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环境工程专业(083002)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深刻领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持真理、献身科学,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职业道德。
2.具备高度的环境意识和二十一世纪环境保护事业赋予的责任感,在“知识”、“能力”、“做人”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能够为新世纪我国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环境保护专门人才。
3.具备环境工程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及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技能和能力;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进程和学术动态;具备独立从事环境工程设计、污染防治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能力。进入本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应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和相关的学科领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更加具有创新和独立工作能力。
4.掌握一至二门外语,具备良好的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能力,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阅读专业书籍查阅文献并撰写论文,博士生应能熟练使用第一外语听说读写。
二.学科介绍
南京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且与环境科学一起在全国首批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并与同济大学共建有“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研究方向
1.水污染控制过程
2.有机毒物控制及资源化
3.清洁生产工程与环境友好材料 4.大气污染防治
5.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 6.生态修复工程
师资力量
环境工程系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突出贡献专家各一名,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国家级学科带头人)和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各一名,教授9名,博导7名,副教授8名,高工两名。
科研水平
环境工程系在2000年内获得江苏省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2001年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一项,并在国家科技部选中的8项环保类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中占有一项,获得和申请国家专利近百项。环境工程系现主持有科技部“863”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各部门地方科研项目以及大量的污染防治工程项目。科技活动覆盖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大气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环境材料及环境修复等领域。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及同等学历的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再经面试合格者。
2.提前攻博研究生:具有大学本科文凭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和面试合格者,入学后前二年完成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通过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合格后,参加全国博士入学考试合格者,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和校研究生院批准直接转入博士生学习。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在职人员,经博士生入学考和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期限
1. 2. 3. 4. 硕士研究生:二年/二年半 提前攻博:五年/六年 博士研究生:三年/四年 在职博士生:三/五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生阶段
A类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自然辩证法 3. 硕士英语 B类
1. 环境科学研究进展 2. 环境工程技术进展 C类
3.环境工程CAD 4.新型工业分离技术 5.清洁工艺
6.当代给水与废水处理原理 7.环境催化技术 D类
8.现代废水处理技术 9.大气污控制技术与理论
(2学分)(2学分)(4学分)
(2学分)(2学分)
(2学分)(2学分)(2学分)(2学分)
(2学分)(2学分)10.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2学分)11.环境材料学(2学分)12.现代生态工程技术(2学分)13.化工设计概论(2学分)14.地下水修复(2学分)15.现代环境生物工艺学原理与应用(2学分)16.流体力学(2学分)17.水处理过程化学(2学分)18.水体微污染控制技术进展(2学分)19.水处理设计与计算(2学分)20.微生物生态学(2学分)
补修课程:
本科阶段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学生及在本学科上欠缺本科层次知识的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学校要求在导师指导下补修有关课程,补修不合格者不予毕业。
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一般为32个学分,非本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36个学分。
(二)博士生阶段 1.公共基础课 2.专业学位课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水处理工程
工业废水治理技术进展
六.培养方式
(一)硕士生培养
建立研究生分流培养的机制,配合多规格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阶段性考核。选拔培养对象,重点扶持进行提前攻博。改变课程考核的单一的考试形式,代之以面试、论文答辩等多种考查方式。硕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10次以上学术报告,中期考核时间由院考核小组统一规定,第三学期的十二月中上旬进行。基本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的研究生可向系里提出申请,接受考核。考核小组由本系相关专业五位专家组成,另设一名秘书。中期考核实行末尾延期制度,考核内容包括:(1)检查是否完成了专业培养方案规定要完成的课程学习,特别是必修课和学位课;(2)查看课程考试成绩,查看专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报告的完成情况和学术水平;(3)毕业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成果和可行性;(4)研究生是否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5)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6)考核成绩优秀的学生有资格申请提前攻博。
硕士生学位论文
科学研究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学位论文的选题应体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性和先进性,要与导师的科研任务相结合,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鼓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自主选题。学位论文要有开题报告,进展检查,预答辩等过程,有明确的时间安排。在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至少应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篇。
论文在答辩前要请两位在环境工程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外校专家。论文答辩应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
(二)提前攻博
由研究生根据中期考核的具体情况,考核成绩优秀,经博士点和导师同意,向研究生院提出申请提前攻博。经资格考核并通过后均可取得博士生资格,享受博士生待遇,由学校作为新录取的博士生上报国家教委备案。
(三)博士生的培养方式
入学三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个人培养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方向、课程学习、文献阅读、选题报告、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学位论文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要求和进度计划。
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确定具体课题一般在1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含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开题报告在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范围内进行,由博士导师为主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开题报告应吸收有关导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选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评审通过的选题报告,应以书面形式交研究生院备案。
实行博士生学术报告制度。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每学期至少在二级学科范围内做1次学术报告,在学期间至少有1次在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学术论文,博士生在学期间应参加15次以上学术报告,其中两次以上为跨二级学科的学术报告。
博士生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实行中期检查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按二级学科或跨部分二级学科组织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综合能力、论文工作进展状况以及工作态度、精力投入等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论文中期检查可与学术报告统筹安排。开题报告与中期考核结合在一起,实行末尾延期制度。中期考核方式与硕士一致。
获得学位要求为基础研究B类或应用类。同时执行环境学院博士毕业的积分制度。在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最迟应于正式申请答辩前3个月,做1次论文工作总结报告。根据报告质量决定是否予以答辩。报告总结会一年4次,由全院教授投票,三分之二以上教授同意方可申请答辩。
博士论文实行盲审制度,按比例抽查进行盲审。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的集中反映,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
博士学位论文应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科学上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学术成果,应能反映出博士生已经掌握了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备了独立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为2年(选题报告通过之日起至论文评阅前止)以上。论文在答辩前要请5-7位在相关领域有较深造诣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二位是外校专家。论文答辩应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主持进行。
(四).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经系学位委员会讨论,上报校学位委员会,经批准可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学硕士或工学博士。
参考书目
1.必读书目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Aarne Vesilind et al Ecology of a Changing planet, Mark B.Bush Centralized Waste Treatment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Edward R.Saltzberg et al Industrial and Hazardous Waste Treatment, Nelson L Nemerow et al Air Pollution, Liu et al
2.重点期刊 环境工程 中国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学报 环境科学 给水排水 中国给水排水 水处理技术 工业水处理技术 环境保护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abstract Water treatment Wate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Critical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mospher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
第二篇:南京大学药学(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南京大学药学(药剂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1.本专业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创新性专业人才。
2.他们不仅具有药剂学领域的坚实基础和系统深入的实验知识,而且具有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在走向社会时,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独立组织药剂学及相关学科研究课题,成为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
3.毕业研究生应掌握1-2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英语专业书籍和文献、能够用英文撰写研究论文、能够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
二、研究方向
1.缓控释给药 2.靶向给药 3.新型制剂研究
三、招生方案
主要从药学、生物学、医学、化学领域内招收学生,也从数、理、化和工程学科中适量招收有志从事药剂学研究的学生,报考硕士生需具有学士学位,不接受大专毕业生报考本专业硕士生。
四、学习年限
硕士生学制3年。
硕士生进校后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论文的选题及开展论文研究工作,同时进行有关学位课程的学习。学位课程考核未通过者,以研究生班毕业,不授予硕士学位。
五、A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分)课程设置 英语(4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或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在此三门中任选一门。)(1分)
B类:
分子生物学进展(3分)现代生物学进展(3分)
C类:
生命科学中的新技术(3分)分子免疫学(2分)
生理科学与药理学研究进展(3分)植物成分分析(3分)
D类: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分)药物输送(2分)细胞操作技术(2分)生化分析及实验(5分)生化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2分)酶抑制剂研究进展(3学分)
六、培养方式
1.研究生入学后两个月内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士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应完成公共课和大部分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第三学期在导师的指导下着手准备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报告。应不超于第三学期的第三周完成选题报告,经硕士生指导小组评议通过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的实施阶段。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与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人考核工作。
2.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中期考核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小组由院药剂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五位专家组成,另设一名秘书,考核内容包括(1)研究生学位课程以及必修课、选修课完成情况。(2)论文进展情况和学术水平。(3)研究生是否具有完成论文的能力。(5)考核小组综合打分。
七、学位论文
申请硕士学位的论文对所研究的课题应当有新的见解,对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技术应用有一定的意义,具有创新性的思维,应能体现作者在药剂学及相关领域里,已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已具备组织承担学科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产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学位论文必须是一篇或一组论文级成的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硕士论文在答辩关需请两位在本学科造诣较深的,并发表有学术论文的专家评阅,其中至少有一位是校外专家。硕士论文需所有论文评审人一致通过,写出评意见后,方可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的组成和具体操作按“南京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八、答辩和学位授予
院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首先对通过硕士论文答辩者行审核,表决通过后上报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后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理学学位。具体操作按“南京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执行。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政治经济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经济学、转型经济学等经济学理论,系统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政策。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学术素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广、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可以从事高层次的经济理论研究和教学,能胜任经济发展战略、政策的研究、制订和咨询,并能从事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
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B.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C.转型经济研究
三、招生对象
已获学士学位或同等学历的在职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经面试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脱产学习三年。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A 类:
1、政治理论课(3学分)
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36个学时);
选修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以上三门任选一门,1学分,18个学时)
2、英语(4 学分)
B类:
高级宏观经济学(3学分)高级微观经济学(3学分)高级计量经济学(3学分)
C类:
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2学分)资本论研究(2学分)
D类:
西方经济思想史研究(2学分)货币金融研究(2学分)中国经济史研究(2学分)
人力资源经济学专题(2学分)数理经济学(2学分)
资本市场与公司发展(2学分)证券投资学(2学分)
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2学分)宏观经济学前沿文献研讨(2学分)横截面和面板数据计量分析(2学分)组织经济学研究(2学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2学分)博弈论与契约经济学(2学分)
均衡失业理论与宏观经济分析(2学分)服务经济学(2学分)
学分总要求以研究生院规定为准,为32个学分,其中须含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一门(2个学分),考虑到学科特点及研究需要,建议选择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数学系课程。
六、培养方式
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师生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2.专业课以课程研究报告为主。3.在入学后第二学期进行中期考核。
八、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对该论题有较系统、全面的把握,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字数:一般在3万字以上。入学后第四学期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答辩前,论文应请三位专家(其中一位为外单位)评阅。评阅通过,方可组织答辩。答辩委员会一般由两位教授、一位副教授组成;论文答辩通过才可以申请硕士学位。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学校研究生院规定的学术刊物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一篇(以南京大学为署名单位)。
十、阅读文献
书目:
1.《政治经济学》(第4版),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资本论>的现代解析》,洪银兴、葛扬等,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Stiglitz, J.E.1994, Wither Socialism, MIT Press 期刊:
1.《经济研究》 2.《经济学动态》 3.《经济学家》 4.《中国经济问题》 5.《当代经济研究》 6.Econometrica
7.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8.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9.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第四篇:环境工程专业2011培养方案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贵州大学2011本科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 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熟练掌握化学、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
置及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污染物监测控制和治理、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能力,能在政府管理部门、科研单位从事环境规划管理、研究开发、评价工
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污染治理、监测等方面工作、各类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监测和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外语、计算机、制图等方面的能力,并了解相关的经济、法律和管理等人文社科知识。
(2)从事水、气、声、固体废物等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管理等的能力。
(3)具有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4)掌握环境工程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
(5)了解环境工程学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 所属学科类
(1)学科门类:工学(08)
*(2)学科类:环境工程(082502)* 核心课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噪声控制工程、环境监测等。特色课程
* 双语教学课程:环境学概论
计划学制: 4年。最低毕业学分 163.5+4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与学分分布
1、通识课程44(13)学分
(1)思想政治类15学分
300101010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1)全年 3001010102 中国近代史纲要2春夏 30010101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1)春夏 300101010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3秋冬 300101010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2(2)春夏 3001010106 贵州省情1全年
3001020102 形势与政策1春夏
(2)军事体育类6学分
3302110001 军事理论2(1)秋冬 3002010301 体育11秋冬 3002010302 体育21(1)春夏 3002010303 体育31(1)秋冬 3002010304 体育41(1)春夏(3)外语类12学分
0502010201 大学英语13(1)秋冬 0502010202大学英语23(1)春夏 0502010203大学英语33(1)秋冬 0502010204大学英语43(1)春夏 学生也可选择修读相应的大学日语、大学德语、大学俄语等系列课程。(4)计算机类3学分
TC80610901大学计算机基础3(1.5)全年TC80620816高级程序语言VB3(1.5)全年学生也可选择修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各专业相同或更高学分的计算机类课程。通过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的学生可申请免修该模块的学分。
(5)通识拓展课程8学分
本专业学生下面几类课程中修读规定的学分:
1)历史与文化类课程(最低2学分); 2)社会与经济类课程(最低2学分);3)自
然科学类课程(最低2学分);
4)沟通与交流类课程(最低2学分); 5)艺术教育类课程(最低2学分); 6)其它类。
所选课程具体名称及其学分数详见学校通识拓展课程选课模块。
学生至少应在沟通与交流类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课程中选择1个学分。各专业还可
根据专业特点提出其它的修读要求。
2、学科大类课程63.5(12.6)学分
(1)必修课程37.5学分
0701010601高等数学1-14秋冬 0701010602高等数学1-25春夏 0701010610工程数学15秋冬 0811031115无机及分析化学4秋冬 0811031123有机化学3.5秋冬 0811031116物理化学4.5春夏 0811031106化工原理-14(1)秋冬 0811031107化工原理-24(0.75)春夏 0804107016电工学(3)3春夏 08040611am电工实验1-10.5(0.6)春夏
(2)选修课程最低选修26学分
08070208a1力学概论2秋冬 0803100039机械制图2(非机类上)2.5(0.25)秋冬 0803100052机械制图2(非机类下)2.5(0.5)春夏 0811031205过程机械设备设计基础2春夏 0811031207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5)春夏 0811031101大学化学实验Ⅰ2(2)秋冬 0811031102大学化学实验Ⅱ3(3)春夏 0811031103大学化学实验Ⅲ4(4)秋冬
0701010615大学物理1-13.5春夏 0701010616大学物理1-23.5秋冬 0810031213能源与环境2春夏 0810031216环境经济学2春夏
4、个性课程最低选修10(1.5)学分
A.建议在本专业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可在以下选修课程中选修:
0810041539环境工程CAD2.0(1.5)秋冬 0810041575环境生态学2.0秋冬 0810041537污水处理厂运行与管理2.0秋冬 0810041577环境管理与规划2.0春夏 0810041509环境地质学2.0春夏 0810041549环境毒理学3.0秋冬
3、专业课程46(23.6)学分
(1)必修课程16.5学分
0810041350环境监测2.0秋冬 0810041356水污染控制工程4.5春夏 0810041316大气污染控制工程0810041319环境工程微生物学0810041351环境影响评价0810041352环境学概论(双语)(2)选修课程最低选修8学分
0810041459工业生产与污染源分析0810041461环境噪声控制工程0810041429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0810041563环境土木工程0810041453地理信息系统0810041422污水水体修复3(3)实践教学环节14.5学分
0036051601 金工实习1-10036051606 电工实习1-10810051675 认识实习0810051611 生产实习0810051613 毕业实习081105163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0811051634过程机械设备设计基础课程设计0810051637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0810051632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0810051636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0810051635 环境监测实验(4)毕业论文(设计)7学分
0810051618毕业论文(设计)
4.0春夏 2.0(0.6)春夏 2.0秋冬 2.0春夏3.0秋冬2.0秋冬2.0秋冬2.0秋冬 3(1.5)秋冬 秋冬
1春夏1秋冬
1春夏2秋冬2春夏1春夏0.5春夏1春夏1春夏2春夏2秋冬
7春夏
0810041460给排水管道工程2.0秋冬
B.本专业(方向)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爱好和兴趣选修其它专业(方向)培养方案中带的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个性课程。
5、其它实践环节+2学分
学生可通过参加创新实验计划、大学生科技训练、学科竞赛等活动取得,按学校创新学分认定办法进行学分认定,作为奖励学分计入第一课堂学分。
该模块的学分也可替代培养方案中的相同学分的专业选修课程或个性课程的学分。
6、第二课堂+4学分
RK30011199 形势与政策实践
春夏 300310900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0.5春夏 3003109002 大学生就业指导
0.5
春夏
第五篇: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南京大学哲学系
逻辑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010104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品学兼优,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科研能力,具有良好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逻辑学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
1、硕士研究生:应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独立开展逻辑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学术水准与新意。
2、博士研究生:应系统掌握现代逻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熟练利用外文文献进行专业研究的能力,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学术研究动态,具有在学术前沿领域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有较高研究深度与学术创新。
二、专业介绍
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是:(1)现代逻辑与逻辑哲学
(2)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
(3)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
(4)归纳逻辑与决策
(5)语言逻辑(6)中外逻辑思想史(7)逻辑应用研究
本专业是在全国逻辑学界有重要影响的学科点之一。李廉、李志才、郁慕镛教授曾先后担任学科带头人,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建军教授为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逻辑学会会长。本专业设有“南京大学现代逻辑与逻辑应用研究所”,拥有结构合理、年富力强的专兼职师资力量。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毕业、具有本科同等学力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生招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推荐免试入学学生。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研究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并复试合格者,亦可招收直接攻博或硕博连读学生。
3.直博生:优秀本科毕业生。
四、学制年限
1. 硕士研究生:三年。2. 博士研究生:三年。3. 直博生:学制五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课程清单,专业课程设置的详细信息见本方案附件。A类: 政治理论学位课程: 必修课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学分)
选修课程(任选一门):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1学分)硕士生公共外语(4学分)B类:
哲学动态与评论(2学分)哲学研究方法论(2学分)C类:
逻辑、语言与认知(核心)(3学分)(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西方逻辑史暨原著选读(3学分)(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
现代逻辑基础(3学分)(与本科生互通互选课程)D类:
哲学逻辑(3学分)中国逻辑史暨原著选读(3学分)辩证逻辑与创新思维(3学分)非形式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逻辑(3学分)归纳逻辑与决策(3学分)当代逻辑前沿与热点(3学分)(哲学系国际化双语课程规划建设项目)
认知逻辑与模态认识论(3学分)(哲学系国际化双语课程规划建设项目)职业规划(1学分)就业创业实践(1学分)
跨一级学科选课(1门)
(二)博士阶段课程:
博士生外语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当代逻辑科学前沿问题
当代逻辑哲学专题 数理逻辑专题研究 哲学逻辑专题研究 科学逻辑专题研究 比较逻辑思想史 逻辑与辩证法
六、培养方式
A.硕士生培养
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二三三”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以全面提升哲学系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做人、知识、能力”与“打基础、能转型、上台阶”两个侧面作为自己人才培养体系的主线,构建自身的一体化、特色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特点,哲学系的人才培养目标将区分三个出口类型:以学术型导向类人才为重点,以复合型导向类人才培养作突破口,兼顾平衡创业就业类人才培养,建构以下三个阶段的培养模式: 转型期基础教育阶段:考虑到哲学系每年推免生招生比例的扩大以及哲学学术积累要求高的特点,哲学系将安排一批基础课程供校内或校外推免生选择,针对本科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能力做一定程度的集成贯通提升,服务于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型,为研究生培养的拔尖选优做好铺垫。
专业教育与训练阶段:结合并发挥各个二级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硕士研究生核心知识、重要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给硕士培养打下南大哲学的印记,开启通向学术前沿或创业就业的途径。
实际能力培养与实践阶段:突破性地设计一些交叉与前沿类课程,用于支撑这一阶段的培养,努力从学科交叉和问题导向的视角,将研究生引入哲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前沿。考虑到哲学系有三分之一比例学生走向非哲学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在这一阶段将依据“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强化或开设支持创业就业的相关课程。
哲学系“二三三”研究生培养模式除涵盖上述“分阶段、分出口类型”的课程体系建设之外,另一个重点是课堂内涵建设和课程质量建设,将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向研究生课程的转化和有机融合,在课程阅读文献管理、授课方式、考核方式、评价方式、授课主题方面进行变革,推动硕士课程向“启智式”、“开发性”、“国际化”、“互动研讨”方向转变;同时在课程申报规范,课程教学规范,多维度评估评价、多样化课程检查,激励与处罚机制等改革方面入手,建立符合哲学系自身特点的,行之有效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硕士研究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学科组协调,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课程培养方案框架参见《关于加强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暂行规定(2014年7月修订版)》。课程分为A、B、C、D四类。A类:全校公共外语、政治理论等学位课程;B类: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公共学位课;C类:以二级学科(专业)为特色的专业学位课;D类:全校公共选修课以及各院系开设的选修课程。A、B、C类为必修课内容。整个硕士培养中,选课程学分一般为32个学分,非专业本科及同等学力为36学分(包括本科非平台的核心课程3-4门约6-8学分,学分够此条件即合格)。其中A类7-8学分;B类:1-2门,共3-6学分;C类2-3门,共6-8学分。必修课A、B、C三类合计总学分控制在20分内,其余为选修课学分。在D类课中,原则上要求文科硕士跨一级学科选读不少于一门课程(不论学分)。毕业后可能就业或创业的学生必须选修我系开设的职业规划课和就业创业实践课。
B.博士生培养:
总体上依托南京大学“四三三”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全面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四三三”的“四”指四个培养阶段,即预锁定、硕士生、博士生和弹性延长四个阶段;第一个“三”是指三个层次的质量指标体系,即全过程质量指标体系、培养条件质量指标体系和模式改革质量指标体系;第二个“三”是指分阶段、分类型、分层次的激励机制。为此,南京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点》、《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动态管理办法》、《南京大学关于在部分学科实行弹性学制(博士研究生)的意见》、《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抽查盲审暂行办法及实施细则》、《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等,这些措施为我系构建“四三三”培养体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在新培养模式下,我系相关博士改革措施均已到位,包括: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度,博士生招生名额分配上动态的管理机制、过程管理和择优分流相结合的博士生资格考核制度、博士学位论文 “抽捡盲审”制度,选拔优秀拔尖博士在读生采取弹性学制延长在读年限加大资金支持。上述培养制度改革旨在优化生源,分层考核,过程管理,论文盲审,加大激励,健全监督,为提高哲学学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博士生在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确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其博士培养工作。博士生入学需要参加院系组织的新生入学学术教育。博士生在读期间至少需完成5门博士专业课程:公共外语1门、公共政治课1门,本导师博士专业课程1门,本二级学科方向另外2位不同的博导所开设的博士专业课各1门。本二级学科方向博导较少的,可酌情扩大选择与研究方向相近的其它二级学科博导的博士专业课程。在博士毕业论文之外,博士生还需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详细要求见后面学位授予规定。
C、直博生培养
直博生学制五年,相对其他硕士新生,入学起将具备博士待遇资格,从严要求,实施高质量培养。导师将在第二个学期针对每个直博生提交一份个性化培养方案给学位委员会审核备案。直博生第一年参加硕士生的研究生方法论课程,内涵硕士入学学术教育内容,学习优秀硕士论文;第二年跟随当年博士做入学学术教育,学习优秀博士论文并做汇报。第三年秋天(第五学期)12月做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直博生打通硕士和博士公共英语,直接在第二学期修学文科博士生英语。修公共政治课3门、博士公共政治课1门。直博生修学的硕士专业课程不低于19个学分。为强化个性化培养,原则上不对硕士19个学分专业课程做B、C、D分类限制。直博生博士毕业的基本课程、论文发表要求、答辩学位要求等同普通博士生,不再另外规定。直博生在第一次博士资格考核后可以选择转为硕士,按照普通硕士条件毕业,相关规定见《南京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等相关规定。
D.培养通则:
1.公共课以讲授为主,基础课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学科研究的能力。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鼓励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交叉研究。
2、在读期间,成绩优秀、符合条件者可经个人申请、院系推荐申请成为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外海攻读博士学位(硕士为主)或联合培养(博士为主)的公派留学生。3.研究生的德育及思想品德教育由研究生领导小组和导师共同负责。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为主,由有关教学单位负责相关课程考试。
2.专业课采取以课程论文为主,选以笔试和专题学术报告相补充的方式,重在考核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把握能力及其用基本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课程论文。专业课必须在相应的下一学期规定时间内获得成绩,逾期成绩无效。
3.硕士中期考核:为保证硕士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个学期进行中期考核。由学科组组织相关教师组成中期考核小组,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进展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考核。选拔优秀硕士生实施硕博连读,对考核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对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4、博士资格考核:资格考核以考察博士生对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术素养、对专业研究动态和前沿领域的鉴别和把握能力、完成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学术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等为重心,同时考察其学风和学术道德。考核通过方可作为博士候选人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考核从博士二年级上学期开始,首先二级学科博士点为单位进行预考核,然后是二级学科的正式考核和全系考核。预考核内容以资格论文(或研究综述)为主,要求体现出对所研究领域或主题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脉络,尤其是核心范畴、主要观点、经典研究、前沿动向等的理解和把握。正式考核皆以面试为主,或结合笔试。考核内容及比例为:学位课程的完成情况占30%;开题综合报告占40%;完成的相关学术论文情况占30%。最终以全系为单位,做出暂缓通过率不低于15%、优秀率不高于15%的考核结果,并予以公示。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暂缓通过的博士生在基本学制年限内待遇不变,并可在一年后参加下次考核。若博士生在入学六年内,参加三次考核,皆未能通过资格考核,学校将视其为自动终止学业,予以退学,作肄业处理。详细细节参看《哲学系博士研究生资格考核方案》。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并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接轨。题目选定后,研究生要做开题报告,经导师组同意后方可写作论文。论文题目确定后,研究生要写出写作计划,包括各阶段的主要写作任务。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博士学位论文一般不少于十万字。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在答辩之前必须严格按照《南京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办理。
所以申请参加硕士答辩同学需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12月中旬提交完整的初稿,并在当月的二年级中期考核时接受初步答辩审核。
所有申请参加博士答辩人员需要在每年四轮固定答辩时间之前三个月提出答辩申请,在软件查重和预答辩后参加学校组织的送校外专家盲审的抽检。被抽中论文的盲审需获得通过才能参加正式博士答辩。(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为8年。)
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为4年。)申请硕士学位者对在读期间论文发表不做要求;申请博士学位者应发表两篇CSSCI期刊论文(或者一篇CSSCI期刊加两篇CSSCI扩展版期刊论文,或者一篇一流期刊,三个标准满足一个即可,具体要求参见《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基本条件(适用于2009年秋季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通过并完成上述论文指标者,学校方可授予学位。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论文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意见及院系学位分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质量监测 建立并逐步完善适合本系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逐步建立专家听课制度,组织校内外专家听课并评价,院系组织评估小组教学秩序检查和常规评价制度、教师自评制度、课程选课学生反馈评价制度、毕业生评价反馈制度。为每门课建立课程评价档案,存留其评价材料。
加强学位论文质量体系建设,所有毕业前博士论文均要参加论文盲审抽检,所有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在毕业后,均参加省评估院与教育部组织的两轮论文质量抽查。
十一、主要参考书目(中文部分)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亚里士多德全集》卷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
培根:《新工具》,商务印书馆。
卢卡西维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商务印书馆。
马玉柯主编:《西方逻辑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宋文坚:《西方形式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江天骥主编:《西方逻辑史研究》,人民出版社。
涅尔:《逻辑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
肖尔兹:《简明逻辑史》,商务印书馆。
张家龙主编:《逻辑思想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杨百顺:《比较逻辑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张家龙:《数理逻辑发展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郑毓信:《现代逻辑的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朱水林:《形式化:现代逻辑的发展》,人民出版社。
陈波主编:《逻辑学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希尔伯特:《数理逻辑基础》,科学出版社。
塔尔斯基:《逻辑与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商务印书馆。
苏佩斯:《逻辑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汉密尔顿:《数理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金岳霖:《逻辑》,三联书店。
王宪钧:《数理逻辑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胡世华、陆钟万:《数理逻辑基础》,科学出版社。
莫绍揆:《数理逻辑初步》,上海人民出版社。
莫绍揆:《数理逻辑教程》,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朱梧槚:《数理逻辑引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张尚水:《数理逻辑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宋文淦:《符号逻辑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慕泽:《数理逻辑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叶峰:《一阶逻辑与一阶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国平:《经典逻辑与非经典逻辑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钟万:《面向计算机科学的数理逻辑》,科学出版社。
王元元:《计算机科学中的现代逻辑学》,科学出版社。
石纯一等:《数理逻辑与集合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锦文:《集合论浅说》,科学出版社。
晏成书:《集合论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刘壮虎:《素朴集合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梧槚等:《集合论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
王世强:《模型论基础》,科学出版社。
沈复兴:《模型论导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郭世铭:《递归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戴维斯:《可计算性和不可解性》,北京大学出版社。
克林:《元数学导论》,科学出版社。
朱梧槚:《数学与无穷观的逻辑基础》,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清宇等:《哲学逻辑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
格勃尔主编:《哲学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模态逻辑引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周北海:《模态逻辑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冯棉:《广义模态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昌乐:《认知逻辑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弓肇祥:《认知逻辑新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清宇:《弗协调逻辑》,中国社会出版社。
桂起权等:《次协调逻辑与人工智能》,武汉大学出版社。
任晓明、桂起权:《非经典逻辑系统发生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
奎因:《逻辑哲学》,三联书店。
哈
克:《逻辑哲学》,商务印书馆。
里
德:《关于逻辑的思考——逻辑哲学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
波:《逻辑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建军等:《当代逻辑哲学前沿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
张清宇主编:《逻辑哲学九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胡泽洪:《逻辑的哲学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
王路:《走进分析哲学》,三联书店。
陈波主编:《逻辑与语言——分析哲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商务印书馆。
奎因:《从逻辑的观点看》,上海译文出版社。
张家龙:《模态逻辑与哲学》,中国社会出版社。
马库斯等:《可能世界的逻辑》,上海译文出版社。
冯棉:《可能世界与逻辑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克里普克:《命名与必然性》,上海译文出版社。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郑毓信:《数学、逻辑与哲学》,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建军:《科学的难题—悖论》,浙江科技出版社。
张建军、黄展骥:《矛盾与悖论新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张建军:《逻辑悖论研究引论》(修订本),人民出版社。
张巨青主编:《辩证逻辑导论》,人民出版社。
沙青、徐元瑛:《辩证逻辑简明教程》,河北人民出版社。
金顺福、汪馥郁:《辩证思维论》,北京燕山出版社。
章沛、李志才、马佩、李廉:《辩证逻辑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
赵总宽、苏越、王聘兴:《辩证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彭漪涟:《辩证逻辑基本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粱庆寅:《辩证逻辑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冯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沙青等:《分析理性与辩证理性的裂变》,河北大学出版社。
张巨青主编:《科学逻辑》,吉林人民出版社。哈雷:《科学逻辑导论》,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沙青:《逻辑科学方法论论纲》,天津人民出版社。
郁慕镛:《科学定律的发现》,浙江科技出版社。
郁慕镛主编:《逻辑、科学、创新》,吉林人民出版社。
黄顺基等主编:《逻辑与知识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江天骥:《归纳逻辑导引》,湖南教育出版社。
鞠实儿:《非帕斯卡概率归纳逻辑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陈晓平:《归纳逻辑与归纳悖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顿新国:《归纳悖论研究》,人民出版社。邓生庆、任晓明:《归纳逻辑百年》,中央编译出版社。
潘天群:《社会决策的逻辑结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天群:《博弈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
潘天群:《合作之道:博弈中的共赢方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杜国平:《图形世界探秘》,东南大学出版社。温公颐主编:《中国逻辑史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
崔清田:《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
李廉:《周易的思维与逻辑》,安徽人民出版社。
孙中原:《中国逻辑研究》,商务印书馆。
周云之、刘培育:《先秦逻辑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克喜:《古代汉语与中国古代逻辑》,天津人民出版社。
周礼全:《逻辑——正确思维和成功交际的理论》,人民出版社。
王维贤等:《语言逻辑引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邹崇理:《逻辑、语言和蒙太格语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蔡曙山:《言语行为与语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蒋严等:《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黄华新主编:《符号学导论》,河南人民出版社。
张建军:《在逻辑与哲学之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潘天群:《逻辑、博弈与哲学践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克喜:《逻辑、语言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顿新国:《归纳、确证与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习胜、张建军:《逻辑的社会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力锋、张建军:《分析的宗教哲学》,江苏人民出版社。
张晓云、潘天群:《博弈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刘培育主编:《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杜国平:《真的历程——金岳霖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金岳霖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周礼全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沈有鼎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莫绍揆文集》,南京大学出版社。《胡世华文集》,科学出版社。《吴允增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殷海光哲学与文化思想论集》,南京大学出版社。吴家国:《从传统逻辑到普通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周礼全主编:《逻辑百科辞典》,四川教育出版社。
杨百顺主编:《现代逻辑辞典》,湖北教育出版社。
王雨田:《现代逻辑科学导引》(上,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崔清田主编:《今日逻辑科学》,天津教育出版社。
赵总宽主编:《逻辑学百年》,北京出版社。
李志才主编:《方法论全书(1-3卷)》,南京大学出版社。
彭漪涟主编:《逻辑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逻辑学研究》(中国逻辑学会、中山大学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