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学习体会[最终版]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的学习体会
听了专家的讲解,在数学新《课标》中提倡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受数学,我觉得说得非常好,尤其是课堂教学中最为明显,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认识时间》《分数的初步认识》、《数字与密码》等,都能够依托现实生活情境,帮助学生体现和理解常见的量。
以前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我注重依托现实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学习(买回的各种商品及生活中常见的与克和千克有关的情境),揭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引入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给孩子发现数学问题的机会,也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认识时间》时,我将认识时间与学生在学校的作息时间相结合,这样就能够调动学生已有的、熟悉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认识钟表,理解常见的时间单位。并让学生动手动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尤其学生对分月饼的实际生活体验比较深,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到分数无处不在,在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相长。
专家的这个提法我觉得也非常好,那就是“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们亲身经历了才会印象更深。”
因此 除了依托现实的生活情境,我们还可以依托现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常见的量,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时间观念等。
例如:《时间单位的认识》 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视可触的形状与颜色,看不见、摸不着,让他们来掌握抽象的时间概念难度很大。所以发展孩子的时间感必须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使之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内容。在《认识时间》教学中,我让学生体验 1 分钟能干什么?如:拍球能拍多少下?跳绳能跳多少下?写字能写多少个?数数能数到多少等等,使学生体会、感受、理解 1 分钟有多长,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
“ 克和千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感知过轻和重,也曾经在商品标识上看见过千克、克,但多数学生都不知道它们是质量单位,不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对于 1 克 或 1 千克 到底有多重,更是知之甚少。并且人们对质量的感受力并不强,同一物品掂与提、左手与右手、每人的承受力等,感受结果不同。同时物体的体积与物体的质量不一定是统一的,这些都给学生认识质量单位造成了困难。我在教学《克和千克》一课中,就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可操作的物品,为学生留出探究的空间,使学生能够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在感受 1 千克 和 1 克 的过程中,认识克和千克,同时帮助学生 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
因此, 《数与代数》结合贯穿教学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让小孩子更好、更快的接受,从而达到知道的融合与提升。
第二篇: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心得
学习《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心得
通过学习《初中数学数与代数》的课程,我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体会。
1、初中代数的三大部分内容“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是紧密相联系的。“数与式”是“方程与不等式”及“函数”的基础,一次式对应着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及一次函数,二次式对应着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分式对应着分式方程和反比例函数。而“方程”与“函数”又是紧密相连,一元一次方程对应着一次函数,分式方程对应着反比例函数,一元二次方程对应着二次函数。认识到了这点,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初三中考的复习就可以有的放矢了,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三者的联系进行,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个系统性的认识。而要很好地实现这三者的联系教学,我觉得可以以变式练习的形式进行,比如利润问题的解决,当利润已知时,往往是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而当利润未知时,往往要建立二次函数来解决,那么在这种题型中,就可以以改变条件的方式进行变式练习。
2、对学生的运算能力应该要十分重视。很多学生的运算能力较差,有些还依靠计算器,所以运算能力下降。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学生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知道做这道题,可是算到后面就总是错”这就是运算能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重视运算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对运算规则认识清楚,其次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训练,不要让他们养成依赖思想。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数与代数习题精选
数与代数习题精选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二亿六千零五万七千写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亿,2.0.667,0.76,和68%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3.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三位数是()。
4.某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则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5.()÷()=()÷60=2:5=()%=()折
b
6.如果a=c(c 0),那么()一定时,()和()成正比例;()一定时,()和()成反比例。
7.4去掉()个分数单位,它就变为最小的合数。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
1.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2.比的前项乘2,比的后项除以2,比值不变。()
3.小华比小明高5,小明就比小华矮5。()
4.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一定是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
5.新培育的某种种子的发芽率是120%。()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
1.一台电冰箱的原价是2400元,现在按七折出售,求现价多少元?列式是(),A.2400÷70%B.2400×70%C.2400×(1-70%)
2.甲数和乙数都不等于0,如果甲数的5等于乙数的3,那么()
A.甲数>乙数B.甲数<乙数C.甲数=乙数
3.一批玉米种子,发芽粒数与没有发芽粒数的比是4:1,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
A.60 %B.75%C.25%D.80%
4.某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则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4343
A.3B.4C.7D.7
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全长的4,第二根用去4米,剩下的绳子相比较()
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同样长D.无法确定哪根长
四、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10分)
4.2÷0.2=1÷0.6=5-0.25+0.75=4.5×10=2270÷18=
75111213×(2+13)=9×6=(): 7=72÷5=o.4-0.3=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1.05×(3.8-0.8)÷6.3(20.1-21×7)÷5.1 531
(7-8)÷567.6÷5.4÷1.9×5.4
3.解方程(每小题3分,共12分)
1.20.4
x
93x-6=8.2575=x14x+7.1=12.5-2x2x1=
4.列式计算(每小题2分,共6分)
比某数的20%少0.4的数是7.2,求这个数。(用方程解)
0.9与0.2的差加上1除1.25的商,和是多少?
五、应用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小时加工30个,6小时可以完成,实际每小时比原来计划多加工20%,实际加工这批零件比原计划提前几小时?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间向相反方向行驶,5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60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的比是5:7,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20厘米,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几小时相遇?
4.李华乘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2天,他第一天走了全程的2又72千米,第二天
走的路程是第一天的3,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风华服装厂,接到生产一批衬衫的任务,前5天生产600件,完成了任务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度少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__数与代数__习题精选
数与代数习题精选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二亿六千零五万七千写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亿,2.0.667,0.76,和68%这三个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3.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三位数是()。
4.某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4:5,则男生占全班人数的(),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5.()÷()=()÷60=2:5=()%=()折
b
6.如果a=c(c 0),那么()一定时,()和()成正比例;()一
定时,()和()成反比例。
17.4去掉()个分数单位,它就变为最小的合数。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0分)1.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2.比的前项乘2,比的后项除以2,比值不变。()
3.小华比小明高5,小明就比小华矮5。()
4.甲数能被乙数整除,乙数一定是甲乙两数的最大公因数。()5.新培育的某种种子的发芽率是120%。()
三、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每题2分,共10分)1.一台电冰箱的原价是2400元,现在按七折出售,求现价多少元?列式是(),A.2400÷70%B.2400×70%C.2400×(1-70%)
2.甲数和乙数都不等于0,如果甲数的5等于乙数的3,那么()
A.甲数>乙数B.甲数<乙数C.甲数=乙数
3.一批玉米种子,发芽粒数与没有发芽粒数的比是4:1,这批种子的发芽率是
()
A.60 %B.75%C.25%D.80%
4.某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则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343A.3B.4C.7D.7
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全长的4,第二根用去4米,剩下的绳子相
比较()
A.第一根长B.第二根长C.两根同样长D.无法确定哪根长
四、计算题1.直接写出得数(每小题1分,共10分)
4.2÷0.2=1÷0.6=5-0.25+0.75=4.5×10=2270÷18=
75111
13×(2+13)=9×6=(): 7=72÷5=o.42-0.32
=
2.脱式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每小题3分,共12分)
1.05×(3.8-0.8)÷6.3(20.1-21×7)÷5.1531
(7-8)÷567.6÷5.4÷1.9×5.43.解方程(每小题3分,共12分)
4.李华乘汽车从A地到B地,需要2天,他第一天走了全程的2又72千米,1.20.4x14
1x4x+7.1=12.5-2x2x1=93x-6=8.2575=
4.列式计算(每小题2分,共6分)
比某数的20%少0.4的数是7.2,求这个数。(用方程解)
0.9与0.2的差加上1除1.25的商,和是多少?
五、应用题(每题6分,共30分)
1.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小时加工30个,6小时可以完成,实际每小时比原来计划多加工20%,实际加工这批零件比原计划提前几小时?
2.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的中间向相反方向行驶,5小时后,客车到达甲地,货车离乙地还有60千米,已知货车与客车的速度的比是5:7,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相距20厘米,两列火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5千米,几小时相遇?
第二天走的路程是第一天的3,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5.风华服装厂,接到生产一批衬衫的任务,前5天生产600件,完成了任务的40%,照这样计算,完成这项任务一共需要度少天?(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一根皮带带动两个轮子,大轮直径30厘米,小轮直径10厘米;小轮每分钟转300转,大轮每分钟转几转?
11、学校把购进的图书的60%按2∶3∶4分配给四、五、六三个年级。已知六年级分得56本,学校共购进图书多少本?
12、小明居住的院内有4家,上月付水费39.2元,其中张叔叔家有2人,王奶奶家有4人,李阿姨家有3人,小明家有5人,若按人口计算,他们四家各应付水费多少元?
13、某生产队由15个队员收割一块双季稻,8小时能割完,但割了3小时以后,由于天气突然发生变化,增加了10个社员进行抢收,问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割完这块双季稻?
第五篇:《数与代数》心得
通过学习《数感的理解与实例分析》,我在此来
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
我认为,数感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学生不仅要认识数,学会计算,更重要的是要感受数和运算的实际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自然地、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帮助学生建立、发展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什么是数感?《标准》对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标准中对数感的表示是一种外延的表述,即描述了数感的若干个表现,而没有用内涵概念界定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相关概念的混淆。在教学中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地论述:
一、在联系生活中获取数感
数学教学要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教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把教学归于实践,归于生活。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些同学不理解4-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4-0=4?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4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4个,4-0=4。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4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4元钱,列式4-0=4……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4个苹果,4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4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4减0还是等于4。从而在这些生活实例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数感的启蒙。
二、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数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能够将静态的结论性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和作用,建立良好的数感。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给学生各种形式的探索机会。例如在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时,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我让学生报数,老师迅速作出正确判断。通过活动打动了学生的心灵,情感自然而然地活起来。而这种情感又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心理状态,心中就充满了“我能行”的自豪感。学生在这种积极的情感中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产生了自主探索新知的强烈欲望,既能化解数学学习的难度,又能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感受自尊,体验数感。
三、在合作学习中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教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测出一块砖的长度,再数长和宽各包含多少块砖,用每块砖的长度乘砖的块数得到长和宽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1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的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四、在应用中发展数感。
人对数的感觉是没有一定的对错的,只有感觉的高低之别。具有良好数感的人更能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当他们再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或是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其它问题时,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会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解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建立起联系。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课内、教室内,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利用课外时间收集、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在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种应用意识就是数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体现。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沉淀的、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拓展知识的应用,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每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升华数感,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