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做产城融合示范区 打造富民增收新样板
争做产城融合示范区 打造富民增收新样板
全力推进扬州琴筝文化产业园建设
近期,****围绕市委七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实质性启动琴筝文化产业园建设”的要求,根据区委、区政府部署,以琴筝文化产业园的建设为重点,以特色小镇和田园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聚焦“富民”主题,推动富民增收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把产业集聚作为富民的重要支撑,夯实富民增收的经济基础。建设琴筝文化产业园既是构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举措,也是推进传统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旅游经济、促进富民增收和改变城乡面貌的重要途径。一是高点策划规划。按照“一心、两街、三带、四区”总体布局,建设集研发、生产、展销、培训、演艺、主题游和电子商务等于一体的、国内一流的琴筝产业基地和文化旅游小镇,力争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文化产业双创示范点”。二是强化项目招引。充分发挥园区“洼地”效应,积极向上争取财税、用地、人才等政策;与市琴筝协会共建琴筝商品街,力争在今年“烟花三月”经贸旅游节期间建成运营;加速与****、****等集团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更多的优质资本、高端人才、科 学管理引进园区,确保园区在2020年全部建成。三是放大集聚效应。围绕产业集聚,做足“产、学、研、商、文、创、景、游”八大文章,以龙头企业带动、重点突破、协同创新,形成文化+旅游产业链优势,打响扬州“中国古筝艺术之乡”、“中国琴筝产业之都”品牌,进一步集聚民族乐器,推动产业层次、就业质量、居民收入同步提升。
二、把结构调整作为富民的强劲动能,充分激发创业就业的热情。依托琴筝产业集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吃住游乐购 ”产业链催生文化旅游“创业就业链”。一是营造创业就业氛围。强化琴筝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宣传褒奖创业典型,引导更多群众追寻商机、创业致富。发扬党员的帮带作用,扎实开展文化引领、技能提升、能力培训等扶志扶智活动,让群众想就业、抢就业、能就业。二是推动载体平台建设。强化政策引领,充分集成和有效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孵化器作用,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强化技能培训,以“订单式”、“定向式”等形式实施职业技能提升培训计划。三是拓宽富民增收渠道。坚持“接二连三”发展思路,放大产业带动效应。立足琴筝生产,做优就业服务,让人人“有班上”,增加工资性收入;围绕琴筝销售,打造琴筝淘宝第一村,让户户“有钱赚”,增加经营性收入 ;发挥琴筝旅游带动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让家家“做老板”,增加资产性收入。
三、把产城融合作为富民的重要内容,增加城乡居民的隐形财富。通过园区和社区功能的高度叠加,实现产城人文融合,增加居民的隐形财富。一是坚持资源共享,带动群众致富。突出博物馆和教育院的教育培训功能,增强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技术技能;优先保障园区经营性物业,鼓励群众创业就业;优化演艺中心的运营模式,让群众汲取到高雅艺术文化的同时拥有自娱自乐的阵地,真正让文化融入群众生活。二是坚持绿色发展,强化生态富民。坚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即集聚特色产业,又注重生活功能配套与自然环境优美。科学规划生态水系,构造水韵景观,既优化生产和生活环境,又“借水生财”;巧妙利用丘陵山地,植入梯田元素,打造兼顾琴筝演艺和群众娱乐的生态广场;合理优化生态植被,营造四季花海,做强“赏花经济”。三是加强基础建设,实现投入富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群众的幸福度和获得感。着力推动新民路和黄曹路提档升级,优化园区内部道路和景观绿化;不断强化水、电、污水、智慧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心布局教育、卫生、就业、超市、餐饮、民宿、消防等公共服务网点,努力提升群众生活便捷度。
第二篇: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作会议上讲话
在产城融合示范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21 年 2 月 20 日)
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省委书记XX同志在 XX 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项目建设各项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坚定信心、同心同德,负重奋进、奋勇争先,确保疫情防控全面胜利,确保今年经济社会目标全面完成,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加快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在全省上下众志成城抗疫情促发展、齐心协力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关键时期,王书记莅临 XX 调研指导工作,对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统筹抓好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和改革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明确要求,对 XX的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王书记到一个地方与四大班子领导同志见面,据我所知在全省这是第一次。王书记的讲话很提气、很暖心,让我们深切地感到,王书记和省委对 XX 的工作非常重视、非常支持,对 XX 干部非常关注、非常关爱,我也代表示范区党工委、人大工委、管委会、政协工委表达了 XX 广大干部群众对王书记、对省委的感激之情,并向王书记表态,我们一定会加倍努力干好各项工作,决不辜负王书记和省委对XX的要求和期望。
王书记这次到 XX 调研指导工作并发表重要讲话,让 XX干部群众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对我们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加快推进示范区改革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级各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贯彻王书记讲话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王书记这次到 XX 调研指导工作为契机,强化使命担当,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决完成示范区党工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不断开创 XX 示范区各项工作新局面,向省委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就深入学习贯彻王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再讲四点意见。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疫情防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全面胜利 当前,XX 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截至目前,5 个确诊病例已有 3 例治愈出院,连续 18 天没有出现新增病例,武汉等重点疫区返(来)济人员、密切接触者也基本得到有效管控,各级各部门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疫情防控到了最关键、最吃劲的时候,任务还非常艰巨。王书记这次调研中也反复强调,不能光看人多人少,防控的任务都是一样的,发动群众,群防群控,措施一样都不会少,工作量一点都不会少,并且指出我们 XX 出现的几个病例是比较典型的。前天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命令,从日零时起全面撤除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卡点,城乡公交、出租车等恢复运营,这就意味着我们防疫防控的工作压力更大,疫情防控的战线必须后移到村、居(社区)、企业,面对的情况更加复杂,管控难度将大幅增加。现在复工复产人员增多、人员流动增多,风险还比较大,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如果因为防控不力导致传染链条没有斩断,形成一串、一片,就会前功尽弃、功亏一篑。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王书记讲话精神,毫不放松抓牢疫情防控首要政治任务,准确把握疫情发展新趋势,科学研判疫情防控形势新变化,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示范区指挥部各项部署,切实把疫情防控工作抓实抓好,防止出现疫情传播和扩散。
一是坚持从严防控不放松。以最严格的防控、最严密的措施、最严实的作风,持续打好疫情防控这场硬仗,减存量、控增量、防变量,坚决克服盲目乐观、松懈麻痹的思想,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坚决防止前紧后松。
二是落实“两个责任”。进一步强化镇(街道)和村、居、社区的属地责任,强化企业的主体责任,严防疫情外部输入、内部扩散。
三是抓住“三个支撑点”。疫情防控战线后移之后,村组、社区(小区)、企业这三个支撑点至关重要,既是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是前沿阵地。要加快健康码智能防疫系统的完善、推广,落实好车辆、人员、道路的管控措施,做到车放开、路畅通、人管好。
四是落实“四个防控”。坚持科学防控、依法防控、精准防控、源头防控,落实好“三严三保”各项防控措施,采取更加精准更加差异化的防控措施,分类施策、严格管控好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重点疫区返(来)济人员等各类重点人员。
这次疫情防控工作暴露出我们在医疗卫生方面的一些短板,王书记也提出 XX 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提前考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率先总结探索出一些好的机制。这项工作由卫健委牵头,总结疫情防控中好的经验,提前谋划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具体办法。
二、积极有序地加快推进复工复产和项目建设,努力把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截至目前,XX 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总体良好,复工率在全省处于前列,复工后的疫情防控和生产经营有序推进,得到了王书记和省直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但越是形势好,越是要从严防控,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和项目建设,尽最大努力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要全力以赴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对于复工复产的企业,在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上一定要严格把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确保万无一失。特别是针对近期全国一些地方企业复工复产后出现聚集性感染的情况,尽快组织对复工复产企业的“回头看”,一旦发生问题坚决停工整顿。对准备复工复产的企业,严格按照“两防五到位”的要求,防控在先、疫情受控,一企一策、申报备案、精准施策,每个企业都要做好疫情应急预案。要进一步加大对复工复产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现在是企业最难的时候,工业企业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竞争压力都很大,原本就举步维艰,而这次疫情发生更让企业雪上加霜。各级各部门和各级党员干部要全力以赴为企业抓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帮助、创造条件。工业和科技创新委要牵好头,发挥企业联络员的作用,及时协调解决企业遇到的用工、销售、资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破解企业的难点、痛点、堵点,全力支持企业开足马力、加快生产。
二要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开工复工。这项工作由住建局牵头,按照“两防五到位”要求做好方案,特别是对今年确定的省市重点项目和民生项目,为项目尽快开工复工创造有利条件。
三要尽快推进商业门店复业经营。在疫情受控的情况下,加快推进商业门店复业,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必须保障供应,理发等生活需求也要尽量满足。这项工作由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尽快制定具体方案,拿出精准科学的管控措施,适时放开经营,最大程度减少对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
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重点项目开工复工、商业门店复业经营,是恢复市场秩序、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尽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我们仍然要坚定示范区党工委经济工作会议
确定的各项目标不动摇,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统筹协调力度,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示范区管委会要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监测和指导,做好“六稳”工作,研究在疫情影响下稳增长的措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三、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机遇,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对 XX 来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最大的战略机遇,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最大的战略平台。我们提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高质量就是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高水平就是治理现代化。近期示范区党工委把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关于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区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汇总下发。这四个文件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体现了总书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我们对标对表学习参考的最高标杆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示范区领导同志要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把这四个文件好好学习研究一下。疫情结束以后,示范区党工委要组织四大班
子领导同志到深圳学习考察、现场观摩、谈谈学习感悟。
一要加快推进示范区机构改革。省委谋划部署的 XX 产城融合示范区机构改革方案,充分体现了省委对 XX 的关心和厚爱,是现阶段最积极又最合理、最现实又最理想的方案,是当前背景下所能争取到的最好最有利的结果。王书记这次到 XX讲的三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句是“哪怕能拖也不能退”,一句是“XX 的体制大顺小不顺”,一句是“要不断创新,慢慢来”。王书记讲,示范区机构改革为什么晚了,就是省委在反反复复地争取。在 XX 示范区机构改革的问题上,河南省委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付出了艰辛努力,甚至可以说是付出了一些代价,撤销了一个正厅级机构和两个副厅级机构。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对省委有感恩之心,对党组织有敬畏之心,要心存感念,不折不扣、坚决落实省委关于 XX 示范区机构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不能有任何动摇,不能有任何杂音。我们要认识到,XX 的体制是“紧身衣”,不是“宽大氅”。XX 的体制要想顺当,要么是成为省辖市,要么是回到县级市。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现在的产城融合示范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积极争取的结果,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大顺小不顺”是很正常的。大家可能不知道,按照原本的机构设置方案,示范区的“一体化运作”是党政一体化运作,“一体化运作”就是党政合一。能够保持目前现有的框架,是争取的结果。关于解决 XX 的体制问题,当时有三种方案:一种是“先破后立”,就是先把 XX 降为县级市,然后再推动示范区机构改革;一种是“先立后破”,就是先成立XX 产城融合示范区,同时 XX 退回到县级市;还有一种是“立而不破”,就是我们现在的状态和运作模式,这也是省委大力支持的结果,体现了省委的政治智慧。XX 的机制“紧够用”。XX示范区机构改革就是体制不足机制补。在机构改革中很多问题涉及《党章》、涉及法律,这需要我们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在不折不扣落实省委决定的前提下,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把机制理顺。现有的示范区框架,是我们抓住机遇很不容易得来的,能够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XX 经济社会健康快速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但不可能满足每个人的欲望,还是要慢慢来、慢慢理顺。XX 的编制是“紧平衡”。XX 的行政编制基数是 2001 年机构改革时按县级市核定的,既没有大县(市)的编制多,更比不了地级市的编制。无论是历次政府机构改革,还是本轮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都没有增加编制。其他地市因下辖区县可自主调配,而 XX 除了本级无资源可调。除了公检司法、人大、政协和镇、街道,XX 党政部门可用的行政编制只有 900 来个,必须严格编制管理。各部门各单位要自觉服从大局,遵守编制纪律,干好本部门工作。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思想上不跑毛、行动上不失序,不要想入非非,抓紧下地干活,不折不扣推动省委和示范区党工委关于示范区机构改革各项任务
有效落实。
二要加快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我经常讲,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是一块“金字招牌”,更是一副“千斤重担”。示范区建设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不是等来的、要来的,而是靠我们实实在在干出来的。要切实按照省政府批复的《XX 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坚持工业强区、旅游富民、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统筹人、产、城三大要素,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做实示范区、做大示范区、做强示范区,真正把 XX 产城融合示范区建成空间布局合理、发展活力强劲、城市品质高端、生态环境优良、居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为全国中小城市产城融合发展创造经验、作出示范,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争当全省改革创新的“试验田”。要做强做大优势产业集群,夯实产城融合发展的根基。产城融合,产业为基。要坚持工业强区、以产兴城,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加快传统优势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推进企业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改造,推动龙头企业加快发展。豫光、济钢、金利、万洋、金马是 XX 工业经济之母,也是全区稳定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有任何闪失。益民同志牵头,工业和科技创新委等要制定骨干企业升级方案,把几个骨干企业盯紧护牢,围绕绿色化、智能化、中高端方向,一企一策,为骨干企业转型升级服务好。转型不是转行。骨干
企业要聚焦主业、加快发展。工业和科技创新委要制定百亿级企业培育计划,打造更多百亿级企业。在做大做强骨干企业的基础上,围绕主导产业,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有色、钢铁、化工等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快实现 XX 从冶炼大市向新型材料强市转变。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 XX 的产业优势。要做精做美中心城区,提升城市产业、人口承载能力,增强产城融合发展的集聚效应。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增效,聚焦主城、拓展济东,加快城市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型,进一步打造大气秀气灵气、宜居宜业宜游的精品城市。拴根同志牵头,发展改革和统计局、住建局要认真研究探索把城中村提质改造纳入老旧小区改造政策。要加快推进治理现代化,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治理水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比如,在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我们发现城市基层治理方面还有不少漏洞,很多无主小区、楼盘管理缺位,要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加强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补齐基层治理短板。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绿色生态空间布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资源高效节约集约利用,构建魅力山水、生态宜居的生态空间格局,让绿色成为 XX 产城融合的靓丽底色。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产城融合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发挥 XX 全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优势,着力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社会保障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上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扶贫办要抓紧制定 2020 年 XX 脱贫攻坚升级行动方案。农业农村局要制定 2020 年补齐“三农”短板的方案。要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城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能力。XX 有省际城市、产业和体制三大优势,有愚公移山精神、企业家和老干部“三宝”,但在交通方面特别是高铁方面有比较突出的短板。我们要加快谋划实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前期工作,想方设法推动解决 XX 到郑州的高铁问题,构建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强化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力支撑。要坚持以优化营商环境突破改革瓶颈,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百姓受益。主动融入国家、省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积极对接郑州大都市区、洛阳都市圈,深化省际合作、扩大招商引资,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坚持创新驱动,搭建创新平台、集聚创新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三要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谋划。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总书记讲到的五个方面要求,紧扣省委的要求部署,切实加强战略谋划研究,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谋在长远、干在当下,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争取战略主动,把 XX 打造成生态保护的示范区、践行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黄河文化济水文化传承弘扬的示范区。各级各部门和各级党员干部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放到事关 XX 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待,不等不靠,积极作为,加大对重点课题、重大项目的谋划和推进。特别是针对王书记讲话中为我们点出的一些重大课题,认真进行细化分解,组建工作专班,由示范区领导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加强总体谋划,破解突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拿出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示范区党工委决策提供参考,适当时候向省委报告。发展改革和统计局要抓紧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在省政府印发的《XX 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要抓紧研究制定黄河文化、济水文化保护传承的专项规划。要加快编制《黄河小浪底河清区域空间战略规划》,注重与国家、省重大专项规划的对接衔接。加大项目谋划力度,在前期谋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项目的论证、包装,争取进入国家、省里的大盘子,争取谋划一批、成熟一批、落地一批、开工一批,真正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的作为。
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进一步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 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根本上要靠党的领导,要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精诚团结、辛勤努力。王书记要求我们要提升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和社会号召力,更加有效地引导干部、引导群众。我们要把党的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持续加强党对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示范区党工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之以恒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进一步树立“五比五不比”工作导向,进一步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
一要加强政治建设。要旗帜鲜明讲政治,以政治要求、政治标准、政治视角看问题,站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深刻认识、坚决维护、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四大班子领导要带头讲政治、讲大局,保持政治定力,经受政治考验,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利于示范区改革发展的话坚决不说,不利于示范区改革发展的事坚决不做,坚决维护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贯彻省委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示范区党工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正确对待组织,正确对待同志,同心同向、同心同德,切实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总书记讲,党中央研究的事、中央领导小组研究的事,到一些部门被卡了,说不符合程序。党的领导是大程序、大规矩。示范区党工委设立的各党组要及时向示范区党工委报告工作情况,重大情况必须报告,确保政令畅通。
二要树立“有解”思维。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机构改革、经济发展、信访稳定、社会治理等种种问题。但是,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对于那些拿不准的问题要认真研究,看准的就抓紧干。示范区四大班子领导要扛起领导责任,该决策决策、该拍板拍板,不要上推下卸。遇到不好解决的问题,第一可以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答案,第二可以从先进地区创造的经验中寻找答案,第三可以扑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去寻找答案,但是坐在办公室就没有答案。每个岗位都有每个岗位的职责,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各级领导干部要敢于直面问题挑战,勇于担责担难担险,切忌当“二传手”,不能当“甩手掌柜”,不能当光说不干的“滑头”。
三要增强执行的穿透力。凡是示范区党工委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凡是部署的工作、定下来的事情,都必须抓落实,要
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最近,督查部门要对示范区党工委三年来作出的各项决策,认真梳理,一项一项落实到位。示范区党工委、这一届市委不搞“半拉子”工程、不搞议而不决的事情。要把压力传导到每一个“神经末梢”,捅破“最后一张纸”,打通“最后一厘米”。要强化“一盘棋”思想,对全局性的工作,强化部门协同、凝聚各方力量,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打好总体仗、主动仗。
四要狠抓落实见效。要进一步树立务实重干的工作导向,在抓工作落实的一线识别干部、考察干部、检验干部。要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要学愚公担担子、莫学智叟摞挑子”,真正让“愚公干事有平台、智叟耍滑无市场”。示范区党工委要注重用那些干实事、重潜绩、有政绩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爱做表面文章,说一套做一套、作风漂浮爱忽悠的干部。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不担当不作为,坚决防止层层转包、留痕主义。各项具体工作要出腿见泥、吹糠见米。要增强抓落实的本领,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群众服务。要健全抓落实的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抓住不落实的人、盯住不落实的事,以严格的追究问责倒逼工作落实。
同志们,王书记这次到 XX 调研,为我们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为 XX 广大干部群众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为 XX 示范区今后的改革发展进一步指
明了航向。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深入贯彻王书记讲话要求,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保持勇于探索的精神、负重奋进的心态、开放包容的视野、务实重干的氛围,靠改革创新添活力,靠转型升级增动力,靠人才支撑挖潜力,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胜利,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在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上开创新局面,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向省委、省政府和 XX 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篇:产城融合汇报材料
关于产城融合调研的汇报材料
xx开发区成立于2003年7月,2006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9月,省政府批复安徽无为经济开发区以“一区一园”模式扩区(一园即城东园区)。新园区迎难而上、砥砺前行,不断加大产业转型步伐、推动城市配套完善、进一步提高产城融合水平。现对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产城融合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效及现状
三年以来,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断加大城市建管投入,城市面貌大幅改善、产业支撑作用显现、产城融合初见成效。
1.城市规模逐步形成。城东安置房一期近10万平方米已建成入驻。福园新村公租房及景观苑小区已开工建设,2018年陆续建成。商住配套、邻里中心、孵化器已规划选址,近期启动挂牌手续,有望于2019年服务园区。城市规模的扩张,为产城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
2.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一是道路工程建成了通江大道公路改建,支十路、经三路、经四路、支一路、福北路中段、福东北路、支二路、纬二路等x条道路,合计里程达x公里,绿化面积达x平方米;福北路、经四南路、支四路、支一路延伸段、支十南路、站后路、支二路延伸段、纬二路延伸段等8条道路相继开工建设,今年能够建成通车。二是供配电工程新架设了35KV陡沟变至经四路、经四路至经三路、福东路到三只松鼠、光讯3条长xxkm10KV线路,合计供电线路达10km;完成园区110KV张庙变前期工作,为今年10月开工建设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三是防洪除涝工程沙湾泵站主体结构竣工;沙湾二期排涝渠13km及10座箱涵全面开工建设。四是污水、自来水等各类管网随道路建设铺设到位。其中一水厂(日供水5万吨)和城东污水处理厂(日处理2.5万吨)实质运行并发挥效益,累计铺设管网xx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已达18公里。城东园区供热站已选址规划,2019年建成供热。城市水、电、气、暖、路等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产城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问题
1、公共配套设施严重滞后。截止目前,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投产企业xx个,在建企业xx个,预计到年底增加竣工项目xx个,现有企业员工xx个,预计明年上半年入驻员工xx多人。但园区公共及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无开发类商业、住宅配套,不能满足企业员工居住、金融、文娱等生活所需,严重影响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2、区划调整影响。无为经开区二坝园区已整体划入弋江区,二坝园区经十多年建设,无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已基本建成,华谊等大项目税收稳定,现从新开发新园区,造成资金紧张,无为县财政不足以大量投入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建设。
三、提出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优化空间布局。无为经开区城东园区已纳入无为县城市规划,是“三区”中的最重”一区”,符合无为县城市整体发展布局,城东园区紧邻无为中心城区,是无为对外交往的门户,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可与无为城东片共建共享。无为经开区主导产业定位为生命健康(健康食品和生物医药)、电力电气及电子信息产业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要围绕主导产业推动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挥优势产业带动作用和集聚效应。同时要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服务配套,发展新型服务业,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2、完善城市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加快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形成“五横六纵”干路网格局,根据项目落户情况,完善支路网布局,按照道路建设“四同时”要求,同步完成地下弱电管网建设;加快供热站、11万伏张庙变工程,满足企业供电、供热所需。加快公厕、小型垃圾中转站等环卫设施建设,提高环卫保洁质量。常态化开展环境卫生、违章建筑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道路绿化、公共绿地等管理,营造优美城市环境。尽快完善城东园区商住配套、孵化器、邻里中心建设方案,积极引入优质的开发企业,借助社会资本降低政府财政压力,通过市场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第四篇: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PPP项目合同(编制大纲)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
-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合同组成
在PPP项目中,项目参与方通过签订一系列合同来确立和调整彼此之间哒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合同构成了PPP项目的基本合同体系。根据项目特点的不同,相应的合同体系也会不同。PPP项目的基本合同通常包括PPP项目合同、股东协议、履约合同(包括工程承包合同、运营服务合同、原料供应合同以及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等)、融资合同和保险合同等。其中,PPP项目合同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在PPP项目合同体系中,各个合同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紧密衔接、相互贯通的,合同之间存在一定的“传导关系”。
1.PPP项目合同
PPP项目合同是项目实施机构与中选社会资本签订(若需要成立专门项目公司,则由项目实施机构与项目公司签订)的约定项目合作主要内容和双方基本权利义务的协议。其目的是在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项目风险,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保障双方能够依据合同约定合理主张权利、妥善履行义务,确保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顺利实施。PPP项目合同是其他合同产生的基础,也是整个PPP项目合同体系的核心。
2.股东协议
股东协议由项目公司的股东签订,用以在股东之间建立长期的、有约束力的合约关系。股东协议通常包括以下主要条款:前提条件,项目公司的设立和融资,项目公司的经营范围,股东权利,履行PPP项目合同的股东承诺,股东的商业计划,股权转让,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组成及其职权范围,股息分配,违约,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不可抗力,适用法律和争议解决等。
3.履约合同
(1)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一般只作为融资主体和项目管理者而有本身不一定具备自行设计、采购、建设项目的条件,因此可能会将全部或部分设计、采购、建设工作委托给工程承包商,并签订工程承包合同。项目公司可以与单一承包商签订总承包合同,也可以分别与不同承包商签订合同。承包商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于工程承包合同的履行情况往往直接影响PPP项目合同的履行,进而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和收益情况。因此,为了有效转移项目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承包商签订一个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的“交钥匙”合同,将工程费用超支、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不合格等风险全部转移给承包商。此外,工程承包合同中通常还会包括履约担保和违约金条款,进一步督促承包商妥善履行合同义务。
(2)运营服务合同。根据PPP项目运营内容和项目公司管理能力的不同,项目公司有时会考虑将项目全部或部分的运营和维护事务外包给有经验的运营商,并与其签订运营服务合同。具体操作中,运营维护事务的外包可能需要事先征得政府方的同意。但是,PPP项目合同中约定的项目公司的运营和维护义务并不因项目公司将全部或部分运营维护事务分包给其他运营商实施而豁免或解除。
(3)原料供应合同。有些PPP项日在运营阶段对原料的需求量很大,原料成本在整个项目运营成本中占比较大,同时受价格波动、市场供给不足等影响又无法保证能够随时在公开市场上以平稳价格获取原材料,继而可能会影响整个项目的持续稳定运营,如燃 煤 电 厂项目中的煤 炭。因此,为了防控原料供应风险,项目公司通常会与原料的主要供应商签订长期原料供应合同,并约定个相对稳定的原料价格。原料供应合同一般会包括以下条款:交货地点和供货期限、供货要求和价格、质量标准和验收、结算和支付、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不可抗力、争议解决等。除上述一般性条款外,原料供应合同通常还会包括“照供不误”条款,即要求供应商以稳定的价格、稳定的品质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原料。
(4)产品或服务购买合同。在PPP项目中,项目公司的主要投资收益来源于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因此,保证项目产品或服务有稳定的销售对象,对于项目公司而言十分重要。根据PPP项目付费机制的不同,项目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者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最终使用者。以政府付费的供 电项目为例,政府的电 力主管部门或国有电 力公司通常会事先与项目公司签订电力购买协议,约定双方的购电和供电义务。此外,在一些产品购买合同中,还会包括“照付不议”条款,即项目公司与产品的购买者约定一个最低采购量,只要项目公司按照该最低采购量供应产品,不论购买者是否需要采购该产品均应按照该最低采购量支付相应价款。
4.融资合同
从广义上讲,融资合同包括项目公司与贷款方签订的项目贷款合同、担保人就项目贷款与贷款方签订的担保合同、政府与贷款方和项目公司签订的直接介入协议等多个合同。其中,项目贷款合同是最主要的融资合同,一般包括陈述与保证、前提条件、偿还贷款、担保与保障、抵销、违约、适用法律与争议解决等条款。同时,出于贷款安全性的考虑,贷款方往往要求项目公司以其财产或其他权益进行抵押或质押,或由其母公司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或由政府作出某种承诺,这些融资保障措施通常会在担保合同、直接介入协议以及PPP项目合同中具体体现。
5.保险合同
由于PPP项目通常资金规模大、生命周期长,负责项目实施的项目公司及其他相关参与方通常需要对项目融资、建设、运营等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风险分别投保。通常可能涉及的保险种类包括货物运输险、建筑工程险、针对设计或其他专业服务的专业保障险、针对间接损失的保险、第三人责任险、政治风险保险等。
6.其他合同
PPP项目中还可能会涉及其他的合同,如与专业中介机构签署的投资、法律、技术、财务、税务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合同等。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PPP项目合同模板: 本合同于2017年【X】月【X】日由下列双方在XX市签订: 甲方:XXXX,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正式组织和存续的XXX机构,其住所为XXXXX,法定代表人为XXX;
乙方:XXXX,系按照其注册地法律设立、登记、注册及运作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其住所为XXXX,法定代表人为XX。待XXXX成立项目公司,并由项目公司与甲方签署本合同的补充协议后,乙方即指项目公司。第一条 定义与解释 1.1 定义 1.2 解释
第二条 声明与保证 2.1 甲方的声明与保证 2.2 乙方的声明与保证 2.3 各方的声明与保证 2.4 违反声明与保证
第三条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PPP项目的合作范围和期限
3.1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概况 3.2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合作范围 3.3 甲方前期投资的确认
3.4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合作的排他性 3.5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合作期限 第四条 前提条件
4.1 履行本合同的前提条件 4.2 前提条件的期限 4.3 前提条件的放弃 4.4 前提条件未实现 第五条 项目融资 5.1 乙方的融资责任 5.2 融资担保 5.3 甲方对融资的支持
第六条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指标和土地出让 第七条 项目建设进度 7.1 首期启动资金
7.2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实施进度 第八条 运营和维护
8.1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公司经营计划及财务资料的报告
8.2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设施的运营和维护 8.3 运营协调委员会 8.4 审计部门的监管 8.5 履行义务 第九条 产业发展服务 第十条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公司的成立及股权转让的限制
10.1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公司成立 10.2 股权变更的限制
第十一条 政府购买服务的付费机制 第十二条 履约担保 第十三条 双方承诺 13.1 甲方的承诺 13.2 乙方的承诺 13.3 双方承诺 第十四条 保险 14.1 保险义务 14.2 需购买的险种
第十五条 守法义务及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1 守法义务
15.2 法律变更和政府行为
15.3 不视为法律变更及政府行为的情形 第十六条 不可抗力 16.1 不可抗力事件
16.2 不可抗力事件发生期间各方权利和义务 16.3 不可抗力事件的处理 第十七条 甲方的监督与临时接管 17.1 甲方的监督权
17.2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质量管理 17.3 中期评估
17.4 甲方临时接管的权利
第十八条 违约、提前终止及终止后处理机制 18.1 违约与赔偿 18.2 提前终止及处理机制
第十九条 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小城镇建设项目移交 19.1 期满移交 19.2 移交程序 19.3 提前终止的移交 第二十条 争议解决及法律适用 20.1 争议的解决 20.2 法律的适用 第二十一条 其它 21.1 环境保护 21.2 保密条款 21.3 税收优惠 21.4 通知 21.5 合同的文字 21.6 合同的生效 21.7 合同的补充 21.8 合同的附件
签署页】
本合同由以下双方于二零一七年X月X日在XX省XX市签署,以兹为证: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
第五篇: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
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
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
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 1.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 2 —
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重点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邵武经济开发区,规划向香铺、吞源、朱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升初级产品板材层次,加快室内装饰材料、高档进口木家具、竹制家居用品的发展,着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竹木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向行岭、下沙方向推进,与屯上、下沙、晒口工业平台连片发展,重点发展以氟、硅、炭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水北规划纺织工业园,依托邵武火电厂扩建实施热电联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 以染整环节为中心,上游向棉纺、织造产业延伸,下游向服装加工、鞋帽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地利用开发”试点政策,拉开园区框架。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科学设臵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海关设立监管场所,加快建设集市
场信息、现代仓储、快递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商检及海关报关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专业园区,打造省级物流园。
2.实施“城区融合行动”
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要求,推进“一城四翼”融合发展的市区格局。东翼,中心城区向东结合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延伸至吴家塘镇;南翼,中心城区向南依托邵武经济开发区建设,延伸至城郊镇香铺村;西翼,中心城区向西沿生态休闲旅游区向龙斗方向带状拓展;北翼,中心城区向北规划纺织工业园,延伸至水北镇大漠村。将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和吴家塘镇纳入城区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东起吴家塘镇,西至水北镇龙斗村,南至城郊镇香铺村,北至水北镇大漠村的城市框架,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提高中心城区对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城市二环路建设工程,扩大城市建成区框架。推动芹田片区、坪上片区和苦竹湾片区的整体开发,扩大城市容量,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造洼地环境。按照覆盖园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中心客运站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臵,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完善市政公用设施,— 4 —
加快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城市排水、管道燃气等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园区公共租赁房、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加大商业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辐射闽赣周边的商贸流通集散中心。发挥“山、水、绿”优势,建设精品山水园林城市。
3.实施“旅游区建设行动”
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实现“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硬实力”基础,以张三丰太极文化、儒学和平文化为“软实力”依托,加快养生游、文化游、休闲游产品开发。加大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高水准做好和平旅游度假小镇规划,着力推进和平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博物馆、民俗馆、李纲馆等资源,提升天成奇峡、云灵山漂流、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山水为品牌,以欢乐体验为主导的文化山水欢乐走廊,发展养生旅游;持续开展龙舟赛、摩托车越野赛和太极拳等体育赛事,发展运动康体休闲游;加快温泉项目开发,打响氧吧温泉品牌,将太极养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产品。加大旅游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创新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 1.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
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项目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在低丘缓坡地试点范围内,依照试点的优惠政策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平整土地,条件成熟时支持向国土部申请扩大试点范围。对保留原有的和规划设计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生态用地,允许只办理农用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搬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臵回迁房项目允许按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10-15%)配建商业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全面落实和谐征迁工作法,探索留地(物业)安臵、入股安臵、住房安臵等多种安臵模式,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新模式
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超过上级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的耕地数,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指标交易。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允许将群众自愿前提下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和建制镇用地纳入增减挂钩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新增耕地数核定交易指标,提高先行交易指标比例。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建新项目可组成项目区整体审批,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或意见。允许以自然村(组)为单位,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住宅臵换城镇住房工作,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新建房屋臵换其原有 — 6 —
农村住房,臵换的城镇住房参照拆迁安臵户的规定办理产权证。允许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进行登记、评估、以抵押方式进入国有融资平台或在本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之间流转。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工宿舍。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在原土地使用者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政府收储并公开出让,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支持申报列为国土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酒店、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现行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探索城市生态用地差异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绿地划入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拓展土地规划统筹空间
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差别化规划管理。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在指标不足时允许申请追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机制。在本市建设用地指标内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对未列入规划的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适时修改规划并及时审批。对项目建设给予林地指标倾斜,对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范围之内涉及的林地给予指标上支持。在全市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内,使用乡镇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由设区市国土部门审批。
(三)着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
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林业示范点,将邵武市列为省级碳汇造林试点县、现代农业(竹业)发展示范县。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将邵武市列入全省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提高植被恢复费及森林资源补偿费返还额度。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邵武市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减排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点带面,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全面放宽落户条件
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市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女,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省内农业转移人员从农村落户邵武城镇后,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仍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主 — 8 —
选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省内户籍地独生子女奖励扶助政策委托邵武市管理和异地结算的办法。
2.大力促进就业创业
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用工管理体系。持有居住证的异地务工人员,享受城乡劳动力均等的公共就业体系服务,失业后可以在邵武进行失业登记,享受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同等的所有促进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支持邵武市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加强“就业促进、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三大体系建设,持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按照国家规定在市场准入、小额贷款、税负减免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100%。
3.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教育用地优先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加快城区及城乡结合部中小学和城乡幼儿园扩容建设,在旧城改造和新城新区建设中,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在城南区域规划新建一所中学,做好实小水北分校建设工作,改善莲塘中学、城郊八一希望小学办学条件。加快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将全市教师人事关系“收归县管”,实行统一管理,统筹配臵。推行城区“小片区”管理模式,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就学纳入邵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教育。所有高中逐步面向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开放招生,平等享有参加中考、高考的权利。省级要将我市新建学校或提升学校纳入扶持保障重点。
4.完善与区域中心规模相适应的医疗服务配套体系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市立医院,实施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和市第二医院改扩建,统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对闽赣周边县市医疗服务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闽赣周边县市群众能力。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调整诊疗服务收费标准,探索总额控制、按临床路径、按项目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模式。探索实行省定价格幅度内“自主议价”的药品采购制度。建立覆盖全城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市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联合体,开展分级诊疗,引导居民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按省直医疗卫生单位的标准核定邵武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比例。按服务人口合理规划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建立城市医院对口帮扶基层医疗机构的长效机制。各级政府要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温泉养生旅游综合体配套,建设养生医院或保健中心。
5.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建立全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推动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等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并轨统一。异 — 10 —
地务工人员已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稳定就业的,可按省上规定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会保险权益。持有居住证的本省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城镇从事个体经营以及灵活就业的,可以个体经营者、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在邵武参加或接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出台城乡居民社保与城镇企业职工社保、机关社保之间的接续转移办法,全面实现区域范围统一的医保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重点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集体宿舍类公共租赁住房。到2015年以前把符合条件的有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
6.构建坚实基础设施体系
着力构建快捷的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邵光高速公路建设,推进顺邵高速公路尽快建设,支持邵武尽快接入国家高速主干网,争取浦建龙梅高速铁路开工,争取对鹰厦铁路邵武段进行扩能改造。实施316国道和205省道改线工程,完善环城干线公路网,加快城区环城路建设和县乡道路、旅游景区公路提级改造,闭合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二环初步形成。完善交通场站建设,加强武邵、邵光、顺邵三条高速公路沿线的站场枢纽设施、货物装卸分拣设备及组织、运输装备和通信信息等系统的建设。加快邵武火电厂三期建设,完善城乡电网结构,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加快城区旅游集散中心和交通口岸旅游咨询中心建设。推进邵武通用机场建设,加快通用航空事业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建立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省直相关部门与南平市、邵武市共同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协调解决试点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邵武市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门办事机构,组织实施试点方案。各级各相关部门要对照方案,各负其责,通力配合,支持邵武市加快推进试点工作,并给予政策、资金、项目支持,保障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二)加强资金和政策保障
省级预算内投资加大对邵武市城镇化试点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扶持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中的民生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从财政部代理发行的福建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中,适当安排部分资金支持邵武市项目建设。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考虑邵武为原中央苏区县和山区县等特殊因素,省级财政加大支持力度。适当放宽政策限制,通过采取专项政策和资金支持的措施,加大财政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积极争取省上金融部门对邵武改革项目给予信贷资金支持,给予切块专项信贷规模。支持邵武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帮助企业发展,发行城投债等为基础设施建设募集资金。
(三)加强目标管理
建立目标责任制,明确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责任主体,要根据任务,细化措施,狠抓落实。实行项目化精细管理,提高城镇化 — 12 —
试点的科学性,防范和减少风险。对重大发展改革举措和政策,适时组织开展事前咨询论证和事后跟踪评估。建立报告制度,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责任,严格考核,确保新型城镇化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