纪检组长的政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可以熟悉驻在单位业务工作,便于接触群众,利于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纪检组长由于分工不合理,业务工作较繁重,整天忙于应付业务工作,而用在纪检监察工作上精力较少。有的纪检组长任命近一年来,还没有到基层就如何做好本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问题真正调研过一次。
2、纪检组长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还有待于提高。现任的13名纪检组长中,除了1名任职前为区纪委机关干部外,其他没有或者基本上没有从事过纪检监察工作。他们对纪检监察工作不熟悉,不了解,对于如何在本单位、本系统内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法不多。纪检监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法纪水平要求很高的工作,纪检组长正因为对这项工作不熟悉,所以工作起来感到困难,有胆怯心理。
3、监督不到位,纪检组长的监督约束作用发挥得还不够。由于纪检组长的角色定位比较特殊,现在还没有理顺纪检组长与驻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的关系,因而对驻在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监督工作做得不够理想。如有的单位经费审批权在一把手,纪检组长不好意思过问,因此,个别单位的纪检组长对于本单位的大额经费支出、建设工程、人事安排等重大问题根本不知情,更谈不上监督。有的纪检组长分管的工作本身就是敏感业务,出现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从而使监督不到位。
4、个别纪检组长的工作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为便于开展工作,大多数单位给纪检组长配置了专门的办公室,少数单位给纪检组长配置了工作用车,但还有个别纪检组长与其他几个业务部门共用一个办公室,不利于开展纪检监察工作。
五、下步建议
为确保派驻试点工作圆满成功,取得成效,真正能为加强我区的党风廉政建设发挥作用,为此,我们就进一步做好派驻纪检组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1、适当调整纪检组长的工作分工,既要保证纪检组长在驻在单位有一定的业务分工,又要保证他们有充足的精力从事纪检监察工作。不参与分工不利于开展工作,分工太多又分散了精力,因此,我们主张,参与分工要合理,最好分管一些与纪检监察有关联的工作,避免自己监督自己的情况出现。
2、加大纪检组长的业务培训力度。采取集中培训、自学和抽调到纪委机关跟班轮训等方式,切实提高纪检组长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他们工作起来得心应手。同时,加强对纪检组长“谋主业”意识的教育,使他们时刻不要忘记自己的本职工作。
3、进一步理顺纪检组长与驻在单位的关系,确保监督到位。要保证纪检组长能够参与本驻在单位重大事项的决策,支持纪纪检组长开展监督检查工作。
4、进一步改善纪检组长的工作条件。加强与驻在部门的沟通,督促有关部门努力为纪检组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第四篇:温州市旅游局探索旅游服务民生路子
温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专 报
(温州市旅游局)
温州市旅游局探索旅游服务民生路子
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具有民生方面的天然优势。这主要是旅游业包括经济功能在内,同时兼具六大综合功能,而很多功能就直接体现在民生产出方面。首先,经济功能。旅游业具有对宏观经济的直接产出、间接拉动、调节分配、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和外汇安全等多方面作用。产生经济拉动作用;旅游业在我国基尼系数超过警戒线水平情况下,参与富裕阶层和较低收入阶层间分配,缩小社会收入差距的功能。第二,社会功能。旅游业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旅游业能够给社会带来更高福利、更多就业、全面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第三,文化功能。旅游的文化功能至少有三:一是文化的国际间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交会融合。二是我国传统文化(哲学、道德、艺术等)的继承。通过扬弃,去伪存真,发扬光大。三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的促成。这一点尤其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传统文化体系被打破,新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尚未形成。而旅游业在融汇国际文 化、传扬传统文化方面,自有禀赋;在文化体验方式、文化普及渠道方面,尤显优势;在文化深入挖掘、文化持续创新方面,更具实力。这都使旅游业在社会主义新文化构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四,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一是旅游业作为重要而便捷的渠道之一,成为逐步解决我国局部热点政治问题的先行领域(如赴台旅游、西沙旅游等)和重要途径(如海峡旅游联谊、中日旅游团互访等)。二是在国际政治复杂多变情况下,需要更多渠道的交流沟通,并进行国际关系的储备。旅游业在人的交流,尤其是民间互访互动、增建了解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我国旅游业本身就是国家改革开放的窗口,旅游业的交流规模、发展成就、国际地位,本身就是国家形象的重要部分。现在旅游业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认知中国形象、感受中国发展的重要途径。四是在国际经济一体化、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经济、贸易出口占GDP份额偏高的三重背景下,旅游业不但带来新资金、新技术、新理念、新动力,还作为平衡贸易关系、缓解贸易摩擦、争取国际谈判主动权的重要筹码——这表面看是经济作用,但本身已经包含了更多的政治意义。第五,环境功能。旅游业具有突出的环境保护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旅游资源对自然环境的依托,形成旅游资源提升过程中对自然环境优化的诉求,使旅游业与环保事业具有天然耦合性和发展趋同性。二是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亲近,使旅游成为人们感知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旅游成为社会环保意识提升的主渠道。三是生态 旅游产品的确立,为其他行业的环保,起到了先行示范作用。可以说旅游业是循环经济、低水平能耗生活方式的先行产业。第六,空间功能。旅游业具有优化空间的作用,因为空间的美感直接就是旅游产品的重要内容,空间上的合理调配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方式。空间规划带来的产品升级,可为游客提供最佳的旅游感受。如我国广西、贵州的梯田景观,也因农业生产造就的空间美感而形成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这种对空间有机组合、科学利用的内在需求,及旅游业通过人流和经济流对区域间差距的平抑作用,对我国总体上空间的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和协调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未来随着旅游业飞速发展,开发水平和理念提升,空间美感将不断增强,空间更加和谐,区域更加协调,这也将为我国总体发展环境起到极大促进作用,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财富。
现实中一些产业在实现飞速增长的同时,却严重影响了民生,或成为了社会民生问题的根源。如汽车产业,道路堵塞、尾气排放和高速路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最大的瓶颈。又如房地产业,高房价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商业用地对耕地的威胁已经成为众所诟病的焦点。而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却给民生带来诸多便利。然而长期以来,旅游部门对旅游的服务民生功能却长期处于失语境地,直到2008年两会后,各地旅游主管逐步开始探索如何发挥旅游的功能服务民生。温州市旅游局在这方面进行了系列探索。在去年旅游民生工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的基础上,近日,温州市旅游局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中提出的“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深化“和谐旅游在温州”活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建设温州旅游民生工程的意见》。以下介绍该意见的具体内容,供大家参阅。
一、创业惠民
1、深入开展旅游“创强”活动。进一步以创建旅游经济强县(市、区)为抓手,扶持一批上规模的旅游经济强镇,一批上档次的特色旅游村,一批乡村旅游经营户,一批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产品。争取到2012年,旅游经济强县(市、区)达3个以上,旅游经济强镇(乡、街道)20个以上,特色旅游村50个以上。通过旅游“创强”活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2、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加快低收入农户奔小康步伐的若干意见》,加快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乡村旅游发展方面的政策,从政策上和资金上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市级每年安排150万元以上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用于带有方向性、基础性、示范性的乡村旅游项目。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对欠发达地区剩余劳动力及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有意从事旅游行业的人员 予以免费上岗培训。帮助欠发达地区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理清发展思路,提供旅游发展指导与信息咨询服务。通过大力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森林旅游等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接待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增加旅游就业机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改善和提高农户生活质量。
3、积极扶持旅游关联产业发展。树立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积极扶持旅游关联产业即八大特色旅游相关潜力行业发展,努力将我市的美食排档、酒吧茶楼、工艺美术、旅游商品、保健疗养、运动休闲、化妆美容、娱乐演艺等行业打造成旅游特色产品,强化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延伸与完善旅游产业链,让更多的人从事旅游相关产业。出台《温州特色旅游潜力行业行动计划》,规范特色旅游潜力行业的发展。推荐一批旅游消费场所,形成一批旅游大卖场。加强相关潜力行业的旅游业务培训,对从业人员予以技术指导与业务培训。争取到2012年,全市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达到10家,全市旅游相关特色潜力行业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
二、旅游利民
4、促进旅游公益事业的发展。开辟一批全民共享的旅游项目,逐步创造条件,将一些旅游休憩区、旅游景区、文化景观向公众免费开放。尝试推出温州旅游优惠卡(券)和惠民政策措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与优惠。
5、关心新温州人群体。关爱新温州人,积极为新温州人提供旅游就业机会。发动社会力量支持深化“100万新温州人游温州”活动,推出系列针对“新温州人游温州”的旅游线路产品,在旅游景区门票方面予以优惠。发动外地在温商会、各类协会及各类企业以奖励旅游方式组织“新温州人游温州”,鼓励新温州人以各种形式游览温州景点,激发热爱第二故乡的热情,促进社会和谐。
6、关爱社会特殊人群的旅游需求。积极开展特困家庭等特殊人群免费游温州活动,让他们体验家乡的大好山水和旖旎风光、享受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温州景区建设与旅游发展的成果,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旅游景区盲人道、肢残人员特殊通道的建设。开展温州旅游进学校活动,鼓励温州各大院校旅游专业及旅游院校在校学生参与温州旅游宣传促销,为学生到景区观光、实习、社会实践、写生和文学创作等活动提供方便。争取创造条件,为因特殊原因滞留温州的旅客组织短途旅游,展示温州作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和旅游目的地的品质。
三、服务便民
7、构建广覆盖、立体化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加快重点区域旅游咨询中心和重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标识、导游牌与景区指示牌等旅游标识系统,争取利用移动短讯信号平台将温州旅游信息传达给出入温州的外地客商及旅游者,最大限度地方便外地人游温 州与本地人出游。通过举办网络旅游节,进一步完善旅游网站建设,强化旅游网络营销,建立客源地旅行社信息网络平台,引导广大旅游企业开辟网络旅游商城,开展旅游电子商务。进一步推进旅游宣传资料进饭店工作。建立旅游信息预报机制,更多地向市民、网民、游客提供温州旅游动态信息与咨询服务。
8、改善旅游交通通达条件。进一步加快旅游集散中心或景区车辆换乘中心的改革和建设步伐,增加到景区的旅游公交班车或专线车。加快旅游口岸建设,促进国际航线和温州与旅游热线城市之间航线、航班的增加。大力扶持旅游包机包列业务的开展,争取开辟国际邮轮业务。完善通景公路建设,开工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和自驾游客栈。
9、增强机关服务便民意识。各级旅游部门都要强化文明单位建设,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体系,树立良好的旅游管理部门形象。完善首问责任制与闭环监管工作体系,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行风建设,积极主动地为基层旅游企业、广大游客提供优质服务。
四、和谐为民
10、积极实施旅游生态行动。结合2009年“中国生态旅游”主题年活动,倡导健康旅游、绿色消费与文明出行,切实把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结合,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与环境友好型的旅游消费方式。加大旅游行业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进绿色饭店创建和生态旅游区建设。
11、开展行业管理和服务提升年活动。以2009年“行业管理提升年”为载体,实施“三大提升”、完善“四项制度”,即星级饭店服务提升、旅行社行业管理提升、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年检年审制度、工作督查制度与首问责任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做好A级旅游景区评审、旅行社品质星级评定、饭店星级动态管理。实施“品牌兴旅”战略,积极开展旅游产品品牌、行业服务品牌创建等评选活动。加强旅游细节管理,追求精细化服务,在服务细节上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尽可能为广大旅游者提供个性化和亲情式服务,提高在温州旅游的舒适度。
12、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把遵纪守法、依法行政作为营造和谐旅游环境的重要抓手。坚持用制度管事、按法规行事,建立健全诚信高效的旅游工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旅游市场环境。严厉打击“黑社”、“黑车”、“野导”。树立游客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处理机制、旅游投诉信息披露机制和各级政府相关部门联动调处机制。严肃处理旅游企业违规行为及信用失范行为,切实维护旅游消费者的正当合法权益,塑造温州和谐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形象。进一步抓好旅游安全生产,杜绝事故发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健全旅游相关社团组织,提升全市旅游行业管理与服务水平,改善旅游发展软环境。
第五篇:总结办会经验 探索发展路子
总结办会经验 探索发展路子
阿克苏市喀拉塔勒镇棉协会成立于2000年7月,是全市最早成立的 一个农村专业技术协会。12年来棉协会在上级党政和市科协的宏观引导下,理事会一班人团结拼搏,开拓进取,以邓小平“三个理论”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会员收入为目的,以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一体为手段,坚持明主办会为原则,使棉协不断发展壮大。
一、棉协的基本情况
最初组建时,有会员23名,其中团体会员2名,时至今日有会员40多名,团体会员6名,会员遍布全镇28个行政村。多个农场方圆三十公里,以种植棉花为主.会员中还有农资.农药销售个人和集体,棉协加工厂和种子公司,种植面积4万多亩,种植多者万亩以上,少者100—200亩不等。
40多名会员中有40名购买了手机和安装了电话,有30名购买了小车,有25名会员在城里和内地购买了商品住宅楼,家住农村会员大多修建了或正在修建新房,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取代了低矮的土块房,一些会员还安装了卫星数字接收器,可以随时看到国内外最新消息,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小康生活正悄悄临近。
二、协会工作的重要经验
(一)认真抓好党建工作
棉协成立之初,经广大会员和分散的党员多次要求,并得到上级党支部的同意,于2004年9月成立了棉协党支部,这是二届理事会工作期间协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协会党支部的成立进一步强化了党对棉协会的领导,为棉协工作增添了生机与活力。目前理事会班子和党支部实现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机制,党组织融入法人治理机构之中,参与协会重大问题决策和协会管理工作,有效地发挥着保证监督作用。棉协党支部成立之后,加强了对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了学习制度.支部党员与“两会”班子成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坚持每月学习一次(每月10日),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新党章,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大家的思想觉悟,增长知识才干,使分散的多名党员重新找到了党组织,聆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并发展了致富能力强.无私,会员奉献的4名党员.会员申请加入党组织的氛围日益浓厚.同时党组织十分重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协会各项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棉协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二)坚持不懈地抓好协会的自身建设,逐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解决了思想问题和发展方向,还必须有一批政治上强,作风上正,致富带富能力强,具有广才实学的能人进入理事会领导班子。
我们的做法是:首先理事会成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乐于善于为会员做事,自觉遵守协会章程,团结广大会员。在当地民汉族中都具有一定威信,特别是和当地名族干部相处十分融洽,也是当前发家致富,生产技术比较拔尖的人物.这样的人是我们棉协的宝贵财富.将这样的人选拔进理事会领导班子,可以把所有的会员全部带动起来,完成棉协的各项任务,将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最后将理事会成员的聪明才智形成棉协的战斗力和号召力,使棉协的工作干劲长盛不衰,也不愁棉协的工作无人干、无人问、无人管,这就是我们对理事会组建的设想的落实。有这样好的理事会领导班子,然后根据本人的才能、特长、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分管棉协不同的工作,放手让他施展才华、干出成绩。定期奖励,干不出成绩,轮岗或进行适当的处罚,并尊重各分管负责人的工作建议,定期向理事会和会员大会汇报。理事会下设科技组.农资采购组、财务组、监事3名,会计、出纳每月二号定期在会员大会上提供财务报表,监事会认真核查每笔款项的来龙去脉,按会员大会集体通过的财务制度严格执行,其中有一项规定:在棉协,开支500元以下由理事会审批签字,500元以上要经理事会全体成员通过方可有效。
会议制度方面:实行严格的旷会保证金制度,每年每人预交600元,理事会、监事会成员每人每年预交1200元,会员不到会每次罚款50元,领导不到会罚款100元/次。
棉协有6名会员享受镇政府津贴,任片区组长或场长,实行政府、棉协交叉任职。使承包户与党和政府充分联系,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保一方平安,繁荣一方经济。
(三)坚持依靠技术进步,走科技兴棉之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棉协始终站在棉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把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作为棉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1、抓好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会员的科技致富能力。棉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技术讲座、参观先进典型、观看电教片与多种形式,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9年来先是邀请市内外专家30余人,举办各种技术培训80余期,培训会员1000余人次。同时棉协还成立了有经验、懂技术的会员组成的科技小组,负责引进新技术,组织培训,开展技术交流,进行试验示范等。从而使棉协的生产技术方面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在全镇处于领先地位,能赶上周边农垦团场的种植水平。
2、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抗病高产优质良种,良种是一项投资小,见效快,农民最愿意接受的增产措施。我们棉协这几年花大力气抓了棉花品种的更新换代,2003年经市种子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种子160吨,2004年供会员使用,质量优于市场上的种子而价格低廉,受到会员好评。2005年棉协大胆引进107新品种(即新海21号),平均单产皮棉120公斤以上,经理事会和科技组多次讨论,多次收集信息。把新海21号定为棉协的主栽品种。2006经农一师浓科所推荐,又引进了193良种(107的姊妹系)80吨,它的纯度高,使用代数少,棉花品质好,为我们棉花高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还引进了一些细绒棉新品种如:新陆中-36号、中棉-40号、杂交棉等新品种,为我们棉花高产提供了可靠保证。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方面,我们做到嘴里含着一个、手里拿到一个、眼里盯着一个、心里想着一个,不断有新品种、新技术问世,不断推进科技进步。
3、大面积推广测土配方技术近年来化肥价格暴涨,而按传统的施肥方法,化肥利用率只有35%。有65%被白白浪费掉,而发达国家施肥像“吃盐”一样精细,化肥利用率达80%。这些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几年全国掀起了一场”肥料革命”大力展开测土配方工程,推动我国农业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棉协会员对推广这项新技术认识到位,积极性很高,在农一师农科所指导下,于2005年11月有二十多名会员参加,测土面积8000亩,历时一个星期,共取土样61个,通过化验分析,0-25CM土层平均有机质含量1.424%(属中等水品)水解氮73.97PPM(属中等),有效磷22.21PPM(属高磷)、速效钾129PPM(属偏低),根据测量结果,为每位会员提供配方施肥建议,然后根据各自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施肥特点,按平衡施肥技术要求,实施科学合理施肥,从而由高投入、高消费施肥变为平衡施肥,以达到节支增收的目地。由于这项技术比较复杂,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协会带头,会员出资,统一测土,分户实施,平衡施肥,增收节资”。据初测算,推广此项技术每亩提高增效在25元以上。棉协会是全市第一个大面积按技术程序要求推广这项新技术的单位,我们要认真进行总结,不断扩大面积,起好示范作用,让这项技术尽快进村入户。
4、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精量播种
棉花种植经过三次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由人工点播发展到机械化播种;第二次技术革命由常规大田种植改为铺膜种植(称为白色革命);第三次革命由大水漫灌改为膜下滴灌、精量播种“灌水一滴滴数、棉种一粒粒下”。三届理事会班子大力宣传滴灌的好处,广泛发动会员。(1)节水显著。如棉花全生育期灌水6次,每亩灌水量平均为40M左右,每亩灌溉定额240—250M,常规滴灌定额491M,每亩可节水30—50%。一是苗齐苗壮。宜可干播湿出,可人为控制出苗时间,有利于出全苗,出苗率可达98%,为棉花丰产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改良土壤。微管滴灌在45CM半径内形成一个低盐区,为棉花根部生长提供良好的小环境。由于滴灌水由上而下湿润,盐分向下运动,加之地膜覆盖,水蒸发甚微,避免地下水位上升,遏制土壤次生盐碱化。三是生育期提前,微管灌能人为适时适量浇水,提高地温,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可实现棉花“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七月桃、八月摘棉花”经实测棉花生育期可以提前五天以上。改善棉花品质。四是增强抗灾能力。微管灌供水及时,均匀、土地透气性好、保湿性优、棉花生长发育好,抗灾能力强。五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由于微管灌不需要修渠梗,可种至地头,使有效种植面积提高5-7%;六是提高棉花产量。微管滴灌增产显著,高产田增产20%、中产田增产30—40%。低产田增产50—60%,平均增产30—50%.七是提高管理定额,增加农民收入,由以前的25亩∕人增加到80亩∕人,减少机耕作业、节省能力、降低劳动强度。八是肥力利用率高。由于微管滴灌使用的是可溶性滴灌肥随水施放,集中分布在植物根系范围,有利于棉花吸收利用,肥力利用率提高一倍,节约肥料30%以上。九是会员先思想上打消顾虑,然后带领会员到周边团产观摩,个别会员先试点,现已发展滴灌、精量播种三万多亩。
333精量播种比常规每亩节约种子2—3公斤,每亩节约用种开支20—30元,并且苗强、苗壮、减少工人工作量。发展精量播种、膜下滴灌,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三、坚持为会员谋利益,努力解决会员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棉协理事会一班人牢记胡锦涛总书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教导,始终保持勤政为民,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把为会员办实事、办好事、谋利益做为自己的光荣职责,平时外出,为协会办事、耽误生产、出车耗油、通讯联络都是自己掏腰包,甚至有时招待客人也是自费,这种奉献精神使理事会一班人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使广大会员对协会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近年来农资价格飞速上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势必增加会员的增收难度。理事会一班人急会员所急,帮会员所需,把搞好农资供应做为为会员办事、办实事的首选目标,每年冬春都早做准备、提前安排、发挥棉协的集体优势,加大集团采购力度,及时与厂家和经营商恰谈,并以优惠价格签订供货合同,让会员得实惠。据不完全统计累计购进地膜304吨,节省开支30余万元,购进棉种140吨,节省开支20余万元,自繁良种160吨,每公斤比市场价低两元卖给会员,让利30余万元采购化肥3000多吨,节省开支30多万元。以上几项合计开支110多万元,为棉花降本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在棉花销售过程中,协会组织义务售棉小组为会员提供流通服务,组织会员以集体优势售棉,使会员每公斤售价比其他棉农多0.1—0.2元,并获得商家好评,使会员与商家实现了互利双赢,打开了协会棉花销售渠道。
2001年针对目前棉花流通领域的大力改革,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棉花价格的不稳定,给我们的植棉户造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我们棉协几位领导经过充分酝酿,想要赢得市场,建立自己的棉花加工厂,走产供销一条龙才是唯一出路。说干就干,协会成员在短短时间内自筹资金200万元,于2001年9月2号破土动工,仅仅两个月时间,加工厂就建成投产了。加工厂的建成,不但让协会会员2001棉花卖了好价钱,同时也带动了喀拉塔勒镇经济发展。2001年我们棉花通过了自己加工销售,每公斤籽棉增收0.3元钱。
四、积极参与社会事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棉协会十分重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把它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件大事来抓,要求会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尊重民族同志的风俗习惯,积极学习民族语言,每年5月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我们都开展联谊活动,为民族同志办好事,帮助民族同志发展生产,在春播期间,很多汉族会员为周围一些贫困的民族同志犁地、播种,有的还无偿提供种子,化肥农药,形成民汉兄弟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新局面。
2006年4月棉协副理事长薛明成同志被市委、政府授予“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曹明志、朱坤、任勇、陈国华、李国平、朱清宏等12人荣获“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2003年11月,棉协得知镇派出所警员少,管辖范围大、警车破旧、影响办案,为保一方平安,营造一个农牧民安心生产致富奔小康的社会环境,采取自愿的原则捐赠6万元为镇派出所购买一辆新车。2004年和2005年协会先后为全镇平困党员捐款捐物1.85万元。2005年5月为镇汉校改善办学条件捐资5000元,11月又为镇派出所赞助1.5万元,12月为市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协会主动为镇政府排忧解难,捐赠柴油达三万多元。2006年11月为民族同志抗震安居工程捐款二十多万元,期盼民族同志早日住上安居房。2008.5.12大地震,向延烈、徐朝林、龚刚、李国平、王浩与其他棉协会员共捐款五万多元。共捐资合计:40.27万元。棉协会党支部书记向延烈为镇派出所捐赠213越野车一辆,一届副理事长陈章淑为镇派出所捐赠摩托车一辆,2008年中秋节三届副理事长朱清宏为镇派出所捐现金三千元,理事长薛明成捐慰问品3000多元。棉协会员向本会会员捐款一万元。
通过以上公益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棉协会的社会地位,赢得上级领导和社会各届的高度赞誉,让会员体验到棉协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进一步认识到了开展“扶贫帮困“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重大现实意义。
棉协成立9年来理事会在协会党支部、监事会指导、帮助和监督下,在全体会员的共同努力下,理事会按照协会章程赋予的职责,开展了相应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协会先后荣获地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阿克苏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阿克苏市先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并于2002年5月9日因成绩突出参加了自治区科协举办的第六次代表大会。2004年加入了中国棉花协会。部分会员还荣获了“致富能手”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