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调研汇报材料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为发展现代牧业,推进健康养殖,规范畜牧业生产经营行为,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工作效率,实现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快速追踪,及对动物和动物产品生产过程实施有效监管和追踪溯源。我市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相关要求,积极推进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一、建设现状
1、免疫标识的申购和使用。免疫标识是溯源信息的载体,免疫标识的佩戴是溯源体系运行过程中最为基础的环节。我市所辖六个县(市)区动物免疫标识的申购、审核、签收均在可追溯体系门户网站上体现,实现了统购统发,并建立了免疫标识发放工作负责制,确保了购入渠道的统一性。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过程中,村防疫员对辖区牲畜进行集中佩戴动物标识,补针过程中对未佩戴标识的牲畜再进行补戴。
2、溯源设备的配置。省局自08年起,先后发放给我市移动智能识读器450台,并由当地移动公司配置了相应数量的SIM卡。为保证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便携式票据打印机、计算机和IC卡等相关设备,所有设备均已发放到防疫、监督、检疫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市已注册使用的识读器有435台,去年下发的15台识读器刚刚配套上SIM卡,将在今后陆续注册使用。
3、溯源工作的成效。溯源体系的建设使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和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现代牧业的发展和健康牧业的推进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截至今年2月份,我市猪、牛、羊耳标佩戴率分别达到了16.09%、15.84%和18.88%;信息上传数量为845条。由于气候原因,我市春防强制免疫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的两个月中,我市将进一步做好免疫标识的配带和溯源信息的上传工作,保证溯源工作的密度、强度和力度。
4、工作制度的建立。工作体系的正常运行必须依靠完善制度体系去约束。为了做到纲举目张,少走弯路,我市在溯源体系工作制度上做足了功夫。一是明确了组织领导,制定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防疫科科长、产业发展科科长、监督所所长、畜牧总站站长、疫控中心副主任为成员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牧业管理局防疫科。二是明确了岗位责任,市、县(市、区)、乡(镇)层层建立了溯源设备管理责任制,设专人管理并有详细记录,分别注册到具体使用人员帐户。
5、专业技能的培训。防疫员、信息员、监督员、检疫员是溯源业务的具体实施者为使广大的基层技术人员更好的了解和熟悉移动智能识读器的使用方法,市本级及六个县(市、区)多次邀请识读器厂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内容为: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概述、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必然性等理论知识及识读器的实际操作等。基层技术人员的操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存在问题
1、免疫标识质量存在瑕疵。有的耳标容易脱落或在耳标佩带过程中存在不易钉入的现象;有的钉入后耳标钳不能及时拔出,将牲畜耳部撕脱,造成养殖户出现抵触情绪,影响工作开展;现行耳标佩戴后经过长期曝晒、水泡或经放牧刮擦、撕咬,有的耳标难以再次扫描、识读,导致上传的溯源信息不完整。
2、仪器设备数量仍显不足。目前,我市的识读器数量尚未达到人手一台,由于山区地形的特点,村与村之间往往相隔很远且交通不便,致使部分地区的溯源工作难以开展。
3、识读器的功能有待提高。一是我市使用的识读器普遍存在灵敏度不高的现象,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误差;二是我市地处山区,GPRS信号覆盖率偏低,无信号或弱信号的情况较多,溯源信息无法及时上传;三是识读器作为一种电子产品,在比较恶劣工作条件下使用多年,其硬件功能下降很快,故障率较高。
4、村级防疫员实际操作水平较低。目前村级防疫员存的年龄老化、文化素质较低仍是普遍现象,部分防疫员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识读器的操作或在实际操出现失误。
5、养殖场(户)的配合不够积极。由于对追溯体系认识程度不够,且缺乏有效制约手段,千头猪场信息报送工作还均由当地动物防疫机构进行填报;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的全面建立也存在一定困难。
三、建议及对策
1、加大科研力度。使耳标的佩带、识读更加科学合理,可追溯 网站更加稳定。同时加大设备的投入力度。
2、加强技术培训。对耳标录入工作开展一次专题培训,并严格考核,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3、加大宣传力度。让群众充分了解动物标识及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意义,积极配合此项工作。
4、加强牲畜进入流通环节监管。将防疫档案和养殖档案作为畜禽上市流通的必备条件,增强养殖场户对档案认识程度,确保各区域工作开展步调一致,为防疫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概述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是以畜禽标识(动物耳标、电子标签、脚环以及其他承载畜禽信息的标识物)、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为基础,在动物生命周期过程中,通过移动智能识读设备(计算机、手机等),在免疫注射、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大环节进行信息采集、网络传输、计算机分析处理和移动智能识读设备查询、输出等一系列功能操作,从而实现动物疫病可追溯监管的动物防疫信息系统。该系统早已在国际上普遍运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动物免疫标识(免疫耳标、免疫证明、免疫档案)是它的低级系统或过渡系统,只要在此基础上信息化升级就可达到疫病可追溯体系要求。
一、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实施的《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对推动我国动物防疫规范化建设作出了阶段性贡献,值得充分肯定。但由于动物免疫证明由饲养者保存、免疫档案由村动物防疫员或乡镇动物防疫组织保存,造成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工作不能紧密结合。推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动物防疫信息资源共享,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查询动物免疫、检疫、监督工作 情况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从而提高政府动物防疫能力和防疫工作透明度,进而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是落实《畜牧法》等法律法规的重要措施。《畜牧法》第四十五条明确规定:“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都要求在发生动物疫情时,要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源追踪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在发现禁止销售的农产品时,要查明责任人。因此,无论是从动物防疫的角度还是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都要求建立可追溯体系。农业部发布的《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也作了全面规定。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强调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政策和实践。对动物疫病实施追溯是动物防疫行政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也是动物防疫工作者的一贯追求。由于动物免疫标识制度存在动物免疫证明、免疫档案填写、保存、使用不规范等难题,造成上下级以及同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之间不能或不便共享动物防疫信息资源,使免疫与检疫、监督工作脱节。为了从法律层面上解决这一问题,《畜 牧法》设定了畜禽标识管理制度,规定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将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名称、养殖地址、畜禽品种和养殖规模,向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标识代码。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畜禽养殖者应当按照国家关于畜禽标识管理的规定,在应当加施标识的畜禽的指定部位加施标识。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农业部根据《畜牧法》有关规定制定发布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对畜禽繁育、饲养、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涉及的有关标识和档案管理,作了全面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给予充分肯定,强调指出要“加大动物疫病防控投入力度,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要求,从2007年3月1日起,不得继续对牲畜加施免疫耳标,应按规定加施该《通知》确定的牲畜耳标,两种标识在流通环节同等有效。从7月1日起,只允许佩戴牲畜耳标的牲畜进入流通环节,已佩戴免疫耳标的牲畜禁止进入流通环节。从2008年 1月1日起,所有牲畜均应按规定加施牲畜耳标,并凭此进入流通等环节。
二、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
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系统。畜禽标识(农业部规定全国统一使用二维码牲畜耳标,以下简称牲畜耳标)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信息载体,牲畜耳标与免疫耳标相比,前者采用了二维码技术,除了用于标识牲畜个体身份以外,又提供了快速的信息采集方式。采用二维码技术的牲畜耳标建立了全国唯一的编码体系,可以满足对养殖档案长期保存的要求。牲畜耳标的核心部分是二维码和编码。二维码是采用加密技术的行业专用码,具有贮存、防伪等多种功能;编码由1位牲畜种类编码(猪、牛、羊分别为1、2、3)+6位县级区划编码+8位标识顺序流水号共计15位数字组成。农业部制定下发的《牲畜耳标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生产系统技术规范》、《牲畜耳标管理规范》和《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对牲畜耳标标准、申购、生产、供应、发放等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要求。
申请。县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根据本辖区牲畜耳标的需求种类、数量制定订购计划,通过互联网申请计划所需牲畜耳标的种类和数量。
审核。市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上网查看并对县级管理机构的申请任务进行审核,审核意见作为上级管理机构审批的参考意见。审批。省级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参考市级管理机构提交的审核意见对县级管理机构提交的申请进行审批,审批时指定生产厂商。
生成。中央牲畜耳标管理机构定期查看申请和审批情况,核准符合生产标准的任务。如果核准通过,由系统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如果核准未通过,则不能生成牲畜耳标序列号码和二维码数据。
下载。系统设定了牲畜耳标生产任务下载的权限和参数,使牲畜耳标生产厂商可以从中央服务器下载牲畜耳标数据。
生产。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统一招标订购,并将订购计划报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将本省的耳标订购计划通过耳标订购网报给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心通过网络将耳标生产计划通知耳标生产企业。
供应。由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供应,逐级发放。散养户由村级动物防疫员代领取耳标,规模饲养场由场方防疫员领取耳标。
贮存。牲畜耳标应贮存在通风、阴凉、干燥、无化学品及有毒物品等污染物的库房内。
使用。新出生牲畜,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从国外引进的牲畜,在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首次在左耳中部加施,需要再次加 施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后,应当及时重新加施,并在养殖档案中记录新耳标编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牲畜耳标。没有加施牲畜耳标的,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牲畜经屠宰检疫合格后,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当在畜禽产品检疫标志中注明牲畜耳标编码。
回收。猪、牛、羊加施的牲畜耳标在屠宰环节由屠宰企业剪断收回,交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回收的耳标不得重复使用。
销毁。回收的耳标由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统一组织销毁,并作好销毁记录。
检查。县级以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负责牲畜饲养、出售、运输、屠宰环节牲畜耳标的监督检查。
记录。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订购、发放、使用等情况的登记工作。各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应做好牲畜耳标的回收、销毁等情况的登记工作。
动物生命周期各环节全程监管系统。在动物疫病追溯体系中,采用移动智能识读器作为信息采集终端,实时将动物饲养、产地检疫、运输监督、屠宰检疫四个环节的防疫、检疫和监督信息通过无线网络传送到中央数据库。
动物饲养。由防疫员为初生牲畜佩带耳标、进行免疫,扫描耳标二维码信息,录入免疫等信息,利用移动智能识读器将免疫信息存入IC卡中,通过网络将免疫信息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产地检疫。由产地检疫员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耳标二维 码,在线查询免疫情况。检疫合格的,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出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产地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运输监督。由动物防疫监督管理人员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牲畜耳标二维码或者电子检疫证上的二维码,可以查验证物是否相符以及鉴别电子检疫证的真伪,也可以通过在线查询。监督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屠宰检疫。由驻厂检疫员通过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扫描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上的二维码进行信息查验和宰前检疫工作。动物产品经检疫合格出厂前,开具电子检疫合格证明,产品检疫合格证明信息通过网络上传到中央数据库。
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追溯体系中的屠宰环节,在同步检疫线上使用移动智能识读器读取牲畜耳标二维码信息,并进行从牲畜耳标编码向标准商品编码的转换和信息绑定工作。从动物胴体转移来的绑定信息通过网络实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监督管理部门或者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可以通过追溯体系提供的查询窗口(互联网、手机、移动智能识读器)查询牲畜从出生到屠宰,从饲养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实现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可追溯。
三、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牲畜耳标管理。对牲畜耳标的管理在前文第三部分“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内容”之“畜禽标识申购与发放管理 系统”中已经介绍,不再赘述。
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根据《畜牧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畜牧业发展状况制定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的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
养殖档案和防疫档案管理。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 符合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规模标准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兴办者应当按照备案程序,到养殖场、养殖小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取得畜禽养殖代码。畜禽养殖代码由县级人民政府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备案顺序统一编号,每个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只有一个养殖代码。畜禽养殖代码由6位县级行政区域代码和4位顺序号组成。畜禽养殖场的畜禽养殖代码,同时作为养殖档案编号。
畜禽养殖场及种畜个体养殖档案的建立。畜禽养殖场应当建立养殖档案,载明畜禽的品种、数量、繁殖记录、标识情况、来源和进出场日期;饲料、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来源、名称、使用对象、时间和用量;检疫、免疫、消毒情况;畜禽发病、死亡和无害化处理情况以及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内容。饲养种畜要建立个体养殖档案,注明标识编码、性别、出生日期、父系和母系品种类型、母本的标识编码等信息。种畜调运时应将个体养殖档案作为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前置条件之一,严格查验,同时在个体养殖档案上注明调出和调入 地,并随同调运。
防疫档案的建立。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行政村、养殖场为单位分别建立畜禽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含小区)防疫档案。防疫档案由防疫员按要求如实填写,畜禽养殖场防疫档案的主要内容为:名称、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养殖代码、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畜禽散养户防疫档案的主要内容为:户主姓名、地址、畜禽种类、数量、免疫日期、疫苗名称、畜禽标识顺序号、免疫人员以及用药记录等。防疫档案由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农业部的要求统一制定制作。
三、畜禽标识信息化管理。
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按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管理规范》的要求,配置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系统所需的机房、硬件和软件,建立省、市、县三级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存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的畜禽标识编码、养殖档案、系谱档案、防疫档案、检疫证章、移动监督、产品标识和追溯管理等数据信息。省级在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全省畜禽标识信息数据库,作为国家畜禽标识信息中心数据库的子数据库,并于中央数据库保持同步数据更新。
信息采集、录入、上传和更新。县级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数据采集、传输、查询、打印等要求,购置相应数量的移动智能识读器,配备、组织畜禽养殖相关信息的采集、录入、上传 和更新工作。
四、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农业部和青海省已制定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追溯体系建设的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并成立相应的领导组织。为了保证该项工作顺利进行,市、县畜牧部门也应当成立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定期报告、信息沟通、督促检查等制度,搞好宣传、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反有关动物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所规范的行为。
第三篇:动物标识及疫病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市自2005年开始实施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项目以来,实现了与农业部及省、广安市网络化传输报送动物疫情及订购防疫标识的信息化管理,为**市兽医卫生监督、动物重大疫情监控、基层防疫人员管理和动物及其产品安全检查等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我市动物防疫标识(二维码耳标)情况简介如下:
一、项目概况
**市属全国无公害畜
产品基地和商品瘦肉型猪基地,为进一步促进全市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市积极向省、广安市业务主管部门争取立项,得到了各级特别是**省动物防疫监督总站的大力支持,被确定为项目县之一。项目总投资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7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10万元。项目实施分3年时间完成(2006-2008年)。
二、畜牧业发展基本情况
**市的畜牧业以猪、蛋鸡、肉鸭、奶牛饲养为主,2006-2008年全市出栏肉猪82.03万头,家禽1007.04万只,山羊14.96万只、肉牛2.01头、肉兔216.82万只;肉类总产量89736吨、禽蛋产量12560吨、牛奶产量823 吨,同比分别增长8.53 %、9.45 %、1.99 %。实现牧业产值16.4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57.2%;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116.7元,超目标任务19.2%(目标任务100元),占农民人均增收总额的58.2%;牧业实现财税收入1563万元。
三、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及管理情况
截止目前,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共计8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动物防疫项目专项资金70万元,**市财政项目配套资金10万元)。项目资金严格按照《**省发展和改革委、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文件精神,全部进入**市财政局专户储存,专人专帐管理,专款专用。2006-2008年,我市支付二维码溯源耳标、耳标识读器及打印机等有关费用70万元。
2、项目工作开展情况
在省、广安市项目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和指导下,我市于2006年元月起,分三年实施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项目建设,开展使用二维码耳标的试点工作。根据全市地理位置、生猪饲养量等情况,在全市13个镇(街道)中选取了双河、永兴、天池、庆华、溪口、观音溪等六个乡镇(街道)进行试点,利用我市与农业部和省、市相联的计算机网络,数据化管理生猪防疫工作,做到了防疫注射全过程均有详细的耳标、疫苗领取记录和牲畜防疫登记档案,为动物防疫追踪溯源和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7年,我市又参加了省、广安市统一组织的动物防疫标识溯源系统建设项目培训工作,同时又开展了对乡镇基层兽医人员的技术培训,系统培训了识读器、打印机的使用、信息数据的录入等。截止2008年底,我市共培训识读器、打印机的使用、信息数据的录入等技术人员70人次,组织二维码耳标501270枚,发放使用了二维码耳标43万枚,耳标识读器50台,专用打印机20台,ic专用卡80张,有效保障了我市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2006-2008年,按照国务院“五不漏”的要求和上级对动物防疫实行的“五强制,两强化”的规定,开展全市动物预防免疫工作。全市共发放牲畜口蹄疫疫苗123万毫升,猪蓝耳病疫苗114万毫升,猪瘟疫苗137万毫升、耳标93万枚、发放禽流感疫苗1208万毫升、鸡新城疫760万毫升、禽流感鸡新城疫二联苗82万羽份;免疫注射生猪82.03万头、牛2.01万头、羊14.96万只、家禽1007.04万只,免疫密度和二维码耳标佩带率均为100%。
四、项目取得的成效
二维码耳标溯源系统的建设使我市动物防疫工作进入了信息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轨道,通过耳标使用情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内动物疫病流行动态、流行规律,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和开展全市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工作。有效杜绝了假冒耳标不法商贩扰乱防疫工作秩序的现象。为我市动物兽医卫生监督和动物防疫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有利于从源头上把好肉食品质量安全关。该项目通过三年的实施,生猪死亡率降低了1.49%,生猪减少死亡1.22万头,全市减少经济损失1525万元。
五、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从我市试点情况来看,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个别小袋数量不足,公母牌数量不一;二是每小袋的数量均不相同,不利于基层兽医站的疫苗、耳标管理发放,建议尽可能将小袋调为100或120为宜;三是耳标外包装箱上的封签不能进行数据录入,不能直接用识读器扫描签收。进行耳标发放时,必须打开耳标箱及里面的包装袋;四是耳标小包装袋封口不严,致使耳标散落较多,影响耳标发放、使用与管理;五是耳标使用时,需录入耳标数据上传,在春秋集中免
疫高峰时,常常出现网络信号不好或进入不了溯源系统,致使难度增大,工作量成倍增加;六是识读器容易损坏,充电器和电池使用时间不长,目前我们已有四台识读器不能正常使用。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工作技术性强,日常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产地、屠宰、市场等监控环节需配备较多相应的设施设备(如识读机、打
印机、电脑等),而项目资金使用计划太局限,建议能继续加大投入,并适当扩大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和增加人员编制,加强技术培训,以确保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篇: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
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
实 施 方 案
郫县农村发展局关于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项目实 施 方 案www.xiexiebang.com 填报时间: 2008-03-20 责任单位: 郫县农发局 文
号:郫农发〔2007〕59号 签发单位: 农发局
签发时间: 生效时间:
根据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和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及农业部《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办医[2005]59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溯源工作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农业部及省上的要求,遵循“加强领导、密切协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确保质量,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的指导思想,统一领导,精心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我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二、工作原则
按照农业部和省上的部署,全县统一规划、管理和实施。实行辖区管理,在我县的安靖、郫筒、德源、友爱、三道堰、古城6个镇,81个村进行溯源试点,以后逐步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
三、组织机构
郫县农村发展局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农发局畜牧中心成立郫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实施小组。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由农发局局长骆开富任组长、农发局副局长熊开成任副组长,畜牧中心主任仲北平、副主任李红艳,动防站站长张建宇、副站长丁兴建为成员。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由动防站站长张建宇任组长,动防站副站长丁兴建任副组长,其他人员由德源片站站长袁锋、团结片站站长肖远红、古城片站站长任东华、安德片站站长郭侨和局上财务科副科长张琼华,动防站龚福林、杨腾军、季洋帆和各试点镇站长组成。
四、职责分工
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全县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大政策、建设规划、财政项目;统一安排、部署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并进行检查、督导。郫县动物防疫标识溯源工作实施小组,负责组织落实有关文件的起草,督促检查,培训及信息宣传报道等具体工作。
(一)县级:通过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网页录入相关的基础数据,做好二维码耳标的订购、收发,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签收、验收溯源设备,并做好我县溯源设备的发放、使用、保管、督导及维护等管理工作。落实试点区域内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基础数据的传报。检查指导试点乡镇实施,试点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排除并上报。
(二)乡镇:乡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发放,做好溯源设备使用者的登记,将使用者名单上报到县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应做到熟练操作。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做好二维码耳标佩带、防疫登记、产地检疫、屠宰检疫等相关工作信息的录入和传送。在使用过程中,溯源设备出现故障需要返修或更换,应逐级上报相关情况。
五、进度安排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防疫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办[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四川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试点工作分为:筹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筹备阶段
1、二维码耳标的佩带。试点乡镇确保2007年5月20日前,新补栏猪二维码耳标佩带率达到100%。
2、设备的订购和发放。按照农业部招标结果,我县按文件及要求向设备供应商汇款。按照农业部《关于重庆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标识溯源信息系统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农计函[2006]34号)的要求,我县识读设备50台,打印机等设备4月份到位,并发放给相关人员。
3、基础培训
(1)、4月份,每个试点镇选一名人员参加省上举办的溯源设备使用培训。
(2)、5月份进行全县溯源设备使用人员的培训。
4、耳标的订购和供应。
2007年在网上订购二维码耳标,全县均开始使用。
(二)实施阶段
1、佩带耳标。2007年3月全县补栏的生猪或未佩带免疫耳标的生猪开始一律佩带二维码耳标,2007年6月30日前,按要求应挂标生猪的挂标率达100%,2007年7月1日起,未佩带二维码耳标的牲畜,不得进入流通环节。
2、设备使用。2007年4月起,经培训的人员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规范使用溯源设备。使用人员按防疫、检疫、督察三大环节信息录入规范,及时录入和传送数据。试点区域的防疫数据和二维码耳标数字信息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开具检疫证明并传报至中央数据库;屠宰检疫通过移动智能识读器检查产地信息、注销二维码耳标号码、开具产品检疫证明,并传报到中央数据库。
(三)总结阶段
按农业部溯源试点的时间要求,汇总、分析二维码耳标、防疫数据和检疫证明的数据应用以及检疫监管等情况。
六、工作方式
(一)做好培训,确保熟练操作
2007年5—6月,全县组织一次培训。培训要做到每个环节有针对性,相关人员能熟练操作设备。
(二)做好数据的录入,确保上传率和准确性
按照农业部规范,防疫、检疫、监督三个环节的数据录入,做到及时,全面和准确。
试点乡镇防疫人员通过溯源设备做好耳标佩带和防疫登记工作信息的录入并上传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试点乡镇使用识读器出具检疫证明,开展活畜检疫和标识注销信息上传至中央数据库,上传率达100%。
非试点乡镇以及缺少智能移动识别器的地方,按照2007年动物防疫工作的要求,做好二维码耳标的佩带和管理,详实填写免疫档案。屠宰检疫时注销免疫耳标。非试点乡镇检疫人员不得阻拦使用二维码耳标的牲畜。
(三)做好设备管理,充分发挥效能
确定专人负责溯源设备的签收、验收、培训、发放和使用管理等工作。
1、确定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3月底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通过动物防疫溯源信息系统门户网页录入溯源设备使用人员名单。
2、溯源设备、SIM卡和IC卡发放。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溯源设备,按照省市要求,及时领取,及时发放给使用人员。
动防站、各片站、镇兽医站应做好发放登记。动防站、各片站及镇畜牧兽医站确定专人负责移动智能识读器、打印机、SIM卡、IC卡等溯源设备的发放和登记。使用人员应在发放登记表中签字,(四)做好耳标佩带和注销,确保数据的录入和准确
1、牲畜耳标佩带。动物防疫人员在牲畜出生后两月内加施牲畜耳标;30天内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牲畜耳标;从国外引进牲畜,在牲畜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牲畜耳标。猪、牛、羊在左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需要再次加施牲畜耳标的,在右耳中部加施。牲畜耳标严重磨损、破损、脱落,经动物防疫员或规模饲养场兽医人员核实后,应当及时加施新的耳标,并按规定利用识读器记录新的耳标编码和同群畜防疫信息。
2、牲畜标识注销。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检疫、防疫人员及规模场的兽医人员实施牲畜耳标注销工作。操作规范按农业部相关规定执行。回收或废弃的牲畜耳标统一交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销毁,并做好记录。
(五)做好规模场的试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试点规模场应配备经当地县级防疫监督机构考核合格并报上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同意的兽医人员,承担本场的耳标佩带和固定信息录入和上传等相关工作,并接受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
七、保障措施
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这项崭新的工作涉及面广、法规性强、技术含量高、时间紧、任务重,因此应按照农业部及省市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扎实推进。
(一)组织保障
建立和实施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追溯管理制度,是加强兽医行政执法,有效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升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的重要手段。务必给予高度重视,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扎实做好各项试点工作。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一把手是溯源试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负责人是溯源试点工作的具体责任人,要求具体组织实施。确保试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二)制度保障
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领导负责制、岗位责任制、进度督察制、质量考核制、档案管理制度、溯源设备使用保管,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沟通制度、督促检查制度等制度,抓好落实和督察。保障资金、人员和设备到位,确保溯源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建立重大事项审议制度。对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涉及的有关政策、规划以及技术问题等,由实施小组提请领导小组召开全体会议审议决定。全体会议由组长主持,组长不在时由副组长主持,实施小组组长,实施小组副组长列席会议。议题由实施小组组长提出,组长不在时由实施小组副组长提出。
建立定期报告制度。实施小组至少每个月向领导小组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存在问题以及相关工作建议。根据工作需要,实施小组组长可随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讨论有关事宜,及时发现、报告、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建立信息沟通制度。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应及时通报。
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实施小组组织,根据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进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对违反有关法规规定的,工作进展缓慢的,及时调查处理,保证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三)政策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农业部令第67号《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动物标识溯源试点工作的通知》(农医发[2005]59号)、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农医发[2006]8号)和农业部制定的相关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农业部《关于2004年基层动物检疫监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农计函[2004]587号)、《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2005]1866号)和《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下达2005年动物防疫项目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5]726号)等文件和配套的技术规范,为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四)经费保障
1、设备经费保障。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发改投资[2005]1866号”文件投资的126个县,每县投资22万,其中中央投资19万、县级配套3万。资金用于移动智能识读器、票据打印机、IC卡等设备购置。试点用移动智能识读器等所有溯源设备由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统一招标、采购。
2、牲畜耳标经费保障。省财政将我省牲畜耳标经费列入了省级财政预算,2007年已预算经费3000万元,耳标免费领取,确保全县牲畜耳标的佩带率达到100%。
3、运行经费保障。试点阶段,数据传输费用由农业部提供经费保障。
4、工作经费保障。积极争取县财政投入相应的工作经费,如培训、督察、评比、表彰等经费,确保试点工作的正常开展。
(五)队伍保障
参与试点人员应相对稳定,特别是经培训的具体操作人员应相对固定。县、乡镇参加试点的人员必须是经批准掌管使用设备的防疫员、检疫员、监督员和经批准的其他人员。操作人员要求责任心强,经过培训,能熟练使用设备,规范录入数据。
(六)技术保障
农业部制定的溯源工作相关管理办法和操作规范,为溯源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技术保障。要认真学习领会,搞好试点区域防疫人员培训。使用人员应掌握相关理论,熟练掌握设备操作。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确定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在防疫检疫监督信息录入和传送、智能移动识读器、打印机、IC卡等设备基本操作中的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七)宣传协调
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养殖场(户)、屠宰企业、畜产品贩运户等相关组织及人员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保证经检验合格、使用新型防疫标识动物及动物产品得到正常流通。二00七年四月十五日主题词:动物标识
追溯体系
实施方案
报:省、市动防总站
抄:县财政局、发改局、审计局
发:局机关相关科室、各畜牧片站、试点镇站
郫县农村发展局办公室
2007年4月15日印
第五篇:可追溯体系
可追溯技术简介
可追溯体系必须具有识别产品、记录产品现状、必要时记录产品属性和加工特点、并整理和分析录入信息的能力。针对这些功能,需要有相应的技术支撑。目前,建立可追溯体系基于三个方面(表1),包括位置、环境和质量。
表1中,位置项侧重于物流方面,这里主要指时间、地点和产品的物流期,即某个特定时间产品的位置及其详细的物流数据。不论是单个产品(如盒装牛奶)还是产品标签(如仓库目录)都会携带记录相关信息的认证标识。物流中出现产品转移和转化就需要发行新的认证标签。环境项是与产品的处理方面相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配中,周围的环境和使用的加工设备是怎样的。产品加工系统记录了加工环境和加工设备的情况,数据记录器可以监视产品在各流通阶段的情况,采集的信息有助于决策者确定最优加工条件。有时候环境条件取决于产品自身特点,如:对于新鲜水果来说,乙烯浓度和环境温度是主要因素;对于方便食品来说,微生物环境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第三项与产品质量息息相关,并假定产品质量是动态的,实际操作过程的好坏决定了质量的优劣,对于新鲜易腐败的商品来说更是如此。质量可追溯体系高度关注食品链中的质量变化情况,需要严格定义与质量相关的内容并选取正确的质量检测工艺,如:(1)质量的定义。正如上文中已详细介绍的关于环境项的定义,质量方面的定义主要取决于产品的性能和消费者的期望;(2)质量检测工艺。消费者主要关注的质量特性,如食品的味道、保质期等,往往不易被直接检测到。
同时,表1还列出了可追溯体系的三大功能:识别、记录和数据处理。识别通过文本代码、可视代码(如条形码)或者电子条码来实现,这些代码印在商标、射频识别标签或其他类型的代码上,证实了产品的身份。在《FoodTrace》(2005)一书中认为产品身份分为第一身份和第二身份,第一身份通过描述产品自身获得,第二身份则通过产品标签获得。
虽然简单的纸笔系统也可以完成这项工作,但更多的时候决策者还是选择使用(半)自动化的设备来进行追溯。因此需要选择一套集标签、阅读器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完整软件系统,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切实可行的标签系统能够辨认产品的级别。例如在EAN编码系统中,单个产品、包装产品(箱装或袋装)、集装箱等都是可以加以区别的。
产品实物的记录使产品能够实现二次认证。通过阅读或扫描来“阅读”标签上的代码,可以识别产品并最终从数据库中获得产品信息。记录的信息至少包含了产品认证码、记录时间、寄存资源和进程记录。
数据处理的内容部分是根据可追溯性系统想达到的目标而建立的。数据库中登记信息的原始加工信息是各种系统的参照标准,追溯性的特定目标可在附加加工模板的功能中体现出来。对于现行的食品链来说,应用可追溯体系之目的是控制食品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另外,在强行实施可追溯体系的过程中,政府承担安全事件责任并承受着控制事件的压力,因而促进了该体系的推广和应用。
可追溯体系适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在食品安全和责任管理领域。在物流领域中,它可以用来减少外部因素(如交通问题,生产拖延等)的不良影响;同时在快递和自动化、航天工业中也有普遍运用;食品生产的质量管理部门则能够应用可追溯体系来掌握食品质量发展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追溯体系中的环境项和质量管理项就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建立可追溯体系的步骤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可划分成下述几个阶段: 2.1 战略分析
可追溯体系的建立是一项无利益而又使成本增加的投资,这些成本就安装设备来说是固定的,而就标签代价、运行成本及执行成本来说又是可变的。消费者和零售商不愿看到价格上涨,所以企业并不愿意引进可追溯体系。
为了使可追溯性有清晰而完整的动机,可追溯体系的战略分析就应运而生了。一般来说,追溯的目标都是很实际的。在欧洲能够实施可追溯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食品法律的强制要求。追溯的主要目标通常是明确企业部署的任务或商业定位,这些定位与供应链2000(SC2000)框架有些相似:一个企业可以有几种不同类别的特征。每个类别的成员对企业应用可追溯性的主动或被动性都有直接影响,把消费者需求作为主要导向的A级品牌生产商,他们侧重于增加产品的附加值,而以产业链参与者的要求为导向的供应商,则侧重于降低成本。2.2 系统分析
在系统分析中,把现有的生产过程和可追溯信息制作成非常详细的可以识别潜在瓶颈的模型。专门用于传递分析信息的具体仪器仍有待讨论。2.3 瓶颈分析
为实现可追溯体系战略分析(STA)设置的目标,需要对现有体系进行描述和分析——描述体系并分析解决实现可追溯体系目标的瓶颈。瓶颈分析体系主要集中于描述现有的可追溯体系,包括对产业链的过程、信息流、信息结构的描述,瓶颈分析主要用来判断由STA产生的可追溯目标是否能实现。对上游信息流进行分析,以确认必要的信息是否可以获得,在此过程中某一点的信息缺失就会被视为瓶颈。识别出瓶颈后,找出方法来解决它,如此反复。2.4 体系设计
瓶颈分析导致体系设计不断变化,不断改进并扩大现有体系,消除阻碍其发展的因素。体系设计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数据模型的设计上,而数据模型又是可追溯体系的基础。尤其当可追溯性作为一种工具能够实现其附加功能时,谨慎地设计好这种涵盖所有功能的数据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5 体系构造
体系设计的同时伴随着体系的改变,目前还没有标准来衡量此阶段,但采取的步骤都是基于各种不同因素而定的,例如,现有可追溯性功能是否需要变化或者创造一种全新的功能?现有功能是否需要一种标准方法为基础或特别制定一种方法来发挥作用?对瓶颈的修复是否需要对现有方法进行大量改动,还是仅需要一些较小的修正?这些问题都必须按照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体系构造。
2.6 实际应用
瓶颈分析列出了一份阻碍可追溯性目标实现的潜在瓶颈的清单,而且在功能设计时,会设计相应的方法来克服这些瓶颈。首先将这些功能的设计方法转化为工艺设计,在每一个必要的细节中,都应详细说明体系是如何建立并工作的;然后将工艺体系设计的结果转交给真正能够组建体系的建造者;最后就可以实际应用了。在体系设计、体系构造和体系实际应用阶段,食品指纹法与其它体系方法相似。2.7 备用方法
目前,食品指纹法已成为以可追溯性为导向的方法。该方法能为可追溯性提出一个总体观点,这些观点与商业目标有关并且强调了可追溯性的战略性作用。3 相关案例:有机食品行业的可追溯性
当使用可追溯性作为优化商业运行的一种方法时,关键是要对那些商业目标有一个清晰的定义,而且要把商业目标与项目的设计阶段相结合。当运行体系中包括可追溯体系时,所采用的技术不一定引人注目,但是特定的商业目标却可通过可追溯性的附加值来实现。
有机食品行业与传统的食物链在特定的生产方法和技术上不同,这些方法和技术比现有的方法更自然。有机食品要贴上标签,因为即使是专家,仅依靠产品的特性也不可能判断出产品的来源是否是有机的。所以,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常常只能通过标签来区别。为确保有机食品的来源,需要一个权威部门对其进行监督。生产者要使用有机食品标签,就必须保证有机的耕作条件。而每张标签,都必须有助于追溯产品的来源和加工过程。
欧洲可追溯性的新要求被视为有机食品行业的一个新机遇,它重新解释和实现了一个综合链的信息系统。这个想法最初是在食品指纹法STA试点体系中进行的,在这些进程中,有机食品作为一个整体,其中公司人员对一些链信息体系的基本方面持有不同的观点,尤其对集中化的要求水平、链信息体系的基本结构(集中化与分散化)、认证机构的最终协调作用以及这个体系给其他参与者(如: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带来的方便程度等方面有所争议。
目前,有机食品行业在链信息体系方面已达成共识:要求链信息体系必须保证能够进行信息交换,而且,该体系可作为管理食品品质的一种工具,降低参与者管理压力、增强市场效应的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4 展望
以产品历史信息的记录为基础而建立的可追溯体系,能高效管理食品供应链,有助于保障食品链的生产环境,降低安全风险。因此,食品行业可以拓宽思路,通过可追溯体系的引入增加产品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