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委办〔2014〕46号
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各县(区)委、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共湖州市委办公室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8月12日湖州市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国有企业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确保国有资产合理有效利用和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根据中央、省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管理的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含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金融企业,以下简称企业)。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企业领导人员是指市委管理和市委授权市国资委党委管理以及市有关主管部门党委(党组)管理的企业领导人员。主要包括:
(一)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不含外部董事和职工董事);
(二)总经理(行长、厂长)、副总经理(副行长、副厂长)、总经济师、总会计师、总工程师;
(三)党委书记、副书记,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纪检组长);
(四)监事会主席(监事长)、工会主席等。
企业领导人员的具体范围由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职务消费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会议活动、办公用房、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费用支出。
第五条
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授权和机构职责,分别对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对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规范管理,并按照管理权限,对各级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
纪检监察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和惩防体系建设内容。组织人事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与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审计范围。
第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应当坚持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坚持保障公务与厉行节约相结合,坚持廉洁自律与监督管理相结合,规范职务消费行为,控制职务消费水平,加强职务消费监管。
第二章
公务用车管理
第八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且只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保障企业领导人员公务交通的需要。
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中已包括公务用车补贴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九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的公务用车数量不得超过企业领导人员的人数。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排气量和购车价格标准,参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标准。
第十条
企业发生非政策性亏损,托管、重组脱困,以及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期间,严禁为企业领导人员购置、更新公务用车。
第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超过10年或行驶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或根据有关规定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可以更新。新公务用车到位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旧公务用车的交接工作。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应当按照国有企业资产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企业领导人员正在使用的公务用车,若超过本办法规定的配备标准,在未达到更新或报废标准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
第十三条
公务用车严格按照规定年限更新,不得因领导职务晋升、调任等原因提前更新。已到更新年限尚能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
第十四条
企业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保养、维修费用,以及日常发生的各种保险费、年检费、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停车及过路桥费等运行费用,实行单车核算。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点保养、维修和加油,以降低运行成本。
第十六条
企业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原则上应当参照党政机关标准确定公务用车补贴标准。
第十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调离本企业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十八条
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换用、借用、占有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的车辆,不得接受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赠送的车辆。
第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因私使用公务用车。
第三章
通信管理
第二十条
企业领导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时所发生的移动通信费,在薪酬体系中包括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报销通信费用或发放通信补贴;在薪酬体系中不包括的,企业应当据实报销。
第二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者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得再承担其通信费用。
第四章
业务招待管理
第二十二条
企业领导人员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需要所发生的业务招待费用,主要包括餐饮、接待、礼品等费用。
第二十三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业务招待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招待管理。
企业应当本着节俭、合理、必需的原则,制定各类业务招待费用标准,明确业务招待活动的申请、审批、报销等流程。业务招待费用报销单应当明确业务招待事由、参加的人数后,方可报销。
负责业务招待费审批的企业领导人员本人发生业务招待费用的,应当由企业确定其他企业领导人员进行报销审批。
第二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进行业务餐饮活动,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或者定点饭店进行,不得在高消费餐饮场所、会所等进行宴请。
业务餐饮活动中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香烟和高档酒水。
第二十五条
企业在业务招待活动中赠送的礼品,应当以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不得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会员卡和商业预付卡,以及贵重金属和其他贵重物品。
第五章
会议活动管理
第二十六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严禁到风景名胜区开会制度规定。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完善会议费报销制度。对超范围、超标准开会的会议费用,一律不予报销。严禁违规使用会议费购置办公设备,严禁列支公务接待费等与会议无关的任何费用,严禁套取会议资金。
第六章
办公用房管理
第二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参照执行《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等有关规定配置办公用房。
第二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配置使用的办公用房,在退休或者调离时应当及时腾退并由企业收回。
第七章
差旅管理
第三十条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差旅管理制度,参照党政机关相关标准,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差旅活动中住宿、伙食等费用标准和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从严控制出差随行人员数量。
第三十一条
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差旅规定,凭有效票据报销企业领导人员差旅费用,不得报销企业领导人员出差期间与差旅活动无关的费用。
第三十二条
严禁企业领导人员安排与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差旅、考察等活动。
第八章
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执行《湖州市县处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若干规定》(湖委办〔2014〕4号)的有关规定。企业领导人员因公赴香港、澳门、台湾执行任务,严格按照中央有关港澳台工作方针、政策和我市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出访报告制度。不得安排照顾性和无实质性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得安排考察性出访和各种研讨交流活动,不得重复考察和盲目考察。
第三十五条
企业不得报销企业领导人员出国(境)期间与执行任务无关的费用,不得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列支或补贴出国(境)费用。
第九章
培训管理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分类制订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培训费用管理。
第三十七条
除市委组织部、市国资委或市有关主管部门以及上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企业领导人员参加的社会化培训和各种学历学位教育、专业课程进修、专业资格证书培训等费用,应当由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承担。
第十章
预算管理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加强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预算管理,按年度、分项目编制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
第三十九条
市国资委和市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所属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年度预算进行备案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控制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程序,于每年3月底前向市国资委或者市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备案报告。备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年度职务消费预算情况。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总体预算情况,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会议活动、办公用房、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专项预算情况。
(二)本年度职务消费预算变动情况分析。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企业经营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匹配情况,本年度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上年度预算总体水平对比情况。
(三)上年度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应当分项目按人编报。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四十一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对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差异,要认真分析原因,并在备案报告中进行说明。因预算编制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履行企业预算管理有关审核程序后,可以对预算予以调整,并于当年9月底前提交市国资委或者市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一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二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订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实施细则,并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征求职工意见,按照内部决策程序进行审议通过。在执行前应事先报市国资委或者市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不得有中央和省、市等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职务消费行为。
第四十四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向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转嫁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费用。
第四十五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将职务消费情况,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作为民主生活会、年度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民主评议。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等应当通过职工大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定期向职工公示,接受监督。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的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严格执行,并明确分管领导和内部主要职能机构。
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组织、财务、审计等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七条
企业应当配合市国资委、市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照要求及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四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本办法进行职务消费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由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视情节轻重,给予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等处理。
第十二章
附则
第四十九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的要求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定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实行职务消费预算备案管理,切实加强管控能力,全面规范职务消费管理。
第五十条
各县区应当根据本办法,制定本地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由市国资委负责解释。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县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县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 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加强作风建设,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浙江省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办法》、《浙江省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有关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县政府确定的,由县财政局和县国资办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公司。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企业负责人,指企业的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和县国资办确定的其他负责人。
企业领导人员的具体范围由县国资办和主管部门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职务消费是指企业领导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时发生的、由企业承担的费用支出,主要包括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费用支出。
第五条 县国资办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县委、县政府授权和机构职责,分别对监管(所属)企业的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企业对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规范管理,并按照管理权限,对各级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六条 纪检监察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和惩防体系建设内容。组织人事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作为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与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部门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纳入审计范围。
第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应当遵守以下原则:(一)坚持企业自我约束与指导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制度。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日常管理的主体,县国资办、有关主管部门和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监督管理。
(二)坚持源头控制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切实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通过完善制度,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进行源头控制;通过加强审批、预算管理、内外部监管等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治理。
(三)坚持推进企业发展与厉行勤俭节约相结合,严格控制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标准原则上参照党政机关标准确定。对各种必要、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予以保障,同时严禁各种不必要、超标准的职务消费行为,杜绝铺张浪费,厉行节约,勤俭办企。
(四)坚持廉洁自律与监督管理相结合,全面构建企业领导
人员职务消费管理长效机制。企业领导人员要按照有关规定,加强自我约束,做到廉洁自律。各职能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监督管理,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构建职务消费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二章公务用车管理
第八条 本办法所称公务用车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公务交通所使用机动车辆(以下筒称车辆)和费用的管理。
第九条 企业公务用车方式包括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和发放公务用车补贴两种方式。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的公务用车,包括相对固定车辆和统一调度车辆。
企业没有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的,可以采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的方式,保障企业领导人员公务交通的需要。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的,不得同时以任何名目为企业领导人员发放公务用车补贴。企业为领导人员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的,不得同时为其提供公务用车。
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中已包括公务用车补贴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十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的,应当对车辆的配备、运行和处置进行管理。配备是指车辆的购置(租赁)和更新;运行是指车辆的日常使用以及保养、维修;处置是指车辆的报废和变价出售等。
第十一条 企业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的公务用车数量不得超过企业领导人员的人数。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排气量和
购车价格标准,参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务用车配备标准。
第十二条 企业不得超数量、超标准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车辆购置后不得增加配置和内饰。
企业发生非政策性亏损,托管、重组脱困,以及拖欠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期间,严禁为企业领导人员购置、更新公务用车。
第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使用年限超过10年或行驶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或根据有关规定达到强制报废标准的,可以更新。新公务用车到位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新旧公务用车的交接工作。
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报废和变价出售等处置,应当按照国有企业资产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正在使用的公务用车,若超过本办法规定的配备标准,在未达到更新或报废标准情况下,可以继续使用。
第十五条 企业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的保养、维修费用,以及日常使用所发生的各种保险费、年检费、车船使用税、燃油费、停车及过路桥费等运行费用,实行单车核算,采取限额或预算范围内据实报销等方式进行管理。对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采取限额管理的,节余部分不得发放给个人。
第十六条 企业应当对公务用车实行定点保养和维修,以降低保养和维修费用。保养和维修费用不得以货币化方式 发放给企业领导人员个人。
第十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经审批同意自行驾驶公务用车的,企业应当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领导人员自行驾驶公务用车管理办法,加强自驾管理,不得发放自行驾驶公务用车补贴。
第十八条 企业实行公务用车改革的,不得借改革之机增加企业负担,原则上应当参照党政机关标准确定公务用车补贴标准。同时,不得超标准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确保车改后公务用车费用支出下降。
第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调离本企业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提供公务用车或发放公务用车补贴。
第二十条 企业不得采取向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调换、借用等方式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公务用车。
第二十一条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因私使用公务用车。
第三章通信管理
第二十二条 通信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因公务活动所发生的移动通信费用的管理。
第二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移动通信费用管理方式包括限额范围内据实报销和预算范围内据实报销、发放通信补贴等。企业应当结合生产经营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对企业领导人员移动通信费用进行管理,不得同时采用报销和发放补贴的方式。
第二十四条 企业应当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和通信市场资费等因素,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通信补贴标准,并按照财务管
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发放。企业领导人员薪酬体系中包括通信补贴的,企业不得再为其报销通信费用或发放通信补贴。
第二十五条 企业领导人员退休或调离本企业后,企业不得再承担其通信费用。
第四章 业务招待管理
第二十六条 业务招待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因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合理需要而发生的招待客户、合资合作方以及其他外部关系人员的活动和费用的管理。业务招待费用主要包括餐饮、接待、礼品等费用。
第二十七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市、县有关规定,结合 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业务招待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招待管理。
企业应当本着节俭、合理、必需的原则,制订各类业务招待费用标准,明确业务招待活动的申请、审批、报销等流程。业务招待费用报销单应当明确业务招待事由、参加的企业领导人员、参加的人数后,方可报销。
负责业务招待费审批的企业领导人员本人发生业务招待费用的,应当由企业确定其他企业领导人员进行报销审批。
第二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在本企业内部或定点餐厅、定点饭店等进行业务餐饮活动,不得在高档的餐厅、饭店、会所等进行宴请。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参加所出资企业或关联企业安排的在高档场所进行的宴请活动。
第二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有关规定,不得在高档的娱乐、休闲、健身、保健等经营场所进行业务接待活动。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参加所出资企业或关联企业安排的在高档场所进行的业务接待活动。
第三十条 企业领导人员在业务招待活动中赠送招待对象的礼品,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礼品应当有利于宣传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文化。不得赠送现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会员卡和商品预付卡,以及贵重金属和其他贵重物品。
第三十—条 企业领导人员参与的由本企业支付费用的餐饮、接待及赠送礼品等业务招待活动,均界定为该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行为,相关费用均确定为该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
第五章 差旅管理
第三十二条 差旅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因企业生产经营而发生的国内差旅活动和费用的管理。
第三十三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市、县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差旅管理制度,参照党政机关相关标准,合理确定企业领导人员差旅活动中乘坐交通工具的等级,以及住宿、伙食和公杂等费用标准。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从严控制随行人员数量。
第三十四条 严禁企业领导人员安排与生产经营业务无关的差旅、考察等活动。
第六章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
第三十五条 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发生的因公临时出国(境)活动和费用的管理。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执行《浙江省厅局级以下国家工作人员因公临时出国管理若干规定》(浙委办发 〔2013〕66号)的有关规定。企业领导人员因公赴香港、澳门执行任务,严格按照中央有关港澳工作方针政策和我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我省、市、县有关规定和企业生产经营实际,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制度,参照国家有关临时出国(境)人员费用开支管理的规定,确定交通工具、食宿等各项费用标准。
第三十七条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领导人员处理内部经营业务、实施“走出去”战略任务等不同活动内容,加强因公临时出国(境)分类管理。
第三十八条 企业应当根据因公出国(境)限量管理等有关规定和生产经营需要,制订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计划,不得安排照顾性和无实质内容的一般性出访,不再安排考察性出访,不得赴国外出席无实质内容的庆典、开工仪式或内部慰问等活动。
第三十九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从严控制领导人员出国(境).天数,实质性公务活动应当占在外日程的三分之二以上,不得无故延长因公临时出国(境)时间。企业领导人员在外停留时间应按照外事审批部门批准的日程执行。
第四十条 企业应当从严控制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
(境)随行人员数量,不得安排与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任务无关的人员随行。
第四十一条 同一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原则上不得同团出 国(境),不得同时或6个月内分别率团出访同一国家或地区。
第四十二条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绕道或以过境名义变相增加出访国家和地区。
第四十三条 企业应当严格执行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安排交通工具和食宿,合理控制费用支出,不得铺张浪费。企业不得为党政机关人员列支或补贴出国(境)费用。
第四十四条 企业应当根据国家和我省有关规定,在本单位或本系统对企业领导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团组、人员等信息进行公示,并严格执行出访报告制度。
第七章培训管理
第四十五条 培训管理是指对企业领导人员为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所参加的培训活动和费用的管理。
第四十六条 企业应当按照培训的性质和内容,对企业领导人员培训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健全企业领导人员培训管理制度,制订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加强培训费用管理。
第四十七条 除县委组织部、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以及上级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企业领导人员参加的社会化培训和各种学历学位教育、专业资格证
书培训、专业课程进修等费用,应当由企业领导人员个人承担。
第四十八条 企业领导人员参加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应当遵守国家和我省、市、县有关因公临时出国(境)的规定。企业应当参照国家有关临时出国(境)人员费用开支管理的规定,制订企业领导人员国(境)外培训费标准。
第八章 预算管理
第四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管理是指企业按照国家和我省对企业财务预算管理及全面预算管理的相关规定,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和生产经营实际,结合企业领导人员履行工作职责的需要等,合理安排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并进行控制和监督。
第五十条 企业应当加强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等工作,确保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县国资办和有关主管部门应当对监管(所属)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进行备案管理,督促企业严格控制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水平。
第五十一条 企业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按、分项目编制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
(一)公务用车购置(租赁)、更新预算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标准编制。公务用车运行费用预算应当结合公务用车使用年限和车况等因素,按车进行编制。发放公务用车补贴的,按
人按标准编制预算。
(二)通信费用预算应当结合企业领导人员岗位职责和电信市场资费等因素,根据所选择的通信费用管理方式,按人按标准编制。
(三)业务招待、差旅、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费用预算应当结合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相关费用标准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编制。
第五十二条 企业应当按照有关程序,于每年2月底前向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备案报告,同时抄送派驻本企业监事会。备案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一)本职务消费预算情况。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总体预算情况,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公务用车、通信、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因公临时出国(境)、培训等专项预算情况。
(二)本职务消费预算变动情况分析。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企业经营收入和费用支出预算的匹配情况,本职务消费预算总体水平与上预算总体水平对比情况等。
(三)上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应当分项目按人编报。
(四)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第五十三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企业应根据各类职务消费特点,定期监测和分析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企业领导人员告知其本人职务消费预算执行情况。对执行过程中发生的显著差异,要认真查找原因,并在备案报告中进行说明。
第五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预算编制基本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经履行企业预算管理有关审核程序后,可以对预算予以调整,并于当年10月底前提交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备案。
第九章 监督管理
第五十五条 企业应当根据本办法,制订(修订)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各专项职务消费管理实施细则,在执行前应事先报县国资办或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审核。
第五十六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办法和各专项职务消费管理实施细则应当做到规定明确、措施可行、标准清晰,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征求职工意见。
第五十七条 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财经纪律,控制职务消费支出,不得发生《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 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央有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规定等政策法规明令禁止的职务消费行为。
第五十八条 企业和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向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转嫁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和关联企业报销与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无关的任何费用。
企业领导人员在所出资企业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管理职务,并且主要工作职责和工作精力在下属企业的,可执行本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标准,由所出资企业报销和列支。
企业领导人员不得同时在本企业、所出资企业、关联企业报销和列支职务消费费用。
第五十九条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应当实行“阳光 化”管理。企业应当按季分项目将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具体情况在本企业内部以适当形式进行公示。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等作为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的重要内容,接受监督和民主评议。
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预算及执行情况等应当通过职工代表大会等形式定期向职工公示,接受监督。
第六十条 企业应当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的组织领导,落实职责,严格执行,并明确分管领导和内部主要职能机构。
企业内部的纪检监察、组织、财务、审计等机构应当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严格审批、报销、检查等关键环节,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监督管理。
第六十一条 县国资办和有关主管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应当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县国资办、有关主管部门以及纪检监察、组织、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并按照要求及时对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六十三条 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本办法进行职务消费的,依据《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央、省有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规定等,由相关职能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视情节轻重,给予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等处理。应当追加纪律责任的,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属于共产党员违纪的,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给予相应的党纪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第六十四条 企业领导人员因违反本办法受到诫勉谈话、调离岗位、降职、免职处理的,相应扣减相关企业领导人员25%、50%、75%、100% 的效益年薪。
第六十五条 企业违反本办法,超数量、超标准为企业领导人员配备公务用车的,扣减相关企业领导人员20%的效益年薪。违规配备的公务用车不得继续提供给企业领导人员使用。
企业违反本办法,为企业领导人员发放交通补贴的,企业领导人员应当予以全部清退。
第六十六条 企业领导人员违反本办法获取的不正当经济利益,应当予以全部清退;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依据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规定承担经济赔偿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六十七条 企业应当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本办法并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制订本企业总部相关人员和所出资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制度,指导监督所出资企业建立健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实行职务消费预算备案管理,切实加强企业管控能力,全面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行为。
第六十八条 企业应当参照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严格控制办公用房的配置及使用,切实加强对企业领导人
员办公用房的管理。
第六十九条 本办法由县国资办负责解释。第七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市2011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余姚
市2011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余姚市2011—2015年史志工作规划》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
余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2年2月16日
余姚市2011─2015年史志工作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史志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时期。为促进和指导全市史志事业未来五年的持续发展,根据全国和省、宁波市史志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中共余姚市委《关于制定余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余党〔2010〕18号)中“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彰显文献名邦新气象”的具体要求,从余姚实际出发,特制订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中发〔2010〕10号)和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为依据,以开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党史、地方志事业为目标,以编史修志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创优,全面推进“史、志、鉴、馆、教”多业齐举、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提升史志工作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加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促进地方文化的不断发展和繁荣,为建设和谐幸福新余姚作贡献。
二、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余姚市史志工作总体目标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为重点,全面做好党史资料的征集、整理、研究、编纂、出版等工作;做好《中国共产党余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出版工作,筹备余姚党史三卷编写,加强党史胜迹资源保护利用,开展综合资政研究;全面完成《余姚市志》(1988-2010)修编工作;加强《余姚年鉴》一年一鉴编纂工作;有计划地整理出版一批地方方志典籍;有重点地组织编纂乡镇(街道)志、部门(专业)志)和其他书籍,进一步丰富地情系列资料;加强史志宣传教育,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拓展工作领域,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强化精品意识,加强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力求取得一批市内外、省内外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建立地情资料数据库和余姚市史志馆,开发利用地情信息,促进史志成果信息化、社会化,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史志事业体系,基本实现“史志工作强市”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党史工作
1、加强党史正本研究工作。高质量完成《中共余姚历史》(1949-1978)第二卷的出版工作,适时启动余姚党史三卷的编写工作。深入开展资料征集,有计划地开展专题史研究,加强对重要事件、重点人物、重大问题等方面资料的征集和研究。全面启动余姚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史基本著作的编纂出版工作。
2、推进编年史、专门史和资政专题研究。拓展党史研究领域,继续深入挖掘、抢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党史资料,高质量完成《余姚革命胜迹图志》、《陈云同志在余姚》、《浙东红色歌谣》、《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等专题史料的编纂出版工作。积极开展服务大局、贴近现实的资政专题研究。重点针对“十二五”时期余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研究、咨询、调研等活动,开展重大党史课题和资政专题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3、全面加强党史宣传教育普及工作。加强党史教育,把党史教育作为干部培训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党史教研基地。在姚江讲坛、中青年干部班等班次中开设余姚地方党史课程或讲座,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继续深入开展党史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军营等“六进”活动,对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开展党的历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完善余姚史志网站,探索运用“红色短信”、动漫小故事等形式开展党史宣传教育。
4、加强重要党史胜迹保护工作。制定出台余姚市党史胜迹保护办法,切实保护重要党史胜迹,将党史胜迹保护经费纳入财政专项经费中。完成上级布置的有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余姚党史胜迹普查工作。充分利用市内丰富的党史胜迹资源和纪念场馆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整合线路资源,丰富红色旅游内涵,提高红色旅游质量和水平,使红色旅游成为推动老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力量。积极支持基层建设爱国主义与人文胜迹相结合的“红色文化工程”项目,鼓励各地革命胜迹申报各级文保单位(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课外活动基地等。
(二)地方志工作
1.全面完成第二轮《余姚市志》修编任务。坚持质量第一,创新组织方式,规范修编管理,提高信息含量,提升学术品位,力创精品佳志,争取到2014年完成《余姚市志》(1988—2010)。志书出版后,要努力扩展普及面,提高志书的利用率。按照“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机关单位、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编纂反映自身发展状况和历史进程的志书或地情书籍。
2.深入做好《余姚年鉴》编纂出版工作。加快编撰步伐,配齐配强编撰人员,全力以赴做好《余姚年鉴》一年一鉴的编辑出版工作。保持年鉴的延续性和权威性,开拓创新,增强年鉴的资料价值和使用价值,提高年鉴编纂质量,打造精品年鉴,争取使《余姚年鉴》在宁波乃至省年鉴界保持较高水平。
3.整理出版方志典籍。加强对余姚地方志书、地方古籍的抢救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明、清时期的《余姚县志》等方志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
4.开展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加强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联合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组织编纂具有资料性、学术性、可读性的地方文化丛书。加强旧志整理和利用,开展余姚歌谣、民俗、人物等方面的整理研究。在旅游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为领导决策、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友好往来、人文资源开发等服务。积极开展“读志用志”活动,促进地方志成果转化,为党政机关及社会各界提供地情咨询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史志资源开发利用
1.建立地情资料征集制度。建立史志资料征集管理制度,全面收集整理各地、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编写的各类史志书籍、地情书籍、家谱、族谱以及姚籍知名人士的事迹、业绩、著作等资料。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把搜集到的地情资料加以系统化整理,纳入网络信息化建设,扩充余姚史志网内容,逐步建成地情数据库和资源网,供大众查阅。
2.高标准建设史志馆(地方党史馆)。在开展地方文献资料库建设的基础上,着手建设集地方党史、修志编鉴、史志研究、史志收藏、史志资源开发、地情数据库网络化建设、史志文化交流、城市建设展示等多功能为一体史志馆(地方党史馆)。成为收藏并供公众阅读历代志书、史志专著、刊物及各类地方文献、地情资料,开展党史、革命史、军史教育的场所,向社会提供地情和地方历史文化咨询服务和推广普及的公益文化机构。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论证、立项等工作。
3.依托载体深入开展主题活动。组织开展党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活动。重点组织开展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党90周年、辛亥革命胜利100周年;浙东区党委成立70周年、201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201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新中国成立65 周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孙中山逝世 90周年、陈云诞辰11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
4.拓宽史志宣传工作渠道。创新宣传方式,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联合有关文化机构、媒体统筹组织多种形式的党史、地方志宣传工作,开设党史、地方志宣教专版,力争设立定期的党史、地方志专栏,摄制一批党史、地方志专题(纪录)片,展映一批党史、地方志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一批党史、地方志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展一批反映党史、地方志题材的文艺活动。提升“两刊一网”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提升《余姚史志》、《余姚修志通讯》杂志品味,提高文章质量,增加原创性,优化装帧设计,力争成为精品杂志。加快余姚史志网站信息更新速度,提高网站的信息含量。逐步添加史志书籍上网,方便读者阅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确保市委、市政府每年至少听取一次党史、地方志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级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经常过问史志工作,切实加强对史志工作的指导。健全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工作机制,落实史志部门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红色旅游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等有关工作的制度。
2.强化队伍建设。坚持开门修志的方针,吸纳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专家学者参与修编工作。稳定和夯实修志队伍,吸纳一批富有敬业精神、熟悉地方情况、文字表达能力强的人员从事党史、地方志工作,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精干党史、地方志编研人才队伍。根据任务特点及长远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培训计划,多形式、多渠道地组织开展业务学习、业务培训,并选派人员和业务骨干参加全国全省的学术研讨、专题会议、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3.加强资源整合。市史志办作为履行党史研究和地方志业务主管的职能单位,要在史志研究、史志学习教育、史志宣传、史志纪念活动、史志资料征编、遗址保护和场馆建设、红色旅游、史志题材作品编审出版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要积极发挥相关研究会、离退休老同志、专业工作者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史志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课题协作、经验交流、干部培训、工作调研、学术研讨等方式和途径,进一步整合史志资源,促进史志工作合力,形成史志工作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
4.落实工作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规划部署和党史、地方志质量要求开展编史修志工作。史志部门要加强与各相关单位的工作联系和业务指导,按照全省二轮修志创优工程试点单位的要求,开展地方志目标考核工作,力促史志工作跃上新台阶。进一步健全乡镇、街道史志工作网络,继续实施史志工作纳入各级工作目标管理考核体系,加强督促、检查和考核,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
第四篇: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
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
知
各区(县)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直各单位,市各人民团体,中直和省直驻汕单位:
《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暂行办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信访工作职责,重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及时研究解决信访问题,防止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和,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充分发挥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和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各地各部门在执行《暂行办法》过程中的情况和建议,请及时报告市委、市政府。
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6月28日
汕头市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维护信访工作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信访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办发[2009]25号)和《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粤办发[2010]29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区(县)党委、政府领导成员,市直局以上单位领导成员,镇(街道)党政班子成员,以及其他有关责任人员。
第三条
信访工作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依纪、实事求是,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其他领导分工负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制。
第四条
各地各单位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涉及信访工作的重要事项及突出问题。第二章
信访工作责任
第五条
各级党政机关和各部门、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做好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事先公布接待来访时间、地点;定期分析排查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不稳定因素,制定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限期作出处理。
第六条
各级党政机关负责人和有关部门、单位领导,要认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定期接待来访群众,定期听取信访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处理信访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及突出问题。
(二)亲自阅批群众来信;对上级批转的重要信访事项,及时阅批并督办;对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信访事项,及时转交有关负责人或部门办理。
(三)对上级交办的重要信访事项及信访积案实行领导包案或挂案处理,并按规定时限办结。
(四)发生重大越级集体上访或突发事件时,要在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妥善处置,尽快将上访人员劝回当地,采取有效措施努力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避免发生群体性事件或恶性事件。
(五)切实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经常督促检查信访工作制度的执行和信访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存在问题,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第七条
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单位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以下工作职责:
(一)认真处理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做好来访接待工作;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信访工作情况、突出问题和重要信访事项,提出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的意见及建议。
(二)认真办理领导批办、交办的信访工作事项,督促承办单位或包案负责人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办结并上报办理情况。
(三)发生重大越级集体上访或突发事件,要及时向本单位领导报告,并协助有关领导妥善处置,努力做好有关工作,避免发生恶性事件。
第八条
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及时妥善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九条
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引发信访突出问题致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责任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以及在处理信访问题、处置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中方法不当、措施不得力,造成严重后果的有关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本款所称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应履行的工作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不完全履行工作职责,或不依照规定程序、权限、时限履行职责。第三章
责任追究方式及适用
第十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方式分为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党纪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与其他责任追究方式合并适用。
党纪政纪处分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与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合并适用。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爷轻重,对发案单位、责任单位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的责任追究:
(一)不认真贯彻执行信访工作政策法规和上级工作部署,责任不落实,机制不健全,信访问题突出,信访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的;
(二)不按《信访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办理信访事项,或者不按规定向交办机关及信访人反馈信访事项办理结果的;
(三)无正当理由不按规定时间办结信访事项,或者故意推诿、敷衍、拖延办理信访工作事项,造成重信重访的。
第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发案单位、责任单位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停职检查或者引咎辞职的责任追究:
(一)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没有按《信访条例》及其他有关规定要求办结,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对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有明确规定应解决而没有及时妥善解决,引发群众越级集体上访事件的;
(三)发生群众越级到上级领导机关集体上访后,未按规定时间、要求派出负责人到现场疏导劝返,导致信访人在上访现场滞留,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发生群众越级集体上访后,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导致群众重复越级集体上访的;
(五)对发现的集体上访苗头或者已发生的集体上访事件,未采取有效措施处理,导致信访人非法聚集、游行、停工、停课、停市、阻碍交通、冲击围堵党政机关和重要场所等重大群体性事件,或发生打、砸、抢、烧等恶性事件的。
第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情节轻重,对发案单位、责任单位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给予责令辞职或者免职的责任追究:
(一)决策失误或者工作失职,严重,损害群众合法权益,或者对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信访事项拒不受理,导致发生大规模集体上访、信访恶性案件或重大群体性:事件,造成严,重后果的;
(二)违反规定擅自隐匿、篡改、销毁信访材料,或者将检举、揭发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转交给被检举、揭发单位和有关人员,过失或者故意泄露信访秘密,致使信访人、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陷害或者其他损失的;
(三)对信访人反映的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紧急信访事项和信访信息,或对发生重大集体上访、群体性事件,隐瞒、谎报、缓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缓报的;
(四)利用工作便利收受、勒索信访人钱物,或者阻碍、干扰对信访案件、群体性事件的调查,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十四条
有本办法第十一至十三条所列情形并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可以从轻追究责任:
(一)主动采取措施,有效避免损失或者挽回影响的;
(二)积极配合组织调查,并且主动承担责任的。
第十五条
有本办法第十一至十三条所列情形并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应当从重追究责任:
(一)干扰、阻碍或不配合组织调查的;
(二)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的;
(三)对检举人、控告人、投诉人、证人及其他有关人员打击报复、诬告陷害,或者以其他方式损害其合法权益的;
(四)拉拢、收买办理信访责任追究事项工作人员的;
(五)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从重情节。
第十六条
受到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同时应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依照中央纪委《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信访局《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等规定给予处分。
第十七条
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情况,作为考核、任用干部的依据。被列为信访工作重点管理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及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在重点管理期间不得提拔任用。受到责任追究的单位和个人,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责任追究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使用和任职,依照中办发[2009]25号文第十条规定办理。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党政领导干部和有关人员的使用及任职,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公务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办理。第四章
责任追究程序与权限
第十八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由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按照规定程序和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及职责分工,履行本办法中的有关职责。
第十九条
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一)市委、市政府发现各区(县)党委、政府和市所属部门党政领导千部及工作人员有本办法规定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情形,按照管理权限责成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职责分工和有关程序进行调查核实。
(二)对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或者有关部门移交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对需要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建议。
(三)对在于部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对需要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建议。
(四)对在日常信访工作中发现的应当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线索,由信访部门按照《信访条例》等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开展调查工作。对需要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按照管理权限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建议。
(五)党委(党组)、政府决定信访工作责任追究事项后,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或任免机关及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各自职责具体执行。
(六)市信访部门每年对各区(县)和市直各单位开展信访工作的情况进行考核,按程序报市有关领导审批确定重点管理地区后,由市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或任免机关吸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各自职责具体执行。
第二十条
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依照下列管理权限进行:
(一)给予责令改正和书面检查的,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提出建议,报同级党委(党组)、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由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或任免机关执行。
(二)给予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的,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提出建议,报同级党委(党组)、政府批准后,由有关纪检监察机关,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或者任免机关、被追究人所在单位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执行。
(三)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或者任免机关依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和程序要求办理。
第二十一条
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人事、信访等部门在信访责任追究工作中,应当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及时通报交流信访责任追究工作情况。
第二十二条
党委(党组)、政府作出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前,应当听取被追究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记录在案;对其合理意见应予采纳。
第二十三条
党委(党组)、政府作出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后,由负责调查的纪检监察机关或者组织、人事、信访部门按照分工权限制作《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式样附后),以书面形式送达被追究人及其所在单位,并派专人与被追究人谈话,做好其思想工作,督促其做好有关工作或需要交接的事项。
第二十四条
与被追究人谈话、听取其陈述申辩和送达《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应当有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
第二十五条
组织、人事部门应当及时将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人员的有关材料归入其个人档案,并且将执行情况报告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机关,回复责任追究建议机关,报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一般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二十七条
对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人员实行信访工作责任追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二十八条
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人员对责任追究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提出书面申诉。责任追究决定机关接到书面申诉后,应当在30日内作出申诉处理决定。申诉处理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诉人及其所在单位。
第二十九条
在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人员申诉期间,不停止责任追究决定的执行。不服党纪政纪处分提出申诉的,按照不服党纪政纪处分申诉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三十条
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人员拒绝执行责任追究决定或者申诉处理决定的,由责任追究决定机关依照干部管理权限作出相应的组织处理。
第三十一条
负责办理信访责任追究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发案单位是指直接发生信访突出问题、引发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部门和单位,责任单位是指按照规定有权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大规模集体上访或群体性事件的部门和单位。
第三十三条
对镇(街道)以上党(工)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经批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以及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和国有控股、国有参股企业中对国有资产负有经营管理责任的领导人员实行信访责任追究,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中共汕头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汕头市监察局商中共汕头市委组织部、汕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汕头市信访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汕头市委办公室、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汕头市实行信访工作责任制暂行办法〉的通知》
(汕市办[2005]31号)同时废止。
附件:《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文本式样
附:
信访工作责任追究决定书
[
] 决字第号
关于对XXX同志信访工作责任追究的决定
第一部分:被追究人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被追究信访工作责任的事实、依据、结论、方式、批准机关、生效时间等。
第三部分:不服责任追究决定的申诉期限及受理机关。批准机关(盖章)年
月
日
本责任追究决定书一式()份。
第五篇: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浙江省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委.(最终版)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
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
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
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
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
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 ;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
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
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机关各部门、各单位: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要抓好督促检查工作,确保全年各项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共金华市委办公室 金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8年5月15日 市委市政府2008年主要工作任务
一、2008年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1、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7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责任单位: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金华开发区管委会,市统计局 配合单位:市发改委、市经委、市财政(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外经贸局、市贸易粮食局、市劳动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人口计生委
二、推动产业升级,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2、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认真实施“十一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整合资源,集聚要素,培育发展优势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做好汽摩配产业培育,强化政策扶持,加大重点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尼奥普兰、众泰轿车、北汽福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争取年内获得“中国客车名城”称号,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全市汽摩配及相关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各地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对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不断提高主导产业和规模工业比重。实施“1135”工程,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成长型规模企业,全年新增亿元企业50家
以上、超10亿元企业5家以上、超30亿元企业2家以上,力争全市亿元企业达到450家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增长20%以上。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扶持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全年新增规模企业500家以上。责任单位:市经委、市发改委,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市国土资源局、市外经贸局、市财政(地税)局、市工商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人行金华市中心支行
3、提升园区开发水平。加
强对入园项目的服务和跟踪督查,促使入园企业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和企业固定资产投入180亿元以上。做好园区扩容前期工作,适当扩大工业用地比例。完善园区考核,推行工业企业“新三率”评价考核机制。努力增加用地储备,进一步拓展土地利用空间,完善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大力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着力提高投资密度和经济密度。抓好农村家庭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试点,扶持培育初创企业。责任单位:市经委(园区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金华开发区管委会 配合单位:各县(市、区)政府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落实推进工业创新的各项政策,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积极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市汽摩配创新服务中心、省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发挥好ROHS指令检测中心作用,做好中科院金华科技园实体化推进工作,争取新培育市级以上高新企业50家、高新技术研发中心20家,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以上。实施一批重点技改和技术创新项目,安排市技术创新工程重点项目80项,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00只以上,落实省、市重点技改项目209个,确保完成工业投资280亿元,力争完成300亿元。设立创业投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