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违规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5〕62号 【发布日期】2005-07-22 【生效日期】2005-07-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落实违规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5〕62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国办发〔2004〕1号),要求暂停新的高尔夫球场建设,对已建、在建的高尔夫球场进行清理,规范已建高尔夫球场的运营。2004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我省高尔夫球场项目清理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28号),要求各地级以上市、省有关部门对全省高尔夫球场项目进行全面清理检查,依法依规进行查处。为加强宏观调控,巩固清理成果,防止出现反弹,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对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项目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处理依据
(一)对在建或拟建的违规项目,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善后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投资〔2004〕1912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省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后续工作的通知》(粤府办〔2004〕78号)要求处理。
(二)对已建成的违规项目,按照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关于我省高尔夫球场项目清理检查情况和处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4〕28号)要求处理。
二、处理原则
(一)按照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着眼发展、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原则,对违法违规建设的项目,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二)对建设时手续完备而按现行规定需要补办手续的项目,要依照有关法规规定补办完善相关手续。
(三)对手续不完备、违规建设的项目,要严格按规定进行查处,并依照法律法规补办相关手续。
三、处理办法
(一)对停建项目,要立即停止施工,停止设备采购,停止土地征用,并妥善做好各项善后工作。
(二)对暂停建设的在建项目,建设单位要按有关规定抓紧补办土地征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银行信贷、建设程序等各项手续。
(三)对暂停建设的拟建项目,待国家新的高尔夫球场政策出台后再按规定办理。
四、工作要求
(一)对违规建设的项目(项目名单及处理意见附后)的处理工作由项目所在地级以上市政府负责执行,并于2005年底前完成。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会同省外经贸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局、工商局、环保局、旅游局、体育局以及省监察厅、法制办等部门组成工作组进行监督检查,检查结果由省发展改革委于2006年1月底前汇总报省政府。
(二)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暂停新建高尔夫球场的通知》(国发〔2004〕1号),在国家新的政策规定出台前,一律不得批准建设新高尔夫球场项目。
(三)各地级以上市、省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高尔夫球场项目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执行省政府关于各地级市不超过两个高尔夫球场的规定,依照各自权限做好各类项目的审批(核准)工作。
各有关地级以上市、省有关部门在项目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发展改革委反映。
附件:全省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表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五年七月二十二日
全省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表
一、未建成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 项目名称 处理意见惠州罗浮山嘉宝田高尔夫球场 停止建设。惠州青龙高尔夫球场 停止建设。阳江海陵岛海滨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待国家新政策出台后按规定办理。湛江飞鸟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待国家新政策出台后按规定办理。湛江东海岛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待国家新政策出台后按规定办理。河源瑞立信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待国家新政策出台后按规定办理。韶关银山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由当地国土、环保等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在完善手续后可重新开工建设。江门鹤山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由当地环保部门依法进行处罚,在完善手续后可重新开工建设。江门台山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在完善环保、林业手续后可重新开工建设。珠海东方公众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可研报告审批,项目业主凭省政府立项批准文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完善手续后重新开工建设。梅州名磊高尔夫球场 暂停建设。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可研报告审批,项目业主凭省政府立项批准文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完善手续后重新开工建设。
全省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表
二、已建成高尔夫球场项目处理意见 项目名称 处理意见 广州紫云山高尔夫球场 广州市依法查处并将结果上报省政府。未经合法审批立项的项目惠州东江明珠高尔夫球场 根据惠州市人大、市政府的要求关闭球场,做好善后工作,将处理情况报省政府。珠海万盛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国土、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进行处罚,待国家新政策出台后,按建设项目程序上报核准。东莞峰景高尔夫球场扩建 由当地国土等部门进行处罚,待国家出台新的高尔夫球场项目规范意见后,再依法办理有关用地手续,并限期办理环保手续。东莞观澜湖高尔夫球场扩建 国家投资体制改革取消可研报告审批,项目业主凭省政府立项批准文件依法补办有关手续。已经合法审批立项的项目 惠州涛景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国土、环保、建设等部门进行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广州南湖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国土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广州荔湖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广州南华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广州仙村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佛山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规划、建设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佛山三水温泉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佛山南海西樵山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规划、建设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同时由省环保局对地方环保部门越权审批行为按规定查处。佛山南海桃园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林业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惠州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规划、建设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同时由省环保局对地方环保部门越权审批行为按规定查处。已经合法审批立项的项目 惠州汤泉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惠州棕榈岛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东莞金多港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国土、林业、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东莞长安今宇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东莞华龙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东莞银利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规划、建设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中山长江高尔夫球场 由省环保局对地方环保部门越权审批行为按规定查处。中山温泉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依法处理。球海国际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揭阳惠来金海湾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规划、建设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同时由省环保局对地方环保部门越权审批行为按规定查处。揭阳大洋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潮州统一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肇庆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环保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清远狮子湖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国土、环保、规划、建设等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30 汕头海湾高尔夫球场 由当地规划、建设部门查处,限期补办手续,同时由省环保局对地方环保部门越权审批行为按规定查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意见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切实解决当前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下简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工作目标。力争到2010年,省、市、县三级基本建立起精简、统一、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实现监管重心下移;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到并稳定在90%以上;大宗农产品主产区、优势农产品基地、出口农产品基地的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
二、主要任务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依法研究制订产地环境保护与管理、农产品安全生产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测、应急事件处理及安全信息发布等制度,积极推动出台《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广东省食用农产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明确各级农业、渔业、工商、环保、质监、卫生、公安、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的职责,全面规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资源,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系。
4.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农产品生产、检测等相关标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加强推广和指导。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县(镇)建设,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
动”的农业标准化示范推广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
5.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积极推进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建设,确保各级特别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机构检测工作必要的经费。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大型超市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制订并组织实施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计划,加强对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监测检测,按规定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及相关指引。
6.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监管。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禁止在有害、有毒物质超标的区域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指导和督促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抽查检测制度,实行主导产品包装标识上市;指导和督促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销售企业依法建立健全进出货档案以及产品检测、检查验收和报告制度。
加强对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重金属、生物毒素和其他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评价和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和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以及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禁用、限用的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7.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实现对突发事件的快速预测、预报和预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确保突发事件处置及时有力,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8.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一支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乡村农技员和示范大户、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
三、保障措施
9.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安全监管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要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业,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经费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10.分工协作,形成监管合力。各地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协调机制,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执法监管、检验
检测和技术服务,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有效开展。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七月十四日
第三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小汽车定编办公室文件
粤府车编办[1998]7号
关于小汽车定编管理工作 一些具体问题处理意见的通知
各市小汽车定编办公室:
我省在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小汽车管理规定的工作中,一些地方在执行标准方面不够一致,以及原有的规定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不够明确,不仅影响了定编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增加了有关部门的执行难度,为进一步规范小汽车的定编管理,现将有关意见通知如下:
一、全省小汽车定编管理的计算机程序已开发配备完毕,各市小汽车定编办要尽快配备电脑操作人员,按省办的统一要求和标准开展计算机程序管理工作。今后,全省按统一规定程序办理定编管理业务。
二、由省定编办委托签发《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的市,从1998年10月1日起,一律按省统一规定的程序打印《许可证》和《定编小汽车的通知》指标使用情况表),不具备按统一程序操作的市,暂收回签发权。在签发《许可证》时,车种名称统一为:小轿车、旅行车、吉普车;车辆型号全称指的是车架号码前面的全部内容,不准使用车型简称签发《许可证》。《许可证》签发后,原则上要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没有特殊情况(如国家临时取消或限制拟购车型上牌等)逾期不用者,不予更换。如因特殊情况需要更换的,其准购车型不能超过原车型档次且购车限额不准超过原批准限额。
企业使用原有定编指标(含过户、报废更新,但不含当批准定编数)购车,必须呈报上的会计报表,经审核确认属盈利企业才能办理定编购车手续。
使用“生产业务用车”指标(含过户,报废原“生产业务用车”)不准购买进口小汽车。
三、在编车辆过户更新(不含过户不更新部分)必须从严掌握,原则上新购车辆5年内不予办理。使用期超过10年的车辆按国家有关规定不准办理过户手续。未经办理过户审批手续擅自将在编车辆转让的,各级定编管理部门不准补办手续更新车辆。今后,在办理定编小汽车过户更新审批时,须附上申请过户车辆行驶证复印件。
四、未列编小汽车需要过户时,由地级以上市小汽车定编办在申请单位呈报的《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复印件上签署意见,同时收回“使用证”上缴发证机关,公安车管部门凭定编部门签署的意见办理车辆过户手续。
五、已定编单位,原则上不再受理增编业务,确因机构调整、人员增加、职能改变或赋有特殊业务的单位,可酌情办理增编,但必须从严掌握。各市在受理增编业务时,必须认真审核确认申请单位原有定编指标已用完,并附上原定编批文正本才能上报审批。已发有《未列编小汽车使用证》的定编管理单位,不能再申请增编,其在编车辆需要过户、报废更新时也不准使用空编指标新购车辆,待其原有的“未列编”车全部列入定编管理后,才能申请增编或过户、报废更新车辆。
六、租赁小汽车纳入定编管理。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凡具备一定经营规模(经营资金不少于200万元,一次投入营运租赁车20辆以上),经营效益佳、管理制度完善且信誉好并有小汽车租赁经营权的企业均可申请。租赁单位不准将车长期(超过30天)租赁给小汽车定编管理单位使用,租赁合同(约)要抄送一份给主管小汽车定编办备案。各市小汽车定编办要加强对小汽车租赁的监督管理,防止定编单位变相购车和逃避定编管理的现象出现。违反规定的租赁公司,一律不予办理租赁小汽车“定编证件”的年检工作。
七、凡国有资产占股51%以上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购买自用小汽车,均须办理定编审批手续,公安车管部门凭定编手续办理车辆牌照(含外籍牌照)。
八、按粤府车编办[1998]2号文件规定,各市要尽快完成更换“97式”《定编小汽车指标使用情况登记表》(车编表-11)并将96至97的定编批文输入数据库,然后将软盘和原定编批文(原批文有更改的,重填“呈批表”附上)以及由各定编单位填写上报的《广东省小汽车定编管理卡申领表》,送省小汽车定编办更换“97式”《定编小汽车的通知》,今年12月31日前未完成更换批文的市,从1999年1月1日起,暂停办理其申请定编业务。
九、办理定编业务实行管理卡管理制度,从1999年1月1日起,各级小汽车定编管理部门凭《广东省小汽车定编管理卡》和经办人身份证(或工作证)受理定编业务,不准其他单位,特别是汽车经营或中介公司代办定编手续。一经发现,从严查处。
一九九八年九月四日
第四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9〕40号 【发布日期】2009-06-18 【生效日期】2009-06-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9〕40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9〕35号)转发给你们,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完善集中采购业务代理竞争机制,促进集中采购活动的良性竞争
要坚持管采分离原则,在政府集中采购业务代理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集中采购机构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委托业务的格局。属于政府集中采购通用类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可以在省、市集中采购机构之间择优选择委托代理机构;属于政府集中采购部门集中类目录和分散类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可以选择省、市集中采购机构或社会代理机构作为委托代理机构。采购人有权自行选择采购代理机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为采购人指定采购代理机构。集中采购机构接受采购人委托办理政府集中采购的项目,不得进行转委托。
集中采购机构在确保完成本级政府集中采购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接受采购人委托,代理其他区域政府集中采购目录中的通用类项目和其他政府采购业务。跨区域委托的政府集中采购通用类项目,由项目所属行政区域的政府采购监管部门负责监管。
省财政厅负责制订全省统一的集中采购机构考核标准并组织实施。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集中采购机构在良性竞争中发展壮大。
二、大力推广全省统一电子政府采购平台,促进政府采购更加公开透明
各地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省财政厅要切实加强对全省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建设、推广全省统一电子政府采购平台并加强对电子化政府采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实现政府采购监督管理网络化和操作执行电子化,促进政府采购更加公开透明、优质高效。各地要按照省的统一部署,推进全省统一电子政府采购平台在本地区的实施工作,大力推广电子化政府采购。
三、严格预算控制,落实政府采购政策功能
采购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编制政府采购预算,专项列入本单位下一财政部门预算或者申报追加预算,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要认真落实节能环保、自主创新、进口产品审核等政府采购政策,按规定编制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要按照经批准的政府采购预算、政府采购实施计划执行政府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预算和政府采购实施计划的政府采购项目,采购人不得组织实施,财政部门不得拨付采购资金。
四、加强考核培训,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素质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政策法规水平和依法采购意识。要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和社会代理机构的监督检查,督促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加强对本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依法组织实施政府采购活动。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九年六月十八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9〕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采购行为,政府采购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以及防范腐败、支持节能环保和促进自主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个别单位规避政府采购,操作执行环节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完善,监督处罚不到位,部分政府采购效率低价格高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违反法纪、贪污腐败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全面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坚持应采尽采,进一步强化和实现依法采购
财政部门要依据政府采购需要和集中采购机构能力,研究完善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和产品分类。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大推进政府采购工作的力度,扩大政府采购管理实施范围,对列入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全部依法实施政府采购。尤其是要加强对部门和单位使用纳入财政管理的其他资金或使用以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的借(贷)款进行采购的管理;要加强工程项目的政府采购管理,政府采购工程项目除招标投标外均按《政府采购法》规定执行。
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执行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和操作标准,合理确定采购需求,及时签订合同、履约验收和支付资金,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预和影响采购活动。属政府集中采购目录项目要委托集中采购机构实施;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的采购项目,未经财政部门批准不得采取其他采购方式,并严格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发布采购信息,实现采购活动的公开透明。
二、坚持管采分离,进一步完善监管和运行机制
加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与操作执行相分离的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财政部门监督管理和集中采购机构独立操作运行的机制。
财政部门要严格采购文件编制、信息公告、采购评审、采购合同格式和产品验收等环节的具体标准和程序要求;要建立统一的专家库、供应商产品信息库,逐步实现动态管理和加强违规行为的处罚;要会同国家保密部门制定保密项目采购的具体标准、范围和工作要求,防止借采购项目保密而逃避或简化政府采购的行为。
集中采购机构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定组织采购活动,规范集中采购操作行为,增强集中采购目录执行的严肃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组织实施中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采购代理费用和其他费用,也不得将采购单位委托的集中采购项目再委托给社会代理机构组织实施采购。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实现采购活动不同环节之间权责明确、岗位分离。要重视和加强专业化建设,优化集中采购实施方式和内部操作程序,实现采购价格低于市场平均价格、采购效率更高、采购质量优良和服务良好。
在集中采购业务代理活动中要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打破现有集中采购机构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接受委托业务的格局,允许采购单位在所在区域内择优选择集中采购机构,实现集中采购活动的良性竞争。
三、坚持预算约束,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质量
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规定和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要求,将政府采购项目全部编入部门预算,做好政府采购预算和采购计划编报的相互衔接工作,确保采购计划严格按政府采购预算的项目和数额执行。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部门、采购单位和采购代理机构间的相互衔接,通过改进管理水平和操作执行质量,不断提高采购效率。财政部门要改进管理方式,提高审批效率,整合优化采购环节,制定标准化工作程序,建立各种采购方式下的政府采购价格监测机制和采购结果社会公开披露制度,实现对采购活动及采购结果的有效监控。集中采购机构要提高业务技能和专业化操作水平,通过优化采购组织形式,科学制定价格参数和评价标准,完善评审程序,缩短采购操作时间,建立政府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的联动机制,实现采购价格和采购质量最优。
四、坚持政策功能,进一步服务好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强化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作用,是建立科学政府采购制度的客观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政府采购政策功能上支持国家宏观调控,贯彻好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经济政策,认真落实节能环保、自主创新、进口产品审核等政府采购政策;进一步扩大政府采购政策功能范围,积极研究支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和优先购买环保产品的力度,凡采购产品涉及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的,必须执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发布的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清单(目录)。要严格审核进口产品的采购,凡国内产品能够满足需求的都要采购国内产品。财政部门要加强政策实施的监督,跟踪政策实施情况,建立采购效果评价体系,保证政策规定落到实处。
五、坚持依法处罚,进一步严肃法律制度约束
各级财政、监察、审计、预防腐败部门要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管理,严格执法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并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对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予以处罚。
要通过动态监控体系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采购单位逃避政府采购和其他违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的行为,追究相关单位及人员的责任。要完善评审专家责任处罚办法,对评审专家违反政府采购制度规定、评审程序和评审标准,以及在评审工作中敷衍塞责或故意影响评标结果等行为,要严肃处理。要加快供应商诚信体系建设,对供应商围标、串标和欺诈等行为依法予以处罚并向社会公布。要加快建立对采购单位、评审专家、供应商、集中采购机构和社会代理机构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不良行为公告制度,引入公开评议和社会监督机制。严格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考核,考核结果要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加强对集中采购机构整改情况的跟踪监管,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处理。
六、坚持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电子化政府采购
加强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政府采购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手段。各地区要积极推进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政府采购管理和操作执行各个环节的协调联动。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科学制订电子化政府采购体系发展建设规划,以管理功能完善、交易公开透明、操作规范统一、网络安全可靠为目标,建设全国统一的电子化政府采购管理交易平台,逐步实现政府采购业务交易信息共享和全流程电子化操作。要抓好信息系统推广运行的组织工作,制定由点到面、协调推进的实施计划。
七、坚持考核培训,进一步加强政府采购队伍建设
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加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政府采购从业人员依法行政和依法采购的观念,建立系统的教育培训制度。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政府采购从业人员执业资格制度,对采购单位、集中采购机构、社会代理机构和评审专家等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和执业考核,推动政府采购从业人员职业化的进程。集中采购机构要建立内部岗位标准和考核办法,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机制,不断提高集中采购机构专业化操作水平。
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把握新时期、新形势下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对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大推进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力度,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组织领导,着力协调和解决政府采购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进政府采购工作健康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
二○○九年四月十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省药品市场监管工作的意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83号 【发布日期】2007-10-11 【生效日期】2007-10-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广东省药品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
(粤府办〔2007〕83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药品是人们防病治病的特殊商品,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药品安全工作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部分省人大代表提出“加强对药品市场管理”方面的建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作为重点进行督办。为办好这一重点建议,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7〕18号)的要求,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广东省药品市场监督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药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药品监管工作。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提高药品安全监管水平作为解决民生、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要加强药品监管,整顿和规范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省委九届九次、十次全会强调要突出抓好药品等方面的安全监管,加强医药市场监管,重点整治制售假劣药品等问题。近年来,广东省在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执法体系建设、药品市场整治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全省药品市场监管工作日趋规范,安全状况进一步改善。但是,制售假劣药品情况仍时有发生,特别是农村用药安全仍存在不少隐患,暴露出广东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认识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监管措施,促进广东省药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
二、加强组织领导,密切部门协作
(一)按照国办发〔2007〕18号文关于“各级地方人民政府要对本区域药品安全工作负总责”的要求,建立地方政府负总责、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的药品监管新格局。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好药品安全工作,定期分析和评估本地区药品安全状况,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当地药品监管薄弱环节和存在主要问题。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完善重大药品安全事件应急机制,正确引导舆论,积极妥善处置药品安全事件。支持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不得要求药品监管部门承担经济发展指标和行业发展任务,为药品监管部门正常监管执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各相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监管的职能;卫生部门要加强医疗机构药品的使用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物价部门要加强药品价格管理,消除虚高价格,禁止暴利和损害用药者利益的价格欺诈行为,保护用药者的正当利益;工商部门要严厉查处发布虚假违法药品广告的行为;公安机关要加大对制售假劣药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做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工作;监察部门要严厉查处有关部门和行业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乱纪行为,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行政责任;新闻宣传部门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有关药品市场监管的新闻宣传,营造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良好氛围。
(三)抓紧制订并落实药品安全行政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对于因领导不力、疏于监管导致发生重大药品安全事件的地区或单位要依法依纪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三、进一步开展整顿和规范药品市场专项行动
(一)在药品研制环节,要对需要核查的品种进行详细分析,确定各品种需核查的项目和高危品种目录,并在国家统一的工作方案范围内,加强省药品审评认证中心的技术审核工作,依照“分批推进、分类展开、分级负责”的方法,坚决纠正广东省药品注册申报秩序混乱、研制资料弄虚作假等现象。
(二)在药品生产环节,要全面核查《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制度执行情况,以察看现场、实地检查为主,通过听取汇报和询问,审查企业自查报告,逐一列表等形式,开展药品生产专项检查。对特殊药品,增加日常检查频次,规范生产行为。
(三)在药品流通环节,要全面核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执行情况,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加大对药品、医疗器械流通环节抽验力度,加强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监管,整顿和规范中药材专业市场。严格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采购行为。
(四)在药品使用环节,要认真落实《处方管理办法》,加快编撰药品使用指南,规范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开展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合理用药、安全用药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对农村违法用药行为的查处力度。采取法制讲座、宣传栏目、信息传媒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药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规范药品广告的审批和发布,加大对违法违规药品广告的整治力度,维护群众用药合法权益。
四、建立和完善药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
(一)积极探索在血液制品、生物制品等高风险品种生产企业中派驻监督员制度,加强对高风险药品生产的动态监管,防范高风险药品药害事故发生。
(二)及时总结《广东省药品生产质量受权人管理办法(试行)》实施经验,不断修改完善相关制度,争取条件成熟时出台地方法规或政府规章。
(三)要继续加强农村药品监督网络建设,促进农村药品供应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网络和人员,建立适合农村实际的药品供销体系和监督体系,规范药品供销渠道,加强质量管理。
(四)各镇级人民政府指定1―2名兼职人员,协助药品监管部门开展行政区域内药品市场监管工作。
(五)完善药品监管部门与公安、工商、卫生等部门横向联合打假工作机制,建立信息互通、执法联动、积极快速的打假制度,形成打假合力。
(六)完善药品监管部门与企业纵向联合打假工作机制,建立投诉举报现场受理制度、案源信息快速分析制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药品打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七)完善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和应对药害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积极预防、全力控制药害事件,努力将危害降到最低程度。探索制订药品损害赔偿制度,保障人民群众权益。
五、加强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
(一)结合实施国务院《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地级药品检验机构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的标准要求,加大投入,逐步改建省、市两级药品检验场所,装备急需的实验仪器和设备,提高药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基础,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品再评价的技术能力建设。
(三)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药品安全监管的科技含量。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药品监管系统专用网络和电子政务专网,实现对药品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信息动态跟踪监控,提高广东省药品安全信息通报、应急处置和公共服务水平。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十一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