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A级绿色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A级绿色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培育方法、技术及绿色育肥猪的饲喂与管理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用绿色饲料饲喂的A级绿色生猪。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2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要求
3.1饲养地要求
饲养地大气、土壤及饲养用水均符合国家农业部暂行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土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今后的养殖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3.2绿色哺乳仔猪的培育
3.2.1母猪产前的防疫
3.2.1.1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每半年对母猪进行一次免疫,使用方法按说明。
3.2.1.2猪0型口蹄疫BEI灭活疫苗,冬初时对母猪进行免疫,用量3毫升。
3.2.1.3猪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用法按说明。
3.2.1.4K88、K 99基因工程苗妊娠母猪产前21天皮下注射1头份。3.2.2 母猪产前的消毒工作
3.2.2.1 产房的消毒
对地面、墙壁、栏杆在母猪进入分娩舍前7—10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
3.2.2.2母猪清洗消毒
分娩前用50%百毒杀1:3000倍清洗母猪全身。
3.2.3.1仔猪出生后的消毒
仔猪出生后,接产人员一手握住仔猪前躯,一手用消毒好的毛巾擦干猪体和口鼻的粘液,使仔猪呼吸通畅。在脐带的近腹端2—3厘米处,涂上碘酒,用消毒剪刀剪断,剪断后用碘酒充分消毒。
3.2.3.2 仔猪舍每隔一周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
3.2.4 尽早多吃初乳
仔猪出生后山,及时采取人工辅助的办法,使每个仔猪找到乳头,让出生仔猪在出生后尽早吃上初乳、多吃初乳。
3.2.5 固定乳头
将出生时体重小而弱的仔猪固定在前2—3对乳头或中间乳头,体重大而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人工辅助2—3天。
3.2.6 保暖防压
设置—保育筐,垫上一层干草于猪舍一角,每隔1—1.5h哺乳一次。4—5天即可放出仔猪。
3.2.7 寄养与并窝
母猪无乳、死亡或仔猪超过乳头时,寄养与并窝是必不可少的,代哺母猪最好是分娩期不超过三天。混群时在仔猪身上涂抹猪尿,使之气味相同。
3.2.8 补铁
出生2—4天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或富铁力(成分硫酸亚铁等)11ml/头。
3.2.9 早期补料
仔猪5—7天补料,自由采食。采用本公司生产的绿色补料饲喂。要定时定量,根据母猪乳汁情况、生长日龄适时调整喂量。
3.2.10 充足清洁的饮水
仔猪一般生后3天内补水,自由饮用,饮水要清洁、无污染,可用50%百毒杀1:10000倍消毒。集约化猪场应采用自动饮水器,最好加上磁化头。
3.2.11预防腹泻
对圈舍7天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饲料营养过剩时要饲1—2次。圈舍垫草定期消毒、干燥。
3.2.12免疫接种
仔猪20日龄猪瘟免化弱毒苗1ml/头肌注。
3.3绿色断乳仔猪的培育
3.3.1仔猪断乳的方法
通常在仔猪45—60日龄采用一次断乳法。仔猪留原圈饲养,母猪转圈,最初3—5天母猪需赶回哺乳。第一天哺乳3—4次,第二天2—3次,第三天1—2次。
3.3.2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仔猪断奶后,立即转入仔猪保育舍,对分娩舍要彻底清扫消毒。
3.3.2.1仔猪舍的消毒
仔猪转培育舍,要对保育舍进行清扫,清水冲洗,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或火焰消毒。
3.3.2.2 合理分群
一般采取原窝培育,即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同窝放在一起饲养。一窝过多或过少,需重新分群,可按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同栏仔猪不应相差1—2kg,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成小群进行单窝饲养。
3.3.3饲喂方法
3.3.3.1适当减少喂量
仔猪断乳后最初7天,可减少20%--25%喂量,并给仔猪喂补料。
3.3.3.2不要突然变换饲料
仔猪断乳15天再逐渐变换饲料,切忌突然。3.3.4温度
3.3.4.1防寒保温
春冬季断乳仔猪要防寒保温,温度应在20度以上。
3.3.5调教
猪舍内三个区:吃料区、睡觉区、排泄区要分好,通过训练使猪养成良好的习惯。防止强夺弱食,建立良好的秩序。
3.3.6防疫
仔猪及肥育猪防疫规程
3.3.6.1猪瘟兔化弱毒苗,产后20天1ml/头,断奶时1ml/头。
3.3.6.2猪丹毒弱毒冻干苗,断奶时皮下注射1ml/头。
3.3.6.3 猪肺疫活疫苗,断奶时口服1头份。
3.3.6.4仔猪付伤寒弱毒冻干苗,断奶时口服1头份。
3.3.6.5口蹄疫0型灭活苗,每年冬初时小猪1ml,25kg至 50kg 2ml,50kg以上3ml肌注。
3.3.6.6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断奶猪2ml/头。
3.3.7驱虫、健胃、补硒和去势
3.3.7.1驱虫:驱虫精(左咪唑),涂沫耳部每10kg猪涂沫1ml.3.3.7.2 健胃:大黄苏打片,每2.5kg猪饲喂1片。
3.3.7.3补硒:亚硒酸钠维生素E2ml/头,一周后再注2ml/头。
3.3.7.4去势:手术去势法。
3.4绿色肥育猪的饲养管理技术
3.4.1 猪舍的消毒
3.4.1.1 有水泥地面及水泥内墙面猪舍消毒:打扫猪舍清除污物,用水冲洗,2—3%火碱水刷洗,再用水冲洗,干燥备用。使用前用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3.4.1.2 无水泥地面猪舍消毒:打扫猪舍,清除污物,深翻一尺,边翻边洒生石灰踏实。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
3.4.2 合理分群、防疫、驱虫、健胃、补硒和去势
对外购仔猪应先观察7天,然后按3.3.2、3.3.6、3.3.7、中的方法进行操作。
3.4.3 调教
按3.3.5中的方法进行操作。
3.4.4 饲喂方式
以哈慈望奎绿色实业公司的全价绿色饲料限量饲喂,喂量为猪体重的4%左右,可根据实际情况分3—4次饲喂,饮水方式为自由饮用。
3.4.5 日常卫生管理
3.4.5.1每天早晨、晚上清理一次圈舍,夏秋两季用清水冲洗一次。
3.4.5.2用具中水槽料槽每天清洗一次,洗至手摸不粘滑。每2—3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一次。其它用具,每天清洗,日光晒干,每3—5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清洗一次。
3.4.5.3饮水中加入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
3.4.5.4猪体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夏季每周一次,冬季每月一次。
3.4.5.5对污水、粪、尿用漂白粉消毒,以每公斤污物2—5g为宜,每户应有固定的倾倒污物和粪尿的坑池。
3.4.5.6严格控制生人进入猪舍,饲喂人员进入猪舍要换鞋。对猫、狗等动物严防进入猪舍,灭蚊蝇、老鼠。
3.4.6 温度
肥育猪前期圈舍适宜温度为20Ċ--23 Ċ。,后期为15 Ċ--20 Ċ。夏天可采取圈前搭凉棚,栽树、注意通风、用水冲洗猪舍等方法防暑。在猪身上洒经过日光晒好的温水,洒时不要冲洗头部。并适当降低圈养头数。冬天可用塑料布封闭,内部多铺垫草,适当增加饲养密度,保持圈舍干燥。
3.4.7 湿度
肥育猪圈舍内保持相对湿度在50%--80%之间。
3.4.8 气流
猪舍内气流以0.1m/s—0.2m/s为宜。在炎热的天气,圈舍的门要打开通风。冬天只留一个通风孔,防贼风。
3.4.9 噪音
日常管理要安静,减少猪的紧迫感。避免换圈、混圈,防止咬架,不要鞭打及踢。
3.4.10 饲养密度
每头猪占地0.8—1.0m,本地猪舍一般为10m夏天饲养8—10头,冬天为12头左右。
3.4.11疫病管理
3.4.11.1发生疫病及时报告签约兽医,进行诊治。诊治不了,要及时上报公司技术部。
3.4.11.2 发病猪要与健康猪及时隔离,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
3.4.11.3 使用器械要病健分开。
3.4.11.4 发病猪舍内所使用的垫草、废弃物可燃的加以焚烧,不可燃者浸入火碱水中一夜后再丢弃。
3.4.11.5 死猪最好是焚烧。若深埋,坑深应在2m以上,洒上生石灰,远离人畜房舍及水源。
4监督体系
4.1 组织机构
县里成立绿办,主管农业书记任主任,农业局、畜牧局、县绿办主管领导任成员,协调公司和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各乡镇或中心村设绿色生猪中心服务站,每村设专职签约兽医负责绿色生猪的疾病防治及技术指导。
4.2 档案和物品管理
公司与饲养户建立了合同档案,签订了饲养合同。认真填写《饲料消耗统计表》、《绿色猪生产统计表》。
4.3 重大问题举报制度
公司设立重大问题举报制度,旨在及时发现在使用饲料方面的违规行为和发生重大疫病。
4.4 技术服务体系
公司通过开办电视专题讲座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建立一整套的技术服务体系,保证了绿色生猪生产
第二篇: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生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1范围
本规程规定了绿色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培育方法、技术及绿色育肥猪的饲喂与管理技术。
本规程适用于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以及用绿色饲料饲喂的A级绿色生猪。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2.2A级绿色食品
A级绿色食品系指在生态环境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产地,生产过程中允许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学合成物质,按特定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及包装经检测、检验符合特定标准,并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A级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
3要求
3.1饲养地要求
饲养地大气、土壤及饲养用水均符合国家农业部暂行的《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绿色食品大气标准,绿色食品土壤标准,绿色食品水质标准,并有一套保证措施,确保该区域今后的养殖过程中环境质量不下降。
3.2绿色哺乳仔猪的培育 3.2.1母猪产前的防疫
3.2.1.1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三联弱毒苗,每半年对母猪进行一次免疫,使用方法按说明。
3.2.1.2猪0型口蹄疫BEI灭活疫苗,冬初时对母猪进行免疫,用量3毫升。3.2.1.3猪细小病毒疫苗配种前1个月免疫1次,用法按说明。3.2.1.4K88、K99基因工程苗妊娠母猪产前21天皮下注射1头份。3.2.2 母猪产前的消毒工作 3.2.2.1 产房的消毒
对地面、墙壁、栏杆在母猪进入分娩舍前7—10天用50%百毒杀1:1000倍消毒。
3.2.2.2母猪清洗消毒
分娩前用50%百毒杀1:3000倍清洗母猪全身。3.2.3.1仔猪出生后的消毒
仔猪出生后,接产人员一手握住仔猪前躯,一手用消毒好的毛巾擦干猪体和口鼻的粘液,使仔猪呼吸通畅。在脐带的近腹端2—3厘米处,涂上碘酒,用消毒剪刀剪断,剪断后用碘酒充分消毒。3.2.3.2 仔猪舍每隔一周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3.2.4 尽早多吃初乳
仔猪出生后山,及时采取人工辅助的办法,使每个仔猪找到乳头,让出生仔猪在出生后尽早吃上初乳、多吃初乳。
3.2.5固定乳头
将出生时体重小而弱的仔猪固定在前2—3对乳头或中间乳头,体重大而强壮的固定在后面的乳头。人工辅助2—3天。
3.2.6保暖防压
设置—保育筐,垫上一层干草于猪舍一角,每隔1—1.5h哺乳一次。4—5天即可放出仔猪。
3.2.7寄养与并窝
母猪无乳、死亡或仔猪超过乳头时,寄养与并窝是必不可少的,代哺母猪最好是分娩期不超过三天。混群时在仔猪身上涂抹猪尿,使之气味相同。
3.2.8补铁
出生2—4天的仔猪,肌注牲血素或富铁力(成分硫酸亚铁等)11ml/头。3.2.9 早期补料
仔猪5—7天补料,自由采食。采用本公司生产的绿色补料饲喂。要定时定量,根据母猪乳汁情况、生长日龄适时调整喂量。
3.2.10 充足清洁的饮水
仔猪一般生后3天内补水,自由饮用,饮水要清洁、无污染,可用50%百毒杀1:10000倍消毒。集约化猪场应采用自动饮水器,最好加上磁化头。
3.2.11预防腹泻
对圈舍7天用50%百毒杀1:3000倍消毒。饲料营养过剩时要饲1—2次。圈舍垫草定期消毒、干燥。
3.2.12免疫接种
仔猪20日龄猪瘟免化弱毒苗1ml/头肌注。3.3绿色断乳仔猪的培育 3.3.1仔猪断乳的方法
通常在仔猪45—60日龄采用一次断乳法。仔猪留原圈饲养,母猪转圈,最初3—5天母猪需赶回哺乳。第一天哺乳3—4次,第二天2—3次,第三天1—2次。
3.3.2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
仔猪断奶后,立即转入仔猪保育舍,对分娩舍要彻底清扫消毒。3.3.2.1仔猪舍的消毒
仔猪转培育舍,要对保育舍进行清扫,清水冲洗,50%百毒杀1:1000倍喷雾消毒或火焰消毒。
3.3.2.2 合理分群
一般采取原窝培育,即剔除个别发育不良个体,同窝放在一起饲养。一窝过多或过少,需重新分群,可按体重大小、强弱进行,同栏仔猪不应相差1—2kg,将各窝中的弱小仔猪合并成小群进行单窝饲养。
第三篇:无公害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管理准则
前 言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北京市绿色食品办公室。
本标准起草人:王立贤、赵克斌、欧阳喜辉、刘剑锋。
范 围
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生猪生产过程中引种、环境、饲养、消毒、免疫、废弃物处理等涉及到生猪饲养管理的各环节应遵循的准则。
本标准适用于生产无公害生猪猪场的饲养与管理。也可供其他养猪场参照执行。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8471 猪的饲养标准
GB 16548 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l6549 畜禽产地检疫规范 GB 16567 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 NY/T 388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 5027 无公害食品畜禽饮用水水质 NY 5030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药使用准则 NY 5031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兽医防疫准则 NY 5032 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净道 non-pollution road 猪群周转、饲养员行走、场内运送饲料的专用道路。3.2 污道 pollution road 粪便等废弃物、外销猪出场的道路。3.3 猪场废弃物 pig farm waste 主要包括猪粪、尿、污水、病死猪、过期兽药、残余疫苗和疫苗瓶。3.4 全进全出制 all-in all-out system 同一猪舍单元只饲养同一批次的猪,同批进、出的管理制度。猪场环境与工艺
4.1 猪舍应建在地势高燥、排水良好、易于组织防疫的地方,场址用地应符合当地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猪场周围3km无大型化工厂、矿厂、皮革、肉品加工、屠宰场或其他畜牧场污染源。
4.2 猪场距离干线公路、铁路、城镇、居民区和公共场所1 km以上,猪场周围有围墙或防疫沟,并建立绿化隔离带。
4.3 猪场生产区布置在管理区的上风向或侧风向处,污水粪便处理设施和病死猪处理区应在生产区的下风向或侧风向处。4.4 场区净道和污道分开,互不交叉。
4.5 推荐实行小单元式饲养,实施“全进全出制”饲养工艺。
4.6 猪舍应能保温隔热,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液清洗消毒。4.7 猪舍内温度、湿度环境应满足不同生理阶段猪的需求。
4.8 猪舍内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应符合NY/T 388要求。4.9 饲养区内不得饲养其他畜禽动物。
4.10 猪场应设有废弃物储存设施,防止渗漏、溢流、恶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引种
5.1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l6567进行检疫。5.2 只进行育肥的生产场,引进仔猪时,应首先从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猪场引进。5.3 引进的种猪,隔离观察15~30天,经兽医检查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供繁殖使用。5.4 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饲养条件
6.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
6.1.1 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NY 5032的要求。
6.1.2 在猪的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营养水平不低于GB 8471要求,不应给肥育猪使用高铜、高锌日粮,建议参考使用饲养品种的饲养手册标准。
6.1.3 禁止在饲料中额外添加p—兴奋剂、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
6.1.4 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在商品猪出栏前,按有关准则执行休药期。6.1.5 不使用变质、霉败、生虫或被污染的饲料。不应使用未经无害处理的泔水、其他畜禽副产品。
6.2 饮水
6.2.1 经常保持有充足的饮水,水质符合NY 5027的要求。6.2.2 经常清洗消毒饮水设备,避免细菌滋生。
6.3 免疫
6.3.1 猪群的免疫符合NY 5031的要求。6.3.2 免疫用具在免疫前后应彻底消毒。
6.3.3 剩余或废弃的疫苗以及使用过的疫苗瓶要做无害化处理,不得乱扔。6.4 兽药使用
6.4.1 保持良好的饲养管理,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药物的使用量。6.4.2 仔猪、生长猪必须治疗时,药物的使用要符合NY 5030的要求。
6.4.3 育肥后期的商品猪,尽量不使用药物,必须治疗时,根据所用药物执行停药期,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无公害生猪上市。
6.4.4 发生疾病的种公猪、种母猪必须用药治疗时,在治疗期或达不到停药期的不能作为食用淘汰猪出售。卫生消毒 7.1 消毒剂
消毒剂要选择对人和猪安全、没有残留毒性、对设备没有破坏、不会在猪体内产生有害积累的消毒剂。选用的消毒剂应符合NY 5030的规定。
7.2 消毒方法
7.2.1 喷雾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盐、有机碘混合物、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用喷雾装置进行喷雾消毒,主要用于猪舍清洗完毕后的喷洒消毒、带猪消毒、猪场道路和周围、进入场区的车辆。
7.2.2 浸液消毒 用一定浓度的新洁尔灭、有机碘混合物或煤酚的水溶液,进行洗手、洗工作服或胶靴。
7.2.3 熏蒸消毒 每立方米用福尔马林(40%甲醛溶液)42mL、高锰酸钾21g,21℃以上温度、70%以上相对湿度,封闭熏蒸24h。甲醛熏蒸猪舍应在进猪前进行。
7.2.4 紫外线消毒 在猪场人口、更衣室,用紫外线灯照射,可以起到杀菌效果。7.2.5 喷撒消毒 在猪舍周围、人口、产床和培育床下面撒生石灰或火碱可以杀死大量细菌或病毒。
7.2.6 火焰消毒 用酒精、汽油、柴油、液化气喷灯,在猪栏、猪床猪只经常接触的地方,用火焰依次瞬间喷射,对产房、培育舍使用效果更好。
7.3 消毒制度 7.3.1 环境消毒 猪舍周围环境每2~3周用2%火碱消毒或撤生石灰1次;场周围及场内污水池、排粪坑、下水道出口,每月用漂白粉消毒1次。在大门口、猪舍人口设消毒池,注意定期更换消毒液。
7.3.2 人员消毒
工作人员进入生产区净道和猪舍要经过洗澡、更衣、紫外线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必须进生产区时,要洗澡,更换场区工作服和工作鞋,并遵守场内防疫制度,按指定路线行走。7.3.3 猪舍消毒
每批猪只调出后,要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然后进行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7.3.4 用具消毒
定期对保温箱、补料槽、饲料车、料箱、针管等进行消毒,可用o.1%新洁尔灭或0.2%~0.5%过氧乙酸消毒,然后在密闭的室内进行熏蒸。7.3.5 带猪消毒
定期进行带猪消毒,有利于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可用于带猪消毒的消毒药有:0.1%新洁尔灭,0.3%过氧乙酸,0.1%次氯酸钠。饲养管理 8.1 人员
8.1.1 饲养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传染病患者不得从事养猪工作。
8.1.2 场内兽医人员不准对外诊疗猪及其他动物的疾病,猪场配种人员不准对外开展猪的配种工作。
8.2 饲喂
8.2.1 饲料每次添加量要适当,少喂勤添,防止饲料污染腐败。
8.2.2 根据饲养工艺进行转群时,按体重大小强弱分群,分别进行饲养,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猪只有充足的躺卧空间。
8.2.3 每天打扫猪舍卫生,保持料槽、水槽用具干净,地面清洁。经常检查饮水设备,观察猪群健康状态。
8.3 灭鼠、驱虫 8.3.1 定期投放灭鼠药,及时收集死鼠和残余鼠药,并做无害化处理。8.3.2 选择高效、安全的抗寄生虫药进行寄生虫控制,控制程序符合NY 5031的要求。运输
9.1 商品猪上市前,应经兽医卫生检疫部门根据GB 16549检疫,并出具检疫证明,合格者方可上市屠宰。
9.2 运输车辆在运输前和使用后要用消毒液彻底消毒。9.3 运输途中,不应在疫区、城镇和集市停留、饮水和饲喂。病、死猪处理
10.1 需要淘汰、处死的可疑病猪,应采取不会把血液和浸出物散播的方法进行扑杀,传染病猪尸体应按GB 16548进行处理。10.2 猪场不得出售病猪、死猪。
10.3 有治疗价值的病猪应隔离饲养,由兽医进行诊治。废弃物处理
11.1 猪场废弃物处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11.2 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应作农业用肥。
11.3 猪场污水应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使用。资料记录
12.1 认真做好日常生产记录,记录内容包括引种、配种、产仔、哺乳、断奶、转群、饲料消耗等。
12.2 种猪要有来源、特征、主要生产性能记录。12.3 做好饲料来源、配方及各种添加剂使用情况的记录。12.4 兽医人员应做好免疫、用药、发病和治疗情况记录。12.5 每批出场的猪应有出场猪号、销售地记录,以备查询。12.6 资料应尽可能长期保存,最少保留2年。
第四篇:生猪饲养销售调查报告
生猪饲养销售调查报告
保长业
自2006年至今,猪肉价格经历了市场最低11.00元/公斤到最高27元/公斤。最高与最低差额为16.00元/公斤,涨幅达145.45%,猪肉价格过快增长给城镇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控制猪肉价格非理性上涨,给政府相关部门做出正确的决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现对生猪饲养及销售做一调查分析,情况如下。本次调查方式为抽样式直接访谈,调查对象选取甘州区梁家墩镇沿沟村二社养猪户周文奇。据该养猪户反映,2008年1月至5月,仔猪价格均不一致,其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及各种因素影响,以生长50-60天,体重10-15公斤为标准,仔猪最高价格为700元/头左右(3月份),最低价格为400.00元/头左右(5月份)。以1月出售的仔猪为调查对象,1月出售的仔猪生长期约45-50天,重约12.5公斤,价格为590.00元左右。仔猪再生长5个月,达到约100公斤,即可出栏。在仔猪生长期间,约喂养600斤饲料,饲料费650.00元左右,每头猪医疗防疫费用约为20.00元,用工费67.5元/头,出栏装车费5元,以上成本共计1332.50元,以5月20日出栏价格核算。当日出栏价为15.00元/公斤,该养猪户1月养一头猪到5月出售。猪体重达到约100公斤。出
售可得1500.00元,除去其生产成本,该养猪户获利为167.50元,猪贩从养猪户手中以15.0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贩运到屠宰场,交纳每头7.00元的检疫费,每头16.00元的屠宰费,每头100公斤的猪可宰肉约66.50公斤,猪贩将屠宰后的猪以23.00元/公斤的价格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以24.00元/公斤的价格在市场上销售。屠宰场在屠宰过程中,以每头35.00元的价格将猪头和猪肠肚从猪贩手中强行收购,而后又以16.00元/公斤左右买给零售商。在整个过程中,猪贩从每头猪中获利197.10元,屠宰场从每头猪中获利59.00元,一头生猪由出栏到市民手中。在整个过程中,新增价值高达329.50元。
另外,该养猪户反映,我市生猪还向外销售至西藏、青海、河南、酒泉、嘉峪关等地,在生猪大批外运期间,市内生猪供应量减少,成为影响我市猪肉价格上涨的又一因素。
几点建议:
1 规范生猪收购价格,生猪收购价格不得低于市场零售价的20%。
2 规范屠宰场收费标准,杜绝屠宰场欺行霸市行为。3 限制外运。
第五篇:浅谈发展奶牛绿色饲养综合管理
浅谈发展奶牛绿色饲养综合管理
关键词:绿色养殖业;无公害;饲养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的安全、无公害,加快生产绿色无污染的牛奶势在必行,是发展奶牛养殖业的必然。黄河滩区,空气清洁,是天然的奶牛养殖场,生产绿色牛奶的潜力很大,开发绿色奶牛养殖小区可以大力发展我国的奶牛养殖业。1 增强奶牛“绿色”养殖业的意识
当前绝大多数奶牛养殖户对绿色产品的概念、含义、意义及作用知之甚少、认识浅薄,提高养殖户对绿色产品的认识,应该加强对广大养殖户进行一场深入的绿色的、无公害的饲养奶牛教育,用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宣传活动,使他们充分认识无公害的绿色产品的价值和经济效益。2 场地的选择
养殖场的场地选择,是生产绿色无公害牛奶产品的重要之一,是影响牛乳质量,奶牛生产性能及生产发育的最重要最直接的环境;选择空气清晰,水草丰富,无污染、无噪音,远离闹市区,是提高奶牛生产和经济效益,保证绿色牛乳生产的重要措施;能建立奶牛自由采食区、自由卧床休息区和集中挤乳的先进的现代化管理饲养模式,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生鲜牛乳质量。3 大力发展草牧业
粗饲料品质的好坏与安全卫生直接影响着奶牛的营养和健康,同时又通过乳和乳制品与人类的营养和健康密切相关,确保粗饲料生产各个环节的无毒、无污染、安全卫生,成为奶牛绿色饲料的重要部分。牧草是绿色植被,它既是发展奶牛业的物质基础,又是生态平衡的主体。建立“以草为业”的观念,以草兴牧,以草富民。大力发展种植优质牧草,调整农业结构和品种结构,实行以草定畜,化区轮牧,最大限度地增大牧草覆盖度。发展优质牧草业是实现绿色养牛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加强科学饲养管理
4.1 合理分群
由于产乳性能不同,体重、体质状况各异,区别饲养和管理,这对提高乳产量,减少饲料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都有重要意义。
4.2 日粮组成要多样化,精粗饲料合理搭配
为了提高乳牛饲料的适口性,满足乳牛的营养需求。饲料日粮组成的多样化,可以保证日粮具有更加完善的营养,奶牛正常的代谢和旺盛的泌乳机能。青绿多汁饲料、青贮饲料和优质干草适口性强,营养丰富,容易消化,能够刺激消化器官的活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增加食欲。高产奶牛精饲料量往往大于基础用量,这是产乳需要,但是必须添加缓冲化合物以控制瘤胃的发酵。合理搭配日粮,使奶牛吃进的饲料除维持需要外,全部用于产奶。
4.3 饲喂方法
要求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定时、定量,少喂勤添,饲喂次数与挤奶次数保持一致。
4.4 育成牛、犊牛段的饲养管理
在饲料供给上以优质青粗饲料为主,占日粮干物质的75%左右,精饲料为辅,占日粮干物质的25%,逐步促进消化系统的生产发育,为以后生产性能的发挥奠定基础。
4.5 搞好牛体及环境卫生;
降低饲养浓度,及时清除粪尿;确保奶牛休息;经常刷拭牛体,促进皮肤代谢;挤奶前用温水洗净乳房,挤奶后药浴乳头,减少细菌感染;预防乳房炎、子宫炎、腐蹄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5 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
畜牧部门对奶牛养殖户进行奶牛饲养,疫病防治等技术培训,提高奶牛养殖户的科学饲养管理技能。为发展绿色奶牛业提供技术保障,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加强“胚胎移植工程”的建设,把引进、培育良种和改良本地牛结合起来,围绕草地建设,优良牧草选育、种植、饲草加工、模式化饲养、疫病防治、生鲜奶储运、保鲜等技术进行综合开发应用研究,提高奶牛养殖业的科技含量。6 注重添加剂的应用
随着集约畜牧业和配合饲料工业的发展,饲料添加剂的使用日益广泛,种类不断增多,可以大大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充分发挥奶牛的生产潜力,改善乳品品质,但由于部分饲料添加剂具有毒副作用,加之过量的、无标准地使用,造成奶牛生产的污染,大大降低了乳品的安全性。加入无公害的饲料添加剂,同样具有良好的抗病和促生产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饲料转化率和乳品品质,且无物染、无残留、无抗药性、无毒副作用等优点。总之应严格按照无公害饲料生产的有关规定执行;选择添加剂时应有针对性,不滥用和长期过量使用;明确各个添加剂的禁药期和休药期,减少残留,使产品符合绿色食品卫生标准;严格其间的配伍,不随意混合使用等,这是奶牛绿色养殖业的关键。加强环境保护
要堵住污染源头,坚决取缔非法排污点;对较大型生产企业坚持生产、治污同步,加大对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政府职能部门严格把好项目审批关,必须通过生态环境可行性论证,杜绝新的污染源。建立健全奶牛防疫体系
加大奶牛疫病监控监测、防疫灭病制度,确保奶牛绿色养殖带内无重大疫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