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行走在高效课堂……的思考(徐瞻)
我们行走在高效课堂……的思考
徐瞻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对于课堂高效,不同的教师或研究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认知和理解。但有个基本的描述,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而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
一是效率的最大化。也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受益量。主要表现为课堂容量大、学生参与度高、课外学业负担轻等。
二是效益的最优化。也就是学生受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主要表现在兴趣培养、习惯养成、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与品质品性等诸多方面。
只有效率的最大化或只有效益的最优化的课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二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课堂教学效率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可以从三个方向和三个层面进行定义分析: 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 = 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这里强调“所有学生”,旨在倡导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人数,即全体性。所谓“一切影响”,是指“学生学到的有用知识 + 学生形成的有用能力 + 学生养成的良好非智力因素+负面的影响”。时间方面,课堂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时间 / 实际教学时间 × 100%。所以,高效课堂源于有效课堂,基于有效课堂,有效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有高有低、有正有负。教学的成果是“人的发展”而非工业产品,教学效率的量化或许永远是一种奢望。提出“教学效率”的概念,不是为了“计算”,只是为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提供比较正确的导向,理想的方向。当时间被用到极限时,教学必然从有效走向高效。
二、我们的高效课堂取得的成绩
2011届高一新生自推行高效课堂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应该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高效课堂的开展有直接的关系:
1、自习(包括晚自习)纪律比过去传统课堂要好,因关乎个人、小组评价与积分,所以学生能够主动安排学习任务,自觉遵守课堂与自习纪律;
2、晚上基本能按时就寝,晚寝纪律较好;
3、高效课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因此课堂气氛比过去传统课堂好很多,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得到了培养;
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很好地培养和锻炼,即使班主任未到场,也基本上能做到事事有人事,人人在做事;
5、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基本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导我们的课堂,“小组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都诸多环节都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完成的;
6、课堂不再是教师的讲坛,而是成了学生的舞台。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高效参与渗透始终;
7、高效课堂的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这对营造融洽、和谐、机会平等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而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这方面的成绩。学生相处和谐融洽,特优生与优生、优生与待优生、待优生与特优生关系很好,几乎没有出现“厌学校”的学生,至于是否有学生“厌学”也不好介定,至少不“厌学校”是个事实,选择呆在学校而不是流入绚丽多彩的社会。
三、高效课堂高效的基本要素
1、教学设计精当。准确解读教材与学生,在能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教学资源进行加工提炼形成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脉络清晰、方式灵活、学法指导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导学案。
2、探究案精炼高效。能抓住知识主线,做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组织严密。做到三个探究——核心问题探究、思路方法探究、疑点难点探究;三个不探究——学生已掌握的内容不探究、特别难的不探究、不探究也会的不探究。做到探究互动、精讲精练有机穿插进行,力求课堂教学的每一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
3、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加强学法指导,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发挥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激励、鼓舞和自主中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分层教学落实。根据学生个性、认知能力、思维类型等差异,实行分层设计、分层教学、分层指导、分层训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充分的最大化的发展。
5、师生关系和谐。师生之间具有愉快的情感沟通和智慧交流,课堂里充满欢乐、微笑、轻松、和谐、合作和互动。教师与学生建立了一种明主、平等、尊重、温暖、理解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亲和力和教学艺术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6、教学目标达成。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两基”落实,当堂练习的完成率和准确率良好;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我们可能需要改善或提高的地方
但在教学中,我也觉得有些地方还应该进一步提高。
1、通过对导学案的批改,发现学生对学案的预习时间得不到保障,不能按时完成相应的任务,当然也就做不到深入思考,探究的深度不够。甚至还出现了较大面积的抄袭现象。针对这一点,我们要充分利用时间,给学生的任务也要适时适量,若时间仓促,则要相应的放慢速度,减小容量,保证这一环节的顺利实施,避免造成恶性循环。但教学任务又要求我们要能很好地处理进度与效度的问题。
2、因为时间很紧,学生的训练没有得到保障,理科的学习深度和熟练程度确实
存在很大的欠缺,一定要想方设法加大训练力度。
3、对学案的设计,老师要严谨细致,对于其中的内容、知识的安排和组织顺序,都要深思熟虑,反复琢磨,问题的难易也要适当。课上内容要环环相扣,跌宕起伏,问题过易过难,学生都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造成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倍功半。
4、学生的兴趣往往来源于老师的鼓励。所以当学生做了任务后,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对其给出一评价。对评价结果要有鼓励性的措施,要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维系学生合作与探索的热情。
5、我们一直希望这种模式能够帮助所有的学生大幅度的提高成绩,但目前特优生的培养一直是我们未解的课题,而待优生在课堂是的主动参与意识也不太强。
6、高效课堂并不是没有规范的课堂,我们需要真正有效的培训,上下一条心,前后勤步调一致,处室间形成合力,管理要有序有方。
7、评价结果的运用存在欠缺,对于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如何鼓舞他们的学习的激情、创造的热情。争了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的大把的积分,毫无用处,还不如花六块钱喝一罐红牛来得痛快。
8、对教师的评价有明显欠缺,老师的付出相比较于以前实在是太多了,而我们的付出„„语无伦次中!
因个人能力有限,可能说得不够也不对,敬请体谅。
2012-7-9
第二篇:成长,我们行走在路上
成长,我们行走在路上
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种岁月的沉淀,是一种生命的历练。当我们走上三尺讲台,就注定要在这条路上挥洒汗水,浇灌希望。
人活着,就是为了自身生命价值的实现。一个教师,如果仅仅给学生讲讲句读,解释一下习题答案,终其一生也不过一介浅陋的教书匠而已。因此,我们不应把教师当做一个谋生的行当来做,而应把它当做自己的事业去做。自从加入了青年教师社团以后,在社团中学到了很多。社团组织的活动都很丰富,比如说有针对性的给我们开设了计算机培训,在这次的培训中感受最多的是原来PPT可以这样来做;华校长在这学期还给我们青年教师开设了一次如何评课的活动,受益匪浅;前段时间举行的青年教师技能大赛,更是让我们热情地参与其中„„像这样有意义的活动真的数不胜数,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一 调整心态,在“亦步亦趋”下模仿
众所周知,化茧为蝶固然美,背后付出的艰辛却是无法想象的。刚离开校园的我们,就如同一条丑陋的蛹需要不断雕琢、打磨,在一次次失败中褪去幼稚的躯壳。
刚踏上工作岗位,我们意气风发,满腔热忱。总以为凭着这种热情能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年轻的我们需要与时间赛跑,以充沛的精力作后盾,在反复听课中清晰一堂课的基本模式,每天在搬课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与前辈交流。如果想快速成长,就不要把矜持当做不懂不问的借口,否则就永远只能原地踏步。
二、静下心来,在“反复揣摩” 中备课
一名教师,专业技能必须过硬,换言之,课要上得好。唯有精心的备课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备课首先是教师自己把教材消化吸收了。“内化”二字说来简单,做来却绝非两三字能诠释。那是自己对于文本重难点的正确把握,是与作者情感的融合;是对文字的敏感度。于是,有了无数个反复诵读课文的夜晚,有了无数个观看教学视屏的深夜;更有了备课时的一次次否定再否定的教案。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责任,对自己负责。
三、坐下来,在“讨论交流”中反思
刚走上讲台,就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我说过,一位教师教书的水平大概能达到什么程度,关键就看他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三、五年。如何快速成长,除了不断学习,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反思。一堂课下来,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也会情绪高涨,那就是一堂不错的课。我会及时总结为什么这堂课上得好,好在哪;有时候学生学得心不在焉,被动学习,我自己也会觉得这课上得索然无味,那就是一堂不好的课,课后会和平行班的老师讨论是什么导致教学的失败,查找原因,努力改正,争取扬长避短。就比如上次的四校联动所上的——《夕阳真美》这节课,在邓老师,韩老师以及同年级组的老师指导下,一遍遍的试上,一遍遍的改教案,再一遍遍的磨课,让我了解到,原来语文教学在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上都很有讲究。再如前段时间学校给了我机会让我去参加锡山区的启航杯,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语文教研组们同事对我的关怀,从接到课题一直陪伴我备课到晚上十点,这真的让我非常感动。这样的教研组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彼此间就像是亲人!良好的教研组氛围,确实有助于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
四、总结
仅仅做这些,对于个人成长而言是微乎其微的。我是这样想的:做,就要倾尽全力。在工作中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付诸在每天的行动上。做任何事都需要有未雨绸缪的提前准备,才能让自己做得游刃有余,精彩出众。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不让自己做过的事留有遗憾。这是我的原则。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学校给了我们许多展示自己的舞台,这时就要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因为机会从来不会垂青那些胆小的人。唯有自己给自己创造机会,才有可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但我自信:只要敢做,肯思考,就一定会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第三篇:高效课堂思考
关于高效课堂的一些思考
打造高效课堂,是如今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关于高效课堂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不久,我听了一节打造高效课堂的语文研讨课,试图通过“大容量、大阅读、大体验”来体现课堂高效。
教学内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和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教师的设想:选用《未
选择的路》的另一个译本《一条未走的路》,和教材进行比较阅读,突破教学重点“人生与选择”。再由“当我们在选定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挫折和打击该怎么办?”的问题,引出对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的学习。然后,选用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脚》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体会要对人生的选择执著追求。最后,通过弗罗斯特的另一首同题材的诗歌,引导学生巩固、提升乐观向上的人生体验。
从教学设计来看,的确体现出了“大容量、大阅读、大体验”的思想,这一教学设想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吗?初一学生对哲理诗的理解本身就缺乏兴趣和体验,又因为语言的差异、文化背景的差异、生活阅历的差异,他们在短短的一节课内能接受篇幅较长的四、五首外国哲理诗吗?我带着疑问,以学生的身份坐在了教室里,认认真真地重温了学生时代的体验。
教师导入、示范朗读、分发阅读材料、提问、讲解、评价、点拨、总结、组织教学共占三十分钟左右,学生熟悉四篇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十多个问题、开展两次小组活动,用时十五分钟左右。我坐在讲台下,跟着老师紧追猛赶,丝毫不敢分神,但还是有几次掉了队。
再看看我周围的学生,俨然一个个木偶,被操纵在老师手中的绳子上。来不及读懂阅读材料,来不及听清要求,来不及思考清楚,来不及展开讨论,就被教师拽着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在课堂交流中,往往只有四、五个极优秀的同学能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反应。
一节课,就像是一次行程非常紧迫的旅游,教师是导游,学生是游客。到哪些景点、景点有哪些特色、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结束,导游说了算。至于游客喜不喜欢这些景点、欣赏到了多少景致,这都不重要,只要在限定的时间内跑完预定的景点就行。
我从事语文教学快二十年了,早在高效课堂课题提出以前,就一直在思考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也曾在增加课堂的知识密度,扩宽知识的广度上做过尝试,但收效甚微,为此深感困惑。今天我以学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听了这堂研讨课,有所顿悟,对高效课堂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
大语文,大课堂,大容量,大体验的理念是科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坚持课内外衔接,坚持拓展延伸,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不能不研究学情,不能不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实际感受,不能不考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的落实情况。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更应该研究教法和学法。不仅要重视教学环节的完成,更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落实。
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课堂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高校课堂应该是面向全体的课堂,是学生乐学的课堂。初中义务阶段的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高效的课堂,一定是面向全体的课堂。不管教学容量有多大,如果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积极性来成就少数优秀学生,那这样的课堂算不上高效课堂,顶多只能算精英课堂。所以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切忌片面地追求量的广度和深度。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宜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
高校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通过自身主动习得的知识,才是更为有效的知识。如果单纯是进行填鸭式知识教学,那么,单位时间内灌得越多,遗忘得越快。高效的课堂,应该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体验、顿悟来获得知识。切忌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以教代学。
高校课堂应该是注重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学习方法及学习态度的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培养学生攻克难关的勇气和能力。切忌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
以上这些,只是本人一点粗浅的思考,希望能与更多的同仁交流探讨。
第四篇:八月未央我们行走在路上
八月未央我们在路上
2011年8月15日,大学的最后一次专业课实习开始了。2011年8月28日,大学的最后一次专业课实习结束了。为期两星期。
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开头,会不会让人觉得氛围凝重,但却是让我对这一次实习倍感珍惜。十个人的小组,庞大的阵容,各具特色的组员,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
15日下午,在学院的一个教室里进行了简单的动员仪式,见了见四个带队老师和一个研究生学姐。会上,老师大致地介绍了一下我们的实习内容和实习分工。于是,我们第一组的十个娃娃华丽丽地开始了我们的征途。
花两天,在学校进行仪器的学习和使用以后,我们乘车奔向了远方。虽然走走停停,饥肠辘辘,但还是且歌且乐,欢声笑语。那些焦灼的晕车以及旅途疲敝都被一扫而光。
第一天出野外,我们去了草洲、鱼塘、稻田。绿色,绿色,绿色。满世界的绿色点亮了我们青春的热情。那些一直开放在盛夏的午后粘在刚刚红了的眼眶下面绿色蓝色的记忆,持续地敲打着起伏的胸膛,尽管是疼痛到无法忍受,也还是骄傲地活。
回来以后,发表了一个状态,说“又回到这样的生活,狗屎”。其实是真的不愿意这样和电脑打交道的。每次看到别人开着电脑听歌游戏时,我却在心疼运行着大型软件已经热得不行的电脑。这样的感觉,学地信孩纸,你们懂得~~相比之下,每天的野外风吹日晒,也来得愉快。也许,是因为短暂的旅途让我暂时没有体会到野外的艰辛吧。但,这终究是后话了。
恢复正常的生活模式,每天2310和2408奔波。电脑,电脑,还是电脑。Edars、Global Mapper、Map Source,没个完。还有讨厌的建模,编程和网站。一股脑门地挤进了我们的生活,连喘息都困难。现在想想,还是会觉得充实吧。
熬夜到凌晨,天亮说晚安。
我们的第一组,To be No.1。这一路上风雨也有,艳阳也有,水光也有,翠峰也有。也应该是饱足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了吧。
我知道,现在已近是大三了,已近不是做梦的年龄了。而我,贫瘠得只剩下这残破的青春。
有很多美丽还是值得我们去看的吧,冲绳岛的森林,亚拉古索的评弹,阿拉佰斯古的发音。不曾察觉的微笑,眼里闪出的躲避,都是属于青春的物语,不需要过多的修饰和做作的配合 自然的流露就是最真实的表现。
男孩子低着头对女孩子说,你应该答应佐佐木,你需要人保护。
女孩子不假思索的说,你保护我。
几乎是毫不忧郁的,你保护我,来不及让男孩子解释和发呆。女孩子已经浅浅地微笑带过了这让人难堪的尴尬。
男孩子在想,谁来保护我呢?谁能?这也算是美丽么?还是我们似曾相识的残酷的青春往事?
风筝飞得那么高 旋转地飞过了铁塔 却都怎么也飞不过我们的心。
谢谢你们,在大学的最后一次实习给我留下了这么深刻的记忆。谢谢你们,陪我一起走过未央的八月。谢谢你们。我爱你们,如生命!明天早起,我已大三。
第五篇:课改,我们行走在路上
课改,我们行走在路上
-----邢台县浆水中学课改纪实
本刊通讯员 李有才 本刊记者 王振全
课改,是一段必由的旅程。起点是人的心灵,终点是人的发展。课改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成为一个内心有力量的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题记
课改,是一缕走向希望的曙光,要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邢台县浆水中学地处邢台市西60公里的太行深山区——浆水镇,是邢台市建校较早的省级示范性高中。
浆水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前南峪奇峰叠翠,九龙峡秀山碧水,大自然用神笔在这里描绘出一片靓丽的人间仙境。2000多年前,邢襄故国在浆水建都;抗战时期,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深入敌后在浆水办学;历史的年轮在这里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在这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浆水中学走过了六十年的办学历程,凭着“勤、实、严、恒”的治学精神,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抒写了一段大山深处的教育神话,被誉为“太行明珠,人才摇篮”。
进入新的世纪,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击下,浆水中学比其他农村学校面临着更多的生存和发展难题。由于地域偏僻,生源局限于学校周边的几个山区乡镇。更大的问题是富起来的农民淡漠了对孩子的培养,更忽视了孩子的心灵成长,新录取的学生知识基础普遍差,许多人没有学习的欲望和习惯。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地讲课,学生有睡觉的,有摆弄东西的,有搔头挠痒的,有说笑打闹的,有的学生干脆连书本也懒得往桌上放„„面对这样的课堂,老师们困惑,领导们揪心。郝永渠校长感慨地说:“传统的课堂在我们这样的薄弱学校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的学校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必须为课堂找一条活路,给学校找一条生路!”
敢问路在何方?什么是教育?今天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校该怎么办?课该怎么上?富有责任心、使命感的每一个浆中人都在思考着这些严肃而又现实的问题。
2012年4月18日,邢台县课改推进会召开,教育局领导要求高中学校以课改为突破口,提振精神,提升质量,重振高中雄风。会上,马爱魁副局长、教研室霍连勤主任介绍了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经验。会后,学校开展了课堂教学大讨论,大家深深地认识到:如果再以旧的方式去“满堂灌”,课堂没有活力,学生没有兴趣,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学校也将难以生存,我们必须改造课堂。经过反复酝酿,审慎考虑,郝永渠校长一锤定音:对标山西新绛中学,全面启动课堂教学改革,以课改求生存谋发展。他说:“高中课改或许真的是“雷区”,但我们必须知难而进。不改,死路一条;改,或许会杀出一条生路。”
于是,我们选择了艰辛而又充满希望的课改之路。
课改,是一个崭新的起点,需要执着地探索和追求
带着对课改的向往和冲动,郝永渠校长带领业务领导和学科骨干一行十九人,踏上了第一次山西考察的寻梦之旅。2012年5月18日,我们走进了高中教育的“另类学校”——山西省新绛中学。在这里,“关注生命,和谐发展”“为教而学”的理念强烈地吸引着随行的每一个人。听校领导介绍,走进课堂观课,向教师咨询,与学生交谈,拍照,录像、抄录,搜寻资料„„一整天时间在紧张而新奇的感受中匆匆过去。听说泽州一中的课改很有特色,于是,我们又直奔泽州。回来的路上,大家群情激昂,一路行驶一路讨论,心中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新绛归来,学校集中三天进行课改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的领导和教师逐个登台汇报,全体教师参与讨论,对照新绛中学模式,反思传统课堂症结,探讨课堂改革思路,发言者激动,聆听者动情,会议气氛非常热烈。通过心灵的碰撞,教师们对课改形成了共识,一致认为:教师垄断下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厌学的罪魁祸首;我们要学习新绛中学的作法,解放课堂,解放教师,解放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生动活泼的新型课堂。
随后,学校制定了《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把“三本”理念作为总的指导思想,强调在教育思想上要以人为本,在教学关系上要以学习为本,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本,把新绛中学“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模式作为课堂改革借鉴的基本模式。强调课改是“校长工程”,从责任目标、课堂流程、实施步骤、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具体的规定。从5月24日起,高
一、高二两个年级20个教学班全部拉开桌子,“试水”课改。
老师们在小组建设上动了许多脑筋。张振清老师把他所教的学生分成7个小组,其中一个组由班内成绩最好的学生组成,同时这六名学生又兼任其他六个小组的组长。学习中,“尖子生小组”相互交流,强强合作,基本上把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随后,他们又分散到各组去组织其他同学学习,帮助其他同学破解难题,这样“兵教兵,兵强兵”,一节课下来,老师几乎不用讲几句话。刘为民、程万鑫、张和宾、马志勇几位老师在小组建设上都琢磨出了许多独特的方式。经过一段探索,学校确定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以及性别差异搭配编组,尽量形成组内合作互补的组成结构;各组之间实力尽量平衡,形成竞争之势;每个学生都担任一到两科的组内学科代表,人人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同时也是学习的组织者。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学校设置了课改办公室和课改督导室,办公室负责技术层面的研究和培训,督导室负责课改过程的督查和评价。学校明文规定,学案、学习报告落实情况与绩效工资和业绩考核挂钩。学校重视课改文化建设,各个班级都营造了激情洋溢的文化氛围。各年级定期评选质疑之星、合作之星、管理之星、学习之星、进步之星、展示之星。教师的参与热情和学生的学习激情空前高涨。
课改,是一段艰难的路程,开弓就没有回头箭
谈课改容易,做课改难。课改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
2012年秋季开学前,教师提前返学,再次进行了整整一周的集中培训。新学年开学后,要求三个年级所有教学班按新型课堂模式上课。至此,课堂教学改革在浆水中学全面推开。
为了使更多的教师感受课改,去年10月份,学校组织第二批教师赴新绛考察学习。回来后,又是一轮的汇报和反思。几经学习和研讨,老师们不仅转变了观念,也基本熟悉了“学案课堂”的操作流程,弄清了自主课、展示课、反思课、训练课四种课型的特征和操作程序,掌握了编写学案并运用学案引导学生学习的基本要领,新型课堂模式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为了使教师尽快熟悉新型课堂,学校设置了“赛课室”,开展练课赛课活动。确定每周的二、三、四为“练课日”,九个学科每周各安排一位教师到“赛课室”公开作课,本学科教师全员观课,课后当即评课。去年秋季以来,教师公开练课150多节。去年12月份,举办了首届“课改先锋展示赛”,21位教师参加赛课,涌现出一大批课改骨干。赛课期间,教师踊跃观课,每位教师观课都在10节以上。练课、赛课和评课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典型示范的作用,解决了学案使用和师生课堂行为方面的许多问题。
然而,课改的道路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个学期过去,在取得经验的同时,也暴漏出许多问题,在集体备课、师生定位、学案使用、学习报告批阅、课堂评价等关键环节的细节问题上仍然存在着模糊和困惑。新课堂的“新鲜劲”已过,课改的热度有所降低,少数本来就对课改心存疑虑的人甚至想知难而退。
面对这些问题,新春伊始,郝永渠校长带领学校业务领导和课改骨干一行13人再次前往山西学习取经。从3月4日至3月8日,五天时间他们考察了5所学校。这五所学校都在扎扎实实搞课改,各自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模式,泽州一中叫“学导螺旋发展大课堂”,垣曲中学叫“两段六步80分钟大课堂”,新绛中学叫“问题解决式学案课堂”,尖草坪一中叫“ ‘1+1’学案课堂”,和顺一中叫“1224学导课堂”。叫法不同,特色各异,但有一个相同的根本点,就是用“学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这些学校或者位于偏僻的农村县城,或者位于竞争压力很大的城乡结合部,都是凭借课改走出了困境,教学质量大幅度提升。比较五所学校的课改经验,我们找到了化解疑惑的钥匙;审视五所学校的课改成效,我们进一步坚定了课改的信念。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走上了课改的道路,面对挫折,我们必须坚持、坚持、再坚持!
课改,是一道灿烂的风景,曲径通幽处鸟语花香
浆水中学尝试课改几近一年。一年中几多艰辛,几多努力,几多收获。
经过一年的探索,在借鉴新绛中学模式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我们把这种 模式姑且称作“一二四五学案课堂”。
“一”即“一种理念”:自主,合作,探究。这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学习方式上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案课堂”的灵魂。
“二”即“两个载体”:学案,学习报告。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安排学习任务,指明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引领整个学习过程;学习报告是“前置”的作业,但又不等同于作业,它不仅体现为学习的结果,还应该反映出学习的过程和感悟,是落实学案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提升教学质量的具体保证。
“四”即“四种课型”:自主课,展示课,训练课,反思课。“自主”和“展示”是两种基本课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自主课上,学生在“学案”引导下读书、思考、合作探究,完成学习报告,填写“互动卡”;展示课上,教师指导学生组内展示、组间展示、学室展示,适时点拨和评价,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疑难,发展能力素养。“训练”和“反思”是两种辅助课型。反思课,重点体现在学生对章节或单元知识点的梳理上;训练课,重点是瞄准学考和高考,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反思和训练,总结学习得失,构建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升。
“五”即“五个环节”: 集体编写学案,自主合作探究,展示互动感悟,训练检测落实,归纳反思提升。这是“学案课堂”的具体运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只有把具体的细节落到了实处,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
通过近一年的课改,课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教育观念、教师角色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表现为“教师中心”,强调的是教师的“教”,着眼于“教什么”“怎么教” 是“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学案课堂表现为“学生中心”,强调的是学生的“学”,着眼于“学什么”“怎么学”,是“教师领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其次,课堂氛围和学习效果发生了变化。学生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习,心动,口动,身动,神动,全身心围着“问题”转,睡觉的情况消失了,形成了热火朝天的学习氛围。思维碰撞,情感交融,课堂由单纯探究知识的场所变成了生命成长的乐园,学生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能力和素养。课改搞得好的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有了明显进步,表述能力、书写能力、学习能力都有明显的提升。
此外,课堂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衡量一节课的优劣,往往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很少顾及到学生的感受。现在评价课堂,主要看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看课堂解决了多少问题,在学习中新生成了多少问题。衡量教学质量,不仅仅关心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改,也带动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课改,激发了参与的欲望,也锻炼了参与的能力,学生不再满足于做被动的“受教育者”,而逐渐成为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的“教育主体”。学校也试图为学生搭建更广阔的参与平台。4月6日,第一次以学生为主体的春季运动会成功 举办,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全部由学生担任,教师退居幕后当“导演”,学生裁判恪尽职守,各项赛程井然有序,运动会由健儿竞技的“赛场”变成了学生学习锻炼的“课堂”,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功。最近,在学生会的倡导下,十几个学生社团应运而生,涉及学生个性发展的各个领域。学校领导和教师深深感到:课堂是学生的,整个校园都应该是学生的,松开学生的手脚,我们的教育就是另一番风采。
课改,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广泛认可。
青年教师赵军芳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老师要想真正驾驭课堂,不仅要预设问题,更要关注新生成的问题,不然学生刁钻的问题就可能使你下不了台。”
中年教师温仲平说:“在新的课堂上,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上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必定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连金生副校长听了21节“课改先锋展示课”,他深有感触地说:“课堂上每项任务都是由‘小先生’来展示的,这样就使更多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和体验,学生主体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287班3组的张婷同学说:“过去的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也只对少数人起作用,成绩好的同学不听也会,成绩差的同学听了也不会。现在好了,大家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切入点,每节课都会有收获。”
282班5组的冯翠芳同学说:“过去我从来不敢在大家面前发言,现在,一向拘谨的我放开了,我可以到黑板上去板书习题,可以在课堂上与同学争辩。课改给了我自信和胆量,我不再默默无闻,我也可以拥有自己的一方天空。”
280班3组的郑惠宾同学说:“课改不再让老师只垂青于那些尖子生,我们这些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有了表现的机会,原来我们也有聪明的时候,我发现学习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课改,是一种放眼未来的事业,追求事业我们将义无反顾。
一个学校的课改,需要校长的远见和决心,更需要全体人员的付出和努力。浆水中学的课改,每走一步都凝聚着许多人的智慧和心血。为了推进课改,郝永渠校长废寝忘食谋划策动,连金生、王卫东、刘礼勤、赵兴琴几位副校长长期蹲在课堂观课评课;课改办郎贵芹主任研究技术层面的问题一丝不苟,她一个人举办的培训讲座就达八次之多;督导室卢福建主任对每一个环节严格督查,严格把关;学科组长主持集体备课,教研组长组织赛课评课,全体教师主动参与。正是全校上下形成了一个“课改共同体”,才使整个学校的课改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邢台县教育局领导对浆水中学的课改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支持,马爱魁副局长、梁宗欣主任督学、教研室霍连勤主任多次到学校观课评课,对课改给予了多方面的指导。2013年4月23日,邢台县课改现场会在浆水中学召开,教育局主要领导、全县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 200多人相聚浆中校园。与会人员听取了学校领导的汇报,现场观摩教学。赵兴军局长亲自深入课堂观课,现场参与评课。这是一次教育的盛会,对浆水中学乃至全县的课改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对于课改,郝永渠校长有深刻的感悟。他在课改现场会上说:
教育就是解放。教师的“高明”之处就是放开手脚领着学生“折腾”,而自己则俯下身子给学生当“助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更不如授之于“欲”。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就是最好的课堂,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课改必须真改。校长要做课改虔诚的信仰者,学校领导要做课改忠实的追随者,教师要做课改坚决的执行者,学生要做课改积极的参与者。真心改,才能真正受益。
课改是在改变传统,改变习惯。传统和习惯都是根深蒂固的东西,不触及灵魂不可能改变。课改的最大阻力来自教育者自身,包括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变革就是改造自己,没有放眼未来的眼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不可能成功。
对于课改追求的目标,我们有自己的愿景:
一是成就学生。具备了探究的能力,面对考试中那些老师没有讲过、书上没有见过、练习中没有遇到过的试题,学生再也不会束手无策,高考成绩自然会提升。养成了探究的习惯,面对未来社会那些不曾经历过的问题,他们不可能张皇失措,而会在解决问题中享受到成功和幸福。
二是成就教师。课堂不应该是教师毁灭自己的“烛台”,而应该是成就自我的“精神驿站”。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教师会充满青春的活力,他们与学生一起参与,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一起享受创造的喜悦。教师是一个引领未来社会的职业,是一种绿色的事业,与希望相伴,与生命同行,做教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三是发展学校。构建融“知识探究”和“生命成长”为一体的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办好“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学生满意”的高中教育。以课改为突破口,带动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营造教育亮点,提升社会声誉,增强生存力、发展力,实现“打造精品浆中”的梦想。
我们还考虑到一个更深刻的社会问题。郝永渠校长说:钱学森先生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留下了“世纪之问”,中国的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最杰出的人才?一个小小的浆水中学肯定支撑不起这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可以坚信,杰出人才注定会出自新课改理念下的教育。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课堂还很不完美;我们更清楚,课改仅仅是一个开始,今后的路还很长,还很难走。既然已经上路,惟有奋身前行。
课改,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事业,追求事业我们将义无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