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病冬的心理特点及有效护理。方法总结32例老年住院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从护患关系、治疗环境,疏导负性心理情绪等方面进行护理。结果32例老年病人通过心理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结论加强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能加速病人早日康复。【论文关键词】老年病人 心理特点 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作者对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1.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1.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1.4退化表象(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2心理护理对策 2.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1][2]下一页 2.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empirenews.page--] 2.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3越度退化的引导:退化并不是完全有害的反应,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适度的退化是一种重新整合过程,有利于痊愈和康复。值得护理人员注意的是应适时给予正确的暗示,并在病清好转情况下,指导病人去关心临近病人和周围事物,吸引病人动手能力,恢复并增加兴趣,逐步为病人角色转化为原有社会角色准备条件。总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护士应利用敏锐的观察力,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通过各种护理措施尽快消除病人的不良情绪,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决不能忽视它,孙思邈告诫后人,对老年人“常须谨护其事,每起速称其所须,不得会其意负不快”。在对老年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时,应使病人明白保持情绪稳定的重要性,并使其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只有重视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健康的心理,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护理状态。
第二篇:肠造口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肠造口病人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护理对策
徐杭君
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
321200
【关键词】肠造口;健康教育; 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结肠造口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结肠造口术治疗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结肠造口病人在围术期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结论]加强结肠造口病人围术期心理护理可减轻其心理压力,提高术后生活能力。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低位直肠癌病人行Miles手术,做永久性结肠造口(人工肛门)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我国每年有近10万病人接受此类手术。肠造口改变了病人原有的排便方式,不仅给病人的生活造成不便,并使其心理上承受极大痛苦。肠造口病人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心理康复状态。笔者对我科32例肠造口病人的心理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1月—2009年12月我科实施结肠造口术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5岁~86岁。肠造口病人的心理特点
肠造口病人受病情、性格、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家庭、年龄及其对结肠造口认识程度的影响,导致病人心理活动发生复杂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出现的时间,可将其划分为手术前、手术后和康复期三个阶段
2.1 手术前心理
癌症本身和需要做肠造口的事实给病人手术前带来一系列心理行为的变化。①拒绝接受癌症及要做肠造口的事实,不肯配合手术治疗,甚至不愿手术或要求出院;②恐惧、绝望:由于对手术不了解,害怕手术,对术后康复知识的缺乏,加上对癌症和肠造口的恐惧,从而充满了极度的恐惧感和绝望感;③疑虑、焦虑:由于对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表示怀疑,害怕手术时的疼痛,担心手术的安全性、预后及经济上的压力而产生的焦虑心理;④抑郁:认识到做肠造口是必要的选择,但对术后的恢复,对将来的生活没有信心,情绪低落、悲观厌世。
2.2 手术后心理
手术后到出院的一段时间内,由于排便方式的改变和依赖家人的照顾,病人心理出现变化。①抑郁:是术后常见反应之一,主要与手术给病人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出现的变化有关;②烦躁、焦虑:病人初次看到肠造口上外翻的结肠黏膜时,可能会感到害怕、不安、失落、无奈,甚至厌恶自己,情绪波动较大,从而出现烦躁和焦虑。2.3 康复期心理
这一时期病人可能又回到术前的角色,许多事情要自己面对,病人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①自卑、自闭:认为自己已残疾,害怕被人厌恶或歧视而封闭自己,因此不愿与他人接触;②依赖:始终认为自己是病人,凡事都是依赖别人,对恢复原来的生活缺乏信心,出现退行性行为。3 心理护理
正确的康复治疗和心理护理,能使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本身和肠造口带来的各种变化,消除心理障碍,保持情绪的稳定,增强他们与疾病进行斗争和恢复社会活动的信心,提高其生活质 量。3.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指导病人缓解心理压力、稳定情绪是促进肠造口病人术后康复的重要环节。3.1.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能给病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气氛和情绪反应,从而使病人减轻对疾病的恐惧,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3.1.2 相关知识宣教
由于肠造口术引起术后排便方式的改变,对病人的心理和自尊有明显的影响,很多病人不愿接受。因此,护士应告知造口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介绍术后适应过程,使其认识到造口术只是将正常排便渠道由肛门移至腹部,对消化功能影响不大。只要学会正确护理及正确选用造口器材,保持乐观态度,术后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3.1.3 造口病人探访
向病人介绍经历相同手术,术后恢复好的造口病友与其交谈,以现身说法的形式,让病人亲眼见到造口病人能重返社会,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从而积极面对现实 3.2 术后心理护理
手术后一段时间内,病人要经历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情绪不稳定,波动很大。当病人手术清醒后,要及时告知手术成功的消息。交代病人及家属术后注意事项,指导病人自我训练,同时深入细致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安慰、支持和鼓励病人。适当的肠造口护理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生理康复,而且可促进其心理康复。在术后加强照顾和护理的同时,应适时引导病人参与肠造口的护理。反复向病人及家属示范、讲解、传授肠造口的护理知识和技巧,教会他们选择合适的造口袋,进行正确的更换和护理,做好造口周围皮肤的护理,进行饮食调节等。通过术后心理护理,以消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促进其树立重 返社会的信心。
3.2 康复期的护理
定期随访、咨询:对术后6个月内的肠造口者进行每3个月1次的门诊随访,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针对饮食、肠造口护理以及化疗或放疗中出现的一些副反应引起的相应的心理行为变化进行咨询,给予解答、帮助和指导。通过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和朋友三方的共同努力做好肠造口术前、术后恢复期及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或消除病人心理上的压力,提高他们重归术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信心,提高生理和社会两方面的生存质量。【参考文献】
1.汪建平.汪宗芳.叶新梅 肠造口病人的心理康复 [其它论文]-中华护理杂志1999(10)2.任远满.彭文岗 直肠癌病人的精神心理治疗 1995(06)3.汪琴英 低位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心理护理 1999(03)4.徐振奎.李国英 直肠癌患者的心理状态 1998(01)
5.喻德洪 现代肛肠外科学 1997
6.路潜.周玉洁 结肠造口病人造口知识掌握情况和需求状况的研究(4)251 [其它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3
第三篇: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作者:刘锐娟,范青风,杜素丽 【关键词】 肺结核
[摘要]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传染病,病人除了躯体发生病理变化外,心理上也随之有一系列变化。对6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 分析,认为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及时进行健康 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1]。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 医院 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 治疗 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病人68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最小的18岁,年龄最大的80岁,其中25岁~45岁占50例,是肺结核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
1.2入院情况平诊入院2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52例,伴有低热49例,伴有咯血29例,病程最短者0.5 a,最长者5 a。
1.3治疗情况 坚持住院痊愈32例,症状减轻出院35例,死亡1例。
2心理特点
2.1诊断疾病所致的心理特点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传染病,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疏远病人,且住院期间控制家属的探视,病人会感到孤独、自卑、被遗弃感,一部分病人自怜,思想负担加重。其表现为忧心忡忡、心境悲观、愁眉不展、睡眠及食欲障碍。
2.2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病,短期治疗不能立即见效。一部分病人缺乏肺结核病的保健知识,或因 经济、工作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坚持吃药,擅自停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表现为抑郁、伤感、情绪低落、言语少,对医护人员的言行非常敏感,情绪非常不稳定。
2.3环境所致的心理特点 肺结核病易感人群与生活贫困、居住拥挤、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患病后患者担心身体不能康复,影响 工作及生活,病人表现为紧张、孤独、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病症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便形成恶性循环[2]。
第四篇:老年骨折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老年骨折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思考
卞德芸 新都区人民医院骨科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骨折病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专业护理和生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和临床护理质量。方法 对我科2014收治的60岁以上的341名骨折病人住院治疗护理情况进行研究,找出护理问题。结果 放弃治疗的占12.32%,保守治疗的占49.56%,手术治疗的占50.44%,伴常见13种并发症的占79.47%。结论 老年骨折病人伴有基础疾病者多,康复时间长,心理问题较年轻人多,家属照顾困难,易发生压疮、深静脉血栓、多系统并发症和跌倒、坠床、拔除导管等意外事件。针对临床中老年骨折病人护理的实际困难,优化护理模式,将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真正实现优质护理;培训建立专业陪护团队,协助护士和家属为老人提供安全的生活护理,预防意外事件;开发应用先进的信息化产品,切实解决老年骨折病人护理问题,提高生存质量,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人一旦发生疾病,特别是骨折,造成生活不能自理时,容易发生无人照料的情况,而老人因为身体机能退化,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炎、贫血等,在骨折后因为长期卧床,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延迟骨折愈合时间,增加病人的痛苦和医疗费用。1临床资料
2014我科共收治60岁以上骨折病人341例,其中60—69岁173例,70—79岁95例,80—89岁58例,90岁以上15例。男144例,女197例。住院天数少于3天42例,占12.32%,3—9天116例,10—19天105例,20—29天43例,30—59天28例,60天以上7例。手术治疗172例,占50.44%。伴高血压122例,糖尿病50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23例,心脏病14例,脑梗塞后遗症9例,老年痴呆3例,恶性肿瘤4例,帕金森氏病2例,贫血19例,低蛋白血症10例,肺部感染8例,院外压疮4例。骨折原因多为车祸、摔倒。我科开放床位53张,2014共收治病人1569人次,护士20名,实行优质护理模式。甘露公司陪护人员4-5名,白班2-3名,夜班2名。2 护理
2.1护理难度大 骨折病人大多生活不能自理,且老年骨折病人多合并有许多内科疾病,卧床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压疮、便秘、尿潴留、深静脉血栓等,愈合康复的时间也比年轻人长。老年病人的心理状况也较年轻人复杂,有的表现为对事情漠不关心、消极低沉,有的表现为烦躁易怒、多疑多语,甚至对陪护的家属也不友善,不容易配合治疗和护理。而伴有脑梗塞后遗症、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病人的护理难度更大,更容易发生并发症和意外事件。2.2护理人员问题 我科有护士20名,但外出进修、休婚假产假的常年都有2-3人,实行优护病房,事情更细更多,除了执行医嘱,还要负责病人的外出检查、评估病人的皮肤、坠床跌倒的风险,书写护理记录和交班报告等,且骨科理疗项目多,大多数病人都要行红外线照射、中药熏蒸、磁疗、CPM、射频、气压电按摩等治疗,所以责任护士的工作也比较繁忙,很少能准时下班。而甘露公司的陪护人员只有4-5人,分为白班和夜班两班倒,最多时同时照顾16人,也只能为病人提供打饭、协助进餐、协助大小便等日常生活,病人按呼叫器经常是找护工。家属陪护病人的大多为夫妻,年龄都比较老,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对医护人员的指导不容易理解配合。如糖尿病病人餐前需要注射胰岛素,容易发生吃了饭才想起,需要责任护士反复交待,经常询问提醒。子女来照顾的较少,且子女间常为了照顾老人的事情在病房发生纠纷,多是请护工照顾,子女白天来探视。3 对策思考
3.1 简化护理工作,真正实现优质护理 因为医院各种评审达标的要求和预防医患纠纷,需要有软件资料备查,增加了很多文字书写工作,建议早日使用PDA、护理车等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和智能护理信息软件系统,实现在床旁完成书写记录工作。将护士的时间还给病人,多行心理护理、锻炼指导、饮食指导、生活护理等工作,将理论上的“加强护理”、“精心护理”等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功能制护理的演变,真正实现“优质护理”,不仅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也为医患双方提供融洽的就医环境。
3.2 培训专业陪护人员 虽然在我院工作的陪护人员有专门的公司管理,但人员过少,专业知识较为缺乏。应建立如“月嫂”类的专业老年骨折陪护团队,除了为病人提供大小便护理、协助进餐外,还应配合责任护士一起为老人提供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功能锻炼等,为病人摆放正确体位、轴向翻身拍背,保障各种管道的安全,特别是预防跌倒、坠床、导管脱落等意外事件的发生。与医护人员和家属一起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3.3 使用先进的设施设备 除了应用先进的信息化软件和设备,还可在病房增设摄像头,方便夜班护士了解全病房病人的情况,及时处理意外情况。
总之,老年骨折病人不同于一般病人,需要更加细心、具体的治疗和护理,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及家属齐心协力,共同关注老年骨折病人的困难,使他们愿意接受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第五篇:老年病人的安全护理
浅谈老年病人的安全因素及护理 梁洁
【摘要】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护理技术,而应该具有安全护理的知识,防止病人可能产生的一切心理和生理困扰,有效避免各种意外的发生,保障病人的安全.老年病人由于心理,生理方面的原因,易发生滑倒,跌倒,坠床,误吸,窒息,烫伤,压疮等意外,如何保证老人的住院安全,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是护理人员值得探讨的课题.【关键词】老年人,安全,护理。一 影响老年病人安全的相关因素
1.机械性损伤 ①出现活动不灵活;②由于病理改变,如脑血栓后遗症等;易发生跌倒,昏迷,癫痫,躁动病人易发生坠床意外;3)由于疾病突发,不能自控,引起摔伤,如一过性脑缺血(TIA),低血糖反应,阿-斯综合征等;4)最常见的是各种不安全的设备引起的跌倒,如,不平整的地面,稳定性差的家具,物品不定点放置等都是影响老年人安全的危险因素.2 物理性损伤,电疗,热水袋,也会引起皮肤灼伤或烫伤.3 化学性损伤 最常见的是由药物引起的意外损伤.如:.药物剂量不正确,院外私带药物,医嘱的含糊,误解均是引起意外伤害的原因..老年人嗅觉降低,短程记忆力下降,易误吸,误服各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4.社会不安全因素 医院由于人流量大,人员复杂,易发生财物丢失事件,给病人造成经济损失和心理不安全感.5.心理损伤 由于医务人员语言或行为不慎给病人造成心理或生理损害.如个别医务人员对病人解释缺乏耐心,不注重语言的灵活性,或者语言缺乏科学性,不能准确地传递信息,造成病人对疾病的误解而产生情绪波动,加重病情.还有少数医务人员缺乏责任心,不能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给病人带来心理和身体的痛苦.二、老年病人的安全护理 护理人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造成老年人安全问题的内在老化因素和外在影响因素,正确评估影响老年人安全的危险因子,提出护理诊断,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病人的安全感.1 加强看护,防止坠床,跌倒 加强护理管理,完善安全措施.老年病人入院后应进行全面评估,认真评估高危跌倒病人,查看皮肤情况,尤其是卧床病人,是否需要采取身体约束,并将安全护理纳入护理计划中.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关节活动不好,脑卒中病人容易发生坠床,要使用床档,尤其是晚上 ;智力障碍的防止病人走失 ,必要时使用保护具限制肢体活动,使用约束带时注意带子的松紧,随时观察肢体的血运情况.3 ,护理人员为卧床病人翻身时注意避免拖拉拽,.部分病人因自尊心强,不愿意麻烦护理人员而事事亲力亲为,但往往适得其反.主管护士要加以指导,消除病人的顾虑,并给予病人帮助.对昏迷,癫痫病人,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病人安全预见性护理.为防止病人跌倒,病区地面应经常保持清洁,干燥,特别是浴室地板要有防滑措施,以保证安全.病房内应简化设施,床头桌上的东西应方便病人取用.陪视人离开病房后,降低病床高度或在床前放上椅子,以便病人安全下床.移动的设备应在车轮上装安全锁,使用前锁定,防止移动.走廊,病房应设有地灯,既不影响病人休息,又可保证夜间病人行走安全.在病人床头贴一醒目标志,挂
“防跌倒”牌,标识明显,全员皆知.同时加强宣教,使病人及其家属知晓,避免不必要的纠纷.病人外出散步,检查应有人陪同.病人衣裤,鞋袜要合适,避免过长,过大影响行走或绊倒.肢体活动不便者,指导病人上下床时动作要缓慢,避免因自身平衡力减弱引起坠床
5.防止烧伤,烫伤 医院内易燃,易爆物品较多,病区除备用灭火器等防火措施外,还应加强烟火管理.如禁止抽烟,私自使用电器等.对于挥发性强的易燃药品,应加强储存保管工作.此外还应注意安全用氧.灯等,以免发生火灾.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皮肤对冷,热敏感性下降,在使用热水袋时应避免发生烫伤.热水袋的水温应限制在安全范围内,水温不得高于50℃,并在热水袋外加布套等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危重病人使用热水袋时,应床边交接班,并经常观察局部情况.使用热水袋,烤灯,频谱治疗仪过程中,要按规程操作,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6.注意给药安全 为避免给药错误,应严格执行用药原则,.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认真做好药物核对工作,准时给药.护士还应经常更新药理知识,减少对医嘱的误解.详细了解病人有无过敏史.同时,.给药时要明确区分内服药和外用药,标记鲜明,发药时向病人讲解清楚,指导其用药,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夜间或睡眠中服药时,一定要把老人叫醒后再服,以防呛咳..服用安眠药的病人,上床后再服用,以免因药物起效后上床不及引起跌倒.根据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避免因滴速过快导致急性循环负荷过重.7.防呛,防噎,防窒息 老年病人,由于视力和记忆力不佳,容易看错或重复服用自备药品;由于神经反射活动减退,吞咽肌群互不协调,易出现呛咳甚至窒息,死亡..故应为病人提供易吞咽和消化的食物,保证足够的营养.嘱病人进食时注意力集中,不要讲话,进食体位要合适
8.预防压疮 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老年病人由于生理功能衰退及疾病影响导致认知功能损害易发生压疮.低蛋白血症是发生压疮的主要原因,.预防压疮是护理的难点,通过评估,护士针对护理问题制定计划并实施.气垫床等局部减压设备可有效预防压疮的发生.另外还可进行红外线灯照射,受压部位按摩,定时翻身,保持床单干燥清洁,保持病人会阴部,肛周皮肤干燥.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不能起床者,指导病人在床上活动或进行被动运动,加强营养,改善全身状况.对病人家属,陪护及病人按程序进行相关教育,教会病人及家属掌握自理/自护技巧,强调卧床期间加强翻身和皮肤清洁护理等,对压疮的预防有明显的作用 提高工作责任心,及早发现压疮先兆,可减少由于工作失误而造成的压疮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让病人尽可能早地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9防止交叉感染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差错事故发生.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对疾病的抵抗力弱,应预防感染新的疾病,病人之间尽量避免互相走访,尤其是患呼吸道疾病或发热的老人
10加强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避免给病人带来心理伤害.善于与病人沟通,尊重病人的权利和人格,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服务态度,精湛的技术有利于病人的康复.11 妥善保管住院病人的贵重物品 病人外出检查,手术或死亡时,应由二位护士当面点清病人的物品,专人保管,交还病人或家属.加强病房管理,要求午间和夜班护士加强责任心,对可疑人员要查问向病人宣教贵重物品不要放在病房内,同时严格探视制度,一旦失窃,保护现场,立即报案.因此,护理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做好安全护理,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减少意外伤害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不必要的纠纷,使病人顺利地渡过治疗期,为促进病人的康复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