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结构 促转变 推进物流发展
调结构 促转变 推进物流发展
—捷龙公司2010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2009年我国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中,竭制了经济的急剧下滑,国民经济呈现企稳回升的良好状态。2010年,世界经济将会全面复苏,我国经济也将得到飞速发展,外需和内需都有望大幅提升,工业生产速度将会加快,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各企业对于物流的需求也大大提升,同时对于物流单位的要求服务也将会大大提升。2010年,我国未来社会化、专业化的配送中心将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也将形成区域性布局的发展趋势。这种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流通领域的物流走向合理化。因此,2010年捷龙公司只有坚定不移的按照“调结构 促转变”的发展思路进行工作,促进公司物流的发展,才能在未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今年捷龙公司的主要工作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大胆创新,大胆实践,敢于突破
以“汉口北”物流示范园作为捷龙公司由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跨越发展的重大契机,捷龙物流汉口北公司在与家具CBD、小商品市场和四季美农贸市场就“物流的统筹与外包”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与汉正西物流市场联手,继续引进专线经营户,通过自身专业的配套服务,做好家具CBD、国际商贸城等项目的运营,赢得市场各级层面与群体的认同,在真正意义上发展成为“汉口北”专业物流超市。同时紧盯即将开业的其他交易市场,扩大在当地市场所占的物流份额,以捷龙公司多年从事物流行业的经验作为基础,形成新的经营模式,为全力建设、运营、管理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汉口北打开一条新的道路。
二、突破体制 激活机制
2009年,捷龙公司按照总公司“突破体制、激活机制”的总体思路为指导,以捷龙公司自身的品牌进行运作,实现了专线、项目、业务员“三加盟”的新突破,引进项目8个,业务员加盟3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捷龙公司将继续坚定不移的走“突破体制、激活机制”的道路,将已经形成的“三加盟”形式由起步探索阶段,逐步发展为成熟创效阶段。“三加盟”形式是捷龙物流发展的新途径、新方向,为企业的转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同时也看到,在这种新的发展模式中,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捷龙公司今年要做到的是,对于以加盟方式形成的新生实体和项目,加大监管力度,按照经营责任制和加盟方式明确责任,加强营收监管,确保各加盟单位上缴收益到位,积极维护捷龙公司自身的品牌形象。
三、盘活存量 创建市场
捷龙公司目前在建仓库6500平方米,加上现有仓库和房屋3000平方米,2010年捷龙公司仓储面积将达到10000平方米。打造仓储配送、信息交易一体化专线市场,将是捷龙公司2010年工作重心。针对已经出租的仓库,公司对已租仓库的出租质量进行筛选,对于收益不大的出租项目将坚决予以清退,把现有仓储资源做到收益最大化,盘活资源。针对在建仓库,捷龙公司在年初的经济工作部署中,已安排专班,针对武汉物流市场,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宣传,开展招商工作。现在建的仓库已经有目标进行了洽谈,初步达成了租用意向。
四、积极发展国际货代、保税物流
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货代行业将进一步对外放开,外资公司、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将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现阶段市政府非常重视物流规划,兴办物流园区。这些情况说明一个现象:货代和物流市场仍将成为继续成为各级行业部门的投资热点。捷龙公司的本地服务比较完善,具有相对强硬的背景,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国内的客户已经满足不了其业务的发展,本地虽具优势但利润空间不断下降,客户需求多元化,对国外客户无法将其服务延伸至海外。我公司一直是做传统的物流货物运输,如何向着国际现代化物流公司的转变已经迫在眉睫。2010年,我们将敢于突破体制,转变发展方式,以世界经济复苏,外需扩大为契机,以09年我们运作的韩国食品仓储配送项目所得的经验,进一步明确重点客户对象,开发与拓展国际货代、保税物流业务。
五、人才引进
公司的发展离不开新鲜的血液,特别是捷龙公司由传统运输企业向现代化物流企业转变的时候,更加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引进。2010年,捷龙公司将牢牢抓住韩国食品仓储配送项目带来的重大商机,由此切入,加快完善国际货代资质和有操作经验的人才引进,为公司新的跨越打好基础。
六、开发大订单 寻求大客户
不论是传统的运输企业,还是新兴的现代化物流企业,大订单都是其持续发展、加快发展的基础。2010年的工作重心是以项目订单为突破口,促进货源结构的调整,努力提高创收和盈利能力。通过项目加盟和业务员引进等多种方式,利用捷龙公司自身的品牌优势,对武汉市制造单位进行调研走访,导入市场机制和激励机制,倡导灵活多样的合作开发形式,充分利用企业职工的“人脉”资源,鼓励全公司广大职工积极开拓市场,多元化整合社会资源,开发大订单。
七、内部管理要跟上
物流企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上,只有内部管理跟上了,企业才有进一步发展和壮大的能量。2010年,捷龙公司将在运输成本的控制、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化、服务质量好坏、员工薪酬激励机制、业绩考核方案上加大管理力度,在管理上做到一个现代化物流企业应有的水平,让公司的发展做到良性循环、持续发展、持续盈利。
2010年,捷龙公司面临的困难和压力是巨大的,但是所遇见的机遇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在总公司正确的领导和支持下,全司员工共同努力,一定会实现扭亏为盈,实现企业由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
湖北捷龙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2010.1.14
第二篇: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材料
狠抓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 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材料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有关部署,近年来,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现将第十四大点“以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中第1-3点内容提供材料如下: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情况
(一)优化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根据科技形势的变化,我市相继出台了《**市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方案》、《关于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壮大规模增强实力的指导意见》,起草《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和修订《**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文件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活力,通过加大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支持,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主体地位逐步完善。
(二)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建设。鼓励规模以上的企业设立各级研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我市分别给予100万元、30万元的奖励。目前,我市拥有国家南方种苗工程863基地、南方国家林木种苗繁育基地和国家对虾良种繁育中心等6家国家级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7家、企业工程中心22家、院士工作站1家。
(三)加大企业技术攻关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力度。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设立科技重大专项,明确以企业为第一承担单位申报,鼓励产学研合作,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2013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568个,比2010年增长82.1%;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预计330亿元,比2010年增长50.0%。全市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超10亿元企业2家,超5亿元企业5家,超亿元企业共27家;国联水产和冠豪是我市现有的2家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双林药业是上市公司振兴生化的核心企业;国联水产、恒兴饲料实业2013年总收入分别为10.65亿元和10.63亿元,是全市最大的高新企业。高新区建设工作取得新突破。
二、完善和落实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政策措施情况
(一)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市委、市政府2012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引进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的实施意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面向国内外引进和培养一批产业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对入选市级产业领军人才或创新团队并落户**的,可享受50-200万元的创业启动资金,近两年组织评审出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7个,共资助950万元。同时积极实施《**市优秀拔尖人才评选及奖励办法》,2013年评选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9人,每人发放奖金10万元。
(二)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2013年,我市根据科技发展形势变化,修订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提高奖金额度,增设专利金奖和专利优秀奖,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由5万增加到10万元,一等奖由3万增加到5万元,二等奖由2万增加到3万元,三等奖由1.5万增加到2万元;新增的市专利奖金奖奖金定为5万元,优秀奖奖金定为2万元获奖项目与产业化挂钩,对新增税收明显的科技成果给予额外奖励,三年(获奖当年以及前两年)累计地方留成部分税收达到100万元以上,奖励比例为新增税收的5%,奖励最高额度为20万元。我市于2014年6月25日召开了**市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颁发了78项科学技术奖,其中专利奖23个。
(三)汇聚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我市组建了科技兴湛高级顾问团、专家咨询委员会,汇聚全市科技人才建立了市级科技评估专家库。还邀请了徐匡迪等10多名院士牵头成立**循环经济专家委员会,为研究拓宽**钢铁、石化基地的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技术服务。
通过以上措施,大大调动和发挥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现**五年崛起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三、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健全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等情况;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进展情况
根据**大工业发展需要,市科技局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重点支持科技服务大厅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包括科技服务超市、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家用电器协同创新服务中心等。
(一)引进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围绕钢铁产业,引进北京科技大学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石化产业,引进建立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化学化工和公共安全检测中心、广州技术转移中心**中心;围绕海洋产业,引进中山大学联合有关高校、科研院所建设海洋研究院;围绕家电产业,引进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和华南理工大学建设**家电产业创新中心;围绕智慧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引进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建设航天技术(奋勇)产业园。通过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引导企业加强集成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二)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的难题,我市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大楼设立了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包括科技成果与专利技术展示交易厅、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和大学生创业苗圃三大板块。目前已引进了**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市兴科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办事处、礼源文化大学生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服务中心、广东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服务中心**分中心、渤海商易交易所**营业部、**天达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三)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在战略层面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立足产业技术创新需求,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构建支撑本地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我市建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2家,市级5家,涵盖海洋、家电、医药、电子、蔗糖等领域。
通过这些平台建设较好的促进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助推我市科技成果的聚集、孵化和辐射功能,加速我市产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开发和推广。
(四)科技投入情况。2013年来,我市不断加大了科技创新投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科技投融资新格局,市直财政科技投入共7351万元,其中2014年达到4678万,同比增长75%,为历年最高。与2013年相比,2014年科技投入经费在安排上侧重于重大科技专项建设,重点用于南方海谷项目建设工作和海洋、家电产业等技术创新联盟的建设工作。两年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科技专项资金达到4040万元,其中2013年1470万,2014年2570万,为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市科技局突出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引导社会科技投入方向,大大提升科技三项经费的使用效率,拉动企业研发投入达7.97亿元。多数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都达到销售收入3%以上,成为科技创新投入和研究开发的主体。
(五)科技重大专项实施进展情况。2013年以来,我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资助40万以上的项目共有16项,其中2013年5项,2014年11项。**市现代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014年承担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资助950万,目前该项目于2014年6月底完成合同书所规定的各项指标,内设大学生创业苗圃77间,容纳创业大学生300名。可入孵企业30家。现已入驻43个创业团队,创业大学生221人,已签约入孵企业10家(其中4家挂牌运作),引进科技创新平台7家,科技服务机构6家;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2013年承担的“**市公共安全及化学化工检测平台”项目资助200万,目前已按照合同书要求完成人才引进、设备购置以及近1000平方米的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建设,同时承担了政府监督抽查检测500 批次以上、服务食品药品行业企业100 家、为企业提供分析检测服务500 批次、研发检测技术1 项等;北京科技大学2013年承担的“**东海岛重大工业区循环经济研究”项目资助80万元,目前已经就国内外钢铁和石化工业循环经济进行了详细的调研,按照项目的时间节点进行。
四、地方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相关建议
在落实过程中我局发现如下问题:高水平创新平台较少。目前我市还没有一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著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湛设立分支机构也仅处于起步阶段,未能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科研方向中的市场导向有待于加强,企业的科技意识、前瞻性和承接能力也有待于提高。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一)支持**建设海洋科技研发中心。**作为广东乃至中国在东盟的“桥头堡”,在发展海洋产业方面享有“北有青岛,南有**”的美誉,我市拟借助国家级农业科技园获批和打造“南方海谷”的契机,在**地区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交易、科技企业孵化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功能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使之成为北部湾科技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中心。希望省将此建设与广东省的各项战略和规划相衔接,实现省市共建,把**建设成为我省海洋科技示范市。
(二)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加快孵化器建设,既是提升科技创新示范辐射功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局根据**的产业基础和创新资源,争取在2017年前培育若干个国家级孵化器,并以完善的孵化服务体系为支撑,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规模的孵化器,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希望省从政策、人才、资金、科研条件等方面全力支持科技孵化基地建设。
(三)支持**高新区升级国家级高新区。**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材料已经提交到国务院批转国家科技部待审批。我们正在按照科技部高新司、火炬中心的要求,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进一步增强**高新区科技支撑能力。希望省与科技部协调支持**市高新区升级国家高新区。
第三篇:铜川调结构促转型提速经济快速发展
铜川调结构促转型 提速经济快速发展
调结构、促转型,是走出资源路径依赖的迫切需要。铜川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截止2011年,资源型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48%。一方面,财富因矿而兴,资源型经济成为铜川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另一方面,资源型经济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层次偏低,我们在收获资源“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等多方面的沉重代价。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发展,走出资源依赖,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破除“因矿而兴、因矿而困”的经济困局,是铜川最现实的问题。
一、铜川调结构、促转型现状
(一)产业结构层次继续优化
铜川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总趋势基本遵循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变动一般趋势:即随经济不断发展,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二产业比重快速上升,三产业比重随人均水平提高而增大,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变化。近年来,铜川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10.4%下降到2011年的7.4%;第二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4.3%上升到2011年的63.7%;第三产业的比重由2001年的45.3%下降到2011年的28.9%。工业化水平由2001年的37.4%提高到2011年的52.79%。
从纵向看,2011年铜川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总量分别是2001年4.52倍、9.09倍和4.03倍,虽均有较快的发展,但发展速度不一,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从贡献率变化看,工业主导地位明显、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13.3%演变为2011年的6.9%;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28.7%上升到2011年的70.1%,其中工业贡献率由45.2%提高到63.1%;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1年的58%下降到2011年的23%。
(二)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进,全市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初步形成,非资源性接续产业快速发展,但资源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格局仍未改变,产品价格易受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弱。目前,铜川市工业的主导产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选煤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煤炭开采和选煤业,主要是原煤开采、洗煤等,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28家,2011年实现增加值79.99亿元,同比增长18.4%,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4.6%,比2001年提高36.9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品有水泥、水泥孰料等,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4家,2011年实现工业增加值14.46亿元,增长24.8%,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11.7%。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品有铝锭、铝杆等,企业4家,2011年实现增加值7.69亿元,同比增长4.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6.2%。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2家,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1.68亿元,增长6.9%,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9.4%。
四大支柱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到82.6%,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7个百分点。此外,装备制造、食品、医药、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酒、饮料制造等行业也有较快的发展。
从上图可以看出,煤炭、水泥、铝业、发电四大支柱产业是铜川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柱;装备制造、食品、医药虽发展速度较快,增速远远高于支柱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全市工业经济的平均增速,但由于规模小,占比低,引领未来全市经济转型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就业结构逐步改善
201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数为42.44万人,比2001年增加1.14万人,其中:15.55万人从事第一产业,10.23万人从事第二产业,16.66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比2001年减少2.4万人,第二产业比2001年减少2.6万人,第三产业比2001年增加6.14万人,从各产业就业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呈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绝对数量减少,第三产业绝对数量大幅提高的状态。
2011年末,在从业人员中,单位从业人员占23.9%,比重比2001年末下降4.7个百分点;个体经营人员占8.0%,比重基本与2001年持平。在单位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23.7%,建筑业占10.4%,教育占13.3%,比重比2001年末分别下降10.5个、4.2个、5.4个百分点;制造业占9.9%,比重比2001年末下降14.1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占1.2%,比2001年末下降2.5个百分点;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占18.7%,比重比2001年上升9.9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采矿业占62.1%,制造业占35.2%,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0.6%,在工业行业大类中,从业人员数量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占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总量的62.1%、14.2%和6%。
(四)转型发展迈出新步伐
2011年11月27日,铜川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在这次将为铜川未来5年发展定方向、定目标的会议上,铜川市为经济转型立下誓言:“围绕提速发展、加快转型、富民强市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建设能源、果业、现代建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休闲养生六大产业基地,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经济强、文化兴、生态美的新铜川。”
通过项目实施发展循环经济,铜川积极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铜川市成立了煤电铝联产联营的陕西省首个航汽铝工业园区。该园区用煤发电、用电炼铝、铝进行深加工、电厂灰渣全部用作水泥生产原料,形成以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将承接起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西安周边地区化工产业链延伸的深加工项目及配套项目。园区建成后,将形成年产300万吨煤炭、4×30万千瓦火力发电、55万吨电解铝、30万碳素、20万吨航汽铝深加工五大项目。水泥产业的优化升级除了关闭落后水泥厂,铜川市还以秦岭、声威两个水泥集团为核心,加快建设8条4500吨纯低温余热发电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和窑尾余热利用项目。未来铜川的水泥产品将是高附加值的水泥制品和节能环保型新产品,铜川也力促水泥循环产业链和循环技术走到全国前列。
新兴产业的发展也使铜川发展方式转变速度加快。截止2011年,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9%。其中:2011年全市食品制造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1亿元,增长101.8%;医药制造业0.64亿元,增长27.2%;装备制造业3.37亿元,增长10.4%。
二、铜川市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一)三产比重仍然偏低
2011年,铜川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8.9%,, ,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比西安、渭南、商洛、安康、汉中,杨凌分别低22.7个、2.5个、6.7个、8.4个、7.8个、10.6个百分点,比宝鸡、咸阳、榆林、延安分别高3.6个、1.8个、4.9个、9.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七位。同时,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欠优。2011年,全市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三大传统服务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仅占14.2%,大大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二)企业规模仍然偏小
在以民营经济为支撑的经济背景下,全市经济中规模化企业严重缺乏,产品的质量、技术不高,依靠劳动力进行简单的重复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比较集中。2011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仅22家,只占全省的3.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18.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小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所占的份额偏大并呈上升趋势,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78.1%上升到2011年的80.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2011年铜川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主营业务收入为3.05亿元,比全省低0.96亿元。
(三)工业经济对资源环境的依赖较强
经过近年来坚持不懈的推进,全市工业结构不断的优化,传统产业得到改造提升,但工业行业结构仍然不合理,轻重比例不协调(2011年轻工业产值占比13.7%,重工业占比86.3%),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较低,资源消耗型和高能耗企业比重过大。工业是铜川经济的绝对优势,而在工业中,煤炭、建材总产值占二产总产值的比重达63.2%,经济过于依赖工业且多为高能耗的工业企业,一产和三产相对薄弱,比较效益偏低,发展空间有限。“十二五”期间,重点项目仍集中在煤和建材等行业,产业重型化还将持续,全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过度依赖,势必影响铜川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调结构、促转型思路的探讨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调结构,加快转型发展,就是铜川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的关键一步。转型发展的力度,决定科学跨越的速度;转型发展的程度,决定科学跨越的维度。调结构、加快转型发展,不仅攸关未来,而且刻不容缓。
(一)把准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调结构、促转型应坚持“需求导向、立足市情、顺应大势”的原则。需求导向,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以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的需求为导向,对这种需求的判定应基于对国际国内当前和未来市场的分析;立足市情,是指产业结构调整要立足于铜川市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比较明显以及资源型产业所占比重大的现实基础;顺应大势,是指要顺应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来谋划产业结构的调整,密切关注发达国家向实体经济的复归趋势、国际上新兴产业的发展走向、国内产业转移的趋势和区域之间的竞争,用更宽广的视野拓展产业结构调整的空间。
(二)合理制定产业调整政策
结构调整,并不是完全推倒重来,而是通过结构调整、促经济转型,提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铜川市产业结构调整要和铜川市的资源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新拓展产业或新增加产业来调整工业内部的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应是新形势下铜川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所在。产业结构调整应沿着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个方向是存量的提升。对于铜川市现有的产业努力用现代技术去装备,更加注重节能减排和环保,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第三产业;一个方向是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的冲击和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加快了国内产业转移的步伐,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持续做好“大招商”活动,加快引进与铜川市成长性产业和竞争性产业相联系、与铜川市要素资源相匹配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一个方向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日本、欧盟等政策的着力点以扶植新兴产业为主,我国也提出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铜川市应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着力发展特色旅游、食品加工、中医药等有一定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的新兴产业,在新一轮竞争中占领制高点。
(三)正确选择本地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市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通过价格机制来实现。但市场机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具有局限性,政府需要制定和实施配套的产业政策,弥补市场竞争缺陷,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次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产业政策的制定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重心,以技术升级为主要目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保护和扶持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缓和遏制某些特定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产业政策的重点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结合铜川市产业发展实际,应重点推进煤电铝循环经济,提高水泥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陶瓷产业,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现代食品加工业,培育现代医药产业,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提高优势产业比重。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把发展服务业作为城市转型的战略重点,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按照“提升品味、服务西安、错位发展”的思路积极推进西铜同城化,主动融入“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加大大唐养生园和照金香山、药王山大景区建设。按照建设养生保健休闲城市的方向,把大唐养生园作为体验养生文化的核心区。挖掘药王文化内涵,加快中国中药材铜川种植基地、流通基地、研发基地和检测基地建设,以中国药王养生节为契机,把“药王”品牌所蕴含的丰富的医药、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做好培育专业化大市场,近年内争取在市内建成1-2个功能齐备、档次较高能辐射周边市区、全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特色市场,吸引外商,拉动消费,逐步形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配套的专业化市场体系。
第四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心得体会
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心得体会
通过领导辅导、集中会议学习和个人扎实、认真的学习,本人领会了关于开展此次“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主题教育的会议精神。开展这项活动,就是要通过学习提高、查找问题、整改落实等措施,集中打一场“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攻坚战,为服务和保障全镇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深刻体会“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会议精神,全面深刻领会内涵和意义。
开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活动,就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我县“三严三实”活动紧密结合,坚持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以促升级为核心,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入手,进一步强化“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坚持“高境界、高标准、高起点、大作为”的总要求,为实现我镇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二、在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上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深钻细研真领会。制定理论学习计划,组织开展“有内容、有特点、有特色”的思想政治和业务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不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满足于文件文章读过了,基本观点了解了,掌握得也差不多了,而不愿深钻细研,导致学得不深,学得不透,难以致用。必须把学习实践活动当作首要政治任务,牢牢抓在手上,时时放在心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心得体会,真正落实在行动上。
2.坚持全面掌握学完整。必须坚持全面学、系统学,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满足于浅尝辄止,片面掌握,一知半解。要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全面把握,融会贯通,指导实践。
3.坚持追根溯源悟深透。学习相关理论,不能满足于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要寻理论之根,溯实践之源,在日新月异的经济新常态中体悟其真谛,从而深刻认识活动开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4.坚持联系实际求实效。要以求真的精神,深入钻研;要以务实的态度,深入社会生活。不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必须从生动的实践中领悟其科学性和真理性。
三、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必须与本职工作相结合。通过这次“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活动,把学习践行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理解力、执行力、操作力、创新力。要结合单位和自身实际,坚决贯彻执行工作要求,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举措和方法;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发展环境;把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与工作结合起来,继续解放思想,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着力提升我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实现全镇的工作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的努力。
第五篇: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结构调整
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结构调整
温家宝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要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
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