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时间:2019-05-13 18:01: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第一篇: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

素 材

2011年4月17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合肥创新平台落成启用仪式暨现代显示、光伏光热、节能、农产品加工、环境工程5家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高新区举行。该平台(即“一中心三基地”)位于合肥国家科技创新试点市示范核心区内,面积6.6平方公里,包括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科研集群基地、孵化基地、产业基地。合肥高新区将合肥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优势创新资源,汇集全省乃至国内外创新成果在合肥创新平台转化,为合芜蚌试验区创新发展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有效支撑。

本次启用的“一中心”和孵化基地于2009年6月启动建设,占地面积308亩,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总投资16.35亿元。“一中心”的功能主要是围绕“研发、转化、交易、服务”这一主线,提供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与交易、“科技路路通”信息服务、科技创新人才服务、省市区科技创新“一站式”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发中心以及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中介等服务,建成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区域科技创新平台服务的总窗口、信息资源集聚的总后台、高新技术及成果交易的总枢纽。孵化基地主要包括动漫与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大学科技园和公共安全产业基地,预计将于2011年6月全面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已有87家科技型企业先期入驻,计划年内引入企业300家,到2012年培育基地企业产值过50亿元,培育100家高新技术企业,解决4-5万人大学生就业。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以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抓手,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聚焦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建设,努力打造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先行区和创新成果集中展示区。

孵化抚育体系——完善合肥高新区从初创企业到毕业成长企业全流程、专业化、高效率的孵化服务体系。区内拥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生物医药产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科园创业服务中心等1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华亿科技园、科技实业园等科技企业加速器,在孵企业600多家,毕业企业300多家。合肥高新创业园通过多种形式与高校院所、培训机构合作,共享教育培训资源,为在孵企业管理人员举办“创业辅导——周四讲堂”系列培训53次,培训逾1600人次。该讲堂时间确定、主题连续,邀请行业专家为企业管理人员讲授项目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化建设、优惠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周四讲堂”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性强,在企业中颇受欢迎,一些已经从创业园毕业的企业也经常来参加培训。

研发平台体系——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高端研发体系,区内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17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17个。高新区通过整合中电三十八所、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研质院等在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优势资源,成立了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研究院瞄准国家公共安全重大需求和世界公共安全技术发展前沿,重点开展应急信息技术、精确定位技术、热安全技术、环境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的基础研究、应用技术开发与系统集成以及公共安全战略和技术路线研究。阳光电源牵头成立了安徽省光伏发电产业技术联盟、安科生物牵头成立了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技术联盟。省科技厅、合肥市政府、中科院理化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在高新区建设合肥家电技术工程院,成立由合肥高创公司投资入股的合肥中科绿色家电科技有限公司作为运营载体,从事家电高性能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支撑和提升安徽家电及相关产业发展。

科技融资体系——政府资金、银行、担保、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上市融资、科技保险等多层次科技融资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便捷畅通的融资渠道。2010年全区R&D投入约40.3亿元,占GDP的7.5%。高新区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加快创业风险投资网络建设。由科技部、财政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投资的汇智创业风险投资公司已在高新区注册成立,首期募集资金规模1.93亿元。高新区管委会高新区管委会发起设立了国安、高科、兴皖3支总额11.5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已投项目8个,投资金额3.5亿元。发行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陆续发行了规模为5000万元的“滨湖〃春晓”二期中小企业发展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时雨”科技型企业信托贷款计划。在全省首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试点,大力推进企业上市,积极推进新三板(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代办系统)申报工作,培育上市企业10家,70余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有意进入“新三板”。常年在区内活动的风投20多家;成立2家注册资本共计为4.5亿元的担保公司,为100多家科技型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6亿元。国家科技保险试点园区建设深入推进。

中介服务体系——区内参与技术咨询、产权交易、资产评估、创业辅导等中介服务的企业60余家,拥有安徽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安徽省产权交易所、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等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

人才支撑体系——区内年末从业人员96050人,大专以上67.5%,其中,本科29537人,研究生7092人,科技人员1.9万人,千人拥有研发人员数在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位,海归300多人。

政策支持体系——在国家、省市政策叠加的基础上,高新区出台更加有力、高效的政策支持,对重大项目提供个性化支持。出台了支持企业上市、吸引海归创业、鼓励动漫及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等政策。精选80家科技型企业,实施“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对列入小巨人培育计划的企业从项目申报、资金、投融资、科技保险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亿元规模企业。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鼓励企业推进专利保护和标准化工作。近年来,高新区实施产业化项目1000多项,累计有200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安徽省、合肥市奖励,10项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企业拥有有效专利3211项,其中发明专利668项。

得益于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合肥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集聚,初具雏形,新能源、公共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含动漫和服务外包)、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0年实现产值190亿元。2011年1-2月累计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26.57亿元。

新能源产业方面:中国新能源企业30强——阳光电源公司1-2月产值同比增长420.13%。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合肥)有限公司1600兆瓦太阳能电池项目开工建设,为全球同类项目单体投资最大,从签约、开工到投产仅用8个月。总投资135亿元全球最大的一体化太阳能产业基地——晶澳3GW“硅片-电池-组件”项目4月11日开工;总投资50亿元的中建材太阳能电池盖板项目开工建设,美国3M太阳能电池组件背板膜项目签约高新区……一个千亿新能源产业基地呼之欲出,高新区也因此成功跻身全国首批13个“金太阳工程”示范区。

公共安全产业。公共安全产业涉及火灾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和电力安全等领域140余家公共安全企业,取得了一批国内外领先、具备产业化前景的技术及产品,从业人员数约7万人,全球“首个开工、首个建成、首个使用”的合肥城域量子通信示范网项目在高新区正式启动,是我国量子通信领域自主创新的重大成果。科大立安的消防自动监控和灭火系统为奥运场馆和世博会场馆作“消防员”。四创电子的天气雷达让奥帆船赛更安全。合肥阳光电源公司承建了世博园区11个场馆光伏发电系统。合肥通用机械研究所研制的测试系统为航天服进行“体检”。四十三所用“芯片”掌控宇航服“体温”。新一代信息产业。高新区在智能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基础相对较好,在语音识别、图像识别和量子通信方面具有领先的技术优势,拥有以科大讯飞、工大高科、中电四十三所、维天运通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较强的技术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下一步将重点发展智能技术直接相关的产业,包括语音、图像、传感器、软件、嵌入式系统和信息化解决方案等,并推动智能技术和产品在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智能交通和智能电网等传统产业的应用。2010年6月,高新区申报的“合肥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得科技部批准,作为全国唯一的以智能语音为主题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将对推动语音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构建产业链起到积极的作用。2006~2010年科大讯飞连续五年夺得了国际英文语音合成大赛的冠军,并与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建立了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拓展海外市场。动漫及服务外包企业300余家,依托时代出版、幸星数字、科大恒星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动漫、手机游戏、数字出版和软件外包等产业,打造国家动漫和服务外包产业基地。

生物技术产业方面:依托安科生物、荃银高科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新型疫苗、中药创新药物、重组蛋白质药物等产业。环保节能产业方面:依托国桢环保、东方美捷、瑞煌光电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水污染治理设备、大气及环境污染检测设备、水质检测设备、LED照明等产业。

展望未来,合肥高新区将以合肥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创新资源,全力打造成区域性科技资源的集成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区、高科技成果的孵化扩散区、高科技产业的辐射带动区,努力成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全力打造融科技、产业、人文、山水于一体的绿色、宜居、和谐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劲,高端产业发达,国际化水平较高、城市功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现代化科技新城区。

第二篇: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由政府成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用于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如企业研发配套补助、购进高新技术设备补贴、成立研究院补助等;同时要充分发挥银行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由政府主导,在银行设立专门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项贷款,开办科技贷款业务。还要充分调动企业投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性,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领域。

三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结合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坚持以产业优惠为导向,以项目优惠为重点,实行直接优惠与间接优惠相结合的税收优惠措施。另外要放宽对科技创新给予税收优惠政策的范围,除减免税额和降低税率等手段以外,还要从税基、应纳税额以及优惠税率等方面入手,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激发创新积极性。

三、实施新兴产业人才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人才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秀、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一是制定人才引进策略。建立创新型人才、海外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设立人才引进专项基金、项目奖励基金等,把人才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保障工程来抓,建立长效的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同时要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领域,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支撑,打造一大批科技领军人才队伍。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运用教育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途径,构建相互协作的多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政府可通过财政、税收等方式,引导政府、高校、企业三方协作合理布局人才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企业培养、国际交流等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机制。利用职业培训体系培养基础技术型人才,利用高等教育、企业培养体系培养技术骨干型人才,利用国际交流提升技术骨干型人才的创新能力与战略眼光,逐步完成新兴产业人才梯队的建设。

三是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坚持以人为本,为高层次人才的发展创造优良条件和施展才华舞台。政府出台并落实具体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引进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优化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创业提供配套服务;建立实行优惠收税政策,为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设立高科技项目风险基金,对人才开展高科技项目、技术创新研发进行投资或资金赞助等。

四、鼓励发展三网融合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引擎

随着新兴战略产业相关政策的出台,我国产业在经历金融危机之后,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如何抓住新兴战略产业机会,发展主导产业优势,找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成为区域面临的首要问题。三网融合的提出,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三到五年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将有超过上万亿元的市场规模。我们应借助三网融合机遇,顺势而为,促进江苏省产业升级,催生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网融合’的经济效益在三到五年后会显现,其中最有潜力的是IPTV,未来三年,用户将达到3000万元,今后这将是一个可以达到几千亿元产值的市场‛。

一是重点扶持一批江苏省本土企业。三网融合试点工作,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运营商的主动出击,关键还需要广大三网融合产品提供商、集成商、服务商整个产业链的积极配合,需要有领军企业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本土企业贴近用户、贴近本地老百姓的需求,更容易提供最适合的产品、提供最贴心的服务!因此,建议政府大力扶持一批江苏本土企业,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有一定自主研发能力的芯片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咨询服务等各领域企业,通过优惠政策、经费支持、人才引进等多种手段,帮助这些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三网融合市场的开拓者和主力军!

二是积极打造三网融合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对于推动行业发展起到显著作用,也是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江苏省三网融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本土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

三是支持建设以三网融合为主题的智慧生活产业园。要充分借助和利用江苏在信息化、数字化产业领域的政策、环境优势,吸引全国乃至世界在三网融合方面具有突出创新发展能力的企业汇聚江苏,支持建成江苏省三网融合智慧生活产业园。产业园要以更加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创产业、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形成以打造百姓智慧生活为主题的三网融合发展产业链,为普通百姓提供智能消费、智能家庭、智能交通、智能社区、娱乐互动等智慧生活新篇章,从而推动江苏新型信息化人文产业大发展!

四是尽快成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三网融合工作,不仅涉及到技术问题,也涉及到市场利益分配问题,运营机制问题,还涉及到一些新兴产业的融合,如物联网、云计算等,需要统筹规划,政府需联合各方优势力量,支持企业建立三网融合产业研究院的方式,加快推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抢在外省市之前实现试点目标,成为全国试点成功案例,进而在全国推广。

五、加强国际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新机遇 一是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和高校走出去,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合作,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或科研基地,与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

二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通过与所在国的合资合作,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口,推进产业‚走出去‛进程。引导企业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借助境外资金、技术和资源,提升自身发展水平。

三是引导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鼓励和引导外商来江苏投资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三网融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支持外资企业来苏设立研发机构。

实践将充分证明,谁能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机遇,谁就能引领新一轮产业大发展。江苏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发展战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机不可失,时不待我。

第三篇:培育创新载体 建设创新城市

培育创新载体 建设创新城市

2010-05-13

黎青平

建设创新城市是杭州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培育创新载体,是建设创新城市的重要支撑。创新载体是聚集创新资源、开展创新活动的平台,没有创新载体,创新城市建设就会因失去依托而无法实现。培育创新载体要明确方向,要把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主力军作用和各类园区创新主战场作用作为创新载体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载体

培育创新载体,首先要推动企业建立创新载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区域创新的主体力量,企业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深圳城市创新能力强,主要在于深圳90%以上研发在企业、90%以上研发人员在企业、90%研发经费来自企业、90%的专利由企业申请。相比之下,杭州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是一个薄弱环节。杭州建设创新城市要把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突破口,而培育创新载体则是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

企业创新载体,是指企业设立的独立或非独立的具有自主研究开发能力的技术创新组织,它是企业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骨干力量,企业创新载体代表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对企业发展关系重大。大力推动企业创新载体建设,对于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杭州市对培育企业创新载体历来十分重视,出台了很多政策举措,取得很大成绩。杭州许多著名企业如万向集团、娃哈哈等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中心或技术中心;一些企业则与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技术中心,如杭州和合玻璃工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理化技术所共建“自清洁玻璃热固化法制备技术中试基地”等。但由于杭州企业大部分是分布在传统块状经济中从事传统产业的民营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区域内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聚集的规模效应产生效益,多以短期盈利为主要目标,对自主创新并不重视。因此,企业创新载体建设仍然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培育企业创新载体,首先要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要加大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加强对企业家教育和培训、采取典型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从而激发自主创新的内生动力。其次,要利用利益驱动机制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要落实各种产权保障制度,使科技创新主体从技术创新中获得相应的收益。完善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利于促进专利保护的政策措施,弥补市场缺陷。要从政府采购、共性技术研发、财税扶持等方面,形成市场拉力、科技推力和政府引力结合的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第三,对企业建立科研机构实施奖励政策。杭州市已制定《关于鼓励企业建立和引进研发机构的实施办法》,出台了包括对被认定为国家、省、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和企业与“大院名校”合作兴办的研发机构给予经费资助;对被评定为优秀的企业研发机构给予奖励;对企业与国内外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合作,单向引进或双向共建的研发机构的专门用地,按科研用地办理协议出让手续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对这些政策,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企业普遍知晓。同时,要根据新的发展要求,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的新的政策和举措。第四,加强对企业建立创新载体的指导。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建立创新载体要及时指导,提供服务。对已建的各级各类研发机构,要帮助其提高运行效率和在市场中生存发展能力。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研发机构集聚优秀研发人才,提高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开发能力,真正发挥研发机构在企业自主创新中的核心引领和资源载体作用。

依托高校科技院所建立创新载体

高校科研院所具有人才、科研项目等方面优势,是创新城市建设的生力军,创新城市建设必须依靠高校科研院所不断地提供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支撑。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优势要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结合是前提,否则,科研项目再多,也变不了成果,更变不了生产力。为此,要把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各类创新载体作为创新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鼓励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目前科研与生产“两张皮”现象严重,一方面企业对市场的需求最了解,但缺乏相应的人才和技术,难以满足新产品开发的要求;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掌握众多的人才和技术,但对市场需求反应不够灵敏,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为此,要通过各种形式,搭建信息交流的平台,让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直接对话,充分了解对方的需求。要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使资源能够得到最佳的配置。推动产学研合作,一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课题选择、合作对象确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二要坚持先进实用。企业最迫切需要的是先进实用的技术。要在开发新产品上、在技术装备更新上、在提高企业效益上,做到“短、平、快”。三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要以“产”为先,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四要互惠互利。要树立双赢、多赢的理念,推动产学研合作不断发展。

——依靠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创新平台。目前杭州共有国家级科研院所25家,涵盖农业、林业、建筑、机械、医药、电力、电子、纺织、海洋等各个领域。这些科研院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代表我国某个行业或领域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要本着“不分隶属关系、只求共同发展”的原则,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合作机制和渠道,依托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建立各类创新平台。要推动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面向杭州开展科研活动,帮助本地企业设立技术研发中心或实验室,采取多种形式举办产业实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借鉴国际上“常青藤”联盟模式,拉长科技供应链。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增强服务意识,认真落实支持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其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引进“大院名校”建立产学研合作载体。要紧紧围绕杭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积极引进国内外“大院名校”和知名企业的优质科技资源,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尤其要重视引进中科院、部属科研机构、国内外著名高校、国内特大型企业以及世界500强企业建立科技创新载体。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建成为科研分支机构,也可以是联合共建的科技园、研究院(所)、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类研发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也可以是一个机构多种形式共存。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外省(市)甚至国外,与“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要落实引进“大院名校”的政策措施,在科研用房、用地和启动资金等方面提供优惠待遇。加强指导和检查,对引进“大院名校”共建科技创新载体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进行表彰。

发挥开发区等科技创新载体作用

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具有体制优势、企业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是杭州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杭州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杭州建设创新城市,要充分发挥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的科技创新主平台作用。

推进经济园区和科技新城建设。一要围绕创新城市建设,推进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新一轮发展。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等各类园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在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把自主创新作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加强产业高端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技术和关键技术。要努力促进引进外资、引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引导跨国公司建立本地的研发机构,发挥技术外溢效应,实现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开发的本地化,培养本地化技术人才。要加强产学研的国际合作,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二要加快滨江科技城、钱江科技城、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建设。特别是青山湖科技城作为省政府的重点项目,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和“特色鲜明、品质一流、作用突出”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技术孵化区、低碳经济示范区。另外,要用足用好杭州已获得的国家试点城市和产业基地的金字招牌,发挥这些“国字号”试点和基地创新载体作用,推动城市创新能力提高。

推进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杭州产业集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向开发区集聚趋势明显,但集聚的程度和企业间基于产业链、价值链的专业化协作有待于加强,产业集群促进创业创新和知识、技术扩散的功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为此,要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现代产业集群为载体,加大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培育力度,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竞合中促进创新、传播扩散创新成果、降低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机会的作用。要坚持培育龙头企业与提升产业配套能力并举、拓展产业链与完善价值链并举、提升创新发展能力与培育自主品牌并举,提高块状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平台,着力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要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研发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地区营运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群,壮大国家级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实力。

加强科技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孵化器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的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将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投融资环境、孵化服务支撑体系和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完善和发展科技企业孵化体系。要引导和鼓励孵化器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建立起专家咨询、基础研究、联合攻关、人才培训、战略评估等科技支撑体系。要推进孵化器与风险投资融合发展,促进创业企业健康成长,提高孵化成功率。要推进孵化器与科技产业园的结合,引导毕业企业到特色科技产业园落户,推动共同发展。要加强孵化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孵化器管理规范和考核标准,提高孵化管理水平。要以孵化器为承载,优化配置相关资源,建立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提供有效的共性孵化服务和配套条件支撑。

(作者:杭州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第四篇: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就我省而言,目前各地都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其中保定市财政去年安排500多万元,重点扶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创新能力建设、关键领域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

中共定州市委五届其次会议讨论了制定我市“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问题,建议中包括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跨越发展,提出了积极培育新兴战略产业。回顾定州“十一五”时期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县市差距还很大,支柱产业还不够多,亟需更大更好的项目落户定州,这同时赋予了我们培育新兴战略产业的大好机会。

目前,定州仍然是传统的大行业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处于盘旋上升期,在体制、政策、资金、技术、产业化等各方面都面临诸多问题。比如:尚未形成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统一的规划体系,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政策、法规约定;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以及培育和发展所需的资源条件、科技人才等要素都需要合理布局;投入资金不足,管理部门分散,支持重点不突出;新兴产业的规模普遍偏小,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目前状况,我们需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发展壮大还有个过程。目前我市仍然要依靠并重视传统产业,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多作贡献。

二、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要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充要求,抓住机遇,明确方向,突出重点,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特色性。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我市既要全面落实中央部署要求,创造条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我市现有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合理定位,科学布局。

三、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的关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而技术引进则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坚持自主创新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作为一个发展中城市,要坚持开放式创新,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政府推动、市场导向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政府主要通过履行调控职责,发挥产业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调动各类企业创新的积极性;通过市场的自主调节、自由选择、优胜劣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沿着市场决定的发展方向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发展新兴产业的实施主体,要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自觉行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提升企业竞争力,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五、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科技和新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既要依靠技术创新,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又要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要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的体制机制。定州市委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积极推进我市相关产业向新兴产业延伸对接,进行加工合作或项目合作,加快打造一批新兴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一批产业特征明显、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科技特色产业集群。由此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市成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途径。结合我市实际,本着科学发展、因地制宜、产业关联、技术创新的原则,选择对资源消耗低、对环境污染少,有强大的劳动力吸纳能力,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经济效益好的产业。目前,我市

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农业、旅游方面有一定基础,比较适合我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针对我市,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如下:

一、立足定州实际科学制订规划。要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比较优势以及未来前景,围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农业、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制订规划,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在此重点说下旅游业。

全面开发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对促进我市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旅游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旅游产业,不仅有利于我市自然、历史、人文、科技资源的充分发挥,降低物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而且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增加社会就业,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我市扶持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向新兴产业倾斜。在市场准入、示范推广、基础设施、政府采购和补贴、市场秩序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及时跟进,加强衔接,简化手续,落实到位,引导市场消费。并进一步完善出台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金融支持,大力促进民间资本、金融资本投入新兴产业项目,鼓励风险投资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积极介入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集聚,资金担保向新兴产业倾斜。

三、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发展。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同时又是新兴产业关联和带动的对象,一些传统产业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同样会涅槃重生,转化为新兴产业。把发展新兴产业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合起来,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中激发培育新兴产业,对于我市而言意义尤其重大。

就农林业来说,在政策的持续呵护下,农林业呈现新面貌。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我市的农林业也在进行着一场变革:集团化的生产将取代作坊式作业,特种作物队伍不断壮大,大面积绿色食品基地的诞生,合作社模式的双赢……新农林业将以现代技术和科学管理为特征,不断颠覆人们对传统农林业的印象。新农林业,正

在展露新的投资机会。

四、推进自主创新。在加快现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自主创新要建立三个平台:一是技术创新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产权为纽带,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新机制,加紧建设企业研发机构;二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一批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从中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三是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建立完善和规范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

五、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辐射形成一个由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构织而成的网,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产业配套体系的完善。着力培育壮大超亿产业,发展超亿集群,培育超亿企业,打造超亿园区,增强全市工业的整体实力。

六、制定长期的吸引人才、激励创新、鼓励创业的激励机制。加强新兴产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培养。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的实施,抓紧培养选拔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吸引和培育聚集一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高端人才。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重大科技成果给予重奖。

第五篇: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是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天津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十二五”时期实现突破性发展,特制定本规划方案。

一、发展现状

(一)基础与优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拥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和知识型员工,投入科技经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经由自有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先进知识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中小企业,具有处于产业链高端、发展速度快、创新活力强等特点。近年来,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规模不断扩大,2009年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到1.25万家,占全市中小企业的9.1%,其中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下同)企业1100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9%。科技型中小企业年销售收入约3100亿元。

1.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活力。一是发展速度加快。我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从“十五”末约3000家发展到1.25万家。国家和天津创新基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涌现出赛象科技、红日药业等一批成长性较强、影响力较大的领军企业。二是对经济发展和就业贡献大。2009年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15.6%,但其年工业总产值、资产总值、就业人数、利润总额分别占到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30.6%、34.3%、31.3%和62.5%。三是优化了民营经济结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超过97%。

2.成为推动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生力军。2009年,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2%,比大中型工业企业高约1个百分点;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总数占其年末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19.5%;科技型中小企业共申请专利6559件,占全市企业申请专利的63.7%。在市科委组织实施的自主创新产业化大项目中,有8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承担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任务,突破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改造了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引进培育了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乃至十亿元的科技型企业。

3.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主体。6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在国家级和各类市级科技园区、工业园区;41.3%分布在滨海新区,26.8%分布在市内六区,31.9%分布在其他9个区县。80%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集中在我市八大优势产业,特别是在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约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47.2%。推动形成了河北创意产业、静海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武清自行车产业、南开光电子产业等一批区县特色产业集群。

4.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一是市人民政府设立了11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实施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工程”,累计获得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超过4亿元,共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500家。二是出台了一系列对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措施,加大了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创新政策的落实力度。科技与金融结合日益紧密,通过“打包贷款”等政策措施,为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支持。三是累计建设了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实验室10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6个、生产力促进中心23家和企业孵化器42家。建成并启用了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科技文献中心等一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全社会创业活跃度不高,创业氛围不浓,群体规模偏小。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我市企业法人单位总数、新增企业数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都远低于京、沪等先进地区。

2.创新领军企业较少,集群化程度不够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92家,占3.1%;其中3亿元以上191家,占1.5%。在国内外上市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少。缺乏具有较大规模和实力的产业集群,区域专业化产业集群尚处于发育阶段。

3.政策扶持力度较弱,公共服务能力不够强。市、区县两级财政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偏低,特别是对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大。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机构数量偏少,服务能力较

弱。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亟待加强。

二、总体要求与目标

(一)总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和市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构筑高端产业高地和自主创新高地为目标,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浓厚发展氛围,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滨海新区各功能区和各区县工业园区聚集,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显著提升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突破性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到2015年,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体规模发展到3万家,占全市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15%。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到4500家,占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比重提高到15%。科技型中小企业合计实现销售收入1万亿元以上。滨海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占到全市的50%,市内六区占20%,其他区县占30%,实现三个层面联动发展。

2.到2015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5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的企业达到500家,10亿元以上达到100家。基本具备海内外上市条件的企业100家左右。

3.到2015年,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0家,培育科技特派员队伍1000人、创业导师1000人。重点扶持国家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科技园区50个,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80%。

4.到2015年,聚集形成创新药物、半导体照明、绿色电池、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等20个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企业总数达到1.65万家,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55%,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扩大初创期企业规模。采取营造创业氛围、激励各类人才创业、完善创业环境等措施,通过促进现有中小企业转型,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领办企业,激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津创办企业,支持与国内科研院所、大学、国有企业合作组建企业5个途径,促进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到2015年,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75万家。

1.营造全社会浓厚创业氛围。加强全社会创业活动的宣传力度,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和企业家精神。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高层次创业与孵化国际论坛等方式,在全市形成良好的创业氛围,吸引创业者来津创业发展,实现创业梦想。

2.促进现有中小企业转型。加大技改投入,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帮助企业引入创新要素,对现有大量中小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一批中小企业转变为活力强、发展快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3.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领办企业。支持和鼓励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的干部、职工、技术人员,以停薪留职、辞职等形式,领办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

4.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鼓励高校教师携带科研成果创办企业。支持高校学生走向社会创办企业。允许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休学创办企业或进行科技中介服务。扶持一批高校毕业生的创业项目。5.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津创办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创业环境,降低创业门槛,提供创业平台,支持和帮助海内外人才来津创办企业,发展事业。加快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吸引更多海外留学生来津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6.通过科技合作创办企业。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要积极主动地与国内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开展各种合作,选好项目,找准切入点,共同创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企业。

7.完善孵化体系。依托区县示范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促进产学研结合,建设包括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以及创业导师队伍在内的孵化体系。吸引社会资金,扩大“天使资金”规模,完善“天使资金”投入和退出机制。

(二)促进成长期企业加速成长。通过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发挥园区载体功能、完善公共技术服务平

台等措施,推动一大批处于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到2015年,3000家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壮大期。

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按照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的要求和程序,选择符合资助条件的企业,通过实施国家、市、区县联动,以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重点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成长性的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

2.发挥园区载体功能。提升国家级、市级科技园区和31个区县示范工业园区等载体的服务功能。针对完成孵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需求,加快各级园区标准厂房等“加速器”载体设施建设,形成与企业快速成长要求相匹配的软硬件条件,促进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3.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立完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和企业管理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4.推动产学研合作。遴选高校优秀教师、研究生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培育成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服务,开展交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提升企业技术研发水平,推动企业快速发展。5.加大对企业的融资支持。通过科技项目“打包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利用“金桥之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创业投资、贷款担保等投融资平台,为进入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高效、快捷的融资服务。

(三)推动壮大期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扩大社会融资、强化政府服务等措施,聚焦各类扶持政策,促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使进入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依靠核心技术获得竞争优势,依靠知名品牌占领市场,加快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到2015年,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500家。

1.大项目培育大企业。通过加大市级和滨海新区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吸引银行的低息贷款投入,以有偿周转使用等方式,大力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处于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重大技术创新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掌握领先技术,树立知名品牌,扩大市场规模,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2.鼓励企业建设研发机构。通过新建、引进、重组等多种形式,建设各级企业研发机构1500个。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和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国家级和市级企业实验室,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

3.建设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同一产业的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技术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中组建20个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

4.提升企业投融资能力。通过知识产权抵押、科技担保等措施,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通过股权改造,吸引风险投资、产业投资资本进入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贷款贴息、上市补贴等支持方式,鼓励和推动科技小巨人企业到海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提升其社会融资能力。到2015年,帮助企业解决1500亿元社会融资。

5.实施知识产权和品牌战略。鼓励企业设立独立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加强品牌建设,打造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产品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帮助和支持进入壮大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和提升与创新能力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

(四)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群。通过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作用,增强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培育形成20个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1.65万家以上。

1.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材料、新能源、民用航空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基地对聚集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的载体服务功能,逐渐形成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医用新材料、绿色电池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2.发挥新兴产业龙头带动作用。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发挥大项目、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延伸产业链条,形成航空配套产品和服务、风力发电配套设备、汽车电子、半导体照明材料和产品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3.增强专业技术服务能力。重点建设和完善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中国科学院天津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国家纳米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国家海洋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增强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专业技术服务能力,培育形成生物制药、工业生物、海洋科技、创意产业、纳米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4.提升滨海新区聚集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滨海新区创新政策体系,聚集更多的国家级研究院所,带动形成新能源汽车、工程设计、成套装备等一批企业集群。建设滨海新区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吸引国家高技术成果在滨海新区实现转化,带动形成下一代移动通信、超高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智能无线传感网络等高技术企业集群,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分管领导同志任副组长,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组织,会议成员由领导小组成员和各区县、功能区以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协调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各区县、滨海新区各功能区也要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并设立工作机构,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加强对本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推动实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筹集财政资金200亿元,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其中市级资金80亿元,滨海新区和各功能区、其他区县120亿元。各区县(不含滨海新区)和功能区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市级和滨海新区政府的资金主要用于支持成长期和壮大期企业发展。鼓励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吸引商业银行贷款,支持和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自筹资金加大投入。制定出台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各有关部门、有关单位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分解任务,逐项落实。

(三)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网络平台,在技术开发、科技政策、投资融资、市场开拓、企业诊断等方面提供便捷的服务,发挥网上企业认定、科技资源整合、统计监测等功能,增强工作透明度,避免政策漏洞,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加强人才培训与交流,开展创业培训、企业成长培训和企业上市培训,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在职培训,组织赴境外培训考察。成立科技企业家协会,搭建企业成长交流平台。加强中介服务,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提供创新政策、成果转化、创新方法等服务。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天津区域站点,提供技术转移服务。开展国际专利申请及保护、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等服务,帮助企业规避国际市场竞争风险。

(四)建立高效协调工作机制。全市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集中力量抓紧抓好。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提供优质服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各区县、滨海新区各功能区的指导、督促、检查、服务。要建立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情况纳入对各级领导班子的考核范围。

附件:1﹒“十二五”期间财政资金筹集及其支出明细表

2﹒2015年天津市各区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预测及资金筹集表附件1

“十二五”期间财政资金筹集及其支出明细表

项目 经费总计

一、天使资金

二、政府资助周转资金

三、企业服务平台建设

四、企业培训、专家评审等服务费

附件2

区县

单位:亿元

备注

滨总计

市级区县经费 经费

新其他区县

市级经费包括市财政资金30亿元,贷款50亿元;滨海新区经费包括滨海新

200 80 120

50 区人民政府30亿元,市开发区、保税

区和滨海高新区共30亿元,塘沽、汉沽、大港共10亿元。滨海新区有关功能区、其他区县的资90 0 90

50

金主要通过无偿资助或股权投入方

式,支持初创期企业,每个项目10万元-60万元,共约支持1.8万家企业。通过资助、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一般

76 300 每个企业支持100万元-500万元,重

大项目500万元以上。共计支持约3000家企业。

主要用于支持10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企业实验室、100个孵化器、3 0

0 0 1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20个产学研

创新战略联盟建设,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和维护费。

包括:支持1000名科技特派员、10001 1 0

0 0

名创业导师、1万名企业人才培训等

服务和培训费,重大项目专家评审费。

2015年天津市各区县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预测及资金筹集表

单位:家,亿元

2015年销售收入销售收入销售收销售收预测企500万元

500万元以

入1亿元

销售收入以

入10亿筹集财政资业数量

以下企业

上企业

以上企3亿元业

上企业

元以上

金额度

企业

合计 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人民政府 塘沽 汉沽 大港 市开发区 保税区 滨海高新区 市内六区 和平区 河东区 河西区 南开区 河北区 红桥区 其他区县 东丽区 西青区 津南区 北辰区 武清区 宝坻区 宁河县 静海县 蓟县

30000 25500 15000

12750

-330 80 60 10 140 40 660 240 400 200 660 180 900 100 60 3 170 25 180 20 200 33 170 16 120 3 1350 650 170 110 230 120 200 110 250 130 240 110 80 20 50 10 90 30 40

400 100 200 50--20 8 5 0 10 2 65 17 60 13 40 1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0 50 30 8 35 8 30 8 35 8 35 8 10 2 5 2 15 4 5

70 30 4 2 4 10 10 10 15 3 2 3 3 2 2 35 5 5 5 5 5 2.5 2.5 2.5 2.5

下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建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见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的产业。加快培育和发......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陕西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 作者:吴刚*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既......

    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报材料

    关于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面分析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着眼于我国经济......

    衢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衢州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 近年来,衢州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发展。一是率先在全省实行严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

    2010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

    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也标志着具有湖南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式吹响集结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

    关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调研报告 罗河镇人民政府:汪金龙当前,全县上下正紧紧围绕市第十次党代会和县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进行大讨论,推进“十大工程”落......

    积极培育创新载体工作计划

    根据奉贤区“十一五”规划工作要求,以“加大科技事业发展力度,积极培育创新载体”的工作重点为内容,为促进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通过实施若干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