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18:22: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

第一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供站建设意见的通知

发布日期:1997-08-26

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已经省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

省人民政府:

根据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民政部、总后勤部发布的《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的精神,为了进一步做好军供保障工作,更好地为部队业务,为国防建设业务,现就进一步加强军供站建设有关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切实加强对军供工作的领导,强化军供工作职能

军供站是人民政府支援过往部队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在人民政府领导下,由民政部门直接管理。

有关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要重视军供工作,切实加强对军供工作的领导,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要把军供工作作为开展“双拥”活动的重要内容,把完成军供任务作为评选双拥模范城(县)的重要条件,并纳入领导任期目标管理和考核。

各有关部门应严格按照《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的规定各司其职,共同做好军供工作。

商业、粮食、供销、燃料供应等部门应分别负责组织供应过往部队所需的主副食品、燃料及其它生活必需品,并简化供应手续。

铁路、城建、电力、邮电等部门对军供站交通、供电、供水、通讯等要予以保证。接受重大军供任务时,民政部门应事先告知有关部门,以有利于工作相互配合,确保任务完成。

交通部门对军供站的非营运性质、编制内的5人座(含5人座)以下的小型客车等自用车辆,经当地稽征机关核定后,可免征养路费,其余编制内的同性质车辆,按吨位减半征收养路费。

卫生部门应负责军用饮食饮水的检查及伤病员急救和治疗工作。有大批军供任务时,卫生防疫部门应派遣卫生防疫人员到军供站指导检查卫生工作,并对食品进行检查、化验。伤病员急救所需费用由地方政府解决。

二、妥善解决军供站人员编制与所需经费

常设军供站应当有一定数量的固定编制人员。遇到战时或大批军供任务,军供站人员不足时,经直接领导军供站的人民政府批准,临时抽调人员协助工作。

新建、改建、扩建或建设供电线路、供水、供气管道等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应列入基建的大型设备购置)按程序由同级计委列入地方基建计划。房屋维修、小型设备购置和设备更新、修理等所需经费,由民政部门与同级财政部门协商解决。

军供站固定编制人员的工资、福利、公用经费,平时过往部队的接待费,临时增设军供站所需经费等,列入本级政府预算,战时过往部队的接待费从支前经费中解决。

三、加强军供站基础设施建设

军供站的设置和撤销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成都军区的要求实施,并上报民政部、总后勤部备案。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挤占或无偿使用军供站,更不得改作其它用途。如因国家建设等特殊需要占用的,必须征得成都军区同意,同时报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

军供站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和城镇建设配套费的缴纳,应按照现行税法的有关规定办理。

有关市、州、县人民政府、地区行政公署对军供站的设施、设备应按要求配套、配齐并及时更新。

四、加强军供站正规化建设

各军供站要坚持为部队业务、为国防建设业务、为经济建设业务的宗旨,认真执行《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按照《军供站正规化建设规定》的要求,落实各类人员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制定出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组织和军供物资保障预案。同时,制定并落实严格的学习制度,加强对职工的形势教育、国防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业务培训,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五、适应市场经济,搞好平战结合

各军供站在坚持为部队业务,为战备业务,保证完成军供任务的前提下,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设备和场地,挖掘潜力,扬长避短,面向社会开展多种经营活动。军供站开展平战结合,要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军供效益的关系,不能把军供站承包给个人,所选项目不能污染环境,损坏设施、设备和妨碍军供工作。综合利用的收入,用以改善军供条件,改善职工福利,补贴过往部队生活费用,以提高军供保障能力,促进军供任务的圆满完成。

第二篇:四川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十二五”期间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围绕“建设西部档案强省”发展蓝图,按照四川省档案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全省档案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平台建设、共享环境建设和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逐步实现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全省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为全省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条件与保障。

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利用优先、资源共享、安全保密”的基本原则,稳步推进,务求实效。

二、总体目标

以国家和当地信息化基础设施和电子政务建设为依托,以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档案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为保障,建立档案资源共享服务机制和档案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以档案信息化带动档案管理现代化,推动全省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以局域网、政务网、因特网服务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档案信息化基础建设。县级以上档案部门全部建成档案信息网站,以“四川档案资源网”为平台,建成面向社会、服务公众的档案网站群,推进公共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

(二)按照电子政务、信息公开和电子文件管理等相关规定,逐步推进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建成省级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将各级综合档案馆建成安全保存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备份基地、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的电子文件中心、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政府信息查阅中心。

(三)加快数字档案资源建设,加强电子文件接收和管理,逐步建成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功能的数字档案馆(室)。省档案馆建成数字档案馆,各市(州)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各县(市、区)及有条件的省级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力争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

(四)推进档案数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档案数据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平台安全管理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加快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1.做好综合档案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各级综合档案馆要抓住灾后重建、国家

支持中西部县级档案馆建设机遇,在新建、改建时,将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新馆总体规划,明确机房选址,明确机房用电、消防、防雷等安全要求,明确档案馆综合布线系统的等级以及线路走向等内容,并由具有系统集成、保密等相关资质的公司设计编制包括网络布线、软硬件平台和智能化库房控制及安防设施建设在内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2.加强局域网平台建设。到2013年,省、市(州)档案馆完成局域网网络建设、改造工作,实现档案馆内部互联互通及各项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并确保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具备为数字档案管理提供“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网络能力。县级档案馆建立局域网或建成基于单机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

3.加强党政网和因特网平台建设。从2011年开始,各级综合档案馆建立或完善党政网和因特网档案信息平台,具备为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了解档案动态、宣传档案法规、宣传档案知识的基本功能。2013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平台具备在线档案目录查询功能;2015年,各级综合档案馆档案信息平台具备在线查阅档案全文功能,基于党政网的档案信息平台具备在线接收电子文件(档案)数据功能。

(二)推进数字档案资源建设

1.加强档案目录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到2015年,省、市(州)档案馆实现文件级目录计算机检索,县级档案馆案卷级目录、50%以上文件级目录实现计算机检索。各级综合档案馆要以利用需求为导向,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档案数据库、新农村档案数据库,建立人名索引、婚姻档案、知青档案等涉及民生的专题目录数据库,以及其他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省档案馆做好全省相关数据库整合工作,逐步实现全省性数据库共建共享。

2.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进程,并及时提供利用。做好馆藏档案数字化规划、开放鉴定工作。优先选择社会需求面广、利用率高、价值高、开放度大、有特色的档案进行数字化。从2011年开始,全省县以上档案馆要全面启动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在省、市(州)级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启动档案数字化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做好利用工作。到2015年,省档案馆全文数字化达到50% 以上,攀枝花、德阳、广安等有条件的市(州)档案馆全文数字化达到100%,其他市(州)档案馆全文数字化不低于30%,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完成室(馆)藏重要、珍贵、利用率高的档案数字化工作。

3.积极推进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积极推进多媒体档案数据库建设,有条件的档案馆应通过采集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积极建设照片数据库、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数据库,以满足利用者对档案的不同需求,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成都、自贡、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宜宾、广安等市档案馆应率先建成相关多媒体档案数据库。

4.加快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级综合档案馆应按照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要求,建立电子文件中心,积极参与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工作,保证电子文件及时归档、安全保管和有效利用。2012年前,省档案局制定电子文件接收范围、标准和方法。各级档案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指导立档单位制订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要建立本单位电子文件归档、利用等管理制度,对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实行集中管理,并按规定向同级档案馆移交,与档案馆共同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工

作。2013年前,各市(州)档案馆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并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工作;2015年前,各县(市、区)档案馆建成电子文件中心并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工作。

(三)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

1.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各市(州)档案局要根据《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提出的建设原则、目标、内容和功能要求,2011年完成本地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2012年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到2015年初步建成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主要内容为:(1)按照数字档案馆基础网络架构、主要技术路线与软硬件配置基本要求,集成建设适应馆藏档案基础数据和今后一定时期内数字档案增长规模的数据管理、满足数字档案馆各项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基础设施。(2)开发或应用具备“收集、管理、存储、利用”等功能要求的数字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档案管理各业务环节的自动化、网络化。(3)全面推进馆藏数字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优先建立馆藏档案的文件级目录数据库,逐步进行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转换,积极推进电子文件的接收和管理,建立各类数字档案资源库群。(4)应用先进技术和相关管理手段,保证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可靠可信和长期可用,减少数字档案对软硬件的依赖性,从而使数字档案具备传统档案所具有的原始性、凭证性和长期可读性。(5)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针对不同利用对象,通过不同渠道,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分层共享,方便、快捷满足各类用户利用需求。(6)配套建设数字档案馆保障体系,确保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和数字档案信息安全。

2.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各县(市、区)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全面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室(馆)要积极推进数字档案室(馆)建设。力争在2013年前,全省以攀枝花市档案馆、广安市档案馆、都江堰市档案馆、绵竹市档案馆、省高级法院档案室、五粮液集团公司档案馆、电子科技大学档案馆、四川电力公司档案馆等为重点,建成一批示范性数字档案馆(室),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各级档案部门要组织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逐步完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切实做好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加工过程安全和数据库安全等工作。按照安全保密规定,建立健全计算机及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档案信息发布等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确保档案数据库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和有效。档案部门的内部局域网必须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等管理,使用网络行为控制系统,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安全。

2.建立省级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有条件的市(州)、县(市、区)档案馆建成本级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做好电子文件在传输、存储、利用过程中的安全保密工作,推进数字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做好数字档案的定期检测和定期迁移。制定因灾数据损失及系统崩溃的应急预案,建立灾难恢复机制。根据数据读取阅读设备软硬件发展情况对数据进行转换处理,确保数字档案的长期可读性。

3.各级档案部门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建设工作中,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上网信息的审查与管理,防止失密、泄密事件的发生。在参与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的安全保密制度,非公开的档案信息一律不得上外网,上网的档案

目录和全文信息要经过严格的划控和鉴定;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档案目录查询服务的,必须采用身份认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档案部门应作为成员单位参加当地信息化建设、电子文件管理等相关组织机构,以便档案工作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省档案局负责统筹和指导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组织制订和贯彻执行档案信息化方面的规划与标准;监督和检查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实施政策引导;负责对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开放利用和安全管理做出规划。各市(州)档案局应加强对本地区档案信息化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检查督促。市(州)档案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档案信息化工作机构,负责本局馆档案信息化相关工作,对县(市、区)和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档案馆(室)进行业务指导。

(二)落实专项资金。各地档案部门应主动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协调有关方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川委办[2010]7号文件的规定,切实将档案信息化建设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建设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开展电子文件接收和政府信息公开必须的资金。

(三)完善标准规范。省档案局将认真研究国家出台的有关档案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标准规范,做好电子文件归档、档案信息采集和整理、档案信息安全管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范的宣传贯彻工作,制定全省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导性意见,切实加强对各类标准规范的落实,确保全省档案信息化规范、协调、有序发展。各级档案部门应建立健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制定有关规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配备技术人员。根据人员及编制现状,采取招考、选调、内部调剂等办法,合理配备和充实档案信息技术人员。各市(州)档案局(馆)至少要配备2名、各县(市、区)档案局(馆)至少要配备1名信息化工作专职人员。省档案局将采取措施,加大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进一步加强对全省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和工作交流。

(五)建立考核机制。省档案局在将档案信息化建设纳入目标管理考核的基础上,建立档案信息系统功能和质量评估机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绩效评比机制、档案信息化建设先进典型示范机制,建立专项考评制度和办法,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带动全省档案信息化健康、全面发展。

第三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各市州教育局、省内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省上贯彻实施意见的精神,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自觉性,增强光荣的人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造就高素质的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现就加强和改进我省师德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川、人才强省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2.当前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师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长期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为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同时也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学校教育和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人民大众对于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方面和薄弱环节。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和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一项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

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3.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要求,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优化制度环境,不断提高师德水平,造就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新贡献。4.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志存高远,爱国爱教。要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爱祖国、爱人民,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光荣职责。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热爱学生,教书育人。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引导,困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依法执教、爱岗敬业,认真贯彻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行为世范,为人师表。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

——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学为人师,终身学习。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具有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

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5.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了解国情。要认真学习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严格教育教学纪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影响和引领学生。

6.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广大教师要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培育优秀人才、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站在时代的前列,努力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7.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广大教师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法律法规;树立先进教育理念,自觉遵循教育规律,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觉加强师德修养,模范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大力提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团结合作、协力攻关、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努力发扬优良的学术风气。坚持科学精神,模范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潜心钻研,实事求是,严谨笃学,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8.着力解决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要坚决反对教师讥讽、歧视、侮辱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从事有偿家教;坚决反对向学生推销教辅资料及其它商品,索要或接受学生、家长财物等以教谋私的行为;坚决反对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规范,侵占他人劳动成果的不端行为;坚决反对在招生、考试等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严厉惩处败坏教师声誉的失德行为。

9.积极推进师德建设工作改进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师德建设工作必须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创新,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使师德建设更加贴近实际、贴近教师,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按照师德规范要求履行教师职责。

四、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主要措施

10.强化师德教育。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时,当前特别要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对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使教师掌握科学调节心理、心态、情绪的方法和技巧,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心理状态。加强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培养广大教师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拨、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努力使他们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者培训制度,对学校班主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和举办教师教育的综合大学,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将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列为教师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重要环节。要把师德教育作为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首要任务和重点内容。

11.加强师德宣传。每年教师节组织师德主题教育,以庆祝教师节和表彰优秀教师为契机,集中开展师德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师德典型重点宣传和优秀教师报告团活动,大力褒奖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广泛宣传模范教师先进事迹,展现当代教师的精神风貌,进一步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举办师德论坛,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

12.严格考核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任(用)制度,把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心理素质作为必备条件和重要考察内容,切实把好教师入口关,保证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完善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完善定期表彰奖励制度,在三年一次全国性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中,表彰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辅导员、德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师德师风示范学校。对师德表现不佳的教师要及时劝诫,经劝诫仍不改正的,要进行严肃处理。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影响恶劣者一律撤销教师资格并予以解聘。建立师德问题报告制度和舆论监督的有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

13.强化监督检查。修订《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师德建设工作评估制度,构建科学有效的师德建设工作监督评估体系。抓紧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体现正确导向,为师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的实施办法,完善师德建设规章制度,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积极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进行监督和评议,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改进工作。

五、切实加强对师德建设的领导

14.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务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教师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要牢固树立教师是办学的主体的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广大教师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师德工作。要坚持团结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大力宣传人民教师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为师德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5.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师德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纳入教育事业总体规划,加强领导,统筹部署,切实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任务落实。要将师德建设作为考核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教育厅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省师德建设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保证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充分发挥教育工会等教师行业组织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16.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工作的首位,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学校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师德建设。高校要切实把师德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开展一次以师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在此基础上,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教师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先锋模范作用。学校教代会和群团组织紧密配合,学生、家长和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加强和推进师德建设的合力。

二○○五年四月十日(章)

第四篇: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2014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的通知

川府发〔2014〕25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已经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四川省人民政府 2014年4月25日

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提出的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在总结全省政府目标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修订本办法。

第二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以提升政府绩效、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核心,以保证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为重点,以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制度为抓手,推动部门加快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促进部门努力争创一流业绩,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工作绩效。

第三条 绩效管理的原则。

(一)科学合理。紧扣主题主线,围绕中心工作,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作为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依据,促进行政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向依法规范、公开透明、便民高效转变,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1—

(二)公正透明。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规范管理程序,健全考评方法,在评估各部门履行职责的同时,注重对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和行政效能的评估,实行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引导群众及社会各界有序参与。

(三)简便易行。遵循行政管理的基本规律,根据部门职责任务科学设置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力求实事求是,全面准确,讲求实效,操作简便。

(四)奖优罚劣。发挥政府绩效管理的激励导向作用,深化结果运用,实行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加大奖优、治庸、罚劣力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结果运用有力有效。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组成部门、省政府直属特设机构和直属机构、省政府其他机构(以下简称“省政府部门”)。

第二章 绩效管理内容

第五条 绩效管理设置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为共性要求,三级指标是一、二级指标的内容,结合部门实际量身定制。一级指标4项,分别为职能职责、行政效能、服务质量、自身建设。二级指标12项,分别为职责任务、依法行政、政令畅通、效能建设、行政成本、应急管理、服务群众、接受监督、协作配合、党建工作、政风行风和廉政建设。

第六条 职能职责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履行法定职责,围绕全省中心工作开展政务服务,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务的情况。

(一)职责任务。履行法定职责,完成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情况。被评估部门提供绩效管理工作报告。

(二)依法行政。依法履行职责,规范行政决策行为,落实“严 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要求,完善行政监督机制,依法化解争议纠纷,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平台建设的情况。由省法制办会同监察厅提供评估意见。

(三)政令畅通。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任务,令行禁止和真抓实干的情况。由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分别提供评估意见。

第七条 行政效能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建设,转变机关作风,—2—

提高工作效率,控制行政成本,为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和作风保障的情况。

(一)效能建设。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三项制度”,抓好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平台载体建设,精文简会,及时报送政务信息,提供优质高效政务服务,管理创新的情况。由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办公室会同监察厅、省法制办、省政务服务管理办提供评估意见。

(二)行政成本。履行职责、完成任务付出的代价,降低行政成本,财政支出绩效的情况。由财政厅会同审计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提供评估意见。

(三)应急管理。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情况,应急预案制订,应急保障、应急演练和宣传培训情况。由省政府应急办提供评估意见。

第八条 服务质量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意识、能力和接受监督的情况。

(一)服务群众。实行“两集中两到位”、推行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电子政务大厅建设、窗口标准化建设、部门办事大厅规范运行的情况。密切联系群众,切实为基层和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情况。由省政务服务管理办、省直机关工委分别提供评估意见。

(二)接受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接受监察、审计专门监督的情况。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化解社会矛盾的情况。由省政府督查室会同监察厅、审计厅、省信访局提供评估意见。

(三)协作配合。部门之间沟通协商、协作配合开展政务工作的情况。由省政府督查室提供评估意见。

第九条 自身建设主要评估省政府部门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机关自身建设的情况。

(一)党建工作。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由省直机关工委提供评估意见。

(二)政风行风。加强政风行风建设,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的情况。由监察厅提供评估意见。

(三)廉政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财经纪律的情况。由省直机关工委会同监察厅、审计厅提供评估意见。

—3—

第十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三级指标,由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政府绩效办”)会同相关部门提出,征求被评估部门意见,报四川省人民政府目标绩效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政府绩效委”)审定下达。

第十一条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三级指标下达后,省政府不再另行下达考评目标。

第三章 绩效管理评价

第十二条 绩效管理评价在部门自我评价和评估意见提供单位评估意见基础上,采取政府领导评价、绩效组织评价、部门互评和社会公众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部门自我评价。部门根据绩效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三级指标,提供绩效管理工作报告,作为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评价的依据之一。

(二)评估意见提供单位评价。评估意见提供单位根据部门绩效管理三级指标完成情况,提出被评价部门相关二级指标评估建议意见和等次。

(三)部门互评。由省政府绩效办组织被评价部门进行相互评价。

(四)社会公众评价。由省政府绩效办组织在部分市(州)开展抽样调查,重点对省政府部门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效率、服务效果进行民主测评。

(五)绩效组织评价。由省政府绩效委成员根据部门绩效管理工作报告,参照相关部门评估意见,结合日常掌握情况,对部门绩效进行有记名评价。

(六)政府领导评价。由省长、副省长对部门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提出部门绩效评价意见。

第十三条 部门绩效管理实行分类计分。总分为100分,其中职能职责60分,行政效能15 分,服务质量15 分,自身建设10分。

第十四条 部门绩效评价的权重和计分。政府领导评价、绩效组织评价结论为“好”、“较好”、“差” 三档,分别按100%、80%、50%折算计分。部门互评、社会公众评价结论为“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 三档,分别按100%、80%、50%折算计分。

—4—

(一)政府领导评价。省长对所有部门进行评价,副省长对分管部门进行评价。省长评价和副省长评价权重各为10%。

(二)绩效组织评价。省政府绩效委各成员对部门二级指标分别作出评价,评价权重为50%。

(三)部门互评。部门互评评价权重为15%。

(四)社会公众评价。社会公众评价权重为15%。

第十五条 特殊情况加分和扣分。

(一)特殊情况加分。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奖励,每项计2分;获得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每项计1分。获奖加分累计不超过5分。加分由被考评部门提供依据,省政府绩效办审核后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二)特殊情况扣分。

批评扣分: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通报批评,每次扣2分;受到省委、省政府通报批评,每次扣1分;未按要求完成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工作任务,每次扣1分。批评扣分由省政府绩效办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廉政扣分:领导班子成员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每人(次)扣1分;处级(含副处级)以上干部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每人(次)扣0.5分;直属(代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或处级(含副处级)以上干部发生违纪违法案件,每人(次)扣主管部门0.3分。廉政扣分由监察厅会同省直机关工委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问责扣分:凡违反《四川省人民政府绩效管理过错问责及结果运用办法(试行)》的四、五条有关规定被问责的,每人(次)扣主管部门0.1分。问责扣分由监察厅提出建议,报省政府绩效委审定。

第十六条 绩效管理考评得分及等次确定。

省政府部门绩效管理考评得分=政府领导评价得分+绩效组织评价得分+部门互评得分+ 社会公众评价得分+ 特殊情况加分-特殊情况扣分。

绩效管理等次分为先进、合格、不合格三档,得分90分及以上为先进单位,60—90分(不含90分)为合格单位,60分以下为不合格单位。部门绩效管理考评得分由省政府绩效办汇总,省政府绩效委根据部门得分情况,提出部门绩效管理等次。评价结果报省政府常务会审定。

第十七条 部门 绩效管理结果以省政府绩效委名义进行通报,对先进

—5—

和合格单位按规定进行奖励,对不合格单位予以绩效问责。绩效管理结果通报组织、人事部门。

第四章 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

第十八条 省政府绩效委在省长的领导下,组织实施目标绩效管理工作。省政府绩效委由常务副省长任主任,省政府秘书长、监察厅厅长任副主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审计厅、省统计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法制办、省信访局、省政务服务管理办、省政府绩效办、省政府应急办、省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办公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邀请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各1位副秘书长、省委组织部1位副部长和省直机关工委主要负责人参加绩效管理工作。

第十九条 省政府绩效办具体负责政府目标绩效管理日常工作。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条 省政府委托部门管理的机构及部门内设机构的绩效管理,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由省政府绩效委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四川省人民政府部门绩效管理办法(试行)》(川府发〔2012〕16号)同时废止。

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略)

—6—

第五篇: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摘要:四川省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研究其生态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文章立足于生态文明的视角,结合四川省农业的发展现状,从生态农业的本质出发,对四川省建设生态农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农业技术生态化”和“农业经济生态化”三方面的措施,以推动四川省走出一条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统一发展的“绿色农业崛起”之路。

关键词:四川省;生态农业;绿色农业

一、生态农业概述

生态农业是集可持续农业、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 “三位一体”的立体型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生态化强调立足区域自然资源特点并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设备,一方面大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农业自然资源的保育、循环与再生。另一方面,全方位立体地开发农业资源,实现低消耗的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通过充分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生态农业的建设不仅是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更是实现农村经济高效、多样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二、四川省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四川省虽然人口众多,但总体的科技水平较低,加之人均耕地占有面积小,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农业生产仍然依赖于土地与劳动要素的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普遍采用粗放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在丘陵及山区,大多数农民仍“靠天吃饭”,机械化程度低,这就导致了对土地过度开垦利用。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对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同时伴随着森林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加剧,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地挑战。

(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开国以来,经济的大跃进发展所引发的大量经济短期行为如毁林开荒等,导致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广后,四川省全面推进重点工程造林与西部绿化造林,加快兴林建园与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护林防火、病虫害治理工作。具体表现为,2005、2007、2009、2010、2012五个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9%、31.27%、31.3%、34.8%、35.3%,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与辖区面积相当的农业大省黑龙江2012年47.3%的森林覆盖率相比,四川省森林总量仍显不足。此外,新增林层次单一且属幼林,乔、灌、草立体搭配结构不合理,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因而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加重了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而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2012年8月30日凉山州锦屏因局部强降雨引发群发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多达百余处。

(二)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受灾严重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的加剧,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调节气候的能力愈加减弱,加之水土流失等原因,四川省灾害性天气频繁加剧,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不仅对水利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耕地、农作物等受损更为严重。如2012 年7 月初,汉源暴雨、泥石流造成5.3 万人受灾,造成当地部分水利设施损坏,特别是耕地、农作物等受损较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 万余元。如表1所示,2007~2011年期间,四川省受水、旱灾影响减产八成以上的农作物播种面积迅速扩张。

(三)化肥、农药和工业“三废”污染严重

四川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黑色传统农业”,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水体污染,破坏土壤自净能力,致使土壤板结,可耕性变差。如表2所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行和生态技术的推广,四川省2008~2012年期间化肥使用量增长速度较黑龙江而言虽有所放慢,但总体仍呈上升趋势,总量居高不下。此外,农膜残片所造成的“白色污染”既破坏土壤的渗透性,同时也削弱了耕地质量。根据表3分析可知,四川省2011年除农药使用量略低于黑龙江,塑料薄膜使用量和使用面积远远超过黑龙江,农业生态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四)土地垦殖过度,草地和湿地退化、沙化加剧

由于人口的增加以及短期利益的驱动,土地被过度垦殖,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大量流失;草地因超载放牧而退化严重,土壤侵蚀、沙化趋势明显,牧草产量和质量均有所下降。

(五)生活垃圾污染严重,禽畜养殖业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污染

落后的农户经营模式下,畜禽养殖场绝大多数没有相应的配套耕地,不能将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而转化为农作肥料。严重的农牧脱节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还为农业生态环境增添新的污染。此外,四川省近几年农业管理不合理,大量秸秆焚烧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浪费了资源和能源。

三、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主体经营意识生态化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其生态意识是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关键。因此,四川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必须高度重视农业主体经营者的集约化经营思想,积极激励新一代务农者树立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思想,组建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实行集约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系统的高效运作,增强农业系统的综合生产能力。

四川省政府必须大力增强农村地区环保知识和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培养务农者的生态文明素养。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改革农村教育体制,提升农民环保生产技能。一方面,扩大农业高校办学规模,从基础教育中加强生态学知识的普及与推广,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文化素养。另一方面,加大普及农业科技教育,普遍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扩大农业职业中专的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发展多元化的教育体制,推广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学校。在积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到农村投资办学的同时着力引导乡镇企业投资办学,使农村教育体制适应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大力倡导现代农业技术生态化

现代农业技术的生态化要求实现传统农业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生态农业是集农产品品牌化与安全化于一体,集区域资源特色与农业的多功能性于一身的现代产业。因此,在微观层面上,生态农业需要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在宏观层面上,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利用农业产业链设计,实现能量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推动农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转化增值,使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化。

着眼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则应充分重视农业科研和生态技术推广工作。

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科研工作。四川省各地方政府联手农业管理部门,利用政策红利共同扶持龙头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整合科技资源、优化创新机制。同时充分调动龙头企业资金、市场和经营管理优势,发挥科研单位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两个部门一齐致力于生态经济农业产业化创新。此外,四川省政府还需在地域关联度大的各地区间积极构建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探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体系,强化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现实生产力的效益。

另一方面,加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加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人员培训,在农村中广泛进行生态农业知识宣传,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生态意识。

(三)充分实现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

现代农业经济生态化的核心即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机结合农业清洁生产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一改传统的“资源―产品―农业废物”的线性单向流动的经济模式,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

四川省的循环经济建设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入手,多层次、全方位构建生态农业的产业体系。

1.组织单个企业的产业模式。积极倡导企业以提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生物能源为核心产业,以厂内物料循环为基本保证,以产品价值多次开发、资源最大化利用为手段致力于农产品的开发。综合、规模、系统地开发及利用,从而使现有产业得以优化、提升和延伸。

2.发展生态农业园的循环经济。借助产业园区的平台,利用集聚效益,搭建凌驾于农、林、牧、副、渔各业及其生产、加工销售的不同环节之上的多层次、立体交叉可循环产业链。从而突破单个农户、企业的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的局限性,实现产气、积肥同步,种植、养殖并举,取得能流、物流和社会诸方面的综合效益。

3.完善社会整体的循环经济。拓展生态链条实现三大产业、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行业间的有机结合。同时还要提高循环经济对外开放程度,推动关联大的农村区域间的资源共享,污染共治,积极构建区域间的生态安全体系,提高社会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形成区域的资源利用大循环,大力构建循环型社会,从而推动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效统一。

参考文献:

[1]邓玉林.论生态农业的内涵和产业尺度[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01).[2]张晓丽.论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特征及模式选择[J].中国集体经济,2010(16).[3]穆争社.生态农业是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的必然选择[J].生态经济,2002(12).[4]方淑荣,游珍,蒋慧等.生态化: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1).[5]吴艳文,漆晗东.论生态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及其开发途径[J].农村经济,2004(03).[6]赵国杰,杜翔,冯林安.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06(08).(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军供站建设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建设的意见五篇范文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 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 中心建设的意见 川办发[2007]43号 二○○七年六月六日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

    四川省规范办学行为实施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贯彻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办学行 为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的实施意见 根据《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 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按照......

    县人民医德医风实施意见

    海盐县人民医院 关于开展医德医风建设年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弘扬行医正气,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树立医务人员良好......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推进征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四川省国家税务局 关于推进征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征求意见稿) 征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是税收业务工作的落实深化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征管服务工作创新转型、......

    四川省安县教体系统推行“道德讲堂”建设实施意见

    安县教育体育局 关于印发在安县教育体育系统推行“道德讲堂”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职业中专校、进修校、教研室、业余体校、青少年活动中心: 现将我局《安......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

    【发布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川府发[2009]21号 【发布日期】2009-07-08 【生效日期】2009-07-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班组建设意见

    关于加强班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必然性之后,通过对企业班组建设的现状分析,提出加强班组建设、提高班组长安全管理能力的几点措施。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主体,是......

    干部作风建设意见

    干部作风建设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会议精神,按照省、市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结合我校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校干部作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