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XX县XX医院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2015年XX县XX中心卫生院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实施方案
为落实《XX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和《XX县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2015年版)》的目标,全面推进我镇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1、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自愿咨询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
2、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达80%、孕产妇其他相关检测的比例达70%、住院分娩达90%、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90%、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80%以上、乙肝感染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率达到80%以上。
3、始终坚持以“逢孕必查,三病同检”为原则的工作模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服务对象
XX辖区育龄期妇女、来院所有的孕妇、艾滋病毒/梅毒/乙肝感染孕妇、艾滋病毒/梅毒/乙肝感染产妇及其娩出的儿童。
三、组织机构
(一)成立XX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领导小组
组 长:XX 院长 副组长:XX 分管院长 成 员:XX 住院部主任 XX 门诊部主任 XX 公共卫生科副科长 XX 妇产科主任 XX 妇幼保健科主任
该项目办公室设在妇幼保健科,负责协调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二)成立XX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项目专家组
组 长:XX 分管院长 副组长:XX 妇幼保健科主任 成 员:XX 住院部主任 XX 门诊部主任 XX 公共卫生科副科长 XX 妇产科主任 XX 检验科主任 XX 彩超室主任
该项目办公室设在妇幼保健科,负责对XX镇从事项目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指导、质量控制等工作。并积极争取人口计生、民政、妇联等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
四、卫生部门
负责制定XX镇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和目标;组织开展预防母婴传播工作艾滋病、梅毒检测技术指导和质量控制;对辖区内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实施情况进行管理。
1、两个社区:负责辖区内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的宣传工作,负责艾滋病、梅毒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的产后访视和儿童保健。收集、上报、反馈艾滋病、梅毒、乙肝孕产妇及新生儿相关报表及信息。
2、两个社区、地名卫生院:对孕期保健人员进行健康教育,进行相关疾病咨询、告知、筛查和检测,如不能开展筛查的单位,将孕妇转诊到复兴中心卫生院进行筛查。填写报送相关信息报表。
3、XX辖区各村卫生室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广播向育龄妇女宣传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的健康知识,为准备怀孕的妇女发放叶酸,并告知其在孕期可免费享受一次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毒检测。
五、具体工作
(一)婚前保健及孕前保健
1、各村卫生室加强宣传力度,利用广播向育龄妇女宣传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的健康知识,为准备怀孕的妇女发放叶酸,并告知其在孕期可免费享受一次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毒检测。
2、育龄妇女:由妇产科门诊进行健康教育。检验科常规进行咨询和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标志物检测,快筛检测出阳性者,立即告知妇幼保健科,妇幼保健科及时向县项目办报告,同时告知病员,并抽取血样送到县妇幼保健院留取血样标本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复筛)。
3、梅毒或和乙肝感染妇女:填报信息报表。咨询和健康教育,填写转诊单,转诊到县妇幼保健院进行治疗和干预。
(二)孕产期保健服务
1、孕期保健:
各村卫生室在发现孕妇时,应为其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嘱其在做产检时,让产检医生填写孕产妇保健手册。
艾滋病 我院常规进行艾滋病毒检测(免费抗体初筛)。如初筛阳性者上转至县妇幼保健院,如确诊为艾滋病毒感染,进行咨询和健康教育。填写转诊单,转诊县妇幼保健院,知情选择终止妊娠。要求继续妊娠的,由县妇幼保健院提供产前指导,制定母婴阻断药物治疗方案。
梅毒或/和乙肝 我院常规进行梅毒和乙肝检测工作。梅毒或和乙肝病毒感染(伴肝功损伤者)的孕妇,填写转诊单,转诊到县妇幼保健院,进行咨询、治疗和干预。
2、产后访视和儿童保健:
艾滋病 地名卫生院、两个社区、各村卫生室为产后修养和居住的艾滋病毒感染产妇和婴儿提供产后访视和儿童保健服务,其新生儿满1、3、6、9、12和18月龄时分别进行随访,提供常规保健、生长发育监测、感染状况监测、预防营养不良的指导,并详细记录儿童随访的相关信息。按照《艾滋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的儿童艾滋病毒感染早期诊断检测及服务流程》(附件6),抽取在6周龄及3月龄(或尽早)儿童血样标本进行早期诊断。同时按照《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艾滋病抗体检测及服务流程》,抽取12月龄、18月龄儿童血样标本进行艾滋病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
梅毒 地名卫生院、两个社区、各村卫生室为产后修养和居住的梅毒产妇和儿童提供产后访视和儿童保健服务。发现先天梅毒或可疑先天梅毒转诊到县妇幼保健院院进行诊断治疗。
(三)信息报送
1、对所发现的孕产妇中艾滋病、梅毒感染和乙肝患者,应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2、信息质量控制:检验科应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登记本》上做好登记,保存检验报告单。
3、个案表的注意事项 艾滋病
(1)《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由XX中心卫生院填写,在确认艾滋病毒感染阳性结果后5日内(既往已确认感染者,于本次服务中了解其感染情况的5日内)将个案表报送仪陇县妇幼保健院。
(2)《艾滋病毒感染者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由分娩医疗机构填写,及时汇总至XX县妇幼保健院,在艾滋病毒感染孕妇出现妊娠结局或者产裖期(分娩至产后42日)结束后5天内完成。
(3)《艾滋病毒感染者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应分别在该儿童满1、3、6、9、12、18个月后5日内完成填写。
梅毒(1)《梅毒感染孕产妇登记卡》应于孕产妇诊断为梅毒感染后5日内填写完成。
(2)《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应于梅毒感染产妇所生儿童死亡、诊断先天梅毒感染或排除梅毒感染后5日内填写完成。如梅毒感染孕产妇自然流产、人工终止妊娠、死亡或确定失访,或者所生儿童满18月龄后确定失访,应在其后5日内填写完成。
(四)检验科应按照相关技术检测规范,建立健全检测制度,完善相关检测流程,积极开展艾滋病毒、梅毒和乙肝病毒检测服务。地名卫生院应积极开展艾滋病毒、梅毒和乙肝病毒检测服务。暂时不能开展的,要建立送检制度,将血样标本送到XX中心卫生院进行检测。
妇幼保健科对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基本知识及服务技能培训,采取集中培训和经常性培训相结合方式开展培训,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水平。
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应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
(五)健康教育
1、社会动员,广泛宣传:各社区、乡镇办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开展社区宣传。开展媒体宣传。
2、地名卫生院、两个社区、各村卫生室加强对育龄妇女健康教育。结合常规医疗保健服务,对育龄妇女开展健康教育。办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为有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咨询和指导。
3、加强对孕产妇管理
妇产科医生为孕妇建立XX县卫计局统一印制的孕妇保健手册,首诊孕产妇人手一册,并做好相应登记。
六、资金和物资管理
对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不得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不得挪用或改变专项资金的性质和用途,不得用于与工作无关的其它支出。
七、督导评估
建立XX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每季度组织不定期督导检查。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现场督导、交叉督导等,不断提高辖区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质量。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现场考察、人员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模式、信息数据系统管理、健康教育、物品发放、人员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检测咨询、服用抗病毒药物等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
第二篇:医院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实施方案
同煤总医院
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为提高人群对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地减少因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根据《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
(一)总目标
提高人群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认识,为孕产妇提供综合防治服务,最大程度的减少因这些病造城的儿童感染,改善妇女儿童的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至2015年实现以下目标
1、育龄妇女艾滋病,梅毒和乙肝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以上。
2、提供相应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
3、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婚前保健人群的艾滋病,乙肝和梅毒检测率逐年升高。
4、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抗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分别达到90%以上。
5、梅毒感染孕产妇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90%以上。
6、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人工喂养率达到90%以上。
7、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满18月龄,艾滋病检测率达到80%以上,其中6月龄内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的比例达到60%以上。
8、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接受规范诊疗服务的比例达90%以上,12月龄随访率达到80%以上。
9、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达到90%以上。
10、儿童经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报告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
11、先天梅毒的报告发病率控制在30/10万活产数以下。
二、成立组织机构 组长:丁龙镇 副组长:陈向东马东
成员:于爱萍
张学良
宋建芳
王有
韩英英
侯
林
李树平
陈彦芬
下设办公室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马东(兼)
职责与分工
1、领导组负责具体实施方案的制定,并定期对各科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2、产科、预防保健科要结合常规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产科日常工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医疗和技术服务。
3、产科负责为所有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检测与咨询;对感染的孕产妇实行首诊负责制,为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其所生儿童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安全助产、喂养指导、儿童定期随访与检测、预防性应用复方新诺明、婴儿早期诊断的血标本采集及转运等服务和干预措施;为梅毒感染孕产妇提供规范治疗,为其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及梅毒感染状况监测;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所生儿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
4、药剂科要严格规范相关药品、试剂,特别是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存储和使用,保障其安全的使用和有效性。
5、相关部门要参与并接受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负责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
三、技术保障
为全面、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保障各项干预措施的规范落实,医院要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加强普遍性防护,减少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一)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加强产科及实验室建设,规范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技术与实验室检测。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都应当定期接受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
(二)规范实验室检测技术和检测服务。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开展相关检测服务;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加强实验室管理,定期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测工作,完善相关工作制度,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保障工作顺畅运转。
(三)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
遵照普遍性防护原则,落实各项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建立健全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后,尽快进行暴露情况的报告和登记,及时采集暴露案例的信息,进行暴露评估,确定是否需要使用相应的预防性药物及进行流行病学监测。
四、信息管理
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收集、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保密意识及责任心强的专职人员负责信息管理工作。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管理及质量控制,确保信息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对信息数据的分析、利用及管理能力。
(一)信息数据的收集与上报。
对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咨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时保健等相关登记;定期收集、整理和汇总相关检测、咨询信息;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或梅毒感染孕产妇进行随访和个案信息调查;按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及时填写和逐级上报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并通过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信息的网络报告。
对所发现的孕产妇、婚检妇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或乙肝患者,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
(二)质量控制。
在数据信息收集过程中,应当认真核对各类原始登记与记录,确保相关报表信息符合逻辑、完整、准确;及时对报告的数据信息进行逐级审核与汇总,确保数据信息管理、利用与分析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五、资金和物资管理
加强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相关资金和物资的管理。经费支持的试剂、药品、设备等相关物资,应当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严格管理。各项补助经费的发放要进行详细记录,便于检查,并接受上级部门组织的资金检查。
二0一五年七月十日
第三篇: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实施方案
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全市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链条,最低限度降低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之间的传播,降低出生缺陷,决定由我院行政处与相关科室协调,通过计卫联合的工作模式,共同开展全市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这一优生促进工程。现结合全镇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理念,依托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优势和市传染病医院技术服务优势,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育龄群众,以符合生育政策,全镇计划怀孕夫妇为重点,开展免费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从源头抓起,将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提高计划怀孕夫妇健康水平,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促进出生人口素质提高。
二、工作目标
为每一位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孕产妇及家庭免费提供预防母婴传播的相关咨询、心理支持、综合关怀、母婴阻断及孕妇分娩等医疗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减低母婴垂直传播及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不良影响,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风险,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一)通过开展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使全镇计划怀孕夫妇优生科学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逐步达到95%以上;
(二)计划怀孕夫妇参加预防母婴传播的相关活动和检查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人群覆盖率不断提高,逐步达到95%以上;
(三)全镇乙肝、梅毒、艾滋病感染率逐年降低;
(四)树立服务型政府的良好形象,出生缺陷发生风险逐步降低,出生人口素质逐步提高。
三、工作内容(一)工作范围
全镇38个行政村全部开展此项工作。(二)目标人群
享受免费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目标人群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1、准备怀孕的夫妇和以受孕的妇女;
2、夫妇至少一方具备本地户籍或夫妇双方非本地户籍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
(三)目标人群的确认及审核
村(居)、社区级计划生育专干收集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计划怀孕夫妇信息,提出名单,报镇卫生院。
各村上报符合条件的计划怀孕夫妇名单,由镇卫生院行政部门审核。可积极协调村所、计生专干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认相关信息。
(四)服务机构及职责分工
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各项服务由我院相关科室共同承担,同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合参与。
村(居)级计划生育服务室完成好收集辖区内计划怀孕夫妇信息、协助开展宣传教育、收集报告早孕及妊娠结局线索等任务。
2、卫生院医院职责:
①孕前管理:实施孕前体检,如在孕前体检中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梅毒、艾滋病抗体阳性后,要进一步复查肝功能、HBV-DNA。建议去上级医院确诊如果肝功能异常或者病毒复制较活跃,应积极接受治疗,建议推迟怀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妊娠时机受孕为宜。
②孕期管理: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孕产妇建立病历档案,孕期复查HBV-M、HBV-DNA、肝功能、肝脏彩超,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密切监护胎儿,孕妇孕期避免羊膜腔穿刺,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子宫内传播。
③产时管理:严格消毒隔离,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缩短产程,防止滞产,避免产伤。正确进行脐带结扎及气道吸引,采取婴儿皮肤保护措施,减少胎儿暴露于母血的机会。
④新生儿处理:新生儿采取主动加被动联合免疫进行阻断:尽早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最迟不超过24小时。严格按剂量和规程给药,每周岁随访,至5周岁,发现免疫效果较低的儿童,及时给予加强注射。
四、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党委政府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高度,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积极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顺利开展。
(二)认真履行部门职责。相关科室要在院领导统一领导下,共同做好项目组织实施工作。
(三)广泛开展社会宣传,积极探索适宜的工作模式,提高检查覆盖率。对计划怀孕夫妇和育龄群众进行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宣传,提高计划怀孕夫妇对进行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其积极参与和接受乙肝、梅毒、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孕前夫妇HBV-M检查的人群覆盖率。
(四)强化人员培训指导。加强对技术服务人员依法服务的教育,增强其政策观念、法制观念和服务意识,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流程,切实履行职责。
第四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修订)
为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目标,进一步推进全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特修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施方案(试行)》。
一、目标
(一)总目标。提高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意识,预防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最大程度地减少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提高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及健康水平。
(二)具体目标。1.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和服务模式。2.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人员培训覆盖率达到90%以上。3.孕产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知识的知晓率达到70%以上。4.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咨询率分别达到85%以上。5.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6.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传播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国家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写培训教材进行师资培训;对各地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评价;负责信息收集和分析;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的科学研究等。各省、市、县级妇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各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工作的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及人员培训;负责本辖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工作。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参与并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2.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所有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管理、技术以及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能力。3.人员培训对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妇幼卫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或由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家-省-市(地)-县(区)-乡-村的逐级培训。4.规范实验室检测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建立符合要求的艾滋病初筛和确证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点,完善检测制度,规范检测操作,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分工协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检测流程。5.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得联系,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进行登记并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三、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及管理,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相关报表和各类登记。报表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等系列个案登记卡。各类登记包括包含艾滋病咨询检测记录的婚前保健门诊登记、孕期保健门诊登记、分娩登记和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孕产妇的检测结果报告单、保健手册、病历记录、随访记录等。对所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婚检妇女,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并填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相关报表及系列个案登记卡,上报流程及要求详见附件3。
四、监督指导与评估建立国家、省、市(地)、县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评估体系。卫生部及国家级技术指导部门,负责制订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监督指导方案,定期进行抽查和监督指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工作计划及国家督导方案制订本地区督导方案,定期组织自查和监督指导,评估辖区内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不断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质量。附
件:1.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流程2.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3.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报表上报流程及要求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6 用率分别达到90%以上。
7.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婴儿人工喂养率达到85%以上。8.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及18月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率分别达到80%以上。9.通过母婴传播的儿童艾滋病感染率下降50%。
二、策略及措施
(一)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广泛社会动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是艾滋病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多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社会动员,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和社会支持。1.加强各级政府领导和组织协调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纳入各地区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规划中,制订本地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职责和任务,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保障工作顺利实施。2.加强多部门协作卫生系统内部应建立以妇幼部门为主,疾控、医政、规财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协作机制,明确职责与分工。积极与妇联、计生、民政、财政、教育、共青团、文化、广电、公安等部门协作,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宣传教育,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减少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及综合的关怀与支持,推动工作全面开展。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开发适宜的健康教育材料,利用各种传媒、学校课程、讲座及咨询热线等形式,在妇女人群中普及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结合孕产期保健、婚前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在妇产科门诊、孕妇学校、病房、产房、婚前保健门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等多种场所,对孕产妇、婚前保健人群、儿童家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重点指导。
(二)在生殖保健服务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医疗保健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生殖健康医疗保健服务中,应该关注妇女艾滋病感染的可能途径和感染状况,将预防育龄妇女艾滋病感染以及减少艾滋病感染妇女非意愿妊娠与生殖健康医疗服务密切结合。1.提供艾滋病预防信息及服务,预防育龄妇女感染 在生殖保健服务的过程中,结合婚前保健、妇女病查治、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感染防治、计划生育等医疗服务,主动为接受医疗服务的妇女及其配偶/性伴侣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提高妇女对艾滋病预防相关知识的熟悉程度,避免艾滋病感染的危险行为,增强防护意识;进行危险行为评估,对有高危行为者,动员其接受艾滋病检测和进一步的咨询,预防配偶/性伴侣感染,最大程度地减少育龄妇女的艾滋病感染和传播。2.提供避孕咨询指导,减少非意愿妊娠应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育龄妇女及其家人提供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危害及预防的信息、相应的避孕咨询及服务、医疗保健及转介服务等,帮助选择安全的性行为方式,制订适宜的家庭生育阅读会员限时特惠 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入当地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追踪管理。3.应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提供免费的抗病毒药物。密切监测艾滋病相关症状和体征,有条件地区进行CD4细胞检测。根据感染孕产妇的疾病发展程度、免疫状况及抗病毒治疗情况,兼顾孕产妇自身健康和预防母婴传播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方案(见附件2)。提供抗病毒药物应用的咨询指导及相关监测,确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及时、全程、规范用药。在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前,应充分告知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家人坚持规范应用抗病毒药物的重要性及相关信息,提高用药依从性;在用药期间,定期监测孕产妇血常规、肝、肾功能和免疫状况,密切关注耐药性及药物副作用,加强抗病毒药物应用后的随访,必要时进行处理或提供转介服务。4.提供适宜的、安全的助产服务动员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适宜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助产服务,尽量避免可能增加艾滋病母婴传播危险的损伤性操作,减少在分娩过程中的儿童感染机率。5.婴儿喂养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婴儿,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对人工喂养的可接受性、适宜性、可负担性、可持续性、安全性等进行评价,并进行婴儿喂养的科学指导与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喂养导致的母婴传播,并保障儿童正常生长发育。6.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保健有针对性地对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新生儿进行护理,提供婴儿喂养指导,开展常规儿童保健,加强生长发育监测,预防营养不良。按照国家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计划免疫的要求进行免疫接种,在未完成免疫接种程序时,应注意避免与结核、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人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加强艾滋病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随访服务,使其于12月龄和18月龄接受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以明确艾滋病感染状态。婴儿随访和检测服务流程见附件1。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同时开展婴儿早期诊断检测,以便尽早提供相应服务。7.提供关怀和支持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其他相关机构和组织应根据本机构服务的特点和内容,为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其家庭提供咨询、心理支持、综合关怀及转介服务等,降低艾滋病对妇女、儿童及家庭的影响,减少歧视,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妇女、儿童的生活质量。
(四)加强组织管理及服务能力建设,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顺利实施。明确组织分工,加强机构建设,开展人员培训,规范实验室检测,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的服务能力,保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各项措施的实施。1.组织与分工卫生部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在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统筹组织协调下,负责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具体组织协调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技术指导工作,组织国家级专家技术指导组,制订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写培训教材进行师资培训;对各地工作的开展进行督导检查和工作评价;负责信息收集和分析;组织经验交流和推广;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的科学研究等。各省、市、县级妇幼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组织协调工作,抓好各项相关工作的落实。各省、市、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承担本辖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技术指导,组成专家技术指导组,对工作的进展进行督导检查及人员培训;负责本辖区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分析和反馈工作。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负责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服务,参与并接受相关技术指导和培训,收集、上报相关信息资料。2.加强机构能力建设所有提供孕产期保健及助产服务的各级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要求及服务流程提供服务。加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管理、技术以及基本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服务能力。3.人员培训对所有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知识及服务技能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当地妇幼卫生及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机构的管理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可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培训内容,或由中央级专家技术指导组编写全国统一的培训教材。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国家-省-市(地)-县(区)-乡-村的逐级培训。4.规范实验室检测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合格的检验人员,建立符合要求的艾滋病初筛和确证实验室或艾滋病检测点,完善检测制度,规范检测操作,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分工协作,建立有效、可行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检测流程。5.预防医源性感染及职业暴露承担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应遵照标准预防原则,严格执行有关消毒隔离制度,避免医源性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的要求,建立健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应急处理机制。发生职业暴露应采取紧急处理措施,通知主管领导,与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取得联系,评估和确定暴露级别和暴露源,进行登记并正确使用预防用药及接受流行病学监测。
三、信息管理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信息资料管理及逐级上报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审核及管理,提高信息上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提高信息的分析、利用和反馈。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相关信息资料包括相关报表和各类登记。报表包括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月报表、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婚检妇女基本情况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婴儿登记卡、艾滋病病毒感染产妇及所生儿童随访登记卡等系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病毒药物应用方案
一、没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既往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
(一)建议方案。孕期:自妊娠28周(或妊娠28周后发现感染尽早)开始口服齐多夫定(AZT)300mg,每日2次,至临产;临产后:立即口服AZT 300mg,奈韦拉平(NVP)200mg以及拉米夫定(3TC)150mg;之后每3小时服用AZT 300mg,每12小时服用3TC 150mg,直至分娩结束;分娩后:产妇继续口服AZT 300mg及3TC 150mg,每日2次,连续服用1周。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同时口服AZT 4 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服用AZT的时间不足4周,新生儿需连续应用AZT 4周。对于孕期未发现、临产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也应及时按照建议方案,自临产后的药物方案开始应用抗病毒药物。对于分娩后才发现感染的产妇,产妇本人可以暂不应用抗病毒药物,分娩婴儿则应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开始应用单剂量NVP以及4周AZT,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同建议方案。
(二)最低限度方案。产妇临产后:立即口服奈韦拉平(NVP)200mg,一次; HIV感染孕产妇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尽早(6小时内,最迟不超过48小时)单剂量口服NVP 2mg/kg(或混悬液0.2ml/kg),最多不超过6mg(或混悬液0.6ml)。
二、具有抗病毒治疗指征或既往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孕产妇HIV感染孕产妇抗病毒药物应用参见《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2007版)》相关内容。分娩新生儿:出生后开始服用AZT 4mg/kg(或混悬液0.4ml/kg),每12小时1次,连续应用1周。如果母亲用药不足4周,婴儿用药需持续4周。
第五篇: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修订版)
一、背景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指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艾滋病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孕期(艾滋病病毒经胎盘感染胎儿)、生产过程中(胎儿通过母亲产道时感染)和产后(艾滋病病毒经哺乳等密切接触而传播)等
环节。
研究表明,在未干预情况下,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达15%~50%,在欧美为16%~20%,泰国19%~24%,非洲25%~40%。据统计,全球每年有240万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孩子,造成每年约80万、每天约2000个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使全球新生儿死亡率增加75%。国外的经验和研究证明,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如开展孕期自愿咨询与检测、预防用药、人工喂养等措施,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
当前,我国艾滋病流行形势相当严峻,估计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总数已达84万。感染者以年轻人为主,而且女性比例逐渐增大。然而,我国目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较其它艾滋病防治工作相对滞后。部分地区资料显示,不同传播途径比较,母婴传播所占比例已由0.1%上升到0.6%,由母婴传播造成的婴儿和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逐渐增加,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并由此带来沉重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国家在127个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及15省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