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三首词语小结(有答案)
《诗三首》词语小结
1、正音字
子jīn衿 芙fúr蓉óng
yōu呦呦 sh涉â
江
鼓瑟sâ
duō掇
吹shēng笙
越陌mò
度qiān阡
吐哺bǔ
qì契阔 谈yàn讌 jī羁鸟 守zhuō拙 ài
暧暧 狗fâi吠 fán樊笼 桑树diān颠
2、通假字
契阔谈讌. “讌”通“宴”,宴饮
3、一词多义 顾
还顾望旧乡 回顾,回头看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看望,拜访
顾野有麦场 回头看,这里指往旁边看人有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当
对酒当歌 介词,对着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动词,阻,拦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介词,在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动词,比是上 安步当车 动词,当作
遗
采之欲遗谁 赠送 小学而大遗 动词,放弃
以光先帝遗德 形容词,死者留下的但
但为君故 只是 但使龙城飞将在 只要 但说无妨 尽管
存
枉用相存
问候,怀念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存在 存者且偷生
生存 友伪存真
保留
归
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使……归顺 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
回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返回 完璧归赵
归还 微厮人,吾谁与归
归依 殊途同归
归宿,结局
4、古今异义
同心..
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感情深厚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多少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人心归服
5、词类活用 去日苦.多 形作动,苦于 乌鹊南.飞 名作状,向南 鼓.
瑟吹笙 名作动,弹奏 天下归.心 使动用法,使……归 榆柳荫.后檐 名作动,遮挡
6、特殊句式
何以解忧 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开荒(于)南野际 省略句 狗吠(于)深巷中 省略句
第二篇:《杜甫诗三首》赏析 有答案
《杜甫诗三首》赏析
一、望岳
①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望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高大雄伟___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06徐州市)②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B)('12泰安市)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③写出本诗的韵脚字:__了__,__晓__,__鸟__,__小__。('03邵阳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①“阴阳割昏晓”一句写出了泰山__巍峨(高大)__的特点。('03河南省)②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03河南省)“钟”字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的景象。
③“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11湛江市)高大巍峨
④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遮天蔽日(“巍峨高大”“高大雄伟”)的形象。(2分)('09襄樊市)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对“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D)('12泰安市)A.这两句诗对仗工整。
B.表达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C.作者睁大眼睛望着归巢的鸟儿隐入山中。D.层云围绕在我的身旁,鸟儿从山中飞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D)('12泰安市)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C.当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②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09襄樊市)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2分)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寓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03河南省)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答出任意一点即可,从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④画线句写出泰山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3分)('12昭通市)[画线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泰山雄伟高峻的特点(1分),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2分)。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06徐州市)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⑥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1湛江市)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⑦“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英姿勃发的情怀,读了这千古名句之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06百色市)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选择题
①下面对诗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D)(2分)('06百色市)A.这首诗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杜甫蓬蓬勃勃的朝气。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C.颔联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D.诗的前六句在“望”字上下功夫,后两句是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感受。
②在我国文学史上,歌咏泰山的作品很多,但杜甫的《望岳》诗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下面分析错误的一项是(B)('12泰安市)A.诗歌有虚写,有实写,虚实结合,意境高远,气势磅礴。
B.写出了泰山的浑厚与苍凉,表达了诗人俯视万物,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C.诗歌能让人浮想联翩,充分感受到泰山的雄伟气势,同时又能让人体会出诗人的情怀。可谓形神兼备。
D.诗歌语言精炼传神,如“钟”“割”,充分体现出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追求。
③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03邵阳市)A.首联写诗人乍见泰山时惊叹仰慕之情。
B.颔联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割”字突出山之高。
C.颈联写出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入归鸟”三字也可看出诗人羡慕鸟归,意欲归隐的心愿。
D.尾联中“会当”是“该当,应当”的意思;“凌绝顶”富有雄心和气概;“小”有俯视一切的信心。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____ 而_____,时间是从_____至______,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
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__,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_。(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二、春望
①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
望
”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2分)('05黄冈市)②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情?('04扬州市)感时忧国,思念家人。
③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07浙江省)忧国思家的情怀。
④诗歌表达了诗人__忧国伤时、念家悲己。__的感情。(2分)('12荆州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①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
“国破”或“破”
”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2分)('11仙桃市)②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破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满目凄然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2分)('11黄冈市)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2分)('09滨州市)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如此惨象,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④“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04扬州市)用词凝练;一个“深”字表现了因战乱而荒芜的景象。
⑤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12乐山市)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09滨州市)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07浙江省)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②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2分)('12荆州市)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①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12乐山市)“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
②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2分)('05黄冈市)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2分,画面描写、揭示含义各1分,意同即可)③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2分)('11黄冈市)描画出了诗人苍老的形象,展示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选择题
①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11仙桃市)A.前四句写眼前所望春天都城的破败之景,后四句抒发思念亲人的盼望之情。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月之久的大火。D.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悬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②对《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2分)('09沈阳市)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第三篇:虽然但是造句有词语
关联词造句大全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不是„„而是„„
不但„„而且„„
第一,作为联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关联词语总是标明抽象的关系,可以作为某类复句的特定的形式标志。
第二,关联词语性质复杂。
第三,说话时很容易发现必须带有的一到二个词语,虽然意思不同,但连在一起无论是说还是听都觉得很舒服。
常见关联词可分为以下几类复句: 1.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2.假设关系
如果„„就„„、即使„„便„„、要
是„„那么„„、倘若„„就„„、既然„„就„„ 3.条件关系
只要„„就„„只有„„才„„、论„„都„„、管„„也„„、使„„也„„ 4.因果关系
因为„„、无不即所
以„„、由于„„因此„„、既然„„那么„„、之所以„„是因为„„ 5.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6.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7.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还„„ 8.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
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目的是偏句表示一种行为,正句表示这种行为的目的。以便,以,用以,好,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例:你快让他进去,以免闹情绪。
取舍
在两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选择其中的一件,舍弃另一件。与其„„,不如(无宁、宁可);宁可(宁愿)„„(也)不(不愿)。其次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
一个复句,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封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也可以把“就”移到“因为”前面)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注意辨别非关联词的连续语:
有些短语看起来比较像关联词,但是并非关联词。譬如像“一会儿„„一会儿„„”“一下子„„一下子„„”等等,这些都不是关联词,也不是排比句。排比句是拥有三个或三个地方以上的相同词语连成的词语。像这种词语相同却不到三个的词语只能算是连带词或者连续词。
常见关联词: 1.因为„„所以、2.不但„„而且、3.与其„„不如、4.宁可„„也不、5.宁可„„也、6.之所以„„是因为、7.如果„„就、8.只要„„就、9.既然„„就、10.即使„„也、11.无论„„都、12.不管„„都、13.不仅„„还、14.不仅„„而且、15.不但„„还、16.虽然„„但是、17.不是„„而是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篇二:二年级常用关联词、造句归纳、写作词语积累
小学常用关联词、造句归纳、写作常用词语积累
一、转折关系
1、尽管„„可是
2、即使„„也
3、虽然„„但是
例句:(1)、虽然天气已晚,但是老师仍在灯下伏案工作。
(2)、即使我跑得不快,我也要参加比赛。(3)、小明虽然考了第一,但是他一点也不骄傲。
二、条件关系
1、只要„„就
2、不管„„总
3、无论„„都
4、只有„„才 例句:(1)、只要我们努力,成绩就会不断地提高。
(2)、无论前进的路上有多少困难,我们都会一直走下去。
(3)、只有努力学习,他才能考上大学。
三、假设关系
1、假如„„就
2、如果„„就
3、要是„„就
例句:(1)、如果明天下雨,运动会就不举行了。
(2)、假如人人都爱护环境,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
四、因果关系
1、既然„„就
2、因为„„所以
3、之所以„„是因为
例句:(1)、因为这本书写得太精彩了,所以大家都喜欢看。
(2)、既然你知道错了,就要改正。
(3)、之所以我们买东西很方便,是因为这里有个大型超市。
五、并列关系
1、不是„„而是
2、既„„又
3、是„„不是
例句:(1)、这衣裳既漂亮又大方。
(2)、我不是没有认真学习,而是这次考试时没仔细看题。
六、选择关系
1、宁可„„也
2、是„„还是
3、与其„„不如
4、要么„„要么
5、或者„„或者
6、不是„„就是„„
例句:(1)、我们放学后,是在教室里自习,还是到操场打球?
(2)、妈妈宁可自己委屈点,也不让我们受苦。(3)、我们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如做些有意义的事。
七、递进关系
1、不但/不仅/不光„„而且
2、不仅„„还
例句:(1)、我们不仅要学习好,还要思想好。
(2)、海底不但景色奇异,而且物产丰富。
(3)、他不仅参加了这次比赛,还获得了一等奖。abb式的
1、表示色彩:绿油油、黄澄澄、金灿灿、红彤彤、黑乎乎
2、表示数量:一团团、一条条、一座座、一盆盆、一堆堆
3、表示心情:沉甸甸、美滋滋、酸溜溜、气呼呼、乐陶陶、兴冲冲
4、表示表情:笑盈盈、笑眯眯、笑呵呵、冷冰冰、笑吟吟
5、表示外貌的:圆溜溜、水灵灵、水汪汪、直勾勾、胖乎乎、矮墩墩、瘦嶙嶙 aabb 大大咧咧、浑浑噩噩、三三两两、口口声声、原原本本、兢兢业业、战战兢兢、吞吞吐吐、形形色色、风风火火、庸庸碌碌、迷迷糊糊、熙熙攘攘、洋洋洒洒、郁郁葱葱、卿卿我我、慌慌张张、歪歪扭扭、期期艾艾、清清楚楚、扭扭捏捏、林林总总、轰轰烈烈、是是非非、沸沸扬扬、浩浩荡荡、唯唯诺诺、袅袅婷婷、朝朝暮暮、家家户户、世世代代、曲曲折折、高高兴兴、支支吾吾、花花绿绿、洋洋洒洒、纷纷扬扬、层层叠叠、断断续续、懵懵懂懂、三三两两、结结巴巴、汤汤水水、反反复复、清清白白、来来往往、挨挨挤挤、鬼鬼祟祟、安安静静、匆匆忙忙、端端正正、日日夜夜、地地道道、疏疏朗朗、多多少少、躲躲闪闪、风风雨雨、分分秒秒、缝缝补补、密密麻麻、方方正正、臻臻至至、祖祖辈辈、扎扎实实、仔仔细细、影影绰绰、⑤带“而”字的: ⑥带“如”字的:(3)给成语接下句。①眉头一皱,______ 君子一言,______ 千里之行,______ 机不可失,______ 言者无罪,______ 不入虎穴,______ ②世上无难事,______ 少壮不努力,______ 若要人不知,______ 路遥知马力,______6.多看多整理,注意积累各种各样的叠词。叠词在我们平时的说话和作文中经常要用它,它能使语言的表达更生动、更形象。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出现的叠词,大约有下列八种结构形式,同学们可根据这八种形式分类进行积累。第一种:abb式 例:红艳艳 水汪汪 笑咪咪 冷清清 绿油油 轻飘飘 乐呵呵 闹哄哄 黄灿灿 沉甸甸 气昂昂 静悄悄
第二种:abcc式 例:兴致勃勃 大雪纷纷 人才济济 得意洋洋 流水淙淙 风度翩翩 忠心耿耿 雾气腾腾 相貌堂堂忧心忡忡 春风习习文质彬彬
第三种:aabb式 例:轰轰烈烈 老老实实 蹦蹦跳跳 冷冷清清 真真假假 吵吵闹闹 高高兴兴 规规矩矩 唠唠叨叨
第四种:aabc式 例:欣欣向荣 津津有味 循循善诱 节节胜利 念念不忘 夸夸其谈 蒸蒸日上 心心相印 孜孜不倦
第五种:abac式 例: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第五种:abac式 例:有声有色 群策群力 自吹自擂 可歌可泣 再接再厉 先知先觉 活龙活现 全心全意 作威作福
第六种:abcb式 例:种瓜得瓜 说走就走 口服心服 一错再错 知错改错 将计就计 应有尽有 以毒攻毒 一了百了
第七种:abca式 例:天外有天 为所欲为 话中有话 好上加好 忍无可忍 贼喊作贼 精益求精 防不胜防 神乎其神
第八种:abab式 例:学习学习恭喜恭喜 照顾照顾研究研究 热闹热闹 活动活动 调查调查 高兴高兴 溜达溜达 想一想,练一练:
2.多观察事物,注意积累描绘事物的词语。
人物千人千面,景物千姿百态,事物千变万化,怎样真实地、栩栩如生地把他(它)们的外貌、姿态、变化描绘出来呢?一是要多观察,看清楚是什么样。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长、是短?是方、是圆?是粗、是细?是红、是绿?是黄、是紫?是白、是黑?一是要观察得仔仔细细,看得清清楚楚。二是要注意积累描绘事物的词语。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描写人和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语,就能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汉语中这类词语浩如烟海。现将同学们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学过的部分词语归类列举。这既可供同学们作文时参考选用,又可给同学们积累词汇打个基础。
第四篇: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篇一: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含答案)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的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 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 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指: 《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 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 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 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 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2)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3)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4)《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5)《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6)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 ; 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 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 形象。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 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 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 《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 建统治的罪恶。c. 《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 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 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 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 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 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杜甫诗三首(答案)【学习目标】
1、总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诗意,体会诗情,背诵诗篇。
2、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分析他的诗歌风格变化的原因。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预习。
1、资料积累——走近杜甫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 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 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要集中学习的是他在 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我们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2、杜甫“三吏”指: 《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三别”指:。《新婚别》 《垂老别》 《无 家别》。
3、解释下面加粗的词。(1)造化钟神秀 钟:(2)阴阳割昏晓 阴: 阳:(3)会当凌绝顶 会当:(4)浑欲不胜簪 浑:(5)吏呼一何怒 一何:(6)老翁逾墙走 逾: 走:(7)急应河阳役 应:(8)独与老翁别 别: 望岳
1、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 这首《望岳》诗。
2、朗读诗歌,探究:(1)《望岳》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览众山小)。(2)有人说“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用得极妙,你能说明理由吗?“割”字用的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 蔽日的形象;(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的人生顶峰、实现自己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 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 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热情的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 负。春望
1、写作背景: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唐都长安也被叛军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 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756 年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得知这一消息后,只身前去投 奔,被叛军掳至长安,被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第二年(757 年),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此时,因为战乱,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抢掠一空,践踏得破败不堪,满目荒凉。想起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看到破碎衰败的祖国,诗人杜甫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 —《春望》。
2、朗读诗歌,探究:(1)“春望”这一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春天登高远望。(2)诗中哪几联照应了题目中的“春”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3)诗的第一联为借景抒情,你能具体说说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吗? 国都长安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那个样子;春天降临长安城,然而眼 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令人触目惊心。诗人借写景痛切地传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4)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 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5)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诗 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应怎样理解? 诗人因为忧愁而经常“搔”头,使满头白发越来越短少,稀疏得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诗 人者一年仅 45 岁,其苍老之态如此,可见他忧国、伤时、思家之切。(7)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8)《春望》与《望岳》比较,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诗风转变:激昂豪迈——沉痛忧伤 石壕吏 朗读诗歌,合作探究(1)老妇人对战争的态度怎样? 她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有怨有恨,具体表现: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妇啼一 何苦;另一方面,又积极支援这场平叛战争,具体表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 对偶; “小吏大声呼喝多么凶恶!老妇人哭哭啼啼多么痛苦!”这两句描写真切地表现了石壕 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也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3)老妇“致词”一段可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人诉说三个儿子的境况,说明这一家人已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人自请应役。(4)为什么差吏抓丁要利用夜间呢? 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常有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反抗无法捉到; 二是表明官吏捉人手段狠毒,在人们入睡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5)《石壕吏》体裁是什么?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谁?事件是什么? 叙事诗;老妇人;差役乘夜捉人,年迈的老妇被抓服役的事(6)《石壕吏》一文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诗人对人民的同情。课后练习
一、按课文原句默写。⑴《望岳》中最能体现诗人雄心壮志,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⑵《春望》一诗中作者移情于物、抒发感时伤世的情感的诗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⑶《石壕吏》中暗示老妇人已被抓走的句子是:天明等前途,独与老翁别。(4)《石壕吏》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三男邺城戍;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二男新 战死。(5)《石壕吏》诗中写出了官吏的凶狠的句子是: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6)《春望》中写尽诗人心系亲人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二、选择题
1、对《春望》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2、对《春望》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赏心悦目。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a《望岳》与《石壕吏》都写于“安史之乱”前期,分别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b《望岳》《春望》都是律诗,前者为五言律诗,后者为七言律诗。律诗与绝句主要区别在、于:律诗共八句,绝句共四句。c《石壕吏》是一首叙事诗,全文无一句直接议论、抒情句,却在叙事中饱含了诗人强烈的 思想感情。d《石壕吏》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人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 持唐王朝的平叛斗争; 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两句诗是诗人远望所见。是借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齐天耸立的 形象。b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这两句诗是诗人细望所见。“荡胸”即心胸摇荡,“决眦”即眼角几乎裂开,写出诗人长时间 睁大眼镜观赏美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泰山美景的喜爱之情。c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诗人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实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用的是虚写。虚 实结合,写尽泰山之风韵。d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望”,距离由远而近,时间由朝到暮,最后顺理成章 地表达了要登上顶峰俯瞰众山小的豪情。
5、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 这首诗作于诗人陷在被安禄山占领的长安城之时,诗中充分的抒写了诗人伤时恨别、忧国 思家之情。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借物抒发忧国之情。本来人们平时喜爱花鸟,但在“国破”、“草木深”的今天,却见之而垂泪,闻之而惊心。c“烽火连三月”写出战争时间之长,“家书抵万金”写出跟家人通音信之艰难,体现了诗 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唐王朝发动战争的憎恨。d 全诗结构严谨、对仗工整,语句凝练,情景交融,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之作。
6、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c)a.荡胸生/层云,决眦入/鸣 b.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吏呼/一何怒 d.二男/新战/死
7、文学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a. 《石壕吏》是一首唐诗,其作者与《马说》的作者被后人同列入“唐宋八大家”。b. 《石壕吏》虽然抨击的是石壕吏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但作者的用意是借此揭露整个封 建统治的罪恶。c. 《春望》中“三月”并非实指,借“三”极言战争时间拖得久 d. 《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写泰山秀美,用的是实笔,后一句写泰山 的高大,用的是虚笔。
三、赏析
1、“阴阳割昏晓” “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 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 “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他心底的愿 望: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含义: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 顶峰的誓言。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一种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极富哲理性。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 样子;春天降临到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力的反差怎能不使人触目惊心呢!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 “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这是拟人写法,意思 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话、花也像人一样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 心。还有一种通行的解释是:花、鸟在春景中是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 因为感伤时事,所以看到花开反而黯然泪下;因为久别家乡,所以一听鸟鸣反而倍觉心惊。篇二: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篇三: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练习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这首诗自问世起,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脸炙人口,历久不衰。它反映的是诗人_____的高尚情操和_____的情怀。2、前四句写景,“城春草木深”写的不是生机盎然,而是_______________。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二、《石壕吏》阅读训练题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石壕吏》是一首____诗(体裁),以____为顺序。中心人物是____,事件是______。2、《三吏》《三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正确译文是:_____ 4、组词: ⑴妪___讴__呕 ⑵孤__狐__弧__ ⑶炊__吹___欢 ⑷暮___幕___慕
5、解释句中的词语: ⑴老翁逾墙走逾: ⑵三男邺城戍戍: ⑶老妪力虽衰妪: ⑷急应河阳役应: ⑸夜久语声绝绝: ⑹如闻泣的咽幽咽:
6、文中的哪些话揭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哪些话道出了老妪家中的贫寒? 7、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热爱国家眷念家人
2、因战乱造成的人走城空的荒芜之状
二、1、叙事时间先后老妇差役捉人,老妇应役 2、《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因为有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4、⑴老妪讴歌呕吐⑵孤独狐狸弧形⑶炊具吹牛欢呼⑷暮色幕布仰慕 5、⑴越过⑵防守⑶年老的女人⑷应征⑸停⑹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6、“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7、这首叙事诗,叙述差吏乘夜捉人,连一个老妇也不放过的故事,描绘出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
篇四: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1)决眦入归鸟()(2)浑欲不胜簪()(3)老翁逾墙走()(4)犹得备晨炊()(5)吏呼一何怒()(6)死者长已矣()3.阅读《春望》,根据提示填空。(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是:(2)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3)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是:4.根据你对《望岳》这首诗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的语句是:(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是:(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是:(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是: 5.阅读《石壕吏》,根据提示填空。《石壕吏》中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是:!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是:。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是:。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6.根据诗意,用 / 给下列诗句划分节奏。(1)国 破 山 河 在,城 春 草 木 深。(2)造 化 钟 神 秀,阴 阳 割 昏 晓。(3)存 者 且 偷 生,死 者 长 已 矣。7.巍巍五岳,举世闻名。早在古代,歌咏五岳的名言佳句就不胜枚举。请任意写出其中完整的一句,并注明作者。
二、阅读
(一)课内精读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8.读上面的诗,请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9.选出对杜甫的《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a.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 感时,后两联写 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b.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 破 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 深 字,叫人满怀凄然。颔联以一特写镜头,将无情的花鸟化为有情,更突出了诗人悲痛之深切。c.一个 望 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表现了诗人在消息隔绝又盼家书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 搔 字,更显示了其愁苦之心。1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篇五:杜甫诗三首阅读答案 内容提示: 《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课内阅读理解题附答案 第一部分 1.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岱宗()决眦()溅泪()簪()逾墙()戍守()老妪()幽咽()2. 杜甫,字子美,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著有“三吏”,另外两篇分别是 和。3.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字词。⑴齐鲁青未了(青未了:)⑵造化钟神秀(钟:)⑶荡胸生曾云(荡胸:)⑷会当凌绝顶(会当:)⑸家书抵万金(抵:)⑹浑欲不胜簪(浑:)⑺老翁逾墙走(逾:)⑻吏呼一何怒(一何:)⑼有孙母未去(去:)⑽犹得备晨炊(犹得:)4. 填写: ⑴《望岳》 一诗中表现诗人登临...
第五篇:杜甫诗三首赏析题 - 答案
杜甫诗三首
《望岳》中考题集锦
1.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望 高大雄伟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3、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作赏析。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它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的人生哲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
4、“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好在何处?文中“割”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的作用。
:“钟”字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多情,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雄奇秀丽美景的喜爱。
从山的背面看来,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象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5、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而
,时间是从
至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远、近
朝、暮
6、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_____,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___。整体形象、诗人的感受
7、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诗人早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远大抱负
8、首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齐鲁青未了”既写出了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又写出了泰山的秀美。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 “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2分)答: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阅读下面诗歌,完成7-8题。望 岳
杜甫望岳中考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8.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 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山东省枣庄市)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5-6题。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有人评价此诗“‘割’字奇”,品析“割”这个字,指出奇在何处?(2分)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
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海南省)望 岳 [唐]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7.“造化钟神秀”一句写出了泰山 的景色。(2分)1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说说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豪情?(3分)答:
(江苏省宿迁市)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6分)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2分)
(2)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4分)(山东滨州市)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 情?(2分)
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2分)
【2013年•河南省 】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5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2分)
6“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中“抵万金”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4答案:忧围伤时、念家悲己(意思对即可,2分)5示例一:“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示例二:“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2分)
6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每问1分,共2分)
八、赏析《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颈联除写战火愈烧愈炽,百姓惨遭杀戮外,作者用
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
的强烈思念。
答案:抵万金
妻子儿女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答案: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3、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案:“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4、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5、“国破山河在”中“破”给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案:“破”字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
6、此诗将眼前景胸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6、《春望》紧扣一个“望”字,感情细腻感人。“望”的内容是:____,____;“望”中所想的句子是:_____。
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7、《春望》一诗的主题是____;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
答案:伤感国事,怀念家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8、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案: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9、对诗句理解分析错误观点的一项是(A)
A、首句写望中所见,“草木深”写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爽心悦目。
B、颔联分写,诗人融景生情,见了花鸟反而坠泪惊心。
C、颈联写因战火不断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
D、尾联用一个细节写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心情。
石壕吏
杜
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______________,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______________,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给空白处填上完整的诗句。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
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
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诗中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描写战争之惨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说明老妇已被官吏捉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妇人”致词分为三层,用“‖”在文中标出层次,并归纳层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上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的社会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答案:
1.老翁逾墙走;存者且偷生;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2.A 3.三男邺城戌
二男新战死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4.„„新战死‖„„无完裙。‖„„
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
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5.安史之乱中,差吏的横暴、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用原文填空:
①、描写兵役之苛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②、描写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③、描写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石壕吏阅读答案
④、最能概括凄惨情景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这首诗开头前四句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1段写捉人的差役乘着夜色向石壕村急奔而来。B.第2段交代故事的发生,预示将有一场灾难降临。C.第3、4段,写老翁逃跑避难,老妇出门周旋。
D.第3、4段反映了人民长期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的情景。
3、对这首诗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B.诗歌表现诗人支持朝廷进行的平叛战争。C.诗歌反应诗人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D.诗歌鲜明地揭露了对统治者的残暴。
4、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体现了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B、“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人已被官吏抓走了。
C、全诗塑造了盛气凌人的恶吏形象和饱受欺凌的老媪形象。其中,老妇是本文塑造的主要人物。
D、本诗既抒发了诗人对百姓的同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谴责。
5、下列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哭”,两个“一何”都是“多么”、“那么”的意思。
B、“存者且偷生”中的“偷生”就是“偷活”的意思。C、“一男附书至”中的“书”即信,家信。D、“夜久语声绝”中的“夜久”意为“整夜”
6、下面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有吏夜捉人”是全诗的起因,寄寓了诗人的批判之意。B.“请从吏夜归”意为“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家去”
C.“如闻泣幽咽” 不仅写出老妇被捉,媳妇哭泣,也写出诗人夜未能入眠。D.“老翁逾墙走”表现了老头害怕地闻风而逃之情。(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坼:__________________ ②乾坤: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凭轩:___________________ ④涕泗: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用原文填写。
⑴诗中描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的诗句是。
⑵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意境深远的诗句是。
14、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头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用“昔闻”为“今上”蓄势,表面写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实意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B、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写景壮阔。
C、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但从整体看来,与全诗联系不紧。
D、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1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早先对洞庭湖充满向往,为下文蓄势。B.颔联用比喻写洞庭湖的阔大,意境宏丽。
C.颈联是诗歌意旨所在,写自己的身世,表现自己的处境凄凉落寞。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4)本诗中的诗人“暮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过程,亲耳听到了老太太的诉苦,可是他一言不发;第二天“独与老翁别”以后,也未发一句感慨议论。全诗几乎是纯客观地记叙了一夜的见闻。诗人何以如此沉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4)杜甫是一个忠君爱国的诗人,国家危机的时候,该牺牲的牺牲;可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同情人民大众,不能再让这家人做出牺牲。作者处于两难境地,实在无话可说。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陶渊明曾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中说:“但愿常如此,躬耕非所叹。”本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下面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出劳动中淳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语言自然,不加雕饰,是诗人乐于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之流露。
B.“带月荷锄归”,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C.五六句看似平淡,但这种平淡正好映射了结尾这一句“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更蕴含了不要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D.“种豆南山下”与“采菊东篱下”有着同样的韵律,同样的韵味。采菊是十6 分认真的,而种豆则是漫不经心的。阅读答案:
1.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2.D 归园田居http://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1.在横线上默写原文。2.“愿”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衣服被“夕露”沾湿了,为什么“不足惜”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阅读答案
4.此诗的语言风格特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 解析:
1.略
2.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作者不在意夕露沾湿衣服,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远离了污浊的官场。4.平淡自然
阅读《使至塞上》一诗,完成22-25题。http://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22.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最能够体现出这个特点的诗句是()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B.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C.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阅读答案 2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7 慰问将士。
B.第三、四句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
C.第五、六句“直”“圆”两字精炼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第七、八句写诗人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边塞,侦察兵萧关却骑马来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
2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在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5.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22.C23.D24.B25.D 《使至塞上》中考试题集萃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表达了
的感情。
诗人自己
诗人孤独、思乡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②美的具体表现: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8 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3、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这两句诗写
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感
4、、用自己的话,描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千古壮观”。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尽头,俯首远瞰,横贯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地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段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 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感 受。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消沉的艺术特色。阅读答案: 1.B;2.D 9 【2013年•四川省乐山市】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9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得2分)10“送”字直接点题(扣题),(1分)“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1分)54.(2011·广西省河池市)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28.(2010·云南省曲靖市,10,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10(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答案】
(1)(1分)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2014年山东省日照市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答: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2014年湖北省襄阳市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10.(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38、2009年湖北省孝感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6.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和
融于一体。(2分)7.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6.家国之恨 身世之悲(意近即可,2分)7.A(2分)
1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解答问题。出自八年级上课内必背诗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1)、诗歌以“
”和“
”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以“无限悲”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2分)(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此诗意境宏深,气象开阔,情感苍凉悲壮。B.“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远及近,描绘了洞庭湖风平浪静、祥和安宁的景象。C.“万里来游”“三年多难”,传递出诗人写此诗的处境。D.“老木沧波”既是眼前实景,又包含了诗人历经风霜 后的憔悴悲愁之绪。参考答案:(1)、夕阳迟
欲暮时(2分)
(2)、B(2分)
2.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出了一幅静谧而惨淡的的夕阳入山图,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心情愉悦,雅兴非常。
B.颔联中,“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徙倚”二字,便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C.颈联“万里”“三年”说明了诗人逃难时遥远的路途以及具体的时间,恰当的表现了自己背井离乡、漂泊不定的生涯。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下面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近景远景合而为一,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人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
C、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D.本诗雄阔慷慨,沉郁超绝,颇有李白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