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 浅谈《力的分解》学法指导(共)
高中物理 浅谈《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力学重要的基本知识之一,掌握力的分解是中学物理学习中的必备基本能力,它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我们谈一下力的分解的三种方法.一、利用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
分力与合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合力F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和两个分力F1、F2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从解题的角度来看,有时用分力F1、F2代替合力F。
例
1、如图1所示,用绳将重球挂在光滑墙上,绳与竖直墙的夹角为θ,求球对墙的压力和绳子中张力.解析:将重球受到的重力进行分解,重力产生两个效果.第一,使绳绷紧产生形变,由于绳的形变沿绳的方向,故重力作用的这个效果用重力沿绳方向的分力G1来表示;第二,重力作用使球水平向左挤压竖直墙面,使墙产生形变,重力的这一效果用垂直接触面的分力G2表示,作出平行四边形.由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得:G1GcosG2Gtan
由球处于平衡态可知:球对墙的压力大小F=G2=Gtanθ,方向垂直墙面向左; 绳子中的张力大小FG1G,方向沿绳子收缩的方向 cos思考:当绳与竖直墙的夹角θ增大时,这两个力的大小如何变化?
二、按照题目的具体要求分解力
按照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是分解的基本原则,但在有些具体的题目中,进行力的分解要视具体问题而定,并利用图形和数学知识进行有关的分析和计算.例
2、有一个沿正北方向的力F,F=20N,将它沿正东和西北方向(正西和正北方向的角平分线上)分解,那么沿正东方向的分力是
N,沿西北方向的分力是
N。
解析:力的分解矢量图如图2所示,由三角形知识可得,沿西北方向的分力F1=28.28N,沿正东方向的分力为F2=20N.三、正交分解法分解力
对于物体受力比较多时,利用上面两种方法分解力比较麻烦,而运用力的正交分解法 能使问题变得十分方便快捷.具体步骤如下:
1.选择恰当的直角坐标系Oxy,把不在坐标轴上的力沿坐标轴x、y方向进行分解.2.分别求出x轴方向的合力Fx和y轴方向的合力Fy.Fy223.合力的大小为FFxFy,合力F与x轴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Fx例
3、大小均为F的三个力共同作用在O点,如图3所示,F1、F2与F3之间的夹角均为60°,求合力。
解析:以O点为原点,F1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1)分别把各个力分解到两个坐标轴上,如图4所示:
F
1xF1;F1y0 F2xF2cos60 F2yF2sin60 F3xF3cos60 F3yF3sin60
(2)然后分别求出x轴和y轴上的合力.Fx合F1xF2xF3xF1F2cos60F3cos60F
Fy合F1yF2yF3y0F2sin60F3sin603F
(3)求出Fx和Fy的合力即是所求的三个力的合力如图5所示.22F合Fx合Fy合2F
tanFy合Fx合3,即θ=60°,则合力与F1的夹角为60°。
第二篇: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从初中进入高中,学习就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新的教材、新的教学要求、新的学习方法、新的解题思路,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有的学生在初中时学得蛮不错,学习成绩很好,可是到高中后,却很不适应,听不懂,学不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高挂红灯。可以说高中物理是各学科中成绩分化最严重的,大多数同学感觉物理是最难学的的科目。究其原因,其关键就在于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在此我就高中物理学习方法给广大同学作一介绍,以有助于同学们的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预习。学习的第一环节。
无论是从课程要求的程度,还是课堂的容量上,都需要我们在上课之前对所学内容进行预习。
(1)浏览教材,包括后面的习题。(2)在浏览教材的基础上,提出本节的知识点。(3)预习相关的知识(相关的数学、化学、地理等知识及相关的已有的物理知识、方法)。(4)学会尝试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预习中的问题。(5)学会用通过预习得到的新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
2、上课。学习的中心环节。
(1)主动听课。听课分成了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自觉型和强制型。主动型就是能够根据老师讲课的程序主动自觉地思考,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难点和重点进行推理性的思维和接受;自觉型则是能对老师讲课的程序进行思考,能基本接受讲解的内容和基础知识,对难点和重点一般不能进行自觉推理思维,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这一过程;而强制型则是指在课堂学习中,思维迟缓,推理滞留,必须在老师的不断知道启发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属于强制型,那要试着改变自己,由强制型变为自觉型;如果是自觉型,还要加强主动意识,努力变成主动型。总之,我们应该以主动的态度去听讲,积极地进行思考,努力参与到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去。
(2)注意课堂要点。要听好课,应善于抓课堂的要点,这主要是指重点和难点两个方面。上课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去注意老师讲课的重点内容。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突出重点上,进行到重要的地方,或放慢速度,重点强调;或板书纲目,理清头绪;逐条分析,仔细讲解等,我们应培养自己善于去抓住这些。对于难点,则可能因人而异,这就需要我们在预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到时候注意一心一意,仔细听讲。总之,我们要做到“会听”,能“听出门道”。
(3)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总是感到困惑,说“上课时注意了听课,就忘了记笔记;而记了笔记,就又跟不上老师的思路了”。对此,我们应认识清楚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听课是主要的方面,记笔记是辅助的学习手段。我们应该如何记笔记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老师的“课堂语录”,也不应该将“记笔记”变成“板书复印”。笔记中我们要记的内容应该有:重点、难点、疑点、补充结论或例题等课本上没有的内容等等。总之,我们应该有摘要、有重点地记。有的同学从来就没有记笔记的习惯,这是不好的,特别是对于高中物理学习中是不行的。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听课时间有限,老师讲的内容转瞬即逝,我们对知识的记忆随时间延伸会逐渐遗忘,没有笔记我们以后就没有办法进行复习。
3、作业。作业是巩固知识、熟悉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训练规范、养成习惯的过程。(1)认真审题,分析物理过程,找出条件。(2)根据物理规律,形成解题思路。(3)解答过程:条理要清,书写要认真,重要的方程式、解题步骤、必要的文字叙述不能少。(4)结果要检查、验证、必要时要讨论,注意结果要符合实际。(5)反思、总结(知识点、解题方法等)。
4、复习。复习是能力提高的必须环节,是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途径。复习分为单节内容复习、章节内容复习、总复习等。
(1)单节内容复习要明确本节内容是概念课、定理或定律课、习题课、实验课。若是物理概念课:要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复习掌握(要多看笔记)。
若是物理定理或定律课:a、复习其适用的对象、条件,b、复习其内容,c、复习其应用的方法、思路、步骤。
若是习题课:主要复习规范解题步骤、分析问题的方法、解题的思路。
若是实验课:复习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注意事项、数据处理、误差分析。(2)章节内容复习。
a、通读本章教材,b、建构本章的知识网络,突出重点知识,c、复习易错提题型,d、针对训练。(3)总复习。
a、制定复习计划,b、复习各个章节的知识点、思维方法、处理问题的方法,c、找到各个章节的联系点或切入点,d、训练综合题目,e、收集、归类题型、方法、易错题,f、归纳、总结。
5、质疑与解惑。
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学习中,我们可能会产生疑难问题和解题错误。及时消灭这些“学习中的拦路虎”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同学不注意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对错误也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习无法有效地进行下去。对于疑难问题,我们应该及时想办法(如请教同学、老师或翻阅资料等)解决,对错题则应该注意分析错误原因,搞清究竟是概念混淆致错还是计算粗心致错,是套用公式致错还是题意理解不清致错等等。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思考,逐步培养自己善于针对所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议每位同学都准备一个“疑难、错题本”,专门记录收集自己的疑难问题和典型错误,这也可以为我们今后对知识进行复习提供有效的素材。
6.小结、归纳、总结。
学习的最后一个是对所学知识的小结。小结的常用方法是列概括提纲,将当天所学的知识要点以提纲的形式列出,这样可以使零散的知识形成清晰的脉络,使我们对它的理解更为深入,掌握起来更为系统。归纳、总结不等于知识的罗列,它应该是对某一部分知识、方法、规律进行高度概括,以形成后来的经验。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确切含义,理解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概念和舰律的表达形式(包括文字表述和数学表达);能够鉴别关于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理解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2.推理能力:能够根据已知的知识和物理事实、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或作出正确的判断.并能把推理过程正确地表达出来。
3.分析综合能力:能够独立地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其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境,找出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索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较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4.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问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像进行表达、分析。
5.实验能力:能独立完成“考试范围”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能灵活地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三、知识点的分类:
物理要考查的知识按学科的内容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原子和原子核物理五部分。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以下用数字I、Ⅱ标出。I、Ⅱ的含义如下:
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并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它们。Ⅱ.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总之,通过以上六点学法指导及五种能力的培养,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学好高中物理,考上理想的大学。为了理想努力吧!
第三篇: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高中物理学法指导
一、高中物理学习的“十大误区”
①初中物理成绩很好,高中物理也一定能学好; ②高中物理太抽象“高深莫测了”,太难学了; ③只要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学,就没问题就行了; ④物理课堂上听懂就行了,记住公式就行了; ⑤概念规律在课本上都有,课堂没必要做笔记; ⑥要学好物理,只要多做题目就够了; ⑦解物理题,就是如何套公式;
⑧平时做物理习题时,脑子里有思路就行了,动笔纯粹浪费时间; ⑨女生学习物理天生不如男生,女生没有学习物理的潜力; ⑩“数理不分家”,所以只要数学学好了,物理就一定能学好。
二、初高中物理衔接的“天然台阶” ①知识难度和内容陡增; ②更抽象、逻辑性更强; ③更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④思维能力更关键;
⑤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更重要; ⑥更强调主动学习。初高中物理知识体系对比 板块 初中物理 高中物理 力学
1.机械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2.质量、密度
3.力:重力、弹力、摩擦力
4.力和运动:二力平衡条件、同一直线上二力平衡、牛顿第一定律 5.压强、浮力
6.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 7.功、机械能
1.直线运动:匀变速运动基本概念和规律 2.力和相互作用:重力、弹力、摩擦力 3.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二、三定律
4.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抛运动、圆周运动 5.万有引力定律、天体运动与航天 6.机械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 7.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 电磁学
1.电路:串并联 2.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3.电功率
4.电与磁:电生磁、磁生电、电动机 5.电信
1.静电场: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 2.直流电路:电阻定律、电动势、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3.磁场:磁感应强度、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的作用力 4.电磁感应:楞次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5.交流电:正弦交流电、变压器 6.传感器 声学
热学
1.物变态化 :温度、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2.压强:压强、液体的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3.热和能:分子热运动、内能、比热容 3.内能的利用、热机、热机效率
1.分子动理论 :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的热运动、分子间的作用力、温度和温标、内能
2.气体:气体的等温变化、等容变化和等压变化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
3.固体、液体和物态变化 :固体、液体、饱和汽与饱和汽压、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4.热力学定律:功和内能、热和内能、热力学第一定律 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解释、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光学
原子物理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
原子结构、原子核、波粒二像性
初中和高中物理衔接台阶
初中物理 高中物理 知识 物理概念 形象直观 概括抽象 物理对象 单个物体 多个物体 物理过程 单一静态 复杂动态 方法 教学方法 细讲多讲 精讲精练 学习方法 围着老师转 强调自主学习思维方法 侧重记忆 侧重理解 能力 学习能力
机械式被动学习创造性主动学习思维能力
观察、识记、模仿 理解、推理、创新 心理 思维误区
松懈心理:初三太累啦,高一不慌 畏难心理:物理太难啦,我学不好 性别心理:女生,学高中物理不行 依赖心理:只要跟老师学,就能学好
三、高中物理“真的很难吗”
◆众口铄金:“高中物理太难学了!”
◆学习现状:文科生的“一年之痛”,理科生的“三年之痒” 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课后“一放就忘”,考试“一考就糊”
◆学生戏谑:物理≠“悟理”;物理=“雾里”“无理”“无力”
高中物理真的很难吗?
“高中物理太难了,理解难,运用难,得分难”几乎众口铄金,高中物理被调侃成“文科生的一年止痒”、“理科生的三年之痒”,女生更是“谈物色变”。其实,细分析一下高中物理的特点,它并非传说中的“蜀道之难”:
1、内容看上去有点“杂”,但知识结构非常严谨、知识网络异常清晰,如:力学分两大主线(力和运动、功和能);电磁学分两场(电场和磁场)两路(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
2、概念看上去有点“玄”,但几乎所有抽象的物理概念都通过形象思维方式表达出来了,如:看不见的电场、磁场……。
3、公式看上去有点“晕”,但只要理解了根本无需死记硬背,何况很多公式是有巧记窍门的。
4、题型看上去有点“繁”,变化多端,但综合性稍强的题型可归为五大类:动力学类、功和能类、守恒类、带电粒子运动类、导体棒运动类,而每类题型的解法皆有套路可循。
5、题目看上去有点“活”,大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但都可以通过建模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物理模型,而高中物理的经典模型加起来才10几个,如:力学中的斜面体、连接体、弹簧体、传送带、滑块、碰撞、子弹射击木块;电磁学中的电偏转、磁偏转、回旋加速器、速度选择器、单棒和双棒、线框。
四、容易导致物理差等生的“十大坏习惯”? ◆盲目听课 ◆不做笔记 ◆眼高手低 ◆粗心大意 ◆一错再错 ◆一知半解 ◆前学后忘 ◆贪多求快 ◆遇难即退 ◆懒得动笔
五、为什么高中物理成绩会出现“两极分化” 1.心理原因 极端一:
在“中招成绩的喜悦”中不知不觉地成绩拉了下来,导致从高一的基础没打好,以后越拉越大。极端二:
中招成绩不理想,不能从痛苦的心境中摆脱出来,不能把全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2.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或失当 初中物理课堂特点:
课堂容量小,任务单一,不做笔记也可以掌握当堂的学习内容。高中物理课堂特点:
由于高速度、容量大,教学目标定位于高考,讲述课本知识外还要延伸和拓展,因此学生一面听还要作好笔记。由于一些学生以往不习惯于边听边记,不能有效合理地进行注意的分配,结果顾此失彼,手忙脚乱,不能适应老师的课堂教学。,一些学生根本就没有作笔记的习惯和意识,以至于下课不能进行有效地复习,遗忘较多。另外,不能很好预习,不知道带着问题听课。有的认为,预习后再听老师讲就没有意思了,其实这是错误的,应该带着有准备的头脑去听课。不能及时作同步复习巩固,也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的学习方法:
涉及的问题简单,现象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容易理解,篇幅少,概念、公式少,容易记住。题型简单,转弯少,数字小,易计算;因此,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比较机械、简单。习惯于背,不习惯于推理、归纳、论证;习惯于简单的计算,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习惯于模仿,不习惯于创新;习惯于课堂随大流,不习惯于独立思考。按一些学生的话说,“学物理就是套公式”。
高中生的学习方法:
高中物理由于定义、概念、规律、现象、公式多,叙述多,进度快,方法灵活,题型多样,加之科目繁多,任务加重,若仍靠初中那种以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显然是无能为力了。由于初中学生偏重于记忆,不注重理解,即使背得到定义、公式,因不解其意,不注意适用条件,往往乱套公式,乱用数据,对题型变的化,束手无策。而对一些形同质异、形异质同的问题,由于遇到一些似乎两个看起来一样的问题,但要用两个不同的物理规律来解;而两个看起来完全不同的问题,却可以用同一规律来解的情况,而觉得物理好像真是“无理”了、无章可循了。
3、初高中物理教材的衔接梯度过大 首先----初中教材直观,高中教材抽象。如初中“物体”-→高中“质点”;初中“电体”-→高中“点电荷”。其次----初中物理研究问题单一,高中物理研究问题复杂,如初中“二力平衡”-→高中“多力平衡”;初中→“匀速运动”-→高中“变速运动,曲线运动”。另外----初中教材主要以定性描述为主、而高中则以定量计算为主。数学知识不能同步衔接,如初中“标量,代数运算”-→高中“矢量运算(如力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加速度、位移等的合成与分解)”,但高一数学还没学习这些内容。还有----教材编排形式体系差别大。高中物理的知识体系中,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物理这五部分内容中最难的部分“力学”放在高一阶段,这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4、由于原有知识经验基础薄弱或前概念的干扰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老犯概念错误或经验主意错误。
5、数学基础的薄弱或物理模型构建能力不够
高一物理的力学部分所用的数学知识,远比初中物理所用的四则运算复杂得多,如:运动学中的二次方程以及根的合理性的判别;力的分解与合成中的三角知识。很多学生连直角三角形中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的边角关系都似是而非,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的数理结合能力也差。
六、为何众多女生“谈物色变”
绝大多数女生学习高中物理遇到困难的确是客观现象,但原因绝不能简单归结于普遍观点:“女生偏重形象思维”、“女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比男生差”。有“女生学习数学有障碍”这么一说吗?难道学数学需要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会比物理要求低吗? 分析原因:
1.心理性格特征: “不喜欢讲理或推理”
“羞于或不喜欢提问或质疑”
“不喜欢与物打交道,对物理兴趣不大” 2.思维认识特征: “倾向于模仿”
“偏重机械记忆”
“注重细节、缺乏整体观”
大多数女生学习物理的极大优势:
1.学习用功、记忆力强;
2、细心耐心、计算力强 3.上课认真、笔记工整;
4.作业认真、毅力顽强
七、如何高效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快车道” 虽然高中物理相对初中物理有一定的难度,但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同学们主观上增强学习上的信心,客观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绝大部分学生一定能学好高中物理。三个过渡:
心理过渡:端正心态,增强学好高中物理的信心。知识过渡:做好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过渡 学法过渡: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四个先后:
先预习后听课;先听讲后笔记; 先理解后记忆;先温习后作业。五大学习环节:
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
坚持预习、心中有数。“学,然后知不足” 主动听课、做好笔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及时复习、加深理解。“温故而知新”
独立作业、积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系统小结、梳理归纳。“1+1>2”融合出新知----知识整合的协同效应 五大学习习惯:
1、认真阅读、学会自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前预习阅读、课堂认真阅读、课后复习阅读。“通读、精读”时注意下列几点: 建立物理概念、规律的物理事实或物理现象依据;“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研究问题得出结论时采用的手段或物理方法;“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概念规律的三种表述形式:数学公式、图象、文字语言;“多视角多层次”
物理概念、公式的适用条件,运用的步骤或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专心听讲、主动思考:培养积极的思维习惯 听课要抓住四点:
听老师怎样引入新课,怎样揭示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新旧联系、知识归化”。听老师是怎样分析物理过程,建立概念导出物理定理定律。“过程和方法”。听老师怎样讲解在课前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听老师怎样作课堂小节,把握这节课的中心和要点。“学习要点”。
3、重视实验、做好练习: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作业解题时要注意总结归纳,提高解题质量:
先审题再解题、先分析过程再找规律列方程:“慎思而敏行”、审题“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保证解题数量,提高解题质量:题“不在多而贵于精”。
总结同一类题型的通性通法:“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做一会
十、事半功倍”。总结解题的思路和解题方法:“思路清晰化、方法系统化”。题后常反思:“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思辨出新知。建立纠错本及时纠错:“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4、及时复习、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总结习惯
章节知识及时复习总结:“厚积而薄发”、“查漏补缺”、对抗“遗忘曲线”。归纳对比梳理物理知识:知识方法“系统化、网络化”。不断反思自问自查自究自身:哲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5、善于交流、切磋心得: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经常与同学们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
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通过交流获得新的学习方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八、学习物理的“三大境界”:死活理论 1.先死后活:模仿照搬
掌握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模仿老师或教材的思路方法、掌握常规的思路方法; 2.死中求活:活用妙解
孰能生巧、灵活运用、一题多解、巧解妙解;
3、死去活来:无形无招
“去其形留其神”即忘记具体的题型及方法技巧,领会知识方法的精髓,“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九、学好物理要“闯三关” 基础关: ◆掌握学习方法技巧??基本知识方法过关 解题关: ◆掌握解题方法技巧??解题思路方法过关 得分关: ◆掌握考试方法技巧??应试得分能力过关
十、突破解题能力的“三部曲”
◆审题规范化
◆思维规范化
◆答题规范化 理解,理解,再理解!运用,运用,再运用!理解了,“一通百通”;没理解,“一窍不通”!
第四篇:高中物理《力的分解》说课稿
高中物理说课稿: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分解》优秀说课
稿模板
海南省儋州市第一中学 李孔韧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的分解”是人教版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五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前一章“力的基础知识”及“力的合成”之后而编排的。由于分解法是处理力的运算的手段和方法。它为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并且它对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作了更加深入的应用。所以说本节内容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我设计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2.过程与方法:
(1)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3)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可以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目标:
培养分析观察能力,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的研究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教学难点:
目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教法上采用实验演示、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学法上让学生观察实验、实验探究、分组交流等,使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和发现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已掌握了合力与分力的等效替代的方法,并通过力的图示法认识了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为本节课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设计流程图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为使本堂课围绕重点、突破难点,同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得到提高,我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创设情景(视频播放)
为什么人从绳子的中间用力拉时能够容易把车拉动呢?
设计意图:我从生活情景中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同时能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⑴复习力的合成,便于学生学习新课。
⑵提出问题:力的分解应如何进行?
结论: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⑶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呢?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来分解又如何呢?
这样设计是使学生明确已知一个力,如果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可以作出无数多个分力。
如果给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分解的答案能唯一确定吗?
⑷探究Ⅰ(演示实验)
观察在斜面上的小车,其重力产生的效果。
步骤一:倾角不变情况下,在小车上一大钩码,待稳定后引导学生观察。
步骤二:在小车重力不变情况下,改变倾斜角,引导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用软的薄板做斜面是使小车重力压斜面的效果更加的明显;用弹簧是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小车重力产生沿着斜面向下滑的作用效果。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目的:让学生及时的应用知识。
⑸探究Ⅱ(分组实验)
设问:如图,大人斜向上拉车的力产生哪些效果?
[器材](每两个学生一套)台秤、木块(一侧面带羊眼)、夹有滑轮的支架各一个,钩码细线若干。
[步骤] ①把木块放在台秤上,如图,在实验记录表中第一行记录台秤的读数。
②用细绳一端与木块上的羊眼相连,另一端与钩码相连,并把绳子挂在支架上的滑轮上。保持滑轮的高度不变,增加绳上的钩码,在表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③保持钩码不变,改变滑轮的高度h,在表格中记录台秤相应的读数。
滑轮的高度 ── h1 h2 h3 h4
悬挂钩码的重力 ──
台秤的读数
竖直向上拉的效果力 ──
结论 2 3 4 5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明确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一个是竖直向上拉物体的作用效果,另一个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向前滑动。
课堂训练:已知一个力,根据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接着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结论: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后,根据几何知识就能计算分力的大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⑹利用力的分解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①呼应新课引入(视频播放)
设问:为什么人从绳子中间拉车时更容易把车拉动呢?
为什么将绳子逐渐拉开时,绳子会断呢?
②动画演示。
设计意图: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进生活。同时使用动画演示,使课堂教学的效率大大提高。
⑺小结与作业
小结: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布置作业:70页的第2、第3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⑻板书设计:
①根据力的实际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②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分力的大小。
③分力可以比合力大。
设计意图:把整节课的重点内容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一目了然。
第五篇:高中物理力的分解教案
《力的分解》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力及力的分解的概念.
2、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且都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掌握按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一般步骤,学会判断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3、培养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培养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
2、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中如何根据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力的分解. 教学难点
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
分析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体验,讨论交流,用物理语言描述出力的分解的方法。教学用具
电子台秤,物块,橡皮筋,弹簧秤,铅笔,细线,钩码,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趣味拔河 【过渡引言】:相信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程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 【板书】力的分解 新课教学: 【设问】:(回顾、铺垫)什么是合力?什么是分力?什么叫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循什么法则?
【学生回答】:如果原来几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相同,这一个力就叫做原来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引导学生】而已知物体的合力求分力的过程,我们把它叫做力的分解。【板书】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引导学生】那么,力的分解又应该遵循什么定律? 【学生思考并回答】:也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视频】三脚架演示实验
【板书】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过渡引言】不加限制条件,一个对角线可以做出无数组平行四边形,即一个力可分解为无数组不同的分力.如右图
在实际问题中, 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一个已知力究竟要怎样分解? 【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耙工作的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思考:
1、拖拉机对耙的斜向上的拉力F产生了什么效果?
2、这样的效果能不能用两个力F1和F2来实现?方向怎样? 下面,利用台秤来模拟耙工作
【演示实验1】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观察台秤的示数。再用斜向上的力拉重物,让学生观察平板台秤示数如何变化,物体运动情况如何? 【提问】台秤示数如何变化?这说明什么?物体运动情况如何?又说明什么?(请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台秤示数减小,物体在水平方向运动。【教师引导学生】
斜向上的拉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水平向前拉物体,竖直向上提物体. 那么,我们是否可用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和一个水平向前的力共同作用来达到同样的效果。即:F1和F2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F?
如果F1和F2作用的效果和F作用的效果相同.F1和F2就是F的两分力.(多媒体演示分解过程).
在实际问题中,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往往是确定的,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其作用效果,从而确定两分力的方向,再来进行分解,就可以得到唯一确定的解. 【板书】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过渡引言]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的关键是要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我们再来探究两个常见实例:
【演示实验2】利用台秤、弹簧秤模拟斜面上静止不动的物块实验:
先让台秤水平放置,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再将台秤倾斜,再观察台秤与弹簧秤示数 【提问】:台秤示数倾斜放置时示数与水平放置时示数什么区别?弹簧秤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台秤示数减小,弹簧秤具有示数
【教师引导学生]:物体重力产生了两个效果:使物体沿斜面方向下滑;在垂直与斜面方向上紧压斜面。
我们可以用F1和F2这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重力G,在多媒体上演示分解过程。(给学生强调紧压斜面的力并不是物体对斜面的压力,只是重力的分量,实际不存在)【学生活动】:假设斜面的倾角为θ,物体重力为G。那么重力的分力如何计算?试写出表达式。
【教师活动】:通过这个表达式分析:
1、当θ增大时,F1和 F2的大小如何变化?
2、、通过这个结论,我们再来解释高大的桥为什么要造很长的引桥?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用物理语言描述分析过程。
1、当θ增大时,F1增大,F2减小。
2、上桥时阻碍车辆前进,上坡困难;下桥时使车辆越来越快,不安全。
3、引桥越长,θ越小,F1越小上桥时的阻碍作用减小,从而比较容易上桥,下桥时的加速作用会减小,所以高大的桥总是建很长的引桥,减小桥面的倾角,从而保障行车时的安全。[演示实验3]让全体学生按图示,利用橡皮筋,铅笔,砝码共同探究如何确定一个力产生的实际效果: 【提问】:自己的手心及有什么感觉?橡皮筋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手心有力的作用,橡皮筋被拉长。
【教师引导学生]:砝码的重力产生两个作用效果:对手指有拉的作用;对手心有压的作用 同样,我们可以用F1和F2这两个力来等效替代力砝码重力G,并在多媒体上演示分解过程
【学生活动】手与橡皮筋间夹角为θ,砝码重G。那么重力的分力如何计算?试写出表达式。【过渡引言】从课前视频中抽象出以下探究问题:
【探究4】合力一定,两分力随它们之间的夹角变化而如何变化?
【学生活动】请两位学生做实验:用两手分别捏住细绳两端的弹簧秤,两手等高,细绳中点挂有钩码.改变两段橡皮筋间的夹角,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发生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其中原因. [引导学生] 合力一定时,分力随夹角增大而增大当θ>120o时,分力>合力
回顾视频,采用特殊装置时,铁丝的夹角比较大,故可以用较小的的力拉断铁丝。
三、【课堂小结】: 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1)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2)根据已知力和两个分力方向作平行四边形.(3)根据平行四边形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四、【板书设计】
1、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遵守平行四边行定则.
3、通常按力的作用效果来进行力的分解.
4、力的分解的一般步骤:
五、【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