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时间:2019-05-12 19:04: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第一篇: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时间:2011-03-03

浙政办发〔2010〕161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含林业、渔业,下同),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我省农业资源禀赋总体不足,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以资源要素投入为主、农林牧渔各业隔离的传统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我省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多宜、农业结构多元的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资源节约、产出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举措,有利于农林牧渔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综合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品质,满足群众对农产品的绿色消费需求;有利于协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的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着眼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为主平台,以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工程学方法,大力推广应用种养结合等新型种养模式以及健康养殖、标准化生产等先进适用技术,大力发展高效的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产发展、生态保护原则。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原则。根据当地资源条件、产业布局、生产方式等实际,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发展模式。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原则。立足区域统筹,科学布局农业种养业以及加工业,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把生态循环的理念和要求落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整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原则。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激励和公共服务,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社会参与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主要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省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广泛应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达5500个以上,生产基地面积达1500万亩以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80%、4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面达80%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氮肥使用量减少8%,化肥利用率提高5%;农作物秸秆、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分别达80%、97%和7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农产品品质进一步优化,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展。

三、工作重点

(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依法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标准农

田以及森林、湿地等农业资源。加快建立农业环境标志、农产品基地和质量标志制度,探索实行耕地质量、农业生态环境动态评价制度。实施“清洁土壤”行动,加强对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落实污染土壤治理责任,组织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试点工作,逐步加大污染土壤治理力度。严密防控外来生物入侵、生物灾害、森林火灾,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开展渔业增殖放流,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功能,按照结构优化、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布局农业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废弃物回收利用企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引导畜禽养殖向生态规模养殖小区集聚。

(三)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加强生态循环农业集成技术的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广泛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以及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等新型农作制度,积极发展新型稻田养鱼、浅海贝藻类生态养殖,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资源。加强对生态循环农业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全面推行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广泛普及无公害农产品,加快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森林食品的基地认定、产品认证及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认证等工作步伐,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质量追溯等制度,加大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力度,逐步建立农产品优质优价导向机制。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广泛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肥水同灌等技术,鼓励施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减少化肥农药用量。科学使用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环保饲料,促进畜禽清洁化健康养殖。农业部门要组织农技干部深入农村,指导帮助农民应用生态循环农业技术。

(四)改造提升农业设施。扎实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培肥地力,改善农田水利设施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逐步建立标准化钢管大棚等配套设施补贴机制。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探索高耗低效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机制,扩大低耗高效新

型农机具应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2015年,全省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项目500万亩,发展设施农业300万亩以上。

(五)深入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真贯彻《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鼓励发展“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资源能源循环利用模式,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处理设施、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利用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价值。大力支持畜禽养殖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各类企业利用畜禽排泄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生产商品有机肥。鼓励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等。鼓励利用农产品下脚料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饲料和生物原料。结合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沼气净化处理,鼓励沼液、沼渣收集后作肥料还田,扩大沼气、太阳能等再生清洁能源应用。探索开展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工作,促进再生利用。到2015年底,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水平达90%以上,新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00个,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0万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容100万立方米。

(六)加大示范引导力度。按照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示范区、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鼓励和支持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主体,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家庭农场,通过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模式,实现主体小循环;结合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合理布局循环产业,实现区域中循环;以县域为单位,统筹布局农业产业和配套服务设施,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县域大循环。到2015年,全省力争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20个、示范区100个、示范企业100个、示范项目500个,带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同时要加强典型宣传,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生态省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协调,编制实施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专项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扶持力度。农业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依法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农业投

入品的行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认真履行职责,大力支持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第二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1〕125号

浙江省绿色城镇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浙委〔2010〕64号)和《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811”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行动方案的通知》(浙委办〔2011〕42号)精神,推进城镇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新型城市化战略为龙头,按照集约节约、功能完善、宜居宜业、生态特色的要求,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规划、建设、管理齐抓并进,政府、企业、社会各方联动,引导、扶持、保障多措并举,着力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人居条件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机制健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绿色城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基本原则。

——规划引领,统筹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需要,统筹城镇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加强规划,合理布局。

——以人为本,务实发展。注重完善城镇功能设施,注重改善人居环境,注重优化政府管理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充分考虑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各地资源环境优势,充分体现各地自然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促进城镇特色发展。

——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着力破解制约绿色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推进城镇绿色发展的新平台新载体,着力探索建设绿色城镇的新方法新手段,在改革创新中促进城镇持续健康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2015年,在全国率先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城乡规划制度全面落实;率先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和处理达标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率先实现供水、供气和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城乡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率先推行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设施设备体系和标准制度体系;率先建立市县镇三级园林城镇体系,园林城镇创建水平进一步提高;率先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规划引领。确立全域规划理念,优化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县(市)域总体规划和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城镇空间。2011年底前,全面完成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工作;2012年底前,全面完成中心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实现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控规全覆盖。积极开展各类专项规划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着力加强规划之间的统筹衔接。严格执行“先规划后建设”要求,严格落实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和城市绿线、蓝线、紫线、黄线管治措施,严格履行规划修改法定程序,确保规划有序有效实施。建立健全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到2015年,所有设区城市均实施规划督察员监管制度,县(市)规划督察员监管示范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二)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1.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到2012年,80%的建制镇建成污水处理设施,设区城市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7%和83%,其中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城市分别达到92%和88%以上。到2015年,基本实现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新增城镇污水收集管网7000公里以上,设区城市和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和85%,其中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城市分别达到93%和90%以上;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力争达到45%以上。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新建、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系统工程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到2015年,全省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率达到10%。

2.完善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加快推进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改造,重点加大垃圾焚烧处置设施建设力度,构建技术先进、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体系。到2012年,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6%,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到2015年,实现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设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着力完善分类收运网络和处置设施。到2015年,设区城市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全省建成4个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市县、4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项目。

3.完善城镇污泥处置设施。重点加快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积极推进市、县(市、区)区域内污泥处置设施共建共享,鼓励规范的污泥处置单位跨县(市、区)服务。到2012年,基本完成设区城市和有条件的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改造。到2015年,全面完成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设施建设改造,设区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县(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以上。

4.完善城镇供水设施。加强老旧和劣质供水管材管网更新改造,加快既有供水水厂工艺提升改造,完善配水系统,减少供水漏损和管网二次污染。到2015年,全省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不超过12%。加快推进城市供水设施向周边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延伸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区域供水管网体系,促进城乡和区

域供水设施共建共享。

(三)加强城镇综合管理。

1.强化设施运行管理。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监管,提高出水水质达标率。到2015年,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执行一级A排放标准,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提高到一级B排放标准。加强对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特别是填埋场和焚烧厂运行的监管,确保设施正常运转。到2015年,全省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均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规定的II级以上标准,生活垃圾焚烧厂运行管理均达到《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485—2001)。加强供水设施运行监管,严格质量和卫生管理,确保供水安全。到2015年,全省城市供水水质106项指标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

2.强化洁化序化管理。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城中村、背街小巷等重点部位和占道经营、乱搭乱建、乱堆乱摆等重点行为的整治,规范城镇日常秩序。加强对清扫保洁、户外广告、建筑立面和城市家具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城镇整洁美观度。加强环卫作业管理,加快更新环卫作业装备,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到2015年,全省城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45%以上。

3.强化环境管理。加强城市内河环境整治,改善河道水质,努力营造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水景风貌。实施河道综合养护管理,健全常态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河道管护机制,到2015年,河道保洁覆盖率达到90%以上。深化“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烟花爆竹禁放区”和“禁燃区”划定工作,重点防治建筑扬尘、交通和娱乐业噪声、餐饮业油烟和小型燃煤锅炉污染。到2015年,全省新增“烟尘控制区”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区域环境噪声小于55分贝的县以上城市比例达到75%以上,城市市区餐饮业和单位食堂100%配备油烟净化装置并建立运行维护制度,8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城区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70%以上。加强辐射污染和放射源监管,确保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安全收贮。到2015年,废旧放射源安全收贮率达到100%。

(四)提高城镇人居品质。

1.推进城镇园林绿化。编制完善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到2015年,各市、县(市)全面完成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工作。探索开展城镇绿道网规划编制工作,合理布局城镇绿色空间。加强既有绿地管理养护,严格落实绿线管制和古树名木保护措施。积极推广实行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等立体绿化,大力推广应用乡土植物,严格控制大树移植,努力打造“节约型园林绿化”。到2015年,县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绿地率达到31%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深化园林城镇创建工作,鼓励国家园林城市争创更高水平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2015年,设市城市均创建成为园林城市,园林市县占全省市县总数的70%以上,每个设区市创建的园林镇不少于4个。

2.推进城市湿地资源保护。加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确保城市建设不占或少占原生湿地资源。加快推进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台州鉴洋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保护和建设,总结推广绍兴市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湿地公园申报创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开展城市湿地环境净化和生态恢复功能性研究,提高城市湿地保护管理水平。

3.推进风景名胜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认真实施《浙江省风景名胜区条例》,依法加强对各类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加快推动我省由风景名胜大省向风景名胜强省跨越。重点抓好西湖和江郎山世界遗产的保护,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世界遗产申报工作。到2015年,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基本实现详细规划全覆盖,风景名胜区设施配套水平、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各类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文物古迹的保护,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4.推进人居环境示范创建。积极推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创建工作,鼓励开展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创建,引领各地着力提高城镇人居综合品质。到2015年,全省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市县和项目争取达到30个以上。

(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1.深化建筑节地。科学划定城镇空间增长边界,引导紧凑型城镇布局。科学规划和安排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等就近配套。提高城镇用地特别是工业园区的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积极推进城镇空间复合利用,加快推进城镇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深化建筑节能。加强民用建筑设计节能评估和审查,开展民用建筑竣工能效测评,落实民用建筑节能要求。加强既有建筑节能普查,积极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加强民用建筑用能管理,扩大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高能效建筑用能设备。到2015年,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行节能设计标准,既有高耗能建筑节能改造率达到30%以上,建成太阳能光热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面积5000万平方米以上。

3.深化建筑节水。加强建筑节水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积极推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和非居民用水超计划累进加价政策。大力推广节水技术和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器具,积极探索雨水和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广泛开展国家级、省级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社会创建活动,到2015年全省力争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7个、省级以上节水型社会7个,建成一批节水型工业园区、企业、学校和社区。

4.深化建筑节材。积极推广墙体自保温等围护结构体系,加快发展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努力降低建筑材料消耗。建立完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管理制度,积极推进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大力推行绿色施工,积极创建绿色工地,控制施工现场污染,减少物料损耗。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绿色城镇行动是建设生态文明、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全省上下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省建设厅要加强牵头协调,省级各有关单位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指导推动全省绿色城镇行动。各地要切实加强

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计划,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保障到位。绿色城镇行动的实施情况纳入各级生态建设考核体系,与文明城镇、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等工作挂钩。

(二)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逐步加大对绿色城镇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多种方式参与绿色城镇建设,重点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处理、污泥处置、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方面工程的建设和运营。

(三)强化科技支撑。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的科研资源,加大绿色城镇建设相关科研攻关力度,重点抓好垃圾资源化利用、沼气净化治理、环境污染防治、新能源利用等方面技术的研究,着力形成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着力提高绿色城镇建设的科技含量。

(四)营造浓厚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载体,多形式、全方位宣传绿色城镇行动,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城镇行动的认识。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色城镇行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组织开展省级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推动绿色城镇行动深入开展。

第三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的通知

浙政办发[2010]1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已经省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2010年2月21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计划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国务院《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立法工作计划编制和实施规定》,对省政府2010年立法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立法为重点,统筹兼顾,注重创新,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为加快建设“法治浙江”、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二、在本内要完成的重点立法项目(31件)

(一)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8件)。

1.为有效落实消防安全责任,预防和减少火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消防条例》草案(由省公安厅起草)。

2.为加快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保障信息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信息化条例》草案(由省经信委起草)。

3.为加强航道管理,保障航道畅通和安全,促进水路运输业发展,提请审议《浙江省航道管理条例》草案(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4.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环境卫生,保障人身健康,提请审议《浙江省爱国卫生条例》草案(由省卫生厅起草)。

5.为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请审议《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草案(由省农业厅起草)。

6.为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请审议《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草案(由省财政厅起草)。

7.为推进节约能源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提请审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修订)》草案(由省经信委起草)。

8.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制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提请审议《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办法》草案(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

(二)制定规章项目(23件)。

1.为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范政府投资建设行为,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制定《浙

江省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2.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保障企业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浙江省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3.为加强对评标专家的管理,规范招标投标活动中的评标行为,保证评标结果的公平、公正,制定《浙江省综合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由省发改委起草)。

4.为加强政府投资预算管理,规范政府投资活动,保障政府投资效益和资金安全,制定《浙江省政府投资预算管理办法》(由省财政厅起草)。

5.为加强生猪屠宰管理,规范生猪屠宰市场活动,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修改《浙江省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

6.为有效保护港口岸线资源,促进港口岸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浙江省港口岸线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7.为保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

8.为完善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修改《浙江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由省建设厅起草)。

9.为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交易和管理活动,修改《浙江省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由省建设厅起草)。

10.为规范和促进农业废弃物的处理、利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发展现代农业,制定《浙江省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利用促进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

11.为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维护耕地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浙江省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

12.为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维护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制定《浙江省野生植物保护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3.为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规范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和抵押,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制定《浙江省集体林权流转和抵押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4.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林木采伐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修改《浙江省林木采伐管理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15.为建立健全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体系,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浙江省废弃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6.为保障和监督排污许可的有效实施,规范排污许可程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制定《浙江省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7.为加强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维护环境安全,保障人身健康,制定《浙江省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8.为有效落实对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要求,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修改《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由省环保厅起草)。

19.为促进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强化地方标准实施监督,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制定《浙江省地方标准管理办法》(由省质监局起草)。

20.为加强无居民海岛管理,规范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制定《浙江省无居民海岛管理办法》(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起草)。

21.为规范地理空间数据的交换与共享行为,促进地理空间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制定《浙江省地理空间数据交换与共享管理办法》(由省测绘局起草)。

22.为加强对居住房屋租赁活动的监督管理,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制定《浙江省居住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由省综治委起草)。

23.为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管理,促进依法行政,制定《浙江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由省法制办起草)。

三、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51件)

(一)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17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8件):《浙江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由省发改委起草)、《浙江省电网设施建设保护和供用电秩序维护条例》(由省经信委起草)、《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修订)》(由省科技厅起草)、《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修订)》(由省旅游局起草)、《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修订)》(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条例》(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土地登记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

规章项目(9件):《浙江省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办法》(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浙江省城乡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浙江省会展业管理办法》(由省商务厅起草)、《浙江省汽车客运站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办法》(由省农业厅起草)、《浙江省化妆品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浙江省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由省食品药品监管局起草)、《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由省科技厅修改起草)、《浙江省邮政专营管理办法》(由省邮政管理局修改起草)。

(二)在加强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的规章项目(8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6件):《浙江省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由省经信委起草)、《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修订)》(由省建设厅起草)、《浙江省森林公园管理条例》(由省林业厅起草)、《浙江省湿地保护和管理条例》(由省林业厅起草)、《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由省水利厅起草)、《浙江省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由省环保厅起草)。

规章项目(2件):《浙江省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办法》(由省海洋与渔业局起草)、《浙江省狩猎管理办法》(由省林业厅起草)。

(三)在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改善民生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的规章项目(7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2件):《浙江省工伤保险条例》(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办法(修订)》(由省地震局起草)。

规章项目(5件):《浙江省福利企业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起草)、《浙江省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民办教育促进办法》(由省教育厅起草)、《浙江省实施〈残疾人就业条例〉办法》(由省残联起草)、《浙江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由省人口计生委起草)。

(四)在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方面拟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项目和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15件)。

地方性法规项目(5件):《浙江省人民调解条例》(由省司法厅起草)、《浙江省禁毒条例(修订)》(由省公安厅起草)、《浙江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条例》(由省人力社保厅起草)、《浙江省国防教育条例(修订)》(由省国教办起草)、《浙江省集体土地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由省国土资源厅起草)。

规章项目(10件):《浙江省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由省公安厅起草)、《浙江省非通常宗教管理办法》(由省民宗委起草)、《浙江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办法》(由省安全监管局起草)、《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由省民政厅修改起草)、《浙江省桥梁管理办法》(由省交通运输厅起草)、《浙江省公共场所显示屏播放节目管理办法》(由省广电局起草)、《浙江省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工作暂行办法》(由省信访局起草)、《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办法》(由省气象局起草)、《浙江省档案备份登记管理办法》(由省档案局起草)、《浙江省地方志工作办法》(由省地方志编委办起草)。

(五)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政府行为方面拟制定或修改的规章项目(4件)。

《浙江省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由省财政厅起草)、《浙江省违反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由省监察厅、省人口计生委起草)、《浙江省统计违法行为行政处分规定》(由省监察厅、省统计局修改起草)、《浙江省行政效能监察暂行办法》(由省监察厅起草)。

四、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和效率

(一)认真落实起草与审查责任。建立健全立法项目办理进度制度,明确立法草案的起草、审查和提请审议时间,落实工作责任。对要求在内完成的立法项目,各起草单位要组织力量抓紧调研起草,按时、高质量完成起草任务;不能如期报送省政府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说明情况。对开展调研论证的立法项目,各起草单位也要抓紧组织调研论证,做好立法前期准备工作;条件基本成熟,确需在内制定出台的,应当按照规定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报告,由省法制办提出办理意见。省法制办要加强对立法项目起草工作的督促和指导,必要时可直接组织起草或提前介入;对送审的立法项目要抓紧组织审查,及时提请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

(二)科学合理设计制度规范。起草、审查立法草案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着眼于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规范和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实现社会公平,正确处理维护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在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相关义务的同时,必须明确相应的权利,并从制度上保障其有效实现。按照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规定行政机关的权力与责任,规范行政行为,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三)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立法公开力度,法规规章草案应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省级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坚持和完善调查研究制度,深入基层,广泛听取基层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行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并认真吸收采纳。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立法项目,要通过召开立法听证会等方式听取意见。要充分利用省政府立法专家库资源,组织专家参与政府立法工作,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各起草单位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从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开展起草工作。立法草案涉及其他部门职责的,要充分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存在意见分歧时,要及时沟通、积极协商,尽量取得一致意见。省法制办在审查立法草案时,对存在原则性意见分歧的,要及时进行协调;经反复协调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要及时研究提出处理意见;涉及重大、复杂问题的,要事先报请省政府决定。要进一步加强与省人大有关专委和法工委的沟通联系,主动听取意见。各地、各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省法制办和相关起草单位的工作,按规定配合做好立法征求意见、调研等工作。

第四篇: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名称】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颁布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颁布文号】浙政办发〔2010〕107号

【颁布时间】2010-08-16

【实施时间】2010-08-16

【正 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0一0年八月十六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储备成品粮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储备成品粮管理,保障粮食应急供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浙江省粮食安全应急预案》,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和参与储备成品粮承(代)储、经营管理、监督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储备成品粮,是指省、市、县(市、区)政府用于调节所辖行政区域粮食供求总量,稳定粮食市场,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并纳入地方储备粮规模总量的成品粮储备。

第四条 储备成品粮规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省政府下达计划。各市、县(市、区)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适当增加成品粮储备数量。

第五条 储备成品粮的品种应当适合当地居民口粮消费习惯和应急需要,一般为国家标准三级及以上的晚粳米或中晚籼米,不得以原粮或半成品粮折合顶替储备成品粮。

本省区域内国家指定的重点城市,储备成品粮的品种、规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

第六条 省政府下达的储备成品粮计划由市、县(市、区)政府负责落实,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储备成品粮的行政管理。

第七条 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以下简称承储企业)按照《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规定,承担储备成品粮承储业务和日常管理工作。承储企业仓容不足的(包括不适宜存储成品粮造成的仓容不足),可以委托具有一定规模、具备相应储存条件、诚实守信的粮食加工、批发经营企业或经营户(以下简称代储企业)代储储备成品粮。

第八条 储备成品粮的调用权归同级政府。同级政府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并作出应急调用决定时,承(代)储企业应当执行同级粮食安全应急指挥机构的指令,按政府指定的价格组织应急供应。

第九条 承储企业应当落实应急调用所需的运输车辆、人力物力。

第十条 储备成品粮所需资金由承(代)储企业向农业发展银行贷款解决或企业自筹解决。农业发展银行提供的贷款应实行封闭运行、专款专用,并接受农业发展银行信贷监督管理。储备成品粮所需的各项财政补贴费用由当地财政部门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商定。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所发生的必要支出由同级财政部门负责解决。

第二章 代储管理

第十一条 承储企业委托代储成品粮,应当向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报告,并提交储备成品粮代储方案,经书面同意后实施。承储企业对委托代储的成品粮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承担全部责任。

第十二条 承储企业应当按照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择优选取代储企业,并与代储企业签订《储备成品粮委托代储协议书》,明确代储品种、数量、质量等级标准、资金、费用补贴标准、包装规格、轮换、动用、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基本内容。《储备成品粮委托代储协议书》自签订之日起15日内报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备案。

第十三条 代储企业常年经营的粮食最低库存量不得少于《储备成品粮委托代储协议书》确定的储备成品粮数量和本企业正常周转库存之和,并符合相应品种要求。

第十四条 储备成品粮应在当地存放,库点应当符合交通便利、易于购销调等条件。

第三章 仓储管理

第十五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按照有关法规、规章、国家标准、技术规范以及各项仓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储备成品粮防火防盗、防汛防台等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

第十六条 用于储存储备成品粮的仓房应保持完好,符合基本储粮功能要求,并且卫生、整洁、无污染。承(代)储企业应定期对储备成品粮的仓房进行安全检查和仓储设施维护。

第十七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积极应用绿色、生态、无公害的科学储粮技术,特别是低温、准低温等保鲜储粮技术,保证储备成品粮储存安全。

第十八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按规定建立储备成品粮库存实物台账,并于每月底报送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农业发展银行。各县(市、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后于次月3日前报送设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设区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汇总后于6日前报送省粮食局。

储备成品粮库存纳入地方储备粮统计,由承(代)储企业按统计制度规定和统计折率折算为储备原粮统计上报。

第十九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严格按照成品粮储藏的有关要求,定期检查分析粮情,及时做好粮情检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生储粮安全责任事故,应当按照仓储管理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当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

第二十条 储备成品粮的运输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粮食储备局粮食运输管理规则(试行)》。

第四章 质量管理

第二十一条 储备成品粮按照“包装完整、码垛整齐、数字准确、堆桩安全”的要求,采取仓内包装储存。

第二十二条 储备成品粮一般采用小包装方式储存,包装物、标识必须符合国家食品包装、标签标准等有关规定,注明品种名称、等级、净含量、执行标准、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企业名称和地址等内容。各项标签应当清晰、齐全、准确。

第二十三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成品粮质量、卫生标准,制定储备成品粮质量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第二十四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配备必要的检化验仪器和设备,严格执行质量检验制度,加强对储备成品粮的质量和卫生抽检,确保储备成品粮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卫生符合食用卫生标准。

第二十五条 承(代)储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储备成品粮的出入库质量检验制度和质量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国家标准质量等级和卫生标准要求的成品粮,不得作为储备成品粮。

第五章 轮换管理

第二十六条 储备成品粮轮换应当遵循有利于保证数量、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有利于保持粮食市场稳定,以及节约成本、提高效率的原则,做到保持规模、先储先轮、均衡有序,不得轮空。

第二十七条 承储企业自行保管的储备成品粮,由承储企业根据质量、保质期和市场供应等情况提出轮换方案,报同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核批准后,由承储企业组织实施。

第二十八条 委托代储企业保管的储备成品粮,由代储企业在保证库存数量的前提下,结合粮食加工、批发经营等业务自行组织轮换。具体轮换时间和轮换次数视质量、保质期等情况与委托方协商确定。

第六章 监督检查与处罚

第二十九条 各级粮食、财政、审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加强对储备成品粮的管理和监督检查。

第三十条 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储备成品粮库存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承(代)储企业储备成品粮库存进行检查,每月检查1次以上,并不定期随机抽查1—2次,确保储备成品粮库存落实到位,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第三十一条 农业发展银行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储备成品粮贷款的信贷监管。承(代)储企业对农业发展银行依法进行的信贷监管,应当予以配合,并及时提供有关资料和情况。

第三十二条 承(代)储企业违反本办法规定,按照《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未规定的事项,按照《浙江省地方储备粮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 各市、县(市、区)可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储备成品粮管理实施细则。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

第五篇: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通知

来源:浙江省人民政府网发布时间:2011-08-03

浙政办发〔2011〕64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国办发〔2011〕13号)精神,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全省粮食安全,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政策支持和引导,确保种粮有合理收益,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依法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标准农田,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抓好早稻田间管理,稳定和扩大晚稻生产,挖掘旱杂粮增产潜力,千方百计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单产水平。积极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综合效益。在春粮、早稻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下,力争早稻生产基本稳定,秋粮稳定增产,总产量比上年增加10万吨以上,努力实现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950万亩、总产量800万吨的目标。

二、工作措施

(一)努力稳定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各地要加大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宣传力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层层分解落实粮食播种任务,把播种面积落实到户、到田。在蔬菜、草莓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大力推广应用菜稻轮作、粮经搭配等高效种植模式,引导农民扩(改)种一季水稻,提高复种指数。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地区要积极扩大番薯、马铃薯、玉米等旱杂粮生产。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培育发展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鼓励其优先发展粮食生产,防止土地流转“非粮化”。动员农户将季节性抛荒耕地流转给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春粮、早稻等粮食作物,努力减少季节性抛荒,全力制止全年性抛荒,确保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有所增加。

(二)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各地要根据粮食生产功能

区建设规划和省下达的建设任务,按照农田设施完善、农田质量较好、生产技术先进、服务体系健全的要求,进一步整合和筹措建设资金,结合实施《浙江省新增5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实施规划(2009—2020年)》、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农田水利项目、中央农资综合补贴集中使用资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等,加快推进田、沟、渠、路、林、电的综合建设,着力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增加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补助、中央农资综合补贴集中使用资金、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以工代赈投资等资金,重点用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等建设,确保2011年全省建成100万亩、力争建成11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其中建成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100个、面积20万亩以上。同时,要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创建责任主体、设施管护主体,落实政府、有关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责任,落实粮食生产功能区路、渠、泵站、电网、防护林等的管护人员和措施,切实保护粮食生产功能区生产能力。

(三)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高产优质多抗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大力推广水稻机械插秧、强化栽培、精确定量栽培以及超级稻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技术,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完善农技推广责任制度,逐步建立起“专家团队+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技推广机制,组织科技专家和基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粮水平。组织实施农业部确定的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片,建立省级粮食高产创建千亩示范片500个、示范面积50万亩以上。粮食主产县(市、区)要整乡整县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对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支持力度,统筹各项粮食扶持资金,重点向粮食高产示范片尤其是整建制推进区域倾斜。

(四)组织实施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将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重点支持水稻产业提升项目,通过扶持建设一批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千斤粮万元钱”、农牧结合、稻田养鱼等新型种养模式,着力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努力使项目区水稻亩均增收200元以上,并带动周边农户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生产模式。

(五)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深入实施农机化促进工程,完善农机购置补贴、作业环节补贴等政策,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排灌、耕作、植保、收获等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插、规格化育秧、粮食烘干等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和装备。制定和完善适应农作制度的农业机械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区域性农机化服务中心,大力培育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为农民提供全程农机作业服务。

(六)优化种粮服务。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支撑、有保障”的要求,加快健全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在2011年底前构建完成县有专业站、乡镇有“三位一体”综合站、村有服务站点,以及人员落实、职责明确、制度完善、服务优良的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加强灌溉指导和节水灌溉技术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强化针对性农业气象服务。大力支持发展乡镇(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统一育秧、耕作、植保、气象信息等服务,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在“三夏”、秋收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农业、供销(农资)、石化、电力等部门要开展以“送政策、送订单、送农技、送农资、送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惠农服务活动,确保种子、化肥、农药和农业生产用油、用电等供应,在农资需求量大的集中时段对种粮大户要实行送货上门,并按优惠价供应,确保粮食生产需求。加强农资市场监管,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七)严密防控粮食作物病虫害。贯彻落实《浙江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加强粮食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大田间普查力度,组织开展重大病虫趋势会商,及时发布病虫情报,不误报、漏报。制定完善水稻病虫防控方案,建立应急防控物资储备,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确保粮食作物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大力培育发展植保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化植保服务组织,积极推进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统防统治,2011年全省推广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面积1000万亩以上,实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面积300万亩以上,力争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

(八)严格依法保护耕地数量和质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保护。工程建设项目确需征占用耕地的,应当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要求,补充划入与征占用耕地质量相当的耕地。积极推进低丘缓坡开发、滩涂围垦造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复垦等造地工程,明确标准,规范程序,努力增加耕地面积。深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推广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鼓励农业生产者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合理使用耕地,保护和培肥地力。

(九)切实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坚持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的思路,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好抗灾救灾资金、物资和技术等准备。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加强对低温、连阴雨、渍涝、干旱、高温、台风等灾害的监测预警,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加强农作物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培育推广耐水、抗旱、抗寒、抗病虫品种,研究推广旱作节水、粮食烘干等避灾抗灾技术装备。在自然灾害来临前,要及时组织指导

农民群众抓好粮食作物抢收、抢烘、抢管;在遭受洪涝等灾害后,要迅速采取排水除渍、洗苗、追肥、防病虫等技术措施,减少因灾损失。进一步推进水稻政策性保险,扩大种粮大户参保面,完善定损理赔机制。

(十)进一步加大粮食工作力度。完善和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粮食生产责任考核,将省粮食生产指标、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任务列入省粮食安全责任制、新农村建设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力度。各级政府要细化落实粮食工作责任和措施,尽早落实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尽早下达各项扶持资金,确保政策力度有所加大。各县(市、区)、乡镇政府主要领导要分别联系一个产粮乡镇和村,定期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继续落实粮食生产监测调查制度,严格核实粮食面积、产量等数据。各级农业部门和发展改革、财政、水利、科技、国土资源、监察、统计、粮食、气象等有关部门要积极履行职责,加强协作配合,确保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取得实效。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四日

(此件公开发布)

下载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1717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行动方案的通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