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

时间:2019-05-13 17:52: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

第一篇: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

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廖燕 朱明军

2008年6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确立了当前戒毒体系中社区戒毒模式的法律地位与期限。

我国禁毒法提出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概念,这是我国禁毒工作中对戒毒模式和体制的重大调整,同时也体现了对吸毒人员的人性化管理,为保障吸毒人员的合法权利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对更深层次地解决我国毒品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在我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对吸毒人员进行社区戒毒(康复)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本文试从需求的层面深入分析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与困难,以帮助戒毒人员重返社会,恢复其社会功能。

一、我国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及问题

1、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权利的缺失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人的需求可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1]。其中,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可以统称为物质性价值需求,是比较低级的人性需求,主要通过生存权的保障来实现;而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统称为精神性价值需求,这些需求通过发展权的保障来实现。但从目前我国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实践来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1.1生理、安全需求的生存权缺失

1.1.1 就业率低下,生存质量不高。现代社会中,就业是解决个人生存问题的核心要素。我国《禁毒法》第三十四条明确规定: “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以及县级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对无职业且缺乏就业能力的戒毒人员,应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由此可见,政府的各个相关部门也都承担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服务的职责。但目前这些部门对于社区戒毒这个新兴事物还不够了解,大多数都并没有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上日常的工作议程,也没有建立一个统一协调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的管理机制,同时加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能力的欠缺,因此整体的就业形势都不容乐观,难以满足其生存的需要。

1.1.2 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难以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由于政府的禁毒经费有限,不可能长时间地承担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日常生活保障,这就必须借助于社会的救济保障。目前,我国没有针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救济保障机制,唯一可以依赖的就是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但从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享受低保和医保的比率普遍偏低[2]。同时我国低保、医保水平较低,有些地方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即便享受到了低保和医保的社会保障,所获取的费用也往往连治疗费用都满足不了,更不用说提高生活质量。

1.1.3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生理脱瘾治疗难以保障。生理脱瘾是一项吸毒人员有别于常人的生理需求,同时也是戒毒工作的基础,生理依赖性不消除,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生存、发展就无从谈起。目前,虽然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戒毒治疗所需的美沙酮药品由国家免费提供,但药品的配置、管理的人工费等治疗费用由谁来承担则由各地按实际情况确定。虽然目前我国各地对于禁毒的投入逐年增加,但大部分经费还在于解决禁毒队伍建设的问题。目前美沙酮替代治疗的费用一般仅 10 元/次,但持续性的治疗对于经济困难的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来说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相当多的吸毒人员由于经济困难问题难以长期维持治疗。

2、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发展权缺失

2.1 社会包容度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难以融入社会生活中。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能够以一个正常人的身份融入社会当中,这也是所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所渴望和追求的。但目前公安对吸毒人员的动态管控使有强戒经历的吸毒人员“污名”化,致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回归社会困难。吸毒人员由于其具有吸毒记录,所带来的各种社会负面影响,足以让社会大众对于吸毒者产生排斥心理。这种社会排斥可能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雇主排斥吸毒员工,社区排斥吸毒住户,家庭排斥吸毒的家庭成员等等。社会生活的正常也是回归社会的基础,如果处处受挫,就会打击其戒毒的信心,不为社会所容就会使他们自暴自弃,从而重新走上吸毒的道路。2.2 公众歧视难以消除,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自我评价低。尊重的需求,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自我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和价值。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尽管我国通过各种手段一直在不懈地进行戒毒宣传工作,引导社会公众要尊重吸毒者,不要歧视吸毒者,他们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被害者,但还是难以改变大多数人对吸毒人员冷眼相对的现实。而吸毒人员接触毒品后,会因为与社会上的主流价值观及准则相背离而产生对社会和个人的冷漠、疏远,不愿意跟正常人交往,只愿意与吸毒人员在一起,因为他们拥有共同的群体文化[3]。在这个群体中,自我尊严几乎丧失殆尽,除了毒品没什么生活目标和准则,而且相互间能够认同对方的任何不良行为。

2.3.个人发展的空间受到诸多的束缚,自我实现的需求难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但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具体表现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达到自我实现境界,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这也是个人发展权最充分的体现。个人发展权作为一项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其主旨在于,每个人和所有国家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发展[4]。但目前无论从法律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都忽视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个人发展权,甚至在其发展道路上设置了层层障碍。一是吸毒的“违法记录”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个人发展戴上了枷锁。从目前各行各业对于就业以及升迁、提拔等相关法律、制度文件中可以看到,“没有违法记录”都是作为基本条件之一。虽然对于实施吸毒这种违法行为进行惩处无可厚非,但如果把个人一次错误作为其一生的评价,片面地对他们采取一票否决,就会使他们失去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无论对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二是禁毒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诸多约束,缩小了其自我实现的发展空间。禁毒法从管理的角度上限制了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空间、时间掌控方面的权利,这有利于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监控。例如,我国《禁毒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戒毒人员应当在户籍所在地接受社区戒毒:;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现居住地有固定住所的,可以在现居住地接受社区戒毒。”第三十五条规定: “接受社区戒毒的戒毒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协议,并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这些规定无形中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束缚在其户籍所在地或居住地,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对加强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思考与对策

1、倡导公平正义理念,创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权利保障的良好社会氛围 公平正义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5]。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将社会的公平正义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目前社会上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是对他们权利保障的最大障碍。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往往对于吸毒人员群体抱有偏见,在普遍对他们存在防戒、歧视心理下常常会忽视他们所享有的正当权利,这就导致他们经常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对待。而正当权利得不到正视,则不仅仅会对人的身心造成伤害,还会引发这个群体对社会的仇视和对立,不利于和谐稳定社会的建设。因此,应加大对保障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权益保障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大众了解到禁毒法创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新模式的立法动机,改变人们对吸毒人员的传统思维模式,使人们从法治与人权的角度上给予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高度的重视和更多的关爱,给他们提供一个宽松的社会氛围,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使他们掌握摆脱毒品、回归社会所需的各种心理和生活技能,增强其抵制复吸的自我控制能力。

2、加强法制建设,构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 法制社会源于立法的完善,权利保障基于立法的精确。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权利的范围、界限和可实现的途径、方式、方法等内容是通过国家立法活动来完成的,这些内容又成为他们行使权利的直接依据。在制定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相关法律法规时,应坚持禁毒法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求助的原则,在内容上应从保护吸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出发,帮助吸毒成瘾人员戒除毒瘾,回归社会,同时对于从更深层次解决吸食毒品问题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法律内容上的补充和完善。应通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需求层次,填补相关的法律内容空缺和漏洞例如,隐私权方面的保障对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其生存与前途。而目前我国的相关法律并没有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隐私权的规定。可以参照卫生部、公安部、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联合下发的《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工作方案》中的规定,“受治者资料严格保密,除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外,未经本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维持治疗机构不得向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受治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应将这些内容提升到法律的层面,通过保障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隐私权以便于其能更快地融入社会。二是法律内容上的细化。法律内容的细化可以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也可以避免执法的随意性。例如,作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主要管理依据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协议书》,由于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细化,各地社区自行拟订,难免标准不一,很容易由于协议条款的偏差造成对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权益上的侵害。从目前各地拟定的《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协议书》来看,大多数的内容都过分强调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对其义务的履行,关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权利极少甚至只字未提,这就让保护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权利操作性不强。因此,应通过法律对《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协议书》的内容进行细化,规范标准,尤其是涉及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权利和义务方面,应按照“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6]的理念,均衡管理过程中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义务与权利。

3、加大就业支持,拓宽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安置渠道

吸毒经历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就业及工作前途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机构有责任把吸毒经历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提供一些职业发展服务和接收安置服务,如提供必要的招聘信息或向招聘单位推荐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这样,一方面使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看到未来的希望所在,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尽早认清现实,为重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期间,有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项目可能会同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工作发生时间上的冲突,此时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机构应尽量考虑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工作需要,对其参加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项目的时间与工作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当然,工作并不能成为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回避戒毒的借口,需要合理安排,避免二者发生冲突。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实际困难

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社会保障权利的平等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要求,也是现代社会社会保障的合理内涵。世界著名社会保障问题专家贝弗里奇早在1942 年的《社会保障及有关服务》中就首次提出普遍原则———“全体国民不分种族、信仰、财产情况,均作为社会保障覆盖的对象”[7]。这一原则已成为各国实施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认真考虑并参照的原则,这个原则也同样适用于针对的社会保障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平等性,不能由于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有过吸毒的违法记录而将其置于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要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扶助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联系社会福利部门和爱心基金,尽力解除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家庭成员的生存危机,使他们少一些后顾之忧,更安心地接受戒毒。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 许金声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94.

[2]殷文渊,罗巍,曹晓斌等. 我国 10 省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有关社会保障权益的现状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2009,(3).[3]陈凤艳. 论当前禁毒斗争中的社区戒毒[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2010,(3).[4]夏清瑕. 个人发展权研究[J]. 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4,(6).[5]张志平. 法律监督的实践与思考[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38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二卷[C].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137.[7]黄竹胜,周世中,冯助华. 法律的社会分析[M]. 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504.

第二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

来源: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

编者按: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厅党委以及我局党委提出了“建设海西、公安先行”。作为禁毒部门,如何围绕海西大局,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尽心作为,着力先行是当前工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支队立足于禁毒工作的实际,在总结一年来贯彻实施《禁毒法》基础上,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社区戒毒、为本市建设服务进行调研和探讨。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国家禁毒委在总结多年来我国戒毒帮教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科学戒毒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一项新的人性化戒毒康复措施,是贯彻实施《禁毒法》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分析

某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650名。2005年至2008年全市有2964名吸毒人员被强制、劳教戒毒和治安拘留,其中强制戒毒676人、劳教戒毒1169人、治安拘留1119人(常住户口2225人、流动人口739人)《禁毒法》实施以来,为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市禁毒委选择了思明区开元街道、湖里区江头街道、集美区杏林街道、同安区洪塘镇等四个街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开设了两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目前登记入组美沙酮替代治疗逾千人。全市已有986人签订社区康复协议,新增吸食海洛因人数大幅下降。通过有效地社区帮教,已有290人戒除毒瘾,并办理了撤销帮教手续。

《禁毒法》实施前,我市按照禁毒法律法规的规定,突出打击力度,实行“抓获吸毒人员直接强制戒毒”的办法,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是戒毒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原来的强制戒毒期限为3-6个月,劳教戒毒为1-3年。《禁毒法》实施后,取消了劳教戒毒,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社区戒毒、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等多层次戒毒模式。突出人性化管理,实行“抓获吸毒人员先由社区管理,管理不好再强制隔离戒毒”的办法。戒毒工作由关押状态转到社区进行开放式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幅下降,街(镇)的禁毒工作量大幅增加。现在的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强制隔离戒毒2年,可延长1年,社区康复3年。对吸毒人员的法定戒毒周期由原来最长3年6个月,延长到现在最长9年。戒毒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首先,对《禁毒法》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措施,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戒毒体系,对戒毒人员实行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衔接,可以实现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和后续照顾这一完整的戒毒过程,实现科学戒毒这一理念认识不足,坚守“一朝吸毒,终生戒毒。”吸毒人员一旦染毒,想要戒断毒瘾几乎不可能的错误观念。于是对他们不关心,甚至歧视。其次,对吸毒人员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只知吸毒人员是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者,对其违法行为应予惩处。不明白吸毒人员是公民,是社会

毒品问题的受害者,对其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应予保护;不明白吸毒人员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赖者,是病人,对其毒品依赖成瘾的病症应予治疗;不明白吸毒人员中部分身处社会弱势群体或低层,对其生活无着的状况应予救助。对吸毒人员这种法律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的处理没有采取综合施策的办法,对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重处罚、轻矫治的现象。再次,有的认为国务院《戒毒条例》还未出台,下一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不知如何搞,辖区内目前吸毒人员也不多,对社会危害不明显,加上人、财、物都不具备,没有必要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认识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一系列新的戒毒康复制度,纳入禁毒的法律体系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吸毒人员的一种人文关怀。就社区戒毒康复而言,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也是病人,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尊重、单位的接纳、朋友的理解、家人的关爱。但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单位、朋友、家庭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厌恶、疏远、拒绝、憎恨,这样逐步使这些人成为格格不入社会生活的边缘人群,造成有些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重操旧业,重蹈覆辙。因此,在禁毒工作中,必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重视和关爱戒毒人员,这样有利于增强戒毒人员的信心,争取他们及其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生活,从而达到提高戒毒效果的目的。

(二)有的禁毒成员单位职责履行不到位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既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性工程,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禁毒法》实施后,有的成员单位没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禁毒法》;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禁毒工作,把禁毒工作孤立起来看待,错误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部门的责任,跟自己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禁毒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认真的履行自身的法定责任。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禁毒法》施行后,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区、街(镇)的重视下,全市有序开展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虽然有的区、街道这项工作开展得不错,但总体发展不平衡,研究得还不够,存在怕麻烦图省事的思想,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有的片面认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可以慢慢来,等其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好了,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了,可照搬照抄,省心省力,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

(四)宣传力度不大

客观上《禁毒法》实施时间不长,主观上有的单位和禁毒职能部门没有研究制定《禁毒法》贯彻实施意见或办法,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尤其对流动人口、不良行为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无业闲散人员等高危人群的毒品预防教育不到位,流于形式。上级有要求就宣传一下,没有强调就没有行动,一般是“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宣传一阵子,应付了事,平时宣传得少,甚至没有宣传,更没有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络等媒

体,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使党和政府禁绝毒品的方针政策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有的区、街道没有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没制定计划目标;有的虽然年初制定了目标计划,但很少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年底更没有考核和奖惩,不能有效调动大家的禁毒工作积极性,致使干好干坏一个样。

第三篇:燕泉路社区戒毒康复发言材料

为戒毒康复人员营造温暖的‘家’

自《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社区在区政法委、街道综治办的指导下,按照《禁毒法》的规定,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过两年的努力,社区禁毒(康复)工作成效显著。我们的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建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长效机制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一件利国利民的新鲜事物,我社区高度重视,把戒毒康复工作当作稳定社会大局的工作来开展,始终坚持把该项工作摆在整个社区工作的重要位置。我们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因人而异,因情施策。一是强化组织领导。燕泉路社区吸毒人员有24人,是全区禁毒重点整治社区。为此,社区及时成立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监护小组,负责督促指导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研究分析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形势,解决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完善工作网络。组建了由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戒毒志愿者、辖区单位工作人员和涉毒人员家属组成的社区戒毒康复帮扶小组,负责帮助辖区内涉毒人员进行戒毒康复,落实街道、派出所、社区、家长“四位一体”的帮教措施。三是建立工作制度。根据《禁毒法》、《戒毒条例(送审稿)》,制定了《社区戒毒定期报告制度》、《社区戒毒人员个案监护制度》、《社区戒毒人员和社区康复对象定期评估制度》等6项工作制度,对原有工作方式进行了调整,—1— 重点明确监护对象重要事项报告和批准程序、对监护效果的评价认定方式等新内容,进一步规范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的各个环节。

二、夯实基层,互相配合,抓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措施 如何帮助吸毒人员戒除毒瘾?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首要问题。通过认真学习研究《禁毒法》和《戒毒条例(初稿)》中有关条款规定,认为社区戒毒也好,社区康复也好,实际上就是让吸毒人员在熟悉的环境中戒毒、康复,与以往开展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中规定的社会帮教在内容上是一致的。一是加强阵地建设。“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深知,要有序地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首先需要阵地,在社区的办公用房和工作经费都十分紧张的前提下,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了深入地研究,着力解决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阵地建设问题。通过各渠道,凑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费万余元,在原有一间办公室的基础上,专门再安排一件办公室用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并添设计算机、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将工作流程和工作措施进行上墙公示,安排了3名禁毒专干具体负责社区戒毒(康复)日常工作的实施和指导。二是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建立了戒毒康复工作台账。根据戒毒人员实际情况,逐一制定针对性强、操作具体的戒毒方案,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对他们实行动态管理和跟踪管理,并实行一人一档。三是广泛开展宣传。在社区宣传橱窗重点宣传新的《禁毒法》以及相关实施方—2— 案,并采取印发宣传手册等形式让辖区各单位职工和社区居民充分了解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在节日及专项宣传活动期间,组织禁毒志愿者和宣传小分队,与辖区单位配合,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由社区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小组长、低保人员共同参与毒品预防“进社区、进家庭、传爱心”的宣传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戒毒,进一步深化“禁毒人民战争”工作理念。四是加强部门协作。积极协调综治、民政、劳保等部门,发挥各部门在社区戒毒工作中职能作用,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申请低保、帮助就业,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等方面实际问题,使吸毒人员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回归正常生活。

三、以诚相待、真心帮扶,巩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 在帮扶吸毒人员过程中,我们认真扮演好各种角色,用真心、爱心挽救失足青年,用耐心和苦心点燃吸毒人员的新生之火,用心换心燃起吸毒人员的信心和良心。利用休息时间走遍了辖区的每条街巷,访遍了每一个家庭,与所有吸毒人员促膝谈心,用交朋友的方式挽救每一个吸毒者。社区居民熊国庆是聋哑人不幸染上毒瘾,后因吸毒贩毒入狱,于2005年2月从XX监狱刑满释放,由于没有一技之长,长期赋闲在家,无经济来源。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社区觉得如果不改变熊XX目前的状态,他很可能与社会上的吸毒人员再接触,很可能复吸,再次走上违法道路。我们与辖区单位多次协商,终于为熊XX

—3— 安排在某公司城市道路养护队上班。不仅如此,我们还帮助他申请了低保和廉租房补贴,解决了生活问题;热心为他牵线搭桥,帮助他解决了个人问题。现在,熊xx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工作认真负责,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类似熊xx这样的帮扶事例,做了不知有多少。我们始终认为在帮教工作中要坚持人性化管理,理解、尊重、关心每一个吸毒人员,不但要让他们净化心灵,远离毒品,更要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重塑人生。通过两年多的扎实工作,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参加社区康复人员的尿检都程阴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由变坏容易变好难,戒毒康复工作过程的辛苦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社区的每个居民都是我们“家庭”的一员,我们不能看着“家庭成员”因吸毒而走向沉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走出误区,为戒毒康复人员营造温暖的“家”。

—4—

第四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状元街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检测制度

一、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三十五条规定,自觉履行协议,定期接受公安机关的尿样检测。

二、社区民警督促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进行尿样检测,及时做好检测记录,并将检测报告并存入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个人档案。

三、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接受检测过程中,必须由两名社截然工作人员全程陪同,严禁弄虚作假,严禁以其它液体代替被检测尿液受检。

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必须配合公安机关检测,拒不接受检测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或者派出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强制检测。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公安机关检测、严重违反戒毒(康复)协议或者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强制隔离戒毒。

第五篇: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

XX :

经研究,同意你到 广州市 外出 30 天,时间从 2015年12月11日起至2016年1月9日止,外出期间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区公德,遵守协议规定,返回后及时销假。

XX镇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 2015年12月8日(存根)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

xx :

经研究,同意你到 广州市 外出 30 天,时间从 2015年12月11日起至2016年1月9日止,外出期间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区公德,遵守协议规定,返回后及时销假。

XX镇社区戒毒(康复)领导小组 2015年12月8日(存根)

下载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吸毒人员社区戒毒(康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廖燕、朱明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