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美苏 小结
题目:德国位于欧洲的中部,从地理的意义上讲,德国可以被称为“欧洲的心脏”。历史上德国曾两次发动世界大战,两次战败,竟然又能两次崛起。目前德国的经济实力世界第三,对外贸易稳居全球前三位。德国在欧洲乃至世界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德国历史上的两次统一分别在什么时期、怎样实现的?(4分)
答:第一次是19世纪70年代,俾斯麦发动三次王朝战争,在普法战争打败法国后完成统一;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实现统一。(2)有人说:“德国欧洲稳定的关键。”你怎样看待?结合有关史实加以分析。(5分)
答: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每当德国太弱或太强时,就会使欧洲各种势力失衡,对欧洲和平带来威胁。比如19世纪前期,当德国处于四分五裂时,法国拿破仑曾以武力横扫欧洲,使德国惨遭蹂躏屈辱。但在19世纪70年代,德国完成统一后,经济军事强大起来,就妄图称霸世界,先后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
(3)德国在经济上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政治稳定,重视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教育事业等。
美苏“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评价美苏“冷战”)消极影响:(1)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冷战”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重中之重,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2)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造成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进行军备竞赛,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下;局部战争不断,人类陷入新的战争威胁中。积极影响:(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5)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小结
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的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表明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所取代。
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相互抗争,“冷战”和“热战”交替并用,世界并不太平,但也没有发生世界大战。“铁幕”的背后充满潜在的危机,此局面维持至八十年代末,一直到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化。
第二篇:美苏争锋教学设计
美苏争锋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雅尔塔体系”、“冷战”和“杜鲁门主义”等重要概念,了解美苏争锋的概况,认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及影响,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营造阅读、思考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认识美苏争锋,理解美苏“冷战”造成了战后初期世界的动荡不安,以及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的影响。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两大国家利益的争夺。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意识。二教学重难点
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
3、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三 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步骤如下:第一:质疑引题,第二:自主探究,第三:合作探究,第四:实践探究
学法:新课改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所以我采用这种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首先质疑引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其次自主探究,让学生自己阅读,归纳分析,学会学习;第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同时对问题进入更深的探究,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对问题获得正确认识;第四实践探究,以史为鉴,联系现实,启发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
四 课时安排 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质疑引题,激发兴趣)
出示几幅有关柏林墙的图片和二战后德国的行政区划图。老师设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一个国家为什么会分裂,一个城市为什么会竖起一道横贯南北的墙?”二战中,德国是法西斯侵略国,最终失败,二战后,美苏英法对德国和首都柏林进行了分区占领。战后初期,美苏关系恶化,由战时同盟走向了两极对峙,导致了德国的分裂。今天本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为何美苏由战时同盟转变为两极对峙,如何对峙以及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原因(自主探究,归纳分析)①雅尔塔体系的确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就是所谓的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系实质上是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做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它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加剧(根本原因),昔日盟友反目成仇。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③美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军事上,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还垄断了原子弹。经济上,美国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美国,还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在战争中,苏联大大扩展了疆土,解放了大片东欧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④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资料链接)“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1943年德黑兰会议
2、两级格局形成过程
“冷战”是美苏争锋的主要表形式。“冷战”的含义是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了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持和控制的政策。①1946年3月,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铁幕”演说,主张遏制苏联,对抗共产主义运动,揭开“冷战”序幕。
②1947年 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后这一指导思想被称之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正式冷战的标志,其实质是干涉别过内政,阻止共产主 2 义的扩张。
③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即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运用,实质是借助经济手段稳住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以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④1949年,美国拉拢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成立了针对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针对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冷战措施,苏联采取了反击措施。
⑤1947年9月,苏联、波兰等9过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在波兰举行会议,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⑥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6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⑦1955年,苏联和东欧七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随着北约组织和华沙组织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3.“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 ⑴全面“冷战”
① 美苏之间——军备竞赛
②欧洲: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
③亚洲: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分界线分别占领了朝鲜半岛。1948年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先后建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④拉丁美洲: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中程导弹,美国获悉后,封锁古巴,进入戒备状态。经过美苏两国的谈判,苏联最后从古巴撤走导弹,古巴导弹危机结束。⑵局部“热战”
①朝鲜战争:1950年,朝鲜南北双方发生内战,美国组成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参与朝鲜战争,威胁中国安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1953年,美国签订停战协定,朝鲜战争结束。
②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特种战争”。1965年,“特种战争”上升为“局部战争”。在越南军民的积极反击下,美国被迫于1973年签订《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美军撤出越南。
4、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影响(合作探究)(1)消极影响:
①美苏对抗,进行核军备竞赛,使得世界长期不得安宁,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②导致了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③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影响:
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存,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③促进了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④客观上也有利于科技的发展
实践探究
学史使人明智,只有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才能达到我们学史的目的,我们从美苏争锋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呢?
⑴、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锋使世界局势动荡,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⑵、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锋,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⑶、美苏争锋,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足以把人类毁灭十几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和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易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⑷、美苏争锋,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历史运用
中国应该如何崛起?
中国必须抛弃近代以来大国发动战争来扩张争霸的崛起道路,走出一条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崛起之路。
第三篇:美苏争霸教案
美苏争霸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的美苏争霸;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80年代的美苏关系。
2.能力要求:概括美苏争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
3.情感目标: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和演变是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外交战略以及国际环境是密切联系的。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
课时安排
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是重点。50至80年代的世界,是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时期。这一阶段,在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美苏争霸的局面。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提出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自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已经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造成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
2.难点分析:在六七十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苏双方对外战略的调整是难点。进入60年代,两大阵营内部出现了剧烈的变化,由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进而演变为美苏争霸的局面。所以,六七十年代是美苏争霸的政治格局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更加复杂化了。美苏双方战略调整的原因,在不同区域的不同表现,既明争暗斗又妥协缓和的基本态势的实质较难把握。
课堂教学设计
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怎样重大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二战以后,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实力普遍削弱,而美苏两国的实力空前加强,国际关系中原有的均势被打破,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这就说明:决定国际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各国实力的对比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所决定的。随着美苏两国实力的此削彼长,从50年代后期起,逐渐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世界政治格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美苏争霸。(板书课题)
一、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师: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1953年9月,赫鲁晓夫就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出示投影:“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赫鲁晓夫
师:这段材料表明了赫鲁晓夫什么战略意图?
生: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目标。
师:那么,赫鲁晓夫依据什么认为苏联可以同美国“平起平坐”呢?
生:
师:到赫鲁晓夫执政中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增,缩短了同美国的差距。有一组统计数字提供给大家:首先在经济方面,1950年苏联的国民收入占美国的31%,到1960年上升到58%,10年内缩小了27个百分点。其次在军事方面。50年代初苏联的军事编制达到550万人以上,而美国在1947年到1950年间,只维持140万人左右的规模。第三,在核力量方面,1949年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3年苏联氢弹爆炸成功,从而结束了美国的核垄断地位。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关系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阵营,使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屡屡受挫。这些都使得苏联有可能从新的实力地位出发,执行新的外交政策。
师:前面我们讲到,战后初期,美国凭借经济、军事方面的优势,推行全球扩张的霸权政策。那么,赫鲁晓夫追求与美国平起平坐,让美国承认苏联拥有与美国同等的权利去主宰世界,这实质上是一种什么政策呢?
生:
师:根据以上的分析,请你归纳出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生:
师:外交战略和实力对比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美苏争霸局面的形成,而其中,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美苏争霸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美苏争霸形成的时间是50年代后期。
师:那么,美苏争霸的情况如何呢?苏联能否真正做到同美国“平起平坐”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
二、美苏争霸的概况
师:美苏争霸从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于不同的外交战略和实力对比的差异又表现出不同的态势。
请说出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时间,并概括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生:
.第一阶段既缓和又紧张
师:50年代中期,对奥和约的签定,结束了二战后奥地利被美、苏、英、法四大国分割占领的局面,奥地利成为中立国家。对奥地利而言,这是它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条约给奥地利带来了持久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但更重要的是,条约对世界局势特别是欧洲局势的缓和起了积极作用。西方国家认为,这是苏联的一次实质性让步,东西方关系开始“解冻”。
第二个事例是苏联承认联邦德国,1955年苏联和联邦德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苏联承认联邦德国是面对现实的一种选择,它改善了苏联在国际上的形象,壮大了苏联“和平攻势”的声势;同时,也使西方难以回避民主德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事实。
第三个事例是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赫鲁晓夫是第一位访问美国的苏联最高领导人。1959年9月,赫鲁晓夫同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会谈。赫鲁晓夫的美国之行没有取得什么实际成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事物的印象。实际上,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它反映出美、苏两大国战略地位的微妙变化,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联与美国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
师:紧张方面的事例有两个:“柏林墙”的修筑和“古巴导弹危机”。
“柏林墙”是德国分裂和欧洲分裂的标志,是东西方冷战的象征。“柏林墙”筑起两个星期后,苏联撕毁美、苏两国为期三年的禁止核试验的协议,恢复了一系列核试验。美国也不甘示弱,肯尼迪总统下令恢复地下核试验。美、苏双方之间核军备竞赛迅速升级。
师:有没有同学了解“古巴导弹危机”?
生:
师:苏联为什么在古巴设置导弹?苏联为什么能够在古巴设置导弹?苏联在美国的战争恐吓下,乖乖地运走导弹,这说明了什么?
生:
师:经过此次较量之后,苏联决心全力发展核武器,导致两个超级大国新的激烈竞争。
生:
2.第二阶段苏进攻美防守。
师:这一时期苏联和美国的态势都有一个变化的过程,美国是转攻为守,苏联则是从苏美合作主宰世界转变为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六七十年代苏联为什么能够推行积极进攻的争霸战略?
师:
项目
年份
美国
苏联
洲际导弹
968
054枚
858枚
978
054枚
400枚
潜艇发射导弹
968
656枚
21枚
978
656枚
015枚
战略轰炸机
968
545架
55架
978
432架
35架
核弹头
968
4300枚
300枚
978
1000枚
4500枚
生:
师:1964年上台执政的勃列日涅夫积极扩军备战。从这张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到70年代,就军事力量的对比而言,苏联已经从战略劣势转为战略均势,并日益显出超过美国的趋势,同时,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也大为缩小。苏联工业总产值从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0%,上升到1975年的大约80%。日益增强的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成为勃列日涅夫积极进攻战略的支柱。那么,苏联全球性进攻战略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
生:
师:苏联在亚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
师:1979年苏联出兵阿富汗,实行直接的军事占领,直接威胁海湾地区和印度洋地区的和平,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另外,苏联还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最突出的事例就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70年代初,苏联已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
师:与苏联相反,美国在这一时期却转攻为守,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实力相对削弱的原因,美国的实力为什么会相对削弱呢?
生:
师:迫于形势的变化,1969年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国将参加各盟国和朋友的防务和发展活动,但是美国不能而且也不会制定全部方案,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定,负起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只有在我们的帮助真正起作用,并且被认为是符合我们的利益的时候,我们才会给以帮助。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
师:请结合这段资料说一说尼克松在1970年提出的对外政策,同战后初期的杜鲁门主义有什么不同点?
生:
师:这种政策调整,是美国力量衰弱过程中的产物,它的基本倾向是收缩美国的海外态势,收缩的重点是亚洲。为此,尼克松在亚洲采取了两大步骤:一是1979年美军从越南撤出,二是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师:请问在这之前,美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的是什么态度?
生:
师:尽管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但是美国仍不失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仍然拥有巨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而且不管如何调整策略,美国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政策。
3.第三阶段美强硬苏收缩
师: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了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在这个口号的指导下,里根政府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对美国的全球战略作出了重大调整,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以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
师:80年代中期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的戈尔巴乔夫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而裁减军备。1987年,戈尔巴乔夫和里根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短程核导弹的条约。这个条约虽然只能削减美苏两家核武库的大约4%,但它终究是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苏联在对外战略上由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师:这一时期的苏联,为什么要转为全面收缩呢?
生:
小结:
.投影图片。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80年代,美苏两国的对外政策有什么变化?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附:本课知识结构图
第四篇:国美苏宁的商业模式
国美、苏宁:商业模式受质疑
今年以来,国美、苏宁的扩张速度更是达到了令业界咋舌的地步。据称,苏宁今年计划新开150多家店。关于2005年国美的扩张计划有多个版本,一说计划全国新增130多家店,但也有其公司高管曾对外宣称今年的开店数将是前18年总数的2倍,按此计算,其今年的新开店数将达280余家。
据了解,除了加盟店等以外,2005年上半年苏宁电器新开直营连锁店达69家,比2004年的84家增长了82%。
拿什么钱来扩张
具体分析国美、苏宁的运作,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它们如何将账面上的大量浮存现金通过变相手段“融资”给自己,用作规模扩张或将其用于多元经营,并使这些资金在体内循环的行业现实。
内生资金无法支持规模快速扩张
2004年国美、苏宁新增门店存在的资金缺口分别达22.21亿元、16.17亿元。2005年这一缺口更大幅扩大。
根据行业经验,零售商规模扩张一般只需支付开办费,而货款实际都是由供应商垫付,且供应商还需要交纳进店费、促销费等各项通道费。为还原和估计苏宁电器和国美电器新增门店需要资金,我们根据行业经验作出以下假设:
1、新增门店平均面积为5000平米左右;
2、开办费等一次性费用需要1500万元(2004年国美香港上市时招股公告曾透露,国美开设一家大卖场的成本约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
3、根据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一年营业额和门店数量,国美、苏宁单一门店营业额平均为2-3亿元,考虑到存货的周转率,如果公司不占用供应商资金,新增门店开店初需要购置的家电总货款(一个月)为2500万元,后续货款可通过资金周转来实现。
根据以上假设,可计算出新增一家家电连锁门店需要4000万元左右资金。由此推算,国美、苏宁在现实规模扩张速度下需要的资金:按新开店130-280家之间计,国美今年扩张所需资金约为52-112亿元;按新开店150家计,苏宁今年扩张所需资金约为60亿元。从这两家公司的财务数据看,这些数字均与其上一账面货币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数字有巨大差距。公告显示,2004年,国美电器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15.65亿元,苏宁电器的这一数字为
5.3亿元。也就是说,除去自有资金,两家公司2005年新增门店所需资金均存在巨大缺口。2004年苏宁、国美新增门店存在的资金缺口就分别达到16.17亿元、22.21亿元。
而2005年两家公司的再融资情况还处于一片空白,那么扩张资金从何而来?
供应商资金支起国美、苏宁的连锁王国
财务数据显示,国美、苏宁都没有从银行进行短期借款,而其负债又以短期负债为主,因此可推测两家公司新增门店资金主要来源于占用供应商资金。
数据显示,国美、苏宁的债务主要为短期负债,没有长期负债。而在短期债务中,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又是债务的主体(图7-
1、图7-
2、附文)。与苏宁欠供应商的货款主要体现在应付账款不同的是,国美电器欠供应商的货款主要体现在应付票据这一科目,这实际上体现了二者在占用供应商资金时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原因在于按照行业经验,应付账款一般仅延期3-4月,而采用应付票据支付方式,货款可延期到6月后支付。这表明国美电器对供应商的控制能力更强,其资金链比苏宁电器较为宽裕,而造成两家公司在对供应商资金占用上时间长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是二者渠道价值存在差异。
而且,国美、苏宁的短期负债规模与其销售规模呈正相关关系。年报数据显示,苏宁电器主营业务收入2001年为16.64亿元,2004年达91.07亿元;相应地,其短期借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由2001年末的5.07亿元增加到2004年末的9.32亿元。国美电器主营收入由2001年的38.73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19.31亿元,相应地,短期负债+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同步增长,由2001年末的7.73亿元增加到2004年末的30.12亿元(图8)。
为更清晰了解国美、苏宁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实和了解其资金用途,我们还可以重点分析两家公司的流动资产及负债结构,分析货币现金/流动资产、(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流动资产以及财务费用与流动负债匹配情况等指标,结果显示两家公司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占用了供应商的资金。
货币现金/流动资产。2001-2004年期间,两家公司账面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动资产的比例均快速上升,其中,2004年,国美、苏宁两家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对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达到33.38%和29.18%,这实际表明零售商账面现金随着其收入增长而迅速提高(图9)。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销售收入、(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流动资产。这两个指标实际反映零售商对资金占用的能力。从国美和苏宁历年两项指标表现看,国美2004年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27.86%和70.88%,而苏宁这两项指标分别为11.03%和
55.22%,这表明两家公司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象较为突出,也印证了我们国美电器占用供应商资金能力要高于苏宁电器的判断(图
10、图11)。
财务费用与流动负债匹配情况。根据两家公司财务费用项目,我们可明显看出国美电器财务收入竟大于财务支出,而财务支出部分金额相对较小,这表明公司流动负债基本上都是无息的,或者可以说是占用供应商的货款而得到的无息融资。
为更准确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按照目前短期贷款利率(我们选用6月-1年短期贷款利率
5.58%,原因在于该利率高于1-6月的短期贷款利率5.22%,计算显得更为保守和谨慎),倒推
两家公司应付利息的债务,可得到国美电器实际支付利息的负债远远低于其实际流动负债,2004年流动负债与实际付息债务的差额竟达34.9亿元。同样的事实在苏宁电器财务费用科目上也得到有效证明,按照财务费用倒推付息债务的计算,2004年苏宁电器账面流动负债也高于其实际付息债务,未付息债务的金额也高达9.47亿元(表
1、表
2、图12)。
事实上,根据家电连锁零售商一般延期3-4月支付货款的经验推测,国美电器账面浮存现金均达30-40亿元之间,扣除一个月左右的存货10亿元,仍有20-30亿元左右的浮存现金可使用。而苏宁电器账面浮存现金可达22-30亿元之间,扣除一个月左右的存货8亿元,仍有14-22亿元左右的浮存现金可使用。
零售+地产:黄金搭档?
数据分析表明国美、苏宁大量占用供应商资金的现实,也揭示了其类金融企业的性质和将供应商资金作为无成本融资转作他用的资金体内循环过程(图13)。我们认为,正是由于国美、苏宁占用供应商资金数量较大,其存在网点规模扩张的强烈欲望,同时也存在强烈的多元化冲动,其多元化投资一般也都投资于资金需求较大的行业,典型的代表就是房地产业。
这种情况实际在许多零售商身上都有所体现,如华润创业、南京中商等都在经营零售业务的同时,进入房地产领域。
虽然目前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都没有直接从事房地产业务,但从张近东家族和黄光裕家族控制公司的架构,我们可发现两大家族“商业+地产”模式的运作踪迹。
我们认为两家家电连锁企业不约而同选择“商业+地产”模式实际上也揭示了零售商希望借助商业养地产、同时通过房产开发为自己提供网点铺面以降低租金价格上涨压力的经营模式(图
14、图15)。如苏宁电器第二大股东江苏苏宁电器和关联公司苏宁环球集团均投资房地产,而苏宁电器也成为这两家公司开发的房产主要租户之一。
苏宁电器招股说明书显示,苏宁电器上市前,由于业务存在交叉和重叠,江苏苏宁电器和苏宁电器之间存在频繁的关联交易。2001年,两家公司资金往来累计金额达到约15亿元,而从月度的平均资金占用余额分析,由于江苏苏宁电器1999年11月组建,因此,江苏苏宁实际占用苏宁电器资金月平均余额2000年为0.91亿元,2001年月平均占用金额为0.77亿元。与此同时,在苏宁电器上市前,苏宁电器与关联公司下属地产公司也存在较大的资金往来。截至2001年12月15日,苏宁电器应收江苏苏宁建设集团、江苏苏宁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南京苏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江苏万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南京宁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5家公司款项合计达0.88亿元。
从苏宁电器目前信息披露看,其与关联公司之间的频繁关联交易和资金往来已在上市前通过资产重组逐渐终止,但苏宁电器仍是关联公司开发物业的主要租赁客户之一。如近期由江苏苏宁电器投资6亿元新建的银河国际购物广场,位于南京山西路商圈,大楼总共48层,建成后将成为该商圈的标志性建筑,其中,裙楼的8层共4万平方米的面积将用作百货卖场,而苏宁电器总部也搬迁到此。2005年6月1日,苏宁电器发布公告,计划和江苏苏宁同时就苏宁电
器募集资金项目“南京新街口店扩建项目”用地联合进行揭牌。该项土地标价1500万元,加上竞标保证金300万元。
与苏宁电器相比,国美电器“商业+地产”运作模式更为显著。虽然2004年6月7日,中国鹏润集团宣布收购OceanTown(国美电器有限公司原控股公司)全部已发行股份,总代价为人民币88亿元,并更名国美电器,主营家电零售,同时国美控股表示将逐渐将鹏润地产投资的金尊地产转让,逐渐淡出地产业务,但实际上从黄光裕家族近期一系列资本运作看,国美集团拓展地产业务的力度反而加强了,在原有鹏润地产基础上,又设立国美置业、尊爵地产和明天地产等新的地产公司,显著加大地产业务拓展力度。
最佳盈利模式猜想
国美、苏宁目前“吃供应商”的盈利模式还能持续多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决策
日前,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王耀向外界透露,商务部拟订的《零售商与供应商进货交易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简称《办法》)正在征求企业意见,首次对饱受争议的“进场费”问题作了明确规定。
据称,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办法》共有38条,对于争议已久的“进场费”、账期、定价权、商品质量责任等敏感问题作了明确规定:零售商应当将所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登记入账,并按照规定纳税;零售商向供应商收取促销服务费的,应当事先征得供应商的同意;供应商不同意的,零售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应当与供应商协商一致,订立合同。同时,零售企业不得向供应商“变相收取”的费用条目,包括:续签合同费、店内条码费、店铺改造装修费等。
如果《办法》正式实施,将有利于整个零售行业与上下游的健康发展。
我们预计,随着相关管理法规的逐步健全,国美、苏宁等规模较大的零售企业,当其网点规模、布局、销售规模增大到某个临界点时,其渠道价值将产生本质性的飞跃:在保持对上游的话事权的同时,对下游消费者将由“低价讨好”转变为“适当控制”,因此其盈利模式也将向沃尔玛等国际巨头靠近,渐渐演进为“吃供销差价”,以“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销售—提高销售规模—更低采购价格—消费者认可(或不得不)接受的价格销售”的循环方式,尽力拉大购销差价以获取利润。
这一模式实际上是既要“吃”上游供应商,又要能够控制消费者,因此该模式的核心基础仍然是渠道价值,即通过对渠道资源的垄断来获取超额利润。
第五篇:国美苏宁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国美、苏宁财务报表分析报告
主要结论:
对上一重点关注问题的回答 合理估值区间
估值主要依据和假设
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风险copyright@北外国际商学院,2010 1
目 录
报告摘要........................3
具体分析........................3
一、家电连锁业业态分析.................3
二、国美与苏宁公司分析.................3
三、国美和苏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3
(一)会计政策选择及相关附注项目比较分析..........3
(二)最近五年的同型分析和趋势分析........3
(三)盈利指标(趋势分析法).............3
(四)运营指标(趋势分析法).............4
(五)偿债指标(趋势分析法).............4
(六)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指标(趋势分析法)..........4
(七)ROE的综合分析(趋势分析法).........4
四、综合分析................4
问题重点综述及未来需要关注领域..............4报告摘要
家电连锁业业态发展趋势判断 两家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 主要财务指标 财务结果与战略的吻合程度 需要注意的问题
具体分析
一、家电连锁业业态分析
行业业态、主要商业模式、利用五力模型分析未来3-5年发展趋势
二、国美与苏宁公司分析
公司简介(结合最近分析财务数据)、组织结构图(特别关注的是和集团其他兄弟公司间的关系)、公司战略和企业文化,注意挖掘黄光裕和张近东人格特征的一面
三、国美和苏宁财务指标对比分析
(一)会计政策选择及相关附注项目比较分析
两家公司的会计政策差异或业务差异导致的报表不可比原因、为了进行对比,需要的会计报表调整方法
(二)最近五年的同型分析和趋势分析
对两家最近一年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采取同型分析方法,对损益表同时采取五年的趋势分析方法,从整体上对两家公司进行描述
(三)盈利指标(趋势分析法)
营收增长的稳定性、毛利率、营业利润率、三项费用占比、单店盈利水平、新店盈利水平、单位盈利营运现金流、营业现金流入流出比、单位销货成本
(四)运营指标(趋势分析法)
存货周转次数、会计期末存货与日销售之比、应收帐款质量、人力资本质量
(五)偿债指标(趋势分析法)
利息保障倍数、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流动负债占比、资产负债率等
(六)与资本市场相关的指标(趋势分析法)
留存收益比、市盈率、每股营业现金流、营业现金流与现金股利之比
(七)ROE的综合分析(趋势分析法)
以杜邦分析体系为核心,进行两家公司比较分析
四、综合分析
综合看单位销货成本、存货、应收帐款、毛利率、存货周转率、权益比率和营业现金流等指标是否体现了公司战略
利用企业能力增长分析框架,结合人力资本价值判断分析企业的竞争力
问题重点综述及未来需要关注领域
对重要结论进行综述
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比如:
国美:能否实现单位销货成本降低并保持高的存货周转率,现金流量表能否
维持现金创造能力,向高毛利领域转变
苏宁:能否实现高毛利的同时降低管理费用、保证新店盈利水平不低于老店
盈利水平,行业环境是否会进一步恶化凸现苏宁的战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