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现代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再混同于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即阅读方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下面谈谈我们的具体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二、回顾学习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科学的学习方法来源于成功的学习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学习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学习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探求新知。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书的故事》第二段,此段写青年工人到书店买书。学生通过自读,从青年“漫不经心”地翻书到后来“认真地看起来”这一态度变化中体会出其非常喜欢鲁迅先生的书,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中当时的情况,谈对青年有何新的认识。学生联系当时敌人查封进步书籍,白色恐怖十分严重,鲁迅的书“书店不敢出版”,“没有地方敢代售”这一历史背景,体会出青年渴望进步的思想感情。至此,应当说学生理解到位,但作为教师不应该满足这个结论,而应该再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即体会人物思想感情,一要注意抓住人物前后态度的变化;二要将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认识。
可见,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提供迁移机会,巩固运用学法
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学习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学习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如在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四、进行序列训练,促进认知策略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积累一定量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形成认知策略的前提。只有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因此,语文学法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而要与学习策略的培养密切联系,并把着眼点放在后者。
例如在划分段落的教学中,学生因运用分段方法不同而产生分歧时,教师不要简单地裁判谁对谁错,或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展示各自的思路及理由,借助讨论学会自由地和批判地思考,使学生领悟如何灵活运用学习方法的真谛。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如第十二册最后一单元《书的故事》一课教学,就可综合选择运用已有的学法进行学习。如运用“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这一学法学习第一段,抓住重点词语“不敢出版”、“不敢代售”体会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学习后面内容时除联系当时当地的情况,还用勾点圈画、批注和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的学习方法,抓住描写人物前后态度变化的词句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等。只有这样,当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自觉灵活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学习时,学习策略才能逐步形成。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 还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第二篇:探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探究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共有五个板块,而第一板块就是“识字与写字”,可见其基础性作用。识字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形成学生读写能力的先决条件。可以说,识字既是目的,更是手段。识字与阅读、写作是分不开的,所以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材都加大了一二年级的识字量。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掌握一定的识字教学策略对于学生的识字兴趣和习惯都有事半功倍之效。
1.遵循儿童识字心理规律
识字教学应该遵循儿童识字规律及认知特点。小学生的心理水平在对汉字的识别记忆上要经历:泛化—初步分化—精细分化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只能建立起模糊的暂时印象;初步分化阶段有了初步分析字形的能力,但细微部分记忆不够牢固,会在微小之出发生泛化;精细分化阶段,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和对汉字规律性的认识,牢固建立起了音形义之间的联系。正确的认识到了学生识字心理规律才能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去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笔画知识后一定要尽快由笔画分析过渡到字形分析,指导时要给学生强刺激,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第一印象,调动学生对识字的兴趣。用图像、动作、声音加深音形义的联系。如:“鹂”字的教学,就可以结合动物,给学生黄鹂的图片,或者用音频放一段黄鹂婉转动听的歌声,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分析字形。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丽,右边是鸟,结合图片指出这是一种美丽的鸟,从而帮助学生识字汉字。
2.遵循汉字的构字规律,利于识字能力的培养(1)文字和图画,活用象形的特点教学
文字起源于图画,字画同源,汉字亦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语言文字传承文化,但现在很多文字都能够看出象形表意的特点。教学象形字时,应该抓住其象形表意的特点,用图画和分析字形的方法理解记忆字形。教师把一个个抽象汉字演绎活化成一幅幅图画,或是一段小故事。如:学“呆”字老师可以结合字义告诉学生,这个字如同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是在发呆啊。老师一遍讲语境,一边画出一个张着嘴巴发呆的简笔画小人(或是用多媒体图像显示)既生动形象,又便于记忆。而运用象形、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将象形文字融入生活情景,让教学过程变得轻松。“伞”字教学可以采取这样的步骤,师:同学们见过伞吗?它是什么做的呢?生:我见过伞,它是布或是塑料做的,用来遮雨。还可以用来挡太阳。师:那么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伞”字的模样与我们用的伞有什么相似的地方?生:上面的人像伞布。生:人是伞打开的样子。引导学生说出下面部分像什么,中间的一长竖像伞杆、伞柄,一点、一撇、一横像伞骨,结构真的和伞相似。这样的识字教学兼顾音形义,抓住了汉字本身的构字结构。
(2)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符号,指示新的含义。抓住指事字的要点就是强调指事字指示符号的意义。“甘”:口中含着食物,非常好吃,可口。“刃”那就是指的是那一点刀刃。
(3)会意字教学注意分析字形结构及意义。对于会意字这样由两个象形字或是指事字合在一起组成的新字,从而表现新的意义。教师需要重点分析结构,循着结构让孩子观察、联想。例如:“从”便可理解为一个人走在前面一人在后面跟从;“仙”由人字旁和山字组成,可理解成住在山上的人;“劣”可看成由少和力组成,可让学生理解为如果一个商品,人们出力较少,那么这个商品的质量会变得不好,这也是劣的意思。对于会意字,学生通过看图和观察分析,就能悟出一定的规律,从而形成独立的识字能力。
(4)形声字的教学,要利用其声旁表音、行旁表义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起形音,形义联系,理解字义。教师应该让学生对汉字的主要偏旁部首的意义基本了解,然后可以做一个形旁汇总,帮助学生区分记忆。酉(学生可以将它当作酒坛子来记忆,凡是带这个偏旁有关的字都与酒有关),这样就比较方便学生归类理解:酒、醉、醒(酒醒了)、酤(买酒)、醇(酒的味道长)、酝酿(酿酒)、酩酊(喝得迷迷糊糊)、斟酌(盛酒在壶中饮用,后引申为“度量、考虑”)......认真研读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在识字的编排上已经考虑了汉字的构字特点,教师的灵活应用教学,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奥秘,从而爱上识字。
3.灵活应用识字方法,增强趣味
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方法,创造性的识字,让机械识字变为意义识字。如“春”的教学,学生说他的记忆方式是想成三个小孩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出去游玩。他将春看成由“三”“人”“日”组成,三个小朋友在春日里游玩。这个方法是具有创造性的,孩子根据字形结构,用编情境的方式识记“春”,富有想象力。灵活还可以体现猜字谜记忆、表演动作记忆、换偏旁记忆等多种方式,这需要老师和学生根据实际教学中具体情况进行分析。4.开放识字,识用结合
要达到大量的识字目标,光靠课堂时间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自主识字,构建开放的识字体系,将识字与阅读、生活巧妙的结合,激发学生兴趣。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将识字引向生活之中,利用课堂外的各种资源进行识字,如:利用书报、商标、广告、网络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文章阅读,教师有意识的让学生去说、去记、去写,反复运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发展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的重要不仅体现在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体现于是、一个民族文化及文明的传承。学生通过识字,提高语文综合能力,也受到了民族情感、文化精神的滋养,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激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第三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在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陶冶学生情操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但是,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低下,语文教学效果差强人意。鉴于此,本文就从我国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围绕有效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近年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逐步推进,这就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升教学效率,以适应当代的主旋律。然而,语文教师认真开展教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令人满意。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开展教学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多年,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也是教师运用最多的就是传统教学法,即教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宰,占据大部分的课堂时间开展一人教学,而学生则是坐在课桌前默默地听讲。教师讲解完后剩余不多的时间或留给学生背诵、朗读课文,或是进行习题练习,或是学生自己做作业。整节课堂学生都是在被动中学习知识,完全没有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而如此语文教学势必带来枯燥乏味的学习氛围,进而导致小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语文教学效果又怎会提升呢?
2.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经常忽略小学生的年龄特性,导致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只适合教师,对于小学生来说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由于小学生处于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的年龄阶段,尤其是对游戏最感兴趣,如果语文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渗透一定的游戏环节,定会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为前提条件,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为教学出发点,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为原则开展教学,多管齐下,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稳步提升的目的。
1.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
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首先就要转变语文教师的观念。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课堂并非教师一个人的课堂,而是师生共同的课堂;教师要把握好自身角色定位,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做一名优秀的引导者,即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快乐地学习;要充分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主体,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教师还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局观念,不应只是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而开展形式教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师生在课堂上紧密配合,学生兴趣满满,教学效率的提升将会指日可待。
2.开展生活化语文教学
任何学科都来源于生活,并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更是如此。为了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可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讲解的同时,可与小学生日常实际生活所遇、所见、所闻密切结合,让小学生体会到语文知识就在他们身边,增强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自信心。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学习活动,如在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时,可将课堂转移到革命纪念馆,学生如身临其境,这时再加上精彩的讲解,教学效果就会更进一步。因此,开展语文生活化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知识之间的距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提升定是水到渠成之事。
3.开展语文游戏教学
爱玩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语文教师如果经常采用游戏教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解《坐井观天》一课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接龙的游戏。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表现好的、积极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此外,语文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猜成语游戏,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补全成语等。实践证明,游戏教学深受师生喜欢,已成为语文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之一。
4.实施情感教学
情感教学作为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同样不可忽视。试想,小学生对语文教师没有好感,又怎会在课堂中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呢?因此,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小学生多多鼓励、表扬。学生犯错之后也不应大声呵斥,更不应说有损学生自尊的话,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说服。对待小学生犹如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更多的关爱,这样学生在心目中就把教师当做父母、朋友,师生关系和谐,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快乐,教学目标在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实现。
总之,语文教师要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同?r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并利用多种有效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带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质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梁敏.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J].经贸实践,2017(6).[2]宋丽娜.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J].赤子(上中旬),2017(6).
第四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摘 要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准确评价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关键词 教学;课堂;课程改革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某些实施者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我们发现:许多课堂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性”。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传授、情感交流、智慧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初步探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确立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每一位教师都清楚,语文教学的根本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落点。这种“生本”理念必须在教学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得以体现,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依据语文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语文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科学感悟;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然而,有些课创设的问题情境简单、枯燥、平庸,没有创意,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问题情境创设的优化性。那么,如何去创设优化性的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
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问题情境的呈现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感兴趣。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可以从生活中的具体事实或有趣现象引出问题;从情节生动的童话和故事情节引出问题;从游戏活动中引出问题;从直观演示或实际操作引出问题;从语文知识的实际应用引出问题;从新旧知识的矛盾引出问题等,让学生在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2.问题要紧扣有关的语文学习内容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的语文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的能力。因而,问题的设计必须要紧扣语文有关的学习内容,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一方面,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的“语文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抓住其核心和相关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些语文知识方面的“原型”问题,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实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3.问题要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语文奥秘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语文的特点,经历语文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组织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被越来越多地引入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因而,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很多的课堂上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却把它演绎成为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成了形式和走过场的“合坐”,有的老师认为,一堂课中如果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就体现不出新课改的理念,于是,不用合作讨论的问题也去讨论,结果讨论不但没有效果,浪费了时间,还使学生产生了浮躁的情绪,不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我认为要组织探究活动一定要考虑这节课是否有探究的必要?是否每篇课文都要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等等。如果这节课真的需要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话,也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情趣”导航
扬阅读之帆
启学习之舟
晴隆县马场乡坪寨小学 贺
平
当前,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是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能力不强,阅读量不大,阅读时间少,不注重阅读的方式方法等。而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阅读又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储备知识,训练能力的有益桥梁,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然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又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加强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为此,我想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一、注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理解力。语感具有的直觉性特点,表现为思维过程与结果的直接性,它不需要经过预先的理智思考和逻辑判断,而是凭借言语经验,直觉地对言语作出敏锐的感受,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因此,只有多朗读才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获得真切敏锐的感受,产生情感共鸣。而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要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掌握朗读的方法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训练重点。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更有助于审美教育,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 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如教学《草原》中“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表示我的愉快”时,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正确地停顿;二是要读出重音。“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了课文当中,进入文章的意境,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在长期阅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在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读物,感受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一种主动的、快乐的行为习惯。其次,学生的藏书始终有限,同学之间可以分享。俗话说:“一人快乐,两人分享,那么就有了两份快乐。”我们要打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阅读习惯,生生之间相互借阅,班与班之间相互借阅,不过借阅的同时要在《借阅记录》上签字,这便于追踪图书的下落。“读一本好书就好像是与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学生们在生生流动、班班流动的阅读氛围中阅读成长,他们既是与书在对话又是与同龄人在对话。一本本充满智慧的书籍在同一个班,同一个级流动传阅,流动的是书籍,传阅的是情谊,交流的是心灵的共鸣。最后为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提高阅读的质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如:我在班上经常开展“美文诵读”、朗读比赛、读书心得交流会、手抄报比赛、名人名言交流、演讲比赛、评选班级读书之星、推荐好书交流会等活动,学生在阅读中有了伙伴,在与伙伴的交流中分享阅读,让学生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感、成就感,享受到更多的阅读乐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阅读中来,从而爱上阅读。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交流活动,是激发与延续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
三、营造“质疑探究”情境,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课堂上教师要营造“质疑探究”情境,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意识设置问题悬念,引起学生在认知经验上的矛盾,从而引发学生极大的关注,激发学生自主投入探索的意愿,发挥自主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分析——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感悟,学会大胆发问,提出独到的见解。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阅读课中小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虽带着稚气,但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教师要会不失时机抓住学生心理状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浏览相关的书籍报刊,搜集筛选相关的信息,旨在让学生从这一过程中发现多种答案和新的问题,进而激励学生的发散思维,把各种各样的答案都摆出来,再比较异同、得失、长短、利弊,最后,从中筛选出一种较为满意的答案,或否定所有现成答案,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时小学生心中的迷雾才能消散,小读者才会感到豁然开朗,语文课堂阅读才会步入小学生自由创新的天地,小学生的能力也可以充分得到提高。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突出。”创设“质疑探究”情境,正是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让学生在质疑并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获得新体验,获得新方法,从而培养学习的自主参与意识和探究意识。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时,作为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就文中的狼和小羊的言行进行比较,经过思考,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狼见到小羊没有马上扑过去吃了小羊,而是要多次地找碴?”这一突出的问题马上激发了大家的探求欲望:是啊,现实中的狼是不会跟小羊说那么多“废话”的,为什么文中的狼没有马上扑过去把小羊给吃了呢?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这一个问题再一次深入课文对“三次找碴儿”进行探讨研究。所以平时有针对性地多鼓励学生在文本阅读中大胆质疑,不但可以培养创新精神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正是在质疑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思想启迪,求异、发散思维在逐渐升华。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新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也是他自己悟到的见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孩子们的个性得到主动发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明不同读者对同一文本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解释,它正是阅读个性化的规律性的反映。个性化是阅读的显著特征,对中小学生来说,也概莫能外。因此,在新课改的新形势下,我注意改革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采取以上一些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
想象是人脑在已有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对学生学习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语文综合素质等都有重要意义,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我经常通过以下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启发学生思维。
想象是思维的特殊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只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才能使他们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幅画面。小学课本里的古诗许多是写景状物,描绘水光山色的。教学时,特别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诗中的画面,才能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教学杜甫的《绝句》,在指导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告诉学生诗人杜甫在写此诗时的背景和心情,又告诉学生,此诗每句就是一幅画,四句组合起来又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让学生根据诗句中的“色”、“物”,读一句,想象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就有了更深刻地了解,从而也体会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结合插图,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联想。
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所以它们强调的重点也不同,课文强调的是整体,插图强调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图也有,可能文有图却无,也可能是文无图却有,所以让学生在阅读时把课文和插图进行对比,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依据,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无形中是对图和文进行了一番再创作。例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它们会画些什么?这样不仅延伸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培养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教室里孩子们的神态、心理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插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对人物的感受也就更加具体形象。利用插图进行再创作,变无声语言变有声语言,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条良好途径。
3、根据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展开想象
为刻画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住这些词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闪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如在《少年闰土》第一节中,鲁迅先生虽然只用了廖廖几笔描写了闰土月下刺猹的情景,却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思。通过想象,闰土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勤劳朴实的农村少年形象深深地印在我 们脑海里。
4、抓住文中空白,丰富想象。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作者常有意不把意思挑明说透,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或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留下“空白”。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用好这些 “疏可走马”处,巧妙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用创造的才智为这些“空白”添补亮丽的色彩。《小鸭子回家》一课,小鸭子回到家后,发生了什么事呢?鸭妈妈会说什么,小鸭子会说什么?这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启发学生想象,练习说话,体会小鸭子的心情。又例如《狼和小羊》的课文没有写小羊最后的命运,但是老师可以问学生“小羊最后有没有被狼吃掉?”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像这样留有艺术空白的课文,小学教材中还有许多,关键要靠我们教师是否能积极挖掘,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使阅读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五、抓好学生课外阅读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是啊,因此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应对孩子进行适当的引导。使孩子能爱上课外阅读。“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阅读素养的提高不仅仅是课堂阅读就能提高的。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外,还要鼓励学生课外阅读。针对农村孩子拥有课外书籍的数量极少这一现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拥有的课外书籍借给班上供大家阅读。这样一来,图书角不再单调,有《心灵鸡汤》,也有《智慧背囊》;有《故事大王》,课间或午休时,不少孩子捧着书静静地读呀读呀,时而会心微笑,时而若有所思。广泛的课外阅读能让孩子们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课外阅读,不仅是时代对语文教学的呼唤,更是世界范围教育成功的经验。因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使学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塑造学生的读书品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生是发展的主题。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促进其个性化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改革中,要逐步克服重写轻说的倾向,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语,让思路畅通,课堂的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才会在书声琅琅,各抒意见,议论纷纷的环境中养成多语善言,熟读精思的习惯,使学习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