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龙泉市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区域特色活动品牌
立足本地求突破
围绕特色求创新 积极打造“文化龙泉”活动品牌
龙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剑瓷文化、香菇文化、畲族文化和红色文化赋予这片土地厚重的人文内涵。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人们精神追求不断增长的今天,龙泉市紧紧围绕剑瓷文化、香菇文化、畲族文化、红色文化四大主题,立足本地求突破,围绕特色求创新,通过捆绑“青瓷宝剑节”、“香菇文化节”、“畲族三月三”、“老区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合力打造“文化龙泉”活动品牌,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利民。
一、以剑瓷文化弘扬为核心提升品牌竞争力。青瓷和宝剑是龙泉的两样传统文化产品。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泉人民创造了独一无二的青瓷和宝剑文化。为传承青瓷、宝剑文化,以文化促进青瓷、宝剑产业的发展,早在2002年,龙泉市委市政府就举办了首届青瓷宝剑节。从2007年起,青瓷宝剑节正式命名为“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并确定每年举办一届。经过连续五年的发展,“中国龙泉青瓷〃龙泉宝剑节”被评为全省重点扶持文化节庆和中国“最具创新价值节庆”。剑瓷节庆的举办,提升了龙泉文化的知名度,促进了剑瓷文化产业的发展。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遗”的陶瓷类项目;2010年,以剑瓷为核心的龙泉文化精彩演绎“上海世博”,一跃成为浙江品牌、中国元素;2011年,龙泉与景德镇等9个城市成为首批荣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城市。青瓷、宝剑产业的年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2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12亿元,增长了131%;年销售额从2007年的4.3亿元增长到了2010年的9.7亿元,增长了123%。
二、以香菇文化推广为抓手提升品牌辐射力。悠久的历史、恬淡的生活、活跃的创作力、质朴的民风催生了龙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龙泉是历史上著名的香菇栽培地,早在1800多年前就有菇民栽培香菇。据史料记载,在龙泉的龙南乡一带,历史上曾有15万人以栽培香菇为生。菇民区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香菇文化。为防止“砍花法”、“惊蕈术”等秘技的外泄,菇民创造了迥异于当地方言的“香菇语言”,形成了“香菇语言”文化;为抵御各种飞禽走兽和豪强之徒的侵袭,菇民独创了一门“香菇功夫”,形成了“香菇功夫”文化;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菇民们创造了独特戏种“二都戏”,形成了以反映菇民生活为主题的地方戏曲文化。为了促进香菇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升龙泉香菇文化的品牌价值,助推龙泉香菇产业发展,从2008年起,龙泉市连续举办了三届“龙庆景毗邻乡村香菇文化节”。每届节庆期间,都有上千名来自龙庆景边界村庄的群众聚集在龙南下田村,看香菇戏,学香菇功夫,朝拜香菇祖师。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深入挖掘,香菇文化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形成了独特的龙泉香菇文化品牌,丰富了“文化龙泉”活动品牌的内涵,增强了“文化龙泉”活动品牌的辐射力。
三、以畲族文化创新为辅助提升品牌感召力。龙泉境内的竹垟乡是全省18个民族乡镇之一,有畲族人口2392人。近年来,龙泉市紧紧抓住畲乡的文化特色,以举办“畲族三月三活动”为平台,积极打造畲乡文化品牌。“竹垟畲族三月三活动”独创了一个精品栏目“相亲大会”,极具特色,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相亲大会”由该乡的红娘协会举办,协会是竹垟乡政府为解决畲族大龄青年的婚姻问题于2009年成立的。协会自成立已来,共促成45对未婚青年喜结连理。当地群众为感谢红娘协会,还专门编排了舞蹈《畲乡红娘》,并成了当地的精品剧目。“畲族三月三活动”创新加入相亲元素,既帮助当地青年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增强了整个活动的感召力。
三、以红色文化传承为主旋律提升品牌影响力。1934年9月初,红军挺进师在粟裕、刘英的带领下,在龙泉宝溪乡打响了入浙第一枪,开辟了浙江省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为了传承先辈遗志,近年来,龙泉市委市政府以举办老区文化节为主要抓手,通过修缮革命遗址、弘扬烈士革命事迹等方式,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主旋律。老区文化节前身是原浙西南根据地所属周边乡镇自发组织的联谊活动,一年一届。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目前已升格为丽水市的老区文化节,内容更加丰富,影响力不断提升,已成为龙泉市的一项品牌活动。文化节由老区所属乡镇轮流主办,文化节期间,各乡镇自行选送各类文艺节目,到主办乡镇进行汇演;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区人民齐聚在一起,观看演出,缅怀先烈,交流情感,场面壮观热烈。老区文化节的举办,促进了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老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提升了龙泉红色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文化龙泉”系列活动品牌打造,坚持“一季一活动,一乡一特色”的理念,在时间节点上贯穿全年,在空间布局上基本辐射全市各乡镇,既促进了龙泉特色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又丰富了龙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成为宣传龙泉展示龙泉的又一重要载体。
第二篇:培育书香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书香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林孝宗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前身为漳平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于1906年。学校几度易名,校址也几经搬迁,1991年3月,升格为漳平市直属小学,命名为“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
2012年7月,市政府将漳平职业中专校园整体划归附小,把原西园中心学校本部作为附小校区。自此,学校迁址扩容,并发展成为“一校两区”。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232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3643平方米;其中,本部占地面积1363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6643平方米。教室、专用馆室和塑胶运动场等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全校现有37个教学班,在校生 2123人,在岗教职工117人。教师中有福建省学科带头人2人,龙岩市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13人,漳平市名师、骨干教师39人。
多年来,学校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积极营造书香校园文化,全面落实“精细管理、质量第一、科学育人、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确立了“书香校园育学子 经典诗书谱人生” 的特色办学思路,着力开展读书活动,积极构建阅读生态,培育书香文化,打造特色品牌。
一、扎实培育书香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决定学校品味。推进学校“书香校园”文化,必须在精神、制度和环境三个方面不断认识和丰富“书香文化”的内涵。
1.以教师文化为基点,诠释书香校园精神,追求教育的崇高价值。
“教育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培养教师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形成自然合作的教师文化,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行政班子服务、高效、进取,是一支敢打开情面,能独挡一面,会开展工作,能解决问题的队伍。几年来学校以发展教师为本,从长程视野、长善救失、人业匹配等因素打造卓越的教师团队,全体教师能不断自我反思,自我确认,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经历,彼此滋养,从而自我提高,饱含热情,活跃课堂,激励学生,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007年9月起,学校根据历史积淀和实际情况,组织师生开展以“校园溢满书香 好
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活动,让师生从优秀古诗文、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启迪智慧,并以多种形式、不同途径向外界传送和推介,从而丰厚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0年新班子上任后,在传承与坚持中积累、维护、调整、提升,将特色建设项目名称修正为“书香校园育学子 经典诗书谱人生”。目的就是为学校不断寻找新的动力点,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使读书成为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追求的价值取向,学校在各个层面渗透书香文化,在教师层面实施“读书伴我成长”;在学生层面实施“我读书我快乐”;在家长层面实施“亲子阅读,共话成长”的活动。全体师生在书香浓郁的校园文化熏陶下,从“要我读书”到形成热爱书籍、亲近书籍的习惯,可以说,团队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2.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创设书香校园环境,凸显教育的独特魅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环境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根据《关于漳平市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调整实施方案》精神,从2012年7月份起,漳平职专校园划归附小,学校进行整体搬迁。校园迁址扩容工作时间短、项目多、任务重,不仅要搬迁安装还要维修改造。为确保新学年顺利开学,领导班子几上几下,反复琢磨,制订了《附小校园迁址扩容工作日程表》。工程项目实行既分工又合作,指定项目责任到人。仅仅用时2个月,整个校园焕然一新,学生按时开学。在扩容改造校园的同时,我们意识到学校的改造不只是在拆除中重建,更要在发扬附小传统文化的精神中重建。学校高度重视书香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做到“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我们新建了“蓓蕾书吧”,组织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在书吧“漂流”,让学生手中“沉淀”的课外书“加速度”流动,浸润学生的心田;新建“蓓蕾书法室”,让学生沉浸在书经典、写经典的欢乐中;新建“蓓蕾广播室” 每天早晨和课间时间,播放经典古诗词、经典美文诵读录音和学生的优秀佳作,让全体师生沉浸其中,感受经典的精湛和美妙。“让每一面墙壁飘书香”是附小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在学校大门书形浮雕上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在学校围墙最显眼处张贴感动中国著名历史人物画像及介绍他们的杰出贡献;在百米诗画长廊,篇篇诗作滋润着师生的心田;在教学楼走廊过道墙面上还悬挂中华经典古诗文贴画及装裱精美的学生优秀作品,甚至将楼层的标志与古诗文也做到有机整合。我们还开辟读书活动专栏,对古诗及阅读晋级作具体要求,具体安排每学期读书活动及好书介绍、新书推荐,展示读书活动成果;
每个班级设置 “书香留痕”“书香童年” 等读书专栏,交流读书体会,介绍好书。通过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让校园的橱窗专栏和走廊过道都透露出厚重的文化底蕴,散发出浓浓的书香,使师生在校的每时每刻都受到熏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学校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居安思危的重要性,为改善学生的学习条件,改造学生的活动场所,2013年7月开工新建近6000㎡含200m环形跑道的塑胶操场。同时,学校与国网漳平供电有限公司协商,由其无偿提供60多万元,做好强弱电线路落地和更换变压器工程;重新装修3号教学楼,改造4号教学楼。整个暑期,学校行政顶着烈日,亲临工程现场,跟踪工程进度,监督工程质量。现各项工程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做好校园的绿化美化工作。投入约15万元,在校园内种植了红榕、盆架子、红绒球、龙船花„„花草树木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配以学生们的“温馨提示”,现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校园是净化、绿化、美化,是学生的学园、花园、乐园。
短短两年来,我校校园迁址扩容、维修改造,完成近500万元的工程量,这样的力量源泉来自何方?来自于市委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市委赖书记、市政府蓝市长、市人大原所征主任、市政协陈家鸿主席、市委常委教工委陈文东书记、市政府许志光副市长等市领导和教育局领导及股室干部多次亲临工地关心指导;来自于附小的团队成员,讲团结、讲奉献,有信心、有热情。回头看校园迁址扩容、改造维修的成果,我们倍感欣慰。校园占地面积从3914㎡到今天的13635㎡;从24个教学班到今天31个教学班。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的满意度不断提高,都证明了干工作不能“等靠要”,要敢于作为、会作为。
3.以制度文化为核心,确立书香校园制度,呼唤教育的人文关怀。
“校园文化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句话告诉我们:形式上的校园文化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内化后的人的言行举止才是真正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扎实推行,书香文化才能在师生心头扎根。为扎实推进“书香校园”工作,确保读书活动有效开展,学校以人为本,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学生和老师的阅读都作了具体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古诗词及课外阅读晋级制度。学校印制人手一册的《古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晋级手册》及《漳平附小学生必背古诗文读本》,明确晋级目标、要求、内容,把“古诗文背诵及课外阅读”的内容以晋级的方式,让学生从诗歌读起,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和组织学生逐级过关。
(2)时间保障制度。提倡“一日三读”(每天在家进行20分钟晨读,早晨到校进班后进行10分钟早读,中午、晚上在家安排30分钟的阅读或亲子共读),保证学生每天至少一个小时的读书时间。
(3)方法保障制度。语文教师不定期地进行各种阅读方法指导,如古诗文背诵指导、朗读指导、读书笔记指导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4)计划保障制度。各班结合学校读书活动方案和班级实际情况,每学期制定出相应的班级读书计划,并指导学生结合个人实际,制定出个人读书计划。
(5)教师学习制度。我们要求教师在全面学习,提高整体文化素养的基础上,重点读好四类书:读经典名著,增文化底蕴;读教学名著,强教育实践;读教育心理学,悟学生心理;读报纸杂志,解世事风情,争当优秀的书香教师。
①全方位。在实施课改的过程中,我校努力构建“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个人”四级学习网络,结合岗位练兵活动,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计划。为实现发展目标,我校开展了“四个一,三个二”读书活动,即每天坚持读书一小时,每天看一篇教育类文章,每月读一本教育杂志,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汇报会;每人订阅两种以上教育报刊,每学期读两本教育专著,每学期撰写两篇以上读书心得。
②多层次。引导教师开展多层次的读书交流活动。学校开辟了教师学习室和书吧,购置了多媒体设备,每学期为教师选购100个品种200册左右的教育教学专著,并在原有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制定“分科学习”制度,以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开展不同层次的读书交流活动。
二、倾心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合理的特色定位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基石。2007年起,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认为在全校师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具有较高的认同度和广泛的参与度。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能,都愿,都可积极参与。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能使他们的知识得以丰富,精神得以陶冶,智慧得以启迪。第三,读书能提升教师素质并释放工作压力。第四,通过阅读带动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让“书香校园”成为学校的一张亮丽“名片”。
这几年来,根据“传承、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优势,我们不断培植新的增长点,努力打造特色学校品牌。
1.搭建一个平台
几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师生搭建读书平台。一是充实学校书库。学校每学年有计划订购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至少800册以上(“师生共读一本书”的每种书有复本67册),逐步配齐满足学生阅读的图书数量。为追求新书购置的质量和效益,学校成立由办公室、教务处、学科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购书组,通过对师生进行阅读意向调查,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购置书籍;二是建立班级小书库;三是建立家庭小书库。语文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知识能力等不同,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帮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家里建立起“家庭小书库”;四是建立书香校园网和充实“第二教研共同体博客”读书板块,引领教师读书,推荐最新阅读资料、评论教师文章。五是配合读书活动,学校每学期出两期《蓓蕾》校刊,刊登名人名言、经典名篇、读书方法、宣扬学校读书故事、登载师生作品;六是开辟读书活动专栏,展示成果,树立典型,促进读书活动的有效开展。
2.树立两大思想
(1)学生阅读课程化,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证。在每天的时间表里为学生的阅读安排时间,并把阅读课安排在课表里:每周从语文课里抽出一节安排为阅读指导课,由语文教师或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指导,或解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或向学生推荐介绍阅读材料,或师生交流读书心得等;语文课前3分钟时间为师生诵读经典古诗词时间,确保学生每周背诵一首经典古诗词。
(2)阅读研究课题化,为建设“书香校园”提供智力支持。为引导读书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有效深入地展开,语文组通过省级课题《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研究》、《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与对策》研讨,加强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方法和学生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教学研究。通过打造“书香校园”活动,力求产生一系列营造“阅读生态”、建设“书香校园”的科研成果,给活动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3.实施三项战略
(1)课程拓展战略:特色学校建设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积累、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寻找新的增长点。本学年,我们以年段为单位,将每个年段读书活动的拓展内容确定为:一年段“一笔一划学写字”,二年段“吟诵经典我最棒”,三年段“课本舞台好精彩”,四年段“文明礼仪好生活”,五年段“浓墨重彩绘经典”,六年段“集思广益扮校园”。我们以拓展课程形式,在老师们精心的引导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实践能力。
(2)读书提升战略:最是书香能致远。为了培育学生文明得体的行为,让中华民
族五千年的传统经典植入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们明确立身之则,仁教之道,察人之方,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成长为有修养,高素质的人。2012年,学校每天利用课间操集会时间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教师对弟子规的内容进行了诠释,用故事引入、集体诵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背诵弟子规,宣扬“孝、悌、谨、信、爱、仁”等传统美德。组织开展“新华杯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朗读音韵和谐、朗朗上口的文本中获得语感,获得内心成长的正能量。
(3)专家引领战略:2012年3月和新华书店联合举办“健康阅读 快乐成长”好书推荐活动;2012年5月邀请知名儿童作家商晓娜到我校作《阅读是最美的姿态》讲座并进行签名售书活动;2012年10月邀请《课堂内外》主编——柠檬姐姐到校作《 让孩子爱上阅读 》讲座;2013年11月邀请知名儿童作家辫子姐姐郁雨君到我校作《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讲座并进行签名售书活动;2013年4月邀请小学教研室特级教师周木发作《关于阅读教学的几个问题》讲座„„
4.落实四个结合
(1)读写相结合:让读书活动与写心得、写读书笔记相结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虽然不要求写读书笔记,但是,教师们鼓励学生将自己欣赏的词、句、段摘抄下来,一段时间后展出并评比。中、高年级学生要求做读书笔记,每位语文老师都有目的地布置学生去做读书笔记并且检查、指导、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每学期末,全校评选优秀的学生读书笔记。
(2)读用相结合:我们在打造书香校园特色学校的活动中,把开展人人参与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当作学校的重头戏。组织举行了以班级为单位的歌咏比赛、古诗词配乐比赛,现场古诗作画比赛、唱经典比赛、诵经典比赛、乐器演奏会、最精美读书照片摄影展、书签制作比赛、书经典写经典比赛、手抄报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
(3)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一是每学年评选出“四个书香”,(“书香少年”、“书香教师”、“书香家庭”和“书香班级”)并将“书香少年”的照片、读书感言放大装饰上墙。二是读书活动奖励。每学年和福建新华发行集团漳平分公司联合举办“新华杯”系列读书活动,如:征文比赛、讲故事比赛、查字典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对获奖的学生给予物质鼓励(购书卡一等奖30元,二等奖20元)。
(4)读书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在开展读书活动过程中,大力推进“读书进社区活动。” 一是开展志愿者宣传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政策、法律、交通安全等宣传活动;二是结对帮助一名小学生。
通过与灵地学校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健康快乐同成长”结对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书信、QQ、短信等方式互动增进了解,交流心得;三是演出一台文艺节目。积极参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倡导读书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2010年6月,学校代表市教育局举办了 “好书伴我成长”为主题的“漳平市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文艺晚会”。四是开展一项社会调查。参加“啄木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开展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为推广普通话献策出力。
5.开展六项活动
为了给建设“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我们指导学生进行抄、读、讲、写、演、画、做等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
(1)抄:每学年举行一次读书笔记展评活动。
(2)读:一至三年级着重抓好古诗词诵读,抓好古诗背诵和晋级工作,开展经典诵读比赛、背古诗比赛;四至六年级着重抓好课外阅读,各班级根据推荐读物开展共读一本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确保每生每学期有质量地读两本书。
(3)讲:各班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交流会”。
(4)写:每学期与新华书店联合开展“新华杯”系列读书教育活动,如征文比赛、书经典写经典比赛、默写古诗词竞赛等。
(5)画:开展古诗文配画比赛。学生在诵读古诗后,根据古诗中的景物、人物、意境等进行古诗文配画。
(6)做: 每学年举行一次书签制作、读书手抄报等竞赛活动,并将优秀作品在宣传栏中展出。
回首走过的创建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不懈的实践追求是形成特色学校的保证,同时,要善于思考、会思考,找准支撑点和生长点,用“文化”滋养特色,用特色丰富文化内涵。
历数开展读书活动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们发现,同学们的语言积累和阅读量明显增加,校园文化进一步活跃。学生参加省“海峡杯”征文竞赛和漳平市各项征文比赛均取得了好成绩;2013年5月,在漳平市英语讲故事比赛中,3名同学获一等奖,其中陈彦甫、林若晗同学参加龙岩市比赛获一等奖;2013年9月,在漳平市学生规范汉字现场书写大赛中,6名同学获一等奖,4名同学获二等奖,其中,江莉思、黄华凯同学参加省赛分获二、三等奖;2012年5月连洛尹同学在“幸福漳平青春当先”主题演讲比赛中获一等奖;2012年9月反映学校读书活动的文艺节目《新学堂歌》获漳平市中小学文
艺汇演一等奖并在漳平电视台展播;2013年10月学校选送的文艺节目《祖国之恋》参加漳平市“中国梦,爱国情”诵读大赛获一等奖。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情况报道于2011年11月21日、22日在福建电视台少儿频道《成长1+1》栏目播出。“我读书我快乐”理念以不可抗拒的姿态融入到每一个师生的心中,走进学校的每一寸空间。
教育工作,贵在实效。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育人环境明显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特色日益凸显,校园文化和特色学校建设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近年来学校被定为福建省示范小学,福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龙岩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龙岩市数学学科教研基地校。学校先后获得省课题实验先进学校、龙岩市实施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学校、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文化是一条流动的河。今后我们将以长远的眼光,坚持不懈的精神,持之以恒地打造书香校园。
第三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培育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品牌 乌江镇辖12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127个村小组,总面积162.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40090亩,占总面积的17.5%,山地面积151795.5亩,占65.8%,森林覆盖面137155.5亩,占62.9%。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以“突出特色、壮大规模、提升档次、塑造品牌”为指导,坚持“优先发展龙头企业、优先扶持开发商、强化经济环境建设”,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强力推进多种经济发展,粮食、蔬菜、油菜、蜜柚、油茶五大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81412.63亩,发展大棚蔬菜1500亩,油菜种植面积3000余亩,蜜柚种植面积达300亩,新增高产油茶927亩。
转变思路谋突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靠镇村两级引导群众发展显得力不从心,片面的行政干预手段弊端很多,单个农户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难以立足。这些问题都必须依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借助市场调节,发挥市场经济主体的作用来加以解决。具有一定实力的开发商因其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技术,掌握市场和订单,在引导群众发展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党委、政府充分吸取以往结构调整的经验和教训,自2008年起,把“优先发展龙头企业、优先扶持开发商、强化经济环境建设”作为全镇农业农村工作指导思想,变过去由直接干预群众的生产向服务有实力的开发商和开发商引导群众发展转变。由以往的行政指令向宏观指导转变。对能够培育壮大的专业合作社、农村能人、大户,建立起“一名领导牵头、一个业务人员全程服务、研究一个专门政策、制定一个具体工作目标”四个一的工作思路,从思想上重视,政策上倾斜、领导力量上保证,在全镇营造鼓励群众干事创业和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和农村经纪人队伍的壮大。近几年,培育和引进了龙源坳农家乐、福源山庄、冻江万头肥猪养殖、凫冲千亩高产油茶等多家有规模的开发商,培育组建了乌江福源果业产销专业合作社、乌江镇金地优质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吉水县鑫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等5个专业合作社。建立起了紧密的农户+基地+公司的农业产业化链条,极大地推动了全镇农业产业化建设,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2011年,在凫冲沙埠村打造了一个种养结合、精深加工、休闲旅游“三位一体”的油茶产业示范园,目前已开发种植高产嫁接油茶600亩;在凫冲双源莲花山坑投资约120万元开发种植300亩的红心蜜柚基地。
营造氛围壮龙头
党委、政府一直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引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工作重点来落实。一是竭尽全力,配套基础设施。整合各项政策,加快镇级主干线路、农副产品主产区道路、镇村两级环形公路网、社区公路建设步伐。几年来,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使全镇主干线公路全部硬化,进村入户到田块公路保证晴雨通行。二是加强治安环境建设。全镇建立了综治办、维稳办、公安、司法、村治保会多级防控网络,触角延伸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在农副产品销售季节,严厉打击各种强买强卖及扰乱干涉产业发展等行为,每年组织企业召开一次发展环境座谈会,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营造了支持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从而稳住开发商。三是为销售创造便捷通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订单是整个流通网络的首要环节。把发展订单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积极拓展订单农业的范围和数量,促使形成一个规模有序的销售网络群体。以重点村、大户和民间经济能人为龙头,重点抓好蔬菜、食用菌、优质稻等产业的规模经营,促成了乌江蔬菜产销合作社与国光超市的对接、枫坪农户与金田米业的订单合作上万亩,切实提高订单农业占农产品总量比率。四是建立征求客商、大户经济发展环境意见制度,妥善解决他们的困难。
学习培训强本领
近年来,我们一直把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抓,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科技、市场、经营观念,提高经营农业产业本领。一是“请进来讲”。充分调动各方力量,组建了形式多样的“农业产业发展义务宣讲团”,他们中有从外地聘请的农技专家、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也有本地产业发展能人、大户、土专家,他们利用农闲时机,活跃在全镇田间地头,大到产业发展趋势,小到怎样使用农药等悉心向农民群众传授,成为群众身边的“农业大学”。使各种知识、技能渗透到千家万户和群众心中,凝聚了民心,鼓足了干劲。去年以来,全镇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多期,经验交流会3场,有5000多群众接受了培训和教育。二是“带出去学”。利用农闲时机,组织龙头企业法人、镇村干部、大户、能人到山东、广东及省内学习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近年来,为推进全镇特色产业的发展,镇委、政府先后组织3专班60余人赴外地考察学习,推动了思想转变,促进了产业的不断优化升级。
示范带动育品牌
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充分发挥农业开发商在资金、技术和市场的先导优势,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在带头调结构、带领调结构的示范作用,有效的整合农业开发商、农村党员和农村能人三支先进力量。以
开发商为依托,围绕全镇五大特色产业,办示范样板,以点带面、辐射全局;同时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基本形成了一社一品、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格局。2006年,果树园村成功向工商部门申报了“绿景祥”商标; 2007年,由100多人入股自发组建了蔬菜产销合作社;2009年与江西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实施了“农超对接”项目,并建立了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成为了江西国光商业连锁有限责任公司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果树园蔬菜产品远销南昌、吉安、湖北黄石等地,“果树园蔬菜”已成为吉水乃至吉安市有影响力的品牌。坐落在永吉公路旁枫坪渡头段油菜基地,已由核心区种植面积的1000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油菜面积3000多亩,并随着油菜籽收购价格快速提升及农业部门的各种试验示范的带动效益,使油菜生产效益成倍增长,该基地冬季油菜种植历年来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传承,品牌效应逐步实现。
我镇的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两个优先、一个强化”工作思路,求真务实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中心任务,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序为基础,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水平。
第四篇:地方文化资源策划
白洋淀芦苇文化岛项目策划
一、项目简介
白洋淀位于河北省中东部,地处京津石腹地,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湿地。其中安新县境内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白洋淀由140多个大小不等的湖泊,3700多条沟壕,12万亩芦苇,36个岛村组成。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风景秀美,文化底蕴深厚,于2007年5月8日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大田庄村位于白洋淀北部,是白洋淀的岛村之一,四面环水,周围芦苇密布,风景绝佳,气候宜人,村中居住约100户水乡人家,完好的保留了白洋淀水乡风俗习惯,水乡风情浓郁。村民大多以传统的男捕鱼、女编织为业,民风淳朴。
芦苇是白洋淀分布面积最大、最典型的水生植被。淀中有12万亩苇田,年产芦苇7.5万吨,芦苇的花穗可做扫帚,花絮可填枕,苇叶可包粽子,芦根可熬糖、酿酒,老芦根可入药。白洋淀人民将芦苇自然资源与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创造了具有淀区水乡特色的芦苇文化。
白洋淀芦苇文化岛范围包括:大田庄村及其周围的芦苇田,岛上建设芦苇文化博物馆、芦苇工艺展厅、芦苇工艺工作室、芦苇艺术创作体验馆、芦苇酒坊。旨在向游客展示淀区芦苇文化,体验芦苇工艺制作,弘扬淀区民间文化,与村庄农家乐结合,以芦苇文化为中心,积极开展观光旅游、服务、工艺制造、农家乐、地方文化演出以及写生基地等产业开发,以新的生态式淀区芦苇开发模式和创意性的芦苇文化展现方式,走出一条生态、经济、旅游效益三赢的旅游发展之路,推动安新县文化产业的探索性发展。
芦苇文化博物馆:通过芦苇化石、芦苇文化图片等展示芦苇文化及进程,介绍芦苇用途、生长等,陈列各时期芦苇工艺品代表作。
芦苇工艺展厅:展示各芦苇工艺大师的成果,代售芦苇工艺大师的作品,同时可承接芦苇文化会展业务。
芦苇工艺工作室:进行芦苇加工工艺品创作,可供游客参观,出售旅游纪念品,并经营芦苇工艺品贸易。
芦苇艺术创作体验馆:游客可以亲身体验芦苇工艺品制作过程。
芦苇酒坊:向游客展示芦苇酿酒工艺,并提供水乡风味饮食、酒水等餐饮业务。
二、芦苇文化岛项目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
党的十七大提出各地要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保定市长付志方就苇编产品发展情况调研时强调,安新县要立足白洋淀12万亩苇田优势,加快苇编产品规模化、系统化、精细化发展。市政府确定将白洋淀苇编工艺画作为保定市第一旅游纪念产品,成立白洋淀苇编系列产品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白洋淀苇编系列产品研究发展中心,加大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力度,共谋芦苇产业的发展。安新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重视白洋淀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并给予资金政策支持。
(二)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日益高涨,假日旅游成为时尚,有助于各地旅游业的发展。白洋淀地处京津石发达地区腹地,市场广阔,同时,随安新县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三)地理位置
白洋淀地处京津石腹地,市场距离较短,且靠近经济发达地区,有助于旅游业的发展。大田庄村位于白洋淀北部,靠近白洋淀王牌景点—鸳鸯岛较近,有助于芦苇文化岛旅游线路 1的设计。
(四)自然资源
芦苇文化岛四周环水,芦苇密布,天然荷塘星罗棋布。自然风光秀丽,春季,芦苇吐芽,满淀碧翠;盛夏,苇绿荷红,淀水清澈;金秋,芦苇飞絮,碧空万里;冬季,坚冰如玉,坦荡无垠。白洋淀有芦苇12万亩,年产高达70多万吨,品种繁多。白洋淀芦苇皮薄、节长、韧性好,有古朴色彩,自然纹理秀美,是优良的工艺品制作材料,为白洋淀芦苇文化发展奠定资源优势基础。
(五)人力资源
村民多以捕鱼苇编为主,芦苇加工一直是淀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众多芦苇民间加工艺人为白洋淀的芦苇文化发展提供了人力保障。同时村民捕鱼收入较低,文化岛的建设必将吸纳众多村民从事旅游业,为芦苇文化岛的经营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而且,白洋淀地区有丰富的从事芦苇工艺制作的专业人才,有助于芦苇文化深层次开发。白洋淀地区有坚实的导游人才基础,为文化岛的正常运作提供保障。
(六)文化历史价值
白洋淀芦苇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就有“淀中有蒲柳多霞苇”的记载。芦苇文化包含芦苇编制、芦苇工艺加工、芦苇饮食、酿酒、入药等。白洋淀民间芦苇艺术源于淀区传统芦苇编织,白洋淀芦苇文化将自然在妓院与淀区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将自然资源与传统艺术、现代设计艺术、及建筑装饰艺术有机结合,描绘白洋淀人民的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展现其浓郁的水乡风情,大田庄村历史故事、传说众多,有利于文化岛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而且文化岛地处革命老区,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三、芦苇文化岛的文化定位、产业定位、市场定位
(一)文化定位
“芦苇之乡,甲于河北”,20世纪80年代赵北口出土芦苇化石,证明白洋淀芦苇文化历史悠久。芦苇文化岛以芦苇为基础,向游客展示芦苇编织制作工艺、芦苇饮食文化、芦苇酿酒文化等芦苇文化,结合水乡人土风情,是游客领略白洋淀水乡特色芦苇文化和社会生活。
(二)产业定位
芦苇文化岛以旅游文化产业为主,兼营芦苇工艺品贸易及会展业务,并将树立芦苇文化品牌,延伸芦苇文化产业链。
(三)市场定位
芦苇文化岛以其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宗旨,将水乡民俗风情融入其中,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形成休闲度假市场;文化岛从事芦苇工艺品贸易和芦苇工艺展览业务,目标市场也包括芦苇工艺品销售商(工艺品市场)和会展市场,同时芦苇文化岛加入国际时尚、高新技术,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四、白洋淀芦苇文化岛盈利模式
(一)售票盈利
游客进入景区和各分景区的门票收入
(二)工艺品贸易盈利
芦苇工艺工作室主要生产芦苇礼品、饰品、字画、工艺画、相框、画框、工艺门等芦苇工艺品并经营芦苇工艺品贸易。同时从事本景区旅游纪念品销售。
(三)会展盈利
为国内国际会议提供场所和策划盈利;芦苇工艺展厅为各芦苇工艺大师展览作品,并代售作品。
(四)餐饮盈利
芦苇酒坊为游客提供饮食,酒水盈利。
(五)废弃芦苇盈利
与造纸厂签订协议,出售芦苇废弃物。
五、芦苇文化岛项目必要
(一)经济效益
项目运营促进大田庄村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其经济发展水平,拓宽村民收入来源渠道,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而且,在文化岛盈利的同时,能提高芦苇的经济价值,改善苇席贬值以来芦苇制品市场低迷的现象,推动安新县旅游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社会效益
芦苇文化岛的建设有助于白洋淀芦苇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助于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国家传统文化的维护。利于水乡独特民风,社会生活的沿袭。推动芦苇自然资源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芦苇行业成为白洋淀地区生态开发的支柱产业。
(三)环境效益
芦苇文化岛对芦苇精心环保良性的开发,有利于水乡芦苇资源的保护,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发挥芦苇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精华淀水的作用,保护白洋淀湿地的生态平衡。
六、项目风险分析与应对
(一)营销策略不当,使景区知名度不高,宣传力度小,对游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对策:拓宽营销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电台、网络等形式进行宣传,与导游人员,相关政府部门,大型企事业单位、大酒店、旅行社建立起长期稳定联系,保证客流量。
(二)专业芦苇工艺制作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不当,工艺制品销售量低。
对策:聘请高级专业人才,并可与高校合作,提高苇编工艺品的艺术价值。积极维护苇编工艺品的产权保护,为生产者提供法律保障。
(三)白洋淀王牌景点多,芦苇文化岛竞争力弱。
对策:突出本景区特色,进行差异化竞争,注重创意的应用,与时俱进,走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路。
(四)融资不当,资金缺乏
对策:
1、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
2、积极寻求信贷资金支持
3、通过股份融资,吸收大额投资的同时,引入当地村民的小额入股投资。
(五)文化岛建于经济落后村落,基础设施不完善,使游客逗留的时间短。
对策:与当地村民合作,建立长期稳定利益关系,开展农家乐旅游形式,使游客体味水乡农家风情的同时,缓解岛上住宿餐饮压力。
(六)芦苇文化岛不能可持续发展,昙花一现
对策:努力树立旅游品牌,进而发展饮食、酒业等相关产业,拓展旅游产业链,推动文化旅游业集约化发展,走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五篇:突出四化建设 培育特色教育品牌
突出“四化”建设培育特色教育品牌
胶州市北关欧堡小学
一年来,我校的教学工作围绕学校中心任务,秉持‚质量立校、特色强效、精细管理、共同发展‛的策略,努力实现‚教学管理精细化、校本教研实效化、教学效益最优化、学校特色个性化‛四项目标,通过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学管理精细化
精细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的保证。基于此认识,本学年教导处坚持严格的教与学常规管理不动摇,从‚教‛‚学‛‚研‛中求效益,在‚精‛‚细‛‚实‛做文章。突出抓了以下几项常规管理:
一是抓好教风。深入落实教学常规‚七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写教后反思、认真设计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检测、认真辅导优秀生和学困生。特别是要按照市教研室的要求,加强集体备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学初举行了集体备课现场观摩。研究过程中,又多次派出教研组长及骨干教师到实验小学、常州路小学等市内名校观摩学习,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集体备课的操作要领,探索了‚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课后交流、反思‛的集备模式,建立了“四定”‚三统‛‚五备‛‚一留‛‚两杜绝‛的监控机制。‚四定‛即定时间,以年级组为单位,固定每两周进行一次统一集备。定地点,各备课组在指定地点进行集备,备课组长做好考勤记录。定内容,为了减少盲目性,各备课组在分管主任带领下组织一次全科性集备,主要讨论本学年的教学方向、重点研讨内容、教学时间的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再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制定好本学科集备计划。各年级根据科计划制定年级集备计划,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做到“三统”: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教学进度;“五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习题、备检测,重点研究本学科教与学的改革与创新。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每次集备都有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定中心发言人。‚一留‛即留下真实、规范的集备痕迹。‚两杜绝‛一是杜绝活动过后补材料的现象,二是杜绝没有活动造材料的现象。在教研室组织的集备展评中我校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二是抓好学风。本学年,教导处引导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
惯。重点抓好‚七会‛,即会课前准备、会听讲、会思考、会方法、会双姿、会写字、会小结。开学初,以级部为单位举行了学生学习习惯听课观摩。过程中,通过‚双姿‛达标验收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读写习惯的形成。同时,在低年级建立了家校联系簿,邀请家长和学校教师一道,从学校、家庭两条渠道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是建好教学常规管理过程档案。教导处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市教研室教学过程化管理检查细则,从细节入手指导教师学会备课、认真上课、积极听课评课、写教后反思、写业务笔记等,引导教师凝心聚力抓教学,一心一意谋质量。
四是抓实音体美微机综合地校学科的教学及评价研究,基本实现了各年级各学科齐头并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五是加强‚农远‛工程资源利用。教导处加强了农远网资源使用的协调、培训、监管、评价工作,并把农远网资源使用与公开课、研究课、教师绩效挂钩,调动了教师使用农远资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了农远网强大的资源资源优势在教师培训、教育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二、校本教研实效化
有人指出: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基于此,我们不断加强了校本研究,充分发挥学校作为研究基地的作用,促进师生在研究中共同成长。
一是强化了教研组建设。主要做法是:加强‚五要‛建设,即要有具体的教研活动计划、要在教研组长组织下进行有效的集体备课、要每周进行一次听评课活动、要有真实的教研活动痕迹、要认真填写教研组活动档案。学期结束时,将在教研组自评、成果展示的基础上,评出优秀教研组。
二是本着‚问题即课题,解决即成果‛的研究原则,以‚有效教学,快乐学习‛为总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围绕研究课题撰写业务学习笔记和教育叙事,重视课题研究的资料积累、过程管理和应用价值,强化教科研的群体合作,着力进行了个案研究、案例研究、行动研究。学校为每一位教师建立教育科研档案,使教师在研究中学习,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
三是以‚读书学习、实践探索‛为培训主线,以‚课题引领、教学实践、学习反思、撰写心得‛为成长路径,以‚课例剖析、专题论坛、才艺展示‛为成长渠道,制
订了有效的校本培训计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研训活动,有层次地对学校干部、班主任、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进行培训,逐步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精湛、创新奉献的干部教师队伍。有1人被评为胶州市教学管理先进工作者,1人被评为胶州市优秀教研组长,2人被评为胶州市教学能手。有8篇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
三、教学效益最优化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所在,而课堂是体现生命价值的最重要场所之一。为此,我们下力气开展了课堂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课堂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了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引导教师以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为重点,以‚智慧施教、快乐学习、高效学习‛为目标,积极实施‚青蓝工程‛,通过‚四课‛活动,即教研组长示范课、骨干教师观摩课、青年教师展示课、学科课题研究课,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采取‚有效解读教材、有效导入、有效提问、有效合作‛等小专题的课堂教学研究,打造‚情感课堂、生态课堂、高效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学生学‛为‚学生想学、会学、能学、学好‛。
二是加强了‚绿色‛作业的研究。要通过集体备课、群体教研来优化作业,主要抓好作业的量和质。全体教师基本上做到了‚量上适度‛,‚质上有利‛(有利于巩固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在作业的类型(观察类作业、探究类作业、动手类作业等)和作业的有效管理上加强了研究,切实让作业成为‚减负增效‛的一个教学杠杆,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本学年,各教研组把作业设置作为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了研究落实。过程中,教导处有针对性地给予必要的指导和过程监控,定期举行作业展评和‚有效作业设置论坛‛。还把教师们的有益探索结集印制了《科研之路——聚焦作业》供全体老师学习交流,提高了教师对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的重要性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学校特色个性化
依据教学特色创建计划,以承办‚胶州市争创‘中国书法之乡’和‘中国剪纸之乡’‛验收现场为契机,广泛开展了书法、剪纸等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发挥‚剪纸益智,书法怡情‛的育人功能,学校被命名为‚中国书法传习基地‛和‚中国民间剪纸传习基地‛。
1.继续开展‚快乐习字‛活动。一是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二是开发更加优质的课程教材资源,切实提高了训练的实效性。三是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开展扎实的兴趣小组活动,发现培养一批有潜质的小小书法家。在青岛市、胶州市‚争做书写规范汉字小明星‛活动中,我校22名学生获奖,陈佳慧同学获青岛市书写规范汉字小明星称号。
2.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全面提升特色创建水平。在去年成功举办青岛市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现场会的基础山,今年4月13日,我校又承担了为‚胶州市‘中国剪纸之乡’验收‛提供高质量现场的艰巨任务。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作为胶州市唯一受检学校,受到了中国民间剪纸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宝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兼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赵铁信等领导的高度评价,赵秘书长兴奋之余,欣然为学校题词:‚民间艺术催桃李,传统文化育新人‛。
六一前夕,我校又和胶州市剪纸协会开展了联谊活动,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技能,增强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青岛市、胶州市英语模仿秀活动中,孙兰兰、曾天阳、宋汉杰分获二等奖,实现了突破;在胶州市‚读经典书,做智慧人‛活动中有21人获奖;殷夕童在‚百佳学生家庭嘱廉书信‛比赛中获奖;在胶州市小学生汉字录入比赛中,我校代表北关获全市第三名。在胶州市中小学生合唱比赛和校园艺术节活动中,我校派出的合唱队均获一等奖。在第十五届全国中小学生美术书法作品比赛中,我校有80余人次获奖。
二0一0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