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防冲击地压总结
防 冲 击 地 压 总 结
华润天能徐州煤电有限公司沛城煤矿
冲击矿压危险的监测与预警是冲击矿压防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前提,对及时采取区域性防范措施和局部性解危措施,避免冲击危害具有重要作用。在工作面掘进及回采过程中目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类是以钻屑法为主的岩石力学方法;第二类是以微震和电磁辐射监测为主的地球物理方法。
结合我矿的实际情况,以钻屑法为主要监测方法对工作面掘进、回采中的冲击危险进行监测。
一、钻屑法基本原理
钻屑法是通过在煤层中打直径φ42~50 mm的钻孔,根据排出的煤粉量及其变化规律和有关动力效应,鉴别矿压危险的一种方法。该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最初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基础是钻出煤粉量与煤体应力状态具有定量关系,即其他条件相同的煤体,当应力状态不同时,其钻孔的煤粉量也不同。当单位长度的排粉率增大或超过标定值时,表示应力集中程度增加和矿压危险性提高。
对于一定条件的煤体,在正常应力作用下,不同钻孔深度的煤体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此时钻孔的煤粉量也不相同。当煤层的应力集中程度增加或应力状态异常时,钻孔的煤粉量将发生改变。根据煤粉量的变化,即可预测煤体的受力状态,并进一步预测矿压危险性。钻
二、屑量临界指标的测定
1、临界指标测定方案
1)监测地点:①材料巷上帮,共布置五个监测点。在材料巷距三角煤20 m处开始布置监测钻孔,每隔20 m布置一处。遇到断层、火成岩入侵区时,监测孔依次往后顺延。②运输巷实体煤帮,共布置五个监测点。在运输巷距下山20 m处开始布置监测钻孔,每隔20 m布置一处。遇到断层、火成岩入侵区时,监测孔依次往后顺延。
2)监测孔布置:钻孔直径42 mm,孔深10 m,孔距底板1.5~2 m,单排布置,钻孔方向平行于煤层,见图1-
1、图1-2。煤壁2020顶板底板2020图1-1 钻孔布置纵剖图
顶板10底板
图1-2 钻孔布置横剖图
2、监测内容
主要监测每米钻孔的钻屑量,单位kg。采用专用表格记录打眼地点、时间、钻屑排出量,以及打眼过程中出现的钻杆跳动、卡钻、吸钻、劈裂声和微冲击等动力现象。
3、钻屑法施工基本步骤及要求
1)施工步骤
①根据要求和条件,选择第一点;选取煤壁中较为完整、破碎较少的部分,准备钻孔施工;
②施工时,第一米钻屑舍弃,从第二米开始记录出屑量,直到第十米,共九个;
③每打进一米,加一米钻杆,原有钻杆停留在钻孔内;
④每米依次施工,遇有吸钻、卡钻、夹矸和颗粒增大的情况,在相应位置记录;
⑤最后一米打钻完毕之后,将杆全部抽出之后记录出屑量; ⑥从第二点开始按照设计的钻孔间距打钻,记录数据和动力现象。2)施工要求:
1.5~2101.5~2①钻孔尽量布置在采高中部,平行于煤层方向,避免钻入煤层顶底板; ②钻孔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钻孔人员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禁敷衍了事、伪造数据;
③检测到煤粉量异常时,须立即停止施工并向领导报告;
④最后一米钻孔完毕后抽离钻杆时,须力道合适,原则上不得扩容,减小人为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⑤如果检测到的煤粉量超过临界指标,或出现卡钻、吸钻、异响等动力现象,应认为煤体处于临界危险状态,必须立即采取解危措施。
4、工作面掘进期间钻屑法监测实施方案
工作面掘进期间钻屑监测地点位于巷道迎头及两帮,迎头布置1个测点,巷帮测点范围距离迎头5~10 m,巷帮测点间距可为20 m。正常情况下每天监测一次,当出现异常情况,应适当调整钻孔点间距、监测频率及监测范围等参数,如图1-3所示。
10m20m4720m10m20m362掘进迎头55-10m10m120m
图1-3巷道掘进期间钻屑孔布置示意图
5、工作面回采期间钻屑法监测实施方案
工作面回采期间监测范围要覆盖工作面的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一般为从工作面至前方60 m的范围。测点布置在巷道两帮实体煤侧,钻孔直径42 mm,孔深10 m,间距10~20 m,孔距底板1.5~2 m,单排布置,钻孔方向平行于煤层,正常情况下每天监测一次,当出现异常情况,应增加监测频次等。钻屑法测点布置如图1-4所示。
材料巷7379工作面运输巷10~20m5~10m
图1-4工作面回采期间钻屑孔布置示意图
钻屑量监测除遵循相关规定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结合工作面的具体地质条件、生产技术条件,圈定钻屑量监测区域和地点。采煤工作面应沿超前支承压力影响区范围的巷道内布置监测带,掘进巷道应在迎头及后方布置监测带。
2)监测过程中如果出现较强烈的煤炮、卡钻、吸钻等动力现象时,应停止监测,撤出人员,按严重冲击矿压危险进行治理。
6、掘进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方案
1)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
工作面掘进过程中,当监测到钻屑量超标时,在钻屑量超标区域实施大直径钻孔进行卸压。大直径钻孔布置间距2~3m,孔径100 mm以上(根据矿上实际情况选择),孔深15~20m,平行煤层,单排布置,孔距离底板1.5 m左右,注意与钻屑孔错开。在钻孔卸压完毕后,应在卸压孔附近位置再次打钻屑孔监测煤粉量,判断是否消除了冲击危险。大直径钻孔卸压解危布置如下图2-1所示。
15m间距2~3m15m两帮监测异常区域迎头监测异常区 图2-1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解危钻孔布置示意图
2)煤体爆破卸压 在采取上述解危措施进行卸压后,要利用钻屑法检测卸压效果以及围岩的应力状态,对钻屑量仍然异常的两帮与迎头需要进行爆破卸压,分别在钻屑异常的两帮监测孔及前后各5m处(距底板高同钻屑监测孔)再次施工钻孔进行爆破卸压,对于迎头钻屑异常,同样采取钻孔爆破卸压,如图2-2所示。
10m间距5m10m两帮监测异常区域迎头间距1.5m10m
图2-2 煤体爆破卸压解危钻孔布置图示意(以实体煤巷道为例)
爆破参数:煤帮炮眼采用煤电钻、麻花钻杆配合φ42mm钻头施工。炮眼距底板1.5 m,眼深10m,间距5m,炮眼角度平行于煤层。每孔采用反向装药,封孔长度5m,装药量3.0kg。一个炮眼中采用3个炮头,一次爆破1个孔。联线方式,孔内并联,孔间串联。煤体卸压爆破装药图如图2-3所示。
封孔长度5m装药长度5m(约3Kg)钻孔直径12345
1—脚线;2—雷管;3—炮泥;4—炸药卷;5—导爆索
图2-3 煤体卸压爆破装药图
煤体卸压爆破安全措施要求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操作规程》和《爆破安全规程》中有关规定执行。
7、回采工作面冲击矿压防治方案
工作面回采前整体预卸压措施
1)煤体大直径钻孔卸压
工作面回采之前,首先对工作面切眼前方200m区域范围及确定的冲击危险区域巷道实体煤帮实施钻孔卸压预处理,并随工作面推进补打钻孔,保证大直径钻孔卸压区域始终超前工作面100m。大直径钻孔卸压参数:卸压孔间距2~3m,钻孔深度15~20m,钻孔直径100 mm以上(根据矿上实际情况选择),钻孔距巷道底板1.5 m左右,平行煤层方向,钻孔单排布置,在确定的工作面中等及以上冲击危险区域加密钻孔。如工作面侧出现渗水情况,可在渗水区域不做大直径钻孔卸压,若钻孔施工后出现压实闭合,在原两钻孔之间重新补打大直径卸压钻孔。工作面大直径钻孔整体预卸压布置示意图如图2-4所示。
采空区实体煤窄煤柱实体煤巷道中等危险区,加密停采线工作面严重危险区,加密实体煤巷道实体煤
图2-4 工作面大直径钻孔预卸压布置示意图
2)煤层注水(选用)
工作面回采之前,根据冲击危险的监测情况,还可选择在超前工作面前方100 m范围以外进行煤层注水。注水孔在工作面两顺槽实体煤帮布置,注水孔间距为10~20 m(根据危险性程度及煤层实际情况可适当进行调整),与大直径卸压钻孔错开,位置距巷道底板1.5 m,钻孔平行于煤层倾斜方向施工,钻孔直径42 mm,钻孔长度15~20 m,钻孔封孔长度为10 m。注水孔布置如图2-5所示。
采空区实体煤窄煤柱实体煤巷道中等危险区,加密停采线工作面严重危险区,加密实体煤巷道实体煤
图2-5 煤层注水钻孔布置示意图 煤层注水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提前注水时间不少于30天,超前注水距工作面回采不少于100m。②注水孔平行于煤层方向,布置在采高的中部或巷道断面中心,避免穿过断层带及破碎带。
③每班注水两次,每次注水时间不少于3小时,并测量注水水压、注水量,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
④工作面安装高压低流量注水泵,注水压力取6~12MPa,要缓慢加压,每次增压0.2MPa,每次增压20min,逐步增加到所定压力,每孔流量1.5m/h。当注水压力下降5MPa左右时(或者水压较小时降到5MPa)或注水后巷帮周围的煤体含水率达到4%,认为注水达到效果,可停止注水。
8、其它措施
1)工作面煤壁或迎头向外60m范围内,必须及时悬挂警戒牌,禁止存放钢性材料和设备,保持畅通及足够断面;确需存放的设备材料及正在使用的设备要生根联牢,堆放高度尽量不超过0.8m,支柱要与顶网连接或连为一体防倒。
2)卸压爆破前,班组长必须亲自布置专人在爆破地点半径150m之外设立警戒。警戒人员必须在支护完好的安全地点警戒。警戒处应设置警戒牌或拉绳。爆破工必须最后离开爆破地点,放炮,躲炮时间不得少于30分钟,撤除警戒必须由班长、爆破工对爆破情况及爆破地点的巷道详细检查,发现无问题后,再通知其它人员撤除警戒。
3)每隔一定时间(可视冲击矿压危险情况而定)对矿井矿压显现情况进行一次综合分析,根据分析情况提出下一时间段防治的重点,并安排进行处理。
4)当发生较大矿压显现或有冲击矿压产生,对巷道、工作面、设备等产生破坏或有一定安全影响时,及时制定方案、采取措施进行处理。每次发生较大矿压显现时,必须及时到现场观察和记录矿压显现情况,对巷道、工作面和设备的破坏情况及影响范围(可能是一层或多层同时受到影响)填绘在专用矿压显现台帐和记录图纸上,并用文字详细描述、记录每次矿压显现程度及破坏情况。
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有效地保证了我矿安全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都因为预测准确及时,提前采取措施,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及财务损失,设备和设施也没有遭受任何损坏,确保了我矿的安全生产,说明以上对冲击地压的各种预测及其防治措施是具有针对性并行知有效的方法。
第二篇:掘进四区八队防冲击地压工作总结
掘进四区八队防冲击地压工作总结
掘进四区八队现施工西二区18层三分段下块溜子道,自8月6日首次发生冲击地压后,被矿确定为防冲击地压工作面,我区区队领导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按着防冲击地压措施规定,做了大量的防冲击地压工作,达到了冲击地压次数明显减少,力度明显减弱的效果。下面我把近一段时期所做的工作向矿领导详细地汇报一下:
1、打卸压孔放卸压炮工作:
从连队中抽出打眼技术好、责任心比较强的专人负责打卸压孔,放卸压炮,从工作面起至开门点每隔10米在巷道右帮打一卸压孔,打孔仰角40度孔深10米。工作面每向前施工5米在巷道右帮打一卸压孔,打孔仰角为35度、与巷道中心夹角35度、深度为10米。打眼放炮时,必须由采区技术人员现场监督,保证打出的卸压孔、装药、放炮符合防冲击地压措施规定并进行记录,技术人员升井后,必须立即将记录进行整理绘图,确保卸压孔位置的准确性。到目前为止共施工卸压孔24个(其中有一个孔操作失误产生瞎炮),合计240米(详细位置见1:500放大图)。
2、卸压孔注水工作:
采区技术人员分成两大组:分别由技术区长赵成君,主技李成友带队。每人负责一天,对卸压孔进行注水,在施工中发现煤层破碎卸压孔由于爆破导致塌孔,因此在两孔之间重新补打新注水孔,注水孔平行于煤层孔深10米、间距10米,现以施工注水孔11个。注水孔封孔工作由技术人员负责操作,采用注马丽散方法封孔,封孔长度达 到1.5-1.8米效果良好。封孔后由包机队安排专人负责注水,每天每班各注一次每次注水不少于20分钟。
3、设备加固情况:
现工作面内使用一台皮带机、一台刮板运输机,皮带头尾,溜子头已用锚链锁住固定在帮顶支架上。其他多余设备及备用设备均撤出溜子道至工具房以外。在延伸皮带时撤出的溜子槽放入躲硐内,并用铁线捆绑牢靠。
4、压力监测情况:
通过矿压观测队使用KBD5型电磁辐射监测仪观测,观测数值均在安全范围内,其峰值均在30mf内,比采用防冲击地压工作前有明显的好转。
5、存在问题:
1)53号、62号工作面平面距离较近,两个工作面施工时互相影响,使得冲击地压来源更为复杂,难以预测
2)62号场子采用架设U型棚支护,巷道帮顶支护强度高,冲击地压表现为底板突然弹起,容易把设备抛出伤人,底板卸压措施不够完善。
3)由于本区煤层比较松软破碎,卸压孔长度较短(10米)使用高压注水,高压水从煤壁穿出,影响进一步注水。建议采用水管中静压进行注水。
4)封孔过程中,由于受到水管接口的影响,封孔长度最多达到2米,导致注水过程中水从破碎的煤帮流出。以上为掘进四区,在施工西二区18层三分段下块溜子道时防冲击地压的工作总结,请领导批示。
掘进四区
2007年10月5日
第三篇: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煤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冲击地压事故,保障煤矿职工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制定《防治煤矿冲击地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 煤矿企业(煤矿)和相关单位的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的主要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是冲击地压防治的第一责任人,对防治工作全面负责;其他负责人对分管范围内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责;煤矿企业(煤矿)总工程师是冲击地压防治的技术负责人,对防治技术工作负责。
第四条 冲击地压防治费用必须列入煤矿企业(煤矿)安全费用计划,满足冲击地压防治工作需要。
第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应急预案演练。
第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冲击地压防治安全技术管理制度、防治岗位安全责任制度、防治培训制度、事故报告制度等工作规范。
第七条 鼓励煤矿企业(煤矿)和科研单位开展冲击地压防治研究与科技攻关,研发、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提高冲击地压防治水平。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八条 冲击地压是指煤矿井巷或工作面周围煤(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的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瞬间位移、抛出、巨响及气浪等。
冲击地压可按照煤(岩)体弹性能释放的主体、载荷类型等进行分类,对不同的冲击地压类型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实现分类防治。
第九条 在矿井井田范围内发生过冲击地压现象的煤层,或者经鉴定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冲击危险性的煤层为冲击地压煤层。有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冲击地压矿井。
第十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当进行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一)有强烈震动、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的。
(二)埋深超过400米的煤层,且煤层上方100米范围内存在单层厚度超过10米、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的坚硬岩层。
(三)相邻矿井开采的同一煤层发生过冲击地压或经鉴定为冲击地压煤层的。
(四)冲击地压矿井开采新水平、新煤层。
第十一条 煤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2部分:煤的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25217.2)进行。
第十二条 顶板、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按照《冲击地压测定、监测与防治方法 第1部分:顶板岩层冲击倾向性分类及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25217.1)进行。
第十三条 煤矿企业(煤矿)应当委托能够执行国家标准(GB/T 25217.1、GB/T 25217.2)的机构开展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的鉴定工作。鉴定单位应当在接受委托之日起90天内提交鉴定报告,并对鉴定结果负责。煤矿企业应当将鉴定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第十四条 开采具有冲击倾向性的煤层,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煤矿企业应当将评价结果报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必须进行采区、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
第十五条 冲击危险性评价可采用综合指数法或其他经实践证实有效的方法。评价结果分为四级:无冲击地压危险、弱冲击地压危险、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强冲击地压危险。
煤层(或者其顶底板岩层)具有强冲击倾向性且评价具有强冲击地压危险的,为严重冲击地压煤层。开采严重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为严重冲击地压矿井。
经冲击危险性评价后划分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不同的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可按冲击危险等级采取一种或多种的综合防治措施,实现分区管理。
第十六条 新建矿井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根据地质条件、开采方式和周边矿井等情况,参照冲击倾向性鉴定规定对可采煤层及其顶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进行评估,当评估有冲击倾向性时,应当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作为矿井立项、初步设计和指导建井施工的依据,并在建井期间完成煤层(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第十七条 煤层(矿井)、采区冲击危险性评价及冲击地压危险区划分可委托具有冲击地压研究基础与评价能力的机构或由具有5年以上冲击地压防治经验的煤矿企业开展,编制评价报告,并对评价结果负责。
采掘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可由煤矿组织开展,评价报告报煤矿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十八条 有冲击地压矿井的煤矿企业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及业务主管部门,配备相关的业务管理人员。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明确分管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的负责人,设立专门的防冲机构,并配备专业防冲技术人员与施工队伍,防冲队伍人数必须满足矿井防冲工作的需要,建立防冲监测系统,配备防冲装备,完善安全设施和管理制度,加强现场管理。
第十九条 冲击地压防治应当坚持“区域先行、局部跟进、分区管理、分类防治”的原则。
第二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编制中长期防冲规划和防冲计划。中长期防冲规划每3至5年编制一次,执行期内有较大变化时,应当在计划中补充说明。中长期防冲规划与防冲计划由煤矿组织编制,经煤矿企业审批后实施。
中长期防冲规划主要包括防冲管理机构及队伍组成、规划期内的采掘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划分、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指导性方案、冲击地压防治科研重点、安全费用、防冲原则及实施保障措施等。
防冲计划主要包括上冲击地压防治总结及本采掘工作面接续、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排查、冲击地压监测与治理措施的实施方案、科研项目、安全费用、防冲安全技术措施、培训计划等。
第二十一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作业规程中必须包括防冲专项措施,防冲专项措施应当依据防冲设计编制,应当包括采掘作业区域冲击危险性评价结论、冲击地压监测方法、防治方法、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方法以及避灾路线等主要内容。
第二十二条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必须采取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监测预警、防范治理、效果检验、安全防护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第二十三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依据冲击地压防治培训制度,定期对井下相关的作业人员、班组长、技术员、区队长、防冲专业人员与管理人员进行冲击地压防治的教育和培训,保证防冲相关人员具备必要的岗位防冲知识和技能。
第二十四条 新建矿井和冲击地压矿井的新水平、新采区、新煤层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必须编制防冲设计。防冲设计应当包括开拓方式、保护层的选择、巷道布置、工作面开采顺序、采煤方法、生产能力、支护形式、冲击危险性预测方法、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方法、防冲措施及效果检验方法、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
新建矿井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防冲必须具备的装备、防冲机构和管理制度、冲击地压防治培训制度和应急预案等。
新水平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多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多水平开采顺序、水平内煤层群的开采顺序、保护层设计等。
新采区防冲设计还应当包括:采区内工作面采掘顺序设计、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与等级划分、基于防冲的回采巷道布置、上下山巷道位置、停采线位置等。
第二十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按照采掘工作面的防冲要求进行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在冲击地压危险区域采掘作业时,应当按冲击地压危险性评价结果明确采掘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确定采掘工作面的生产能力。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新水平延深时,必须组织专家进行论证。
第二十六条 矿井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采取综合防冲措施仍不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第二十七条 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应力集中区内不得布置2个工作面同时进行采掘作业。2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150米时,采煤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350米时,2个采煤工作面之间的距离小于500米时,必须停止其中一个工作面,确保两个回采工作面之间、回采工作面与掘进工作面之间、两个掘进工作面之间留有足够的间距,以避免应力叠加导致冲击地压的发生。相邻矿井、相邻采区之间应当避免开采相互影响。
第二十八条 开拓巷道不得布置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永久硐室不得布置在冲击地压煤层中。开拓巷道、永久硐室布置达不到以上要求且不具备重新布置条件时,需进行安全性论证。在采取加强防冲综合措施,确认冲击危险监测指标小于临界值后方可继续使用,且必须加强监测。
第二十九条 冲击地压煤层巷道与硐室布置不应留底煤,如果留有底煤必须采取底板预卸压等专项治理措施。
第三十条 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巷道应当布置在应力集中区外。冲击地压煤层双巷掘进时,2条平行巷道在时间、空间上应当避免相互影响。
第三十一条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严格按顺序开采,不得留孤岛煤柱。采空区内不得留有煤柱,如果特殊情况必须在采空区留有煤柱时,应当进行安全性论证,报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并将煤柱的位置、尺寸以及影响范围标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煤层群下行开采时,应当分析上一煤层煤柱的影响。
第三十二条 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孤岛煤柱前,煤矿企业应当组织专家进行防冲安全开采论证,论证结果为不能保障安全开采的,不得进行采掘作业。
严重冲击地压矿井不得开采孤岛煤柱。
第三十三条 对冲击地压煤层,应当根据顶底板岩性适当加大掘进巷道宽度。应当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工艺,采用大煤柱护巷时应当避开应力集中区,严禁留大煤柱影响邻近层开采。
第三十四条 采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支架(柱)应当具有足够的支护强度,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回净。
第三十五条 冲击地压煤层采掘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幅度在30米以上、长度在1千米以上的褶曲,落差大于20米的断层)、采空区、煤柱及其它应力集中区附近时,必须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六条 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时,应当确定回采工作面初次来压、周期来压、采空区“见方”等可能的影响范围,并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七条 在无冲击地压煤层中的三面或者四面被采空区所包围的区域开采或回收煤柱时,必须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组织专家论证通过后方可开采。
有冲击地压潜在风险的无冲击地压煤层的矿井,在煤层、工作面采掘顺序,巷道布置、支护和煤柱留设,采煤工作面布置、支护、推进速度和停采线位置等设计时,应当避免应力集中,防止不合理开采导致冲击地压发生。
第三十八条 冲击地压煤层内掘进巷道贯通或错层交叉时,应当在距离贯通或交叉点50米之前开始采取防冲专项措施。
第三十九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综合考虑制定防治冲击地压、煤与瓦斯突出、瓦斯异常涌出等复合灾害的综合技术措施,强化瓦斯抽采和卸压措施。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高瓦斯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距工作面不大于10米处)应当设置甲烷传感器,其报警、断电、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同突出矿井采煤工作面进风巷甲烷传感器。
第四十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复杂水文地质、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应当根据本矿井条件,在防治水、煤层自然发火时综合考虑防治冲击地压。
第四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避免因冲击地压产生火花造成煤尘、瓦斯燃烧或爆炸等事故的专项措施。
第四十二条 开采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特厚煤层时,在确定合理采煤方法和工作面参数的基础上,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并由企业技术负责人审批。
第四十三条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急倾斜煤层,顶板具有难垮落特征时,应当对顶板活动进行监测预警,制定强制放顶或顶板预裂等措施,实施措施后必须进行顶板处理效果检验。
第三章 冲击危险性预测、监测、效果检验
第四十四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区域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区域预测)和局部危险性预测(以下简称局部预测)。区域预测即对矿井、水平、煤层、采(盘)区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局部预测即对采掘工作面和巷道、硐室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划分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和确定危险等级。
第四十五条 区域预测与局部预测可根据地质与开采技术条件等,优先采用综合指数法确定冲击危险性,还可采用其他经实践证明有效的方法。预测结果分为四类: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弱冲击地压危险区、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强冲击地压危险区。根据不同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第四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区域与局部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监测制度,区域监测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局部监测应当覆盖冲击地压危险区,区域监测可采用微震监测法等,局部监测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电磁辐射法等。
第四十七条 采用微震监测法进行区域监测时,微震监测系统的监测与布置应当覆盖矿井采掘区域,对微震信号进行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并确定微震发生的时间、能量(震级)及三维空间坐标等参数。
第四十八条 采用钻屑法进行局部监测时,钻孔参数应当根据实际条件确定。记录每米钻进时的煤粉量,达到或超过临界指标时,判定为有冲击地压危险;记录钻进时的动力效应,如声响、卡钻、吸钻、钻孔冲击等现象,作为判断冲击地压危险的参考指标。
第四十九条 采用应力监测法进行局部监测时,应当根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确定应力传感器埋设深度、测点间距、埋设时间、监测范围、冲击地压危险判别指标等参数,实现远距离、实时、动态监测。
可采用矿压监测法进行局部补充性监测,掘进工作面每掘进一定距离设置顶底板动态仪和顶板离层仪,对顶底板移近量和顶板离层情况进行定期观测;回采工作面通过对液压支架工作阻力进行监测,分析采场来压程度、来压步距、来压征兆等,对采场大面积来压进行预测预报。
第五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根据矿井的实际情况和冲击地压发生类型,选择区域和局部监测方法。可以用实验室试验或类比法先设定预警临界指标初值,再根据现场实际考察资料和积累的数据进一步修订初值,确定冲击危险性预警临界指标。
第五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有技术人员专门负责监测与预警工作;必须建立实时预警、处置调度和处理结果反馈制度。
第五十二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进行日常监测,防冲专业人员每天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监测数据、生产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编制监测日报,报经矿防冲负责人、总工程师签字,及时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第五十三条 当监测区域或作业地点监测数据超过冲击地压危险预警临界指标,或采掘作业地点出现强烈震动、巨响、瞬间底(帮)鼓、煤岩弹射等动力现象,判定具有冲击地压危险时,必须立即停止作业,按照冲击地压避灾路线迅速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并报告矿调度室。
第五十四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实施解危措施时,必须撤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所有与防冲施工无关的人员,停止运转一切与防冲施工无关的设备。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对解危效果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确认危险解除后方可恢复正常作业。
第五十五条 停采3天及以上的冲击地压危险采掘工作面恢复生产前,防冲专业人员应当根据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检测监测情况对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进行评价,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四章 区域与局部防冲措施
第五十六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采取区域和局部相结合的防冲措施。在矿井设计、采(盘)区设计阶段应当先行采取区域防冲措施;对已形成的采掘工作面应当在实施区域防冲措施的基础上及时跟进局部防冲措施。
第五十七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选择合理的开拓方式、采掘部署、开采顺序、煤柱留设、采煤方法、采煤工艺及开采保护层等区域防冲措施。
第五十八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开拓方式选择时,应当参考地应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开拓巷道层位与间距,尽可能地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第五十九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采掘部署时,应当将巷道布置在低应力区,优先选择无煤柱护巷或小煤柱护巷,降低巷道的冲击危险性。
第六十条 冲击地压矿井同一煤层开采,应当优化确定采区间和采区内的开采顺序,避免出现孤岛工作面等高应力集中区域。
第六十一条 冲击地压矿井进行采区设计时,应当避免开切眼和停采线外错布置形成应力集中,否则应当制定防冲专项措施。
第六十二条 应当根据煤层层间距、煤层厚度、煤层及顶底板的冲击倾向性等情况综合考虑保护层开采的可行性,具备条件的,必须开采保护层。优先开采无冲击地压危险或弱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有效减弱被保护煤层的冲击危险性。
第六十三条 保护层的有效保护范围应当根据保护层和被保护层的煤层赋存情况、保护层采煤方法和回采工艺等矿井实际条件确定;保护层回采超前被保护层采掘工作面的距离应当符合本细则第二十七条的规定;保护层的卸压滞后时间和对被保护层卸压的有效时间应当根据理论分析、现场观测或工程类比综合确定。
第六十四条 开采保护层后,仍存在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必须采取防冲措施。
第六十五条 冲击地压煤层应当采用长壁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
第六十六条 缓倾斜、倾斜厚及特厚煤层采用综采放顶煤工艺开采时,直接顶不能随采随冒的,应当预先对顶板进行弱化处理。
第六十七条 冲击地压矿井应当在采取区域措施基础上,选择煤层钻孔卸压、煤层爆破卸压、煤层注水、顶板爆破预裂、顶板水力致裂、底板钻孔或爆破卸压等至少一种有针对性、有效的局部防冲措施。
采用爆破卸压时,必须编制专项安全措施,起爆点及警戒点到爆破地点的直线距离不得小于300米,躲炮时间不得小于30分钟。
第六十八条 采用煤层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具体条件综合确定钻孔参数。必须制定防止打钻诱发冲击伤人的安全防护措施。
第六十九条 采用煤层爆破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煤岩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具体条件确定合理的爆破参数,包括孔深、孔径、孔距、装药量、封孔长度、起爆间隔时间、起爆方法、一次爆破的孔数。
第七十条 采用煤层注水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煤层条件及煤的浸水试验结果等综合考虑确定注水孔布置、注水压力、注水量、注水时间等参数,并检验注水效果。
第七十一条 采用顶板爆破预裂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顶板岩层柱状图、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工作面来压情况等,确定岩层爆破层位,依据爆破岩层层位确定爆破钻孔方位、倾角、长度、装药量、封孔长度等爆破参数。
第七十二条 采用顶板水力致裂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顶板岩层柱状图、顶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和工作面来压情况等,确定压裂孔布置(孔深、孔径、孔距)、高压泵压力、致裂时间等参数。
第七十三条 采用底板爆破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根据邻近钻孔柱状图和煤层及底板岩层物理力学性质等煤岩层条件等,确定煤岩层爆破深度、钻孔倾角与方位角、装药量、封孔长度等参数。
第七十四条 采用底板钻孔卸压防治冲击地压时,应当依据冲击危险性评价结果、底板煤岩层物理力学性质、开采布置等实际具体条件综合确定卸压钻孔参数。
第七十五条 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实施解危措施后,必须进行效果检验,确认检验结果小于临界值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
防冲效果检验可采用钻屑法、应力监测法或微震监测法等,防冲效果检验的指标参考监测预警的指标执行。
第五章 冲击地压安全防护措施
第七十六条 人员进入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时必须严格执行“人员准入制度”。准入制度必须明确规定人员进入的时间、区域和人数,井下现场设立管理站。
第七十七条 进入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人员必须采取穿戴防冲服等特殊的个体防护措施,对人体胸部、腹部、头部等主要部位加强保护。
第七十八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供电、供液等设备应当放置在采动应力集中影响区外,且距离工作面不小于200米;不能满足上述条件时,应当放置在无冲击地压危险区域。
第七十九条 评价为强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不得存放备用材料和设备;巷道内杂物应当清理干净,保持行走路线畅通;对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内的在用设备、管线、物品等应当采取固定措施,管路应当吊挂在巷道腰线以下,高于1.2米的必须采取固定措施。
第八十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巷道必须采取加强支护措施,采煤工作面必须加大上下出口和巷道的超前支护范围与强度,并在作业规程或专项措施中规定。加强支护可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门式支架、垛式支架、自移式支架等。采用单体液压支柱加强支护时,必须采取防倒措施。
第八十一条 严重(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必须采取防底鼓措施。防底鼓措施应当定期清理底鼓,并可根据巷道底板岩性采取底板卸压、底板加固等措施。底板卸压可采取底板爆破、底板钻孔卸压等;底板加固可采用U型钢底板封闭支架、带有底梁的液压支架、打设锚杆(锚索)、底板注浆等。
第八十二条 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巷道扩修时,必须制定专门的防冲措施,严禁多点作业,采动影响区域内严禁巷道扩修与回采平行作业。
第八十三条 冲击地压巷道严禁采用刚性支护,要根据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支护设计,可采用抗冲击的锚杆(锚索)、可缩支架及高强度、抗冲击巷道液压支架等,提高巷道抗冲击能力。
第八十四条 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必须设置压风自救系统。应当在距采掘工作面25至40米的巷道内、爆破地点、撤离人员与警戒人员所在位置、回风巷有人作业处等地点,至少设置1组压风自救装置。压风自救系统管路可以采用耐压胶管,每10至15米预留0.5至1.0米的延展长度。
第八十五条 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制定采掘工作面冲击地压避灾路线,绘制井下避灾线路图。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作业人员必须掌握作业地点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的避灾路线以及被困时的自救常识。井下有危险情况时,班组长、调度员和防冲专业人员有权责令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停电撤人。
第八十六条 发生冲击地压后,必须迅速启动应急救援预案,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恢复生产前,必须查清事故原因,制定恢复生产方案,通过专家论证,落实综合防冲措施,消除冲击地压危险后,方可恢复生产。
第六章 附 则
第八十七条 本细则自2018年8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冲击地压隐患排查整改情况汇报
根据我国最新定义,冲击地压又称岩爆,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
在我们姚桥煤矿,虽然定性为无冲击地压危险性,但是在以后,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可能先后后有冲击地压现象发生。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冲击地压的危害将更加突出。所以说煤桥煤矿在以下几个工作面设点观测冲击地压危险性,1、7717工作面材料道,由于受到采空区影响,7717材两帮及顶底板受到严重压力影响,两帮及底板突出严重,变形量最大达到1350mm,压力导致帮锚杆发生螺丝崩出现象,为预防压力进一步增大,我矿积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在工作面两帮及底打卸压孔进行卸压;
2、在工作面前打两道超前支架进行支护;
3、对两帮锚杆进行加固及挂风筒布进行遮挡防止崩出伤人;
2、在7243工作面,由于在矿井井筒附近开采,为防止出现冲击压力事故,在工作面采取打煤粉钻孔进行冲击压力判定;
3、在西六工作面,由于受到上层陷落柱的影响,对巷道影响很大,导致巷道变形,为防止巷道变化进一步增加,特在西六设点观察巷道的变形量,如压力增加,采取加强支护进行防治;
4、对于7011工作面,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压力较大,故采取钢丝绳压在锚杆盘下进行帮突出预防。
第五篇:郓城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终稿)
冲击地压事故应急预案 事故类型和危险程度分析 1.1 冲击地压事故危险源分析
冲击地压灾害通常指井下巷道(或工作地点)顶部、两帮和底部岩石在应力(构造应力、开采引起的支承应力等)的作用下,产生突然、剧烈的变形、移动、冒落产生的危险和危害。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有:煤(岩)自身的物理力学性能和采深、地质构造应力、采煤方法、煤柱、巷道布臵、开采顺序、放炮震动触发、顶板管理方法等。
根据矿井冲击倾向性鉴定结果,郓城煤矿3号煤层顶板岩层属于Ⅲ类,为强冲击倾向性的顶板岩层;底板岩层属于Ⅰ类,为无冲击倾向性的底板岩层,因此矿井部分采掘工作面受自然地质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影响有发生冲击地压的可能。特别是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和范围的不断延伸,冲击地压灾害日益加剧,已成为严重威胁各矿安全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1.2 冲击地压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1.2.1 冲击地压事故类型
冲击地压的分类方法较多。根据冲击地压的物理特征分为压力型、突发型和爆裂型三种;根据冲击地压的能量特征分为微冲击、弱冲击、中等冲击、强烈冲击和灾害性冲击五种;根据参与冲击地压的岩体分为煤体冲击(煤爆)和围岩冲击(岩爆)两种;根据显现强度及其对煤和岩层、支架、设备的破坏程度分为弹射、煤炮、微冲击和强冲击四种等。我国冲击地压的分类方法:
一是根据冲击地压破坏后果分为三类。一般冲击地压:产生的破坏后果轻微,不需要进行修复;破坏性冲击地压:对生产造成一定的破坏,需要进行修复;冲击地事故:由于冲击地压及其伴随现象(冒顶、巷道严重变形、诱发煤与瓦斯突出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或由于井巷、采场造成破坏中断工作8小时以上的冲击地压。
二是根据地震仪或微震监测系统观测记录确定的冲击地压显现强度,按里氏地震级分为1、2、3、4、5、6级。
1.2.2 冲击地压事故危险程度分析
在矿井采矿作业过程中,由于受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采动应力等的影响,有可能形成较高的应力集中,当应力集中达到一定程度,煤(岩)体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采掘作业扰动下(如放炮、割煤、放煤、移架等作业工序),导致煤(岩)体瞬间失稳破坏,发生冲击地压。冲击地压发生时,往往出现大量煤(岩)体抛出、巷道底板突然鼓起或巷帮整体外移,伴随巨大声响和剧烈震动并形成空气冲击波,扬起大量煤尘。冲击地压从发生到结束一般只有几秒时间,现场作业人员难以及时撤离。冲击地压对现场作业人员和生产采场的主要危害有:
⑴抛出或挤出的煤(岩)体可能砸(挤)伤现场作业人员。⑵剧烈的震动可能将设备、工具、人员弹起,造成人员伤亡。⑶空气冲击波可能破坏局部通防设施,形成局部风流逆转,扬起大量煤尘。⑷瓦斯异常区域还可能出现瓦斯积聚和突出。
冲击地压事故对现场作业人员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生产破坏严重,并可能造成冒顶、巷道和采场破坏、瓦斯煤尘爆炸、瓦斯突出等次生、衍生的人员伤亡事故。应急处臵基本原则 2.1 及时汇报
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及时通过电话等方式向矿调度室、区队值班人员汇报事故的基本情况(事故发生的单位、时间、地点、人员情况、事故性质、影响范围及发生原因等)。
2.2 先确认后处理的原则
现场处理前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认事故现场的安全保证程度,制定应急方案,必要时先对危险区域进行处理,防止事故的扩大。
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应急处理要把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采取的方案措施必须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为出发点,既要考虑被救人员的安全,又要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遇险人员被营救出后,先在现场进行急救再升井,防止贻误最佳抢救时间。
2.4 统一指挥原则
应急救援必须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进行,避免盲目采取行动影响事故救援工作的开展和造成事故的扩大。
2.5 自救互救原则
应急救援过程中,被困人员根据现场条件积极开展自救、互救工作,配合外围救援工作。组织机构
设立勘探测量大队驻郓城煤矿冲击地压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负责组织指挥应急救援工作
总指挥:大队长
副总指挥:主任工程师、分管大队长、安全副经理、技术副经理、生产副经理、机电副经理。
成员:作业队负责人、班组长。4 预防与预警 4.1 危险源监控
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是矿冲击地压防治的专门机构,配备有专职人员和防冲队。防冲队成立了以项目部经理为组长的冲击地压防治小组,分别负责本单位冲击地压防治工作。
4.1.1 冲击地压事故的监测监控方式方法
(1)首先采用经验类比法、岩层运动和矿山压力分析法、综合指数法分析初步确定冲击危险区域和危险程度。
(2)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危险区域全程采用钻屑法进行监测和确定冲击危险程度。
(3)现场监测有冲击危险时,监测人员必须立即停止工作面作业,撤出所有受威胁人员并汇报矿调度室和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值班人员。
(4)凡监测具有冲击危险的区域,必须加密监测并及时采取解危措施和进行解危效果检验。
(5)经监测存在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采取大直径钻孔卸压、煤层爆破卸压和顶板爆破卸压等措施进行解危治理,直至危险解除。
(6)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建立冲击危险区域监测、解危处理台帐并及时更新。
4.1.2 冲击地压事故主要预防措施
(1)抓好作业规程、措施的编制,加强现场管理。
(2)分析认为有严重冲击危险的区域应提前采取措施进行卸压处理,并在生产过程中加密监测。
(3)编制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项措施,具体说明危险区域、预防措施、监测和治理方法以及冲击地压发生时的避灾路线和应急措施。
(4)冲击地压危险区域放炮警戒半径不小于150米,躲炮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冲击危险区域内巷道的支护质量、巷道断面等必须达到设计和安全要求,巷道内不得码放任何无关物料、设备及配件,正在使用的设备要生根联牢。
(6)在冲击危险区域作业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熟悉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条件、征兆以及应急措施,提高防灾、抗灾的能力。
(7)根据影响冲击地压地质条件、开采条件、煤层及顶底板条件等因素,结合现场施工实际开展隐患排查活动,划定危险区域,进行监测和治理,确保施工安全。4.2 预警行动 4.2.1 事故预警条件
由于冲击地压事故的突发性特点,在发生冲击地压之前,很难发现其征兆。因此,冲击地压的预警主要依靠对区域构造,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的冲击倾向,煤岩埋藏深度,作业地点周边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预测措施取得的数据资料来判断。
4.2.2 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及流程
(1)当现场作业人员发现有冲击地压发生预兆时的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及流程:
现场人员——项目部、矿调度室——分管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安检部、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等,由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派人进行现场监测确定是否有冲击危险。
(2)当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监测人员发现有冲击危险时的预警信息发布的方式及流程:
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监测人员——项目部、矿调度室——分管副总经理、副总工程师、安检部、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
4.2.3预警措施与预警级别
当现场出现以下征兆时,相关人员必须立即发出警报,组织人员撤离危险地点,设好警戒,并向矿调度室和项目部汇报,等候处理。
(1)采掘作业现场出现煤炮频繁,压力异常增大,煤体瞬间整体外移、顶底板剧烈震动、顶板猛烈下沉、底板突然鼓起等宏观矿压显现时。(2)采掘工作面煤岩体破坏性抛出或出现炸帮、弹射现象、顶板断裂声加剧、响声逐渐增大加密,由清脆变沉闷时。
(3)支柱折断、柱帽和顶梁变形加剧时。
(4)利用钻屑法监测,监测钻孔数量不少于3个,根据钻屑法监测结果确定冲击地压预警级别如下:
①当监测地点所有钻孔钻进至10米无冲击危险时,可判定该区域无冲击危险。
②当监测地点所有钻孔钻进9~10米有冲击危险时,可判定该区域为弱冲击危险,必须严格执行专项防治冲击地压措施。
③当监测地点任何一个钻孔钻进7~9米有冲击危险且该钻孔附近两个控制钻孔施工情况与之相同时,可判定该区域有中等冲击危险,必须停止工作,撤出所有受威胁人员,由专业防冲人员跟班监测确定冲击危险区域,进行解危处理。
④当监测地点任何一个钻孔钻进4~7米有冲击危险且该钻孔附近两个控制钻孔施工情况与之相同时,可判定该区域有强冲击危险,必须立即停止工作,撤出所有受威胁人员,在距监测地点150米处设臵警戒,禁止无关人员入内,由专业防冲人员从低应力区逐步向高应力区进行解危。
⑤当监测地点任何一个钻孔钻进1~4米有冲击危险时,可判定为极强冲击危险,必须立即停止工作,撤出所有受威胁人员,禁止人员入内,组织专家进行论证,确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出现上述情况时,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人员必须及时到达事故汇报地点,利用钻屑法进行检验,发现有中等及以上冲击危险时,立即通知生产单位和矿调度室停止生产,撤出所有受威胁人员,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解危处理。信息报告程序
5.1报警系统及程序
利用井下小灵通、矿程控电话、语音广播系统作为报警系统。事故汇报程序:
1、事故发生后,灾害现场负责人(区队带班人员、班组长、安监员或施工人员)通过电话汇报矿调度室(调度室人员24小时值班),现场事故汇报人员必须详细叙述事故发生单位概况、时间、地点、事故现场情况、简要经过、影响范围、人员伤亡情况、原因、事故类型、已采取的措施、事故控制情况、汇报人姓名等。有条件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减小事故危害。
2、矿调度室接到报告后,立即电话报告值班矿领导、矿长、总工程师和有关人员。项目部主要领导必须24h开手机,以便及时进行联系。
3、矿调度室负责将事故情况如实汇报逐级上报事故情况。
5.2现场报警方式
主要有设定超限报警或电话、无线电话报警和语音报警。
5.3 通讯、联络方式
郓城项目部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调度值班电话:2055601 6 应急处臵 6.1 响应分级 应急响应由低到高依次分为IV、Ⅲ、Ⅱ、Ⅰ四级。
(1)IV级响应:发生一般事故或者3人以下涉险,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再发展,启动本煤矿应急预案。
(2)Ⅲ级响应:发生较大事故,或3人以上、10人以下涉险,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再发展,启动龙矿集团应急预案。
(3)Ⅱ级响应:发生重大事故,或10人以上、30人以下涉险,事故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不再发展,由菏泽市政府报请省级人民政府启动《山东省煤矿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4)Ⅰ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事故,或30人以上涉险,由省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启动应急预案。
报请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响应前,应首先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响应。
6.2 响应程序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事故发生后,首先启动本单位应急预案,根据事故级别及发展态势,确定是否请求启动上一级应急预案
6.3 处臵措施
(1)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后,现场人员必须立即向矿调度室汇报,汇报事故发生地点、有无人员遇险、现场人数及计划采取的避灾自救措施。
(2)调度室接到电话后必须按重大事故处理程序通知有关领导及部门成立抢险指挥部,进行事故处理。冲击地压应急组织成员单位接到矿调度室通知后,必须立即组织好人员、准备好器材,随时接受抢险指挥部的命令,及时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3)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后,若现场出现人员伤亡,灾区现场管理人员必须立即组织抢救,及时将伤亡人员抬离事故发生地点,按冲击地压事故避灾路线撤至150米外的进风流安全地点,随时与矿调度室保持联系。
(4)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后,若现场有人员遇险被困,灾区现场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清点人数,确定遇险被困人员及其可能被困地点,汇报矿调度室,并按冲击地压事故避灾路线组织人员撤至距事故发生地点150米外的进风流安全地带,等待矿调度室的抢险救灾命令。
(5)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后,若现场无人员伤亡,灾区现场管理人员必须立即清点人数,按冲击地压事故避灾路线组织人员撤至距事故发生地点150米外的进风流安全地带,等待矿调度室的抢险救灾命令。
(6)接到矿调度室通知后,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有关人员应及时到现场进行监测,分析判断现场是否仍有可能发生冲击,及时将现场有关情况向上级领导汇报。只有经监测无冲击危险时,方可开展救援工作,否则必须先采取解危措施。
(7)在现场抢险救灾之前,经防冲办分析监测可以执行现场抢险后,所有救灾人员要服从指挥部命令,积极参加事故抢险工作,首先必须维护好抢救现场安全通道,确保救护人员的安全;其次要保证外围的运输、进料等系统畅通无阻。(8)在现场抢险救灾之前,通风部门必须安排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安全地带监测通风、有害气体等情况,必要时采取临时措施改善事故区域通风状况,降低有害气体浓度,瓦斯超限的区域必须切断电源。
(9)抢救遇险人员必须首先恢复事故发生地点支护,清理后路的障碍物,保证后路畅通。如顶板完好,只是帮部煤体冲出,可采用沿已冲击帮打贴帮点柱或架设抬棚等支护措施;如顶板破碎,可采用掏梁窝架设单腿棚进行处理。
(10)在现场抢险救灾过程中,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人员要随时对冲击地压发生地点附近进行监测,保证救援工作的安全,同时做好现场勘查、记录,及时将监测情况和事故可能发展的态势及建议采取的措施向现场指挥组汇报。
(11)利用钻屑法监测前,应根据前期监测情况或参照与发生冲击地点相似条件的监测资料,初步确定安全区域。然后根据钻屑法监测数据,逐步缩小并确定有冲击危险的区域。
(12)有人员遇险时,应慎重采用爆破卸压的方式解危,避免诱发再次冲击。
(13)当有人员遇险被困时,现场指挥组应尽最大可能与遇险人员取得联系,了解遇险被困人员基本情况,向被困人员提供生存保障措施,稳定被困人员情绪,通知遇险被困人员对被困地点附近采取加强支护的措施及自救互救的注意事项。
(14)应急救援现场解危应采用钻孔卸压,由低应力区逐步向冲击地点进行解危,解危效果检验尾随钻孔卸压施工进行,以便于确定卸压钻孔施工间距。
(15)临近冲击地点时,应适当缩小卸压钻孔间距或采用打密集钻孔的方法进行卸压,避免在冲击地点附近施工,防止引起冲击地点大的震动。
(16)事故的应急处臵必须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靠的措施,确保安全。应急物资与装备保障
(1)冲击地压事故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储备由防治冲击地压办公室、综合办、经营办等部门负责储备和管理,并保障救灾物资、设备足额储备,状态完好。
(2)储备资源不能满足救灾需求,需动员和征用社会物资时,指挥部及时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