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为此,需积极探求其途径:一是宣传先导、达成共识,实现戒毒理念转换,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二是健全法制、规范执法是此项工作依法推进的保障;三是以人为本、科学管理是此项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四是确保长效、切实加强社区戒毒工作机制建立和健全是此项工作持续推进的动力;五是拓宽思路、广辟渠道,有效提高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出路;六是堵源截流、优化服务,改善社区戒毒(康复)场所和环境是此项工作扎实推进的基础。
关键词:《禁毒法》;社区戒毒、戒毒康复;制约因素;发展思路
2008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对我国戒毒模式作了重大调整,改革完善了中国戒毒工作体制。提出以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康复为重点的戒毒工作思路,是一种以“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正、关怀救助”为总体思路,以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戒毒工作新模式。社区戒毒作为一种全新的戒毒制度提出,彻底改变了以往实行的“凡吸毒必强戒、凡复吸必强戒”的禁毒制度,更加体现了执法上的人性化和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同时对基层的禁毒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社区戒毒(康复)运行一段时间以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社区戒毒(康复)是一个全新的戒毒模式,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视和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认识不清,是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思想因素
首先,一些基层党政领导和部分禁毒工作者以及群众的理念仍然比较陈旧,认为不劳教、强戒就不足以惩戒吸毒人员,难以消除社会隐患,就不能减少违法犯罪,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经济发展环境。其次,在理念上打击、惩治、处罚、严管等意识根深蒂固,重强戒轻社戒的倾向比较突出。对《禁毒法》确定的以人为本的新的戒毒制度理解不深,对吸毒人员是违法者比较认同,而对吸毒人员是病人、受害者的属性理解不够。这种理念的滞后和属性认同的缺失,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社区戒毒康复制度的实施。再次,基层党委政府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没有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作为自己的法定职责,当成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思考和定位。最后,一直以来,禁毒委员会的办事机构——禁毒办设在公安机关,给全社区造成了一个误解,认为禁毒工作就是公安机关的事,因此卫生、民政、劳动等相关职能部门明显还缺乏应有的准备,工作进展缓慢,甚至认为是在帮公安机关工作。此外,街道、乡镇要去协调卫生、劳动等相关部门难度非常大,目前这项工作基本上就是街道、乡镇和公安在抓。
(二)《禁毒法》措施设置的先天不足及后续相关政策法规滞后,是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法制因素
1、《禁毒法》措施设置的先天不足。(1)吸毒成瘾标准不明确。社区戒毒与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措施衔接上存在漏洞。《禁毒法》第三十六条确立的自愿医疗戒毒是对戒毒形式的重要补充,但关于自愿医疗戒毒与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的衔接规定,《禁毒法》却只字未提。《禁毒法》这一疏漏,极有可能使自愿医疗戒毒成为吸毒者逃避带有强制性戒毒措施的“避风港”。另外,《禁毒法》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因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实施强制隔离戒毒。”也就是说,法律没有要求对第一次发现吸毒成瘾的就一定先要其社区戒毒,然
后才强制隔离戒毒,而是倾向于对第一次发现吸毒成瘾人员,先使用社区戒毒这一方式,但对于成瘾严重的吸毒人员,必须完全切断其与毒品接触的非法渠道,否则通过社区很难取得预期的戒毒效果,即可以不经过社区戒毒而直接作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那么怎样判断成瘾严重?怎样判断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标准如何确定?由谁评估?中间有较大的主观性,同时也给予公安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2)社区戒毒的适用条件不明确。依据《禁毒法》三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怀孕的妇女或者正在哺乳自己不满1周岁婴儿的妇女以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虽然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但应当依法接受社区戒毒。即由公安机关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与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指定的有关基层组织签订期限为3年的社区戒毒协议,作为社区戒毒的特殊对象,落实有针对性的戒毒措施。试问,这部分吸毒人员如果成瘾较重,在社区戒毒期间又吸毒,有什么教育处罚措施?同样,有严重疾病也无法收治进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的吸毒人员进行什么戒毒措施呢?显然也只能社区戒毒,再有吸毒行为时也无法进行教育惩治。这部分特殊人群利用法律对他们的“保护”,进行吸毒等违法行为,社会负面影响很大。那么基于提高戒毒实效的目的对于这两种特殊情形的吸毒人员是否无法实现。社区戒毒在这两种特殊情形的条款规定,处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和立法惯例要求,雷同于以往《强制戒毒办法》中有关限期戒毒的规定,但也留下了法律缝隙。(3)社区戒毒的法律程序规定欠缺。社区戒毒措施是一种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戒毒,戒毒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帮教和戒毒人员自身戒毒的决心和自觉性。社区戒毒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在《禁毒法》三十五条第一款中规定:接受社区戒毒的戒毒人员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协议,并根据公安机关的要求,定期接受检测。
[2]
[1]但是,实践中戒毒人员违反协议的情况千差万别,特别是有些经济欠发达的西北地区,戒毒康复人员在当地或康复人员到康复场所打工很难挣到维持基本生存的费用,但社区戒毒康复
协议规定他们不准外出,否则就按违反协议处理,实施强制隔离戒毒。这种脱离实际的做法,严重损坏了社区戒毒(康复)关于以人为本的要求。
2、《禁毒法》后续相关的政策法规滞后。《禁毒法》颁布并实施以来,对于如何执行等有关的戒毒条例却迟迟没有出台,相关的戒毒政策、制度、措施也就难以制定,由此,各地(省、市)自行确定的临时性的执行方案,这给许多地区的具体戒毒(康复)工作带来了政策不明朗、标准不统一、制度难健全、运行欠规范等负面影响;而大多吸毒人员都极为关注所在地公安机关对吸毒人员执行强制隔离的有关规定,这些也都普遍影响着正在接受戒毒的人员戒毒康复的情绪。
(三)社区戒毒(康复)实施中各个环节异常薄弱,成为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是戒毒康复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戒毒人员的戒毒康复的操守率,[3]但是当前许多社区戒毒与康复环节还异常薄弱。
1、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力量薄弱。(1)社区服务资源的短缺与断裂。社区戒毒康复场所机构不健全,许多社区普遍存在一处场所多种功能,一个机构多份职责,缺乏明确的责权利和可有效利用的资源。目前,大多数的社区还是依赖街道办事处、司法所、居委会和派出所等社区现有的正式组织开展工作,加之各类戒毒机构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在工作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使有限的戒毒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2)社区工作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意识与专业知识,工作理念落后,工作随意性大,难以提供专业化服务。加之,社工身份难以落实,待遇保障较低,难以安心工作,流动性很大。社工队伍的稳定和素质问题必将制约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最大效果,不利于社区
戒毒(康复)工作经常性地开展,不利于长效机制的形成。(3)医疗戒毒机构盈利目的性过强。戒毒人员用药物维持治疗,但这些人都因涉毒而家境贫困,治疗费用对他们来说也是很大的负担。(4)社区戒毒人员缺乏改变的正向动机与使用资源的能力。社区戒毒人员大多吸毒历史较长,有过多次戒毒失败的经历,长期的吸毒行为扭曲了他们的人格,使他们自暴自弃,缺乏改变自我的正向动机,负面的人生观和心理状态是他们复吸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吸毒行为严重破坏了戒毒者个人的非正式支持系统,而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还有待完善,这使得戒毒人员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戒毒人员普遍缺乏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他们往往和家庭、邻里、社区的关系紧张,在与外界的沟通和信息的获得方面都存在着相当的障碍,戒毒人群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增加了社区戒毒工作的难度。(5)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解决就业的渠道,没有形成一个全社会关心的帮教氛围。在当前下岗人员多、就业压力大的形势下,吸毒人员戒毒后缺乏出路,只能靠街道和社区零散的帮助解决生活问题。没有形成有保障的安置机制。让吸毒者戒毒后仍在社会上游荡,复吸几乎是很容易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2、执法过程不规范。(1)执行程序不规范。虽然结合《禁毒法》和实际情况,各地(省、市)自行确定的临时性的执行方案,确定了社区戒毒的适用范围、决定执行和脱毒治疗和期限计算。但在执行过程中,对吸毒成瘾标准、疾病的严重程度、家庭监护条件标准等,理解上的不相同导致采取决定的戒毒措施也不一样。少部分戒毒决定书开具时缺项、错填,送达时间的迟缓,戒毒协议书的填写,帮教工作人员的确定等都还有待规范。(2)管理工作不规范。戒毒康复工作是一项新兴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工作尚在摸索、尝试中进行,缺乏系统的工作理念,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致使一些康复场所依然沿用劳教戒毒管理办法,在管理工作中还没有形成或体现戒毒康复工作规律、适合健康人员特点的管理模式。(3)对病人的戒毒治疗欠规范。未完全按照临床脱毒、心理
康复及巩固维持治疗三个阶段综合治疗的原则进行治疗,特别是康复治疗、心理治疗未能充分有效的实施,住院时间短、达不到不少于30天的要求,更无从谈及巩固维持治疗。自愿戒毒机构自身的管理、治疗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
3、社区禁毒(康复)工作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考核是促进社区禁毒(康复)工作扎实开展的有效手段,而考核结果的运用是考核机制的核心。但目前,禁毒工作考核没有被单列为考核项目,分值在综治考核总分值中占的比重很小,仅相当于一篇调研材料的分值,能否完成对全年综治考核总成绩影响不大。因此,未能充分引起各地对禁毒工作的高度重视,使社区禁毒(康复)工作不能得以扎实有效地开展。
4、评估机制尚未建立,跟踪治疗工作滞后。社区戒毒评估是社区戒毒机构在戒毒计划实施后,借助科学的测评工具对吸毒成瘾者的心理、认知及行为等方面进行的测量和评价,是衡量社区戒毒工作效能的重要标准之一。目前,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还没有一个可进行量化评估的科学手段,只能借助于戒毒人员复吸率或操守率这样一个单一的结果来评价戒毒工作的效果,对戒毒人员人格、个性、情绪、认知、生理功能、生活质量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的改善情况,没有科学评价手段,对戒毒工作的评估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也不利于戒毒工作的深入开展。社区戒毒的跟进是指戒毒工作者与吸毒成瘾者的矫正关系结合后,工作者必须对成瘾者进行一段时期的随访,并对出现的新情况作出一定程度的处理和回应。由于吸毒人员流动性大,跟踪回访难度较大,出院后很难掌握有关情况,再加之,社会有关部门及社区与戒毒机构的协作配合不够,戒毒出所人员的后续帮教很难落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戒毒效果难以巩固,甚至前功尽弃。
5、戒毒经费短缺。目前,虽然政府加大了对戒毒工作经费的投入,但依然难以满足戒毒工作实际发展的需要。
(四)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是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戒断巩固效果的外部条件
戒毒康复工作是一项集心理生理康复、社会功能恢复、防范复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受心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社会性因素等多种因素的调控,其中社会性因素中的不良社会环境因素是制约戒毒(康复)工作发展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需特别引起我们的重视。(1)涉毒违法、吸毒危害等禁吸戒毒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许多地区只是在“6·26”国际禁毒日到来前几天象征性的搞一点活动,难以深入人心,对青少年教育的场所特别是学校更是忽视禁吸戒毒宣传教育的重要性;(2)有毒社会环境,包括毒贩猖獗、“毒友”纠缠、娱乐环境充斥诱惑;(3)贩毒人员难以肃清,吸毒人员戒不掉毒瘾,新的吸毒人员不断增加,涉毒人员队伍日益壮大;(4)戒毒人员家庭成员心理、行为等方面问题较多,且比较顽固,其不良情感得不到及时有效援助与修复;(5)戒毒人员难就业,跟不上社会发展,难以融入常态社会生活,时时处处有受歧视、被抛弃的感觉;(6)吸毒人员中艾滋病及相关疾病疫情日益严重。
(五)戒毒理论研究尚欠系统和深入,制约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一步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提升
戒毒科研工作存在一些缺陷,在理论研究上没有形成整合、系统的研究机制,没有制定全国一盘棋的整体计划与体系;在项目选择上,几乎所有研究项目都集中在医药学和心理学领域,缺少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项目;在科研资源共享方面,也受到条块管理体制的制约,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知名戒毒专家学者的科研领头作用,存在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在国内甚至连一份专门发行的戒毒康复报刊杂志(《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里面包含部分戒毒内容)都难以寻觅,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理论资源匮乏。
二、开展好当前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宣传先导、达成共识,实现戒毒理念转换,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效推进的前提
当前社会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知晓度不高,是制约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的原因之一。为此,应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各界了解、支持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为做好戒毒(康复)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攻。坚持常规宣传,突出重点宣传,抓好舆论宣传,切实提高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对戒毒(康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推动司法行政系统的戒毒(康复)工作上一个新台阶。实现戒毒理念的转换:树立“教育、挽救为目的”的理念,“科学戒毒为原则”的理念和“管理与服务并重”的理念,真正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对吸毒者的定位问题——吸毒者是病人、违法者和受害者,以及对戒毒措施的转换问题,在工作中应更加注重对吸毒者的人文关怀。通过宣传营造全民禁毒戒毒的氛围,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来共同支持和参与社区戒毒,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
[4]
(二)健全法制、规范执法,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依法推进的保障
1、明确成瘾标准。在社区戒毒的规定中多次提到吸毒成瘾严重的字样,作为可排除社区戒毒的前提条件之一,那何为成瘾严重,应有具体的表述。以往的法律法规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后面的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2、明确社区戒毒的适用条件。注重特殊对象的治疗处理,关注与自愿戒毒措施和强制隔离戒毒相关措施的衔接。有专家认为:适用条件为吸毒成瘾被初次查获或者从未经过强制性戒除毒瘾,并有稳定生活来源和具备家庭监护条件的;年龄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70周岁以上的;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因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残疾,且生活不能
自理的;自愿戒毒人员在戒毒治疗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因病需在外救治的;其他不适宜强制隔离戒毒的。
[5]
3、明确社区戒毒的适用程序。第一,决定执行。社区戒毒由公安派出所或同级公安禁毒部门提请,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在3日内审查决定。决定社区戒毒的,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社区戒毒者本人,同时在3日内通知社区戒毒执行地所有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和社区戒毒者家属,承办单位并负责移交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社区戒毒人员变更社区戒毒地点的,由原作出决定的公安机关在7个工作日内移送或移交给接受地公安机关,由接受地公安机关按照社区戒毒程序通知社区戒毒工作部门。社区戒毒工作部门与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签订社区戒毒协议,明确告知其义务、权利和法律责任,并落实有关社区戒毒措施。第二,决定解除。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执行期限届满前十五日,执行地公安派出所和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对其戒毒康复、实际表现、社会功能恢复等综合评估情况,提出决定解除建议,经执行地的人民检察院和区县禁毒办审批后,予以批准解除。第三,决定中止。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在社区戒毒期间,因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被依法予以处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其责令社区戒毒决定自行中止。第四,期限计算。根据《禁毒法》第三十三条规定,责令社区戒毒的期限为三年,自被责令社区戒毒人员与执行地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禁毒工作小组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之日起计算。[6]
4、尽快制定出台戒毒条例。一部法律制定出台同时相配套的政策条例等也必然随之出台,以便于正确解读和有效执行。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戒毒条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需及早对原有的制度规范逐一进行清理,对照禁毒法和戒毒条例制定贯彻执行的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戒毒康复有关制度措施的顺利衔接和及时有效运行。
(三)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实行社会化运作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深入推进的关键
1、准确定位,各司其职,充分整合社会资源。(1)禁毒工作实行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2)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公安、司法、卫生、民政、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3)要切实加强公安司法部门与卫生、财政、药监、社会团体及相关院校研究机构的工作配合,建立戒毒工作的良好社会协作机制。(4)加强戒毒科学研究,最大限度地发挥智力资源的利用。不仅要在医药学和心理学领域,而且加强跨多学科的综合性戒毒项目的研究,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可利用的戒毒方法。尤其要建立戒毒机构与院校研究机构的联合科研机制,把戒毒机构变成院校研究机构的研究基地,将戒毒机构面临的难点问题作为院校研究机构的重点科研课题。从而,充分利用各部门的资源,共同促进戒毒工作全面协调发展。(5)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增强戒毒工作后效应。要加强社会各方面的联合协作,动员政府相关部门、社区及家庭的力量,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将戒毒机构的康复矫治、创建“无毒社区”活动与家庭重建、就业扶持、行为干预等后续照管工作整合起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化工作网络。(6)构建新新型的以政事分开、责任明确、投资多元、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非营利性戒毒医疗机构,并使之健康发展。
2、加强戒毒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充实提高戒毒工作的科学内涵。(1)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通过招录、选调等方式,引进一批戒毒康复、医疗卫生、教育、心理咨询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在编制范围内,对开展戒毒(康复)工作的警力进行统一调配,选择业务工作能力强、热心戒毒(康复)工作、有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同志从事戒毒(康复)工作。(2)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专家学者定期到康复场所开展咨询、指导。(3)积极开展专业培训。
应将戒毒康复专业培训纳入人才培养和专业培训计划,制定具体的培训方案,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戒毒康复专业培训,不断提高戒毒康复场所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7]
3、制定政策,落实资金,加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经费的物质保障。各级政府要具体落实禁毒专项工作经费,根据禁毒工作项目的实际经费需求,将禁毒经费单列,纳入市、镇(街道)财政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确保禁毒各项工作正常有效地开展。
4、建立规范化的运行模式。(1)等级管理规范化。根据社区戒毒人员的染毒程度、经历、个人特点、生活和家庭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分等级、分阶段的戒毒方案,根据戒毒效果和需要、按照规范的流程适时进行调整,提升或降低一个管理层次。(2)康复治疗规范化。在社区戒毒康复中心设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点,方便社区戒毒人员,使参加美沙酮维持疗法的吸毒人员数量进一步扩大。同时,在医疗点内设立戒毒门诊科目,解决主动到社区戒毒的吸毒人员的生理脱毒问题。(3)配套制度规范化。以《禁毒法》为依据,进一步制定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纳入可操作的制度化轨道。
(四)确保长效、切实加强禁毒工作机制建设,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持续推进的动力
1、要建立健全禁毒考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禁毒工作绩效监督评估体系,把禁毒工作目标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平安社区”和公安打防控考核内容;将禁毒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进行具体量化设置,科学分解落实责任,实行责、权、利相互统一;将社区戒毒工作纳入部门的年度考核,提高禁毒工作的分值,以科学的考核督查引导社区戒毒工作的落实。同时,制定和完善对社区戒毒专职管理人员和社工的分类考核制度,将他们的平时管理情况和个人表现,特别是对戒毒人员的谈话以及维持率等纳入考评内容。
2、要建立健全禁毒协调机制。建立健全禁毒委成员单位例会制度,及时通报上级有关禁毒工作指示精神,加强各禁毒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沟通和联系;建立公安、安监、药监、文化、工商等职能部门联席例会制度,及时通报禁毒工作形势,加强信息互通,开展联合执法。
3、要严格责任追究机制。加大对禁毒各项工作的实地检查考核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禁毒各项工作扎实开展。
4、建立科学、实用的戒断效果评估体系和社区戒毒跟进机制。(1)社区戒毒的效果评估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适时性原则、标准化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戒毒效果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毒瘾依赖程度的诊断性评估、戒毒期间戒毒效果的检验性评估、复吸倾向预测性评估等方面。戒毒效果评估体系可量化为下列指标: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知法守法、就业能力。不同类型的评估包含的考核内容应有所差异,在具体内容的评估可以选择有关的内容,构成具体的评估指标。(2)探索建立后续照管模式,建立灵敏的信息反馈网络,完善社区戒毒的跟进机制。在社区建立后续照管站,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干警、志愿者、社区人员等相互协作,深入社区,共同开展后续照管工作。及时掌握他们的工作生活现状、行踪、交往状况、有无复吸诱因或迹象、是否已经偶吸或复吸等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帮教夹控措施。为戒毒人员提供指导服务,进一步巩固戒毒效果。通过综合治理,长期关心救教,增强戒毒康复工作的后效应,使吸毒人员真正平稳回归社会。
(五)拓宽思路、广辟渠道,有效提高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出路,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有力推进的保证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切实措施,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戒毒康复工作。与经济效益好的国有大型企业及关心公益事业的民营企业家、慈善家、社会工厂、企业联系,组织戒毒康复人员到企业生产劳动,与企业签订合同,实现就业。这样既可缓解戒毒康复场所的压力,又解决了戒毒康复人员的收入问题。
(六)堵源截流、优化服务,改善社区戒毒(康复)场所环境,是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扎实推进的基础
1、公安机关集中精力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既要注重攻坚破大案,切断毒品贩运通道,更要重视不间断的打击零包贩毒活动(零包贩毒才是戒毒人员容易获得毒品走向复吸的最直接诱因),以期摧毁贩毒网络,同时加大对涉毒公共娱乐场所的整治力度,切实遏制住公共娱乐场所吸贩毒现象的蔓延,多措并举,肃清社会有毒环境。
2、改善社区戒毒(康复)场所环境,浓厚戒毒康复文化氛围。马斯洛指出:“病态的人是被病态的文化造就的,健康的人能够由健康的文化造就成”。戒毒康复文化是提高戒毒康复成效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要通过发展戒毒康复场所文化的引导、凝聚、约束、激励作用,塑造戒毒康复管理工作人员和戒毒人员的人格品质、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1)营造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康复中心区域内,有选择地种植多种花木、设计格局美化生活环境,成就绿色戒毒康复文化。(2)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医患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以“教言温雅有礼,教行安详热情,教表端庄有度,教风清正廉洁”管理戒毒康复人员的举止言行。营造良好而和谐、文明的氛围,建设紧张有序、生动活泼、健康向上、向善的心理环境。(3)营造一个有序的生活环境:注重康复中心的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创新符合时代特征、机构科学合理、管理制度健全的机制,使戒毒康复场所各项工作的运作有章可循。(4)营造一个怡人的文化环境:在戒毒康复区域设置诱导、鼓励、关怀、向上的格言,经常举办
读书会、个人才艺展示会、文艺晚会等活动使戒毒康复人员时时得到文化熏陶,努力将戒毒康复中心的工作向外延伸,以大开放的姿态,兼收并蓄系统间、行业间多种文化精髓,理解、沟通、互动和创新戒毒康复场所文化,为提高保持戒毒(康复)工作持续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总之,加强禁毒工作,仅仅注重打击和戒毒两个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吸毒人员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否则打击和戒毒工作的成果将会被90%以上的高复吸率所抵消。而在这方面,转变戒毒理念,制定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考核评估跟进机制,广辟就业渠道提高戒毒人员收入,营造戒毒康复场所浓厚的戒毒文化氛围,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建立长期有效的戒毒机制,合理利用资源,形成社会整体合力显得尤为重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吸毒、禁毒、戒毒三者相互关联的工作系统,从而使禁毒戒毒工作达到系统最优,使吸毒人员真正平稳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62.[2]姚建龙..禁毒法与我国戒毒体系之重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关于进一步做好戒毒康复工作的调研报告.《中国司法》,北京:司法部劳教局.[4]福建禁毒网:2008.09.04 [5]胡鹏.禁毒法视角下的社区工作研究[J].立法研究,2008.06
[6]姚建龙.禁毒法与我国戒毒体系之重构[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 关于进一步做好戒毒康复工作的调研报告.《中国司法》,北京:司法部劳教局.作者简介:
骆晓玲(1974-),女,甘肃酒泉人,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法律课教学部副教授,法律硕士,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高晓东(1971-),男,甘肃白银人,甘肃省公安厅禁毒警察总队秘书科科长,法学学士,从事禁毒工作研究。
第二篇: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水务一体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厂回族自治县水务局 杨广龙
一、充分认识水务一体化发展的意义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管理体制上的重大创新,其目标是通过建立 “一龙管水、共同治水”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优化配置,强化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工作,保障城乡防洪安全、供水安全、水生态与水环境安全。
水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政府必须管好。传统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是分级分部门管理,在区域上城乡分割管理,在部门管理上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治污等各管一段,这样的“九龙管水”已经被证明问题较多,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进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水资源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调整,在此背景下,水务一体化管理在实践中逐渐得到大家认可,成为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成效和经验
十多年来,各地水利部门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继续做好农村水利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相继成立水务局作为统一管理水资源的综合部门,对城乡的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涉水事务实行一体化管理,为优化配置水资源 1 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上的保障,大大提高了水管理的效率,促进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从过去的“多龙管水”变为“一龙管水、团结治水”,有利于克服过去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的弊端,进一步明确了水资源管理的职责,强化了区域管理和流域管理的结合,提高了管理人员素质,提升了水行政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2、促进水生态系统建设,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水务一体化管理,加强了城乡供水水源及重要水域的保护,强化了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有效地保护了城乡水资源的水质,提高了区域水环境承载能力。
3、有利于制定合理的水价政策。近几年,不少地区调整了水价政策,水价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合理的水价应由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组成,对不同的用水对象,如城镇工业用水、生活用水以及农业用水,水价政策和标准也是不同的,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不仅为理顺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的关系,确定合理的城乡水价体系和标准,提供良好的体制保障,而且有利于实现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水价政策,促进城乡供水事业的共同发展。
4、推动水务市场的良性发展。水务设施多是公用事业,水务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管,城乡水源建设、2 输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产业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基础和支柱产业作用,就得把它们放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统筹考虑,实现产业的优先发展和协调发展,而水务一体化管理为之提供了相适应的管理平台,有利于克服部门分头管理带来的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这将对水务市场的发育和完善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1、部门利益难以整合,部分职能归口还比较困难。职能分散管理的旧体制所带来的弊病积重难返,行政职能在整合过程中受到的压力和阻力相当大,还有一些涉水职能难以划归县水务局。按规定,排污口下端的污水治理工作应该由水利部门负责,但目前还是由环保局负责。
2、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亟待完善。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
3、水务一体化改革降低了行政成本,使原有制度框架外的潜在利润内部化,实现了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水务一体化其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级政府的强制性支持。当然,这种支持仅限于引导,而不是干预。
四、深化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1、提高认识,加快水务一体化改革步伐。要适应发展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是统筹城乡发展和落实治水新思路的必然要求,要从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解决我国水多、水少和水污染问题的高度,提高对改革工作的认识,切实加快改革步伐,真正实现城乡涉水事务的一体化管理。
2、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只有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改革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要按照要求,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推进。
3、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对现实需要但还缺乏的政策法规要加快建立健全,对一些过时的政策法规要及时修改完善。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4、深化水务国有资产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在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水务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推进水 4 务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促使水务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切实保证落实水务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5、健全水务投融资体制。按照有进有退的要求,调整政府财政投资范围,加大公益性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投入力度。水务企业的国有资产出让收益、经营权出让转让收益等,要用于水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务投资环境,加快形成向水务产业倾斜的投融资优惠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水务设施利用信贷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外资等力度。
6、积极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加快水务管理现代化建设。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行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要不断提高管理科技含量,提高管理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2010年7月
第三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
来源: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
编者按: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厅党委以及我局党委提出了“建设海西、公安先行”。作为禁毒部门,如何围绕海西大局,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尽心作为,着力先行是当前工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支队立足于禁毒工作的实际,在总结一年来贯彻实施《禁毒法》基础上,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社区戒毒、为本市建设服务进行调研和探讨。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国家禁毒委在总结多年来我国戒毒帮教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科学戒毒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一项新的人性化戒毒康复措施,是贯彻实施《禁毒法》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分析
某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650名。2005年至2008年全市有2964名吸毒人员被强制、劳教戒毒和治安拘留,其中强制戒毒676人、劳教戒毒1169人、治安拘留1119人(常住户口2225人、流动人口739人)《禁毒法》实施以来,为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市禁毒委选择了思明区开元街道、湖里区江头街道、集美区杏林街道、同安区洪塘镇等四个街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开设了两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目前登记入组美沙酮替代治疗逾千人。全市已有986人签订社区康复协议,新增吸食海洛因人数大幅下降。通过有效地社区帮教,已有290人戒除毒瘾,并办理了撤销帮教手续。
《禁毒法》实施前,我市按照禁毒法律法规的规定,突出打击力度,实行“抓获吸毒人员直接强制戒毒”的办法,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是戒毒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原来的强制戒毒期限为3-6个月,劳教戒毒为1-3年。《禁毒法》实施后,取消了劳教戒毒,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社区戒毒、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等多层次戒毒模式。突出人性化管理,实行“抓获吸毒人员先由社区管理,管理不好再强制隔离戒毒”的办法。戒毒工作由关押状态转到社区进行开放式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幅下降,街(镇)的禁毒工作量大幅增加。现在的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强制隔离戒毒2年,可延长1年,社区康复3年。对吸毒人员的法定戒毒周期由原来最长3年6个月,延长到现在最长9年。戒毒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首先,对《禁毒法》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措施,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戒毒体系,对戒毒人员实行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衔接,可以实现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和后续照顾这一完整的戒毒过程,实现科学戒毒这一理念认识不足,坚守“一朝吸毒,终生戒毒。”吸毒人员一旦染毒,想要戒断毒瘾几乎不可能的错误观念。于是对他们不关心,甚至歧视。其次,对吸毒人员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只知吸毒人员是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者,对其违法行为应予惩处。不明白吸毒人员是公民,是社会
毒品问题的受害者,对其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应予保护;不明白吸毒人员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赖者,是病人,对其毒品依赖成瘾的病症应予治疗;不明白吸毒人员中部分身处社会弱势群体或低层,对其生活无着的状况应予救助。对吸毒人员这种法律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的处理没有采取综合施策的办法,对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重处罚、轻矫治的现象。再次,有的认为国务院《戒毒条例》还未出台,下一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不知如何搞,辖区内目前吸毒人员也不多,对社会危害不明显,加上人、财、物都不具备,没有必要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认识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一系列新的戒毒康复制度,纳入禁毒的法律体系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吸毒人员的一种人文关怀。就社区戒毒康复而言,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也是病人,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尊重、单位的接纳、朋友的理解、家人的关爱。但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单位、朋友、家庭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厌恶、疏远、拒绝、憎恨,这样逐步使这些人成为格格不入社会生活的边缘人群,造成有些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重操旧业,重蹈覆辙。因此,在禁毒工作中,必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重视和关爱戒毒人员,这样有利于增强戒毒人员的信心,争取他们及其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生活,从而达到提高戒毒效果的目的。
(二)有的禁毒成员单位职责履行不到位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既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性工程,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禁毒法》实施后,有的成员单位没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禁毒法》;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禁毒工作,把禁毒工作孤立起来看待,错误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部门的责任,跟自己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禁毒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认真的履行自身的法定责任。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禁毒法》施行后,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区、街(镇)的重视下,全市有序开展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虽然有的区、街道这项工作开展得不错,但总体发展不平衡,研究得还不够,存在怕麻烦图省事的思想,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有的片面认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可以慢慢来,等其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好了,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了,可照搬照抄,省心省力,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
(四)宣传力度不大
客观上《禁毒法》实施时间不长,主观上有的单位和禁毒职能部门没有研究制定《禁毒法》贯彻实施意见或办法,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尤其对流动人口、不良行为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无业闲散人员等高危人群的毒品预防教育不到位,流于形式。上级有要求就宣传一下,没有强调就没有行动,一般是“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宣传一阵子,应付了事,平时宣传得少,甚至没有宣传,更没有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络等媒
体,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使党和政府禁绝毒品的方针政策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有的区、街道没有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没制定计划目标;有的虽然年初制定了目标计划,但很少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年底更没有考核和奖惩,不能有效调动大家的禁毒工作积极性,致使干好干坏一个样。
第四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规范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主体
根据《禁毒法》和《戒毒条例》的规定:
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负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机构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
1、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任组长。
2、综治、公安、卫生行政、民政、司法行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劳动等部门为成员单位。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
按照乡镇、街道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数30∶1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 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数不足30名的,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工作人员。
社区戒毒工作小组
由社区戒毒专(兼)职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医务人员、社区戒毒人员的家庭成员以及禁毒志愿者组成
社区戒毒适用对象
1、对吸毒成瘾人员,县级、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安机 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并出具责令社区戒毒决定书,送达本人及其家属,通知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
2、社区戒毒的期限为3年,自报到之日起计算。
3、社区戒毒的执行地点是户籍所在地或者现居住地所在县(市、区)
4、社区戒毒自期满之日起解除。社区戒毒执行地公安机关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送达社区戒毒人员本人及其家属,并在7日内通知社区戒毒执行地乡镇人民政府、城市街道办事处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
社区康复的适用对象
1、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3年的社区康复。
2、社区康复参照社区戒毒的规定实施。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工作流程
督促报到
1、以15日内按时报到人员,办公室及时进行登记。
2、对未在15日之内按时报到的人员要进行督促。(1)有正当理由的,社区戒毒办公室应该督促戒毒人员尽快报到执行社区戒毒。可以采取《社区戒毒(康复)逾期报2 到通知书》的形式。
(2)无正当理由的,社区戒毒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向执行地公安机关(派出所)报告。
正当理由包括:不可抗力,配偶、子女、父母去逝,本人重大疾病或事故,近亲属因重大疾病、事故戒毒人员系唯一抚养人或赡养人的。
签订协议书
1、告知其权利义务及相关法律后果
2、与其签订戒毒协议
3、落实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开展跟踪服务管理工作 定期检测
(一)应由派出所具有吸毒检测资质的民警担任此项工作
1、社区戒毒人员的定期检测第一年每月检测不少于1次,第二年每2个月检测不少于1次,第三年每3个月检测不少于1次,共计22次。
2、社区康复人员的检测第一年每2个月检测不少于1次,第二年每3个月检测不少于1次,第三年每6个月检测不少于1次,共计12次。
(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根据检测结果如实填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定期吸毒检测记录表》。
(三)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也可根据工作需要在检测次数内进行不定期抽检。定期帮教、劝诫
1、由专职戒毒工作人员和社区民警承担此项工作。
2、定期在社区开展面向社会和社区戒毒人员的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发现社区戒毒人员有违反社区戒毒协议或者其他轻微违法行为、有复吸毒品倾向时,及时予以劝诫,这是预防社区戒毒人员吸食、注射毒品的有效手段。在开展帮教、劝诫工作中应注意方式方法,注意对戒毒人员及家庭的隐私保护。
3、每月开展一次,对及时发现问题的要及时帮教、劝诫。
4、形成帮教记录。戒毒知识辅导及心理疏导
由社区戒毒专(兼)职工作人员或社区医务人员承担。戒毒知识的的辅导主要是向社区戒毒人员传授戒毒的基本知识,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戒毒观念,坚定戒毒的信心,提高对戒毒治疗的依从性,主动配合社区戒毒工作小组开展工作。
定期家访(谈话)
1、主要由社区戒毒专职工作人员或社区民警承担此项工作。
2、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每月找社区戒毒人员谈话(家访)不少于1次;每2个月找社区康复人员谈话(家访)不少于1次。
3、目的是要及时掌握戒毒人员的生活、学习、工作及戒毒等情况,要根据国家政策落实帮扶保障措施。
4、家访不仅限于对戒毒人员本人及其亲属的走访,同时可对其邻居、村社干部进行走访。
5、填写家访(谈话)表。帮扶保障措施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要积极协调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卫生等部门落实帮扶保障措施。
基本的原则:贯彻《禁毒法》第五十二条,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方面不受歧视。
1、加强就业登记和失业登记,开展职业培训,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按规定给予政策扶持,采取集中安臵、分散安臵、提供公益性岗位、自主就业等多种形式促进戒毒康复人员实现就业。
2、按规定将戒毒康复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畴,对符合条件的戒毒康复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补贴。
3、按规定将生活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家庭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员供养范围,对因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困难的戒毒康复人员家庭给予临时救助。
定期报告
1、社区戒毒人员至少每月向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报告戒毒情况1次;社区康复人员至少每2个月报告1次。
2、报告的内容应涉及戒毒情况,生产生活情况,心理状况,家庭情况等)
3、报告内容要书面形式记录,可折合见面访谈次数。定期评估鉴定
1、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小组要每个季度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戒毒情况进行评估鉴定,每年要对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进行评估鉴定。三年总的次数应为16次。
2、评估内容包括配合程度,表现情况等为内容,康复的情况,是否有违反规定的情况)
3、填写鉴定评估表。告诫
1、告诫的情形: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康复)期间,逃避或者拒绝接受检测,擅自离开社区戒毒执行地所在县(市、区)的
2、填写《告诫书》
正确使用、规范填写《告诫书》是认定社区戒毒(康复)人员严重违反协议的前提和基础
社区戒毒(康复)期间其他戒毒措施的运用
1、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吸食阿片类毒品、多次被强制隔离戒毒、本人丧失戒毒信心的戒毒人员,在自愿的前提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可以动员、监督其赴当地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参加社区药物维持治疗。登记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的戒毒人员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公安机关备案。(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见附件)
2、自愿戒毒:对吸毒成瘾且经济条件允许的社区戒毒人员,在其自愿的前提下,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可动员其到正规的自愿戒毒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自愿戒毒医疗机构见附件)
3、戒毒康复场所:对居无定所、生活无着落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办公室可以动员其到戒毒康复场所戒毒康复、生活和劳动。(戒毒康复场所见附件)
戒毒地点变更
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要求变更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地点的,应当填写《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变更戒毒(康复)地点审批表》,并提供接收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部门(街道、乡镇一级)同意接收的证明,向执行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部门进行申请,经审核后,报县级禁毒部门审批。审批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同意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不得擅自脱离原执行地的管理。
审批同意的,执行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部门出具《关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变更戒毒(康复)地点的函》,向接收地办理移交手续。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应当自《关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变更戒毒(康复)地点的函》出具之日起15日内前往接收地街道、乡镇报到。接收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部门应当按规定重新签定社区戒 毒(社区康复)协议,继续执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时间自报到之日起连续计算。
社区戒毒(康复)的中止
社区戒毒措施中止的情形,即社区戒毒人员被依法拘留或者逮捕。此处所规定的“拘留”,包括《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的行政拘留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刑事拘留。此处所规定的“逮捕”,是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强制措施。对在社区戒毒期间被依法拘留或者逮捕的戒毒人员,社区戒毒措施中止,期间需要戒毒治疗的由羁押场所给予必要的戒毒治疗。其释放时,到原社区戒毒的执行地继续执行社区戒毒剩余的期限。
社区戒毒(康复)的终止
社区戒毒人员被依法收监执行刑罚或者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此处规定的“收监执行刑罚”是指依照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的有关规定,由监狱对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在被交付执行刑罚前,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由看守所代为执行的,以及被判处拘役的罪犯在拘役所中执行刑罚的,也属于“收监执行刑罚”。“强制性教育措施”指的是劳动教养。社区戒毒(康复)终止无需出具解除社区戒毒通知书。
请假外出程序
1、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8 期间如需暂时离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执行地所在区、县(市)3日以上的,须提前一天向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小组报告,填写《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外出请假审批表》在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办公室同意,发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后,方能外出,并必须按时返回销假。
外出期间,需要进行定期检测的,要按协议规定,凭《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外出准假通知书》,主动到外出地公安机关进行检测,并按期寄回外出地公安机关检测结果证明。
解除社区戒毒(康复)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戒毒(康复)期满,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提出意见,报送相关材料,由当地派出所报送县级公安机关批准,予以解除。社区戒毒执行地公安机关应当开具《解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通知书》,并将解除信息录入吸毒人员动态管控系统,同时7日内通知社区戒毒(康复)本人、家属、作出社区戒毒(康复)决定的公安机关。通知书复印件交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存档备查。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档案制作 《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档案》要按照“一人一档”的要求建立,有条件的要建立电子档案。内容包括:
1、责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决定书
2、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登记表
3、社区戒毒(康复)协议书
4、社区戒毒(康复)计划
5、社区戒毒工作小组成员名单
6、定期见面/谈话、家访记录
7、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吸毒检测通知书
8、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检测记录
9、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告诫书
10、请假审批表
11、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变更戒毒地点审批表
12、季度、现实表现评价
13、解除社区戒毒/社区康复通知书
第五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实施方案
堕却乡社区戒毒康复
安排意见
为深入开展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组织机构
为加强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政法委书记、乡禁毒委副主任为组长、综治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堕却乡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于乡综治办,负责本乡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组织、协调、督导和实施。
二、工作目标
按照“以人为本、依法管理、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通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戒毒治疗、康复指导、救助服务功能兼备的戒毒工作体系,努力实现吸毒人员戒断毒瘾、身心康复、回归社会。
三、具体任务
(一)明确和落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主管部门和具体职责。派出所、司法、卫生院、社会事务办、团委、妇联等单位认真履职、协作配合,积极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二)建立社区戒毒(康复)专职工作队伍和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体系。各村要配备社区戒毒(康复)不得少于1人的专职工作人员,落实帮扶措施,为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志愿服务。
四、工作职责
要建立起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员会组织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履行法定职责、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力度。
(一)派出所:对吸毒人员进行检测和登记,实施动态管理;责令吸毒成瘾人员接受社区戒毒和决定强制隔离戒毒,责令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接受社区康复;参与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的日常管理;配合卫生院开展戒毒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二)司法所:对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供司法援助,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吸毒人员登记。
(三)社会事务办:指导基层组织将社区戒毒(康复)纳入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促进和指导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工作,将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戒毒人员纳入救助范围。
(四)财政所:负责保障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经费。
(五)中心校:对社区戒毒人员(社区康复人员)的文化教育给予支持。
(六)工会、共青团、妇联部门: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堕却乡禁毒委员会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