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玉溪市_十二五_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听证会听证...
《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
听证会听证报告
为了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促进重大决策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中充分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根据云南省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制度的要求和《玉溪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实施细则》的规定,玉溪市科技局、玉溪市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12月28日在玉溪举行了《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听证会。现将听证会情况公告如下:
一、听证会准备情况 玉溪市科技局、玉溪市知识产权局确定拟对《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举行听证后,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一)发布第1号听证公告 12月17日,在玉溪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听证网站上发布了《关于举行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听证会的公告》(第1号),公布了听证事项、听证代表名额及产生方式、听证时间、听证地点等相关内容。
(二)确定听证参会人员
12月24日前,确定了听证主持人和市政府法制办、云南省情报研究院、玉溪市科技局、玉溪市知识产权局的7名决策发言人;核定了18名听证代表,并将《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听证稿)文本及附表等资料在听证会举行3日前送达听证代表。听证代表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技术人员、法律工作者、企事业单位科技管理人员、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科技局的领导,其中企事业和社会公众代表6人,占听证代表人数的30%。此外,在本单位人员中确定了10名旁听人;邀请了市法制办和市纪委各1名同志作为听证监察人;安排了听证记录人;还邀请了玉溪日报社到会报到和监督。
(三)发布第二号听证会公告
10月24日,在第1号公告发布的网站发布了《关于举行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听证会的公告》(第2号),公布了举行听证会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听证主持人、决策发言人、听证监察人、听证代表名单等相关内容。
(四)准备材料和会场布置
12月25日前,将听证稿送达听证代表。12月27日前,起草并准备好了听证主持人、决策发言人使用的材料和会场发放的材料,完成了会场布置的各项工作。
二、听证会举行情况
12月28日下午3:00—6:00,听证会在玉溪市红塔区红荷酒店三楼会议室举行,听证会由玉溪市科技局、玉溪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柏文忠同志主持,市政府法制办、云南省情报研究院、玉溪市科技局、玉溪市知识产权局的7名决策发言人到会、18名听证代表到会、2名听证监察人到会;10名旁听人到会,1家新闻媒体到会报道。
听证会按下列议程进行:
(一)主持人宣读听证事项和听证会纪律;
(二)核实并介绍听证会代表身份;
(三)决策发言人介绍起草《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的背景情况以及文本的主要内容;
(四)听证代表质询、提问和发表意见;
(五)决策发言人答辩;
(六)主持人总结和归纳各方代表的主要观点和理由;
(七)听证代表和决策发言人、听证监察人对听证会笔录进行审阅并签名。
三、听证代表陈述的意见、建议和采纳情况
到会的18名听证代表都作了现场发言。发言代表对《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编制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符合玉溪市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实际,突出了玉溪市未来五年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制定的目标明确,与《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玉溪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紧密衔接,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对指导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玉溪市“十二五”科技与知识产权发展规划》内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一)张华斌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七页指导思想前面几句按照“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表述进行修改;
2、第十二页“城市(镇)生活垃圾”改为“城镇、农村生活垃圾”;
3、第十三页“老年人”改为“中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
4、第十六页第四行,研发后加“保护传统工艺、提升文化价值”;
5、第二十四页在古滇国文化前,加“冒天山古生物群”。以上1-5条意见已采纳。
6、第十七页(3)实施天然林保护(4)林业科技创新,林产业作为重要工程,加到(3)(4)两个工程,强调重要性;
该条意见部分采纳,在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中增加了林业相关内容,生态产业科技创新工程中涉及林业的主要是天然林保护,原内容已有,不再重复。
(二)何勇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十一页“已有一定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删除;
2、第九页“工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改为“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
上述意见已采纳。
3、第六页分析调整产业结构是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是玉溪市经济社会发展迫在眉睫的大事急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由依靠资源消耗生态损失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
该意见部分采纳,未采纳内容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急事”,未采纳原因为不适宜在规划中提出。
4、“八大工程”应支持引导建立风险投资公司;
该意见未采纳,原因为已在保障措施中提出,不再重复叙述。
(三)赵咏梅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建议“保障措施”部分“知识产权”内容单独做一段,2、第十四页支撑八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修改为“推进八大科技创新基地”。
以上意见已采纳。
3、总结“十一五”调成2010年数字; 该意见暂未采纳,原因为需要到2011年上半年才能获得2010年数字。
(四)康明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建议新能源建设领域补充风电建设内容,现在中广合中电公司规划建设80兆瓦、大唐能源规划建设15兆瓦,建设投资95亿;
2、市委领导联系专家制度,筛选100位专家,建议加到保障措施或人才培引措施;
3、电子信息改为信息产业,突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4、用词上第九页九龙高新企业区等修改为统一的名称;
5、第十五页生物制药改为生物医药;
6、第二十一页光电新材料改为光电子新材料;
7、第二十二页新材料中墙体材料里剔除。以上意见已采纳。
(五)张光和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三湖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建议进一步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等。
2、养殖业方面在三湖周边限制大型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强制进行养殖污染处理,如30-50立方米沼气池工程进行厌氧处理技术;大力推广发酵床养殖技术。
以上意见已采纳。
(六)杨勇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二十四页充分利用后加哀牢山自然保护区、聂耳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环保展厅;
2、三湖治理较薄弱,保护与治理有不同措施,对抚仙湖保护十二五将提到国家层面,需进一步三湖规划衔接,如何通过科技措施来实现。
以上意见已采纳。
(七)尹义宪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十一页饮片改为中药饮片、保健食品、化妆品的开发。以上意见已采纳
(八)宋星贤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目录十一五科技发展发展回顾改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基础;
2、指导思想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删除,改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原则加统筹发展、突出重点,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保障措施改加强组织协调、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加强科技创新体制;
3、第二十九页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措施中玉溪重点突出科技孵化园、研和工业园区、现代科技园区三园区建设;
4、第三页78个龙头企业要核实;
5、第十页现代农业,农作物后改为动物重大疫病;
6、第十二页现代宜居城市改为现代宜居生态城市;
7、第二十一页(2)十一五末,中间加“期”; 以上意见已采纳。
8、第二十九页机制后加每两年开科技奖励大会。该意见未采纳,原因为目前玉溪市科技创新奖及奖励大会每年都有。
(九)李斌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建议第十四页修改为
2、(2)大力培育科技中介、生产力孵化区、增加院士工作站;
2、第八页最后一行(8)《落实全民科技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内容、合适基本科学素养3%;P19第一行---1万以上,指标过低,玉溪提到1.5万。
以上意见已采纳。
(十)杨建华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十七页高新区部分,第一段倒数第三句从“促进…二次创业”删除,全力支持玉溪高新区建设,力争十二五期建成国家级高新区;
2、第二十一页第五(5)新型生物制剂…70亿,认为过高,很难达到,建议考虑修改;
3、第二十四页中
2、第一段、第二段有点重复;
4、第二十三页中
1、第四行重点加强…产业集聚区统一为工业园区。
以上意见已采纳。
5、第四部分重大领域中的传统产业里加食品加工产业; 该意见未采纳,原因是玉溪市的食品加工业主要是农林产品的 加工,规模较小,因此在重点领域中不再提出,在重点专项中以“果蔬深加工产品”专项包含了玉溪食品加工业。
(十一)杨绍聪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十页现代农业中加三湖治理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2、第十二页加对入湖河水的生物治理、加配方施肥内容;
3、第十四页中,有机烟发展对玉溪来说不现实,是否不提,加特色生态烟;
4、第十六页(7)有机油菜达不到,建议改为无公害油菜;
5、第二十二页三湖治理中增加加生物工程。以上建议已采纳。
(十二)迟广俊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二十八业
(四)倒数第二行,对新获取的专利后加“国家重点新产品、省自主创新产品、软件登记”。
该意见已采纳。
2、第十八页引培工程第六行,200人以上后加“提高玉溪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津贴标准”;13行主要人员后加“市政府给予同等额奖励”;
该意见未采纳,原因是该意见内容涉及玉溪市财政在科技方面的支出,目前,尚未有相关文件提出,因此不宜在规划中提出,但科技部门将会进一步向财政提出申请。
(十三)杨硕媛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九页烟草第一行重点后加“生态特色烟叶”;
2、第十页现代农业上加农机技术。以上意见已采纳。
(十四)刘燕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十三页在老龄人…防治后增加重视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各种疾病的防治、关注大众心理健康…提升…生命质量。
该意见已采纳。
(十五)杨红代表未提出意见,同意规划文本。(十六)张才顺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发展目标中政府科技投入逐年增幅需明确提出相关内容。该意见未采纳,原因是在保障措施中已提出了科技投入的比例,在目标中不再重复叙述。
(十七)蔡兴富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第十八页(6)倒数第三行从“优先国家••••荣誉称号”不可能有这些奖,哲学社会科学奖是否删除;
2、加附件“玉溪十二五重大专项”。
上述意见部分采纳,对意见1进行了文字上修改,以符合玉溪市情况,意见2因规划中已提出了玉溪市重大专项,因此不再以附件方式提出。
(十八)查志堂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为:
1、建议在任务和措施上“平台建设”归类、梳理;
2、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引进、授让、流转问题文本中反映较少、技术转让、技术引进笔墨较少;
3、知识产权专利申请问题提出较少,要加强引导、支持鼓励,关注申请和保护;
4、通道建设问题给与更多关注,缺少科技成果转让环节、在市级通道建设环节设计更少,阻碍了成果转化。
以上意见已采纳,在规划中进行了相关内容的叙述。综上所述,规划编制组对各位听证代表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规划修改中已采纳了听证代表的大部分意见和建议,对未采纳的意见作了说明。
玉溪市科学技术局 玉溪市知识产权局
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一日
第二篇: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听证会听证报告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草案)》听证会听证报告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2010年12月23日
一、听证事由
规划听证是重大决策事项听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政府规划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的重要形式,是发扬民主、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落实省政府决定自2009年3月1日起实施的“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认真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全省县级以上行政机关推行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的决定》(云政发[2009]4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云政发[2009]41号)的有关规定,按照省政府关于各级政府法制机构负责指导重大决策听证工作的要求,参照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和有关委员会进行规划听证会的示范做法,总结我省举行规划听证会的实践经验,2010年12月22日,省人民政府举行了《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
划(草案)》听证会。现将听证会情况报告如下:
二、听证会举行的时间、地点、参加人
2010年12月22日上午9:00~11:30在省科技厅三楼报告厅举行了《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的听证会。
听证会的主要参会人员名单已在听证会第2号公告中向社会公布,并通过相关政府网站向社会各界公布。其中有决策发言人7名,听证监察人2名,听证代表17名,实际到会听证代表15名。听证代表的选择是根据听证会第1号公告发布后的报名情况来确定的,包括政协委员、科技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关心科技发展的公民及法律专家,具有一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另外,还确定了4名旁听人员,指定了科技厅工作人员担任听证记录人;听证会还邀请了有关新闻单位到会报道。
三、各个方面听证代表的主要意见及理由
15位听证代表全部作了现场发言,对规划草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对部分内容提出了疑问,现归纳如下:
(一)对规划草案的疑问
一是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达到的强度目标与区域创新能力达到全国中等水平目标不匹配,能否实现。二是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指标能否实现。三是获国家项目支持和国家科技奖励数量翻番的目标能否到达。四是十一个
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中的内容如何衔接。
(二)对规划草案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在计划或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划的牵头部门;建议保障措施中,财政科技投入增长幅度量化,提出一个相应的参数;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任务有一定难度,建议在“十二五”前期加强汽车整车产业的整合,在电池电机等关键重要技术环节进行重点研发,并给予专项支持,在市场推广等方面应有相应的鼓励保障政策;建议发展实验室经济,因为昆明具备优良的气候条件和一定的技术基础;建议针对云南省烟草、化工、稀贵金属、矿冶等在全国具有领先地位的,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以做强做大,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建议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应成熟一个,建立一个,不应明确具体领域,否则不利于随情况变化而统筹操作;建议制定符合云南省情的地方政策,鼓励成立大型、联合的,集科研和市场化一体的院所,明确法律地位;建议明确云南科技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中的土地、税收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措施;建议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财政支持;建议把科技保险费纳入科研费用;建议重视对知识产权人才、中间层次科技人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建议保障措施再细化。
(三)对规划草案表述和结构的意见和建议
建议把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部分中的工程技术中心内容放到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部分;建议把知识创新体系建设部分中的进一步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的内容归并到技术创新体
系建设部分。
规划草案第7页,软件部分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内容有混淆,动漫游戏属于现代服务业;第6页,先进装备制造部分内容表述不准确,应修改为信息化制造技术;第20页,联合基金平台表述不规范,应修改为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平台;第10页,物联网部分,内容表述重复,属于现代服务业的是物联网应用技术;第26页,标题: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科技创新“小高地”建议修改为“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小高地”。
建议增加科技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建议增加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内容;建议将科技中介机构法律法规建设工作纳入“十二五”法制建设;建议增加科技立法和建设政策环境的有关内容,作为保障手段。
四、决策发言人的主要意见及理由
会上,决策发言人回答了听证代表的提问,并就听证代表的发言内容向听证代表进行了解释。
关于科技创新氛围的营造问题,科技厅正在制定科普规划,将会与科技规划共同实施。本规划主要针对科技厅工作职能做出一些具体部署。
关于创新能力能否达到中等水平的问题。目前我省在全国排第22位,通过五年的努力,由今年的22位往前提升2~3位,提高到20位以内是能够实现的。
关于研发投入比例问题,通过五年努力,应该可以达到
1.5%以上。“十一五”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很多,一是州市县发展不平衡,导致全省投入不到位。现在州市县发展潜力很大,强化政府引导,能够增加地方科技投入。目前,企业投入与国家要求差距大,在全国排名29位。“十二五”推动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增加其科技投入将是工作重点,已在规划的措施中规定了科技项目企业科技投入的配套比例。如果金融社会资本投入跟进,通过测算,投入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关于人才培养问题,云南地处边疆,市场配置是主导力量,政府只能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继续实施创新人才团队建设、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培育工作,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通过桥头堡建设,要形成特色产业集聚,才能吸引大批人才到云南创新创业。
科技管理人才、中介人才、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应当考虑。目前省科技厅已与昆明理工大学建立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合作机构,已与教育厅就知识产权能否进入课堂进行联系。计划在昆明理工大学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硕士点。
财政科技投入增幅高于财政收入增幅的提出,是基于国家科技进步法的规定,要总结“十一五”的工作经验,强化企业投入主体,使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科技事业。
规划草案中软件和现代服务业等部分的问题,课题组再进行研究。
我省专利在全国基础落后,现在企业保护意识有所提
升,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越来越多,属于翻番工程之一,“十二五”要加强工作力度。
关于重点领域优先发展技术和重大专项的衔接,是点与面的问题,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重大专项是通过五年的努力,要在全国具有一定话语权的重点发展领域,优先发展的技术领域是整体推进的科技工作。
规划草案中的保障措施不能过细,将在进一步的计划和方案中再进行细化。科技厅正在研究“十二五”科技计划设置,要有一系列的文件和配套措施,才能保障规划的落实。在下一步计划中要分类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对不同类型的计划和项目分类管理。科技厅将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科技经费的配置方式,包括后补助和贴息等方式。将统筹评估考核工作,减轻企业负担,减少流程,充分依靠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也包括中介机构强化对立项项目的管理。
关于我省承担国家项目和获国家奖励翻番目标问题,“十一五”期间我省承担国家项目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增长了2~3倍。国家各类重大计划项目,共获得15.74亿元,约1800项。基于“十一五”发展情况,提出“十二五”翻番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共获国家各类科技奖励37项,“十二五”翻番的目标有一定难度,需要全省的共同努力。
关于新能源汽车销售收入100亿的目标问题,新能源汽车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国家进行了超前部署,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同一起跑线。云南在新
能源汽车方面有一些基础,包括昆船集团、大卫集团、东风云汽等企业有一定的研发基础。100亿元的目标定位于1万辆,定位是发展专用汽车,昆明作为新能源汽车试点,主要是公交、救护、园林用车、消防车。目前昆明公交系统已在使用新能源汽车,但不是云南生产的。规划确立这一目标,必须经过努力才能实现,也需要在市场、政策等方面与其它部门配合。
五、听证会评议情况和听证意见、建议的采纳情况 听证代表对《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都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规划草案结合云南实际、目标清晰、领域全面,任务明确。
针对听证代表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省法制办会同省科技厅进行了认真研究,对多数意见和建议予以吸收采纳,进一步完善了规划草案(见附件1)。现将采纳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汇总如下:
(一)为了体现目标中对培育品牌的要求,在重大专项和重点新产品开发中增强对培育品牌的表述。
(二)为了使文字表述更准确,将“联合基金平台”修改为“省政府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平台”;将重点领域第三项电子信息软件中,“动漫游戏制作”修改为“动漫游戏开发”;将重点领域第九项现代服务业中,表述重复的内容“物联网系统”删除;调整重点领域第二项先进装备制造下的装备制造内容,修改为:重点研发系统和新制造技术,制造过程的
在线检测与监控技术,极端条件和高原环境下的电气技术,智能、节电输配电技术和输配电成套设备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用户端技术,大型工程工作机械关键部件、系统总成和整机集成及优化匹配设计制造技术,机械装备的计算机机电联合控制技术与软件技术等。将主要任务第六条“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科技创新小高地”修改为“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小高地”。
(三)为了使保障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在第一条中,增加“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的政策和法制环境”、“缩短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的表述;修改了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内容;在第三条中,增加“各级政府应把财政科技投入经费增长列入预算”的表述;在第四条中,增加“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在高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培养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管理和实务技能的知识产权专门人才。”的表述;在第五条中,增加“并通过对创新团队的培养,提升中间层次科技人才的能力和水平”的表述。
(四)为了使规划草案的结构和内容更科学、合理,将工程技术中心的目标和任务放到技术创新体系内容中;增加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内容;在主要任务第四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内容中,增加“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不再写联盟的具体名称。
附件:
1、《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修改稿)
2、关于举行《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会的说明
3、关于《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草案)》(听证稿)主要内容的说明
4、听证会参会人员名单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件1:
云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草案)(听证修改稿)
云南省科学技术厅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
目 录
一、面临的形势................................................................................2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2
(二)面临的形势与需求................................7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9
(三)发展目标......................................10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的技术..................................................12
(一)生物..........................................12
(二)先进装备制造...................................13
(三)电子信息......................................13
(四)现代农业......................................14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15
(六)环境保护......................................15
(七)新能源........................................16
(八)矿冶及新材料...................................16
(九)化工..........................................16
(十)现代服务业....................................17
(十一)社会发展与民生...............................17
(十二)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18
四、主要任务..................................................................................18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9
(二)组织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推动形成“小巨人”创新企业群....................................................30
(三)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33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35
(五)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38
(六)优化区域科技发展布局,打造各具特色的科技创新“小高地”................................................41
五、保障措施..................................................................................42
(一)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实现规划目标.........42
(二)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格局.......44
(三)强化多元化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45
(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47
(五)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引计划,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48
“十二五”是云南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新环境、新形势的五年;是国家实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五年;是推进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的五年;是全面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五年;也是建设创新型云南,继续深入推进《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促进全省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支撑和引领云南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的决定》(以下简称《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新时期云南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明确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云南奠定坚实基础。
一、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全省围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落实《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云南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部署,启动实施了《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科技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
断增强。
1.主要成绩
(1)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并建立了国家科技部与云南省政府“部省会商”,云南省科技厅与州(市)政府“厅州(市)科技会商”,州(市)“党政一把手科技工程”等工作机制。各州(市)、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落实《云南省“十一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结合地区和部门的实际,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省各族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进一步提升,创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得到较大改善。围绕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八大工程”,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和机制。2009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突破100亿元大关,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2)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作用显著增强
“十一五”期间,全省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围绕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和企业,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我省烟草种植、加工和装备技术水平,精密机械制造、物流自动化设备、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的技术水平继续保
持全国领先地位;铜、铝、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及稀贵金属采、选、冶技术和装备水平及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烟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等一批我省自主培育的粮经优良品种在省内及东南亚国家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鲜切花品种数占全国90%以上,花卉新品种研发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对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围绕我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在生物、有色及稀贵金属、磷化工、煤化工、先进装备制造、节能减排等领域,突破了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在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由2005年的第24位上升至第22位;全省政府科技投入位列第19位,发明专利授权位列第17位,进入西部前3名。
“十一五”期间,我省共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近1800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15.74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31项,项目经费4.17亿元;获国家科学技术奖37项,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一等奖3项,二等奖33项。全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4)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我省已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中心2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3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重点实验室3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4个,拥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已达到672家。二是创新基地的建设与完善促进了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发展,已成为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平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地。截止2010年底,全省有高新技术企业25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22家,实现销售收入约1600亿元。目前,我省已建有昆明国家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化基地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云南)基地、昆明国家光电子材料及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产业集聚基地。三是产学研结合较好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已成为我省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高校、科研院所提高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目前,我省建有2家大学科技园和1家留学人员创业园。
(5)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突破
目前,我省已构建了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框架,形成了面向全省、覆盖优势学科领域、个体选拔与团队培养相结合、培养与引进并举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营造了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创新创业氛围,为提高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截至2010年底,我省已选
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1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358名,省级创新团队51个,从国内外引进高端科技人才38名。
2.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省科技创新取得了较大进步,但科技整体水平仍然较低,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我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整体较弱,科研成果总量少,成果转化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竞争较多依赖于资源和价格等要素,依靠创新取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不足。二是全省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资源配置不尽合理。2009年,我省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活动(R&D)投入、省级政府财政投入和企业科技投入都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不仅资源分散,而且缺少有效的资源配置协调机制、绩效管理机制及手段,科技资源的整合利用不够,投入重点不突出,投入持续性、系统性较差。三是创新型企业少,辐射带动作用弱,制约了全省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当前,我省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17.1%拥有研发机构,高新技术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仅为5.37%,绝大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四是科技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支撑企业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与发达省市相比,我省尚未形成“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市场融资相结合”的多渠道科技投入的格局,缺少对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以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形式,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的服务能力较弱。五是产学研结
合的机制还有待完善,科研活动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还不够紧密,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尚未形成。
(二)面临的形势与需求
1.国家和我省的重大战略决策对科技事业提出新要求 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我省“两强一堡”战略的实施对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出了新要求,为我省科技事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机遇。中央确定的西部新十年战略,明确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强一堡”战略要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建设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科技创新、产业转移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对内对外开放的公共科技研发平台和现代科技服务体系,构筑云南科技发展在面向东南亚、南亚国家开放中的竞争优势。
2.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使我省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物质资源消耗转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发展不充分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以及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把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使自主创新真正成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的内生动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核心作用。
3.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和引领 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立足当前调结构、转方式,探索推动经济增长新机制,着眼长远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是决定我国未来国际地位的重大战略举措。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我省要根据产业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在与国家战略充分衔接的基础上,立足省情,选择具有比较优势、能够率先突破的产业重点发展,科学谋划、超前部署,力争将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云南特色与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我省的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4.保障和改善民生迫切需要科技的支撑和服务
保障和改善民生离不开科技的发展,我省要把科技服务民生、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围绕人口与健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科学技术普及和技术培训等民生科技重点领域,全面推进社会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创新型云南为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滇、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民生科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公共科技资源,整体推进城乡和区域科技事业的协调发展。“十二五”期间,通过筛选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重点攻关,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
遵循规律,分类指导。遵循科技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发挥政府在基础研究、公共安全、社会发展等领域的主导作用,以及市场对科技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充分考虑科技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领域的差异性,分类指导。
全面开放,深化合作。积极参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抓住“桥头堡”建设契机,加强泛珠三角、滇沪合作,吸引国内外各类创新要素向我省聚集,拓宽我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以科技大开放促进科技大发展。
支撑发展,惠及民生。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性作用,把科技进步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有机结合起来,使发展惠及全体公民。
突出主体,完善机制。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合作,促
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创新型云南建设的重要位置,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整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超前部署,科技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能力逐年提高;科技对全省经济增长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显,为“两强一堡”战略提供重要保障;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效率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突破性发展。
1.“十二五”期间,全省多渠道科技投入达到1000亿元。其中,各级财政投入150亿元(争取国家3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450亿元以上,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450亿元以上。到2015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企业R&D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比例达到70%。
2.到“十二五”末,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进入全国中等水平。科学发展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排位提升2~3位,位列全国前20名,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3.全社会科技投入推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突破50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30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以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0
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0家,争取培育20~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
4.突破核心关键技术600项以上,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500个以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继续保持烟草、花卉、磷化工、稀贵金属新材料和有色金属矿冶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加快培育发展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使这些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5.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力争建成1个国家实验室,2~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0~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达到1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9家;争取成功申报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各1个,建成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5个;建成云南科技创新园等科技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5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0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组建1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100家院士工作站,引进高端科技人才50名,新增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名,省技术创新人才300名,扶持培养高层次创业人才50名,新增培育省级创新团队50个以上。
6.科技成果产出大幅度增加。全省新增专利申请量25000件,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8500件、授权量2500件;被国际知名检索工具收录的高水平论文年均增长15%~20%;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成果大幅度增加。
三、重点领域及优先发展的技术
“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在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农业、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环境保护、新能源、矿冶及新材料、化工、现代服务业、社会发展与民生、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等领域,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一)生物
生物医药:重点研发生物信息医药开发应用技术,药代动力学和药级病理毒理评价技术,药物先导化合物筛选和结构改造、结构修饰技术,现代剂型改造技术,新型结合疫苗技术,中药提取分离技术,中药质量控制技术,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技术,云南道地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技术,珍稀濒危中药品种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技术等。
生物育种:重点研发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发掘、分离、克隆技术,分子设计及标记应用技术,生物信息育种开发应用技术,诱变遗传育种技术,定向遗传技术,云南特色花卉植物驯化和新品种选育技术,云南优良地方畜禽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利用技术等。
生物制造:重点研发现代酶制剂技术,清洁发酵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生物催化与合成技术,新菌种筛选技术等。
生物实验材料:重点研发实验动物家系纯化和标准化技术,树鼩、猕猴、食蟹猴、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规模化生产技术,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技术,实验动物标准模型与生物信息构建技术,哺乳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细菌酵母大规模培养技术,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核酸、多糖)大规模纯化技术等。
(二)先进装备制造
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制造:重点研发近净成形与近无缺陷成形技术,智能柔性加工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绿色制造及再制造技术,精密制造过程控制与质量保障技术,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与回收利用技术,新一代可循环制造流程技术等。
装备制造:重点研发制造过程的在线检测与监控技术,极端条件和高原环境下的电气技术,智能、节电输配电技术和输配电成套设备关键技术,智能电网用户端技术,大型工程工作机械关键部件、系统总成和整机集成及优化匹配设计制造技术,机械装备的计算机机电联合控制技术与软件技术等。
动力机械及设备:重点研发柴油机共轨燃油喷射技术,可变涡轮截面增压技术,废气再循环技术,高热效节油内燃机技术,大容量快充动力电池生产技术,油电混合动力单元集成技术,多燃料内燃机技术,快速充电站技术等。
(三)电子信息
通信: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数字集群通信网等先进网络构建技术,宽带、有线、无线和卫星等多种接入技术,新型网络视频技术,统一通信技术,各类信息传输网络融合技术与互
联互通技术等。
软件:重点研发系统软件设计先进技术,制造业信息化软件开发技术,语言信息系统软件应用开发技术,动漫游戏开发及软件集成技术等。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重点研发金融、财税专用设备整机方案设计、制造技术,金融信息设备集成技术,指纹识别及智能卡系统处理技术,红外热像仪关键核心部件生产工艺技术,高性能LED制造技术等。
(四)现代农业
种植技术:重点研发粮经作物良种良法增产关键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种子种苗高效快繁技术,农业有害生物和非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技术,农田生态控制技术,有机农业应用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农业新型药物应用技术,农药污染防控技术,耕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
养殖技术:重点研发高密度设施养殖技术,畜禽流行疫病监测检疫与防控技术,平衡饲料配置及饲料安全技术,养殖环境控制与清洁养殖技术,现代奶业技术,胚胎工程及规模化生产技术,高原湖泊水域土著珍稀鱼种人工繁育技术,特色土著水产扩繁及规模化生产技术等。
林业技术:重点研发特色林果业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经济林、用材林及特用林经营管理技术,森林生态系统保育利用技术,非木质林产品综合利用与林下产业经营技术,固碳林技术,森林碳汇计量与测定技术等。
农副产品加工技术:重点研发易腐败农副产品、花卉、食用菌保鲜保质贮藏与冷链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标准化生产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农副产品加工环境质量控制技术,食物安全快速检测技术,农副产品加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技术等。
农业服务技术:重点研发中小尺度天气预报与灾害天气监测技术,森林火灾消防技术,畜禽流行病、传染病疾控技术,农业水资源服务管理技术,土壤退化监测与施肥管理技术,农业信息化与信息服务技术等。
(五)资源综合利用与节能
重点研发矿山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尾矿二次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氟硅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磷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电机系统节能技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技术,工业水循环利用和污水减排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废水深度处理与再生水安全利用技术,空中水资源开发技术,工业余热余压利用与节能技术,节能减排绿色工艺技术等。
(六)环境保护
重点研发内陆高原湖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高原湖泊面源污染控制与削减技术,重化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工业废气脱硝(氮氧化物)关键技术,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汽车尾气净化技术,CO2减排技术,低碳技术,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烟气排放在线检测技术,水质智能监控技术等。
(七)新能源
太阳能:重点研发低成本、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技术,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太阳能中高温集热转换技术,高能效太阳热能传输技术,太阳能热利用及建筑一体化技术,太阳能城乡照明技术,热泵及太阳能互补技术,太阳能并网、离网发电系统集成技术等。
风能:重点研发高原山地风力发电场建设与运营技术,风光互补集成技术,自适应风力涡轮设计制造技术,风电自动控制技术以及相关配套设备制造技术等。
生物质能:重点研发生物质发电技术(以气化发电及联合循环发电为主),生物质燃料高效分解转化技术,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技术,生物质直燃气化烘烤技术,生物质固体燃料成型炭化技术等。
(八)矿冶及新材料
重点研发难处理、低品位矿产资源利用技术,高纯有色金属及其化合物制备技术,特殊矿种选矿技术,复杂矿物选别与低品位矿富集技术,稀贵金属二次回收利用技术,连续强化冶炼、短流程冶炼工艺技术,有色及稀贵金属材料高精度(精密)成形生产技术,冶金高效短流程技术,高强度铝合金深加工技术,用于电子产品的铜基材料深加工生产技术,光电子硅材料制造技术,超细粉体材料生产技术等。
(九)化工
磷化工:重点研发精细磷化工产品生产技术,大型胶磷矿柱浮选技术,磷肥副产氟化物的高效利用技术等。
有机化工及石油天然气化工:重点研发聚甲醛改性、着色技术,新型催化剂合成技术,新型柴油添加剂生产技术,低灰分多品种聚乙烯醇生产技术,大型高效气化技术,催化反应与分离过程的集成与强化技术,石油化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等。
煤化工:重点研发煤基清洁能源生产技术,低浓度煤层气CH4提纯生产技术,大型炼焦、焦炉气加工、煤焦油综合加工与新型焦化技术,焦炉气制甲醇/烯烃转化制乙丙橡胶生产技术,褐煤综合利用技术,煤化工热电一体化多联产技术等。
(十)现代服务业
重点研发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信息传输与交换安全技术,通讯与协作技术,商业流程管理技术,现代服务业共性服务集成化技术,电子支付支撑平台、现代服务业服务交互支撑平台、数字媒体内容支撑平台共性技术,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物联网及现代物流关键技术,特色服务模式开发技术,数字化多媒体旅游公共服务支撑技术等。
(十一)社会发展与民生
人口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重点研发重大疾病防治技术,针对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及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检测及监测预警技术,戒毒者、依赖者脱毒治疗及心理干预等毒瘾戒断技术,疾病诊断基因芯片技术,安全有效避孕、节育等生殖保健技术,糖尿病、抑郁症、老年痴呆、恶性肿瘤、肺癌等重大疾病药物开发技术,食品安全标准及检测、监测技术等。
公共安全:重点研发自然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监测、预报、快速处
置和风险评估技术,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及评估技术,高层建筑消防技术,重大生产事故防控、预警、救援技术,社会突发事件快速反应及应急信息平台构建技术等。
新农村建设:重点研发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技术,农村水源保护与饮水安全技术,新农村科学规划与建设综合示范技术等。
(十二)城市建设与交通运输
城市建设:重点研发智慧城市技术,城镇化科学规划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技术,人居环境构建与标准化评价技术,城市绿色美化工程设计与营建技术,钢结构建筑产品与金属塑料型材生产技术,建筑工程节能减排技术,新型低能耗围护结构体系成套节能技术,现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新型墙体、板材、装饰材料、玻璃材料、钢构建筑材料生产及回收利用技术等。
交通运输:重点研发智能交通与综合运输技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隐患监控预警及救护技术,高原山区公路养护及防灾技术,城市快捷公交系统综合技术,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营运、维护、预警及检测技术等。
四、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将着重在“发挥科技支撑与引领作用”和“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与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战略部署,集中力量组织实施5个重大科技专项和8个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完善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型企业形成“小巨人”,打造区域创新“小高地”,为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提供重要支撑。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大科技专项是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过10亿元,单个专项销售收入过50亿元),带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集中国家及省级科技投入4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金融及社会资金投入300亿元左右,突破150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推动相关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00亿元左右。
1.生物专项 ——生物疫苗
专项重点:一是加强现有疫苗的升级换代和产能扩大工作,提升现有细菌性、病毒性等疫苗有效性、安全性的质量标准;二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细菌性、病毒性、基因工程等疫苗及新型佐剂的研制和产业化;三是开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联合疫苗的研制和产业化;四是开展疫苗生产用新细胞基质的构建;五是积极开展已在国内上市的疫苗境外临床试验研究;六是完善药效及其安全性评价、质量控制、中试等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到2015年,力争4个以上疫苗通过GMP认证获准上市,5个以上疫苗完成临床试验批件,7个以上疫苗完成临床前研究,申报临床试验研究获受理;掌握一批核心关键
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实现注射用灯盏花素冻干粉针剂等5~10个大品种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形成3~5个品牌产品系列,生物疫苗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沃森生物公司、医科院昆明医学生物所等骨干企业,整合国内外现有优势资源,加强与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投资,构建生物疫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并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促进云南省生物疫苗产业的壮大发展。
——生物育种
专项重点:一是以云南生物种质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云南生物多样性和区位优势,着力提升我省生物育种创新能力和育种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建立国家良种选育创新基地,建成以东南亚和南亚为目标市场的良种输出基地;二是以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为目标,建立高产优质稻米、玉米、马铃薯等新品种培育,良种繁育与制种生产的技术平台,实现大面积良种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升我省粮食生产水平;三是利用我省优良特色畜禽资源,建立良种选育、种质遗传资源应用与快繁技术体系,推进胚胎工程和遗传物质利用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加快畜禽新品种的产业化。到2015年,形成10~1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稻米、玉米、马铃薯新品种和5~10个畜禽新品种,培育10家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主要措施:依托园禾种业、思农种业、春喜农业、坤华种子、中科胚胎、肉牛中心等骨干企业,发挥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农业部
南方高原农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云南)分中心、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云南畜牧研究所等创新平台在粮经作物及畜禽新品种选育领域的作用,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云南生物育种产业链;建立以我省种子种畜(种禽)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体系,组建云南省生物育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我省生物育种产业发展。
——特色天然药
专项重点:一是以努力培育现代化、国际化天然药物品牌产品为目标,对已上市的具有显著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中药、天然药物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优化生产工艺、增加适应症、新剂型改进、有效性和安全性再评价、替代药物研究等二次开发;二是有重点地推进开展具有云南优势和特色的中药、天然药物1-6类新药及以天然药物为先导物创新药物的临床前预研究、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研究,优先支持与缓释、控释、靶向给药等创新型药物制剂相结合的新药研发。“十二五”期间,新增10个以上中药、天然药物获得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新增10个以上中药、天然药物完成临床试验申报新药证书或生产批件获受理;三是以推进建设我国重要的云药原料基地为目标,开展以重点品种药材为主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养殖)研究,建成30个以重点品种为主、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新增10个中药材基地通过国家GAP认证;四是加强和完善检测等相关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到2015年,力争10个中药、天然药物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达10
亿元,5个以上中药、天然药物单品种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形成5~8个品牌产品系列,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努力实现中药、天然药物、药材、饮片及提取物等销售收入达50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云南白药集团、云南特安呐、昆药集团、灯盏花生物谷公司、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骨干企业,发挥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现代化产业(云南)基地等创新平台在新药研发和名药名方二次开发中的作用,以资本为纽带,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云南特色天然药产业链;联合省内外医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一批特色天然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经费支持,着力打造云药知名品牌。
——花卉
专项重点:一是选择具有较大生产经营规模、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并可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花卉企业,着力打造一批有市场、有潜力、有核心技术、有自主品牌的龙头企业,促进花卉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内涵扩大型转变;二是以细胞工程育种及分子育种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为主,研发一批月季、玫瑰、康乃馨、百合、茶花、兰花、郁金香、高山花卉、热带花卉等花卉新品种,进一步完善花卉产业创新体系;三是开展花卉产业企业示范,促进企业生产的专门化、系列化发展,打造一批以经营大品种花卉为主的优势企业。到2015年,选育出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证书的品种60个,培育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花卉龙头企业10户以上,形成10~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花卉产
业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斗南花卉、英茂生物、杨月季、丽都花卉、明珠花卉等花卉龙头骨干企业,构建花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不断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推动云南花卉产业的整体升级。
2.新能源专项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太阳能并网、离网的发电系统与成套设备;二是研发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高效聚光太阳能电池、大容量储能电池、配电系统、调频装置与变换器、逆变器等产品;三是加强光电转换新材料的研发,提高硅基、锗基等材料光电转化效率;四是开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工程。到2015年,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的量产化,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力争开发3~5个太阳能光伏成套发电设备产品,实现光伏并网、离网规模发电,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南方电网云南分公司、云南天达光伏、云南冶金集团、云南鑫圆锗业等骨干企业,建立太阳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加快配套产业建设,打造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培育骨干企业群,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我省光伏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太阳能光热利用系统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力装置和设备、太阳能
空调设备、太阳能干燥设备;二是开发高效太阳能集热组件、热泵和传热部件、多功能智能热力控制器、光热自动跟踪装置等产品;三是加强技术集成创新,提高太阳能光热系统的热效率,拓展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领域;四是推动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以太阳能光热设备生产为核心的产业链和企业群;五是构建太阳能光热应用研发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到2015年,开发太阳能光热系统新产品5~10个,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太阳能光热系统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玉溪太标、云南一通、云锡同乐、云师大太阳能所等骨干企业,构建太阳能光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5~8个光热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开拓东南亚、南亚国际市场,建设太阳能光热利用配套产业基地,促进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研发与产业化。
3.高端装备制造专项 ——大型精密数控机床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高精度大重型数控铣镗床、坐标镗床、立式车床和智能化加工中心、多功能复合式精密数控机床及柔性制造系统等,实现产业化;二是研发高性能功能部件,实现产业化,推动数控机床产业的整体升级;三是构建精密数控机床研发平台,引进国内外先进数控技术和机床制造技术。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新型机床产品5~10个,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沈阳昆机等企业和云南省高效精密数控机床技术
创新战略联盟,完善以国家需求和市场为导向、以数控机床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整合全省数控机床行业科技资源,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优化数控机床产业链,推动数控机床产业整体升级,提高我省数控机床产业竞争力。
——大型铁路养护机械
专项重点:一是实现连续式捣固车、道岔捣固车、高精度轨道检测车等产品的升级换代;二是研制新型钢轨探伤车、移动综合维修车、扒碴机、物料运输车、米轨捣固车、米轨双向配碴整形车、钢轨铣磨车、高效清筛机、连续式捣固稳定综合作业车、无碴轨道吸污车、恒张力架线车等产品,实现产业化;三是研制高速铁路大型养护机械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四是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大型铁路养护机械发展配套产业。到2015年,开发新产品5~10个,形成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销售收入突破6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昆明中铁大型养路机械集团,整合现有的大型铁路养护装备研发基地和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投资合作,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自动化物流装备
专项重点:一是研制智能化、信息化的物流配送设备,实现产业化;二是开发自动货柜、数控分拣系统、高性能开放式搬运机器人、物流数控系统等物流关键设备;三是实现大型枢纽机场行李自动化处理系统及关键单机产业化。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
主知识产权,开发新产品5~10个,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昆船集团,整合现有自动化物流装备研发基地和研发平台,引进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投资合作,建立自动化物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带动一批相关企业,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
——红外及微光夜视设备
专项重点:一是加大非制冷红外探测仪、新一代红外热像仪、三代微光像增张器、微光夜视仪等仪器的研究及工程化应用,着力攻克非球面镀膜技术、光成型技术等核心技术,实现非制冷和制冷型探测器、新型系列镜头等设备的产业化;二是研发光电子民用化新型产品及材料,开拓国内外民用市场;三是跟踪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加强“图像融合”、红外焦平面阵列等前沿技术研发,研发新颖的器件结构、更高集成密度的廉价传感器材料,进一步储备高技术,开发新产品。到2015年,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北方夜视集团、昆明物理所等骨干企业和研究机构,发挥昆明国家光电子材料及产品科技兴贸创新基地、云南省人民政府与兵器工业集团“省部共建”光电子产业基地支撑作用,加大光电子民用产品研发力度,建立健全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扩散机制,打造光电子民品品牌。
——半导体照明
专项重点:一是研发半导体照明灯具、液晶LED背光显示器,实现产业化;二是突破功率型及超高亮度LED外延片和芯片制造技术、高性能LED封装技术等关键技术,扩大产品应用领域;三是引进先进技术,联合开发民用化、高端化特色产品,形成半导体照明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扩大产业规模。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玉溪蓝晶科技等企业和研究机构,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关键技术,扩大产能,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延伸产业链,促进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发展。
——金融电子装备
专项重点:一是巩固金融、财税专用打印机的产业优势,开发新型专用打印机;二是重点突破金融、财税专用设备整机方案设计、制造技术,手机支付系统、联机交易、中间业务处理、联网智能化自助服务技术,研制指纹识别及智能卡系统集成、多应用支付终端系列产品和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新设备等产品,实现产业化;三是金融电子设备核心功能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四是推动系统集成技术的配套和发展,建设国家金融电子信息装备工业基地。到2015年,形成3~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超5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南天电子等企业,在实现现有产品升级换代,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新型设备,积极开拓和抢占国内国际市场。
4.新能源汽车专项
专项重点:围绕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一是突破大容量能量存储技术,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电子控制系统,油电最优分配控制技术,混合动力单元技术等关键技术;二是研发整车系统,开发动力电池、电动汽车用电机及控制器、电控系统、电源管理系统、油电控制系统等核心部件和充电站配套设备等;三是以城市公交车为重点,整合我省汽车产业资源,推动整车产业化,着力建设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四是加强电动汽车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实现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产量达1万辆,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
主要措施:依托东风云汽、昆船集团、云南大卫、云内动力、哈电(昆明公司)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高原型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基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及代用燃料发动机研发基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关键材料研究中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基地”、“云南省内燃机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支撑作用,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项目,引导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率先使用新能源汽车,逐步推进纯电动和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发展。
5.新材料专项
——常用有色金属为基材的新材料
专项重点:一是开发高强高导电铜合金、弥散强化铜合金以及高弹性代铍铜合金等铜基新材料;二是开发铅板栅合金、新型不溶阳极铅合金、铅钙合金、铅锡合金等铅基新材料;三是开发晶须氧化锌、高铝锌基热镀锌合金等锌基新材料;四是加强有机锡系列化合物、电
镀用锡无机化工产品、无铅焊料及助焊剂、高级锡箔、溅射靶材等锡材精深加工产品;五是开发电子工业用铝箔、PS版铝基板、低损耗电缆铝材、无菌包装用铝箔、新型蜂窝铝板等新型铝合金材料。到2015年,突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铜、铝、铅、锌、锡等为基材的新材料新产品10~15个,形成5~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云铜集团、云冶集团、云锡集团、云铝集团等骨干企业,联合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加强资源勘探和矿山的有序开发,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培育领军企业,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钛材
专项重点:研发生产纳米级钛粉体材料、大尺寸钛板、多规格系列化钛钢复合材料、医用钛合金等新型材料产品。到2015年,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开发钛材新产品5~10个,销售收入达6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昆钢集团、云冶集团等骨干企业,创新产学研结合模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打造完整产业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钛材产品的深加工水平,将我省建成重要的钛材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稀贵金属系列新材料
专项重点:研发电接触材料、薄膜涂层材料、漏板材料、贵金属
合金及复合材料、铂族催化材料、钎焊材料、稀贵高纯金属、军工专用网(铂合金催化网、可收拢式天线用金属网)以及精密合金材料等产品,实现产品结构升级。到2015年,开发稀贵金属新产品5~10个,形成5~8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销售收入达5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云冶集团、贵研铂业等骨干企业,联合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知名科研机构,组建稀贵金属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成一批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中心、国家级检测分析中心,建成我国重要的稀贵金属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化工新材料
专项重点:研发聚甲醛工程塑料及其改性塑料,高强度高韧性玻璃纤维,实现产业化。抓住云南石油炼化基地建设的有利条件,发展特种树脂、特种橡胶及制品、特种涂料等石化新材料。到2015年,开发化工新材料新产品3~8个,销售收入达30亿元以上。
主要措施:依托云南煤化集团和云天化集团等骨干企业,集中研发资源,围绕化工新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突破一批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培育一批化工新材料领军企业,推动化工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二)组织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推动形成“小巨人”创新企业群
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是根据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要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支持技术水平高、产品成长性好、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
130
亿元(农业单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能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科技项目。“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重点新产品开发,集中国家及省级科技投入1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金融及社会投入100亿元以上,突破500项关键技术,开发500个新产品,形成一批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推动相关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左右。
1.生物
重点是:中医药保健品和护理产品;优质高产粮油新品种籽种;特色经济作物新品种籽种;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种苗;生物燃料植物种子与种苗;特色花卉、经济林果和园林植物新品种籽种及种苗;优良畜禽新品种种畜、种禽;实验动物;水产新品种种苗;遗传物质和材料;生物激素;酶制剂;生物催化剂等。
2.先进装备制造
重点是:高性能机床与机械加工母机;化工大型成套设备;矿山大型成套设备;高效环保节能冶炼成套设备;20万千瓦以下水力发电成套设备;超高压特高压电缆;500千伏大型节能变压器及开关设备;铁路牵引变压器;改进电能质量的装置;非球面镜头和光学仪器设备;电控高压共轨柴油机;水下工作机械;机器人及智能自动化装置;遥控机械及装置;盾构机;节油型多燃料汽车;自动化卷烟成套设备;农产品加工机械;新型农用机械和设备等。
3.农业
重点是:优质粮油产品与绿色食品;保健食品;天然色素、调味
品和食品添加剂、新资源食品;方便食品与休闲食品;优质特色果品;绿色蔬菜与食用菌;优质茶与茶制品;无害卷烟;核桃及坚果类深加工产品;地方优质名酒;以果汁、果浆、咖啡等为原料的饮品;高档糖果;高品质蚕丝;高档天然纤维产品;优质特色肉类食品、乳制品;天然香精香料深加工产品;园林绿化苗木;橡胶深加工产品;竹木强化板材;林化工产品等。
4.电子信息
重点是:液晶显示模组及液晶电视、显示器;OLED头戴式微型显示器;传感器及关键部件;信息识别设备;专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等。
5.新材料
重点是:锗、铟、硅等高纯材料;常用金属型材和异型材;常用金属基功能材料和新型高性能合金材料;镁、锂轻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材料;动力电池电极材料;超细粉体材料;金属催化材料;不锈钢、镍等复合材料;高强度增强纤维材料;高强度、高硬度陶瓷材料;新型玻璃等。
6.化工
重点是:磷系阻燃剂;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降解剂与净化剂;功能塑料及改性塑料;新型可降解塑料;合成与复合橡胶产品;烯烃后加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煤基清洁能源产品;电子化学品;对人畜无害的短期降解高效农药等。
7.新能源
重点是:风力发电装备及关键部件;低焦油高效生物质气化发电
设备;大型集中供气沼气设备;生物质循环利用装置;生物质固体燃料生产设备;生物质液态燃料与石油替代燃料等。
8.节能环保
重点是:CO2、氮氧化物、硫化气体净化装置;工业污水处理装置;城市污水处理与中水回用装置;水体污染降解剂;固体废弃物处理装置及垃圾焚烧处理成套设备;机动车尾气净化部件和装置;余热余压循环利用设备;智能节电、节水设备;节能电器;机动车节油装置;低损耗节能锅炉等。
主要措施:一是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转变以往分散投入方式,集中投向具有云南特色、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的重点产品,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专业水平,能有效配套重点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小巨人”创新企业,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做大做强一批重点新产品,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突出亮点,以名牌产品带动产业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强科技显示度;三是加快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和联合攻关,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四是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加快产业发展。
(三)强化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打造特色优势学科
“十二五”期间,要把重点学科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巩固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大力进行特色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凸显高
校和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
——巩固提升我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植物分类学、植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古生物学、天体物理学、矿产地质学与地震地质学等优势基础学科的研究水平,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逐步打造8~10个具有国际声誉的优势特色学科,扩大国内外影响,为我省应用学科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鼓励科教合作,加强资源共享,支持我省大学和科研机构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争取2~3个国家“973”项目。
——依托省政府与国家自然基金委联合基金平台,为我省高校和研究机构与省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高层次学术研究和合作创造条件;通过国际合作,与国外高水平学术机构和大学建立交流合作关系,提升我省基础学科研究水平。
2.进一步提升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根据国家和我省产业发展部署,在生物、光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特色领域形成一批紧跟国际前沿、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或者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基础研究基地和平台,建成50家以上省级重点实验室,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充足的技术储备;大力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积极参与国家知识创新工程,大力争取获得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计划的支持,34
充分调动和激活各类创新要素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围绕我省人口与健康、资源与环境等应用研究领域,开展云南民族、民间医药学典籍整理、医理与药物利用研究,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研网络,开展突发性、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研究,开展重大地方病、职业病、毒瘾戒断技术研发活动;加强防灾减灾新手段、新方法研究和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水体污染防治及修复技术,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城市水资源安全及循环利用技术,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等涉及全民健康和环境生态保护领域的研究。
3.进一步完善知识创新基础条件平台
——争取国家支持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上取得突破,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造具有云南特色和优势的自主创新平台;加强对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调整、完善和提升,力争使现有的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云南省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重点实验室、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实验室等成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研发平台。
——进一步创新产学研结合机制,通过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大学及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在重点产业和骨干龙头企业中构建支撑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支持重点实验室建立面向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
(四)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实施云南省技术创新工程,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引导和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培育一批在行业中拥有核心技术、具
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企业成为自主创新和科技投入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推进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和标准化战略,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富有创新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2.组建重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围绕重大专项和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组建以骨干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科技资源,组织瓶颈技术创新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产业链,推动产业整体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坚持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组建生物疫苗、太阳能利用、自动化物流、电动汽车、钛材、工业“三废”资源化循环利用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支柱产业组建烟草、医药、磷化工、煤化工、矿冶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组建花卉、橡胶、咖啡、茶叶、食用菌、蔗糖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3.推进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围绕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整合资源,不断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集中力量攻克产业
共性、关键技术,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效支撑。
——建设适应我省产业共性技术发展与创新需要的研发及服务平台。一是大力提升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的水平,实施一批贯穿上中下游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打通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和壮大;二是积极吸引跨国公司来滇设立研发机构,鼓励国内外研发机构与我省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研发合作,联合创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逐步形成长期性、全方位的联合研究开发机制;三是以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完善体制和机制,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向企业开放,构建和完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金融支持;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依托现有基础,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
4.加快创新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继续推进各类创新园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软硬环境,提高产业园区的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
——加快推进“云南科技创新园”建设。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和聚集国内外知名企业、大院名校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7
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建成集人才、技术、资金、产业化“四位一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云南科技创新园”,为提升我省整体科技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高水平的公共研发平台支撑。
——建设“国家国际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基地”。吸引和聚集全球科技资源,形成引资、引智、引项目、引技术四位一体的对外科技开放新格局。
——推进高新技术园区提质升级。促进昆明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产业集聚,提升园区创新能力;推进昆明经开区、玉溪、大理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推动曲靖、红河、楚雄等各类创新园区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强红河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园区创新能力和辐射能力;完善玉溪、昭通、丽江等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项功能,推动示范园区的专业化发展;结合各地优势特色产业,依托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一批规模适度、带动性强的农业示范园区。
(五)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全力打造包括政府科技宏观管理、政策法规、知识产权、科技信息、投融资、技术转移、成果孵化、中试推广、生产力促进、科技对外合作、项目管理等综合服务功能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一体化、信息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创新服务机制建设。
1.加强公共科技综合服务能力
——加强公共科技管理与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云南省科技信息大楼,使之成为集科技信息服务、技术转移与科技成果转化、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咨询、科技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技综合服务枢纽。
——加强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对现有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络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应用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等进行优化整合,构建有制度保障、统一管理、统一服务、面向全省科技人员开放共享的公共科研服务平台。
——加强综合性科普设施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各级科普教育基地及科普长廊等公共设施的作用,完善农业信息及技术服务平台,支持边远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科普设施建设,更多地面向农村、社区和青少年开展有针对性的科普工作。
2.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
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综合功能和龙头带动作用,重组、优化、整合我省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重点推进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在高新区、经开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现代农业园区等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针对性地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吸引外部创新创业资源向园区内集聚,为园区内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生产力促进与成果转化服务;联合行业协会力量,加强行业性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大力推动行业(专业)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的有生力量,39
第三篇:医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蓬勃发展,科学和技术日益成为医院发展与建设的竞争焦点,我院积极倡导“科技兴院,人才兴院、服务兴院”,十分重视医院内涵建设,突出专科特色,抓好人才培养,推动重点专科发展,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动医院科技进步,特制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一、加强重点专科建设,促进医疗技术水平提高。
加强医院的重点专科建设,逐步形成优势和特色,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确立了骨科、外二科、内三科为重点建设专科,目前已初具优势,到2015年,各重点专科将建成融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为一体,在市内及周边县享有较高声誉的特色专科。今后5年,医院将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优先满足重点专科发展的需要。
1、优先安排重点专科人员外出进修和学术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外出考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使他们了解本学科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学术动态。
2、优先满足和培养重点专科人才,根据重点专科梯队需要,对学科带头人,在进修、深造、科研等方面给予优先安排,为他们掌握高尖技术创造良好环境。定期邀请广西区内、外三级医院的专家教授来我院会诊、手术、讲课。明确要求重点专科的医疗骨干充分掌握本学科最先进的诊疗技术,熟练解决本学科的疑难病症。
3、优先考虑重点专科设备配置,在一定的资金范围内,首先保证重点专科设备的更新,添置。今后5年,医院准备添置新一代CT,1
DR机,进口自动生化分析仪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PCR等新技术、新设备,为重点专科提供新的检测手段。口腔科装备4台先进的全电脑控制的连体式牙科综合治疗机、铸造机、烤瓷炉、种植机、光固化机、超声波洁牙机等系列国产、进口成套的配套性设备,外二科购置弹道碎石仪、内三科增配血液透析仪等先进设备,为开展各种高难度专科医疗服务提供可靠保证。努力开创一种“院有重点,科有特长,人有专长”的欣欣向荣的新局面,为医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增添活力。
二、积极培养人才,努力提高全员素质。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载体,市场竞争、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兴院,关键是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积极为科技人员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在人才培养和提高全员素质方面,我们将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注重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提高医院各级人员整体素质和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作。我们将根据我院卫技人员的现状和业务特点,分层次地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对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卫技人员、各科主任,继续教育的重点放在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最新进展和动态,重点安排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和参观考察,对于各科中青年业务骨干则有计划有目的安排外出进修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由医院承担外出进修人员的工资和其他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学历层次较低的卫技人员,医院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以提高他们的素质。
2、抓好业务人员的基础培训。对中青年卫技只员从抓基本素质入手,通过举办基础授课,专题讲座、操作练习、书面考试等方法,强化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医教科、护理部每年组
织医护人员进行专科、专项技术训练,定期组织“三基”考试,通过组织“三基”学习,训练和考核,巩固医务人员的基础理论,提高他们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落实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和要求,较快地提高中青年医技人员的业务水平,使优秀人才尽快脱颖而出。
三、重视科学研究,促进科技兴院。
科学技术是医院发展的根本动力,医院间的竞争最终是技术和质量的竞争。今后5年,我院将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和管理力度,使科研工作得到发展。各学科带头人要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完成科研课题,制定完善《关于论文奖励的规定》《关于科研管理的规定》,对在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给予奖励,对有科研课题并取得科研成果者,将给予重奖,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使科研管理制度日臻完善,调动全院卫技人员积极性,促进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深入,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不断的解放思想,积极进取,认真贯彻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及全国技术创新大会精神,依靠科技进步,努力将我院建设成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综合医院。
2011年1月
第四篇: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共1字
为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县科技发展现状及历史背景
(一)“十一五”科技发展成效回顾
“十一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各级各方的支持配合下,全县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深入推进科技进步与发展,科技实力与水平逐步提升,有效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十二五”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科技环境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各级党政坚持把科技工作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健全领导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全社会科技意识普遍增强,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配合、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四位一体”科技工作格局,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学科学、用科学正逐步成为风尚。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县“十一五”科普工作规划》、《关于印发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自主创新 加速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体系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为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设立了科技研发费和科技创新基金,确保了科技投入的逐年增长。
2、科技实力逐步增强。根据“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的发展思路,大力引进实用科学技术,科技推广、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全县评定科技成果25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5项。获得国家专利46项,引进运用科技成果238 项,有效地促进了三次产业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一是工业科技发展势头良好。形成了医药、机械加工、电子、精细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的大工业园区格局。目前,全县共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户,产值达22500万元。二是农业科技成效明显。“十一五”以来,我县开展了统筹城乡科技发展行动、科技富民强县推进行动、全省现代节水农业示范县、成功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重大专项行动,—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县考核。几年来,全县共推广新品种426个,新技术186项,建基地78个,科技示范户12万户。三是项目争取工作成效显著。全县累计争取国家、省农业科技项目35个,经费36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一批拥有自主创新的新产品、新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健全。一是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全县共有科技人才1095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18人,中级职称3307人,初级职称4588人,其他2539人。在这些人员中,教学人员6703人,卫生技术人员1634人,工程技术人员234人,农业技术人员620人,其他人员1761人。二是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增强。突出企业技术创新、推广主体地位,先后与四川大学、省农科院、西南大学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聘请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深入企业传授科技知识,开展疑难诊断。三是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充分利用他们技术优势和信息资源,建立起一个高中低搭配、洋专家与“土专家”相结合的“金字塔”型服务网络,为县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几年来,全县科技特派员共建立各类示范基地42个,举办培训班300余场(次),培养农村实用人才30000余人(次),带动近50000户农户发家致富。
4、科普宣传工作的显示度不断提升。我县十分重视科普工作,成功创建为省级科普示范县。近几年来,广安市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将科普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放在我县开展,每次活动都效果明显,领导满意,群众欢迎。我县科普工作正逐步迈入规范化轨道,做到了每场科普宣传工作四有,即有新技术新产品展示、演示,有专家讲座,有主要宣传内容的展板、挂图,有重点推广产品送给当地群众。
5、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完善了有关知识产权工作方面的制度,加强专利执法工作,认真受理、调解专利纠纷投诉,有效地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每年定期与县工商、公安、文体、新华书店、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开展了以保护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联合清查行动,几年来,共查处盗版书籍余册,盗版影碟近5000盘,调解专利侵权纠纷3件,维护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建县时间短,科技基础薄弱,科研能力先天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事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是科技人才匮乏。二是政策性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研发基础力量薄弱。全县没有综合性大学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科研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实力不
强,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带动能力较弱。五是技术市场发育滞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六是农技推广体系缺失,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有待激活与完善。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逐步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针,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树立抓科技促经济,统筹城乡科技发展理念,以引进推广、再创改进为核心,以提升传统工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强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加快社会和谐建设,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发展与突出重点原则。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统筹产业特色和经济基础等方面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三次产业科技发展重点,加强整合集成,实现重点突破。
2、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原则。强化政府的组织、协调和导向作用,加大对科技工作投入力度,加强共性关键技术的协作攻关。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要素优化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企业科技创新、广大农民技术推广运用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和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
3、实事求是原则。立足实际,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4、市场导向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科技资源,运用市场竞争与合作机制,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全面推进科技健康发展。
5、引进创新原则。坚持引进应用与自主创新并举,以引进创新为主,把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再创研发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产业科技含量。
6、以人为本原则。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实施“招才引智”战略,坚持把培养本地人才与引进高学识、高技术的科技人才相结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涵养人才“洼地”,切实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7、普及推广原则。整合全县科普力量,创新科普形式,拓展科普领域,建立长效、稳定的科普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科技宣传培训工作体系与格局,大力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提升全社会的科技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二)总体要求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体系,增强引进消化和再创改进能力,努力增强全民科技意识和全社会科技素质,为促进我县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提高全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城乡经济又好又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三)主要目标
1、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综合科技实力达到全市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
2、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合理的科技创新格局,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知识产权战略稳步推进。到2015年,全县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法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执法、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自主知识产权工作水平和拥有量明显提升,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年均增长12%以上,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提高到30%以上。
4、支撑引领作用明显提升。围绕全县三次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引进研发运用重大关键技术,为三次创业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是为现代工业提供科技支撑。机械、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主要行业生产技术达到国内中等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内同期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实施较大发展。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每年新推广科技成果10项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
二是为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大力引进推广粮油、畜禽、水果、蔬菜等农业新品种,加快实施“种子工程”,大幅提升农业良种覆盖率。以规模发展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带动,大力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速引进农产品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360项,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个,发展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40个,培育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20家,组建科技创新服务机构5家,培训农民25万人次。到2015年,把我县建设成为四川东部高效生态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示范区;主要动植物良种及种植、养殖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
三是为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保障。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人口控制、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信息技术、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教育文体、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把建设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社会文明的丘区强县。
5、科技人才队伍实力逐步增强。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县接受科技普及培训的企业职工、农村劳动力比例大幅提升,农民技术员数量显著增加。建立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着力引进紧缺实用的高级科技人才。
6、崇尚科学的氛围更加浓烈。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加强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引导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成人教育工作机制与培训体系,大力加强企业职工、社区再就业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技术培训,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积极鼓励研发创新,弘扬首创精神,大张旗鼓地宣传科技成果典型,在全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烈氛围。
三、重点发展领域
(一)工业科学技术
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依托资源优势培育支柱产业,依托工业集中区发展产业集群,依托大项目提升工业科技水平。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施引进创新为动力,以提高效益为目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大力支持开发核心关键技术,为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建材。推广高档建筑陶瓷、卫生陶瓷生产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建材技术和产品。研究、引进建材工业窑炉节能、余热利用等核心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2、机械加工。依托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机械加工业,积极支持弹簧、钜力弹簧、恒立机械等一批机械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引进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信息化技术,大力发展摩托车、汽车配件、机械设备及零配件等产品数控生产技术。坚持依托重庆,面向全国,大力建设机械工业配套基地。
3、生物技术。依托科伦、中药饮片厂、特曲的技术力量,加强与大专院校、科技院所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县医药、酿造企业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4、农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推广现代食品工业生产的膜分离、超临界萃取、无菌加工和包装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粮食、畜禽、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农产品储藏、保鲜、运输和深加工技术,引进功能性食品和方便食品生产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
5、循环经济技术。大力引进推广废渣、废水、废气等工农业“三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经济适用技术,重点加强建材、养殖、制药、化工等行业的污染治理,降低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轻环境污染,再现碧水蓝天,打造洁美家园,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农业科学技术
以“高产、优质、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农业“种子工程”为带动,以优质粮油、优质生猪、优质水果、优质蔬菜和优质蚕桑及林业等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农业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实施为支撑,加速新品种选育和新技术推广,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推广农产品储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加速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发展白色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推广农村沼气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建设“洁美农村”,促进乡风文明,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加快推进五大农业高新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技术储备。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加强共性生态农业技术攻关,进一步解决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为生态高效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五大农业高新技术。
(1)农业生物技术。开发与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技术,开展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兽药(疫苗)以及生物饲料添加剂、酶制剂、微生物制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2)农业信息技术。加快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病虫测报、天气预报、防汛防旱、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应用。加强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实用技术力度。研究推广农业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农业智能诊断决策系统、农业生产信息管理系统。研究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开发机电一体化农机具产品。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农民信箱”用户,提高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水平。
(3)农产品安全生产及精深加工技术。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与农产品质量监测评估,研究农药、重金属、兽药、抗生素、激素有毒有害残留检测技术。研究制订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技术标准,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水果、稻米、食用菌、中药材等生产技术。加强重大疫病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体系构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研究生物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开发氨基酸、有机酸、糖醇、辅酶和维生素产品。引进农产品的贮藏、运输、保鲜技术和无菌化杀菌技术及加工设备。开展农产品安全过程技术研究,推广haccp和环境14000认证体系。
(4)农业设施工程技术。开发设施农业人工环境控制及配套技术、适于设施栽培的温室结构设计研究,研制温室自动控温设备和小型配套机械。研制推广设施农业专用膜、可降解膜和水果套袋等农用新材料。研究设施农业基质及营养液调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与新材料、新装备,推广工厂化农业生产、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栽培与养殖管理等配套技术,加强工厂化种养技术设备和园林机械的研发。
(5)农业环境控制及资源替代技术。推广丘陵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水土保持剂及土壤改良剂,推广可降解农用膜。研究高效生态种养模式、减量精准施肥技术、高效缓释肥产品。引进农业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和修复、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引进发展集约化养殖粪污处理与循环利用、畜禽废弃物臭气生物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沼气发电、人畜共患重大疫病综合防制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气象灾害预测预报、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和生态公益林营建技术,开展生态安全性和农业抗风险能力评价。
2、大力实施“五大科技示范工程”,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围绕我县特色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技术升级,加强现代科技与常规技术的集成和配套,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组织实施五大工程。通过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转化科研成果、延伸加工产业链和应用现代农业设施,为高效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着力争取实施“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与示范”等项目,健全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平台,探索创新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扩大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服务团队,使科技智力和科技要素向农村大量聚集,为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选派各级科技特派员200人次,积极探索制定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配套政策与评价体系。
(2)“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工程。切实完善 “科技110”综合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形成门类齐全、上下联动的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推动城乡信息服务一体化,为农业增效和服务民生畅通科技信息“绿色通道”。
(3)科技创新产业链示范工程。一是着力突破关键技术。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坚持用工业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努力突破良种育繁、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机械化生产、节水农业等核心技术。二是积极引进农业新品种。瞄准国内外技术前沿,引进动植物超级种、生物农药、生物饲料、富营养安全肉制品、生物质液体燃料等战略产品和重点产品。三是大力构建产业链。争取启动生猪、蔬菜、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构建技术链,支撑产业链,形成统筹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工程。围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链,聚集城乡创新要素,实行“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产业带动、农民受益”的县场经营机制,切实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园区“三区”(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科技创新、科技示范和科技带动能力,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中心的技术孵化、示范、培训、带动作用,努力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优质种苗和技术服务,使园区成为区域农业技术孵化创新中心、成果转化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广范围、大幅度地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5)丘区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针对丘陵地区资源少、人口多的特征,广泛开展“两类培训”。一是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食用菌、中药材等务农技能培训,运用科技武装广大农民和农民工。二是开展传统手工艺、风味食品,以及与大中城县产业转移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体能型农民向技能型产业工人转变,缩小城乡群众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差距。既促进留乡农民就地务农兴业、增产增收,又促进农民非农转移就业、增收致富。
(6)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示范工程。加强生活污水、农业废弃物、土壤重金属与农药污染生物修复、城郊河道生物修复与景观建设等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争取城乡结合部污染治理科技试点项目,探索建立适合我县城乡结合部生态环境特点的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并通过示范推广应用促进城乡环境协调发展。
(三)第三产业技术
1、旅游。加大信息技术、电子模拟技术、多媒体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游乐项目的科技含量。加强旅游生态保护、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商贸和金融。大力引进推广商贸、金融业的信息技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商贸、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不断研究、推广信息网络保密技术,确保金融信息安全,推动现代物流业和现代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3、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大力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等数控生产技术,推广机电一体化技术,开发专业应用软件和地理信息系统资源,提升信息化水平。以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发展多媒体网络为重点,拓展宽带信息平台,推广数字电视、第三代通信技术,继续推进农村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广播电视乡村通工程。
(四)其它类技术
1、交通及城建。大力推广公路柔性路面废料利用、农村公路康耐土壤稳定剂运用技术,发展城县照明节能、新型墙体建材、标准化施工技术。研发公路设计软件和工程造价预算软件。完善全县交通管理自动化和交通水陆安全监控系统。加强城县建设软科学研究,提高建筑艺术水平,促进城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教育。积极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科研成果,促进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手段的创新。大力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积极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大力加强中小学生的科技思想教育和科技素质培养,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在成人教育中广泛普及宣传科学新知识、新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坚持用科技成果典型教育激励群众,形成崇尚科学的思想意识与推广使用科技的良好习惯。
3、人口与健康。积极发展优生优育和生殖健康新技术,推全、高效、简便、经济的避孕药具,普及计划生育科学知识,科学指导优生优育。紧紧围绕农村卫生、社区卫生、公共卫生和振兴中医四大重点,促进医疗卫生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推广射线诊疗技术、脑瘤切除术、早期肝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心脏手术、重症烧伤治疗等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医疗技术水平。
4、软科学。着眼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围绕法制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行政效率、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加强管理手段与对策研究,提高行政机关管理效率,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三农”服务水平,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文明。
四、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大力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实施重点科技开发工程,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大力实施重点科技工程
1、人才培养引进工程。根据“工业强县”和“农业富民”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程,加大本地科技人才的培养、奖励力度,注重选拔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积极推动企(县)校合作,建立企(县)校合作奖励基金,加强与高校、科研院和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吸引外地优秀人才来我县创新创业。
2、企业创新主体示范工程。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工作思路,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引领示范作用。完善激励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并保持逐年增长。运用科技创新基金,每年支持2—3户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到2015年,使全县2/3以上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鼓励企业与国内外大学院所联合研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合作,共建技术研发机构,形成产学研联盟,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星火富民工程。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载体,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试点示范、科普培训、科技扶贫、农村信息化等工作,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开展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试点,着力推动县、县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4、粮油丰产工程。优化集成先进实用的节能增效粮油生产技术,推广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等农作物“五良”配套技术,为实现全县粮食丰产增效提供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科技中心的运作模式,努力拓展经营领域,扩大工厂化育苗规模,充分发挥孵化带动功能。大力推广农业科技中心育苗技术,扩大试点范围,发展科技分园区,开展“科技兴村”建设,为广大农村全面推行良种良法,促进大面积增产增效提供技术“源泉”。
5、信息化工程。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建设,搞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商品市场局域网及网上销售系统,建立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网站。
6、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整合全社会科技力量,培育壮大社会中介组织,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组织形式、推广方式上实现新的突破。在企业、农村、社区中大力普及科技思想,提高全民科技素质。建设一批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社区科普阵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场馆,组织科技工作者、行业带头人组建科技富民讲师团,深入工厂、农村、社区、学校开展科普宣传培训,为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提供技术支撑。到2015年,使全县绝大多数农村主要劳动力达到初、中级农民技术员水平,学校、社区、企业等科技知识普及率达85%以上。
7、广渝科技合作工程。建立长效机制,结合两地产业发展特色和经济发展现状,开展广渝科技合作交流,统筹安排,重点突破,实现互动共赢。
8、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加强知识产权法规政策建设和知识产权宣传普及,鼓励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提高知识产权保护、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工作能力,强化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进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
(二)积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1、科技创新平台。突出推动科技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的研发转化与再创改进,大力构建科技进步与创新平台,推进区域全面协调发展。
2、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大力建设科技成果信息共享、成果交易和转化平台。制定技术交易买方激励政策,开拓企业和农村两个买方市场,营造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环境、中介服务环境和金融投资环境,整合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的科技资源,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科技示范园,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3、高新技术产业化平台。建立技术研发、成果运用、投资融资、中介服务等创新体系,进一步建好工业集中区、农业科技中心和农业科技园区,充分发挥园区要素聚集、成果孵化、示范带动的支撑功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
(三)努力建立科技示范基地
以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以产业化生产经营为带动,大力扶持发展建材、化工、机械加工、食品深加工等科技示范基地,培育骨干产业集群,为新技术的推广提供示范,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支撑条件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推动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1、强化科技工作领导。坚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领导干部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坚持把科技工作纳入乡镇领导干部考核。建立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动员全县科技力量认真履行职能,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调控和督促检查,切实承担起重大科技计划争取、技术引进转化、科技合作交流、知识产权管理等重要职责,指导协调各级各部门科技工作,整合利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科技资源效益。
2、建立完善政策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思想观念,切实解决影响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优化政策环境,营造推动创新的社会氛围。深入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科学技术普及法》、《专利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依法促进科技进步,保护知识产权。
3、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技思想及其战略意义,宣传党政实施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弘扬首创精神,鼓励技术攻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尊重人才、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风尚。
(二)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观念,充分发挥现有科技人员的带头作用,在组织实施科技项目中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大力发展壮大科技研发人员、科技企业家、科技中介服务队伍。选派科技特派员到基层开展技术服务,发展专家大院,充分激发调动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建立人才激励、合作竞争的有效机制,促进各类高级科技人才尤其是中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以各类科技园区、基地、专家大院为载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大力开展引智活动,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人尽其才的创业环境。
(三)加大投入,完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制
1、引导企业加大投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县出台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成为技术引进运用、再创改进的主体。
2、依法落实财政投入。认真落实中、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力求科技研发费支出增幅高于同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到2015年,科技研发费支出达到规定要求。
3、大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科研院所、金融机构、民间个人投资科技领域。探索建立以企业和民间资本为主、政府引导投入的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支持鼓励风险投资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到资本县场上县。探索建立风险基金、信贷担保等县场化运作的科银结合机制。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对外科技合作
按照“企业主体、产业布局、工程模式、集成推进”的总体思路,加大科技改革力度,激活卖方和买方两个技术市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促进自主创新的竞争激励机制,奖优罚劣,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创新创业,动员社会力量创办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高级科技人才领办创办技术经济实体。建立“科技成果信息数据库”、“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可引进人才信息数据库”、“籍在外专家人才信息数据库”、“县科技成果交流门户网”,建立和拓宽研发机构与转化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成果交易转化。加大向上与对外的项目争取力度,完善科技项目监管新办法、新途径,强化项目数据库管理,推行专家咨询论证办法,努力提高骨干项目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基金,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大力实施引进创新战略,着力引进发达地区的项目、资金与技术,不断推动科技持续发展。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优势,大力开发和转化专利技术,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大力实施名特优品牌战略,培育自主知名品牌。鼓励研发人员申报专利,防止知识产权流失,切实保护各利益主体的正当权益。积极发展知识产权代表机构,支持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县科技局办公室
第五篇:锡林郭勒盟_十二五_科技发展规划
锡林郭勒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
编制工作方案
为编制好我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按照盟发改委《关于申报全盟“十二五”专项规划的通知》(锡发改字[2009]647号)文件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锡盟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我盟科技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重解决制约我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明确“十二五”时期工作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使其成为指导全盟未来五年科技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根据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重点产业技术进步进行较详细规划,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主要方向,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他产业的发展对科技支撑的需求。
(二)科学先进,切实可行。规划的目标、任务及主题,不仅要起到支撑发展的作用,也要起到引领未来的作用,而且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有较好的实现条件和保障措施。1
(三)立足全盟,上下衔接。围绕锡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目标和重大需求,确定科技发展重点,注重与自治区级科技发展规划、与盟级其他部门专业规划、与各旗县市区的科技发展规划相衔接,统筹协调,保证规划对全盟科技发展的宏观指导作用。
(四)以人为本,加强创新。充分体现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调动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放在突出位置。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创新资源配置。
三、主要任务和分工
全面总结分析全盟“十一五”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一)总结全盟“十一五”工业企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我盟工业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工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产业重点领域及主要任务和优先主题;提出全盟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及政策和措施等。工业科负责完成。
(二)总结全盟“十一五”农牧业及社会科技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我盟农牧业及社会科技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农牧业及社会科技发展的总
体目标、具体目标、产业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及优先主题;提出全盟农牧民科技培训的总体目标及主要任务和措施等。农牧科负责完成。
(三)总结全盟“十一五”知识产权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知识产权工作的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知识产权科负责完成。
(四)总结全盟“十一五”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全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点及发展目标。人教科负责完成。
(五)总结全盟“十一五”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效、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全盟科技信息工作、科技服务业发展趋势,提出“十二五”期间全盟科技信息、科技服务业等工作重点及发展目标。盟科技信息资源开发中心负责完成。
(六)各旗县市(区)科技局应配合盟局有关科室,做好“十一五”科技工作总结,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相关建议和意见,积极提供相关材料等。
(七)由计划科汇总形成总体规划草案。
四、进度安排
根据工作实际和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我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度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底。前期准备和调研工作,对“十一五”期间负责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和评估,形成书面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思路。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及规划框架研究阶段):2010年4月至6月底,起草形成全盟“十二五”总体规划基本框架,并参照自治区“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本级规划进行衔接。征求对规划基本思路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阶段(规划完善阶段):2010年7月至12月底。认真起草全盟“十二五”科技规划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规划草案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专家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根据全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的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后,形成草案,征求有关部门及社会公众的意见,提交盟发改委或盟行署审定。
五、保障措施
(一)成立领导机构。成立锡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设在计划科),全面负责“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协调解决规划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锡盟“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 朝鲁门锡盟科技局局长
副组长: 赛音吉亚 锡盟科技局副局长
孙志坚锡盟科技局副局长
梁德锡盟科技局副调研员兼计划科科长 成员:各旗县市科技局局长,盟科技局各科室负责人及局属各二级单位负责人。
办公室主任:梁德
办公室设在盟科技局发展计划科。
(二)加强调查研究。为保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盟科技局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前期调研工作,加强对“十二五”时期我盟科技发展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性研究,理清长远发展思路。要对一些关系我盟科技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对科技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等进行研究,为编制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打好基础。
(三)进行专家咨询论证。聘请盟发改委、盟经委、盟农牧业局、盟财政局、盟教育局、盟卫生局等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对 “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行指导和论证,适时组织召开高层次的专家座谈会或研讨会,为高起点编制我盟科技发展规划提供智力支持。
(四)做好衔接工作。“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草案要及时报盟发改委,与盟总体规划进行衔接,报自治区科技厅与自
治区科技发展规划进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