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儿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2.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产生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之中孕育出来并逐渐分化的。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略,而由经验来代替。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作开始分离,其内部表象已经可以支配外部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思维才开始产生,才真正由“手的思维”转为“脑的思维”。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多采用“尝试错误”法,当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多了以后,儿童便不再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尝试,而开始依靠关于行动条件以及行动方式的表象来进行思维。思维的过程从“外显”转变“内隐”。
(2)具体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等生动的形象。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①表面性。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例如,幼儿不理解词的转义。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
②绝对性。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使得思维所能把握的往往是事物的静态,而很难把握那种稍纵即逝的动态和中间状态,缺乏相对的观点。
(3)自我中心性。
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先请儿童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让他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模型,然后请他坐在模型的一边,从许多三座山的照片(拍摄角度各个相同)中选出和自己以及坐在B、C、D位置的娃娃所看到的模型相一致的照片。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挑出的往往是与自己的角度所见完全相同的照片。
自我中心的特点还伴随有其他一些表现:
①不可逆性。即单向性,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例如,问幼儿:“你有姐姐吗?”“有,我姐姐是××。”过了一会问她:“××有妹妹吗?”儿童摇头。她只从自己的角度看××是姐姐,而不知从姐姐的角度看,自己是妹妹。由于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得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不懂得一定量的物体形状改变,是可以变回原状的,形状的改变并不影响其量的稳定性。
② 拟人性(泛灵论)。自我中心的特点常常使儿童由己推人。自己有意识有情感有言语,便以为万事万物也应和自己一样有灵性。因此,他们常常有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眼光和一颗敏感、善良、充满幻想的心灵。
③ 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比如,听奶奶抱怨小鸡长得慢,就把小鸡埋在沙里,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浇,并告诉奶奶:“您的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
第二篇:学前儿童思维发展教案
项目八: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思维的概念、过程及特性
(二)熟悉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基本形式
(三)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难点
思维的概念、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小班孩子数苹果的时候会指着苹果一一对应地数,数数的时候会借用手指头来数。思考并分析:这个认识活动与我们学习过的感知觉有什么不同?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过程?
任务一:了解思维的基础知识
一、思维的概念
(一)讲解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讲解思维的特性
1.概括性:指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反映。
2.间接性:以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那些不能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提问巩固知识点:“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主要指思维什么特性?
二、思维的过程和基本形式
(一)讲解并一一解释思维的过程
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
3.抽象与概括
4.具体化与系统化
(二)讲解思维的基本形式 1.概念 概念是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例】如:“玩具”,它反映了皮球、娃娃等供人们玩的物品所共同具有的本质属性,而不涉及他们彼此不同的具体特征。2.判断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东西的存在或指明某事物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思维形式。【例】如:“老虎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等。3.推理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式。可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任务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
理解:直观行动思维(0~3岁左右)——是手和眼的思维,具有直观性与行动性、初步的概括性的特点。教师解释“直观行动思维”:(1)思维在直接感知中进行
(2)直观行动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例】澡盆里婴儿的戏水动作,只有当置身于澡盆里面的时候,才会发生。当离开澡盆的时候,这种动作就停止了,而且也很难在没有澡盆的时候复现。
二、学前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例】分析以下案例,归纳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2+3=5
理解:具体形象思维(3~6、7岁左右)——具体形象思维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体性表现为幼儿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理解:泛灵论——指幼儿将一切物体都赋予生命的色彩。【例】宝宝看着慢慢降下来的风筝就说风筝累了,要睡觉了
三、学前晚期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理解:抽象逻辑思维(6、7岁以后)——指用抽象的概念,根据物体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感知和动作→表象→语词所代表的概念
(三)思维活动的内化
外部的、展开的→内部的、压缩的
(四)思维内容的变化
表面的、片面的→间接化、深刻化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思维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一、学前儿童思维培养的原则 坚持创造性原则 坚持互动性原则 坚持启发性原则
二、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活动的组织
(一)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活动的组织
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结合图片讲解 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结合图片讲解
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结合图片讲解
(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与活动的组织 1.丰富幼儿的表象
【例】新闻:4岁起爸爸带女儿环游世界 2.选择适宜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 【例】《小蓝和小黄》绘本故事延伸: 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 【例】爸爸带女儿放风筝
三、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探索:结合图片讲解
(二)通过活动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促进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策略是什么? 八:教学后记
第三篇: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教案
项目七: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概念及区别、言语的种类
(二)熟悉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三)掌握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言语能力的培养策略
(二)难点
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各个阶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解析案例P98 提问:婴幼儿的言语能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请学生作答,教师作简单小结。
任务一:了解言语与语言的基础知识
一、言语与语言的概念
(一)语言的概念
语言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通常讲的语言一般包括音、形、义、词汇、语法等要素。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语言是一种交际和思维的工具。
【例】妈妈叫皮皮起床:“快点起来!公鸡都叫好几遍了!”皮皮说:“公鸡和我有什么关系,我又不是母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强调言语是过程,是心理现象。
(三)语言与言语的区别 区别
1.语言是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
2.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隐蔽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联系
1.言语活动依靠语言来进行。
2.语言是在具体的言语交往情境中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的种类
(一)外部言语
1.口头言语——通过人的发音器官所发出的语音信息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分为对话言语和独白言语。
2.书面言语——书面言语是借助于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传授知识经验的言语。
请学生举例区分
(二)内部言语
内部言语是个体内心“无声的言语”,通常我们思考问题时候所运用的都是内部言语。幼儿内部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常常出现一种出声的自言自语。举例解释:【例】幼儿在搭积木时边搭边说:“这个放在下面,这个放在上面做屋顶。”
完成练习题:
【案例判断】以下两种言语分别属于什么言语?
1.一幼儿独自抱着娃娃“喂饭”,边喂边说:“快吃!快吃!不要把饭含在嘴里,要嚼嚼,再咽下去!”喂完饭,她把娃娃放在小床上,盖上被子,说:“吃完饭,要睡觉,不要乱动。你呀不要踢被子,要着凉的,生病要打针的„„” 2.在拼图过程中,儿童自言自语说:“把这个放哪里呢„„不对,应该这样„„这是什么„„就应当把它放在这里„„” 请同学作答,教师讲解。
任务二: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0-3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生与发展
(一)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
0-1岁是婴儿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又称为前言语阶段。
1.发音的准备
(1)简单发音阶段(1~3月)
新生儿因呼吸而发声,哭是儿童最初的发音。新生儿哭声中,特别是哭声停止的时候,可以听出ei、ou的声音。
2个月以后,婴儿不哭时也开始发音,当成人引逗时,发音现象更明显,已能发出ai,a,ei等音。发这些音不需要较多的唇舌运动,只要一张口,气流自口腔冲出,音也就发出了。这与儿童发音器官不完善有关。
这阶段的发音是一种本能行为,天生聋哑的儿童也能发出这些声音。
(2)连续音节阶段(4~8月)
这一阶段,婴儿明显变得活跃起来。当他吃饱、睡醒、感到舒适时,常常自动发音。发出的声中,不仅韵母增多,声母出现,而且连续重复同一音节,如a-ba-ba,da-da-da等,其中有些音节与词音很相似,如ba-ba(爸爸),ma-ma(妈妈)等。父母常常以为这是孩子在呼喊他们,感到非常高兴。其实,这些音还不具有符号意义。但如果成人利用这些音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就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使音具有意义。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这一阶段,儿童所发的音明显增加了不同音节的连续发音,音调也开始多样化,四声均出现了。
儿童开始能模仿成人的语音。这一进步,标志着儿童学话的萌芽。
在成人的教育下,婴儿渐渐能够把一定的语音和某个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用一定的声音表示一定的意思。此时他们能够发出的词音只有很少几个。2.语音理解的准备(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婴儿对言语刺激是非常敏感的,出生不到10天的儿童就能区分语音和其他声音,并对语音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几个月的婴儿还具有了语音范畴知觉能力:能分辨两个语音范畴之间的差别(如“b”和“p”)。
语音知觉的发展为语言理解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只有“听准音”才可能“听懂义”。
(2)语词理解的准备
八九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听懂”成人的一些言语,表现为能对言语作出相应的反应。但这时,引起儿童反应的主要是语调与整个情境(如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等),而不是词的意义。如果成人同样发这种词音,但改变语调和语言情境,婴儿就不再反应。相反,语调不变而改变词汇,反应还可能发生。教师举例说明:
【例】给9个月的婴儿看“狼”和“羊”的画片。每当出示“羊”时,就用温柔的声音说“羊,羊,这是小羊”,而出示“狼”时,就用凶狠的声音说“狼,狼,这是老狼”。若干次以后,当实验者用温柔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就会指画着羊的图片,反之亦然。这时,实验者突然改变说话的语调,用凶狠的声音说“羊呢?羊在哪里?”婴儿毫不犹豫地指向画着狼的图片。这说明了什么?
(二)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
先学前期,儿童口语的发展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1.不完整句阶段
(1)单词句阶段(1~1.5岁)①单音重叠
教师举例:【例】把汽车叫做“笛笛”,把小狗叫做“汪汪”。
②一词多义
教师举例:【例】孩子见到猫,叫“猫猫”,见到带毛的东西,如毛手套、毛领子一类的生活用品,也都叫“猫猫”。③以词代句
教师举例:【例】孩子说出“拿”这个词,有时代表他要拿奶瓶,有时代表他要拿玩具,还有时代表他要拿别的孩子手里的食物。(2)双词句(电报句)阶段(1.5~2岁)
1岁半以后,孩子说话的积极性高涨起来,在很短的时间内,会从不大说话变得很爱说话。说出的词大量增加,2岁时可达200多个。这一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句子。2.完整句阶段(2岁以后)
(1)能说完整的简单句,并出现复合句
这一年龄的孩子渐渐能够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开始会说一些复合句。儿童说出的句子较长,日趋完整、复杂,由各种词类构成。(2)词汇量迅速增加
到3岁时,孩子已经能掌握1000左右个词。
二、3~6岁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
幼儿口头言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和口语表达能力四个方面的发展上。
(一)3~6岁学前儿童口头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
(1)幼儿发音的正确率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错误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
(2)3~4岁为语音发展的飞跃期。
(3)对韵母发音的正确率高于声母。
(4)大多数3岁以上幼儿对声母发音不感到困难,部分3岁幼儿不容易发清辅音。
(5)幼儿语音的正确率与所处社会环境有关。
(6)语音意识明显发展。2.词汇的发展
幼儿词汇的发展有如下特点:(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类范围的扩大。
(3)幼儿不断增加的词汇量,促使其对所掌握的每一个单词本身的含义理解也逐渐加深。3.语法结构的发展
(1)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3)从不完整到逐步完整,从松散到逐步严谨(4)句子的长度从短到长 4.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言语逐渐过渡到独白言语。(2)从情境性言语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二)3~6岁学前儿童书面言语的发展——早期阅读能力
幼儿在识字前,已经具备阅读能力。只是他们的阅读材料不是文字材料而是图画材料。
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分析阶段 2.综合阶段 3.分析综合阶段
任务三:
促进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策略
一、培养幼儿言语能力的原则 有得放矢,因材施教 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进行正确示范
二、学前儿童言语能力培养策略
(一)早期教育
在儿童语音发展的敏感期,创设丰富的语言环境,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1.多看 2.多说 3.多听 4.多练
(三)发挥幼儿园在语言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讲解幼儿园语言领域目标
2.举例说明:幼儿园大班语言谈话活动:有趣的广告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1.什么是言语?言语和语言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促进学前儿童言语发展的策略有哪些? 八:教学后记
第四篇: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第十五章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 第一节:个性的概述
一、什么是气质
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动力方面特征的表现: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气质特征不是指一个人一时一事的偶然表现,而是许多情况下的一贯特征。
◇气质的类型及表现
1、希波格拉底的体液气质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生于肝的黄胆汁过多——容易激动,好发怒,不可抑制;——胆汁质;
生于心脏的血液过多——热情、活泼好动——多血质;
生于脑的粘液过多——冷静、沉稳——粘液质;
生于胃的黑胆汁过多——敏感、抑郁——抑郁质;
2、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学。
巴甫洛夫在自己长期的研究中,发现高级神经活动的神经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
根据这三个特征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产生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其中最典型的有四种: 强、不平衡、兴奋占优势——不可遏制型(兴奋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
弱、不平衡、抑制占优势—— 弱型(抑郁型)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稳定性:气质与神经系统得先天或遗传特征有关,一经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可塑性: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身体健康状态的强烈转变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二、什么是性格
◇性格是指人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
1、受好坏的价值判断
2、具有相对稳定性 】
◇性格的分类
·按内外向分:
1、外向型:感情外露,不拘不节,勇于进取,适应环境快,但有时轻率。
2、内向型:深沉老练,处事谨慎,深思熟虑,交际面窄,灵活性差。
·按独立性分:
1、独立型:有主见,不易受外来因素干扰,有坚定的信念,独立判断事物,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2、顺从型:缺乏主见,易受他人意见左右,依赖性强,易与人相处。
·按功能分:
A型性格:为取得成绩而不断奋斗;有竞争性;不耐烦;时间紧迫感;过度的敌意和过旺的精力;对人、对已、对工作过高要求。
B型性格:按部就班,从不加班加点,将生活看成是享受而不是战斗。放松坐着与人谈话。C型性格: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性格与气质
区别:
1、先天获得还是后天形成;有无好坏之分;
2、相对独立性
联系:
1、气质使性格显示独特色彩
2、气质促使人更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3.性格掩盖和改变气质
三、什么是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个体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例如:唱歌——旋律感、节奏感、才能: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天才:才能的高度发展 ◇能力的种类
1、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在各种活动中共同具有的最基本能力(智力、运动、操作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为完成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是在特殊的专门领域内必需的能力。
【例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育能力和写作能力等都属于特殊能力。】
2、运动、操作能力和智力
运动、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操作、制作和运用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劳动能力、艺术表现能力、体育运动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都是操作能力
智力:指人认识事物的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各项活动任务最主要最基本的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推理能力等
◇能力与知识、技能
◆第二节: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传统的气质类型
·传统的气质类型是古希腊医生希波克利特提出的。他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抑郁质,胆汁质,粘液质,多血质。巴甫洛夫发现的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传统的类型相吻合。◇根据基本生活活动模式划分
布拉泽尔顿(Brazelton,T.B.1969)的三种气质类型:一般型,活泼型,安静型。
气质特点受到环境的影响可以弱化或被掩盖,到6~7岁时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年龄越小的儿童,气质掩盖的情况会越少
·活泼型: 是名副其实“连哭带闹”来到人世的,他等不及任何外界刺激就呼吸和哭喊。护士给他穿衣服时,他大喊大叫,脚挺直用力踢,用手推开护士。他一旦睡醒就哭,在夜深人静时常常能听到他没有停顿的啼哭声。
·安静型:孩子出生时就不那么活跃。他安安静静地躺在小床上,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处环视;很少哭,动作柔和缓慢。
1.充分考虑到每个儿童的气质特点
·研究儿童气质的意义在于第一,使成人自觉地正确对待儿童的气质特点。第二,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培养和教育
2.要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3.利用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第三节: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儿童性格的萌芽
·儿童的性格是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气质差异对婴儿性格的萌芽有所影响。
·成人的抚养方式和教育在儿童性格的最初形成中有决定性意义。
·两岁左右,随着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的萌芽。◇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个性的独特性和典型性是辩证统一的。
·幼儿期的典型性格也就是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幼儿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①好动②好奇、好问③好模仿④好冲动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
·学前儿童的性格已经开始形成,出现了相对的稳定性。
·性格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和气质特征紧密联系的性格特征,更多受遗传的影响,是比较稳定的。由此形成儿童性格与周围环境相互助循环性影响,使最初形成的性格特性不断得到加强而逐渐稳固。
◆第四节: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区别之所在。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狭义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内我调节。
◇自我认识的发展
(一)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
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二)对自己行动的意识
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三)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意识
掌握“我”字是自我意识形成的主要标志。婴儿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发展到意识了自己是各种行动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自我评价的发展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可以包括三种形式:掌握因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社会性比较,即从与别人比较中对自己作出评价;自我检验,或狭义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大约从2—3岁左右开始出现。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和幼儿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密切联系着。
(一)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二)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三)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自我调节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自我调节包括许多方面,如起动或制止活动,动作的协调,动机的协调,活动的加强或削弱,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经,积极性的加强或减缓,行为举止的自我监督和校正等
第五篇:学前儿童个性发展教案
项目十: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一、教学目的
(一)了解学前儿童个性及其构成、个性形成理论
(二)熟悉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性格和自我意识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三)掌握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四)掌握塑造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二、课时安排
3课时
三、重点难点
(一)重点
学前儿童气质的类型、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难点
(五)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视频
六、课程主要内容
导入:引导学生读书上案例,并思考:针对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教师该怎么做才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讨论,教师小结
任务一:个性的基础知识
一、个性的概念
(一)讲解个性的概念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及能力等。
二、学前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先天气质差异(出生至1岁前)
【例】有的孩子爱哭闹,有的孩子好动,有的孩子好安静。
(二)个性特征的萌芽(1-3岁前)
孩子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想象、思维等逐渐齐全,发展迅速。
(三)个性初步形成(3-6岁)
孩子个性的完整性、稳定性、独特性及倾向性各方面都得到迅速发展,标志着儿童个性逐步形成。
三、个性形成理论
(一)重点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英文为“Libido",指的是人们追求一切快乐的原始欲望,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
2.介绍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1)口唇期(0到18个月)在这一阶段口,唇,舌是动情区 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依赖和攻击性。
(2)肛门期(18月到3岁)这一阶段的性感区是肛门,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两种性格:肛门排放性性格和肛门便秘性性格
(3)性器期(3岁到6岁)其性感区在生殖器,出现了性格分化,在这一阶段容易出现恋母情节和恋父情节
(4)潜伏期(6到1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的玩伴多为同性(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长)这一阶段也叫两性期
(二)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介绍埃里克森: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2.介绍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的冲突(0~1.5岁)
解读:(1)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
(2)如果成功解决了本阶段的发展危机,儿童的人格中便形
成了希望的品质,这种儿童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容易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
(3)如果危机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这种儿童胆小懦弱,易成为不信任他人、苛刻无度的人。第二阶段:自主对害羞、怀疑的冲突(1.5~3岁)解释什么叫自主:一个人按自己意愿行事的能力。解读本阶段发展重点:生理特点:支配自己的身体
心理特点:有独立自主要求
语言特点:“我”的出现
本阶段发展任务: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和自我控制感,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
第三阶段:主动对内疚(3~6岁)
解读:本阶段发展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生理发展特点:身体活动更精细,活动扩展家庭以外 心理发展特点:口头语言发展关键期
形象思维发展最快发展时期
行动更有目的性和主动性
游戏是儿童的主打活动
3.解读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任务,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人格。
任务二: 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一、气质的概念
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例】“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气质和人的神经类型有直接联系。
二、学前儿童气质类型
(一)根据神经类型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及灵活性的不同,一般人的气质分为四种类型
(二)讲解: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
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 分别举例说明
解析林黛玉、贾宝玉、张飞等人物的气质类型
(三)讨论:为什么要研究幼儿气质? 教师小结:
(1)能够准确判断幼儿的气质(2)能够正确对待幼儿的气质。抑郁质:胆小,敏感。
胆汁质:反应快、有开拓精神,好冲动。粘液质:迟缓、有毅力。多血质:灵活、好分神。(3)能针对幼儿气质进行培养教育
胆汁质:训练自制力(站岗),不大声训斥,抑制急燥 多血质:表扬适度,批评具体,担任班干部 粘液质:参加集体活动,提供发言机会
抑郁质:多鼓励、少批评,找个伙伴,安排具体工作,不看刺激的画面
三、讲解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整个儿童会保持相对稳定。
气质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可以改变原来的气质类型。
气质的“掩蔽”现象 气质无所谓好坏
任务三:
学前儿童性格的发展
一、讲解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集中表现。
二、婴儿期性格的萌芽
3岁左右,儿童出现了最初的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群性
2.独立性 3.自制力
4.活动性
三、幼儿期性格的萌芽 活泼好动 好奇好问 模仿性强
项目二已学过相关内容,这里简单复习,请学生举例说明
四、家庭对学前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对个体性格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欣赏视频:挑战不可能:和和和爸爸一起完成飞镖攀岩
(一)家庭结构 解释:
1.核心家庭:指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2.主干家庭:指夫妻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指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父母和两代或两代以上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婚后不分家的家庭。4.破裂家庭:指夫妻双方因不和离婚或其中一方去世。
(二)家庭氛围 融洽的家庭氛围,孩子信心十足,有安全感,容易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的性格。
不融洽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紧张,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人不信任,长期担心家庭悲剧发生,心理上形成巨大压力,容易形成冷漠、孤独、执拗的性格。
(三)父母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儿女模仿的榜样。父母随便发脾气,讲不文明的话,做不道德的事,就会在儿女心里产生消极影响。因此,父母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为孩子树立良好形象。
任务四: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对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有两个基本特征
1.分离感:即一个人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和心理的各方面都是和他人不同的。
2.稳定的同一感:即一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管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不管自己有了什么新的特点,都能认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
二、讲解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一)自我感觉的发展(1岁前)
1岁以前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同周围的客体分开,知道手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时自我意识的最初级形式。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2岁)
孩子会叫妈妈,已经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了。
(三)自我意识的萌芽(2-3岁)
掌握代名词“我”是自我意识萌芽的最重要标志,正确使用“我”来表达愿望时,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产生。
三、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一)学前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1.对自己身体的认识
(1)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2)认识自己身体各部分(3)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4)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5)名字与身体联系
2.对自己动作和行为的意识
(1)动作的发展是儿童产生对自己行动的意识的前提条件。
(2)1岁左右,婴儿通过偶然性的动作,逐渐能够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3.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1)儿童从3岁左右开始,出现对自己内心活动的意识。
(2)4岁以后,开始比较清楚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语言、情感和行为。
(二)学前儿童自我评价的发展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 七:作业布置 项目考核:
学前儿童气质有哪几种类型?为什么要研究学前儿童的气质?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哪些特点?为什么成人对幼儿的评价必须客观、公正? 八: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