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普外科专科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原则
2011-6-23 十病区
普外科专科技术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造口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1)造口狭窄 预防:
对粘膜缺血、坏死、回缩、皮肤粘膜分离术应定时随访,每次换造口袋时扩张一次; 术后2周开始,每日用食指插入造口内扩张造口,上、下午各一次。处理:
用充分润滑的手指仔细检查探查;
小指能通过者可采用手指扩张法:戴手套后小指涂石蜡油,轻轻插入造口内,插入深度为2-3cm,保留5-10min,每天一次。手指扩张时避免出血、疼痛,忌用锐器扩张。一般若能通过食指,后果都是良好的;
饮食上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造口狭窄合并肠梗阻时,应禁食后急诊就医; 当小指无法通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2)造口回缩 预防:
避免术后体重增长过快,引起造口周围脂肪组织过多; 手术时外翻肠管长度避免过短;
注意观察造口粘膜是否有缺血性坏死。处理:
回肠造口回缩者可用凸面底板加腰带固定,以抬高造口基底部,使粘膜被抬高; 皮肤损伤者用皮肤保护膜、护肤粉、防漏膏,保护皮肤不受排泄物的刺激; 结肠回缩者可选用灌洗的方法; 过度肥胖者可减轻体重;
必要时手指扩张预防造口狭窄的发生。3)造口水肿 预防:
加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
造口袋底板内圈裁剪要合适,不可过小; 使用腹带松紧适宜。处理:
术后轻度水肿时注意卧床休息即可;
严重水肿用3%氯化钠溶液湿敷,每日3次; 术后早期造口袋底板的内圈要稍大;
腹带使用时不宜过紧,造口不能完全扎在腹带内; 更换造口袋时常规检查支撑棒的情况; 密切观察粘膜的颜色,避免缺血坏死。4)造口皮肤粘膜分离 预防:
避免可引起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咳嗽;
注意观察造口粘膜的血运情况,如有缺血性坏死及时处理; 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伤口感染; 加强营养,糖尿病者注意控制好血糖; 避免服用类固醇药物。处理:
清洗伤口后评估伤口;
逐步去除黄色腐肉和坏死组织;
部分、浅层分离时,擦干创面后洒护肤粉,再涂防漏膏后贴造口袋;
完全、深层分离时,用藻酸盐敷料充填伤口,再用防漏膏或水胶体敷料覆盖伤口,贴造口袋;
完全分离合并造口回缩者,选用凸面底板加腰带固定; 避免腹内压力增高;
饮食和药物控制血糖,监测血糖的变化;
造口底板一般每2天更换一次,渗透多者需每天更换一次; 皮肤粘膜分离处愈合后,指导定期手指扩张,预防造口狭窄。5)造口脱垂 预防:
避免腹部长期用力,造成腹内压力过大; 增加营养,避免因消瘦使腹壁肌肉薄弱。处理:
选择一件式造口袋,口袋的大小以能容纳脱垂的肠管为准; 底板内圈裁剪合适,其大小以突出肠管最大的直径为准; 对结肠造口者,排泄物排空时可用腹带或束裤加以支持固定;
教会患者自行回纳脱垂的肠管,嘱患者戴手套,平卧放松,用生理盐水纱布盖住造口粘膜部位,顺势缓慢将造口推回腹腔内;
横结肠、回肠造口脱垂者,可用脱垂回纳后用腹带固定,控制脱垂,但必须定时开放排便,避免引起不适,固定2小时左右,开放30min; 避免剧烈活动;
脱垂的粘膜有糜烂、坏死或脱垂伴旁疝时,应选择手术治疗; 暂时性造口发生造口脱垂时,可采用手术方法恢复肠道的持续性。6)缺血坏死 预防:
注意观察造口粘膜及其周围皮肤的血运情况; 造口袋底板的内圈大小适当,不可过小。处理:
将围绕造口的纱布拆除,检查肠管血运情况,坏死的深度和广度; 清除坏死组织;
更换造口袋时在粘膜上洒护肤粉,促进坏死组织自溶清创; 在腹膜炎症状者需行剖腹探查术,切除坏死的肠管和造口重建; 密切观察患者的转归,防止造口狭窄和造口回缩的发生。7)造口出血 预防:
更换造口袋时避免与粘膜的摩擦;
避免服用抗凝药物,及时治疗出血性疾病。处理:
去除造口袋,纱布压迫止血; 出血量多时,用1%0肾上腺素溶液浸润的纱布压迫或云南白药粉外敷后纱布压迫; 活动性出血时,缝针止血;
粘膜摩擦出血时,护肤粉喷洒压迫止血; 使用软质材料清洗;
停用抗凝药,治疗出血性疾病。8)粪水性皮肤炎 预防:
底板内圈裁剪合适,直径以大出造口1-2mm为宜; 底板粘帖后保持体位10-15min后再活动; 底板粘帖时间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7天;
造口袋内的排泄物要及时处理,减少粪水对皮肤的接触。处理:
更换造口袋时要彻底清洁造口周围的皮肤,待皮肤干后再贴造口袋;
底板内圈裁剪合适,内圈过大时,可常规使用防漏膏,尤其是回肠造口者;
对造口平坦但周围皮肤不平者,造口袋粘帖后应让患者保持体位不变10-15min,并用自己的手轻轻地按压在底板处,使其在体温的作用相爱与皮肤粘帖的更牢。
胃管插入术并发症和处理措施
1)食物返流,误入导致吸入性肺炎 预防:
注射器抽出胃液法;
置胃管末端于水中,观察水下气泡;
用注射器向胃管内快速注入10-20ml气体,同时用听诊器在胃部可听到气过水声。处理:
停止营养液的输入,让患者取右侧卧位吸出口鼻返流物,必要时可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协助清除误吸物;
调整鼻饲的体位使其保持于低半卧位,降低鼻饲速度和每次鼻饲的容量; 让鼻饲管头部的侧孔完全进入胃内,减少食物返流。2)鼻饲管堵塞 预防:
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在先;
制定营养食时应打烂,过稠时应加水稀释,药物要研成细末服用,牛奶不要与果汁同时喂;
鼻饲前后应用温开水20-30ml冲洗管道。处理:
遇鼻饲管堵塞,立即用注射针筒抽吸,排除堵塞; 报告医师,给与重新置管; 立即更换鼻饲管。3)胃管脱出 预防:
放置胃管后,嘱患者及照顾者注意胃管勿拔除。
放置胃管后,在出鼻孔处贴小胶布,标记胃管放置的长度。
用输液皮条双向反折固定于胃管上,再挂于患者的双耳后,胃管固定牢固。处理:
胃管脱出后,立即报告医师; 按医嘱重新置胃管;
重新置胃管后,加强看护。
T管引流并发症和处理措施 1)引流管堵塞 预防:
① 防止引流管扭曲、折叠、受压,使管腔通畅。
② 严密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如发现引流液内有泥沙样结石,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① 排除引流管扭曲受压。
②通知医生挤压引流管或用生理盐水轻轻冲洗T管,并用注射器回抽胆汁。2)逆行感染 预防:
① 引流管固定低于引流口,引流袋悬挂于床边。
② 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尤其是倾倒引流液,更换引流袋时。③ 保持引流口周围敷料干燥。处理:
① 妥善固定引流管
② 严密观察患者体温变化,一旦出现体温升高,腹痛,及时通知医生。③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
④ 引流口敷料有渗液,及时通知医生予以更换。3)T管脱出 预防:
① 告知患者及家属放置引流管的目的及注意事项
②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证病人翻身、活动时T管不受牵拉。③ 护理时动作轻柔。处理:
① 立即通知医生,严密观察患者腹部体征。② 立即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第二篇: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六月份护理业务学习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注射给药法是将无菌药物注射人体内的方法,适用于各种原因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但注射给药会造成组织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工作中可引起并发症的发生。以下为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一)疼痛
1.临床表现:主诉疼痛。2.预防措施
(1)注重心理护理,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配合。
(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2.处理方法
(二)局部组织反应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2.预防措施
(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3.处理方法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虚脱
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长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四)过敏性休克 1.临床表现: 2.预防措施
(1)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长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治疗单元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
。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二.皮下注射
(一)出血
1.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2.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 3.处理方法
(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
(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 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却出血凝块。
(二)硬结形成
1. 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2. 预防措施
(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
(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
(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
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三)低血糖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2.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注射。
(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病人情况。
3.处理方法: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三.肌肉注射
(一)疼痛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局部疼痛、酸胀、肢体无力、麻木。可引起下肢及坐骨神经疼痛,严重者可引起足下垂或跛行,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2.预防措施(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3)按规定配制药液;
(4)轮换注射部位。3.处理方法
(二)局部硬结:是最常见的肌肉注射并发症,常发生于长期肌肉注射的。
1.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皮肤发红,凸起。触碰时,患者有疼痛感。2. 预防措施
(1)对体质较差、局部循环不良者,注射后可行局部热敷,或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局部外敷,以利药物吸收。
(2)注射难于溶解的药物前,充分振荡摇匀,使药物完全溶解后,再行注射。
(3)注射难于吸收的药物、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给肥胖注射时,应作深 部肌肉注射。
(4)长期注射的患者,应有计划的轮换注射部位。
3.处理方法:硫酸镁湿热敷,如意金黄散调和蜂蜜湿敷可治疗肌肉注射所引起的硬结。
(三)药液回渗 1.临床表现:
(1)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2)注射部位皮肤变色(脱色或着色)。
(3)注射部位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2.预防措施
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以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侧移(皮肤侧移1 cm左右),然后以左手食指和拇指朝同一方向绷紧固定该部位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还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3.处理方法:
(四)感染
1.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化脓、全身血象升高、体温升高。2.预防措施
(1)注意检查注射器的有效日期,不使用过期产品。
(2)注射器及针头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3)严格进行无菌操作。3. 处理方法: 给予抗感染治疗,必要时手术切开引流。
(五)神经性损伤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当时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活动范围减少。坐骨神经是臀大肌肌肉注射时最易损伤的神经。2.预防措施
(1)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
(2)准确选择肌内注射部位,注意进针的深度和方向。
(3)2岁以下婴幼儿不宜选用臀大肌注射,因为幼儿在未能独立走路前,其臀部肌肉发育不完善,臀大肌注射有损伤坐骨神经的危险,应选用臀中肌或臀小肌注射。3.处理方法
(1)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反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停止注射。
(2)发生后可行理疗、热疗,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六)晕厥(晕针)1.临床表现: 表现为头晕、心悸、呼吸短促、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 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紧张心理;询问患者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应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晕针。如患者发生晕针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七)断针
1.临床表现:注射过程中针头折断。2.预防措施
(1)注射前仔细检查注射器质量,针头与针栓连接处是否牢固。(2)嘱患者取舒适体位,肌肉放松;年龄小或不配合的患者,需请家长协助固定患者。
(3)进针时避开疤痕、硬结。
3.处理方法: 一旦出现折针,不要慌张,嘱患者不要移动或嘱家长继续固定好患者,固定局部组织,以防断针移位,尽快用无菌血管钳 夹住外露于皮肤的断端迅速拔出;如果断端完全进入肌肉,应立即请外科大夫处理。四.静脉注射
(一)静脉炎
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
(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
2.预防措施(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3.处理方法
(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将患肢抬高、制动。
(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二)液体渗出和外渗 1.概念:
(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2.临床表现
(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
(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
(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
(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
(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3.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
(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3.处理方法
(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
(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
③局部环形封闭治疗。方法为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做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④使用拮抗剂。
⑤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⑥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⑦如患者渗出局部出现坏死时,应请外科或理疗科会诊,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⑧恢复期:鼓励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三)血肿
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2.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动静脉的区别。
(3)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4)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
(5)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2. 处理方法: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第三篇:微量注射泵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微量泵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微泵操作并发症有:微量泵报警、血液回流、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等
一、微量泵报警
1、原因
(1)机器运转报警,如阻塞、残液报警等。(2)电源报警,如电力不足、使用电池等。(3)机器故障。
2、临床表现
微量泵出现报警音,显示报警项目
3、预防
(1)熟悉微量泵的性能及操作程序,掌握不同用药剂量计速度换算。
(2)规范操作程序,连续微量泵前常规推注少量生理盐水,保证管路通畅。
(3)使用过程中加强巡视,严格床边交接班。
(4)确保电源连接紧密,注射器正确卡入微量泵卡槽内,查看延长管有无打折、脱落。(5)保证机器正常运转。(6)保证电源没有故障。
(7)保证管路通畅,延长管无打折、脱落、无气泡。(8)确保穿刺针处无回血凝固。
4、处理流程
出现微量泵报警→查看报警原因(低电压、阻塞、残量报警等)→根据原因处理报警→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管输注通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二、血液回流
1、原因
(1)更换液体后未冲管或封管不当。(2)患者穿刺处活动过多,肢体用力。(3)输注流量过慢。
2、临床表现
输液管内有回血,微量泵报警管道堵塞。
3、预防
(1)加强巡视,发现回血及时处理。
(2)留置针或深静脉置管,微量泵使用完毕后,正压封管。(3)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防止血液回流。
(4)出现血液回流,可用生理盐水将回血回输。如回血已发生堵塞,切勿用力推注,以免血栓进入静脉,可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
4、处理流程
(1)出现血液回流→用于生理盐水将回血回输→确认静脉置管通畅后将延长管接上→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位置→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注通畅、无血液回流现象→向患者及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2)出现血液回流发生堵塞→切勿用力推注→去掉肝素帽,消毒后接注射器乳头直接抽吸出血栓→如无效,则拔管重新穿刺→静脉管道穿刺成功后,确认静脉置管通畅后将延长管接上→将微量泵置于高于静脉穿刺肢体10~20cm左右位置→按开始键运行→再次确认泵通畅、无血液回流现象→向家属交代注意事项。
三、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
1、发生原因
(1)输注高渗或刺激性药物。(2)输注时间过长。(3)不同药物同管输注。
(4)无菌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临床表现
(1)沿静脉走向出现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事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2)发病后因炎性渗出、充血水肿、管腔变窄而致静脉回流不畅,甚至堵塞。
3、预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的发生。
(2)正确选择静脉,不宜与其他输液药物共用一条静脉,以免受输液速度,压力等影响微量泵的持续泵入速度和量,降低因药物效果或输入过快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有条件者选用浅静脉留置针,确保药物泵入。
(3)危重症患者采用深静脉置管,防止药物浓度过高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注射部位疼痛或静脉炎。(4)合理使用静脉,及时更换静脉。
(5)确保无外渗的情况下,可在穿刺部位上方5~8cm处局部热敷以缓解疼痛。处理流程
出现静脉炎症状→立即停止患处注射、输液→更换注射、输液部位(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建议医生行中心静脉置管)→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处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用50%硫酸镁湿热敷;如全身感染症状,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等)→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安抚患者和家属→做好床旁交接班。
第四篇: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发热反应】 预防:
1、做好交叉配血试验。
2、严格管理血液保存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处理:
1、出现发热反应,反应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
2、反应严重者须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通知医生并给予对症处理。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并记录。
4、将输血装置、剩余血液连同贮血袋送检。【过敏反应】 预防:
1、正确管理血液和血制品。
2、对有过敏史的病人,输血前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处理:
1、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继续观察。
2、严重者立即停止输血,保持静脉通路,输入无菌生理盐水。
3、根据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ml。
4、监测生命体征。
5、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协助医生行气管切开,如出现休克,进行抗休克治疗,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溶血反应】 预防:
1、做好交叉配血试验。
2、在血液标本采集开始到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技术。
3、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应在30min内输入。
4、输注2个以上供血者的血液时,因间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
5、血液内不可随意加入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药,以防血液凝集或溶解。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报告医生。
2、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原因。
3、维持静脉输液通路,遵医嘱给予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防止或减少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色、尿量变化并做好记录。
5、若出现休克,根据医嘱进行抗休克治疗。【循环负荷过重】(急性左心衰)预防: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短时间内输血量,对心、肺疾病人或老年、儿童尤应注意。
2、密切观察病人有无不适。处理:
1、出现肺水肿症状,立即停止输血,及时与医生联系,配合抢救。
2、协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3、加压给氧,同时给予30%~50%乙醇湿化吸氧,迅速缓解缺氧症状。
4、遵医嘱予以镇静、镇痛、利尿、强心、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治疗以减轻心脏负荷。
5、耐心向病人做好解释,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6、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记录。
第五篇: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1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目录
第一节 鼻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
第二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第三节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第四节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五节 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六节 患者发生静脉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七节 患者发生用错药时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八节 患者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九节 住院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十节
输液过程中出现肺水肿时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第一节 鼻饲并发症预防与处理规范
【窒息】 预防措施
1、操作时动作必须轻柔,避免误入气管,在插管过程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口唇紫绀等立即停止插管。
2、鼻饲时应抬高床头30°,病情允许时可采用半卧位。鼻饲完毕维持体位30分钟,避免搬动患者。
3、鼻饲时先确定胃管在胃内方可予鼻饲。注意鼻饲速度要缓慢均匀,避免过快。
4、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小时。
5、密切监测胃潴留量,当>150ml时,应通知医生了解是否暂停鼻饲。
6、鼻饲前将呼吸道痰液、分泌物等吸净,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分钟内尽量不进行吸痰操作,避免吸痰的刺激引起呕吐。
7、每日口腔护理2次,及时清洁口腔分泌物。
处理规范
1、如发生误吸,病人出现呼吸困难等,应立即停止鼻饲。
2、立即停止鼻饲,取右侧卧位,快速吸出口鼻及呼吸道内的吸入物。
3、当患者神志不清,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心肺复苏抢救措施,并遵医嘱给予抢救用药。
4、及时采取脑复苏措施,如给予患者头戴冰帽保护脑细胞,遵医嘱给予患者 脑细胞活性剂、脱水剂等。
5、在抢救过程中要观察误吸患者意识、面色、呼吸等情况。
【鼻饲管堵塞】
预防措施
1、应用柔软、稳定性好的鼻饲管,以求舒适、安全。
2、未服用,牛奶不要与果汁同时喂。
3、鼻饲前后应用温开水20-30ml冲洗管道,避免堵塞。
处理规范
1、在确定鼻饲管位置正常后,对已发生堵塞鼻饲管,可用温水冲洗,使之再通。冲洗时注意用力不可过猛,阻力大时不可硬冲。
2、如冲洗不通时,给予重新置管。
【鼻饲管脱出】 预防措施
1、留置鼻饲管做好固定,胶布固定管道外漏部位于鼻翼、脸颊部,别针固定鼻饲管远端于枕边。
2、意识不清或躁动患者,必要时给予约束带约束两上肢,使用约束带前要向家属解释清楚目的。
3、搬动或翻动患者时做好管道管理,防止胃管脱出。
4、做好患者及家属指导使其配合,避免自行拔管。
5、加强巡视,认真交接鼻饲管留置情况。
处理规范
1、鼻饲管部分脱出,患者无禁忌症时可酌情进行续管。
2、鼻饲管全部脱出时应重新插管。
3、对于食道等手术患者留置鼻饲管,胃管脱出后及时通知医师,根据医嘱谨慎 插管,不能盲目试插。
第二节 口腔护理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窒息】 预防与处理:
1.操作前清点棉球的数量,每次擦洗时只能夹一个棉球,以免遗漏棉球在口腔,操作结束后,再次核对棉球的数量,认真检查口腔内有无遗留物。2.对于清醒病人,操作前询问有无假牙;昏迷病人,操作前仔细检查牙齿有无松、脱,假牙是否活动等。如有活动假牙,操作前取下存放于冷水杯中。3.对于兴奋、躁动的病人尽量在其较安静的情况下进行口腔护理,操作时,最好取坐位;昏迷、吞咽功能障碍的病人,应采取侧卧位,棉球不宜过湿以防误吸。
4.如病人出现窒息,应及时处理。迅速有效清除吸入的异物,及时解除呼吸道梗阻。
【吸入性肺炎】 预防与处理:
1.为昏迷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病人取仰卧位,将头偏向一侧,防止漱口液流入呼吸道。
2.进行口腔护理的棉球要拧干,不应过湿;昏迷病人不可漱口,以免引起误吸。3.已出现肺炎的病人,应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积极抗感染治疗。并结合相应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处理。【口腔粘膜损伤】 预防与处理:
1.为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时,动作要轻柔,尤其是放、化疗病人,不要使血管钳或棉签的尖部直接与患者的口腔黏膜接触。
2.正确使用开口器,应从臼齿处放入,并套以橡皮套,牙关紧闭者不可使用暴力使其张口。
3.选择温度适宜的漱口液,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口腔黏膜的观察。4.发生口腔黏膜损伤者,应用朵贝尔溶液。
5.如有口腔溃疡疼痛时,溃疡面用西瓜霜喷敷或锡类散吹敷,必要时用2%利多卡因喷雾止痛或将洗必泰漱口液用注射器直接喷于溃疡面,每日3-4次抗感染。
【恶心、呕吐】 预防与处理:
1.擦洗时动作要轻柔,擦舌部和软腭时不要触及咽喉部,以免引起恶心。2.根据病情遵医嘱给予止吐药物。第三节 常用注射操作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疼痛】
1.临床表现:患者主诉疼痛。2.预防措施
(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目的,取得配合。(2)正确选择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3)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4)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液。
(5)针头型号选择正确,检查针头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6)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2.处理方法:给予心理疏导,分散注意力。
【局部组织反应】
1.临床表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2.预防措施
(1)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3)让患者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3.处理方法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患者勿抓、挠,用0.5%碘伏棉签擦拭;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0.5%碘伏棉签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虚脱】
1.临床表现: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等,严重者意识丧失。2.预防措施
(1)注射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紧张心理;询问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冶疗。
(2)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衰弱、饥饿、情绪紧张的患者,注射时宜采用卧位。3.处理方法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患者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镇静,给患者及家属以安全感;将患者取平卧位,保暖,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患者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症状可逐渐缓解。
【过敏性休克】
1.临床表现: 2.预防措施
(1)皮内注射前须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是青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敏者则应停止该项试验。有其它药物过敏史或变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和家属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3)科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氧气、吸引器等急救药品和物品。3.处理方法: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按过敏性休克急救流程进行抢救。
二.皮下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出血】
1.临床表现:拔针后少量血液自注射点流出。对于迟发性出血者可形成皮下血肿,注射部位肿胀、疼痛、局部皮肤淤血。2.预防措施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免刺伤血管。
(2)注射完毕后,重视局部按压工作。按压部位要准确、时间要充分,尤其对凝血机制障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3.处理方法(1)如针头刺破血管,立即拔针、按压注射部位。更换注射部位重新注射。(2)拔针后注射点少量出血者,予以重新按压注射部位。形成皮下血肿者,可根据血肿的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皮下小血肿早期采用冷敷促进血液凝固,48小时后应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和消散。皮下较大血肿早期可采取消毒后无菌注射器穿刺抽出血液,再加压包扎;血液凝固后,可行手术切开取出血凝块。
【硬结形成】
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痛痒,可触及硬结。2.预防措施
(1)避免应用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作皮下注射。
(2)注射深度和角度适宜。针头刺入角度不宜超过45度,以免刺入肌层。(3)操作前应检查针头是否锐利、无倒钩。
(4)注射点选择要尽量分散,轮流使用,避免在同一处多次反复注射,避免在瘢痕、炎症、皮肤破损处注射。
(5)注射药量一般以少于2ml为宜。推药时,速度要缓慢,用力要均匀,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
(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做好皮肤消毒,防止注射部位感染。3.处理方法:已形成硬结者,可用50%硫酸镁湿敷或取新鲜马铃薯切片外敷硬结处。
【低血糖反应】
1.临床表现:多发生在胰岛素注射期间。皮下注射胰岛素剂量过大,注射部位过深,在运动状态下注射,注射后局部热敷、按摩导致血流加快使胰岛素的吸收加快。2.预防措施
(1)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对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反复进行有关糖尿病知识、胰岛素注射知识的宣教,直到患者掌握为止。(2)准确抽吸药液剂量。
(3)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如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皮肤并减小进针角度注射。(4)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5)注射后勿剧烈运动、按摩、热敷、日光浴、洗热水澡等。(6)注射胰岛素后,密切患者情况。
3.处理方法:如发生低血糖症状,立即监测血糖,同时口服糖水等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严重者可遵医嘱静脉推注25~50%葡萄糖。
三.肌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疼痛】
1、原因
肌内注射引起疼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如针刺入皮肤的疼痛,推注药物刺激皮肤的疼痛。一次性肌内注射药物过多、药物刺激性过大、速度过快。注射部位不当,进针过深或过浅等都可引起疼痛。甚至可出现下肢瘫痪。
2、预防及处理
(1)正确选择注射部位。
(2)掌握无痛注射技术。进行肌肉注射前,先用拇指按压注射点10秒,尔后常规皮肤消毒注射;注射器内存在少量空气可减少疼痛;用持针的手掌尺测缘快速叩击注射去的皮肤(一般为注射的右侧或下侧)后进针,在一定程度上课减轻疼痛。
(3)配置药液浓度不宜过大,每次推注的药量不宜过多,股四头肌及上臂三角肌施行注射时,若药量超过2ml时,必须分次注射。临床试验证明,用生理盐水注射液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比用注射用水稀释药物后肌内注射更能减轻病人疼痛。(4)轮换注射部位。
【神经性损伤】
1、原因
主要是药物直接刺激和局部高浓度药物毒性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2、预防及处理
(1)、周围神经药物注射伤是一种医源性损伤,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应在慎重选择药物、正确掌握注射技术等方面严格把关。
(2)、注射药物应尽量选用刺激性小、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不能毫无根据地选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做肌肉注射。
(3)注射时应全神贯注,注意注射处的解剖关系,准确选择臀部、上臂部的肌内注射位置,避开神经及血管。为儿童注射时,除要求进针点准确外,还应注意进针的深度、方向。
(4)在注射药物过程中若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应考虑注入神经内的可能性,须立即改变进针方向或停止注射。
(5)对中度以下不完全神经损伤要用非手术疗法,行理疗、热敷,促进炎症消退和药物吸收,同时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将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对中度以上完全性神经损伤,则尽早手术探查,做神经松解术。
【局部或全身感染】
1、原因
注射部位消毒不严格,注射用具、药物被污染等,可导致注射部位或全身发生感染。
2、预防及处理
与皮下注射相同,出现全身感染者,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针口渗漏】
1、原因
反复在同一部位注射药液,每次注射药量过多,局部血液循环差,组织对药液吸收缓慢。
2、预防及处理
(1)、选择合适注射部位,选用神经少、肌肉较丰厚之处。(2)、掌握注射剂量,每次注射量以2~3ml为限,不宜超过5ml。(3)、每次轮换部位,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4)、注射后及时热敷、按摩,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药液吸收。(5)在注射刺激性药物时,采用z字型途径注射法,预防药物渗漏至皮下组织或表皮,以减轻疼痛及组织受损。具体步骤如下:①左手将注射部位皮肤拉向一侧。②右手持针呈90°刺入并固定。③小心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固定注射器基部(但不可松开组织上的牵引),再以右手反抽活塞确定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并等10秒让药物散入肌肉,其间仍保持皮肤呈拉紧状态。④拔出针头并松开左手对组织的牵引,不要按摩注射部位,因按摩易使组织受损,告诉病人暂时不要运动或穿紧身衣服。
【针头堵塞】
1、原因
一次性注射器的针尖锐利、斜面大,抽吸瓶装药品时,极易被橡皮塞堵塞,瓶塞颗粒可随着加入的药物进入液体造成微粒污染或栓塞。
2、预防及处理
(1)、根据药液的性质选用粗细合适的针头。(2)、充分将药液摇混合,检查针头通畅后方可进针。
(3)、注射时保持一定的速度,避免停顿导致药液沉积在针头内。
(4)如发现推药阻力大,或无法将药液继续注入体内,应拔针,更换针头另选部位进行注射。
(5)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加药时可改变进针角度,即由传统的90°改为45°,因为改变进针角度,避开斜面,减少针头斜面与瓶塞的接触面积减轻阻力。
四.静脉注射
【静脉炎】
1.临床表现:按临床表现进行临床分型,包括:(1)红肿型:沿静脉走行皮肤红肿、疼痛、触痛。
(2)硬结型:沿给药静脉局部疼痛、触痛、静脉变硬,触之有条索状感。(3)坏死型:沿血管周围有较大范围肿胀形成瘀斑至皮肌层。
(4)闭锁型:静脉不通,逐步形成机化,严重者可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2.预防措施
(1)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术,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2)根据患者年龄、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输液工具。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或留置深静脉导管;避免在瘫痪的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
(4)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和输液速度;输人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选用粗大的血管或留置深静脉导管。
(5)加强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期间的护理;外周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一般不超过72小时; 3.处理方法
(1)停止在患肢静脉输液。(2)将患肢抬高、制动。
(3)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95%酒精);
(4)可遵医嘱抹喜疗妥软膏或中草药外敷;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液体渗出和外渗】
1.概念:
(1)输液渗出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使输入的非腐蚀性药液或液体渗出到正常的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2)输液外渗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管理疏忽,刺激性药液和发疱剂或液体输入了周围组织。
2.临床表现
(1)滴注过程中溶液的流速变慢。(2)静脉推注时感觉有阻力。(3)输液部位局部肿胀、疼痛。
(4)浸润部位周围皮肤的温度较低或发热。
(5)发疱性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组织坏死。3.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尽量避免使用静脉钢针。
(3)合理选择穿刺部位,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需要中、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建议使用中长静脉导管或行深静脉置管;输注易致渗漏损伤的药物时,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
(4)最大程度地稀释药物,尤其是化疗药物。
(5)为不合作、意识混乱、定向力障碍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要有人协助。(6)过度活动的患者适当固定,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剂。
(7)输液过程中,应定时观察穿刺部位;若出现局部疼痛,不能根据回血排除渗漏。
(8)告知患者和家长输液渗漏的症状,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以便及时处理。
3.处理方法
(1)发生渗漏时立即停止原部位静脉滴注,抬高患肢。
(2)如果渗出溶液刺激性不强时,可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敷或热敷患部,以促进渗出药液的吸收。
(3)发生渗漏后,应注意观察和评估渗漏部位的运动、感觉和肢端血运等情况,并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发生腐蚀性药物渗漏,撤除输液管路之前应先确定治疗方案。在撤除管路时,应避免过重压迫出血部位。(5)细胞毒药物外渗的处理:
①立即停止输液。
②以空针回抽渗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针。
③局部环形封闭治疗。方法为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2.5mg,做多处皮下注射,范围大于发生渗漏的区域。
④使用拮抗剂。
⑤局部冰敷。渗出后局部冰敷6~12小时,但草酸铂及长春碱类药则不宜采用冰敷,以免加重末梢神经毒副作用的发生。
⑥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液使皮肤贴附,避免去表皮。
⑦如患者渗出局部出现坏死时,应请外科或理疗科会诊,遵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⑧恢复期: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肢体功能。
【血肿】
1.临床表现: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2.预防措施(1)提高穿刺技术。(2)熟悉动静脉的区别。
(3)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4)拔针后正确按压(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5)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3.处理方法: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导管堵塞】 【感染】 第四节 患者发生输血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预防
1、认真鉴定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护士执行操作首先做到三查七对。
2、以输同型血为原则。
3、血库的血存储不得超过21天,不要加温,护士取血的过程中不要过度 震荡,造成溶血。
4、为了预防输血反应,在输血的前15min内速度要慢,每分钟约20~30 滴,如无输血反应,可按医嘱进行输血。一般每分钟60~90滴,或在 60~90min内输完400ml血。库血取来后最好在室温下放置30min为宜,因有轻度输血反应暂停输血后,如放置超过4h的剩余血,不应再输给 患者,因其可能被细菌污染。
5、患者在输血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尿 量、反应,是否有烦躁不安、腰痛等症状。
6、避免快速输入库存冷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量,避免过量,严重贫血及易 发生过敏的患者,在输血前首先静脉滴入地塞米松10mg,皮下注射盐酸异丙嗪50mg预防或在输血前半小时口服苯海拉明。
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检验科。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流程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器→改输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检验科→怀疑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抽取患者血样→送输血科。第五节 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预防、严格掌握输液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肾功能、心功能不全者更应谨用,并严格控制输液量及输液速度。用药前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的患者所用药物更应谨慎。
2、注射室的环境要清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对药前认真检查药品的外观情况。
4、严格执行“三查七对”,、注意输液瓶之间的配伍禁忌,调整好输液瓶的顺序。6、在输液过程中要加强巡视。
处理
1、立即停止输液,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就地抢救,必要时进行心肺复苏。
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医院药剂科,必要时报告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
流程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液体和输液器→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就 地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及时上报→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家属有异议时封存。第六节 患者发生静脉空气栓塞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预防
输液前要排尽空气,输液过程中,值班护士要及时巡视密切观察,及时更换液体,以免空气进入静脉形成栓塞。
处理
1、当发现空气进入人体内时,立即夹闭静脉管路,防止空气进一步进入。
2、让患者处于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使空气进入右心室,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的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内,同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做好应急处理。
3、立刻给患者吸氧。
4、遵医嘱给药。
5、患者病情稳定后,详细据实的记录空气进入原因、空气量及抢救处理过程。
6、观察并记录,直至证明患者完全脱离危险为止。
流程
立即夹住静脉通路→头低左倾卧位→通知医生→吸氧→药物治疗→观察生命体征→告知家属→记录原因及抢救过程→继续观察。
第七节 患者发生用错药时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预防
1、护士取药、摆药、发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对病人的疑问应重新核对,确认无误后给病人解释。
3、遵医嘱正确实施给药。
4、给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病人的反应。
5、加强用药指导,护患沟通。
处理
1、一旦发生患者用错药时,立即停止所给药。
2、报告主管医生,并遵医嘱给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通知科主任、护士长,上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
3、作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
4、患者家属有异议时,按有关程序对药物进行封存。
流程
做好安全防范→发现患者用错药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报告主管医生→遵医嘱给药、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上报告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做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医患双方封存药物。第八节 患者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预防
1、医生在为患者用药时,必须询问病人的用药史及过敏史。
2、护士在给患者用药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3、遵医嘱正确实施给药,给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病人的反
应,特别是使用特殊药物如用化疗药等。
4、加强用药指导,护患沟通。
处理
1、患者一旦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护士立即报告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及药剂科。
2、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必要时请药剂科专职药师到科室指导处理。
3、作好护理记录。
4、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医患双方封存药物。
5、必要时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
流程
做好安全防范→发现患者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时→立即停止所给药→报告主管医生、科主任、护士长、药剂科→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必要时请药剂科专职药师到科室指导处理→做好护理记录→作好病人及家属的安抚工作→必要时报护理部、医务科或总值班。第九节 住院患者应用化疗药物出现外渗的预防与处理流程
预防
1、首选中心静脉途径给药,取得患者配合。
2、教会患者切勿自行调节输液速度。
3、叮嘱患者尽量减少去卫生间、就餐等躯体移动,注意输液肢体的活动,避免注射针头移位,输液的肢体勿被压迫,以免影响血液回流造成药物外渗。
4、询问患者输注化疗药物时有无疼痛、肿胀的感觉,5、掌握化疗药物的相关知识:化疗药物刺激性的分类,外渗的相关因素;外渗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6、掌握化疗给药的注意事项:
7、每15~30min巡视患者1次,检查注射部位有无回血及外渗现象。对于发泡性药物要专人床边守护,密切观察至用药完毕。
8、严格床头交接班,每班交接内容包括:化疗药物名称、注射部位、输注时间、药物余量、输液通畅情况等。
9、合理使用静脉血管,左右臂交替使用,对强刺激药物宜选用前臂静脉,忌在手背及腕部注药。
处理
1、发现化疗药物出现外渗应立即停止化疗药物的输注,并报告 医生和护士长。
2、护士应及时了解化疗药物的名称、剂量、输注的方法,评估 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的颜 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3、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超过原药液量 的10%,在重新输注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4、出现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遵医嘱做皮下封闭。
5、护士应每天严密观察患者皮肤药物外渗处的情况,如:皮肤 颜色、温度、弹性、疼痛的程度等情况,做好护理记录。
6、局部选用33%硫酸镁湿敷:纱布浸硫酸镁溶液,以不滴液为 宜;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湿敷时间应保持 24h以上。
7、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8、患者自感外渗部位有烧灼感时,遵医嘱用冷敷。禁止使用任 何方式的热敷。
9、因药物外渗局部有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及时给予清创、换药处理。
10、抬高患肢,减轻因药液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下肢药液外渗 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床尾抬高150。上肢药液外渗,可 用绷带悬吊上肢,尽量减轻肢体负担。
11、外渗部位未痊愈前,禁止在外渗区域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
注射。
12、护士在整个化疗药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患者,做好 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流程
立即停止应用化疗药物→了解化疗药物的性质→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 →皮下封闭→记录过程→严密观察患者皮肤→局部用33%硫酸镁湿敷→禁用热敷→破溃、感染时应报告医生→抬高患肢→做好心理护理。
第十节输液过程中出现肺水肿时的预防与处理流程25
预防
1、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年龄、病情、输液总量、输液目的和药 物性质等严格控制速度.2、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分钟,儿童、老年人速度不宜 超过20~40滴/分。患有心脏(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或肺部疾病 的患者,输液速度要更慢,以免因心脏负荷加重而引起急性 心衰或肺水
3、不同药物对输液速度也有要求,比如抗菌药物中的万古霉素、克林霉素以及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喹喏酮类 药物,输液速度都不能过快。如果补钾过程中给药速度过快,很可能使心脏骤停,有生命危险。
4、告知病人和家属切不可自行随意调整,以免产生严重后果。处理
1、发现患者出现肺水肿症状时,立即停止输液或将输液速度降 至最低。
2、及时与医生联系进行紧急处理。
3、将患者安置为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以减少回心血量,减轻 心脏负担。
4、高流量给氧,减少肺泡内毛细血管渗出,同时湿化瓶内加入 20%~30%的 酒精,改善肺部气体交换,或遵医嘱使用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
5、遵医嘱给予镇静、利尿、扩血管和强心药物。
6、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结扎,每隔5~10 分钟轮流放松一侧肢
体止血带,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
7、认真记录患者抢救过程。
8、患者病情平稳后,加强巡视,重点交接班。
流程
停止输液或降低速度→报告医师抢救→患者端坐位,双下肢下垂→高流量给氧→遵医嘱给药→必要时四肢轮流结扎→记录抢救过程→观察病情→重点交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