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模优秀作文
温馨
一杯梨水清香而又甘甜,一句温馨的话体贴而又温暖。妈妈对我的爱无处不在,她温馨的话语感人至深。
夜幕早已降临,周围的一切安静又幽深。只是那闹钟在嘀嗒嘀嗒地响着,好像在提醒着我:“不许睡觉。”看着劳累一天的妈妈坐在那里陪伴着我,心里一阵酸楚。但是已经连冲两杯咖啡的我困意重重,终究敌不过瞌睡虫的诱惑。我摊到在了许多参考书的面前。
不知过了多久,妈妈把我叫起来,拍了拍我的肩膀说:“起来吧!喝点梨水清清脑子。”我点了点头,端着杯喝了下去,梨水清香而又甘甜,立刻把我身上的困意去除掉了。我振作精神开始为考试而备战。嘴里还留有梨水的甘甜,吧唧嘴一下,突然忘了告诉妈妈,梨水非常好喝,喝过后我清醒了很多。想着,我就冲进厨房去找妈妈。但我看到妈妈时却目瞪口呆。她拿着煮过梨水的梨吃。赶先我还不知道那是煮过的梨。便同往常一样,从妈妈手中抢过梨,说:“什么好吃的呀!都不让我吃。”刚咬一口,什么味也没有。“妈,你怎么吃这个呀!”“我看扔了怪可惜的,所以就吃了。”我呆呆得站在那里,泪水往外流,边哭边说:“妈,你喝梨水我吃梨。”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你学习累,就喝些让脑子清醒的水。我大半辈子用也过渡不了,吃梨没什么。你的身体最重要啊!”妈妈的话好像一股暖流一样温暖了我的心。那温馨的话语,体现了妈妈对我独一无二的爱。我无微不至的照顾。我谢谢那杯梨水,让我读懂妈妈对我的爱。
梨把它的甘甜献给了梨水,妈妈把它的爱献给我。那感人至深的话语让我历历在目。而妈妈那温馨的话语,温馨的爱永驻在我心中。
温馨
漂流瓶,虽然我不知道你现在身处何处,但我相信,你会承载着母亲对我温馨的话语,在我和母亲的心里,建起那座充满爱的桥梁。
那年暑假,阳光照耀着金色的沙滩,海风吹拂着我的脸颊,海鸥不是迎来欢快的歌唱,啊,听着大海虚无缥缈的声音,我们不禁感叹着大自然赋予我们么好景象。
隐约间,听到海岸上传来一阵阵叫卖声,我转过头去,发现一位老爷爷袋子中有一些漂流瓶,这些漂流瓶聚拢到一起,发出清脆的声音与海的声音形成了一番悠美的乐章。
于是我上前详细打听了这漂流瓶的用处,知道它是承载你自己梦想的一个瓶子,伴着海浪和海风,飘到远方,听着老爷爷对漂流瓶崇高的敬意和温馨的话语,我决定买几个分享给大家,告诉她们这是即将承载你梦想的瓶子……
我打开瓶子的瓶口,发现只有一张小纸条,可怎么写啊!发现大家都开始动笔写,而我却我从下手,这时,妈妈说出去为大家买些饮料,于是我偷我的打开了妈妈的纸条,上面写道:我只希望我的儿子渐渐康康就好了。都么温馨的话语啊!我心中一震,一股暖流进了我的心田,从未发现母亲这样爱过我,尽管平常充满欢笑,充满抱怨,充满愉快,充满老到,在这时,都已经不重要,只重复的看着这温馨的话语,使我久久不能忘记……此时,漂流瓶上的内容我也写好了,希望您永远健康,我会永远爱您——我的妈妈。只见妈妈回来了,我急忙装好它的漂流瓶,假装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我们把各自的瓶子都装好,一起扔进了大海,随着海风,伴着海浪,带着我和母亲心中温馨的话语,飘到了远方……这句话,让我更加懂得了我和母亲心中的爱。
多年以后,又想起了这漂流瓶,想起了小纸条上温馨的话语,想起了那种温馨的感觉,那种感觉,又一次涌上心头……
温馨
温馨如一丝春风,带来凉爽;温馨似一缕阳光,照亮心田;温馨像一泓清泉,滋润心头;温馨如亲情,带给我温暖。
记得初中刚上晚自习时,父母不放心我很晚回家,妈妈总是骑着那辆旧自行车到校门口接我,放学时,人很多,可我总能一眼认出在风中伫立已多时的母亲,从她手中接过一件外套,看着其他同学都是骑着车,即个人一起回家,渐渐地,我厌倦了母亲的做法。
“总把我当小孩,别的同学都是自己回家。”我嚷着,母亲一路无语。回到家中,父母没再说什么,但从那以后母亲还有到校门口接我。
与同学一路天南地北的聊着,感到前所未有的惬意。可与同学分手后,走在那条无灯的路上,心里还是有些恐惧。直到看见远处那以家中玻璃窗映出的橘黄的灯光,心里才踏实下来。借着灯光,把车停入车库,走上楼梯,门照例是开着等我,一股温暖涌上心头。
进屋后照例是一个苹果笑眯眯地迎接我,母亲一脸倦意。
“妈,怎么还不睡?”
“我,我等你爸呢!”
“爸爸上哪儿了?”
“他去洗澡了,你赶紧洗洗谁吧。”
我啃着苹果,走进了我的小天地,刚关上门,爸爸就回来了。
“他没害怕吧?”
“哦,前半段跟同学一起走的,没什么事。只是走到了岔口无灯的那一段,他骑得飞快,我都快跟不上了。”
“那,以后你就跟着他吧,千万别让他发现。”
听着客厅里的对话,眼睛润湿了,这才深深尝到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味道”。
我不再害怕走那条路,因为我知道,父亲正远远保护着我,还有那灯光,即使一栋楼的灯都灭了等待我的那一盏也会亮着。
亲情是那么温馨,让我充满温暖。
第二篇:一模优秀作文
温州市2014年“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泰戈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成语)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悦纳错误,理性对待
龙湾中学高三(10)班 范晨雪
有人曾说,人之降临,错误便已如影随行。他时而阴骘如鹰,时而温柔似水,既是坠入深渊的羁绊又是攀登成功的云梯。有的人恐惧殊甚,詈骂斥之,而有的人则坦然豁达,悦纳错误,理性对待,最终成就人杰。
诚然,错误又矮又丑,实在称不上是个“高富帅”,也着实不讨人喜欢,但若抱着愉悦态度看待他,却也是受益非浅,青霉素的发明,不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创造的吗?
我们常惊叹聪颖的牛顿引我们走进了一个多么神奇奥妙的世界,那星河闪动,银光烁烁,令多少人留恋忘返,可观之晚年,却固执信奉上帝,不愿接受错误,才为他璀璨人生留下了可叹的一笔。而焦尔在数次试验后,果断提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这为他往后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埋下不可置否的一笔。这是对于错误的悦纳,是科学的睿智,是恰如其分的知难而退。
欧阳修曾说,强者不自省,或死或泥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必能称其于一世。弱者的成功,是面对自己犯下的数次过错的接纳与纠正,是无数个红叉后得到的胜利的对勾,是拾起强者不屑的自省。
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拒之门外。泰戈尔如是说。陶行知面对弟子的诘问大度认错;吴冠中的画受农夫批判也虚心纳谏;丘吉尔坦诚接受来自士兵的指责。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的,我们有权利并且一定要让自己懂得犯错,这才是大家的风范,名将的豁达。
然而并非所有错误都可被原谅,一场败兵走北的覆国之战,究其缘由竟是区区一枚马掌钉;一场步步为营的对弈,却因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还有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自鸿门一宴后,就已注定他霸王不复,命绝乌江的结局。由是观之,纵使有些错误是助你前进的垫脚石,但有些错误,哪怕微毫,足以让人悔不终生。对这“一着”,我们要慎之又慎。是故,有遇错误,悦而纳之,但更高明的做法,理性待之。不是盲目的排除和接纳,而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渐入佳境,这样错误才不至了无意义。将它当作一次美丽的邂逅吧,也请用智慧驾驭它。
(50分)
[评点] 本文融合两则材料,辨证的看待分析错误,提出理性对待错误,既要悦纳错误,又要注重重要的环节;观点较明确。既有名家之言,又有事理分析,内容较充实。六七两段采用排比形式列举分析事例,容量较大。个别事例尚不够典型;文章虽用牛顿的反面事实,但反面论证需要进一步充分论述,使文章论述更具辩证性。
脚边的淤泥
苍南中学学生
真理是上帝的脚印,错误则是你脚边的淤泥,只要你保持清醒,坚守自我,那么你终究会寻到自己的上帝。
古语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实则不然。棋局之上,步步凶险,千变万化,一子下错,即陷入万劫不复。但人生之安变化对于棋局来说只多不少。有谁生而为圣人,从不犯错?我想没有。所以重要的不是在乎自己是否会犯错,而是应该在意自己对待错误的态度。
文学巨匠高尔基著作等身,闻名中外。但他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写诗。虽然自知写的不尽如人意,但他还是会不时写上几首。
一天,恰逢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到家中作客。大文豪按捺不住,将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诗拿出来请教马雅可夫斯基。谁知这个被誉为“革命歌手”,写“楼梯诗”的诗人一看便开始批评高尔基:“你这诗怎么可以这样写?„„”待马雅可夫斯基说完,抬头一看,这个老人正在偷偷地抹眼泪。同来的人强烈要求马雅可夫斯基向高尔基道歉。高尔基却说:“在这个方面马雅可夫斯基是我的老师,他指出我的错误是应该的。”
这短短几句话,不仅突显出高尔基一代大怀的谦逊,而且还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待错误的态度——接受并改正。假使高尔基仗着权威勃然大怒,呵斥马雅可夫斯基,结果可想而知。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卖花的盲女在听到重重的车门响后,以为遇到了阔人,连忙向前兜售鲜花。好心的流浪汉不忍拒绝,用身上仅有的二角五分买了一束鲜花。这个片段播出后,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当人们问卓别林怎么想到这么细致、真实的场景,并将其演绎得如此完美之时,他淡淡地说了一问:“我只不过是在否定了341个方案后得到的第342个方案。”
我们不免惊叹于卓别林对艺术的热爱与敬重。正是这种一丝不苟,承认错误并争取完善的态度成就了一代大师。
错误,不过是脚边的淤泥,它能够阻碍你,但它永远都不能限制你前进的脚步。当你经由山水,经由光阴,脚边的淤泥也随着这一切雕琢你,塑造你,锤炼你,带你去找寻真理。
在路上
瑞安市第十中学高三学生
人生在世,我们一辈子都在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或许这里说真理,便显得有些空乏,我们不妨把真理的尽头看作是一份事业,或平凡或非凡伟大的成功。
那么在这真理之路上,这一道弯弯折折,时而泥泞时而顺坦的路上,我们知道,会有一段路总是布满荆棘,或花开遍地。
但你要时常想起那尽头,那来自成功的光明。那尽头便是风郎气清。所以,你不必怕。
也就是说,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你不必怕被锋利的荆棘刺破皮肤,不必担忧犯下的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你必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
你是否记得英雄丹柯?面对族人的质疑、不屑、轻蔑,他毅然决然的掏出自己熊熊燃烧的心,照亮了黑森林,带领那一群无知的族人走出了阴暗痛苦的森林。走向了光明幸福的草原。
那些来自无知的族人的“刀锋”,还有那来自险境里的威胁无疑是丹柯在通往草原道路上的尖锐、极具杀伤力的荆棘,然而丹柯,这位心灵充满爱的英雄,高举自己燃烧的心,勇往直前,披荆斩棘。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丹柯的牺牲是否值得。于他而言,对族人的救赎便是他光荣的使命。
丹柯做到了,到达了光明的彼岸,真理的尽头。那些出现在途中的荆棘都不是问题。
你是否听到来自古希腊的沉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这位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他认识到老师柏拉图在哲学与生物学上认识的错误,经历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实验,终于,真理之光降临。
所有真理必出自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所有成功必来自无数次曲折的探索。你抬头看那日光灯,在黑暗中为所有勤勤恳恳的人照明,它便出自爱迪生无数次的实验。
爱迪生的成功,攻克下所有可能的错误。于是有了这满室通亮的光明。所以,我们在路上,不必怕那险滩与荆棘,一路大步向前吧。那些错误,在尽头的真理之光的照耀下,也会显得可爱起来。
(50分)
[点评] 文章仅写了不怕失败一方面,而且主题不够明显,达, 不到一类作文的要求。但可贵的是能够以课本里的丹柯为例子。(刘建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温州市第四中学高三(6)班 陈渊景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之所以要以问号结尾,并不是在乎会否 “满盘皆输”,而是对“不慎”二字充满了疑惑。对比着泰戈尔的那句话,我便开始思考:“不慎”,是怎样的“不慎”才会导致“满盘皆输”?
“不慎”应当有两种。一种“不慎”便如泰戈尔所说的,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便对其关上门。这种人我称他们为“伪君子”。“君子”之处,说的是他们有追寻真理的行动,进行过,失败过。而“伪”呢?便是把一切错误都当成了错误,真理最终都没有机会出现,而前面所做的工作全都化为了泡影。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满盘皆输”。
而第二种“不慎”呢?是对一切错误都开门,这是完全不同于第一种“不慎”的做法,我称这么做的人为“先驱者”。他们与前者的本质不同便是把错误请进门,仔细研究、深刻思考,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去理解、去接受这些可能是“对”的事物,并提出自己的全新理论。这种人最令我欣赏。可是这么夸他们,为何他们还会“满盘皆输”?其实,这里的“输”只是他们向真理靠近的过程中的一个艰难的阶段,这里的“输”代表着另一个开始,为后人向真理出发找到一个更近的新的起点。
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理论,现在看来已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料,以致于人们附带着又重新看待了其他由他而提出的理论。虽然错误较多,亚里士多德却仍然是我们心目中的伟人。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他的确是个大输家。但当时人们的认知也不可能意识到有“加速度”之类的东西,是生活、经历让人们把它给提炼了出来。这种“不慎”虽会被世人所笑,其主人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输家,但是精神可取,社会需要这种先驱者。自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牛顿,其万有引力、牛
一、牛二定理,皆来自于先人,也就是所谓的“巨人”,牛顿对他们所总结出的理论加以修改,便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其一,巨人所做的铺垫必不可少;其二,牛顿也是个“不慎”(第二种)的人,区别只是他成功了,在时间的推移中,真理站在了牛顿身边,他是个幸运儿,也是个伟人。
“一着不慎”,虽可能“满盘皆输”,但是请不要胆怯,打开门,把错误请进来,坐下来,花点心思,谈一谈,又有谁会说你做错了什么呢?或许这便是你收获真理的唯一机会呢!开门吧,真理已在苦苦等候。
[点评]
一、切口小巧。“不慎”二字贯穿全文,紧扣层递、不漫不溢,此谓之“小”;避开寻常或热门的字眼,而将目光锁定该词,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匠心独具,此谓之“巧”。
二、条理清晰。以对“不慎”之第一种人的心理动机、行为效果的简述为辅,主要突出作者对第二种人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其中渗透着浓浓的钦敬之情,并能将两则材料有机结合、恰当运用。
三、语言活泼。“伪君子”、“先驱者”之论准确简练而又生动可感,且将作者的褒贬意自然蕴含;结尾处的修辞甚为妥帖,既把作者的态度和盘托出,又与材料中泰戈尔的话语照应、相承,开放式收束,引人遐思。
第三篇:南京一模优秀作文
写在前面
四月天难做,难在兼顾众生。考场优作难选,也难在兼顾众生。因为不同学生在审题、立意、章法、修辞方面的需求不同。如果点评一些单方面特点突出的文章,那选评文章就成了开中药铺,选者难尽,观者难精。如果只选一些满分作文,自然容易做到人皆仰望,无可挑剔。但满分作文往往浑然天成,无迹可求,望洋兴叹之余,难免有入宝山空还的遗憾。所以我们这次选评文章不求面面俱到或异韵高标,只在章法一点上着眼。下面四篇我校学生的文章,虽然分别以材料中“做”“天”“难”“四月”为切入点,语言风格各异,但都以“知其难、析其难、解其难”的顺序行文。大家揣摩这些文章,应该会找到材料作文的构思门径。(陆平老师)
盐城市、南京市2018届高三年级 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江浙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秧要日头麻要雨,采茶姑娘盼阴天。
做真正的“四月天”
郭子逸
金陵中学高三(14)班
江浙地区有句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为何如此?因为四月正是万物复出之时,蚕、麦、秧、麻、茶都指望着适合自己的天气,故而难做四月天。可依我看,四月天便是四月天,它压根烦不着地上的事物,更没有什么必要去迎合它们的种种要求。
天是智慧的,它确实做了自己。相比之下,人就要逊色多了。许多人绞尽脑汁想要迎合别人,却发现满足了一批人,又会招致另一批人的不满。归根结底,这是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
人与人是相似的,他们都希望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人与人之间又有着千差万别,因为他们喜欢的东西总有不同。西方有句谚语,直译过来叫“子之佳肴,彼之砒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当我们尝试去成为某个人群的“佳肴”之时,便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另一群人眼中的“砒霜”。迎合所有人,是完全不现实的。那么,我们能否只迎合一部分人呢?这诚然可行,也有许多人正如此做。可当我们做出如此行为的时候,我们也在将自己的人格拱手相让。
帕斯卡曾说:人是有思想的苇草。失去思想的人,与苇草无异。那些迎合他人的人一定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恰恰是在将自己变为这样的苇草。试想,若是一味地去迎合某一些人,我们的行动将不再被自己的思想--而是他们的--所支配。长此以往,我们迎合的行为会成为惯性。既然行为对思想具有反作用,那么自己本真的思想的沦陷,也是早晚的事了。这样的人,虽不至于落得邯郸学步那样的下场,也会成为一个彻彻底底的“赵国人”,完完全全的失去了自己思想的故乡,失去了本我。
相反,那些不愿迎合他人的人,恰恰是最自得其乐的。李白不甘宫廷里的谄媚,拂袖而去,留下了多少千古名篇?凯撒坚持己见,推行改革,又何尝不为千古佳话?凡此种种,古今中外,数不胜数。而靠迎合他人,最终成就所谓“事业”的,尽管在当时看来名望颇高,但终究会因为缺少个性而湮没在历史的灰尘中,逐渐为人淡忘。
因此,与其去迎合身边种种,不如发掘真我,做真正的自己,做真正的“四月天”。本文思路清晰,其章法结构堪称应对材料作文的典范。先分析材料,再由天及人,道破本则材料的意蕴:“因为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我们无法同时满足所有的人”。然后进一步分析事理,指出人与人的差别造成了需求的必然不同,论证了“迎合所有人,是完全不现实的”。由此探讨解决之道。先驳斥了“只迎合一部分人”的方案。在这个环节上,由于把驳斥的重点落在了“迎合”上,而没有去剖析“一部分人”的需求与其他人需求的关系,所以后面提出了“不迎合”的解决方案,彻底无视他人需求。这个方案空泛而不切本文所提出困境的实际,是本文的一点遗憾。(陆平老师)
天地不仁
沈嫣然
金陵中学高三(3)班
古语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没有仁慈之心,他把万物都当作草狗对待。
我有时也会想,如果天地真的有所谓“神识”、“灵智”,他会怎样对待这片大地上的人、事、物呢?会像杂剧中的情节一样,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孤女降下六月飞雪吗?或是在英才陨落之时,天地变色,阴风怒号? 不会的,因为苍茫世界中的我们在天地面前就像芥子一样渺小,正如前进中的大象,不会因为面前的蚂蚁而停止脚步,不断运行中的宇宙,对我们的悲欢生死没有半分兴趣。江浙有民谣“做天难做四月天”,因为百姓觉得没有办法同时满足喜欢温的小麦,喜阳的水稻,喜雨的麻,喜荫的茶……但其实天并没有因为这些事情为难--它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下雨时便下雨,雨下够了就出太阳--谁会管你想要的是什么?
天地不仁,它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什么都不在意。
但正因为如此,天地又何尝不是仁的呢?各种喜好不同的作物,天从不偏帮哪一种,统统一视同仁。人们说“天地不仁”,只是因为天不特别对某样东西--尤其是自己--仁慈。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铁面无私,天地才被冠以了不仁的恶名吧。
但正是这种不给人任何侥幸的“恶”,让万物不再寄希望于改变天地,而是通过顺应天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喜温的,建造了温室;喜阴的,种在山的阴坡,喜阳的种在阳坡,喜雨的种在迎风坡,问题不是很容易解决了吗?
与其说是天地,不如说它是“规则”吧,是人人都要遵守的时令、季节,乃至于秩序、规定、法律……对大奸大恶之人,规则自然会惩罚他,天地对他来说,自然是“不仁”的了,而顺应规则行事的人,只会觉得处处顺遂如意,天地对他来说又是“仁”的。但天地及规则本身并没有什么人们认为的“仁”或者“不仁”,我们如何去评价他,它根本不会在意。
不以各人之“仁”为“仁”,或许这才是“天地不仁”的意思吧。
本文在入题和解决问题两个环节上很有特色,显示出了运用材料的智慧。入题方面,文章没有整体解析材料,而是把材料中的“天”作为了思考的起点,由对“天地不仁”古语的分析逐步进入材料设定的“满足不同需要”的话题。解决问题方面,文章强调了“民谣”只是百姓看法,扣住材料的同时,又引出天的实际做法与“民意”作对比,从而引出解决之道。
文章行文到最后又有升华,以“天”象征规则,在更广阔的空间谈“仁”与“不仁”。这一“转”,一方面加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也淡化了“需要”的主题,其利弊得失尚难定论。但最后“不以各人之'仁'为'仁'”点出“不同需要”的话题核心,照应了开头的“天地不仁”且又深化之,保证了文章的完整。(陆平老师)
我有千面,我从未变
王逸枫
金陵中学高三(2)班
我们的四肢仿佛是被看不见的线牵着,自愿而被迫地被摆布着。不同的操纵者勒令我们做不同的动作,于是手臂在空中僵硬成了铅,成了扭曲而怪诞的后现代派雕塑。
正如江浙民谣中所唱的,似乎连不可一世的老天都艰难地彷徨着,不知是该晴该雨。而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却不只有老天难做。
君父、社稷的召唤让诗人们奔波,而亲人、友人的思念却让他们的一片冰心孤处安放,只好对着阴晴不定的天色与上天一道无奈而失意。
于是面对世界要我们扮演的一个个角色,我们中的勇敢者不再忍受,他们决然怒起,撕毁了脸上虚伪的面具。
正如《家》中的觉慧,他绝不允许自己像大哥觉新那样对痛苦地拉扯。他毅然地摆脱了封建礼教和家庭的束缚,他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本来的面目。
然而觉慧的勇敢是基于他的无牵无挂,不管不顾。而作为一个人,强烈的社会性要求我们考虑着自己与周围一切的关系,照顾他人的情感,满足他人的幸福。正如老天,不管它是晴是雨,他的身下都是天下苍生的生活和幸福。这是一种情怀,更是不可推却的责任。于是我们自觉地戴上一张张面具,在不同人面前扮演着不同角色。
于是我们成了千面人,面具与脸庞被血肉连接着,因心中的爱而无法摘下。这不同于最初的痛苦与无奈,这是在与爱的博弈中陷入策划好的生活的凄凉。然而这种凄凉不似一个牵线木偶的绝望,这种由爱生发的情感指引着我们,它引导我们去回忆,回忆一些最初的欢欣与疼痛;它引导着我们去触摸、感受千百面具上那肌肤的温暖力量;它引导我们迈开脚步,从而踏上一条通向永恒的回归之路,一条朝圣之路。这条路将引领我们去发现在面具下埋藏的最本真的自我,在目的地我们也终将摆脱命运的无奈与凄凉。
就好像我们头顶的天空,晦明变化,四时交杂,可天空的本质却完好地躲藏在厚厚的云层之上,等待人们去发现。下雨时,人们终将感受到它的清新,晴朗时,人们终将享受它的温暖。它以多变的面容与亘古不变的真心对待所有人的需求。
因爱而戴上面具,在面具下发现最初的爱。漫长的人生里原来我们从未变化。本文由“难”字起笔,借牵线木偶的比喻以形容之,“不同的动作”切中了材料中的“不同需要”,“自愿而被迫”点出了困境的特征。只是笔法稍嫌隐晦,如能点出“满足需要”,在考场作文阅卷中可能更具优势。
“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却不只有老天难做”引出正文,略写忠孝难以两全的普遍困境后,单提出了觉新之难和觉慧的解决方式——“毅然摆脱”。文章的精彩之处就是在此能作进 一步剖析:“觉慧的勇敢是基于他的无牵无挂”,从而挖掘到了“难做四月天”的本质原因:爱与责任。而新的解脱之道由此产生:因爱而生难,就在难中感受爱,在爱中获得力量。当然,这一部分因为缺少例证,略显凌空蹈虚。这多少是因为前文强调“不同”和“变”较多,在“需求”这个关键点上着墨不够。(陆平老师)
人间四月天
史沁若
金陵中学高三(2)班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那位风流才子恐怕想不到,他眼中单纯美好,惊艳如才出阁小姐的和煦四月天,竟是这一年十二个月中最操劳忧心的管家婆。
她不像三月,只消保持温暖再落两场雨;她不像六月,可以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它不像八月,一味吹风也未尝不可;她也不似腊月,严寒中任意一点暖阳都叫人感恩戴德。
她的一阴一晴,一寒一暖,都影响着同一时空下每一个生命在接下来大半年的兴衰存亡。这何止“两难”境地,简直是陷入了玲珑阵,动弹不得。
不过这也是那位才子的比喻最传神之处--人间四月天。四月天,最似人间。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它生来就担负着为春天作结,为夏日蓄势的责任。生命不再是统一的幼苗,而成了个性独特的少年,她必须负责。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所面对的大千世界早已不是亿万年前单纯混沌的样子。沉淀后凝集的复杂,你我必须负责。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她必须在责任之下作出选择,她要深思熟虑,要步步斟酌,要让这些生命见到下一个夏天的蓬勃,她必须选择。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生命已经开始,就决不会停息。既然不会停息,选择权最好握在自己手中,从出生到死亡,从一言一行到待人接物,作出选择才有可能披荆斩棘,到达彼岸,你我必须选择。
四月之所以是四月,是因为她无论怎样选,都会在一些生命身上扎刀子:养了麦,冻了蚕,暖了秧,干了麻,还夺了采茶姑娘的笑脸。人间之所以是人间,也是因为如此。选择不是一对一错,取对舍错,而是权衡利弊,或是为了利弊,辜负了心中坚守的信念原则,或是执着与信念,放弃了那个可得回报的计策。你我可能会寝食难安,会在人生中接下来的每一天不断自责与后悔,但你我必须甘之如饴,因为有责任,所以必须选择。所以四月是成为四月的,在痛苦纠结过后,依旧牢记所最初的高尚使命的四月才是那四月天。
所以人间是成为人间的,在明白两难境地,进退不得后,还依旧追求的,方是那世间千万年来最大的奇迹。
世界是个万花筒,用更多的眼光去观察吧,我希望你在最后抉择后,保持绝对忠诚。“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那是人间在认清真相后,依旧义无反顾,坚守使命的笑声。它成就了四月。它成就了人间。
本文可谓因题入诗,以诗写题。
本次考试不少同学直接有材料联想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又联想到林徽因,所以文章仅写了温暖、美好的人格,成了偏题之作。本文也联系到了那首诗,但多引了句“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就扣住了材料的核心:满足不同需求。入题又准又巧,充满诗意。
拟人化的“四月天”意象确立之后,下文就由“四月”和“人间”的关联反复推求,交映生色,逐层深入。先由“管家婆”的比喻和与其他几月的比较,来凸显出“四月天”之难。进而分析四月之难,难在责任的重大,难在选择的必须,难在取舍的伤痛。这种依托意象的行文方式,造就了本文的诗意风格。
最后是困境的解决。文章提出“依旧追求”本身便是奇迹来,立意甚高,可惜讨论不够充分。以“坚守使命的笑声”作结,虽然在意蕴和章法上是完满的,但在节奏上有戛然而止的遗憾。(陆平老师)
第四篇:2011温州一模优秀作文
节奏
高三
(七)孔令森
周国平说:“太动则急躁,太静则抑郁。”但在太动和太静中总有那么一个灰色地带适合你,也适合我。
我喜欢散步,喜欢走在林荫小道间,看太阳穿过叶隙,把太阳照得金黄,喜欢看尘土场土,在阳光下跳动,喜欢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西风吹走我心灵中的污秽。这并不包含兴奋。因为兴奋是百米狂跑、街舞乱跳、摇滚大唱的事。但我喜欢散步,喜欢它的不快不慢、不动不静,喜欢它的“空虚中带着沉重”“寂寞中带着洒脱”。
我喜欢散步,喜欢在散步时修剪着自己乱长的横七竖
八、东倒西歪的枝叶。喜欢在散步时看看天边的云彩,理一理纷扰的思绪。我想,当一个人的节奏过快时,兴奋就会占据他的整个身体。一个人由于过度兴奋就会浮于表面,不能沉下心,也会因此而错失许多生命中的美好。而节奏过慢就会抑郁。因为一个人的内心不能流畅的与外界连通。一些事情、一些想法把内心装得满满的。而一个人一旦静下来,就会喜欢把事情或想法放大,放大到无限,充斥着整个人,所以整天就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了。
也许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喜欢散步,喜欢走在林荫小道,走在林荫小道间,想着“中庸之道”,想着“在人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做人不能闭关自守地踏步,不能极端”,要“不紧不慢”。
也许傅雷更是一个有节奏的人。在他写给儿子傅聪的信里,总是可以看到他的温和,他的淡定和自如,好像溪里的流水,没有波涛,也不会封闭不动,但润泽万物。
由此可见自古有成就的人,都是有节奏的人。不是暴跳如雷、徒有豪情、不得其死然的关羽,更不是那个“朽木不可雕的扶不上的阿斗”。所以一个人的节奏很重要,因为它可以反应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一个有节奏的的必定是一个内心强大、处事不惊的人,一个既有豪情、又有行动的人,一个成功的人。
节奏
三
(八)潘沿臣
品一壶香茗,手尖滑过一张张纸页,闻一袭墨香,闭眼静思。多么悠闲!多么舒意!而这样的感受,又是你多久没有经历的?
这个时代,好像是“快”的代名词。一切都太快了。马车、火车、磁悬浮列车。交通工具被一次又一次的提速。新闻里随处可见从某地到某地的时间被缩短为多少。“旅行——最要的是沿途的风景”。而现实中,谁又理会过程,结果才是硬道理。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的人,都马不停蹄地寻找“快”。城市的上空弥漫着“紧张”的愁云。人太快了,所以需要酒精的麻醉。在人难得得空的下班时间,就在酒吧里度过。他们要用最快的时间摆脱一天的疲倦。他们随音乐舞动、摇摆。他们快乐又悲伤。
一切都太快了。这个世界不应该只有快。“太快”的一切没有意义。所以我们需要“慢”。像乌龟一样慢慢地爬,而我们慢慢地学习。像愚公一样慢慢地把一座山搬走,而我们慢慢地把自己的压力搬走。一切一切都慢悠悠。
不,我们不要这种慢。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的这种慢。太慢了,则会被时代所遗弃。为什么要如乌龟一般慢慢爬?骑上自行车,沿途的风景依旧美,又能感受风的爱抚。为什么要像愚公一样一点点地移开山,子子孙孙无穷尽呢?绕过这座山,前面的环境可能更美好。
我们不要“太快”更不要“太慢”。我们要如打太极,快中有慢。“太快”让人迷失,“太慢”让人懒惰。孔子的中庸思想,过犹不及,对于这点也很适用。老舍说他爱北平,爱北平中的动中有静,窄小却不拥挤,有快却不失慢。当你在懒惰、停滞不前时,你要催自己赶快。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光如水般流逝,你要抓住。当你做事过急、心慌意乱时,你要提醒自己慢慢来,别紧张。一切用平和的心态对待。慢慢来,没有过不去的坎,一切没什么大不了的。
捉住你自己的节奏,不会太快,更不会太慢。
“快”是你的冲锋号角,“慢”让你退一步海阔天空。
节奏
虽说雁过无痕,岁月无声,而白驹过隙的光阴从生命中不着痕迹地流逝着。光辉的流年总是在击打着渺远的内心,海波里涟漪般徐徐荡开,空中落英轻轻坠下。是什么促使忧伤、快乐、悲痛、幸福渗入灵魂深处,纠集成一切的情感体验,以轻轻的节奏,在寂静的深夜发起一轮轮攻击?
我寻觅,寻觅这一节奏来自何处。
当我无数次翻阅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后,我似乎触到了某些端倪。他为何对泥墙、田地甚至是蚂蚁、屎壳郎有着一份眷恋?又为何迟迟不肯离开这一方人烟稀少的土地?还为何把倒塌的土墙、田里的犁耙作为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想,这一份节奏也许就来自这浓浓的任谁也切割不去的乡土情结。或许夜夜牵萦我的也是我的这故乡,这故乡的节奏。
我又想起了一位大师——林语堂,小时候的他住在鼓流屿,与海相伴,他常跟着他父亲去海边作业,并且探听海的那头的光景。之后他终于走了出去。他的一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他说:“当我乘飞机越过那道海时,觉得其实它很小,而当我在海的那岸回望故乡时,又是如此渺远。”但我想他不必遗憾,因为那层层臣浪拍打沙石的节奏不正是他内心的故乡吗?
节奏越快,乡情越浓。
诗人艾青用最直白的方式高喊出了自己的乡情:“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不管是韩少功的《我心归去》,还是柯灵的《乡土情结》,又或者是老舍的《想北平》,都拍打出乡土情绪的节奏。
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我想,我的故乡就是我的无花蔷薇,无论我身在此地还是客处他乡,我想我都不会忘怀,因为我的心跳就是故乡成长的节奏。
雁过无痕,岁月无声。不管光阴如沙般从指缝中流去了多少,乡土情绪仍在。
恍兮恍兮,令人神移。
凌晨初醒,竟觉自己眼角的泪水还未干。
故乡的节奏仍在继续。
节奏
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一个人慢慢地走着,慢慢地走着。
我曾想过,像梭罗那样生活着,像海德格尔那样思考着,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深邃而透彻,淡泊名利,安逸闲适,手捧《诗经》,过着慢节奏的生活,高呼:浪漫不死。
可现实不允许,在这个时代,在这个城市,我们必须争分夺秒,沿途风光再美好,也不容得我们驻足欣赏,大家都在奔跑,落后了就要挨打,跟不上时代的节奏的人,最终将会被挤兑出时代的洪流。
所以我只能加快我的节奏,抛下我的《诗经》,把小小的一个我,丢在毫无秩序、只知往前冲的人群中。
我并不喜欢这么快节奏的生活。我曾想过回到原始社会,那个人类最纯真的年代。可是,回不去了不是吗?一座又一座的高楼被盖起来了,一辆又一辆的汽车被制造出来了,人们赶集一样踩着油门上班下班,刺耳的喇叭声总是能在马路上即使是禁鸣区中传出,十字路口总是有车为了通行而在红灯前那短暂的一两称飞驰而过,却不幸在不远处惨发事
故。白领们顾不上吃早饭,只因担心迟到被炒鱿鱼,匆匆赶到办公室,冲泡麦片,以此维持一个早上所需的能量。下班后,他们面无表情地站在车站等车,坐在车上几乎都快要睡着了。没办法,这是现代生活的节奏。
我多想现在的人们能够多几分浪漫,少几分务实,享受慢节奏的生活,惬意的生活。孩子们不用每天早上被父母掀被窝,白领们可以坐在早餐店里悠闲地吃完早餐后再去上班,人们可以在十字路口停下车让戴着小黄帽的小学生位穿过马路。这样的社会,是那么地和谐。
慢节奏不代表懒散,而是追求精神多于追求物质。我们可以在慢节奏的生活中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享受生活的时间,多一点回味经典的时间,少一点制造污染的时间。
我希望我可以放慢一点脚步,重新拾起《诗经》,一边欣赏沿途的风景一边整理繁琐的思绪,然后大声高呼:浪漫不死„„
节奏
生命是一种节奏,短暂急促却能撼天动地;生命是一种节奏,清丽缓慢,透露出无限优雅;生命是一咱节奏,快慢相合,和谐愉快。
有时,它像安塞腰鼓。
第一下,平地一声雷,是婴儿的啼哭,既而就是细细密密的鼓点,敲在鼓面上,打在生命中。无疑,生长就像这急促的节奏,或轻或重节奏却不改变,一如我们的成长以一种相似的节奏同时进行:学语,爬行,歌唱,行走,奔跑„„每一个新的旅程都是充满激情的鼓声,便纵是摔跤也是打着节奏:倒、起、倒、起„„无数个失败打头阵,又无数次坚忍站起,成长的路首先是由膝首“硁”地一声声跪出来的。
有时,它像古琴古筝。
缓缓流泻的是指尖的温柔,明快清丽或缓慢优雅。纤指一勾就是一个百转千回,左手一按就是一个缠绵悱恻。抹抹挑挑,就弹奏出一曲江南。生命中总有太多温柔的情感:当暗恋的他走过窗前,当敏感的心受到伤害,当母亲的汤温暖着手,当一声“朋友”唤起,当穿越了千年风百年雨涌起一般“关睢”,一演“红楼”,心中如高山流水一般的优雅就以缓慢的节奏打起,一个弯一个转,奏出生命中最轻柔的情感。
有时,它像钢琴。
千变万化的它一如我们的生活,在主旋律不变的情况下总会有小惊喜、小意外发生。可能只是购买饮料中奖再来一瓶的短暂喜悦,一个小中音符就可以描摩;也可能是考试成绩优异,一连串时局的节奏一响就能感受到喜悦;也可能是经历了失败的挣扎苦痛,添加了几个沉郁的低音„„但无论如何,主旋律总是以生命的一种形式一声一声如脉搏在无悔奏响。它像我们的心跳,像血液的循环,像各种我们知道的不知道的机能在运行,和谐美妙!
这就是生命的节奏。
一声啼哭是开端,成长是急促又充满乐趣的。那是一种节奏。
轻拢慢捻,生命中总有最温柔的情感和最感动的画面,那是一种节奏。
和谐变化,有静有动,有缓有快,这是生命的特征,是生活的真谛。
而这些节奏都是生命。
而我们的生命中,充满了各种节奏。
节奏(49)
想想真是很久没见到爷爷了吧。我那一把铲一把镰刀就过了一生的爷爷。噢,还有一杯白酒。那是见过的最冗长沉闷的生活,什么都没有,只有铲子铲进泥土那一下下规律的节奏,演奏了生命的所有。
爷爷整个人就像是一块土地,黄的脸,黄的手,沾着泥巴黄黄的脚,在黄土地里干了一生,我曾无法想像这样的人生爷爷到底得到了什么。
我唯一一次小时候跟着爷爷到了田里,那之后我就没了一点对土地的兴趣。我坐在土堆上,看着不远处的爷爷拿着铲子铲土。站在田里的爷爷仿佛真的就是一块土,分不清哪个是他哪个是土,只有那湿透了的穿黄了的衬衣,那反复反复重复着一样弧度的铲子能说明原来那是我爷爷。“啪,啪,啪”,整片田就只有这一个声音,我企图找到点别的什么,但田的那这仍是田,田里仍是另一位爷爷、铲土的爷爷。
我想我再不愿见到那幅画面里的爷爷,只有一个动作,只有一个声音。这样的节奏,爷爷听了多少年,那沉闷单一的节奏听得人心酸,这节奏后面,是这位老人养大的三个子女,是他一生爱的寄托。
铲子与土地的合奏,不是剧院里的交响曲,不是耳机里的流行歌。它只有一种节奏,但早已超越一切音乐,因为它奏尽了一个生命,奏出了一条生活的路,奏干了老人一生的汗水。
如同那个年代所有男人一样,爷爷总在饭后呷几口白酒,然后土黄的面容上终于有了些生命的血色。爷爷总是在这样微醉的时候,用筷子敲打饭桌,嘴里哼着一段小曲儿。那里我才会觉得这才算是生命吧。有些不同的节奏。
爷爷的曲调很不协调,可以说是凌乱,完全不同于白日里那规则到一成不变的铲土声。在这样混乱的节奏里,我听到爷爷说:“我的这一生啊也就这样看到头了,呵呵。”我听不出那笑声里是什么。或许是对生活的自嘲,或许是对命运的讽刺,或许是对人生的屈服。但我仿佛看到爷爷那混浊的眼眸里不为人知的疲乏,从未说出口的无奈。在筷子与桌子的碰撞里,淡褪在生命的转轮里,黄土地下埋藏了所有年华。
爷爷的生命像是卡带的磁盘,反反复复卡在那一个章节上,像是失修的音乐盒,打开盖子听到的只有一遍遍的“嗒、嗒”,像没日没夜转动的钟表,永远永远,只有那个节奏。
他在黄土地里种进去了一生,这片土地给了他一个家一口粮食,或许早已融为一体,他与土地共同演绎出的,唯一那个节奏,伴了这个家庭每个人的一生。
真是很久没去见爷爷了,很久没听他那铲土的节奏,没听他哼曲的节奏了吧。何时再回去听听呢?我的爷爷。
第五篇:2012广一模优秀作文
1号文 放 下
握紧拳头,你抓住的只有空气;张开手掌,你便拥有了一切。
很小的时候,我们总会伸手抓住面前的一切,渐渐地,我们发现,要抓住的太多,手却只有一对,要想拥有,必先放手。可是如今,我们仍未学会放下,我们会放不下流逝的时间、缘尽的感情和曾经的爱。它们,如同指触的流沙,指间的轻风和手心的雨丝,你放下,便收获释然;你放不下,却也留不下,只剩下无尽的痛苦与哀婉给你作无用的慰藉。
朋友,学会放下吧。放过它,也放过你自己;安慰自己,也成全了它。放下,有三境界。
痛后放下乃第一境界。水蛭吸血,你越拔得用劲,它越痛却吸得更紧,最终只能在火中蜷缩自己炽热难熬的身躯,化作一阵云烟,渐远渐散。倘若水蛭痛而后放下,想必不会落得如斯结局吧。痛觉与生俱来,它不是对你的折磨而是对你的保护。也许它不是你的,有更好的值得你追逐。坚持是中性词,当你坚持应放下的,你就是固执的。痛了就放,是对自己的保护,是对时间的珍惜,是为更好的到来而准备。有人问佛:“大师,我放不下。”佛拿了一杯热水倒在他的手上。他手一烫,杯子坠地。佛曰:“痛了你就会放手。”烫伤很快恢复,放不下而荒废的青春却一去不复返。
主动放下乃第二境界。低姿态的高贵远比高姿态的高贵美丽,圆润而不刺眼。放下姿态,收获高贵,低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痛了才放是被动的,主动放下是有意识的,觉悟自然更高。仓央嘉措既恐损梵行又恐负倾城,留下一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后,从此入山终成高僧。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并无仰仗父亲敌国之财,而是放下“华人首富之子”的身份艰苦打拼,最终一手开创“电讯盈科”的王国,人称“小超人”。路易威登从匠师爱徒到御用捆箱师,再到创业,一路放下一路成功,留下“LV”让万千女性为之疯狂追逐。主动放下,你会收获更多。
放下的第三境界是从不抓紧。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带一物而来,不带一物而去,缘至则来,缘尽则去。这是一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潇洒,一种“漫看天际云卷云舒”的恬然,一种“日起而作,日落而息”的睿智。它不是“放下吧,是你的会回来,不回来是因为你值得更好的”的自我安慰,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豁达与大气。这样的人,才是拥有一切。他不需放下,因为他一无所有;他可以放不下,因为放下后还是他的。
梭罗说:“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得下,他就越是富有。”放下吧,你会是最富有的。【简评】
本文对题意理解准确,将“放下”分为“被动”、“主动”和“从不抓紧”三个境界,由浅入深,逐层论述。文章内容丰富,水蛭、商界精英、禅宗故事等诸多材料运用恰当,显示出作者丰厚的知识储备。文章思路严谨而不呆板,见解深刻而又独到,体现出作者富有个性的思考。虽然语言上略有欠缺,不够流畅,仓央嘉措的例子分析稍嫌空洞,但仍不失为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评分:24+23+10=57 分
2号文 放 下
有人说:真正的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是怎样的胸襟和气度让他面对天下纷繁万家都举重若轻,在心中放下名利,放下浮华,放下凡夫俗子割舍不下的羁绊,合心于淡,乘物以游心?
放下,不是一次轻率的舍弃,更非戏谑的逃避。恰恰相反,它是一次生命的负重。放下的是熙熙攘攘的身外之物,而在心灵之深处,“放下”二字让人懂得何为生命的本初重量。
与天地精神共往来的庄子,无疑参透了“放下”二子真正的玄机。他拒绝了楚相的高位,要过“生将曳尾于涂中”的生活。妻子故去,他鼓盆而歌,歌的是“查其始而本无生”的朴素真理。名誉的煊赫,生死的大劫都缚不住这颗无所拘囿、不甘就范的心魄呀!我想,庄子是懂得放下的,他穿越了名利生死
妄加于他的桎梏,当他以一袭白衣、衣袂飘飘地向逍遥走去时,身外的所谓重量已伤不得他分毫,他的豁达豪迈足以穿越世间一切坎坷,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成全。
我折服于这“放下”的魄力和气度,这便是古人辞让天下的力量,留一份寂寞的空间给生命,让生命终可以开阔,让心灵终得到游历的长空。“放下”赋予了生命更充盈饱满的空间,让人感悟生命本初的质地,原始的欢欣。
然而生命当中可有那些无法逾越的障碍?可有那些戕人心魄,足以摧毁任何希望的苦难?这或许无法让人轻易地超拔于其上,当生命本身成为自我的累赘,人该如何“放下”如影随形的痛苦与不堪?
史铁生会给我们一个珍贵的答案。他所承受的那些难以想象的苦痛,我无意再重复提及。但我无数次地在这些从容温暖的话语中获得笃念。他说:这就是你不能从中单单拿掉苦难的整个世界。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亡,是一个必将会降临的节日。
我悲恸于他的遭遇,而深深敬重于他对不幸的宽恕,对悲剧的放下。在他的文字中,我读不到丝毫的颓唐与戾气,读不到他对世界的尖刻与敌意。只有一个宽厚的智者放下苦难,拥抱生命的赞歌。
只有真正对不幸的“放下”,人类才能在爱与幸福的路途上迎候解放。若紧紧怀揣着命运的不公,那生命只得沉沦在无边的黑暗际遇之中。
“放下”一词的厚重,我们将会用漫长的生命去体味。愿我们有勇气“放下”并有能力“放下”,执此一念,我们的生命将会是一个盛大而永恒的节日。
【简评】
文章起笔即境界阔大,气势恢弘,“智者敢于辞让整个天下”,名利、浮华、羁绊等皆为可以放下之物。接下来将“实现自我生命的圆满”作为立论的根本,准确深刻。选取事例典型,以“庄子”为例论证放下之后的豪迈穿越,以“史铁生”为例进一步诠释智者对生命的讴歌,颇有哲辩思维。语言精练,文辞较优美。但论证过程稍欠严密,“史铁生”的例子分析不够准确。内容有点单薄。评分:23+24+9=56
3号文 不放下
朱光潜先生曾说:“成功的关键,在于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是的,朝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即是面对再多的艰难困苦,仍然不放下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责任,终其一生为实现这一最高人生价值而奋斗不息。
回顾历史,当无尽的艰辛,黑暗的现实,被贬的挫折无情的嘲笑着他们对责任的固执坚守时,他们没有选择放下。玄奘大师,只身穿透五万里的沙漠,没有神通广大的徒弟,没有结伴而行的法师,坚定地喊出“宁向西天一步死,不求东归半步迈”的信念,靠的是对为众生脱离苦海的责任的不放下;特蕾莎修女,毕生在贫民窟为穷人服务,受尽千般万般不解与嘲讽,依然说道:“我不能假装看不到路上冻死的人们”,靠的是尊重关爱穷人的责任的不放下。电影《十月围城》中,十三个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中华民族的围城,靠的是对革命胜利的责任的不放下。
倘若他们放下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倘若他们选择了安逸的生活,他们的内心只能享受物质的富足,却无法享受精神的富有,退缩与放弃只会永远地拷问着他的灵魂。许多的古人,在困难面前放下一切,避世隐退,他们放下了对奉献社会的志向,却渐渐把这种放下当作伟大的志向。若社会仅有“放下”的故作潇洒,却没有“不放下”的勇于担当,历史的潮流又怎能向前发展?
当今的中国,也许没有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没有革命时期的战火硝烟,但面临的国际竞争与国内矛盾却依然激烈。新时代的科技竞争、文化竞争谁来争?是我们青年。新时代的贸易战汇率战谁来战?是我们青年。新时代的民族矛盾、地域矛盾谁来应对?是我们青年。我们青年有着民族与国家未来的责任,重要的是不放下,重要的是面对再大困难也不放下对社会与人民的责任。看那广州的举牌哥,用一人之
力挑战地铁部门的措施,他不放下手中高举的牌,也不放下心中的责任;看那香港那些举着横幅游行抵制“蝗虫广告”的大学生们,为地域间的和谐相处高呼呐喊,他们不放下手中的横幅,也不放下心中的责任。
不放下责任,并不需要舍身就义,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只需要我们从点滴小事做起。不要认为偏隅一角、独善其身就是大智慧,真正的大智慧,真正对自己有益,对人民有益,对社会有益的大智慧,在于不放下!
因此,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放不下,勇于挑起重担,他才是最富有的人。【简评】
这是一篇观点明确、结构严谨、材料丰富准确的议论文。文章由朱光潜的名言引入,将“不放下”的内容具体化为“不放下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责任”,观点鲜明而集中。主体论证部分从正、反两面展开,由历史到现实,层次清晰。事例选用准确,叙述简洁。文末提出“从点滴小事做起”的解决办法。全文显示出年轻人的激情和朝气。但有些表达略显生硬,有空洞之嫌。评分:23+22+9=5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