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娄星区生猪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对娄星区生猪产业化发展的调查报告
娄星区财政局
生猪是娄星区的传统支柱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8年,娄星区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项目县,2011年进入第二个三年计划,在国家强力扶持养殖生产政策的引导下,由政府牵头组织、市场主体和企业参与,有机整合支农资金,以点带面,滚动发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三大战略,生猪产业发展成效显著。“十二五”全区生猪产业将向标准化、规模化方向快速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当前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猪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娄星区采用“养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按照“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通过四年的发展,形成了以湖南天源高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扩繁和“湘村黑猪”为重点,辐射小碧、双江、杉山3个乡镇,以小碧十字核心养殖示范区建设为中心,带动了新天地养殖场、农康园养殖场等10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11年,再次组织申报、编制实施方案到项目批复实施,年底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项目实际新建栏舍0.45万平米、标准化小区改造1.47万平米、新建和改造自动饮水设施6160米、集粪坪1.23万平米、新建沼气池2900立方米,引进种猪150头,推广人工授精12600胎次,新技术推广示范10项、疫病防治员培训160人次,标准化养殖技术培训2000人次。全区实现生猪产值5.42亿元。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3.83万头,其中能繁母猪1.36万头,全区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到110户,其中,年出栏500-999头的76户、1000-2999以上的28户、3000-4999头的3户,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3户。
(二)项目实施效益良好。通过项目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使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先进的养殖设备得到广泛应用,养殖场基础条件得到有力改善,粪污处理和疾病防控设施得到重点改造,产业的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项目建设效益明显。一是经济效益显著。2011年全区生猪出栏达到28.37万头,比上年增长21.56%,项目区所在的双江、小碧、杉山3个乡镇出栏生猪11.55万头,比项目实施前增加出栏3.85万头,按头均获利500元计,增加养殖纯收入1925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428元,占当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36%。二是社会效益良好。加快了养殖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了生猪的数量和质量,增加了养殖收入。生产的无公害优质商品猪进入市场,保障了市场供给,满足了人们健康消费的需求,对繁荣市场、稳定物价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加强了农民综合素质培训,利用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训农民2000多人次,使项目区每个村都有养殖和销售方面的技术骨干、生产能手,提高了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养殖规模的扩大,又为农村提供至少400个就业机会,缓解了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难问题。三是生态效益明显。通过强化粪污治理基础设施建设,每个养殖场全部建设了沼气池、化尸池、化粪池等粪污治理设施,粪污治理系统逐步完善。如用猪粪发展沼气能源,大大减少了煤、柴薪使用,10个项目实施单位基本都利用沼气照明、取暖及日常生活;猪粪经集粪坪堆积发酵加工后加工成有机肥供当地农户发展水稻、水果、蔬菜施用,既减少了治理成本,又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十字示范区的栏舍冲刷水经二级沉淀和一次净化后,用提升泵抽到果园的蓄水池,又变成了果园和农田灌溉用水,彻底改变了以往粪水满地流、蚊虫到处飞、粪臭飘五里的脏、乱、差局面,既达到了减排目的,又实现了对猪粪、冲刷水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完全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
(三)“十二五”规划重点更加突出。为做大做强生猪传统支柱产业,娄星区在畜牧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突出生猪产业发展专项,对生猪生产发展目标、任务、规划布局、保障措施均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划。突出四个原则:突出生猪这个主导产业;突出核心区域,择优选择重点乡镇,集中连片;突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粪污治理和疫病防控二个关键环节,重点投入,集中扶持;突出资金整合,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支农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同时,明确“集中财力兴办大产业”和“大整合促进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广泛征求建议意见,认真论证,在发展方向上,确定 “一年一区域,三年全覆盖”的阶段目标,每年重点扶持2-3个乡镇,重点投入;在扶持对象上,选择养殖基础条件良好且有一定生产规模养殖场,确保扶持一家,做大一家;在设计标准上,坚持因地制宜,又统一集中,每个养殖场(小区)全面推行 “六分离、六配套”,即“人畜分离,配套建设生物隔离带;雨污分离,配套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干湿分离,配套建设集粪棚;母子分离,配套建设母猪舍和保育舍;病健分离,配套建设隔离室、化尸池;净污分离,配套建设装猪台。”
二、生猪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猪作为娄星区的传统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近四年来,尽管中央财政及当地党委、政府进行了大力引导和扶持,农村信用社投入了部分资金予以全力支持,相关部门也予以积极配合,但是生猪产业发展进程依然缓慢,全区7个乡镇 141个行政村,只覆盖了3个乡镇32个行政村,仍有大多数农民包括乡镇干部对良种生猪的特点和优越性不了解,现代产业发展管理意识不强,离规模化养殖还有较大差距,达到三年内全覆盖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
(一)规模化养殖水平低。稍有规模的养殖场起步早,但起点低。一是栏舍设计不规范,人畜混居现象多,粪污处理设施简陋,对周边人居环境、生产生活影响较大。二是因资金投入不足,靠原始积累的资金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栏舍布局杂乱无章,没有整体规划。三是抗市场风险能力不足。没有形成产、购、销一体化,缺乏定期分析生猪存出栏和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准确掌握发展变化情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的能力。四是内部管理缺乏有效机制。养殖大户的现代管理意识不强,缺乏主动的、系统的、有效的管理体系,在财务管理上,绝大部分养殖大户没有明细资金帐目和原材料进出库帐务,更没有成本核算和各方面完善的档案。制约了生猪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难以形成生猪产业的龙头企业和有效走上市场化的集团股份制企业。
(二)流动资金短缺。一是产业信贷机制不利。除了中央财政的支持,地方资金配套,养殖大户发展的资金主要还是要依靠自筹、信贷,由于农民信贷的信誉度普遍不高,生猪产业行业的风险高,金融信贷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热情不高。二是资金不能及时变现回笼。在销售渠道上,由于市场的变化因素,销售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回笼。市场不景气时,又会增加饲料等的日消耗量和饲养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成本,增大了对流动资金的消耗。三是中央财政扶持资金少,支持面窄,地方财力又非常有限,配套资金都只能勉强到位,更不能根据实际给予更大的扶持。
(三)产业辐射力度小。一是产业化建设中的市场、龙头、基地和养猪户连接不紧密,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带动不强、辐射面窄,尚不具备把生产、加工、销售融为一体的能力。二是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不完善。虽然生猪产业发展越来越走上规范化,但是由于资金、技术力量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当地政府和财政、畜牧等部门还难以建立科学有序的产业指导、技术服务、销售交易和风险规避等一系列的社会配套政策和帮扶机制。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和农户必须依靠自筹资金和从农村信用社贷款进行生产经营,并承担较大的政策、技术、防疫和市场等的风险。市场因素又使销售及价格没有保障,加大了企业和农户的养殖风险和成本,带动效益不强。近两年生猪价格浮动较大,而物价上涨,成本过高,使大部分农民对生猪产业缺乏信心。
(四)生猪产业推广不够。一是推广重心有偏差。推广重心是发展养殖场和养殖大户,忽略了小户养殖。而养殖场和养殖大户的数量有限,辐射面较小,对农户的直接影响作用不大,不能起到足够的带头作用。二是推广结构不科学。广大农民多数是实行购仔猪育肥后再购仔猪再育肥从中赚钱的养殖方式,对种猪的需求远远低于对商品猪的需求。而目前只注重对良种种猪的推广,忽视了对良种商品猪的普遍推广,违背了市场发展规律,忽视了农民的真正需求,一方面农户仍然购买传统仔猪进行饲养,另一方面养殖基地的良种仔猪又大量存栏积压。三是推广手段单一。目前的推广工作主要采取行政手段的方式,没有采用市场手段,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四是优良品种推广力度不够。没有打造特色品牌,使生猪销售局限于本地,市场覆盖面不广。
三、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制定更为有利的扶持政策,需要金融信贷的有力支持,需要作为龙头企业的带动,逐步建立现代化产业管理机制,促进生猪产业化的又好又快和长远发展。
(一)整合工作班子,给予组织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生猪产业发展工作,把它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来抓,坚持以现代发展理念指导产业建设。一是成立强有力的领导工作小组。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政府办、农办、财政、畜牧、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协调配合,共同参与项目组织实施。同时,成立项目专家组,负责工程实施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各部门通力协作,互相配合,有力推进项目建设步伐。二是完善议事制度。对政府扶持的项目和资金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扶优扶强的原则,阳光操作,主动接受监督,严格实行项目公告公示制和绩效评估。三是加大宣传力度。依靠乡、村、社进行生猪产业推广,充分发挥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引导更多的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生猪产业。四是有效保护生猪养殖户。国家要适时根据物价、政策等因素,确定保底收购价,防止因市场反常变化转嫁给养殖户损失,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调动广大农民养殖良种生猪的积极性
(二)强化中央财政支持生猪产业化发展的项目管理,给予技术支持。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坚持不断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一是在对养殖场管理上。对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由区畜牧水产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建立数据信息库,包括养殖场主的基本信息、生产发展基本数据,每个场址的视频资料,并据实不断更新数据信息,把生猪产业纳入动态管理。二是在沟通协调上。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每季度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召开碰头会,通报项目建设进度,研究解决资金调度、市场形势等问题。三是在施工管理上。针对项目建设期限较短的实际,为确保如期完成项目建设各项任务,安排专人实行包干负责制,从选址、栏舍设计、种猪引进、设备采购、施工全程参与,一条龙搞好指导服务。四是在后续管理上,对项目建设采用一对一挂点负责制,明确专人专场帮扶到位、建设改造到位。项目完成后,由财政、畜牧共同组成验收工作组,对照批复的项目建设内容,逐场逐项进行勘测验收。同时,建立项目建后管护制度,严格要求和督促建设单位定期维修、管护,以确保项目建设成果的长效性。五是在养殖技术上,组织系统的专业技术和防疫防病知识的培训,有计划的组织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防止因技术、疾病和疫情等给农户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损失。同时,要严格资金管理,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单独核算,封闭运行,确保资金安全、合理、有效运行。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制管理、项目完工验收等制度。项目资金的拨付严格与工程进度和质量挂钩,对工程建设行动早、进度快的单位,可由其申请报领导小组同意后,先行拨付部分建设资金。
(三)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给予资金支持。一是要增加中央、省、市现代农业专项资金投入,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整合资金引导作用。按照“集中财力兴办大产业”和“大整合促进大发展”的工作思想,充分整合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扶持资金、小农水建设、沼气能源建设、扶贫资金、新型农民培训、人畜饮水资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等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支持生猪产业发展。并通过中央财政扶持政策和地方支农资金的引导,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民间融资和信用贷款;通过感情投资、政策投资,鼓励在外发展的本地企业家投资赞助家乡生猪产业。三是加强金融信贷支持。将信贷支持作为生猪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上级政府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措施以及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扶持政策,地方要进行详细摸底调查,与信用社共同选拔扶持户,建立信息库,确定扶持方案,对不守信用、不具备养殖能力和条件的农户及早予以排除,制定信贷人员发放贷款支持生猪养殖业发展的工作责任制和奖励办法,并落实到每一网点每一信贷人员,每一个信贷员与养殖户进行点对点扶持。
(四)加快建立生猪产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给予引导支持。一是要加强农村生猪产业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大力扶持生猪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在每个片区要发展一家或进行企业连锁。二是要进一步加大企业内部改革,指导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养殖场、屠宰市场、农贸市场的立体网络,定期组织开展生猪市场形势分析会、交流会,构建产、购、销一条龙服务体系。四是加强现代企业管理和现代销售理念和策略的培训,加大商业化营销力度,打造安全、绿色品牌效应。
稿源:娄星区财政局
第二篇:井研县生猪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井研县生猪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来源: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作者: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饲料研究所 邓卉,刘进远发布时间:
2012-12-22
近期,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专家组成的“四川省安全高效生猪养殖技术与产业化示范”课题小组在四川省井研县调研了当地的生猪养殖行业,深入了解了当地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了诸多建议。根据调研情况,在此谈谈井研县生猪养殖业的特点以及科技创新带给这个行业的影响力。
1引导农户实行规模化养殖,推行标准化生产
政府引导农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带动养猪大户实行标准化生产。选择当地的养猪大户作为带头人,积极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生产服务,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鼓励他们扩大猪场规模,运用现代化饲养管理模式发展猪场,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出栏生猪质量。同时,以培养的新型养猪大户作为标杆树立模范典型,以点带面,鼓励散养户实行规模化养殖,严格饲养管理,提高预防和控制疾病的能力,加强自身与养猪大户以及专业合作社的合作,构建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共同致力于生猪养殖业的发展。2引进农业科技创新生猪产业模式
井研县近几年引进了“新希望”、“蓝雁”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由企业出资兴建了新希望马踏种猪场,蓝雁养猪场等大型规模养殖场。政府主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模式,创新生猪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企业不仅自产自销,还为周围养猪户提供技术指导和管理培训,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护价收购,并充分体现优质优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另外,企业还鼓励农户入驻其创办的标准化猪场进行分户饲养,由企业提供仔猪、饲料资源以及防疫、技术等服务,并统一收购产品。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带动专合组织和农户的生猪产业发展模式,不仅壮大了生猪产业链,提高了农民养猪积极性,而且将
新的科学养猪技术和管理模式带给了农户,推广普及了近年来我国畜牧科技发展的成果,对“科技创新养猪模式”意义重大。
3推行种与养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倡导环保生态型养猪
猪场的粪污处理是养猪业至关重要的问题,如何将粪污变废为宝,应着眼于经济和环保的角度并行出发。首先,生猪的粪便包含农作物所必需的氮、磷、钾等多种营养成分,还含有75%的挥发性有机物,经处理后可作为肥料、饲料、燃料,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其次,固体粪污经处理后可作为高效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利用这两个特点,无论当地的大型养殖企业还是小型猪场,都在猪舍周围栽种了多品种的经济作物,其中包含名贵的银杏树、价值可观的中药材,有效地体现了“废品”的经济价值,成功地推行了种与养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再次,污水经过适当的净化处理可以用于农田、绿地的灌溉,进入鱼塘养鱼或冲洗猪舍。从长远来看,猪舍粪污处理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既推进了环境卫生保护工作的开展,又带动了种植业发展,降低了养殖业风险,提高了经济收益。
4推进国家级畜牧高科技园区建设的对策
井研县畜牧产业紧紧围绕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方针,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到企业和农户,加快了畜牧科技的发展脚步。2002年,井研县国家级畜牧高科技园区总体落成,通过了国家验收。通过畜牧高科技园区的建设,形成了一个科研、生产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平台,为学科发展、技术研发、标准研制、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对于生猪养殖业来说,它形成了以猪育种为特色、关键技术研发集成和优良种猪推广服务的科研创新基地,帮助企业或养猪生产者们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率先推广普及科研成果,引领养猪业蓬勃发展。
井研县在推进畜牧产业由传统模式转向现代化模式发展的过程中,将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有力促进了畜牧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其发展政策和推广模式已辐射到全省多个农业
县,成为模范学习的标杆。但是,四川省利用科研成果推进畜牧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和探索,现提出以下观点和建议。
4.1强化人才培养,提高科学服务水平人才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必备条件,只有积极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推出切实可行的引才政策才能为科技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力量。政府应加强人才学术交流,促进内外合作,定期选派业务骨干到农业科研院所进修学习,参加全国专业技术培训班、国际研讨班以及各类交流会,并邀请专家学者到本地举办养猪技术培训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科学服务能力。
4.2创立并完善养猪业协会,构建农户与企业之间的致富桥梁养猪业协会的建立促进了农户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两者互助互利,共同致富。
4.2.1建立咨询平台,为会员提供关于场区规划、猪舍设计、设备应用及排污治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4.2.2专门成立技术服务组,向会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当业者遇到问题时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4.2.3统一向会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及法规的投入品。保证饲料、兽药、猪精液、设备及时优质供应。
4.2.4统一向会员提供有质量保证、品种优良的种猪。
4.3完善科研创新机制,健全养殖体系建设科学技术对提高现代生猪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将科技发展抓牢、抓实。首先,坚持科研与实践相结合,良种示范与技术推广服务齐头并进,以科技服务“三农”,提高养猪水平。通过建立科研园区,以园区作为示范点辐射周围,向专合组织和农户提供良品种猪以及养殖技术培训、咨询等服务。其次,根据不同地区的生猪品种、养殖水平、技术条件不一等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科研调查,运用当地的品种资源培育杂交新品种,扩大种猪繁育体系,推进科研创新的步伐。再
次,应对市场需求,确定科研方向,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扩大养猪业的科研范围,包括应用优良猪种优化组合配套、育肥猪保健、标准化暖棚猪舍建设、商品猪育肥、饲料配合加工、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使整个科研体系融入到生猪养殖业的各个环节中,有力地促进养殖业的发展。
4.4强化环保理念,促进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处理好生猪规模养殖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行业主管部门要落实排污治污措施,把环保治污纳入规模养猪场的统一规划,包括场地设计、粪污处理设备的选择都应从环保经济的角度考虑。同时,要增强业主与养殖户的环保意识,增加环保投入,大力推行“种-养”结合模式,利用养殖场粪便繁育经济林木,变废为宝,延伸产业链。
井研县养猪业产业化发展始终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将科研贯穿于产业化发展中,为行业提供技术支撑的模式既降低了养殖风险,又引领了整个行业向更宽阔的领域发展,推动了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第三篇:生猪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生猪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生猪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
一、生猪产业发展现状
**县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省生猪养殖重点县,还是国家生猪调出奖励大县、农业部生猪标准化养殖基地县及国家生猪良种补贴项目实施县。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68%,所产生猪因瘦肉率高(占胴体比达55%以上)、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适应性强而闻名遐迩。**县以“良种化引领生猪产业,建立**‘绿色肉食品’名牌,打造‘种猪之乡’”为主体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抓好抓实品种改良、科学饲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规范化防疫,全县生猪产业已逐步向品种优良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的生产方式转变,全面提升了生猪产业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在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不断在做大做强生猪产业、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扶持龙头企业、推广优良品种、延伸产业链条上下工夫,全县生猪产业化发展取得较大的进展,特别是生猪生产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生猪产业一年一个新台阶。2014年全年生猪饲养量达193万头,其中生猪出栏118万头;有规模养殖专业户1600户,其中有年出栏万头以上专业大户24户,年出栏千头以上的268户,有省一级种猪场11个,二级扩繁场14个,在养殖企业中有生猪标准化示范场19家,其中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11个,市级3个;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养猪专业合作社30多家;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养殖在全县迅速发展,专业户规模养殖占全县饲养总数的90%以上。全县规模化标准化饲养已经成为**生猪产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二、生猪产业特色
**县有得天独厚的生猪养殖环境,生猪养殖场(户)遍布全县各个乡镇,生猪养殖主要以生产优质的瘦肉型种猪及商品肥猪、仔猪为主。为了发展瘦肉型猪生产,**县委、县政府抓住生猪产业不放,加大对生猪产业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按照现代畜牧业“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广瘦肉型猪生产技术,坚持走“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的“四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推进全县瘦肉型猪的发展。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从1980年以来,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多渠道筹集资金近两亿元,在全县建成12家省一级种猪场和24家二级扩繁场:为了生产优质种猪,**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鼓励种猪企业从美国、加拿大、丹麦等国家及台湾地区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和提高**县种猪品质。这些来自世界各地近万头优良瘦肉型种猪落户**,揭开了**“种猪之乡”良种繁育的新篇章,为生猪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猪产业优惠政策
**县作为养猪大县,除一些国家普惠性政策外,在其它项目上也得到了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县获得了生猪调出大县奖励、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等相关扶持项目,同时,在生猪标准化养殖项目上,也得到了省、市业务主管部门的项目扶持倾斜。几年来,**县县委、县政府每年都拿出50万元生猪发展基金,直接扶持生猪产业,并制定财政支持的优惠政策:一是推行财政补贴制度,对品种改良、人工受精等生猪生产实用技术推广实行财政资金补贴,充分调动广大养殖户发展生猪生产。二是建立财政贴息制度。重点对生猪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技术改造的贷款利息补贴。三是制定税收减免政策,在继续落实国家对饲料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减免税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税率、减少税种,为养殖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生产环境。
第四篇: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以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使产、加、销一体化,农民不仅能获得生产环节的效益,而且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利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上浦镇地处虞南地区,全镇约2.3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23万亩,山林面积6.73万亩。近年来,通过积极争取上级农业部门的项目,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推进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一、上浦镇农业发展现状
1、农业开始走向产业化。以九连村为例,全村共有1861人口,600多户农户,有土地2400多亩。到2006年,全村有100多户农民种蔬菜,形成蔬菜基地652亩,除了一些不适合种蔬菜的土地外,基本上都种上了蔬菜,农民每亩田的收入从600多元增加到2000多元,蔬菜基地成为九连村的特色农业。
2、特色农业有不同程度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到2006年,全镇蔬菜种植面积652亩,桑园2500亩,杨梅2110亩,竹林2400亩,茶业1430亩,板栗2000亩。
3、畜牧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一批特色畜禽产品。目前全镇拥有5个养禽场,规模5500羽以上,6个养猪场,年出栏7500头以上。
4、农业企业及专业合作社有所发展,目前有金达茶厂、玉龙茶业有限公司、绿鼎茶业有限公司、谷贤粮油加工厂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九连蔬菜专业合作社)。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农民增收渠道有新的拓展。通过发展加工业,开展劳务输出,逐步把农民引导到二、三产业上来,改变了农民就业结构,出现部分离土农民。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上浦镇的农业产业化虽然有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诸多因素制约,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及家庭承包经营模式的影响,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受长期以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村庄、农田的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大规模产业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标准农田建设步伐加快,上浦镇村康庄公路都已建造好,但运送蔬菜的大型集装箱车仍然到不了田头,运输成本加大,成为制约产业化发展的硬件因素。
二是龙头企业少,带动能力弱。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大型骨干企业缺乏,上浦镇虽有四家农业龙头企业,但除了金达茶厂年产值超千万元以外,其他三家企业规模小、设备差。且农业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者关系松散,与各类龙头企业签约从事市场化生产的农户少,本地龙头企业原料以外地采购为主,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对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没有带动力。原料生产者的利益未得到有效保护,不能消除农民后顾之忧,生产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少且运作机制有待完善。目前许多农产品在销售上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户单打独斗,未形成合力,进行集团销售,而是无序竞争,迫切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类的组织,在农业生产、加工、仓储、销售等方面开展自我服务,创建品牌,开拓市场,增加成员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上浦镇只有九连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但社员基本上是村干部,在向加工企业购买种子,销售蔬菜的过程中,提供免费的义务劳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合作社没有向社员收取经费,运作缺乏资金来源,如果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运作机制仍有待完善。
四是财政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尽管各级财政不断增加资金扶持力度,扶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项目,但实际上扶持重点产业资金制约因素很大。上浦镇由于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规模小而散,所以极少能享受到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也影响了发展规模。
五是农产品加工与营销服务不足。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只重产量不重品质,重实用不重加工、销售与包装,加工技术落后、加工水平低,销售方法原始、销售人员缺乏等,致使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的状态进入消费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如九连村的蔬菜,就都是在田头直接被收购,均属初级产品,农民获利少。同时,由于相应的集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和销售中介组织的缺乏,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使生产效益难以提高。
六是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仍普遍较低,部分农民法律意识较弱,在农产品销售上,有的合作社尽管与农户签订了订购合同或契约,但在市场价格波动时,部分农户自律意识、法制意识较差,造成市场行情好时,单方面撕毁合同,自行销售;市场行情不好时,就找专业合作社,合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还缺乏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风险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从而制约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优化。
三、对策与建议
上浦镇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实也是全市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下列措施是必要的:
1、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特别重要意义。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水池等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等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
2、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能够为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规模化就没有产业化。要利用我市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有利条件,加速土地的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机制,使离土的农民转包、转让土地使用权,以便让农业经营者扩大经营面积。
3、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和基地,其实力强弱和牵引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成效。因为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火车头”,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对农业生产带动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也就带动了一大片。所以,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各龙头企业通过定单,扶持各签约村推进蔬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农户提供全程监督、服务,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收购保护价、返还一定利润,以及提供良种设备,资助周转金,进行技术培训等形式,使企业与农户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既可规避现阶段一家一户生产经营存在的资金、技术、信息及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不足,又能为涉农企业发展找到稳定可靠的货源,壮大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使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更多的农户和生产基地。
第五篇:肉鸡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市肉鸡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推动我市肉鸡产业化健康发展,促进肉鸡养殖增收、加工增效,我们深入到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养殖户、养殖企业、加工企业、合作社、运销大户采取听汇报、座谈了解、实地走访察看等形式,调查我市肉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下步发展意见及对策。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经济,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最佳切入点,是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005年以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肉鸡生产和加工。从我们调查情况看,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等地的肉鸡产业发展势头很好,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取得了明显成效。
3、生产基地受局限,加工规模难突破。福润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万只,今年只加工了400万只,其中三分之二来源于丹江口市。由此可见,仅在丹江口市建设肉鸡生产基地远远不能满足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十堰城区及柳陂、茶店等地在原华雁禽业公司的带动下,肉鸡产业较为发达,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较好的基础设施。目前城区每年肉鸡出笼量达到400万只,若就现有条件满负荷饲养,年出笼可达800—1000万只。据对城区养殖户调查,只要有利可图,他们都非常希望向企业提供鸡源,但因运行机制不完善,货款结算不及时,加之缺乏优惠政策,使他们望而却步。
4、基础设施不达标,服务体系不健全。丹江口市肉鸡养殖小区建设因缺资金等原因,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鸡舍建筑不达标,配套设施不完善。夏季不能有效降低温度,冬季保温和通风矛盾突出,极易出现季节性养殖失败。土台乡白蛇沟村陈光阳,由于鸡舍及设施简陋,降温设备差,在临近出售的前三天突遇高温,结果造成大批死亡。同时,肉鸡产业发展初期,养殖户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差,特别是疾病防控、技术服务人员严重不足,目前,丹江口市肉鸡技术服务人员只有16人,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加大了养殖风险。
5、发展政策不配套,养殖风险难规避。丹江口市在肉鸡产业建设之初,虽然出台了《关于加快肉鸡产业化发展的决定》,但不完善,有的落实也不到位:如在信贷支持、贴息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农户养殖风险规避方面缺乏政策扶持。同时,在十堰城区和其它县没有肉鸡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农户养鸡存在较大风险,难以调动群众的养殖热情。
三、建议及对策
1、完善运行机制,实现利益共享。构建信誉和合作机制是产业化成功的关键。完善肉鸡产业运行机制要在建立信誉和合作机制上下功夫,让福润公司、合作社、运销大户、养殖户共同研究生产成本,共同确定合同条款,共同制定相关制度,确保养殖、运销、加工、种鸡、饲料等各方都有利可图,从而完善利益制衡、分配机制,推动产业化各环节良性运转。
2、打破资金瓶颈,开展多方融资。一是加大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抵押贷款、多户联保、企户联保、社户联保等形式,积极为龙头企业、养殖户解决发展资金问题。二是政府要对养殖户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对贷款的养殖户给予贴息。三是种鸡场或有资金的企业、个人可通过垫付部分资金的方式扶持养殖户发展生产,待成鸡回收后还款。四是养殖户也要积极自筹资金或在不违背金融政策的前提下进行民间借贷,筹集生产发展资金。
3、加强体系建设,确保优质服务。一要建立稳定的技术服务队伍,挑选技术骨干组成服务专班,分派到养殖小区(场)、养殖户进行实地指导。二要抓好养殖户技术培训工作,提高其生产管理水平。鼓励养殖户到十堰市应用科技学校参加专业培训,系统学习肉鸡饲养
管理技术。合作社、相关企业定期派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养殖户进行培训,建立培训基地,加强技能培训。三要加强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完善运行体制,增强经济实力,使其能更好地为企业组织充足货源,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成为企业和农户连接的纽带和桥梁。
4、推动标准化发展,扩大基地规模。福润3000万只加工规模需要在全市特别是在丹江口市、十堰城区、郧县、郧西县、房县等建立肉鸡养殖基地,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加工需要。在建设生产基地时,根据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现有生产基地加快标准化改造,提高生产能力;新建基地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确保四季养鸡,均衡供货。
5、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发展进程。建议我市要制定扶持政策,尽快出台《关于加快肉鸡产业化发展的意见》。一是用地政策: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7]220号)执行。二是税费政策:对肉鸡饲料企业经报批后免征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肉鸡养殖的业主,其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发展费、堤防维护费采取先征后奖,5年不变;对新建种鸡场、养殖小区(场)鸡舍等生产性用房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永久性建筑(指办公、生活用房等)免交行政事业性收费、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执行;对种鸡场、养殖场办理工商营业执照只收工本费,免收工商管理费;种鸡场、养殖小区及养殖农户的产地检疫费按国家标准的40%收取。三是金融政策:积极争取各商业银行加大对加工企业、种鸡场、饲料厂、养殖小区和养殖户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灵活运用借贷形式,使每年用于龙头企业的信贷额度不少于3000万元, 用于饲料、养殖的信贷额度不少于6000万元,并按信用等级执行优惠利率。四是水电路政策:对养殖用水应按照农业灌溉水价收费,由经营性水厂供应的经物价部门核定后按成本价收费;种鸡场、养殖小区(场)用电按鄂政发[2007]67号规定统一执行农业生产电价;开通农产品绿色通道,对运输饲料、鸡苗及成鸡的车辆在十堰市辖区内免收过路费。五是建立风险基金:由政府扶持50%,养殖户自筹50%,建立肉鸡养殖风险基金,当养殖户由于不可抗拒原因导致养殖失败造成损失时,给予一定的补偿,促进其尽快恢复生产。六是扶持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合作社或运销大户的任务是服务养殖户和肉鸡加工企业,不以赢利为目的,因此,需要政府每年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解决硬件建设,提高服务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