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潘敏同志在2011年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潘敏同志在2011年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团市委地区工作部(郊区部)时间:2011-05-31 点击量:
潘敏同志在2011年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
团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1年上海市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会议,进一步推进和部署今年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目的是要构建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的新格局,努力完成团中央下达的建团目标,不断活跃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的工作,大力推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的建设。
在过去一年里,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在全力参与世博工作的同时,克服大量困难,付出很多艰辛,狠抓工作落实,我们团的各项重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特别是在非公企业团建工作上取得了突破。去年一年全市新建非公企业团组织2583家,超额完成团中央下达的建团目标。在这里,我代表团市委,向各区县、各委办局、各单位团组织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祝贺!向广大团干部的辛勤努力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党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领域的工作力度很大,与之相比,我们团建的差距还比较大。截止2010年年底,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是12648家,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是5304家;截止2009年年底,上海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是5896家,建立团组织的社会组织是216家。作为共青团组织,必须按照党的要求,积极推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有效服务于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发展。今年团中央给上海下达的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建团目标是,在非公企业中新增建团7000家,在新社会组织中新增建团600家,在农民工聚集地中新增建团50家,任务很艰巨。刚才听了浦东、奉贤、工商局、永达汽车等几家团组织负责人的交流发言,各单位围绕自身工作特色,探索出了很多富有创新活力和务实高效的好经验、好做法,让我们深受启发。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大家攻坚克难的勇气、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务实干事的作风,也给了我们顺利完成今年任务的信心。
前面,陈凯、晓敏、未晚三位同志分别布置了分管条线的团建工作任务,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今年的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是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新时期共青团的根本职责。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加强当前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八点意见,同时也充分感受到了党对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工作重视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从这八点意见中,都可以找到我们团各自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与我们工作的关联度都很大。在八点意见中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的投入到基层,努力来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这些都是要求建立组织体系,对我们进一步做好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上周陆昊同志在团中央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价值在于努力探索党的政治行为和组织行为在青年中的实现路径,探索党的思想主张在青年中的传播路径和有效方式,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群体青年的重要政治目标,尽最大努力把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组织存在,就无法履行团的根本职责;没有组织存在,就无法保持与广大普通青年的密切联系。当前的首要任务要继续保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的力度,着力消除共青团在青年农民工群体中的组织空白点”。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重视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团结、凝聚、服务好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中的团员青年。
二是要以密切团青关系为努力方向,推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我们在团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上海共青团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思路是“围绕进一步密切团青关系,继续深化团建这一主线,着重突出服务这一重点,把建设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共青团不断推向深入”。团青关系是党团关系的重要基础和目标指向,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共青团的生命力根本在于与广大青年的联系。没有组织存在就无法履行团的根本职责,没有组织存在就无法保持与广大普通青年的密切联系。希望各级团组织把推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的工作,作为密切团青关系的重要契机。第一步就是要把团组织建起来,然后通过活力建设让团组织“转起来”,最终的目标就是要进一步密切团组织与青年白领、来沪青年等群体的团青关系。
三是要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做好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今年我们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及农民工聚集地建团的任务是7650家,确实任务很重,压力很大。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离不开党的支持。这几年来,党建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领域的推进力度很大,通过成立市区两级社会工作党委、街镇层面的综合党委、配备党群工作者等有效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4月份,要召开党建带团建的会议,会议上将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本市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将新建党组织同时建团组织、街镇团组织负责人兼任综合党委委员、团建工作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团建工作纳入党群工作者职责等内容写进意见,推动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希望各基层团组织尤其是团区县委要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支持,目前已经有不少区县准备召开区的党建带团建会议,希望今天会议以后,大家要及时把会议精神向党组织汇报,最大限度地取得党组织的支持,使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跟上党建步伐。
四是要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推进工作,确保完成目标任务。在走访基层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基层的创新是无限的,我们现在在建团模式上,已经摸索出了一定经验。独立建团、联合建团、依托建团、行业建团、区域建团、市场建团、商业街建团、社区建团、公寓建团等多种模式都是基层多年创新探索的结果。独立建团如长宁史泰博团委、普陀红星美凯龙团委、松江比亚迪团委,特别是卢湾普华永道(中国)公司,该公司有1500多名青年员工,以普华永道审计一组为班底组建普华永道团支部,成功探索在大型外企建团模式,去年世博城市服务站点工作中他们用双休日时间承包了新天地附近的站点志愿者工作。联合建团如浦东嘉兴大厦、静安恒安大厦等都是依托楼宇建立联合的团组织;青浦奥特莱斯团支部是在大型商场集聚地建立的联合团组织。依托建团如徐汇的美罗大厦团支部、2577创意大院团支部都是依托物业公司建立。行业建团如徐汇龙华旅游城餐饮行业团支部,普陀桃浦成立物流产业链青年工作委员会推进建团;崇明将同类型的诺欧咖啡和蓝蝶咖啡建立联合团支部。区域建团如浦东金桥出口加工区园区综合团委、长宁虹桥临空园区团委、虹口绿地阳光园联合团支部等是在园区内建立联合团组织;青浦白鹤镇非公企业较多,成立综合经济团委。市场建团如嘉定的轻纺市场、东方汽配城、曹安商贸城都组建了团支部,普陀的新长征电脑市场团支部,闵行九星综合市场团总支等。商业街建团如闸北七浦路服饰商业街、青云路眼镜街都成立了团组织。社区建团如虹口上海白厦宾馆有限公司和柳林居民区团支部联建。公寓建团如嘉定在永盛公寓、城陈公寓等可容纳3万人的较大规模的民工公寓,通过建立公寓社区青年中心和公寓团支部、在楼组内设团小组凝聚青年。
我们希望基层能进一步开拓创新,创造出更多符合实际的建团路径和工作方式。同时,我们一定要以务实的态度推进此项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建团的基础上,让这些组织活起来,今年团市委也要从推动专题的培训工作,从组织规范达标的角度来让这些组织动起来,希望在座的团组织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有效激发团组织的活力,我们鼓励区域化团建联建、结对共建等团建形式的多样化探索;鼓励配备团建指导老师、体制内团干部跨行业兼任等团干部配备方式多样化的探索;整合青年中心及社团的项目、阵地等资源进行活动项目的多样化探索等等。今年,任务特别艰巨,希望大家发扬攻坚克难的精神,上下一心,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推进工作,全力确保今年建团目标的完成。
五是要形成上海全团推进的合力,进一步争取各方力量的支持。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是要举全团之力共同推进的工作。团市委层面,整合组织部、统战部、管理信息部、青年社会组织工作部、青工部、学校部及区县团组织的力量,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构建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的新格局;通过《关于加强新形势下本市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制度、考核等方面做了制度安排;将通过与社会工作党委、民政局、司法局、经信委、建交委等相关委办局的合作,推动相关政策,为基层团组织优化工作环境;以新建一家300元的资助额度,设立专项经费200多万,确保工作的开展等,全力推进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的开展;加大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的宣传力度,对好的单位、好的经验以及好的典型进行阶段性的宣传,并在最后的总结中加大表彰力度。希望各级团干部今天会议以后,也要多渠道,广吸纳,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构建自身有效的工作机制,协同推进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今年非公企业和新社会组织的团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意义深远。希望大家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放松、有韧劲,以更好的状态、更科学务实的方法,在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中,进一步实现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在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
在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
推动会上的讲话
2011年3月2日
刘道刚
今天,我们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推动会,深入学习贯彻团中央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团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党中央书记处对共青团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落实团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有关部署,安排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津共青团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目的是夯实我市团组织建设基础,进一步推动团建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过去一年里,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克服大量困难,付出很多艰辛,狠抓工作落实,特别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上取得了非常重要的突破,为全团贯彻落实团中央要求、着力消除在青年中的组织空白点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我代表团市委书记班子,向全市各级团组织取得的工作成绩表示祝贺!向广大团干部和今天表彰的“团建之友”的辛勤努力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两新组织团建数据库录入情况,2010年全市共新建立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3145家,新社会团组织115家,新覆盖团员总数7.1万人,35岁以下青年数14.3万人。下面,我主要讲一讲2011年我市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的问题。
一、进一步统一全团的思想认识 思想决定行动。认识上清不清、透不透,直接决定着推进工作的信心和勇气。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要把党交给的重要事业放在首要位置,把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作为团的“生命力工程”,在思想交流碰撞和工作实践当中深化认识。
1、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从作为一个青年组织应该真心关心、联系服务重要青年群体的角度,把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团的建设作为重要责任。在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共青团工作的重要价值在于,努力探索党的政治行为和组织行为在青年中的实现路径,探索党的思想主张在青年中的传播路径和有效方式,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重要政治目标,尽最大努力把广大青年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引导青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的首要任务要继续保持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的力度,着力消除共青团在团员青年中的组织空白点。要努力增强工作的深度和普遍性,注意纠正工作表面化和机关化的不良倾向。要善于总结,总结不能仅仅是情况汇总和问题描述,更重要的是分析认识上的变化、总结工作机制上的变化。
2、坚持抓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并重。团中央书记处一直强调抓基层,既包含抓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也包含抓团的基层工作,从来没有改变过对组织活力的探索和追求。一是要以积极的、正确的态度对待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的活力问题。对非公有制企业团建一直存在一个意见,就是建了之后“活”与“死”的问题,也就是组织活力问题。要看到组织建设难是时代变革带来的问题,乡镇街道组织格局需要创新也是时代变革带来的问题,关键是能不能及时地抓住这些问题并努力取得新的突破。
二是要找准团的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根本功能相融合的工作切入点。这就是要再次回答建了团之后干什么的问题。去年3月18日,团中央召开的全国企业共青团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我们从企业为什么建团的内在逻辑角度,提出了企业团组织六个方面的工作结合点,要求以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为前提,开展好思想性、技能性、娱乐性活动。企业团组织的建立,要做到“牌子挂起来,内容捡起来,作用体现出来”,要让企业经营者与青年切身感受到团组织成立先后的变化,团组织为企业发展做了什么。今年1月,党中央书记处明确指示我们要围绕人格塑造、信念养成、能力提高,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团员青年在学习成才、情感婚恋、身心健康、社会融合等方面的普遍性需求提供更多帮助。应该说这些要求是非常明确而具体的。
二、重视并科学设置推动工作的机制
机制是一个组织体系推动工作的必要条件。没有机制保障,就推动不了工作,特别是攻坚克难的工作。去年,在建立健全机制方面就有很多不错的例子,比如北辰区积极争取区委支持,浙江商会团委大力推动商会内非公企业建团等等。对于非公有制企业团建这样难度较大的普遍性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干得好要充分表扬,干得不好要及时指出不足。有些同志在推动工作中可能受了一些委屈,认为工作没少干却受了批评,这就需要用理性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建团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阶段,工作基础差别比较大,干部的工作经历与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的吻合度差别也比较大,所以更要把视野放到更大的空间,理性平和地去对待批评。
当前某些领域组织覆盖存在空白,工作深度和活力还不够,这不简单是某个人的问题,而是难点问题长期累积的结果。我们现在必须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同时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这是共青团非常宝贵的传统,没有在过去工作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精神,很多工作都无法有效推动。
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要注重抓团建工作的过程。抓过程既是抓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干部的有效方式。要重视工作过程设计,使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的过程,变成广大团干部真正理解党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真正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的过程,变成充分依靠党建带动又充分发挥团组织主动性、创造性的过程,变成既要扩大团组织覆盖、扩大团组织影响,更要让团干部深入广大青年的过程,变成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理解企业青年员工的过程,变成建设组织与增强组织活力并重的过程。要善于把成熟经验变成规定动作,并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进一步明确抓非公有制企业团建的主要手段和可借助力量,切实加强工作保障
1、加强思想保障。要把中央对群众工作的最新要求、党中央书记处的重要指示,作为推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要深刻认识到做好新形势下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深刻认识到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薄弱环节,深刻认识到青年团员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中所暴露出来的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牢牢坚持依靠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来推动普遍性的青年群众工作。
2、加强组织保障。要充分借助党建带团建工作推动过程,强化制度保障。既要充分依靠党组织力量、争取党组织支持,又要积极探索、锐意进取,努力在建立党组织并且有团员青年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团组织。要紧紧抓住落实党建带团建有关制度规定和深入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大契机,把着力消除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空白点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借助制度设计,借助组织整体力量,借助党政力量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
3、加强活动保障。要充分发挥共青团社会化动员优势。把共青团各项社会动员载体与推进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逻辑角度找准工作切入点,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建团的内在动力。要运用社会化动员方式,从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的角度,从共青团根本属性、根本任务与企业根本功能相融合的角度,从共青团广泛开展思想性、技能性、娱乐性活动工作积累的角度,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要引导企业家理解在经济社会变革条件下,在青年为职工主体的背景下,企业管理要努力实现严格管理与人文关怀的高境界统一,而加强团的工作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支持力量和积极因素。要把去年以来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过程中最普遍、最适用、最成熟的经验梳理出来,用于指导全团工作。
今天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各团区县委书记递交了《团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团组织的工作长期以来罕有量化考核指标,如此“实”的方式下达目标责任,正是对我们广大团干部工作能力的检验,也是我们团干部展示工作水平的一个好机会。希望同志们把坚决贯彻落实团中央、市委和团市委的工作变成一种习惯,变成一种自觉,思考工作,联系实际,推动工作,坚定不移的完成好团建工作目标责任。
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社会组织团建工作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希望同志们坚定信心,不动摇、不放松、有韧劲,在已有的工作基础上,以更好的状态、更科学务实的过程,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三篇:俞正声在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网上海频道12月31日消息:
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情况,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切实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自身发展转型和筹办世博的繁重任务,在去年年底的市委全会上,我们提出了 “四个确保”的总体目标任务,即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筹办有序进行。今年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日益加深、上海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态势,我们在九届市委七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把调整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 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总体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开展工作。一方面,千方百计保增长,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快落实保增长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虽然GDP增长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也知道实现9%左右的增长有难度,但在非常时期有必要为实 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推动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件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大事,就是全力筹办世博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 快“两个中心”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认真实施南汇并入浦东新区,积极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努力推动迪斯尼项目落地。目前,这六件大事都在 有序推进,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突破。比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9号文件,把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召开 全市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制定了实施意见,细化明确了160多项今年要推进的重点工作和措施。又比如,我们把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上海制造业提升 能级、向高端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了实施意见,建立了市级层面工作推进机制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年来,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为今后更长时 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经受了新世纪以来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总体来看,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服务业 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 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必将大大增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上海经济发展 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外需仍然不振。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复苏仍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升 温,外需不振可能持续较长时期,将会对上海未来的工业增长构成压力。二是某些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一年来房价、地价上涨过快,均处于历史高位,潜在 风险加大。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传统工业外延式发展已十分困难,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质量、品种和效益的提升艰难而紧迫,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对经 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力
度需要加大。三是财政持续较快增长面临一定困难。虽然今年财政增长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但收入 结构仍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较多地依赖于房地产业;财政收支的矛盾仍较突出。四是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 8%,增幅低于9.3%的全国平均水平。
总之,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发展信心和工作决心,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我们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进一步增强的共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方向,加快推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的一贯要求。早在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正式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 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中央希望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一贯要求。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其首要任务就是率先转变发展 方式。这次温家宝总理视察上海时进一步指出,上海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全国的前头”。我们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倍努力,在率先转 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新进展。这是中央赋予上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也是上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应尽的义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上海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产业 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 想,尤其要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 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要切实转变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长远发展后劲,实现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在发展中实现转变。要正确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转变的难点成为工作的着力点。比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就要着力在金融、航运、贸易及生产性服务中寻找新突破,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新空间,提升服务业辐射功能,发展高端型、总部型、离岸型的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以及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新领域新空间。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就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求信息产业的新发 展,占领新能源、新材料的新高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捕获新机遇,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形成新的增量。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就要着力推进一批新城和新市镇 建设,紧密结合轨道交通网络、大型住宅区和试点城镇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和功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必须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转变。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必须放到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必须在扩大开放、利用“两个 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明年举办世博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广交国内
外朋友和企业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使世博会成为推 进上海发展转型的契机。要下决心调整外贸发展方式,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制造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使上海成为中国最佳国际贸易交易地。同时,要在“走出去”和拓展国际新市场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必须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转变。我们要深入 分析上海的优势,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和恰当的定位。上海优势有很多,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智力密集,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多、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形成科 技创新、文化创意的氛围。二是开放度高,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与长三角和长江沿岸城市联系密切,具有广阔的腹地,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 才。三是商务环境好,商业发达、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特别是上海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商业习惯、商业作风,讲规矩、守信用、做事精细。四是有“四个中心” 建设的国家战略和中央政策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发挥好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转化为上海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扬长避短,走出一 条具有上海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是必须在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中实现转变。人民生活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 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恰恰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的重任。我们应该更好地发现、重视这些需求,不仅仅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 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应看到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 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妥善解决因生产布局调整、落后产能淘汰、旧区改造和建设中涉及城乡群众利益问题,关注新 形势下出现的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二元结构”问题,切实做好就业、安居和保障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水平。
五是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成效不明显往往与改革不到位有关。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中央经济工 作会议上提出,要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这为上海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切实淡化 “唯GDP”的目标导向,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确定一些可以衡量发展方式转变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体系。有的同志提出,是否 可以做到生产总值的增长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要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利税的增长要高于增加值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要高于 工业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要高于工业的增长;还有同志提出,要明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土地产出等指标。有关部门应该研究这些建议,明确 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并以此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加强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审批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 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系统性政策合力。
三、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之年。办好世博会是上海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区县、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条工作主线,更 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 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更
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这里,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1、关于进一 步落实好国务院19号文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务院19号文件政策含金量大,很多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当务之急仍然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对现有 政策落实情况要进行梳理、评估和分类。对已经取得突破的政策,要进一步扩大战果、放大政策效应;对那些初步具备实施条件、各部门达成一致的政策,要抓紧落 实落地。另一方面,要主动思考、深化研究。对一些属于探索性、各方观点尚存分歧的政策,要主动加强研究,针对难点问题,积极想办法,形成可行性思路和方 案,努力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全市各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合作,不推诿、不避难,建立健全滚动推进的落实机制,特别是要制定好明年需要落 实的重要事项和工作目标,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督办、有评估,扎扎实实、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准确把握全球 化、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管制、税制、体制和法制等瓶颈问题,探索新的具有制度突破意义的政策,为服务业发展拓展 更大的制度创新空间。比如,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方面,要研究和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如功能性总部成为其区域管理 运营重要平台、一系列贸易新方式和新业态相继催生等。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外高桥保税区的作用,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研究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 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离岸贸易,探讨建立“离岸国际贸易示范区”的可能性,使上海逐步向依托本国进出口贸易与全球离岸“三角贸易”并举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转变。比如,研究制定激励服务业发展的税制和税收政策。目前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精细化、与制造业融合等新趋势,我国现行的服务业税制还存在一定程 度的不适应。同样,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企业母体中分离和独立出来,也面临较高的税务成本。为此,要认真研究与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措施和政 策,积极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还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依赖,也与传统的服务业、基础工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措施,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等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上海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关于大力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培育形成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信息网 络、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要抓紧研究对接。今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激烈竞争的态势,我们在重点产业 的布局、现有政策的落实以及体制机制的突破等方面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为此,要进一步聚焦重点,特别要重视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比如新能源、智能电 网、新能源汽车等,立足于面向未来的市场、占领产业制高点和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使政策和资源更加聚 焦。要尽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发现、评价和转化的体制机制。很多同志希望增加投入,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缺乏对科技新成果、新创意的发现、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结合的机制。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其他兄弟省区市的做法,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为科研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主体的作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新想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是 新市场的发现和开拓过程,有许多不确定甚至未知的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用什么思路和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决定其成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要更 多地运用市场化运作方
式,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选择和扶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各方力量参与,不论是上海本地的企业还是外地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 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我们都要敞开大门、热忱欢迎,真正使上海成为海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汇聚、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乐园。
此外,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也不能忽视。传统工业虽然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孕育着新兴产业;虽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但需要高 新技术武装。上海工业基础雄厚,充分发挥传统工业作用,重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重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传统产业中的发展,是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各方面都要支持和重视。
3、关于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最具有竞争活力,不仅是解决就业、推动增长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许多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 者。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五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指数公司的构成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全球福布斯2000指数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1%,德国指数更换了 50%,英国指数更换了50%,韩国指数更换了49%,印度指数更换了91%。美国市值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9%。经验表明,许多 大公司都是在经济衰退期开创了他们的事业,才成为今天的市场领导者。因此,在经济衰退期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就成为事关上海未来发展很尖锐的问题,这 也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熟悉、了解他们,与民营中小企业拉近距 离、增进感情,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市、区县两级政府要专门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让中小企业知道有困难该找什么部门解决。第二,要全心全意做好为中 小企业服务的工作。新兴中小企业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有市场规范不够好的问题。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雪中送炭,真心实意地支持他们 成长和发展。第三,要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落实还不够。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 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要尽快出台贯彻实施办法,确保政策落实制度化。第四,要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小 额贷款、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类直接融资方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关于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民生始终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就业、公交、养老等民生问 题,我们都要着力解决好。我这里重点谈谈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是上海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大事。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和住房建设,既要坚持市场化的方 向,也要关注民生的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回应各方面的愿望,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解决好住房问题,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房地产业是重要的 支柱产业,应使其健康平稳发展,但也要看到,住宅是民生之重,发展房地产业必须与解决好居民的住宅需求相结合。过高的房价、地价不仅不利于民生,对城市的 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也都有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保障民生需求;必须研究制度性举措,克服对土地收入的偏好。其次,在工作举措上,要 积极采取多种办法,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一是要增加各类保障性和租赁住房供应量,增加经济适用住房、配套商品房、单位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开工面 积,争取开工面积占到全市住宅开工面积的60%以上。二是要保证每年有足够的住宅土地供应量和开工面积,这是保持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的一个关键性 举措。明年要保证至少2000
万平方米的住宅开工面积,抓好规划落地,抓好开工建设,要作为重大措施加以落实。三是要适当控制需求。对境外人士购房要严格 执行原有规定,对投资性住房要按照中央政策严格予以控制,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财税政策。四是要加大旧区特别是危房改造的力度,这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需 求相结合的措施,为大部分群众所企盼和欢迎。要明确明年和“十二五”的目标,运用新的改造机制,注意处理协调好各方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五是要 大力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总之,我们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要 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市住房建设发展纲要,对未来住房建设明晰方向、明晰性质、明晰目标、明晰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并作为我们“十二 五”住房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房价过快上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居的需要。
5、关于提高执法公信力。公 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政的生命线,是保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执法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媒 体的关注。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引起民怨甚至民愤,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钓鱼”事件 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有些源于执法人员自视“高人一等”的封建意识,有些源于不顾民生的错误的发展观,更多 的是源于制度设计指导思想的偏差和管理的松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各种执法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并使之有合情合理的操作;我们应该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思考和 创新,寻找在信息化程度、开放透明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更具可操作性并为群众拥护的执法方式;我们应该细化执法标 准,严密执法程序,做到全程可以监督、后人可以复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阳光执法,除法律规定情况外,执法依据、程序、过程、结果均应公开,并应明示当事人 权利;我们应该分期分批全员培训执法人员,除学习岗位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外,还应使其具备尊重当事人的品德以及应有的文明素养、法律语言和回应媒体的能力。明年,应将提高执法公信力作为改进政府机关、政法机关工作的一件大事,全面部署,有序开展,切实取得成效。
上海是执法行为比较规范的 地区,但如果发生制度性的偏差,结果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我们要总结“钓鱼”事件的教训,使各项执法工作更正确、更规范、更细微、更周到,为上海人民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上海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这既是社会和谐的要求,也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
6、关于谋划好“十二五”发展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是指导上海未来发展转型、关系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规 划。“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不仅仅在于某些具体指标的确定,关键在于对一些重大矛盾的认识、对重大认识的求同以及重大措施的制定。我们要广泛征求意见,集 思广益,对一些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让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得到真实表达,使“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成为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要深入研究 上海发展转型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和考核指标,如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资产权结构的改革,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如何妥善解决人口结构的二元化等,通过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上海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 构、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明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筹办世博会等各项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 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迈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步伐。
第四篇:俞正声在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俞正声在上海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0年01月05日 16:45 来源: 解放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网友评论(0)
这次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9年经济工作情况,部署2010年经济工作任务,切实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坚定信心,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自身发展转型和筹办世博的繁重任务,在去年年底的市委全会上,我们提出了“四个确保”的总体目标任务,即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世博筹办有序进行。今年年初,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日益加深、上海经济形势异常严峻的态势,我们在九届市委七次全会上进一步明确,把调整结构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年来,我们紧紧围绕这个总体目标任务和主攻方向开展工作。一方面,千方百计保增长,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加快落实保增长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虽然GDP增长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也知道实现9%左右的增长有难度,但在非常时期有必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不失时机地推动发展转型和结构调整,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件事关上海长远发展的大事,就是全力筹办世博会,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两个中心”建设的文件,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认真实施南汇并入浦东新区,积极推动虹桥商务区建设,努力推动迪斯尼项目落地。目前,这六件大事都在有序推进,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和突破。比如,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19号文件,把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作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召开全市动员大会进行全面部署,制定了实施意见,细化明确了160多项今年要推进的重点工作和措施。又比如,我们把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上海制造业提升能级、向高端发展的重要举措,明确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制定了实施意见,建立了市级层面工作推进机制并设立专项资金,确保这项工作取得实效。
一年来,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结构调整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为今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经受了新世纪(002280)以来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取得了来之不易的可喜成绩。总体来看,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服务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有了新的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克难奋进、共同努力的结果,必将大大增强我们做好下一步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上海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外需仍然不振。目前,世界经济虽然出现复苏迹象,但全面复苏仍将是一个缓慢复杂的过程,再加上一些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升温,外需不振可能持续较长时期,将会对上海未来的工业增长构成压力。二是某些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一年来房价、地价上涨过快,均处于历史高位,潜在风险加大。由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传统工业外延式发展已十分困难,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质量、品种和效益的提升艰难而紧迫,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力度需要加大。三是财政持续较快增长面临一定困难。虽然今年财政增长超出了原来的预期,但收入结构仍不合理,财政收入增长较多地依赖于房地产业;财政收支的矛盾仍较突出。四是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8%,增幅低于9.3%的全国平均水平。
总之,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发展信心和工作决心,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发展,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走在全国前列。这是我们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进一步增强的共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二、明确方向,加快推进上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转变发展方式是中央的一贯要求。早在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就正式提出“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到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中央希望上海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也是一贯要求。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其首要任务就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这次温家宝总理视察上海时进一步指出,上海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有条件、有能力走在全国的前头”。我们必须痛下决心,狠下功夫,加倍努力,在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的新突破、新进展。这是中央赋予上海光荣而艰巨的历史重任,是上海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也是上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尽的义务。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上海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转变发展方式不仅仅局限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投入结构的调整,更是经济发展理念、思路和工作方式方法的深刻变革,特别是在指导思想上要有一个大的转变。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尤其要改变和摆脱既有思维方式束缚和路径依赖,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扩大社会矛盾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绝不能以增加历史欠账为代价求得快速发展。要切实转变思路和方法,切实提高上海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长远发展后劲,实现上海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关键要做到“五个必须”。
一是必须在发展中实现转变。要正确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使转变的难点成为工作的着力点。
比如,大力发展服务经济,就要着力在金融、航运、贸易及生产性服务中寻找新突破,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新空间,提升服务业辐射功能,发展高端型、总部型、离岸型的服务业,发展服务外包和文化产业,以及为人民生活服务的新领域新空间。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就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寻求信息产业的新发展,占领新能源、新材料的新高地,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捕获新机遇,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形成新的增量。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就要着力推进一批新城和新市镇建设,紧密结合轨道交通网络、大型住宅区和试点城镇建设,疏解中心城区过于密集的人口和功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城市发展的新空间。
二是必须在扩大开放中实现转变。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发展必须放到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来思考和谋划,必须在扩大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上海经济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明年举办世博会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广交国内外朋友和企业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使世博会成为推进上海发展转型的契机。要下决心调整外贸发展方式,逐步扩大高新技术产品、装备制造产品和服务贸易的比重,大力发展离岸贸易,进一步提高贸易便利化程度,使上海成为中国最佳国际贸易交易地。同时,要在“走出去”和拓展国际新市场上实现新突破。
三是必须在发挥优势中实现转变。我们要深入分析上海的优势,找到合适的立足点和恰当的定位。上海优势有很多,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智力密集,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多、各种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形成科技创新、文化创意的氛围。二是开放度高,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与长三角和长江沿岸城市联系密切,具有广阔的腹地,有利于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三是商务环境好,商业发达、交通便捷、信息畅通,特别是上海长期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商业习惯、商业作风,讲规矩、守信用、做事精细。四是有“四个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和中央政策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发挥好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转化为上海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资源、政策和环境,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上海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发展道路。
四是必须在人民生活的逐渐改善中实现转变。人民生活的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住房、医疗、教育、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恰恰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发展方式的重任。我们应该更好地发现、重视这些需求,不仅仅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还应看到它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检验转变发展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准,把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和惠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发展的成果、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同时,要妥善解决因生产布局调整、落后产能淘汰、旧区改造和建设中涉及城乡群众利益问题,关注新形势下出现的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二元结构”问题,切实做好就业、安居和保障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覆盖水平。
五是必须在改革创新中实现转变。转变发展方式必须以创新体制机制作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成效不明显往往与改革不到位有关。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从制度安排入手,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这为上海建立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切实淡化“唯GDP”的目标导向,建立新的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确定一些可以衡量发展方式转变深度和广度的指标体系。有的同志提出,是否可以做到生产总值的增长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工业增加值的增长要高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利税的增长要高于增加值的增长,高新技术产业的增长要高于工业的增长,服务业的增长要高于工业的增长;还有同志提出,要明确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土地产出等指标。有关部门应该研究这些建议,明确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的方向,并以此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加强制度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审批制度、政府管理体制、选人用人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系统性政策合力。
三、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之年。办好世博会是上海明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各区县、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这条工作主线,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这里,我再强调几个问题。
1、关于进一步落实好国务院19号文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务院19号文件政策含金量大,很多方面有实质性突破,当务之急仍然是要在落实上下功夫。一方面,对现有政策落实情况要进行梳理、评估和分类。对已经取得突破的政策,要进一步扩大战果、放大政策效应;对那些初步具备实施条件、各部门达成一致的政策,要抓紧落实落地。另一方面,要主动思考、深化研究。对一些属于探索性、各方观点尚存分歧的政策,要主动加强研究,针对难点问题,积极想办法,形成可行性思路和方案,努力争取中央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同时,全市各部门要加强配合、通力合作,不推诿、不避难,建立健全滚动推进的落实机制,特别是要制定好明年需要落实的重要事项和工作目标,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督办、有评估,扎扎实实、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
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准确把握全球化、信息化条件下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深入研究制约服务业发展的管制、税制、体制和法制等瓶颈问题,探索新的具有制度突破意义的政策,为服务业发展拓展更大的制度创新空间。比如,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方面,要研究和关注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出现的一些新变化,如功能性总部成为其区域管理运营重要平台、一系列贸易新方式和新业态相继催生等。在此背景下,要充分发挥外高桥(600648)保税区的作用,并根据新形势,进一步研究贸易便利化的措施和方法,同时要积极发展服务贸易、离岸贸易,探讨建立“离岸国际贸易示范区”的可能性,使上海逐步向依托本国进出口贸易与全球离岸“三角贸易”并举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转变。比如,研究制定激励服务业发展的税制和税收政策。目前现代服务业出现了专业化分工精细化、与制造业融合等新趋势,我国现行的服务业税制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同样,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企业母体中分离和独立出来,也面临较高的税务成本。为此,要认真研究与发展现代服务业要求相适应的税制改革措施和政策,积极争取在上海先行先试。还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才。现代服务业对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依赖,也与传统的服务业、基础工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吸引人才、稳定人才的措施,打造高品质的教育、医疗等生活环境,切实增强上海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
2、关于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是上海制造业向高端发展、培育形成新增长点的必然选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新能源、信息网络、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要抓紧研究对接。今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激烈竞争的态势,我们在重点产业的布局、现有政策的落实以及体制机制的突破等方面仍有许多地方亟待改进。为此,要进一步聚焦重点,特别要重视低碳经济下的商业机会,比如新能源、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立足于面向未来的市场、占领产业制高点和发挥上海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明确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路径,使政策和资源更加聚焦。要尽快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发现、评价和转化的体制机制。很多同志希望增加投入,这当然是对的,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缺乏对科技新成果、新创意的发现、评价和激励机制,缺乏金融与高新技术产业化有效结合的机制。各区县、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学习其他兄弟省区市的做法,大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为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造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发挥好市场主体的作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新想法、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是新市场的发现和开拓过程,有许多不确定甚至未知的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用什么思路和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将决定其成败。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要更多地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机制选择和扶持,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各方力量参与,不论是上海本地的企业还是外地的企业,不论是国有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我们都要敞开大门、热忱欢迎,真正使上海成为海内外各类创新资源汇聚、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创业的乐园。
此外,在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对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也不能忽视。传统工业虽然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孕育着新兴产业;虽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但需要高新技术武装。上海工业基础雄厚,充分发挥传统工业作用,重视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重视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重视生产性服务业在传统产业中的发展,是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各方面都要支持和重视。
3、关于支持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最具有竞争活力,不仅是解决就业、推动增长的重要渠道,也是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生力军。特别是近年来在新能源、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许多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领导者。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五年,全球主要资本市场指数公司的构成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全球福布斯2000指数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1%,德国指数更换了50%,英国指数更换了50%,韩国指数更换了49%,印度指数更换了91%。美国市值最大的3000家上市公司的构成公司更换了59%。经验表明,许多大公司都是在经济衰退期开创了他们的事业,才成为今天的市场领导者。因此,在经济衰退期如何对中小企业进行扶持,就成为事关上海未来发展很尖锐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经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要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熟悉、了解他们,与民营中小企业拉近距离、增进感情,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市、区县两级政府要专门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让中小企业知道有困难该找什么部门解决。第二,要全心全意做好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工作。新兴中小企业难免有不成熟的地方,有市场规范不够好的问题。我们要满腔热情地支持他们,耐心地帮助他们,雪中送炭,真心实意地支持他们成长和发展。第三,要进一步抓好政策落实。今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但落实还不够。最近,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们要尽快出台贯彻实施办法,确保政策落实制度化。第四,要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上有所突破。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发展。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基金、风险投资等各类直接融资方式,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4、关于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民生始终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对于市民普遍关心的就业、公交、养老等民生问题,我们都要着力解决好。我这里重点谈谈住房问题。住房问题是上海群众,特别是年轻人最为关注的大事。推进住房体制改革和住房建设,既要坚持市场化的方向,也要关注民生的需求。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回应各方面的愿望,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职责。解决好住房问题,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房地产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应使其健康平稳发展,但也要看到,住宅是民生之重,发展房地产业必须与解决好居民的住宅需求相结合。过高的房价、地价不仅不利于民生,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也都有极大的危害。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保障民生需求;必须研究制度性举措,克服对土地收入的偏好。其次,在工作举措上,要积极采取多种办法,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一是要增加各类保障性和租赁住房供应量,增加经济适用住房、配套商品房、单位租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的开工面积,争取开工面积占到全市住宅开工面积的60%以上。二是要保证每年有足够的住宅土地供应量和开工面积,这是保持上海房地产市场价格稳定的一个关键性举措。明年要保证至少2000万平方米的住宅开工面积,抓好规划落地,抓好开工建设,要作为重大措施加以落实。三是要适当控制需求。对境外人士购房要严格执行原有规定,对投资性住房要按照中央政策严格予以控制,必要时辅以适当的财税政策。四是要加大旧区特别是危房改造的力度,这是促进经济增长与解决民生需求相结合的措施,为大部分群众所企盼和欢迎。要明确明年和“十二五”的目标,运用新的改造机制,注意处理协调好各方利益,积极稳妥地推进旧区改造。五是要大力整顿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切实加大对违法违规、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囤积房源、哄抬房价等行为的查处力度。总之,我们要切实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本市住房建设发展纲要,对未来住房建设明晰方向、明晰性质、明晰目标、明晰政策,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全市上下的共识,并作为我们“十二五”住房建设的方向;要以规划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避免房价过快上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安居的需要。
5、关于提高执法公信力。公正廉洁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政的生命线,是保证各项经济社会事业顺利推进的基础。在开放、透明、信息化的条件下,执法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的关注。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很容易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线,引起民怨甚至民愤,严重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党和政府与群众的关系。“钓鱼”事件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
错误的执法方式和行为,有些源于执法人员自视“高人一等”的封建意识,有些源于不顾民生的错误的发展观,更多的是源于制度设计指导思想的偏差和管理的松懈。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各种执法行为和方式的合法性,并使之有合情合理的操作;我们应该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思考和创新,寻找在信息化程度、开放透明程度日益提高的条件下,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的情况下,更具可操作性并为群众拥护的执法方式;我们应该细化执法标准,严密执法程序,做到全程可以监督、后人可以复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阳光执法,除法律规定情况外,执法依据、程序、过程、结果均应公开,并应明示当事人权利;我们应该分期分批全员培训执法人员,除学习岗位应具备的法律知识外,还应使其具备尊重当事人的品德以及应有的文明素养、法律语言和回应媒体的能力。明年,应将提高执法公信力作为改进政府机关、政法机关工作的一件大事,全面部署,有序开展,切实取得成效。
上海是执法行为比较规范的地区,但如果发生制度性的偏差,结果就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我们要总结“钓鱼”事件的教训,使各项执法工作更正确、更规范、更细微、更周到,为上海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上海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上海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这既是社会和谐的要求,也是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的条件。
6、关于谋划好“十二五”发展的问题。“十二五”规划是指导上海未来发展转型、关系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规划。“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不仅仅在于某些具体指标的确定,关键在于对一些重大矛盾的认识、对重大认识的求同以及重大措施的制定。我们要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对一些公共政策问题进行充分讨论,让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得到真实表达,使“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过程,成为凝聚各方智慧、形成共识的过程。要深入研究上海发展转型的重大问题,比如如何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变的评价和考核指标,如何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特别是国资产权结构的改革,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如何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如何妥善解决人口结构的二元化等,通过解决重大矛盾和问题,使“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过程,真正成为上海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明年的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筹办世博会等各项任务十分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迈出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步伐。
第五篇:茆荣华在上海市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茆荣华在上海市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8月9日)
同志们:
今天,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企联、市工商联在这里联合召开“上海市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会议”,推广示范单位成功经验,推进全市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刚才上海锅炉厂和重型机器厂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市劳动关系三方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的意见》,希望各区县工会积极落实。下面,我就工会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把握工会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当前,上海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又处在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建设两大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劳动关系矛盾随着经济体制、机制以及运行方式的根本性变化而日益凸现出来。各级工会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把握工会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
1、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企业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企业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基石。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长期性工作。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就是要建立健全劳动关系预防预警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等,将大量劳动争议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确保企业和谐、社会稳定。因此,积极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是工会主动融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途径。
2、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是工会履行职责的重要体现。“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工会的工作原则,也是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实质要求。通过预防调解劳动争议,职工的积极性才会得以释放,可以让员工对企业有足够的信心,让企业对员工有足够的信任。促进企业发展是维护职工权益的根本保证,维护职工权益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劳动争议直接涉及到职工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险、生活福利、劳动时间、休息休假等内容,这些都是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工会维权的基本内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如果工会不出面予以帮助,职工就会对工会失去信任,工会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影响力。
3、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劳动关系建立于企业内部,劳动关系矛盾产生于企业之中,有效预防和及时调处劳动关系矛盾,关键在于着力建立健全企业各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是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重要制度,与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构成了企业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的有机整体。通过劳动争议的调解,进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完善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集体协商制度和职代会程序保障,可以起到预防劳动关系矛盾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把劳动争议的预防调解工作融入劳动关系建立、运行和终止的各级环节,融入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的各个方面,去推动和深化。
二、整合资源、通力合作,切实做好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
前一阶段,经过各区县总工会和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联合推荐,47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列为本市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各级工会要把握工作要求,对照时间节点,上下联合,整合资源,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
1、加强工作指导。各区县总工会要与区县人社局、企联加强联系,按照《意见》明确的建立“有组织、有预防、有调解、有保障”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的工作要求,共同商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的推进措施和目标计划,会同示范企业制定出可操作、可量化、可考核的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区县总工会要深入基层,跟踪示范企业,加强分类指导。要根据示范企业的生产规模、产权属性、职工队伍等不同情况,对示范企业的职工队伍结构、劳动关系特点、生产经营状况定期进行分析,帮助破解难题,积极探索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有效形式,总结成功经验和实践模式。
2、把握工作要求。各示范企业工会要与企业人力资源等相关部门联合,根据《意见》规定的时间节点要求,制订本企业示范工作推进计划、工作目标、工作措施;要对照《意见》提出的工作要求,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梳理完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制度,制定落实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的各项保障措施。在调解劳动争议的实践中,企业工会必须正确处理好维护职工权益与促进企业发展的关系,兼顾好企业与职工双方利益,谋求和谐共赢。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贯彻“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推动企业将严格管理、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拓宽职工诉求表达渠道,推动企业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各项制度和机制;要加大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经营管理人员的依法用工、守法经营、诚信管理的意识,增强职工的依法理性维权意识。
3、整合各方资源。各区县工会要充分发挥区县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作用,排摸分析地区劳动关系发展变化特点,定期研究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深入推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区县总工会要与地区人社局加强沟通,将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与地区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相衔接,与地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相融合,利用劳动仲裁、监察部门的专业资源,提高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员的能力,提高企业依法用工、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水平。示范企业工会要主动与人力资源、劳动安全管理等部门联合,为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工作开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把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渗透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用工管理、安全管理之中。区县工会、街镇工会、示范企业工会要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要将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解与街镇或工业园区劳动争议调解相对接,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建立联动调处机制,增强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主动作为、勇于创新,不断推进面上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建设
多年以来,各级工会在推进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中,创造了许多成功经验和有效办法,对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还存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覆盖率低,劳动争议调解员调解能力不足等问题。各级工会要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主动作为,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推进面上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机制建设。
1、着力强化三个环节建设。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各级工会要着力推进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要求今年年底全市60%的建会企业、80%的集团公司和百人以上规模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同时,在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比较集中、劳动争议多发、企业工会力量薄弱的地区和行业,各级工会要大力推进区域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不断完善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组织基础。二是加强队伍建设。要通过专业化和兼职化相结合的办法,采用购买、聘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充实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要通过上岗培训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交流研讨与实践操练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劳动争议调解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调解员的调解能力和综合素质。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组织正常运行的保证。要建立健全调解登记、督促履行、档案管理、统计报告制度、调解员的管理、工作考评、业务学习制度、职工思想信息分析制度、劳动争议预防预警制度、重大群体性争议报告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提高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制度化建设水平。
2、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企业的培育指导,对推进面上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各区县工会要把示范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开展与面上企业推进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相结合,以点带面,扩大示范效应,提升整体水平。二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示范工作,不是把以前做的工作推倒重来,而是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示范单位的选择,往往有较好的基础。我们要对以前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做法加以总结和提炼,并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对现有的组织网络、工作制度、调解方式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不断提高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处理好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与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的关系。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只是劳动关系协调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仅指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制度,还包含劳动合同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集体合同和集体协商制度、劳动法律监督制度、三方联席会议制度等。只有把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放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整体建设之中去思考、去探索,才能真正做好劳动争议的有效预防和调解。
3、努力做到三个创新。一是创新工作方法。今年,市总工会在《劳动报》专门开辟了“工会调解员在您身边”栏目,我们先后已经宣传了18位优秀劳动争议调解员和2个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他们的调解技巧、钻研精神、工作方法等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各级工会要创新培训方法,提高调解能力;创新调解方法,增强调解实效;创新宣传方法,扩大调解效应。二是创新调解模式。各级工会要注重结合实际,创新调解模式,有效推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比如:加强与法院和劳动仲裁的配合,推行仲裁和诉讼前置委托调解模式;加强与人民调解的结合,推行劳动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互动调解模式;注重发挥工会组织的网络优势,推行区域和行业联合调解模式、上下多级工会联动调解模式;注重整合工会工作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行集体协商机制化解群体性劳动争议模式等。三是创新制度和机制。奉贤区总工会今年在全区各镇、开发区推行劳动争议调解首问责任制和首席调解员制度,谁接待受理、谁负责到底,形成一方受理、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参与的联动调解机制。这是一个具有推广借鉴意义的创新举措。各级工会要遵循“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大劳动关系的研判力度,创新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制度和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争议。
同志们,预防调解劳动争议是我们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途径,让我们劳动关系三方携手配合,共同推进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创建和谐劳动关系,为上海的转型发展、创新驱动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