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在全市推广攸县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做法的通知
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在全市推广攸县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做法的通知
株洲政府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编稿时间: 2011-07-20 16:36:05
字体: 大 中 小(双击滚屏)来源: 株洲政府门户网
株办„2011‟42号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近年来,攸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将城市“创卫”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城市美带动、促进乡村美,走出了一条城乡共建“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省市领导高度肯定,并要求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为积极推进环境卫生城乡治理,大力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推广攸县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做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的重要意义
攸县积极推进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呈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卫生状况大为改观、交通秩序规范有序、村容镇貌明显变化、管理水平逐步提高、城镇资产迅速升值、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的良好局面。实践证明,实施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对于推动全市城乡共建“两型”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巩固全国卫生城市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改善民生、提升城乡发展水平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环境卫生城乡同治,有利于进一步改善城乡生态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条件,保障群众身体健康,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后劲,为招商引资增添活力,为老百姓赢得利益,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利于提高群众素质,密切干群关系,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的目标任务
深入实施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完善城市和村镇环境卫生处理设施,开展全民大清扫,争取在半年时间内,在全市城乡基本实现“五个看不见”:可视范围内看不见“白色”垃圾、主要街道看不见车辆乱停乱放、街面看不见私搭乱建厂棚、市场和门店看不见店外经营行为、环境整治执法看不见大的纠纷发生。坚持常抓不懈,实施常态化治理,最终实现城乡卫生状况良好、镇容村貌整洁、人居环境优美、交通秩序井然、文明素质提升的目标。
三、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的工作原则
1.规划与规范的原则。科学规划城市、村镇环境卫生设施布局,切实抓好各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以村社区为单位,制定村规民约,注重宣传教育,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规范居民生活卫生行为。
2.统一与统筹的原则。按照“县市区指导、乡镇组织、村社区为主、户实施”的基本原则,实行一个标准推广、一套制度管理、一把尺子考量,统筹城乡发展,统一有序推进。
3.分级与分类的原则。市、县市区分别制定考核办法,对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各县市区根据中心乡镇、山区偏远乡镇等不同情况,讲究工作方法,加强分类指导,确保工作取得实效。
4.有奖与有罚的原则。市爱卫会、市城管委联合对县市区进行考评,每年两次,考评结果在市级新闻媒体予以公布并予奖罚。(具体考评办法另行下文)
四、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督查考核,并于近期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明确职责,做好环境卫生城乡同治的指导。各县市区要成立组织机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单位配合抓的工作体系,制定实施方案,出台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建立完整的工作责任机制,确保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各项工作有效落实。
2.完善工作机制。要建立市场化运作机制,初步将市政管理推向市场,对公共卫生区实行市场化运作、社会化管理。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由市县两级投入一定资金,实行财政下拨、部门支持、乡镇配套、村组自筹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模式,建立资金保障机制。要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市考核县市区,县市区考核乡镇,并抽检到村社区,定期通报考核结果,以考核强化激励。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环境卫生维护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村民自治范畴,确保城乡环境整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实现制度化、规范化。
3.加大宣传发动。全市各新闻媒体要加强对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工作的宣传,坚持正面引导,创树先进典型,迅速掀起环境卫生城乡同治工作的热潮。各县市区要发动干部深入基层、走村入户,通过规劝、宣讲、讨论、评比等多种形式,争取群众支持,引导群众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各地要把学习推广与创新治理结合起来,把一些新方法、好点子及时予以宣传推介,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
株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7月18日
主题词:工作部署 环境卫生 城乡同治△ 通知
第二篇: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通知
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通知
泉委办〔2007〕146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根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86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中央编办、监察部《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7]5号)以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通知》(闽委办[2007]47号)有关精神,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特作如下通知:
一、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
机构编制事项统一归口机构编制部门专项办理,各级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三个一”制度。凡涉及职能调整、机构设立或变更、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增减等机构编制事项,都必须按规定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权限和程序研究决定,并由主管机构编制的领导一支笔审批,由机构编制部门一家行文批复,其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决定机构编制事项。各级各部门向党委、政府提交研究的事项,一般不涉及机构编制的具体事项,确实需要涉及的,必须事先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各级各部门在起草领导讲话稿时,一般不提出机构编制要求,确实需要提出的,必须先征求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上级业务部门不得干预下级部门的机构编制事项,不得把设置机构、配备编制等作为达标、评比、考核的条件或列入“签订责任书”、“一票否决”等的内容;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不得作为审批机构编制的依据;部门下发文件或召开会议擅自对机构编制事项做出的规定,一律无效。
二、严格行政机构编制管理
1、党政机关只能使用行政编制。行政编制的审批权限在中央。各级各部门不得在中央批准的行政编制总额外擅自审批行政编制或自行确定用于配备公务员的编制。不同行政层级之间行政编制的调整应逐级上报中央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各级党政群机关和政法机关要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行政编制,停止增加地方自定编制(机关事业编制),除工青妇以外群团机关,原已下达的自定编制必须全部核销,停止用编。严格离退休制度,确保达龄即退,并利用自然减员空出的行政编制,逐步消化超编人员,确保到2011年实现行政编制数、实有人员数、财政供养数相对应的实名制。
2、严格党政机关机构审批程序。市、县(区)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机构的设立和调整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按规定权限审批;市、县(区)科级机构的设立和调整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权限审批。
3、各级党政工作部门、部门管理机构、合署办公机构、挂牌机构和内设机构等应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和有关规定设置,需要调整的按规定的权限报批。各级各部门要保持机构改革“三定”规定的严肃性和相对稳定,严格控制机构编制。除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有明确要求外,一般不得增设新的职能机构和议事协调机构;工作任务增加的部门,所需机构和编制主要通过内部整合调剂解决;确需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不单独设立办事机构,不单独确定编制,具体工作由有关的行政机构承担。为完成一定时期内某项特定工作设立的议事协调机构,应当明确规定其撤销的条件和期限。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在“十一五”期间只减不增。今后,对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一般不核定编制、不确定机构规格。
三、规范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
1、市委编办要加强对全市各级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宏观管理和控制,探索建立全市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和总量控制办法。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政策规定和当地事业发展的实际,联系财政供养能力,研究提出事业编制的增长计划,经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后组织实施。由于公益服务事业发展需要增加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应在现有总量中进行调整;涉及机构的,按照“撤一建一”的原则进行调整;确需另行增加机构编制的,要严格控制,按程序审批。新设和缺编的事业单位所需人员,应首先从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选配,以控制财政供养人口总量的刚性增长。要采取确实有效措施,妥善分流安置农村小学等超编单位人员,减轻财政负担。
2、进一步规范事业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市、县(区)副处级以上(含副处级)事业单位的机构规格和领导职数逐级上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权限审批;科级机构规格和领导职数报市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按规定权限审批。乡(镇)事业编制总量的调整,由县级机构编制部门逐级上报省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申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入轨”之前,暂停增加人员编制和补充工作人员。
3、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职责配置。除法律法规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及上级机构编制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外,各级各部门不得将行政职能转由事业单位承担,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
4、严格控制事业编制的使用范围。事业编制只能用于事业单位,不得用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得与党政群机关混编混岗。党政群机关长期借用的事业单位人员要坚决予以清理清退。
四、严格执行核编制度
1、坚持核编制度,确保编制员额和人员结构不被突破。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增加或减少人员以及使用领导职数,先经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后,才能办理其他相关手续。招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都必须事先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同意用编计划后,才能办理相关招考事宜。凡具备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从事所在单位固有工作任务的人员,包括实行人事代理制和聘用制人员,都必须占用编制,列入核编管理对象。严格控制从企事业单位调入干部担任党政群机关科级领导职务;行政编制整体满、超编的县(市、区)和市直机关不予考试录用公务员;机关补充工勤人员,必须比照事业单位办法进行。
2、强化机构编制管理和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等的综合约束机制。只有在机构编制部门审批的机构编制及领导职数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办理人员调配手续和核发工资基金,劳动保障部门才能办理社会保险、医疗保险手续,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才能办理公积金手续,财政部门才能核拨经费,银行才能支付工资。
五、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考核和评估制度,把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的执行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党风党纪和绩效考核的内容。各级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的审批程序和制度,坚持按法定的程序设置机构、核定编制、配备人员,坚持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坚持从紧从严原则,不得违反规定擅自审批机构编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要密切配合,按照法定权限,履行机构编制监督检查职责,加强对机构编制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单位,要责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纠正并进行通报批评。对于需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者主管部门按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中共泉州市委办公室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12月10日
第三篇:中共榆林市委办公室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中省有关规定的八项措施的通知
中共榆林市委办公室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中省有关规定的八项措施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04-29 13:46 浏览次数:64
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委和市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各人民团体: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等中省出台的一系列规定精神,结合实际,扎实做好我市各项工作,现将我市具体落实措施通知如下:
一、在榆林市行政区域内,没有特殊技术、保密和安全等要求的国有资金投资、国家融资项目建设工程都要实行抽取定标。国有资金投资项目包括使用各级财政预算内外资金(含中、省预算内补助资金),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各种政府性专项建设基金,使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自有资金的项目;国家融资项目包括使用国债、国家对外借款所筹资金项目、国家政策性贷款资金以及政府授权投资主体融资和政府特许的融资项目。涉及能源开发、房屋建筑、市政基础设施、交通、水利、土地开发整理等各类工程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及监理,只要具有法定公开招标的情形,全部纳入抽取定标的范围。中省投资项目招投标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全面实现政府预算公开,细化政府预算公开内容,政府预算全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扩大部门预算公开范围,细化部门预算公开内容,市县要全部公开本级部门单位预算。加大“三公”经费公开力度,细化公开内容,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推进财政专项资金预算公开,进一步提高专项资金的预算安排、分配以及执行情况的透明度。特别是对预算安排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保障性住房等与人民群众有直接利益关系的重大民生专项支出,要积极主动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评价。
三、除“两会”外,各级各类会议一般不得在宾馆酒店召开,要充分利用现有办公资源,节约行政成本。
四、要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做好接待工作。就餐超过10人以上的安排自助餐。公务接待不送礼品、土特产。
五、行政事业单位严格按规定使用管理楼堂馆所和办公用房,各级党政机关5年内全面停止新建楼堂馆所。严格按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原国家计委计投资〔1999〕2250号)文件规定核定办公用房使用面积,超出部分交由机关事务管理部门统一调剂使用。严格办公用房出租出借管理,已经出租、出借的办公用房到期应予以收回,租赁合同未到期的,租金收入足额上缴同级财政。未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租用办公用房的,应予以清理腾退,严禁以租用过渡性用房名义变相购建使用办公用房。严格控制办公用房维修改造项目,确需维修改造的严格按照相关程序审核、审批。
六、要认真贯彻落实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编制标准和配备标准更新、购置公务用车,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更新、购置公务用车,更新、购置公务用车必须由同级政府采购中心实施政府采购,要严格按照中、省规定,清理超标车辆,清理出的超标车辆,一律公开拍卖,不得留用。
七、严格执行中省有关规定,坚持“凡进必考”和“公开招聘”的原则。各级党政群、政法机关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进人一律实行公开招录。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一律按照有关政策公开招录。
八、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查处案件协作配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审计监督,实现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审计监督全覆盖。切实做好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协作办案工作,加强审计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落实及整改情况的监督检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篇:中共东阳市委办公室 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市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的通知
中共东阳市委办公室 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2011年市
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的通知
http://2011年5月20日 16:15东阳新闻网
市委办〔2011〕63号
各镇乡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项目的引领作用和政府资金的带动效应,凝聚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的整体合力,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较快发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现将有关情况通知如下:
一、竞赛参加对象
市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具体分为两组:
第一组为2011市重点项目建设主要责任部门。主要考核交通局、建设局、水利局、文化局、广电台、粮食局、卫生局、供电局、工商局、建管局、供销总社、城北工业新区、白云商贸园区、江北高新产业园区等部门和单位。
第二组为服务市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主要考核市监察局、发改局、财政局、国土局、规划局、林业局、审计局、环保局、安监局、公共资源交管办、气象局、供电局、建管局、消防大队等部门和单位。
二、竞赛内容
㈠重点项目建设竞赛内容
1.比进度,赛科学施工超计划。各参赛单位要按照合同工期和总体工程建设要求,科学编制工程综合进度计划和投资计划,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及时上报工程进度报表,反馈工程进度信息;保证工程形象进度和实物工程量达到或超过计划要求,确保控制性节点按期完成,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保证按期完成建设任务。
2.比质量,赛工程创优争一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各参赛单位要牢固树立“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推行施工规范,广泛开展质量教育活动,避免发生质量事故;推广应用先进、成熟、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水平;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追究制,不断提高建设工程的优良率,保证各项合同工程的质量符合设计规范,达到业主和监理的要求。
3.比安全,赛文明施工保安康。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各参赛单位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有完善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隐患整改制度、事故报告和查处制度;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技能,强化以人为本意识,保证职工身心健康,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目标明确,各种安全防护设施齐全规范,降低人身、设备事故发生率,确保不发生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建立健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杜绝不文明施工行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切实做好施工区域环境卫生管理、维护等工作,落实环保责任,把施工对环境的污染和对周边群众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㈡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竞赛内容
⒈比配合协作,赛推进力度。各参赛部门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在项目组织协调、项目审批、资金落实、要素保障及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力以赴抓好重大项目推进工作;单位“一把手”要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要具体抓、全程抓,层层落实责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参加市领导和项目主管部门组织的项目建设协调会议,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全力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取得工作支持,配合做好审批工作。
⒉比优质服务,赛工作效能。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按照难事先办、急事特办、能便则便、能快则快的原则,全方位做好重点项目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服务效能;认真执行联合审批工作制度,建立联审联办责任制;提高服务技能和创先争优意识,优化办事流程,缩短办件时限,有效解决项目推进中涉及项目报批等难题,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
⒊比廉政勤政,赛规范管理。各参赛部门要扎实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切实采取措施,加大治理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推动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促进工程建设项目高效、安全、廉洁运行;认真贯彻执行《东阳市重点建设项目监察实施办法》,严格项目投资规模控制制度和招标投标制度,完善工程监理监督制度,加强标后监管,建立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完善财政监管审计监督制度,建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不断规范项目管理。
三、考评办法
竞赛考评采用百分制。重点项目建设竞赛采用按季考评、年终考核的办法,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关职能部门竞赛采用年终考核的办法。
㈠重点项目建设竞赛考评办法
⒈季度考评(总分100分)
⑴进度计划(50分)。按计划完成形象进度的得35分;达不到形象进度计划要求的,根据工程实际完成的实物量(工作量)相应扣分,计划开工项目而未开工的不得分;完成季度投资计划的得15分,每超额完成10个百分点加1分,加分不超过2分;达不到计划要求的每少1个百分点扣1分,扣分不超过基本分。
⑵制度执行(25分)。主要考核项目管理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按规定程序办理项目前期审批和工程(设计)变更的得10分,不按程序审批的每次扣2分,扣完为止;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得4分;财务管理规范得2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做到廉洁自律的得3分;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得2分,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每起扣1分,扣完为止;及时上报各类报表的得4分,每迟报一次扣0.5分。
⑶质量管理(15分)。主要考核管理和工程质量情况。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的得5分,达不到要求的每项扣1分;文明施工、现场管理规范的得5分,达不到要求的每项扣1分;工程质量符合要求的得5分,发生质量事故的扣5分。
⑷安全管理(10分)。主要考核工程施工安全情况。有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的得5分,每缺一项制度扣1分;工程施工安全,未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得5分,发生一起安全生产死亡事故扣5分,安全生产重伤事故扣3分,其他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扣2分。
⒉年终考核
年终考核在季度考评的基础上,按一至四季度分别为10%、20%、30%、40%的权重加权计算年终考核基本分,综合考虑以下加分、扣分因素后得出年终综合考核得分。
⑴加分项目。对获得季度考评前六名的项目,年终考核时,第一名加0.6分,第二名加0.5分,第三名加0.4分,第四名加0.3分,第五名加0.2分,第六名加0.1分;投资额每超额完成计划10个百分点加1分,加分不超过3分;形象进度每提前一个月完成加1分,加分不超过2分。⑵扣分项目。投资额达不到计划要求的每少1个百分点扣0.5分,扣完为止(项目当年竣工并节约投资的不扣分);对累计完成投资超概算的项目扣2分,超概算10%以上的扣5分,未及时办理超概算相关审批手续的,加扣5分。
㈡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关职能部门竞赛考核办法(总分100分)
⒈组织领导(15分)。领导重视,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建设中的问题(8分);建立相关制度,出台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有具体内容和措施,提供相关文件、简报、会议记录等资料(7分)。
⒉协作配合(15分)。在项目组织协调、项目审批、资金落实、要素保障及建设环境优化等方面各司其职、密切配合(3分);按时参加重点项目建设的推进会、协调会(2分);能解放思想、创新方法,及时全力破解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难题(5分);能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取得工作支持,配合做好审批工作(5分)。
⒊廉政勤政(10分)。部门各项廉政建设制度健全、监督有力,工作人员在重点项目建设中廉洁办事,无违法违纪现象发生。发生违法违纪事件的取消评奖资格。
⒋优质服务(60分)。由项目责任部门(单位)对各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情况进行综合评议确定。
四、奖惩办法
㈠对季度考评获得前六名的重点项目建设责任部门,给予通报表扬;对连续两季度不完成形象进度计划的项目责任部门给予通报批评,相关责任部门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检查。
㈡在完成形象进度计划的重点项目中按年终考核得分高低评出重点项目建设优胜奖6个,其中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对获得一、二、三等奖的项目责任部门,分别奖励10万元、8万元和5万元;服务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关职能部门按年终考核得分前五名的获重点项目建设优质服务奖,分别奖励3万元。对同一单位分别获得项目优胜奖和优质服务奖的,只奖励项目优胜奖。年终考核奖金全额由市财政承担。奖金由获奖单位根据贡献大小进行分配,不搞平均主义。
㈢重点项目建设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取消评奖资格:项目计划投资额占总投资额比重在25%(含)以下的;发生安全生产死亡责任事故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的;项目管理人员在项目管理中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
㈣重点项目建设竞赛考核结果作为2011镇乡街道、机关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意见中重点工作考核项目加扣分的依据。对获得重点项目建设优胜奖和优质服务奖的责任部门(单位)酌情加分,对没有完成形象进度和投资计划的责任部门(单位)酌情扣分。
五、组织机构
市政府成立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申屠福华任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市府办、监察局、发改局、人劳社保局、财政局、审计局、安监局、建管局、总工会等单位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局,市发改局局长金德良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考评工作;考评组由市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组成。
六、活动要求
市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从2011年第二季度开始。各项目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对照
竞赛活动精神,及时部署落实,把竞赛活动贯穿于全年工作之中,确保达到预期目的,取得实效。
各项目单位应于每月25日前向市府办督查室、市发改局投资科报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及月度报表,要求内容真实,数字准确。在检查考评中,若发现有弄虚作假的,要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整改。
市重点项目建设竞赛活动考评办法由市重点项目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附件:2011全市重点项目进度计划
中共东阳市委办公室
东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5月11日
第五篇: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
知
各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省直驻汕单位:
《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暂行办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信访工作职责,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研究解决信访问题,防止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各地各部门在执行《暂行办法》过程中的情况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
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28日
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维护信访工作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信访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办发[2010]29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区(县)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市直局以上单位领导成员,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员。
第三条
信访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依纪、实事求是,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
第四条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涉及信访工作的重要事项及突出问题。第二章
信访工作责任
第五条
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事先公布接待来访时间、地点;定期分析排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不稳定因素,制定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限期作出处理。
第六条
各级党政机关负责人和有关部门、单位领导,要认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定期接待来访群众,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处理信访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及突出问题。
(二)亲自阅批群众来信;对上级批转的重要信访事项,及时阅批并督办;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信访事项,及时转交有关负责人或部门办理。
(三)对上级交办的重要信访事项及信访积案实行领导包案或挂案处理,并按规定时限办结。
(四)发生重大越级集体上访或突发事件时,要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妥善处置,尽快将上访人员劝回当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或恶性事件。
(五)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经常督促检查信访工作制度的执行和信访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第七条
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做好来访接待工作;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信访工作情况、突出问题和重要信访事项,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二)认真办理领导批办、交办的信访工作事项,督促承办单位或包案负责人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办结并上报办理情况。
(三)发生重大越级集体上访或突发事件,要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并协助有关领导妥善处置,努力做好有关工作,避免发生恶性事件。
第八条
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九条
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引发信访突出问题致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责任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以及在处理信访问题、处置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中方法不当、措施不得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本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不完全履行工作职责,或不依照规定程序、权限、时限履行职责。第三章
责任追究方式及适用
第十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方式分为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与其他责任追究方式合并适用。
党纪政纪处分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合并适用。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爷轻重,对发案单位、责任单位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的责任追究:
(一)不认真贯彻执行信访工作政策法规和上级工作部署,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健全,信访问题突出,信访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的;
(二)不按《信访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办理信访事项,或者不按规定向交办机关及信访人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办结信访事项,或者故意推诿、敷衍、拖延办理信访工作事项,造成重信重访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发案单位、责任单位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停职检查或者引咎辞职的责任追究:
(一)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没有按《信访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办结,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有明确规定应解决而没有及时妥善解决,引发群众越级集体上访事件的;
(三)发生群众越级到上级领导机关集体上访后,未按规定时间、要求派出负责人到现场疏导劝返,导致信访人在上访现场滞留,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发生群众越级集体上访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导致群众重复越级集体上访的;
(五)对发现的集体上访苗头或者已发生的集体上访事件,未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导致信访人非法聚集、游行、停工、停课、停市、阻碍交通、冲击围堵党政机关和重要场所等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发生打、砸、抢、烧等恶性事件的。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发案单位、责任单位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责令辞职或者免职的责任追究:
(一)决策失误或者工作失职,严重,损害群众合法权益,或者对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拒不受理,导致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信访恶性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隐匿、篡改、销毁信访材料,或者将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转交给被检举、揭发单位和有关人员,过失或者故意泄露信访秘密,致使信访人、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陷害或者其他损失的;
(三)对信访人反映的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或对发生重大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隐瞒、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缓报的;
(四)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勒索信访人钱物,或者阻碍、干扰对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的调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四条
有本办法第十一至十三条所列情形并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追究责任: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组织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十五条
有本办法第十一至十三条所列情形并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干扰、阻碍或不配合组织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投诉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或者以其他方式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四)拉拢、收买办理信访责任追究事项工作人员的;
(五)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六条
受到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同时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依照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规定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情况,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被列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在重点管理期间不得提拔任用。受到责任追究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责任追究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使用和任职,依照中办发[2009]25号文第十条规定办理。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使用及任职,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第四章
责任追究程序与权限
第十八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按照规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及职责分工,履行本办法中的有关职责。
第十九条
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市委、市政府发现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所属部门党政领导千部及工作人员有本办法规定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情形,按照管理权限责成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职责分工和有关程序进行调查核实。
(二)对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或者有关部门移交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对需要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建议。
(三)对在于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对需要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建议。
(四)对在日常信访工作中发现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由信访部门按照《信访条例》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对需要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按照管理权限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建议。
(五)党委(党组)、政府决定信访工作责任追究事项后,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或任免机关及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各自职责具体执行。
(六)市信访部门每年对各区(县)和市直各单位开展信访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按程序报市有关领导审批确定重点管理地区后,由市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或任免机关吸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各自职责具体执行。
第二十条
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依照下列管理权限进行:
(一)给予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的,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提出建议,报同级党委(党组)、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由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或任免机关执行。
(二)给予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提出建议,报同级党委(党组)、政府批准后,由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或者任免机关、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执行。
(三)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和程序要求办理。
第二十一条
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在信访责任追究工作中,应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通报交流信访责任追究工作情况。
第二十二条
党委(党组)、政府作出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前,应当听取被追究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第二十三条
党委(党组)、政府作出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后,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按照分工权限制作《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式样附后),以书面形式送达被追究人及其所在单位,并派专人与被追究人谈话,做好其思想工作,督促其做好有关工作或需要交接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与被追究人谈话、听取其陈述申辩和送达《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
第二十五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人员的有关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且将执行情况报告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机关,回复责任追究建议机关,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八条
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九条
在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人员申诉期间,不停止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不服党纪政纪处分提出申诉的,按照不服党纪政纪处分申诉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人员拒绝执行责任追究决定或者申诉处理决定的,由责任追究决定机关依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相应的组织处理。
第三十一条
负责办理信访责任追究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发案单位是指直接发生信访突出问题、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部门和单位,责任单位是指按照规定有权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部门和单位。
第三十三条
对镇(街道)以上党(工)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中对国有资产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领导人员实行信访责任追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共汕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汕头市监察局商中共汕头市委组织部、汕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汕头市信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汕市办[2005]31号)同时废止。
附件:《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文本式样
附: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
[
] 决字第号
关于对XXX同志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决定
第一部分:被追究人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事实、依据、结论、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等。
第三部分:不服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批准机关(盖章)年
月
日
本责任追究决定书一式()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