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胎停知识小结
胎停流产简要概述
一、胎停流产存在五大原因:
1、生殖内分泌问题,胚胎早期发育需要三个重要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如果母体自身的内源性激素不够,就会造成胚胎的停育。这是传统保胎的重点。
2、子宫的问题,主要是子宫的内环境、子宫纵隔等问题,可做BC、宫腔镜检查。
3、染色体的问题,夫妻双方抽血检查,这个可以简单排除。
4、生殖免疫的问题,分为自身免疫型和同种免疫型。相应检查复杂,一般医生不懂。
5、母体自身血液凝聚问题,高凝血形成血栓前状态,影响子宫动脉血流,导致胎盘供血不足,也会造成宝宝不好。
二、胎停后针对性检查项目(孕前):
1、女方内分泌检查(孕前检查一次,有异常的再查):激素六项(月经第21天或第3天)、甲状腺功能全套、血糖(胰岛素)指标
2、女方子宫内环境检查(视情而定):B超、造影、宫腔镜
3、女方自身抗体检查(每3周查一次,反复查3-5次):抗心磷脂抗体(ACAACL-IgG IgM)、抗核抗体、抗β2糖蛋白-
1、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
4、女方凝血功能检查(多查几次比较准):血小板集聚试验(PAgT)、D-二聚体试验、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GMPl40)、子宫动脉血流(排卵第7天检查,不需要反复查),先天性血栓前状态(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缺陷、蛋白S缺陷、高半胱氨酸)
5、遗传学检查(终身受用):夫妻染色体
6、男方检查:精液全套
三、孕后跟踪保胎
1、抽血化验项目:自身抗体、凝血指标、正常产检项目
2、B超项目(全程监控宝宝发育):7周、9周、12周、20周查胚胎发育、子宫动脉血流、宫颈机能; 23周大排畸;30周、33周、38周查宝宝发育和脐动脉血流
四、关于胎停的初步判断及建议
1、早期胎停或者多次生化,或者在50天前就不发育或者发育慢的人,流产2次以上,在没有查出任何问题的情况下,必须主动免疫治疗(封闭治疗)。
2、在50天后发现胚胎停育的,如果没有抗体问题就是凝血问题,哪怕孕前没有聚集升高等现象的,下次一发现怀孕必须吃阿司匹林抗凝血保胎。
3、在超出3个月后的停育,高度重视抗体问题,特别是大月份失败的人,抗体高加凝血高,肝素辅助是很必要的。
4、以前曾经有过超出3个月的失败,怀孕期间必须监测抗体,即使前面都是好的,保胎要超出失败时间半个月以上。
关于胎停的解释:
一般怀孕7-10周期间,妊娠黄体开始萎缩了,而胎盘功能却还不能跟上,于是就出现一个给养空挡,这个空挡导致胚胎得不到足够孕激素和营养的支持,就存在胎停育和流产的可能。
治疗对策: 一是延长黄体的寿命,即传统保胎方式通过补充黄体酮、HCG或者中药; 二是增强胎盘的功能,系统检查影响胎盘功能的原因,主要是血供和血栓问题,侧重生殖免疫方面的检查,主要检查抗心磷脂抗体、封闭抗体和血凝机制。
有一点是肯定的,孕早期吃维生素E对改善黄体、胎盘都有积极作用
关于达芙通的小知识:
达芙通,即地屈孕酮是纯纯的孕激素,与孕酮结构的比较,你可以看到这是一个最接近天然孕酮的结构,所差的是6-7位原子之间多了1个双键,9碳原子的氢由α→β,10碳原子甲基β→α,因此它是一个扭曲的孕酮的结构,所以在结构上最接近天然孕酮。达芙通还有一个很好的特点,推荐剂量一天是10~20mg,推荐剂量范围内不抑制女性的排卵。
结论:地屈孕酮(达芙通)有良好的耐药性、吸收完全、有稳定的生物利用度、副作用小、大剂量或长期治疗没有雄激素样作用,对妊娠期妇女或胎儿没有不良影响。
改善精子质量的食药
食品:韭菜、海参、麻雀、鞭汤
补药:番茄红素、锌硒宝、袋鼠精、蚕蛹胶囊、勃锐精(进口)、东力维 西药:维生素E(药用)、金施尔康、善存、辅酶Q10 中成药:补肾灵、左归丸、补中益气丸、首乌延寿片、逍遥丸、六味地黄丸、五子衍宗丸
第二篇:胎停检查项目(写写帮整理)
染色体尽量不要吃饭,费用大概1200元/人;白带常规必须避开月经期,一般是30元;血常规和血型鉴定 这个很便宜,一般不超过50元;凝血四项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A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这个大概50元;
5ABO溶血和Rh血型也不会超过50元;**颈抹片是为了早期筛查出宫颈癌,一般不超过100元;B超检查费用不等,腹部的大概要40元,阴超大概要50元,普通彩超大概120元,三维彩超240元;内分泌六项(性激素六项)睾酮,孕酮,雌二醇,促黄体生成素,促卵泡生成素,垂体泌乳素,在月经后3~~4天检查最好,要是想测黄体功能的话,应该在排卵后第7天查孕酮,大概350元;致畸六项(TORCH,也叫优生六项)弓形虫(T)、风疹病毒(R)、巨细胞病毒
(C)、单纯疱疹病毒I型与Ⅱ型(H),其它病毒(O):柯萨奇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膜脑膜炎病毒,费用在250元左右;解脲支原体DNA定量 是支原体的一种,如果是阳性会引起流产,一般医院都会连衣原体一起检查,最好是白带分泌物来做培养,抽血检查的听说不是太准,费用大概250元;甲功三项主要是看是否有甲亢,费用大概需要200元左右;纤溶三项专业术语解释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就是通常所说的血栓前状态,是指体内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或凝血抑制物浓度降低而产生的血液易凝状态,但尚未达到形成血栓的程度,或形成的少量血栓正处于溶解状态,费用大概100元左右;抗体六项主要包括抗精子抗体、抗子宫内膜抗体、抗心磷脂抗体、抗弓形虫抗体、抗HCG抗体、抗透明带抗体,抗体检查都是抽血,需要空腹,抗磷脂抗体三项包括ACA-IgG、ACA-IgA、ACA-IgM共三项检测,还有一个抗体检测是抗卵巢抗体,可以咨询医生看是否需要检查,抗体六项的检查费大概是300~400元左右;抗B2-糖蛋白1抗体抗核抗体抗核抗体ANA是抗核酸抗体和抗核蛋白抗体的总称,主要是指对
核内成分所产生的抗体,此外也包括对核内成分相同的物质所产生的抗体,费用大概100元左右;封闭抗体封闭抗体是人类白细胞抗原、滋养层及淋巴细胞交叉反应抗原等刺激母体免疫系统,所产生的一类IgG型抗体,费用大概300元;淋巴细胞亚群人体免疫系统有30种不同类型淋巴细胞,细胞数量和功能紊乱可以损伤妊娠,费用大概350元;
18抗胚胎抗体抗胚胎抗体治疗主要在北京新景安太等少数民营医院,目前技术还不是很成熟,费用不清楚;老公检查项目染色体、*常规,如果要做封闭抗体治疗的话,就要做甲亢和血液常规检查,如果是胚胎空囊或者多次胎停育的话,记得检查精子畸形率。
如果以上仍然查不出问题的话,医生会建议你去检查:输卵管造影在月经干净后3天查,通畅的话不会难受,不通畅的话会有一点小不舒服的;宫腔镜在月经干净后2-5天做,没有生过宝宝的话,会有点不舒服,可以选择静脉麻醉。不麻醉费用280块,麻醉的话是500多块。
封闭抗体,淋巴细胞亚群,凝血五项,纤溶三项,RH血型,甲功三项,不孕不育全套,血栓全套,内分泌六项,夫妇染色体,B2糖蛋白抗体1,致畸五项,白带,宫颈抹子,宫腔镜。
老公: ASA,精子。
2008年4月在二院做的全套检查,有问题的结果如下:
Ratio TLymph H/S CD3,CD4/CD3,CD8 0.73<<(正常是0.9---2.0)
CD3/CD8 T Suppressor(CD3+,CD8+)Lymphs 41>>(正常是11.1---38.3)
CD19 11% CD56 20%
APLA(--)ASA(+)272.94IU/L 宫腔镜检查基本正常,子宫内膜太薄
张教授针对给予的治疗方案:
1.使用避孕套避孕
2.进行丈夫淋巴细胞注射(2-4周一次,4次一个疗程)
3.完成本疗程丈夫淋巴细胞注射之后复查封闭抗体
4.如果封闭抗体转阳性,可在月经第3、4、5天进行2-3次免疫球蛋白注射
5.可以在有或者无促排卵药物辅助下尝试怀孕
6.子宫内膜薄没有特殊治疗,暂时不作处理,但是可能你要在成功受孕之后尽早住院保胎
第三篇:停氧小结
全院停氧小结
2014年2月25日,新病房大楼的中心供氧管路漏气严重,在进行仔细排查后,发现漏气问题最严重的为14楼,预计一天内漏气好几桶。而新病房大楼于早年建成,各科室间无独立氧气开关,因此迫切需要全院停止供氧一小时以便进行维修。
上午接到通知后,我们立即告知护理部、护工中心做好协助与准备工作,并发送短信给新病房大楼各临床科室护士长,要求立即统计当日需要使用呼吸机的病人以及本科室氧气减压阀的数量,以便尽快调配、并确定停氧时间。上午,各科室需要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以及氧气减压阀数量就已统计完毕,根据各科室汇报的数量,我们立即从供应商调配了50个氧气减压阀以及12个浮标式氧气吸入器做应急储备。最终在了解各科室具体情况、进行协调后将停氧时间确定在下午4点-5点,并发送短信通知新病房大楼各科室具体停氧时间。在通知到位以后,我科人员进行了桌面演练,以便在下午停氧时能熟练应对,不慌不忙。
下午3点30分,我们短信通知各科室做好停氧准备,4点准时停止供氧。5点,中心供氧管路维修完成,新病房大楼供氧恢复,此次应急措施顺利完成。
在维修管路的一个小时中,由于这次停氧应急措施准备充足,整个过程平稳有序,需要使用呼吸机的病人状况都良好。只有重症医学科的一个氧气减压表出现问题,即流量开关失灵。但重症科医生与护士积极参与,反应迅速,及时更换了氧气减压表,最终有效解决了问题。
通过这次停氧,我们对应急措施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问题,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拟好应急措施计划、熟悉应急措施步骤,并重视与各科室间的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从容应对。
第四篇:二胎政策有关知识
关于我国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资料整理
一.基本含义:
二胎政策是中国实行的一种和计划生育政策相对应的生育政策,指符合指定条件的夫妇允许生育“二胎”。
二.未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之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所实施的生育政策不同:
汉族 二胎政策可以这样理解:农村户口的话头一胎是女的就可以生第二胎,但是前提条件是年满28周岁的夫妇,否则两胎要相隔四年才可以生第二胎。如果头一胎是男的无论是什么户口都只能生一胎,这是汉族的基本情况。
少数民族 政策是这样的:少数民族人口是中国人口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少数民族居住区一般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很快,为了少数民族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近几年来在少数民族中也实行计划生育。具体规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和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本地的生育政策。
(由于不同民族的习俗与发展不同,而且农村的重男轻女现象较为严重,所以在农村对于先生男孩还是女孩也有不同的政策)
三.我国对于二胎政策的不断变动:
2011年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玉庆透露计生部门正在考虑放开二胎政策,之后关于是否放开二胎便一直成为热点问题,很多专家对此做了研究。智库报告建议2015年我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二胎政策已经不是新话题。
2012年11月又有专家建议放开二胎政策再次引发热议。
2013年8月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消息称,为缓解卫生计生系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国家卫生计生委党组日前决定开始实施“服务百姓健康行动”,并适时出台完善生育政策调整方案。这一提法再度引发公众关注,这是否是放开“二胎政策”或者“单独二胎”政策的信号呢?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司长、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这里所说的生育政策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计划生育政策,更不能认为是可以生二胎或者“单独二胎”。
2013年12月7日
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各地调研后提出本地的时间表,然后依法定程序组织实施。中央提出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之后,各地及时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并按照要求有序开展相关调查测算、风险评估等准备工作。启动实施单独两胎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国家卫生计生委将加强调研指导。目前,各省份卫生计生系统主要着手两项准备:
一是开展摸底调查和评估。准确评估当地生育水平,摸清符合单独两胎政策的目标人群,避免出生堆积和生育率大幅反弹,保障政策稳妥扎实有序落实。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方案。目前,各地都在深入开展调研论证,研究提出本地启动实施单独两胎政策的时间表。有的地方正在组织开展摸底调查,以全面摸清单独夫妇及其生育子女情况的底数。
二是履行法定程序。实施方案拟定通过后,及时提请省级人大或其常委会,修订地方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或作出专门规定,依法组织实施。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允许普遍二孩政策。全会公报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放开二胎】
四.哪些情况能生二胎?
以下12种情况能生“二胎” ⒈双方均为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1] ⒉双方均为少数民族,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二胎政策可能放开
⒊双方均为归国华侨,或者来本省定居不满6年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居民,只有一个子女在内地定居的;
⒋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合计不超过两个的,但不适用于复婚夫妻; ⒌婚后不育,夫妻双方均满30周岁,依法收养一个子女的;
⒍第一个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 ⒎夫妻一方为一级至六级的残疾军人;一级至五级因公(工)致残人员,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⒏矿工井下作业连续5年以上,并继续从事井下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⒐农村夫妻一方是独生子女,只生育一个子女的;
⒑男方到女方家落户且女方没有兄弟的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子女的(仅适用女方姐妹中一人);
⒒农村夫妻只生育一个女孩的;
⒓大山区的乡,女方在农村,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动中国人口政策的放宽调整。
五.支持vs反对
这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至2010年11月1日
主流的人口学家们认为,放宽生育政策不会导致人口激增,还能带来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化,缓和社会矛盾等诸多益处。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当时的国家计生委选取了甘肃省酒泉市、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河北省承德市、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个地区的农村进行全面“二胎”试点——即无论夫妇双方是否为独生子女,也无论他们的第一胎性别,都可以生育第二胎。
试点的结果显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酒泉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持续下降,一直低于甘肃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并未出现反对者所担心的人口激增。
2010年11月进行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主要数据,也被外界认为是有利于推,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40亿人;年均增长率0.57%(2000-2010年);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为13.2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8.06(女为100)。
出生率方面,2000年至2010年年均增长0.57%,较之上一个十年——1990年-2000年的1.07%年均增长率,下降接近一半,幅度惊人。
同时,人口学界更看重的指标——“总和生育率”,即平均每位妇女一生生育孩子的数量。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为2.1时,代际之间人口更替将大致均衡。在此之上,人口逐渐增加,在此之下则减少。
中央民族大学理学院副院长、统计学教授徐世英的团队,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直接计算出来的总和生育率结果是1.18,远远低于2.1。这一结果为各方认可。
即使考虑到漏报等因素,记者所采访到的众多统计学者、人口学者,给出的“最乐观”数字,也只有1.65。
老龄化方面,对于老龄化社会界定的标准是:如果人口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或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0%,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还可以细分:当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数的10%-19%为轻度,20%-29%为中度,30%及以上则为重度。
当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比例达到13.26%,已属于“轻度老龄化”。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情况下是103-107(女为100)。1980年以前,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波动在105-106间。而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30年后的2010年,这一指标已上升到118.06。
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偏高的直接后果就是,数千万男性“光棍”的出现。
根据人口普查资料等计算的结果是,到2020年,中国约有11200万25岁-35岁的男青年,而相应20岁-30岁的女青年约有7200万。届时,光棍可能超过4000万人。或者说,不到3位适婚男性中就有1位单身。
相比之下,甘肃酒泉的农村地区自进行全面“二胎”试点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近年来已回到106.30、106.83的正常水平。
对于出生人口性别比的问题,2007年1月时任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曾公开表态说,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根深蒂固。这一问题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有一定关系,但计生政策只是加剧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状况,并不是说实行计生政策就必然导致性别比的偏高。
其实早在“六普”数据发布前,包括时任国务院第六次人口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内的数位官员就曾预计,“六普”主要数据出炉之时,“单独二胎”政策实施的时间表也将确定。
反对声音
然而反对放宽人口政策的声音也层出不穷。如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等人认为,中国应该推行更为严厉的“独生子女政策”,即:“城乡一胎、特殊二胎、严禁三胎、奖励无胎”;并将总人口逐渐减至5亿人左右。政府机构中也有一些反对者。他们的理由大致相近:担心放宽生育政策会导致人口突然增加,不利于环境、资源、城镇化、就业、人均国力和人均生活水平等很多问题的解决。有的政府经济部门甚至担心人口总数增加,会导致人均GDP下滑等。一位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重要官员曾对记者介绍,“单独二胎”政策还遭到了几个省份省委书记的反对。
反对声音一度占上风,加上之后计生系统重要人事的连续变更,以及2012年“十八大”召开和随后的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众多因素,致使“单独二胎”政策被搁置下来。
六.一些专家的观点
生育政策已迎来调整窗口期
8月6日,人口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所提到的完善生育政策并非新的提法,早在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已明确提出要完善。所谓生育政策,不仅包括媒体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单独二胎”政策放开,还包括提高对执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对失独家庭的扶持等多方面内容。
陆杰华认为,根据目前的人口形势,我国生育政策已经迎来调整窗口期,原因是我国已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总和生育率偏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多年来,我国累计少生了4亿多人口。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总和生育率降到1.8左右,已经低于国际公认的2.1的人口更替水平。进入21世纪,我国持续维持低生育水平。
另外,少子化和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2000年“五普”的数据显示,我国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22.8%,到了2010年的“六普”,这一比例快速下降到16.6%,少子化现象日渐明显。与此同时,我国老龄人口还在持续增加。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3%。另外,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公报还显示,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首次下降。“这也从侧面表明,我国的人口红利已从丰厚时期进入到下行通道;按现在的下降速度,可能到不了2030年,我国劳动力将出现„负债‟。”
不过,完善计生政策不等于放开二胎。陆杰华明确表示,人口计生政策调整与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并不矛盾;而且“逐步完善政策”并不意味着要“放开二胎”。
据了解,我国的计生政策一直处于调整完善中,比如允许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生育二胎,部分地区“单独”家庭也能生二胎,部分省取消一二胎之间生育间隔时间的限制,允许再婚夫妇生育二胎或三胎等。“我国的生育政策最终应实现城乡同策、地区同策。”陆杰华说。
彻底放开不会造成人口爆炸
对于计划生育政策是否放开,人口专家梁建章则建议彻底放开。梁建章认为,其他国家的经验说明彻底放开人口政策不会造成人口爆炸。即使有担心,也可以先放开,发现反弹严重再收回来。梁建章认为,计划生育不利于国家发展。人口减少,尤其是年轻人口减少,会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劳动力减少、创新活力衰退、养老负担沉重、国家财政困难等负面影响,患上日本的“老年病”。
梁建章认为,真正需要担心的不是放开后出生人数的短暂反弹,而是几年之后,新生儿数量又会雪崩式地下滑。原因除了生育率在补偿生育结束会回落之外,是育龄女性急剧减少,这背后是1990年代生育率快速下降,导致90后母亲在不到10年会减少约一半。这个大滑坡将严重恶化老龄化程度,加剧未来人口的衰减。应对这个滑坡的最好方式是,在完全放开后,当生育率再度下滑到替代水平时,实施鼓励生育的措施,力求把生育率提升至更替水平,维持正常繁衍。
七.在二胎政策放开之后一些其他政策的调整:
1产假
产假拟增30天“奖励假”
产假到底休多少天,此前,市卫计委回应称将正式取消晚婚假30天,但透露将会增加计生奖励假及配偶陪产假。
昨日,公开征询意见的《草案》对此作出更具体规定。其中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的,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奖励假三十天,配偶陪产假十五天。也就是说,如果草案通过,符合生育政策的女性将享受到国家规定产假98天加上30天奖励假,为128天,与此前的产假天数相同。相对于此前不能享受晚育假(比如“早育”)的女性而言,则是新增30天产假。
除新增奖励假,《草案》中还规定,符合条例规定生育的女性配偶还可享受15天陪产假。由于此前市卫计委表示已明确取消晚婚假,因此,晚婚夫妇的婚假仍为3天。
2晚婚晚育
删除“鼓励晚婚晚育”
草案删除多条涉及“晚婚晚育”的条款,其中,删除“鼓励公民晚婚、晚育。女年满二十三周岁、男年满二十五周岁初婚的为晚婚。已婚妇女年满二十四周岁初育的为晚育”。并删除“生育间隔不少于四年,或者女方年龄不低于28周岁的规定”,这意味着,未来北京家庭可自主选择生育两孩的时间,同时,“晚婚晚育”也将画上句号。
3独生子女费
“两孩”时代自愿生一个无奖励
独生子女奖励费还有吗?对此,草案送审稿修改为:在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期间,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且已经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将继续享受奖励和优待。其中包括10元独生子女奖励费、托幼管理费、医药费至独生子女满十八周岁,以及每人享受不少于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
但是,针对“两孩”时期自愿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市卫计委表示将不再享受奖励及优待。
此外,已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妇又再生育的也将不再享受奖励,此前已经享受奖励费不退还。
4三孩
再婚夫妻符合条件可生三孩
此前,针对“三孩”,新修订的《计生法》规定,符合法律法规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并表示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根据《草案》,以下三种情况可向区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要求安排再生育一个子女:再婚夫妻婚前合计只生育一个子女,婚后又生育一个子女的;再婚夫妻婚前合计生育两个以上子女且没有违法生育行为,婚后未共同生育子女的。最后一种为,夫妻合法生育的子女,其中一个经指定医疗机构鉴定为病残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
八.专家多角度分析放开二胎政策的利与弊:
养老难、娶妻难、招工难,即将爆发的大规模人口问题,已经被最高决策层所注意。
10月29日闭幕的五中全会公报确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对于昨天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宣布,本报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了国内多名人口学、社会学、社会改革发展及经济专家,详解全面开放二孩政策背后的意义。
单独两孩实践遇冷,全面二孩不会出现爆发性增长
中国人口学会副秘书长陆杰华认为,这应该是意料之内的一项政策,“也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退出了历史舞台。把生育决策权回归社会,回归家庭,回归到夫妻之间。”
至于为何选择这个时间节点的问题,陆杰华分析说,生育政策调整,是基于我们国家的实际国情,毕竟我国人口比较多,之所以到现在放开,也是需要一步步来。从单独二孩政策到现在全面放开,我们也是经历了两年多时间。
单独二孩政策从2013年落地至今至少,从申请数据来看,并不是那么美好。
对于单独二孩的实际情况与预期之间问题,陆杰华说,之前他们也在浙江进行过调研,发现实际情况明显低于预期目标。并且申请单独二孩的人比较少,“单独二孩达不到一定要求,这就需要进行全面放开的这一步。”
事实上,中国“单独二孩”政策实行近一年后,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数据就称,当局原本预计新政策推行后,每年将增加超过200万个新生儿,但截至今年8月,符合条件的1100万对夫妇当中,只有70万对提出申请,而目前获批的仅62万对,远远低于官方预期。
“我觉得这和单独二孩的人群不一样,毕竟是全部放开,我估计数量大概在一亿人左右的家庭。”在谈到全面放开会不会导致人口爆炸性增长时,陆杰华的态度是,政策实施后,2017年和2018年的生育规模可能会有明显增长,至于增长的有多高,还需要看未来的数据。“肯定比不放开要高一些,有堆积也是正常的,没堆积才是有问题。现在百姓在生育上也更加理性,毕竟受到的主客观影响也比较多。”
中国劳动力人口3年连降,新政应对人口红利的消失
另一方面,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当下中国的人口结构已出现严重扭曲。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与少子化并存的新常态。
众所周知,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程度高,新增劳动力人口逐年降低,由此带来目前的养老难、招工难问题已日益严峻。
本报智库专家、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国家统计局今年年初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16-59周岁的劳动适龄人口去年减少了371万,降幅超过2013年的244万。该年龄段人口首次出现下降是在2012年,当年15-59周岁年龄段人口减少了345万。
我国已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这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最直接的当然是劳动力供给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压力骤增。这也造成很多“中国制造”产品的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下降。卓勇良说,正如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末经历过的一样,伴随劳动力人口下降而来的同样是经济增长的减速。劳动人口减少虽说可以防止失业率上升,但同时也将推高劳动力成本,进而削弱制造业和出口竞争力。
陆杰华说,这也有利于对未来提供更多的养老资源,毕竟我们国家主要还是家庭养老,这样也是为解决未来养老问题的一个方式,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
面对“失独”之殇,有助家庭结构合理化
浙江省社科院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长杨建华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在这个节点全面放开二胎,从宏观角度来说,对于促进整个中国人口结构的合理化有重大积极意义;从微观角度来说,也有助于每个家庭人口结构的合理化,尤其是一定程度上缓解失独家庭之痛。
近些年,独生子女家庭结构不合理的负面效应集中凸显,养老、子女教育甚至于独生子女本人的个性发展都已成为问题。从社会保障角度来讲,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风险性就在于唯一性。现在愈加引发社会关注的失独家庭就是该风险下的牺牲品。据相关统计,目前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失独父母,老无所依,这种痛本是可以通过调整生育政策避免的。因此,全面放开二胎,对于优化家庭结构有正面、有效的作用。
二孩生下来,对经济有拉动作用
钱报智库专家、浙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昨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候全面放开两孩,也确实是时候了。
按照目前中国的人口出生率来看,在未来达到一个峰值之后,会进入一个加速递减的过程。这对于整个经济消费是不利的。即使在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已经变成了人口净流出城市,当地的房地产等行业都不景气。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
徐剑锋表示,全面放开两孩之后,对于经济肯定会有一个拉动作用,短期来看,一波新生儿的出生肯定会促进婴幼儿市场的发展,而从长远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拉动内需的作用是巨大的。
他注意到一个数据,放开“全面二孩”后,未来每年平均新增的小孩规模预计将在250万左右。每年将带来新增的消费将超过700亿,此外,随着新生人口的增加,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的需求势必将会增加。新一波的人口红利将会到来。新闻背景
从独生子女到“全面二孩”
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强调“要有计划生育”。在当年制定“四五”计划中,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
1973年12月,第一次全国计划生育汇报会提出“晚、稀、少”的政策。“晚”指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女24周岁以后生育;“稀”指生育间隔为3年以上;“少”指一对夫妇生育不超过两个孩子。
1978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计划生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载入我国宪法。
为完成在20世纪末把人口总量控制在12亿以内的目标,1978年,中央下发《关于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的报告》,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
1980年9月25日,党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198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提出照顾农村独女户生育二胎。
1984年,中央批转国家计生委党组《关于计划生育工作情况的汇报》,提出“对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二胎;坚决制止大口子,即严禁生育超计划的二胎和多胎”,即“开小口、堵大口”。
2002年9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规定,国家稳定现行生育政策,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力持续问题、老龄化问题、人口结构性问题等开始显现。
2012年末,我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人口首次下降。截至201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经达到2.0243亿人,比上年增加853万多人,占比接近总人口的15%,上升了0.6个百分点。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意见》,明确了生育政策调整的重要意义和总体思路。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据新华社)九.各界网友们的观点【知乎】
https://www.xiexiebang.com/question/32201872?rf=36999065
第五篇:【育儿知识】胎宝宝如何读书
胎宝宝如何读书
胎宝宝读书法,胎宝宝就是准妈妈肚子里的胎儿喽。那大家可能会想,胎儿还读什么书呢?怎样读呢?其实这这个主要还是以妈妈为主要媒介的。准妈妈在闲暇时间看一本好的书。不仅母亲自己受益,孩子也会受益。我们把这种效果近似于胎宝宝读书。
1、一本好书,母子受益
不论什么书,引起了准妈妈的思考和反应,同时一定就会影响到孩子。医学研究表明:母亲的思维和联想能够产生一种神经递质,这种神经递质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胎盘而传递给胎儿,然后分布到胎儿的大脑及全身,并且给胎儿脑神经细胞的发育创造一个与母体相似的神经递质环境,使胎儿的神经向着优化方向发展。因此,孕妇阅读有益的书刊,就犹如为子宫中的胎儿服用了超级维生素,使胎儿健康发育。和胎儿“欣赏”文学作品。
2、书籍的选择
书籍的选择一定要以保护准妈妈心境宁静,情绪稳定为准,准妈妈不宜看那些低级下流、污秽、打斗、杀戮的作品,世俗人情写得过分悲惨凄厉的文学作品也不宜看。
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如《克雷诺夫寓言》、《伊索寓言》等,欣赏过程中会使自己回到童年时代,产生童心和童趣,无形之中培植了准妈妈的爱子之心。
《木偶奇遇记》等写得生动有趣,既幽默又富于感情色彩,不仅能化解孕期的烦乱心绪,而且有助于领悟儿童的心理特征,使自己成为一位称职的母亲。
应当看一些轻松、幽默、使人向上的作品,如《居里夫人传》、《小木偶奇遇记》、《克雷诺夫寓言诗》、《塞外风情》、《长江三日》、《三毛流浪记》、《西游记》、《儒林外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安徒生、格林童话等。
另外,朱自清、冰心、秦牧等作家的散文作品优美隽永,耐人寻味,也应欣赏。除此,吟咏古典诗词,也能令人得到美的熏陶。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道,“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是与一位精神高尚的人谈话一样”。书中精辟的解释,鞭辟入里深度。丰富的整理,幽默的谈吐。不管是具备哪一条,对准妈妈和孩子都是益处非凡,会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母子共同受益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