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文章在对有效性教学的分析理解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实现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具体有:积极创建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由于初中化学教学时间短,从开始接触到毕业升学考试也就九个多月时间,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抓起,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首选。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然而,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不是教学内容,而是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出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方法,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本质上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谈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需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一、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一些初中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察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对照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的很多方面主要还是以陈述性知识的积累为主,没有让学生去真正体会获取化学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多数学生对化学这门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其课堂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讲解,过份地强调对陈述性知识的记忆,不注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不能真正去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缺乏自己去获取知识的能力。
2、班级中学习差异较大时,部分学生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少。如在化学课堂上师生交流中,不难发现,学生获得与教师课堂交流的机会有多有少,大约只有20%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师生交流的全过程,60%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师生交流的机会,还有20%左右的学困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师生交流的机会。现代教学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异常常是课堂有效学习时间差异造成的。
3、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标,需在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去发展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缺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指导,教师课讲得再好也是徒劳的。
二、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课堂教学是我们化学课程实现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化学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只有提高“教”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学生“学”的有效 性,而有效性的教学实施就必须要改进现阶段的教学具体操作,即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经过多年来的化学教学特别新课改来的教学研究,我总结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需在课堂教学策略作出改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1、积极创建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
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新的教学理念下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是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生本教育的化学课堂是没有预知的,是随课堂情形不断生成的,因而是开放的、充满活力的易为学生接受的课堂。创建生本教育的课堂,关键是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敢于放手,把教学过程还给学生,只有正真依赖学生自主的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学习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我把教学地点改在实验室,给学生预备化学药品时,多准备了稀硫酸、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让他们在预习的基础上自主的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学生问:“碳酸钠和碳酸钙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不是它们组成里都含有碳酸根的缘故?”在肯定了他的回答后,其它小组的学生就提出:“澄清的石灰水中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一样组成里都含有氢氧根,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那么它能不能和氢氧化钠反应呢?”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碱的化学性质了,以学定教是生本教育的策略之一,我把它作为一个生成的教学资源纳入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下,很快他们得出结论:不反应。理由是澄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没有出现浑浊。我趁机疏导学生:“有没有反应我们可以做一个对照实验: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和通过二氧化碳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看现象是否相同。”通过实验对照,学生得出了二氧化碳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的结论。在他们实验的基础上,我继续引导:“氢氧化钠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能敞口放置吗?”“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物可能是什么?”学生积极讨论,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逐渐建构自己新的知识。多年的教学我逐渐体会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要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巧妙的设计一些教学活动,尽量给学生一些思索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善问,使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参与到学习中去。这样,化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1、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多数内容的学习过程中要尽量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模式,引导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灵魂之一。但自主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牧羊式”的学生自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是教师的指导,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独立学习。我认为教师在自主学习上的指导其实应是某种程度上的引导,即教师给予适当的信息材料,设计好各问题的结构,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还要组织好学生对结论的讨论和辩论。教师的引导必须有方向性的,即引导的方向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已有信息素材、资料去建构新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不能解决或一时解决不好的问题,可由学生以探究的方式来进行,化学教学中的探究式教学很多,例如上网查阅、社会调查、讨论辩论等方式都是我们学生经常进行的探究方式。除此之外,化学学习中还有一种非常独特的探究方式——实验探究。
教师在探究过程中的指导也应指导学生多采用以实验方式来探索和验证我们在化学学习中碰到的问题,让学生以实验的方式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现新的问题,让学生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这种模式的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和亲历。在探究过程中还应注意的是教师在指导中不只是指点,而是要给予学生更多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倾听他们对问题的意见,而不简单地将他们的意见和结论进行肯定或否定,要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使思维的发散性上得到更大的培养。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中都有交流、讨论、辩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在合作的气氛中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展开。合作中有分有合,在讨论中有合作的交流,在探究中有分工,进行的是一种分模块的各自探索的合作探究。
3、关注学习中差异性现象,特别是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引起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学困生的转化我们应给予最大的关心为主。关注学生学习差异性的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地原有水平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中个体最优化学习得有效措施之一。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可能只强调面对全体学生,强调学习的共性,对个体的差异认识不够全面,使得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效果不大。关注差异性的教学过程即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强调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而在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识、新内容的同化和顺应,按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组织学习内容和背景材料。不同水平的学生明确不同的学习任务。在反馈和矫正环节注重对中等生、学困生的个别指导,对优秀生则注重更高层次的要求,如我在教学中实施了对优等生的“竞赛”教学和对学困生的双基辅导的个性化教学,通过设计不同程度学生学习的练习,实行分类评价的策略,让每个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真正能体会到一种成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差异性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更是提高了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反思
当前初中化学教师年纪偏大,他们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面对现代的教学内容其方法手段已经不能胜任现在的教育,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停留在记忆性和理解性教学水平,达到发展性水平的较少。从教育人才年龄结构看,如果不及时补充理念新、思路广的青年人才到教育队伍中,教育的改革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在优秀人才补充到教师队伍的同时,更需现有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特别是要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因此,要加强学习各种教育教学理论,如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至于太过于距离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太远。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停留在现有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真正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此外,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必须了解知识是怎么建构的,在教学之前要考虑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能真正地做到有效。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学习层次。
第二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这三种课型都要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实施“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
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
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
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
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
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
新授课
1.自主学习。
目的意义:明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基本掌握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形式:本环节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二是开设专门的预习课,三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自主学习前向学生交待学习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学习目标和问题。在效果上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找出疑难和困惑。其中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包括学科 一般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实验探究性内容只要求学生准备前期实验素材、预备性的知识和资料等,不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预习。
2.小组合议
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与讨论自主学习情况,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内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相
互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情,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形成团结友爱,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动形式:组内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回顾预习情况,通过组内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具体程序为:先由部分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组内相互质疑、答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研讨。
注意事项: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异质”既指学习成绩的异质、也指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异质,学习小组划分后要选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内合议应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多让他们表达交流,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解决;小组合誃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想好下一步解决的方法,完成第二次备课。
3.展示交流。
目的意义:强化(或深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炼与提升学生的各种感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欣赏、激励,体验成功。
活动形式:各组学生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体会、感悟等);提出本组疑问、困惑。其他组的同学针对展示情况进行补充、矫正、评价,并就提出的疑问、困惑进行争辩、答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或给予适当提示,或参与争辩讨论,或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然后再展示交流新的收获。
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展现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展现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答案。
4.梳理整合。
目的意义:将上述环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活动形式:以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学习内容,生成知识网络;展示交流知识网络,其它同学或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注意事项:梳理整合的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包括学科学习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包括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感悟与情感。
5.诊断评价。
目的意义: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整合、再运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活动形式:教师以试卷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自救、生生互助或教师点拨等方式给予补偿。
注意事项:诊断测试内容要注意对学习目标的覆盖面;要重点检测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 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实验探究课
1.提出问题。
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
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 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
2.设计方案。
目的意义:针对 猜想 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
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
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注意事项:实验探究时,既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
4.交流提升。
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
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
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
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
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复习课
1.自我诊断。
目的意义: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或参照复习纲要,测评自己对复习目标的达成度,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活动形式: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链接),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带着提纲与问题完成知识扫描与问题排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注意事项:本 阶段教师要设计全新的问题情景和新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背景或新视角去审视和学习有关知识,要对旧知识给出新意,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本环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避免教师再泛泛的讲;在教学要求上要注意相对于新授阶段或前一轮复习的适当提高。
2.合作交流。
目的意义:交流前一环节学习成果,小组内解决自我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基本问题,生成小组的疑难困惑与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形式:学生在组内交流自我诊断情况,通过生教生、生帮生的方式初步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成本组的疑问和知识网络。
3.定位提升。
目的意义: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与思辨能力。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复习收获与体会,或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出疑问和困惑;其他学生答疑、补充、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注意事项:初中化学中有些内容需给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有些内容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就要注意总结出规律与方法。
4.知能应用。
目的意义:应用本单元知识或形成的知识网络解决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练习、交流和评价,使所学知识得以强化,特别是解决生活、社会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做到“从化学走向社会”。重点突破难点、疑点和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活动形式:围绕学生出现的问题和生活实际设计训练题,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检验做题效果,解决学生疑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解题方法和思路及涉及的知识点,进一步明确解题方法和思路。
注意事项:训练题的设计要注意针对性、典型性等,要精选习题,合理设置课堂容量。
5.达标测试。
目的意义:通过达标测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反馈复习效果,及时进行矫正,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达标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针对性、开放性、层次性,实施达标测试,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拿到全班同学面前进行讨论、解决。
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堂表现,对自己从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复习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以改进以后的复习思路与方法。
注意问题:达标应从三维目标考虑,以基础知识为主。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达标主要以测试的形式进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问题主要通过自评或他评完成。具体评价要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合作交流、展示表现等方面考虑。
第三篇: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大致分为新授课、实验课、复习课三种基本课型。这三种课型都要落实“三维目标”、坚持“五个贯穿始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即实施“三五五”课堂教学策略。
一、落实“三维目标” 1.落实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育目标。2.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教育目标。3.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二、坚持“五个贯穿始终”
1.情感教育贯穿始终。教育的精髓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始于建设和谐课堂,和谐课堂的突出特征是体现着平等和相互尊重,洋溢着爱和智慧。
2.文化育人贯穿始终。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学科文化,充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激励学生积极向上,拼搏进取。
3.探究体验贯穿始终。精心研究探究与体验的内容、时机、方式、方法,转变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优秀的思维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4.展示交流贯穿始终。
提供学生进行展示与交流的时间和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观点、方法、“成果”,充分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迸发创新火花,发展创新思维,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实现自身价值,获得自我激励。
5.习惯养成贯穿始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重点是养成文明守纪、专心致志、多读勤写、规范书写、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克服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悠闲学习、袖手学习、低头听课、机械记忆等不良习惯。这是每一节课、每一名教师都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五环节”
新授课
1.自主学习。
目的意义:明确本课题的学习目标,基本掌握本课题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生成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活动形式:本环节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安排学生课前预习,二是开设专门的预习课,三是在每节课的开始出示导学提纲,然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可在自主学习前向学生交待学习目标和需解决的问题,也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生成学习目标和问题。在效果上不仅要让学生有所收获,还要找出疑难和困惑。期中的“收获”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收获,还包括学科 一般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感悟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实验探究性内容只要求学生准备前期实验素材、预备性的知识和资料等,不需要对实验的内容、过程、方法进行预习。
2.小组合议 目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与讨论自主学习情况,解决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部分问题,生成小组内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相互质疑。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友情,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形成团结友爱,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品质。
活动形式:组内同学通过形式多样的师生、生生、组生、组组互动,回顾预习情况,通过组内表达交流、质疑答疑,生成知识技能,生成本组内的疑难困惑。具体程序为:先由部分同学讲述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收获,然后组内相互质疑、答疑,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留在“展示交流”环节提交到全班研讨。
注意事项:学习小组的划分应做到组内异质,这里的“异质”既指学习成绩的异质、也指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异质,学习小组划分后要选拔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组内合议应注意照顾弱势群体,多让他们表达交流,对弱势群体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通过组内互助的形式解决;小组合誃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找出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典型问题,想好下一步解决的方法,完成第二次备课。
3.展示交流。目的意义:强化(或深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提炼与提升学生的各种感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相互欣赏、激励,体验成功。活动形式:各组学生展示交流小组学习成果(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重点、难点、体会、感悟等);提出本组疑问、困惑。其他组的同学针对展示情况进行补充、矫正、评价,并就提出的疑问、困惑进行争辩、答疑。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视具体情况或给予适当提示,或参与争辩讨论,或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同时还要针对学生没有涉及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思路及时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进行再学习,然后再展示交流新的收获。
注意事项: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差异性,把握好各个层次学生的展现机会;展现过程中有许多不预测的因素,课堂中教师要捕捉好课堂随机出现的各种因素,随机调整教学过程;展现交流要充分发挥其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以充分发表见解的机会,注重一个问题的多种思路与答案。
4.梳理整合。
目的意义:将上述环节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完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知识归纳能力。
活动形式:以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总结学习内容,生成知识网络;展示交流知识网络,其它同学或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善。注意事项:梳理整合的内容既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又包括学科学习与研究的一般方法,还包括学生通过经历学习过程产生的各种感悟与情感。5.诊断评价。
目的意义: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与方法等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对所学知识进行再整合、再运用;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补救。
活动形式:教师以试卷或口头提问或演示操作等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学生自救、生生互助或教师点拨等方式给予补偿。注意事项:诊断测试内容要注意对学习目标的覆盖面;要重点检测中等生、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 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实验课
1.提出问题。目的意义: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活动形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注意 事项:教师可通过讲述化学故事、联系日常生活与生产实际、联系现代科学最新成果、实验演示等方式设置问题情景;学生产生了猜想 与假设后,要让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要允许学生有多种猜想 与假设。
2.设计方案。目的意义:针对 猜想 与假设,确定探究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活动形式:首先采取学生自主学习或教师提示等方式完成与设计方案有关的知识、方法准备和资料的搜集,然后再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小组交流或班内展示确定本实验组的实验方案。
注意事项: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实验方案。在此环节中交流与展示方案时,要保证方案的科学性和安全性。方案设计时,不仅要列出实验原理、装置、操作步骤等,还要说明实验的注意事项。
3.实验探究。目的意义: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猜想与假设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实验能力。活动形式:自主实验、分工合作、如实记录。
注意事项:实验探究时,既注意让每个学生有独立操作的机会,又要做到小组内学生分工合作。学生实验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辅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特别要注意排查不安全的操作。
4.交流提升。目的意义:生成最佳探究方案与结论,培养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和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实验现象与结论,学生对展示情况进行讨论、评价,筛选出最佳方案,提炼学生探究过程生成的方法与情感因素。
注意事项:评价既包括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也包括对实验现象与结论的评价,还包括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评价要从科学性、安全性、经济实用性、是否简便易行、是否产生污染等方面考虑。教学中除注意学生的探究过程外,还要注意对知识点、科学方法的挖掘,要完成有关知识的整理与网络建构。
5.迁移应用
目的意义:完成有关知识与方法的训练,掌握有关的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迁移应用能力。
活动形式:针对本课题所体现的科学研究方法、从学生知识迁移的角度设计题目,进行训练,并对学生进行达标测试。对本模式的说明:
1.对于复杂的实验可依据问题、假设、方案设计、实验、结论、交流、反思评价的程序组织教学,其重点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对于简单的实验:可以压缩部分环节或过程,重点在于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体验。2.实验是探究活动的主要形式,作为载体,侧重过程和思考。3.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研究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复习课
1.自我诊断。
目的意义:学生通过回顾教材内容或参照复习纲要,测评自己对复习目标的达成度,从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搞好自我排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
活动形式:由教师给学生提供复习提纲(教材知识点、知识点间的联系和链接),设计有一定思维含量的综合性问题引导学生复习,学生带着提纲与问题完成知识扫描与问题排查并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
注意事项:本 阶段教师要设计全新的问题情景和新问题,让学生从一个新的背景或新视角去审视和学习有关知识,要对旧知识给出新意,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本环节要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权,避免教师再泛泛的讲;在教学要求上要注意相对于新授阶段或前一轮复习的适当提高。
2.合作交流。
目的意义:交流前一环节学习成果,小组内解决自我学习过程中发现的基本问题,生成小组的疑难困惑与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活动形式:学生在组内交流自我诊断情况,通过生教生、生帮生的方式初步解决存在的问题,生成本组的疑问和知识网络。3.定位提升。
目的意义: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生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展示交流与思辨能力。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说一说自己的复习收获与体会,或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知识网络,提出疑问和困惑;其他学生答疑、补充、评价;教师针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未涉及到的问题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注意事项:初中化学中有些内容需给出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有些内容不能形成知识网络,就要注意总结出规律与方法。4.达标测试。目的意义:通过训练与测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反馈复习效果,及时进行矫正。
活动形式:发放训练题,学生自主解答,小组合作或班内展示,检验做题效果,解决学生疑难;教师发放达标测试题,实施达标测试,教师组织反馈矫正。注意事项:本环节包括训练和达标测试两个环节,训练题与测试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要精选习题,合理设置课堂容量。5.自我评价。目的意义: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形式:学生根据各自的课堂表现,对自己从知识与技能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复习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找出优缺点,有利于改进今后的复习。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学者和作为学生主体的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活动,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现在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刻的体会。
一、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一)吃透新课程的理念(二)领会教材意图
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
(一)充分了解学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三)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低效的、重复的提问,以问代讲的形成满堂问现象还经常见到。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的量,努力提高问题的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有效地小组合作必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二是小组成员中共同参与、共同发展、参与面广;三是合作效果的延展性明显。学生能从合作中学会学习、养成习惯、提升思维等这才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
第五篇: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实验室制取氧气》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实验室制取氧气”课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第二单元课题3的内容。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课题,是学生学化学以来遇到的第一种气体的制取,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有利于进一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教学中通过对气体制取一般方法予以介绍,让学生对制取气体的方法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的分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更为今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该探究实验中包含的科学方法
观察法、猜想法、分组实验法、交流合作法、引导发现法、讨论归纳法、分析论证法。
三、该实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策略
本课题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探究,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因而将演示实验变为随堂探究实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得出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催化剂和分解反应的概念,了解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由此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相互合作、交流的环境中去学习新知识,掌握并运用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