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煤工作面初采总结
15103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总结
采煤队于2014年6月1日4点班进入15107回采工作面开始初采至今,通过对15107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对15107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作如下总结。
一、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分析
(一)顶板垮落情况分析
采煤队2012年8月8日搬入15107工作面开始回采,至8月23号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局部垮落,8月24号—8月26号(推进度为进风12.6m、回风29.5m处)期间工作面采空区直接顶大范围垮落,回风落山塌落严密。8月27号-8月30号(推进度为进风22.6m、回风38.1m处)工作面采空区垮落严密,回风落山塌落严密。到目前(9月5号)工作面及回进风落山无明显顶板垮落动压波冲击现象。
(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
工作面初采至今,8月20号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增大,分析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局部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8月31号4点班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量突然大量增加分析认为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大范围垮落导致出水量增加;9月1号-9月5号工作面出水量较为稳定无增大趋势分析认为回采工作面为上坡趋势回采部分水进入落山因而大顶垮落无明显出水量增加。
(三)总结
通过工作面顶板垮落情况和工作面出水量分析,工作面大顶呈现局部逐渐垮落趋势,进风侧垮落趋势相对大于回风侧,大顶拱形桥断裂在进风推进度22.6m,回风推进度38.1m处。
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
(一)工作面顶板动态柱状监测图分析
通过初采期间对工作面顶板在线监测柱状图分析自8月8日到现在工作面整体矿压柱状图未出现压力骤增骤减现象,故初采期间未出现大顶拱形桥断裂冲击波现象。
8月8号-8月15号整体压力柱状图呈平稳现象,整体表现为80-122架柱状图压力偏高。40-79架柱状压力图呈偏高现象,1-39架柱状压力图压力偏低,最高柱状压力体现在8月14日-8月15日期间100架-122架间,最高压力峰值达到45Mp-50Mp。
8月16号-8月25号期间70-122架压力柱状图一直偏高,平均压力在35Mp以上;50-70架压力开始增大,但增值幅度不大,平均压力在30Mp左右;1-50架压力开始增加,平均压力在30Mp以上。
8月26日-8月31期间(进风推进度为22.6m,回风推进度为38.1m),工作面柱状压力整体较高,呈居高不下状态,分析认为拱形桥距离增加承受断裂扭矩增加,为大顶断裂的前兆。
9月11日-9月5日工作面柱状图压力整体回落,虽1-50架局部地段仍有波动,但整体保持在30Mp以下,故分析认为15107工作面大顶段落在8月31日进风22.6m、回风38.1m处。
(二)工作面压力线性曲线图分析
1-40架8月8日-8月16日曲线图压力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大现象,其中30-40架压力相对偏大。8月17日-8月25日曲线图压力相对下降而又持续升高状态。8月31日后压力普遍下降呈平稳状态。
41-80架8月8日-8月16日曲线图压力保持平稳无明显增大现象;8月17日-8月31日曲线图压力普遍增加并保持增高不下状态,其中70-80架曲线图压力相对较低。分析认为8月31日工作面出水量增加为工作面中部顶板局部大范围垮落而导致出水量增加。
81-122架压力曲线图8月8日-8月16呈上升趋势,8月17日-8月20日曲线图相对下降并保持平稳,8月20日-8月25日曲线图压力升高并保持增高不下状态,8月26日-8月31日曲线图压力下降保持平稳,分析认为8月31日工作面回风落山出水猛然增加预计在80架前的顶板大范围局部垮落。
(三)总结
根据工作面顶板动态柱状监测图和工作面压力线性曲线图分析工作面顶板局部垮落顺序为回风段顶板局部垮落较早,其次为中部段顶板局部垮落,最后进风段顶板垮落。分析认为15107工作面大顶段落在8月31日进风22.6m、回风38.1m处。
三、15107工作面初采期间矿压及大顶垮落距总结 通过工作面现场顶板情况分析和顶板在线监测系统分析认为15107工作面顶板整体呈零碎式垮落,故没有出现一次性大顶断裂产生的剧烈冲击波现象。分析认为大顶拱形桥断裂在进风推进度22.6m,回风推进度38.1m。
四、将来接续回采工作面大顶垮落距推断分析
通过对15107工作面的顶板压力观测和15102、15105、15111工作面的大顶断裂距离推断将来接续工作面大顶垮落距推断为30m-40m之间。
五、周期来压步局推断分析
根据8月8日-8月31日(推进度为进风22.6.2m、回风38.1m处)内工作面直接顶大范围垮落和15102、15105工作面周期来压步局推断,15107工作面及接续工作面的周期来压步局为20-25m,今后将通过工作面实际压力情况和顶板在线监测情况进一步观测工作面周来来压步局为回采工作面顶板管理做真实的理论的依据。
生产技术部
2013-9-4
第二篇:采煤工作面跨采技术总结
采煤工作面跨采技术总结
随着矿井生产的延续,在采煤工作面回采区域内、下覆系统巷道及老巷不断增多,给回采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也降低了矿井煤炭资源回收率。
我矿二采区已回采的多块工作面都有跨巷开采的技术实例,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均为采前加固支护、跨巷时实行区域巷道封闭管理、跨采后及时修复加固(若为废弃老巷则及时封闭);跨采老巷提前充填底板薄弱区域。
例:2812工作面跨采221材料回风上山的经验
1、跨采条件
1.1工作面概况
2812工作面位于一水平二采区第一区段,属最底层可采煤层,上覆2212工作面(已回采)及2312-2工作面(已回采)、2312-1工作面已布置完毕,即将回采。工作面以北为南北矿边界隔离煤柱,以东为2811工作面采止保安煤柱,以南为2824工作面(正在布置),以西为一、二采区隔离煤柱。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452m、倾斜长度113m、工作面煤层倾角8°、面积(斜面积)51578㎡。工作面范围内煤厚3.0m~3.9m;平均3.5m。伪顶为0.10~0.30m灰色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直接顶为2.0m~2.6m灰色泥质粉砂岩,含一层0.2m厚的煤线;老顶为14.5~16m左右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含较多黄铁矿结核,层理明显。直接底为2.00~2.50m浅灰黄色粘土岩、夹少量粉砂质泥岩;老底为1.00~2.80浅灰色细砂岩。
1.2老巷概况
采区设计时221材料回风上山老巷布置在该工作面回采区域内,自+600m总风底版道穿至工作面上方2#煤层内,现工作面推采时,需要推采过此斜巷。该巷采用锚喷支护(局部架设有螺纹钢格栅支架),半圆拱型,宽2.9m ,高2.95m ,斜长共计47m。
1.3问题的提出
由于221材料回风上山老巷布置在该工作面回采区域内,采用常规推采方法将会对开采过程中的安全构成威胁,若丢弃剩余煤炭不回采,又会丢弃掉部分煤炭,造成浪费,并且会增加煤柱压桩范围,加大下覆区域系统巷道的维修难度。因此有必要针对现场实际采取特殊措施,使该工作面安全推过此穿层斜交转载斜巷。
2、跨采方案设计
2.1跨采设计技术分析
根据该巷与工作面相对位置关系及巷道围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巷道破坏需经历以下5 个阶段:
(1)斜巷工作面底板段轻微影响阶段;
(2)斜巷工作面底板段显著影响阶段;
(3)斜巷工作面与巷道相交阶段;
(4)斜巷工作面顶板显著影响阶段;
(5)斜巷工作面顶板轻微影响阶段。
支护设计的重点在于确定顶板及底板显著变化的临界距离提出支护措施,根据工作面支承压力分布特征、底板矿山压力分布特征、老巷
围岩状态等提出合理跨采方案。在一个周期来压过程中,顶板支承压力的分布和显现,包含以下两个过程:(1)岩梁运动相对稳定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支承压力大小和分布的变化都是渐进的、均衡的,在巷道和工作面附近支承压力显现的变化是平缓的均匀的(2)岩梁运动显著变化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岩梁断裂前夕开始,至老顶运动结束,随岩梁的运动状态的明显改变,支承压力分布和显现急剧变化,支承压力的分布主要包括:岩梁断裂时,在断裂部位应力集中;断裂结束后,断裂线附近的力下降和迅速向两侧转移,支承压力分布明显的分为内外应力场;随工作面推进和岩梁回转运动加速内应力场的高峰向煤壁方向转移,直至岩梁触矸,压力降到最小,外应力场重新向前方扩展。工作面采时底板应力分布和巷道围岩应力是遵循一定规律变化的。工作面跨采时,底顶岩层中最大主应力σ及其与煤层法线夹角α的变化情况表明:围岩主应力方向随工作面逼进逐渐回转,工作面前方5m以外α值较小,巷道两帮及拱部变化较小,不对称分布,但工作面煤壁下方4m ,α值达到20°~50°时,巷道反推进方向侧的帮及拱部出现了上述破坏现象。巷道距离煤层的法向距离越小,α值变化越大,这种破坏特征越明显。因此,对上述容易破坏的部位,应加强支护,且应提前加固。为进一步明确加固范围,需要找出在采动影响下,采煤引起的底板破坏深度。根据矿压理论,工作面底板支承力划分为3 个区。即Ⅰ区主动应力区(即高应力压缩区), Ⅱ区为过渡区, Ⅲ区为被动应力区(拉断鼓胀区)。
根据经验公式有:
D = rCOSθr = reαtanΨ
式中: D —底板破坏深度;
r —破坏区域半径;
Ψ —底板岩石内摩擦角;
α—应力移动扩展角。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出处于工作面底板下方3.5m 范围段巷道围岩发生明显的变形,周边出现塑性破坏区,围岩塑性区随应力的增加而扩展,从而引起明显的矿压显现因此需要对该范围的围岩进行重点加固。
2.2工作面跨采斜巷技术措施
(1)采前充填加固:老巷穿层布置,与工作面煤岩层呈立体交叉关系,开门点位于煤层底板内,逐渐向北为穿层布置,过渡到煤层顶板内。为减缓应力集中的影响,需要对巷道围岩进行早期加固。巷道A 区采用木垛及浮矸充填的矸石带进行加固,充填范围为自巷道与煤层交叉处0.5m岩柱至巷道拱顶距离煤层底板岩柱3.5m处,岩柱大于3m以外的部分,不用加固,对于。
巷道顶板距离煤层底板小于0.5m范围,未采取充填措施,工作面推至巷道时,机道内的煤矸形成自然充填物,达到充填的目的。
D 区巷道采用木垛及浮矸充填的矸石带进行加固,充填范围为自巷道底与煤层顶板1.5m至巷道距离煤层底板岩柱大于3.5m 处,充填长度为6m ,对岩柱大于3.5m 以外的部分,无需加固。对于小于1.5m 范围地段,进行打锚网加固,防止巷道受采动影响,产生严重的冒顶、片
帮现象。
(2)推透时, ①造假底。自斜巷处于底板岩柱5m 范围开始,进行铺底加固,在支架底座下沿倾斜方向铺设3.2m工字钢(布置一对工字钢,间距0.5m/对),以加大支柱的受力面积,直至硬底破坏为止,铺底以斜巷对工作面的铅垂投影中心线为基准,并挂标识牌,在其上下4m 范围进行加固,随工作面推采逐渐下移。工作面底板揭露斜巷后,底板空硐用松动的煤矸及时充填,临透前,少装药,用机组割煤,减轻对底板的破坏;严格执行敲帮问顶制度,摘除危岩悬矸,在斜巷内按间距3m支设木垛。木垛设挡矸墙,防止掉落的矸石滚动伤人,严禁无关人员进入该区域。②造假顶。当巷道进入顶板时,及时在柱空中用π型钢维护,间距1.5m ,在其上穿摞方木造假顶,单体支柱配工字钢梁,直至顶板静岩柱4m为止。
(3)严格落实预透七防制度。贯通老巷前,技术人员认真编制安全技术措施,防治有害气体超限、通风系统紊乱、放炮着火、崩坏设备、贯通伤人及冒顶等事故。
(4)老巷预透工作面底板位置精确预计。由于该巷道为穿层布置,工作面推采时,巷道布置在底板下方,因此必须精确标识出老巷在工作面的位置,为此根据工作面平面图,计算出工作面相应的中心位置,用红漆画线。
3、跨采结果
通过对老巷与工作面的系统分析,运用矿压理论,提出了跨采老巷方案,采取了多条针对性的措施,保证了安全生产,提高了煤炭资源
回收率,减少了工作面搬家带来的工作量,保证了生产的连续性。
总之,对于采煤工作面跨巷开采技术的不断深入探讨与现场实践,跨巷开采能增加矿井煤炭资源回收及减少有利用价值的巷道利用,给矿井带来较大的收益。
第三篇: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华盖山煤矿 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2013年
会 审 意 见
编 制: 施工 单位: 生产技术部: 机 电 部: 调 度 室: 安全管理部: 总工程师: 矿 长:
一、概况:
103工作面位于1采区,西距Ⅵ’勘探线的ZK6-3钻孔86米,所属煤层为Ⅱ#煤层,工作面下巷标高为+1577m,下巷标高为+1591m;该面西侧是保安煤柱20m,北侧和东侧为拟布置104工作面,南侧为1采区102回采工作面。工作面平均走向长299.9m,倾斜长57.4m,总面积为17221.21㎡,始采于2012年4月20日,终采于2013年6月30日;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本工作面西为同一水平、同一煤层的102工作面,已于2011年9月回采结束,该面运输顺槽与本面回风顺槽相隔13m煤柱,对本面无影响;本面东北为拟布置104工作面。
本面主要受Ⅵ’勘探线上ZK6-3号钻孔控制,该钻孔在工作面西部,距工作面切眼86米。
本面对应地面无重要建筑物,地面最高标高+1790m,最底标高+1700m,与本面最小高差110m。本面对应地表无山涧、小溪等季节性水流。
二、煤层情况:
Ⅱ号煤层厚16.99-32.65m,平均15m,夹矸数随煤层厚度增大而变多,常含0~13层夹矸(炭质泥土岩),厚0.1—0.61m;煤层根据实测煤层倾角及勘探线钻孔机煤标高计算,本面范围内煤层倾角15~17°,平均16°。
本面Ⅱ#煤层原煤水分在8.64%~16.64%之间,平均12.69%;煤
层灰分均在18%以下,以中灰煤为主,兼有少量富灰煤;分析基弹筒发热量在3459~4728卡,可燃基弹筒发热量在6090~6554卡,较其他地区褐煤略为偏高;干燥基全硫平均1.37%,属中—低硫。
三、Ⅱ号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板:直接顶为灰白、绿灰、灰褐、灰黑色粘土岩、炭质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厚2—14.23米,炭质粘土岩厚0.6—2.98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71—9.02米,粉细砂岩厚6.77米。
底板:底板分下列三种情况:灰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粉砂质黏土岩为直接底板和间接底板。粘土岩厚0.3—9.54米,炭质粘土岩厚1.2—9.05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15—19.61米,粉细砂岩厚1.1—11.36米。
四、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
至工作面回采结束,未揭露明显断层,仅有次级褶曲分布。
五、水文地质情况:
本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面是第一个回采工作面,周边无窑水、采空区积水等威胁,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的通过煤层顶底板沿有利岩性段和裂隙带渗出的孔隙水,日排水量在40-85m³。矿井主要涌水为含水层的静储量,地下水通过相对隔水层自身的裂隙和导水裂隙带进入采空区。
六、其它地质情况:
回采期间,工作面未再揭露新断层及瓦斯涌出异常等现象,地
温、地压等情况正常。
七、采出量和损失量:
1、工作面计算采出煤量:224363吨。
2、工作面总损失煤量:95951.5吨。
3、损失分析:工作面损失主要是因为控制采高,煤层实际厚度基本在15m左右,为避免全煤厚开采导致地面塌陷,造成灌水等危害,煤层采高厚度平均为10.5米;并且,由于煤层含夹矸数量多、厚度厚,而且岩性为炭质泥土岩,持水性强而给水性弱,回采后难以运输、难以利用,会损坏运输机电设备,费时费力且无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回采工作面后帮堵塞,阻止回采更高的煤层,造成工作面全丢煤;总损失率达29.95%。
4、储量注销、增减及其它原因:工作面保护煤柱总量为59888.8吨;准备巷道保护煤柱量为47763.4吨;防水安全煤柱量为36907.2吨;④工作面实际采高为15米,与勘探资料的18.82米不符,期内煤厚减少约3.82米,期内注销总煤量为131575.4吨。
由于工作面采用放顶煤开采,除受构造影响、地损和永久煤柱注销外,工作面回收率为70.05%。
八、对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进行评价:
在回采过程中,由于巷压大,致使运输巷与回风巷刚性支护变形严重,需要及时进行翻修、维护,对回采过程中的运输、行人及通风造成困扰,此项未在回采地质说明书中提及。
除以上内容外,其余均与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提供的资
料基本相符。
九、对勘探、补堪资料进行评价:
根据白龙河井田第一期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指出,白龙河井区分布有9条大的断层分布及9条大的褶曲分布,其中只有4条褶皱构造穿过华盖山煤矿,距离最近的褶曲为7号背斜,在工作面的西部,向北北东倾伏。由于褶曲影响,工作面实际煤厚在15米左右,并无18.82米的煤层厚度,致使期内煤厚减少约3.82米,期内煤量注销约131575.4吨,除此外,其他方面与资料基本相符。
十、附图:
1、Ⅱ#煤层储量计算图
1:2000;
2、开采煤层实际综合柱状图
1:200;
第四篇:13104工作面初采初放工作总结
13014综放工作面初采初放工作总结
一、工作面简介
13104综放工作面属一采区第三个综放工作面,工作面西部为13103工作面采空区保护煤柱平均预留宽度11.7米,东部为13105工作面采空区保护煤柱平均预留宽度17米,南部为掘进时期揭露的F9断层保护煤柱,北部为机道上山保护煤柱,13014工作面走向平均长度530米,工作面倾斜长度140米,煤层厚度7.84米~10.31米,平均厚度8.61米,工作面煤层倾角26°,13104综放工作面采用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综采放顶煤。采用MG160/375-WD1型采煤机破煤装煤,SGZ630/220和SGZ630/264型刮板输送机运煤,13104综放工作面采用88副ZF3200/16/26液压支架配合6副ZFG3400/17.5/28液压支架支护顶板,工作面回采生产时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采空区顶板垮落。
二、端头与超前支护布置 一)、端头支护形式
13104综放工作面上、下端头各采用4对8根4.0mπ型梁配合DW315-30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支护,构成走向对棚,对棚一梁四柱,随工作面推进迈步前移,步距600mm,对棚间距800mm,对棚梁迈步错距为600mm,梁间距不大于150mm,并在上下端头切顶线处打一排密集柱,密集柱间距不大于300mm,不小于100mm,单体柱朝采空区侧呈俯角85°,防止采空区侧窜矸或顶板垮落时,防止单体柱向外推倒伤人,三用阀口朝采空区侧方向倾斜45°,方向保持一致。上、下端头安全出口高度不低于1800mm,宽度不小于800mm,必须保持巷道畅通无阻,通风良好。二)、超前支护形式
1、上顺槽
13104上顺槽超前支护采用DW28-280/100型单体液压支柱配合2.4mπ型梁进行支护,沿工作面走向布置,单体液压支柱间距900mm,一梁三柱,误差不超过±100mm。超前支护长度不低于20m(前10米对梁、后10米单梁支护)。第一排π型梁距巷道左帮300mm,第二排π型梁距巷道左帮1500mm,第三排π型梁距巷道左帮2900mm,排距误差不超过±100mm,π型梁接顶要严密,顶板凹凸不平处用圆木或半圆木绞顶背实,单体支柱必须挂防倒绳,软底必须穿柱鞋。
2、下顺槽
13104下顺槽超前支护采用DW28-280/100单体液压支柱配合2.4mπ型梁进行支护,沿工作面走向布置,一梁三柱,单体液压支柱间距为900mm,误差不超过±100mm,超前支护长度不低于20m(前10米对梁、后10米单梁支护),第一排π型梁距巷道左帮150mm,第二排π型梁距巷道左帮1250mm,第三排π型梁距巷道左帮3150mm,排距误差不超过±100mm,π型梁接顶要严密,顶板凹凸不平处用圆木或半圆木绞顶背实,单体支柱必须挂防倒绳,软底必须穿柱鞋。
三、顶板岩性情况:
顶板为中粗粒砂岩:灰白色,块状,含少量细砾,分选中等,次圆状,主要成分石英、岩屑,中等稳定,顶板岩石厚度8.95米。
底板为粉砂岩:灰黑色,块状,泥质砂岩,粒度均匀,微含碳屑,胶结致密,可见植物碎片,性脆,底板岩石厚度16.25米。
该采面基本顶为粗粒砂岩,灰白色,中粗粒结构,块状,含少量细砾,2-5mm占10%,分选中等,次圆状,主要成份石英、岩屑等,层状岩层岩石坚固性系数为2.5-2.8。直接顶为0.30m~0.37m的炭质泥岩,局部与泥岩互层,不稳定,深黑色,含炭质较高,夹有微细亮煤及暗煤,线理块状。
由于13104工作面顶板岩性与13103工作面同属一个煤层、煤层顶板岩性基本相同、依据13103综放工作面的初次来压步距情况、预测13104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在18-24m左右、周期来压步距在8-12m左右。
四、初采初放过程
我矿13014综放工作面于2014年5月5日开始进行初采初放阶段,5月12日当工作面推进到12米时发现采空区悬顶,悬顶面积为10平方米,我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安排由生产科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制定了13014综放工作面初采初放安全技术措施,对13104上顺槽超前支护段进行施工深孔预裂钻眼,于5月14日共施工二组8个深孔预裂钻眼,工作面推进到14.2米时,老塘悬顶面积为20平方米,开始对13014上顺槽前一组4个深孔钻眼进行深孔预裂爆破强制放顶工作,5月16日当工作面推进到18.6米时,老塘悬顶面积为50平方米,开始对13014上顺槽后一组4个深孔钻眼进行深孔预裂爆破强制放顶工作,爆破后13104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顶板局部出现垮落现象。
5月17日四点班19:10分左右,初采初放推进步距达到20.4米,1架—52架段采空区顶板充分垮落填实,5月18日夜零点班5:15分左右,初采初放推进步距达到23.2米,53架—94架段及上、下隅角顶板均已充分垮落填实,初次来压期间支架压力显现整体上较为平稳未出现起伏波动的较大的来压显现,在此期间压力主要显现在28架~48架,采空区顶板垮落时,顶板压力未作用在支架上,初采初放期间采空区的顶板垮落时,对工作面支架未造成损害,由现场实测的数据来看,可见其来压强度较为平缓,初采来压期间支架最大工作阻力41MPa,是额定工作阻力的100.3%,非来压期间支架工作阻力39.8MPa。
13104综放工作面初采初放矿压监测分析曲线图
附图一 5月12日1#架-48#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二 5月12日48#架-94#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二 5月12日48#架-94#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三 5月14日1#架-48#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四 5月14日48#架-94#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五 5月16日1#架-48#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六 5月16日48#架-94#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七 5月17日1#架-48#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八 5月17日48#架-94#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九 5月18日1#架-48#架压力显现情况
附图十 5月18日48#架-94#架压力显现情况
六、初采初放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1)、初采初放期间严禁放顶煤,加强工作面单体支柱循环注液,确保支柱初撑力≥90KN,支设新柱子时要对已支设柱子补液确保所支柱子初撑力都达到90KN以上。
(2)、初采初放期间加强支护质量和顶板监测工作,尤其对上下端头、压力集中区、顶板破碎带及采空区冒落不充分、悬顶地段;监测要班班测,对支护质量不合格和压力异常地段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发现支柱松动或压力下降,必须及时补液。
(3)、初采初放期间若支柱钻底超过100mm,支柱要穿鞋(木柱鞋),增强支柱的初撑力。
(4)、初采初放期间必须打好尾柱、顺山抬棚。并架设牢固可靠。(5)、初采初放期间,严格控制端头支护质量,切顶线支柱要成线,支柱与顶梁,顶板垂直,顶梁与顶板接顶要严实,端头接顶距只准超出工作面支架控顶距1m。根据压力显象,可适当在原支架间加密支护。
(6)、初采初放期间,支架梁头要紧靠煤帮,煤帮要加贴帮柱,贴帮柱要加背板,避免顶板突然垮落,造成煤帮受力过大片帮,加大工作面控顶距离,增加管理难度。
(7)、初放期间,安检员要加大工作面安检力度,发现漏液柱、失效柱及时更换,确保每根支柱有足够支撑力。
七、初采初放工作总结
1、加强组织领导是本次初采初放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次初采初放工作音西煤矿领导和相关科室正确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矿长姚振党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监督落实机构,保证了通防队和综采队在作业时严格按规程作业,保证了各项措施的严格落实。综采队在初采初放工作中,狠抓现场管理,严格落实领导和干部及各工种的岗位责任制,及时处理现场安全隐患,积极总结现场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确保了初采初放安全措施和初采初放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落到了实处,确保了此次初采初放工作的安全完成。
2、加强采面的工程质量管理是此次初采初放工作取得圆满结束的重要保证。在此次初采初放工作中,矿初采初放领导小组及综采队严抓采面工程质量,对不合格工程坚决推倒重来,确保采面的三直两平一净两畅通,杜绝采面的超高等不安全现象。加强了设备的检修工作,确保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转,确保了初采初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加强了对职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素质和安全意识是此次初采初放工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我矿充分利用班前班后会,讲安全知识,多次组织职工学习初采初放措施,使职工作业时能正确操作,确保了了安全生产。
4、本次初采初放工作确定了13014工作面初采步距为23.2米,经验范围为19-23米,为今后的初采初放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音西煤业 2014年5月19日
13014工作面初采初放
工作总结
编写单位: 音西煤业
编 写 人:
审 核 人:
总工程师:
编写时间: 2014年5月19日
第五篇:101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华盖山煤矿 101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2009年
会 审 意 见
编 制: 施工 单位: 生产技术部: 机 电 部: 调 度 室: 安全管理部: 总工程师: 矿 长:
一、概况:
101工作面位于1采区井筒西侧,本矿首采工作面,所属煤层为2#煤层,工作面下巷标高为+1613m,下巷标高为+1622m;该面西侧是保安煤柱20m,北侧和东侧为拟布置102工作面,南侧为1采区回风巷。工作面平均走向长120m,倾斜长47m,总面积为4900.87㎡,始采于2008年10月30日,终采于2009年4月30日;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本面为本矿首采工作面,布置在本矿1采区西侧,该面运输顺槽西距总回风巷26米,南距1采区总回风巷25米,向东依次为后期拟布置102、103、104工作面。
本面主要受Ⅵ’勘探线上ZK6-3号钻孔控制,该钻孔在工作面西部,距工作面切眼46米。
本面对应地面无重要建筑物,地面最高标高+1790m,最底标高+1740m,与本面最小高差130m。本面对应地表无山涧、小溪等季节性水流。
二、煤层情况:
Ⅱ号煤层厚16.99-32.65m,平均21.55m,夹矸数随煤层厚度增大而变多,常含0—13层夹矸(炭质泥土岩),厚0.1—0.61m;煤层倾角18~26°,平均22°。
本面Ⅱ#煤层原煤水分在0.87%-12.72%之间,平均2.22%,较一般浅变质褐煤低,说明本面煤岩变质较一般浅变质褐煤高;煤层干燥基灰分均在18%以下,以中灰煤为主,兼有少量富灰煤;分析基
弹筒发热量在3489~4728卡,可燃基弹筒发热量在6090~6554卡,较其他地区褐煤略为偏高;干燥基。
三、Ⅱ号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板:直接顶为灰白、绿灰、灰褐、灰黑色粘土岩、炭质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厚2—14.23米,炭质粘土岩厚0.6—2.98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71—9.02米,粉细砂岩厚6.77米。
底板:底板分下列三种情况:灰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粉砂质黏土岩为直接底板和间接底板。粘土岩厚0.3—9.54米,炭质粘土岩厚1.2—9.05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15—19.61米,粉细砂岩厚1.1—11.36米。
四、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
至工作面回采结束,未揭露明显断层,仅有次级褶曲分布。
五、水文地质情况:
本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面是第一个回采工作面,周边无窑水、采空区积水等威胁,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的通过煤层顶底板沿有利岩性段和裂隙带渗出的孔隙水,日排水量在38-75m³。矿井主要涌水为含水层的静储量,地下水通过相对隔水层自身的裂隙和导水裂隙带进入采空区。
六、其它地质情况:
回采期间,工作面未再揭露新断层及瓦斯涌出异常等现象,地温、地压等情况正常。
七、采出量和损失量:
1、工作面计算采出煤量:86677吨。
2、工作面总损失煤量:36675.7吨。
3、损失分析:工作面损失主要是因为控制采高,煤层厚度高达18.82m,为避免全煤厚开采导致地面塌陷,造成灌水等危害,特控制采高在13.2米左右;并且,由于煤层含夹矸数量多、厚度厚,而且岩性为炭质泥土岩,持水性强而给水性弱,回采后难以运输、难以利用,会损坏运输机电设备,费时费力且无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回采工作面后帮堵塞,阻止回采更高的煤层,造成工作面全丢煤;总损失率达29.73%。
4、储量注销、增减及其它原因:巷道总保护煤柱量为 214896.4吨;防水安全煤柱为34083.68吨。
由于工作面采用放顶煤开采,除受构造影响、地损和永久煤柱注销外,工作面回收率为70.27%。
八、对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进行评价:
回采地质说明说未提及回采过程中对总回风巷的影响,实际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造成总回风巷压力增大,巷道支护变形等现象,需要对其及时进行维修、保养。
除此以上内容外,其余均与1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提供的资料基本相符。
九、对勘探、补堪资料进行评价: 根据白龙河井田第一期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指出,白龙河
井区分布有9条大的断层分布及9条大的褶曲分布,其中只有4条褶皱构造穿过华盖山煤矿,距离最近的褶曲为7号背斜,在工作面的西部,向北北东倾伏,与资料基本相符。
十、附图:
1、Ⅱ#煤层储量计算图
1:2000;
2、开采煤层实际综合柱状图
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