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综述
当代民间舞蹈教学模式综述
本文作者:玛依莎 尖措太 工作单位: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内外情景,相继合一
俗话说“开端引趣,激发欲望”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创设良好的情境在舞蹈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自我舞蹈,表现动作,开阔思维的艺术思维,采用多种方式创设舞蹈学习模式,以奇特动作造型,激发起学生表现能力和求知欲,也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上的理解,对以后进一步加强舞蹈专业学生深入学习舞蹈艺术奠定了基础。互动式教学既符合舞蹈高校教学内容要求又能吸引学生在艺术表现的注意力的情境更加淋漓尽致。为第一时间保证,彼此愉快教学的心理状态,在愉悦中学习舞蹈更能体现艺术知识的高效传递和表达。具体分析创设情境的方式也有很多,其中包括艺术情境、舞台情境、人物情境、情节情境、多媒体情境以及舞蹈小品表演情境等等,当然每一种情境的设计都要根据具体的互动式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里学生应当积极的配合教师走入情境,发散思维这样在教学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洞悉生活,身临其境
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上,老师即将教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那么学生在课前可以根据现有条件收集有关舞蹈的资料,观看舞蹈视频、查阅这个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等。这样会迅速建立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就是如此。在舞蹈学习中,往往学生把关注点只集中在授课教师身上,而忽视自身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教师有义务教学没错但是有些时候学生就会养成一种学习依赖性,接受知识时不善于发现问题,不善于思考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对学习内容建立了一个基本观点。
善于思考,提升专业
交流与讨论环节可以被安排在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这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式教学中尤关键的一点,是互通的过程,交流与讨论是教师给予学生表达思想和观点的环节,更是一种自信心建立的重要途径。通过沟通,教师可以明晰出学生的知识内涵、自学能力、表达能力以及认真态度。开始阶段老师首先要给予一个和谐的教学情景,让大家能够突破心理底线舞蹈肢体表达思想。主要针对学生动作造型对民间舞蹈教学内容的思考,更是老师与学生舞蹈造型知识储备表现力的相碰撞产生新火花的空间提升。古云之人说“学之问”就是学会进行提问,能够从提出问题来看出学生内心想法。在互动式教学中积极并主动的接受舞蹈教师发出的信息,当信息进入后学生大脑又通过学生自己本体出发分析处最有效的表现动作方式,最终传递出不同舞蹈动作符号。同时,对教师的认真备课、完整教学内容、已经相关综合知识的能力全面的协调配合要求很高。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亲自示范动作来进行教学必不可少,当然能够给予学生直观教学是正确的方法。但学生也只是依靠自己的观察从外形模仿教师舞蹈动作,而这个动作的发力点、运动路线以及情感的投注等等更深层次的要求学生并不一定掌握。而且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个人能力都不尽相同,所提出的问题角度便会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解答问题时尽量采用一些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的传递出舞蹈表现得意涵,出事学生将收到的信息表现出来。如图片、影像资料、活体实例等以增强教学效果,达到互动式教学。本文只是浅说了主要的是要能够在舞蹈教学中实施这将是一大进步之举,不管在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还是在其他舞蹈教育中互动式教学法是让老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互动式教学上我们应该怀着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的心态”投入到舞蹈教学学习中去,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技巧个人修养,我国舞蹈教育的进步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值得提倡。学生与教师都应勤奋的学习,有人可能说老师不用了,但我认为都应该,学生应当每天把教师教授的知识领会而要勤奋,教师也应当为完善自身而储备大量知识素材勤奋,以便为下节课成功的教授做好铺垫。
第二篇:试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及完善策略
试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及完善策略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民间舞蹈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是民族传统艺术中的珍宝,需注重传承和保护。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与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需不断完善教学模式,吸收其他地区、民族舞蹈教学的长处,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使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质量获得提高,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民族民间舞蹈人才。
关键词: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完善策略
民族民间舞是一个民族的重要艺术形式,是一个民族性格特点、思想情感、审美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处于信息化时代,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也面临的挑战和给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育模式来帮助民族民间舞蹈更好传承是民族民间舞蹈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1]。我们国家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有所差别,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在舞蹈教学中需要探讨更加合理的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使其能够与时俱进。中国民间舞蹈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民间舞蹈的教育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初期阶段,这一阶段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个新分支从音乐教育专业中分出来,该阶段的教学目的是使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舞台表演时能够表现出更加专业的水平,这可以称之为民间舞蹈教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第二个阶段可称之为分化阶段,该阶段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推广具有重要联系,更多的院校在开展音乐理论、音乐表演的同时也增设的舞蹈专业,舞蹈教育便在更广的范围得意开展。第三个阶段可称之为规范阶段,该阶段中国民间民族舞蹈的教学更加规范,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等得到规范和革新[2]。在当前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得到持续创新,在原有基础上对最新的民间舞蹈发展成果进行吸收,推动了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不断向前发展。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由于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教学模式也存在一定差异。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一般以民族民间舞蹈独特的技术技能、风格动态等的训练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关注舞蹈学习者的自身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2.1 想象式场景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的源头在民间,其一般在群众的生活、生产中形成。由于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环境其一般带有较为浓厚的乡土气息。当民族民间舞蹈从田间地头搬到课堂上进行教学时其便脱离了其产生的土壤,为使学生能更好把握住民族民间舞蹈的精髓,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需以言语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想象式场景,使学生获得虚拟体验。这种方法可引发学生想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民间舞蹈的原生环境,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民族民间舞蹈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也能得到更好呈现。
2.2 理论与实践并行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专家学者的分析总结,已经总结出一定的理论。为获得更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动作形态进行塑造,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理论讲解,充分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践形式可不断创新,可让学生进行实地采风、田野调查等,让学生实地接触民族民间舞蹈产生的环境,加深学生的理解。
2.3 情感式教学
舞蹈也是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感情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舞蹈在教学需做到“以情带动,动中有情”。在实际舞蹈教学中需将情感注入身体,通过肢体语言将情感表达出来。情感式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舞蹈中所蕴含的感情,结合自身的经验,将鲜活的形象和饱满的情绪准确表达出来。
2.4 创造性教学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前教学环境中面临着挑战,当前在追求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实现创新,在实际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要进行“模仿力”到“创造力”的培养。一味的模仿容易使学生进入一种惯性思维模式,创造性教学则要打破身体模仿的惯性思维,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舞蹈的深层次内涵,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3]。此外,创造性教学开展时应努力做到核心课程和辅助课程相结合。为更好达到教学目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课程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以核心课程为主干,增加相应的辅助课程。这样可使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学生的创造力也可得到激发。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完善措施
为使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能够与时俱进,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需不断进行完善。首先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增加更多的实践内容,多开展田野工作。民间舞蹈是在一定时空进行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独特因素会融合其中。对于民间舞蹈中的文化特征、表演流程、舞蹈动态形象等需要?W生亲身接触和实践。通过田野调查和采风,学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一手材料,经整理、提炼后可丰富教学内容,民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也会增强。另外,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应注重规范和自由并重。民间舞蹈具有随意性、即兴性、自娱性,这就决定了其有自由性的特点。教学中在注重自由性的同时也应注意规范性,在规范中寻求适度的自由,在自由中暗合规范,这样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效果会得到提高,舞蹈质量也可得到有效提升。最后,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应充分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师多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使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培养质量得到提升。结束语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开展与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关联,良好的教学模式可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可得到提升。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模式要不断革新、不断完善,使其更加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斯.当代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3,(1):13-16.[2]谭珊.试论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J].艺术时尚:理论版,2014,(8):251-
251.[3]王国俊.民族地区高等艺术院校舞蹈表演专业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6.作者简介:
黄泰斌(1978.07-),男,彝族,云南文山人,助讲,本科毕业,主要从事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教育。
第三篇:浅谈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技巧及其教学
李娟
(玉溪师范学院聂耳艺术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要]维吾尔族民间舞的技巧是体现该民族舞蹈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语言形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文章分析维吾尔族民间舞的技巧组成,总结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教学的方法、步骤。
[关键词]维吾尔族民间舞
技巧
教学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庆载歌载舞,平时亲友欢聚也用歌舞畅叙情怀。该民族舞蹈以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呈现昂首、挺胸、直腰的体态特征。通过动、静结合,大、小动作对比,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在全球化语境下,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弥足珍贵,值得深入探讨研究。在其现代性转化过程中,将民族民间艺术纳入高等教育课程集中研究传承才能促使它向系统化、专业化发展,在当代生活中焕发出艺术活力。
一、维吾尔族民间舞的技巧组成
维吾尔族民间舞的技巧丰富而独特,主要组成内容有三部分,即道具舞蹈技巧、徒手高难度技巧、传统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没有,但符合维吾尔族民间舞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
(一)道具舞蹈技巧
“盘子舞”、“萨把依舞”、“手鼓舞”、“击石舞”等内容强调道具和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道具的技术性较强。
盘子舞是“顶碗小碟舞”的俗称,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新疆喀什、伊犁等地。属于女性抒情舞蹈,通常由女子单人表演。表演时舞者头上顶着盛水的碗,双手各持一小瓷盘,指挟竹筷或中指佩带顶针。在舞动的过程中按照节奏要求击打小瓷盘,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同时配以各种变化丰富的步伐,边打边舞,边舞边转。脚下的变化同上身舞姿的稳重、柔美形成对比。但是在新疆麦盖提县的盘子舞多由男艺人表演。表演时除手上击打盘子外,有的在嘴里叼上长把木勺,用勺把击打头上盛水的碗或头顶茶壶。现代舞台上表演的盘子舞有些头上已不顶道具,加强了动作步伐和旋转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维吾尔族艺术家康巴尔汗舞蹈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作是《盘子舞》,曾倾倒了许多人。人们在《盘子舞》中不仅领略到康巴尔汗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更看到了通过艺术家的个性创造,将民族风格的技巧和个人特色的表演紧密结合,让人们发现,自己身边的盘子、筷子居然能在舞蹈里作为道具而发挥出极强的艺术表现力。
萨把依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在长一尺半左右的扁圆木棍上,用铁皮护上端并镶有两个铁环,表演时右手持把,将上端有节奏地碰击肩和前后摇动,铁环随即发出悦耳的声音。在以各种状态摇动铁环,打着不同的节奏时,脚上配以各种步伐,如“跪转”、“单腿跪蹲”。它产生并流行于南疆喀什一带,属于男性舞蹈。
手鼓舞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通常由女子在一男子手鼓的伴奏下起舞,舞蹈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表现种瓜、摘葡萄等劳动生活。还有一种在音乐的伴奏下,女子拿一面小鼓(铃鼓),一边拍打一边起舞,表现照镜子梳妆等场景。
击石舞多数动作采用塞乃姆的基本动作,边打击石头片边舞蹈。“击石”是维吾尔族民间打击乐器,双手各持两片天然石头,随手指和手腕的弯直和抖动发出声音,在表演过程中加上跪起,旋转等高难度的技巧,属于男性舞蹈。
(二)徒手高难度技巧
徒手技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动作技巧型,如维吾尔族舞蹈的“动脖子”等。另一类是展示型技巧,可分为旋转、跳跃、翻滚等不同类型。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中广为应用的展示型技巧是旋转。它快速、多姿、戛然静止,犹如鹰隼迎面回旋,高潮部分发展为竟技旋转,如跪转、空转、掖腿立转、并立转、夏克转、原地点转、跳转、擦地空转等。
(三)创新技巧
创新技巧指在传统舞蹈中原本没有,但后来在现代舞台表演时为了满足观众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而创新发展的符合维吾尔族民间舞审美风格的新技巧,这一类技巧更艺术化,专业化。它吸收了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和许多东西方国家的舞蹈技巧精华。如中国古典舞中的翻身、小翻、蹦子、双飞燕等,在职业舞者的创新改编下,形成了一种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特色的技巧。
二、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的教学
技巧在提高舞蹈表演技能和丰富舞蹈语汇,扩大舞蹈艺术表现力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技巧训练主要提高舞蹈专业学生身体部位的灵活性,增强弹跳力、爆发力,同时为表演高难度舞蹈奠定基础。“单一元素—短句—组合”训练模式,是中华民族民间舞专业化高等教育多年来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该模式由浅入深,符合艺术教育理论与形体艺术教育的规律。这种科学的训练模式同样适用于舞蹈专业学生的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训练。
(一)单一性技巧教学
单一性技巧教学,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单一性技巧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种教学方法的目的明确,任务单一。其目的是打基础,找要领;其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基本能力、素质问题。徒手展示型高难度技巧和一些创新技巧,就必须进行单一性训练,才可以保证技巧完成得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比如旋转类技巧中的夏克转、跪转、空转、平转等,都应该进行单一性反复训练,使学生在重复练习中“熟能生巧”。
(二)短句性技巧教学
短句是指舞蹈语言中一个短小且精巧的完整句子。所谓短句性技巧教学,就是遵循该民族舞蹈所特有的连接规律,把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该民族的舞蹈风格动作串连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性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前面提到“盘子舞”、“萨把依舞”、“手鼓舞”、“击石舞”等道具舞蹈技巧就可以通过短句进行训练。如果仅仅在原地进行单一性练习,就会显得过于枯燥、无趣,学生很容易感到乏味和疲劳,难以达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假如单一训练到一个阶段,及时加上短句强化训练,再配上一定的音乐伴奏,就可以激发起学生的训练激情,使学生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又强化了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的风格。这种训练方式在教学流程中作为承上启下的环节,为完成综合表演性技巧组合做好铺垫。
(三)综合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
综合表演性技巧组合教学,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很强的组合中去进行训练。这类组合的编排,可以安排一些具体情节,也可以从情绪出发,给技巧的运用找到情感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巩固和运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成果,把技巧、风格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如“种瓜舞”在手鼓的伴奏配合下,表现少女在田间种瓜的过程。用并立转表现播种,点地转表现浇灌,平转、夏克转表现丰收的喜悦心情,加上维吾尔族民间舞蹈独有的各种风格动作,使“技”中有“舞”,“技”中有“情”。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的。
上述三种维吾尔族民间舞技巧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是紧密联系、互相影响的。从单一技巧训练,到短句技巧训练,再到综合表演性组合技巧训练,其教学
步骤循序渐进。经过系统的训练,学生获得扎实的舞蹈功底和对民族民间艺术文化内涵的深刻感知,有望将优秀的民族艺术继承发扬下去。
作者简介:李娟(1980—),女,汉族 ,玉溪师范学院聂耳艺术学院舞蹈系教师,主要从事舞蹈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四篇: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理清思路)
介绍:教学模式是教育学中知识中的重点部分,也是考试的热点,教学模式是指在某一教学思想和教学原理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主题,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程序和操作体系。
教学模式特点以及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也是高频出题点,下面做一一介绍
一 教学模式的特点: 1简略性 2针对性 3操作性 4灵活性 5稳定性 6完整性 7中介性 二 教学模式结构
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因素,这五个因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就是教学模式结构(1)理论依据(2)教学目标
(3)操作程序或步骤(在教学模式的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4)实现条件(5)教学评价
(二)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 一 程序教学 1代表人:斯金纳。
在运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推广和发展的,以程序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为基础进行的教学模式。(这里的“程序”代替了教师,程序通过一套事先设计好的、有一定顺序的特定行为,使学生按照教师期望的方式去行动 2理论基础:
新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者在学习理论上以联结主义的原理来阐明学习。他们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操作性行为
3教学目标:
目标在于交给学习者某种具体的技能,观念或其他内部或外部的行为方式。4操作程序:
程序教学将学习内容划分一个个连续性的小项目。在学习中每呈现一个项目学习内容都要求学生采取用填充或书写答案的方式作答。学生如果打错,教学机器就会立即呈现正确的答案及时纠正错误,然后进行下一步学习。5教学要遵守的原则:(1)小步子原则(2)积极反应原则(3)及时确认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 6实现条件:
程序教学作为一种个别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程序教学的关键是对于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以及强化,但是大量的,及时的,渐进性的强化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因此(斯金纳主张使用“机器教学”和编制“程序教材”)7教学评价: 优点:
程序教学在效果评价上主要以类似于各个小步子上的问题来测查学生反应的正确率,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对事实知识的记忆和简单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也让学生独立的学习,能适应个别差异,由于采用小步子方法,复杂课题化难为易 缺点:
严格规定了学生前进的小步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 发现教学模式 1代表人:布鲁纳
布鲁纳针对传统(仓库式)的教学思想,他在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同时,还要求教学采用一种最能使学习者有效地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方法---发现法。在此基础上形成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这一理论和前苏联 赞科夫的教学发展思想,联邦德国的范例教学思想并誉为当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2理论基础:
(1)结构主义。强调认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地研究外部现象,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的局部研究,强调从系统功能中把握事物,反对单纯的经验描述
(2)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是知识整体和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不是孤立的事实本身的零碎的知识结论。
3教学目标:
发现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教学的中心目标,同时还注重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以及学习的内在动机。4操作程序:(1)创设问题情境(2)提出假设(3)验证假设
(4)应用假设处理问题。5实现条件:
布鲁纳提倡学生主动研究,教师在教学中永远都是主导者。教师进行发现式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将教学与儿童的认知发展相适应,合理安排教学序列。另外,教师要注意适时的强化,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6教学评价:
优点:有利于发展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和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该模式在数理化学科,特别是对其中的概念,理论,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联系的教学中比较适用。
缺点:相对花费的时间较多,教师设计这样的课程较难,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水平。
三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卡罗尔 布鲁姆(美国)2理论基础:
(1)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只要有适合学生学习的条件和方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所学内容
(2)教育目标分类。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并认为教育目标都有外显行为等特点,且都是可以测定的
(3)教学评价理论。各种评价的运用都是“掌握学习”的关键,这里的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3教学目标:
布鲁姆提出教师要为掌握而教,学生为了掌握而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4操作程序:
其一般实施程序为:诊断性评价-团体教学-单元形成性测验-通过者进行加深学习,未通过者进行补习(达到通过)-进入下一单元的学习-在一学期结束或几个章节全部内容学完后进行总结测验。(测验和补救学习这两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决定掌握学习成败的关键)5实现条件:
(1)诊断学生要准确无误,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2)师生都要对学习抱有信心
(3)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和形成自学方法 6教学评价:
掌握学习中的评价不同于标准化的评价,它的评价标准是目标参照性评价,采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模式的综合应用。四暗示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乔治.洛扎诺夫
暗示教学在于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运用鲜明的形象强化和我外围知觉唤起学生的视听知觉,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舒畅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进而不断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力的发展。2理论基础:(1)暗示心理学
(2)现代心理学关于人脑的研究
3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不断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4操作程序:(1)创设情境(2)参与各种活动(3)总结转化 5三原则:
(1)愉快而不紧张原则(2)有意识和无意识统一原则(3)暗示手段相互作用原则 6实现条件:(1)创设优雅的环境(2)学前动员(3)采用各种暗示手段(如语言,音乐)7教学评价:
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注意到了左右脑的协调,激发了学习潜力,对我国教育实践有极大的作用
五范例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克拉夫。
运用精选的知识经验以及事实范例作为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一般的,有普遍意义的知识,它能使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别的地方,形成独立和主动学习能力,和独立判断能力。2理论基础:
结构主义理论和范例教学理论 3教学目标:
实现教学与教育的统一,问题解决学习和系统学习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4操作程序:
(1)范例性的阐明“个”的阶段(3)范例性的阐明“类,类型”的阶段(4)范例性地理解规律性的阶段
(5)范例性地掌握关于世界的经验和生活的经验阶段 5实现条件:找到典型范例 6教学评价:
在对学生主动性的弘扬方面,在对教学的问题性提倡方面,以及在思考课程内容时突破学科界限,主张课题性教学,重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方面提出了新的主张。
六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1代表人物:罗杰斯
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性的,有指导的教学,提出教学应该提高一种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个气氛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2理论基础: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3教学目标: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变化和知道如何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作用的人。4操作程序:
确定帮助的情景—探索问题形成见识-计划和抉择—整合。5实现条件:
(1)要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和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2)教师不是教学怎么学,而是学生学习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
6教学评价:
突出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作用,其主要功能不在于传递系统学科理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促使学生实现自我完善。
但这种教学过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会忽视教师应有的作用,这对教学是不利 的。
(注:以上内容是非完整的,用于理清教学模式的思路,和考前记忆)
第五篇: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少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心得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50:52 通过学习中华民族民间舞1-6级的考级课程,使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的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这套舞蹈教材1-6级的教授对象主要是幼儿儿童。作为幼儿儿童本身具有好动,好模仿的性格以及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感知特点。这套民族民间舞的教材恰恰符合了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我是一名还没有真正教过幼儿儿童的舞蹈教师,因此在学习了这套民族民间舞教材之后让我对如何教好幼儿儿童的民族民间舞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及思考。以下是我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一些想法。
一.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的重要性
常常看到电视上的“小童星”们唱着“对面的女孩看过来”舞着周杰伦的“双截棍”。当时觉得他们很可爱,可是之后也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这些孩子们将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下去呢?作为蕴含了民族文化背景,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而最终表现为与浓郁的民族特色音乐相结合的民族民间舞,自然是舞蹈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材。通过这套教材让孩子们去了解中国的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同时也通过了解各个民族及民族文化来更好的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孩子们是否能掌握,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至关重要的环节。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教学方法的思考
1.培养幼儿儿童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及感受能力
兴趣是儿童学习的内驱动力。因为幼儿儿童年龄比较小,他们的注意力,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往往停在某一个事物上的时间都比较短,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方法,强迫孩子们把精神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是难的,而且孩子们会很疲惫,同时对这件事情也会失去兴趣。所以我认为首先要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和兴趣,才能使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蹈。
(一)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例如:在教授《小熊舞》时,可以根据舞蹈组合的动作顺序,先编一个有关小熊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在听完故事后,老师在配上《小熊舞》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自由发挥,去想象自己就是那只小熊,同时老师用规范形象的动作(肢体语言)去引导大家。在孩子们把对听故事的兴趣,不知不觉转移到对小熊形象的扑捉上后,利用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行下一步的教学。
(二)利用幼儿儿童好模仿的性格,进行教学。例如:在教授《小鸡啄米》,《蹦蹦兔》,《小象洗澡》等,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他们眼中的“小鸡”,“小兔子”,“小象”的形象。然后配上舞蹈组合的音乐,让孩子们用心去感受音乐,是优美的,欢快的,还是笨拙的,让他们用自己扑捉到的动物形象来表达音乐的情绪。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感受能力以及创造性的表现力。
(三)借助游戏的魅力。做游戏是幼儿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游戏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有趣的,轻松的,互动交流的活动。而课堂中进行的往往是单一的,个体的,有制约性的活动。把游戏溶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不知不觉的学习舞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跳皮筋》,可以真的扯一条皮筋,让孩子们跟着老师的动作来跳,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轻松的,有趣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利用这种方法也会渐渐的培养起孩子们对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兴趣和信心。这也是这套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的魅力所在。
(四)创设环境,营造民族民间舞蹈的氛围。我想可以根据教材组织一次“中国各地民族旅游活动”教师可以把所要教授的民族民间舞蹈划分成几个单元。例如:第1站可以先带领孩子们去辽阔的大草原--蒙古。当然不是真的去了。可以把教室布置成草原的感觉,有蒙古包,有一群群的小羊羔。让孩子们穿上蒙古的服装,放着蒙古特色的音乐,在这种氛围下教师可以进行《剪羊毛》,《小骑手》的教学。第2站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往水果丰富的新疆,同样把教室布置成具有新疆特色的,挂满一串串的葡萄。穿上新疆的民族服饰。在那里我们可以带领孩子们学习《尝葡萄》。依次类推。这种方法可以给孩子们营造一种直观,新鲜,身在其中的氛围,对于所要学习的民族民间舞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讲解,对各个民族风土人情,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有着直观的了解。这种方法还可以配上图片,影象,民族特色物品等资料的运用。
2.重视培养儿童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让孩子们对民族民间舞产生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表现能力和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我看来,以往的教授过程,教师只注重孩子们的动作是否标准到位,单纯要求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用口令训练孩子们的动作。等孩子们的动作差不多达到老师的要求后,再配上音乐。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一方面会使孩子们刚刚建立起来的兴趣,在这一环节丢掉,另一方面抹杀了孩子们创造性的表现能力。这样教出来的孩子们动作会很死板,没有表现的欲望,只是为了动作而动作。应该培养孩子们“以情带舞”。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是怎样的一种情绪,配合教师的启发,结合孩子们的想象力和表现力,从而让孩子们对这段音乐产生想要表达的感情,配合教师规范,感情投入的表演(注意一定是表演)使孩子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在初步掌握后,教师再把重点难点以及孩子们还没有掌握的地方加以纠正巩固。3.注意教师的语言
根据教授对象本身的特点,教师的口头表达要生动形象,简明清楚。要充分利用好肢体语言,因为肢体语言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孩子们年龄小,课堂纪律很难维持。而良好的课堂纪律又是教学质量和进度的保证。过于严厉的语言会破坏整堂课的气氛,而且很容易打击孩子们的自尊心和信心。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也很重要。教师在教授幼儿儿童时应多采用鼓励,表扬的语言,采用评比,比赛,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们学习好民族民间舞的信心。4.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人,而且是幼儿儿童。每个孩子们的性格,身体条件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种方法来对待教育所有的孩子。应根据每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我认为这样就会避免“广播操式”的舞蹈,死板的舞蹈动作,做作的,好无发自内心的舞蹈表演。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大部分是各个民族的人民在劳作中或劳作 之余表达心情,情绪时产生的舞蹈。他们就是“以情带舞”。所以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学会感受音乐,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情,情绪。“以情带舞”达到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目的。
以上是我这次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对民族民间舞考级课程教学所产生的思考和想法。希望孩子们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民族民间舞蹈。让孩子们感受音乐的美,动作的美,通过舞蹈表达发自内心的美。从舞蹈得到快乐。作为一名小小的舞蹈教师希望自己能为中华民族民间舞蹈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阅读全文(68)| 回复(1)| 引用通告(0)浓郁的民族情
作者:育红小学刘馨蔓 时间:2011-3-12 22:46:51 中华民族民间舞蹈,泛指我国56个民族的各种舞蹈的总称。由于各民族人群在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生活、历史、习俗在民族性的基础上必然带有自然界给予的印记,尤其民间舞蹈文化更是具有地域性,有着各民族自身独特的色彩和风格。
我在实际教学“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中,选取了民族风格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地方特色鲜明,对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协调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的几大民族的民族舞蹈进行教学,包括汉族(东北秧歌、云南花灯)、藏族、蒙族、维族、傣族、朝鲜族。
在不长的授课过程中,我对此课程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的认识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舞蹈文化,具体掌握并能准确地用肢体体现各民族舞蹈的风格特征,才能够透彻地对学生进行民族舞蹈深层次文化内涵、具体风格特点的讲解、示范与指导。
在教学中,我看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民间舞蹈的单纯性教学,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民族舞蹈的传承,表达出民族的性格、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以上种种,既可以说是单纯模仿,又可看作是对各民族舞蹈的自身认同,即民族气质的模拟。这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艺术修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教师在课堂上的启发、引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否将本是单纯的、特定的各民族舞蹈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情感色彩,就要求学生将自身的艺术修养及艺术想象力作为现实的载体了。
二、对“中华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方法的认识
1、介绍民族舞蹈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
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民间舞蹈的生成演化,与其他传统艺术门类一样,是与其相应的生存地域、民族习俗、地形气候、历史制度、文化背景,甚至宗教信仰紧密相联的。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整合,最终形成民间舞蹈各自稳定的结构和特点,并符合民族自身独特的美学追求。因而,在学生学习不同民族舞蹈前,教师应首先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地域特点、生活环境及民俗风情对舞蹈风格形成其特点的影响,让学生从感性上有基本的民族认知。
2、教授各民族舞蹈成形的风格特点。在整个民族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中,此部分为最直接的环节。
这个部分在教学实施中可分为四个层次进行:
a、基本形态与动作的教授
教授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首先要求学生掌握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肢体形态及动作特征,这是各民族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的特殊的各自不同的舞蹈中最为核心的部分,也是最具特色的部分。例如:藏族的松驰、维族的挺拔、朝鲜族的含蓄、傣族的柔美及线条感、汉族东北秧歌的哏、浪、俏等等。
b、从单一到复杂的系统性教授
在系统教授民族舞蹈时,要采取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授方式。由于各民族舞蹈的节奏律动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因此在教授过程中,要把握纵深发展与横向扩展同时进行的尺度。例如:藏族舞蹈可分为:谐(旋子)、卓、踢踏。这三种同为藏族舞蹈,但属于不同的表现形式,身体的发力点及节奏处理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着重对学生进行比较性地讲解与教授,同时也要注意各种类深浅程度的协调。
c、气息在舞蹈中的运用
这里所谓的“气息”,是指舞蹈者有意识把握的艺术性呼吸。艺术性呼吸是从感性地维持生命的生理需求上升为理性地运用情感,心理、精神和审美观点去进行形象思维,是舞蹈过程中,人体通过气息的处理、把握、运行所达到的内心节拍和风格韵律高度统一协调地表现,能体现出不同民族的不同风格。
在民族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不同的气息控制,既能体现出不同风格的民族舞蹈,又可将同一民族不同节奏特点的舞蹈呈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朝鲜族舞蹈中包含了古格里、安旦、扎津古格里、它令、阳山道、沙尔普里、挥毛里等近10种不同节奏型的舞蹈种类,从气息的控制上来看:
古格里:韵律柔物,动作舒展,节奏连绵不断;
安旦:韵律哏顿,情绪高昂,动作大方,节奏跳跃;
扎律古格里:韵律清脆,活泼,动作灵敏,节奏提升感强;
它令:韵律重、沉,情绪诙谐,动作潇洒,节奏撑展;
阳山道:韵律颠波,情绪激昂,动作流畅,节奏悠荡;
沙尔普里:韵律平稳,情绪含蓄,动作缓慢,节奏宁静;
以上不同节奏型的体现,都依靠对气息的控制。
d、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与学习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是学生学会几个固定的、程式的动作就算大功告成,而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肢体的协调能力与肢体的可支配能力;让学生的肢体在将来的学习中能够更快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以上教学的四个层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达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螺旋式的教学中稳步成长。
三、再现民族文化的认同
这个环节的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对各民族自身的认同感。这要求教师能够对学生在此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启发与引导,再次回到民族文化、地域环境、历史环境以民俗风情各方面对学生进行客观、深刻的分析与讲解(可用影像资料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让学生从这种“软”的精神意识上对各民族再认知。这个阶段较之前面所提到的初次认知,有着“感性———理性———感性”的飞越性认识,能将民族的东西尽可能地融入到学生的心灵里,通过学生艺术化的肢体使“民俗”文化向“高雅”的舞台演化,使学生在舞蹈表演时从心理上对各民族具有真正的自身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