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时代背景下,语文阅读教育被列为重点。经过教育者们的分析发现,想要很好地改进语文阅读教育,还是面临考验的,其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改进小学阅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问题 策略
一、面临的问题
一开始教师就粗略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但学生这时候连文章的背景知识都不了解,回答起来势必会有难度,而教师此时急不可待地进入正文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时只顾传授书本上的知识,却对语文课文要表现的思想内容极为忽视,使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课堂气氛不是很好。
1.教学形式过于被动
很多老师总以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他们更喜欢滔滔不绝,生怕不能利用一节课时间把内容全部讲完,而忽略学生的感受,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由此产生厌学情绪。同时,师生交流就会减少,影响师生关系,而且不便于教师很好地了解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只能生硬地接受知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
2.人文性与工具性不能很好地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育的两大特点,传统教育很难将两者有效结合在一起。通常老师只注重工具性学习,如造句训练、词语的积累等,而忽视人文性教育。这样下去,肯定会对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有影响。只有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小学阅读教育的现状
1.学生对阅读材料缺乏理解
阅读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文章,只有深入了解、充分研究,才能对文章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将文章的全部思想很好地传达给学生。但是,网络的普及,使得教师更愿意上网搜集资料,教师为了加快教学进度,一味利用网上的现成资料,而很少利用自己的智慧体会文章,造成教师思维的懒惰,不会站在学生角度传授知识。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多年教学经验,深入挖掘每一篇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所思所想,把自己当成文章的作者体会其中的内涵。更重要的是,教师应该站在学生角度讲解课堂内容。
2.教学方法单一
有的学生常说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尽管现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一切向分看的传统没有改变,老师还是用分数衡量学生的水平。学生已经对这种教育模式感到厌烦透顶,厌学情绪非常严重,造成学习兴趣下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几乎主宰课堂,学生只有听的权利,发表看法的机会几乎没有。这样,学生的思考能力大大下降,同时限制他们的创造力。所以,改变语文阅读教学的单一现状是非常重要的。
3.家长不够配合
世上最了解孩子的就是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参与学生的教育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一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分数,以及是否听老师的话,而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则关注不多。更严重的是,有些家长日常行为不是太好,经常打牌、喝酒,而很少陪孩子讨论学习情况。时间长了,不仅阅读能力上不去,更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学习动力。所以,家长平时要多读书,并抽时间指导孩子,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三、我国语文阅读教育的发展策略
1.经常组织阅读活动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分组形式,同一小组的学生对所读文章进行讨论,得出心得体会,然后推出小组内较为出色的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表演。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诵和表演水平进行评分,选出优秀小组。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文章反映的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可以挑出三名学生,一个扮演学生,一个扮演老奶奶,还有一个负责阅读。然后根据阅读者的朗读,合理表演出文章内容。教师可以将文章内容以图画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画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教学内容。在私下里,学生之间可以组成一个交流讨论小组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多样化行驶中提高阅读兴趣。
2.阅读范围要扩大
阅读范围不要拘泥于课本本身,而应该扩展范围,更多地让学生接触课外阅读,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生在学习《董存瑞》这篇课文时,老师讲解完内容后,应该鼓励学生寻找类似英雄人物,让学生总结出英雄人物的共同品质。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该堂课所学内容,还扩大知识面,不只拘泥于课本内的知识,更让学生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敬佩。
3.采取游戏的方式
做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事情,特别是小学生,因此它是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如果教师能将课文内容巧妙地揉进游戏当中,将会很好地起到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不仅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易懂,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得更透彻和牢固。
4.讲和读的关系要把握好
学生在学习语文时,不仅要熟读课文,还要能够很好地背诵下来,这是增强语文阅读水平的重要环节。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从古代开始,我国就已经意识到了“读”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多注意加强学生“读”的能力,但同时不能忽略“讲”,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加强学生问题的分析能力方面,教师也不能忽视。教师要多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课下思考,对于学生回答不好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以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最后,教师要明确阅读的层次感、感情培养和目标,这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三个基本点。
5.引用网络
任何事物只要联系到网络,都是一件时髦的事情,而且学生特别感兴趣。如果能够将网络这种时髦的东西引入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世界广阔无边,中间的信息量要远多于课本,学生的知识面也能得到开阔。如《四季》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视频,播放描述四季变化的网络视频资料给学生看。因为影像比文字更能透彻反映事物,浅显易懂,而且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不是在上课,而是在玩。在玩中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是教育效果的最好体现。
同时,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普及,对于学生来说,不懂电脑几乎等同于文盲。如果教师能够经常给学生提出一些语文阅读方面的问题,并要求他们通过网络查找答案,既可以使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让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可以说是一箭双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应该配合教师监督学生,不要让他们利用找资料的机会趁机打游戏,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四、结语
当前,教师要注意到传统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的缺陷。改变现状,创新教育理念,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多总结经验,以此开创我国语文教育事业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星,李琳.阅读教学:坚守了什么,发展了什么(上)――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2(03).[2]陈春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多维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1(36).[3]湛玉钊,董小玉.国内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简析――以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西师版为例[J].小学语文教学,2011(34).
第二篇:试析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试析博物馆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博物馆管理。由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两部分组成。宏观管理是指国家对博物馆事业进行全局性、综合性的管理,主要是决策和实施国家博物馆事业建设和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定法规和管理体制、规划并领导博物馆事业的各项工作。微观管理是指博物馆内部的科学管理,对博物馆全部工作和各项活动有目标地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检查,使博物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现代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和发挥博物馆最佳社会效益。
摘要:博物馆是国家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体系中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简述了从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分析了目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改进策略提出了见解与建议。
关键词:博物馆 改进策略 管理 现状
博物馆作为人类文明成果最集中展示的窗口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博物馆的建设。然而,基于我国博物馆的特殊属性,长期以来面临着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队伍不足等困境,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管理并不尽如人意。
一、加强博物馆建设的意义
博物馆在现代人类文明中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场所,它担负着保护、展示、研究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发明、生产和生活资料、不同民族文化等重要记忆元素的重任。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各个发展时期真实与客观现实的具象表现,兼具收藏历史和创造未来的作用,它揉合了自然文明与人造文明,推动着人类文化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博物馆是国家、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物,也是社会文明和发展进步的窗口与形象。加强博物馆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和教育下一代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帮助本国公民和外国友人了解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1)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开始加快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以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并提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各类博物馆开始迅速兴建。至2009年,全国有合法登记的博物馆数量已经达到3020个,是1949年时博物馆拥有量的143、8倍、1978年的8、65倍,目前还在以每年100个左右的速度持续增加。然而,伴随着新建博物馆的增长,相应的法律法规与规章制度的设置却明显滞后,无论是博物馆的新馆设置和监管,还是馆建工程的立项、设计、施工,亦或是文物的保护、博物馆的教育与服务等各环节都未建立健全科学性、系统性的管理条例、监控标准、评价依据,造成大量博物馆管理工作的疏漏与失误。
(2)存在较多安全隐患
2011年5月,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事件让世人震惊,在这件看似偶发事件的背后,是全国各地大量博物馆安全措施不力的现状。由于我国的博物馆属于公益性机构,其运营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在实行免费参观政策之前已属勉强维持状态。实行免费参观以后,伴随着急剧增加的参观者,博物馆需要额外投入大量的服务费用,导致本就紧张的运营经费更加捉襟见肘,因此大量博物馆根本无法配置足够的电子监控设备或增加其他安防设施,每年文物丢失或受损的情况都有发生。与此同时,部分博物馆的管理人员安保意识不足,对安保工作的重要性缺乏足够重视,加上本就缺失的安保管理法律法规,使得我国众多博物馆的安全保卫问题层出不穷又难以解决。
(3)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无论是新建还是已有的博物馆,其维持运营与服务的主导因素都是人,但目前我国博物馆管理人员中具备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4、5%,中级技术人员也不过13%,其余大多数工作人员或对文物缺乏深入研究,或完全不具备文物鉴定能力,导致无法判断对文物有损或有害的物质或行为,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做不到及时、正确的处置。与文物打交道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文物的收藏还是展出,都需要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的管理。高水平的博物馆管理人员队伍对于全行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文物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
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金投入有限、专业人员匮乏的现实环境中,我国各地博物馆均存在管理方法与手段落后的共同困境,大量博物馆至今仍然没有健全的电子管理和监控设备,几乎全部只能依靠人工管理和提供服务,使得管理效率低下的同时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三、强化博物馆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1)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越来越重视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涉及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的法规和条例相继出台。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得到两次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提出对博物馆进行更加科学与规范的管理。2005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高度重视博物馆建设、提高文物保护和展示水平”的要求。2006年1月1日,文化部颁发《博物馆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博物馆的地位、定义和性质,制定了博物馆建立、检查与终止等相关制度,并对馆藏文物的管理、展览、服务等环节提出了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2010年1月,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的意见》,对加强民间博物馆的办理与监管给予了政策支持,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各类博物馆完善自身功能、提高运营水平。国家政策与法规的陆续颁布,对于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必将促进我国博物馆事业朝着良性循环方向持续发展。
(2)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从业人员尤其是管理层人员的安保意识,对新进员工开展安保培训,培训合格者方允许上岗。
2、健全安全制度。管理层与基层从业人员均须签定《安保协议》或《安保保证书》,与个人绩效考核挂钩,出现安保事故根据协议或保证书规定予以处罚。上级领导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安保巡查,对出现安保漏洞或管理失误的地方立即指出并限期整改,在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检并建立安保档案,对安保情况详细记录并归档。
3、多种安全手段并举。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全面设置电子监控与管理设施,结合人防、物防、技防与犬防综合进行安保工作。定期开展安保演练,发现安保漏洞及时整改。
(3)构建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强化培训与教育。对现有员工开展在岗技术培训,培训考核通过后上岗或根据考核成绩适当调整岗位,多次考核未通过人员可暂时留岗查看,若仍未通过考核则考虑解除聘用关系。
2、聘请高水平技术人员。向社会公开招聘具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招聘过程公开、公示,新聘任员工须持证上岗。
3、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结合日常工作中的服务质量、安保措施、学习成果等因素开展评价与奖惩。鼓励工作人员创新管理手段,营造“创新型”工作氛围,对合理化建议积极采纳、应用并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4)引进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技术
尝试建立“数字博物馆”,充分利用互联网、多媒体、音视频等技术打造虚拟博物馆,方便人民群众足不出户也能观赏到历时千年的文物,一方面避免了节假日人群集中参观给博物馆带来的超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增强了学习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健全电子管理与监控设施,提高管理效率与安保程度,减少人工成本,建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博物馆管理体系。
四、结束语
国家大力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举措是推动博物馆全面健康发展的优良契机,各地博物馆管理人员应该深入挖掘博物馆潜在的文化价值,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带动博物馆管理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1] 刁红娟.当前博物馆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4(1)
[2] 罗纯新.博物馆文物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福州,2012(2)
[3] 张驰昊.博物馆文物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J].办公室业务,2012(1)
2、开展活动与辅导相结合,提高乡镇文化站(社区)业务职能作用、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文化馆是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的航母。结合城乡(社区)文化活动的需要搞好辅导,围绕重点工作、抓好示范,一点带面。新蔡县20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及工业集聚区可分六个区域,由县文化馆抽调专业技术人员按区域集中培训,编排节目,采取区域辅导、节目巡回演出。各乡镇分管宣传的乡镇长和文化站站长带队参加,结合本区域实际业余演出人员情况而定,每个区域调选自编16节目,演出时间在2小时以内,节目精挑细选,语言精练,节目内容以重点宣传十八大精神和党的方针政策、法制知识及农村发展的新变化。通过分区域演出进行评比筛选,每个区域拿出3个节目,到县里进行交流和评比。同时还举办各类公益性活动,采取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城乡)社区建设群众文化重点培训基地,培训造就高素质的群众文化业务骨干队伍,挖掘和打造反映先进文化特征的时代精品。
为提升新蔡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从2008年以来全县连年举办新年音乐会、唢呐和民间艺术表演大型灯谜活动等大型民俗活动,组织“欢乐中原、和谐新蔡”大型广场系列文艺活动,打造出新蔡知名的文化品牌。在每年的全国东西合作会期间,组织我县民间艺术队参加全市表演赛,提升新蔡文艺队伍素质、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为解决群众看书、看电影、看戏难问题,组织开展了“戏剧、图书、电影放映下乡”等系列活动。全县共举行大型文艺晚会近800场次,演出各类节目600余个次,近150万人观看了演出,豫剧团精心编排了精彩文艺节目。开展“送戏下乡”演出200多场,送图书下乡近100次,农民电影放映工程1985场。全县广大专业和业余文艺创作人员坚持“三贴近”原则,立足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以实话艺术精品工程为契机,围绕我县人文特色,创作了一批反映历史人物、新时期先进英模的新剧目。其中《新村赛事》通过几轮比赛,2009年4月28日在央视频道参加了全国总决赛。
3、发挥“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对基层文化建设作用。根据省、县文化主管部门要求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及文化工作者(志愿者)专项工作统一部署,新蔡县抽调25名人员分别选派全县20个乡镇和3个街道办事处,为期一年,为基层开展群众性文化服务,解决基层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选派人员明确要求,在分管乡镇,每月时间不低于10天,选派人员和文化站(站长)参加每月底例会汇报,要求到基层开展文化活动,深入调研。通过一年的工作,使乡镇文化站和基层文化业余爱好者了解上级文件精神,同时解决实际的问题。各乡镇文化站完善制度,建立档案,掌握第一手资料。其中有《新蔡县XX乡镇XX村委/社区文化大院基本情况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站文艺辅导培训计划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站图书(报纸、杂志)借阅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站活动基础设施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文化艺术高考生人员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社区、中学)业余文化艺术人才登记表》、《新蔡县XX乡镇民间艺人登记表》。一是改变过去每次举办活动由县文化主管部门下发文件通知,乡镇参与人数少,达不到预期目的和效果的现象。二是改变过去只坐办公室看报纸、打电话,到基层调研次数少的现象。三是改变过去下乡镇检查工作,只听取汇报,走走过场,敷衍了事,做些表面文章的现象。四是改变过去有站无人管、有人但不做本职工作,管一些与站无关的工作的现象。五是改变过去有站制度不完善,不清楚本管辖内有多少演艺团队和文化能人及文艺爱好者的现象,对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开展“三区”下基层工作以来,下去人员和文化站人员在工作当中,要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带动全县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走上正常轨道,乡镇文化站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有明显提高,要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文化馆在新形势下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对策
1、新常态下,嬗变“催化剂”。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已发展成为当代文化主要形态,形成我国文化建设中一种独具特性的文化形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是群众文化建设的“催化剂”。其内涵:一是要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方针政策及时送到千家万户。二是要弘扬主旋律,坚决扫除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结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把社会上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台,让群众自演自说,在娱乐中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三是要抓好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大力开展家庭文化活动,形成讲科学、讲文明、讲道德的社会新风尚。四是抓好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和整理。民间文化是村落的源头,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群众最具召唤力,给人以深深的感染力。
2、打造品牌,服务社会。品牌有无竞争力,能否成为品牌,在于品牌是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群众文化品牌――“群众大舞台”文化活动在服务社会方面,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创的公益性文化品牌,我们应倡导以群众的文化权利实现和文化需求满足为目标,为建设群众文化提供丰富载体,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不断增强群众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发扬仁义文化、吕氏文化、干宝文化的精华,使其成为新蔡县对外交流的重要名片。
3、立足公益,以人为本。文化馆(文化站)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是群众享有文化权益、终身学习的重要课堂。应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调节共同兴办社会文化的原则充分发挥文化馆(文化站)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公益性、主导性、示范性、学术性和多元性功能。强调群众文化的普及性、广泛性和参与性,从而提示群众文化在寓教于乐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力求体现一种多元互动的文化观,体现一种和谐社会的追求,体现人民大众的审美需求。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
4、整合资源,提升品质。整合文化资源,充实服务内容,丰富群众生活,提高文化品质,这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着力整合提升五类文化活动:民俗文化、广场文化、主题文化、历史文化等特色文化。
总之,以企业文化为龙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挖掘其深藏的文化底蕴,让企业文化融汇于社区文化之中,推动本地优势经济发展,唱响文化品牌,努力把它培养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从而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努力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秀忠.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探讨――以河南省驻马店为例[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
[2] 薄军.我国新时期城乡文化统筹发展的失衡及其原因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6)
[3] 郭敏宽.试论统筹城乡文化的契合点[J].大众文艺(理论),2009(3)
[4] 黄保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城乡统筹发展问题[J].理论学习,2008(12)
[5] 王晓钧.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统筹城乡文化建设[J].今日科苑,2008(22)
[6] 王旭宽.社会主义新农村视域中的农村文化建设[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7] 陈始发.以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推动和谐文化建设[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
[8] 王晓冬,索志林.城乡文化强弱差距与新农村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 谭志桂.以城带乡推动城乡文化均衡发展[J].党建,2006(9)
[10] 张瑞琴.关于缩小城乡文化差异的思考[J].理论导报,2005(12)
第三篇:绩效考核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绩效考核的现状与改进策略
摘要:绩效考核在现代企业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做到既克服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又将职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是研究绩效考核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文章首先明确了绩效考核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当前企业职工绩效考核的现状,深入研究查找了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最终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字: 绩效考核;资源管理; 因素;策略
随着目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越来越激烈的人才竞争,大多数企业纷纷意识到绩效考核的重要作用,企业的管理者们逐步将目标放在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有效地战略绩效管理成为的绩效考核研究的重点目标。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如何避免企业内的人才流失,将绩效考核作用最大化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探讨了绩效考核在优化人力资源中的重要性及目前研究情况,其次分析绩效考核当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的改进策略。
一、绩效考核的重要性
绩效考核主要依据企业中职工所承担的工作,通过科学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职工的工作行为对企业所做出的贡献大小来进行综合考核评价。绩效考核的优点在于能将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个人的自主积极性结合在一起,从而将企业的整体目标落实到每个人头上。
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环节提供确切的基础信息,其考核的结果能够为其他职能部门在做出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简而言之,绩效考核就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辅助手段,通过有效的对目标分解,进而逐层落实来帮助企业实现预定的目标战略。
二、绩效考核的现状
现今,我国企业绩效考核制度的运行忧喜参半。众多关于人力资源学的研究学者和专家将目标集中在研究出一种能够通用的智能绩效考核体系,最终研究出的考核体系兼具广泛普及性和实施可行性,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因素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目前这种行之奏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被研究出来。
尽管如此,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将绩效考核列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行列,建立起相对应的考核制度,并且多数企业也已经从中受益,关于绩效考核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研究者们不再将目标集中在开发出一种单一的绩效考核方法,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多种考核方法和理论,目前,绩效考核开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绩效考核标准多样化、主观评价的准确性得到提高、避免考核量表过度的细分化和客观化。新的绩效考核方法越来越多地得到业内人士和国企管理者的认同并被广泛推荐投入使用。
三、绩效考核中的问题
绩效考核体系能够恰到好处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企业建立起相应的考核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很多企业开展绩效考核后的成果成效收效甚微,主要是因为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绩效考核目的有误
许多企业并不能清楚的认识到绩效考核的目的,管理者将绩效考核误认为是管理和控制职工的一种手段,并将绩效考核的目的错误地定义为让职工按照管理者的意愿开展工作,因此大大歪曲了绩效考核的意义,最终使得绩效考核形同虚设,甚至背道而驰。
2.绩效考核设定不科学
(1)企业的绩效指标设定缺乏系统性。企业绩效考核的目标应与企业战略目标达成一致,其目的在于促使企业实现自身长远的战略目标,但许多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和企业的战略目标之间不仅缺乏有效的关联,甚至背道而驰,另外企业中的各部门和各岗位之间的绩效指标也缺乏协调和配合,最终导致整体指标不能够系统化,使绩效考核成效大打折扣。
(2)绩效考核指标设定缺乏实用性。企业应该对岗位职责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界定后方可制定绩效指标,但是许多企业忽略了岗位职责及在岗职工工作能力的高低,在制定绩效指标时盲目地认为绩效指标越多越好,越详细越好,最终导致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细化繁杂而使考核无法推行。
3.绩效考核方法不当
在选择绩效考核的方法时要不仅要考虑到本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发展战略方向,还要综合考虑到绩效考核的目的、企业绩效管理的水平、及被考核者的职位等一系列因素。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在选择考核方法时并不是按照自身企业的特点,缺乏对本企业客观条件的分析,导致绩效考核的方法不当,绩效考核并不能为企业做出贡献。
4.缺乏绩效考核反馈
绩效反馈就是将企业绩效考核的结果与职工进行沟通,并同职工商定共同改进绩效考核的方法,从而达到促进职工提升绩效的这样一个过程。但一些企业忽视绩效反馈的重要性且没有执行绩效反馈这一环节,从而降低了职工的积极性。
5.绩效考核结果未得到合理运用
绩效考核的结果通常作为企业薪酬发放、职工培训、岗位升迁等工作的重要依据,但很多企业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的承诺只是一纸空文,使得绩效考核并未得到合理运用,完全丧失绩效考核存在的意义。
四、绩效考核改进策略
1.构建全员绩效观
绩效考核若想收到理想的效果,首要的工作就是构建全员绩效观,只有自上而下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方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怎样构建全员绩效观?首先,高层领导从思想上要重视绩效考核工作;其次,中层干部要与高层领导观念相通;再次,基层管理者要与上呼应,在观念上共鸣;最后,全体职工能在管理者的影响下,对组织的绩效观形成共识,自上而下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齐心协力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2.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1)展开科学的工作分析。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及长远的战略目标,对企业中各岗位的职责,不同岗位的重要程度以及职工的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客观的分析评定,编制岗位说明书,明确薪资结构,这是建立科学绩效考核制度的前提。
(2)确立可行的岗位绩效考核标准。第一,绩效考核考核标准必须严谨,不能盲目;第二,绩效考核标准必须是具体明确而且可以衡量;第三,绩效考核标准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性,其一,在考核系统中,考核标准应严格地与工作相关,不能因人而异。其二,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考核标准;第四,绩效考核标准必须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样再实施过程中将阻力降到最近。
(3)选择合理的考核方法。面对众多的考核方法,主要要按照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一种方法或几种方法的组合,切实为本企业服务。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作报告法、目标管理法以及将工作的行为和结果将工作标准比对的方法,实际中要依据工作的独立程度、程序化程度及所处环境状况的实际情况综合衡量从而选择恰当的考核方法。
3.转变职工对绩效考核的态度
目前,一部分企业当中的大多数职工都不赞成绩效考核,持有逆反心理,如何转变职工对绩效考核的态度也是当前绩效考核改进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绩效考核要本着为企业战略着想,为职工利益着想,切实做到合理、公平、公正;其次,绩效考核要着实为企业带来效益;最后,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奖惩必须落到实处。总的来说,绩效考核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不可能一步的到位,需要对职工的引导,并让职工切身体会到绩效考核所带来的好
处,转变对绩效考核的态度,同时在考核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这样企业的整体绩效考核体系才能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
4.绩效考核周期的确定
绩效考核周期指的是对员工进行一次绩效考核所间隔的时间,由于考核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所以周期过短会增加开支,而过长的话又会降低考核准确性,因此要注意绩效考核确定不仅是对职工工作成果的肯定,另外考核实施过程中也要节约成本,考核不要过于频繁,二者要兼顾。绩效考核的周期要适当,确定考核的周期要依据职位的性质、考核指标的性质等因素来确定。
5.绩效考核透明度和反馈度的提高
全面调到职工的积极性,有效发挥绩效考核的关键作用在于提高绩效考核透明度和反馈度,做到公平、公正,明确奖惩制度。提高绩效考核的透明度,就必须全面公开所有人的绩效考核方法和结果,与此同时,绩效考核的反馈要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是让职工明确自己的工作绩效及奖惩结果;其二是和职工一起制定绩效改进计划,确定职工的培训需求,要达到以上两个目的,企业就必须建立绩效考核反馈制度,并形成正式文件,让整个绩效考核系统严谨并有依可循。
五、结语
绩效考核是整个现代企业资源管理当中的核心体系,也是进行组织评测职工任职的基础,考核的结果直接影响到职工薪酬发放、职工培训、岗位升迁等工作,因此职工绩效考核的优劣将关系到职工行为、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果,决定了绩效考核能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能否辅助企业实现长远战略目标,是否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做好企业绩效改进工作对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蔡飞,王倩.企业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4):249-250.[2]夏恩君,霍海涛,孙兰.浅析绩效考核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25-27
[3]张玉英,刘俊娥.论我国企业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力资源,2007(6):249-250.[4]付亚和,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5]肖振红,杨俊凯.企业绩效考核问题及解决之道[J].当代经济,2008(11):23—24.
[6] 封清源.我国企业绩效考核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28):153.
[7] 石磊.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思考与观念创新[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8]龙立荣,毛态歆.绩效考核执行力的实证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8):32.37.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浅谈语文教学的改进策略
摘 要:我们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教师教学效率,首先应认清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并依照此特点,落实方法、措施,让学生习得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鉴于此,语文能力的培养要以“应需”为目标。使学生具有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认识下,我们研究语文学科的规律性,讨论如何使学生习得语文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教学他们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书写习惯,阅读习惯,并且对语体文的敏锐把握,自如的运用能力,和敏感的语感生成能力。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通过学生自身的多记,多背,多读,多听等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质,养成他们热爱语文,终生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关键词:语文教学,能力培养,素质,方法,途径
素质教育最主要、最有效的载体应该是学科教学。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则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却是以应试教育为载体,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因此,从培养能力入手,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习得的语文素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
要达到这个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究竟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其实,教学大纲说得明明白白,学生应“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简言之,就是“听说读写”四个字。然而考试的导向决定了语言书面运用,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得宠,这里无须赘述。想强调的是听说和读写中能力的培养问题。
1“听”
外语课有听力训练,其出发点无非是非母语学习,不会听说学不好。诚然,作为母语,只要是正常人,只要说者讲的不是难懂的方言,听的人自然能听懂,自会理解,但是,能否做到听得机智,听出话中之话、言下之意,听后即产生各种反应,则是另外一回事。实际上,口头言语交流和社会交际需要的是高水平的机智的“听力”,这是不言而喻的;而欣赏文学作品的朗诵之能引发愉悦感,则更赖听力与心智的默契。
教育心理学家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这一连串的数字告诉我们,人有一半的时间在听,听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一个人是否会听还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不管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会听”都是必要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的内容进行欣赏、理解、批判等处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耳朵灵敏了,便能听出对错优劣来。所以,我经常把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在课堂上读出来,让学生判断哪篇写得好,哪篇写得不好,不好的文章从思想内容直至遣词造句存在什么问题。这样的练习多了,学生往往会在文章尚未读完的时间对佳作以会意的微笑,对劣作发出宽容的大笑。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的一个误用词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出来的。这个句子是:“杨志故事却是把失意、得意、幻灭这三部曲概括了杨志的求官梦„„”播放课文录音时,一学生指出该句听起来别扭,仔细一琢磨,对呀,这个“把”字显然应该是“用”,否则,那个“了”字也无以落实啊。我在备课时倒没有发觉,学生竟在听的时候发现问题,真是“感觉好极了”!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语文课除了课本、录音机,不妨引进图片、幻灯、录像、电影,在形象感觉中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同样是重要手段。
我发现有时我们会片面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而轻视或相当程度地忽略听的能力的培养。我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有时学生的心思还停留在上一环节中,我们老师已经开始进入一个环节了,因而学生根本没有听进去;老师没有注意到部分学生的精神状态还没在学习上就开始上课了;小学生特别是低中段的学生还处在一个爱表现的阶段,往往只顾自己表达并不听别人在说什么,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修改的;不知道如何在所听到的内容中抓住主要内
容来记。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非常重要,此时必须做到精神集中,保持安静。逐步培养学生听的技巧,提高自己听的能力。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想一明真相的机会。讲解内容必须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述准确、简洁明了、抑扬顿挫。保证听的效果,除了在课内进行有计划地训练外,还要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2“说”
当今社会,“讷于言”恐怕不再被视为一种美德吧。由于“说”的水平体现了多种能力和修养,所以,说话能力的培养大约可以算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内在机制十分复杂。就语文教学而言,最直接的说话训练,应该是对学生课堂发言的规范。在课堂教学中,常可发现,学生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发言,姑且不论其答得是否正确,其口语组织就很差,不是前言不搭后语,句不成句,就是颠三倒四,杂乱无章,不能令人满意。
这里当然有思维问题,但不尽然。同一个题目,大部分学生也许书面能完成得很好。“说”就不行,反映出口头表达能力的不足。怎么办?还是多实践。吕淑湘先生认为,学习语文要做到“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而语言能力,“只有通过正确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培养说话能力更是如此,教师一定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当然不是胡扯乱说,所以还要让学生“模仿”——听别人怎么说的。其他的,诸如课前演讲,小型辩论会,模拟记者招待会或法庭审判等,都行之有效,只是参与的人有限。总而言之,要重视学生的“说”。
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是非常关键的,当务之急是让学生主动来说。下面我来谈谈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来说的方法:
1、鼓励原则,让怯说的学生也敢说。我会用我的眼睛、言词鼓励学生主动发言,树立信心,勇敢地把话说出来。
2、循序原则,让敢说的学生真能说。使学生的回答从一句简单的话到有修饰的话、表意精确的话。
3、出彩原则,让能说的学生更善说。在有些学生说清语意后,我会适当提出口语修辞练习,让学生说出有文采的语句。
4、交流原则,我会身体力行地聆听学生说。
5、激趣原则,挖掘教材与学生爱好的结合点,让学生的“说”有激情、有意义。
6、设境原则,拓展说话训练的空间。比如演课本剧,播放插图让学生来说课文内容等等。3“读”
阅读习惯也是重要素质,做语文教师的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自身的一点语文修养,有多少得之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事求是地讲,大概不会多,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课外阅读。读书多了,就渐渐领悟到语言文字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了乐趣,语文素质也就形成了。所以,即使走上工作岗位,语文教师依然是最爱读书的人群之一。对学生,我们自然不能奢望他们也象自己读那么多的书,但培养他们的读书兴趣,在他们走出校门后仍不忘时时读书——不一定是语文方面的,这就可以了。
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重点应让学生学会感悟。在阅读时不能忽视学生独立自主地实践,不能忽视语言感悟的实践。在读中领悟,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难以理解的词句,我在处理教材是,会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比如《小音乐家杨科》中有这样一段话:“他望了很久很久,他怕,他不敢动。但是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往前走,推着他那柔弱的、瘦小的身子,悄悄地向着门口移动。”学生难以理解杨科心中的最爱和最大的恐惧,以及这两者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复杂的心情。领悟的方法是先让学生质疑:杨科为什么害怕,为什么怕了还有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在推着他向前移动,一股无法抗拒的力量指什么?接着引导讨论,解疑,联系上下文,读读杨科害怕的原因,再读好杨科热爱音乐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4“写”
书写是人的另一种“门面”,写得好不好是技能问题,认真还是马虎,规范还是不规范则是素质问题。教师在学生读中学时期,用三年或六年的时间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都有好处,对净化社会用字环境也是一种贡献。
特别是要训练学生对“语体文”的书写,这里的“语体文”指非文学作品,重点是称为“应用文”的实用文体,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管用的就是这类文章。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如果仅囿于考试的范围,而脱离实际生活,则学习语文的价值就是昙花一现,因为他无法很好的领会,写出为社会活动所必需的语体文。试想,自己能写信、打报告、写计划、总结发言稿,拟说明书,撰论文等等。是不是所有的语体文写作都有意识地学过?基本不是!凡是非靠先学写作不能写人,大多数反而写不好,能写者,靠的是平时阅读时,对同类文章的敏锐捕捉,有了印象,沉淀在心中,要用时,自然会从笔尖流出来,而且八九不离十。说到底,即使是应用文,也不是只有唯一的写作套路、格式,关键还在于内容和语文运用。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学生的阅读敏感培养起来,如此,胸有丘壑,学生方可自如地驾驭语言,完成各种文体的写作。
5“语感”
语感,语言的睿智。语感问题争论颇多,有认为这是“直觉知识”的,有认为是“经验的感知”的,也有认为是“直觉感受能力”或“感受能力”的。其实,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对于语言文字“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可见,语感既非知识,亦非能力,而是一种直觉性的心智活动,当然,语感的产生是以生活经历和语文能力为基础的。我们读一篇优秀散文,感受到作者的生命律动,感情起伏,在文章境界和语言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愉悦,这就是语感,难道非要找文眼,寻找线索,把握“形”啊,“神”啊,分析写作手法等等以后才能欣赏散文吗?读文学作品如此,读文言文和一般语体文也需要语感,还是叶圣陶说得好:“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到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只有当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生活愿望引起他语形式的敏感和内化时,他们才会涵泳其中,慢慢地获得灵感思维――语言睿智;语言教学才真正与生活之用接榫。由此可见,语感训练对造就素质起着多大作用。
素质构成因素的能力,其训练方法可谓五花八门,不可胜数。素质培养还有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教师的语文实践对学生的示范作用。吕淑湘先生指出:“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如果教师说的话,写的文字跟他对学生讲的道理不尽相符,那么学生会丢掉以前听到的道理而模仿当前的榜样,至少是会感到无所适从。可以说,学生的语文素质优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言传身教。试想,教师讲不好普通话,经常读错字音,写不规范的字,学生能行吗?教师要求学生多读书,自己却课余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讲课词汇贫乏,不生动,岂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反之,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语文教学,讲解声情并茂,启发循循善诱,形象再现亲历的阅读经验,则会促使学生不自觉地产生追求语文素质的强烈愿望。所以,有人说,“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靠的是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学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而不是教学法”,对此我十分赞同。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的素质化,也并非是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在可干的。只要做有心人,方法一定有很多。“提高全民族素质”是中国教育的首要任务,高素质的学生必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语文教学从能力教育进一步走向素质教育,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职。对此,我们应该以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去做好这项工作,也许,这也只是小学语文教学走出怪圈的出路所在。
第五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进策略
湘东区腊市镇炉前小学:糜海艳
电话:*** 古代诗歌,是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它凝练含蓄,美不胜收,闪烁着伟大的人文精神之光,对提高人的语言素养、文化品位,塑造人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既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和祖国语言文字的精
神。但是,诗歌并不是像记叙文、童话、散文一样明白晓畅,而是通过选取一些包含某种情感或特殊含义的“意象”,在有限的字数和特定的规范内表达特定的情感的。学生兴致
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更多在于背诵和考试应用,而难以感受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文教学? 1.熟读成诵法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处于正在发展的阶段,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记忆力也处在最强的阶段。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加强对于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让学生在朗诵古诗词的同时注入自己的感情,理解作者写作的心态,这能够使得学生在古诗词学习过程中对古诗词的理解更加深刻,并真正了解古诗词的文化。
如王崧舟老师的执教《枫桥夜泊》就真正是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背诵。他很注重朗读的形式。在“枫桥钟声越千年”的导入过后,王崧舟老师引导孩子们自由读、反复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齐读、带着感觉读、静静地读、配乐读等等,短短的一首诗,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反反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感觉就出来了,读着读着,情绪就明朗了。
此外,在指导朗读上,王崧舟老师也是十分注重,十分到位。读的要求明了,第一遍怎么读,第二遍的读要达到什么目的,“清清爽爽地读”,“有板有眼地读”,传递给学生的,层层深入清清楚楚。
2.想象联系入境法 古诗词之所以十分美妙,是因为其运用了精炼的语言而达到了生动的意向,营造出作者当时的氛围,让读者进入遐想之中。假如老师在教学中用自己的讲解或抄诗词大意的方法代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不仅将活生生的诗词弄得索然无味,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于古诗词意境的重现,加深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为给“小扣柴扉久不开”制造了想象的空间,教师可让学生演示“小扣”,在一遍一遍的“小扣”表演中体会游园的失望心情。当“小扣柴扉久不开”时,猛然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院子里会是怎样的景色?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历,逐一想象院子里的景色:生长茂盛的蔬菜,开满鲜花的果树,还有一群群的蜜蜂在采蜜,花间还有蜻蜓和蝴蝶的身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色。这是“一枝红杏出墙来”引发的思考,由点想到面,由一只杏花想到了院子里看不到的满园春色。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一方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再如《悯农》的学习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农人艰辛劳作的情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3.结合生活感受法
中国的古诗词都来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能够体现诗人当时的真实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欲望。在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这是一篇描写诗人回故乡的情景的诗。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具体实例,理解诗词的写作佳境。“少小离家老大回”,什么是少小、什么是老大?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具体理解这句诗,儿童或者更大一点的时候离开了家乡,是什么原因促使离开家乡的?为什么回来?回来做什么?如今回来的情形又是什么样?当年的小孩在今天的小孩子眼里是什么形象?村里的孩子怎样和诗人打招呼的?说明了什么?乡音和鬓毛都说明了什么?这样激发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回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重拾生活的精彩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意境。在学生的学习道路上,小学是一个关键的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尤其对于古诗词教学来说,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直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得学生的小学语文成绩得到提升。
读诗作画重现法
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画合一,用画意作诗,凭诗情绘画,使诗与画互为渗透,融而为一。学习这种诗词,如果能用画一画的方法教学,更能直观表现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同时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一句一景,有动有静,有远有近,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美丽画卷。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教师在教学时,激活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抓住这些特征用简笔画勾勒,涂抹上色彩,把画好的图画粘贴在黑板一边,呈现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其乐融融。
也有些古诗词比较难理解,如果能用画一画的方法教学,形象地呈现诗文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如教学王安石的的《泊船瓜州》,边理解边作画,通过画出京口、瓜州、钟山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出三者之间的距离,诗人站在长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与这边的“瓜洲”这么近,就一条江水的距离,不由得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座山了,也不远了,这样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也就轻易地理解了。接着,抓住一个“绿”字,让学生充分想象对岸可能会是怎样的情景,学生边描绘,老师边勾画,并涂上鲜艳的颜色,江南的美景更勾起我的思乡之情。+画作完了,诗的意境也重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出来,教学任务也在诗情画意轻松完成了。
5.身临其境表演法
许多古诗所描写的叙事场面,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表演再现当时情景,更好地感受诗文意境,加深理解,留下深刻印象。如《黄鹤楼送别》教学最后,安排学生表演李白送别孟浩然的感人场面,学生充满激情,表演投入,言行举止,惟妙惟肖,博得阵阵掌声,我由衷赞叹:不愧是大诗人、大文豪啊!还有一些诗词在教学后,还可以拓展延伸,教学生唱一唱,这样才能有效地依托文本,更好地“用教材教”,体现大语文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总之,通过诵读古诗文中的传世佳作,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不仅获取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健康人格,也为今后的古诗词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不应该被传统束缚,而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寻找出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传承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功能,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有责任,通过开展古诗词教学,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让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世代相传,为走向振兴的中华民族积蓄源源不断的智慧和持久的发展动力。