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13 18:5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第一篇: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

(一)云南省“十一五”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总体情况 1.科技平台建设的总体思路

按照新时期国家科技工作方针,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以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重点,以支撑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强化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有效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发展后劲,促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2.平台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

按照规范管理,运行有序,最大限度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研究制定了《云南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云南省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云南省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办法》、《云南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考核与培训管理办法》、《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暂行办法》等一批科技平台建设管理办法和制度(见附表3),为科技平台建设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3.平台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主要类型:公益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点如下:

公益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强调公益性、共享性,投入方面主要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主要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

省级重点实验室以打造高水平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基地,聚集培养优秀科技人才和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为目标,投入方面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为主,主要依托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建设。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鼓励产学研合作,积极面向相关产业和企业提供共性、关键技术服务,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主要以企业和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为主体建设。4.平台数量及名称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已建设和认定平台96个,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3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和云南省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0个;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见附表1)。5.主要类型平台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

重点实验室认定后每3年评估一次,根据评估情况,云南省科技厅每年给予每个重点实验室30万元左右的运行费用补助。如果连续2年评估不合格,则取消重点实验室称号。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后,云南省科技厅给予150万元左右的经费补助,运行3年后进行验收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继续支持和保留称号。

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根据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相应经费补助,单个平台补助一般在500万元以内。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中期检查评估,建设完成后进行验收,并视运行及开展服务情况决定是否给予滚动支持。6.经费投入情况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共投入科技条件平台建设总经费131657万元,其中平台依托单位自筹或贷款118787万元,省科技厅投入科技经费12870万元。7.平台专业化管理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方面,省科技厅作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部门,积极指导平台依托单位提高平台建设和服务水平,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另一方面省科技厅在高端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建设等方面为平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十一五”期间立项支持引进高端人才38名,培育创新团队51个,遴选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58名,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306名。这些人才有相当一部分都直接参与和支撑了平台建设。

(二)云南省“十一五”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成效 1.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是提升云南省自主创新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工程。“十一五”期间,云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共立项支持了云南省疫苗新技术研发试验平台、云南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及服务平台、灵长类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基地等20个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这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类创新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与风险,提升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云南省于2006年启动建设的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服务平台,借助网络、通信等现代科技手段,把分散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型科研仪器整合起来,重点为云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及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提供服务,有效降低了相关产品、技术研发成本。该平台分为十三大功能模块,包含信息查询、服务申请、服务受理、信息维护、预约服务、统计分析、管理决策、厂商信息、专家及科技力量、短信平台、学术交流、会员中心、系统管理等。截止到2009年底,已有包括昆明理工大学、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钢集团、昆明冶金研究院等在内的47个单位、170个实验室的数百套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平台上实现共享,入网用户达1042户,入网仪器达281台(套)。

云南省技术转移中心暨上海——云南技术转移基地经过5年努力,平台建设初具规模,技术转移服务取得实效。一是建立了集信息发布与交互、政策咨询服务、技术评价、人才支撑服务、投融资服务和成果转化服务为一体的云南省技术转移信息服务网(http://www.xiexiebang.com),开发并嵌入了相应的技术转移信息资源数据库。二是构建了辐射区域的技术转移机构网络。与湄公河次区域可再生能源委员会、泰国纳苏安大学等10余个国际组织机构重点围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农产品加工技术等领域开展了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工作,举办了“云南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共培训来自云南省的昆明、玉溪、等近十个州市105名技术经纪人,现有技术经纪人服务队伍已在基地举办的多次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交流关系,并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使国际科技合作和技术转移互相支撑、互相推动。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外交部的支持,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国际科技合作论坛”等多个国际论坛与洽谈会,促成了 “中泰太阳能技术与产品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新西兰猕猴桃新品种引进与示范”项目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2.省级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0年底,全省累计建设和认定3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范围包括了农业、生物医药、材料与矿冶、化工、机电一体化、信息、能源、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等云南优势、特色领域。

经初步统计,截至2009年底,云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实验室面积6.6万平方米,中试场所及实验场地3.7万平方米,仪器设备2600多台(套),总价值2亿多元,价值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338台(套),总价值1.48亿元,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88台(套),占仪器设备总数的26%,国内先进的190台(套),占总数的56.2%,开放使用的仪器设备225台(套),占总数的66.6%。拥有固定人员740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占职工总数的45%,博士占20%,硕士占35%,引进和培养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37人,两院院士4人。部分重点实验室已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研发基地。如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创建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理论及其应用技术体系,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实验室已成为吸引国内外相关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合作研究的重要场所。云南省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重点实验室作为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积极搭建多学科交叉开放运行的大平台,不断深化科研运行机制体制的改革创新,已成为云南省聚集吸引国内处生物科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3.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一五”期间,云南省共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拥有发明专利200余项。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实施了转化和产业化,为云南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建设的云南省水利水电土石坝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河海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天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成立了含国内5名同行院士在内的36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科研顾问团队,对中心研究工作进行咨询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引进博士3人,硕士3人,目前正在培养硕士研究生7人。购置了高性能图形工作站35台,ANSYS、FLUENT、ADINA、Revit等商业软件;开始了新土工试验装备、土石坝计算软件包研制,完成研究报告18项,发表论文28篇,申请2项发明专利,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参与编制完成了2项电力行业标准,新申请主编2项、参编1项能源行业标准;2009年度获得云南省科技进步奖2项,“糯扎渡水电站导截流工程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一等奖,“高水头闸门水封试验技术研究”获二等奖。目前,中心承担标准化和科技攻关项目8项,承担着马鹿塘二期、糯扎渡、古水等20多个工程的土石坝设计和科研工作,项目的总装机容量达到20104MW,总投资达1618亿元,其中土石坝投资达到了152亿元,泄洪消能建筑物投资400亿元,中心研究成果为工程项目实施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撑。

“云南省铂族金属抗肿瘤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顺铂、卡铂等3个品种的产业化,生产废料中铂回收率96%以上,银回收率98%以上。2009年以来已累计实现产值 5300万元,净利润约300万元。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3个品种的CEP申请工作已于2008年12月正式启动,目前已完成注册申报材料编制、注册申报材料相关的试验研究、在线申请、欧洲药品质量与卫生保健管理局(EDQM)技术评审意见的回复等工作,正等待EDQM的最终审定。目前仿制品注册申报两个品种的药学研究工作已基本完成,有望于今年底或明年初进行注册申报,研究过程中制定了甲啶铂原料药的质量标准草案,并发表研究论文1篇。已设计合成未见报道的铂配合物12个,完成化学结构确征与部分理化性质研究,将于近期选取合适的细胞株进行体外活性评价研究,筛选出具有活性及较好理化性质的产品进行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云南省能源计量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云南省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建设,中心通过整合中国计量院和昆明理工大学科研力量,结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耗能重点领域和节能减排突出问题,主要围绕水、电、煤、气(汽)等方面开展能源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及标准装置研制,实现能耗在线测试,并对研究成果进行转化,为产业化做好技术储备。中心同时还承担云南省能源计量测试技术和管理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为政府和社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持。中心现已完成主要实验室设施建设;“一种整流效率测试装置”和“气体流量测试装置”已获得国家专利;2010年计划完成并验收科研项目4项,完成相关能源标准4项;已开展能效测试、能量平衡测试、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等工作,向社会和企业提供能源计量测试及技术咨询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十一五”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经验与难点问题 1.地方科技平台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是紧紧围绕云南特色、优势学科研究及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积极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局面。二是积极推进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享,有效提高了全省科技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2.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及社会资金投入有限。二是高端科技人才不足。三是平台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平台管理和运行的机制和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第二篇:十一五科技工作总结

“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组织管理优秀组织奖—红花岗区科技工作总结

“十一五”工作总结

一、“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发展的总体情况

1、科技计划安排的基本情况(项目、经费)

十一五期间,区级财政共安排科技计划经费5559万元,实施科技项目174项,重点支持新材料产业、中药现代化产业和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发展。

2、科技计划管理和改革经验

科技计划管理在原《区科技三项费管理办法》的基础上,2007年,根据上级要求,结合区情实际制订《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管理办法》,优先支持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共性、关键性、公益性科技研发项目,严格实行专家评审制,相同项目实行招标制,防止项目的重复建设。

3、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出台加强科技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的基本情况

区委、政府先后制定下发《国家级科技进步示范区建设与发展规划》,《科学技术发展“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意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做好2008年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政府投资项目专家咨询评估制度的实施方案》等政策,确定全区中长期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重点领域、工作任务、保障措施,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为积极扶持遵义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坪桥基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先后编制了《坪桥基地发展规划》和《循环经济型新材料生态工业基地发展规划》,着力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截止2009年底,1

入驻企业26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4亿元,解决就业近10000人。

4、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举措

我区按照《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根据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积极搭建功能服务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有效增强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整合遵义中药研发资源,组建“遵义市医药科技工程研究开发中

心”,开展研发项目40余项,上报新药审批15件,获得批件转入生产的4项,承担一批国家、省、市、区中药现代化科研课题和质量标准提高、技术改造项目。获得外观专利4件、申请发明专利4件,产生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组建遵义市红花岗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主持完成《遵义市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人才发展规划》、《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实施计划》等近20项课题研究工作。服务企业150多家,成功申报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项目8项,市级项目12项。已成为遵义市基础设施完善、服务手段先进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二、“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情况

1、牵头承担和参与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数量、经费,以及实施和完成的基本情况

我区立足于“挖掘一批、申报一批、立项一批”的理念,成功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共123项,获得上级资金6769.88万元。其中26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就实现销售收入482892.34万元、创利税6833.54万元、新增就业11385人。如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大型镁法还原-蒸馏工艺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项目, 成功开发出了世界最大炉型----12吨倒U型还原-蒸馏新型联合炉,解决了我国海绵

钛行业劳动生产率低、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等问题,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获得专利6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正在申请专利5件。

2、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管理的具体做法和措施,促进国家科技计划实施的成功经验

强化组织保障:对重大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区政府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形成合力。

确保配套资金到位:按照项目具体情况,区政府给予相应的资金匹配,并督促项目实施单位资金到位。

科学分解,明确责任:制定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定期考核。

技术保障:成立项目专家咨询小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跟踪服务:对获得立项的科技项目纳入管理,定期进行跟踪和了解,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以上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我区实施的国家科技项目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通过验收。

3、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以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新材料重点产业:

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究,成功开发出《还原蒸馏强制散热技术》、《氯化环保治理技术》等大批国内领先的技术,2006年来,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共申请专利81件,已获专利62件,主持编制、修订了《海绵钛》、《高钛渣》、《钛粉》等国家行业标准10多项。成为中国钛业的领军企业。如实施的《超高纯大尺寸钛原料制备技术研究与开发》(国家02重大科技专项)项目,为我国做强航空航天、大规

模集成电路等高技术产业提供基础材料支持。

贵州钢绳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航空用钢丝绳》、《三角股钢丝绳生产工艺创新》等国内领先的技术,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特大跨径悬索桥缆索系统关键材料研究》产品已应用于浙江舟山西堠门大桥、贵州坝陵河大桥、广州黄埔大桥等国家大型桥梁工程,项目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某研究所就《神舟飞船垂挂吊索钢丝绳研制及生产》项目合作,研制出的CFRC结构钢丝绳将用于我国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上。

中药现代化产业:

加快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强化中药产业的自主创新。百花医药集团实施的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八味和胃口服液》关键工艺将生物发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达到年产10万箱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3500万元,利税1010万元;实施的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钩藤降压缓释制剂研究》,具备技术先进,工艺稳定,质量可控的技术要求,研发过程中已申请三件国家发明专利。

遵义廖元和堂药业有限公司实施的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化风丹”二次开发》,对中药传承与创新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如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鱼腥草规范化种植及产业化》项目,完成了3个鱼腥草药品的研究开发,形成鱼腥草规范化种植1.027万亩,每年可以为农民增加7603.2万元。

遵义市金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国家星火计划《无公害肉猪配合饲料技术推广与优质肉猪产业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3950万元,项目带动了6个县12个乡镇近2万多户加入到养殖行业中来。

社会事业:

我区教培教研中心实施的《高中新课程学科学习策略的系统开发与教育实验研究》项目,将学科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新课程改革高度融合,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从2006年以来,我区高考、中考连续取得遵义市第一名的好成绩。同时还培养了一支科研、教学骨干教师队伍。项目研究产生了长期、持续的效果。

我区疾控中心实施的《红花岗区艾滋病疫情现状及防控策略》项目,在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监测检测、行为干预、感染者关怀等领域做了大量工作,成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红花岗区伤寒主要流行因素探讨》项目的实施,提出并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伤寒发病率从每年3000多例下降到每年40多例,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综上,通过对各级科技计划项目的实施,为我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提升了我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第三篇:“十一五”计量科技工作总结

淮北市计量测试研究所

“十一五”计量科技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全省质检科技工作会议以来,我所认真贯彻落实省局部署,实施科技兴检战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完善科技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机构和实验室建设,增加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计量科技工作取得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计量科技服务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不断提高;计量科技自主创新的能力日渐增强;实验室检测技术条件大幅度改善;初步形成一支能够承担重任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十一五”以来,计量科技工作在维护计量检测市场正常经济秩序、保证人民生命健康方面,推进计量检测技术体系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积极筹措资金,创新投入机制

我所建立了持续稳定的科技经费保障机制,设立了科技投入专项资金,包括科技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装备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纳入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按每年不低于事业收入的2%安排,并逐年有所增加,加大技术机构自有资金的投入力度。2006—2008年,我所重点建设了计量检测项目20项,完成投资200余万元,基本建成资源优化、竞争有力,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计量技术机构新体系。

二、在检测能力和实验室建设方面

2006年起,我所建立了包括水表、电能表、燃气表、热能表在内的民用“四表”检定中心; 建立了包括催化燃烧式甲烷测定器检定装置在内的矿山安全仪器检定中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建立了包括心电监护仪检定装置在内的医疗卫生仪器检定中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三、坚持人才强检,创新人才机制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人才培养和集聚作为一项紧迫任务和长期工作,摆在了突出位置。一是建立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二是建立了完善规范的人员培训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采取强化培训、外出进修培训、新知识新技术培训、选送到科研机构、在职攻读学位等多种培训形式提高人员素质,并明确规定在职专业技术人员每年进行累计不少于60学时的知识技能培训,以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实行学术带头人制度。逐步试行年薪制,配备1—2名科研人员,协助从事科研工作。

四、深化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的工作运行机制。2006年起,我所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施方案》,近年来,不断深化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并组织实施了《内部分配改革意见》、《成本核算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全面实行聘用制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建立起人尽其才、能上能

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进一步扩大了技术机构内部分配自主权,形成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科学合理、绩效挂钩、公平和谐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技术机构实力壮大、活力增强、水平提高,不仅使计量事业得到了健康快速的发展,也最大限度的保持了稳定,2008年全所检测收入达到600万元,创历史新高。

2009-09-10

第四篇:十一五期间海南科技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海南科技工作总结

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实施科技重大专项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实施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产业化项目593项,是“十五”期间的2.26倍。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科技进步奖216项,省科技成果转化奖56项。

2、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R&D经费由2005年的1.59亿元增加到2008年3.35亿元,占GDP的比重由0.18%提高到0.23%;全省财政科技拨款由2005年的1.2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6.07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5年的0.77%提高到2009年的1.25%。

3、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成效。全省建立重点实验室2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启动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平台,实现了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建立了花卉、南药、椰子和对虾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4、知识产权工作取得新进展。截止2009年底,全省专利申请累计8261件,2009年,全省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千件大关,达到1040件,专利年授权量达630件,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4.7%。

5、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政策。台了《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海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海南省吸引高层次专 1

业技术人才暂行办法》、《海南省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办法(试行)》、《海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海南省促进知识产权发展的若干规定》等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推动海南科技创新。

6、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是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组织科技人员1270多人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工作。二是以科技项目支持企业发展。向科技部争取项目50项,启动9个省级科技计划和专项,立项433项。省科技厅与省农行签订《金融战略合作协议书》,推动向科技企业、科技项目贷款。积极协调省金融办、省证券委帮助6家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在主板和中小板上市。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大力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资源与环境、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六大高新技术领域为重点的产业发展格局。

1、高新技术企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前三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分别为11.1%、22.2%和21.87%。按照国家新办法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口径统计,全省61家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约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0%。海南康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我省首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海洋石油富岛有限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的大颗粒尿素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带动了天然气化工产业发展。海南金盘电气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干式变压器等新型输变电设备产品远销欧美,成先我省进制造业的新亮点。欣龙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多种无纺布年生产能力超过

10000吨,是科技部批准的国家非织造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在新能源产业方面,一期年产10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建成投产,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落户海口,临高20兆瓦光伏发电并网金太阳示范工程动工兴建,6万吨生物柴油项目投产并试运行等;在信息产业方面,形成了天涯在线、海南北斗星通信息、三星(海南)光通信等若干龙头企业,海南生态软件园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预计2010年实现总收入超过100亿元;在新材料产业方面,海南立昇净水科技有限公司在海口拥有国内最大的超滤膜生产基地,依托其PVC超滤膜核心技术承建和运行上海世博会园区直饮水设施,解决了为游客提供安全卫生的直接饮用水的问题,被美国著名财经媒体《福布斯》评为“世博十大科技”。海南赛诺实业有限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涂布膜和烟用薄膜的生产供应商,全球第二个可以生产多种涂布薄膜的企业。海南椰国食品有限公司的糖化椰纤果、细菌纤维素面膜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2、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园区发展成效显著。海口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多园”的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制药产业、光伏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海南生态软件园建设快速推进,已有中国软件公司、中电科技公司、惠普公司等国内外120多家信息企业签约入园。三亚创意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中兴通讯、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北大科技、核工业建设等10家信息企业和研究机构签约入园。以新材料、软件为特色的省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老城开发区)也取得重要进展。高新技术产业科技

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正逐步增强,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三、农业科技110不断发展壮大

1、建立覆盖全省乡镇的服务网络。建立全省农业科技110服务站总数302个,覆盖全省乡镇和农垦系统。五年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11256场次,举办了农业技术培训17558期,培训技术人员和农民175万人次,受益人数830万人次;建立省及市县(区)级专家团专家835名,配备服务站技术人员近4000名,联系和利用乡土人才7000多名,聘任科技特派员10123人;建设农业科技110示范基地79个,面积3.4万亩,推广面积42.6万亩,推广新技术、新品种400多项。

2、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5年来,全省农业科技110系统建设由政府、企事业及全社会共投入资金13626万元。成立海南省农业科技110联合会和海南省农业科技110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农资统一配送、销售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网络,为800多万人次的农民带来效益,为社会提供10多亿元的农资销售服务。

3、领导关怀。胡锦涛、李长春、回良玉、刘延东、万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了海南省农业科技110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农业科技110被评为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0周年十大民生工作亮点,列入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十大工程。

四、科技合作取得新进展

与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和欧洲30多个国家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引进牧草、芒果、菠萝、花卉、蔬菜等国外优良种质1000

多份,引进国外先进的热带农业技术100多项。省政府与科技部建立了部省会商制度,与中国科学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还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成功举办首届(博鳌)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对推进种业科技交流、成果展示、交易洽谈和国际合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篇:甘肃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甘肃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甘肃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于全社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由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四个部门联合推动,于2005年9月正式启动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摸清了我省科技基础资源的家底,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改善了基础网络环境,建立了平台门户网站,集聚了全省科技基础资源,优化了科技资源配置,创新了资源共享机制,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建立了平台服务体系,凝练了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队伍。

一、平台建设总体设计

根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结合甘肃科技经济发展实际,省科技厅、财政厅、发改委、教育厅制定了《2005-2010年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规划》,《纲要》和《规划》明确了我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和任务、平台建设重点、保障措施等。提出了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为指导,以全面提高甘肃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以区域科技创新为服务重点,以改革为动力,以资源整合和能力建设为主线,以建设共享机制为核心,以信息共享带动实物共享,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坚持以人为本,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已有科技基础条件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有效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为促进全省科技发展提供有效、高质服务和强有力支撑的指导思想。确定了“体现特色、突出特点,突出共享、制度先行,综合集成、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多方共建”的建设原则。

平台设立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包含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享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共六个子平台。

为了确保平台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对平台建设项目进行检查,检查结果与下年建设经费直接挂钩,确保建设经费落实到位,使用到位,考核到位。结合上述政策和管理办法,各个子平台承担单位也制定了各子平台相关章程和办法,使得各项任务更加具体,管理更加规范,从政策法规和制度上为平台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平台建设的组织管理及运行

成立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厅际联席会和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家委员会。联席会的主要职能是:审定平台建设规划、计划和实施方案,审议平台建设各专题工作报告;听取专家委员会的重要意见;保障平台建设的必要条件,协调平台建设工作的预算;协调相关部门、相关单位在平台建设方面的有关工作,包括与其它科技专项、科技计划的衔接;解决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专家委员会的职能是:编制平台建设发展规划,制定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及运行的相关规章和制度;为平台建设提供咨询;对平台建设计划、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对平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联席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为平台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平台建设由省科技厅条件财务处具体组织管理,每个平台确定一个牵头单位,由牵头单位组织相关单位具体落实建设任务,各子平台结合平台建设实际,制定各自的运行模式和共享机制,如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就制定了共享单位章程,平台建设协议书,文献共享实施细则共享单位协作服务岗位职责等。

平台建设实施2年多来,建立了财政专项预算资金,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500万元,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平台建设。

三、平台建设取得的成果

1、摸清家底,资源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普查了农作物8大类54种的种质资源31691份;普查了果树种质资源共40个树种,1781个品种;昆虫标本22目285科4540种67.06万头;查明甘肃省境内有荒漠植物基因资源189科383属1627种;还普查了甘肃200余家单位的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约2000株等。已编制完成了11个专题资源普查分析报告,完成了《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种质资源名录》、《甘肃省果树资源名录》,《甘肃农林经济昆虫名录》、《甘肃省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目录》。甘肃荒漠区种子植物资源普查共整理编写甘肃省荒漠植物基因资源名录3部,标本资源名录1部。科技文献资源共普查了全省主要14家主要图书情报机构的文献资源,编辑出版了《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指南》。大型科研仪器共涵盖了全省共61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所拥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及428名相关人才相关信息,出版了《甘肃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指南》(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篇)。

2、开放门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网站和子网站开通试运行。按照平台建设规划要求,我们设计开发了甘肃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总门户网站(http://jctj.gsstc.gov.cn),该网站将成为科技文献、大型仪器、计算环境、自然资源、成果转化和科学数据六大共享平台的总门户网站,用户可以通过总网站进入上述六个系统,同时六个平台也各自成网,可以独立运行。

3、盘活存量,各类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并数字化。目前,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已完成农作物种质信息检索数据库、昆虫资源数据库、甘肃荒漠种子植物数据库、甘肃珍稀濒危荒漠植物数据库、国内外引种数据库、民勤沙生植物园标本数据库、甘肃省木本植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7家共建核心单位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全部提供检索服务,各单位自建的特色资源数据库全部提供免费开放服务,各单位受知识产权限制的数据库资源,提供原文传递服务。截至目前,共整理上网各类数据库142个,链接导航国内外主要信息机构175个,其中国内图书文献机构105个,国外图书文献机构70个,自建特色资源库7个,定购了4个开放版的全文数据库。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协作平台已完成了甘肃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资源信息库的建设,形成了《科学仪器设备相关人才资源库》、《科学仪器设备维修服务资源库》、《科学仪器设备会员单位数据库》、《科学仪器设备功能简介信息资源库》等事实性数据库。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甘肃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完成了“甘肃省科技成果数据库”和“西北地区地面气候资料定时值数据集” 31个数据集,编辑制作并在网上发布《甘肃省气象数据目录》。

4、边建边服务,平台服务体系取得初步成效。甘肃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开放以来,注册用户1473个,用户访问达到172811人次,下载全文148602篇。甘肃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共注册各类不同级别的用户约180多个,用户类型主要以科学研究、气象业务、教学实验为主。全年通过登陆甘肃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网站下载的各类气象信息资料总量超过6GB。借助丰富的气象数据开展了《甘肃省风能资源气候区划研究》等4个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研究。针对科研项目开展

了《甘肃省干旱气候研究》等3个项目研究。

四、平台建设运行中的主要经验体会和共性问题

1、思考和体会

1、立足现状是基点。立足全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现状,以现有资源为主,以用促建,全面整合全省科技资源。

2、组织领导是保障。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公共科技资源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保障体系,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共享平台建设。

3、创新机制是关键。认真研究可能影响成败的各种因素和细节,充分考虑共建单位的利益,坚持各共建单位自愿参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作服务、联合共赢、规范管理的会员制度。

4、长期投入是动力。建立以政府经费为主的长效支持机制,稳定长效的投入是平台建设的不竭动力。

5、整合资源是基础。对共建单位的资源状况进行详细的了解,针对不同资源类型,采取了不同的整合方式,通过自建、联建和引进等多种方式,实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的整合。

6、技术开发是支撑。通过自主开发关键技术,锻炼队伍,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同时通过技术转让增加收入。

7、提升服务是根本。在平台建设的同时要加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建立服务组织体系,联合开展服务,扩大宣传培训。

2、共性问题

1、缺乏信息描述的标准规范。由于平台建设各层面没有标准的描述规范,使得信息加工、整理和建库工作有困难。目前许多资源类型缺乏国家层面的规范和标准,现在结合实际按照自己的信息描述方式进行,对将来实现全国资源的整合共享留下隐患。

2、平台建设缺乏长效的投入机制。由于我省财力有限,平台建设经费相对发达省市有很大差距,但是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平台建设经费按照项目计划下达,没有形成稳定的、长效的、与国民经济发展同步增长的经费保障。

3、共享服务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建议首先加强市州和省内各行业的服务体系建设,然后在国内实现省——区域——国家联网,在省内实现省——市州联网。

下载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十一五”科技平台建设工作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连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本站推荐)

    大连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根据国家《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河南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河南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是区域创新体系的......

    安徽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安徽省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发布时间:2011-7-11信息来源: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 为贯彻落实《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和《“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

    十一五科技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喀喇沁旗科技工作成就 “十一五”期间,喀喇沁旗科技工作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全旗科技进步和全民科......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工作总结“十一五”期间,xx县坚持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主导产业,强化农业生产资金......

    31、深圳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深圳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深圳公共技术平台建设,起步于特区建立之初,早期主要以检测服务为主。在90年代中后期,随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进入以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为......

    进一步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进一步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九三学社海淀区委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十七大上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坚......

    28、宁波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

    宁波市科技平台建设情况报告自中央提出“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来,我市于2005年8月12日召开了“全市科教大会”,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