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

时间:2019-05-13 19:42: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

第一篇: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

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

“十一五”期间,中华医学会在中国科协、卫生部、民政部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臶,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下简称(《纲要》))中确立的重点任务,齐心协力,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和进步。现根据学会近五年来具体工作开展情况,结合在学会在落实《纲要》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总结汇报如下:

一、贯彻执行《纲要》情况

(一)加强学术交流,繁荣科学技术

1.搭建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努力创办、培育品牌学术会议。

举办学术会议是我会的传统工作和优势项目。近五年来,我会办事机构经过调整,将过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分散管理和服务整合为由学术会务部统一负责,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能力;重新修订《中华医学会学术会议管理办法》,使会议的审批程序和职责进一步明确。我们鼓励和支持专科分会整合小型会议,发挥整体优势举办高水平的学术年会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术会议,倡导专科分会为中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在学术会议的组织策划过程中,我们注重跨学科、跨区域交叉;注重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渗透;注重结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课题;注重吸收、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办会经验和采用多种交流形式。由于我们创办的品牌学术年会吸引众多国内医学科技工作者和国(境)外同行的积极参与,已经成为传播医学科技信息、展示我国医学科技水平的有效平台,起到了互相学习借鉴、启迪科研思路和激发创新灵感的作用。

五年来,我会“压缩、整合”的举措取得了实效,每年会议数量逐渐减少,参会总人数逐年增加,会议影响越办越大。参会人数已由2005年不到3万人增至2009年近7万人,一类学术会议规模超千人的已经达到30多个,规模最大的接近万人。所属83个专科分会中已有35个定期召开大

型学术年会,近10个分会在举办年会过程中以分会场、论坛或沙龙等形式为中青年医学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经过资源整合,精心策划,我会创办、培育出一批有影响、有规模、有水平的品牌会议。如骨科学术年会经过多年培育,已经成为规模大、有特色、国内外知名的学术会议品牌,2009年11月在福建厦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国际COA学术大会”,注册代表接近10000人,参会外宾250多人,为历届之最。糖尿病学术年会由于近年注重提高学术质量和展示国内外最新进展,受到国(境)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2009年11月在郑州召开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会议”,参会人数达5500人,成为我国糖尿病界规模最大、参会人数最多的学术会议。

2.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推进期刊改革,促进出版发行工作向前发展。

目前我会主办的期刊已达123种,占我国医药卫生科技期刊总数的11.2%。我们按照2005年12月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期刊管理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推进期刊运行机制的改革。2006年3月,我会将百余种纸质期刊授权期刊管理部归口管理,实行经济目标责任制,学会直接编辑出版的23种期刊实行编辑部主任负责制,同时为加强主办期刊的统一管理,以协议方式与100种期刊的承办单位明确了监管责任。在期刊质量建设方面,我会制定实施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评估体系》,对期刊的质量评价及准入和退出做出规定,建立了定期审读的期刊质量管控机制。在期刊出版对外合作和企业化转制方面,我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2008年2月,我会与万方数据有限公司关于百余种系列期刊数字化再利用的合作协议正式签署,推动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数字化出版。2009年7月,我会出资注册了“中华医学杂志有限责任公司”,为实现期刊出版的企业化转制,成立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出版集团摸索经验提供了契机。

2006年,中国科协开始设立“精品期刊”示范项目,我会每年约有20种期刊获得资金资助,其中直接编辑出版的占10种。在2009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2008年的全国1868种核心期刊被引频次前100种有我会20种,影响因子前100种有我会8种;国内百种最具影响文章有27篇;进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的系列期刊有95种;多种“中华”系列期刊被国际著名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Medline收录26种,SCI收录1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均被国内数据库收录。我会有43种系列期刊入选2008年国家科技部300种“中国国际化精品科技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占入选总期刊数的13.3%。有20种期刊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

期刊”称号。

3.以承担政府转移职能和承办委托任务为重点,继续推进继续教育工作。

自2006年以来,我会继续承担全国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工作,受理和组织评审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每年都在3000项以上,并在2009年首次采用网络远程方式对2010年的申报项目进行了评审。“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上岗培训”项目是我会承办卫生部的一项委托任务,涉及CT、MRI、彩超、直线加速器等9个专业。近五年,接受培训和考试的既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也有持证满五年的换证人员,其中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每年均超过2万人,换证人员每年接近1万人。我会受卫生部委托,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和《卫生部继续医学教育评估指南》;在2006年4月承担了《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编写及相关音像制品出版任务,目前已完成20多个学科共46个分册。该教材已被列为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推荐教材和“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物。我会平时注意利用自身资源,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刊物上开办继续教育栏目,利用学会网站开展远程继续教育试点等。

(二)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按照五年规划“开展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的科技科普系列活动”和“以多种形式普及医学科学知识”的工作要求,我们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如从2006年开始,我会结合中国科协每年举办的“全国科普日”主题,积极组织或参与相关的科普日系列活动;我会还参与或组织了“科普万里行-健康迎奥运”、“知名专家进社区”、“知名专家进辽宁”等大型科普活动。从2005年起,我会与强生公司合作,开展“中华医学会—强生西部学术讲座活动”。活动在西部不同地区举办了15次,先后有近百名不同领域的医学专家深入到基层,开展教学查房、会诊、手术和学术讲座。五年来,我会承办的科普宣传日、宣传周活动近10个,如2006年的“世界心脏病日”、2007、2008年的“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09年的“世界糖尿病日”等;承接并完成有关上级部门委托的科普项目30多个,如“农村妇女抑郁和自杀干预项目”、“山西吕梁基层医务人员技术培训和农村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农村艾滋病宣传教育”等;编制、编写多种科普宣传材料,如《常见病、多发病系列挂图》4套,《健康教育处方》20种等。

(三)发挥非政府组织民间外交作用,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促进对外科技合作

在增进与国际及港澳台地区交往方面,我会努力发挥非政府组织开展民间交流的独特作用,不断发展与国(境)外医学团体的友好关系。五年来,我会应邀组团先后访问了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匈牙利等国家的医学团体,出席了世界医学会全体大会、世界医学会第182届理事会会议等一些重要会议;接待俄罗斯、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医学组织来访62批。通过互访,我会与有关国家医疗机构、医学会及国际组织间增进了了解与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我会积极促成专科分会加入对口国际专业组织和参与国际活动,鼓励专科分会努力提高国际学术交流的参与能力,争取更多的话语权。为支持专科分会参加申办国际学术会议的竞标,我们在做好组织和策划的同时,专门编制了参与国际学术会议投标的宣传资料,使申办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目前,我会已经加入包括世界医学会、国际抗癌联盟、国际生命伦理学会等32个国际组织,我会有多名专家在相关国际组织任职。我们在促进国际学术交流,承办、协办国际或双边学术会议方面所获得的成功,不仅帮助我国医学科技工作者及时了解到国际相关领域的新动态,也对外展示了我们的会议策划和组织能力,提升了中华医学会的国际影响力。我会与国际眼科理事会、亚太地区眼科学会、香港眼科学会在香港联合举办的“2008年世界眼科学术大会(WOC2008)暨第13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名代表参加,其中来自内地的眼科医生有3000名,堪称国际上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眼科盛会。

(四)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搭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 1.广泛开展面向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

为使医学科技工作者联系党和政府的渠道更加通畅、便捷,收集、反映的各种信息更加全面、快速,中华医学会与专科分会、地方医学会建立的信息报送网络初步形成,学会的信息化建设专门开发了信息征稿与报务模块。五年来,我会以信息收集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将整理、收集的近20条反映医科技工作者工作、生存状况的热点、焦点类信息,通过中国科协及时向政府进行反映。我会在2006年针对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面向北京三甲医院和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展开调研,将调研形成的近万字《北京医务工作者从业状况(医患关系)调查》上报到中国科协,被刊载在2007

年中国科协《调研动态》第4期上,对改善医生的从业环境产生了积极影响。

2.坚持标准、严格要求、确保质量,“中华医学科技奖”得到健康发展。

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我们继续开展了“中华医学科技奖”的评审工作。为了同国家科学技术奖接轨,我会在2007年对“中华医学科技奖”的奖励条例和实施细则进行修订,将医学科普项目和卫生管理专业纳入评审范围。从2005年到2009年,我会从全国推荐的1225个项目中评出“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400项,其中一等奖39项;二等奖125项;三等奖236项。为了促进成果的应用与转化,我会于2008年分别在北京、南京、上海和西安四地举办了主题为“荣耀与使命”的获奖成果报告会。由于我们始终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评审,使“中华医学科技奖”得到了健康发展,该奖已经成为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最高奖项,得到了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和各级领导的肯定。自2006年我会被国家奖励办列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直接推荐单位之后,我们从“中华医学科技奖”获奖项目中遴选推荐了23项,有1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

3.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努力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五年来,我会利用与医学科技工作者联系广泛、组织网络健全、专家云集和客观独立的优势,积极承担政府的委托任务和及时反映医学科技工作的诉求,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有:

①接受政府的决策咨询。我会受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务院法制办、卫生部等部门的委托,分别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条例》、《初级卫生保健法》、《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精神卫生法》及《侵权责任法》等多部法律、法规性文件的征求意见稿进行讨论,及时上报修改意见。

②拟定技术文件和开展技术论证。我会先后组织专家完成卫生部等上级委托的技术文件制修订任务和技术论证工作150余项。

③组织编写规范性文件。近5年来,五年学会组织专科分会开展《指南》和《规范》的编写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内容涉及52个专业,总共88个分册的全部编写工作。

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自2005年以

来,我会共收到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卫生行政部门的鉴定商请委托1086件,按照鉴定受理程序对其中疑难、复杂的205例进行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鉴定结果与地方鉴定结论不完全符合率在80%以上。2009年11月,经卫生部批复和常务理事会第九次会议审批,中华医学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公室正式成立,其它准备工作也已基本就绪。

⑤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处理突发事件。

2008年5月26日,受卫生部委派,由副会长王海燕教授任组长,重症医学分会主委刘大为教授和骨科专家戴剋戎院士组成专家组,赶赴四川地震灾区,与先期到达的肾脏病学分会主委陈香美院士、呼吸病学分会主委刘又宁教授,共同对当地的伤员救治工作进行指导、评估。精神病学分会积极参与了卫生部交办《灾难后临床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处臵原则》的制定工作等。

2008年9月份,在婴幼儿因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导致泌尿系统结石的事件发生后,为协助政府做好患儿的诊疗救治工作,我会紧急组织了小儿肾脏病学、小儿泌尿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等领域专家多次召开会议,完成了卫生部交办的《与食用受污染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相关的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诊疗方案》和《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超声检查流程》的制定任务。



(五)加强组织建设,增强服务能力,推进学会的改革与发展 1.认真贯彻和落实“民主办会”。

我们从健全制度、理顺关系入手,并认真抓好制度的落实。理事会成立不久,常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职责与议事规则》和《学会行政办公会职责与议事规则》,在学会办事机构建立了秘书长办公会的议事制度。我们先后召开了3次全体理事会议和10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对学会的重大事项和重要文件进行审议;召开了150余次行政办公会议、秘书长办公会议,对学会的日常事务进行集体研究,民主决策。

2.专科分会健康发展,活力得到增强。学会分会数量目前达到83个。我们把加强专科分会建设作为重要任务,首先经常务理事会审议对《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管理办法》两次进行修订和完善,推行“主任委员由前任、现任、候任各一人担任”的制度,并在71个专科分会中实行。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常委会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也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在他们的

带领下,分会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其次是调整增加了分会的委员人数和倡导、鼓励分会成立青年委员会,使分会的活力大大增强,目前已有近60个专科分会成立了青年委员会,为分会发展储备了后备力量。

3.积极探索专科会员和专家会员的发展之路。

发展中华医学会的专科会员,是提高学会对医学科技工作者影响力、凝聚力的积极尝试。第二次全体理事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医学会关于专科会员发展的若干意见》。继2006年6月我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首次开展专科会员资格考试之后,已有10多个专科分会相继开展了专科会员的培训和资质认证工作,发展专科会员4600多人。皮肤、心血管、感染和呼吸等专科分会分别授予本专业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医学科技工作者专家会员称号,授予人数超过100人。

(六)加强网站和资源数据库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加快学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按照常务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关于加快中华医学会网络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我们与太极计算机公司合作,在历经需求调研、方案修正和专家论证等环节,于2007年12月制定实施了中华医学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到2009年底,我们已经完成了信息化一、二期工程的建设任务,开发的项目均已投入使用或试运行。一期开发的软件项目包括统一基础平台、短信系统、网上支付系统和期刊编审、学术会务、科技评审项目、继续教育项目等10个管理系统;硬件建设包括计算机机房建设和设备的安装调试,并新增一条100M的出口带宽。二期主要开发了OA办公系统、出版发行管理系统、远程继续教育系统、会员管理系统、中英文门户网站、邮件系统等共16个系统或项目。

一、二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会员、专家以及专科分会通过登陆我会网站办理相关业务和享受信息化服务的目标,我会办事机构通过0A系统开展网上办公,实现了大部分常规工作的高效、无纸化。

(七)加强办事机构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能力

按照常务理事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方案,我会在2006年初对办事机构的部门设臵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进一步明确,工作交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会在2006年、2008年采用自荐、群众推荐、民主测评的竞聘方式,在年度采用加强考核测评等手段,一批年轻的干部脱颖而出并快速成长,办事机构的活力和发展后劲得到加强。为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我会先后制定、修订了《中华医学会专

科分会财务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有效地规范了工作程序,确保了各项事业的平稳健康发展。在转变作风和能力素质建设方面,我们在会内通过集中授课、办班培训、工作例会和讲评等形式,不断提醒大家勤于学习和思考,注意抓好工作的细节。大力倡导和树立“五个意识”,即: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服务的大局意识;各部门协调发展的全局意识;为医学科技工作者和会员服务的服务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为才能有位的竞争意识;尊重专家,尊重人才的民主办会意识。

二、主要心得体会

通过近五年来的工作实践,体会很多,我们认为以下几点体会尤其重要:

(一)学会必须代表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坚持民主办会和学会宗旨,繁荣学术,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学会对科技工作者影响力和凝聚力,壮大会员队伍。不断加强办事机构的服务意识,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中华医学会是由医学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社团,要凝聚、团结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民主办会,尊重、依靠并服务于医学科技工作者,要健全工作制度和程序,以确保民主办会原则的贯彻实施,避免工作上的随意性;要坚持服务的宗旨,在专科分会领导班子及学会办事机构不断加强“医学会是为全体会员服务的”教育,努力消除特权思想。

(二)发展学会事业既要坚持传承和发扬,又要敢于创新。学会工作应该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要适应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拓展学会工作的新领域,新空间。要与时俱进,敢于对束缚学会发展的体制机制、管理模式、工作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在促进知识流动的工作领域,经过多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学会的传统和优势项目,但要保持现有优势,就必须不断提高学术交流的成效。具体讲就是要根据学科的发展不断研究当前的新动态,加强学术交流的策划、组织和协调,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使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真正起到引领学科发展的作用,培育发现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和提高学会对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凝聚力,才能保持和提高学会的社会影响力。

(三)加强对专科分会的领导和对各地方医学会的指导是学会工作的组织保证。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是按不同学科或专业设立的分支机构,受中华医学会直接领导;全国副省级以上的医学会--地方医学会是中华医学会的团体会员,是独立法人单位。中华医学会的50万会员由地方医学会登

记管理,各专科分会的委员也都是地方医学会推荐产生的,可以说地方医学会是中华医学会的组织基础。要做好中华医学会的组织建设工作,必须在加强对地方医学会指导的同时,通过勤联系、多沟通与地方医学会的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尊重地方医学会的意见,协调好各方的利益。

(四)要不断加强学会办事机构自身能力建设,拓展工作领域,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和“有为才能有位”的意识。要做到“有为”,必须不断加强学会办事机构的自身能力建设,坚决贯彻民主办会和提高服务意识,将更多的专家、会员凝聚、团结在学会周围,使广大专家、会员主动参与学会工作;要做到“有位”,就要努力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政府任务;要通过辛勤付出,不断提升医学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以出色的能力和工作质量赢得医学科技工作者和政府的信任。

第二篇: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年—2015年)

为进一步发挥科协在建设创新型云南、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作用,团结和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省委关于“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推动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结合云南省科协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前言

“十一五”期间,是云南科协事业创新发展、整体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云南省科协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作的决定》(云发﹝2007﹞16号),按照中国科协七大、省科协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围绕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云南的奋斗目标,坚持努力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服务,全面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坚持“搭建平台、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重项目、创品牌、抓基础、强协作。在推动创新上做文章,实施“学术交流促创新发展工程”,组织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充分发挥科技交流

— 1 — 与合作在增强自主创新中的作用,为建设创新型云南服务;在服务大局上选题目,实施“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围绕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努力搭建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平台,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在以人为本上动脑筋,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探索“村转居”科普益民新路,开展“科普兴边富民”及“人口较少民族科普富民示范村”项目,实施“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工程”,开办“云南科普大讲坛”,为提高云南各民族科学素质服务;在自身建设上下功夫,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科普经费进一步落实、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进一步推进,走出了一条具有浓郁边疆民族特色的科协发展新路,为推动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云南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协工作面临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推进改革创新这个关键,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个支撑,将保障和改进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战略目标,扬优势、显特色、亮品牌,努力推动云南省科协事业迈上新的台阶,为全力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 2 — 今后五年,云南省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团结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省委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目标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教兴滇、城镇化及全方位开放四大战略,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充分发挥科协的特色和优势,抓基础、搭平台、强协作、重项目、创品牌,抢抓机遇,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不断推动科协事业创新发展,为云南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总体目标是:服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明显增强。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实效明显提高,国际民间科技交流进一步拓展,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决策咨询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覆盖面不断扩大。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著增加,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改善民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工作条件不断改善。一些重点工作处于西部前列。

三、工作目标

——积极开展“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科协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节能减排和环境保

— 3 — 护、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课题,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不断提高科协开展决策咨询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提高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开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公信力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建立长效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努力推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基层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

——不断深化“学术交流促创新发展工程”。动员组织学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以及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强化交流碰撞,启迪创新思维,形成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系列,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对推动自主创新的作用显著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经济实力明显提高。进一步促进云南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努力完成《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赋予科协组织的各项任务;全面实施“五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抓好重点科普活动、典型示范和项目实施;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到2015年,我省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居西部前列,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之间、内地与边远民族地区居民之间科学素质差距明显缩小。

— 4 — ——进一步提升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充分发挥科协团体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主渠道的职能,整合内外资源,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扩大信息联络,拓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广交朋友,汇聚人脉,以做好桥梁纽带、服务发展为立足点,在继续促进多边交流、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民间交往的同时,重点推动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的质量水平。

——全面提升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水平。按照中央、省委对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和《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要求,全力建设好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加大科技人才表彰奖励、宣传举荐力度,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者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科协为科技工作者成长和成才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协人才工作的实效,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发现、培养、引进、凝聚、举荐科技人才的重要组织和平台,为实现云南“十二五”科技事业发展目标、建设创新型云南提供人才保证。

——强化服务能力。围绕省委、省政府“十二五”中心工作及对科协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强化科协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和完善科协组织网络体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人才队伍,为科协事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干部、人才支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以创先争优为重要抓手,用党建带科建,推动科协自身建设迈上新台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强化科协工作手段,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科协创新和谐文化建设,— 5 — 营造有利于科协事业发展的文化氛围,树立科协组织鲜明的社会形象。

四、重点任务

(一)凝聚科技工作者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深入实施“和谐云南献智献策行动”。加大对决策咨询项目的支持力度,每年立项资助学会开展10—15项有较高质量的调研咨询项目,5年开展调研咨询项目50项以上,组织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做好云南省科协《专家建议》编制报送工作,根据专家研究成果,每年编印10期《专家建议》报送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有组织的集体智慧,把《专家建议》培育成为有影响的决策咨询品牌。

2.努力建设科技思想库。制定《云南省科协国家级思想库建设规划》,建立决策咨询选题库、专家库,不断完善具有科协特色的决策咨询机制。积极拓展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渠道,发挥政协科协界别在参政议政、促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人大议案、政协提案等方式,组织开展建言献策活动,努力把科协建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科技智囊团和思想库。

3.组织动员学会积极开展社会化服务。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会积极争取政府的科技项目,主动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化服务职能,面向社会开展各类科技服务,重点在项目咨询论证、职业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优势,逐步做到一半以上的学会每年承担2个以上政府或社会委托的科技服务项目,5年完— 6 — 成科技服务项目300-500个,使学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成为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和重要社会力量。

4.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建立、完善“讲、比”活动组织领导体系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围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深化“讲、比”活动内涵,扩大这一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积极引导科技工作者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对“讲、比”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组织者的表彰力度,每两年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以典型引路,建立激励科技工作者为企业发展和创新建功立业的长效机制。

5.加强“院士工作站”和“科技专家服务站”建设。选择省内有产业发展特色和规模优势的企业,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互动与联合,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每年新建省级“院士工作站”、“科技专家服务站”2-10个,组织专家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服务,提高大型企业的研发能力,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6.组织开展“云南省百万职工主题知识竞赛”活动。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新型工业化、节能减排等主题,与有关方面合作,每两年举办一次“云南省百万职工主题知识竞赛”大型活动,激发广大企业科技工作者和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云南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作贡献。

7.扎实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企业各类人才的培训

— 7 — 力度,面向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面向企业科技工作者开展新兴技术、创新方法培训;面向产业工人开展实用技术、生产技能培训。建立立体层次、系列完备的人才培训体系和机制。每年为企业培训人才5万人次,5年为企业培训各类人才20万人次以上,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8.大力开展“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服务团,继续推进“百名专家科技下乡”活动,紧密结合云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举办科技报告会、专业技术培训班等多种形式,把科学技术送到基层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手中,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专家服务团每年到4个州(市)、20个县举办科技报告会100场,直接受益者2万人次,5年为全省各地培训干部、职工和农民群众10万人次。

(二)繁荣学术交流,促进自主创新

1.办好“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和相关专题论坛。围绕对云南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具有前瞻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课题,每两年举办一届大型综合性的“云南省科学技术论坛”,每年举办2次专题论坛,动员、组织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深度研讨,为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新理念、新思维,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进一步提升云南省科协论坛的品牌效应和影响力。

— 8 — 2.举办系列高端前沿学术沙龙。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组织相关领域专家,每年举办2—3期高端学术沙龙。提倡学术争鸣,鼓励思想碰撞,启迪创新思维,促进自主创新,把学术沙龙培育成为云南省学术交流的又一大品牌和亮点。

3.支持学会开展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建设创新型云南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对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的科技问题,以及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每年立项资助学会开展10项高水平、重实效的学术活动,推动产学研结合和学科发展。使云南省学术活动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以交流促学科发展、以交流促自主创新的新格局。

4.继续做好“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工作。积极争取社会资金,设立“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奖励基金”,每两年举行一届“云南省优秀科技论文奖”评选活动,进一步提升这一奖项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我省科技界的品牌奖项,在促进人才成长、推动自主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开展学术交流理论研究。组织专家开展科技创新内在规律的研究,深入探索科技创新机理、社会化科技活动的有效组织形式和提高学术交流质量与实效的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对于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6.创办精品科技期刊。提出培养精品科技期刊的指导意见,引

— 9 — 导和支持学会办好一批学术水平高、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精品科技期刊,大力提升云南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权威性,提高学会在学术界的显示度和社会公信力。

(三)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1.围绕重点人群,推动实施五大行动(1)推动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广泛开展科技专家进校园、青少年科技竞赛、“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等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普活动。努力使校外科普教育成为培养未成年人科学认知水平、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渠道。

继续实施农村青少年“群英计划”和农村青少年科普试点工作项目,推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职业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产技能。

加大对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科技示范学校、机器人实验学校的建设指导和扶持力度,拓展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渠道。探索扶持农村、欠发达地区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继续实施“百千万”科技教师培训工程,在全省范围内完善100所科技教育示范学校,培养数百名省级科学教师、数千名州(市)级科学教师、1万名县(区)级中小学科学骨干教师,不断壮大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教师队伍。

组织和推动全省各级各类适用于未成年人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科普示范基地、科技教育基地及其他未成年人课外科普活动场所,在“六一”国际儿— 10 — 童节、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期间,向未成年人或公众免费开放。

加强与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等机构和团体的合作,加大面向未成年人的科技传播力度。(2)推动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落实《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科学教育培训活动。以农技协、农函大为载体,大力开展“百万农民学科技奔小康”培训。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积极做好教学辅导工作。协同农业、科技、环保等部门组织编写《云南省农民科学素质简要读本》。

以提供科技、信息、示范等服务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百名专家下基层”科普讲学活动、“科技致富能手”下乡等特色科普宣传活动。重点扶持和指导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成为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力量。深化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科普示范乡(镇)、社区(街道)、村、户、基地创建活动。加强民族地区科普工作队建设。(3)推动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

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对在岗职工、新成长劳动力、下岗工人和农民工开展法律法规、职业道德、就业技能、安全生产等专项培训。将城镇劳动人口应具备的基本科学素质内容纳入各项职业培训计划,为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提供更多的学习机

— 11 — 会和途径。

广泛开展职工科普教育活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送科技活动。加大面向科技工作者的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组织开展健康讲座、心理培训等宣传教育活动。(4)推动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举办面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把科普知识纳入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和学习型机关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公务员的科技意识和领导干部的科学决策水平。(5)推动实施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广泛开展科教卫生进社区、节能减排家庭行动、心理健康咨询、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教育活动。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行动。积极探索“村转居”科普益民新路,帮助“村转居”新市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谋生能力、培养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开展“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

搭建社区科普工作平台,整合社区及其周边科普资源参与社区科普活动。

2.抓好重点科普活动、典型示范和项目实施

重点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百万农民学科技奔小康行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重点科普活动;举办“云南科普大讲坛”系列科普报告会,由知名专家担任主讲人,着力打造城市科普品牌,大力提高城市各类重点人群的科学素养;开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村镇、进基地、— 12 — 进农技协等展教活动;深化反邪教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把反邪教宣传活动和警示教育延伸到街道社区、学校、乡镇,纳入“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着力提高《奥秘》杂志、《云南科坛》、《云南农村科普报》、省科协网站“两刊一报一网”的宣传质量,扩大覆盖面。

继续开展“双语”科普共建试点示范、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继续做好中国科协“百县百项”科普示范建设项目,抓好“华硕科普图书室”试点建设。

实施“藏区阳光科普乡乡通”项目,大力开展阳光科普通农村、通回乡青少年、通寺院活动,为促进云南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服务;深入实施“科普兴边富民示范”项目,会同中国科协及有关省(区)科协,研究提出“十二五”期间开展科普兴边富民工作的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机制和保障措施,共同着力做好此项工作。

3.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省科技馆新馆建设。2015年内建成一期工程并实现部分向公众开放。省科技馆新馆是面向公众开展科普的重要基地和展示我省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是面向东南亚、南亚开展国际科技交流的重要平台,搞好省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十分重要。鉴于省科技馆展教工程资金需求量大,必须努力争取将省科技馆新馆展教工程列入中国科协和云南省“十二五”规划。加大流动科技馆建设步伐。鼓励和支持州(市)、县(市、区)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建立科普场馆。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力量参与科普场馆建设。

— 13 — 继续推进“站、栏、员”建设。在400个村组织实施省级科普惠农计划项目,力争全省8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有科普宣传员。创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50个,着力打造10个展教功能齐全、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的精品科普教育基地。新增科普大篷车30辆,为我省还没有科普大篷车的州(市)科协和20%以上县级科协配发科普大篷车。

加强社区科普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科普画廊、科普活动室、青少年科技活动室、社区科普学校和其他户外科普设施。

4.加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加大对科普产品开发、传播、应用的支持力度。制定科普创作重点选题计划。建立完善对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扶持、奖励制度,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科普作品创作。开发“云南科普大讲坛”系列产品,加强应急科普知识资源的研究开发。组织编写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普读物、音像制品。

集成省内外科普资源及信息,建立全省科普信息的交流和服务平台。加强网络科普建设,大力推进科普数字信息化进程。探索科普服务新模式,推动全社会优质科普资源集成共享。

加强与电视、网络、移动通信等媒体的合作,开展优秀科普作品推介、展演、展映、展播和展示活动。举办全民科学素质电视大赛。支持科普期刊向公众传播科技知识。到2015年全省90%的县级电视台开通《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编印科普类宣传挂图、宣传册等。

— 14 — 推动科普产业发展,加速科普资源开发的社会化进程。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逐步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的体制。支持科普报刊做强做大。

5.切实履行省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 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化工作平台,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建立完善全民科学素质状况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监测指标体系。

(四)围绕我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目标,积极开展对外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1.结合科协重点工作,组织开展多边交流。配合科技馆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展教设施和运营管理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吸纳先进经验,培育创新人才,争取将省科技馆新馆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一流科普展教场所;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积极推动省属学(协)会结合自身职能拓展海外联系渠道,开展多边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云南经济建设。

2.积极拓展与东盟、南亚国家之间的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依托各级科协及省属学(协)会,围绕我省“一群一带三区四廊”建设重点,建立“中国·云南——东盟南亚科技论坛”交流平台,推动与东盟、南亚国家在农业、能源、环保、医药、卫生健康、测绘、通信、青少年科技教育及高新科技产业等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重点办

— 15 — 好大湄公河次区域(GMS)传统医药交流会、滇越农业科技交流会、东南亚测绘协会理事会及测绘学术交流会等;利用与东南亚测绘协会建立的稳定合作渠道,进一步推动省内外测绘行业及相关企业密切与国际测绘界的联系交流,为促进建立中国云南——东盟自由贸易区地理信息平台,开展注册测量师资格相互认证,拓展东南亚测绘仪器市场和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空间,培育我省测绘人才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推动省会城市和沿边州(市)、县科协与周边国家及相邻边境地区的民间交往,开展种养业及青少年科技活动、公众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睦邻友好、边疆安宁发展。

3.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科技团体和民间组织的联系交流。积极组织参与协办“海峡两岸科普论坛”和“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组织参与泛珠江流域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省属相关学会、农技协组织赴港澳台参与建筑、土地测量、通信、特色农业等方面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增进互信,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4.继续实施“海智计划”,参与推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服务工作。围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抓住机遇和有利条件,不断拓宽海外民间交往渠道,密切联系海外科技工作者,积极与世界各国及港澳台地区的有关学会、协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建立联系,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国际民间科技合作与交流,发现和举荐海外高层次人才,与中国科协联网建立海智专家数据库,联系和掌握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并协助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工作,为构筑我省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引智大格局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五)加强科技工作者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人才工作水平1.加强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和科技人才举荐工作。进一步做好“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先进集体”候选人评选推荐工作。积极参与我省“兴滇人才奖”、“海归创业英才奖”等奖项评选表彰相关工作。继续抓好“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评选表彰工作。做好国家、省科技奖励项目及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推荐工作。继续争取“云南省青年科技(红云红河)奖”以省委、省政府名义进行表彰。设立“云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努力将该奖项培育成为面向我省全体科技工作者、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品牌奖项。鼓励和支持省级学会发挥学术权威性和公信力,设立和办好各种科技奖项。

2.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培训。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需求调查,鼓励支持学会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资源,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继续教育培训,促进科技工作者知识更新。开展继续教育示范试点工作,探索有特色、多样化的继续教育办学模式。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合作,争取政府职能的委托授权,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开展企业创新方法培训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方法培训体系,促进科技工作者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建立教学资源开发共享信息平台,提高继续教育的手段和工作水平。

3.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发挥学会在开展学术评价、规范学术行为方面的基础作用,认真落实《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

— 17 — 行)》和《学会科学道德规范(试行)》。开展科学道德教育和宣传活动,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报告会等,引导科技工作者加强自律。开展学风建设带头人宣传表彰活动,宣传治学典范和明德楷模,在科技工作者中树立一批科学道德模范,推动我省科研诚信建设。

4.加强科技人才宣传工作。实施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重点收集云南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在云南科协网、《云南科坛》分别增设“院士风采”、“科技人生”及“科技英才”专栏,大力宣传在滇9位院士及我省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结合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等奖项评选表彰活动,与省内及驻滇新闻媒体合作,通过典型报道等形式,大力宣传我省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

5.加强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聚集科技人才资源,建设省内高层次科技人才库。2011年做到基层科协和学会所联系的符合入库条件科技人才信息基本入库,2011年——2014年将收集范围逐步扩大到系统以外,并向省外国外延伸,实现对科技人才库进行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及时掌握科技人才的流动、晋升、培训、奖惩等情况,为人才发现、培养、开发、评价工作奠定基础。到2015年,建成学科齐全、领域广泛、信息准确、入库专家达5000名左右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库。按照有序管理、以用为本的原则,探索高层次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机制。

— 18 — 6.加强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工作。在抓好我省13个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站点的基础上,结合科协信息建设设立省级调查站点,“十二五”末,力争每个州(市)、重点学会、协会至少有一个站点,不断扩大调查站点覆盖面,全面了解、准确把握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向党和政府反映他们的诉求,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六)加强科协自身建设,增强服务能力 1.加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

加强企业、乡镇、街道(社区)、高校等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研究制定新形势下不同类型科协基层组织分类指导意见,推进基层科协组织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积极探索在大型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等新型经济组织中建立科协组织。“十二五”期间,每年在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新组建企业科协组织不少于30家,保证在农村、社区建有科协组织或者科普小组。到2015年,大幅度提高科协组织在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开发区及其他科技人员比较集中的事业单位、乡镇、街道的覆盖面。

进一步加强县级科协组织建设,加大对县级科协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州、市科协组织建设、工作绩效评估及奖励机制,优化系统资源配置。到2015年,实现省、州、县三级科协机构设置、编制配备更加科学合理,与工作需要相适应。

2.加强学会组织建设

深化学会组织体制改革。加强学会领导班子建设,完善民主治

— 19 — 理结构。推进学会办事机构改革,建设职业化工作队伍。完善会员管理服务体制,增强为会员服务的能力。到“十二五”末,基本实现每个学会有1名专职工作人员,有一半以上学会干部专职化和年轻化;会费收缴率达到100%,为会员服务的手段和能力明显增强。

推进学会创新发展示范工作。加大省级学会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力度,以学会的组织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探索学会承接政府职能、服务社会、服务会员、决策咨询等方面的新机制,探索新形势下有利于学会创新发展的工作规律,引导和激励更多的学会创新体制机制,树立经营学会的思想,增强服务功能,培育发展能力,为推动云南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做贡献。“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骨干学会,带动多数学会强化组织建设基础,拓展服务领域,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社团发展规律,满足会员、政府和社会需求的科技社团发展新格局。

加强学会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实行分级评价制度,按照《云南省科协所属学会评价办法(试行)》制定一级、二级、三级学会评价指标,每两年对学会进行一次评级,对达到一级、二级、三级标准的学会,分别给予一定奖励。到“十二五”末,培育一级学会10个、二级学会20个、三级学会30个,实现达到评级标准的学会占学会总数50%以上。

3.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移动多媒体科普传播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开通移动多媒— 20 — 体科普图文电视台,将科协的科普大讲坛、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科普活动、科普挂图、科普影像等推送或互动到用户,5年内基本建成云南科普多媒体资源库,实现科普工作的定制开发和点播服务。

建设藏区寺院科普电子阅览室。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藏区科普工作的新途径,在云南迪庆州藏区建设藏区寺院科普电子阅览室,五年内覆盖全州寺院总数的20%以上。

建设网络科普平台。在省科协门户网站下,建设面向各级科协、学会、科技工作者的网络科普基础条件平台,提供免费服务,集成整合社会科普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和科普资源的共享率,为省级学会、各级科协提供网络科普平台服务。

建立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信息系统。按照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评估的要求,建立符合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的公众科学素养观测体系,为公民科学素质评估提高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推动科普信息化示范社区建设。大力扶持农村科普信息服务站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培训等服务,提高农村科普工作的实效性。每年在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镇中建设10个科普信息化示范社区,“十二五”期间共建50个。

建设在线学术交流平台。整合学会资源,搭建学术交流网络平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及时、便捷的学术交流信息化服务。五年内,为80%的省、州(市)级学会提供建站服务,实现在线学术交流。

加强科技咨询和科技人才信息库建设,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咨询服务和人才举荐工作。

— 21 — 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信息采编工作的质量。加强全省科协系统电子政务和办公自动化应用培训,提高应用水平和服务能力。

4.加强党的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按照省委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的总体要求,着力提高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以党建带科协建设。

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以建设学习型机关、服务型队伍、效能性部门为主题,以“五个好”、“五带头”为目标,深入开展“三个一”和“五比五创”活动,把党建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协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加强学会党组织建设,按照省委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要求,确保符合条件的学会党组织建设达到百分之百的目标。在学会中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会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工作带动和促进学会自身建设与创新发展。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化对党员干部的党性党风教育,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

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健全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管理监督和激励保障机制。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建好队伍,到“十二五”末,使全— 22 — 系统干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梯次结构的干部队伍基本建成,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机关作风得到进一步转变。

加强干部管理。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决定》,出台省科协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对干部的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加强干部思想教育和作风建设,结合党建创先争优活动,营造“比、学、赶”氛围,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心系科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竭诚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干部教育培训。认真贯彻中央《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健全和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确保省科协机关干部和直属事业单位中层以上干部的培训年均不少于120学时,处以上干部接受正规培训机构培训五年内不少于3个月;州、县两级科协领导班子成员五年内由省科协组织2次以上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其他基层科协专兼职干部的培训,由省、州(市)、县三级分别组织。建立干部培训教育考核体系。建好云南省科协系统干部在线教育平台,实现科协干部在线学习。抓好年轻干部的教育培养,通过理论培训、交流轮岗、到基层挂职锻炼等提高年轻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建立系统内后备干部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营造政策环境

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科协工

— 23 — 作的决定》,不断争取党委、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科协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争取将科协重点工作纳入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将科协工作聚焦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上,力争科协事业发展目标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

各级科协要积极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争取党委、人大、政府对科协工作进行指导检查。

(二)形成分级负责、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切实增强落实规划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组织网络优势,建立和完善分级负责制,确保重点工作逐级落实。

牢固树立大团体思想和意识,采取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动员社会力量,集成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规划实施。

充分发挥科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的作用,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实施规划奉献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安排

处理好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工作、保证进度与确保质量的关系,既有紧迫感,又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确保科协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各单位实际,制定重点任务的专项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事求是地确定实施进度,提出定位准确、任务明晰、指标合理的阶段性工作计划和发展目标。

— 24 — 运用现代管理科学的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科协系统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为实施规划创造条件。

(四)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确保重点任务的经费投入 围绕重点任务,认真编制项目经费预算,积极争取各级财政的经费支持,优先保障并切实加大重点任务的经费投入。

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沟通合作,通过承担政府部门项目委托等方式,积极争取经费支持。

建立社会资金吸纳机制,广泛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利用社会资金为科协事业发展服务。

实施项目申报和招投标制,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项目管理机制,提高项目管理透明度。制订项目绩效考评标准和程序,完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依法建立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促进财务资产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财务资产管理水平,确保资金和各类资产的使用安全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五)建立、完善激励机制

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科技人才奖励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提升重点奖项的表彰规格。

加强人才工作的制度建设,进一步充实、完善人才和专家信息库,建立、完善科技人才举荐和表彰奖励制度,形成激励和促进人才成长、发挥人才作用的常态机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办法和奖励机制,充分调动科协系统

— 25 — 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重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及时发现和总结好的做法与成功经验,大胆探索,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局。

第三篇: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4—2020年)

语言文字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促进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语言文字事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事关历史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促进我区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大力推广、规范使用、科学保护、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以有效推动语言文字学习使用和繁荣发展为主题,以深入贯彻党和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主线,遵循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以创新管理、分类指导为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加快增强语言文字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语言文字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加快提升全区各族人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蒙汉双语能力;加快提高蒙古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和蒙古语文翻译水平;加快改善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规范化、标准化和准确化步伐;加快促进跨省区协作交流和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和谐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

二、总体目标

到2020年,普通话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普及,推普工作重心由以城市为核心,逐步向农村牧区拓展,由以“普及”为重点,过渡为“普及与提高”并重。汉语拼音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完成,以农村牧区为重点的区域达标评估工作深入开展,并统筹开展蒙古语言文字达标评估工作。民族语言文字得到更加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的学习更被重视和鼓励、使用更趋宽泛和规范、研究更加扎实和深入,达斡尔语、鄂温克语和鄂伦春语的保护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蒙古语标准音在蒙古语授课学校、新闻媒体等重点领域基本普及。蒙汉双语学习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各族干部群众蒙汉双语水平明显提高。语言文字法制体系和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社会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明显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明显增强。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及科学研究水平显著提高,形成与我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新格局。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健全语言文字法制体系和工作机制 1.加强法制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实施细则》《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文翻译工作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内蒙古自治区学习使用蒙古语文奖励办法》和《内蒙古自治区规范社会使用汉语言文字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

2.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地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语言文字规范要求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机关行文规范、新闻出版编校质量、广播影视制作播出质量、工商行政监管和城市市容管理以及地方各级政府行政执法督查等范畴。建立综合执法机制,进一步明确执法主体,完善和细化执法程序和标准,切实依法加强监督检查。充分尊重和依靠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形成依法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完善蒙古语文工作领导机制,并加强八省区蒙古语文工作协作与交流。

3.加强学习宣传。将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列入全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普法宣传教育、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内容,进一步增强各族干部群众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法制意识。

(二)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加大重点行业、重点岗位人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职业标准执行力度。建立并完善重点行业、重点岗位从业人员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职业标准。国家机关公务员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广播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和影视话剧演员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自治区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要达到一级甲等水平;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普通学校教师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其中汉语文教师、对外汉语教学教师、幼儿园教师要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学校的汉语课教师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汉语授课少数民族学生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上述行业和岗位已在岗但尚未达到规定等级标准的、年龄在50岁(含50岁)以下的人员,要接受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全区各类普通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要全员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并达到相应等级标准,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学生,自愿参加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

2.全面提升学校师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关于教师持普通话等级证书上岗制度。加强在职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再提高培训工作,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纳入各级各类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牧区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普通话水平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做好民族学校汉语教师普通话水平和规范汉字书写培训工作。

二是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幼儿园创造自由、宽松的普通话交流环境,引导幼儿学会倾听并能清楚地用普通话表达。中小学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阅读、写作等方面的教学,将写字课纳入课程体系,注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全面提高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要科学设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课程,开设口语课和写字课,以提高语文鉴赏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和汉语言表达能力为重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综合运用水平。

三是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中小学,要适时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培养大量民汉兼通各种人才夯实基础。

3.继续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测评工作。加快我区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的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和信息化管理进程,2014年底前,全面实现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继续拓展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范围,以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学校和公共服务行业为重点,面向社会不同人群,广泛开展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积极推动驻地部队、武警系统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扩大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培训测试范围,适时开展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和盲人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稳步推进汉字应用水平测试和汉语能力测试。

4.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普及和规范程度。一是继续推进城市汉语言文字工作评估。在总结二类城市汉语言文字评估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三类城市评估,2018年底前完成全区三类城市的评估验收。建立城市评估复检制度,制定各类达标城市的巩固提高评估指标,适时开展各类城市汉语言文字巩固提高复检工作。完成三类城市评估验收的盟市,要及时启动以农村牧区为重点的区域汉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工作,要以旗县(市区)政府所在地为核心,辐射带动农村牧区,以教师、学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重点稳步推进达标工作。2020年底前,全区50%以上的旗县(市区)通过达标验收。同时,作为自治区法定的通用语言文字之一,将蒙古语言文字的达标评估工作也要统筹开展。

二是高标准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城市街道、公共场所牌匾用字用语和市民文明用语用字规范的引导。开展汉语言文字规范化达标示范单位、示范街区创建活动。继续推进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建设工作。将汉语言文字示范校建设内容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教学督导评估体系,加强督导评估。各地在评定各类先进、优秀学校时,要对已评为各级汉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的学校给予一定倾斜。2020年底前,全区30%的学校进入各级各类汉语言文字示范校行列。

5.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推广和使用,选拔培养一支通晓汉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人才队伍,加强对《通用规范汉字表》《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及陆续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分层分级举办公务员、教师、出版编辑、广告等相关职业人员的培训。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规范标准的培训和学习。积极参与国家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数据库和语料库建设,承担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在我区的采录工作,开展我区汉语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

6.依法妥善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汉语方言、繁体字的关系。依法开办具有地方语言特色的广播电视节目,除各级电台电视台汉语新闻类节目必须使用普通话播出外,其它需要使用方言播出的节目、广告等要按照规定向主管部门履行申报审批手续。依法保护汉语方言,充分发挥其在地方戏曲、话剧、影视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中的作用。规范公共场所各类招牌、广告繁体字的使用范围,刊登在各类报纸、刊物等出版物上的广告汉字及设置在公共场所的招牌、广告等要使用规范汉字,题词和招牌的手写体可以使用繁体字。

(三)科学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

1.加强学习和教育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蒙古语授课为主教育教学体系。重点扶持以民族语言授课为主的学校优先发展,基本形成较完善的民族文字教材、教辅材料及课外读物体系。以汉语授课为主的民族学校要提高民族语言文字课程的课时标准,各类高等院校要开设蒙古语文通识教育课。组织开展蒙古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等级考试。

2.加强使用和管理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公文蒙汉两种文字并行工作。进一步加大监督和指导力度,加强全区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包括驻区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公文蒙汉两种文字并行工作。

二是继续做好社会市面用文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工作。民政、交通、工商、卫生、金融、经贸、税务、商业、邮电、电信、民航、餐饮等与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群众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公共服务行业和公众服务电话(包含报警、急救,银行、保险、通讯、铁路和民航客服,投诉举报等)要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提供服务。推广使用牌匾网上审批系统,各类牌匾、证件、执照,区内生产的产品名称、说明书、商品价格标签等社会市面用文要规范准确使用蒙汉两种文字。

三是继续加强蒙古语文翻译工作。健全完善各地蒙古语文翻译机构,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扶持优秀蒙古文出版物与汉文、外文出版物双向翻译出版工作以及蒙古语广播影视节目译制、制作、播映工作。支持蒙汉兼通法官队伍建设,对于不通晓汉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要提供翻译。

四是加强蒙汉兼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有效解决蒙汉兼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问题。

3.加强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蒙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蒙古语言文字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建设。加强学校、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的蒙古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要将规范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纳入蒙古语授课教师、蒙汉兼通岗位工作人员、播音员、主持人、编辑、记者、解说、话务和导游培训、考核和奖惩体系。使用蒙古语授课的学校要加强蒙古语标准音和蒙古文正字法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对蒙古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能力。教材编写机构要全面提高蒙古文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条理性、针对性、可读性和准确性。机关事业单位要加强对蒙汉兼通岗位工作人员的蒙古语言文字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并可以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主。报刊杂志要严格坚持蒙古文正字法,全面提高编校质量,严格控制出现错字别字。广播电视节目要带头规范使用蒙古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蒙古语标准音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对以蒙古语为职业语言的岗位,逐步实行蒙古语标准音持证上岗制度。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蒙汉兼通岗位工作人员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三级甲等及以上水平;旗县级以上(含旗县级)电台、电视台蒙古语播音员、节目主持人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一级甲等水平;中小学、幼儿园、师范院校蒙古语授课教师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蒙古语文课教师要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蒙古语电影、电视剧演员和配音演员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及以上水平,乌兰牧骑等文艺演出团体蒙古语演员要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公共服务行业的播音、解说、话务、导游等特定岗位人员蒙古语标准音水平要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已在岗但尚未达到规定等级标准的、年龄在18周岁至55周岁(女50周岁)之间的人员要接受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全区各类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在校蒙古语授课学生要全员参加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并达到相应等级标准,非蒙古语授课学生,自愿参加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开发利用蒙古语标准音机器智能测试平台,定期组织举办蒙古语标准音培训和测试。开展推广蒙古语标准音宣传活动。进一步规范和统一外国人名地名蒙古文翻译转写。

制定实施《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推进蒙古语言文字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立健全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基地,加强蒙古文应用软件开发、蒙古文网站管理,建设蒙古语言文字网站,推动蒙古语言文字数字资源建设,建成蒙古语言文字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和学习交流平台。将符合蒙古文编码国际标准的软件产品纳入全区各级教育机构教学设施的政府采购范围,计算机、手机等移动设备在自治区范围内要支持蒙古语言文字的应用,保证蒙古语言文字在各类终端设备中无障碍地使用。自治区相关高等院校设置蒙古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专业,大力培养兼通蒙古语言文字知识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4.开发、利用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资源。

一是全面开展蒙古语言文字资源调查工作。加强蒙古语言文字及其使用情况的调查,建立健全经常获取动态数据和资料的机制,随时掌控蒙古语言文字资源发展变化情况、有效监测蒙古语言文字资源的长效机制,为制定民族语文政策,科学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提供重要依据。

二是积极开发、利用和发展蒙古语言文字资源。指导并支持有关部门加强蒙古语教学软件和课件、蒙古文教材和教辅材料的开发建设,加强蒙古语广播影视节目、儿童动画节目的制作放映,加强蒙古族口传文化及蒙古文古籍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筹建蒙古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进一步推动蒙古语言文字资源产业化发展。

5.加强濒危民族语言的抢救和保护。协助国家民委完成我区濒危民族语言的调查工作,组织编写出版《少数民族语言生活状况》系列丛书。

(四)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1.深入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积极推进学校中华经典诵读、书写、讲解行动。把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作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游牧文化、蒙古文化和草原文化传承体系和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切实抓好。广泛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的社团活动和校外活动,探索以中华经典诵读、书写教育为基础的诵写讲教育教学方式。搭建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社会参与平台,继续举办中华经典诵写讲等系列比赛活动。加强培训,注重培养一批能够组织、指导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的骨干人员和教师。

2.积极组织开展两年一届的全区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中华经典诵读、书写活动。遴选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革命传统和具有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的优秀经典篇目,建设我区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中华经典诵写讲资源库,以文集和视频光盘等形式予以保存和传播,为学校和社会广泛深入开展蒙汉两种语言文字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提供资源支撑。

3.广泛组织开展大中小学生蒙汉文字听写活动。各地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将规范蒙汉文字书写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机融合,通过开展蒙汉文字听写大赛、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充分发挥蒙汉文字书写教育在提高青少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学生规范蒙汉文字书写水平的提高。

4.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承行动,积极指导演讲、书法比赛等各级各类语言文化活动规范化、精品化发展,重点打造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的品牌活动。

(五)加强语言文字科研工作

1.积极开展语言文字科研工作。设立自治区级汉语言文字和蒙古语言文字应用科研课题,积极整合相关科研力量,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注重扶持、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物,围绕我区语言文字工作中的重点、热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建立我区语言文字专家库、语言能力人才资源库和语言志愿者人才库,面向社会开展语言文字政策法规、规范标准、应用业务等各类咨询、鉴定、认证等服务。

2.重点开展民族语言文字科研工作。依托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蒙古语言文字科学研究基地。设立蒙古语言文字科研项目资金,统一规划立项蒙古语言文字重点科研项目,促进蒙古语言文字基础理论研究及蒙古语言文字政策与规划及应用研究。支持科学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培养和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科学研究人才。加强对相关学术团体(协会、研究会)的管理、指导和支持,开展蒙古语言文字学术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使用蒙古语言文字的翻译、编辑、教学、科研、行政和演职人员业务进修和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各级政府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职责,各级汉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蒙古语文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对当地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和统筹。

各级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的协调职能,建立语委成员议事机制和联络员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语委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对重点和难点工作进行分析研究。要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明确各成员单位依法管理本行业、本系统语言文字规范应用的职责,努力健全“各司其职、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二)加大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开展好每年9月第三周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每年2月21日的“国际母语日”、每年5月份的“《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学习宣传月”及5月31日的“蒙古语日”活动,不断创新宣传手段和途径,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语言文字工作宣传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媒体和社会多方面作用,加强对国家和自治区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的常规宣传。自治区各级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和网络等新闻媒体要主动承担起语言文字工作的宣传主阵地职责,加强对自治区有关语言文字工作法规政策、重大活动的宣传报道,对一些影响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活动以专题节目或栏目等形式予以深度宣传,做好对社会关注的语言文字重点、热点问题的宣传和解释,对社会上一些不规范的用语用字现象进行监督,营造语言文字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各盟市、各高校和语委成员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建设。各盟市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及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配备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负责统筹协调本地区、本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组织开展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汉语能力测试和蒙古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等级考试等工作。各级语委成员单位要明确语言文字工作责任部门,配备相对稳定的工作人员,负责本系统、本单位语言文字工作的统筹管理。各级政府和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要注重本地区语言文字工作队伍的建设,完善自治区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教师、测试员持证上岗制度和培训制度,建立语言文字工作专兼职干部培训制度,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校长、骨干教师培训制度,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教师、测试员轮训制度等,对语言文字专兼职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和定期轮训,努力建设一支政策、业务水平过硬的工作队伍。

健全表彰奖励机制,对在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根据重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不定期表彰奖励。

各有关单位和学校要关心本单位本学校语言文字专兼职工作人员的待遇和进步,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自治区和本单位、本学校的语言文字工作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对表现突出的自治区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优秀测试员等有关人员,要在评优、晋级、评定职称时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

(四)扩大国内外合作交流。积极拓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培训以及民间、青少年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鼓励和支持相关团体、学校开展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语言文字工作合作与交流活动。自治区各级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教育、民族工作行政部门,要在一些重大工作和项目方面,加强与各省(市、自治区)的工作交流与合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学习借鉴其它省(市、自治区)的先进工作经验和做法。各盟市、各学校间也要采取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加强相互间的学习和交流。

(五)保障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语言文字事业经费投入机制,推动各级地方财政对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多渠道筹措经费,鼓励企业、团体、个人捐赠,努力保障语言文字工作正常开展的基本经费和重大活动项目的经费开支。

各级各类学校和其它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大对开展语言文字工作的经费支持力度,保障本学校、本单位语言文字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各单位有关人员因工作需要,参加普通话和蒙古语标准音水平培训测试所需费用,以及语言文字工作人员参加各级各类业务培训费用应由所在单位承担。

第四篇:连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连州市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定》(粤发〔2009〕9号)和《中共清远市委、清远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清发〔2010〕8号),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以下简称“两个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纲要。

一、十一五发展纲要执行情况

“十一五”时期,我市残疾人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残疾人事业纳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局,修订了《连州市扶助残疾人优惠待遇若干规定》等一系列帮扶政策,对残疾人的康复、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给予特别扶助,为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加大了执法监督力度,各级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3次,政协委员视察活动2次,残工委组织专项检查4次。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清远市残联下达各项指标任务,残疾人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平等参与社会的环境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建立了173个村(社区)残疾人协会,配备了185名残疾人专职委员和残疾人联络员。建立了1个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援助;投入康复经费300多万元,3000多名残疾人享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为162名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康复服务,培训了239名残疾儿童家长;重度残疾人实现了免费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340名残疾人纳入了低保;全市新增分散按比例就业残疾人287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实行地税代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776人次;在校“三残”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6.2%; 48名残疾学生接受中等或高等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市残疾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残疾人的需求相比,残疾人事业基础仍相对薄弱,残疾人事业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和健全;残疾人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有待提高;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亟待改善;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方面还面临不少问题,发展残疾人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幸福连州的关键五年,残疾人事业发展面临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必须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改善残疾人状况,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使残疾人同全市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二、“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将残疾人事业纳入连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力建立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步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建和谐幸福连州。

(二)总体目标

——建立覆盖城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残疾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形成比较完善的残疾人事业政策体系,依法保障残疾人各项权益。

——加强残疾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残疾人事业科技应用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比较完善的残疾预防体系,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营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三)基本原则

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普惠特惠、共享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坚持创新机制、打造特色;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

三、“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和主要措施

(一)社会保障

主要任务:

——按照普惠原则,将残疾人纳入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遵循特惠原则,以残疾人的特殊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残疾人特殊困难救助和保障制度。

——落实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逐步扩大残疾人社会福利范围,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主要措施:

1.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按规定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有关生活救助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一户多残、老残一体家庭实施特别救助。逐步建立残疾人津贴制度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残疾人津贴标准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由市政府制定。

2.加大残疾人医疗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医疗救助补贴标准。落实相关政策,将残疾人部分康复项目列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在将重性精神病患者经常服药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的基础上,对仍有困难的给予救助。

3.做好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制定困难残疾人参加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保险补贴政策;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给予补贴;为参加职业康复的残疾人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将困难残疾人家庭纳入扶贫重点工作对象,住房困难的残疾人家庭优先纳入城市住房保障和城乡住房补助体系。

4.落实残疾人其他各项社会福利优惠政策,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康复

主要任务:

——健全以社区康复为基础、专业康复机构为骨干、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康复服务网络。

——全面开展社区康复服务,实施一批重点康复工程,采取康复救助措施,为5000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高标准建设连州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

——加快康复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康复服务专业化水平。

主要措施:

1.以市残联康复机构为支撑、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全面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和辅具适配。

2.建立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制度。

3.实施0-6岁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项目,新建1-2个残疾儿童康复教育专门机构和家属资源中心,全市提供80 个全日制、100个时段制残疾儿童康复教育学位,为150名残疾儿童家属提供康复指导、服务咨询。完善市听障儿童康复服务项目,为聋儿提供听力语言训练。

4.实施一批国家重点康复工程,保障4000名残疾人得到适合其康复需求的基本康复服务。

5.依据国家《残疾人辅助器具基本配置目录》,开展评估、验配、定(改)制、居家无障碍改造、适应性训练和回访等辅助器具适配服务,为1000名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

6.按照国家标准,残联要建立一所公益一类的残疾人康复机构,确保至少要有两个以上康复服务项目。建设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完善市聋儿语言训练中心建设。

7.充分整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规范化社区康复服务,实现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列入社区公共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内容。在镇建立康园工疗站,落实配套专职人员和运作经费。到2015年,90%以上的镇建有康园工疗站并形成网络。

8.加强各级康复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康复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加大对各类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培训康复专业技术人才。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评价机制,逐步建立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标准体系。

(三)教育

主要任务:

——对0-6岁的残疾儿童普遍实施免费的学前康复教育。到2015年,全市残疾儿童接受3年学前教育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普遍接受义务教育,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快发展残疾人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残疾人免费接受职业教育。

主要措施:

1.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制订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鼓励和支持幼儿园、特教学校、残疾儿童康复和福利机构等实施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规范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机构的建设和管理。

2.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培养80名残疾人职业技能人才。

3.加大教育救助力度。依据残疾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为接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残疾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和生活补贴。增加交通、食宿补助项目,逐步提高补助标准。

4.建立全市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特殊教育督导制度,推动特殊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5.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残疾人教育工作者享受特殊教育津贴政策。

(四)劳动就业

主要任务:

——实施实名制动态管理,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稳定就业,城镇新增就业残疾人200名,农村稳定在业残疾人3000名。

——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为残疾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规范化就业服务。为400名有就业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提供技能培训。

——扶持100名残疾人个体创业。

主要措施:

1.切实做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年审和保障金征收工作,奖励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对未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不缴纳就业保障金的单位,采取法律手段促使其履行法律义务,限制其参加评优评先活动。

2.政府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采取资金扶持、小额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残疾人自主创业;大力推进职业康复劳动项目,促进智力和精神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3.加强实用型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残疾人职业技能水平,提高残疾人就业的层次和水平。

4.推进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能力建设,免费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心理咨询、适应评估、康复训练、职业介绍等服务。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信息网建设,实现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的联通。

5.规范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加强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培训,并扶持就业。鼓励医疗机构、保健场所录用盲人医疗和保健按摩人员,促进盲人充分就业。

(五)扶贫

主要任务:

——落实扶持贫困残疾人脱贫的主要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扶持农村贫困残疾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状况,提高发展能力。

——实施对残疾人的就业扶贫项目,帮助200名农村贫困残疾人接受实用技术培训。

——帮助纳入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改造计划的贫困残疾人优先改善居住条件。

主要措施:

1.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加强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与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做好残疾人贫困户状况调查,登记造册,建立数据库,实时监测。重点扶持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

2.大力开展农村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实行实名制管理和动态跟踪服务,从资金、设备、技术等方面予以扶持。

3.推动市、镇(乡)残联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残疾人扶贫培训基地,为农村贫困残疾人提供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

4.优先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的危房改造。

5.市、镇(乡)政府将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经费列入本级扶贫开发经费统筹解决。社会保障资金和民生项目资金要向贫困残疾人倾斜。“广东扶贫济困日”所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扶贫。

(六)托养

主要任务:

——建立以市托养服务机构为骨干、镇(乡)日间照料服务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体系。

——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建设,培训100名残疾人托养服务专业人员。

——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500名残疾人提供社区和居家托养服务。社会组织提供社区托养、居家安养服务覆盖面达到60%以上。

主要措施:

1.制定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发展规划,将其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动残疾人托养服务快速健康发展。

2.加快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机构建设步伐。将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建设纳入政府基本建设计划优先实施。市残联要兴建50张床位以上的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支持鼓励社会兴办残疾人托养服务机构。加强残疾人托养服务规范化管理,定期组织监督、考核、评估、验收。

3.大力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通过政策和资金扶持,鼓励和引导一批社会服务专业机构开展残疾人居家服务,为更多符合托养条件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精神慰藉和安全保护等方面的服务。

4.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阳光家园计划”,以政府补贴、社会募集等多种形式筹措项目所需资金,逐步提高补助标准。精心组织开展“阳光家园”示范创建活动,培育一批“阳光家园”示范机构。

(七)文化体育

主要任务:

——发展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普遍、深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全市创建1个“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

——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培养优秀艺术人才。

——发展残疾人竞技体育,选拔、培养优秀残疾人运动员。

——积极组织参加各类重大体育赛事,不断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主要措施:

1.公共文化机构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支持残疾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向包括非户籍残疾人在内的所有残疾人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开展盲文及盲人有声读物借阅服务。

2.培育残疾人文艺人才,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

3.积极开办电视手语节目。

4.公共体育场所免费对残疾人开放,为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提供便利。

5.加强特教学校体育师资培训,抓好特教学校(特教班)校园体育活动,有条件的少年体校要培养一批残疾少年运动员。

6.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实施“全民助残健身工程”。各级体育彩票公益金要对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工疗站等残疾人服务机构配置体育、健身器材给予补助。

7.加大对残疾人体育经费的投入。帮助解决退役残疾人运动员社会保障和教育、就业等问题。

(八)无障碍环境

主要任务:

——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无障碍建设水平。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加大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力度,为贫困残疾人家庭提供改造补助。

——加强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实现残疾人信息交流无障碍。

主要措施:

1.将无障碍建设纳入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无障碍知识的宣传、推广、普及和无障碍设施管理。开展“无障碍建设示范县(市)”创建活动。

2.落实《广东省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规定》,切实加强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和改造工作。公共交通工具要配置无障碍设备,完善残疾人驾驶机动车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公共停车区要优先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泊位。小城镇、农村地区逐步推行无障碍建设。

3.积极开展残疾人居家无障碍改造,为45户贫困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提供资助。

4.全面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指导意见》,积极推进信息和交流无障碍建设。

(九)法规建设和维权

主要任务:

——加强普法宣传,增强残疾人自身及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意识,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维权工作机制,加强维权工作组织队伍建设。畅通残疾人联系渠道,深入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着力解决残疾人普遍性、群众性的利益诉求,切实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完善我市的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

2.充分保障残疾人的平等权益,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对相关立法和残疾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维护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参与社会生活的权益。

3.深入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清远市残疾人优惠政策和扶助规定,进一步加强执法监督检查,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将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纳入全市普法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提高全社会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培训5名残疾人维权工作人员,提升残疾人依法维权能力。

5.切实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的建设。

6.加强残疾人信访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拓宽和畅通残疾人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程序,增强对残疾人信访事项督查督办与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建立健全定期接访、信访通报工作机制,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力度,将残疾人信访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对重大侵害残疾人权益的信访案件,要加大协调督办力度,严厉打击侵害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十)残疾预防

主要任务:

——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健全残疾预防工作体系。

——实施残疾预防重点工程,有效控制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健全残疾报告制度,建立信息共享的残疾通报系统。

主要措施:

1.建立综合性、社会化预防和控制网络,广泛开展以社区为基础、以一级预防为重点的三级预防工作体系和机制。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综合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和数据库。

2.加大基础预防工作力度,针对危害面广、可预防的致残因素,实施一批重点预防工程。逐步建立健全产前筛查诊断网络,普及免费婚前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和产前诊断工作,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制度,有效实施对自闭症、脑瘫、重度智力残疾等残疾儿童的早期干预。加强初级眼保健工作,普及青少年视力检查和眼保健,减少白内障、儿童盲、屈光不正等疾病发生。加强对食品和医药行业的监督管理,减少食源性疾病致残和药物性致残。加强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劳动保护、交通知识和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应急处理和医疗救助能力,减少环境因素和意外事故致残。加强精神残疾的预防和监控,健全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工作,减少精神性残疾的发生和发展。

3.普及残疾预防知识,提高公众残疾预防意识。深入开展“爱耳日”、“爱眼日”、“预防出生缺陷日”、“防治碘缺乏病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主题公益宣传教育活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媒体设置版面和制作节目,开展专题性的残疾预防公益宣传工作。

4.加强残疾预防支持保障。强化政府对残疾预防的重视程度,多渠道拓宽融资途径,为残疾预防提供经费支持。鼓励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残疾预防工作,强化有关残疾预防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开发。

(十一)残疾人组织和工作队伍建设

主要任务:

──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强化各级残联的社会服务功能。

──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和社区残疾人工作,提高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

──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社会服务组织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者队伍建设。

主要措施:

1.进一步加强残联组织建设,完善各级残联的人员编制和机构设置。加大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其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切实履行代表、服务和管理职能。

2.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工作。切实解决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工作经费和专职委员待遇问题,规范村(社区)残疾人协会服务管理。以政府购买岗位形式,对村(社区)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公开选聘,实行实名制登记,加大对专职委员的培训和考核力度,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的残疾人专职委员队伍。

3.加强残疾人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做好残联班子成员的考核、配备和调整工作。建立优秀残疾人干部人才库,加强对残疾人后备干部的培养,提高残疾人干部比例,增强残联代表性。

4.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切实将残联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当地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加大对残联干部的培养、使用和交流力度。深入开展“人道、廉洁、服务、奉献”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造就一支恪守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残疾人工作者队伍。

5.促进残疾人服务业发展。制定扶持残疾人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国家扶持残疾人服务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残疾人(亲属)互助组织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7.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专业人员到基层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

8.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活动。建立健全助残志愿者的招募注册、评价激励、权益维护机制。

9.做好残疾人证的核发和管理工作。规范残疾人证发放流程,保证办证质量,准确掌握本地残疾人基本情况,凭残疾人证实名制享受各种社会保障和服务。

10.积极鼓励和帮助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培育、发现残疾人先进典型,团结带领残疾人自强自立。大力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组织开展“自强与助残”表彰活动。

(十二)统计、监测、信息化和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全市残疾人基本信息与业务管理数据库系统,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强统计和监测工作,及时准确掌握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基础数据。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为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信息平台和技术支持。

——加大残疾人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布局,提高标准,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主要措施:

1.建立健全包括残疾信息、就业、康复、培训、辅具适配、社会保障、需求信息等内容的残疾人基础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实现残疾人信息的动态管理。

2.加强基层业务台帐工作,推行统计电子化和网络化管理应用,开展残疾人事业统计定期报告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实效性、实时性。推进残疾人事业相关统计指标纳入全市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统计指标体系。加强残疾人事业统计队伍专业化建设,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为残疾人接收和传播信息创造条件。

3、做好残疾人生存发展状况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状况监测工作,落实保障条件,提高数据质量。

4.加强对残疾人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文化体育、综合服务等专业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公益性建设项目,加大投入,重点扶持,使残疾人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合理、标准更高、服务能力更强。扎实推进市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中心设施建设,完成“五个一”工程。

(十三)社会环境和残疾人慈善事业

主要任务:

——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进一步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有效机制

主要措施:

1.各级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部门和单位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继续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大对残疾人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和政府扶残助残的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倡导和大力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广泛宣传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残疾人、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2.完善新闻宣传通讯员制度。举办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和广播电台残疾人专题节目展播活动。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和“人道主义进校园”等主题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法律助残”等社会各界助残活动。

3.加大力度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红十字会、慈善会、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等社会组织要积极为残疾人事业筹集善款,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为建设和谐幸福连州做出贡献。

四、规划实施、监测和绩效评估

残疾人事业是建设和谐幸福连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实施好本纲要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本纲要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落到实处。

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及相关部门要建立督导、督查制度,加强动态监测和跟踪问效,及时发现和解决纲要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各部门每年要向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报告纲要执行情况。市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将在“十二五”中期和期末对纲要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和信息公开。

第五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 院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减轻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人民群众健康提供服务的工作。护理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我国护理事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

(一)护士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截至2004年底,护士数量发展至130.78万名,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29.8%。护士队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达到25.6%,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广大护理工作者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辛勤工作、勤勉敬业、锐意进取,为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刻,护理工作者勇于冲在最前线,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险,忠诚地履行救死扶伤、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彰显了广大护理工作者弘扬人道主义精神,恪尽职守、无私奉献的职业风貌。

(二)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以保障病人安全和诊疗效果为目标,满足病人身心健康需求已成为临床护理工作发展的方向。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

(三)护理教育发展迅速。

自1983年我国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为提高护士队伍素质奠定了基础。

(四)护理管理得到加强。

为保证护士队伍基本素质,保障护理质量和病人安全,卫生部于1993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建立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各级各类医院在健全护理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护理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和规范,建立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我国护理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护理工作与医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差距,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逐步解决。

(一)护士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一方面,医疗机构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数量少,由于临床护士数量不足,护理工作不到位的问题突出。据卫生部对全国400多所医院的调查,病房护士与床位比平均为0.33:1,95%以上医院住院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依靠家属或者护工承担。有的医院为降低护士人力成本,以临时工的方式和待遇聘用护士,严重影响了护士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护士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素质、技术水平和能力与临床医疗技术发展和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服务的需求存在差距,护士的专业化发展与临床医学相比相对滞后。

(二)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专业技术水平。

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与患者需要、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存在差距:一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尚未很好地落实在实际工作中,临床护理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全面、不主动、不到位的问题,与患者和临床工作需求存在差距;二是护理的专业技术水平需要适应诊疗技术的发展,对疑难症、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护理工作领域需要进一步拓展,向家庭、社区和社会延伸。

(三)护理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需要提高。

护理管理工作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护理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医院护理管理工作需要围绕保障患者安全、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主线,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工作标准,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保证临床护理质量。二是护理管理人员职责需要根据组织层次科学划分和界定,建立责、权、利统一的护理管理组织体系,优化组合,提高效率。三是缺乏科学有效的护理质量评价体系,以客观、全面地反映和促进临床护理质量。我国护理管理人员大部分是从临床护士中选拔到管理岗位,管理素质和工作能力需要有新的提高。

(四)护理教育需要进一步发展和规范。

护理教育的发展是建设高水平护士队伍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社会经济、医学科学和护理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存在差距:一是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二是护理教学的办学质量有待提高;三是缺乏系统、规范的护士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四是缺乏针对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对专科护理岗位和护理管理岗位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三、护理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策略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全民族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增长,要求得到更好的健康服务以获得较高水平的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同时,医学模式的转变丰富了医疗卫生服务的内涵,高新技术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促进了诊疗技术的发展。这些都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对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与功能、护理服务理念、工作内涵、服务模式以及护理专业人员素质、能力和技术水平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指导思想

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推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适应医学科学

技术的进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基本策略

1、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卫生部负责制定护理事业发展的总体 规划、配套政策,进行业务指导和实施情况检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全面建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护理事业发展,重点是遵循“增加总量,调整结构”的原则,加强对临床一线护士人力资源的管理;遵循“巩固基础,提高水平”的原则,在保证临床基础护理质量的基础上,以提高临床若干专科领域的护理技术水平为着力点,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促进护理工作的专业化发展。

3、依法执业,科学管理。宏观层面要制定和完善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评价标准;微观层面,要完善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职责明确、责权统一、管理到位、监督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提高科学化护理管理水平。

4、拓展服务,面向社会。发展护理事业,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不断创新护理服务模式,拓展工作内涵,大力发展立足于社区和家庭的老年护理、慢性病护理、临终关怀等护理服务,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规范培养,形成体系。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对护士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改革和发展护理教育,建立和完善包括岗前培训、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在内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规划目标和任务

(一)总目标

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规范护士执业行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拓展护理服务,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教育,促进护理事业与社会经济和医学技术的协调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

(二)具体目标和工作任务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颁布实施《护士管理条例》,完善护士准入制度,加强护士队伍 建设,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明确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在护士的使用、培养、待遇和管理方面的责任。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根据诊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扭转目前医院临床一线护士缺编的状况。到2007年,全国的三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到2010年,全国85%的二级医院的编制护士应达到护士的配备标准。各级各类医院在达到国家规定的护士编制标准的基础上,遵循以人为本、能级对应、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科学配置护士,逐步在医院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加强对护士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

3、合理调整临床护士队伍结构,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

根据临床护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技术水平要求,调整护士队伍结构。将护理岗位工作职责、技术要求与护士的分层次管理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

逐步提高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到2010年,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三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50%,二级医院工作的护士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应不低于30%。

4、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建立医院内部护理质量管理与外部护理质量评价相结合的机制,明确护理岗位职责,完善工作标准、技术规范,建立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开展对医院的护理质量评价工作。2005年,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指南,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标准,并开展评价工作。到2007年,全国85%的三级医院应达到评价标准;到2010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应达到评价标准,85%的二级医院应达到评价标准。

5、根据临床专科护理领域的工作需要,有计划地培养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发展临床专业护士。2005年至2010年内,分步骤在重点临床专科护理领域,包括:重症监护、急诊急救、器官移植、手术室护理、肿瘤病人护理等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临床专业化护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士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6、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加强医院护理管理工作,推动护理管理体制的完善和机制创新,建设职责明确,权责统一,层级合理,管理到位,监管有力的护理管理体系。重点加强三级综合医院护理管理体制建设,发挥三级综合医院示范作用。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并实施护理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制度,开展对护理管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精通护理业务又具备科学管理知识、能力的护理管理队伍。2006年,卫生部组织制定全国医院护理管理人员岗位培训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材,确定培训基地,制定培训计划,并负责培训各省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师资骨干队伍,到2010年,全国100%的三级医院护理部主任完成岗位培训。各省制定本地区护理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到2010年,全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省内培训工作。

7、发展社区护理,拓展护理服务。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大力发挥护理服务的作用和功能,提供符合社区人群健康服务需要的多样化护理服务。社区护理服务应当关注老龄人口、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残障人群、妇女和儿童的护理服务需求,丰富服务内涵,创新服务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贴近生活的护理服务。提高社区护士队伍的业务素质。一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社区护士规范化岗位培训制度,依托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社区护理继续教育;另一方面,建立社区与医院之间的护理业务协作关系,发挥医院的护理专业技术力量,对社区护士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8、推进护理教育改革与发展。

进一步调整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到2010年,各层次护理教育的招生数量比例应达到中专占50%、大专占30%、本科及以上占20%的结构目标。以适应护理工作发展趋势、密切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为目标,加快护理教育的教学改革。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护理基础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学、心理学、人际交流与沟通、美学、礼仪等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知识的比重;在专业知识中,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知识、康复指导、保健、老年护理、心理护理等内容;在能

力方面,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9、发展中医护理。

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

10、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促进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将护理工作纳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同步、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对护理工作的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规划纲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以点带面,推动落实。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组织实施《规划纲要》的过程中,要注重抓示范点的建设,发挥示范点的指导作用,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带动本地区护理工作分步骤达到《规划纲要》的各项目标。

(三)加强交流,共同提高。加强各省、各地区间护理工作的交流,建立协作机制和年会制度,发挥东部地区资源优势,带动和促进西部地区护理工作的发展。

(四)加强督导,保证效果。卫生部负责制定《规划纲要》评价指标体系及工作程序、方法,对各地实施情况进行督导评估,针对《规划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对有关内容进行修正、调整和补充。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价和总结。

下载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华医学会贯彻执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情况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 - “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范文)

    “十一五”期间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执行情况总结 2007年,中国科协颁布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2011)》。《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我会经历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活力......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

    【发布单位】卫生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07-21 【生效日期】2005-07-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卫生部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

    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

    教育部 国家语委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的通知 教语用[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语委,相关省、自治区民委(民语......

    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西师范大学“十二五”时期事业发展规划纲要》解读“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发展规划办公室在学校党委、行政的......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护理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十二五”时期卫生事......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福州市闽清县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加快推进我县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依据《......

    XXX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共5篇]

    XXXXX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XX政办发〔2017〕XXX 号 XXX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X地方史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7—2020 年)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县政府各部门......

    发展规划纲要》解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解读《规划纲要》决定十年教育改革方向 据悉,此次公开征求意见将是继去年1月后,《规划纲要》的第二轮征求民意工作,这标志着中国教育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