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提升我市科技创新能力,根据年初人大工作计划,7月上旬我委在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外出考察、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我市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环境不断优化
自2003年起,市政府以创优氛围为先导,坚持“两手抓”,一是抓宏观推动,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创新驱动”成为高频词,市委坚持以高瞻远瞩的思维统揽发展全局,描绘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四个城市”“一堡三地”愿景目标。城市转型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必须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实现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综合竞争力确保南通领先这一目标,在全市营造尊重科学、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抓政策驱动,结合本市实际,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国家、省和南通市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激励工业企业做大做强、推进项目加快建设、市创新重大项目评选奖励、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等激励政策,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导向。
(二)平台创新能力日益提升。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突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研发成果的转化两个重点,加快建设各种形式的研发机构,切实增强企业承接重大项目的能力、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能力,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动创新企业建设、加大普惠性政策落实力度、加强各类人才集聚、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及产学研合作、加快众创空间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坚定不移地把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努力争取在一些重要行业占据国内领先地位,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三)创新平台建设富有成效。
市政府深入落实国家、省和南通支持重点开发园区、合作园区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八大园区平台高端化转型,增强平台经济对区域的辐射带动力。一是各类孵化器建设步伐加快,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软件与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为主的产业领域。二是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已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2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南通市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企业重点实验室2个,省企业院士工作站6家,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家,总量均位居南通各县(市)前列。三是科技服务日益深化。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及本地实际,加快培育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成长性产业,着力打造“三优三新”产业集群。电子信息、化学工业、医药制造、船舶装备和电力能源5个行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增速。二、存在问题
在肯定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的困难仍然不少。我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其研发投入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体研发水平的提高。我市企业的研发投入虽逐年增长,但总体占比较低。部分企业在计划新上的项目投资上过于谨慎,预备的高新产业大项目、好项目不多,且进展缓慢。大量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规律认识不足,缺乏长远战略眼光,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不强,怕担风险、不敢创新,能力有限、不会创新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少数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意识不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缺乏长期有效的科技合作,停留在自身低水平的科技活动层面,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二)科技创新人才总量不足。
科技创新平台在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服务方面还不能跟上企业创新需求的步伐。调研发现,近年来虽然我市大力引进了创业类、创新类、专家类领军人才,但总体上看,高层次创业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依然不足。与此同时,由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不足,应届毕业生技能与企业岗位匹配性还不强,实用技能型中高级技术人才及专业高级管理人才紧缺,科技企业想在本地找到合适的应用型人才的难度较大,创新人才结构有断层现象。人才培养开发、管理使用上还存在一些不够科学合理之处,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同时存在。(三)创新发展平台承载力和服务功能有待提升。
我市现有园区经济规模偏小,支撑人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的大平台建设还是一块短板,缺乏先驱性的公共创新服务大平台,产业引领作用不强。同时公共服务平台的运作仍以政府行政推动为主,运行机制不够灵活,资源整合度不高,在为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创新服务、解决共性难题等方面的作用还不够突出。(四)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大。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创新平台普遍感到资金压力较大,对科技创新平台的扶持力度还需加强。科技平台建设是一系统工程,虽然国家和省市都有支持鼓励政策,但由于在资金投入、税收优惠、项目集聚、土地流转等方面涉及的部门较多,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扶持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配套。再如,虽然全市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大部分运转正常,能够围绕区域经济特点,有效地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和水平,获得区域内中小企业的好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心运转困难。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心创办初期都是以其他渠道贴补才能维持,而政府对其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大,何时有回报还不确定,如果风险全由企业承担,显然政府目标与政策支持是不对称的。这是导致这一类创新平台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五)创业孵化器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市创业孵化器规模较先进地区相比仍相对较小、环境相对简陋、服务层次有待提高,孵化功能不尽完善,仍处于粗放型、低水平的阶段,对科技创新企业、人才的吸纳力不够。企业创新的环境需进一步优化,主体创新、载体创新的氛围还不够浓,政府的激励政策有待进一步提升。三、相关建议
当前,我市正处在“全面接轨上海、全力促进民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的要求更高、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更加紧密结合,吸引更多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向启东转移、转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同时要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着重在四个方面实现突破:
(一)统筹协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水平。
一要完善政策措施。全面梳理科技扶持政策,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及时作出相应调整,着力完善科技政策体系。要增强政策集成和实效,促进科技、人才、产业、金融等政策的有效衔接,形成政策合力。二要提高投入绩效。要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增强科技资金投放的准确性和实效性,突出重点、精准发力。要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公开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切实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三要强化人才保障。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增强人才政策的灵活性,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在启东发展。要定期分析我市人才结构,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对人才进行前瞻性布局。在积极引进领军人才的同时,也要重视骨干人才的引育工作,打造人才团队,凸显人才集聚效应。要提升人才引进实效,规范领军人才项目考核,推进考核结果公开。要加强对人才的生活和环境的服务保障,如适当减免上海创新人才过桥交通费,提供并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配套设施,不定期组织开展相关活动,进一步营造“重才、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二)提质增效,进一步壮大区域创新平台实力。
要进一步加强对各大园区转型升级的统筹谋划,明确区域发展定位,理清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提升科技平台运行成效。对启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北大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等十大创新功能平台,要创新平台管理模式,配强管理队伍,积极推动平台管理向现代企业管理转变,着力提升平台管理水平。要进一步加大项目及人才招引力度,配强招商力量,提高入驻项目质量。要从入驻企业及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健全平台服务功能,积极搭建各类交流活动平台,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对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等创新载体,一要注重建设市级科技创新平台,腾出部分面积用于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打造启东创客品牌。二要根据各园区发展定位,逐步完善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及金融服务等配套功能,加快推进二期建设,着力优化创业环境。三要坚持人才与项目共进,围绕特色产业,加大招商引智力度,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尽快形成规模效应。对国际经贸洽谈会、科技节、天汾科技五金交易会和生物医药论坛等活动平台,要按照“产城融合”的要求,充分发挥“PPP”(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优势,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加速优势产业集聚。要大力开展“百企百校行动计划”,鼓励企业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等创新策源地,加快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大力弘扬我市“工匠精神”,借助活动平台优势,打造并推广更多启东品牌。(三)注重引导,进一步增强行业研发平台活力。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继续推进重大行业研发平台建设,完善平台配置,特别是要完善我市特色产业及传统产业的平台布局,为全市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对行业研发平台的指导和联系,及时协调解决平台发展中的人才、资金等问题。要引导行业研发平台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提升技术成果实用价值,积极拓展业务范围,增强平台竞争力。要促进行业平台与企业的对接交流,丰富双向互动活动,增强行业平台与企业联系的紧密度,推动行业平台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四)加强扶持,进一步激发企业研发平台潜力。
要继续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培育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制定工作目标,落实工作举措,要着力打造上海生物医药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上海集成电路半导体电子信息配套产业基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数据后台服务基地、粮油和能源进出口基地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的科技项目建设。要进一步完善激励措施,引导更多企业以各种形式建设各类研发机构,扩大企业研发中心覆盖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积极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共同建设各类创新载体,承载上海创新创业资源外溢,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及技术攻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上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五)完善功能,进一步提升科技服务平台能力。
一要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作用,整合各类科技服务资源,不断完善平台功能,着力打造高水平的科技综合服务平台。二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产业基金运行管理,选准投资项目,发挥产业基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要突出科技银行实效,降低贷款门槛,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支持发展风险投资、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业务,促进风险投资机构与企业的合作对接,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三要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和发展,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咨询、技术评估、科技代理等专业化服务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