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潍坊市一模优秀作文
2016潍坊市一模优秀考场作文
七、(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考场作文——优秀例文
铜臭与书香
在我眼中,书是散发香气的。,书天生就是如饥似渴者的美餐。然而,一些被利欲熏心的书商却为书香增了几分铜臭。当书不再为了阅读者而是为了利益,书香四散,只剩铜臭。
书店本应是精神传递的站台,却越来越被世间的利欲纷华所划的色褪漆掉。许多人感叹现在是想读书却读不起书。书太多了,便不可能每一本都买。这本是正常,然而书商则不与我们有一样的思考方式。他们卖书是为了利益。这才有了当我们无意中侵害他们利益时被赶鸭子似的赶出的闹剧。
我认为书店为了自身的利益本无可厚非。但站在道德与精神渴求的角度看,书店不可为了一时私利而做出损人不利己的事。你以为赶走了只看不买的孩子,便能获得更多购书者。绝不可能,当你们赶走那些渴求知识与灵魂的孩子们时,铜臭便已将书店笼罩。人们不再被书香吸引而来,因此别被利益熏红了眼,熏黑了心。
铜锈与书香伴可以相互依存的,铜臭只是人们过重看待利益时金钱的形态,所以书店应该节制利欲之心,把书的精神价值作为首要之事,也只有让阅读者攀上进步的阶梯,步入黄金屋,寻得美玉,才能在他们食饱后为你赢得财富。别让书香变铜臭,为了一文不值的虚利,去伤害阅读者的心,书店无用,不要也罢。
书店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享受知识食料后获得精神上的超脱,别让书香被铜臭玷污,书店不是压榨阅读者钱财的地方,是渲染灵魂、美化精神、充满书香的阅读者的天堂,难道我们应该污染洁净的天堂之地?难道我们能够为了铜臭舍弃书香?
书香,不应在我们这一代流失,尽管外面的世界里遍布铜臭,但书店是不能被玷污的,书香玷污了,人们的心也就被玷污了。只有书香能净化人们的心灵,能治愈人们的精神创伤,别让一时的冲动阻断了人们追求精神的路。
体味书香,抛弃铜臭。
求知之心需呵护
“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多么义正严辞的声明,多么道貌岸然的狡辩,面对这可耻的行径,我们不禁大声呼喊:求知之心需呵护!
这家国有书店打着名正言顺的幌子,看似是在正当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实则暴露出了唯利是图、利益至上的丑恶嘴脸。国有书店尚且如此,更何论那些私人经营的书店?当求利之心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人们看重的不是读书人的求知之心,而是他们腰间是否挂着一个鼓鼓的钱袋子,书店不是看书的地方,那何处才是?孩子们的求知之心究竟要被安置到何处才算理所应当?这难道不需要世人为之反思吗?一个民族若要自立,一个国家若要自强,又怎能容许这些蛀虫蚕蚀民族的栋梁?有关部门就不应该深刻自省,我们当今的社会究竟缺失了什么,我们的工作应如何真正做到无愧于民,无愧于国?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缺少的是一颗对知识崇尚的心,缺少的是对求知之心的呵护。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曾如是说,尽管这句老掉牙的名言人们耳熟能详,可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了吗?都夸赞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但他们的睿智并不是上帝赐予的,而是他们嗜书如命的民族品格所成就的,对于犹太人来说,处处都是看书的去处,求知之心在何处都可妥善安置,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站里、在街道两旁,活跃着他们与书为伴的身影,更不用说是书店了。但反观我们的社会,不禁汗颜。
再深究孩子们只看书不买书的原因,又会令人咋舌:书太贵。普通的书籍一本至少在二十元以上,更不必说那些古今名著之类的了。为什么有些人宁愿买质量不合格的盗版也绝不支持正版?不正是因为太贵吗?这难道不是对求知之心的又一种扼杀吗?
书店要盈利,这本无错,但若唯利至上,枉顾社会效益,丧失了一颗责任心,打击了人们的求知之心,就应受到道德谴责。而要根治这种丑象,必得提高整个社会对知识、文化的重视程度,不要让逐利之心腐蚀了求知之心。求知之心需呵护!
还书店馨香,渡文化苍凉
陶醉于书海的孩子被无情的驱赶,“这不是看书的地方!”这冷冰冰的话语竟出自国有书店店员之口,不禁让人发问:“是什么让有如芝兰之室的书店蒙上世俗之尘,而肮脏得几近鲍鱼之肆了呢?”
无他,唯“功利”二字当头,足可毁灭一切芝兰馨香。“书店是卖书的,不是看书的地方”,多么赤裸裸充满铜臭的话语,翻译过来就是,“我是来挣钱的。”所以不买就走开,世风的虚无让书店也失守,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令人心惊。
或许店员为生计所迫,挣钱是生活必需,不应被扣上如此高帽。那么我想问:“一家国有书店中的‘国有’二字该作何解释?国家所有的书店,难道店员工资要从读者身上拿,要自负盈亏吗?我想,是的,否则店员不必这么急于卖书。
我们的税收、财政,曾让我们引以为豪。公益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大国的崛起,但相较于化事业,我又感觉到了我们的贫瘠,公益事业功利化严重,直接反映出了国人对文化的冷漠!折射出政府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对精神的极度漠视,更暴露 2 了整个社会的浮躁与功利。
不仅书店,学校也在沦陷,私立学校的悄然兴起,昂贵的学费,让家长不堪重负,但仍之若鹜,原因何在?师资力量,国家财政已无法控制优秀师资向私立学校流失,这是教育的功利化,是文化的市场化。
当然我们不能要求所有老师、所有书店店员都清高自守,摒弃一切功利杂念,以一个传教布道的形象济世度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欲望需要满足,我们所希望的,只是国家能为文化的传教士们撑起一片天,让他们可以在保证自己生活的前提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毕竟他们是文化的载体。
大国崛起,文化为本。文化复兴,儿童为希望。什么时候书店店员能以慈爱欣慰之心看孩子们如饥似渴地读书?什么时候国家能真正关注文化公益事业?什么时候书店消散掉铜臭,还只一是之兰之香?此时应是中国真正崛起之时吧!
第二篇:2017潍坊市初中会考历史一模(精选)
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题
(一)历 史 试 题 2017.4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4页,第Ⅱ卷5~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试卷密封线内及答题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试题答案均须涂、写在答题卡限定的区域,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道、儒、墨、法 B.墨、儒、法、道 C.道、法、墨、儒 D.儒、道、墨、法
2.商鞅和孝文帝都是我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一位是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一位是少数民族汉化的先行者。关于他们的共同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从分裂归于统一奠定基础 B.都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了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C.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了向封建制转化的进程 D.都运用智慧为改革的推动扫除了障碍
3.有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从这一观点出发,唐朝社会开放程度较高,主要得益于它实行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B.科举制 C.推恩令
D.行省制度 4.“朝廷在故都(北宋东京)时,实仰东南财富”“苏湖熟,天下足”。上述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是
A.文景之治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开元盛世 D.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5.毛泽东曾评论说:“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为维护国家统一而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②从荷兰手中收回宝岛台湾 ③册封**额尔德尼 ④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侵略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君主专制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
①西周的分封制 ②贞观之治 ③明朝废除宰相 ④清朝设立军机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1页(共10页)
7.金冲及教授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几个根本问题》中写道:“我们在洋务运动时候还讲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表明甲午中日战争 A.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B.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C.促使先进知识分子研究中国的前途问题 D.使国人认清自己国家所处的地位
8.比较与归纳,是历史学科的能力要求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共同点的是
A.发生在19世纪 B.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9.右面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两次历史性的巨变,对两次巨变共同点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起点 D.改写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0.遵义会议后,红军攻克娄山关,毛泽东填写了《忆秦娥·娄山关》一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对这一词句的理解,最贴近其历史寓意的是 A.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从此一路坦途
B.遵义会议,中国革命经历了生死攸关的转折 C.中国革命在此前彻底失败,必须从头再来 D.革命道路漫长而艰巨,前途不容乐观
11.右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
D.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12.读“1915-1919年中国纱厂赢利指数示意图”,分析造成图示现象的原因有
①美、日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②政府鼓励发展经济 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号召 ④群众性反帝斗争的推动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农民与土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核心问题。下图反映的是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农村政策,关于其共同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保护了农民利益 C.改变了土地所有权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改变了经营方式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2页(共10页)
14.一个外国旅游团到我国广东省旅游观光,要求参观在该省设置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假如你是这个团的导游,你不应该带他们去下列哪个城市? A.厦门 B.深圳
C.珠海 D.汕头
15.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就任新一届台湾地区领导人。国台办评论称:蔡英文并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这是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九二共识”的核心是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
B.全面落实八项主张 D.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16.1954年12月,缅甸总理吴努应周恩来邀请回访中国时表示:“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会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胆。……很坦率地讲,我们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是周恩来访问缅甸以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缅甸消除这种恐惧的主要原因是基于中国
A.奉行“一边倒”,捍卫社会主义阵营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加强同亚非各国联系 C.倡导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组织
D.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关系
17.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许的、有限的经济自由已经在改变中国的面貌。”出现上述场景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私有经济主体地位上升 B.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C.入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D.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面貌
18.在法国罗浮宫有一黑色的石柱,讲解员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产生于何处
A.尼罗河流域 B.两河流域 C.黄河流域 D.地中海沿岸 19.“《马可·波罗行纪》对十五世纪以来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著名的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曾熟读此书,并在其所读拉丁文《马可·波罗行纪》中加了45处标记,他对中国和印度的文明富庶极为艳羡。……(杨志玖《马可·波罗在中国》)”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是完全真实可信的 B.马可·波罗的游记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C.哥伦布受到《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是有确凿证据可以证明的 D.《马可·波罗行纪》最早是用中文写作的
20.欧美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许多代表性文件。法国的《人权宣言》与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 A.强调自由平等,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君主的权力受到遏制
C.人人都有生存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D.解放黑奴,遏制种族歧视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3页(共10页)
21.学习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后,某同学在笔记中对这次科技革命做了如下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电力等新能源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B.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C.资本主义国家广泛运用这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 D.大大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22.阅读下列“苏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对此解读不正确的是
A.1913~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因为一战的影响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人们的积极性
B.1921~1925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是因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C.出现上述变化是因为高度集中的斯大林体制的影响 D.此曲线图说明了经济政策制定的正确与否影响经济的发展
23.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大力推行新经济改革,他引用当年罗斯福总统的话来阐述自己改革的用意:“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这表明了他们两位 A.没有对资本主义做任何调整 C.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B.只维护资产阶级私人利益 D.与法西斯专制实质相同
24.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某位史学家曾说:“从来没有哪一场战争具有真正的正义性;从来没有哪一场战争仅仅是战争,它更可能是某种格局的重构……”。以下说法不能阐述这一观点的是 A.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
B.1942-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但苏联红军付出了惨重的牺牲 C.二战后,伴随着经济实力的消长,原先的同盟破裂,最终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D.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25.2016年11月11日,天猫双11购物狂欢节一天成交“1207.49亿”,震惊了世界,交易覆盖235个国家和地区。这表明当今世界
①科技成果相互渗透 ②贸易全球化 ③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④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A.①③④ C.①②③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4页(共10页)
B.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小题18分,第27小题16分,第28小题16分,共50分。
26.(18分)中华文明是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泛爱众,而亲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
(1)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的治国思想。(4分)
材料二
这是一条凿空西域的路,彼时(汉代)葡萄从这里经过,丝绸从这里经过,音乐宗教从这里经过,四大发明也从这里经过……这是一条科技之路、文化之路、交流之路,是一条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更是一条中国和世界的沟通之路。
——某同学学完“丝绸之路”后的感慨
(2)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二中找出两处不符合史实的说法并阐述理由。(4分)
材料三
明代这一壮阔的外交行动,就是在中国已知的范围内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从而创造一个以“礼”为核心的和平的国际政治和贸易秩序……在马六甲设立据点,扩大了与各国商人的贸易往来;同时还调解了各国之间的纠纷,创造了和平的外交和贸易环境。
——中国侨联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博士陈永升表示
(3)据材料三,概括“这一壮阔外交行动”的目的是什么?(2分)其主要作用有哪些?(4分)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5页(共10页)
材料四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进而民主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的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与西方交流中呈现出何种特点?(4分)
27.(16分)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主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1)据材料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决定走一条怎样的“相反的道路”?(2分)中国革命走这样一条道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材料二
这一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习近平同志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城楼讲话
(2)“这一伟大胜利”指什么历史事件?怎样理解材料中“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含义?(4分)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6页(共10页)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摘自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3)据材料三分析,新中国要采取何种政治制度?(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制度正式开始实施的标志是什么?(2分)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并确立了新的经济所有制。新的时期,中国经济的腾飞开始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创新,中国经济顺应世界的潮流,插上科技的翅膀,奋起直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充满光明。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的经济所有制”是通过何种方式建立起来的?(2分)小岗村农业创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7页(共10页)
28.(16分)近代以来的欧洲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海上及陆地上的交通没有同时发生革命,工业和农业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发展。……在铁路沿线出现了新的工业区,铁路与运河能将产品运往更遥远的市场……1851年,在伦敦举行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此时在全世界的铁路中,有一半属于英国……与此相伴随的是,印度和中国成为英国的茶叶种植园,美国南部成为他们的棉花种植园……”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1)19世纪初,在“陆地上的交通”革命指什么?(2分)据材料,概括“陆地交通革命”的主要作用有哪些?(4分)
材料二
西欧六国在建立煤钢共同体和欧洲共同体时,都没有忘记战后竭力鼓吹欧洲联合的英国。丘吉尔说:“我们是和欧洲在一起,而不是属于它。我们同它利益与共,但并不被它吸纳”。……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降到第五位,而欧共体六国之间由于互减关税,实行了人员、商品和劳务的自由流通,其经济迅猛发展,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8页(共10页)
美国对欧洲的投资的重点也转向欧共体,法国打算把欧共体变成一个经济政治共同体的想法更让英国寝食难安。……英国决定向欧共体寻找出路。1961年9月正式申请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
——《论冷战时的英国与欧共体》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对欧共体政策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三
2016年6月23日,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一只黑天鹅终于煽动了它巨大的翅膀:刚刚,英国通过公投的方式终结了跟欧盟(及其前身)长达43年的婚姻!……有些国家可能会步其后尘……西方需要重新反思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安全体系……
——来自新华网
(3)你是否赞同英国退出欧盟。试运用所学知识说出你的理由。(4分)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9页(共10页)
2017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自测题
(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分)CABDB DDDCB DCCAD DDBCA ACCDC
二、非选择题: 26.(共18分)
(1)仁的思想;以德治国(为政以德);(4分)
(2)错误1:“四大发明”,理由: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汉代尚未发明;(2分)
错误2:“大汉王朝与伯利克里的对话之路” 理由:伯利克里生活的时代为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希腊(2分)
(3)目的:重建以中国为中心的政治经济秩序(意思相近即可得2分);作用:扩大了贸易往来;创造了和平的外交贸易环境。(答出两点即可,4分)
(4)在侵略与反侵略的背景下,与救亡图存相伴随;历经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演变,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在中西文化冲突中日益发展(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27.(共16分)
(1)“相反的道路”是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2分)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或中国的国情。(2分)(2)抗日战争的胜利(2分)
含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洗雪了百年国耻,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转折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分)
(4)三大改造;(2分)核心: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自负盈亏。(2分)28.(共16分)
(1)革命:蒸汽机车的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或火车的发明)(2分)影响: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巩固了英国“世界市场”的地位(4分)(2)变化:从“拒绝加入”到“主动申请加入”(2分)
原因:英国经济地位的下降,需要寻求经济增长点;欧共体经济成员国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美苏冷战局面下试图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法国等欧共体成员国的发展威胁到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4分)
(3)赞同:可以实施更加灵活的政治经济政策;摆脱欧洲经济下滑对英国的影响(如欧债危机、难民危机等)。
不赞同:不符合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利于与欧盟关系的长远发展等。(此题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判断,写出理由,自圆其说,即可得分。只答赞同或不赞同,不说明的理由的不得分;说出赞同(或不赞同)两点理由即可得4分。)
九年级历史自测题
(一)第10页(共10页)
第三篇:一模优秀作文
温州市2014年“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泰戈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成语)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悦纳错误,理性对待
龙湾中学高三(10)班 范晨雪
有人曾说,人之降临,错误便已如影随行。他时而阴骘如鹰,时而温柔似水,既是坠入深渊的羁绊又是攀登成功的云梯。有的人恐惧殊甚,詈骂斥之,而有的人则坦然豁达,悦纳错误,理性对待,最终成就人杰。
诚然,错误又矮又丑,实在称不上是个“高富帅”,也着实不讨人喜欢,但若抱着愉悦态度看待他,却也是受益非浅,青霉素的发明,不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创造的吗?
我们常惊叹聪颖的牛顿引我们走进了一个多么神奇奥妙的世界,那星河闪动,银光烁烁,令多少人留恋忘返,可观之晚年,却固执信奉上帝,不愿接受错误,才为他璀璨人生留下了可叹的一笔。而焦尔在数次试验后,果断提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这为他往后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埋下不可置否的一笔。这是对于错误的悦纳,是科学的睿智,是恰如其分的知难而退。
欧阳修曾说,强者不自省,或死或泥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必能称其于一世。弱者的成功,是面对自己犯下的数次过错的接纳与纠正,是无数个红叉后得到的胜利的对勾,是拾起强者不屑的自省。
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拒之门外。泰戈尔如是说。陶行知面对弟子的诘问大度认错;吴冠中的画受农夫批判也虚心纳谏;丘吉尔坦诚接受来自士兵的指责。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的,我们有权利并且一定要让自己懂得犯错,这才是大家的风范,名将的豁达。
然而并非所有错误都可被原谅,一场败兵走北的覆国之战,究其缘由竟是区区一枚马掌钉;一场步步为营的对弈,却因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还有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自鸿门一宴后,就已注定他霸王不复,命绝乌江的结局。由是观之,纵使有些错误是助你前进的垫脚石,但有些错误,哪怕微毫,足以让人悔不终生。对这“一着”,我们要慎之又慎。是故,有遇错误,悦而纳之,但更高明的做法,理性待之。不是盲目的排除和接纳,而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渐入佳境,这样错误才不至了无意义。将它当作一次美丽的邂逅吧,也请用智慧驾驭它。
(50分)
[评点] 本文融合两则材料,辨证的看待分析错误,提出理性对待错误,既要悦纳错误,又要注重重要的环节;观点较明确。既有名家之言,又有事理分析,内容较充实。六七两段采用排比形式列举分析事例,容量较大。个别事例尚不够典型;文章虽用牛顿的反面事实,但反面论证需要进一步充分论述,使文章论述更具辩证性。
脚边的淤泥
苍南中学学生
真理是上帝的脚印,错误则是你脚边的淤泥,只要你保持清醒,坚守自我,那么你终究会寻到自己的上帝。
古语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实则不然。棋局之上,步步凶险,千变万化,一子下错,即陷入万劫不复。但人生之安变化对于棋局来说只多不少。有谁生而为圣人,从不犯错?我想没有。所以重要的不是在乎自己是否会犯错,而是应该在意自己对待错误的态度。
文学巨匠高尔基著作等身,闻名中外。但他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写诗。虽然自知写的不尽如人意,但他还是会不时写上几首。
一天,恰逢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到家中作客。大文豪按捺不住,将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诗拿出来请教马雅可夫斯基。谁知这个被誉为“革命歌手”,写“楼梯诗”的诗人一看便开始批评高尔基:“你这诗怎么可以这样写?„„”待马雅可夫斯基说完,抬头一看,这个老人正在偷偷地抹眼泪。同来的人强烈要求马雅可夫斯基向高尔基道歉。高尔基却说:“在这个方面马雅可夫斯基是我的老师,他指出我的错误是应该的。”
这短短几句话,不仅突显出高尔基一代大怀的谦逊,而且还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待错误的态度——接受并改正。假使高尔基仗着权威勃然大怒,呵斥马雅可夫斯基,结果可想而知。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卖花的盲女在听到重重的车门响后,以为遇到了阔人,连忙向前兜售鲜花。好心的流浪汉不忍拒绝,用身上仅有的二角五分买了一束鲜花。这个片段播出后,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当人们问卓别林怎么想到这么细致、真实的场景,并将其演绎得如此完美之时,他淡淡地说了一问:“我只不过是在否定了341个方案后得到的第342个方案。”
我们不免惊叹于卓别林对艺术的热爱与敬重。正是这种一丝不苟,承认错误并争取完善的态度成就了一代大师。
错误,不过是脚边的淤泥,它能够阻碍你,但它永远都不能限制你前进的脚步。当你经由山水,经由光阴,脚边的淤泥也随着这一切雕琢你,塑造你,锤炼你,带你去找寻真理。
在路上
瑞安市第十中学高三学生
人生在世,我们一辈子都在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或许这里说真理,便显得有些空乏,我们不妨把真理的尽头看作是一份事业,或平凡或非凡伟大的成功。
那么在这真理之路上,这一道弯弯折折,时而泥泞时而顺坦的路上,我们知道,会有一段路总是布满荆棘,或花开遍地。
但你要时常想起那尽头,那来自成功的光明。那尽头便是风郎气清。所以,你不必怕。
也就是说,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你不必怕被锋利的荆棘刺破皮肤,不必担忧犯下的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你必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
你是否记得英雄丹柯?面对族人的质疑、不屑、轻蔑,他毅然决然的掏出自己熊熊燃烧的心,照亮了黑森林,带领那一群无知的族人走出了阴暗痛苦的森林。走向了光明幸福的草原。
那些来自无知的族人的“刀锋”,还有那来自险境里的威胁无疑是丹柯在通往草原道路上的尖锐、极具杀伤力的荆棘,然而丹柯,这位心灵充满爱的英雄,高举自己燃烧的心,勇往直前,披荆斩棘。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丹柯的牺牲是否值得。于他而言,对族人的救赎便是他光荣的使命。
丹柯做到了,到达了光明的彼岸,真理的尽头。那些出现在途中的荆棘都不是问题。
你是否听到来自古希腊的沉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这位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他认识到老师柏拉图在哲学与生物学上认识的错误,经历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实验,终于,真理之光降临。
所有真理必出自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所有成功必来自无数次曲折的探索。你抬头看那日光灯,在黑暗中为所有勤勤恳恳的人照明,它便出自爱迪生无数次的实验。
爱迪生的成功,攻克下所有可能的错误。于是有了这满室通亮的光明。所以,我们在路上,不必怕那险滩与荆棘,一路大步向前吧。那些错误,在尽头的真理之光的照耀下,也会显得可爱起来。
(50分)
[点评] 文章仅写了不怕失败一方面,而且主题不够明显,达, 不到一类作文的要求。但可贵的是能够以课本里的丹柯为例子。(刘建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温州市第四中学高三(6)班 陈渊景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之所以要以问号结尾,并不是在乎会否 “满盘皆输”,而是对“不慎”二字充满了疑惑。对比着泰戈尔的那句话,我便开始思考:“不慎”,是怎样的“不慎”才会导致“满盘皆输”?
“不慎”应当有两种。一种“不慎”便如泰戈尔所说的,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便对其关上门。这种人我称他们为“伪君子”。“君子”之处,说的是他们有追寻真理的行动,进行过,失败过。而“伪”呢?便是把一切错误都当成了错误,真理最终都没有机会出现,而前面所做的工作全都化为了泡影。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满盘皆输”。
而第二种“不慎”呢?是对一切错误都开门,这是完全不同于第一种“不慎”的做法,我称这么做的人为“先驱者”。他们与前者的本质不同便是把错误请进门,仔细研究、深刻思考,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去理解、去接受这些可能是“对”的事物,并提出自己的全新理论。这种人最令我欣赏。可是这么夸他们,为何他们还会“满盘皆输”?其实,这里的“输”只是他们向真理靠近的过程中的一个艰难的阶段,这里的“输”代表着另一个开始,为后人向真理出发找到一个更近的新的起点。
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理论,现在看来已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料,以致于人们附带着又重新看待了其他由他而提出的理论。虽然错误较多,亚里士多德却仍然是我们心目中的伟人。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他的确是个大输家。但当时人们的认知也不可能意识到有“加速度”之类的东西,是生活、经历让人们把它给提炼了出来。这种“不慎”虽会被世人所笑,其主人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输家,但是精神可取,社会需要这种先驱者。自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牛顿,其万有引力、牛
一、牛二定理,皆来自于先人,也就是所谓的“巨人”,牛顿对他们所总结出的理论加以修改,便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其一,巨人所做的铺垫必不可少;其二,牛顿也是个“不慎”(第二种)的人,区别只是他成功了,在时间的推移中,真理站在了牛顿身边,他是个幸运儿,也是个伟人。
“一着不慎”,虽可能“满盘皆输”,但是请不要胆怯,打开门,把错误请进来,坐下来,花点心思,谈一谈,又有谁会说你做错了什么呢?或许这便是你收获真理的唯一机会呢!开门吧,真理已在苦苦等候。
[点评]
一、切口小巧。“不慎”二字贯穿全文,紧扣层递、不漫不溢,此谓之“小”;避开寻常或热门的字眼,而将目光锁定该词,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匠心独具,此谓之“巧”。
二、条理清晰。以对“不慎”之第一种人的心理动机、行为效果的简述为辅,主要突出作者对第二种人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其中渗透着浓浓的钦敬之情,并能将两则材料有机结合、恰当运用。
三、语言活泼。“伪君子”、“先驱者”之论准确简练而又生动可感,且将作者的褒贬意自然蕴含;结尾处的修辞甚为妥帖,既把作者的态度和盘托出,又与材料中泰戈尔的话语照应、相承,开放式收束,引人遐思。
第四篇:南京一模优秀作文
写在前面
四月天难做,难在兼顾众生。考场优作难选,也难在兼顾众生。因为不同学生在审题、立意、章法、修辞方面的需求不同。如果点评一些单方面特点突出的文章,那选评文章就成了开中药铺,选者难尽,观者难精。如果只选一些满分作文,自然容易做到人皆仰望,无可挑剔。但满分作文往往浑然天成,无迹可求,望洋兴叹之余,难免有入宝山空还的遗憾。所以我们这次选评文章不求面面俱到或异韵高标,只在章法一点上着眼。下面四篇我校学生的文章,虽然分别以材料中“做”“天”“难”“四月”为切入点,语言风格各异,但都以“知其难、析其难、解其难”的顺序行文。大家揣摩这些文章,应该会找到材料作文的构思门径。(陆平老师)
盐城市、南京市2018届高三年级 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做真正的“四月天”
郭子逸
金陵中学高三(14)班
江浙地区有句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为何如此?因为四月正是万物复出之时,蚕、麦、秧、麻、茶都指望着适合自己的天气,故而难做四月天。可依我看,四月天便是四月天,它压根烦不着地上的事物,更没有什么必要去迎合它们的种种要求。
天是智慧的,它确实做了自己。相比之下,人就要逊色多了。许多人绞尽脑汁想要迎合别人,却发现满足了一批人,又会招致另一批人的不满。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
人与人是相似的,他们都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又有着千差万别,因为他们喜欢的东西总有不同。西方有句谚语,直译过来叫“子之佳肴,彼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当我们尝试去成为某个人群的“佳肴”之时,便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另一群人眼中的“砒霜”。迎合所有人,是完全不现实的。那么,我们能否只迎合一部分人呢?这诚然可行,也有许多人正如此做。可当我们做出如此行为的时候,我们也在将自己的人格拱手相让。
帕斯卡曾说:人是有思想的苇草。失去思想的人,与苇草无异。那些迎合他人的人一定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恰恰是在将自己变为这样的苇草。试想,若是一味地去迎合某一些人,我们的行动将不再被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们的--所支配。长此以往,我们迎合的行为会成为惯性。既然行为对思想具有反作用,那么自己本真的思想的沦陷,也是早晚的事了。这样的人,虽不至于落得邯郸学步那样的下场,也会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赵国人”,完完全全的失去了自己思想的故乡,失去了本我。
相反,那些不愿迎合他人的人,恰恰是最自得其乐的。李白不甘宫廷里的谄媚,拂袖而去,留下了多少千古名篇?凯撒坚持己见,推行改革,又何尝不为千古佳话?凡此种种,古今中外,数不胜数。而靠迎合他人,最终成就所谓“事业”的,尽管在当时看来名望颇高,但终究会因为缺少个性而湮没在历史的灰尘中,逐渐为人淡忘。
因此,与其去迎合身边种种,不如发掘真我,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四月天”。本文思路清晰,其章法结构堪称应对材料作文的典范。先分析材料,再由天及人,道破本则材料的意蕴:“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然后进一步分析事理,指出人与人的差别造成了需求的必然不同,论证了“迎合所有人,是完全不现实的”。由此探讨解决之道。先驳斥了“只迎合一部分人”的方案。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把驳斥的重点落在了“迎合”上,而没有去剖析“一部分人”的需求与其他人需求的关系,所以后面提出了“不迎合”的解决方案,彻底无视他人需求。这个方案空泛而不切本文所提出困境的实际,是本文的一点遗憾。(陆平老师)
天地不仁
沈嫣然
金陵中学高三(3)班
古语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他把万物都当作草狗对待。
我有时也会想,如果天地真的有所谓“神识”、“灵智”,他会怎样对待这片大地上的人、事、物呢?会像杂剧中的情节一样,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孤女降下六月飞雪吗?或是在英才陨落之时,天地变色,阴风怒号? 不会的,因为苍茫世界中的我们在天地面前就像芥子一样渺小,正如前进中的大象,不会因为面前的蚂蚁而停止脚步,不断运行中的宇宙,对我们的悲欢生死没有半分兴趣。江浙有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因为百姓觉得没有办法同时满足喜欢温的小麦,喜阳的水稻,喜雨的麻,喜荫的茶……但其实天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为难--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下雨时便下雨,雨下够了就出太阳--谁会管你想要的是什么?
天地不仁,它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不在意。
但正因为如此,天地又何尝不是仁的呢?各种喜好不同的作物,天从不偏帮哪一种,统统一视同仁。人们说“天地不仁”,只是因为天不特别对某样东西--尤其是自己--仁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铁面无私,天地才被冠以了不仁的恶名吧。
但正是这种不给人任何侥幸的“恶”,让万物不再寄希望于改变天地,而是通过顺应天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喜温的,建造了温室;喜阴的,种在山的阴坡,喜阳的种在阳坡,喜雨的种在迎风坡,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了吗?
与其说是天地,不如说它是“规则”吧,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时令、季节,乃至于秩序、规定、法律……对大奸大恶之人,规则自然会惩罚他,天地对他来说,自然是“不仁”的了,而顺应规则行事的人,只会觉得处处顺遂如意,天地对他来说又是“仁”的。但天地及规则本身并没有什么人们认为的“仁”或者“不仁”,我们如何去评价他,它根本不会在意。
不以各人之“仁”为“仁”,或许这才是“天地不仁”的意思吧。
本文在入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上很有特色,显示出了运用材料的智慧。入题方面,文章没有整体解析材料,而是把材料中的“天”作为了思考的起点,由对“天地不仁”古语的分析逐步进入材料设定的“满足不同需要”的话题。解决问题方面,文章强调了“民谣”只是百姓看法,扣住材料的同时,又引出天的实际做法与“民意”作对比,从而引出解决之道。
文章行文到最后又有升华,以“天”象征规则,在更广阔的空间谈“仁”与“不仁”。这一“转”,一方面加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也淡化了“需要”的主题,其利弊得失尚难定论。但最后“不以各人之'仁'为'仁'”点出“不同需要”的话题核心,照应了开头的“天地不仁”且又深化之,保证了文章的完整。(陆平老师)
我有千面,我从未变
王逸枫
金陵中学高三(2)班
我们的四肢仿佛是被看不见的线牵着,自愿而被迫地被摆布着。不同的操纵者勒令我们做不同的动作,于是手臂在空中僵硬成了铅,成了扭曲而怪诞的后现代派雕塑。
正如江浙民谣中所唱的,似乎连不可一世的老天都艰难地彷徨着,不知是该晴该雨。而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却不只有老天难做。
君父、社稷的召唤让诗人们奔波,而亲人、友人的思念却让他们的一片冰心孤处安放,只好对着阴晴不定的天色与上天一道无奈而失意。
于是面对世界要我们扮演的一个个角色,我们中的勇敢者不再忍受,他们决然怒起,撕毁了脸上虚伪的面具。
正如《家》中的觉慧,他绝不允许自己像大哥觉新那样对痛苦地拉扯。他毅然地摆脱了封建礼教和家庭的束缚,他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本来的面目。
然而觉慧的勇敢是基于他的无牵无挂,不管不顾。而作为一个人,强烈的社会性要求我们考虑着自己与周围一切的关系,照顾他人的情感,满足他人的幸福。正如老天,不管它是晴是雨,他的身下都是天下苍生的生活和幸福。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不可推却的责任。于是我们自觉地戴上一张张面具,在不同人面前扮演着不同角色。
于是我们成了千面人,面具与脸庞被血肉连接着,因心中的爱而无法摘下。这不同于最初的痛苦与无奈,这是在与爱的博弈中陷入策划好的生活的凄凉。然而这种凄凉不似一个牵线木偶的绝望,这种由爱生发的情感指引着我们,它引导我们去回忆,回忆一些最初的欢欣与疼痛;它引导着我们去触摸、感受千百面具上那肌肤的温暖力量;它引导我们迈开脚步,从而踏上一条通向永恒的回归之路,一条朝圣之路。这条路将引领我们去发现在面具下埋藏的最本真的自我,在目的地我们也终将摆脱命运的无奈与凄凉。
就好像我们头顶的天空,晦明变化,四时交杂,可天空的本质却完好地躲藏在厚厚的云层之上,等待人们去发现。下雨时,人们终将感受到它的清新,晴朗时,人们终将享受它的温暖。它以多变的面容与亘古不变的真心对待所有人的需求。
因爱而戴上面具,在面具下发现最初的爱。漫长的人生里原来我们从未变化。本文由“难”字起笔,借牵线木偶的比喻以形容之,“不同的动作”切中了材料中的“不同需要”,“自愿而被迫”点出了困境的特征。只是笔法稍嫌隐晦,如能点出“满足需要”,在考场作文阅卷中可能更具优势。
“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却不只有老天难做”引出正文,略写忠孝难以两全的普遍困境后,单提出了觉新之难和觉慧的解决方式——“毅然摆脱”。文章的精彩之处就是在此能作进 一步剖析:“觉慧的勇敢是基于他的无牵无挂”,从而挖掘到了“难做四月天”的本质原因:爱与责任。而新的解脱之道由此产生:因爱而生难,就在难中感受爱,在爱中获得力量。当然,这一部分因为缺少例证,略显凌空蹈虚。这多少是因为前文强调“不同”和“变”较多,在“需求”这个关键点上着墨不够。(陆平老师)
人间四月天
史沁若
金陵中学高三(2)班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那位风流才子恐怕想不到,他眼中单纯美好,惊艳如才出阁小姐的和煦四月天,竟是这一年十二个月中最操劳忧心的管家婆。
她不像三月,只消保持温暖再落两场雨;她不像六月,可以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它不像八月,一味吹风也未尝不可;她也不似腊月,严寒中任意一点暖阳都叫人感恩戴德。
她的一阴一晴,一寒一暖,都影响着同一时空下每一个生命在接下来大半年的兴衰存亡。这何止“两难”境地,简直是陷入了玲珑阵,动弹不得。
不过这也是那位才子的比喻最传神之处--人间四月天。四月天,最似人间。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它生来就担负着为春天作结,为夏日蓄势的责任。生命不再是统一的幼苗,而成了个性独特的少年,她必须负责。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所面对的大千世界早已不是亿万年前单纯混沌的样子。沉淀后凝集的复杂,你我必须负责。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她必须在责任之下作出选择,她要深思熟虑,要步步斟酌,要让这些生命见到下一个夏天的蓬勃,她必须选择。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生命已经开始,就决不会停息。既然不会停息,选择权最好握在自己手中,从出生到死亡,从一言一行到待人接物,作出选择才有可能披荆斩棘,到达彼岸,你我必须选择。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她无论怎样选,都会在一些生命身上扎刀子:养了麦,冻了蚕,暖了秧,干了麻,还夺了采茶姑娘的笑脸。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选择不是一对一错,取对舍错,而是权衡利弊,或是为了利弊,辜负了心中坚守的信念原则,或是执着与信念,放弃了那个可得回报的计策。你我可能会寝食难安,会在人生中接下来的每一天不断自责与后悔,但你我必须甘之如饴,因为有责任,所以必须选择。所以四月是成为四月的,在痛苦纠结过后,依旧牢记所最初的高尚使命的四月才是那四月天。
所以人间是成为人间的,在明白两难境地,进退不得后,还依旧追求的,方是那世间千万年来最大的奇迹。
世界是个万花筒,用更多的眼光去观察吧,我希望你在最后抉择后,保持绝对忠诚。“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那是人间在认清真相后,依旧义无反顾,坚守使命的笑声。它成就了四月。它成就了人间。
本文可谓因题入诗,以诗写题。
本次考试不少同学直接有材料联想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又联想到林徽因,所以文章仅写了温暖、美好的人格,成了偏题之作。本文也联系到了那首诗,但多引了句“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就扣住了材料的核心:满足不同需求。入题又准又巧,充满诗意。
拟人化的“四月天”意象确立之后,下文就由“四月”和“人间”的关联反复推求,交映生色,逐层深入。先由“管家婆”的比喻和与其他几月的比较,来凸显出“四月天”之难。进而分析四月之难,难在责任的重大,难在选择的必须,难在取舍的伤痛。这种依托意象的行文方式,造就了本文的诗意风格。
最后是困境的解决。文章提出“依旧追求”本身便是奇迹来,立意甚高,可惜讨论不够充分。以“坚守使命的笑声”作结,虽然在意蕴和章法上是完满的,但在节奏上有戛然而止的遗憾。(陆平老师)
第五篇:2011温州一模优秀作文
节奏
高三
(七)孔令森
周国平说:“太动则急躁,太静则抑郁。”但在太动和太静中总有那么一个灰色地带适合你,也适合我。
我喜欢散步,喜欢走在林荫小道间,看太阳穿过叶隙,把太阳照得金黄,喜欢看尘土场土,在阳光下跳动,喜欢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西风吹走我心灵中的污秽。这并不包含兴奋。因为兴奋是百米狂跑、街舞乱跳、摇滚大唱的事。但我喜欢散步,喜欢它的不快不慢、不动不静,喜欢它的“空虚中带着沉重”“寂寞中带着洒脱”。
我喜欢散步,喜欢在散步时修剪着自己乱长的横七竖
八、东倒西歪的枝叶。喜欢在散步时看看天边的云彩,理一理纷扰的思绪。我想,当一个人的节奏过快时,兴奋就会占据他的整个身体。一个人由于过度兴奋就会浮于表面,不能沉下心,也会因此而错失许多生命中的美好。而节奏过慢就会抑郁。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不能流畅的与外界连通。一些事情、一些想法把内心装得满满的。而一个人一旦静下来,就会喜欢把事情或想法放大,放大到无限,充斥着整个人,所以整天就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了。
也许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喜欢散步,喜欢走在林荫小道,走在林荫小道间,想着“中庸之道”,想着“在人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做人不能闭关自守地踏步,不能极端”,要“不紧不慢”。
也许傅雷更是一个有节奏的人。在他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里,总是可以看到他的温和,他的淡定和自如,好像溪里的流水,没有波涛,也不会封闭不动,但润泽万物。
由此可见自古有成就的人,都是有节奏的人。不是暴跳如雷、徒有豪情、不得其死然的关羽,更不是那个“朽木不可雕的扶不上的阿斗”。所以一个人的节奏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有节奏的的必定是一个内心强大、处事不惊的人,一个既有豪情、又有行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节奏
三
(八)潘沿臣
品一壶香茗,手尖滑过一张张纸页,闻一袭墨香,闭眼静思。多么悠闲!多么舒意!而这样的感受,又是你多久没有经历的?
这个时代,好像是“快”的代名词。一切都太快了。马车、火车、磁悬浮列车。交通工具被一次又一次的提速。新闻里随处可见从某地到某地的时间被缩短为多少。“旅行——最要的是沿途的风景”。而现实中,谁又理会过程,结果才是硬道理。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人,都马不停蹄地寻找“快”。城市的上空弥漫着“紧张”的愁云。人太快了,所以需要酒精的麻醉。在人难得得空的下班时间,就在酒吧里度过。他们要用最快的时间摆脱一天的疲倦。他们随音乐舞动、摇摆。他们快乐又悲伤。
一切都太快了。这个世界不应该只有快。“太快”的一切没有意义。所以我们需要“慢”。像乌龟一样慢慢地爬,而我们慢慢地学习。像愚公一样慢慢地把一座山搬走,而我们慢慢地把自己的压力搬走。一切一切都慢悠悠。
不,我们不要这种慢。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的这种慢。太慢了,则会被时代所遗弃。为什么要如乌龟一般慢慢爬?骑上自行车,沿途的风景依旧美,又能感受风的爱抚。为什么要像愚公一样一点点地移开山,子子孙孙无穷尽呢?绕过这座山,前面的环境可能更美好。
我们不要“太快”更不要“太慢”。我们要如打太极,快中有慢。“太快”让人迷失,“太慢”让人懒惰。孔子的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对于这点也很适用。老舍说他爱北平,爱北平中的动中有静,窄小却不拥挤,有快却不失慢。当你在懒惰、停滞不前时,你要催自己赶快。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如水般流逝,你要抓住。当你做事过急、心慌意乱时,你要提醒自己慢慢来,别紧张。一切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慢慢来,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
捉住你自己的节奏,不会太快,更不会太慢。
“快”是你的冲锋号角,“慢”让你退一步海阔天空。
节奏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从生命中不着痕迹地流逝着。光辉的流年总是在击打着渺远的内心,海波里涟漪般徐徐荡开,空中落英轻轻坠下。是什么促使忧伤、快乐、悲痛、幸福渗入灵魂深处,纠集成一切的情感体验,以轻轻的节奏,在寂静的深夜发起一轮轮攻击?
我寻觅,寻觅这一节奏来自何处。
当我无数次翻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后,我似乎触到了某些端倪。他为何对泥墙、田地甚至是蚂蚁、屎壳郎有着一份眷恋?又为何迟迟不肯离开这一方人烟稀少的土地?还为何把倒塌的土墙、田里的犁耙作为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想,这一份节奏也许就来自这浓浓的任谁也切割不去的乡土情结。或许夜夜牵萦我的也是我的这故乡,这故乡的节奏。
我又想起了一位大师——林语堂,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流屿,与海相伴,他常跟着他父亲去海边作业,并且探听海的那头的光景。之后他终于走了出去。他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那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岸回望故乡时,又是如此渺远。”但我想他不必遗憾,因为那层层臣浪拍打沙石的节奏不正是他内心的故乡吗?
节奏越快,乡情越浓。
诗人艾青用最直白的方式高喊出了自己的乡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管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还是柯灵的《乡土情结》,又或者是老舍的《想北平》,都拍打出乡土情绪的节奏。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我想,我的故乡就是我的无花蔷薇,无论我身在此地还是客处他乡,我想我都不会忘怀,因为我的心跳就是故乡成长的节奏。
雁过无痕,岁月无声。不管光阴如沙般从指缝中流去了多少,乡土情绪仍在。
恍兮恍兮,令人神移。
凌晨初醒,竟觉自己眼角的泪水还未干。
故乡的节奏仍在继续。
节奏
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慢慢地走着。
我曾想过,像梭罗那样生活着,像海德格尔那样思考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深邃而透彻,淡泊名利,安逸闲适,手捧《诗经》,过着慢节奏的生活,高呼:浪漫不死。
可现实不允许,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城市,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沿途风光再美好,也不容得我们驻足欣赏,大家都在奔跑,落后了就要挨打,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的人,最终将会被挤兑出时代的洪流。
所以我只能加快我的节奏,抛下我的《诗经》,把小小的一个我,丢在毫无秩序、只知往前冲的人群中。
我并不喜欢这么快节奏的生活。我曾想过回到原始社会,那个人类最纯真的年代。可是,回不去了不是吗?一座又一座的高楼被盖起来了,一辆又一辆的汽车被制造出来了,人们赶集一样踩着油门上班下班,刺耳的喇叭声总是能在马路上即使是禁鸣区中传出,十字路口总是有车为了通行而在红灯前那短暂的一两称飞驰而过,却不幸在不远处惨发事
故。白领们顾不上吃早饭,只因担心迟到被炒鱿鱼,匆匆赶到办公室,冲泡麦片,以此维持一个早上所需的能量。下班后,他们面无表情地站在车站等车,坐在车上几乎都快要睡着了。没办法,这是现代生活的节奏。
我多想现在的人们能够多几分浪漫,少几分务实,享受慢节奏的生活,惬意的生活。孩子们不用每天早上被父母掀被窝,白领们可以坐在早餐店里悠闲地吃完早餐后再去上班,人们可以在十字路口停下车让戴着小黄帽的小学生位穿过马路。这样的社会,是那么地和谐。
慢节奏不代表懒散,而是追求精神多于追求物质。我们可以在慢节奏的生活中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享受生活的时间,多一点回味经典的时间,少一点制造污染的时间。
我希望我可以放慢一点脚步,重新拾起《诗经》,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整理繁琐的思绪,然后大声高呼:浪漫不死„„
节奏
生命是一种节奏,短暂急促却能撼天动地;生命是一种节奏,清丽缓慢,透露出无限优雅;生命是一咱节奏,快慢相合,和谐愉快。
有时,它像安塞腰鼓。
第一下,平地一声雷,是婴儿的啼哭,既而就是细细密密的鼓点,敲在鼓面上,打在生命中。无疑,生长就像这急促的节奏,或轻或重节奏却不改变,一如我们的成长以一种相似的节奏同时进行:学语,爬行,歌唱,行走,奔跑„„每一个新的旅程都是充满激情的鼓声,便纵是摔跤也是打着节奏:倒、起、倒、起„„无数个失败打头阵,又无数次坚忍站起,成长的路首先是由膝首“硁”地一声声跪出来的。
有时,它像古琴古筝。
缓缓流泻的是指尖的温柔,明快清丽或缓慢优雅。纤指一勾就是一个百转千回,左手一按就是一个缠绵悱恻。抹抹挑挑,就弹奏出一曲江南。生命中总有太多温柔的情感:当暗恋的他走过窗前,当敏感的心受到伤害,当母亲的汤温暖着手,当一声“朋友”唤起,当穿越了千年风百年雨涌起一般“关睢”,一演“红楼”,心中如高山流水一般的优雅就以缓慢的节奏打起,一个弯一个转,奏出生命中最轻柔的情感。
有时,它像钢琴。
千变万化的它一如我们的生活,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总会有小惊喜、小意外发生。可能只是购买饮料中奖再来一瓶的短暂喜悦,一个小中音符就可以描摩;也可能是考试成绩优异,一连串时局的节奏一响就能感受到喜悦;也可能是经历了失败的挣扎苦痛,添加了几个沉郁的低音„„但无论如何,主旋律总是以生命的一种形式一声一声如脉搏在无悔奏响。它像我们的心跳,像血液的循环,像各种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机能在运行,和谐美妙!
这就是生命的节奏。
一声啼哭是开端,成长是急促又充满乐趣的。那是一种节奏。
轻拢慢捻,生命中总有最温柔的情感和最感动的画面,那是一种节奏。
和谐变化,有静有动,有缓有快,这是生命的特征,是生活的真谛。
而这些节奏都是生命。
而我们的生命中,充满了各种节奏。
节奏(49)
想想真是很久没见到爷爷了吧。我那一把铲一把镰刀就过了一生的爷爷。噢,还有一杯白酒。那是见过的最冗长沉闷的生活,什么都没有,只有铲子铲进泥土那一下下规律的节奏,演奏了生命的所有。
爷爷整个人就像是一块土地,黄的脸,黄的手,沾着泥巴黄黄的脚,在黄土地里干了一生,我曾无法想像这样的人生爷爷到底得到了什么。
我唯一一次小时候跟着爷爷到了田里,那之后我就没了一点对土地的兴趣。我坐在土堆上,看着不远处的爷爷拿着铲子铲土。站在田里的爷爷仿佛真的就是一块土,分不清哪个是他哪个是土,只有那湿透了的穿黄了的衬衣,那反复反复重复着一样弧度的铲子能说明原来那是我爷爷。“啪,啪,啪”,整片田就只有这一个声音,我企图找到点别的什么,但田的那这仍是田,田里仍是另一位爷爷、铲土的爷爷。
我想我再不愿见到那幅画面里的爷爷,只有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声音。这样的节奏,爷爷听了多少年,那沉闷单一的节奏听得人心酸,这节奏后面,是这位老人养大的三个子女,是他一生爱的寄托。
铲子与土地的合奏,不是剧院里的交响曲,不是耳机里的流行歌。它只有一种节奏,但早已超越一切音乐,因为它奏尽了一个生命,奏出了一条生活的路,奏干了老人一生的汗水。
如同那个年代所有男人一样,爷爷总在饭后呷几口白酒,然后土黄的面容上终于有了些生命的血色。爷爷总是在这样微醉的时候,用筷子敲打饭桌,嘴里哼着一段小曲儿。那里我才会觉得这才算是生命吧。有些不同的节奏。
爷爷的曲调很不协调,可以说是凌乱,完全不同于白日里那规则到一成不变的铲土声。在这样混乱的节奏里,我听到爷爷说:“我的这一生啊也就这样看到头了,呵呵。”我听不出那笑声里是什么。或许是对生活的自嘲,或许是对命运的讽刺,或许是对人生的屈服。但我仿佛看到爷爷那混浊的眼眸里不为人知的疲乏,从未说出口的无奈。在筷子与桌子的碰撞里,淡褪在生命的转轮里,黄土地下埋藏了所有年华。
爷爷的生命像是卡带的磁盘,反反复复卡在那一个章节上,像是失修的音乐盒,打开盖子听到的只有一遍遍的“嗒、嗒”,像没日没夜转动的钟表,永远永远,只有那个节奏。
他在黄土地里种进去了一生,这片土地给了他一个家一口粮食,或许早已融为一体,他与土地共同演绎出的,唯一那个节奏,伴了这个家庭每个人的一生。
真是很久没去见爷爷了,很久没听他那铲土的节奏,没听他哼曲的节奏了吧。何时再回去听听呢?我的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