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雅韵

时间:2019-05-13 18:2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学雅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学雅韵》。

第一篇:国学雅韵

“国学雅韵,书香翔云”,让国学经典润泽生命

——濮院小学翔云校区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濮院小学翔云校区结合其百年历史文化积淀,深入开展以国学经典文化为主的“国学雅韵,书香翔云”校园文化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国学内涵发展之路,培养尚雅崇信,笃行创新的现代小公民。

濮院小学翔云校区的前身是濮院镇小,她创办于1870年,历经130多年岁月的洗礼,为濮院教育的发展积淀了厚实的底蕴。2005年8月,与濮院中心小学两校合一整合而成的濮院小学掀开了濮院教育全新的一页!一校三区连锁办学,校区之间彰显特色。25个教学班、1200多名学生、60名教师演绎了化蛹成蝶的绚丽,古老而年轻的翔云校区焕发着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魅力。

翔云校区以“育人”为核心,以国学经典为主要内容,开展“国学雅韵,书香翔云”经典诵读活动,推崇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让学生从小接受“文化的酵母”,熏陶浸染民族文化。“国学雅韵,书香翔云”以三大版块为基础深入开展活动。

一、经典诵读考级,滋养润泽心根。

“直面经典、不求甚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求字字理解,但求字字背得,13岁以前的记忆力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尤其孩童时期记住的内容即使长大也很难忘记,让孩子在这段黄金时期吟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能使其终身受益。国学经典诗文的语言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学生在诵读中不仅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积淀人文素养,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学校制订了严格的诵读考级制度,采取定时间定教材定教师的方式,以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式,推进经典诵读活动。

1、定时间:每周固定两天,每天十五分钟时间,由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解读与背诵。每班分设8位考级组长化整为零对诵读内容进行日日清。

2、定教材:以1、2年级《三字经》,3、4年级《弟子规》,5、6年级《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为基本内容,以两年为周期,以六年为循环,扎实推进“国学雅韵,书香翔云”,力求学生小学六年来积累国学素材,积少成多,提升文学涵养。

3、定教师:各班语文老师为国学导师,对诵读内容进行解读,负责班级学生考级进度。学期开始根据诵读内容制订计划,按计划开展活动。

第二篇:12.11.7诗文雅韵

12/11/07诗文雅韵

赏诗话百态,品文苑飘香。您现在收听的是师大之声文海听潮之诗文雅韵,我是静思。今天我们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一首《忧国》。

恩许还山已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养心虽若冰将释,忧国犹虞火未然。议论孰能忘忌讳?人材正要越拘挛。群公亦采刍荛否?贞观开元在目前。

这首诗是陆游七十岁时所作,其中表达了他的政见及对朝廷的期望。陆游出生时正逢宋朝衰落,屡遭金国侵犯。因战乱而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他自幼便立志杀敌救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其很多作品中都不难看出。可这样一番赤城的爱国之心却得不到统治者的欣赏,满腔抱负无用武之地,只得靠诗作来表达愤愤不平的情感。其中的苦痛不难想象。作此诗时陆游已经被罢官流放归山。诗人无奈地说是皇恩浩荡,让自己告老还乡,得以安享晚年。这一闲就是六年。誓凭耕稼饯华颠,从此以后自己安心地躬耕垄亩吧,就不再过问朝中的事务了。一生都在为国家百姓操劳担忧的他难道真的就此干休了吗?养心虽若冰将释,冰将释出自《老子》中涣兮若冰之将释,本意是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陆游说,处在安静的老家山阴,无案牍之劳形,颐养天年修养身心似乎便可以让自己心情舒畅了。从前几句看来,诗人是安于现状,要学陶潜隐居山林修身养性。然而后一句笔锋一转,忧国犹虞火未然,道出了他心中的真实想法。那种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怎么能够消除,对来犯敌人的怒,对朝廷腐败的恨,对受难人民的悲撞击着诗人的胸膛,发出激昂的声响。上句是对政事毫不过问,如冰般冷漠,这句则是对国家的迫切挂念,如火样强烈。一冰一火,对比鲜明,虽和犹字,逻辑严谨。陆游一生都在为国家为人民而奔忙,在战场便奋勇杀敌,在朝廷便勤于政务。即使是屡遭罢免,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忧国忧民。忧民的句子如: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病中所作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爱国之情如: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就是这样一个将自己一生精力奉献给国家的人却不断遭遇坎坷,向统治者劝谏却屡屡被弹劾。因为坚持抗金而被投降派攻击。那个时代除了陆游,更有许多忠心的人因为进谏而惨遭贬谪。因此,诗人感慨到:议论孰能忘忌讳?昏庸的掌权者与得势的小人之下,那还有人敢无所顾虑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呢?针对当时腐败的局面,陆游建议,提拔人才要不拘一格,统治者应当任人唯贤。这里应当和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达的是同样的思想。若上级可以不偏信小人,能够采纳他的意见,使朝臣遍及南北,议论不分彼此,也许宋朝便能避免灭亡的命运。但历史终究无法更改,一切如果因假设不成立而只能成为伪命题。我们回望河的彼岸,看那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风烛残年之时仍热切地建议,要广开言路,勤采刍荛。这里的刍荛出自《诗经》中的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刍荛本意是割草打柴的人,引申为割草打柴人的话。指的是普遍百姓的浅陋言辞。若在朝的官员可以虚心纳谏,听取百姓的声音,那么贞观年间的盛世在今天也是可以实现的。衰败如南宋时期,并非缺少贤人能者,而是缺少懂得听取意见的决策者。历史上类似的教训不胜枚举:唐太宗善于纳谏故能出现大唐繁华的盛况。周厉王残酷暴虐,人们怨声载道。于是厉王便下令杀掉所有指责自己的人。从此后百姓再不敢议论,厉王得意地以为自己消除了反对自己的言论。可是最后仍然不免被流放的悲剧命运。召穆公很早便提醒过他: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这样的教训恐怕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应当时刻记在心上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无法忘记曾有这样一位爱国诗人,他用行动爱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他的一生都在希望国土收复,人民安定,然而至死都没能看到这一天的到来。他伟大的情怀将和他的作品一起被我们铭记,激励我们承担起复兴的艰巨使命。

今天的诗文雅韵就是这些内容,我是静思。不要走开,稍后的真知书斋更加精彩。

第三篇:诗风雅韵 吟诵经典

诗风雅韵

吟诵经典

——二中第八届中华经典诗词朗诵大赛

金秋十月,正值校第二十七届校运会开幕之际,高一师生精心筹备,为全校师生送上一场吟诵经典的饕餮盛宴,博得了阵阵喝彩。

此次活动的主题为“诗风雅韵,吟诵经典”,活动在高一年级开展。比赛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班级组织开展的初赛,班里同学轮流上台,自选诗篇朗诵,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与。在此基础上,各班推选两位优秀选手参加决赛。

在本次活动的现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选手们的朗诵,更多看到的是他们诗歌的理解与展现。决赛中《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再别康桥》《中国梦,我的梦》《将进酒》等一首首古代或是近现代经典诗词被选手演绎的淋漓尽致,打动了在坐的所有评委与观众。最终洪遥凯、童洪磊、郑旭凯、方颖等同学脱颖而出。

中华经典诗词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因此,我校已经连续八年在高一的同学中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熟颂于口,濡染于心,使“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成为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活动既是对课堂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瑰宝,很多同学也从这个舞台走向了更大的舞台,取得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同时这也是我们“推普周”系列活动的延续,是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的有力推手。

第四篇:湿地雅韵美文

风,轻轻地吹过,不急不缓的,暖暖的,柔柔的,吹向美丽的西溪湿地。西溪湿地,虽没有西湖的旖旎,也没有群峰的连绵,但它有一种自己独特的韵味。

站在西溪湿地的外围,放眼望去,一大片一大片,全是绿的。虽全是绿,却又不让人觉得单调。那里,风儿拂过树梢,树梢摇动着绿叶,发出沙沙的响声,与清风应和着。树的绿,象征着勃勃的生机;风儿掠过水面,绿水泛起层层涟漪,蔓延,扩散,最后又消失不见。水的绿,代表着柔和的气息。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绿,这时候却完美地交织在一起。绿得茫茫,也绿得耀眼。

站在西溪湿地中,入眼的则又是另一种景象。小溪上架着两三座小桥,看似随意,却又恰到好处。石桥上密密地刻着许多精美的图案,与周围的景物相互映襯着,更显示出设计者的别有用心。大概是经过了长年的岁月洗礼,石桥上有些图案已破损,长出了一片片青绿的苔藓,那苔藓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在风中显得长势喜人。它的小脑袋在微微地颤动,根却紧紧地嵌在石桥的图案中,像是石桥的一部分,这倒也为静默的石桥平添了几分异样的美感。

顺着小溪漫步,旁边分布着几间小屋,稀稀疏疏的,在枝繁叶茂的大树掩映下,若隐若现,显得神秘而静谧。一阵风吹过,小屋露出了一个个尖尖的屋顶,有如童话中那些隐藏在森林深处的小矮人的房子。走近仔细瞧,这房子和那石桥竟有几分相似,同是做工精致,同是有着古朴的色彩。墙缝中也有一些杂草,绿油油的,身体直往墙上贴,一摇一摆的,好似喝醉了酒,甚是可爱,给木屋增添了一丝生气。木屋的墙壁显得有些斑驳,不再那么整洁,但并不显得丑陋,它是时间的见证,是残留的岁月的痕迹。这,是一种惊心动魄的美,一种残缺的美。

风,又吹起来了,树又摇了,水又起涟漪了,桥上的青苔更绿了,墙缝间的杂草更绿油油的了……西溪湿地,如诗如画如仙境的湿地啊!你叫我怎能不爱你?

第五篇: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

四川省博物馆——

《古风雅韵》语音导览本

(特别注释:语音导览,凡红字可不用读。)

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四川省博物馆《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展览厅。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地欣赏,孕育在千年古蜀大地上的工艺美术品的锦秀华章。展品仅为本馆收藏的一部分工艺美术珍品文物。

本展览的工艺美术厅共分十一个大类,每一件造型精美、玲珑剔透的器物,都放臵于这些恒温恒湿的展柜中。

中国的民族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数不胜数。展柜中,那些凝聚了先民们智慧结晶的器物,闪烁着华夏文明的光芒,隽刻着炎黄子孙的烙印。它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灿烂结晶。观看这些器物,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感受到一种永恒的文化凝聚力。我们还能从古蜀祖先绵绵不绝,代代相传的精巧手工艺中,接触到先民们勤劳和智慧的气息。

第一单元 玉器(11件)

下面请随我们一起来参观玉器。我们有必要先对玉器作一个简明扼要的介绍—— 1001(章节简评)5000年前,人类还处在远古时代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代制玉文明迎来了第一次发展高峰。根据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在江南一带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出土发现的玉钺等大量玉器,有专家推断,在新石器晚期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中国应当有一个“玉器时代”。它们把史前玉文化带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为中华文明的起源,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我们发现,古代玉器几乎无一例外,出土在最高等级的墓葬中。这些墓葬的主人,远古时代则为大巫师、部落首领,后来就是帝王君主。

远古时代,人们把主宰世间的力量视为冥冥之中上天的告示。当时人们认为,稀有而珍贵的天然玉石,是上天的恩赐,在它的身上蕴藏着神秘的“通灵”神性。因此,在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人们总是簇拥在象征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在巫师的召唤下,光洁的玉器一次次走向神圣祭坛,所以说史前玉器,无可阻拦的成就了“玉器文明”初期最辉煌的祭祀文明。

1002(指周代青玉大牙璋)请看,这是一件周代的“青玉大牙璋”,它是多么吸引人的目光。淡青黑色,古朴素纹,自然造化,大气从容,尽现巴蜀风采。据《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这说明,古代玉璋还是天子巡狩时候的祭祀器物。祭祀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要将玉璋投到河里。《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典端》还记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可见,璋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礼器。

1003(指三星堆商代玉器)1986年,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出土上千震惊世界的文物,其中也有大量玉器。1989年,在江西新干县发现了商代大墓,墓中出土了100多件精美的玉器。这两次同属于80年代考古重大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代玉器文明的认识,它们的面世,证实了在中原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和南方地区同样拥有杰出的“玉器文明”,它们共同传承了史前玉器文明的衣钵,并把这种文明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王权时代。

1004(章节简评)进入王权统治的时代,“玉器文明”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史前玉器神秘的光芒开始消退,取而代之的是王权的彰显,玉器不再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而变成王室贵族的专属品。

玉器与王室贵族之间的关系,从3000年前的商周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就再也不曾被割裂过。周代,进一步赋予了玉器等级森严的礼仪观念。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身份。

1005(指玉琮等文物)汉代、唐宋时期,玉器的制作工匠们有了很高的造诣。制作过程,已经是相当高难度。从展出的展品中的玉琮、玉环、玉大带等展品,你可以看到,它们达到了什么样的精雕细工。

下面请观众朋友,仔细地来看我馆的“镇馆之宝”,国家级文物——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里出土的玉大带。它是迄今所知,唐五代时期惟一的一件完整的能够确定为帝王本人所使用过的玉大带。

1006(指五代前蜀玉大带)请看玉大带,玉质洁白莹澈,色泽温柔光润,为玉石中的上品。玉大带的铊尾上有一段珍贵的铭文,讲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

据铭文记载:当年蜀宫遇到了一场大火。大火将蜀王宫珍藏的无数稀世之宝化为灰烬,似乎预示着前蜀的国运由昌盛走向衰落。奇怪的是,唯有这一块宝玉,经烈火焚烧仍然完好如初。这一块劫后无恙的玉石,带给皇帝王建莫大的安慰。他认为,玉石就是自己的化身。因为“天生神物,人为的灾祸是无法摧毁它的。”于是,王建命玉工把这块玉石精心雕制成了玉大带,随身佩带。最后玉大带随自己葬入九泉之下,就连墓内的王建石雕像上也原样刻有这条玉带。

1007(指五代前蜀諡宝)我们再看这一件永陵王建墓中出土的稀世之珍——諡宝。何谓諡宝?简言之,就是帝王在阴宅地祗使用的印玺。在陵墓中放臵它,象征帝王死后在阴间继续享有人间的地位和权威。中国历代帝王陵墓都要埋藏諡宝,在已出土的諡宝中,永陵出土的这一方,显得最为奇特怪异。

古代帝王印玺的铊,通常都雕刻为龙形,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为四灵之首,汉以后渐成为封建天子的专用象征,就像“龙袍”,“龙座”,都是天下至尊的标志。然而,永陵的諡宝铊的造型却不是标准龙形,而是奇怪地雕成了兔头龙身。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王建,出生于847年,按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法计算,这一年为丁卯年,属兔。王建出身贫寒,早年为生活所迫,投军从戎,经几十年南征北战,终于在60岁时成为前蜀国的开国皇帝。而这一年恰好也是丁卯年,整整一个甲子。属兔的皇帝兔年登基,成为“真龙天子”,这就使兔和龙结下了不解之缘。因而王建諡宝铊的造型也就采用了不一般的兔头龙身。

1008(章节简评)纵览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玉文明,至今依然在我们的手中传承。汉语中与玉器相关的词语,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古人赋予玉以君子气节:“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执身如玉”。直到现在,人们形容女人美貌有:如花似玉之说;比喻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就连美味的佳肴也称为锦衣玉食,美酒称之为琼浆玉液。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质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

010(指玉环)玉环,1942年四川成都市王建墓出土,五代前蜀,直径9.5厘米,厚0.9厘米,外径3.9 厘米,内径2.7厘米。

观众朋友,下面请参观本次展览的第二部分内容:金银器,同时并了解一下金银器的发展沿革。

第二单元 金银器(10件)

2001(章节简评)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这些金光和银光交织的金银器皿。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是最稀少最美的东西,往往是被帝王垄断专用。在中国古代,帝王大典的礼器,都是用金银器和玉器制作的。

古代的金银器作为贵重的工艺品,古往今来一直受到珍视和宠爱,因为黄金和白银曾经充当货币流通。用它来制作工艺品,非一般普通百姓能享用的。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墓葬中已出现小件的金制品。说明古代的冶炼技术和金器的制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商代金器已开始向装饰艺术的方向发展。大家都知道,代表当代旅游标志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古蜀太阳神鸟金箔等金饰品,图案制作就已经十分精美。(可否用图片?)

春秋战国时期,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在形式和花纹上受到当时青铜器的深刻影响,器物上常见纹饰有蟋螭纹、龙凤纹、几何线纹等,更显繁缛富丽。金银器在品类上也扩大到日常用品。比如湖北曾侯公墓出土的金盏,就是金器品的早期代表。河南辉县战国墓出土的银带钩,运用了浮雕和包金技术,特别是镶嵌技法的运用,使用得黄金和翠玉,琉璃交相辉映,光彩夺目。(可否用图片?)

到了两汉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向细工方向发展,掐丝,焊接,镶嵌等金银细工都已较为成熟。金银器的制作已从青铜器制作传统工艺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种类。

2002(指五代〃镀银铜猪等)金银器在唐代进入繁荣时期。建国以来,唐代金银器考古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1973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的唐代金器酒杯等,体现了金器的生活化发展趋势。成都金银花丝品种,也具有古老的历史,前蜀王建墓中就出土了精美的花丝银器。请看本展展出的王建墓出土的镀银铜猪,其制作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2003(指宋代〃芙蓉花瓣纹金碗等)到了宋代,金银器不光是王公贵族享用的物品了。它在造型和纹饰上体现了与宋代瓷器相同的一些风格,典雅素雅大方。

2004(指文物)请看我们展品。于1959年在四川德阳孝泉镇清真寺出土的一批北宋细工银器:宋压花银盒、银瓜形壶、银花薰、守口压花银瓶……都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细工的优秀传统,呈现宋代素雅的风格。其中一件出土银杯上面刻有:“庞家造德隅子昌”七字铭文。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金银花丝工艺早在唐代则具有结构严谨,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纹饰富丽等特点。它运用了不同精细的金银丝,以平填花丝为主,银片錾花为副,采用炭丝,搓丝,累丝,填丝穿丝等不同工艺制成各种器皿,图案主要有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

接下来请参观本展览的第三部分,漆器类。

第三单元 漆 器(4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一批漆器文物。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李一氓捐赠给我们四川省博物馆收藏的。李一氓,生于1903-1990年,四川彭州人,他的著作《李一氓书缘》包含了很高的史料价值,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品趣盎然,颇得读书人喜爱。

3001(章节简评)我国是世界上用漆最早的国家,早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中,考古工作者就从发现出土了一只木胎红色漆碗。它揭开了中国漆器制造史上光辉的第一面。

从新石器时代起,历经商周至明清,中国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漆器,是中国古代在化学工艺及工艺美术方面的重要发明。漆器炝金、描金等工艺对日本等国家与地区都有深远影响。

四川漆器,早在汉唐时期,就被誉为“蜀中之宝”。蜀中气候温和,盛产生漆和丹朱,为漆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早在西汉初,成都就已经成为我国漆器生产的中心,以“雕花填彩”见长。我国出土的大量漆器中都能见到刻有成都制造的字样。

两汉时,四川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变形,光泽明亮,抗腐蚀性能强的优点,这些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证实。

随着漆工艺的发展,各种漆器上逐步出现了彩绘,描金,戗金,填漆等,唐代的金银平脱,宋代的一色漆器,元代的雕漆,明代的百宝嵌,清代的脱胎漆器等,都是各代表性的特色名品。

成都漆器采用了木胎,麻布脱胎,竹蔑纺织胎等,技法上以雕填见长。艺人们运刀如笔,刀法流畅。建国以来,又创造了暗花漆下彩,银片雕填,透明漆隐花等工艺,推动了漆器的发展。重庆漆器则以研究彩绘发展著称,此外还有蛋壳镶嵌螺细,镶嵌,堆嵌,漆笼金等各种装饰方法。

漆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明代漆艺家黄成所著《休饰录》为中国现存古代唯一的一部漆艺专著,书分理处集18章,对制漆的工具,材料,色漆的制配、装饰方法等作了详细的叙述。

(展品标牌不读)雕漆人物方盒 木胎 清代 卢葵生作 长27.3厘米,高7.3厘米——1988年李一氓捐赠

3002(指展品)雕漆人物方盒为木胎。器物为方形,抹角。里为黑漆。侧面漆雕填金锦地花卉图;盒面漆雕仙人、仙鹿及彩云图;盒背黑漆,有四乳足,正中钤“卢葵生製”篆书一方。

(展品标牌不读)梅花纹仿紫砂漆壶 木胎 清代 卢葵生作 底径14.3厘米,高8.5厘米,口径12厘米——1988年李一氓

3003(指展品)梅花纹仿紫砂漆壶,壶形矮扁,其形制色泽均仿紫砂器。壶身刻梅花纹,上有行书阴识“竹叶浅斟,梅花细嚼,一夕清淡,几回小坐”。署“葵生”,下有“栋”字小方印。

(展品标牌不读)雕漆八仙庆寿果蝠八宝如意 木胎 清代 长36厘米 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藏

3004(指展品)雕漆八仙庆寿果蝠八宝如意,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深珠色,上浮雕仙人,松石,蝙蝠、花果等图案。下坠流苏。

(展品标牌不读)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 木胎 清代 壶高58.2厘米 1957年四川省博物馆藏

3005(指展品)紫漆描金缠枝莲多穆壶,来源于北京故宫博物馆。“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口沿加僧帽状边,又添把和嘴,遂成为壶。此壶为深绛色漆底上描金缠枝莲。壶柄间及壶盖为铜链连系,铜链中间有一铜球。

接下来,我们介绍本展厅的第四部分古琴——

第四单元 古琴(3件)

4001(章节简评)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古代文人讲求琴棋书画,而琴居首位,实在耐人寻味。古人意在让琴韵和山水,诗意,风景相交融,与儒道释宗法相贯通。因而,古琴已深深浸淫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2004年4月,古琴艺术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在古代,与文人士大夫关系极为密切,乃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通古琴者,多为知天文,识地理,通经史,明格物,达哲理,博艺事的智者贤达,如孔子,屈原,司马相如,蔡文姬,李白,耶律楚材等,他们个个无不精通古琴。

古琴还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古代出现过的许多乐器至今都失传,而古琴却以其完整、丰实的琴谱和理论资料流传不衰。就是在当今,流行音乐、现代音乐风行的时代,古琴,这个千年古乐器仍然继续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和欣赏。

古琴在千百年的流行中,逐渐形成了各种流派。四川的蜀派古琴,在古琴界中别具一格。4002(指文物)请看我们展柜里陈列的三张古琴,代表了不同时代。

这是一件“石涧高点冰”七弦琴,为我们四川博物馆馆藏的古琴珍品。这一件古琴,有它特殊的历史经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馆收藏时,特请北京故宫博物院古琴专家郑珉中先生鉴定,此琴曾为元代的中书令(宰相)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公元1190——1244年)酷爱古琴,他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别墅居住时,曾用过此琴,故名“玉泉”。玉泉琴,形制浑厚、古朴、凝重,声音纯正圆润,为典型的唐琴风韵。传世当代的唐琴,现在为数不多,珍品更为稀少。这张“玉泉”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的文物资料。

在古琴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还产生了精湛的造琴工艺和造琴名家。唐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郭亮及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的制琴技术最高,雷威所斫之琴,以“春雷”为最尊贵。雷氏斫琴,显赫名声沿续了几代,历经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原因是雷威制琴用材,有它的独特之点。元代小说《琅环记》讲述了雷威制琴的过程:“雷威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雪中独自往峨嵋,酣饮著蓑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涟延修杨者伐之,斲(斫)为琴,妙过于桐。”

4003(指文物)古琴有与其它乐器的不同,在于绝大部分琴都有自己的名字,许多琴上还刻有各种铭文。在琴的命名与铭文上,最能窥见古琴的文化韵味。优良的琴,基本上都有诗词刻在琴北,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制作者的忌辰命名,例如我们展出的这三张琴。

有古琴必有流芳百世的历代古琴名曲,定有抚琴高手,也是他们,让琴音成为千古绝响。早在先秦时期便产生了写内心情感的《雉朝飞》(清代程允基的《诚一堂琴谱》中写道:“奇音妙趣,《雉朝飞》为最”),著名的古琴曲还有《阳春白雪》、《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等。

唐宋以来,琴家就有派别之分,都有自己的特点。浓厚的地方人文色彩,形成了不同的鲜明琴操风格。唐代著名琴家赵耶利曾经这样评价蜀派古琴的艺术特色:“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

近代蜀派琴家代表张孔山的琴谱中就有《流水》一曲,成为人们熟悉的蜀派古琴曲目中最典型的代表。古琴艺术的活泼气韵,现于“妙指”下的“吟、猱、绰、注”,所谓“妙指希声,嗒然丧我”的妙境,表现出“丧我”“忘我”“无我”的心态,也就是心指合一的古琴艺术哲学。

古琴之道,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而释、道两家思想也是琴道的重要内容。佛、道、儒三大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是,格物,致知,正心,养性。反映在古琴文化中就是“琴道”。可见,古琴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这也是古琴被视为家珍国宝的原由。

第五单元 竹雕(5件)

5001(章节简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先生有句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人们从认识竹,种竹,用竹,再到升化成文字,绘画,文艺作品,人格力量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展源地。竹文化,已成为世界独树一臶的中国文化遗风,广为流传。正如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断言: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远古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歌唱。竹子,被广泛利于人们的生活。在湖南洞庭湖新石器遗址中,发现有竹墙残迹。在浙江钱山漾遗址(距今5300-4200年)中,有竹箩、篮、簸箕、簟等出土文物。兴建于2200多年前,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四川都江堰,就是把竹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典范。竹,用于交通(竹筏)是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用于军事(竹管制成的火药枪)是在南宋以后,用竹子造纸始于晋代。

于是,古代竹雕当之无愧地成为工艺品的一绝。竹雕工艺,分阴雕、阳雕、线雕、留青雕、浅刻、浮雕、镂空雕、圆雕等。

据史料上记载,明代嘉定派竹雕能在方寸间刻山水、人物、楼阁、鸟兽,而且浅雕、浮雕、圆雕并用,刀法精巧,艺术造诣深湛,为时人所赏识。因此,嘉定竹雕艺术流派繁盛,一直延续到清中期。

明朝嘉定南翔人叫朱鹤,擅长书画,精于篆刻,他首创了浮雕、圆雕竹刻技术。朱鹤的作品有《朱鹤笔筒》、《无量寿佛》等。朱鹤之子朱缨,也长书画,师承父亲,以刀代笔,善刻古代佛像及山川树木,传世作品有《“归去来辞”笔筒》。朱鹤之孙,朱缨之子朱稚征,技艺更为精湛娴熟,题材更加宽广,传世作品为《仕女笔筒》、《残花筒》等,祖孙三代并称为嘉定“三朱”。

自“三朱”以后,嘉定竹刻人才辈出。清代康熙时的吴之璠在继承技法的基础上,另创一种薄地阳文刻法,传世作品有《滚马图笔筒》、《牧牛笔筒》等。后又出了以深雕竹根人物闻名于世的封锡爵、封锡禄、封锡璋三兄弟以及周灏,周笠等竹刻家。清代前期是嘉定竹刻的鼎盛时期,以技法齐驰名,作品精绝而称誉遐迩,嘉定被人们誉为“竹刻之乡”。

(文物标牌)竹雕瑶池献寿笔筒

竹 清代 口径12.7厘米,高15.5厘米 1988年李一氓捐赠 5002(指文物解说)笔筒为圆形,中空底平。周壁圆雕瑶池献寿、张果老倒骑毛驴、吕洞宾、张果老对弈图。层次分明,雕刻精细,无款。

观众朋友,接下来请继续参观我们的展览。下面介绍皮影——

第六章 皮影(14件)

6001(章节简评)皮影戏,属于民间传统影戏的一种。影戏,即影子戏。中国的影戏包括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三大类。手影戏,是凭人的十指借光弄影,表演各色人物、花草虫鱼、飞禽走兽,甚至简单的寓言故事等。最原始的影戏是指:纸影戏和皮影戏,它是用纸或兽皮雕镂成人物的平面偶像,以灯光映于帏幕上表演,是较复杂的影戏。

影戏,是中国一项传统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戏剧之一。她和中国广大农民与普通百姓的生活、习俗、信仰血肉相连,在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和作用。而今全国各个流派的皮影戏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保护。

6002(章节简评)近代中国影戏有北影和南影之分,北影以滦州皮影戏为代表,南影以四川皮影戏为魁首。四川皮影戏主要分成都灯影戏和川北皮影(川北“渭南影子”)两大类型。“渭南影子”的造型源自陕西,其雕刻方法自然与之相同,所以谈到四川皮影的雕刻技艺,则以“成都灯影”为代表性特征。(指文物)

成都灯影,雕刻的脸谱、髯口、摆设、道具,一般是按照川剧设计,同时吸取了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美术的艺术成份,形成了浓郁的四川地方风味。成都灯影,使用厚质牛皮,因此制作少用雕刀刻镂,多用铁工具錾,四川人叫“錾灯影”,制作相当考究。

成都灯影的影偶分大、中、小三型:大灯影身高60一80厘米,皮厚达0〃2厘米,个别影人高达1米。中灯影身高40—60厘米,皮厚0〃1厘米。小灯影身高24—30厘米。成都灯影,全身共分十四个关节,比北方皮影关节多,一是多在头帽分离,取其能甲乙互易,交替使用;二是多在手掌与手指分离,这种有关节的手可以作比较多的表情姿势,显得柔和自然,也便于抓拿灵活,操纵自如。成都灯影脸谱造型有“空脸”和“满脸”之分,所谓“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多出现于生旦角色。在处理上一般文生的眉毛是向上挑起,再缓缓地向下弯入鬓角。旦角的眉毛,则是挑起至眼角呈弧形向下延伸至鬓角,在眉梢之间,连结以花草纹样,整个线条匀称,纤细而柔和,给人以俊俏秀丽的艺术魅力。武生、武旦的眉、眼步向上斜挑,线条流畅,洒脱。“满脸”用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多用于净(花脸)丑一类角色。此外成都灯影的道具、摆设刻制特别讲究,拿坐椅来说,就有金蛟椅、虎皮椅、太师椅、木椅、竹椅、藤椅等,比川戏舞台用的椅子多得多。

成都灯影班的构成有“七紧八慢九消停”之说,实际上往往多达十二三人,灯影艺人是多面手,不是单打一,自提自唱,易使感情结合,也能细致地准确地表现角色。成都灯影戏的唱腔和剧目与川剧大致相同,尤其擅长表演神仙道化剧。因为表演人少价廉,轻装灵活,在民间求神还愿、祭祀报赛、人生礼仪的民俗活动中,皮影戏最能发挥它娱神又娱人的功能。请大家仔细来看皮影展品——

6003小旦(文物号101):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镂空雕刻小旦脸部,线条简洁,眉目清秀。发髻上卷,是典型女性形象。

6004花旦(文物号479):脸部镂空雕刻,头戴花结,耳带耳环,线条简洁,眉目清秀。典型的花旦形象。

6005花脸(文物号158)::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的花脸,脸部雕刻满脸,怒目圆睁,口张大开。鹰钩鼻,形象凶狠。

6006老旦(文物号142):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老旦脸部雕刻镂空,头戴凤冠,一脸哀愁。

6007唐僧:脸部镂空,头带金刚上师帽,红色袈裟,相貌慈眉善目,形象极为端庄。6008孙悟空: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火眼金睛,头戴紧箍咒,满脸威猛,身穿虎皮僧衣,足穿草鞋。西游记护持唐僧西天取经的护法神。法号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牲佛。

6009猪八戒 :法号悟能,是唐僧的二徒弟。嘴脸与猪相似,他会变身术。能腾云驾雾,使用的兵器是九尺钉耙,护持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他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对师傅忠心耿耿,是个被人们喜爱同情的喜剧人物。由黄牛皮革雕刻猪头形象。袒胸、大肚、黑僧衣、皮鞋。

6010沙和尚: 法名悟净,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月牙铲,武艺高强,不畏强敌。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满脸、短胡、袒胸、身装僧衣,草鞋。

6011唐明皇: 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脸部镂空,长青髯,头戴皇冠,身着华丽皇袍,栩栩如生的帝王形象。6012杨贵妃:清代,由黄牛皮革雕刻而成,脸部镂空,线条简洁。脸部柔和,头戴花结,身装凤袍。造型生动活泼。

6013梁山伯:清代,由黄牛皮革着色雕刻而成,脸部镂空,眉目清秀,头戴秀才帽,衣饰雕刻花纹。

6014祝英台:清代,由黄牛皮革着色雕刻而成,脸部镂空雕刻,线条柔和简洁,头戴秀才帽,衣饰雕刻花纹。

第七单元 蜀 绣(2件)

7001(章节简评)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最早记载蜀绣的文字,出于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后来他又作《绣补》一诗,体现出杨雄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晋代常璩在《华阳国志〃 蜀志》中,则明确提出,蜀绣和蜀中其物产,称蜀中之宝。

据文献记载。蜀国最早的君王蚕丛,已经懂得种养桑蚕。汉末三国时,蜀锦蜀绣已经驰名天下。蜀国把它作为珍稀而昂贵的物品,交换北方的战马或其他物资,从而成为主要的财政来源和经济支柱。唐代末期,南诏进攻成都,掠夺的对象除了金银、蜀锦、蜀绣,还大量掠走蜀锦蜀绣的工匠,蜀绣工匠也被视为奇珍异物。

成都地区因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盛产丝帛,到了宋代,文献称蜀绣的技法“穷工极巧”,此时,蜀锦蜀绣之名已“冠于天下“。

蜀绣,主要流传于民间,分布在成都平原,世代相传。至清朝中期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笠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当时各县官府所办的“劝工局“也设了刺绣科。蜀绣在当时的生产品种主要是官服,礼品,日用花衣,边花,嫁装、彩帐和条屏等。

7002(指展品)工艺特点:蜀绣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其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覆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

蜀绣,以其纯熟的工艺和细腻的线条跻身于中国的“四大名绣”之列。单面、双面手工刺绣,画面逼真,造型多变,图案精美。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都是当代蜀绣中的精品代表作。以自然界为主题,如熊猫、花鸟蜀绣,更是令人爱不释手。

观众朋友,下面我们继续参观本展厅的第八部分——蜀锦部分。

第八单元 蜀锦(5件)

8001(章节简评)蜀锦,与“宋锦”、“云锦”、“壮锦”并称为“四大名锦”,其中蜀锦又为“四大名锦”之首。它是本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和著名的传统工艺。早在1908年,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荣获金奖。1937年,蜀锦又在美国纽约的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东方美人奖”。

蜀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源于上古、兴于秦汉、盛于唐宋。蜀锦华丽精美,色调明艳,图案文饰古朴典雅,“图义有意,意义吉祥”、“中华一绝”,在唐宋多为宫廷御用供品,其高超的技艺成就达到了古代织锦工艺的顶峰。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四川发展桑蚕丝绸业很早,是中国蚕丝业发祥地之一,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聚集在岷江上游河谷的蜀山始知养蚕。故称“蚕丛古国”。

战国时期,蜀锦已成为重要的贸易品,并由此开辟了一条经成都、云南、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亚的国际贸易交流通道,即著名的“南方丝绸之路”。汉代就有巴蜀“丝锦布锦之饶,衣覆天下”之誉,蜀锦蜀绣被誉为技艺的“双璧”。因蜀汉臵“锦官”,成都又称“锦官城”。

四川的蚕丝业,在唐代步入鼎盛时期。名贵的蜀锦“其价如斤” 畅销全国,有中国之锦“成都独称妙。”之誉。作为贡品的“兰亭序”文字锦,被作为“异物”入藏宫中。唐朝安乐公主定制的蜀锦单丝碧罗笼裙,飘似云烟,灿若朝霞,“更是天下绝品”。

8002(指展品)明清时期,蜀锦就被作为朝廷的国礼赠送国外嘉宾,“方方”,“雨丝”、“月华三闪”等名品,在工艺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锦史上称之为“晚清三绝”。

近代,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和发展,蜀锦手工织机逐渐为现代织机所取代,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蜀锦在治袭传统工艺基础上虽有发展,但规模远不及从前。所以,拯救蜀锦这样一批优秀的文化遗产,著力于对蜀锦传统的整理和发掘,需要我们上下共同努力,有所作为。成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锦闻名,更显示出特有的文化风韵。蜀锦,历数千载而不衰。相信今天改革开放的推动与发展,必将使蜀锦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文化名片。

第九单元 象牙雕(5件)

下面我们观看的牙雕,也是一门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象牙雕,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勘与宝石媲美。

9001(章节简评)象牙雕工艺在我国有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居住在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以象牙雕刻作装饰品而随葬。《史记〃微子世家》有记载:二纣始为象簪。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贡品。明清都有专门为皇宫制作的象牙作坊。清乾隆年间的牙雕名作《月曼清游》就是皇宫作坊的产品。

一般而言,象牙雕刻分为人物、动物、花卉及风景四个艺术类别。其中牙雕人物,题材主要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及历史故事。从类别上可分仕女、罗汉、佛人、武人及历史人物等。人物画稿。一般以白描的手法,表现人物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态、衣饰等,有的还会着重刻画人物的身份特征,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最初的象牙制品只是一种实用工具,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装饰用品,并成为牙雕工艺的主流。

象牙属于有机质、表面滑润莹澈如玉,纹理细密规则,用之雕刻精巧的器物,即成天然与人工斧凿之美的结合。

清代是牙雕工艺的鼎盛时代。牙雕与竹、木、角、金石等小件雕刻一样,成为几案上陈设珍玩。清代早期,象牙雕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不论在生产技术或艺术创造方面,都有所发展。中期以后,象牙雕刻艺术创作方面走向了繁锁堆饰。

清代的象牙雕刻,基本形成了江南与广东两个艺术流派。由于文人雅士的偏爱,立意清新典雅的作品不断出现。一大批文人、画家,不仅设计构图,还直接参与雕刻,使牙雕风格出现新的变化。

总体而言,象牙雕刻发展至清代,已逐步向“小品雕刻”的趋势发展,大件牙雕已不常见。主要以文玩,装饰品为主。

9002(指文物)象牙笔筒、笔架、砚台、墨盒、印盒、画托等都比较常见。这些象牙小件,写以文人的故事,花鸟,吉祥图案为装饰,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是文人士大夫以及官宦人士的案头把玩。

清代象牙雕刻,技法完备,手法多样。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镂雕等,在象牙雕刻中得以普遍运用。早在古代,象牙雕刻普遍使用透雕技法。透雕,即在平板材料上按设计图样进行拉花镂刻,用结合浮雕手法进行雕刻,有剔透玲珑之美。透雕的成熟,又为镂雕的重现奠定了基础。镂雕的技法宋代已有。乾隆时期,象牙球雕已发展到非常复杂的十三层镂空雕了。至清代,镂空雕不仅仅用于象牙球的加工与制作,还被广泛运用于其它牙雕摆件。镂雕与浮雕结合运用,是清代小件器物雕刻的特征。请继续参观——

第十单元 犀角雕(3)

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懂得利用动物的牙、角、骨等制作器物,牙、角、骨都是动物躯体的最坚实部分,用其制成器具,既美观,又耐用。

10001(章节简评)犀角雕,顾名思义就是用犀牛角雕刻而成的器物。犀角是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在中国古代犀角与夜光杯、明月珠、碧玉等相提并论,专属帝王享用的物品。

《汉书》有记载:“尉佗献文帝犀角十”。由此可见,犀角在古代非常珍贵。当时中国不产犀角,犀角大多依靠进口。另外,犀角本身也是一种非常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的功效。所以常被用来制成杯子,盛放在犀角杯里的酒,能吸收犀角本身的药性,达到强身护体的功效。

犀角主要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对犀角材料的鉴别,早在明代就有精确的认识,明代曹明仲所著《格古要论》记载:“犀角出南蔷,西蔷,云南亦有。成株肥大花儿者好,及正透者价高。成株瘦小分两栏花儿者不好,但可入药用。”一般来说,犀角杯圆形的是非洲黑犀,椭圆的是亚洲犀。亚洲犀有较阔的裙,也雕成阔长犀角杯的柄。明成祖朱棣,先后几次派郑和出使南洋、东非等地,犀角正是从这些地方源源不断地大量进入中国的。

10002目前留存于本馆的犀角雕刻制品,基本为明清两代所制。

犀角雕刻艺术在明代已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雅士们时常设计一些标新立异的作品,使其摆在几案上成为和文房四宝一起陈设的赏供、珍玩。当时出现了很多治犀高手,鲍天成、濮仲谦、李中甫、方柱石、龙侃等,都是当时非常有名的牙角雕艺术家。

下面介绍本展厅最后一个单元——鼻烟壶

第十一单元 鼻烟壶(15件)

11001(章节简评)鼻烟壶在我国的制作,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嗅鼻烟的起源,据清赵之谦的《勇卢闲话》载:“鼻烟来自大西洋。万历九年,利玛窦汛海入广东,旋至京师。献方物,始通中国。国人多服鼻烟,短衣数重,裹为小囊藏鼻烟。”文中。赵之谦记录了鼻烟在1581年被意大利人利玛窦带进中国后的情况,是十分珍贵的史料。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搀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或玫瑰等香草类植物,经过精细加工,经密封蜡丸中陈化后,数年乃至数十年后而成。鼻烟,有黑紫、老黄、嫩黄等不同颜色,气味醇厚、辛辣,以鼻吸食的方法使用。鼻烟,对解除疲劳有一定的作用。它最初是美洲古印地安人用来解除疲劳、疗伤的物品,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探险旅行家发现,带回了欧洲,很快流行一时。

十六世纪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游牧民族。为了野外吸闻方便,让鼻烟壶具备坚固,不怕摔碰,游民们用各种玉器、金属、骨角材料来制作鼻烟壶。据史籍记载,鼻烟在当时蒙古人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虽然鼻烟和鼻烟壶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但传入中国后,很快在宫内盛行。

最初到中国的外国鼻烟壶,均是玻璃制品。清代王士禛的《香祖笔记》中这样写道:“鼻烟以玻璃为瓶贮之,瓶的形象种种不一,颜色具红黄紫白黑绿清色,白如水晶,红如火齐,极可爱,以象齿为是匕,就象鼻之,运纳于瓶。

后来,聪明的中国工匠,用各式各样的材料来制作精巧的鼻烟壶,包括翡翠、宝石、象牙、玉石、滑器、漆器、金属等材料。18世纪初,中国制作的鼻烟壶,已成为一种流行的手工艺品,并通过欧洲商人、各国使节、传教士逐渐地流传远行到国外,成为外国人的新宠。

清代产生了许多制壶名家和作坊。形成三个主要流派:京派内画鼻烟壶,鲁派内画鼻烟壶,冀派内画鼻烟壶。产生了四大内画艺人:周乐元、马少宣、丁二仲、叶仲三。

内画鼻烟壶的起源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乾隆未年,一位地方上的小官吏进京办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希望以正常途径得到办理。由于朝廷官员办事效率低,等了很长时间,他的事仍一拖再拖。地方小官史,钱粮耗尽,无奈的寄宿在京城的一间寺庙里,他嗜好鼻烟成瘾,当玻璃鼻烟壶中的鼻烟用尽时,他便用烟签去掏挖壶壁上粘有的鼻烟,在内壁上形成许多的划痕,这个鼻烟让一个聪明的和尚看见了。和尚通过实验,用竹签烤弯削出尖头,蘸上墨,在透明的鼻烟壶之内壁上画上图画,这种奇特的画就诞生了。

11002请看展品——

最初的内画鼻烟壶是内壁没有磨砂的透明玻璃壶,因为内壁光滑,不易附着墨和颜色,只能画一些简单的画面和图案,比如:蝈蝈白菜、龙凤和简笔的山水、人物等。后来,艺人们用铁砂和金刚砂加水,在鼻烟壶的内面来回的摇磨,这样使鼻烟壶的内壁呈乳白色的磨砂玻璃,细腻而不光滑,容易附着墨色,效果就象宣纸一样,内画鼻烟壶就出现了一些比较精细的作品,再后来发展为诗书画并成的艺术精品。

在此特别介绍在清末极富盛名的“京派”内画高手马少宣。他以“一面诗一面画”的内画技艺见长。马少宣创作的内画壶,正面以人物肖像画居多,也有花卉鸟兽,画工极为精湛。在内画壶的背面,他成功地将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再现出来,字体工整、严谨。

马少宣的作品多用墨彩,画面栩栩如生宛如照片。1915年马少宣创作的内画鼻烟壶,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名誉奖。

曾有人这样高度地评价中国清代鼻烟壶:“小小的鼻烟壶,集历代文化艺术精华于一炉,没有一项中国艺术工艺,能集中这么多工艺变化于一身。”因此,早在19世纪未,欧美收藏家就开始注意中国鼻烟壶的收藏。1992年4月,香港太古佳士德公司举办的一次中国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年间制的金胎掐丝王法琅仙鹤纹鼻烟壶,以104.5万港元的拍价,被台湾收藏家收藏,创下鼻烟壶拍卖最高纪录。

11003结束语:观众朋友们,中国工艺美术精品,是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的文化精粹,希望我们的展览给您留下深刻的印象。《古风雅韵——工艺美术精品展》到此结束。朋友们,再见!

下载国学雅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学雅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雅韵诗文社章程

    雅韵诗文社章程第一章 总则一、社团名称:雅韵诗文社二、社团性质:由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直接领导并监督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机构,由校内对古诗文创作和研究有兴趣的老师和同......

    雅韵诗文社概况

    雅韵诗文社概况在我院刘周堂副校长的带领下,秉着“继诗骚风韵,续传统文化”的宗旨,我们成立了雅韵诗文社。雅韵诗文社属我校人文学院中层组织,是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直接领导并......

    幽兰雅韵宴会策划书

    中餐:幽兰雅韵设计理念: 本设计的主题名字叫“幽兰雅韵”,兰花是文化的符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综集百家,兰花可说是一种形象化的标识。它不仅常青、独秀、恬静、高雅,兰叶姿态......

    礼仪之邦香茗雅韵历史文化

    礼仪之邦香茗雅韵茶会的盛起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

    雅韵影音书画社 古装cosplay

    Cosplay 之 百变古装秀 活 动 策 划 书 雅韵影音书画社大学生实践创新社 星火志愿者服务团影像学院护理学院2012年9月20日 Cosplay,秀出你风采 一、活动目的 为了更好地传承......

    雅韵文艺协会下半年工作计划

    石狮市雅韵文艺协会 雅字(2012008)号 石狮市雅韵文艺协会会员代表大会暨2012年下半年度工作 计划讨论会一号文件2012年下半年度工作计划 A. 计划举办“雅韵星计划”才艺大赛; B.......

    雅韵诗文社发展思路

    湛江师范学院雅韵诗文社发展思路一、 雅韵诗文社的兴起及意义 “雅韵”意为一种高雅的风韵,雅致的气韵,优雅的音韵。雅,有正、美好、高尚之意;韵,有风度、气质、节律之义。伴随国......

    雅韵兰馨诗词精选(第八期)

    雅韵兰馨诗词精选(第八期) 词//朝中措(相思几度新冬)一一文/重阳凄霜冷雨望飞鸿,过雁又南行,几许乡愁鸾梦淡,飞花落叶西风。苍穹冷月,窗前败柳,白露千重。望断一江瑟水,相思几度新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