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进生心理问题矫正阶段性总结
后进生心理问题矫正阶段性总结
后进生大部分都有心理障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通常指在后进生头脑中存在着阻碍接受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不能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需要的心理因素。后进生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消极作用的走势,它经常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教育采取漠视的或抗拒的态度。下面我把对后进生的心理问题的防治与矫正工作实践简单总结一下:
后进生心理障碍往往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老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跟后进生个别谈话时,要讲究谈话艺术,坚持三条原则:
1、心理接触原则。谈话前,要摸准“病根”,找到他们欲求自解而又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谈话要严肃平和,语言要有启发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要威胁指责,要允许对方讲话,创造讨论的气氛。
2、心理相容原则。老师采取的教育措施要适合后进生的认识水平、个性特点及其接受程度。如果信息量过大,后进生“受不了”,“容不下”,就会激发“自我保护反射”,出现心理反抗, 欲速不达、劳而无功。要做到心理相容,必须做到:第一、教育时机一定要选择后进生处于平静,欢乐状态时为宜;第二、要注意后进生情绪的变化,在他们有悔改诚意的时刻进行有效的点拔,指出方向。
3、要尊重后进生的思想,顺情成理,不要鄙视他,且分析问题要留有余地,只有做到心理相容,老师才能把教育信息输入后进生的大脑,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促进转化。
4、心理反馈原则。后进生心灵深处潜藏着要求表现自己才能和改变现实处境的强烈愿望, 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肯定。因此要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竞赛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用表扬、赞许的方法激发正反馈,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树立改正不良行为的决心。
矫正后进生的心理障碍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 教师只有持之以恒,用爱心去教育后进生,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必然对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矫正后进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以发展性为主,矫治性为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方面,因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第二篇:后进生的心理矫正研究-后进生转化
后进生的心理矫正研究
后进生在学校中所占比例虽小,但活动能量大,影响面广,常常妨碍学校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顺利开展。转化一名后进生与培养一名优秀生具有同等意义,特别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转化后进生工作的意义变得尤其突出。
后进生大部分都有心理障碍。后进生的心理障碍通常指在后进生头脑中存在着阻碍接受教育教学的要求,从而不能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需要的心理因素。后进生的心理障碍是一种消极作用的走势,它经常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教育采取漠视的或抗拒的态度。要想防治与矫正后进生的心理障碍,首先要了解后进生心理障碍的一些产生和类别。
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究,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1、认识障碍型。主要指后进生的认识系统方面存在着不利学习不利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其中突出表现为智力障碍。
2、情绪情感障碍型。指后进生同老师的对立情绪和情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思想教育时,缺乏义务感、责任感、理智感,容易感情用事,以及不适当的激情(过度焦虑感、冲动)等。
3、行为障碍型。指后进生一些不正当的坏习惯,如懒散、怕苦怕累、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不勤于思考、放荡不羁等。这些坏习惯一旦形成以后,常常会使学生在接受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
要防治和矫正后进生的心理障碍,必须根据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来研究。后进生的心理障碍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不良影响下,通过后进生内部心理活动而出现的,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社会是复杂的,存在着种种不良现象,此时的后进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还不成熟,缺乏鉴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往往善恶不分,美丑难辨,很容易受其毒害和侵蚀。
二、家庭的不良环境及教育失误的影响
家庭的不良环境及教育失误的影响是造成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的最重要原因,具体类型有:
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家境突变,如父母离异,再婚等,无暇教育子女,放任不管,有的后进生甚至受到继父、继母的虐待,缺少母爱或父爱,都会造成后进生精神上的打击,易受坏人勾引,造成恶果。
家风不正。有些家庭成员存在某些恶习,生活不检点,行为不轨,如偷窃、赌博、酗酒、生活腐化等,这些问题都会把子女引入歧途。
家庭教育方法失误。有些父母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只重视子女的吃、穿、用等物质生活上的需要,却忽视对子女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些父母借口工作忙,文化水平低,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或把教
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有些父母宽严失度,方法不当,对子女教育要求不一致。或对子女要求不高,督促不严,甚至溺爱、袒护,对其不良行为给予默许、纵容。也有的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且方法不当,发现子女的缺点,动辄就训斥、打骂、关押、饿饭、驱赶出门等粗暴教育方法,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
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主要表现在:有的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不端正,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后进生进行思想教育,或进行思想教育时走形式,没有针对性,只停留在一般说教上;或者进行思想教育时,采取一些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如态度粗暴,对后进生挖苦、讽刺、体罚等,使后进生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在后进生的心理障碍中起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直接决定后进生一定会有心理障碍;相反,心理障碍必须通过后进生的主观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才最后形成。
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的主观原因有:
一、是非观念薄弱,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后进生辨别是非能力差,难分是非、真假、美丑、善恶,往往容易接受一些错误观念,形成一些湖涂的认识,如有的后进生认为“勇敢”就是天不怕,地不怕,敢于在班上逞强闹事,违反课堂纪律。
二、异常的情感表现,由于不良环境和错误观念的长期影响,造成后进生情感上的异常状态。他们爱憎不明,有时会对关心他们的父母、教师产生对立情感,存有戒心,受到挫折时,不是吸取教训,而是把怨恨发泄到别人身上,表现为感情暴躁,喜怒无常。这些异常情感,也是引起心理障碍的原因。
三、意志薄弱。不能用正确的认识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如有的后进生明知打架斗殴等行为是错的,但由于意志薄弱,正确认识不能付诸于行动,所以常常“明知故犯”,接受教育时表示“决心改正”,过后又经不起伙伴煽动和物质的引诱又重犯错误。
了解后进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后,才能使教育后进生具有针对性,做到“对症下药”。通过我的大量教育实践证明,心理障碍是可以得到矫正或改善的,关键在于要采取符合后进生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的心理辅导,在教学实践中我归纳了如下几种情况:
一、培养正确的道德认识,提高后进生辨别是非的能力
后进生心理障碍往往是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老师要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跟后进生个别谈话时,要讲究谈话艺术,坚持三条原则:
1、心理接触原则。谈话前,要摸准“病根”,找到他们欲求自解而又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谈话要严肃平和,语言要有启发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要威胁指责,要允许对方讲话,创造讨论的气氛。
2、心理相容原则。老师采取的教育措施要适合后进生的认识水平、个性特点及其接受程度。如果信息量过大,后进生“受不了”,“容不下”,就会激发“自我保护反射”,出现心理反抗,欲速不达、劳而无功。要做到心理相容,必须做到:第一、教育时机一定要选择后进生处于平静,欢乐状态时为宜;第二、要注意后进生情绪的变化,在他们有悔改诚意的时刻进行有效的点拔,指出方向;第三、要尊重后进生的思想,顺情成理,不要鄙视他,且分析问题要留有余地,只有做到心理相容,老师才能把教育信息输入后进生的大脑,展开积极的思想斗争,促进转化。
3、心理反馈原则。后进生心灵深处潜藏着要求表现自己才能和改变现实处境的强烈愿望,希望自己的行为能得到肯定。因此要激发后进生的上进心,鼓励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竞赛活动,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多用表扬、赞许的方法激发正反馈,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的满足,树立改正不良行为的决心。
二、与后进生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消除疑惧心理
有心理障碍的后进生经常受到成人的斥责、惩罚和同学们的耻笑或歧视,一般都有疑惧心理,存有戒心和敌意。因此老师要以高度责任感,对后进生做到真挚的热爱与关心,与后进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去关心他、爱护他、同情他,而不是厌弃他,使后进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爱的真诚,从而解除疑虑,摆脱消极的态度定势。
三、保护和激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后进生克服缺点、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有心理障碍的后进生多半缺乏集体荣誉感,而其中屡受批评或惩戒的后进生还可能有自卑感,自卑感是自尊心受到摧残后的心理状态。因此老师矫正后进生心理障碍时,要注意保护和激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优点,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希望、有前途的,这种自我认识会加强他们的自尊心,使他们自爱、自重、自强不息。在尊重后进生同时教育后进生要学会尊重自己,这是培养后进生自尊心的一个重要原则。多支持后进生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后进生为集体多做好事,培养后进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他们感到有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鞭策他们。教师还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后进生表现自我,使他们发现和确证自已的价值和能力,有效地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对学习成绩差但有较好足球技术的后进生,教师可举办足球赛,让他们有表演才能机会,扬其所长,教师抓住此“闪光点”进行有效点拔:你在足球有如此高的水平,说明你并不比别人差,假如你在学习上刻苦学习,你同样会比别人做得更好,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尝试好吗?把你对足球的挑战精神用在学习上,…… 现在我们先来做个详细计划吧!这样一步步把学生引入一条正确轨道。
四、锻炼后进生同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
心理障碍的矫正是一个除破旧型,建立新联系、新动型的过程,在矫正初期,可以用加强管理,暂时避开旧环境和某些诱因的办法,但是成功的改造教育最终是使后进生在难以避免的旧环境和诱因条件下具有抗拒诱惑,坚持正确的方向的行动能力,为此,要通过考验
使他们得到锻炼。考验是一种信任的表示,它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尊严感。考验应当在一定的基础上进行,要有适当监督,不然的话,其结果可能反而更糟。考验过程中,允许出现反复,老师要在反复中坚持教育,循循善诱地帮助后进生总结教训,引导他们继续前进。
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的性质、程度不同,年龄、性别、个性也不同,因此,要想成功地进行矫正,还必须考虑这些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对症下药”的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措施,有的放矢进行心理辅导,而不能“一锅煮”,“一刀切”。
矫正后进生的心理障碍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教师只有持之以恒,用爱心去教育后进生,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必然对后进生的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矫正后进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应以发展性为主,矫治性为辅,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这方面,因为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了,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就可以大大降低。
第三篇:“后进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后进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办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后进生成因的分析,对其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按照心理学的研究特点和研究原则,结合我对同学的辅导实践和辅导后的反思,总结了一些基本的解决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对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如有不当,敬请同行们指正!关键词:成因 心理特征 原则 解决办法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后进生。如果放任自由,就很可能会恶性循环,甚至影响其他同学。他们要么越来越自卑,要么越来越反叛社会,成为社会的反动势力。因此,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下面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反思谈谈后进生的成因、特点及其转化方法。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一)学校的原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的素质、工作方法及态度等对育人的质量都有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说话缺乏证据,缺少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兴趣、欢乐、苦恼等的了解,批评主观武断,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如果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够恰当,不能适时的观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课后又不能及时给予适当的辅导,会造成有些学生成绩和品行越来越差。如果老师偏爱学习优异的同学,这会使一些同学的自信心受到打击,同时也开始放弃自己,不相信自己,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沦落到后进生的行列中。
(二)家长的原因
家庭是青少年生活的起点,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取,思想品德的陶冶,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给孩子的带来不良影响。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买手机、买电脑等等。学生有了这些时髦的东西就会炫耀,时常拿来聊天、上网,打电话等等。这不止浪费了金钱,更重要的是浪费了时间和养成奢侈的习惯。其次,现在的家庭中,双职工现象普遍,家长一般早出晚归,工作很忙。特别在农村,家长们多数在外地打工,大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情况关心不够,任其自然发展,索性把教育问题依赖于学校。再次,现在社会上夫妻离异现象越来越多,父母离异,使孩子在心灵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这就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最后,家庭成员不良的品德、行为习惯,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
(三)社会的原因
社会大环境对青少年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蒸蒸日上,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整体环境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地方。如:一些黄色书刊、黄色录象、网吧等的不良影响,很容易让学生上瘾而无法自拔。
(四)自身的原因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够明确,意志薄弱,常常被其他诱因所左右,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能知难而进,学习兴趣不持久,自制力不强,依赖性较大,学习无进取心,道德认识模糊,分不清是非曲直等等。这些“因”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果”,它们使这些学生向差的方向发展,导致成“后进生”。
二、后进生心理问题的特征
经过调查发现后进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归纳如下:
自卑 他们处处感到不如别人,无所作为,悲观失望,平时总是担心害怕,思想悲观。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他们在同学们面前总感到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孤僻 这样的学生总认为别人瞧不起他,所以凡事故意漠不关心,作出一付瞧不起人的样子,使自己显得气势凌人,其实内心很虚弱,很怕被别人刺伤,于是就把自己禁锢起来不与人交往,使他们陷入孤独、寂寞、抑郁之中。
抑郁 他们自叹不如,总是孤独沉默,郁郁寡欢,闷闷不乐。对一切事物缺乏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一点细小的过失或缺点也会带来无尽的懊悔,遇事总往坏处想,自怨自艾。
怯懦 他们胆小怕事,遇事好退缩,容易屈从他人,甚至逆来顺受,无反抗精神,进取心差,意志薄弱,充满抱怨,在困难面前张惶失措,感情脆弱,经不住挫折和打败,总爱怨天尤人。
嫉妒 他们由于本身知识浅薄,无所作为,看见别人某些方面高于自己而产生的一种羡慕,从而产生一些心理不平衡,在背后诋毁别人、中伤别人等种种方法打击其所嫉妒的对象。
敌对 他们往往把老师、同学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别人都在轻视自己、伤害自己,因此极为不满。对老师、同学甚至家长都爱理不理。他们轻的置若罔闻,重的报复、破坏,经常在班级里做些教师所不高兴的事。
阳奉阴违 有的同学表面上对教师、家长唯唯诺诺,点头称是,背地里却又故意拆台,暗中阻挠。他们表面上老老实实,背后却搞小动作,常常成为开展各种活动的阻力。
三、做好后进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基本原则
在后进生的辅导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方法的选择,因为他们本来就偏向消极,悲观,如果我们再加以批评指责,效果可能就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进行辅导的时候既要注意对方的感受,又要注意方法的选择;既要注意时间的安排,又要注意场合的确定。既要注意形式的变化,又要注意举例的恰当。现简单谈谈主要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1、理解性原则
俗话说得好“理解万岁”。人人都需要别人的理解,更何况是这些后进生呢?我班有一位同学,因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在家大吵大闹,父亲也因此常不回家,母亲悲痛万分,常常那孩子当出气筒,无暇顾及孩子成长。这位同学在学校总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做什么都心不在焉,对同学也漠不关心。看到这种情况,我和她进行了一次谈话。由于她很紧张,我沉默了一分钟才开始说话,在得到她的信任后,她说出了家庭的不和睦。我深吸一口气,说了一句:“老师理解你的心情!如果我是你也会很难过的。”当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在说我终于找到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了,终于得到别人的理解了。在接下来的谈话中,她没有了开始那种紧张,讲了好多心里话。我分析了她这样做的不明智,我们应该看中自己将来的路,不要做损己不利人的人。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她开朗了,思考积极了,原来她的笑容是那么的好看,经过不断的鼓励和努力,她的成绩突飞猛进,在期模考试中上升了二十多个名次。
2、尊重性原则 “人要一张脸,树要一张皮”,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如果我们对后进生冷漠、鄙视、厌恶、嫌弃,他们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并向逆向转化;如果我们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反馈,并可能朝正向转化。大量的研究实例表明,无论怎样顽固的后进生,都会在情感的感召下,受到触动,接受教育,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鼓励性原则 无论哪类后进生,意志薄弱的他们的共同特点,表现在学习上主动性差,纪律上自制力差。对他们来说治本的方法是调动积极性,增强自信心。而把握鼓励性原则,坚持正面教育又是其行之有效的办法。“鼓励”又可分为四种类型:
(1)期待性鼓励 教师对后进生的进步抱以期待成功的态度,使他们一开始就从教师的期待中获得自信。
(2)激发性鼓励 在各种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方式给后进生以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克服惰性,增强主动性和能动性。
(3)表扬性鼓励 教师对后进生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与成功及时做出评价,并以适当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取得认可。
(4)谅解性鼓励 我们教师应对后进生进步过程中的过失给予宽容与谅解,允许他们在前进中出现反复,并给予再进步的机会。
4、个性化原则 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后进生们也不例外,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用敏锐的观察力,发现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小心培植,为他们开辟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促其成才。我们对后进生的要求适度,分类推进。为他们精心设计层次目标,使之步步提高,层层见效。每个目标都要接近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蹦个高,够得到”,让他们看到希望。
5、保密性原则 受辅导的后进生坦诚的向我们教师倾吐心声,寻找帮助,我们应该注意保密,不能轻易地将学生的隐私外泄,更不能提供给学校领导作为处分学生的材料。
四、心理辅导的方法
1、谈心法
谈心法是我们跟学生交流,影响他们,转变他们的最常用的方法,其效果也是不错的。但与学生的谈心应注意以下两点:
(1)平等性
我们都知道,平等是进行一切教育和改造的基础。我们对后进生们的心理辅导要的是平等基础上的心服口服。有些学生成绩本来就比较落后,心理压力已经非常重了,如果此时你还高高在上,用尖刻的话语批评他,罚他,那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要记住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我们要尊重这些学生的人格,学会接纳、关心、信任他们!他们才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辅导效果。
(2)反复性
在谈心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学生,刚苦口婆心地谈好没几天,老毛病又犯出来了。这时,教师如果不仔细分析,叫到面前暴跳如雷,大发脾气,效果肯定适得其反。其实,这时就更需要我们谈心有一定的坚韧性,耐心的进行下去,不能虎头蛇尾,草率了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反复是学生思想转化过程中常有的现象,因此做为谈心教育辅导学生就不要怕反复。
2、立志引导法
中学生普遍反应自我认识不够,毅力不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持久性,看问题和消极,学习的目标不是很明确。因此,要加强自我认识。例如在一次班会课,我进行了一次团题心理辅导。首先是认识自我,发个调查表,让学生参考资料,选择自己的性格特点,同桌的优点,并真诚的赞扬同桌一句话,让其发现班级是这么的温暖。然后指出一些同学的不良习惯,并通过故事说明改变不良习惯的重要性和改变习惯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接着展示一系列穷苦生活的画面,这深深的触动了学生。趁此机会,正好点题,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最后介绍一些科学的方法,用名言激励学生,达到引导的目的。
3、角色扮演法
这是一种通过虚拟具体场景来影响学生心理过程的方法。结合活动内容,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现场表演,通过观察体验,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学生受到教育。在一次如何处理男女同学关系的主题班会中,我设计如下场景:一男一女两位同学在郊外迷路了,而女同学脚纽伤了,这时难生该怎么办?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女同学又该如何说话?然后让其他同学讨论,达到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的目的。
总之,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宽容他们,真心的去爱他们。爱是教育的源泉。我们有了爱,才会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也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恒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我们要尽量的帮学生改掉一些不良习惯,有句话说的好,“成功不是追求得来的,而是被改变习惯后的自己主动吸引而来的。” 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用学生的耳朵去听,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心灵去体会,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教育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我们的祖国才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第四篇:中学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
中学后进生心理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从“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出发,提出了研究本课题的目标和方法,着重探讨了“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成因,并提出“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后进生”、心理问题
1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1.1概念的界定
后进生亦称为差生,是指学习成绩、智力差或思想品德差,或兼而有之的后进学生;其中,85%以上是指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心理问题是各种不同种类的心理和行为异常的统称。一般而言,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指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不良适应状况,这种不良适应状况在后进生身上尤为突出。
1.2研究的意义
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评价学生往往是把学生分成“好”、“中”、“差”这样的三六九等,评价学生的文化成绩一般是按考试成绩分为及格不及格。所以不少学生一直都是作为失败者在学校生活的,这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情感,并制约着他们的正常发展。目前,后进生在任何一所学校都占有一定比例,这对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和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1.3相关研究现状
“后进生”是一个任何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的问题,伴随着教育的发展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都在做着理论或实践的探索。与“后进生”研究相关的理论、经验或实验等文章也是十分丰富,也有与此相关的专门课题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必然体现新的特征,本文站在时代的前沿,从“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并进行转化教育的行动研究。
2课题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2.1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科学的方法,通过扎实、细致的研究,进行“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成因的规律性探索。同时,通过理论和实践性的研究,对目前已成型的国内外成功的“后进生”转化教育反是进行再检验和运用方法方面的科学性的研究;也根据具体情况,在与时俱进原则的指导下,创造性地探索新的转化教育方式。对“后进生”的转化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有效模式。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重点对于公开发表于著作、期刊及互联网上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得本课题的研究更为全面。
3“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由于后进生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同,加之各自不同的人格特征,其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后进生有如下几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3.1自卑心理。
这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据有关的心理研究,后进生也有自强、自重的愿望,也有上进,摘掉后进帽子的自信心。然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不好,不遵守纪律或屡犯错误,所以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他们受到的批评总是多于表扬,指责多于鼓励,惩罚多于引导,于是自认为无药可救,低人一等,破罐破摔,形成一种“定势”——“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3.2恐惧心理。
后进生由于品德不良或学习成绩低下,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备、同学的挖苦和旁人的冷眼,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的“恐学”、“恐考”、“恐校”心理。表现在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怕被人讥笑;犯了错误不敢主动承认,怕老师批评;考试怯场,怕考不好受家长、老师责罚等方面。这种心理尤以性格内向的后进生更为明显。
3.3焦虑心理。
当“后进生”预期某种危险和痛苦境遇将要发生时,通常都会产生焦虑反应。焦虑心理会引起对学习的抑制,如在学习是精力不能集中,上课爱走神,总是胡思乱想。还会产生考试怯场,从而抑制正常水平的发挥。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可能长时间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功课,心烦意乱,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
3.4逆反心理。
中学生由于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疑虑心理重,往往不能正确对待家长的一片苦心、老师的批评教育。他们常常对周围的人持一种怀疑态度,尤其对有关自己的一些褒贬议论非常敏感,往往错误地认为老师的批评教育是有意找麻烦整他,家长的苦口婆心是嫌弃他,同学的帮助是瞧不起他„„,因此产生一种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
3.5抑郁心理
有些“后进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足,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和恐惧。他们甚至还会出现生理上的不适症状,如食欲不振、失眠、胸闷、头昏等。高中阶段的学习任务既重又难,中学生负担过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造成“后进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和心理上的抑郁。
3.6闭锁心理。
高中阶段的“后进生”已经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仍带有幼稚的特点。和老师和家人交流时感觉到了代沟的存在。而且,这个年龄段他们也增加了不少的心事。对于“后进生”而言,他们也宁愿把自己的一些想法永远埋在心里。所以,他们多是沉默寡言,喜怒哀乐不轻易表露。他们很少与父母交谈,他们不愿和老师接近。这种闭锁的心理往往使他们陷入无助的境地,使有些问题或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同时,这种不良心理的日积月累容易引发其他的心理问题。
3.7多疑心理
由于“后进生”受到的批评多,可能在师生中叶收到不公正的对待。所以她们常常以一种怀疑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也是出于“后进”的自卑感,总觉得周围的人是在对他们另眼相看,也总在猜度着别人是怎样看待或对待自己的。
3.8厌学心理
“后进生”在学习中背负着比其他人更大的心理压力。她们一方面在学习上由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不足要面对更大的困难,一方面可能还要承受来自家庭、老师和同学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几经努力仍不能让自己站起来的“后进生”就会失去勇气,在他们眼里学习的前途十分暗淡。再面对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深感前途渺茫,为此,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3.9心理障碍
由于以上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时间久了,在“后进生”的身上就会形成心理障碍。有强迫症状的学生总在想一些没必要的事情,如老想考不好怎么办,总是反复检查作业做得对不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总感觉别人对自己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不同情自己;当别人看到他或议论他是总感觉不痛快;有敌对倾向的学生的表现是常发脾气,摔东西、大叫大嚷;常与人抬杠,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有偏执倾向的学生总感觉自己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觉得大多数人不可信、不可靠,很难与他人合作。据有关调查显示,患有上述心理障碍疾病的,初中生占13.76%,高中生占18.79%
由此可见,学生心理障碍的存在,既影响了他们自身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影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4“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后进生产生上述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
4.1社会因素。
社会是中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所触发的“读书无用”的影响和社会信息中的消极因素如黄色书刊,录像等淫秽物品的影响,加上社会上其它的一些不正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学校的教育效果,使得那些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能力的中学生误入歧途,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障碍。
4.2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成长的主要场所之一。中学生处于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处于依赖性与独立性,被动性和自觉性相互交替的时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不同,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如父母对子女的溺爱娇惯,使孩子从小未养成良好习惯,缺乏自制力和自立能力;父母对孩子的体罚和不尊重,造成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对立情绪,使他们产生寂寞、自卑感,加之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造成他们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一些学生的厌学恐学情绪;家庭出现的重大事故(父母离异、失去亲人、天灾人祸等)都会使学生意志消沉、产生挫折感,压抑和焦虑等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态度、方式、价值观、人生观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
4.3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这已为人们公认,但并非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对学生起积极作用。如教育方法的失误,对学生评价的不公,师爱的偏向等都人为地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据研究在后进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中,师生关系冷淡和学生对考试的焦虑构成了学校因素的核心。一个在师生关系和集体中经常受到冷落、否定和排斥的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和对立情绪。一个生活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成绩的学习环境中的后进生,心理必然会产生较多的认识障碍、情感障碍甚至问题行为。
4.4个人因素。
在后进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因素中,个人因素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这里面既有学生的心理因素也有性格因素。就生理因素而言,一部分后进生的心理障碍缘于先天的遗传因素,大部分则是因特定的年龄阶段而出现的异常心理特征。现在在校的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18岁之间,正由第二次快速生长期(11—17岁)向生长稳定期(18—25岁)发展。从生理发育上看,这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生理和心理发展都不平衡,情绪波动大、思想单纯、易被人诱惑;感情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处理问题不计后果。从心理上看,这正是一个多梦的季节,“问题的年龄”,心理上诸多矛盾突出。而后进生难以对自身这种变化和现实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情绪和理智等方面的心理矛盾,从而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就性格而言,后进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比较内向,内向的人则注意力和兴趣集中于内部世界,富于想象,行为孤僻,易产生较严重的狭隘、忧郁、猜疑、自卑等病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正因为上述因素,使得后进生不能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总之,他们这种生理、身体上的成熟高峰,决定了他们心理上的发展水平处于迅速向成熟而又未完成成熟发展的状态。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学习困难、人际关系等种种压力时,往
往感到苦闷、彷徨、困惑和失落,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障碍的产生是社会、家庭、学校和个人因素四维立体结构的动力系统。
5“后进生”转化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怎样消除后进生这些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调适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对策。
5.1.施以爱心,坚持主体原则。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从教育的过程看,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教师对于学生的一种自然的情感,是启发学生萌发进取意识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奉献的核心。任何学生都需要教师施以爱心,尤其是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爱护、指导和鼓励。
在施以爱心的整个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己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启动学生内在动力,充分发挥自身积极性,尽可能自觉地进行自我消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完善。
教师如何对学生施以爱心呢?我认为,一要了解他们。对班里后进生的心理活动,行为特点和心理障碍要心中有数,这是进行爱的教育的前提。二是要亲近他们,消除其“戒心”。一般来说,后进生对教师有一种“戒心”,因此,对后进生要以诚相待、心心相印,使学生感到教师爱的真谛。这样做使学生心理上纯真地趋向教师,并产生一种信赖感,缩短师生之间在时空上和心理上的距离,疏通心灵通道,引起情感“共鸣”。三要信任他们,长善救失。一般来讲,每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闪光点”。这种“闪光点”表现在有自强、自信、自重的期望,有自身的优点,有内在的潜力„„这里的进关键是教师如何寻找挖掘和捕捉以教师爱的真谛换来学生的回报。努力挖掘每一个后进生的潜能,随时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给予充分发挥其长处的机会,让他们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自尊感和自信心,使他们从沮丧、颓废、自卑的阴影中走出来,形成教育过程中良性循环的螺旋式上升效果。
5.2.期以耐心,坚持因人施教原则。
消除后进生的心理障碍要耐心,要因势利导,实行“期待教育。”要搞好“期待教育”,必须做到两点:首先要有耐心。教师帮助后进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任何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关键是自己能否争取和抓住。还要认识到,任何点滴的进步都是经过努力获得的,都需要一个过程,后进生的转化和进步过程更长,教师不能急功近利,不能“一夜梨花开遍”,对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不断鼓励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学业的人生道路上取得韧性的成功。同时还要因人施教。根据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具体问题具体解决。有时可通过心理测验,心理咨询达到目的;有的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或通过心理教育达到目的;有的只需要加强自身修养即可;有的则需要医生和药物的配合。
5.3.持之以恒,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我们知道,后进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不能简单粗暴,应当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和风细雨地解决它。这里的一个关键是必须要有恒心和信心,不要怕反复,要满腔热情。如一个差生,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不及格,学习上不去。我们经过调查,该生主要是由于长期心理紧张、神经衰弱所致。如果想一下子解决紧张状态,只会适得其反,使他心理更紧张,心理压力更大。因此,消除心理障碍,进行合理心理调适,不能急于求成,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5.4.形成合力,坚持协同原则。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后进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不仅和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其它许多因素有关。因此,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心理教育,而要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劳教育融为一体,协调发展,共同促进;课内课外紧密配合;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尽可能使多方形成合力,综合管理,创造最优化的群体心理环
境,形成强有力的教育“磁场”,使后进生学会自我磁化,自我完善,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勤奋学习,脚踏实地,用奋斗的汗水铸写自己成功的人生。
第五篇: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一、运用期望理论
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
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期望的作用。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牢固树立后进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坚强信念,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二、利用身体言语沟通
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身体言语语沟通是指非语词性的身体信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身体姿势与外表、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等。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
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
空间位臵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四、利用鼓励
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
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次在课上与学生谈到如何提高学习兴趣时,一位女学生不好意思的说:“不知为什么,哪个老师表扬我,我就感觉特别爱上哪个老师的课,不知大家是不是和我一样。”教室里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深有感触的说:对!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是。看来表扬和鼓励确实能够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后进生来说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五、利用班级环境
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
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初中一年级的一位男同学对我说:“老师,我感到很没意思,每天都是上学、放学、吃饭、睡觉,总是在机械的重复。”可想而知,在学校、在班级找不到一点快乐的学生,他就是再怎么努力,成绩也不会有很大提高。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不但如此,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与老师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后进生在良好的集体氛围中逐渐往好的方面发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便得心应手了。
后进生的转化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