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斌[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3 08:4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斌[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斌[本站推荐]》。

第一篇: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斌[本站推荐]

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

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

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刘斌

从《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的‚普遍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初步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来看,社区康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策略,符合国情、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国际上开展残疾人康复的主要形式,更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

社区康复服务将在改善社区残疾人生活环境、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残疾人事业社区化这一总体趋势是毋庸置疑的,但社会转型的渐进性决定了残疾人康复社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社区服务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它在培育社会文明意识、整合社会资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省有190.9万残疾人,城市和农村社区共计10000多个,在30个市辖区(含开发区)和40个县(市)累计建立了2849个社区康复站,配备社区康复协调员8411名。随着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推进,为我们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融入社区卫生、社区建设工作,在社区康复示范区、县培育活动的带动下,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取得了较快发展,服务也逐步规范,内容更加充实。我省社区能够为残疾人提供就地、直接、及时的物质和精神帮助,能为他们就业、生活、康复提供必要的条件。但目前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从总体上来说,仍面临一些不能忽视的制约因素需要我们解决。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区康复资源匮乏;二是社区康复人才匮乏;三是社区欠缺以医疗服务为依托的康复模式,康复效果欠佳;四是社区康复服务手段单一,理念落后,质量不高;五是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六是社区康复服务运行机制不够科学,不够规范。

鉴于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发展的现状,对未来的社区康复工作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将社区康复工作组织管理社会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环境保障

鉴于社区康复资源匮乏这一现状,政府应发挥好主导作用,让政府在坚持社区服务的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前提下,理性地介入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社区康复服务,而不是对社区康复服务的包揽包办。政府的职责和作用首先是对残疾人社区建设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管理和调节,为其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如,政府在社区建设规划当中,应预先规划出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场所,在社区人员配备中把残疾人康复服务考虑进去等。其次,政府应将残疾人社区的建设发展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和推行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社区康复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有效的监督,同时协调与沟通社区中各类组织、团体、居民等之间的关系,解决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为其发展铺平道路。

(二)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及有关政府补贴政策 目前我省大部分残疾人都是享受国家低保待遇的家庭,生活都很贫困,‚十二五‛期间,要想让更多的残疾人人更快更好的康复,一是必须逐步将符合规定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另外省市及新农合医保规定只能住院才能体现医疗保障,这对残疾人康复有很多制约,应该开通医保门诊就医报销制度。二是必须要完善残疾人医疗保障有关政府补贴政策,如:长春市将社区康复工作提升到政府层面,纳入全市民生工程统筹推动,将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工作利用政府购买服务开展起来,启动了‚千人百日‛康复服务入家庭项目,经前期深入调研,确定了对有康复价值且不能自理的贫困肢残患者提供(三个月)的免费入户康复服务,配套补贴经费每人每月1000元,确定了4家定点服务机构,动作和步伐都很大,社会反响很好。

(三)社区康复不是单靠某一个部门所能做到的,必须协调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使其在社区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获得社区康复工作的总体效益。

二、.构建起全方位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

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应当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以康复中心及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人才培养为主导,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为重点,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先易后难,注重发挥社区康复协调员的作用,使残疾人社区康复真正起作用,惠及残疾人。

三、注重残疾人社区康复群体化工作方式的应用

(一)用群体工作方式使社区康复获得更好的效果。

开展社区康复指导工作时不单单是康复技术上给与支持,更应该充分重视家属及残疾人本人的环节,用群体工作方式使社区康复获得更好的效果。残疾人社区康复是在社区支持下的家庭康复,要把家属组织起来,通过他们的努力来落实康复训练计划,通过他们的配合来提高和巩固残疾人的训练疗效。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二)鼓励亲友积极配合并参与残疾人康复训练,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康复

由于残疾人亲友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

(三)采用集中指导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推进社区康复

可以采用集中指导和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方便患者,又利于康复训练活动的坚持,从而也利于康复对象和家属的互相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一种‚看谁动作正确‛‚看谁疗效显著‛的潜在性竞争动力与压力,进而推进社区康复。

四、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光、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五、提高服务质量,开启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工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省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完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服务能力正在提高,服务领域也在拓宽,残疾人对政府实施的康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进力度,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把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六、加强康复人才的培养,推进残疾人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据调查,目前依托在街道医院组建的社区康复站里从事残疾人社区康复第一线的人员由于缺乏系统的康复专业知识,让他们在社区中,应用全科技术、全面康复的原则为社区中的妇女、儿童、慢病人、截残人、老年人的开展康复服务有一定的难处。已建的社区康复站都配有一定数量不同功能的训练设备与器材,为使这些设备与器材不至成为不适用和不实用,增加其利用率而不闲置浪费,就要有懂专业的康复医师的指导,尤为农村更急需康复知识和康复技术。目前我省社区服务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已影响了残疾人社区服务质量的提高。因此,注重残疾人社区服务队伍的专业素质提升,引进和培养一批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化、专业化社区服务工作者,建立社区服务工作者的资格认证制度,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并完善志愿者组织机制和规章制度,应是社区服务专业化的必由之路。值得一提的是,当务之急在于配合我省医疗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残疾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过程中,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从具备一定医学从业经验的医护人员中选拔培养社区康复训练指导医生,由政府部门、残联系统及社区卫生机构共同承担培训费用,以尽快满足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迫切需要。

七、充分发挥残联社区指导的作用 机构改革方案中确定残疾人联合会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残联是残疾人的‚娘家‛,作为娘家人的残疾人工作者就是要在康复事业中以主人翁的态度为残疾人多说话、多跑腿、多干活、多行善、多牵头,我们社区指导要在康复部的领导下在社区康复工作中要做好‚配角‛,做好技术指导、中介服务工作。

八、推动康复服务入家庭工作。

建立康复服务进社区、入家庭工作。项目实施要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入家庭工作。根据国家的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康复服务指导意见。上门服务,指导家庭康复、功能锻炼、心理辅导;情况较重者设家庭康复病床,定期上门巡诊,给予诊疗和康复服务;康复器材也可以进行租借,保证残疾人足不出户,享受到残疾人应有的康复权利。

九、使社区康复服务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随着康复服务工作逐步展开,要相应建立和逐步完善必要的康复服务制度,包括:

(一)主管康复的医师和治疗师(社区康复协调员)的职责和工作制度;

(二)“上门康复服务”和“家庭康复病床”工作制度;

(三)康复伤病员的病案记录和管理制度;

(四)社区康复站工作制度(对伤病员、残疾人康复训练的指导服务制度和康复程序、器材使用的管理等制度);

(五)康复服务质量和效果评估总结制度;

(六)转诊上送制度。

通过我省这么多年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到,社区康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服务路上,将现有的康复资源做有效的整合。在组织管理、技术指导、康复服务几个主要工作层面上,既有政府、部门行为,又有社会参与;既涉及行政的宏观协调,又涉及技术的微观指导;既需要社会保障,又受经济规律制约等等。近些年,我省在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这为社区康复工作的推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希望社区康复这项造福广大残疾人,标志文明进步的工作能够同其他工作一样走在全国的前列,率先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权‛。

第二篇: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

来源:杜新忠戒毒、禁毒专业网 作者:某市公安局禁毒支队

编者按:为践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省厅党委以及我局党委提出了“建设海西、公安先行”。作为禁毒部门,如何围绕海西大局,主动融入,主动对接,尽心作为,着力先行是当前工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为此,支队立足于禁毒工作的实际,在总结一年来贯彻实施《禁毒法》基础上,就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社区戒毒、为本市建设服务进行调研和探讨。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国家禁毒委在总结多年来我国戒毒帮教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科学戒毒规律和我国国情的一项新的人性化戒毒康复措施,是贯彻实施《禁毒法》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也是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毒品问题综合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现状分析

某市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4650名。2005年至2008年全市有2964名吸毒人员被强制、劳教戒毒和治安拘留,其中强制戒毒676人、劳教戒毒1169人、治安拘留1119人(常住户口2225人、流动人口739人)《禁毒法》实施以来,为推进我市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市禁毒委选择了思明区开元街道、湖里区江头街道、集美区杏林街道、同安区洪塘镇等四个街镇开展社区戒毒(康复)试点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先后开设了两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目前登记入组美沙酮替代治疗逾千人。全市已有986人签订社区康复协议,新增吸食海洛因人数大幅下降。通过有效地社区帮教,已有290人戒除毒瘾,并办理了撤销帮教手续。

《禁毒法》实施前,我市按照禁毒法律法规的规定,突出打击力度,实行“抓获吸毒人员直接强制戒毒”的办法,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是戒毒的基本手段和主要形式,原来的强制戒毒期限为3-6个月,劳教戒毒为1-3年。《禁毒法》实施后,取消了劳教戒毒,戒毒模式进行了重新划分,形成社区戒毒、自愿戒毒、强制隔离戒毒、戒毒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等多层次戒毒模式。突出人性化管理,实行“抓获吸毒人员先由社区管理,管理不好再强制隔离戒毒”的办法。戒毒工作由关押状态转到社区进行开放式戒毒治疗,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大幅下降,街(镇)的禁毒工作量大幅增加。现在的社区戒毒期限为3年,强制隔离戒毒2年,可延长1年,社区康复3年。对吸毒人员的法定戒毒周期由原来最长3年6个月,延长到现在最长9年。戒毒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更加体现人性化管理理念。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缺乏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首先,对《禁毒法》规定的自愿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强制隔离戒毒和药物维持治疗等戒毒措施,是构建一个完整的戒毒体系,对戒毒人员实行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衔接,可以实现生理脱毒、身体康复和后续照顾这一完整的戒毒过程,实现科学戒毒这一理念认识不足,坚守“一朝吸毒,终生戒毒。”吸毒人员一旦染毒,想要戒断毒瘾几乎不可能的错误观念。于是对他们不关心,甚至歧视。其次,对吸毒人员的法律地位不明确,只知吸毒人员是违反社会管理秩序的违法者,对其违法行为应予惩处。不明白吸毒人员是公民,是社会

毒品问题的受害者,对其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应予保护;不明白吸毒人员是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赖者,是病人,对其毒品依赖成瘾的病症应予治疗;不明白吸毒人员中部分身处社会弱势群体或低层,对其生活无着的状况应予救助。对吸毒人员这种法律身份的多重性、复杂性的处理没有采取综合施策的办法,对这一特殊群体,存在着重处罚、轻矫治的现象。再次,有的认为国务院《戒毒条例》还未出台,下一步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不知如何搞,辖区内目前吸毒人员也不多,对社会危害不明显,加上人、财、物都不具备,没有必要搞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没有认识到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是禁毒工作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禁毒法》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一系列新的戒毒康复制度,纳入禁毒的法律体系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吸毒人员的一种人文关怀。就社区戒毒康复而言,吸毒人员既是违法者,同时也是受害者,也是病人,他们同样需要社会的尊重、单位的接纳、朋友的理解、家人的关爱。但我们也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正常需求得不到满足,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单位、朋友、家庭有形无形、有意无意的厌恶、疏远、拒绝、憎恨,这样逐步使这些人成为格格不入社会生活的边缘人群,造成有些人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甚至重操旧业,重蹈覆辙。因此,在禁毒工作中,必须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重视和关爱戒毒人员,这样有利于增强戒毒人员的信心,争取他们及其亲属的配合和支持,帮助他们回归社会,重新步入正常生活,从而达到提高戒毒效果的目的。

(二)有的禁毒成员单位职责履行不到位

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既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层次的综合性工程,又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任务。《禁毒法》实施后,有的成员单位没有认真学习、宣传、贯彻《禁毒法》;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待禁毒工作,把禁毒工作孤立起来看待,错误认为禁毒工作是公安部门的责任,跟自己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禁毒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工作主动性不强,没有认真的履行自身的法定责任。

(三)规章制度不健全

《禁毒法》施行后,在市委、市政府以及相关区、街(镇)的重视下,全市有序开展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虽然有的区、街道这项工作开展得不错,但总体发展不平衡,研究得还不够,存在怕麻烦图省事的思想,工作力度有待加强。有的片面认为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可以慢慢来,等其他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开展好了,规章制度制定出来了,可照搬照抄,省心省力,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这项工作。

(四)宣传力度不大

客观上《禁毒法》实施时间不长,主观上有的单位和禁毒职能部门没有研究制定《禁毒法》贯彻实施意见或办法,没有针对性地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尤其对流动人口、不良行为青少年、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无业闲散人员等高危人群的毒品预防教育不到位,流于形式。上级有要求就宣传一下,没有强调就没有行动,一般是“6.26”国际禁毒日前后宣传一阵子,应付了事,平时宣传得少,甚至没有宣传,更没有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络等媒

体,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使党和政府禁绝毒品的方针政策不能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有的区、街道没有把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成效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暨平安建设创建目标管理责任制,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没制定计划目标;有的虽然年初制定了目标计划,但很少对社区戒毒(康复)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年底更没有考核和奖惩,不能有效调动大家的禁毒工作积极性,致使干好干坏一个样。

第三篇: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

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1)掌握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康复治疗、家庭病床、双向转诊和健康指导等需求,纳入居民健康档案。

(2)根据残疾人的需求及基层卫生机构的职能、条件,为有关残疾人提供相应的社区康复服务。

——为偏瘫、截瘫、脑瘫、截肢、小儿麻痹后遗症、骨关节疾病等肢体功能障碍者,制定训练计划,指导在社区和家庭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做好训练记录,进行效果评估。

——提供精神卫生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早期发现精神疾患,采取家庭治疗、定期门诊等方式并依托社区内工疗、农疗和娱疗站等机构,对康复期的精神病人进行治疗和综合性康复,督促病人服药,监护随访病人,规范填写表卡,预防病情复发,对重度急性期和复发的病人及时转诊。帮助各类残疾人树立康复信心,正确面对自身残疾,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鼓励残疾人亲友理解、关心残疾人,积极参与社区康复活动。

——在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视力障碍者进行眼科常规检查。早期发现低视力者,开具转介证明,转介到相应的眼科专科诊疗单位,及时随诊,掌握诊疗情况,指导患者到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就医;将白内障患者转介到条件具备的医疗单位,接受相关咨询、治疗。

——对聋儿做到早期发现,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监测聋儿病情发展、变化,指导聋儿使用助听器,协助康复服务专门机构指导聋儿及家长进行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并接受相关咨询。

——做好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发现发育迟缓儿童,及时转介到有关部门进行智力和生长发育测评,指导家长开展训练,做好记录,进行评估。

(3)将残疾预防与康复知识的普及纳入居民健康教育,举办培训班、发放普及读物、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4)根据残疾人的需要,提供用品用具的信息、选购、适配、家庭租赁、使用指导以及简易康复训练器具制作等服务。

(5)开展妇幼保健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和残疾发生;进行新生儿筛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加强计划免疫和慢性病监测,减少疾病致残;对新婚夫妇、孕妇、哺乳期妇女和0~2岁婴幼儿实行科学补碘;合理用药,减少药物致残。

第四篇: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管理条例

浏阳市淮川街道办事处

朝阳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管理条例

为切实保证残疾人在社区能就近就便享受优质服务,达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经研究决定在社区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残疾人康复设施建设

(一)建立残疾人康复中心挂牌站挂牌名称。

(二)设置社区康复中心,内设康复室,面积不少于30m,配备2~5件康复器材。

二、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职责(一)残疾人康复中心职责

1、对各类残疾人状况、康复需求和技术资源的调查。

2、做好基层康复室的建立工作。

3、针对康复对象的具体情况,逐一制定康复计划,为其安排康复医疗机构和训练场所,提供康复和转介服务。

4、组织培训康复人员,普及康复知识。

5、提供康复咨询服务。

三、服务机制

为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有效的康复服务,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零距离”,即:需求调查零距离、信息送达零距离、康复器材零距离、辅助器具零距离、康复指导零距离、康复训

2练零距离。

1、人员: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机构,应根据职责分工和实际情况,配备具有一定康复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专(兼)职人员、定期对康复医生或康复协调员进行培训。康复医生或康复协调员每月为社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摸清底数、登记造册、进行功能评定并建立康复服务档巡查,做好工作记录,动态掌握康复需求与服务情况。

2、场所: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市民学校、民办康复机构设施的作用,实现资源共享。

3、器材:残疾人康复室(站),根据辖区内残疾人的特点和康复需求,选购适用的康复器材,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设置简易康复器械,方便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家庭租借的康复器材和辅助用具。

四、管理要求

1、要高度重视,严格对照《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检查验收评分表》开展工作。

2、定期对工作进行核查与通报,并实施严格的奖惩措施。

3、社区须由康复医生或者康复协调员负责管理康复站与康复工作,每月为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上门服务,建好残疾人康复档案,登记台帐,提供转介服务。

二00八年三月十八日

第五篇: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

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五个基本点: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尽可能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网点;三是使用简化的、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社区和家庭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为中心后盾,帮助解决复杂的康复医疗、咨询、培训等问题;五是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身体的、精神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是初级位上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陕西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社区康复是符合我省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基本手段,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调查,掌握残疾人数量、分布、生活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等情况。根据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未央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区内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情况还令人堪忧,部分残疾人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康复服务,有些对社区康复的概念不甚清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工作的差距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需要我们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倾注更多的心力,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未央区共有49个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区残联2009年为3家已建成的“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服务能力,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陆续为其它几个“中心”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当前区内已建成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三)社区康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建设,在场地、器材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当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与指导;有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愿望远未达到。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高,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地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注。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调研后,我们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工作,未央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区委、区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同步、投入增长同步、组织运行同步,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思想认识、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的到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在社区康复工作实践中,以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相关部门为主体,区级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和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并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责任医生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标准,积极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深入

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完成,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提供有力保障;区残联更应倾心竭力,在康复需求调查、康复员培训、康复站建设、深化康复服务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好工作。在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联动,使社区康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社会联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联动的工作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助残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社区康复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助残志愿者要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广、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社区康复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社区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强化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53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社区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市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完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服务能力正在提高,服务领域也在拓宽,残疾人对政府实施的康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进力度,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把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下载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斌[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刘斌[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制约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发展的主要因素与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当前,开展社区戒毒(康复)工作尚存在许多制约因素,为此,需积极探求其途径:一是宣传先导、达成共识,实现戒毒理念转换,提高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的社会影响;二是健全法制、规范执法......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论文)

    XX县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现状及对策论文提要: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工作标准 一、组织管理 1、政府重视,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区域卫生规划及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列入政府及相......

    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残疾人康复工作发展的调研报告残疾人康复工作是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工作的核心和基础。为了掌握我县残疾人康复总......

    关于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一、我省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我省物流业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7......

    我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者:李文涛 摘要: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我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

    我省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与对策 作者:李文涛 摘要: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力推进矿产资源整合、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范文]

    社区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根据市政府*府办明**号文件精神,我局组成工作组就我市社区服务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采取听汇报、实地考察、个别询问、座谈讨论等方法开展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