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政府单位
:“社区作为与群众联系最直接的政府单位,在未来发展中应该在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方法等方面有更大的作为,抓住开发区大发展这一重要机遇实现社区的跨越式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这些工作人员要在理念上把切实为百姓服务作为工作重心,开阔思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更大的作为,为百姓创造更完善、功能更健全的居住环境。”
社区服务是指在政府的倡导、扶持和推动下,以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宗旨,以基层街道、社区为依托,各类社会主体共同兴办的,具有公益性、地缘性、福利经营性的多元化服务。加快社区服务发展,对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和谐;对于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发展现状和问题
我区自1993年民政部等14个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的意见》,将社区服务纳入第三产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提出社区服务要以社会化、产业化为导向以来,我区社区服务业不仅在数量和覆盖范围上有了新的扩大,而且在规模和档次上有了新的提高,在手段和方式上有了新的提升。社区服务业的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硬件设施不断完善,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基本实现了从提供物质生活服务向物质生活服务与精神生活服务相结合的转变,从福利服务型向福利服务与市场经营型相结合的转变,从政府主导投入向政府倡导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转变。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社区服务的认识不够到位,对社区服务的界定不够明晰,对社区服务的政策扶持不够有力,社区服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今年国务院下发了14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要求要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努力实现社区居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就业,社会保障,救助,卫生和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流动人口管理,安全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并且整合政府各部门在城市基层的办事机构,积极推进“一站式”服务,提高为社区及其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要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支持社区居委会协助城市基层政府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开展自助和互助服务,并指导社区居委会为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要大力培育社区生活服务类的民间组织,积极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还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服务设施向社区居民开放,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业务。文件的出台为我区加快社区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发展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区关于发展社区服务的有关要求和文件精神,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城镇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为工作重点,围绕社会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社会保障服务,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共驻共建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结构,提高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加快发展步伐,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二)总体目标:到2010年,全区基本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城市建设、产业结构相适应,多种经济并存、管理效益优良、社会互助经常、群众参与踊跃、服务手段先进、覆盖范围广泛和服务门类齐全的社区服务网络,努力实现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发展新局面。
(三)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的原则。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作为首要任务,把满足社区成员普
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业的工作重点,把促进社区居民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目标。
2、坚持社区服务社会化的原则。努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队伍专业化。
3、坚持福利性和经营性相结合的原则。凡属福利性服务项目,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保障为主;凡属经营性项目,以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创办为主,政府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
4、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扶持的原则。从各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既要注重整体推进社区服务,又要突出解决薄弱环节和重点问题;既要体现政府支持,又要量力而行防止包揽。要区分社区服务的不同类别和居民的需求状况,给予不同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方式。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公益性服务
1、进一步健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服务。积极构建覆盖社区各类弱势群体和优抚对象的新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一是完善区、街道和社区三个层次的帮扶救助和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做到工作有队伍,经费有保障,办公有场所,服务有制度。二是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形成科学规范的“五位一体”(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实物援助、社会互助)的社会救助制度。区上建立“捐赠物资调剂中心”,各街道设立“捐赠物资接收站”,社区设立“捐赠物资接收点”,有条件的街道建立“慈善超市”、“爱心家园”,有条件的社区可建立慈善组织。三是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水平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四是进一步发展残疾人福利事业,实施“残疾人康复训练和服务进社区”工程,为残疾人创造无障碍的社区生活环境,为有条件的残疾人提供康复、就业、婚姻等方面的福利、援助服务。
2、进一步健全社区为老服务。初步建立起以老年福利、生活照料、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文化教育和法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老年服务体系,基本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一是加快老年养老设施建设。各街道要切实办好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站),辖区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20张以上。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城镇“三无”对象全部实行入院集中或户院挂钩供养。二是加强社区老年医疗保健工作。开展老年健康咨询、老年保健、老年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5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老年康复病房(区),提高家庭病床服务覆盖率。三是进一步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市民学校、社区学校等载体的作用,满足老年人的学习需求,使城区老年人在学率达到15%左右。四是进一步完善老年活动设施。全区90%以上社区建有超过100平方米的老年人综合活动场所。要探索社区星光老年活动室自我良性运作的路子,发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老年文体娱乐服务项目。五是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各街道、社区都要建立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有条件的街道、社区要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机构,90%以上的社区要达到老龄工作规范化建设标准。
3、进一步健全社区就业服务。构建组织健全、设施完善、程序规范、服务到位的就业帮扶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体系。一是健全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组织,发挥基层党组织、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志愿者队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使企业退休人员、区级以上劳模及特殊困难人群社会保障服务更加优化,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二是发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和非正规就业组织,鼓励失业人员和残疾人自主创业兴办社区就业实体。三是大力开发与社区居民生活相关的社区环境绿化、卫生清洁、安全保卫、设施维护、停车管理等服务岗位,开发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后勤社会化服务岗位,广泛吸纳低保、失业人员和残疾人就业,积极援助有困难的妇女就业,社会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四是增强再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60%以上,培训后再就业率达到60%以上。
4、进一步发展社区治安法律服务。健全以公安机关为骨干,以群防群治力量为依托,以社区和辖区单位防范工作为基础的社区治安防范体系。一是社区要健全社区警务、治安联防、人民调解、信访处理等制度。二是社区要建立公安牵头,有关部门相互配合,辖区单位支持,社区居民参与的群防群治队伍。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封闭式小区”建设,全区“平安社区”达标率达到
80%以上。四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为困难人群提供法律援助。五是积极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健全组织,明确职责,完善措施,规范运作。
5、进一步发展社区文体科教服务。一是健全街道、社区文体科普骨干队伍,加强基层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团队和科普宣传队建设,举办社区邻居节、文化艺术节、体育健身节和科普活动周,组织开展文艺演出和电影进社区“双百场”等为居民喜闻乐见的科教、文体、法律、卫生进社区的各项活动,并形成制度。二是发展社区教育。社区建立市民学校、社区学校或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创建“学习型”社区,构建终生教育体系。三是加强社区文体科普设施建设,每年新建3个左右社区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点),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文体科普设施向社区开放,加强服务设施管理。
6、进一步发展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一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要求,基本形成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实现全覆盖,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到80%以上。二是积极开展以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实施“健康知识进社区”和“医疗专家进社区”工程,使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80%以上,社区责任医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以上,市区每万名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师。三是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技术、设备准入、管理和监督制度,形成较为完备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体系。
(二)加强社区经营性服务
积极把与市场化商业联系紧密、营利性、适宜产业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企业与事业分开的原则,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的直接投资。
1、促进社区便民利民服务业发展。新建居住区要按住宅面积的一定比例,设置以经营粮油、副食品、小百货等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超市、便利店、快餐店和综合便民商业服务点。通过直营、特许或连锁等方式,大力推进社区便民、便利连锁网络建设,不断改善老居住区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增强商业网点服务功能,方便居民日常生活。加快发展社区医药、保健、洗染维修、代理服务等新兴服务网点,努力培育和发展1-5家连锁化、品牌化、规范化的社区服务企业。鼓励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各种力量共同兴办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事业,5年内新增2家社会办的养老服务机构,积极探索政府鼓励、社会创办、自主运作的福利服务社会化新路子。积极推动放心早点店、放心肉专卖店、放心食品专柜覆盖全区社区。鼓励有条件的商业服务企业在社区服务站设点,开展“四上门”(送货上门、送餐上门、修理上门、回收废旧物品上门)服务,发展网上购物、网上服务,促进社区商业服务网络化、规范化、产业化。
2、促进社区文体娱乐服务业发展。不断改善社区的文体设施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使用规定,以体育彩票公益金赞助的形式,引导社会资金,建设并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鼓励、支持社会和个人兴办各种社区群众性体育组织,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提高居民参与率。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发展以社区体育健身娱乐和社区体育竞赛表演为重点的体育市场。
3、促进社区家政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家庭保洁、烹饪、保姆、老年人护理等多种类型的社区家政服务,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的社区家政服务公司。以电视台、网络为载体,依托各城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覆盖市内各社区的家政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加强培训,提升家政服
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使社区家政服务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95%以上。积极探索建立家政服务综合保险,切实维护消费者和家政服务员双方的合法权益。
4、促进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业发展。新建住宅区全部实施物业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旧小区物业管理。建立业主与物业企业双向选择的机制,鼓励上规模、上档次的物业管理企业进小区实施物业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物业管理专业人员的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四、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完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区社区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及时研究、协调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重大事宜。各街道也要建立相应的制度,理顺本辖区内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各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社区服务提供指导和保障。
(二)完善政策制度。各街道、社区要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本区域社区服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本行业的具体实施计划,在就业岗位开发、困难救助、医疗保健服务、社区服务中心管理、社区呼叫信息化服务、证书管理、中介服务机构培育、资金筹集等方面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及制度,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社区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加快社区设施建设。按照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其中50%以上社区按照“做大做强”的要求,落实社区服务的配套用房。积极争取市上将新建小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住宅区建设规划。新建住宅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纳入建筑设计规划,必须与小区开发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社区配套服务用房必须按照标准整体配备,并符合社区开展工作的相关要求。城区90%以上的街道要建立1个多功能社区服务中心。要多渠道整合社区设施资源,对企业原用于退休人员活动且在社区范围内仍在使用的场所,应继续由退休人员作为公共活动场所使用;也可通过相应的补偿转让产权。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及有条件的机关后勤服务设施面向社区居民开放。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加快社区服务的发展,区政府要在立项审批、资金扶持、设施保障和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争取市、区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社区服务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公益性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福利经营性的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支持;对社区服务业中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同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鼓励企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开办社区服务项目,兴办社区服务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社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为我区社区服务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五)加快社区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民间组织,建立政府对社区公益性民间组织的评估和资助机制,促进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调动社区非营利组织提供社区服务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并规范管理社区民间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培训,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加强社区服务业从业人员岗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
(六)大力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每个社区的注册登记志愿者人数达到居民总数的15%以上。规范社区志愿者组织管理,将其纳入社团组织管理范畴,实行注册、登记和管理。积极支持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重点抓好社会救助、助残、优抚、就业、为老、文体等服务项目,摸索建立“时间银行”、“服务储蓄”等社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和制度,采取委托制的办法,将一部分社区公益性服务项目委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承担,不断开拓社区志愿服务新领域,积极发挥他们在社区福利服务中的骨干作用。
(七)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完成社区服务信息系统平台及服务站终端设施建设、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社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金川区社会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以区、街
道、社区的服务中心(站)为基础,以“金川区居民服务呼叫信息中心”为龙头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现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居民卡系统、热线呼叫系统等为民服务应用系统联网运行,积极推进信息亭等便民信息服务设施在社区(小区)的普及,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积极向居民和社区工作者提供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全民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全区社区信息化推进的考核和引导。
(八)加强探索研究交流。通过召开理论研讨会或工作交流会等形式,积极开展与兄弟县、区社区工作者的联系和交流,在教育、培训和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合作。建立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评估和统计指标体系,建立我区社区服务发展的统计、考核制度和反映服务需求的调查制度,形成较为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机制,不断推进我区社区服务健康、规范、有序发展。
社区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扩大基层民主、巩固基层政权、提升社区品位、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区的社区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社区建设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呈现出由点到面开展、快速推进的态势,取得了丰硕成果。现结合我们建设大街街道办事处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谈谈我们粗浅的认识及对今后社区发展的一点想法。
一、社区建设回顾:
区委、区政府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坚持高标准、高站位,狠抓社区建设,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迎难而上,全力攻坚,辖区各单位和广大居民密切配合,社区共建,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大力支持,各个社区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社区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改革城市基层管理机制,搭建了社区发展平台。一是社区划分趋于科学合理。按照有利于社区自治,有利于社区管理,有利于资源共享的原则,我区在年初对社区规模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调整后的社区一般都在2000户6000人以上,社区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整合,为社区管理和服务提供了便利;二是社区组 织体系进一步健全。健全和完善了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同时,社区老年协会、业主委员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等社区中介组织得到培育发展;三是社区民主自治取得了新进展。今年8月份我区对65个社区居委会的234名社区干部成功地进行了直接选举,充分体现了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是我区实现社区居民自治的有益探索和尝试。
(二)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大大提高了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经
过几年的社区建设实践,我区的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两室”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以我们建设大街办事处为例,社区建设之初,我办各社区办公房面积均不达标,活动室更是无从谈起,幸福里社区甚至没有办公室,一直在主任家中办公,条件非常艰苦。借社区建设的东风,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社会各界力量和资源优势,加大对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先后投资20万元为交运里、文明里两个社区新建和扩建了4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活动室,协调市开发办、区房管局和交通房地产公司等单位,解决了秦皇、新征里、幸福里社区“三个一百”问题。同时,在煜明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光华路小区住宅楼中,为上秦社区预留了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居民活动室。目前,我办6个社区除上秦社区外,已有5个社区完成“两室”建设任务,上秦社区也将在明年8月,随着新开发小区住宅楼竣工验收,200平方米的办公室和活动室即可到位。在“两室”达标的同时,加大现代办公设施建设力度,为各社区配置电脑、打印机、电话、档案橱柜等,为秦皇和新征里社区配备了高档次的电教设施,社区建设的档次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三)社区居委会干部的素质得到显著提高。街、居改革前,社区干部的素质相对较低,因受思想意识、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区干部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能力水平偏弱等问题,因而造成社区干部整体素质差、流动性大,干部队伍极其不稳定。自从2003年12月公开招聘社区干部以来,社区干部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建设办新招聘的24名社区干部中,大学本科8人,专科10人,高中、中专6人。大学专科以上占75%,而招聘前仅占9%。平均年龄从46岁降低到33岁,平均降低了13岁。这24名社区干部经过组织的教育、培养,实际工作中的锻炼、磨砺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顺利地通过了居民选举,得到了居民的认可。社区干部的工资待遇方面也得到较大改善。
(四)社区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1)社区治安状况良好。治安部门以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狠抓辖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在各社区建立警务室,实现了“一区一警”,组建了社区巡逻队,加强群防群治,社区内发案率明显降低。(2)社区环境更加优美。社区环境代表社区的整体形象,为此,全区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狠抓社区 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社区环境明显改观。今年以来,我办以“百日行动”和“三城同创”活动为契机,配合相关部门,进行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拆除了辖区内临建、违章建筑35处,清除各种垃圾390吨。对山东里、农乐里、文化里三个小区进行了道路整治和改造,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同时,在社区栽花种草,见缝插绿,大搞绿化、美化活动,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居住环境。(3)社区文化繁荣活跃。全区在社区文化方面已经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氛围,活跃着秧歌队、腰鼓队、服装表演队、老年合唱团等一大批文体活动队伍,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仅建设办就有晨晚练点7个,文化活动室6个,利用重大节假日及暑期举办各类演出120多场次,并多次在市区表演竞赛中获奖。先后投资近万元,购置演出道具、演出服装等,不断完善文体设施,壮大文艺活动队伍,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加社区建设的积极性。(4)社区居民素质普遍提高。各社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增强社区居民的文明意识。利用市民学校这块阵地,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同时,以创造文明单元和文明楼栋为载体,推动文明社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仅建设办就创建了文明楼栋6个,文明单元20个,社区文明新风蔚然形成,社区风貌多次登录市区各类宣传媒体。
二、存在问题:
社区建设经过几年的实践,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工作关系尚未完全理顺。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导致社区角色与职能错位,事责分离、权责分离、事财分离现象比较突出。“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工作机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既承担《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赋予的自我管理职能,又承担政府重心下移后的行政管理职能。有些职能部门把社区居委会作为自身的工作机构,把本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工作下派给社区,却没有下放相应的权利,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致使责权不一致;有些职能部门“工作进社区”不是服务到社区,而是任务到社区,导致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自治作用发挥得不好,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
(二)社区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居委会人员相对不足。社区合并后,社区规模大幅提
高,一般社区都在2000户6000人左右,大的社区如我办事处的秦皇社区达到4200多户,1、5万人,社区规模是相当大的,但社区干部只有5人(原来是10人),不足2500户的社区只有3名社区干部。虽然公开招聘后,社区干部的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但社区事务相对增多,除完成日常工作外,还要承担各职能部门下派给社区的专项调查或大型普查任务,且伴随着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都要进入社区,更加重了社区居委会的负担,可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干部苦于没有分身之术,疲于应付,社区工作力量非常薄弱。
(三)社区基础设施相对较为薄弱,尤其服务和经营用房仍显不足。经过近几年的社区建设实践,通过市、区两级政府以及社区各共建单位的大力扶持,社区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社区“两室”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社区各项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但即使是已达标的社区,也只是居委会办公室和活动室的达标,服务和经营用房比较缺乏,无法开展无偿、低偿和有偿相结合的各种社会化的服务和经营活动,难以为社区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社区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发展后劲不足。
(四)社区服务体系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街道、社区虽都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作用发挥不够,社区服务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社区服务的内容单一,大多从事的都是无偿的、面向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性服务。社区服务队伍不够健全,服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信息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
(五)社区干部工作经验不足,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新招聘的社区干部大多都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工作热情高、干劲足,但他们缺乏社区工作经验,缺乏社区工作系统知识,缺乏理论指导,忙于日常事务较多,总结、提炼、创新的能力偏弱,从而影响整个社区工作水平的提高。
三、发展思路及建议:
(一)理顺社区工作关系,建立新型的社区建设工作运行机制。一是转变政府的职能。首先是下放权力,还权于民,改变权力倒置的状态,需要社区协助的工作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其次是重心下移,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服务主导型,为社区提供有效的服务。二是明确界定出社区居委会职责。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负责,有服务、管理和监督的职能,除履行属于自治范畴的职责外,可以协助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对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摊派事项有拒绝权。三是推行社区准入制度。成立社区准入制度专门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需由社区协助的,评比考核等工作,进入社区时必须通过严格审批。社区
只挂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居委会两块牌子,社区办公室除社区党组织、居委会的基本情况外,其余内容不上墙,所有面向群众服务的内容一律通过服务手册、公开栏、宣传栏等形式进行公告。
(二)克服行政化倾向,减少社区居委会负担。明确社区居委会职责是“减负”的基础。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必须赋予居委会自治权、协管权和拒绝权。严格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各部门在工作进社区时,应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树立工作在上完成,服务向下延伸的工作意识和服务意识,精简会议和材料,减少社区居委会不必要的台帐,真正使社区居委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为居民服务上来,放到社区发展上来。
(三)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完备的社区基础设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建设“有形”社区,增强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载体。社区基础设施匮乏,财力投入不足,始终是社区建设的“瓶颈”。要广开渠道,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收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各界捐助,逐渐建立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投资机制。要整合、调剂、利用现有设施资源,解决社区基础设施缺乏问题。同时,要发动驻区单位,开放设施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广大居民的全方位需求。社区服务是社区最基本的功能,要把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当前,要从健全服务组织,拓展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机制入手,建立以便民利民服务、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福利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整合社区资源,降低服务成本,增强服务功能。在区、街设立的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设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行政事务受理和社区服务的工作进行整合,通过社区服务中心(站)把需要受理的行政事务(包括劳动就业、低保、计划生育等工作)捆绑在一起,实行“一门式”服务,“一站式”办公,集行政事务办理、家政服务、法律服务、计生服务、中介服务、就业服务、社会互助服务等多项功能为一体。这样,既有利于加强统一管理,降低管理成本,又有利于推进政务公开,增强社区工作的透明度和影响力,提高服务效率。二是拓展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机制,改善服务手段,推进信息化进程。社区服务要坚持做到“四个面向”,即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社会单位的社会化服务;面向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为目的,福利性和经营性原则并举,推进社区服务向市场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要不断改善服务手段,大力加强社区信息网建设,依托秦皇岛便民信息网站,建立方便快捷的信息采集和反馈系统,形成区、街
道、社区三级贯通的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网络体系。通过信息化建设,把居民的需求和社区的资源整合起来,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三是完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增强社区凝聚力。要建立和发展一支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相适应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团员、少先队员和广大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五)改善管理制度,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社区工作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建设好坏。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社区工作者专业教育和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管理社区的理论知识,同时,密切联系社区工作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服务社区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对社区干部的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健全激励、竞争、约束、监督等管理机制,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作风硬的优秀社区干部队伍。
第二篇:谢家湾街道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汇报材料
谢家湾街道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汇报材料
尊敬的李部长、各位领导、同事们:
谢家湾街道党工委目前共有下属党组织17个,其中社区党委12个,社区党支部1个、机关支部1个、机关退休支部1个和 “两新”党支部2个,共有党员1284名。近年来,我们严格按照“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要求,因地制宜,积极开展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活动,切实践行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有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引导力。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开展“三项制度”大走访。自活动开展以来,谢家湾街道全体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基层是党建工作的主战场”、“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国家大事”、“教育组织服务党员群众是基层党组织的基本职能”的理念,动员全体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积极开展“书记接待”、“成员走访”、“办理答复”三大主题活动。今年以来下发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手册3000多册,广泛宣传社区党组织的基本职责、市区各级联系服务群众主要精神、街道主要办事流程等信息;填写走访登记卡4500多张,搜集到居民群众在社区治安、环境卫生、投诉举报、邻里纠纷等方面的信息1000多条,办结率达95%以上。
同时要求基层党组织按时填写“群众意见办理及反馈单”,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坚持填写民情日志,保证问题搜集全面、化解及时、群众满意。
二是充分发挥党员在双创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创模创卫任务艰巨,受益群众千家万户,面对这么一项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的任务,仅靠街道及社区工作人员单打独斗很难取得成功。为此,谢家湾街道制定了机关联系社区、社区联系党员和党员联系群众的三级策略,将所有处级领导、内设科室与13个社区结对,每周至少一次深入社区了解、宣传双创工作;社区班子成员对口联系10—15名党员,每名党员对口联系50—100名群众,定期走访、宣传,及时反馈。同时,在谢小路、国美支路、田家炳中学等主要路段设立党员示范街,由3—5名党员负责200米范围内的卫生监督、双创宣传,累计参与党员达500多名。街道党工委还指导劳动三村、赵家山、鹅公岩等6个重点社区成立红袖章党员突击队,由党支部书记带队、党员积极分子主要参与,重点负责辖区卫生死角突击、卫生监督、因整治环境导致的纠纷调处,今年累计调处因为拆除违章搭建、治理露天农贸市场等导致的纠纷21起,确保了双创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以干部大下访为契机,推进纠纷调处工作。今年是深化干部下访群众工作之年,街道在处级领导下访群众的基础上,将13名科级干部、机关支部成员全部纳入下访范围,要求“无重大之事至少每半个月下访群众,有突发事件第一时间走访群众”。并设立领导干部接访群众公示牌,每个工作日公布当日公开接访领导,能当场办理的立即办理,不能办理的转至责任科室限期办理。今年以来累计接待群众672人次,办理违章搭建、环卫保洁、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诉求600多件,成功化解艾佳沁园一户一表安装、鹅公岩桥头延伸段垮塌导致亡人事故善后赔偿、大鼎.世纪滨江房屋质量问题、祥瑞新城接房矛盾等重大纠纷12起,有效维护了5000多名群众的切身利益。
四是关注弱势群体,彰显党情党恩。劳动一村社区开展的“黄丝带”助老党建工程持续数年,今年累计帮扶有需求的老人400多名1000多次,被重庆日报宣传报道2次。党内帮扶方面,严格使用党内帮扶资金,保证确有需求的困难党员及时得到帮扶,今年共帮扶饶文娟、邓纪芳、王桂兰等6名特困党员,累计金额8300元。在七一、八一慰问中,慰问党员138名,发放慰问金17400元。同时,街道还大力实施“关注民生·关怀一生”十大行动,着力构建终身惠民体系,面向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生活困难居民等特殊群体,提供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为805户、1226人发放低保金近269万元;为101名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15785 元,为18人提供大病医疗救助,发放59163元;普通医疗救助103人次,累计金额达170591元。
五是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自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公布以来,谢家湾街道党工委本着用先进的文化武装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的理念,高度重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目前,下属13个社区党委共有以腰鼓队、健身气功、柔力球、羽毛球等为主的社区文体队80支。街道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华润杯艺术节,参与的机关干部、社区党员和普通群众2000余人,自编自导节目40多个,黄家码头社区党委组织原创的《黄家码头之歌》凝结了社区广大居民的智慧,反映了黄家码头的历史变迁,一经演出,反响强烈。在年初的“九龙电大杯艺术节”上,13个社区党组织推荐的15幅居民作品获奖。近期,街道按照相关要求,积极筹备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包括图书室、电子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将于9月底向群众开放。
二、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尽管谢家湾街道高度重视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并在开展过程中不断改善、创新方式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街道承担的工作任务重,在编人员少,经费有限等原因,导致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仍有需要提高的地方:一是对普通党员、群众的关怀力度不够,目前,街道工作重点放在困难党员、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上,很少主动联系、关心在职党员、中青年群体;二是群众反映的部分问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譬如在走访过程中,不少群众提出从谢家湾
轻轨站到地下通道之间没有路灯,常有行人在此被抢劫,由于街道缺乏相关职能和经费,虽经多次反映,时至今日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三是宣传报道力度不够,尽管我们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一些成效、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但囿于人少事多、缺少专项宣传经费,导致大量好的做法没有及时得到总结提炼和宣传报道。
鉴于这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谢家湾街道将在坚持好的做法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在职党员、中青年上班族在职业规划、家庭生活、子女教育方面的需求,扩大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的范围;并注重总结提炼经验,加大对地区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宣传报道;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争取群众反映的、街道职权之外的诉求及时得到解决。
第三篇:与政府联系会议
推进决策民主化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新形势下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解决在改革发展中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以及其他职工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从源头上和宏观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的实践表明:联席会议制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有效途径。
8月20日上午,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在自治县政府会议室准时开会。自治县长库尔班库利会同自治县政府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起,在听取了自治县总工会主席王梅兰关于去年以来工会工作情况通报以及对上次联席会议议题的落实情况、对本次会议的议题进行的说明之后,经贸委、劳动局、财政局、自治县编办、工商局等有关部门以及特邀职工代表先后就“关于在国有企业破产兼并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建议”、“关于依法建立和规范公司制企业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的意见”、“关于政府及有关部门进一步做好新建企业工会组建工作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实施„送温暖工程‟的建议”、“关于加强依法收缴工会经费的建议”、“关于在全自治县地市县建立和完善政府与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建议”等相关议题发表意见,政府有关部门与工会进行平等协商、热烈讨论。至此,自治县政府和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这一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经过不断的完善、规范和发展,在这又一次看似普通的会议之后,跨入了新的千年。自治县政府与自治县总工会举行第一次联席会议的时间是1988年12月20日。会议就自治县总工会提出的制定自治县加强职工民主管理实施细则、发挥职工物价监督作用、恢复职工保健食品按实物供应办法、解决自治县以上劳模生活困难等四个涉及职工利益的问题进行了充分协商,当场决定了解决办法。4个小时的会议始终充满了团结和谐的气氛。
联席会议作为一项制度从此延续并坚持下来。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同出席全国总工会十一届三次主席团扩大会议的全体同志进行座谈时,对自治县政府与自治县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作了充分肯定。这一制度作为地方工会对政府工作民主参与的重要形式,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工会、共青团、妇联工作领导的通知》。
随着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组,部分企业关闭破产或兼并重组,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中政府和职工都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自治县总工会的调查情况表明,凡是企业破产、兼并中注意发挥工会和职代会作用的,职工的正当要求就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反映,职工的情绪就比较容易理顺,破产兼并进行得也就比较顺利,凡不重视发挥工会和职代会作用的,往往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他涉及广大职工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的事情也是如此。因此,如何切实开好每一次联席会议,使其作为沟通政府与职工群众联系的一条有领导、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民主渠道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形势下至关重要。
自治县总工会在工作中抓住了确定议题、平等协商和认真落实三个关键环节,使联席会议成为体现双方意愿和要求的最佳结合点。
一是从围绕大局、贴近职工的原则出发,确定好联席会议的协商议题。协商的内容力求做到政府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职工群众自下而上的要求有机结合,并从中找出共同点。一方面他们动员、组织职工参加涉及改革和建设全局的大事;另一方面着力解决职工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从而体现维护国家总体利益与维护职工具体利益的统一。
二是双方充分准备,平等地反复进行协商。改革中涉及大局和职工利益的问题较多,提哪些议题和拟将这些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都要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全自治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来确定。因此,既要事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掌握充足资料,广泛听取意见,集体研究论证,科学拟订议题,又要在会前做好准备工作,将拟好的议题草案与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反复协商,基本达成共识,为联席会议的顺利举行创造条件。
三是对协商议题的结果形成纪要,检查督促,认真落实。会议纪要由政府和工会共同研究起草、整理,最后形成的会议纪要,由自治县政府下发各地市及各工作部门,为议题的落实提供依据。
联席会议的议题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共商深化企业改革、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加强职工民主管理、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等事项。二是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就业、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生活福利等职工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包括涉及工会组织合法权益的具体问题。在前11次联席会议讨论的50个议题中,除6个议题因条件限制或其他原因没有达成一致意见外,44个议题都商定了解决办法,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得到了落实。
第四篇:始终保持干部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秦光荣)
2月14日,《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的署名文章《始终保持干部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全文如下:
始终保持干部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
秦光荣
2008年,云南省孟连县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19”事件。究其根本原因,是一些干部群众观点树得不牢、群众路线走得不正、群众利益维护不好、群众工作方法不当。3年多来,孟连县痛定思痛、深刻吸取教训,坚持面对面开展群众工作,干群关系有了根本性好转,走出了一条做好群众工作的新路子,谱写了党群干群鱼水情深的新篇章。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重大转变,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孟连的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坚持执政为民,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就一定能得到人民的信赖,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孟连经验”出在云南,云南应该率先推广好“孟连经验”。从“孟连事件”到“孟连经验”的转变深刻地启示我们,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群众工作教育,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最直接的联系。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回顾云南群众工作的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深刻反思。共产党人一向敢于反省、善于反思。深刻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认清问题的症结所在,是为了破解存在的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我们要让深刻反思的理性光芒,拨开干群关系之间的雾霭,消除与群众联系的障碍。
深刻反思工作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实践。当前,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思维方式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形成了习惯“文山会海”的思维定势,认为工作就是开会、发文、传达,大干部传达到小干部,大机关传达到小机关,大办公楼传达到小办公楼,层层开会、层层发文、层层传达,结果却
往往是发而不动、议而不决、传而不达。我们要通过对这种工作思维定势的深刻反思,努力摆脱“文山会海”等各种形式主义的束缚,确立和强化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就是抓工作的思维习惯,形成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就是直接服务群众的思维习惯。
深刻反思工作作风。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外化,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党对人民群众的态度。现在,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工作作风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不深入调查研究,缺乏甚至不愿与群众直接交流,对各种情况了解得不深不透,作出的决策和群众想不到一块,为民服务措施不能落到实处。我们要通过对工作作风的深刻反思,把领导对领导、干部对干部、机关对机关、文件对文件、会议对会议的工作方式转变为领导对群众、干部对群众、机关对群众、文件对群众、会议对群众的工作方式,建立干部在群众中开展工作、工作在群众中开展的机制,消除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不良作风的土壤。
深刻反思如何继承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我们党依靠这个优良作风,建立了新中国;依靠这个优良作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依靠这个优良作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在新形势下,我们有少数党员干部没有领悟人民二字的分量,没有明白我们执政党地位的来源和本质,没有很好地继承我们党善于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这个最大的政治优势。我们要通过深刻反思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把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同关心和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必须筑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
思想决定行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认真研究影响干群关系的思想问题、制度问题、落实问题,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筑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解决好各级干部服务群众的立场、观点、方法、感情问题,确保群众工作有动力、有活力。
加强群众观点教育,进一步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群众观点的实质是尊重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现在一些地方的少数干部对群众感情冷漠,对群众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究其原因,是这些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没有站稳群众立场,忘记了发展是为了群众,忘记了一切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道理。加强群众观点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观点,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实践和认识主体的观点,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的观点,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牢固树立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牢固树立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牢固树立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教育引导群众相统一的观点,牢固树立党同人民群众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观点,切实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强化群众路线这个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在实践中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守住了这个根本,我们的事业就无往而不胜;背弃了这个根本,我们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但是,我们一些干部官僚主义、衙门习气严重,严重伤害群众感情;一些干部不愿、不会、不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即使下到基层,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看到群众的真实情况,没有听到群众的真实想法,没有感受到群众的疾苦和要求,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带着深厚感情、带着政治责任、带着敬畏之心,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全心全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体现群众意愿,更加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最优秀的政治品格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群众工作的核心是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满足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历史昭示我们,任何理论、理想、信念,如果不与群众利益相结合,必然是空洞的、无力的;任何政党,如果不为群众谋利益,注定是短命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成功,就在于能够始终代表、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说话办事。加强群众利益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核心任务,牢牢抓住维护群众利益这个“牛鼻子”,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上说话办事,自觉使自己的一切言行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党的惠民政策,切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重要责任,把改善民生作为最大的政绩,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最大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的困难,扎实有效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加强群众工作教育,大胆探索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方法。正确的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少数干部习惯于用行政命令、强迫、包办等方式做群众工作,面对矛盾和问题畏难发愁,遇到群体性事件惊慌失措、束手无策,甚至因为处置失当而激化矛盾。新形势下,加强群众工作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把创新方法与发扬党攻坚克难的传家宝结合起来,坚持干部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贴心,使干部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在与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感情;把创新方法与创新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善于运用现代社会的通行工具和表达方式来直接联系群众、直接服务群众,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创新方法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结合起来,坚持整体把握、统筹兼顾的要求,既注重与群众恳谈对话,又强调为群众排忧解难,使情绪在真挚交流中理顺、困惑在深度沟通中消除、矛盾在有效疏导中化解,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与最广大人民群众有着最密切、最直接的联系,一刻也不脱离群众。群众工作的本质是密切党群关系,实践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以
加快建立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长效机制为突破口,大力推动干部“三深入”,即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时时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事事都对人民群众负责。
深入实际,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始终坚持把深入实际当成一种内在需求,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部门职能职责,着力推动重点工作、解决难点问题,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的好做法好经验,在调查研究中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各项工作,带动基层形成狠抓落实、善抓落实的良好风气。云南省委明确规定,全省省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1个月;州市、厅局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2个月;县(市、区)级领导干部每年深入基层调研不少于3个月。深入基层,切实加强基层工作力量。基层是党员干部学习的最好课堂,只有经常下基层,才知道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才有指导基层工作的资本和能力。应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把工作组织夯实在基层,把工作资源充实到基层。云南省从今年起,用5年时间,每年从省、州市、县(市、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1/5的干部组成新农村建设工作队,驻村入户帮助工作,一年一轮换,5年内所有县以上机关干部轮一遍,工作队覆盖所有乡村;全省各县(市、区)设工作总队,乡镇设工作队,集中力量重点派驻贫困村、重点村、难点村。深入群众,加大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力度。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把深入群众变成工作习惯和工作常态。云南省委从制度层面入手,大力推广孟连县创造的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在县以上机关全面实行领导蹲点联户、部门挂钩联户、干部结对联户、建卡经常联户干部制度,省级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3天、厅局级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7天、县(市、区)级领导干部每年住村不少于10天、乡镇级干部每年住村时间不少于60天。省直机关“挂县包乡联户”、州市机关“挂乡包村联户”、县(市、区)机关“挂村包组联户”。开展民情恳谈,撰写民情报告,开展民情分析,在生产生活第一线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
第五篇: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汇编
党员干部
直接联系服务群众
制度汇编
中共××县委
2020年1月
目录
1.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1
2.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3
3.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制度………………………………5
4.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制度………………………6
5.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群众见面谈心制度………………7
6.党员志愿服务群众制度…………………………………8
7.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连心卡”制度……………………10
8.真情暖万家扶贫济困制度………………………………11
9.县镇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12
10.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调查评价制度…………………13
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
1、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带头下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确定调研课题。重点围绕促进中心工作开展和基层存在的热难点问题以及典型经验做法开展调研,广泛掌握和了解真实情况、摸清存在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人每年要结合分管工作完成1-2篇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为县委搞好决策提供依据。
2、县级领导干部下基层工作和调研时间每年不少于3个月,县级党政领导任期内要跑遍全县所有村。各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到村(社区)工作和调研时间每年不少于6个月,每年要跑遍本镇所有村(社区)。县直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进村、入企、到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工作和调研时间每年不少于4个月。
3、各级领导干部调研要多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多听反映问题和意见建议。要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严格控制随行人员,不安排迎送,不安排宴请,一律不得封路,不得动用警车开路,不得清场闭馆,不得停止、限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群众的影响。
4.各级领导干部调研要贯彻落实“三问决策”制度,坚持对事关全局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长远发展规划、工作安排、重要工作部署、重大市政建设及其他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决策前问需于民、实施中问计于民、完成后问效于民,最大限度地倾听民声、集中民智、体现民意,确保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领导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
1、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建立“一联六”联系点,每人每年联系一个镇(街道)、一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村、一个老区村、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个民营企业、一个重点项目(由县委办每年发文安排)。各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建立“一联五”联系点,每人每年联系一个村(社区)、一名老党员、一个致富带头人、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户普通群众。县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建立“一联二”联系点,每人每年联系一个基层单位、3个以上服务对象。各级领导干部的联系点要选择那些需要帮助和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和服务对象,一般不重复交叉,尽可能扩大联系面、覆盖面。
2、到联系点工作要认真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了解群众利益诉求、听取意见建议、帮助解决问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联系镇、村(社区)的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要到联系点驻点调研,了解社情民意,统筹指导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治难转后、现代农业等工作,帮助当地建强基层组织、谋划和推动发展,充分发挥联系点的辐射带动作用。
3、县四大班子成员每人每年与群众同吃同住不少于7天(为便于落实,原则上统一安排在每年7月份),每人每月深入所联系企业和项目现场不少于1次。镇领导班子成员要坚持经常深入到村,每月连续住村不少于3天。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社区,坚持做到“逢十(每月10日、20日、30日)必进”,每人每年走访社区居民不少于1/3。县直单位领导班子成员深入联系点每年不少于4次,不少于4天。
4、各级领导干部到联系点调研指导工作,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轻车简从,随员不超过3人,按标准交伙食费,严格做到来不接、走不送、吃不陪。
机关干部下基层锻炼制度
1、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每年从县直单位选派部分科级后备干部,特别是45周岁以下、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后备干部,到农村工作一线、信访工作一线、重点工作一线锻炼,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
2、下基层锻炼干部要深入了解基层社情民意,帮助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完成重点攻坚任务、帮扶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3、在基层锻炼期间,下基层干部要脱离原单位岗位,坚持工作在基层,培养群众感情,提高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期满后,本人要提交述职报告,组织、人事部门对选派干部进行考核,考核情况与干部任用、奖惩直接挂钩。
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约访制度
1、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亲自阅批群众来信,对一般性信件批示给相关责任单位限期办结,重要信件亲自组织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处理办法,做到件件有登记、有交办、有答复。
2、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每周四轮流公开接访,重要敏感时期每天安排1名县党政领导公开接访。镇(街道)每天都要安排1名领导干部公开接访。信访工作任务重的县直部门和单位,每个工作日安排1名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其他单位,每周安排一次领导干部公开接访。
3、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公开接访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筛选重要信访事项进行带案下访。县四大班子领导每月安排一次下访,各镇(街道)领导干部视情况随时下访。各镇(街道)包村(居)干部按照“逢五必进”的要求,每周五进村(居)进行下访,重要敏感时期每天坚持下访。
4、县、镇两级领导干部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分包的信访案件搞好约访。约访可安排在轮流接访时间,重要的事项要随时约访。
5、对发生的重点信访案件,由信访局负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及县领导包镇(街道)安排,确定县级领导包案,并按包解决问题、包思想疏导、包稳定控制、包帮扶困难、包依法处置“五包”要求,推动信访事项案结事了,信访人息诉罢访。
领导班子成员与干部群众见面谈心制度
1、县四大班子领导要与分管单位主要领导谈心谈话;
各镇领导班子成员要与分管同志、农村干部、镇直单位负责人谈心谈话;
县直单位领导干部要与分管同志谈心谈话,有下属单位的还要与分管的下属单位负责人谈心谈话。此外,各级领导干部还要与自己联系点的负责人谈心谈话。
2、各级领导干部每年至少安排2次谈心谈话活动,可与党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谈心结合起来安排。基层党支部书记每年要与所属党员至少进行2次谈心谈话,同时广泛开展基层党员干部与群众谈心谈话活动,努力实现全覆盖。
3、谈心谈话活动可采取个别谈话、集体座谈、随机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了解他们的学习、思想、工作、生活等情况,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听取意见,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党员志愿服务群众制度
1、认真落实“一卡四制”党员服务群众模式。全县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以“党群连心服务卡、服务群众责任制、便民服务流程制、履职尽责记实制、工作实绩评议制”为主要内容的“一卡四制”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模式要求,组织有行动能力的党员与10-20名群众结成对子,履行反馈民意、调解纠纷、帮困扶弱、政策宣传和事务代办五项服务职责,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基层党组织向服务型党组织转变。
2、不断丰富党员志愿服务内容。各级党组织要围绕中心工作、群众愿望和社会所需,确定各类党员志愿服务项目,根据党员志愿者的分布、专业特长及群众不同需求,分类组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县文明办和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等部门要充分发挥应有作用,推动建立统一管理、统一活动的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好“善行××志愿服务”、“义务奉献日”、“便民服务周”、“慈善爱心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宣传教育、扶贫济困、法律援助、医疗卫生、文化服务、文明传播、环境保护等方面传递激发更多的正能量。
3、积极拓展党员志愿服务形式。按照高效、灵活、实用的原则,根据党员个人情况和群众需求,创新服务形式。活动日集中服务,每月第2个星期六为党员志愿服务日,集中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每个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全年至少组织6次志愿服务活动,每名党员志愿者每年参加2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党员代办服务,由党员代替群众办理相关事务,把开展工作与为民服务结合起来。党员设岗定责服务,在农村、社区和企业等无职党员中大力开展设岗定责活动,让党员自我认岗,因人设岗,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机关在职党员社区服务,机关在职党员向居住地或社区党组织报到,并根据自身特长,至少认领1个服务岗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社区公益服务活动。
基层干部服务群众“连心卡”制度
1、发改、公安、环保等重点执法管理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和就业、医疗、住房等承担公共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重点窗口服务单位及工作人员,要建立服务群众“连心卡”制度,不断完善便民服务载体,畅通群众服务渠道,为群众办事提供便利。其他单位可参照实行“连心卡”制度。
2、“连心卡”的设计制作要突出本行业和单位特点,体现单位名称、服务范围、职责内容、责任人员、联系电话、监督电话等信息,样式要统一,标识要清晰,信息要完整。
3、“连心卡”要发放到所有服务对象手中,并根据变化随时进行更新,保证联系畅通、服务到位。对群众诉求要给予及时周到的答复和办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做到让群众满意。
真情暖万家扶贫济困制度
1、开展“一助一”帮扶活动。全县科级以上干部采取“一助一”的形式,与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确保每年生活困难群众得到帮扶。元旦、春节期间,以送温暖为主,确保困难群众过上喜庆、祥和的节日;
平时,要深入困难群众,开展心贴心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感受他们的冷暖需求,立足职能特点和技术优势,送知识、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开展“帮扶优抚对象困难户”活动。每个县直单位每年帮扶一户优抚对象困难户,明确专人负责与优抚对象困难户的日常联系和沟通,掌握其冷暖需求,及时帮扶救助。在春种秋收、八一和春节等特殊时点,要深入帮扶对象家中进行走访慰问。
3、开展“对口帮扶”活动。县民政局、总工会及各镇(街道)等单位,要结合各自职能,于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对五保户、低保户、“三无”特困人群、零就业家庭、因大病或受灾致贫家庭以及生活困难的共产党员、劳动模范、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众进行走访慰问。同时采取多种形式与帮扶对象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扶计划,开展长期结对帮扶。
体制写作资料库由专属qq群和百度网盘群组成。其中qq群负责每天推送最新时政公文资料(每天不少于40篇),一对一服务群友资料需要;
百度网盘群推送体制写作资料库全部资料。加入后您可获得一年365天【体制写作】持续助力,解决写作各种难题。
1.第一时间获取公文写作所需最新最紧缺资料,找到借鉴思路、写作灵感,轻松应对工作
2.提供一对一服务,尽力为您提供同行同类最新借鉴资料,让写作不再枯燥,让材料更加出彩
3.加入即送体制内巨量各类公文资料(模板)汇编,让每次写作任务都有多套模板借鉴
年费仅99元,如有意加入可联系qq745667500
县镇党代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1、县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各镇党建办要分别对县、镇两级党代表构成及人员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党代表工作小组,为每个党代表工作小组明确一名组织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代表为召集人。
2、县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各镇党建办要分别结合县、镇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每年至少组织开展2次调查研究、工作视察、建言献策等活动,每次开展活动参加人员由县党代表联络办公室、各镇党建办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此外,要结合实际确定主题,指导县、镇党代表工作小组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调查研究、建言献策活动。
3、各级党代表要经常性地走访周边的党员、群众,每人每年走访党员群众人数不低于50名,同时要公开自己的联系方式,接待党员群众来人来访,广泛倾听党员群众的呼声反映,收集党员群众的意见建议。各级党代表要强化对党员负责、为群众服务的意识,自觉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党代表所在的单位要为党代表开展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4、定期召开党代表联系群众工作推进会,集中整理各代表收集的有关情况,对群众反映的热难点问题进行集中商讨,落实具体承办人、牵头责任人进行整理后,以议案、建议或意见的形式,向县委上报并转交有关单位研究处理。
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调查评价制度
1、对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情况的调查评价工作,每年进行1次。
2、采取民意调查的方法进行调查评价,由统计、组织部门负责,研究确定调查对象、内容、方法和反馈方式。民意调查要覆盖各级领导班子、执法管理职能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领导干部的联系点。
3、民意调查评价情况要在一定范围通报,并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工作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