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的通知
吴府办〔2010〕11号
关于印发《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
(2010年—2020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O一O年二月五日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
一、编制依据与目标
本《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是根据编制《湛江生态市建设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实际进行编制,以保护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针对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方法,实行生物措施、农艺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促进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条件
(一)地理区位
吴川市南临南海,属鉴江下游平原滨海区。地理坐标东经110°28´-110°55´,北纬21°15´-21°39´。陆路距广州400公里,距湛江市60公里,325国道、广湛高速贯穿全境,水陆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地理区位优势明显。
(二)自然环境概况
1、地质地貌
吴川市总面积8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0.59万亩(其中水田19.59万亩,水浇田7.68万亩,旱地3.32万亩)。地势北高南低,缓慢向南面倾斜,鉴江及支流袂花江自东北向西南贯穿全市。境内中部平原、西部低丘、东南台地。主要河流有鉴江、袂花江、梅江、三叉江、塘尾河、大山江河、木棉河、塘河、板桥河、乌坭河。流域面积覆盖全市。有“鉴江三角洲”之称。
全市海岸线长48公里,岸线平直,全是沙滩,不形成内湾。大山江河出海口和鉴江河出海口由于河流冲刷,形成航道,依托陆地可建码头泊位,全市有黄坡、沙角璇两个国家二级码头和博茂渔港。正在兴建的湛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拦河坝位于我市鉴江出海口的吴阳镇沙角璇。
2、气象与陆地水文
吴川市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日照2019.3小时,平均日照5.35小时,平均气温22.9℃。最热7月份平均气温27.9-29.3℃,最冷1-2月份平均气温10.8-17.3℃,无霜期为365天,年积温8991.8℃,年降雨量1644.5毫米。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鉴江流域年径流量94.1亿立方米,雨季4-9月的径流量可达51.5亿立方米,淡水资源丰富。
3、海洋水文
吴川市海区潮汐属不正规半日混合潮,一天有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相邻两次高潮和低潮的高度不相等,涨、落潮历时也不相等,潮差平均,在2-2.5米之间。海水年低温在2月,最低11.9℃,高温在7-8月,最高34.6℃。
三、农业及农业生态发展现状
2008年,我市农业种植业作物总种植面积62.73万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61万亩,总产量20.97万吨的,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也快速发展,2008年畜禽肉类总产量约4万吨,水产品总产量达3.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6.0%。农业生态的发展得到重视,博铺坡立体生态农业基地形成,效益明显,吴阳对虾生态养殖初具规模。
1、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
全市拥有小型蓄水工程19宗,总库容1478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4万亩,占耕地面积63%。拥有机械灌溉工程405宗,总装容6790千瓦,初步满足农业生产灌溉需要。种植业生产全面实施政策引导、良种覆盖、技术保证发展策略,推动种植业生产朝高产、高质、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优质粮、香蕉、蔬菜、花生、番薯、优质玉米、水果、南亚热带花卉、葵业生产及其加工基地。
2、畜牧业发展较快
目前,全市畜牧业生产的生产结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的畜禽比例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规模化养殖禽大户和生产基地,形成了樟铺良种鸡苗生产基地,板桥吴阳优质肉鸡生产基地,兰石、博铺水牛综合开发利用基地,樟铺、博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黄坡、塘牧业基地。
3、水产业发展势头旺
利用海岸线平直、无内湾、全是沙滩非常适合开发高位池养虾的优势,建成各类型高位池2万多亩海水养殖基地;充分利用江河池塘及滩涂地,发展淡水养殖目前总面积约4.5万亩(其中成鱼养殖4.2万亩,种苗池塘3000亩),博铺街道万亩淡水养鱼塘是湛江市菜蓝子工程生产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海洋渔业,目前全市,从事渔业人口6万多,博茂渔港长年作业渔船600多艘,全市常年海洋捕捞量1万多吨。
4、林业生产处于优势地位
全市林业用地以平原和丘陵台地为主,总面积19302.7公顷,有林地面积18424.6公顷,其中用材林14336.7公顷,生态公益
良种黄牛繁育基地,博铺立体生态林3055.9公顷,经济林1032公顷,吴阳沿海防护林带70年代对外开放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环境规划署曾多次前来参观考察,成为联合国的对外开放考察点。全市绿化率95.3%,森林覆盖率25%,林业总产值1.6亿元。
5、生态农业起步发展
博铺坡立体生态农业基地形成,以蕉基鱼塘、蕉基养殖(畜、禽)、水面养(水)禽的立体种养生态农业形成规模,呈现明显效益;吴阳对虾绿色生态养殖模式逐步推广,沿海木麻黄生态防护林及其综合保护利用正在开展,新农村建设农业观光休闲项目建设初步实施。
四、发展目标规划
本规划目标: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抓好基础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近期开展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试点;二是在建设好现有生态农业的基础上,进入农业生态重点工程的建设实施,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项目,用高新技术装备现代化生态农业,力争到2020年将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布点合理、结构新颖、环境幽雅、形式多样的集生产、生活、环保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产业。
(一)抓好农业基础建设,稳定发展种植业
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惠农支农政策,进一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项目、基本农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将目前我市尚未治理的20多万亩农田全部治理完成。并在此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基地建设为切入点,推广良种良法,着力发展高效农业,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进一步稳定和发展种植业。
(二)建设一批重点农业生态项目
在建设好现有生态农业项目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一带五区”农业生态项目,即:鉴江下游(振文、长岐)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带、黄坡枚陈片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振文沙尾片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浅水南亚热带花卉生产园区、覃巴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区和吴阳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区。
1、建设鉴江下游(振文、长岐)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带 据广东省气象局农业气象分析评价,我市的气候资源非常适宜蔬菜生产,尤其是冬季;根据我市土壤普查及测土配方施肥测试结果表明,我市耕地也非常适合发展蔬菜生产。因此,充分利用气候资源的优势,开发利用冬闲田,扩大蔬菜的种植面积发展蔬菜产业,是我市农业走向高效的首选,特别是湛江钢铁、石油项目的上马及湛江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大地加大了蔬菜的需求,为我市蔬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契机。为有效地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典型引导的方式,将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规划建设建立鉴江下游(振文、长岐)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带,示范带位于鉴江两岸沿县道梅(菉)塘()公路的振文镇湖塘、奇艳、低垌、郭屋、山东、沙尾、郭屋、沙洲、山圩和省道梅(菉)化(州)公路的长岐镇的肖山、鉴东、黎屋、洪江等村。示范带交通方便,土壤条件非常适宜蔬菜生产,是历史蔬菜栽培地,群众栽培蔬菜积极性高,与农业科研单位关系融洽,曾通过人大代表和其它多种渠道要求扶持无公害蔬菜栽培生产,在这里的试验、示范、推广,易被群众接受,辐射面广,能很好地推动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品种推广以省农业厅推荐的系列优质品种及吴川特色蔬菜品种为主。
2、建设黄坡枚陈片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
我市位于鉴江下游平原,有着悠久的水稻生产历史,是湛江市的主要粮产区之一。规划在黄坡枚陈建设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该高产示范区包括枚陈、平城、上马村委,是我市主要粮产区代表区域之一,该区域耕作制度以双季稻为主,部分冬种,土壤是滨海沙泥田(土属),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水稻产量高、质量好,群众有效好的农业技术基础,与农业科研单位关系融洽,有着较为丰富的高产栽培历史,在当地乃至全市都有较高的影响力,在这里的试验、示范、推广的技术及品种代表性强、辐射面广,易被群众接受,能真正起到试验、示范、推广、典型引导的作用,可有效地将生态、环保、绿色、经济、高效的科学种稻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品种推广以省农业厅推荐的系列优质品种为主。
3、建设振文沙尾片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
振文镇的沙尾,是我市一年多熟制粮产与经济作物并重区域的代表地,规划在这里建设振文沙尾万亩优质稻高产示范区,该高产示范区包括振文的沙尾、山东、郭屋和樟铺的塘口、环城、大路,该区域耕作制度以双季稻、冬种(蔬菜、甜玉米),土壤是潮沙泥田(土属),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较好,交通方便,是我市一年多熟制地区历史水稻高产栽培区和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区,在这里进行高产示范,能很好地辐射全市,可有效地带动我市水稻产业朝生态环保、经济高效方向发展。
4、建设浅水南亚热带花卉生产园区
充分利用我市气候优势和交通优越条件,拟在茂湛高速公路出口的浅水镇发展花卉种植,建立面积1万亩南亚热带花卉生产园区。区域范围包括的高栈、山茶、杨梅、石碧、新屋、双塘等村。该区域有众多适宜发展南亚热带花卉生产的旱田、坡地和低丘陵缓坡地,特别一些现在仍然在经营着低产值生产的老果园、甘蔗地,群众迫切希望通过土地流转、适当集中经营的方式进行特色高效农业生产,为建设南亚热带花卉生产基地提供便利。该区位于茂湛高速公路浅水出口处,交通便利,可有效节约生产成本;据土壤普查资料,该区旱田、坡地和低丘陵缓坡地为砖红壤发育而成,土层深厚,质地为壤土,有机质含量较高,同时,该区的山塘水库及较好的水利建设,也为发展南亚热带花卉生产提供良好的基本保障。
5、建设覃巴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区
拟在覃巴镇山心水库周边的对面坡、覃华及水土保持站地域,建立以栽培具有南亚热带特征的水果、观赏植物、特色作物,面积3000亩的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区,结合利用吉兆湾省级旅游度假区的优势,建立起具有吴川特色的生态农业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区。山心水库周边,有较丰富的山地资源,沿水库周边,目前已经建有一定数量的南亚热带水果园地,水土保持站及周边也已经栽种有一定数量的南亚热带观赏植物及特色作物,只要加以适当的改造,增添一些休闲设施,可初步形成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区,如加大投资力度和结合利用吉兆湾省级观光旅游区的优势,即可建成具有吴川特色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区。
6、建设吴阳农业生态休闲度假区
在吴阳镇沿海岸从秧义到金海岸到沙角璇对虾绿色生态养殖基地,建设沿海生态防护林(木麻黄)及其综合保护利用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区。吴阳镇沿海岸,有较大面积的海水养殖基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自然生物圈观测点”的(木麻黄)生态防护林带,适宜开展垂钓、进行林间养殖、发展热带荫生经济 作物及发展休闲观光、旅游饮食,拟在结合现有的蛤岭村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蛤岭生态公园—— “蛤岭新农村示范基地”和吴阳“中国文化古镇”及“状元故居”的文化旅游基础上实施上述规划,将吴阳镇建设成新农村建设绿色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区。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市农业发展的指导性规划,农业生产规划都要根据《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要求进行,各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和市直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农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将生态农业建设列入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加强对生态农业工作的领导,并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考核的一项内容,定期检查,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根据《吴川市农业生态发展规划》要求制定本镇(街道)农业生态发展的实施措施,组织领导小组,形成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班子、一套措施的运行机制,全面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工作。
(二)政策引导,科技促进
运用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全市的各项支农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业生态发展项目,重点向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强的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以及产业带发育较成熟的镇(街道)倾斜,形成合力,促进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档次,提高整体效益。政府将在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村经济合作社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建立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投入及发展机制:引导外出务工经商人士“回归”投资或招商引资搞生态农业,实行“公司+基地”或“公司+基地 +农户”的发展形式,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组建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进行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加强农民技术的培训,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农业环境建设和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加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科技含量。
(三)依法治农,规范管理
生态农业,是在国家的有关政策与法规严格约束下进行,各有关单位必须围绕“上质量”、“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的要求,依法治农,规范管理:一是加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有效控制农业污染。二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措施,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和绿色产品认证,创建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四是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销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等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使生态农业建设逐步纳入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附件:吴川市农业生态规划示意图(2010年—2020年)
主题词:农业
农村
规划
通知
抄送:市委有关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纪委,市法院,市检察院,驻吴有关单位。
吴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2月5日印发
第二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宁市农业第“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06年6月26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南府发〔2006〕65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南宁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宁市农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回顾
(一)“十五”农业发展回顾“十五”期间,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自治区党委提出的“三大战略,六大突破”战略决策和“1234610”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不断落实农村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优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克服了严重干旱和洪涝灾害、禽流感影响、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不利因素,完成了“十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全市(六县六区)农业稳步发展,农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农、牧、渔业生产取得可喜成绩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107亿元,农业增加值1195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77元,同比分别增长821%、82%和851%。农产品总量有较大幅度增长,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足,市场供需相对平衡。“十五”期末粮食总产18102万吨、糖蔗总产86093万吨、油料总产87万吨、蔬菜总产2685万吨、水果总产7182万吨、木薯总产5405万吨(干片)、蚕茧总量417万吨、肉类总产4648万吨、禽蛋总产163万吨、牛奶总产265万吨、水产品总量1673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建设32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累计实施标准化种植583万亩,养殖基地21个;有73个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有24个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高品质产品也有了较快发展。同时,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大对禁用禁销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市、县(区)、乡(镇)农产品质量体系,以蔬菜农药残留监控为重点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工作,蔬菜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位居全国首府大中城市前列,生猪“瘦肉精”合格率982%,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条 件不断改善,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52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到2868万亩,农机总动力达27979万千瓦,农用拖拉机增加到944万台,农机作业量占农业总作业量的比重由45%提高到55%。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2%,全年农村用电量49364万千瓦时。2.科教兴农成绩斐然“十五”期间,农业科技应用力度加大,农产品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共累计推广“三田工程”、“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三大免耕”技术(水稻免耕抛秧、玉米免耕、马铃薯免耕技术)、农作物“三避”技术(避雨、避晒、避寒)、甘蔗机械化深耕深松、水果高接换种、测土施肥、病虫无害化综合治理、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优质水产品标准化生产等6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应用,增加效益73亿元,主要农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0%。
3.优势产业及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在继续推进结构调整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各县区围绕龙头企业抓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政策引导、信息服务等手段,形成了具有南亚热带特色及区域优势产业,建设了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八大优势农业生产基地,一个集城郊型、创汇型、生态型为一体的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其中:(1)粮食产业基地建设,主要围绕国营粮食系统加工企业、广西黑五类、广西快点河粉集团、广西农乐米业公司等粮食深加工龙头企业,推进我市优质谷产业基地建设。“十五”期间,重点抓好25万亩优质谷生产示范基地,使全市优质谷基地由计划的50万亩发展到135万亩。(2)糖料产业基地建设,以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8家制糖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蔗价与糖价挂钩联动,实行订单农业。糖蔗种植面积一直稳定在180万亩左右,产量86093万吨,位居广西第二位。
(3)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以金泰尔、万利来等6家加工龙头企业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共建基地和保价收购的办法,直接带动了全市130万亩水果生产的发展。(4)外运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横县兴辉公司等4家蔬菜罐头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建设加工型蔬菜种植面积6万亩,食用菌生产基地发展到1088万平方米。
(5)畜牧水产产业基地建设,一是依托广西温氏集团、凤翔公司、南宁漓源公司、广西富丰集团、广西桂柳公司、南宁正大公司的发展,带动建设了家禽养殖小区550个,带动规模养殖户13000,增加出栏家禽16777万羽,全市家禽出栏达822801万羽以上;二是建立罗非鱼加工出口养殖基地10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1万亩,为其配套的广西百洋罗非鱼出口加工有限公司已经在南宁高新区竣工投产。三是发展肉奶牛、黑山羊养殖小区,初步建成优良奶牛、优质肉牛和肉羊养殖基地。
(6)桑蚕产业基地建设,主要依托横县桂华茧丝绸公司、宾阳县蚕业工贸公司为龙头带动,着重抓好20万亩产业化标准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十五”期末,全市桑园种植面积达2985万亩,成为全区最大的优质原料茧生产供应基地和重要的茧丝加工基地。
(7)木薯产业基地建设,以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43家木薯淀粉加工企业,直接带动了全市木薯产业化水平发展,面积逐年扩大,“十五”期间,全市种植面积达67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木薯生产基地和全国最大的变性淀粉加工基地。
4.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市政府提出的“三扶持、三增强”工作思路,认真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增加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后劲,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市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民专业经济组织94个。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直接带动农户65万户,农民户均增收1200元以上。
5.特色农业及品牌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各县区通过示范推广,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产业化经营,扩大种养生产规模,努力培育和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名、特、优品牌农产品,使横县茉莉花、武鸣“灵水”牌龙眼、江南吴圩西瓜、邕宁刘圩香圩、宾阳黎塘莲藕、上林明山优质米、马山黑山羊、隆安板栗、良庆南晓鸡鹅、西乡塘区香蕉等农产品逐步形成南宁品牌,形成当地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促进了我市特色农业及品牌农业的快速发展,增强我市农业农产品的竞争力。6.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高度重视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建设工程,加大了乡村公路建设力度,逐步解决部分村屯道路不通及行路难的问题;继续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建设好550个生态文明村。“十五”期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2005年达2677元。全市农民的居住条 件有了很大改善,农村医疗保障事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1.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抵御风险能力仍然不强,表现在农业投入不足,对土地资源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大,中低产田比例高,农田水利设施毁坏、老化、灌溉配套设施不全等,同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装备水平差,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农民增收难度大。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跟不上等原因,农民就业门路不宽,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十分缓慢,全市约有52万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受影响。
3.农产品还处在初级产品阶段,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较少,粗加工多,产业链短,附加值较低,农民经济效益低。
4.农产品的品质不适应市场的需求。长期形成的重数量、轻品质的农业增长方式,明显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制约。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影响到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投入。近两年来,农业生产的主要资料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已连续两年以10-30%速度上涨,加上电力不足,燃油提价增加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投入,农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
6.科技信息不灵与提高科学种养的矛盾。近年来,农民种养积极性高涨,但科学种养水平却不高,由于农业科技信息不灵,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不全,使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不优、特色不鲜明,影响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产不增收。
二、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将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我市农业的发展有极好的发展机遇。
1.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将会引起党和政府更加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思想以及“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更全面深刻的把握,是我们党新形势下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思想认识和政策取向上的进一步升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这些战略思想,将是各级党委政府在新的发展时期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这些战略思想和主要论断为进一步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农”问题奠定坚实的思想和政策基础。
2.“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将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建立以及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深入实施,随着中越共同构建“两廊一圈”,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以南宁为核心的“南北钦防”沿海城市群建设和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为我市发展外向型农业,搞活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和新的契机。3.主导产业初具规模。通过连续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全市已初步形成了粮食、糖料、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主导产业。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主导产业已初步发挥出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
4.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通过“三大会战”,我市水利设施得到明显改善。2005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52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3%;农村用电已达到49364万千瓦小时,改造中低产田373万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和大规模、高起点的农业综合开发为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畜牧水产品具有明显竞争优势。中国加入WTO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我市推动农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市畜牧水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竞争优势,我市有丰富的牧草资源和水资源,发展畜牧水产业还有很大的潜力,因此颇具国际竞争能力。
(二)面临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农业的承诺期限已到,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我市与东盟近邻国家农业生产结构非常相似,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同时,农业生产条 件、农村经济体制、农业科学技术体系、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运销、农业生产经营者综合素质等六个方面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必须经过较长的时期的改革发展才会逐渐加以解决。
三、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十五”取得成绩和经验基础上,牢牢把握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继续推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县(区)域特色产业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名特优新品种、高产优质新技术和农产品加工增值为主攻目标,使我市农业在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上有新突破,创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新农村。
(二)总体目标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农、林、牧、渔各业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年递增率达7%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6%以上;创建1-2个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优势产业带或县区;建立一批规模较大、市场相对稳定的优势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得到较大提高,创立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市场竞争力和创汇能力强、产品质量符合国际认证的名牌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完善;农村社会走上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南宁市“十一五”农业发展主要指标
(一)农业总体实力指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增长率7%,2010年达26797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增长率6%,到2010年达16000亿元。农产品加工增值对
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在1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6%,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82元。
(二)主要农产品指标1.粮食。保持年播种面积620万亩,生产能力185万吨,2010年优质谷种植占85%以上。2.油料。保持年播种面积在55万亩,产量9万吨。3.糖蔗。2010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90万亩,总产量达1100万吨。4.蔬菜。201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230万亩,总产量达300万吨。5.水果。2010年面积发展到140万亩,总产量90万吨,其中荔枝20万亩,产量3万吨;龙眼32万亩,产量6万吨;香蕉28万亩,产量39万吨;菠萝8万亩,产量14万吨;柑桔14万亩,产量16万吨;其他38万亩,产量12万吨。6.木薯。2010年种植面积达80万亩,总产量64万吨(干片)。7.蚕桑。201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年养蚕种160万张,年产鲜茧55万吨。8.西甜瓜。2010年面积发展到55万亩,总产量82万吨。9.畜产品。2010年全市肉总产量60万吨,其中:出栏肉牛268万头,肉产量268万吨;荷斯坦奶牛养殖超过2万头,生产鲜奶38万吨以上,奶水牛存栏15万头,产奶量013万吨;出栏肉猪480万头,肉产量366万吨;肉羊出栏291万头,肉产量045万吨,家禽出栏2亿羽,肉产量20万吨。10.水产品。水产品产量年增5%,2010年总产量达215万吨,其中罗非鱼产量达6万吨。
(三)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指标“十一五”期末,建成粮食、蔗糖、水果、蔬菜、畜牧、桑蚕、木薯、水产等八大优势产业生产基地,规模优势优质农产品生产格局形成。
(四)农产品加工业指标“十一五”期末,全市农产品综合加工率达30%以上,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提高2个百分点。
(五)科技贡献指标“十一五”期末,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0%,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
(六)农业产业化发展指标“十一五”期末,农产品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快速发展,全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达300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达60家;基地产品销售收入占农产品销售总收入60%以上;有70%的农户(约77万户)纳入产业化范围。
(七)重大疫病防治指标“十一五”期间,建立南宁市养殖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市、县区动物防疫体系,检测体系和疫情上报网络体系,规模养殖户的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达100%,农村散养户的畜禽免疫密度达90%以上。
(八)农民工培训和转移指标“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转移就业10万人,到2010年,力争实现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目标(含现在48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九)无公害生产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十一五”期间,全市种植业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35个,面积150万亩以上,产品认证30个,养殖业无公害基地认定300家,产品认证200个。
五、南宁市“十一五”农业重点发展产业和项目按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农业重点抓好以下几个产业和工作:
(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在我市武鸣县和原邕宁县辖区开展连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决定,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武鸣县和原邕宁辖区(包括邕宁区、良庆区、兴宁区、江南区、青秀区)连片推进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建设工作。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即要抓好生产发展和促进生活富裕。生产发展方面:
第一,抓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优化,每个行政村有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民人均农业产值年增长10%以上。
第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带动70%以上农户,收购加工60%以上的优势特色产品。
第三,实施科教兴农战略,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一门以上农业生产实用技术,主要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45%。生活宽裕方面:着重抓好农民收入。进一步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产品流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二)做大做强八大产业
1.粮食产业粮食是我市第一大农作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稻米需求大幅度增加,市场竞争优势明显,优质稻生产发展迅速,面积逐年扩大。“十一五”期间,粮食年播种面积保持620万亩,产量185万吨水平的情况下,重点发展优质稻,年播种面积占80%以上,其中达到国家标准的优质稻占三成以上,在品种安排上重点是扩大国家标准优质稻品种(组合)种植比例,加快形成优质稻优势产业带,提升稻米加工技术水平,主要布局在横县、宾阳、上林及武鸣等县。在加工方面依托广西黑五类食品集团、广西农乐米业等龙头企业,实行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条 龙的管理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直接带动和辐射农户70万户,总产值30亿元。
2.糖料蔗产业蔗糖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广西第二。随着国内外能源需求增加,作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重要原料之一,优势地位更加明显,发展空间、产业竞争力增强。“十一五”期间,在稳固老基地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新基地。加强“吨糖田”建设,大力推广机械深耕深松、测土施肥、优化品种结构等综合高产技术,主攻提高甘蔗单产和糖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蔗农经济收入。主要布局:巩固武鸣、宾阳、良庆、江南、邕宁、横县、青秀等老蔗区,因地制宜发展上林、马山、隆安等新蔗区。在产品加工方面依托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广西永凯糖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原糖蔗价和糖价挂钩联动的模式,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产值达100亿元。
3.水果产业我市现有水果种植面积130万亩,产量7182万吨,位居广西第二,主要品种龙眼、荔枝、香蕉、菠萝等。水果也是我市重要的产业之一,但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大量热带水果进口到我国,加上台湾优质亚热带水果的零关税开放,对我市水果业造成了重大的冲击,部分传统品种竞争压力大,因此,必须努力推进“优果工程”建设,着力提高水果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全面推广采后处理和果品加工。“十一五”期间,在稳定现有龙眼、荔枝面积,提高单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香蕉、菠萝、柑桔等市场竞争力强、潜力大的水果。区域布局是:香蕉以西乡塘、隆安、武鸣等县区为主产区;菠萝以良庆、武鸣、西乡塘等县区为主产区;柑桔以武鸣、隆安、邕宁、良庆、青秀、江南等县区为主产区。产品加工主要依托金泰尔、万利来等6家加工企业,年加工鲜果40万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值15亿元。
4.蔬菜产业蔬菜产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支柱产业,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我市蔬菜生产自然和社会资源丰富,生产技术集成比较完善,现有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面积140万亩,其中常年蔬菜面积30万亩,季节性蔬菜面积110万亩。“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扩大常年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单产和产品质量,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蔬菜,实施规模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加快蔬菜加工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益。主要布局:常年蔬菜基地以江南、西乡塘、兴宁等区为主;季节性蔬菜基地分布于六县六区。“十一五”期末,建设无公害基地30个,面积25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100万吨;加工方面主要依托兴辉食品、齐旺食品等龙头企业,年加工蔬菜15万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产值30亿元。
5.畜牧产业畜牧业是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产量、产值分别位居广西第三、第二位。近几年来,政府加大对畜牧业的扶持,引进国内八大养殖集团带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保价收购,促进了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形成一批专业村和专业乡镇。“十一五”期间,继续扩大规模化养殖小区,全面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品种改良速度,加大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和体系建设力度,重点扶持肉类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区域布局:家禽养殖以南北高速公路沿线为主;养猪业以武鸣、上林、横县、宾阳等县为主;肉牛养殖以武鸣、邕宁、江南、良庆、上林、马山等县区为主;奶牛养殖以隆安、宾阳、横县、邕宁、武鸣、良庆等县区为主;羊的养殖主要以马山、隆安、武鸣、宾阳等县为主。“十一五”期末,全市规模化养殖大幅度增加,其中家禽和奶牛分别占80%以上,形成“公司+基地+农民+养殖+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10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9%,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
6.桑蚕产业桑蚕业是我市新兴优势产业,现有桑园种植面积30万亩,蚕茧产量407万吨,分别位居广西第二和第一位,产值82亿元,成为我市农民增收新亮点和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产业。全市现有7家缫丝加工企业,年生产加工能力15万吨,占总产量36%。随着东蚕西移战略实施,蚕茧价格的稳定上涨,“十一五”期间我市桑蚕业将有较大发展。重点是围绕提高蚕茧质量为主题,加强蚕种基础设施改造和扩建,增加蚕种供应量,大力推广生态蚕业模式,省力化养蚕,小蚕共育,普及应用方格簇,建立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体系,强化质量监管,推广标准化生产,大幅度提高蚕茧质量水平。主要布局以横县、宾阳、上林、邕宁等县区为主要产区,扩大武鸣县、良庆区等新县区。“十一五”期末,全市桑园面积发展到40万亩,鲜茧产量55万吨。蚕茧加工主要依托桂华茧丝绸等4家龙头企业,年加工鲜茧30万吨以上,形成种植-养殖-加工-销售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以上。7.木薯产业木薯产业是我市区域性优势产业,也是广西乃至全国的木薯主产区,在品种繁育、种植面积、产量和加工等方面都处于广西领先地位。木薯全身都是宝,广泛用于食品、化工、医药、养殖等各个领域,在世界性能源紧缺的情况下,作为再生能源开发的木薯,其优势地位更为突出。“十一五”期间,重点是加快优良品种的普及应用,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单产,进行产品深加工,燃料酒精开发等。主要布局在武鸣、西乡塘、隆安、江南、良庆、宾阳等县区,在产品加工方面依托明阳生化科技有限公司等30多家淀粉加工企业带动,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总产值达12亿元以上。
8.水产业水产业是我市新兴优势产业,淡水总产量居广西首位,“十一五”期间在巩固传统品种养殖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罗非鱼、斑点叉回鲴、南美白对虾,加快标准化罗非鱼养殖基地建设,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实施产业化经营。“十一五”期末,在横县建成万个连片标准化网箱养殖基地,成为广西乃至全国最大的网箱养殖基地。同时,在全市建成水产品出口养殖基地30个,到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15万吨。水产品加工依托百洋集团开展罗非鱼深加工出口,加工量占全市罗非鱼总量80%以上,形成“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总产值20亿元以上。
(三)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1.建立科技服务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制,把不断进步的科技成果应用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去。加强农业科技培训,鼓励、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密切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的联系,搞好科技扶持,鼓励农业科研和推广机构通过有偿服务和开发示范,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建立科研、示范推广和开发一体化服务机构,整合科研机构和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技术力量,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促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化。2.完善农业产业化信息体系建设,整合农业和农村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和发布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引导农民按国内外市场需要安排生产和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3.培育壮大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为农业产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信息、营销服务。
4.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和农户的“双赢”。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委托生产、保护收购价、按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稳定农产品产销关系,与农民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巩固水库除险加固成果,确保水库安全运行,到2010年,我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万亩,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快小河流治理步伐,到2010年,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5676万亩;加快建设农村人畜饮水工程,2010年前全面完成农村改水工作,使农村饮水全面符合卫生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程度。
(五)加速生态文明村及小康示范村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加速以改水、改厕、改电、改路及普及沼气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通过推广普及使用沼气,实现种植与养殖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生产条 件和农民居住环境。增加文化活动设施投入,提高农民素质。到2010年,80%以上村屯进入生态文明村行列,生态家园比例达70%。同时,加强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的指导,做好规划,增加投入,使小康示范村与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到2010年,每个乡(镇)都有2-3个小康示范村。
六、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领导全市上下要加深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尤其是我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因此对农业和农村工作不能放松。要大力营造社会重视关心和扶持农业发展的氛围和环境,研究和解决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实。
(二)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贯彻中央各项惠农政策。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集中力量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同时多渠道争取国家对农业方面的专项扶持资金。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农业生产,利用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支持农民发展农业生产。
(三)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业机构和基层组织的稳定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县、乡农业机构发挥着贯彻农业方针、组织工程实施、推广科技和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应该进一步稳定和完善。
(四)制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政策一要加大农业科技项目的投入力度,要将现有市级财政和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用于农业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向优势产业聚集,重点抓好产前、产中、产后关键技术研究,统筹安排产业与地区间投资渠道,提高产业的项目整合力度。二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标准化配套种养技术和无公害农业投入品的开发利用,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链式开发技术体系,提高农业新技术转化率。三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力度,重点加强优势农产品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发展壮大企业规模,增强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乡镇企业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农产品加工上来。四要加大对优势农产品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优先在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优势产区,建设和培育发展若干个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交易、检测检验和信息服务等设施,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范围,并根据条 件和需要,在这些市场设立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专门交易区,并尝试实行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交易方式。
(五)加大项目引进工作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要通过项目的带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要抓住西部大开发、东盟贸易区建立的机遇,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的战略,在多上、快上项目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要制定措施和优惠政策促进项目建设工作的开展,要搞好投资环境建设,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租金等方面给予优惠,从严查处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扣押财产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六)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按照现有基础和物流流向,以建设中心批发市场、产销地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快集贸市场、零售市场和超市连锁商场建设,规划建设南宁市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功能,重点建设信息交换、分拣包装、仓冷链运输设施,实行会员制、保证金制、代理制,建立统一结算、大宗农产品拍卖、产品评级、质量检测、纠纷仲裁、品牌设计、包装、宣传推广等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投入机制,实行投资商从事市场开发建设。
第三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通知
第四篇:农业发展规划
2014年农业发展规划
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优化结构、发展特色、争创品牌、强化服务”为重点,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果品、金银花、苗木、设施蔬菜、生态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农业招商力度,进一步推进我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促进全镇农业结构调整。2014年计划全镇农业示范园建设达到30个,其中大王樱桃、大王核桃、孙楼大棚樱桃、祥泰苹果、金鲁蒙金银花、金地生态农业、名典北美海棠、兴润园林、大通农业、盛泉农业等10个农业示范园作为精品农业示范园精心打造并向全市推介。以农业示范园建设为载体,新发展大樱桃500亩,核桃800亩,金银花5000亩,苗木2000亩,设施蔬菜300亩。
2、实施品牌战略,争创名牌产品,加快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我镇农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特别适合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要求,但品牌意识淡薄。因此,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观念,开发绿色和无公害食品,变各村自主开发品牌为全镇统一打造“潮泉”牌农产品,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推出一批“潮泉”牌名、特、优农产品。
第五篇: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部关于印发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规划(2016—2020年)二〇一六年十二月目录
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3
(二)面临问题...(三)发展机遇...二、总体思路.(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保护目标...三、重点任务.(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五)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六)养护渔业资源环境...(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八)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四、重点区域.(一)东北黑土区...(二)南方耕地污染区...(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四)北方农牧交错带...(五)西北旱作农业区...(六)西南石漠化区...(七)草原生态治理区...五、重点工程.(一)
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二)
南方污染耕地修复治理工程...(三)
京津冀地下水超采治理工程...(四)
西北地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五)
草原生态保护工程
(六)渔业资源及生态保护工程...(七)
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工程...(八)
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工程...(九)
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十)
农业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六、环境影响分析.(一)影响分析...(二)应对措施...七、效益分析.(一)经济社会效益...(二)生态效益...八、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二)强化制度建设...(三)加大资金投入...(四)强化项目监管..(五)营造发展氛围...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3—2020年)》等规划,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主要成效“十二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旱作节水农业、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取得积极进展。一是耕地保护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东北黑土地高标准农田面积近4000万亩,西北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约700万亩,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与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区170万亩,区域农业基础条件和耕地质量得到有效改善。二是草原保护与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为54%,比2011年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区域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15.2%,比2011年下降12.8个百分点;累计落实草原承包面积42.5亿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2%。草原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草原生态状况改善明显。三是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稳步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全面开展,海洋牧场建设不断推进,海藻场和海草床建设初见成效,水生生物保护区体系基本建立。四是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初步构建。建设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示范区20个、天敌繁育基地24个、生物替代技术示范基地3个,形成了一批有效防治典型外来入侵生物的办法,推广示范一批综合防控技术。五是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建成全国农业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络,建设了106个国家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新创建了一批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规模化大型沼气工程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在太湖、洱海、巢湖和三峡库区建设了一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
(二)面临问题 “十三五”时期,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区域耕地质量退化问题依然突出。东北黑土区耕地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南方部分地区耕地重金属超标,治理难度大;西北旱作农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还不高。二是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全国草原生态总体恶化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原面积仍占1/3以上。部分地区乱开乱垦、乱采滥挖等破坏草原现象屡有发生。草原旱灾、鼠虫害和毒害草灾害频发,已恢复的草原生态仍很脆弱。三是外来入侵生物蔓延的态势依然存在。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呈现传入数量增多、传入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的严峻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高达529种,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千亿元,已成为生物多样性利用与保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四是渔业物种资源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受拦河筑坝、围湖造田、交通航运和海洋海岸工程等社会经济活动影响,重要水生生物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被不同程度污染和破坏,鱼类栖息地持续丧失,天然渔业资源量锐减,水生生物资源严重衰退。五是农业面源污染依然突出。化肥农药兽药等投入品不合理使用、畜禽粪污随意处置、秸秆田间焚烧等现象仍然存在,农膜回收利用率依然不高。六是农业湿地侵占破坏问题依然严重。重要水域农业湿地被破坏、被开发问题仍然存在,水生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质量及稳定性下降。
(三)发展机遇“十三五”期间,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位,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跃升,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基础保障。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等规划顺利实施,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科技创新不断推进,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不竭动力。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农产品需求增速有所放缓,为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战略机遇。总体来看,“十三五”时期是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快推进期,必须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的要求,瞄准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形成资源利用节约高效、生态环境良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降低利用强度、改善产地环境、发展绿色产品为目标,突出加强重要资源保护,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治理,促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努力把过高的资源利用强度降下来,把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的趋势缓下来,推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节约优先。顺应自然规律,通过最严格的管控,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摆在优先位置,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保护和节约促持续利用,降低资源利用强度,推动生态环境恢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重点加强耕地、水、草原、渔业等重要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加强东北黑土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西南石漠化区等区域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大“一控两减三基本”推进力度,分区分类采取不同措施,积极稳妥推进。——明确权责、合力推进。加强部门间协作,强化工作指导,加大投入支持,将有关农业资金项目与绿色发展成效相挂钩,调动和激励市场主体推进绿色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推进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的合力。——改革创新、完善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创新体制机制,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绿色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强化法治保障,培育资源和环境保护新动能,建立长效机制。
(三)保护目标通过5年努力,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取得积极进展,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改善恢复,农业绿色化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资源过度开发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力争耕地重度污染面积不扩大,土壤清洁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农业“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超过0.55,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膜回收率达到80%,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重点区域环境问题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东北黑土退化区、南方重金属污染区、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西南石漠化区、草原生态治理区治理技术体系和推进机制基本建立,耕地轮作休耕全面推进,主要农产品产地实现农产品安全达标生产。北方农牧交错带、西北干旱区农业结构适应性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农业生态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基本控制草原退化沙化和渔业水域资源荒漠化趋势,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重大外来有害入侵物种得到有效遏制。——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基本构建科学的考评机制、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市场化的投入交易机制、法制化的监督问效机制。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开展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广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等方式,增加土壤有机质,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恢复和培育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养分健康循环通道。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减缓黑土层流失,继续推进南方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到“十三五”末,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8亿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5个等级以上。
(二)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施用有机肥、种植绿肥、沼渣沼液还田等方式减少化肥使用。继续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高效现代植保机械。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规范抗菌药使用,严厉打击养殖环节滥用兽药行为。到“十三五”末,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努力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
(三)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处理,支持建设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设施和区域集中收集处理中心,推广污水减量、厌氧发酵、粪便堆肥等生态化治理模式,建设覆盖全链条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施秸秆机械还田、腐熟还田、青黄贮饲料化、食用菌基料化利用,实施秸秆气化、固化成型、材料化致密成型等项目,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一批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和加工厂,推广生产和使用厚度0.01毫米以上的地膜,探索地膜使用量控制机制。
(四)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模式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粮食主产区、严重缺水区和生态脆弱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广工程节水和农艺节水措施,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推广微喷、滴灌、水肥一体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改良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低耗水农作物。在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继续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在半干旱、半湿润偏旱区以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降水高效利用设施,开展粮草轮作,推进种养结合。
(五)强化退化草原治理修复组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和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启动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围栏封育和补播改良退化沙化草原,全面推进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实施禁牧补助和草畜平衡奖励,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加快推动草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改善牧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草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到“十三五”末,全国天然草原年鲜草总产量达10.5亿吨,改良天然草原9亿亩,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4.5亿亩。草原自然保护区内有代表性的草原类型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六)养护渔业资源环境实施海洋捕捞渔民减船转产,到“十三五”末,压减全国海洋捕捞机动渔船数量2万艘、功率150万千瓦。加强渔业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开展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濒危物种救护中心以及遗传基因库建设,研究建立黄河禁渔制度,进一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和珠江禁渔制度,探索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水域推行全流域禁捕,以加强对重要渔业资源和珍稀濒危物种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等重要渔业水域的保护,减缓水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大力推进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推进开展水产养殖面源污染防治专项行动,压减高污染养殖产能。
(七)加强外来生物入侵防控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控,重点以薇甘菊、黄顶菊、福寿螺、水花生等重大农业外来入侵物种为对象,建立农业外来入侵生物监测预警体系、风险性分析和远程诊断系统,建设综合防治和利用示范基地,推广生物防治、人工和机械防治、化学防治技术,建设外来入侵生物天敌繁育基地,有效遏制重大外来入侵生物的扩散和蔓延。
(八)实施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农业湿地保护修复,加强国家级水生生物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重点加强长江流域、黄河沿线、东北湿地及云贵高原湿地等区域湿地保护,综合修复生物多样性单
一、生态功能下降的湿地。通过污染清理、自然湿地岸线维护、河湖水系连通、植被恢复等手段,逐步恢复农业湿地生态功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力争到“十三五”末,现有农业湿地面积不萎缩,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四、重点区域
(一)东北黑土区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平原及周边部分丘陵漫岗区。该区域耕地受到侵蚀、有机质含量下降、理化性状变差、农田生态功能退化。重点是改进耕作制度,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改长坡种植为短坡种植,改自然漫流为筑沟导流,在低洼易涝区修建条田化排水、节水排涝设施;建设有机肥工厂、生产场、堆沤池,推动畜禽粪便及秸秆等有机废弃物还田,推进深耕深松作业、保护性耕作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提高黑土地有机质含量和蓄水保墒能力。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和种养循环模式,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力争到“十三五”末,黑土地蓄水保墒能力明显提高,有效减少黑土层养分流失。
(二)南方耕地污染区主要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广东等省相关县市。该区域镉砷等重金属污染问题突出,污染范围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重点是加强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开展污染土壤治理,根据不同污染类型和程度,适宜性采取选育推广低积累品种、改种非食用作物或强化休耕管理等不同措施。在重度污染区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植物,不改变耕地性质,或纳入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范围,配套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切实保障农民收益不降低。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控制耕地土壤环境风险,探索成熟治理模式,基本实现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
(三)京津冀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及周边省份部分县市。该区域人均水资源低,地下水超采问题严重。重点调整种植结构,实施“一季休耕、一季雨养”,将需抽水灌溉的冬小麦休耕,只种植雨热同季的春玉米、马铃薯和耐旱耐贫瘠的杂粮杂豆,减少使用地下水;推广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保护性耕作,培肥地力,提高土壤供水保墒能力。严格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努力遏制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遏制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态势,高耗水型产业规模显著降低,高效节水设施大面积推广应用。
(四)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和宁夏等省区部分县市。该区域农进牧退、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重点是调整农业结构,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积极发展青贮玉米种植、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做强草食畜牧业。发展雨养农业和循环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和灌溉节水,严格限制种植高耗水作物、限制大水漫灌、限制地下水超采;集成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农机农艺措施,推广节水灌溉设施技术,推进农业资源休养生息。力争到“十三五”末,构建农林牧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新体系。
(五)西北旱作农业区主要包括内蒙古、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7个省区。该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资源型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生态系统依然脆弱。重点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和雨养农业,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节水技术,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促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推广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提升土壤肥力;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推广0.01mm以上地膜。力争到“十三五”末,初步实现节水灌溉全覆盖,基本普及雨养农业技术,健全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六)西南石漠化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区的部分县市。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地表呈现石质化的土地退化现象,生态系统脆弱。重点强化林草植被保护和恢复,推进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强化草地改良和人工种草,恢复植被,适度发展草食畜牧业,针对轻中度石漠化旱地适度开展坡改梯,改善土壤肥力,建设高效稳产耕地,保障区域粮食供给。重度石漠化区域适度开展休耕试点,休耕期间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减少农事活动。力争到“十三五”末,石漠化地区治理面积达到40%以上,明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七)草原生态治理区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2个省区。该区域草原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草畜不平衡,灾害频繁,植被退化严重,生态系统脆弱。重点是构建草原保护制度体系,加快生态保护建设,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补播改良退化草原,因地制宜发展草食畜牧业和草产业,推进人工种草和舍饲圈养,减轻天然草原放牧压力,保护和修复草原生态系统,建立健全草原防灾减灾体系。力争到“十三五”末,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科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五、重点工程以重大工程项目为平台,引导各类农业资金向资源环境保护领域倾斜,加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建设,推动农业绿色发展。
(一)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等四省区选择100个黑土退化典型县,建设100个黑土地保护示范区,每个示范区5万亩,共计示范面积500万亩。主要开展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低洼易涝区农田排水治理,配备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深松耕等设施机械,推广秸秆还田、深松耕作、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因地制宜建设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电)站、有机肥堆沤场、小型配肥站、大型配肥中心等基础设施。表1 东北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规模表建设内容单位数量坡耕地土壤侵蚀治理万亩150低洼易涝区农田排水治理万亩150有机肥堆沤场个500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电)站个25水肥一体化设施万亩50秸秆还田作业机械购置补贴台1000深松耕机械购置补贴台650小型配肥站个100大型配肥中心个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