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积极构建和谐四川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积极构建和谐四川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7日 20:29 作者:张学忠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强调指出,要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学习贯彻这一重要指示精神,建设和谐四川,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维护和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使全体社会成员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一、牢牢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期任务,也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四川,符合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许多问题的产生,大都是因为群众利益没有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抓住了群众利益这个关键,就牢牢把握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推进和谐四川建设的各项工作中,都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真正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四川作为西部内陆省份,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同步以及贫困人口较多等问题相当突出。在定政策、作决策的过程中,必须强化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努力形成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只有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动四川发展的强大合力。
积极化解利益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社会利益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各种利益矛盾相互交织,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复杂性的特征。从四川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利益矛盾日渐凸显,特别是征地拆迁、移民安置、国企改制、乡镇负债等问题比较突出。建设和谐四川,一个紧迫的任务,就是要有效调节各种利益关系,特别是解决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努力把利益差别与矛盾冲突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只有积极稳妥地化解各种利益矛盾,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在稳定、和谐、规范、有序的状态下健康运行。
二、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断夯实满足人民群众利益需求的物质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所在,也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加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有现实的可能,建设和谐四川才有雄厚的基础。
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发展不足是四川面临的大问题。建设和谐四川,必须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努力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中,提出并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据初步统计,“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发展最快、质量效益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经济总量连续跨越千亿元台阶,2004年达到6556亿元,增长12.7%,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经济总量目标。全省地方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3%,2004年达到672亿元。
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四川近70%人口是农民,解决“三农”问题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深化农村改革,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前全免农业税,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使农民得到了更多利益和实惠。2004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50元,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对于四川这样一个农业大省来讲,解决“三农”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出发,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着力构建有利于农业农村加快发展、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对于经济发展,四川的社会事业更显滞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了全省文化、卫生、体育、职教、环保、科技等专题工作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加快基础教育和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着力解决上学难、看病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2004年,全省完成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50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624.9万人,试点县参保率达57.6%。坚持用市场机制和手段开发文化资源,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事业。2004年,我省文化产业总资产达到484亿元,总收入279亿元,均居西部省份第一位。坚持把社会事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增加投入弥补欠账,创新体制增强活力,逐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建设“生态四川”,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四川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四大工程,全省累计退耕还林80.6万公顷,配套荒山造林7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9%。以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流域为重点,加强环境污染治理,江河水质明显提高,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设和谐四川,必须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认真贯彻节约能源资源这一基本国策,坚持开发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生态四川”建设,确保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三、统筹兼顾各方利益,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建设和谐四川,不仅要夯实物质基础,而且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在注重效率、承认合理差距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利益均衡机制,避免利益格局失衡,切实维护社会公平。
加大统筹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四川区域特征明显,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生活水平差异较大。我们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发展思路、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鼓励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成都平原地区加快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同时,切实加大对省内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近年来,先后召开了一系列现场会,特别是把人口占全省60%的丘陵地区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以市场化配置资源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加快发展步伐,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全省各地城乡面貌迅速改变,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完善社保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络”。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们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认真落实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特别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2004年城镇新增就业50.9万人,2005年新增30.7万人。着力完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保体系,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4年全省实施“低保”152万人,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
畅通表达渠道,妥善解决利益冲突。建立畅通的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我们认真总结近年来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经验教训,积极探索建立规范的利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引导各个利益群体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在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公开办事制度的同时,加大信访工作力度,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利益诉求。在全省开展公安大接访,纪检监察机关开通廉政举报电话,对教育收费、水电气价格调整等事项实行听证,及时听取和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
四、认真解决突出问题,努力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解决与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是建设和谐四川的重要切入点。必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切身利益。
认真做好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征地拆迁特别是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是一个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伴而生的问题,也是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个热点问题。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立足于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制定并落实各项政策规定,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失地无业农民和城市拆迁群众的生活、生计问题。省委、省政府下大决心,明确时间进度和考核标准,要求各地限期解决失地无业农民的安置问题。目前,全省征地拆迁补偿安置工作有序推进,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正在得到积极解决。全省失地农民纳入低保20.2万人,纳入医疗保险20.8万人,农转非人员基本做到应保尽保。
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社会保障缺失、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等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四川是劳动力资源大省,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认真清理整顿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依法严肃处理了一批违规违法企业。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在就业招聘、子女入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努力消除农民进城务工的制度性障碍。大力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提升劳务人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全省2004年投入劳务培训经费6100万元,共培训农民工513万人次,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劳务收入同比增加406元。
切实解决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四川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扶贫开发任务历来很重。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大事来抓,在着力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千方百计支持和帮助贫困群众解决面临的现实困难,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2004年有20万绝对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除贫困学生书本费、学杂费,增加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费,全省222.4万贫困学生直接受益。认真解决残疾人的实际困难,建立健全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在部分丘陵地区推广实施“红层找水”工程,解决当地群众吃水难、吃不上清洁水的问题。积极做好抗灾救灾和安置重建工作,确保受灾群众生活有着落、生产有保障。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工作。腐败行为严重侵害群众利益,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我们坚持“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加大治理力度。抓点带面,纠风整纪,狠刹收受“红包”、买官卖官、干部赌博、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等歪风,着力解决带普遍性的党风政风问题。针对一些地方官商勾结、违规开矿的问题,明确提出“关键在干部,要害是利益”,在全省大力开展矿业秩序整顿,坚决打破非法利益格局。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党风政风的好转,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为建设和谐四川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中共四川省委书记)
第二篇:关注农村食品安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关注农村食品安全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我省农村,由于地域广阔,人口分散,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识淡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常出现空白和盲区,食品安全仍存在不少隐患,状况令人担忧。如何有效地改变农村食品安全的现状,为农村消费者饮食安全提供保障,是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
1、农村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淡薄。农村食品消费者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对食品安全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一是受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农村群众普遍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虽然有的农村群众能意识到食品安全卫生的重要性,买东西也会“货比三家”,但往往是比价格、色泽,重视外表,忽略内质,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合格企业产品、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食品添加剂,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三是农村群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人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即使知道用法律来维权,但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申诉,知道申诉的,又由于离申诉、投诉地点远,往返费用加上检测、鉴定费用,为了几元钱的食品,既耗钱又耗时,维权成本高,买了劣质食品在不严重危及人的生命时,一般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这也是农村群众不愿主张权益的原因之一。这些因素都为低成本、低价格的劣质食品提供了在农村生存的温床。食用这些劣质食品,特别是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虽然短期内看不到对人体的危害,但长期食用将导致人体患病概率的提高。
2、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居多,企业整体素质较低。农村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由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产品质量意识淡薄,这些食品生产企业整体素质处于较低水平,卫生保证能力差的手工及家庭加工方式居多,且生产的食品多数就地销售,这就导致了农村食品来源不安全的可能性高于城市。一些小企业、小作坊、无证照的食品企业,大多数分布在农村或城乡结合部,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简陋,管理方式粗放,技术含量低下。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用价低质劣的食品原料;为了追求食品的口味和外观,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着色剂、调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生产环境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食品安全性令人堪忧。
3、农村食品流通市场基础薄弱,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城市来说较薄弱,食品专业市场建设工作还处于滞后状态,虽然有些村镇建立了农贸市场,但市场的基础设施、管理制度、食品质量检测手段和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等都较欠缺,对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做到有效的监控。另一方面,很多农村食品经营者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对食品进货的把关不严,不重视查验供货方的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以及相关的检测报告等,只要哪个供货商的商品便宜,就进谁的货,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出现问题无从寻根求源。个别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销售不合格食品或过期食品,这些都为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4、农村地域广阔,食品经营分散,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农村地域广阔,食品生产、经营户又比较分散,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大部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乡镇没有专门的机构,单凭县一级监管部门的人员力量,要开展对农村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远远不够,因此出现了对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相对重视,而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较为薄弱的现状。另外有些村镇交通不便,各监管部门由于人员、经费问题,执法人员无法经常性地对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户)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有的边远地区可能一年都难得去一次,这是导致假冒伪劣食品“转战”农村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就如何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管理工作,让农民和市民一样吃上放心食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重视农村食品安全工作,加强食品安全宣传力度。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搞好城市食品安全监管的同时,要提高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实行政策倾斜,增加财政经费、人员力量和设施配备的投入。特别是镇一级政府应把食品安全工作列入日常管理范围,与各有关食品行政监管部门之间,建立经常性的互相通报制度,及时掌握食品安全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阶段性监管重点。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农村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食用假冒伪劣食品对人体的危害,采取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鉴别假冒伪劣食品的知识和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明确部门监管职责。鉴于农村市场的分散状况,各部门应携手联动,把住食品源头、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环节,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的管理工作,加大对农村食品的生产和流通领域的执法力度,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转移,严厉查处各种食品领域违法违规行为。一是要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对种植业开展农药残留整治,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等的污染;对养殖业开展兽药残留整治,消除违禁药物使用,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二是要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环节整治,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三是要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行索票索证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四是要加强农村餐饮业整治, 重点对饭店、小食店、学校食堂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严格审查发放卫生许可证和从业人员健康证,改善食品加工卫生条件,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率和防止集体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3、探索建立监管网络,发挥社会监督作用。鉴于目前监管部门监管力量和监管手段有限,而短时间内又得不到有效改善的情况下,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农村食品安全隐患随时存在的现状,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农村维权网、食品安全监督网、卫生防预监督网,利用相应的网络有效地掌握农村食品安全信息,以达到监管有的放矢。充分发挥现有的12315举报网的作用,对发现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及时开展执法工作。
4、完善农村食品供应网络,加强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应积极倡导连锁超市进农村,延长安全食品供应网络。引导大型超市以“流动放心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意识,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自我约束,树立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遵纪守法和诚信经营意识、产品质量和卫生安全意识,规范其食品生产经营行为。宜昌市点军区政协委员 夏清鋒 安礼辉 2014年9月3日
第三篇:坚持和谐拆迁_维护群众利益
坚持和谐拆迁 维护群众利益(干部说干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等问题日益增多。如何科学实施拆迁,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同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08年以来,江苏省南京市下关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滨江开发”总体规划,启动了涉及1.2万户、6.8万多名群众的大面积拆迁工作。在实践中,下关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科学拆迁、和谐拆迁的新思路、新举措,保证了拆迁工作的顺利推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征地拆迁、旧城改造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造福人民群众。因此,在整个拆迁、补偿、安置过程中都要认真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努力维护而不能损害群众利益。基于这种认识,下关区强调在拆迁工作中既要算好眼前账、单个项目账,更要算好长远账、民生账,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维护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一是采用政府补贴的形式,对涉及拆迁的群众购房给予一定优惠。二是实行就近安置,尽量不让涉及拆迁的群众远离原居住地或中心区域。三是坚持先安置、后拆迁,对高龄老人、特困群众,组织现房先行安置;对选择现房或产权调换的群众,实行即搬即选。为了安置涉及拆迁的群众,下关区共提供各种房源1.2万多套,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坚持公平、公正,是实现和谐拆迁的重要前提。要做到公平、公正,就必须坚持政策、程序、过程公开。这样,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拆迁工作中,下关区坚持实行基本政策、补助标准、房源情况、申购程序、工作流程与评估等“八公开”,保障群众的知情权;通过政策咨询会集中解答、入户动员、逐家逐户发放公开信等方式,阐明政策、解疑释惑;始终做到执行政策前后一致、同等情况对待一致、承诺与兑现一致,消除群众的疑虑;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对拆迁工作人员进行廉政教育培训,要求人人签订廉政承诺书,并在拆迁现场设立举报箱;加大监督力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工作者、群众代表现场参与监督,将搬迁顺序、搬迁进度、选房结果等情况第一时间公示。
着力化解突出矛盾。拆迁工作涉及不同方面的利益,问题复杂,矛盾集中。这就要求把坚持依法拆迁与注重人文关怀、运用经济手段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努力把各种矛盾降低到最小程度、化解在萌芽状态。在拆迁工作中,下关区抽调6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100多个工作小组,逐户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不理解拆迁工作或不愿离开原居住地的部分群众进行耐心劝说,有的甚至上门20多次;对少数提出政策以外过高要求的拆迁户,不搞强行拆迁、限期拆迁,坚持依法办事同说服教育相结合,在做通工作后再进行拆迁;对原住房产权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或抢在拆迁前临时违章搭建房屋问题,经现场调查和严格审核之后,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一户一策等办法予以解决;等等。同时,大力开展面向涉及拆迁群众的“四送四帮”服务,即送就业岗位、送子女就学、送医疗上门、送生活必需品,帮助办理房屋拆迁和新房迁居各种手续、帮助搬家、帮助寻找过渡房、帮助提供看房车。
合理使用拆迁腾出土地。能否合理使用拆迁腾出土地,是关系拆迁工作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因素。在拆迁工作中,下关区坚持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市民生活环境为根本,把拆迁腾出的土地更多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绝不搞单纯的商业开发。针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的现实,抓住拆迁改造的契机,新建改建了一批教育基础设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了14项城市排水、清淤工程,新建了3块大型绿地,同时积极推进狮子山、幕府山治理改造和滨江大道建设工程。
第四篇:严格拆迁执法程序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严格拆迁执法程序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各位领导:
过去一年中,我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端正城镇房屋拆迁指导思想,积极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依法行政,依法拆迁,圆满完成了省、市重点工程建设的征地拆迁任务,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2004年拆迁工作的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进一步规范我区征地拆迁工作,加快房屋拆迁市场化、企业化运作进程,按照《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2003年初,成立了城建开发有限公司,使全区征地拆迁工作正式迈入市场化轨道。区政府对每一项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征地拆迁工作,都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及时成立工作领导机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任组长,领导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区范围内抽调业务精、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有计划、有安排、狠抓工作落实,针对每一个拆迁项目召开分析会,找准切入点。同时,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重点项目实行区级领导联点责任制,要求联点领导和主管领导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工作进展及完成情况与领导年终述职总结挂钩,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统一思想,服从大局。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前,组织所1
有工作人员进行综合培训,使工作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和拆迁安置办法及补偿标准,并明确政府对拆迁工作的政策和方向,做到口径统一、行动统一。全面预计工作中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未雨绸缪,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提高应变能力。要求工作人员相互协调,相互补台,从大局出发,务必按期、高质量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如2004年我区组织人员强行拆村、寨村、村非法建筑物,在拆除工作开始前,区政府成立了医疗组、治安组、拆除组等工作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密切配合,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拆迁工作。在xxx征地拆迁工作开始前,区拆迁办组织举办了法律法规培训班,召开了拆迁动员大会,强化了工作人员对有关土地法规政策的学习和掌握,提高了自身素质,xxx搬迁安置工作中,全体工作人员认真遵照国家宗教政策,严格执行征地拆迁法律、法规,依法处理拆迁期间各种问题,未发生任何宗教纠纷和违法事件,既维护了寺方利益,又保证了xxxx公路按期开工建设。
3、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良好形象。在拆迁工作开展前期,组成工作组对动迁户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基本情况,深入到住户家中,推行温情服务,面对面做宣传,使群众认识到我们开展的工作将对其带来的长远利益,使群众从心理上服从政府工作的大局,积极支持并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在xxxx和x污水处理厂拆迁工作中,由于动迁户受个别人的煽动,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多次围攻、谩骂和殴打,并砸毁了拆迁办公室,对此,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工作纪律,继续坚持深入住户家中做动员,帮助困
难户和孤寡老人办理相关手续,最终我们的诚心和良好的工作态度,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赞扬,完成了拆迁任务也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4、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在做好动迁户的宣传教 育的同时,对个别动员说服无效的“钉子户”坚决按法定程序进行强制搬迁和拆除工作,对长期无人居住的住户,首先登报声明,并通过公证处进行财产保全,避免了为财产的纠纷、扯皮。同时,本着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的原则,召开拆迁听证会,维护了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
二、2005年拆迁工作打算
新的一年中,我区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用科 学的发展观指导房屋拆迁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省、市城镇房屋拆迁管理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拆迁行为,严格拆迁执法程序,正确引导群众支持拆迁工作,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身素质。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涉及的法规较多,政策性极强,只有大张 旗鼓的宣传,让法规深入人心,才能取得动迁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对此,我们对各项拆迁工作都要进行拆迁前的工作分析会,并充分利用法律法规宣传日、广播、电视等途径,大力宣传《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房屋拆迁政策,使群众全面了解拆迁政策,改善依法拆迁的社会环境,增强群众依法维权的意识。同时,加强拆迁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组织拆迁执法人员深入学习、系统掌握房屋
拆迁、评估、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有关法规,提高工作人员法律素质和执法水平。
2、严格拆迁执法程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积极推进拆迁管理规范化,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规定的权 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严格执行申请房屋拆迁许可、公示、评估、订立协议、听证、行政裁决等程序,确保拆迁公开、公平、公正进行。同时,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建设规模,减少或避免不必要拆迁和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大拆大建行为,从源头上防止不当拆迁。
3、加强拆迁管理,落实拆迁安置。
合理的拆迁补偿安置是维护动迁户合法权益、做好拆迁工作 的重要基础。所有的拆迁,无论是公益项目还是经营性项目,拆迁安置补偿资金必须设立专门帐户,专款专用,并足额、及时补偿给被拆迁人。凡实施的每一个拆迁项目,主管领导要亲自组织,亲自协调,亲自参与,并建立健全拆迁工作机制。同时,加强现场拆迁管理,严格执行房屋拆迁纪律。坚持文明拆迁,防止不依法定程序擅自拆除房屋的违法行为,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
4、认真做好拆迁信访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高度重视拆迁信访工作,不断完善拆迁纠纷矛盾排查调处机 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合理要求,坚持有访必接,有问必答。对来访者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凡重大信访案件由主管领导亲自办理,并在规定的时限内认真严肃答复给上访群众,真正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状态,维护社会稳定。
x
第五篇: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重点在稳控物价
切实维护群众利益重点在稳控物价
驻经济发展局纪检组监察室课题组
人民利益至高无上。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要求,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而在现今高通胀的经济形势下,要切实维护好群众利益,重点在于稳控物价。
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条件。物价工作,不仅是重要的经济工作,更是重要的民生工作。物价过高,不仅影响老百姓的生活,群众收入的增长幅度会被不断走高的物价抵消,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难以实实在在提高,而且也影响地区的发展环境、创业环境,进而影响地区整体发展。
今年来,晋江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延续了去年以来的上涨势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去年同期上涨4.0%,同比涨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4个百分点。从上涨影响因素看,以肉禽及其制品、鲜菜、干鲜瓜果上涨为主的食品类以及居住类价格较快上涨成为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扬的主要因素。
一、消费价格指数运行基本情况
八大类价格指数“六涨两降”。在所调查的八个商品和服务大类价格指数中,同比价格指数上涨的有:食品类价格指数上涨11.3%;居住类上涨5.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4.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3.3%;烟酒及用品上涨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0.4%。同比价格指数下降的有:衣着类下降13.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0.5%。从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上涨指数来看,食品类价格上涨11.3%,居住类价格上涨5.2%,分别拉动一季度CPI上涨3.4个百分点和1.0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对CPI涨幅的影响高达83.5%,成为拉动一季度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二、影响CPI上涨因素
(一)食品类价格上涨较快,成为拉动CPI上涨的首要因素。受元旦、春节、端午等节日需求增加以及国内部分地区寒冷雨雪天气的影响,晋江市粮食、油脂、肉禽及其制品、鲜菜、干鲜瓜果等食品类价格持续上涨,推动食品综合价格指数同比上涨了11.3%,高居八大类消费品价格涨幅之首。其中,粮食价格同比上涨8.8%,鲜蛋价格上涨14.8%,肉禽价格同比上涨17.8%,鲜菜价格同比上涨22.2%,油脂价格上涨23.3%,鲜果价格上涨40.8。
(二)居住类价格持续上涨,成为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次要因素。晋江市建材、装修材料和租房以及燃料价格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致使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建房及装修材料类价格上涨14.8%,租房类价格上涨0.4%,自有住房价格上涨4.5%,水、电、燃料类价格上涨2.7%。
(三)宏观政策因素。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因素。货币发行过量,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之后,国际市场石油、棉花、糖等大部分商品价格急剧上涨。国际石油涨价,导致一季度液化气价格在2010年高基数的基础上又上涨12.9%。现阶段我国尽管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存款准备金率屡屡上调,但货币供应量到物价上涨之间的传导具有时滞,但国内流动性还是相对过剩,加大了物价和资产价格的上涨压力。另一方面是政策性调价因素。在上年国家多次调整成品油价格的高基数基础上,一季度市区汽油、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0.0%和10.8%。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传导作用。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走出低谷,国际市场原油、粮食、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逐渐走高,导致国内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引起相关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也是影响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确保实现市场价格稳定的对策与建议
1、继续加强监测预警分析。及时掌握蔬菜、肉禽蛋、液化气等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和价格动向。在坚持重要商品价格监测分析制度的基础上,根据今年以来价格波动的新情况,重点加强对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价格监测力度,了解蔬菜市场变化,注意市场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的问题,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发出预警,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2、积极开展粮食、蔬菜、肉禽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情况工作调研。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建立长效机制结合起来,增强政府对蔬菜等农产品价格宏观调控和价格监管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及预见性。
3、进一步落实市场监管措施,规范各环节经营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重点加大对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和农村地区市场物价监管,在全市各镇、街道建立价格监测联络点,落实安排好节假日的蔬菜市场价格监管工作。集中清理整顿涉及蔬菜产品的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严肃查处各种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和经营者的负担。
4、保障粮食市场供应,防止粮价异常上涨。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做好粮食供求平衡,及时掌握市场、超市等粮食进销、库存情况,加强组织粮源采购,增加粮食库存量,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和稳定粮食市场价格。
5、加强活猪产销调控,努力保持猪肉价格的基本稳定。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活猪价格上扬给市场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后各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调控机制,增加政府储备冷鲜肉的数量。
6、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蔬菜调运畅通。建立蔬菜等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市场的经营与发展提供保障,确保蔬菜调运畅通。对在蔬菜流通过程中收取的其他费用,按照最低收费标准,尽量少收或免收,力争通过降低运输和经营成本,减少流通中间费用,降低外来蔬菜价格。
7、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全力维护公平竞争的价格秩序,着力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切实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农产品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严肃查处捏造散布虚假涨价信息,哄抬价格的行为;严厉打击囤积居奇;严肃查处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严厉查处垄断货源、阻断流通渠道,造成市场脱销断档的行为,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价格,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促进全市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