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2011工作面采后总结
22011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22011工作面情况:
根据我矿生产经营计划和采掘接替安排,22011工作面(炮采)已于2010年6月13日至2011年4月30日进行了长达9个月的回采工作,生产天数为252天,实际推进长度为230米,现将其资源回收情况进行总结如下:
22011工作面位于22采区,其北部为未22031工作面开采区域,东部为箕F94断层,西部为22采区薄煤区域,南部为轨道大巷。地面标高为591—683米,工作面标高为+66.4~+84.5米,工作面走向长度为270米。最大煤层厚度为8米,最小煤层厚度为0.2米,平均煤层厚度为4.1米,工作面煤层倾角变化在2~6度之间,平均倾角为4度。工作面共地质储量为20.6万吨,采出量为17.55万吨,平均回收率为95达到了矿管理制度规定的85%的考核标准。工作面损失煤量为0.68万吨,其主要为落煤损失、厚度损失。
二、回收率的计算方法:
1、采出量:由工作面核子秤计量,煤质部门坚持每班采随机样及煤层样,依据煤质化验数据进行相应的灰分改正及含矸率,计算出实际采出量;
2、动用储量计算:工作面采高及回采面积以实际丈量为准,计算出工作面动用储量。工作面在送巷时,巷道每20~30米探一次全煤厚,工作面生产过程中每隔10-30米探一次全煤厚,采用加权平均值计算出工作面平均煤层厚度,力争计算的准确
性,以工作面实际尺寸计算出动用面积,煤层容重采用1.4T/M3,最后计算出总动用储量。
3、计算公式如下:
工作面回收率=采出量÷动用量×100%
采出量=核子秤统计产量-矸石改正量-灰分改正量
4、根据计算出的采出量和动用储量就可以计算出本次工作面探煤的资源回收率。
三、工作面损失率计算:
放顶煤工作面损失量包括面积损失、厚度损失、落煤损失、不正确开采损失和开采工艺损失,由于我矿合理优化的工作面布局,不正确开采损失近似于零,厚度损失以实际丢底煤厚度计算为准,开采工艺损失主要是不放煤引起的损失,放顶煤落煤按推进面积探煤层资料,实际出煤进行计算。
四、工作面各项损失量分析:
22011工作面各项损失包括与采煤有关的厚度损失、落煤损失和面积损失。
22011工作面厚度损失为0.19万吨,是由于工作面底板起伏丢底造成的。落煤损失为0.49万吨。
五、采探对比:
1、煤层厚度:回采地质说明书中提供的煤层厚度为4.8米,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平均厚度为4.1米,主要是工作面中段煤层较薄。回采地质说明书中提供的地质储量为18.3万吨,实际地质储
量为17.75万吨
2、地质构造:根据回采地质说明书提供的情况看,回采过程中没有对回采造成影响的构造,但是采面下段前半部分煤层相对较薄,实际回采过程中无遇见对回采造成影响的地质构造。
六、瓦斯管理:
1、在距工作面山下安全出口安装瓦斯传感器,吊挂在距顶板不大于300mm,距帮不小于200mm,并定期进行检校,设置报警点0.8%,断电点0.8%,复电点均在0.8%以下,当瓦斯大于0.8时,可以瞬间切断工作面及上、下付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2、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工作面上隅角瓦斯正常涌出量为0.2%,下隅角瓦斯正常涌出量为0.3%,在回采期间瓦斯涌出量正常,没有出现瓦斯不稳定现象,工作面正常供风量479立方,风量稳定,保证了采面正常回采。
七、机电运输:
工作面切巷运煤采用SGB—630/150C型刮板运输机运煤,下付巷巷采用SGB—620/40型刮板运输机结合DSJ—600型胶带运煤机运煤。工作面在回采期间根据机电设备的功率可以满足生产运输
八、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地质及水文地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1、2201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无对工作面回采造成影响。
2、22011工作面地质条件相对简单,但是工作面中段底板相对不太稳定,煤层变化较大。
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技术部全体人员在部长耿江洪、副部长屈银龙的领导下,根据矿领导的要求,严格执行我矿的回收率管理制度,克服人员不足、井下工作地点多的困难,特别是工作面下段煤层不稳定,局部工作面煤层较薄造成打顶或打底,给我们的井下工作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量,加上我部经常进行探放水、和探构造跟班,还要参加日常的技术管理和现场指导工作,仍然坚持每周探一次煤厚,对一些煤层较厚或条件较复杂的地段,我部人员在工作面现场跟班,查出原因,并制订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2011工作面回采期间共进行探煤厚27次,对工作面生产起到 了一定的技术指导作用,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在地矿部门进行的“三率”考核检查中,工作面的资料及回采情况都受到了好评,同时也缓解了目前我矿采掘接替比较紧张的局面。并且大大的降低了回采率系数,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资源补偿费。
九、建议:
1、加强采煤工作面现场管理,尽可能减少与现场施工有关的厚度损失。
2、在回采巷道掘进过程尽量的沿煤层底板掘进,减少煤层厚度丢煤。
3、回采至煤层丢底煤段时,提前进行插杆落底等防丢底煤的措施。
十、要求
工作面在回采结束45天内,通防部及时安排通防队在22011回风巷皮带头向里30米处和上付巷开口向里5米处建设永久密闭并挂牌管理,密闭建设按照质量标准化规定建设,密闭建成后要设专人定期观测。
技 术 部
2011年5月2日
第二篇: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华盖山煤矿 103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2013年
会 审 意 见
编 制: 施工 单位: 生产技术部: 机 电 部: 调 度 室: 安全管理部: 总工程师: 矿 长:
一、概况:
103工作面位于1采区,西距Ⅵ’勘探线的ZK6-3钻孔86米,所属煤层为Ⅱ#煤层,工作面下巷标高为+1577m,下巷标高为+1591m;该面西侧是保安煤柱20m,北侧和东侧为拟布置104工作面,南侧为1采区102回采工作面。工作面平均走向长299.9m,倾斜长57.4m,总面积为17221.21㎡,始采于2012年4月20日,终采于2013年6月30日;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本工作面西为同一水平、同一煤层的102工作面,已于2011年9月回采结束,该面运输顺槽与本面回风顺槽相隔13m煤柱,对本面无影响;本面东北为拟布置104工作面。
本面主要受Ⅵ’勘探线上ZK6-3号钻孔控制,该钻孔在工作面西部,距工作面切眼86米。
本面对应地面无重要建筑物,地面最高标高+1790m,最底标高+1700m,与本面最小高差110m。本面对应地表无山涧、小溪等季节性水流。
二、煤层情况:
Ⅱ号煤层厚16.99-32.65m,平均15m,夹矸数随煤层厚度增大而变多,常含0~13层夹矸(炭质泥土岩),厚0.1—0.61m;煤层根据实测煤层倾角及勘探线钻孔机煤标高计算,本面范围内煤层倾角15~17°,平均16°。
本面Ⅱ#煤层原煤水分在8.64%~16.64%之间,平均12.69%;煤
层灰分均在18%以下,以中灰煤为主,兼有少量富灰煤;分析基弹筒发热量在3459~4728卡,可燃基弹筒发热量在6090~6554卡,较其他地区褐煤略为偏高;干燥基全硫平均1.37%,属中—低硫。
三、Ⅱ号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板:直接顶为灰白、绿灰、灰褐、灰黑色粘土岩、炭质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厚2—14.23米,炭质粘土岩厚0.6—2.98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71—9.02米,粉细砂岩厚6.77米。
底板:底板分下列三种情况:灰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粉砂质黏土岩为直接底板和间接底板。粘土岩厚0.3—9.54米,炭质粘土岩厚1.2—9.05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15—19.61米,粉细砂岩厚1.1—11.36米。
四、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
至工作面回采结束,未揭露明显断层,仅有次级褶曲分布。
五、水文地质情况:
本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面是第一个回采工作面,周边无窑水、采空区积水等威胁,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的通过煤层顶底板沿有利岩性段和裂隙带渗出的孔隙水,日排水量在40-85m³。矿井主要涌水为含水层的静储量,地下水通过相对隔水层自身的裂隙和导水裂隙带进入采空区。
六、其它地质情况:
回采期间,工作面未再揭露新断层及瓦斯涌出异常等现象,地
温、地压等情况正常。
七、采出量和损失量:
1、工作面计算采出煤量:224363吨。
2、工作面总损失煤量:95951.5吨。
3、损失分析:工作面损失主要是因为控制采高,煤层实际厚度基本在15m左右,为避免全煤厚开采导致地面塌陷,造成灌水等危害,煤层采高厚度平均为10.5米;并且,由于煤层含夹矸数量多、厚度厚,而且岩性为炭质泥土岩,持水性强而给水性弱,回采后难以运输、难以利用,会损坏运输机电设备,费时费力且无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回采工作面后帮堵塞,阻止回采更高的煤层,造成工作面全丢煤;总损失率达29.95%。
4、储量注销、增减及其它原因:工作面保护煤柱总量为59888.8吨;准备巷道保护煤柱量为47763.4吨;防水安全煤柱量为36907.2吨;④工作面实际采高为15米,与勘探资料的18.82米不符,期内煤厚减少约3.82米,期内注销总煤量为131575.4吨。
由于工作面采用放顶煤开采,除受构造影响、地损和永久煤柱注销外,工作面回收率为70.05%。
八、对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进行评价:
在回采过程中,由于巷压大,致使运输巷与回风巷刚性支护变形严重,需要及时进行翻修、维护,对回采过程中的运输、行人及通风造成困扰,此项未在回采地质说明书中提及。
除以上内容外,其余均与103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提供的资
料基本相符。
九、对勘探、补堪资料进行评价:
根据白龙河井田第一期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指出,白龙河井区分布有9条大的断层分布及9条大的褶曲分布,其中只有4条褶皱构造穿过华盖山煤矿,距离最近的褶曲为7号背斜,在工作面的西部,向北北东倾伏。由于褶曲影响,工作面实际煤厚在15米左右,并无18.82米的煤层厚度,致使期内煤厚减少约3.82米,期内煤量注销约131575.4吨,除此外,其他方面与资料基本相符。
十、附图:
1、Ⅱ#煤层储量计算图
1:2000;
2、开采煤层实际综合柱状图
1:200;
第三篇:101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华盖山煤矿 101工作面采后总结
玉溪市东方煤业有限公司
2009年
会 审 意 见
编 制: 施工 单位: 生产技术部: 机 电 部: 调 度 室: 安全管理部: 总工程师: 矿 长:
一、概况:
101工作面位于1采区井筒西侧,本矿首采工作面,所属煤层为2#煤层,工作面下巷标高为+1613m,下巷标高为+1622m;该面西侧是保安煤柱20m,北侧和东侧为拟布置102工作面,南侧为1采区回风巷。工作面平均走向长120m,倾斜长47m,总面积为4900.87㎡,始采于2008年10月30日,终采于2009年4月30日;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本面为本矿首采工作面,布置在本矿1采区西侧,该面运输顺槽西距总回风巷26米,南距1采区总回风巷25米,向东依次为后期拟布置102、103、104工作面。
本面主要受Ⅵ’勘探线上ZK6-3号钻孔控制,该钻孔在工作面西部,距工作面切眼46米。
本面对应地面无重要建筑物,地面最高标高+1790m,最底标高+1740m,与本面最小高差130m。本面对应地表无山涧、小溪等季节性水流。
二、煤层情况:
Ⅱ号煤层厚16.99-32.65m,平均21.55m,夹矸数随煤层厚度增大而变多,常含0—13层夹矸(炭质泥土岩),厚0.1—0.61m;煤层倾角18~26°,平均22°。
本面Ⅱ#煤层原煤水分在0.87%-12.72%之间,平均2.22%,较一般浅变质褐煤低,说明本面煤岩变质较一般浅变质褐煤高;煤层干燥基灰分均在18%以下,以中灰煤为主,兼有少量富灰煤;分析基
弹筒发热量在3489~4728卡,可燃基弹筒发热量在6090~6554卡,较其他地区褐煤略为偏高;干燥基。
三、Ⅱ号煤层顶底板情况
顶板:直接顶为灰白、绿灰、灰褐、灰黑色粘土岩、炭质粘土岩或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厚2—14.23米,炭质粘土岩厚0.6—2.98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71—9.02米,粉细砂岩厚6.77米。
底板:底板分下列三种情况:灰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炭质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为直接底板;粘土岩、粉砂质黏土岩为直接底板和间接底板。粘土岩厚0.3—9.54米,炭质粘土岩厚1.2—9.05米,粉砂质粘土岩厚2.15—19.61米,粉细砂岩厚1.1—11.36米。
四、工作面内地质构造情况
至工作面回采结束,未揭露明显断层,仅有次级褶曲分布。
五、水文地质情况:
本矿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本面是第一个回采工作面,周边无窑水、采空区积水等威胁,主要是以大气降水为补给的通过煤层顶底板沿有利岩性段和裂隙带渗出的孔隙水,日排水量在38-75m³。矿井主要涌水为含水层的静储量,地下水通过相对隔水层自身的裂隙和导水裂隙带进入采空区。
六、其它地质情况:
回采期间,工作面未再揭露新断层及瓦斯涌出异常等现象,地温、地压等情况正常。
七、采出量和损失量:
1、工作面计算采出煤量:86677吨。
2、工作面总损失煤量:36675.7吨。
3、损失分析:工作面损失主要是因为控制采高,煤层厚度高达18.82m,为避免全煤厚开采导致地面塌陷,造成灌水等危害,特控制采高在13.2米左右;并且,由于煤层含夹矸数量多、厚度厚,而且岩性为炭质泥土岩,持水性强而给水性弱,回采后难以运输、难以利用,会损坏运输机电设备,费时费力且无经济效益,并且会造成回采工作面后帮堵塞,阻止回采更高的煤层,造成工作面全丢煤;总损失率达29.73%。
4、储量注销、增减及其它原因:巷道总保护煤柱量为 214896.4吨;防水安全煤柱为34083.68吨。
由于工作面采用放顶煤开采,除受构造影响、地损和永久煤柱注销外,工作面回收率为70.27%。
八、对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进行评价:
回采地质说明说未提及回采过程中对总回风巷的影响,实际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造成总回风巷压力增大,巷道支护变形等现象,需要对其及时进行维修、保养。
除此以上内容外,其余均与101工作面回采地质说明书提供的资料基本相符。
九、对勘探、补堪资料进行评价: 根据白龙河井田第一期煤矿资源储量核实报告中指出,白龙河
井区分布有9条大的断层分布及9条大的褶曲分布,其中只有4条褶皱构造穿过华盖山煤矿,距离最近的褶曲为7号背斜,在工作面的西部,向北北东倾伏,与资料基本相符。
十、附图:
1、Ⅱ#煤层储量计算图
1:2000;
2、开采煤层实际综合柱状图
1:200;
第四篇: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业有限公司
109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煤业地测科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日
109回采工作面采后总结
109回采工作面,位于井下北采区的西部,北为蛤蟆沟保护煤柱,南为副斜井保护煤柱,东为未开采的实体煤,西为本矿与昕水河保安煤柱,地面为山坡,无建筑物。工作面走向长度607m,切眼长180m。
109回采工作面,从2011年7月10日开始回采到2011年10月17日结束,共计生产3个月7天,总计生产煤量为165449吨。
109回采工作面,可采长度607米,切眼长度为180米,煤层平均倾角6°工作面煤层厚度在1.5~1.3米之间,平均煤层厚度1.4米,地质储量187845吨,可采储量168663吨,该工作面在回采结束后实际采出煤量是165449吨,工作面回采率为98.09%,损失率为1.91%。109回采工作面地质较为复杂,回采至229m处时工作面中间揭露一断层,走向9°,倾角26°,落差3.5m,一直延伸到末采仍为完全揭露。煤层赋存稳定,回采煤量损失主要是断层构造导致煤量损失3214吨。
109回采工作面,地质构造从掘进到回采过程中观测情况看,整体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以单斜为主,局部小向斜,另外有空巷、断层影响,使原设计的回风顺槽后退126m,运输顺槽后退40m,煤层结构不稳定,夹矸油母页岩厚度为0.9~1.5m,对回采率及设
备有很大影响。
109回采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在回采工作面末采时,采空区导通上覆含水层,地面受采动影响产生较大裂隙,导致采空区涌水,目前采空区涌水为12m³/h。经验证整个回采工作面从开始到结束断层为不导水断层,裂隙含水层水和地面裂隙充水为涌水主要水源。
煤业地测科
2011年10月20日
第五篇:1181工作面采后总结[推荐]
1181工作面采后总结
一、概况
1、井上、下位置:
井上:该工作面地表位于主井北东约270米的山坡地带,无建筑物及农田,工作面回采后对地表未造成影响。
井下:该工作面位于1875运输石门东翼,东邻F39断层,与F39断层留足30米断层保护煤柱,南部为露头保护煤柱,北为未开采煤层,上覆1151工作面采空区。
2、采煤方法及工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综合机械化采煤,全垮落法管理顶板。
二、开采技术条件
1、煤层情况:煤层俗称小呛炭,煤层厚度稳定,结构简单,仅个别地点出现1-2层粘土层夹矸,含FeS2结核。煤层厚度 0.65-3.93 m,平均厚度 1.43 m,煤层倾角16°-20°,平均18°。
2、顶底板岩性:直接顶板为粉砂岩泥岩,灰黑色,结构呈颗粒状,透水性能较好,颗粒特别细小。含少量粘土矿物及胶结物,厚度为0.7-1.1米,直接底板为粘土岩,松软、遇水易膨胀,厚度为0.5-0.8米。
3、煤层瓦斯相对涌出量为 9.29 m3/t,煤尘无爆炸危险性,无自燃发火倾向。煤层灰份为20%,硫份为0.46%,发热量为30.4MJ/kg,挥发份12.54%。
三、构造
该工作面地质条件简单,煤层整体呈北东倾斜的单斜构造,煤层底板赋存较稳定。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没有遇到大的断层。
四、水文
该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只在回采时工作面顶板出现了少量淋水,对回采没有造成影响。
五、储量
工作面走向长为422米,倾斜长为136米,平均1.43米,容重1.5t/m3,工作面回采煤量:117442吨,工作面动用煤量:123105吨,工作面损失煤量:5663 吨,工作面回采率:工作面回采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117442÷123105=95.4%,工作面损失率:工作面损失煤量÷工作面动用煤量=5663÷123105=4.6%,工作面回采率指标符合要求,较好的完成了回采任务。
根据工作面的探煤厚资料、采高计算、实际回采煤量分析, 工作面的主要损失为工作面落煤损失、厚度损失,造成工作面储量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煤层厚度有的地方不太稳定,煤厚变化较大;工作面生产技术管理不严密、不到位,对浮煤、落煤的清理不及时、不彻底。根据计算工作面回采率结果得知:1181工作面回采率 95.4%,符合国家规定的 95%。
为了更好的提高我矿煤层储量回采率,因此建议在以后的工作面布置设计及生产过程中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提高采煤工作面回采率。
1、工作面回采率不得低于95%,设计采全高。
2、加强现场管理,工作面范围内浮煤和两巷内浮煤必须清理干净,工作面2㎡内浮煤平均厚度不得大于30mm。
3、不丢顶煤严格跟煤层顶板回采。如遇构造影响确需丢顶煤时必须在过构造中明确,并经总工程师同意后方可执行。
4、地质条件发生变化时采煤队必须及时通知生产技术科,生产技术科根据地质条件变化情况对本月回采率考核标准作适当调整。
二〇一三年六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